📖 ZKIZ Archives


一樓一古:穗禾 圓處有涼風

1 : GS(14)@2013-05-07 01:41:0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506/18250165


居者有其屋計劃於1976年由前港督麥理浩爵士提出,提供公屋以外的選擇,幫助不合乎入住公屋但收入不足以購買私人樓宇的人士置業,被視為麥理浩任內其中一項德政。首批於1978年推出,第一期居屋共有六個屋苑(不計私人參建居屋),分別是觀塘順緻苑、沙田穗禾苑、香港仔漁暉苑、何文田俊民苑、葵涌悅麗苑和柴灣山翠苑。個別居屋被評升值潛力低、用料差。不過建於火炭半山的穗禾苑,作為其中一個居屋典範,出名實用間隔四正,部份單位景觀,甚至比今日山下的御龍山更佳,應可剔出此黑名單。屋苑分兩期落成,一期建有六座、二期則有三座,兩期之間由升降機及有蓋行人天橋連接。九座大廈分成三組,每三座排列成「品」字,而三組的排列亦是「品」字,每個「品」字環抱着各自的廣場、花園及遊樂場,並設有有蓋行人通道直接通往商場和街市,空間設計全採開放式,所以走到哪兒,風便跟到哪兒,不禁想像打風時會怎樣。除了風無處不在,處處可見圓形,建築師在設計上加入大量圓形元素,在方形建築中,增加了視覺上的層次感。要數印象最深刻的圓形細節,便是大廈頂層那個兼具裝飾與通風功能的大圓窗,正正框着東南方向的城門河兩岸景色,伴着涼風吹送,名副其實在看風.景畫,較諸在天台無遮無掩欣賞,多了一分趣味。想起香港人向來最喜歡東南向的單位,加上坐擁這個無敵景觀,難怪屋苑以此座向的單位售價最高。居高臨下,很多單位也可眺望沙田谷、沙田馬場、禾輋邨、瀝源邨以及吐露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屋苑樓齡逾30年,外牆稍欠保養致影響觀感,得回看當年剛落成的圖片,感受一下最美的時光。

奢侈開放空間

                有留意居屋的人,會發現荔景翠瑤苑的外形,跟穗禾苑猶如雙生兒,原來均由歷史悠久的建築事務所巴馬丹拿所設計,其後的公屋興民邨,也是按穗禾苑的藍本設計。屋苑落成翌年,便因獨特設計而獲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獎。樓宇外觀上是十字形,但鳥瞰時像一個風車的車葉,後期居屋如龍蟠苑、天馬苑、明雅苑、彩蒲苑,亦是風車形,但穗禾苑的特別之處,在於內部單位分佈為錯層式。一般大廈逐層逐層蓋建,各層有獨立的電梯、防煙門和走火通道,所有單位是處於同一水平面,但穗禾苑共高36層,每層十二伙,卻不是各單位都處於同一水平面,有人形容像豪宅一梯一伙般,擁有較好的私隱,三層共用一部電梯,所以電梯只能到G、3、6、9、12、15、18樓……餘此類推,同層每三個單位為一組,共用一條樓梯,創造出更多的開放空間,走向十字任何一翼,都可以一眼看盡三層的單位。這有別於一般公屋長走廊設計,加強通風及採光,闊落的電梯大堂原意是鄰舍溝通的場所,加強社區關係,減少罪案的發生。這天步出電梯後四處參觀,這種奢侈的空間設計,只能是一個年代的產物,注定不能在寸金尺土的香港發揚光大。當然,獲獎的設計有利也有弊,大部份單位要上落半層至兩層,梯間不夠寬闊,對於長者及殘疾人士就有所不便。

宜居小社區

                                    屋苑距火炭火車站約十五分鐘步程,設施不多,但倒算自給自足,設施依山而建,商場、街市、巴士站和社區中心,處於同一水平,學校、球場、泳池則在下方,這些公共空間的設計也很「奢侈」。5,000平方米的商場和街市是相連的,主要通道採用方頂拱形通風位設計,引進更多天然光和鮮風。有同事的朋友住在這兒,最欣賞屋苑寧靜,學校遠離民居,不受學校鐘聲影響,而且附近有燒烤場,爐位散落在山坡各處,顯得錯落有致,且多有大樹遮蔭,如此這般,即使住在山上也有多元化的康樂活動,倒認同這是一個宜居的屋苑,難怪邨內有為數不少、住了三十多年不願搬離的「原居民」。作為外人,頗欣賞老牌屋苑座椅多,當中一列遠眺山下景色的座椅尤其貼心,不致浪費美景。
穗禾苑擁有88%超高實用面積的優點,靚則榮登新界居屋樓王,2、8號單位尤其受歡迎,二手市場由去年起不斷破頂,看屋苑樓下地產舖成交紀錄,平均呎價(實用面積)逾五千,仍然相對低廉,最瘋癲是一宗七千多。(翻看房委會資料,屋苑當年首次推出樓價為$100,200至$252,700,出售不用補地價。)

老文具店$1有交易

                曾在穗禾苑居住的名人有古巨基、梁詠琪、何家勁、鄭融等,屋苑內的文輝書局老闆彭玉英也屬邨內名人。書局自屋苑落成便開張,見證着商場的興衰,也成為老街坊的聚腳點,她更身兼屋苑小業主聯會主席。在這裏,仍然可以找到九十年代文具店的寶物,像書籤、心意卡、體育用品等,想起彭玉英那一句:「現在入書局,怎像這裏仍買到$1的東西!」放眼自己的社區,文具店早變種精品店求生,跟$1文具同樣瀕臨絕種。                                                        
2 : 肥B(18468)@2013-05-07 10:37:55

唔知多唔多人知, 呢批居屋係唔駛補地價架呢....
3 : Sunny^_^(11601)@2013-05-07 10:47:03

真係唔知喎...

BTW佢講完隻則我都諗唔到係點.哈哈
4 : 肥B(18468)@2013-05-07 10:58:58

你得閒可以去柴灣山上, 石澳道口的興民邨睇下, 它那種都係錯層式, 你試下搭LIFT上40樓, 就會見到佢有一個三層高的OPEN AREA, 等LIFT 時你可以講「通爽」, 亦可講「無遮無掩」.

無LIFT 到對好多老人家都有些少麻煩.....
5 : 肥B(18468)@2013-05-07 11:01:3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8%88%E6%B0%91%E9%82%A8
6 : dennis001(8614)@2013-05-07 11:37:29

見你成就非凡,就知勁b見多識廣smiley
7 : 肥B(18468)@2013-05-07 11:52:46

6樓提及
見你成就非凡,就知勁b見多識廣smiley


「成就」係阿貝定既, 我只係浦得時間長一D 咁解,
見多識廣更唔敢當, 分享下而已, 人人都分享一下自己的見解同知識, 大家都有好處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25

一樓一古:虛榮掛帥 賣海市蜃樓

1 : GS(14)@2013-05-22 13:11: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520/18264968
廣告「信一成都死」人盡皆知,以往平面廣告底部必寫「這幅發展地盤的相片、圖像、繪圖、素描是按畫家對該發展地盤之想像感覺顯示出來,這圖片並非按照比例及可能經過電腦圖像修飾處理,建議買方作地盤實地考察以獲取對本發展地盤、其周圍地區及環境較佳的了解。」字句往往不顯眼,新例才剛實施,兩樓盤廣告內的提醒字眼明顯放大不少。「九七以來,我們看到房地產廣告所賣的虛榮越來越提升,即使一個只有二三百呎的樓盤,依然在販賣一種虛榮、中產的心態。原因是香港已無好的地段,不再個個盤背山面海,亦很難想出新的構思,所以賣一個夢便算。」聽過著名品牌設計大師李永銓分析樓盤廣告的這番話,腦裏浮現一個想法:準買家都是「鹹魚」。意象式的樓盤廣告勉勵他們做人要有夢想,不要做鹹魚,心底一句是叫他們作「水魚」,最後這批水魚收樓時或怒極反肚變死魚,方夢醒做條鹹魚才可翻生。何謂意象式?廣告常出現夢一般的畫面,包括歐洲貴族奢華生活、古典音樂、背山面海景致、未來交通系統等,顛覆視覺和傳統地理概念。至於鹹魚的真身是誰?李永銓的答案是中產。「當年逃過負資產的那一批業主,十幾年後已供完樓,賺了錢繼續投資買樓,其間亦在累積財富,有餘裕的金錢,這班年齡約45歲的人當然是中產,他們才是真正的地產追求者,很多人擁有不止一個物業。即使持續低息,前一代不斷買,後一代無能力買,造成現今的失衡現象。」政府不斷在賣來港遊客增長幅度,GDP升幅倍增,不過,李永銓慨嘆:「但我們並沒有過得更好,這種政策背後,犧牲了我們的生活質素,未來居住的樓越來越細,樓價越來越貴,中小企越來越難生存。」
2 : Sunny^_^(11601)@2013-05-22 13:25:00

"前一代不斷買,後一代無能力買,造成現今的失衡現象。"

又唔係既...後一代又唔一定要買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915

一樓一古:中產美孚浪漫有時

1 : GS(14)@2013-06-25 01:40: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30624/18309390

油庫變大型屋苑

                                    1968年落成的美孚新邨,是首個油庫改建而成的大型屋苑。現在提起美孚,大家可能會想起油站、地鐵站名、老牌屋苑美孚,卻沒多少人記得,美孚舊稱荔灣,名稱來自荔枝角灣。1918年,美孚石油公司在荔枝角灣填海興建油庫,1968年遷往青衣,原址興建了美孚新邨。1980至1990年代填海工程,荔枝角灣及泳棚變了陸地,興建荔枝角公園,美孚居民離開海岸越來越遠,最後連荔園也變成豪宅,浪漫情懷不再。



期間限定的浪漫

                                    香港,哪有一天不在變,擁有永遠趕不及填海的速度,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沒完。數數手指,美孚的浪漫期,只有十多年。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專業顧問何慶基的父母在屋苑建成初期遷入,他和兄弟們長大後成家立室,都住在美孚新邨,面向荔枝角公園,公園的面積與美孚新邨相若,嶺南之風是旅遊景點,但畢竟是人工的:「龍尾灘事件,政府要鏟走天然泥灘,起番個人工沙灘;以前美孚沙灘是最接近市區的一個沙灘,可以釣泥鯭、捉蟹仔,橋下有泳棚,可以划艇仔,是一個浪漫的地方。」中三正值青澀歲月的何慶基還未懂得相約異性,海已變了地,若非他點出,那條區隔公園與屋苑的一條石屎欄河,原來是海的界線:「海是居民很重要的活動中心,政府還番沙灘給我。」這句話聽來像大孩子扭計,話裏卻藏着一份對所屬社區的歸屬感。伴隨海消失的,還有一條專屬的中環航線。

甜蜜的社區關係

                                    富貴劏房的出現,或許印證了美孚的價值。實用率高,投資有保值,環境優美自不待言。何慶基笑言當年有人傳聞美孚,住到美(尾)就孚(富),小時候所見的居民都很國際化,有英軍家屬,也見過日本人中秋時穿和服慶祝,不少文人也選擇在這裏定居,平台花園滿佈視覺藝術作品,美孚新邨象徵着香港中產階級的興起:「七十年代只有山頂豪宅和唐樓,美孚新邨是劃時代的設計,美孚戶型多,在邨內就可以細樓換大樓。」何家散佈於屋苑裏不同座數,每周一都有家庭聚餐,飯桌坐了三代人,散席後不用舟車勞頓,又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以為重視傳統家庭觀念如他,會想過跟父母住在同一座樓。我肯定他眼神閃過一絲狡黠的神情,然後是爽朗的笑聲。「不要了,還是保持相應的距離。父母看見我們太夜還沒關燈,會打來『關心』。」如果多人認識就算名人,那麼何慶基一家人和很多老街坊都是「名人」,街坊與邨內老舖店主都是熟人,何慶基形容這個社區很甜蜜:「這裏鄰里關係很親密,但也沒有秘密。」看過一篇報道,佘詩曼中學時代住在美孚新邨,瞞着媽媽跟樓下男孩拍拖,還得小心街坊或店舖老闆這些線眼。美孚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屋苑原型──地面有商舖,住宅建在平台上,居民可以不用人車爭道,經由天橋和平台貫穿其他屋苑,影響以後的太古城和公屋設計。邨內唯一一座單層平房的孚佑堂,也是屋邨社區會堂的先驅,何慶基大讚設計師的心思:「可以讓居民租借場地來舉行跳舞、運動、業主立案法團開會等活動,設計思維很中產;現在的豪華會所則有另一種意義,幫助炒貴樓價,會所豪華,居住單位卻很小。」何慶基形容邨內不乏有錢人,常見名車出入,但居民生活仍然很簡單,這種反差很有趣。變的是,六期對出的地產街,昔日原是供應邨民日用所需的小店。「美孚從不以豪宅自居,呎價很平。」


2 : SYSTEM(-101)@2013-06-25 02:23:41

xyyy所發的貼子已被greatsoup(管理組:8) 刪除了。(原因:廣告) 存檔ID: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68

一圖一古 香港歷史補白

1 : GS(14)@2015-01-27 00:57:08





■現在足不出戶網購舊相方便至極,但許日彤仍會每年親身到英國的舊照及明信片展覽尋寶。他一般會用厚身的膠套套着舊照以作保護,再放入木箱內。



唔考試唔重視,學校帶頭功利,搞到香港人對香港史的認知,水皮如樹根議員的成語程度。想多了解本土歷史,只能「刨書」。歷史專家鄭寶鴻的著作當然在書單上,最近他為許日彤新書《香港照舊》寫序,此書聚焦港島,一圖一古,其中他成長與工作之地中上環史料最豐。老照藏量達富豪級的鄭寶鴻大讚書中歷史圖片「珍罕」!他到底是何許人?記者:葉青霞攝影:伍慶泉、楊錦文部份圖片出自《香港照舊》


出生於六十年代的許日彤三代經營金飾生意,訪問當天我走進凝住舊日模樣的陳廣記,推了一扇門就回到六十年代去。中上環以往一直是金舖集中地,五十年代,單計皇后大道中近安和里一段已有近二十、三十家,後來商業中心向東移,陳廣記一九六八年也從上環搬到中環現址。讀小學時每逢假日,他就被父親帶到舖頭,看看日常運作,最期待是開小差跟媽媽到附近的摩羅上街買銀器。他最喜歡蹲在地攤看老照片。「早年有些癮君子闖進快將清拆的樓宇『淘寶』,再把舊物賣給摩羅上街攤檔。這些老鼠貨當中包括居民扔掉的上兩代生活照。」他花十元八塊買一大叠,越看越有趣。雜亂無章的照片,還是可以側看民生面貌。「他們去老虎山行山都穿西裝,結領帶配皮鞋,非常隆重其事。」舊照等同這小學生的一座樂園,奇樂無窮。上中學,他才開始有系統地收集街景照,更會比對不同年代同一地方的變遷。



■與部份摩羅上街古玩店店主稔熟,店主有新貨到店,都會通知他去挑選。訪問當天他就花了$350買到一份1936年的風月報《華星》。

1957年 喬遷放炮仗■五十年代末,上環皇后大道中近安和里金舖林立,陳廣記為其一。圖攝於一九五七年店舖喬遷之日,當年放炮仗仍然合法。



貼圖讚爆 歡迎指正

讓他真正踏上收藏之路的,是一次公幹。「那次去了逛倫敦有名的二手市集Portobello Market,竟發現一張三十年代的滙豐銀行照片,問店主才知他有厚厚一本相簿,裝滿香港圖片。」走進寶山,他滿載而歸,還叮囑店主以後多多通知,從此無間斷遙距買寶物。香港歷史湮沒在英國,認真觸景傷情。「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記初,英國人來港旅行,或是官員、英軍家眷等,都為香港攝下很多相片。」許日彤珍藏的這些戰前舊照及明信片,極為珍罕,填補了一些地區史的空白,多圖多真相。照片背後寫有拍攝地點及日期還好,否則他會抽絲剝繭推敲。梁濤的《香港東區街道故事》、葉靈鳳的《香江舊事》、吳昊的《回到舊香港》、鄭寶鴻的《香港街道百年》,他奉為聖經,加上他喜歡儲舊報及其他文物,並到歷史資料館閱報,也成為他書內資料的養分。他平日愛看本土通俗文學,如三蘇以「三及第」文體(文言、白話、粵語)寫成的《經紀日記》,從主角經紀拉故事看香港社會發展。YouTube上從粵語片剪輯出來的街景片段,他也會查看。他對舊事的認識就這樣從不同渠道一點點累積。港人其實好「渴」港史,facebook上的老照like數奇高。其中「香港舊照片」專頁粉絲軍團十幾萬,每貼一相,即引熱議。「照片由David Hui提供」字眼老是常出現,這名David Hui就是許日彤。收藏二千多張舊照的他獻出照片予該頁刊登,再寫下相中時代背景有趣事,寥寥數行,送上歷史雞精。「絕對歡迎指正,咁先學到嘢嘛。」收藏本寂寞,有如男人的浪漫,非人人明白。專頁滿是知音人,令交流史料變作日常。要梳理零碎的香港史不易,有前人努力,也要新人補位,自己歷史,還是自己寫最好。



1945年 淪陷身份證■香港日治淪陷時期身份證。上面寫的「青葉」即跑馬地。證上列明工作職位,店舖東主寫作「世帶主」(日文為戶主之意),衍生「老世」(老闆)一詞,原來「老細」實為誤寫。

1950年代 人情紀錄■多年前在摩羅上街找到的喜宴人情紀錄本子,竟發現內有父親與祖父的名字。當年兩人到石塘嘴參加行家飲宴,做了五十年代公價的十元人情。

清末 珠寶單據■他儲了數百張從清末至七十年代珠寶店的單據,店名字體設計各有特色。三十年代以前,物資匱乏,單據會作包裝飾物用,稱為「包頭紙」。



鄭寶鴻

「他的書充滿情味故事,部份資料來自其父親及店舖老夥計的經歷,可謂幼受庭訓。書中照片很多難得一見。以往我寫著作,他也曾提供資料與相片。」





中上環老樣子…

雖然鍾情香港史,他對與自身有關的地方總有偏好。書內中環及上環的圖片坊間少見,對兩環的描寫着墨最多,中上環老樣子因而更立體。



1875年 皇后大道中近閣麟街當年相機仍未普及,現存的十九世紀相片多為政府檔案照,這張也不例外。相右的春蘭棧煙店,後易名「陳春蘭」並轉賣茶葉,於同區經營至八十年代,建立百年的品牌字號,最後還是敵不過吸血地產商而結業。

1935年 中環商業區此全景照看到樓宇牆身有白馬威士忌廣告(紅圈),又見娛樂行、皇后戲院、香港酒店等建築,足見戰前香港商業活動興旺。相片前景乃半山樓宇煙囪,構圖特別。

1939年 皇后大道中圖中的一段皇后大道中今天已變成新紀元廣場,當年圖中的「廣州綢緞莊」刺繡手工精巧,一直營業至二零零零年才結業。鄰舖「李錦記蠔油莊」是相中唯一仍在港經營的店舖,而且還發展為醬油王國。除以上兩間,鄭寶鴻補充圖左的「國華公司眼鏡」也是當年著名店舖。



1945年 干諾道中圖中見到慶祝二戰勝利的巡遊隊伍,正途經郵政總局外的干諾道中及第三代滙豐銀行總行大樓。

1950年 德輔道中五十年代初尚未有彩色菲林,流行人手塗彩照片,不過顏色運用不太合理,現在看來相當惹笑。鄭寶鴻謂他也有類似這張照片的黑白版本,塗彩版更能反映時代色彩。照片正中為永樂街街口,右面的長城大藥行樓上為金龍酒樓,原址現改建成金龍中心。

1950年代 摩羅上街摩羅上街當年滿佈舊物排檔,較今天熱鬧得多。一九七零年代摩羅下街改成樂古道後,此街更見冷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126/190135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