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園區最熱話題:有沒有門路找到中國買家?竹科ONSALE真想打追蹤


2015-12-14  TCW

十一月起,我們的Line裡,不斷傳出各家將分拆整併的訊息,聽說,這群世界第一的公司,想賣的人遠比買的多!

董事會的必備話題多是「如何賣出好價錢」,當竹科正在大拍賣,台灣,將剩下什麼?

台灣,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科技供應鏈,竹科,就是這個供應鏈的火車頭。

當火車頭失去動能,直擊他們最真實的掙扎、交易、跳槽畫面。

第四季,竹科內的半導體產業求售的傅言,在市場「嘩」的一下傅開。竹科(新竹科學園區),竟然正在「拍賣中」。

它是台灣的傅奇,科技新貴這個名詞袋源於此。過去,只要努力工作十五年,不到四十崴就能賺到一輩子財富的例子太多,因此,這裡吸納全台灣最優秀的人才,每十人就有三人是博士,平均收入全台最高。

它也是全世界的傅奇,二〇〇五年,美國《商業周刊》以「Why Taiwan Matters」(台灣為什麼重要)為封面故事主題,提到徒台北內湖到竹科這七十公里內的高科技公司,足以影警全世界IT麈品出貨,這讓台灣成為隱藏版的世界經濟中心。

如果稅,這個中心是由占台灣上市木匱公司五三%市值的電子公司所組成。那麼,環繞著IC設計公司出發的半導體業,就是「世界中心的心臟」。它們是全台灣最 符合知識經濟的高含金量產業,不靠設備投資,不用中國生產人力,而是靠自己的腦袋,設計出一個個用在電腦與手機內的晶片。

現在,「心臟」竟然要開賣?

十一月六日,大半竹科人的手機陸續跳出一則Line訊息。這個訊息指出,聊發科和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晶片廠商聯詠,將去收購全球網路通訊晶片龍頭瑞昱。雖 然事後證實是謠言,但是,傳言中的主角都是世界第一的企業,他們的股價曾動輒兩、三百元,至今仍在獲利,而且全球IT產業仍在成長。這些收購訊息背後。有 什麼我們不知道的真相?

這道高科技業最重要的防線,真的會崩解?台灣該怎麼辦?我們展開追蹤調查,先讓量化數據告訴我們真相。

我們追蹤一個多月,得到的第一個結論是:沒錯,這是個集體求售的現象。

先聽中間人們的說法。

穿梭兩岸十多年,引薦過十多家IC 設計公司給中資的中介業者說,十一月起,他幾乎每天都會接到台灣晶片設計公司高層的電話,主要就問兩個問題:「有沒有門路找到中國買家?」「怎 聯絡趙偉國(清華紫光董事長)?」他說,一半的IC設計上市櫃公司,近兩個月部向他深詢過出售可能。

安侯建業會計事務所旗下的畢馬威財務諮詢董事總經理鄭傑文說,過去十年,他做的幾乎都是買公司的生意,「現在來找我們,要賣的占七、八成以上。」「我才剛 安排一組人(指買家與賣家)會面,還有一些類比IC設計公司賣相太差,賣的timing(時間點)已經過了,我直接回絕,」另一位擅長操作購併案的金融業 副總說。

再聽賣方怎麼說。

我們向十間目前仍是、或曾是台灣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IC設計公司(見下表)發言人、財務長或投資人窗口詢問,.是否曾在一到兩年內,討論過關於購併或出售的行動?十問公司中有六間大方姻一承,公司確實討論過此事。

一位在近兩年內,選擇將自己公司出售的IC設計業董事長說,他看不到未來會更好的可能,所以選在現在,把表現仍亮眼,每年每股盈餘(EPS)動輒破十元的 公司,趁好時機賣掉。另一位同樣賣掉自己公司的董事長說:「大家想法都差不多,因為這個(指整併)已經是顯學了。」另一問早年鼎盛時期,股價曾經超過五百 元的IC設計廠主管則坦言,自己當買方的談判籌碼很低,未來最大的機率就是,把自己賣掉。

有賣方,自然就有買方。

我們也找到想買的人:台灣最大NAND Flash控制晶片廠群聊董事長潘健成。他大方坦承:「買,不考慮。買,有好的、有合適的就買。有在看標的.

但買貴我不要啊,就看吧。搞不好二〇一七年更便宜。(現在)想賣的多,但是也賣得貴,現在其實才剛開始。」他說到興起:「我是講不賣公司,但如果看本益比,大陸開出五十倍(台灣現在約十二倍),另當別論啊。有本事

就來啊!誰怕誰?」

面對這場大購併潮,他說,這是大勢所趨。二個產業會有很多家公司,表示它還不成熟,成熟產業一定就是一大一中存活著,後面沒了,台積電、聯發科死不了的,少賺一點而已,剩下的要不收一收、要不併一併嘛!」至於員工則這樣想。

面對將來的動盪,IC設計廠內,三十歲左右的研發主力部隊,已蠢蠢欲動,但不是跳槽到陸資在台子公司,而是直接前進對岸。台灣前五大IC設計廠的一位中階 工程師說,台灣終究是邊陲,真正重要的資源與舞台,還是要進到總部,「展訊上海也是台灣人一掛,聯發科前主管也想把台灣組成幫派,想每一個事業部門都布滿 台灣人。」甚至有中國企業打算盤,想把台灣公司私有化下市,去中國上市。

一位會計事務所高層坦承,曾有中資叩門,想採取上述做法。中國保證三十幾倍起跳的本益比,比起台灣現在僅有約十倍到二十倍高,「兩岸套利啊,薪水變兩倍, 股東價值變三倍,十億變三十億,(台灣老闆)何樂而不為?」當台灣超過一半以上的半導體公司股價都低於淨值,十家台灣,甚至是世界第一的企業,今年只有兩 家仍有正成長,台灣半導體業最堅固的防線,確實難逃崩解重組的命運。

一旦,集體求售局面發生,半導體供應鏈的話語權,從台灣轉移到中國的速度,會比想像快。

截稿同時,台灣科技業最有競爭力的台積電,成立二十八年後,宣布將赴中國南京興建十二吋晶圓廠,一直留在台灣的全球最頂級晶圓製造技術與人才,暌違八年後,將第二次登陸。

研究半導體的澳洲作家Craig Addison在二〇〇〇年時,提出「矽屏障」概念。

他的論述邏輯是:台灣雖然只是小島,但因為擁有很多世界第一的半導體企業(編按:矽就是晶圓的主要原料),這形成了台灣的隱形屏障,讓對岸在軍事上不可輕舉妄動。

這道矽屏障到底是怎樣瓦解的?

第一個,是距離竹科車程約十五分鐘的「台元科學園區」。

這是最多中國IC設計公司來台設點處。園區進來右側第二棟大樓,台元一街六號上頭,便藏著傳說中中國展訊公司的台灣分公司!舂港商鑫澤數碼。它是讓聯發科坐立難安的對手,用三倍到五倍的薪資,狂吸台灣人才。

根據統計,中國每年進口的半導體金額甚至高於原油。這讓中國鐵了心,去年成立約新台幣六千億元基金,自行扶植供應鏈。

「聯發科的市場大部分在大陸,只要大陸的手機品牌華為、小米等等說,手機的晶片不要用聯發科,我看老蔡就要跳樓了,老共只要講一句話,馬上就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恰和創投董事長王伯元說。

據了解,原本預估明年將再創高峰的聯發科,內部已經調降目標,獲利率將成為創業以來最低。(詳見一百零六頁文)對岸,正用一個國家的力量,跟這個產業拉鋸。一是合作,一是擊垮,沒有第三條路走。

第二個場景,則發生在台積電供應鏈論壇上,顯示出大家的進退兩難。

十二月三日,台積電總經理暨共同執行長劉德音要供應商們,準備前進五奈米製程。但他沒說的困境是,摩爾定律眼看就要到盡頭,為了達到「每十八個月,同樣尺寸晶片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增加一倍」的神話,越往前跑,大家越舉步維艱。

以台積電為例,今年資本支出八十億元,是六年前的二.七倍,且為了讓下個世代的十奈米製程順利量產,更從去年起,首度啟動研發人員三班制的「夜鷹計畫」。

當步伐更沉重,後進者追上機會越大。

另一方面,手機下一個應用:物聯網,商機還太抽象模糊,讓大家找不到新戰場,「到最後領先者跟落後者就會擠成一團。」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說。

有意思的是,威脅不是今年才出現,但廠商求售的聲浪,卻在這兩個月集中傳出?

鏡頭轉入IC設計公司的董事會裡。剛經手紫光入股力成案,身兼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的律師黃日燦說:「每一個董事會都大談特談(購併)。」這一個多月,大家都忙著做不同的沙盤推演,因為三宗購併案,的確刺激大家。

第一,敵意購併竟會發生在我家隔壁!日月光跟矽品的購併案發生後。大家忽然驚覺,不是陸資或外商會敵意購併,同業也會。公司經營再好,只要資金籌碼不如他人,也可能一夕間失去公司。

第二,原來讓敵人入股,也是一招!封測廠力成在自己的客戶與供應商,陸續被對手買定後,索性選擇讓其入股,取得最大主導權,多換兩到三年的轉圜餘地。

第三,不要讓自己變購併孤兒!為了與對岸角逐談判,龍頭聯發科這半年來快速買了四個公司。「不要全部都買光了,就剩我孤伶伶的,」黃日燦認為,打群架,絕對比單打獨鬥,更有活路。

每一個推演,對過去不習慣靠購併成長的台灣CEO們,都是挑戰。當趙偉國來台放話,仿彿整個台灣半導體都是他的囊中物時,「買家出現了」的氣氛,就像鬆開了壓力鍋氣閥,大家一窩蜂將「把自己賣掉」,當作前途的唯一解方。

現在,整併之路開始,最大的購併潮還在後面。以台股現在的低本益比與企業帳上現金來看,好公司還沒定到非要立刻把自己賣掉的地步,但明年選後,或許便是關鍵期。

變局,已經形成,無法回頭。大家都在問:「台灣可以接手竹科的下一個產業在哪?人才,又往哪裡流?」我們離開了竹科的壓力漩渦。走進位於台北市中心的群 暉,它不在南港、內湖的科技聚落,而是隱身在長安西路上一棟不起眼的商辦大樓。這裡是陳良基口中,台灣頂尖理工學生的就業新首選,更勝台積電跟聯發科。 (詳見一百一十

頁文)

群暉,是做很多人不熟悉的網路儲存設備,可讓我們在家中彷彿擁有私人伺服器,分享訊息與檔案。另一家一流畢業生跳槽的新選擇,是明辨(Acadine)其背後則有紫光集團的資金,做的是行動裝置與物聯網的作業系統。

當校園最優秀的人才察覺到產業的更迭,決定冒險找新舞台。人才能量不會消失,而是釋放到各產業,有機會帶來更高的附加價值。

動盪會有,但商業自會找到生路(詳見一百一十四頁文),曾經占愛爾蘭GDP約一五%的金融與營建業,在金融海嘯之間一夕瓦解,但該國仍能從歐洲乞丐翻身成為歐洲矽谷。占台灣GDP約七.五%的半導體產業開始重組,不代表台灣未來就再無希望。

值得焦慮的反而是:我們還有沒有贏的雄心壯志?

我們是否把九九%的心力,虛耗在不成長的舊戰局,但連一%的心力,都吝於對新局投資?

坐在國貿大樓十二樓的旭揚創投辦公室。當年與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等人共同創立宏碁的郃中和,跟我們分享一個將近四十年前的老故事。

那個時候,個人電腦剛自歐美起家,還沒在亞洲落地生根,給了他們時機。

在台灣幾乎沒人聽過個人電腦的時候,他和施振榮一群人,設計出微處理器,包裝出宏碁的第一台電腦「小教授」,一個在小公寓創業的七人組合,卻僅次於當時的 康柏(conpaq)之後,推出全球第二台兼容電腦。大家不知道PC,他們就設計教育套件、辦雜誌、幫人上課,去捏出市場,然後一步步找代工,將P C生態系兜起來。當時的台灣沒有市場、沒有技術,更沒有資金,「這都是從無到有啊!」他說。

台灣曾經從無到有的傳奇很多。過去,電腦廠商的產品,都是從頭到尾自己製造,但台灣發展出專業代工的模式,把一台電腦拆解成二、三十種個別的產業。於是,在電腦時代,台灣養出了華碩、威盛等股王股后,製造出無數億萬富翁。

有贏的企圖,策略才能展開。

當時的人們,都不是先追求第一,而是想清楚唯一,自己無法被取代的點是什麼,然後奮力一擊,找到破局點。

戰場,永遠是一體兩面,有贏家,就有輸家。技術發展陷入門檻,代表其他贏的方式會冒出頭。被中國資金進駐,可能失去主導權,但會更親近市場。也許,我們不能當紅海戰場的主導者,但我們將有更多餘裕去想藍海策略。

從竹科、台灣,到個人。我們越願意想像未來,越可能找到自己的破局點。

但願這場竹科大拍賣,收穫的不僅是輝煌時代的結束慼慨,而是更多開闖新局的勇氣。

場景一:十一月六日,竹科人手機上的Line「有多少IC設計高層探詢出售可能?」「一半的上市木匱公司都來問了。」一位穿梭兩岸十多年的中介業者說

場景二:新竹科園區

「有沒有門路找到中國買家?怎麼聯絡紫光趙偉國?」一位中介業者透露,每天被電訊的兩個問題場景三:台元科學園區,中國IC設計公司群聚地「以前看島內, 大家西線無戰事,突然發現 ,島內也有很多戰事需要思考。」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 律師黃日燦場景四:長安西路商辦大樓,遇見新貴2.0世代「你要找到跟尖錐一樣的破局點,這個點,就是生死存亡點。」兩岸最大掃毒App廠商獵豹創辦人傳 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