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商貿】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複合增速是沃爾瑪3倍——Costco:“極致低價”+“尖貨”策略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1521&summary=

【商貿】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複合增速是沃爾瑪3倍——Costco:“極致低價”+“尖貨”策略

Costco:大賣場後起之秀的逆勢成長路徑


Costco(好事多)是美國目前最大的連鎖會員制量販超市,公司成立於1983年,1993年收購老牌倉儲超市PriceClub,1995年登陸納斯達克,1993年與老牌倉儲超市PriceClub合並成Costco,1997年合並公司更名為Costco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到2009年成為全美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截至2015年,公司已在全球七個國家設有686家的分店,收入規模1180億美元,凈利潤23.8億美元,成為沃爾瑪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相比於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本土老牌超市巨頭(例如沃爾瑪、塔吉特、凱馬特等),Costco是美國大賣場中絕對的後起之秀:即便是1993年完成了對PriceClub的收購,公司的營業收入規模僅為141億美元,同期沃爾瑪剛剛經歷了從區域龍頭到全國霸主的十年快速擴張(1980-1990),收入規模是Costco的三倍,體量上的差距使得Costco在一開始就不具備和巨人正面競爭的能力。Costco之所以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正是因為和沃爾瑪走了差異化的路徑,從而創造顛覆性的低價優勢,在經濟低迷期逆勢反超。公司黃金發展期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這一時期沃爾瑪等老牌大賣場紛紛進入了低增速階段,在2008-2015年沃爾瑪複合增速已經降至2.5%,而Costco仍然保持了7%的穩健增長。



2010年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Costco的投資價值開始展現,這一時期沃爾瑪的ROE開始觸頂回落,然而Costco卻在穩步上升,到2015年首次達到20%以上,超越沃爾瑪。資本市場也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其TTM估值保持在20-25XPE,市值在2010-2015年間從243億美元上漲到613億美元,漲幅高達152%。



1.沒有最低,只有更低:Costco的極致低價策略


超市大賣場作為成熟的零售業態,在美國已經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其商業邏輯並不新穎,核心在於通過供應鏈效率提升,降低運營成本,進而降低商品價格,保持對競爭對手的價格優勢,快速搶占市場份額。Costco的創新之處在於,並沒有完全遵循本土老大哥沃爾瑪的發展路徑,而是開辟了“會員俱樂部+深倉儲賣場”的全新商業模式,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會員制+深倉儲”的模式下,Costco聚焦中產階級,在精選的爆款商品上實現巨大的銷售規模,從而獲得極致的價格優勢。奉行“天天低價”策略的沃爾瑪,平均毛利率在20-30%,而將“永恒的便宜”設為座右銘的Costco,毛利率長期嚴格控制在14%以內。極致的低價優勢,建立在會員粘性和規模效應的基礎上,而非單純燒錢,Costco的費用率長期穩定在10%左右,凈利率保持在2%左右。



從1998年至今的17年間,Costco門店數從292家增長至686家,年複合增速約5%;銷售額從243億美元到1162億美元,凈利潤從3.97億美元到23.4億美元,營收和利潤複合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內生增長與外延擴張並行。回顧Costco的擴張歷程,在美國市場站穩腳跟後開始嘗試海外市場,1994年首次進駐韓國,2009年進駐澳大利亞,之後是英國、西班牙等,目前海外市場收入占比已經達到27%。不同於傳統巨頭早期的粗放式擴張,Costco在擴張節奏上顯得更為謹慎,運營費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2.低價的秘密:精選暢銷商品,形成規模和周轉優勢


Costco雖然是一家大賣場,但上架商品種類少的驚人,SKU數量一再減少,目前提供約3700個SKU,和傳統老牌賣場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沃爾瑪管理SKU數高達9萬)。“龐而不雜、精選熱銷”的選品策略似乎是賣場業態中劍走偏鋒的做法,卻是Costco極致低價的核心所在。在每個品類精選2-3個暢銷爆款,幫助消費者形成決策,舍棄傳統賣場龐大的長尾商品,保證每一個SKU的快周轉和大庫存。從會員反饋來看,大多數消費者都習慣對精選特價商品做一次性大批量采購。


在這種商品管理的思路下,Costco篩選出的每一款SKU都實現了“大庫存、快周轉”的目標,加上深倉儲的模式(超市自身配備重型倉庫)的配合,Costco在存貨周轉效率和采購議價能力上都顯著領先。


1)運營效率卓越,費率管控在業內最低水平。Costco十年來的存貨周轉天數不斷降低至30天左右,遠遠低於沃爾瑪45天的水平;極致的周轉率創造了驚人的費用管控優勢,十多年來的銷售管理費用率穩定控制在10%左右,波動範圍極小,是塔吉特、沃爾瑪費用率的一半不到。


2)超大批量的采購、快速的付現周期,使得公司和品牌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極強:一方面能夠以最低價格進貨,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買斷部分商品,讓Costco成為部分“尖貨”在市場中上的唯一銷售渠道,這兩點吸引會員規模不斷壯大。



除了精選商品,Costco始終踐行深倉儲模式以確保高效運營。早在1993年公司收購批發倉儲會員超市PriceClub,深深植入了倉儲超市的基因。早期倉儲賣場和大型儲貨倉庫完全融合,商品多以大包裝的形式擺放在超級屋頂下的鋼制貨架上,通過儲銷一體減少了中間存放和二次運輸的費用,同時在鼓勵會員大批量購買的過程中加快了商品銷售速度,提高了資金周轉速率。


在擴張過程中Costco不斷投入物流體系的建設:所有門店都配有倉儲面積以加深倉庫面積,並在網點擴張過程中嚴格跟進相應的物流中轉倉庫的配設。截止2015年末,公司共有23個大型物流中轉倉庫以支持686家門店的運作,中心倉庫數量/網點數量的比率穩定在30左右;營業面積/物流倉庫面積比率穩定在10.5左右。



3.卓越的成本控制:人效坪效最大化,營銷成本最小化


Costco嚴格遵循將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整體費用率不到10%,幾乎是所有同行的一半,主要得益於:


1)極少為自身產品做廣告宣傳,營銷成本幾乎為0,優質低價商品和會員口碑相傳成為最好的廣告,節省的費用最終讓利於消費者;


2)Costco崇尚“精簡員工、高薪激勵”的薪酬策略,伴隨著銷售規模的增長,人員數量不增反降(2002年將員工總數從8.6萬精簡至5.5萬),單店員工數僅沃爾瑪一半,而人銷幾乎是沃爾瑪的5倍。同時由於SKU數量少,避免了長尾商品對經營面積的無效占用,坪效顯著提升,約為沃爾瑪的兩倍多。



盈利的奧秘:圍繞會員制的經營之道


1.商品引流而不盈利,會員費利潤貢獻率超過70%


我們分析Costco的收入構成,2015年總收入1162億美元,其中商品銷售1136億美元,會員費收入25.3億美元,整體毛利率為13%,剔除會員費的商品銷售毛利率為11.1%。在如此不可思議的低價基礎上,Costco仍然能夠實現2%的凈利率,會員費成為最重要的盈利來源。2015年會員費占收入比2.2%,占毛利比超過15%,而在利潤總額中的貢獻比例超過70%。


會員規模的持續擴大,用戶粘性的不斷加強,推動Costco營收利潤的穩定增長。截至2015年末,Costco會員總數達到8130萬,這一數字和AmazonPrime會員規模相當,占到美國3.2億人口的四分之一,著實令人驚訝。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會員費從2004年的9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25.3億美元,複合增速約9.2%,高於會員數量的複合增速6.1%,意味著年費也呈上升趨勢。另一方面Costco美國本土會員的續簽率高達91%,充分表明其在美國受到的廣泛認可。



Costco早期服務於批量采購的企業客戶,隨後又開始為家庭和個人提供會員服務,目前家庭個人會員和商務會員比例約3:1。付費會員分為兩大類,一是針對個人的金星會員,二是針對企業的高級會員。普通會員年費自推出起漲過兩次價,目前為55美元,而高級會員年費為110美元。



2.會員制的魅力:定位中產階級,自有品牌引流力強,服務體驗完美


1)定位中產階級


Costco的會員制之所以受到廣泛認可,在於公司聚焦美國最壯大的消費群體——中產階級的家庭和個人。這個群體普遍具備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擁有個人住宅和汽車,消費觀念以成熟、簡單為特色:他們並不對廉價折扣商品有多大的興趣,而是對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最為青睞,並且特別願意對優質商品進行一次性批量購買。針對中產階級的這一消費習慣,Costco的選品以高端、優質為定位,以大批量購買實現高性價比。


恰逢金融危機,Costco“優質低價”的商品定位展現出了更為強大的吸引力:2008年至今,美國經濟長期處在低谷期,GDP增速趨零,人均收入水平增速降低至1.6%,居民消費支出增速下降3.7%。低迷的經濟使得人們消費價值觀發生了轉變,簡單樸素、優質實用、絕對低價的商品最受追捧,催生了Costco的快速擴張。



2)自有品牌引流


早在1995年,公司就創立自有品牌KirklandSignature(柯克蘭),明星產品主要包括休閑食品(果幹、堅果),保健補劑等,也包括冷凍食品、生鮮肉品、清潔用品、紙類用品等。目前Kirkland已成為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是Costco吸引顧客的殺手鐧。2015年Kirkland試水天貓雙十一大促,當日一舉銷售10萬罐(重達90噸)的堅果以及14萬包蔓越莓幹。


Kirkland的商品普遍以“大包裝、高品質”為特色,定位中高端,設計上迎合中產階級會員的消費習慣,目前已經推出200多款明星商品。盡管Kirkland在SKU中占比不到7%,但收入貢獻高達25%。Costco作為自有品牌唯一的銷售渠道,享受了明星商品的引流效果,增進了會員粘性。



3)完美的服務體驗


雖然SKU極少,但Costco實現了全品類覆蓋,會員能夠在其中輕松、便捷地選購到生活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其中食品收入占比約六成。值得註意的是,公司從2005年起將食品中的生鮮拆分運營,適應人們對健康、新鮮食品的追求。吸引消費者加入會員的措施還包括完美的購物體驗、多維度的附加服務:極為寬松的退貨政策,配套的美食廣場提供低價美味的烤雞、碳酸飲料,常年推出試吃活動。此外還建設大量的配套設施,包括二手車中心、輪胎中心、配鏡中心,加油站提供當地最低的油價等。



3.會員制的黃金時代?線上線下零售企業會員制的比較


Costco的會員制基因來自PriceClub,這也是會員俱樂部商業模式的鼻祖。其最早的經營設想是建立一個購物俱樂部,將個別會員的零散購買力聚集起來,統一向大型廠家訂貨,取締分銷、批發等中間環節,並獲得廠家的大力折扣,使得會員取得的零售價格盡可能減到最低水平。這種大規模、倉儲制、會員制、精選商品的形式一經出現就在北美大受歡迎。


1)以美國為例,比較線下會員制零售企業的經營情況


目前美國會員制超市的三巨頭是Costco、Sam’sClub(沃爾瑪旗下的會員超市)、BJ'sWholesaleClub。Sam’sClub是三巨頭中資歷最老的一家(1983年成立),也是門店最多(全球門店800多家,美國本土600多家),但從經營景氣度和會員規模來看,Costco是當之無愧的第一。Costco的每一天都熱鬧非凡,在人們的等候中開門,在方興未艾中打烊,是大多數個人和家庭的首選。



從表觀來看,三巨頭的經營方式大同小異——都是巨大的停車場圍著巨大的超市營業區,外設加油站、美食廣場、藥房,內部類似宜家,像倉庫一樣在鋼架上陳列商品,都擁有自有品牌,品類分布也基本一致,商品包裝分量都非常大。但會員規模卻相距甚遠,這種差距究竟從何而來?


我們認為對於傳統的線下超市來說,自有品牌的商品力是競爭力強弱的決定性因素,直接影響會員規模積累和會員粘性保持。以Costco為例,雖然只推出了一個自有品牌Kirkland,但品牌效應超過了其他超市多個品牌的總和,在Costco的SKU中占比僅7%,卻能撬動25%的收入,遠遠高出行業平均17%的水平。



2)線上零售商的會員制嘗試


線上零售企業進行會員制的案例並不少見,其中最成功的代表是Amazon推出的會員服務Prime,剛剛公布的2016Q1財報顯示Prime開始展現強大的盈利能力:會員規模超預期增長至6300萬,占亞馬遜用戶規模52%。雲業務、Prime業務的雙重利好刺激使得市場給予Amazon的估值飆升至3500億美元,超過了阿里、京東的市值總和。



通過比較Prime和Costco會員制模式的異同,能夠看到兩家企業推出會員制的目的有本質區別。對Costco來說,推行會員制獲得的年費是主要的盈利來源,在營業利潤中占比超過70%;而對Prime來說,向會員收取的年費實際上可能很難覆蓋會員成本(如免費配送等),因此推行會員制的意義在於通過優質服務刺激會員消費,放大單會員價值。


Prime會員規模的爆發,得益於會員服務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斷延展,包括大量的流媒體服務、各類商品折扣、優質的物流配送等,99美元的會員年費絕對物超所值。這使得Prime沈澱的用戶開始展現出高價值:一方面用戶粘性持續提升,訂閱2年的用戶續訂率高於90%,這證明了Prime對他們已經產生了長期吸引力;另一方面會員的消費量被刺激到非會員的2倍以上,非會員、會員每年在亞馬遜平均消費金額分別為$500和$1200。



近兩年中美市場上湧現出大量推行會員制的電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與AmazonPrime一致:不通過會員來盈利,而是以刺激消費為目的,提供價格優惠+免費快遞服務。因為會員服務的內容高度同質化,我們認為這類模式下贏者通吃,提供最優質服務的龍頭公司(如Amazon)將搶占絕大多數用戶。我們認為國內未來的龍頭可以看京東,公司在2015年也測試過會員制Plus,收取149元的年費,雖然目前用戶規模不到百萬,但是服務的範圍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的競爭者,除了高品質的物流配送、售後服務、優惠返利,流媒體服務業初具雛形,未來甚至還可以借力京東金融等繼續拓展會員服務的範疇。



第二類是嘗試將Costco模式搬到線上的公司,依靠會員費收入來盈利,包括美國的Jet和中國的拼多多,兩家公司的新穎模式都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Jet於2015年7月上市,4個月內完成7.2億美元融資,估值一度高達15億美元,在內測階段積累了10萬用戶,其經營模式可以概括為“低價引流+反向定價吸引供應商+通過會員費盈利”,等於將Costco的盈利方式搬到線上,然而在結束免費試用期之後,用戶並不願意為其支付$55的年費。拼多多和Jet相比還具備強大的社交屬性,在一年期間積累2000萬付費用戶,單日成交額突破1000萬元,獲得1.1億美元的B輪融資,規模優勢更明顯,商戶的入駐情況也比Jet更優。


仔細分析兩家初創公司,其經營模式都存在共同的風險點——沒有建立供應鏈效率和商品力的競爭壁壘。雖然從表現上來看,兩家線上企業都實現了Costco一樣性感的低價,前端引流效果都很理想,但Costco的低價是通過極致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實現的,引流是通過自有品牌的商品力和強大的選品能力實現的,自身的競爭壁壘深厚;而Jet和拼多多的低價和引流是通過用戶補貼、反向定價+社交的商業模式實現的,都不依賴自身的競爭壁壘。未來能否成功還需要繼續觀察。



(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新財富酷魚正在積極建立和讀者、合作夥伴的聯系,你想獲取更多有價值資訊嗎?你想成為我們網站的作者嗎?你對我們的網站的更新有什麽建議?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聯系我們的主編(本微信號不洽談廣告投放事宜,加的時候請註明“新財富+您所在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878

新零售啟示錄:Costco為何能留住90%的會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31/166716.shtml

新零售啟示錄:Costco為何能留住90%的會員?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新零售啟示錄:Costco為何能留住90%的會員?

不管是內部模式改良還是外部技術加持,零售的變革終將在用戶體驗上迎來正面對決。

來源 | 野草新消費

作者 | 七月

作為全球第二大零售品牌,Costco也是全球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年銷售額接近1300億美元,市值接近820億美元,在全球擁有741個倉庫。然而,Costco卻不以銷售為主要盈利方向,它的秘訣在哪里?

尤其是在新零售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後,焦慮的除了風雨飄搖的傳統商超百貨、線上流量枯竭的互聯網企業,還有擔心錯過風口的各路資本方。傳統商超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或許Costco能告訴我們新零售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為什麽要做會員制?

Costco並不是一家傳統意義上的零售商。

當其他零售商都在為銷售量瘋狂吸引顧客時,Costco卻訂下了一套將部分顧客堵在門外的會員制度:60美元年費的非執行會員,或是120美元年費、最高可獲2%返現至1000美元的執行會員。與一般提供增值服務的部分會員制不同,Costco實行的完全會員制強調,只有會員才有資格入內購物。

比起普通零售,Costco所奉行的會員制與預付費的健身房更加相似。消費者付費的本質並不是商品,而是服務——Costco利用規模效應將優惠讓利給消費者,同時給予他們更好的體驗。

會員制為消費者構建了美好願景,它類似於健身房給人“我即將擁有健康體魄”的錯覺,Costco的會員也會被省錢的前景所吸引。即使他們沒有從中獲利,也願意為將來省錢的可能性而續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會員制能夠獲取相當一部分低頻小單顧客的溢出價值,然後,會員制的好處還不止於此。

首先是縮小了目標客戶範圍。Costco將目標客戶鎖定在中產階級家庭,“是否願意支出會員費”成為區分受眾購買力最簡單的標準。在會費門檻之上,Costco圈定了較為精準的客戶群體,相應地,對會員的數據監測更簡單,也更容易提高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

其次,預收會員費用為公司帶來了龐大的現金流。據資料顯示, Costco的會費利潤約占其總利潤的70%。2017財年,Costco的凈利潤為26.8億美元,而其凈營運現金流為67.3億美元。這部分消費前已獲得的現金流,很大程度上增強了Costco的采購和風險應對能力。

第三,會員制也便於提升用戶的忠誠度。在同等價格和質量水平下,消費者往往會因前期的會費成本而優先考慮在Costco消費,以期讓自己的會員資格物有所值。

在不斷的良性循環中,消費者更加認可已選擇的品牌,並保持著較高的黏性。Costco首席財務官Richard Galanti指出,2017財年第三季度,Costco總計擁有1830萬執行會員,產生200億美元銷售額,約占總銷售額的70.9%。

在這種會員模式下,銷售額的波動不會影響整體的利潤。Costco並不需要依靠會員強大的購買力來保持盈利,即便內外環境導致銷售額降低,它只需要讓消費者看到成為會員的價值,會費已經足夠保證利潤的穩定。

鎖定人群的關鍵因素

如此看來,對於Costco來說,核心的問題就從“如何增加毛利率和銷售額”變成了“如何吸引和留存會員”。據資料顯示,Costco北美地區的會員留存率為91%,而全球的會員留存率為87%。Costco在會員留存上的驚人表現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強化成本控制的顆粒度和提供更為精準的產品服務,可能是唯一的答案。

針對中產階級目標群體,Costco提出時間和性價比是最重要的因素。保持平均10%左右的利潤率,Costco團隊會從世界各地挑選單品類多品種的大宗商品,提供包括食品、服裝、家電到汽車、加油、體檢等優質低價的一站式服務。在此前提下,成本控制是Costco維持價格優勢的關鍵。

在固定成本上,Costco將土地成本降到最低,與麥當勞類似,Costco選擇購買持有而非租賃土地的方式,以減少長期的租金支出。而Costco旗下的商超幾乎全部位於郊區,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土地成本。

面對另外一塊重要的的成本支出—人力成本,Costco盡力做到了此項成本最小化。一般來說,倉儲式超市所需的員工相對少,Costco在確保員工高服務水準的前提下,為員工提供了高薪和福利,來減少人員流失帶來的損失。

比如,在全美零售員工平均時薪11.39美元的情況下,大部分Costco的員工享受著平均時薪21美元的待遇及醫療保險。作為回報,Costco的每位員工平均產出達到56萬美元,大約為沃爾瑪人效的3倍。

在生產供應環節,Costco將焦點落到了精選SKU。相比於沃爾瑪超過2萬個SKU,Costco的活躍SKU只有4000左右。與此相對,2016年Costco庫存周轉天數只有31.36天,遠低於沃爾瑪的45天。

一方面,更少的SKU節省了預定、追蹤和展示的成本,降低了平均庫存成本;另一方面,單品類的SKU往往代表著足夠大的訂單量和更少的品牌競爭,更利於Costco與供應商的議價。

同時,Costco的自有品牌非常著名。減少中間經銷商,Costco在自有品牌上有更多的利潤空間,足夠利用自有品牌的較高利潤率來平衡名牌的較低利潤率,承受部分低價商品和品牌商品達近乎零利潤甚至虧損的狀態。

而在後端營銷上,Costco近乎沒有支出。相比較於沃爾瑪0.5%,Target 2%的營銷費用,Costco沒有廣告預算,只針對潛在用戶發送郵件,並向現有用戶派送優惠券。Costco允許會員攜帶一名朋友或親屬進行購物,而這恰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口耳相傳的廣告效應。

可以說,Costco在核心關註產品、服務的基礎上,顛覆性地使用了會員制來圈住目標群體,以商業模式的改良來增強Costco的競爭力。

Costco在華的可能性

2017被稱為新零售元年,相對於便利店、無人貨架等新零售熱度不減的景象,傳統百貨商超在這輪變革中節節敗退。盡管如此,外國品牌依然對中國市場表示出濃厚的興趣。3月,德國ALDI入駐天貓;4月,英國ASDA入駐京東全球購;9月,德國Lidl入駐天貓國際和京東全球購;11月,丹麥Irma入駐網易考拉海購……

而Costco繼2014年進駐天貓國際後,也於今年9月宣布中國大陸第一家店將在上海落地。

消息一出,期待和懷疑同時落在了Costco的肩上。

結合Costco在日本、臺灣等市場的成熟發展來看,中國與Costco主戰場美國相比,人口更密集、顧客消費習慣不一致等情況,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參考Costco對標企業沃爾瑪旗下山姆會員店,從它在中國的加速擴張可以預測,目前Costco在中國市場的前景比較樂觀。

可以預見,盡管租金、本地化供應鏈、物流等成本增高將導致商品價格提升,但只要Costco堅持全球采購策略,提供全世界的優質商品,其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優勢必定會成為強大壁壘,可以中國市場再分一杯羹。

那麽,作為線下零售的優等生代表,Costco是否可以抗擊新零售企業的侵蝕,又帶給新零售企業什麽啟示呢?

其實在大談技術與數據、線上與線下時,新零售的範圍被不自覺地縮小了,甚至傳統零售被放置到了新零售的對立面。什麽是新零售?本質上來說,拋開流量變現的故事,單談靠零售本身盈利時,所有能提升運營效率的零售方式,都可以被稱為新零售。

Costco的模式比傳統商超更先進,原因就在於它所提供的商業模式能使它在更高的坪效和人效下運轉。同樣的邏輯,新零售的本質也是提升零售業的坪效與人效。

如何達到零售業態的這個終極目標?由現在大家消費的趨勢走向來看,提升用戶體驗是最核心的關鍵。不論是“產品、效率”的分割,還是“多、快、好、省”的傳統分類,其實都是從不同維度來描述用戶體驗。

在消費升級趨勢下,豐富用戶體驗是零售業必須經歷的裂變。新零售其實就是借助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工具來提升用戶體驗,最終提高零售運營效率的過程。

顯然,這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博弈過程,線上與線下的區別並不是新零售的重點。哪一種模式提供的用戶體驗更好,達成的零售坪效與人效更高,哪種模式就能夠最終存活下來。

區別只在於,傳統零售商更關註的可能是當下的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續,而互聯網思維關註的是未來的可能性,是否能夠更多更好地聚集與服務人群,讓線下的這部分流量在未來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從這個邏輯上來說,Costco已經是當下零售業進化中的佼佼者,短期內沒有投降的可能。為確保未來長期的盈利,Costco已在美國進行了數字化轉型,可以預見的是,它在各國市場上也將逐步結合更多的互聯網思維與技術。

新零售最後的對決

在國內市場上,盡管Costco的會員制所需要的規模效應讓許多商家望而卻步,Costco依然是做線下零售需要參考學習的對象之一。新零售潮下也出現了很多以Costco模式理念為母本,並在此基礎上探索互聯網玩法的企業。

以盒馬鮮生為例,它在商業形態上受到Costco相當大的影響。盒馬將Costco的團隊精選供應模式升級為買斷的“買手制”來打造核心競爭力。而盒馬提出未來占比超過50%的自有品牌商品,也可以在Costco功成名就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上找到痕跡。再往下下沈到一站式“餐飲+超市”的服務與倉庫模式的陳列,無一不透露著Costco的氣息。

而不同於Costco中國市場線上借助天貓的簡單模式,擁有互聯網基因的盒馬在技術和電商層面更多的發力。一方面,盒馬的數據技術在對顧客進行更精準監測的同時,極大提高了人效;

另一方面,盒馬重金打造的線上商城和物流系統也足夠形成商業壁壘。盡管目前盒馬鮮生自建物流的較重模式在盈利能力上還存在爭議,但其培養的用戶習慣一旦養成,未來將有更多的變化形式。

總結說來,紅紅火火的新零售最終也需要回到商業的本質,比拼坪效與人效的運營效率。不管是內部模式改良還是外部技術加持,零售的變革終將在用戶體驗上迎來正面對決。

素材來源: Seeking Alpha、Investopedia、USA TODAY、That's

*本文由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七月,編輯長歌。加入消費升級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djsl831)。

微信圖片_20171001215159

零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30

樂天瑪特擬撤出、Costco剛進入!外資零售巨頭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進退之路

在韓國易買得撤出中國內地市場之後,又一家韓國零售巨頭正逐步退出。經過一段時間的“緋聞”後,利群股份(601366 .SH)終於披露,該公司擬收購樂天購物(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有100%股權的香港法人公司2家及華東地區法人公司10家,以實現收購該12家公司直接持有或通過其子公司間接持有的15處房產和72家門店等經營性商業資產之目的,交易對價為人民幣16.65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樂天瑪特長期在中國市場經營不佳,此前有數十家門店關閉,出售門店對於樂天瑪特而言是止損之舉。而對利群股份而言則是區域化擴張的商機。連續兩大韓國巨頭出售中國內地市場門店,讓業者看到實體零售的壓力巨大。但頗有意思的是,與此同時,被譽為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勁敵”的美國零售商Costco卻進入了中國內地市場,這被業界認為是水土不服的陳舊零售業者被淘汰,而具有高性價比的零售業態正迎來春天。

命運多舛的樂天瑪特

和易買得類似,樂天瑪特已經進入中國市場多年,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5月,樂天瑪特以鯨吞北京萬客隆8家門店為標誌,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並在2009年底將門店數量提升至100家。彼時,樂天瑪特的雄心是希望到2018年能在中國內地市場將門店擴至300家。

然而還沒有到2018年,樂天瑪特已經支撐不住了。“樂天瑪特和易買得都是韓國零售商,有些類似之處,比如策略方面會有水土不服,且很難修正,因為所有的策略都由韓國總部來設定,不夠靈活化。和易買得一樣,樂天瑪特在中國內地市場一直有巨大的盈利壓力。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此前由於部分門店因為存在不規範經營而被停業。”有知情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從2012年開始,樂天瑪特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關店潮開始了,之後更是有數十家門店處於停業狀態。如斯狀況下,樂天瑪特當然開始尋找買家以止損。

可惜樂天瑪特中國內地門店的出售談判並不容易。第一財經記者多方采訪獲悉,樂天瑪特方面一直也很焦慮,期間,幾家有意向的收購者先後都沒有談妥。“包括物美、收購了易買得中國內地市場門店的正大集團等都接洽過樂天瑪特。數月前,利群股份開始考察樂天瑪特項目,因此一度傳出‘緋聞’。但當時利群股份沒有正面承認。”上述知情者透露。

此前,一位韓國流通行業的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透露,樂天瑪特中國內地市場業務出售程序的前期接洽已經啟動。因在中國內地市場業務不穩定性逐漸增大,樂天瑪特業務的損失額急劇上升;因此樂天瑪特近期已指定高盛為出售程序的主管投行,由高盛方面與潛在收購者進行接洽,競購者數量約為5家左右。其中包括泰國正大集團、一家“在中國區長期並穩定運營”的美國倉儲超市連鎖、以及一家美國私募股權基金(PEF)。而如今,利群股份終於宣布對樂天瑪特中國內地市場部分門店的收購。

利群的算盤和挑戰

利群股份是一家區域性零售商,總部位於山東,業務涉及商業零售、物流配送、餐飲、住宿、娛樂、旅遊等多個領域。其2017年年報顯示,該集團擁有41家零售門店,44家便利店,3家“福記農場”生鮮社區店,門店分布於青島、煙臺、威海、日照、東營、淄博、濰坊以及江蘇連雲港地區。2017年利群股份實現營業總收入105.538億元,同比增長2.54%;上市公司凈利潤為3.945億元,同比增長9.03%。

“對於一家區域零售商而言,通過並購可以達到的最直接目標就是全國化擴張和迅速開店,而且收購價格也很劃算。”資深零售業分析人士沈軍指出。

利群股份表示,這是其全國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本次交易完成後,該公司門店將輻射江蘇、安徽、浙江、上海四個區域市場,同時也可以鞏固公司在山東市場的市場占有率和輻射能力,實現公司從區域性商業集團到全國性商業集團的跨越。未來在逐步開設收購門店的同時,公司會啟動江蘇區域的綜合物流中心的選址和建設,實現區域集中配送。隨著終端市場規模的大幅增加,公司與上遊廠家的議價能力也將增強,規模優勢顯現,公司綜合毛利率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樂天瑪特是希望利群股份全盤接手其所有門店,但利群股份只願意接受相對優質的店,即樂天系原本收購的時代零售門店。因此除去已經出售的門店,樂天瑪特在中國內地市場還有約十幾家門店,估計之後也會逐步出售,慢慢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知情者透露。

沈軍認為,利群股份要註意的風險是,這些樂天瑪特的門店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停業狀態,如何在翻牌後重啟門店並不容易。

談及風險,利群股份表示,同步啟動多家門店開業籌備工作,對公司的經營管理能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而且多家門店集中開業產生一定的期間費用,短期內會對公司的利潤指標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對公司的市場影響力和規模都具有很大提升作用。截至記者發稿時,樂天方面暫無回應。

進退之間

在業界看來,易買得和樂天瑪特先後出售中國內地市場門店的舉措是有共通性的。

“實體零售業本身在這幾年就很艱難,加上成本高企和電商沖擊都成為實體零售業者的挑戰。一些陳舊的傳統業態比如百貨等都頻頻遭遇關店。而成本頗高的便利店也經歷過關店潮。大賣場這個業態當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如果水土不服,比如易買得和樂天瑪特,則都會有問題。關店或出售門店是止損之舉。”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分析。

頗有意思的是,在樂天瑪特準備撤退時,美國零售巨頭Costco卻積極“殺入”了中國內地市場。據悉,Costco日前與上海浦東康橋(集團)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投資協議書,Costco將在浦東康橋設立中國區投資性總部,並和合作夥伴星河控股集團共同建設一家會員俱樂部零售旗艦店。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Costco被譽為沃爾瑪麾下山姆會員店的勁敵,因為兩者都是會員制的大型倉儲式零售門店。這類門店采取大包裝、高性價比的銷售模式,會員的客單價會遠高於一般的賣場,且顧客體驗感強。

有消息稱,Costco每年收取的會員費,幾乎就等於其全年的純利潤額。在過去的一個季度中,Costco的營業額為282億美元,全公司凈利潤為9.68億美元,其中會員費收入就達6.44億,貢獻了67%。

“幾大國際零售商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進’和‘退’也可以看出如今實體商業的變化趨勢。實體零售有存在的必要,但需要轉型,比如增加體驗感,提高性價比,讓顧客認為有必要到門店消費。而倉儲式零售門店就能很好地增強顧客體驗感,並且由於很多商品都是直供和經過嚴選的爆款或大包裝商品,因此這類高性價比的大型實體店會頗有前景。”沈軍認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87

雷軍﹕小米盼像美超市Costco 目標3年開店1000間

1 : GS(14)@2017-04-06 07:30:39

【明報專訊】經常以喬布斯裝束示人的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印度接受訪問時表示,大家對小米都有所誤解,與蘋果相比,小米更希望像美國超市Costco,又揚言今年收入或有望達到150億美元。他續稱,小米目標是在未來3年內建立1000間小米之家零售店,每年銷售額逾100億美元。

明報記者 余慕恩

在訪問中提到的Costco Wholesale是美國一家美國倉貯式零售商,以低廉的價格見稱,銷售的貨種包括水果、殼物、葡萄酒甚至鑽石。現年47歲的雷軍在訪問中表示小米採用了新的營運模式,亦將業務微調,相信能有效將收入在本年度提高至150億美元。

薄利多銷 提供優質產品

他又稱,小米與Costco公司的價值觀一樣,希望能以可負擔的價錢將優質的產品提供與顧客。蘋果的品牌在定位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內較高端,手機售價遠高於同業,而利潤在價值4250億美元的智能手機市場中亦最高。Costco的盈利方式除了薄利多銷外,亦靠其3500萬會員的年度會員費支持。小米在尋找增長動力的同時,亦希望可以在手機應用程式及各項服務中提高收入。小米去年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當中亦賺取高達10億美元的收入。

新的策略與雷軍之前主打的線上銷售有所不同,小米以限時搶購的方式及價格廉宜的零件成功在中國市場奪得一席位,公司估值更曾經達到450億美元,一度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雷軍現在已轉到由線上帶進發展線下市場,並有進軍印度市場的想法,小米過去兩個季度線上手機銷售為第一,雷軍指希望在未來3至5年能保持市場地位。

未來將發展逾100種產品

現時小米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佔比大約十分之一,雷軍表示將於未來三年開1000間小米之家實體店,銷售額望可達100億美元。他表示實體店將有大概20多款產品銷售,例如售價1美元的筆,兩款空氣清新機及3款智能手機。雷軍表示將於未來發展超過100種產品在店內銷售。

去年手機銷售首跌出頭5名

事實上,小米的手機出貨量見下跌的趨勢,在去年全球的手機銷售數據更首次跌出頭五名。雷軍表示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表示收入的增長恢復加快,過去兩年的收入亦未有減慢,又稱投資者未有過分憂慮。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112&issue=201704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3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