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肯去搵前面就有生機 鄧偉林


2002-4-25  Nm




看董建華施政,像看童子操刀,步 步驚心。盲人瞎馬,這樣的政府,港人不禁悲鳴,香港還哪有機會。「機會唔係等番嚟,係搵番嚟嘅。」新一代香港鞋王,在這低迷經濟,營業額不跌反升的美麗寶 國際主席鄧偉林說。他不單止說,還將信念付諸生活。採訪四日,他四日都穿着他集團出品的皮鞋,鞋底牢牢黏着公司的招牌和價錢。每拍一次照,他就蹺一次腳,好讓一邊鞋底對準鏡頭,趁機讓他的產品曝光。他揸平治SL500,坐擁市值四億的上市公司, 有名又有利,問他:事業於他有何意義,他即時提起手上的資料,將集團大計一字一句讀出來:「我要將Mirabell成為亞太區最具規模的皮鞋零售企 業……」這講詞,他訪問第一日便袋着,揸車、巡鋪,就連吃飯、喝咖啡,也把它帶在身旁,目的只為找這個機會推銷。「我知道你這個訪問以人為主,但我相信肯 去搵,就幾時都有生機。」機會來了,四十九歲的鄧偉林滿足地喝Pina Colada。「機會係要自己搵,佢唔會主動送上門。」鄧偉林最得意的主動之作,是把「經營得好哋哋」的鄧氏皮鞋店,改個意大利名Mirabell。一個 「潮流化」名字,促成他今日在香港擁有九十三間店鋪,在中國,自營的有六十三間,特許經營的有一百七十八間。他的皮鞋王國,像7-11便利店,梗有一間在 左近。「生存,就係要不斷搵機會。「維持現狀唔夠,要不被淘汰,就要主動搵機會。」經歷金融風暴五年的洗刷,該公司去 年度營業額不跌反升一成八。「我唔減薪,唔裁員,雖然無人工加,但我增強佣金制度,做到特定生意額,我有筆吸引嘅佣金。多勞多得,員工自然賣命。」他在葵 涌的辦公大樓,入口處掛了一張巨型海報——「Be a Conqueror(做個征服者)」。他說是金融風暴後,掛上去提醒員工的。但員工意願跟老闆旨意總是相違背,他不忘搵機會駕馭員工。「一個人喺受傷嘅時 間就最軟弱,最易受感動。」所以,員工的喜事,他未必出席,但員工跌傷,家有喪事,他一定到。如果有女同事大肚,他一定不讓她拎重嘢,還提點別的同事幫她 手。「咁佢就覺得值得為老闆,為公司賣命。其他員工見到,一樣受感動,會跟住搏命。」

奮 鬥半生,畢生尋找機會昔日,只有他用金髮女郎在歐洲取景拍廣告推銷,今日,U2、G2000都是這樣。於是,他搵機會做贊助。他的集團,有三條生產線,最 高級的叫Joy & Peace,他贊助Elite模特兒選舉,提醒人,他那產品,和優雅掛鈎。Mirabell以出售大眾優閒便裝鞋為主,他就贊助無綫合家歡節目——《超級 無敵掌門人》,跟普羅大眾搞關係。他還有條生產線,叫Teenmix,以前衞、青春為主,他贊助人氣偶像Twins在石崗和九龍灣國際展貿搞迷你演唱會, 吸引少年人用他的產品。「我賣廣告,觀眾可能唔睇,但我贊助藝人,偶像,大家就入心入腦。」「機會主義」的他一九八三年創業,以「鄧氏公司」 命名,在先施、永安寄賣皮鞋,生意其實不錯。「當時資金少,兄弟集資五萬,其中五千重係問朋友借,店鋪內嘅鞋,只能夠在本地製造。」他要賺錢,就要搵機 會。他想到去相熟廠家買幾對意大利鞋辦,放在櫥窗。顧客拿來看,見是意大利出品,就以為他鋪頭的鞋,都是「來路貨」,生意很好,三年開了四間分店。但他留 意到,一切跟潮流和年輕人掛鈎的店鋪,像Lane Crawford、Giordano,都有個英文名字。「做鞋,梗係想同潮流掛鈎,一季換幾對鞋,我先有生意。」

苦心孤詣,只為百發百中他 很留意別人的名片,發現那些用自己姓氏命名的鋪頭,很多只能在樓梯底生存,是「瀕死邊緣」,年青人不會去。想事業更出色,就要搵機會改名。「要改變成年人 的購物模式,很難,他們一年也未必買一對鞋。年青人不同,他們一季可能買幾對鞋。要多賺錢,就要多做年輕人生意。」皮鞋都是意大利的出名,香港人也愛意大 利鞋,他翻閱字典,揀了Mirabell這個意大利名。「Mirabell在意大利文解百發百中。」他在新大丸、海港城、彌敦道的店,入了很多便服鞋和 K-Swiss等時尚波鞋,成功開拓了年青人市場,未夠一年已回本。「那是一九八六年,香港店鋪當時未興找洋人幫本地商品賣廣告,還專誠飛去歐洲拍硬照, 我係第一個。「香港人崇洋,我鋪頭『來路味』重,好多時朝早入貨,下午就變錢。」

出身貧賤,雙手掘出未來鄧偉強說自己出身不好,要生存,就 要主動搵機會,還要停不了地搵完一個又一個。「富裕出身的,有父母鋪路;但我不同,我要用雙手掘出機會來。」他在廣州長大,有七兄弟姊妹,他排第四。父親 是工人,母親在他十五歲那年撒手塵寰。十九歲高中畢業,家人都期望他幫手養家,偏偏他找不到工作,唯有偷渡來香港找機會。那是一九七三年,他要用最少成 本,賺錢為生。揀做鞋鋪學徒,因為這行有制服著,他不用花分文買衣服。「他朝衰咗無人請,都可喺樓梯底搵食。那年頭興做製衣,但喺屋企車衫,要貼錢買機 器!」他做的鞋鋪,叫翡翠鞋店,在跑馬地河塘道,顧客對象,是半山的闊太。闊太有的說英語,他連ABC也不會。「佢哋請我做推銷,但頭三年,其實係斟茶遞 水,吸塵抹玻璃,拎皮料去旺角、深水埗嘅家庭式工場生產鞋。」要上位,得搵機會惡補英文。他當年住佐敦吳松街,上班前就行去加連威老道學英文。語言要「浸 淫」,他做推銷時,英語仍是有限公司。他又搵另一個機會,讓老闆知道他有作為。

入 門是客,從不狗眼看人當時,顧客對服務性行業要求不高,鞋鋪推銷員邊工作邊抽煙,甚至刨馬經,說粗言穢語是閒事。他搵到一個位,就是用真誠感動客人記得他 接受他。他努力記下客人的姓氏,她一來,就以「乜太太」稱呼她,那太太覺得受尊重,都樂意接受他推銷的鞋款。「偶然記不到,就含含糊糊讀姓氏,大大聲講太 太兩個字,客人聽不清,以為我叫啱,又搵我落單。」他並未因此滿足,搵機會這個訊息,從來沒有在他腦海消失。特別記姓氏這一招,很快就給同事學會,他要生 存,又要再搵機會冒出頭來。那年頭,買鞋的人都很有錢,像董浩雲等達官貴人,是他店鋪的熟客。他發現,鞋鋪的同事,都是先敬羅衣後敬人,鄧偉林卻留意到, 當年香港仔很多漁民很有錢,「一水船」有十幾廿萬收入,卻穿拖鞋行公司。他提醒自己別「白鴿眼」,有次有個「爛身爛世」人入鋪頭,他一樣好好招呼,那人果然是漁民,一口氣買了八對鞋,還告訴鄧偉林,從來沒人像他那樣,不歧視他。後來他推介了別的漁民找他買鞋,令他成為公司數一數二賺到錢的推銷員。「成功,係要不斷搵機會。」八六年,他從鄧氏皮鞋創立Mirabell,開業兩年多,即遇上八九民運事件,香港人心惶惶,個個搞移民,把資金拿去外國。「但我深信幾時都有生機。」

兩 遇艱難,盈利不跌反升那時尖沙咀柏麗大道有個鋪位,租開十八萬,「六四事件」後,租金只十三萬八,他二話不說就租了,個個笑他傻,但他睇中年青人市場。 「香港經濟起飛,父母都樂意給下一代零用錢。上一代為香港前途操心,無損下一代享樂。」他在Green Peace,見到仔瘋狂地迷戀Dr. Martens,又在無綫的台慶節目,看見周潤發著Timberland踏燈膽,他意識到新一代貪威識食又好逸惡勞,如果他一間鋪頭,有齊這些潮流名牌, 一定受仔歡迎。結果,他在柏麗大道推行一站式經營——一間店鋪,有多款名牌便服鞋,口碑極好。十年後,卻又遇上金融風暴,但去年度公司營 業額反升一成八。因為他留意到「女人幾時都鍾意扮靚」,所以他「加強女人線」,又找來琦琦開幕剪綵,結果他的鞋鋪很受女性歡迎。鄧偉林有一子一女,大仔十 六歲,細女十四歲,都在溫哥華留學。他說他也渴望孩子長大,繼承自己的王國,但他不敢說。「唔講好過講,咪佢以為老竇第日實俾佢哋返公司, 唔用功讀書咪死!」他說孩子現在北美受教育,太自由了,他很擔心。但關於家庭,他只肯說到這裡,便拉我們回辦公室showroom,看他如何逆市求生。 「成功,係靠機會,但機會唔係天跌落嚟。」記者見他的辦公桌,滿是文件,他的日誌,從早到晚都是會議,晚上八時半,員工都下班了,他還在翻閱信件。十九歲 出社會,奮鬥了三十年,有名有利,還追求什麼?「活下去,就有無限挑戰,就需要無休止的搵機會。「初來香港,我為兩餐搵機會;後來,我為事業搵機會;現 在,我為股東搵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7

武俠劇填詞達人鄧偉雄先生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4-03-03 23:57:37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html
偶然聽到香港電台逢週日下午播出的一個很適合如我這類老餅收聽的節目"電視風雲半世紀",端的聽得有點津津有味。顧名思義,節目圍繞著香港電視數十年發展回顧為題,每集專訪一位業界的老行尊嘉賓,暢談當年電視圈點滴與個人在電視圈生涯經歷。如剛過去的幾集,就分別訪問過資深電視人徐小明先生,以及一位個人一直非常敬佩的資深創作人兼填詞人鄧偉雄先生。

  一直以來,對鄧先生歷年為多首電視劇主題曲插曲創作的詞作,都十分傾倒偏愛,佳作可謂不勝枚舉,其水準之穩定,用字修辭之優雅、準確、工整,意境之或浪漫詩意,或豪邁激昂,均覺在在不在黃霑、盧國沾等大家之下,從中不難看出,非本身具有深厚國學功底實不易為之,尤其擅寫古裝武俠情懷的曲詞,個人甚至有一主觀評斷,由他所寫的此類詞作,實在不作第二人想。他所寫的"春雨彎刀"、"鐵血丹心"、"一縷情"等,俱是個人心目中的其人代表作。是次難得的訪問中,他向主持人透露,原來由於興趣及創作工作的緣故,他曾大量讀遍中港台很多武俠小說,以至敢誇下海口,謂一百種成書於九十年代以前的中港台武俠小說,他看過的至少已達九十種。這就無怪乎他寫起這類武俠劇詞作來,每每那麼得心應手,佳作紛呈,彷彿渾然天成。訪問中,他還提出填詞的其中一個重要竅門,是注重節奏感,即以節奏配合用字的虛實強弱輕重,實在值得每個填詞初學者緊記用心學習者。以其如此豐富閱讀武俠小說心得,猜想有天他如有心從事武俠小說創作,大抵也可輕描淡寫信手拈來,殊非難事。

  不過,我以為,其填詞的成就,畢竟還在其劇集的創作策劃的成就之上。

  又,據說,他在事業有成之際,曾毅然下決心投身大學進修中國文學,足見其對國學之熱愛投入程度。這不期然令個人聯想起一位在編劇行內相交日子頗深,一直以來都十分敬佩的,知識份子良師益友──此君亦曾在失意下崗之時,毅然選擇重返校園,花兩年時間去進修中國文學。這年頭,在香港這樣一個功利社會,能具如此抱負與勇氣決心,又付得起這種代價的"呆子"試問又有幾多?

  談到創作心得,他還提出一個在行內可算為頗老生常談的論調:故事原來來來去去總脫不出那幾大類,因此故事其實並不重要,重要者乃在於人物性格的設計,以及情節上的細節。雖是近乎老生常談,但卻顛撲不破,很值得每個創作人的認真深刻反思者也。由此引伸,原來故事可以老套,人物性格與細節設計卻不能老套。

  最後,他還說,他認為本地的文學研究領域,未來應至少包涵三種範疇,即流行曲詞、武俠小說,以及電視劇本。然而,金庸的作品,知名填詞人如林夕、黃偉文等人的詞作,近年雖已越來越受到受眾和藝術界的重視尊崇,但說到電視劇本嘛,形勢則似乎遠遠未可企及。印象中,似乎只有杜國威的多齣舞台劇劇本,才得到過比較顯要的藝術評價。另外,在產量上,本地現時幾乎定時便會批量生產出一定數量的電視劇劇本與流行曲詞,原因很簡單,是有市場需要,而既有市場需要,自有人才的不斷供應投入──舉例如流行歌手新人吧,我就常常想不明白,既然都說本地唱片市場已日漸萎縮,呈現不景氣,然為何每天卻還有那麼多的新人面孔不斷投入市場,受到唱片公司的力捧,以至本地的樂迷根本就連這些新人面孔,以及他們所唱的新歌都沒機會,沒時間好好消化認清一下?難道本地的流行曲消費市場又真能容納得下每天不斷湧現的那麼多新人新歌的加入競爭嗎?這會否已形成一個供過於求的極端畸象?至於說到武俠小說,對其今日究竟還有多大的市場需求,作為半個武俠迷的個人實在卻已不大感樂觀了。或云,現代的經濟社會,早已進入一個只有主動創造出消費者需求,才能生存下去的時代。創造消費需求,也似乎正正是創作的另一門最高學問。要從中突破成功,難道最有效的途徑,正就是不斷以量增來博質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65

【男方劈腿】蘇玉華受盡鄧偉傑傷害

1 : GS(14)@2017-06-10 13:30:38

唐寧和蘇玉華合作拍劇《蘭花刼》(圖),巧合是兩人於現實中先後愛過鄧偉傑!據知蘇玉華的初戀情人是鄧偉傑,兩人相戀五年,當時蘇玉華深愛男方,怎知有日男友提出分手,蘇玉華苦苦哀求,他卻假借冷靜期作敷衍,令蘇玉華痛苦到暴瘦十多磅。蘇玉華後來搬到男友樓上居住,希望製造復合機會,甚至做出跟蹤對方的愚蠢行為,至最後發現原來男方早有第三者,驚覺被背叛的蘇玉華,用對方的鎖匙入屋盡情破壞,然後在枱上留下「不拖不欠,各走各路」八字,並交還門匙正式一刀兩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09/200493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0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