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監會:就修訂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

為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管理,適應新形勢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出現的新變化和新趨勢,銀監會對《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進行了全面修訂,形成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修訂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銀監會將根據各界反饋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新《指引》,適時發布。

為規範表外業務發展和切實防範風險,銀監會借鑒國際經驗,結合我國銀行業實際,針對各類具體表外業務陸續制訂了一系列監管制度規定,涵蓋了傳統類表外業務、理財、代理代銷等各類業務。

新《指引》是在系統梳理已有制度規則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強表外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進行的統領性、綜合性規範。新《指引》擴展了表外業務定義範圍,增加了新興表外業務類型,構建了全面、統一的表外業務管理和風險控制體系,理順了各類表外業務的風險本質、法律關系和對應管理要求,有利於引導商業銀行規範發展表外業務,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應當遵循五項原則

(一)全覆蓋原則。商業銀行應當對表外業務實施全面統一管理,覆蓋表外業務所包含的各類風險。

(二)分類管理原則。商業銀行應當區分自營業務與代客業務;區分不同表外業務的性質和承擔的風險種類,實行分類管理。

(三)實質重於形式原則。商業銀行應當按照業務實質和風險實質歸類和管理表外業務。

(四)內控優先原則。商業銀行開辦表外業務,應當堅持風險為本、審慎經營的理念,堅持合規管理、風險管理優先。

(五)信息透明原則。商業銀行應當按照監管要求披露表外業務信息。

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表外業務風險限額管理制度、授權管理體系

《指引》指出,商業銀行應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應當將表外業務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對所承擔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聲譽風險以及其他風險及時識別、計量、評估、監測、報告、控制或緩釋,並建立業務、風險、資本相關聯的管理機制。

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表外業務風險限額管理制度。 對需要設定風險限額的表外業務, 應當設定相應的風險限額。

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表外業務授權管理體系,授權管理體系應與表外業務管理模式、業務規模、 複雜程度、風險狀況等相適應。

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應當根據銀行和客戶承擔風險的方式、程度和各類表外業務性質,確定相應的審批標準和流程。

商業銀行與其關聯機構之間的表外業務合作應嚴格遵循關聯交易和內部交易管理有關規定,並按照商業原則進行業務合作,交易價格應當以市場價格為基礎。

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覆蓋所有表外業務的全口徑統計制度,制定全行統一的統計標準。商業銀行應當建立表外業務相關信息管理系統,具備統計、 計量、監控、報告等功能,能夠全面準確反映單個和各類表外業務規模、結構、風險情況,為風險評估、計量、績效考核、統計分析、監管報告等提供基礎數據支持。

商業銀行應當對複雜交易結構的表外業務中承擔的風險進行實質評估和審查;建立專業化的管理機制,確保前、中、後臺充分了解複雜交易結構的風險信息;要對各種擔保關系通過法律合同予以明確,準確識別和控制參與代理業務而產生的相關風險。

商業銀行應當遵循會計準則和監管規定,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對擔保承諾類以及實質承擔信用風險的投融資服務類及中介服務類表外業務計提減值準備,並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審慎計算風險加權資產,計提資本。

對不同種類的業務 商業銀行應實行區別的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應當準確識別不同表外業務所包含的不同風險,對不同種類的業務實行區別的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開展擔保承諾類表外業務時, 應當納入統一授信管理,采取統一的授信政策、流程、限額和集中度, 實行表內外統一管理。

商業銀行開展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表外業務時,應當準確界定相關業務的法律關系、責任和承擔的風險種類,有效管理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相關業務所包含的風險。

商業銀行開展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表外業務時,不得以任何形式約定或者承諾承擔信用風險;對違規承擔信用風險的,應當根據監管機構相關要求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改正。

商業銀行開展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表外業務,應當實現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 自營業務與代客業務在資產、賬務核算、人員等方面的隔離。

商業銀行開展代理投融資服務類表外業務時,應當按照參與主體的不同,建立相關主體合作標準、評價體系和審批流程; 應當通過簽訂書面合同,確定商業銀行、 客戶、合作金融機構、 資金使用方等各方參與主體權利、義務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商業銀行應當對代理投融資服務類表外業務的合作金融機構、產品實行總行統一管理。 未經總行授權,分支機構不得銷售任何第三方產品。

加強信息披露 對表外業務的規模、結構、風險狀況披露應及時

商業銀行應當按照會計準則、監管規定以及委托協議的約定對表外業務情況進行信息披露。信息披露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表外業務總體和各類表外業務的規模、結構、風險狀況。

表外業務信息披露包括定期信息披露和臨時信息披露。定期信息披露是指根據監管規定或表外業務產品說明書、協議約定的間隔期定期披露相關信息;臨時信息披露是指根據表外業務服務協議約定,對包括但不限於重大事件、風險事件、產品管理、投資運作情況等內容及時進行披露。

信息披露形式上,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信息披露應當采用本行官方網站發布、營業網點發布等途徑。

對於應當由表外業務合作金融機構披露的信息,商業銀行應當加強與合作機構溝通,及時掌握其擬披露信息內容。

監管機構應持續監測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減值準備和資本計提情況

商業銀行應當按照監管要求向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報送表外業務的經營管理和風險狀況的信息、數據。

商業銀行應當定期向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報告表外業務發展和風險情況,至少每季度一次。報告內容包括但不限於表外業務規模、結構、風險狀況、發展趨勢、已采取的風險管理措施、潛在風險點和擬采取措施等內容。出現重大事件、風險事件的,應當及時報告。

監管內容方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持續分析表外業務經營情況和風險情況, 根據不同表外業務種類和所承擔的風險不同,采取不同的監管方式和監管措施。

對擔保承諾類,重點監測信用風險,關註統一授信執行、 表外業務信用風險轉換系數、表外業務墊款等情況。 對代理投融資服務類、中介服務類,重點監測操作風險、聲譽風險,關註業務操作規範、客戶投訴、金融消費者保護等情況。

監管方式上,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通過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等實施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風險管理的持續監管,具體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風險提示、現場檢查、監管通報、監管會談、與內外部審計師會談等。

減值準備和資本監管方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應當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和穿透原則,持續監測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減值準備和資本計提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455

社融規模超13%年初目標 表外融資同比大增

12月14日,央行發布的11月金融統計報告顯示,廣義信貸(M2)增長11.4%。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M2增速相比上個月略有回落。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去年同期基數高,第二,上個月外匯占款負增長,導致M2增速回落。總體來看,當前市場上流動性壓力比較大。美聯儲加息預期高漲後,美國國債收益率快速上升,壓制市場利率的進一步走低。

12月6日,央行對24家金融機構開展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共3390億元,其中6個月1510億元、1年期1880億元,利率與上期持平,分別為2.85%、3.0%。截至11月末,MLF余額為27358億元。

溫彬認為,由於近期央行加大了公開市場操作例如MLF。總體保持同期利率水平平穩,流動性整體穩定。

貸款方面,1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946億,同比多增857億。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79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104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5692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65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2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018億元,票據融資減少1009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938億元。

溫彬指出,貸款新增7946億,比上個月有所增加。也高於市場預期。從結構看,主要投向居民戶。在中長期貸款占比較高。這反映出9月末、10月初後,對於房地產調控,信貸增長需求保持平穩;未出現快速回落,可能還是有時滯的原因;11月份加大了對居民戶貸款力度。

從社會融資總量看,2016年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54.36萬億元,同比增長13.3%。溫彬認為,社會融資總量增長快且超預期。11月末累計社融增長13.3%,也超過年初13%的增長目標。

其中,銀行對企業部門貸款與上個月差別不大。可能銀行收到MPA考核和資本金約束,在銀行端對企業融資需求的變化並不顯著。但是近期宏觀經濟企穩,企業投資有所回升,企業融資需求增加。

數據顯示,信托貸款余額為6.15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委托貸款余額為12.79萬億元,同比增長20.9%。從這些類別社融總規模的占比看,委托貸款余額占比8.3%,同比高0.5個百分點;信托貸款余額占比4%,同比高0.1個百分點。

“當銀行端表內融資不能夠滿足銀行貸款需求時,表外例如信托融資,委托貸款比前期有快速上升,支持了企業融資需求,對支持企業複蘇起到關鍵性作用。”溫彬說。

(實習記者旻文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607

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漸近 中小銀行達標難

12月19日,央行相關負責人就“銀行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答記者問中指出,央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

具體而言,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為主。

年底“沖時點”無效了

央行相關負責人明確指出,今年底,若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沖時點”,會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廣義信貸余額和同比增速,直接對明年前三季度MPA評估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有銀行因為MPA而沖時點,可能是由於對上述同比考核機制的理解還不夠準確。避免“沖時點”行為,保持廣義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才符合宏觀審慎評估的要求。

根據11月金融統計報告,1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7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大增7111億元。這與表外信貸比重加大有很大關系。

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463億元,同比少增410億元,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都出現增長。其中,委托貸款增加1994億元,同比多增1083億元;信托貸款增加1625億元,同比多增1926億元。

“當銀行表內融資不能夠滿足銀行貸款需求時,表外例如信托融資、委托貸款比前期快速上升,對支持企業複蘇起到關鍵性作用。”溫彬指出,從數據來看,企業通過銀行的信貸變動並不大,但企業的貸款需求在增加,且是通過銀行表外的方式(委托貸款、信托)來實現融資目標。受資本金、MPA考核等因素約束,銀行表內信貸增長不會太明顯。

由於此前央行正在研究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廣義信貸指標,收緊對表外理財監管力度意圖明顯;另一方面,銀監會理財新規也處於征求意見的最後階段,落地後勢必對銀行表外理財造成更大約束。這種情況下,銀行正在尋找應對之策。

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MPA其實就是宏觀審慎框架下的廣義信貸的占用,央行內部MPA側重於看增速,如果增速過快會有懲罰性措施。但這和銀監會的資本充足率並不是一個口徑,監管角度是不同的,所以說並不會影響到銀行對外財務披露上的資本充足率。

具體到銀行應對MPA考核,上述銀行人士指出,現在大家可能都開始為MPA考核做準備。有的銀行可能會希望在年底把基數做高一點。因為明年取今年底的數據作為基數,如果現在基數做高了,明年表外理財增長空間可能會大一些。

中小銀行影響偏大

中債登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銀行理財余額為26萬億元,其中約20萬億屬於表外銀行理財。目前銀行理財增速已經同比大幅下降。

中小銀行與國有大行面臨調整廣義信貸的壓力和難度並不相同。面對未來理財監管可能收緊的態勢,各家銀行對委外業務的布局力度也存在差別。在MPA指標體系和評分要求中,對廣義信貸增速而非規模有明確要求。具體而言, MPA規定全國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R-SIFIs)、普通機構(CFIs)的廣義信貸增速分別不得偏離M2目標增速20、22、25個百分點。

就我國目前的城商行而言,在2016年目標M2增速(13%)的基礎上加22%,即其廣義信貸增速上限是35%。但截至2015年底數據顯示,廣義信貸增速排名前20的銀行中,只有6家增速規模低於35%,最高一家城商行貴陽銀行增幅接近74%。

金融監管研究院孫海波指出,2016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的增速是16%,如果將表外理財所有規模都納入廣義信貸的計算,僅僅扣除同業存款部分,對當前銀行MPA達標會構成非常大的沖擊。MPA中,廣義信貸統計指標體系設計得比較粗糙,原因在於防止過於精細化的計算公式和會計科目被銀行繞開。他認為,表外理財根據投資標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性,不應完全不加區別地納入廣義信貸計算框架。

央行負責人指出,“MPA實施近一年來成效較好,廣義信貸增長較為平穩有序,資本約束資產擴張理念進一步貫徹體現,金融機構經營總體穩健。同時,人民銀行也一直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實施情況對MPA進行完善。”

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的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風險,不利於“去杠桿”的體現與落實。

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57

央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

央行有關負責人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答記者問

當前,部分銀行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很快。近日,本報記者就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

記者:央行此前曾透露正在研究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廣義信貸指標,目前進展如何?

答:前期人民銀行就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開展了模擬測算,金融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對此已有了逐步熟悉、調整和適應的過程,相關工作進展總體順利,目前看實施條件已經具備。

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具體為: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

需要註意的是,今年底若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沖時點,會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廣義信貸余額和同比增速,直接對明年前三季度MPA評估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有銀行因為MPA而沖時點,可能是由於對上述同比考核的機制理解還不夠準確。避免沖時點行為,保持廣義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才符合宏觀審慎評估的要求。

記者: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有何考慮?

答:MPA實施近一年來成效較好,廣義信貸增長較為平穩有序,資本約束資產擴張理念進一步貫徹體現,金融機構經營總體穩健。同時,人民銀行也一直在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實施情況對MPA進行完善。我們註意到,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宏觀風險,不利於“去杠桿”要求的體現與落實。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人民銀行將繼續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引導和風險提示,推動相關工作平穩有序地過渡,不斷健全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61

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去杠桿加碼 債市再“挨刀”

12月19日晚間,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的消息落下實錘,再給風雨飄搖中的債市以重擊。20日,債券市場經歷了多空博弈,早盤10年期國債期貨一度下跌超過1%,而隨後又快速反彈,全天波動幅度高達1.57%。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指出,債市經歷了前期一段的持續下跌,有一部分人認為已經跌至一個安全邊際,市場再現多空博弈。

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體現出監管層去杠桿、嚴監管的政策意圖已經非常明確,而且未來可能進一步將表外理財加杠桿納入到監管考核中去,後續風險不容小覷,對債市而言,調整還將繼續,光明仍未到來。

債市多空博弈

受到周一晚間央行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這一消息的影響,早上國債、國開債開盤即大跌。中國2026年到期、票息2.74%國債買價收益率大漲至3.48%。中國2026年到期、票息3.05%的10年期國開債成交收益率報4%。10年期國債期貨開盤跌1.13%,5年期開盤跌0.70%。

與此同時,Shibor連續第六天全線上漲。隔夜Shibor報2.3450%,上漲1.00個基點;7天Shibor報2.5375%,上漲1.25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3.2040%,上漲1.42個基點。

當日,央行加大了公開市場凈投放的力度。凈投放1650億元,連續第四天凈投放,相比前一天的650億元,投放力度大幅增加。不過,當天另有600億元國庫定存到期,總體凈投放資金1050億元。

暴跌的行情在上午10:00左右發生逆轉,國債期貨多數合約由跌轉漲,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漲0.12%。

周二下午,市場傳言稱,央行在市場上指導大行通過X-Repo(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匿名點擊業務)放錢。

X-Repo系統在去年8月3日正式上線,是央行為了提高質押式回購市場交易效率所創建,適用於隔夜、7天和14天三個期限,且以利率債為質押券的回購交易。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通過X-Repo“放錢”也只是針對部分銀行,相對於整個市場而言,可謂杯水車薪。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看來,至少這一舉動體現出了央行不會對市場的波動置之不理,“呵護”市場流動性的用心,加之公開市場凈投放的舉動,都對當天市場構成了利好。

下午,國債期貨的反彈進一步擴大,全天振幅高達1.57%。尾盤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703漲幅擴大至0.30%,5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F1703漲幅擴大至0.14%。

不僅如此,銀行間現券收益率漲幅迅速收窄,10年期國開活躍券160210收益率由漲轉跌,現跌2BP報3.91%,10年期國債活躍券160017收益率抹去全部漲幅報3.37%。

而給周二市場帶來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央行為表外理財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落下實錘。

19日晚間,央行通過旗下《金融時報》對外發布消息稱,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將於2017年一季度評估時開始正式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範圍,以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具體為:表外理財資產扣除現金和存款等之後納入廣義信貸範圍,納入後廣義信貸指標仍主要以余額同比增速考核。

天風證券固收分析師孫彬彬表示,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作為“去杠桿”的政策體現和落實,而表外理財中最受關註的是類信貸和債券資產,那麽從“去杠桿”這個明年推動力量最大的經濟工作來看,類信貸和債券或將面臨需求波動。

不僅如此,央行強調,今年底若金融機構表外理財業務沖時點,會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廣義信貸余額和同比增速,直接對明年前三季度MPA評估結果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有銀行因為MPA而沖時點,可能是由於對上述同比考核的機制理解還不夠準確。避免沖時點行為,保持廣義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才符合宏觀審慎評估的要求。

九州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鄧海清稱,這給所謂“MPA考核利好債市,因為銀行會在MPA正式考核之前沖規模、做大基數”的幻想畫上句號。

嚴監管、去杠桿路線清晰

鄧海清表示,將表外理財正式納入MPA考核,是央行宏觀審慎框架再升級。

2014年以來,針對宏觀審慎監管問題,我國央行的監管框架就不斷升級,最終建立了MPA即廣義信貸類資產考核體系。

MPA考核體系的優點在於,它可以將原本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一系列類信貸業務全部納入考核範圍內,同時也能將銀行存款、表外理財等負債端項目同樣納入到考核範圍內,從而使得銀行所有的金融創新都在監管之中。

央行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當前未納入MPA的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部分銀行的業務還潛藏著一些風險。一是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與表內廣義信貸無太大差異,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如果增長過快會積累宏觀風險,不利於“去杠桿”要求的體現與落實。二是目前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因此,為了更加全面準確地衡量風險,引導金融機構更為審慎經營,需要加強對表外理財業務的宏觀審慎評估。

鄧海清表示,表外理財,尤其是委外投資加杠桿行為,本質上是一個放大杠桿的工具。這種投資模式易在牛市時助推“資產荒”,在熊市時助推“錢荒”,具有非常強的順周期特性。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24.6萬億元。根據普益標準的研究,今年以來參與委外銀行理財產品占市場總體比例持續提升,約為40%。

根據之前媒體報道的信息,央行MPA考核里,對廣義信貸的考核方式為:M2目標增速+22個百分點(其中大銀行為20個百分點)。同時由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預計廣義信貸增速超過25%~26%以上時,就有可能出現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不達標的情況,銀行整體不合格,降低為C檔。“以此,廣義信貸的超標對於銀行來講後果較為嚴重。”鄧海清表示,相對而言,在目前的債市“熊市”狀態下,表外理財納入到MPA的廣義信貸考核的影響是極大的,兩重目的的喪失會導致銀行擴容委外的意願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受這項監管措施影響最大的應當是中小型銀行,尤其是城商行、農商行等。

上述統計數據顯示,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委外投資規模顯著增加,發型產品數量合計占比一度高達75%。80%以上的銀行委外資金來源於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理財產品。

鄧海清認為,由於MPA使用季度同比計算的方式,因此在面臨一季度考核的背景下,城商行、農商行等機構可能面臨最大的壓力,債市加杠桿“生力軍”勢必邊際減少。

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在當前的貨幣政策工具下,央行使用的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主要針對大中型銀行及個別大券商之內的一級交易商,MLF(中期借貸便利)也主要針對的是大中型銀行。因此市場流動性就會沿著央行—大中型銀行—其他中小型銀行這一機制傳導。中小型銀行及非銀機構只能通過質押等方式從大行那里以高於2.25%的成本借到資金。但由於時至年末,銀行年末考核、跨年資金準備、機構違約事件等因素疊加,大行不願意向中小銀行及非銀機構拆借流動性,導致流動性呈現碎片化的結構性問題,中小銀行資金普遍趨緊,市場資金成本上升。這表現在中小銀行主動負債搶占存款,同業存單利率持續攀升,前期下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在近期也不斷走高。另外,前期中小銀行在理財擴張速度遠超過大型銀行,表外理財納入MPA監管會對中小銀行產生更大的沖擊。

MPA考核或將升級

一位債券基金經理告訴本報記者,從周二市場多空博弈呈現出的焦灼態勢可以看出,市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收益率快速上行之後,一部分人認為市場已經跌到了一個安全邊際,多空分歧再現。

債市最糟糕的時代是否已經過去?部分分析人士認為,調整恐怕還將繼續,“目前距離光明尚需時日”。

鄧海清稱,央行對於銀行體系整體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是早在其政策框架之內的,是長期的而非只有短期影響的事件。這意味著,債券市場的收益率中樞上行是系統性的、不可逆轉的。

在他看來,盡管本次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對債市的沖擊在意料之內,但需要關註的是,MPA考核問題仍未結束,“未來極大可能性會將表外理財的杠桿部分納入到監管考核範疇內”,後續風險仍不可低估。

據了解,MPA考核主要分為七大指標體系: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資產質量、定價行為、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廣義信貸是資產負債情況中的一個部分,而杠桿率指標則是資產和杠桿考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監管層不會讓委外加杠桿行為遊離於其對杠桿限制的框架之外,未來極大可能性會將表外理財的杠桿部分納入到監管考核範疇內。”鄧海清稱,銀行“表外理財+委外投資”本質上是一種規避監管的加杠桿手段,具有放大債券市場波動的順周期作用,即牛市銀行傾向於委外加杠桿,而熊市則減少或者贖回委外,這一順周期放大杠桿理應受到央行的宏觀審慎監管。

盡管,最近一段時間,市場已經經歷了一段收益率的顯著上行,目前多空分歧再度出現。不過鄧海清認為,“目前距離光明的到來尚需時日”。

明明表示,央行去杠桿、防風險之心不動搖,信貸擴張和理財委外將受到更嚴格的控制。再加上國海證券“蘿蔔章”事件愈演愈烈,季末考核越來越近,流動性緊張的局面暫難緩解,債市仍將繼續調整,建議投資者繼續保持謹慎。

孫彬彬亦表示,考慮到當前銀行類機構和委外的投資思路正在發生變化,可能進一步加大市場調整壓力,仍然建議控制倉位,謹慎操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53

1月新增信貸2.03萬億低於預期 融資需求轉表外

2月14日,央行發布的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03萬億元,遠低於去年同期2.51萬億元的“天量”。此前市場預計,1月信貸投放或超過去年1月“天量”,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此外,2017年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7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2.1萬億元和2619億元。對此,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表內控制以後,需求會從表內轉到表外,一些貸款轉到了類信貸融資,主要是表內表外的轉移。

具體而言,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企業債與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都有接近20%的增長。

數據顯示,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0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余額為2.61萬億元,同比下降9%;委托貸款余額為13.51萬億元,同比增長20.3%;信托貸款余額為6.59萬億元,同比增長19.7%;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4.52萬億元,同比下降24.6%;企業債券余額為17.9萬億元,同比增長19.5%;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為5.93萬億元,同比增長27%。

早投放早收益,銀行理論上都希望將每年1月份的投放做多做大。但一位國有大行地方分行副行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情況不同,從政策層面上看, 1月份央行給各家銀行有過窗口指導性意見,例如針對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政策收緊等,這在去年是沒有的。

東部某城商行在該行1月的內部會議上,董事長明確表示,開年以來資金和資產兩端的價格形勢並不明朗,所以並未要求做大信貸規模。進入2月,該行原本和一些企業簽訂的固定利率合同也被改成浮動利率。

該行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微觀層面看,並沒有看到1月授信部整體加班,以及往年會出現的分行之間吵架搶額度的現象。在信貸規模明顯增大的月份,上述現象往往比較常見,由於信貸審批項目來不及看,常常出現信貸部門加班加點、銀行貸審會開的更加密集、分行領導爭搶總行額度的現象,今年這些景象在該行並沒有出現。

此外,上述東部城商行還出現了明顯的存款流失現象。數據顯示,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1.48萬億元,同比去年1月2.04萬億元存款減少0.56萬億元。

分部門看,1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752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22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293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56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433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52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4521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2799億元。月末外幣貸款余額8104億美元,同比下降1.6%,當月外幣貸款增加246億美元。

此外,廣義貨幣(M2)余額157.59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個百分點。

溫彬表示,央行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信貸低於市場預期。從操作的角度看,如果信貸增速有控制的話,融資需求就會通過表外的方式來滿足。信貸增量同比去年下降並不太準確,只是體現的融資形式不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402

2月新增信貸1.17萬億 社融增量驟降:表外融資大幅回落

3月9日,央行發布了2月金融統計數據,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17萬億元,同比多增4391億元,但比1月人民幣貸款2.03萬億元增量減少0.86萬億元。

同時,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5萬億元,與1月3.74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歷史高點顯著下降了2.59萬億元。業內認為,2月銀行表外融資占比顯著回落“或與監管環境有關”,央行近期加強了對銀行理財在MPA廣義信貸規模中的考核,限制了信貸通過信托、委托貸款等相關通道出表的增長。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歷史上數據看,人民幣貸款新增同比變化不大,如果將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額相加同比來看差異不大。整體來看,2月新增貸款增速平穩,銀行按照季節變化保持合理投放進度。

表外融資規模放緩

招商證券研究員閆玲則表示,2月份工作日少,銀行一般都是1月份沖貸款規模,歷史上的規律是1月份新增信貸較多,3月份季末較多,但今年2月新增貸款已經比去年同期多增4391億元。

不過,2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15萬億元,與1月3.74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歷史高點下降了2.59萬億元。

閆玲稱,社融2月出現顯著下滑。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718億元,同比少減1987億元。1月票據融資增長過多,出現調整並不意外。此外債權融資由於債市波動較大出現下降都在預期之中。

不過,2月銀行表外融資占比顯著回落。數據顯示,銀行表外融資主要包括委托貸款、信托貸款與銀行承兌匯票三項。數據顯示,委托貸款增加1172億元,同比少增479億元;信托貸款增加1062億元,同比多增753億元;與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718億元。“這三項的顯著回落有可能與監管環境有關。”閆玲稱。

溫彬認為,從銀行自身來說,信貸增量里減少了票據融資,從收益來看,銀行確保信貸投放,壓縮票據融資。信托、委托貸款的環比減少,一方面是1月份增速比較快,很多項目在1月做的比較多,但在2月減少了續做需求。

同時,溫彬還認為,近期央行加強了對銀行表外業務,例如銀行理財在MPA廣義信貸規模中的考核,限制了信貸通過信托、委托貸款等相關通道出表的增長。

房地產貸款小幅回升

分部門看,2月,住戶部門貸款增加300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80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804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7314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38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6018億元,票據融資減少2418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327億元。

閆玲認為,2月份符合房地產貸款占銀行信貸增速的比重下滑的趨勢。去年10月,住戶中長期新增貸款占整個新增貸款規模的比重達到75%的高峰之後,連續3個月都出現下滑,2月份從31%小幅回升到32.5%,可以看出,央行對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量管制嚴格,同時這也與整體房地產銷售量下降有關。

此外,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58.29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2個和2.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47.65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6.9個和4個百分點。

閆玲稱,與1月份M1顯著回落不同,2月M1同比增長21.4%,M1上升符合季節性歷史規律。1月份一般情況下企業存款會向居民存款轉移,所以導致1月M1、M2剪刀差顯著收窄,2月份剪刀差恢複正常。整體來看,2月M1、M2剪刀差環比暫時擴大,但從趨勢上還是屬於收斂的,這主要與房地產銷售下滑、房企融資渠道受限有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55

4月新增貸款超預期 社會融資呈現表外轉表內趨勢

在傳統的貸款淡季,央行5月12日發布的金融數據顯示,4月份的新增人民幣貸款1.1萬億元,超出預期的8150億元。分析師認為,4月份的新增人民幣貸款超預期,主要由於企業貸款的回升。在當前市場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實體經濟融資開始由債券轉回貸款。而社會融資的數據則顯示,銀行對企業的非標融資意願下降,社會融資結構呈現表外轉表內的趨勢。

居民新增中長期貸款占比回落

5月12日,央行發布的4月金融數據顯示,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1萬億元,大幅超過預期的8150億元,高於前值1.02萬億元,同比多增5444億元,環比多增800億元。另外,企業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回升,居民新增中長期貸款保持穩定,居民房貸占比有所回落。其中居民中長期貸款增加4441億元,環比少增62億,同比多增161億。4月份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占新增貸款比例為40.4%,較3月的44.1%回落3.7個百分點,房貸占比在3月出現上升後有所回落。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認為,4月新增貸款環比增加超出預期,很大程度上由於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超預期和居民戶對於樓市的非投資需求仍超預期。地方債務置換雖已啟動,但就4月發行規模而言對於當月信貸的下沈效應有限。同時,居民新增貸款依然較高,但樓市嚴控的政策背景下,未來難以持續。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表示,4月份一般是貸款淡季,但今年卻大幅上升,原因之一可能是3月窗口指導被壓抑的信貸需求轉移至4月釋放,但這應當不是完整原因,因為3月窗口指導或與一二線城市住房貸款有關,如果使3月被抑制的房貸需求轉移至4月,則4月信貸中居民房貸占比應較高。但數據顯示4月居民戶貸款占比下降,企業貸款占比上升。

實體經濟融資開始直接轉間接

明明同時指出,企業貸款占比上升的原因可能與近期信用債收益率上行較快,發行人取消發行較多有相關性,或說明已有企業開始將融資途徑從債券轉回貸款。

交通銀行金研中心也指出,企業中長期貸款規模保持5000億以上的月增量,與當前基建投資增速保持相一致。此外,票融持續減少,信托貸款大幅增加,以及企業債與股權融資的減少,也在進一步驗證當前市場利率上移後,近期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一部分由直接融資向間接融資轉移。

社會融資結構呈現表外轉表內趨勢

央行數據還顯示,社融規模在3月超預期增長後,4月再次超出預期,社會融資規模1.39萬億元,預期1.15萬億元,前值2.12萬億元。

明明指出,社融結構中呈現明顯的表外轉表內趨勢。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3900億元,高於預期11500億元。由於4月初以來銀監會密集發文,針對銀行理財、同業業務進行更為明確的規定,這降低了銀行對企業的非標融資意願,新增信托貸款、新增委托貸款、新增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較上月大幅減少。

具體來看,4月份的新增信托貸款為1473億,環比減少1640億,同比增加1204億;企業債券融資為435億,環比增加119億,同比減少1931億;新增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345億,環比減少2044億,同比多增3121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860

[通識] for姐: off balance sheet financing - 承兌匯票、表外融資、信用狀

1 : GS(14)@2011-05-30 22:10:44

银行表外业务“拯救”贷款规模 信用证承兑汇票大行其道
2011-05-13 11:20 作者:股市内参 相关股票: 中国银行

http://www.mycaixun.com/article/detail/107459

【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总是有办法在货币供求关系紧张时,大赚特赚。银行表外业务鈥溦肉澊罟婺】


来源:温州商报

信用证缓解资金燃眉之急


前段时间,乐清某企业因生产所需,进了一批原材料,价值数百万元。由于该企业的现金并不充裕,短时间内筹不齐全部货款。尽管该企业由于资信不错,之前获得了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授信额度,但银行目前都闹起来了“贷款饥荒”,就算企业有授信额度,若银行无贷款规模,“授信”也只能是纸上的一个饼,对企业来说,并不能用来充饥。


在银行的建议之下,经与供货商协商,该企业通过银行向供货商开具了一张期限为6个月的信用证,顺利拿到了这批原材料。


“在企业有银行的贷款授信额度,但银行没有贷款规模的情况下,利用国内信用证,可以缓解企业的短期融资难问题。”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国际结算部总经理吴显中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日益紧张,国内信用证业务量增幅很大。据该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该业务共做了19.5亿元人民币,而前年全年只有2.7亿元。今年以来,前来办理国内信用证的企业比去年更多。


银行人士说,以前,国内信用证一般只被当做结算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它当做融资的工具。所谓信用证业务,是指开证银行依照申请企业(购货方)的申请向受益人(销货方)开出的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的单据支付款项的书面承诺。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属于表外业务,对开立信用证的银行而言并不占用信贷规模。由于它既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又不需要占用银行贷款规模,近年已经成为了部分银行着力拓展的业务。


对于购货方来说,利用国内信用证来解决资金问题,其成本并不大。据吴显中介绍,购货方在银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需要支出的其他费用还有:开证金额的0.15%的开证手续费,每月0.05%的远期承兑费。假设一企业开具一张金额为1000万元,期限为3个月的国内信用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为3万元。


据悉,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最长期限为6个月。

  
银行承兑汇票大行其道


记者从银行了解到,比起“国内信用证”这个听起来尚有些新鲜的名词,同样属于银行表外业务的银行承兑汇票,则规模要大许多。“虽然国内信用证将是企业间结算或融资的一个趋势,但目前来看,银行承兑汇票依然是主流。”工行温州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


工行温州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该行承兑汇票余额为90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该业务的余额达到了130多亿元。由于该业务单笔的最长期限为半年,因此一年办理的承兑汇票总额会远远大于余额。而该行截至目前的“企业贷款业务”的贷款余额是380亿元。这意味着,该行通过表外业务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金额,超过了企业贷款金额的1/3。而去年全年,该行国内信用证业务余额只有1亿元左右,虽然比前年增加不少,但跟银行承兑汇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据银行人士介绍,所谓的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通俗的理解,就是“购货方”向“销货方”开具一张支票,“销货方”凭支票到银行领取货款。与国内信用证一样,它的最长期限也是6个月,提前支取也需要向银行贴息。


比国内信用证更具优势的是,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更加低。根据现行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按票面金额向承兑申请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不足10元的按10元计。


不过,银行承兑汇票所需要的保证金比例,通常会高于国内信用证。记者从我市几家银行获悉,目前国内信用证的保证金比例在10%左右,而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浮动较大,一般需要50%左右的保证金,部分银行对一些资信稍微差一些的企业,要求保证金比例甚至为100%。同样是1000万元的“融资”,开信用证,只需要在银行存入100万元的保证金,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一般需要500万元左右。



信贷理财与委托贷款复苏
  

同样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为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还有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等业务。这两项业务曾一度受到监管部门的“严管”,淡出了市民的视线,但是目前,这两项业务有复苏的迹象。


工行温州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来咨询委托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比前两年有所增加,截至目前,该行企业间的委托贷款余额近6亿元。其余几家大银行的委托贷款余额也比上年有所增加。据悉,前些年,由于一些银行在委托贷款方面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目前,银行对委托贷款依然比较谨慎,但整体上该业务“复苏”现象比较明显。


同样一度被监管,目前又有“复苏”现象的还有银行的信贷理财产品。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国内银行共发行了5只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总募集金额超过5亿元。


银行人士说,一边是投资者有资金需要找到比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一边企业需要通过银行,但不占用银行的贷款规模而获得融资,于是就出现了委托贷款与信贷理财产品。这两者跟国内信用证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表外”得更加彻底。因为承兑汇票与信用证如果出现“议付”(提前支取)时,银行需要动用贷款规模,而信贷理财与委托贷款则不存在议付的可能。


“贷款规模很有限,银行都需要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来缓解企业的贷款难。”工行与中行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贷款难的现象估计还将延续,表外业务将成为银行的下一个竞争点。
2 : GS(14)@2011-05-30 22:12:53

收益權轉讓
http://www.chinadragonfunds.com/ ... %8D%8F%E8%AE%AE.pdf

Sample contract
http://148online.com.cn/Contract/ShowContract.asp?id=4157


http://www.mintrust.com/MainPage ... 7007&column_no=0301
收益權轉讓合同


... 收益權轉讓,即銀行先找一家有資金閑余的大企業,通過信托發放單一信托貸款給需要資金的企業,然後銀行發行理財產品去購買這個大企業的信托貸款收益權。

在這個過程中,信托還是起了通道作用,實質還是融資,但由於理財資金並沒有委托給信托公司,因此不受銀監會2010年72號文(中國銀監會關於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中關於融資類銀信合作理財業務的監管規定。

“借款企業起了過橋融資的作用,銀行理財產品一般也會打一個時間差,比如信托計劃當天成立,理財產品隔天再購買。” 一家央企信托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收益權轉讓費率是千分之八左右,做200億就有1.6億的中間收入。”
3 : GS(14)@2011-05-30 22:13:16

委托貸款

http://wiki.mbalib.com/wiki/%E5%A7%94%E6%89%98%E8%B4%B7%E6%AC%BE
4 : GS(14)@2011-05-31 22:51:04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3050
媒體一直吹噓而家唔同 97,大陸人黎 HK 買樓唔需要借錢,多數現兜兜一炮過,因此不存在 97 年像秦錦釗般借盡投機大量帝景園盤,當樓市一逆轉就無錢補倉既問題。

然而,最近親自接觸一些內地買家及相熟經紀所聞,內地人來港買樓多先有一些現金流 / 資產交給其國內 "根據地" 之某內銀分行作抵押,再由該內銀分行開信用狀 / 擔保函給本地的內銀支行,然後本地支行再按信用狀 / 擔保函及買家與發展商之付款安排及回贈 (所知他們團購新盤,或肯 "豬頭" - 景觀座向佳高層搭 "豬骨" - 景觀座向相對差低層咁買法既,發展商私下會比佢地回贈,因此有大陸人表面上萬三蚊一呎筲箕灣電車路單幢樓大手掃,實際成交價無咁高) 代買家分段付樓款。到該新盤入得伙要上會,這透過信用狀預支安排會終止,該大陸人會向本地支行做樓按,而本地支行則再向內地支行查詢可批多少按揭。

當然也不乏只利用信用狀作中港資金調動短暫安排者,購入之本地物業可入伙後不用上會。然而,之後因買家可獲得的內地貸款利息和額度,與 HK 比較,加上人仔對港紙升值預期,借港紙作套息活動實在太吸引,就算馬化騰這種級數的老細,也會把部分 HK 物業做按揭,先借港紙,再利用各種 "進口貿易" 渠道把借款換成人仔,在內地購買高息理財產品、票據,或自用。

即係,而家既內地人表面大都可一炮過買入 HK 物業,實則他們在內地先行經當地內銀做了些借貸安排,不用先經 HK 的內銀支行上會做樓按而已。

由於上述行動涉及不少內地法規灰色地帶,這類借貸可隨時被兩地內銀叫停,為減低之後重新批核和處理授信安排之煩瑣手續 (例如要內地買家特地來港跑多轉加簽某些法律文件),這些內地人傾向買成交期多相對二手盤長的一手新盤,以及比較過中港物業 holding cost 後,多不打算放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569

同業代付放表外 - 信報九月十九日 (完整版) 迷宗, 迷思

1 : GS(14)@2012-09-30 11:28:31

http://matzyh.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19.html
......版面有限,又要賣廣告,信報老編刪了大段,原文在此........
看財務公司的電視廣告,情義兄弟氣杖義相助,高挑美媚善解人意,為小民清還卡數,形象討好。但無論你是以信用卡簽賬消費,還是找財務公司代找卡數,都是借貸行為。如有個人資產負債表,就是要在表上,記下你欠下銀行或財務公司的借款數字。不為自己的借貸好好作記錄,表上無字心中無數但數還在,自欺欺人而已。
表外表內,還是放在竹籠內好呢?
原來內地銀行在貿易融資下有所謂『同業代付』,是銀行同業間的借貸行為,但就一路都不記在表上,會計術語謂之放在表外。管他甚麼表外,目的是把數字人為壓抵而已!而此等表外借貸據內地券商估計,有1萬億到2萬億,甚至3萬億,佔國內融資市場的份額可不少也!今年初,中國銀監會就出了一份意見徵求稿,要求銀行撥亂反正,把此等借貸放回表內。但利字當頭,無人理會。直到上月20日,銀監再按奈不住,正式出台管理辦法,要所有銀行在本年底前,按國際會計慣例把此等業務全部入賬!但這會一下子把國內1萬多二萬億的銀行信貸砍掉!對內銀盈利,國內總信貸規模和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謂不小,此話怎說呢?
藉此降低貸存比率
先看何謂同業代付吧。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為自己所開出的貿易信用證,在承諾到期付款之日,找來另一家銀行代他向信用證持有人付出貿易貨款。法理上來說,是內銀貸出一筆貿易融資給信用證申請人即買家,用來支付到期要付的貨款。而資金就來自另一銀行的同業貸款,並由該行代為付給貨品賣家。同業代付多在有外匯管制的國家盛行。以中國為例,銀行或企業要買賣或借入外匯,一定要在國際貿易中即經常賬下才可。國內外匯供應一路集中在中行,利率和供應量也因管制和壟斷而跟國際市場不接軌。內銀和企業就利信用證,向海外銀行以同業代付形式在國際市場貸入美元,供應量既多,利率匯率按真正市場力量來決定,更公平也!再者,美元利率比人民幣低得多,前幾年大家又看人民幣升值,短美元實為穩賺的套利行為。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通後,也令代付業務大幅增長。原因何在呢?國內早在07年把三個月以上的對外外幣信用證或同業代付納入短期外債指標管理。所謂外債指標,是外管局為內銀定下的外債上限或額度。銀行若以代付形式貸入美元,最長也只可是三個月,否則,就會用去和佔用了他的外債指標。外管局的目的,就是要削內銀舉外債之能力,壓下當時外匯儲備的增長。09年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開通後,內銀可開出人民幣信用證到海外,人民幣是主權貨幣而非外幣,就不用受外管局三個月期限的限制了。內銀由此就可要求海外銀行為他們代付到期的人民幣信用證,而融資期限也就可由本來三個月,大幅延長至經常賬極限的365天。這就正好讓內銀繞過和規避外債指標,讓企業到香港享受較低的人民幣借貸利率!
外債指標是規避了,但還有銀監會的貸款存款比率指標要解決。國內銀行此幾年的平均貸存比率達60多70%,銀監設下的最高比率為75%,即業務增長空間不多了。如能把部份貸款利用各項會記手法放在表外,不當為貸款,就可降低貸存比率,那就法規照樣避,生意繼續做了。但明明是貸款,如何可以一路都不放在表內呢?筆者也木宰羊,只知有不少內銀曾按國際核數師建議,要求海外代付行在貸款文件中加入該代付款是國內進口商客戶直接要求代為支付的貨款。即借款人由內銀變內企,內銀身份就變得如同擔保者。但代付業務的精髓就是以銀行同業借貸形式來代替一般客戶貸款,省卻代付行在信審上的要求,時間和降低風險成本。試想海外銀行如真要對內地客戶逐個審批,又要開戶,這樣時間要多久?業務又能做得多少?最後當然沒有海外銀行配合。怪不得銀監不得不出手,內銀把代付變為表外業務,根本是亂來也!
把表外客戶債務從表外放會回表內,估記會把內銀的貸存比一下子提高2到3個百分點!再看今年7月和8月的新增銀行貸款分別為5400多億和7000多億,如銀行真要停掉共2萬多億的代付業務,對市場上銀根和內銀業務的負面影響就可想而知。加上國內利率管制逐步開放,銀行利差一路收窄,內銀業績和股價大家也不能看好了。
企業藉利差套戥獲利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問銀監的新措施豈非跟中央和人行要保住經濟增長和放鬆銀根的政策大打對台。但銀監擇善固執,這才令人敬重!其實同業代付都只是內銀用來避規各種監管條例的手段,也讓企業利用境內外的匯價和利率的差價作套戥賺取利潤,再告訴大家國內代付業務一點基本的操作吧。內企先把本來要付的進口貨款,抵押給內銀,再由內銀安排信用證和海外代付。海外美元的借貸利率如比國內的存款低,加上鎖定匯率的安排,就有利可圖。但此等安排只有有實力和強大現金流的大企業才可做,真有融資和週轉需要的企業就用不著了,即是說此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推動有限,管之有何可惜?況且現在只是把他放回正軌吧!就試想如你不好好記錄你自己的卡數,後果會如何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