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用Pixel手機砸蘋果沒什麽 谷歌發布會真正的主角其實是它

谷歌在北京時間10月5日淩晨的舊金山召開了一場硬件發布會,這場發布會的口號是“Made by Google”,從沒有代工廠標示的Pixel手機,Daydream View VR眼鏡到升級版的 Google Home,谷歌制造的態度非常明顯。

在舉行這場發布會之前,谷歌放棄原有Android手機品牌Nexus的傳聞就已經在科技圈傳的沸沸揚揚,事實也果然如此,谷歌用新發布會的Pixel手機代替了原來Nexus的位置。

Pixel系列手機取消了代工廠的標誌,只在背後留了個“G”,代表著谷歌。當年Nexus手機曾經分別被LG、Moto等廠商代工,背部也會有相應的品牌標識,而這次谷歌對於代工廠的標誌選擇了不妥協,更強調自己的品牌,同時也被認為是其在高端智能手機領域向蘋果iPhone發起的挑戰。

然而,事實上,將聚焦於爆款硬件的視線收回,便會發現,在Android進入7.0時代以來,如何讓硬件產品通過軟件實現智能化才是谷歌此次發布會的主題,而軟硬件結合的更加緊密也成為發布會的主旋律。

先於硬件發布的就是谷歌全新的助理——Google Assistant。相比6.X時代的谷歌助理,7.X上的助理更加註重信息的整合能力,不再是單單的一問一答,而是通過調用系統內更多的權限實現更加智能化信息展示。

谷歌在發布會上展示了全新的谷歌助理整合信息的能力,通過讀取用戶社交網絡的信息,可以為用戶提供導航、社交網絡評價等內容信息,所有的內容都更加的立體並貼近真實的用戶體驗。

而全新的Google Assistant也成為了谷歌全新硬件產品的基石應用。谷歌全新的手機和家庭設備都成為首批支持這個功能的硬件產品。

除了手機硬件以外,在今年6月舉行的I/O大會上,谷歌拿出了一整套的VR解決方案,定名DayDream(白日夢),而在4個月之後,谷歌發布了Cardboard的替代者——DayDream View。

DayDream View

後者最顯著的變化在於整體的做工相比前者上了一個檔次,不再是單純的紙殼貨,而是使用了更軟的纖維材質打造,讓用戶佩戴更為舒適。同時其兼容使用者佩戴近視鏡,這增加了使用場景的廣度。

谷歌表示DayDream View是為支持DayDream的Android手機提供的傻瓜產品,用戶只需要把手機放入這款VR眼鏡產品內就能使用,並且谷歌還為其配備了一個配備無線控制器,並於用戶控制視角內的場景轉換。這也是Daydream平臺的第一款VR眼鏡,需要配合Pixel手機使用,與之匹配的,是一套VR內容。

谷歌與單純做硬件的科技公司最大區別在於,它的邏輯是讓硬件與軟件融合,硬件產品通過軟件實現智能化,最終將智能化的服務呈現給用戶,於是,谷歌還花了很大篇幅去介紹圍繞Google Assistant的三款智能家居產品。

Chromecast Ultra

Chromecast Ultra是谷歌電視棒的升級產品,它在前代基礎上升級,仍是小烏龜一樣的造型,但速度是上一代的1.8倍,支持4K超高清視頻以及杜比音效,售價69美元,11月發售,內容上還有hulu或HBO等合作夥伴支持。

Google WiFi

Google WiFi是谷歌推出的全新產品之一,它的體形小巧,谷歌介紹它可以自動優化網絡,並且可以增強信號,無論你在哪里,都不會有信號擁堵,如果想手動配置網絡,通過手機app就可以控制了,這款產品在12月份初上市,售價129美元,同時還有三個的套裝,售價299美元。

Google Home

Google Home是谷歌推出的另一個新品,它的直接競爭對手是亞馬遜的echo。它可通過語音直接控制,包括音樂、管理日程、控制家居設備等,其外觀設計也極具家居感,上面有LED顯示,識別到語音之後會有回饋,還可通過觸控來控制,引出谷歌助理。此外,內置的揚聲器采用多角度設計,讓多個位置可以清晰聽音。Google Home支持包括Youtube music在內的眾多平臺。

而谷歌顯然希望將Google Home打造成為智能家庭的核心終端設備,它除了可以幫助用戶處理個人事務外,還可以控制其他兼容Android系統的家居平臺,像Nest等設備都可以通過Google Home來實現管理。Google Home售價129美元,具有Youtube Red的6個月免費版本。

未來,谷歌還將會把Google Assistant開放給各種軟硬件夥伴,讓更多的廠商參與進來推動AI生態的發展,谷歌出品的這幾款硬件產品更像是拋磚引玉。

這場發布會最後的結語也全部放在了Google Assistant上,谷歌不像蘋果那樣善於制造硬件,App的生態也因為系統分裂沒有抓住,如今他們想要的,除了彌補手機的軟硬合一,更多是智能化的未來。

將Google Assistant開放給軟硬件合作夥伴,讓未來更智能,讓標準屬於自己。這是比制造一款熱賣手機更大的野心,也是這場略顯無聊的發布會上,谷歌最想說的東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38

為什麽B站要推出一個“沒什麽卵用”的收費會員服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012/159184.shtml

為什麽B站要推出一個“沒什麽卵用”的收費會員服務?
ACGx ACGx

為什麽B站要推出一個“沒什麽卵用”的收費會員服務?

顯然,這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233......

來源:ACGx

顯然,這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233

10月9日晚間,Bilibili正式上線了“大會員”服務。實際上,這個“大會員”服務就是Bilibili推出的收費會員制度,剛一上線便立刻引起了二次元世界的廣泛關註。

對於用戶來說,Bilibili此次推出的付費會員項目,在未來會不會影響到網站的體驗,是他們最為關心的。而對外界尤其是資本而言,已經擁有超過1億的活躍用戶的Bilibili,如何把這些有著濃重“二次元”標簽的用戶變現,則是他們最為關註的。

"沒什麽卵用"的大會員

所謂“大會員”,簡單來說就是付費給Bilibili,就能使用只有會員才能享受到的功能和內容。而會員費用則分為了兩個檔次:花費25元/月、68元/3個月成為“大會員”,或者花費233元/12個月成為“年度大會員”。其會員福利如下:

QQ20161011-0@2x

Bilibili“大會員”會員權益

不難看出,“鈦合金畫質”、“評論有表情”、“空間自主頭圖”功能,其實就是大會員服務的基礎功能,倘若用戶希望開通更多的功能,則需要充值一年才可享受到。不過有趣的是,在不少用戶看來,這些大會員的福利內容大多數是雞肋的,這也是這項服務在網絡上引發爭議的原因。

關於“大會員”的吐槽表情包馬上就做了出來

對於不少用戶來說,唯一實用的恐怕就是“鈦合金畫質”了,這其實就是只有大會員才能看到的1080p畫質,按照Bilibili官方的說法,這項服務將覆蓋新番動畫以及正版影視內容。至於其他的福利,雖然看起來項目挺多,但大多都並不是那麽實用的功能,甚至於有用戶質疑這是在賺“情懷錢”。

10月10日晚間,面對這些質疑,Bilibili董事長陳睿在微博和知乎發表了回應。他公開表示,“大會員”不會影響目前B站所有的現有功能和體驗,新番無廣告的政策永遠不會變,“只有大會員才能看的新番”也不會有。對於現有會員升級“大會員”,不同等級的會員也將獲得相應時長的“大會員”服務,承包番劇也將和“大會員”服務打通。

陳睿同時強調,“大會員”的服務內容將是一個持續更新的狀態,其二期功能已經在策劃和推進中,Bilibili將針對用戶的建議做重點考慮。

在二次元領域的話語權

在評價“大會員”服務之前,我們首先得回顧一下Bilibili在版權內容與付費方面所做的一些事。

版權時代來臨之後,面對視頻網站不斷白熱化的競爭,Bilibili卻依然采用了免費的放送政策。這是因為中國的動漫愛好者早已習慣了免費獲取內容的方式,倘若立即采用收費政策,則一定會造成用戶的大量流失,這對於更為垂直核心的Bilibili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長時間的正版內容免費政策,實際上是Bilibili在版權競爭中的權宜之計,其目的則是在與各大視頻網站的競爭中,在相對垂直的二次元領域獲取更多的話語權。當然,這種做法也實實在在地獲得了應有的成效。

ACGx收集了近兩年來通過中國視頻網站以及在Bilibili上正版放送的新番數量情況,得到了下面這個圖表:

QQ20161011-2@2x

近兩年通過Bilibili放送的日本新番占比 / ACGx制圖

不難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能在Bilibili上看到的新番動畫數量是越來越多了,這個比例從今年7月開始甚至突破了7成。此外在獨播新番內容上,Bilibili也保持了相當大的比例。雖然還是有一些深受用戶關註的熱門動畫(如《吹響!上低音號》第2季)被優酷土豆、愛奇藝等買走,但僅從數量上看的話,Bilibili目前已經可以滿足絕大多數普通用戶對新番內容的觀看需求。

此外,在新番動畫官方衍生、國產二次元相關電影放送等方面,這原本只是一些核心粉絲自主搬運的內容,Bilibili也實現了正版授權放送。比如Bilibili在今年4月就曾正版引入了《第十屆聲優Awards大賞》,分別通過點播的方式放送了《大聖歸來》、《萬萬沒想到》、《哆啦A夢:大雄的日本誕生》、《大魚海棠》這些在二次元用戶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動畫作品。

甚至在直播方面,在今年9月29日,日本歌手May'n就通過Bilibili Live實現了在中國的首次直播。這種日本二次元相關藝人直播,在中國的直播領域里也是不多見的。

在由日本動畫協會發布的《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2016》中提到,不少日本企業也希望能夠進一步與中國的企業合作,以此來尋求新的市場突破。也就是說,對於那些希望在中國二次元領域深耕的公司和海外二次元核心內容而言,擁有更高話語權的Bilibili已經是無法繞開的播放渠道了。

所以在這個時間點推出“大會員”,Bilibili其實是有底氣的。現在的Bilibili,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來不斷完善“大會員”所提供的服務,這也是“大會員”將會持續更新的原因。

用溫和的方式完成商業化的升級

除了彈幕視頻網站之外,Bilibili現在還有畫友、遊戲、直播、周邊、BML這幾大核心業務。但問題在於,這些業務在功能上非常的零散,加上用戶在內容選擇上的喜好也不盡相同,所以Bilibili在商業化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如何將黏度最高的彈幕網站用戶變現,以及如何將這些用戶導入到其他更容易變現的業務板塊中去。

Bilibili的周邊電商業務

所以,Bilibili推出的“大會員”,實質上就是希望能把零散的網站功能串聯起來,於是在會員權益中,也就順利成章地出現了“遊戲福利禮包”以及“周邊折扣物語”。

不過有趣的是,Bilibili在實施“大會員”方面,卻采用了一種較為溫和的手法。

首先,我們看到了Bilibili將“大會員”成為了此前會員系統的增值,同時,Bilibili還將“大會員”與此前施行的“承包”等付費項目重疊,並通過贈送的方式讓所有曾經有過付費行為的用戶成為“大會員”,以體驗所帶來的服務。

其次,正如不少用戶吐槽的那樣,“大會員”的初始服務確實是無關痛癢,沒有什麽卵用的。而那些更關於用戶痛點的會員制度改進點,比如獨立彈幕池、全站屏蔽關鍵詞、彈幕評論舉報優先處理等,則都是在“大會員”服務推出之後,由用戶自己提出來的。

也就是說,Bilibili一邊在拉用戶入“大會員”的坑,一邊又通過一些互動的手段讓用戶參與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會員制度建設上。這種相對溫和的手法,和其他視頻網站制定的會員收費項目相比,並沒有侵犯到用戶的根本利益,更像是在試探用戶反應。

微博上Bilibili用戶與徐逸、陳睿展開的討論

於是在10月10日晚間陳睿的回複中,僅在微博的評論區Bilibili就收獲到了上千條用戶們的留言。而這些留言的內容並非是抵制“大會員”,而是在接受了“大會員”這個收費制度的前提下,用戶向Bilibili提出的各類整改建議。

其實Bilibili也知道,他們最大的優勢在於用戶對於Bilibili的認同感。但是這種認同感是建立在用戶共同參與建站的過程中的,如果貿然施行一套非常成熟的收費制度,勢必會出現用戶的大面積抵制,所以他們就采取了一種溫和的姿態,來傾聽用戶的心聲。

至於這個“大會員”到底應不應該出現,在未來還會有多少用戶提起呢?

用戶需求與商業化之間的矛盾

在用戶需求與商業化之間,總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想要達到完美的平衡幾乎是不可能。即使是彈幕視頻網站的鼻祖Niconico,早已習慣付費的用戶同樣是一邊罵一邊充值。

對於一個二次元彈幕視頻網站來說,用戶需要的是更多的核心內容,這也就要求Bilibili必須保持甚至進一步擴大目前的內容優勢。但其他視頻網站也不是傻子,他們不僅擁有更多的資金,也擁有一流的渠道資源,在二次元核心內容的獲取上,勢必會展開更為白熱化的競爭,最後造成內容成本方面的不斷上升。畢竟對於二次元用戶來說,他們恨不得所有動畫都能在同一個網站上看到。

而對於用戶來講,他們當然希望能以最少的錢(甚至免費)來獲取內容,即使是早已習慣付費日本用戶,也曾經出現過大面積進駐Bilibili免費收看新番的情況。所以為了持續保持用戶黏度,“大會員”服務的是一個長期進化的過程,其收入也勢必會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

此前Bilibili公布的用戶畫像,17歲以下是主流

此外,由於Bilibili的用戶總體偏向年輕化,根據用戶建議不斷更新完善的“大會員”服務,最後究竟能轉化多少普通用戶為付費,仍然是個未知數。而“大會員”服務的收入需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填補購買核心內容付出的巨大成本,甚至帶動遊戲、周邊電商等業務的發展,仍然是“大會員”在未來將會遇到的挑戰。

B站 二次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425

這世上沒什麽是吐槽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吐兩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783

《九品芝麻官》里邊妓院的老板娘便是吐槽高手。(電影截圖/圖)

當全民都沈浸於吐槽的虛擬快感之中,就意味著某個嚴肅話題“變味”或者它的空間被占據,某些重要的東西在被遺忘。

把吐槽當作手段,那麽吐槽則可能是匕首和投槍,把吐槽當作目的本身,它也許就只是廉價的調笑。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何為吐槽的最正確姿勢。

如今,“吐槽”這個詞已經徹底地進入了我們生活中,以至於我們在說出“吐槽”時,也不會察覺有什麽異樣。百度搜索“吐槽”有上億個結果;豆瓣里幾個以吐槽為名的小組,如“我們都是吐槽控”“相親後的吐槽”“淘寶吐槽大聯盟”,每個小組都匯聚了好幾萬人;《萬萬沒想到》《暴走大事件》《吐槽大會》等吐槽節目在網上熱播;以吐槽見長的papi醬成為了第一網紅……

吐槽為何發生?我們為何熱愛吐槽?

何為吐槽?

“吐槽”一詞,來源於對日本漫才“ツッコミ”的漢語翻譯(日本的漫才有點類似於我們中國的相聲,像最近很火的一部日劇《火花》講的就是漫才),是指從對方的語言或行為中找到一個漏洞或關鍵詞作為切入點,發出帶有調侃意味的感慨或疑問。漫才里的吐槽相當於相聲的“捧哏”,但它後來延伸成為動漫常用的詞匯之一。臺灣地區首先用吐槽一詞翻譯“突っ込み”,但只有發音,沒有固定字形,這種叫法傳至大陸後,吐、槽二字才有了確定的字形。經過網絡文化的不斷發展,“吐槽”逐漸在中文語境里衍生出新的意義,現在它往往是指對某人某事的挖苦、拆臺、抱怨、諷刺,也帶有自嘲和解嘲的意味。

但作為一種新的話語方式,吐槽又帶有鮮明的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反諷。反諷是一種顛覆性的語言背叛,它在事物和事物之間強行建立突兀、荒謬、不“合理”不“自然”的聯系,並因強烈的落差或出乎意料的逆轉,消解了嚴肅,解構了正諭,戲仿了主流,也產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人們時常改編某些雅正的傳統詩詞以對某些不合理的現象進行吐槽。像“衣帶漸寬終不悔,加班幹活累脫水”“人生自古誰無死,加班加到過勞死”,這既是對不合理的“996”工作機制的吐槽,也是一種自嘲;像“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剛”,這是對階層固化與“拼爹”的吐槽;再如“帝都風光,千里塵封,萬里灰飄”“鋤禾日當午, 春運訂票苦”則是對霧霾、春運一票難求等的吐槽。

吐槽的另一個鮮明特征是,娛樂性。吐槽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嚴肅反諷,不是鐵青著臉地批評,也不是氣急敗壞地痛罵,相反,它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對某些不合理現象進行批評,因此很多時候,它的形態有點像抖機靈的段子。就像前文所列舉的詩詞解構,本身就因強烈的反差而自帶某種“笑果”。再如豆瓣網上曾有網友發起“三行辭職信大賽”,許多公司白領紛紛響應,對領導和單位集體“吐槽”,如“爺/走了/不見”“老板/你這麽窮/工商局知道嗎”“老板/你的更年期太長了/他不走/我走”等,這些吐槽都幽默有趣,令人會心一笑。

宣泄不滿,一笑而過

進入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現代人也承擔著越來越多的壓力。戶口、房子、車子、空氣、食品安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這些重大問題困擾了許多人,但很多問題的解決並不能一蹴而就,人們不得不一邊面對著問題,一邊努力地負重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人心里擠壓了很多不滿。而吐槽的反諷和娛樂屬性,則為人們提供了宣泄不滿的新途徑,並在輕松愉快的範圍中得到了某種撫慰。就像過年期間,彩虹合唱團的《春節自救指南》刷爆朋友圈,其對於七大姑八大姨盤問的吐槽,讓很多人出了一口“惡氣”。

這時,吐槽的功能就有點類似於“社會安全閥”。吐槽能夠將平時蓄積的不滿情緒及個人間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可以有效避免消極情緒的累積以及戾氣的產生和蔓延,從而在維護社會和群體的生存、維持既定的社會關系中,發揮“安全閥”一樣的功能。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所處在一個娛樂社會。大眾文化的高度發達,一切嚴肅的東西都被扁平化、娛樂化了,不但文學藝術娛樂化、電視節目娛樂化、新聞節目娛樂化,甚至學術研究娛樂化、社會問題也娛樂化。很多東西想要流行,要麽獵奇抓人眼球,要麽就是得引人發笑。而很顯然,吐槽滿足了人們娛樂化的需求,就好比許多電視劇電影爛得出奇,但它們卻得到追捧,這並不因為觀眾喜歡看爛片,他們不過是以爛片為契機來一番吐槽,並達到娛樂的目的。

以吐槽見長的papi醬成為了第一網紅。(東方ic/圖)

亞文化與歸屬感

吐槽最先是在二次元領域流行起來的。像《銀魂》《搞笑漫畫日和》等日本動漫,采用吐槽的語言方式,向觀眾迅速揭示動漫的笑點,幽默地諷刺社會,大受觀眾歡迎。而中國吐槽文化,同樣發軔於二次元文化領域,如國內著名的A站和B站 ( AcFun和bilibili) ,這里是禦宅族們的聖地,他們最喜歡邊看動漫邊發送吐槽彈幕,並以吐槽的方式聊天。雖然人人都可以吐槽,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吐槽文化的主體還是青少年。從本質上講,吐槽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的一個分支。

相較於主流文化,青少年有著獨特的話語體系、表達體系、審美體系乃至價值體系,如二次元,鬼畜,吐槽,戲謔,表情包,模仿秀;如去中心化,個性化,顛覆性。並且,他們能夠在同樣的文化中,獲得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B站的活躍用戶超過1億,90後用戶占比高達90%以上,90後來到這里就仿佛來到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一種歸屬感和親近感。

而B站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彈幕。看視頻的時候,發現想吐槽的點或者瞬間的感觸,就可以立刻暫停視頻,在定格的畫面上發出自己的評論。如果這個畫面同樣觸動了其他觀眾,那麽幾千甚至上萬人的互動就會產生。評論的互動一方面是給人營造出一種現實交互感和在場感,與此同時,也將觀看視頻的其他用戶團結為一個社群。社群中的人擁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相對一致的喜好、相對一致的話題,人們可以在這里獲得了一種短暫性的身份認同感,“我是大家中的一員”“這里我有許多朋友”“我們竟然喜好相同誒”,一群陌生人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填補了現實生活因身份迷失導致的空虛。

警惕娛樂至死

吐槽作為年輕人一種新的話語方式未嘗不可,而且就目前來看,它非常富有生命力。因為它的主體是年輕人,創造者年輕,使用者年輕,帶著年輕人很強的主體性和自我意識,反映了年輕人的訴求和心聲。這其中常常有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時刻,比如他們對房價上漲、 空氣汙染、食品安全等諸多社會問題的吐槽入木三分,對許多假大空東西的吐槽令其原形畢露。

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娛樂至死。誠如前文所言,但凡在網絡上受年輕人追捧的,多少都帶有那麽點娛樂性質。戲謔、調侃、八卦、無厘頭、意義的消解,縱然再嚴肅的新聞,都可以用一個微妙的吐槽輕松對付。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不無擔憂地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他警惕以娛樂的方式介入到各種嚴肅的公共事務中來,因為笑聲極易代替思考,嚴肅話題會形同雜耍。當全民都沈浸於吐槽的虛擬快感之中,就意味著某個嚴肅話題“變味”了或者它的空間被占據了,某些重要的東西在被遺忘。

這提醒了我們,把吐槽當作手段,那麽吐槽則可能是匕首和投槍,把吐槽當作目的本身,它也許就只是廉價的調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