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種金技巧 蔡東豪

2012-2-2  NM




最近法庭審訊一宗種金騙局,案情 多姿多彩,詐騙集團在五星酒店舉行新聞發佈會,除邀請得藝人上台表演,更聘多名臨記假扮高官和記者,營造場面。案件指詐騙金額只有幾十萬元,相信這是騙局 的一部分,被騙者或者過於羞愧,不願向警方提供資料。我一直對種金騙局感興趣,中西個案都不放過,特別留意騙局的部署。

種金騙局即是龐茲 騙局(Ponzi Scheme),多年前某詐騙集團在香港以牛奶種菌為名,招攬投資者,被騙人數達幾千人,香港傳媒稱為「牛奶種金」。「種金」比「龐茲」更傳神和易明,我 也以種金代替龐茲。種金騙局的簡單定義,是詐騙集團用新投資者的錢去付現有投資者的回報。詐騙集團的種金計劃根本上行不通,承諾的投資回報跟實際回報永遠 有缺口,靠新錢來填缺口,這「新貼舊」循環稍有差池或騙局到了某規模,一定會爆煲。種金騙局爆煲之前,詐騙集團和被騙者都異常興奮,所謂種金計劃彷彿是上 天賜給好人的禮物,被騙者視集團主腦為偶像,造褔人民。當年牛奶種金案被揭發,我記得有被騙者不肯相信事實,一口咬定是香港政府陷害好人。種金騙局就是有 麻醉的力量,令被騙者如痴如醉,甚至令集團主腦也可能相信自己是救世主,虛構出來的投資計劃或者有一日可實現。爆煲前,人人興奮,種金騙局似是一宗無受害 者的案件。種金騙局古今中外通行,因為它瞄準人性的兩項弱點:貪婪和恐懼。種金騙局的投資計劃可以是龐茲的郵票外匯套戥,可以是牛奶種菌,共通點是提供的 回報,比市場上的穩陣投資產品高出一大截。種金計劃能夠提供高回報,必定有破綻,有人會提出質疑,不過參與者在賺取高回報時,不亦樂乎,認定質疑者心態是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不去相信外面的質疑。當質疑聲音加大,參與者或者會產生恐懼,但自己已泥足深陷,唯有以狂熱蒙閉理智。人類一日未想出有效方法克服貪 婪和恐懼,種金騙局千秋萬載。假如要設計一個完美種金騙局,應用幾百多年來累積經驗,我認為這騙局跟三年前爆煲的馬多夫騙局相差無幾,即是說馬多夫騙局近 乎完美。種金騙局有兩個關鍵:種金計劃的可行和可信程度,和吸引投資者的手法;馬多夫在這兩方面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

 

馬多 夫種金計劃聰明之處,是它不是提供高至難以相信的回報。內地經常揭發的種金計劃,每年回報率高至50%至100%,稍有思考能力的人也不易相信,只能吸引 知識水平低的人,馬多夫種金計劃的回報率是穩穩陣陣的8%至12%。在股市牛氣衝天的時候,馬多夫跑輸大市,但他的賣點就是穩穩陣陣。他賣的不是高至令人 心動的回報,而是年復年提供不錯,但不至令人發達的回報。馬多夫的投資者可說服自己:我不是貪心,我犧牲高回報來換取穩定回報,這不可能是種金騙局。種金 騙局壽命通常很短,有的短至幾個月,原因是回報太高,數學上不能持久,「新貼舊」循環很快露出馬腳,馬多夫騙局能持續三十年,主要原因是它承諾的回報不太 高,「新貼舊」頂得住。種金騙局需要源源不絕的新血加入,大部分種金騙局是來者不拒,有錢就可以加入。馬多夫出色之處是扮「高斗」,嚴謹揀客,到了後期, 他甚至告訴投資者,基金封盤,不再接受新投資者。這時候,投資者懇求馬多夫讓他們加入,馬多夫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受害者。馬多夫不止揀客,還跟投資者玩 心理,只准新加入投資者投資少許金額,讓投資者嘗過穩定回報,慢慢讓他們增加注碼。受害者視馬多夫在幫他們,感謝馬多夫。馬多夫騙局受害者不是農民,是崇 拜馬多夫的鄉村俱樂部會員。馬多夫被捕後透露,起初時他以為騙局只會維持三幾年,然後他會想辦法解決,重新做人。或者馬多夫曾幻想自己是一個出色的基金經 理,以為真的可以年復年的提供穩定回報,偶有失手就以「新貼舊」方法,以為將來可以正當地補救,但最後他自欺欺人的能力過高,製造出完美種金騙局,騙盡所 有人,包括自己。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 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15

審計的九種技巧(2):實地檢查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2/2.html

Physical inspection,也是審計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常見的實地檢查是貨物盤點和固定資產盤點,例如企業的資產如機器、物業、存貨、現金等等,我們可以通過 實地檢查來確定資產是否「存在」。我強調存在,因為此舉只能確定資產確實存在,但不能證明資產的真正擁有權屬誰。要查明擁有權的話,就必定要透過核查相關 文件才能確定。除此之外,透過實地檢查還可以查看資產的狀況是否完好。倘若有問題,例如貨物爛掉了,又或者固定資產壞了,公司可能需要將它們報銷。

聽說過一宗傳聞,有家公司在某地擁有多個魚溏,溏內的魚全是企業的存貨,不知何因,核數師未有派人去實地檢查,豈料出具了核數師報告之後,有報導指該地的 魚溏早於年結前,因河水氾濫而被沖毁,塘中的魚也全沒有了,核數師因此而被指失職。所以,實地檢查對確定資產的存在和狀況是非常重要。

另外,實地檢查也分「突擊」和「預早通知」兩種,至於使用那一種,全看審計目的。例如一家店鋪進行周年盤點,目的是核對實物與存貨賬是否有差異,並藉以調整賬目去反映實況,況且周年盤點是每年的例行公事,眾人皆知,所以沒有必要做突擊,

再舉另一個例子,管理層懷疑出納偷偷拿了公司的現金去使用,當月結時才把錢拿回來。預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突擊檢查,在月結前突然點算出納的現金,看看是否真有其事。

最後一提,除非是百分百檢查,否則在進行前,最好盡量預先決定抽樣率和計劃抽查那些樣本來看。實際經驗告訴我,等到臨場才去決定,往往因時間緊逼而被逼降低抽樣率,又或者要加班才能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70

審計的九種技巧(3):明查暗訪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2/3.html

Inquiry 或Enquiry,通常譯作查詢或調查,是審計的基本技巧之一,我比較喜歡使用「明查暗訪」,一來Inquiry和Enquiry這兩個英文字的意思在英 美都有分別,用起來有點麻煩,例如和美國人講「Enquiry」,他們可能不知你說甚麼;又例如向英國人講要你要向他們做個「Inquiry」,可能會令 氣氛大為緊張,心裡咕嘀為什麼你要來調查我?二來審計工作的確需要「明查」和「暗訪」,用來形容此技巧最適合不過。然而,「明查暗訪」是四字詞,用起來寫 文章不方便,不如改用國內用詞「訪談」吧。

訪談在審計當中是經常需要運用的,例如想瞭解一下企業某項銷售為何增加,某項開支為何減少,總之一切有關Auditee的資料又有助於審計的,我們都可以 通過訪談去查詢。要做訪談,找正確的對象很重要,因為找錯對象的話,除了浪費時間外,可能隨時會錯下結論而影響審計結果。例如我們要瞭解銷售流程,我們就 要找銷售人員去問個明白,斷不會找採購人員吧。

訪談涉及發問技巧,當需要瞭解一樣東西或情況,我們可以問Open question,例如「請你描述一下銷售流程」,或者「為甚麼某項銷售於本年度上升」等等。但當想確定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問Closed question,例如「銷售上升是否因為有新客戶?」,「產品有加價嗎?」,而我們預期得到的答案只是「Yes」or「No」。

另外,何時做明查,甚麼時候做暗訪也要留意。在一般情況下,明查已經足夠。但在進行舞弊調查等的時候,暗訪就少不了。試過進行某一次審計時,先進行暗訪去瞭解情況,之後再進行明查,發覺效果事半功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6

審計的九種技巧(4):確認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4.html

Confirmation這個審計技巧常用於外審,例如要求銀行開出書面確認去證明企業的賬戶情況,包括各戶口的結餘,借貸,及担保等。又或者要求企業的 客戶和供應商簽發書面確認去證實結欠存在和金額準確。還有要求企業的管理層簽發Management representative letter,其實也可以說是確認的一種,因為管理層簽了以後,就代表清楚及了解letter所列出的一切事項。

內審也經常使用確認這技巧,特別是用於查詢時,要求被審部門或某些人確認某些事項。例如某事情是否發生過;某事是否某部門的管轄範圍等。又例如在審計中發現了一些管理漏洞,我們就會要求相關負責人確認,並一起商討解決方法。

要求第三方做確認,一向被視為是可靠的審計證據。因為在一般情況下,第三方無必要弄虛作假替被審單位隱瞞。但為了保持獨立性,最佳做法是由審計人員直接聯絡第三方。

要求當事人做確認也很重要,雖然可靠性沒有第三方高,但至少肯「認頭」,有事時就可以免卻審計的責任。

有一點不可不提,由於國內造假的風氣實在太盛,有別於一般做法,向國內銀行發出確認請求時,必須要由審計人員連同企業財務人員親身到銀行辦理,而且也必須明確要求銀行將確認信直接寄回給審計人員。

另外,確認也分書面和口頭,所謂「口講無憑」,在一般情況下,能得到書面確認當然最好,但在某些時候,例如進行舞弊調查,第三方或其他證人只願意做口頭確認時,我們唯有盡可能把當時的對話記下,甚至說服對方做錄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57

審計的九種技巧(5):觀察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5.html

Observation,此技巧也是審計常用的,例如記錄一個流程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來做記錄。又例如對某個流程進行合規檢查(Compliance test)時,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來查看實際運作是否符合流程的規定。比如現金支薪流程、現金銷售流程、年度盤點等等。

又例如某企業聲稱有一條生產線,我們就可以通過實地觀察來了證明是否屬實。心水清的朋友或許會問,「觀察」和早前提及過的「實地查看」有何分別?

其實前者觀看時較為仔細,所以用的時間比較長;後者只著重看的東西「存在」與否,以及「現狀」如何,所以用的時間比較短。

聽過一宗個案,某核數師為了核實客戶的生產線,派員到當地進行實地查看。核數人員逗留了半天便離開,並打算於翌日離開當地。就在乘車到機場途中,核數人員 發覺有東西遺留在工廠,所以急急折返。豈料到達工廠後發現人去樓空,只餘下幾部機械。核數人員覺得事有XX,查問工廠附近的商店,才知道廠房已空置多年, 前天突然有大批機械運了進去,昨日還見到有大批工人出入,不過今早工人不見了,機器也陸續搬走。最後,核數師發現原來生產線是假的,工人和機器到是客戶向 友好企業借回來的。

為減低這種可能,突擊或長時間的觀察就比較可靠了。所以,為甚麼在年審時,核數師總是喜歡臨急臨忙才肯確定行程,盡量避免客戶做類似的安排也是考慮之一。

也親身見過一件個案,有製衣廠在生產高峰期訂單應接不下,不得不安排工人加班。到了月中,工廠眼見工人的工時快將超出當地法例上限,但又不能停產,為了掩 飾違法加班,工廠在廠外租了個臨時地方,把部份工人和機器搬到那邊處做生產。面對這種情況,除了好運給你撞破外,靠正常審計程序真的很難可以發現。

所以,不要期望內部控制能防止舞弊,內控只能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要完全杜絕是沒有可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7

審計的九種技巧(6):重做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6.html
在審計技巧中,有一種方法叫重做(Re-performance),就是根據Auditee的方法照版煮碗去做一次,看看出來的結果是否相同。個人覺得這是一個頑為搵自己笨的方法,所以有時我會要求Auditee在我面前代勞,而不需自己去做。

最常見的重做是計算,例如重新將銷售清單的金額加總一次,或者重新計算Payroll的金額,又或者自己計算一次折舊,甚至再重一次銀行調節表(Bank reconciliation)等等。總之就像當成Auditee的計算是信不過,所以由自己重新來計算一次。特別是Spreadsheet,很多時候 Auditee將Formula改了或抄錯了卻不自知,最後計算結果出錯了也沒有察覺。多年前曾看過一篇報導,說有某大跨國企業,就是因為 Spreadsheet出錯,而導致業績被少計了一個零頭。所以,旦凡由Spreadsheet計算出來的東西,自己計算一次比較保險了。

另一個運用重做的例子是採購,我們為同一種物品找不同的報價,看看實際的採購單價是否合理。不過,如果相隔的時間太長,例如今天去重做一年前食品的報價, 這個方法就沒有用了。而且,在執行上必然遇到很多困難,例如用公司名義去找報價,人家見你不是採購部門就未必肯回答你,特別是公司的合資格供應商,你不是 特定的採購人員,對方根本不會理會你。試過有內審同事「假冒」自己的採購人員去找合資格供應商清單以外的公司去報價,對方可以為有大生意可做,事後直接約 談採購經理。採購經理當然一頭霧水,最後弄到尷尬非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03

審計的九種技巧(7):Reconciliation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3/7reconciliation.html
在種種的審計技巧當中,有一項比較高級的叫Reconciliation ,有人翻譯叫「調節」,也有人叫「對賬」,但總覺得欠準確,而行內則普遍簡稱為「Rec 數」。

Reconciliation主要用於查核賬目,最多人認識的相信是Bank reconciliation(銀行賬戶調節表),由於入賬時間不同,現金賬和銀行月結單上的結餘都有可能出現差異,透過Reconciliation就 可以將兩者不同的原因找出來,並跟進那些奇奇怪怪的項目,例如long unpresented cheques,long late deposits in transit等等。

Long unpresented cheques就是那些開出了很久而還未兌現的支票,常見的問題主要是支票開出卻遲遲未交到受款人的手中,甚至涉及虛假交易,企圖造大採購和支出。至於 Long late deposits in transit,顧名思義,就是收到的現金和支票沒有即日存入銀行賬戶,這個涉及現金安全風險,見到這些項目就必需跟進其原因。

另一個Reconciliation常用的例子是Deferred tax,我們也是通過此方法去了解賬上和實際Income tax之間的差異何來,然後重點跟進那幾項有重大差異的,藉此驗證Income tax的計算有沒有大差錯。

再舉個例子,在檢查Fixed asset的賬目前,我們可以通過Reconciliation來看看全年的movement是否合理。方法很簡單,將opening balance加Addition減Written off減Depreciation,如果結果與Closing balance相差很大,這就反映出賬目可能有錯誤,又或者賬目內做了些重大的調整。

相同的方法還可以應用到一些賬目,例如Tax payable以及Current accounts等等,也見過有人用此方法來找出Budget vs. Actual和
Prior year vs. Current year之間差異的原因,是一個於賬目審查中不可或缺的技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04

審計的九種技巧(8):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s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2/04/8analytical-review-procedures.html
與Reconciliation一樣,Analytical review procedures是一種較為高級的審計技巧,透過此方法,我們可以對Auditee有一個較高層次的了解,有助評估企業的營運風險,所以此方法多用於Audit planning階段。

具體的做法主要是計算和比較不同的比率和表現的趨勢,例如在企業的財務表現方面,我們可以計算企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再與已往幾年比較,從中可以看到企業近年的表現和趨勢,若進一步與相同行業的平均數或競爭者做比較,更可得知企業的表現在行內的位置。

除此之外,比率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關係。例如毛利率上升,必然是銷售額增長比成本增長來得多。又例如銷售額增幅很大,但AR turnover卻下跌,加上營運現金流入減少的話,這可能是大部份新增銷售都是Credit Sales,而且貨款回收不容易,呆料壞賬撥備可能需要增加。

另外,不同的比率同時變化,當中可能反映出一些現況,例如AR turnover下跌而AP turnover上升,這反映出企業對營運資金的需求上升。又例如Stock turnover下跌而存貨金額上升,這可能關係到貨品滯銷。

還有一點,將財務數據結合非財務數據來計算,可令到分析更全面更廣泛。例如Revenue per staff,Staff expenses per staff,Revenue per client,Revenue per selling area,Average revenue per active client and inactive client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4

股市之賭博技巧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384u.html

美國逆向投資人David Dreman把美國「股市賭場」分成綠色和紅色,搜尋價值偶爾下注的是綠色大廳,

反著來的是紅色大廳。

 

中國股市同樣如此,不過紅色大廳多掛了一個橫幅:熱烈歡迎「中國價值投資者」們共度刺激時光!

非常幸運,我走進的是「綠色」大廳,這裡玩的是完全不同的遊戲。

 

首先規則不同,「綠色」大廳裡的賭博更像打橋牌,程序正確遠勝結果正確。

(假如你會玩橋牌,有沒有一副牌打贏了,自己卻說「打得太臭」的經歷?)

 

看看下面的矩陣:

             賺                      

程序正確    理所當然

         壞運氣

程序錯誤    狗屎運

         理所當然

 

 「綠廳」規則裡最重要的一條是「確定性」,拋開「內在價值」不說,這裡主要談"方法"的「確定性」。

對單個賭注,綠廳玩家們的底線賠率是賠1贏6,但這還不算完,一隻股票根本無法保證「確定性」,自身

判斷有誤或者意想不到的壞運氣完全有可能使它「斬立決」。

 

由此還得扯回到生物學的「自然選擇」,經過自然界優勝劣汰下來的生物均源於連續不斷地「累積」

進化,而非一蹴而就達到目的地,看似鴻運當頭的後者往往導致物種的死亡滅絕,投資也應如此,

一步步一個個「下注」遠比「一把定乾坤」靠譜:

 

正常市況下耐心地逐步收集5只股票,即使對每隻有60%的把握,那麼整個組合中

至少一個贏家的概率就是99%!(注意:這裡是指至少一個贏家),5只當然還不夠,

還需要更多的「拳頭」加進來...... 「步步為營「和」組合拳」就是經濟生態圈裡的保命秘籍。

 

沿著這根邏輯鏈條再向前挪一步,假如準備下注一隻賠率6/1的股票,此時突然發現

內部人或其他「綠色」大玩家入場(請參考我12月8日帖子美國對沖基金Lone Pine Capital

對esprit持股比例飆升),那麼根據這個大玩家的「遊戲」成績單和簡單數學推理,原來的

賠率6/1就會猛增到15/1,即賠1贏16,此時理性選擇就是隨之增加籌碼。

(注意:「內在價值」確定性是穩定組合的充分和必要條件,請見帖子「還是要看價格」)

 

「時間」或「未來」是所有玩家們繞不過去的「坎」,「下注」行為都將由「未來」這個

法官去審判。

 

面對「未來」,綠廳玩家是「預防」,對「確定性」下注。當然也有例外,約翰坦普利頓就

成功做空數次,做空就是準確預測泡沫破裂時間,本質是對「時間」下注,這是價值投資所謂

的「陰暗面」,不可常態化。

 

「綠色」規則還講求「付出」,投資的能量守恆,這些看似衣冠楚楚的玩家其實平常

都在家汗流浹背的幹農活,只有賭場高音大喇叭喊著「6/1賠率或15/1賠率的任挑任撿」的時候

才換裝進場。

 

公司的財報就是這些玩家耕種的田地,就像打橋牌,你不打上幾百把根本就找不到手感,

讀報表也有個底線,但是讀多了還真能找到一些小竅門土辦法,給枯燥的田間勞動增加些亮點,

比如看保險公司報表,把負債和資產科目對調,對保險業務就會理解得更清楚;再比如,

很多零售企業負債率看似不高,但假如把每年瘋狂上漲的租金不當做費用科目,

而進行資本化,這些表面上風光無限的資產負債表其實就會面目全非,讓你倒抽口涼氣……

 

投資的本質是對「信息」的正確解讀,公司財報就是個企業信息富礦,不管是所謂程序

正確還是查理芒格提出的二十多條心理偏見,都是為了過濾噪音還原信息的真實面目。

 

這些規矩就是地平線上昂然聳立的巨大建築,下雨天你可以跑到這裡擋風避雨,但不要期望

它們像雨傘一樣跟著你跑,隨時警醒讓自己站在這些規矩一邊,而非股神附體心中「偉人情結」爆棚,

期望這些規矩站在自己一邊隨時替自己的行為背書,後者除了會使「偉人情結」者深深陷入恥辱之外,

不會再有其他任何指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7

YC兄的樓市投資技巧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4/yc.html
YC兄的樓市投資技巧相信大家都略知一二, 不了解的可到他的blog細閱, 實在十分值得花點時間研究他的理念。

 http://blog.yahoo.com/_BIBG6PRURNDFYIOSVOFF2AOCOE/articles/page/1

不過近年經過政府連番亂出招, 現在的投資房地產技術跟從前 YC兄的玩法實在有不少改變。例如信貸資料庫, 讓你不可能經多家銀行做按揭時可以隱瞞任何債務。

雖說放租的80%收入可以當成收入, 但供樓只可以是收入的一半, 還有要通過透明度不高的壓力測試。把樓放租後, 再買樓再放租, 如果首期不是問題的話, 一個打工仔的瓶頸就是「供樓只可佔收入一半」, 因為今時今日, 你有十層樓, 銀行全部都知。

如果計實數, 當一層自住, 九層放租, 租金等於供款, 全部 200萬樓, 7成按, 供30年, 大約供6000蚊, 人工3萬, 情況會如何?


第一層: 供6000, 收入3萬, 供樓少於收入一半, 成功上會。

第二層: 供12000,收入3.48萬 (租金80%當收入計算), 供樓少於收入一半, 成功上會。

第三層: 供18000,收入3.96萬, 供樓少於收入一半, 成功上會。

第四層: 供24000,收入4.44萬, 供樓超過收入一半, 不能成功上會。


以上計算只是簡單化, 還未計算壓力測試, 其實當買資產回來, 租金供養層樓的按揭供款, 生無限層樓出來都可以, 不過銀行按以上計法, 瓶頸就在收入, 始終打工仔收入都會是瓶頸。

不過以上的都只是我的理解, 實情不知對不對, 因為沒有這個實況又沒有與銀行家傾談過。但如果是這樣考慮的話, 現在就很難做到 YC兄當年的動作了, 即不同銀行做按揭, 互相不知總按揭量, 退休前做到6層樓在手, 退休後增至10層, 還不單至是200萬樓。不知有沒有人近年試過成功不停上會, 令供款額超過收入一半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