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宋小菜”張琦:最苦逼的生鮮B2B,怎麽變得更輕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1/158270.shtml

“宋小菜”張琦:最苦逼的生鮮B2B,怎麽變得更輕松?
張琦 張琦

“宋小菜”張琦:最苦逼的生鮮B2B,怎麽變得更輕松?

宋小菜定位的非常明確,就是做B2B和交易服務,是一個以訂單為核心做交易的平臺。

i黑馬訊  8月20日消息,今日下午,由i黑馬網主辦、搜狐科技戰略支持的“等待沸騰——2016生鮮電商沙龍”在京舉辦。宋小菜聯合創始人張琦做了《生鮮B2B怎麽更輕松》的主題分享。

在農業領域,很多企業從中小餐飲切入,“宋小菜”並沒有選擇這個方向,在張琦看來,餐飲用戶特征更像大C,個性化需求明顯,單用戶下單品種多而量少,供應鏈會變得很寬且很淺,農產品的粗加工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高,配送散點,做起來並不輕松。

張琦表示,“宋小菜”現階段只做蔬菜+批發+交易,深度垂直。想要服務的是農產品中小零售商,通過訂單以反向供應鏈、以銷促產來鏈接產銷兩端。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講生鮮B2B怎麽更輕松?其實這個話題有點大,我們也一直在探索。行業有句話是說做電商最苦逼的是做生鮮,做生鮮里最苦逼的是做B2B,做B2B里最苦逼的是做蔬菜,所以我們選的是最苦逼里的戰鬥機。

宋小菜定位的非常明確,就是做B2B和交易服務,是一個以訂單為核心做交易的平臺

為何不從餐飲切入

大家都知道農業領域有3萬億的流通市場,那如何切入這個市場?現在有很多知名企業都從中小餐飲切入。我們也在想,為什麽不從這個地方切入?其實跟剛才講到輕松有關系,這里肯定有很多做餐飲的朋友,大家會覺得做餐飲不是很輕松。

但回過頭來看,餐飲會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餐飲分大型、中型、中小型或者小散。大型的餐飲,或者像一些連鎖的集團,從采購、財務,到部門經理要有很長的決策機制,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你會發現到最後其實不是在做一個生意,而是在做一個關系。當然當你繞開這個決策機制,進去之後,會遇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賬期

所以想做大型的餐飲企業,確實很難切。想轉頭去做中小型餐飲,也會發現一個問題,這里面有兩個角色:角色一是老板娘,角色二是廚師長。

有時候大鬼好搞,小鬼難纏,廚師長有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當然小散的部分,會更好做一些。但其實我想說,切進去很難。

如果中小餐飲能切,形態是這樣的,你去一個小餐館吃飯,他會給你一張A4紙的菜單,高級一點的還會有圖片,這個菜單里會包含差不多四五十道菜,各地的口味會匯聚到這個小店里,滿足用戶基本的菜譜需求。

你會發現每一道菜所對應的食材、蔬菜可能會有2-3個,那麽四五十道菜,可能會對應四五十個品類的蔬菜。但每個菜品的進貨量都很小,可能只有10斤20斤,甚至5斤8斤。

當然這還是第一步,對於餐館來講,他們所要滿足的條件是能一站式購齊,除了蔬菜之外,還需要糧油米面,還需要幹調等很多的東西,sku會多到幾百上千。

在做整個供應鏈的時候,就會變得不輕松。因為你發現,蔬果和蛋禽,可能是兩條采購鏈。蔬果和糧油米面又是另外一條采購鏈。

所以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在做上遊供應鏈的過程中,供應鏈會變得很寬且很淺,這部分很難撬動。

還有其它方面。以前我們經常看到,在餐館門口貼出叫招配菜工,但現在越來越少。因為現在很多中小餐館,老板跟廚師是一個人,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現有的菜館,采購的時候,菜品需要已經做過一到粗的加工,可以直接清洗使用。

所以我們在國外看到,雖然有很多機器化生產,但會發現粗加工這個事情還是得靠人。像日本、歐美人工這麽貴的國家,在做這些粗加工時候,是一些四五十歲的老媽媽在做。所以加工這部分,肯定會轉嫁到食材的提供商。

我們看這個場景,就會想到,如果我要滿足中小餐飲客戶對菜品粗加工的需求,我要有一個一萬方大的中心倉,可能有一半人在做分包分揀,把整包貨拆開,打成一個個包到用戶那里。100單、1000單可以,如果是10萬單、100萬單,成本不會因此降低,反倒是同比增加。

這樣其實非常重,我們也會覺得可能不輕松。其實,在中小餐館的配送過程中,所呈現的特性更像是一個大C,而不是一個B。因為在配送的過程中,也是散點式的,所以我們考慮了很久,要不要切餐飲?

我們發現餐飲不是太輕松。當然也有做得非常出色的同行在做,我們回過頭來想說,餐飲這件事情其實是B2B2C,這里的C我們認為是一個大C。那B2B小B是誰?是生鮮蔬菜的中小零售商

中小零售商的痛點

中小零售商包括哪些呢?比方說農貿市場菜老板、生鮮店,有一些小超市。我們發現農貿市場的客戶群體包括生鮮店的客戶群在改變,一半是零售用戶,一半是餐館或是單位,甚至更多。

所以現有的農貿市場菜老板他們有自己的價值和特點,他們本身對蔬菜非常了解,而且有粗加工的能力,能夠將生意把零售和飯店單位做到五五分,甚至四六分。

再一個,他們相對於餐飲客戶來講,會比較固定,因為他們每天都要進貨,而且每次進貨量跟餐飲不一樣。像中小型商每次進貨不是按10斤、20斤來算的,是按10件、20件,10包、20包一整箱來進,所以體量會比較大,比較垂直。配送也比較固定。

我們覺得切這部分人的市場空間會比較大。當我們走下去看這些人的時候,會發現他們也活的不輕松。他們主要有幾個痛點:

第一個:他們基本上去城市一級批發市場進菜。都是半夜去或者淩晨去,在那里呆差不多3-4個小時,天亮了才回來,回來之後再做分包分揀擺臺等,他們的時間是日夜顛倒的。

杭州《都市快報》報道過這麽一個事情,有一個糧油批發農貿市場,里面有一個營業戶叫小張。他在批發市場撿到一個錢包還給失主了,報紙采訪他。他們一家四口人,基本上老爸負責進菜,女兒讀書,白天賣菜靠老媽。他說了一句很辛酸的話,他說我女兒這麽大了,我基本沒怎麽見到過她。爸爸晚上進菜,白天回來,女兒上學了,等女兒回來,爸爸又去進菜了。

第二個:他們進貨不光是時間的成本,還有很多其它的成本,比如來回的路費,在市場里進貨需要交一些稅費,還有上下貨小工的費用等等。對他們來說,進菜的費用也會很高。

第三個:他到批發市場里,面對大戶,他就變成小散,所以價格本身也沒有大的優勢

第四個:在傳統的市場里,他進的貨,是沒有售後服務的。他進過後就結束了,交易就閉環了。

所以看到他們有這麽多痛點,我們希望服務他們,幫他們解決進貨的問題,讓他們進貨變的更加省時間、力氣,更加省心、省錢,讓他們的生活會好一點。

我們發現,如果這一部分人的勞動力被釋放出來,潛能是非常大的。他以前晚上進貨,白天睡覺,現在白天不用睡覺,我們想到切這一部分。

我們服務於1300萬生鮮蔬菜中小零售商,還有9000萬的農產品生產者,這些生產者可能是150萬的生產基地,可能是600萬的農民經紀人,也可能是8000萬的種植者、生產者。他們最大的痛點就是種出來的貨賣不出去,或者不對路

這就有一個問題,怎麽把貨種得對,把貨賣出去,這也是他們的痛點。所以我們在想,通過訂單來指導上遊的生產,讓他們的生產變得更加高效、對路。如果訂單確定,那麽種什麽樣的品種?該種多少?什麽樣的品質符合用戶的需求?都可以在這里反應出來。

我們希望幫助生產者賣貨賣得更快,賣得更多、更好。因為這條鏈很長,有很多的生產者在當中賺不了錢。剛才我們在聊天過程中,大家都在誤解農民經紀人,他們其實很專業,他們有很豐富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的經驗,你會發現他們在整個流通過程中,自己要貼資金、物流,有各種各樣的損耗,他們也是看行情吃飯,行情好賺一點,行情不好可能血本無歸。

所以這部分我們希望通過訂單,能夠讓他們賣得好,能夠賣上好價錢,甚至能夠賣出品牌。如果這些能夠確定,那他們才能有動力擴大再生產。所以我們想說,怎麽樣更輕松,其實我們不光自己輕松,我們目的是讓這些人也能夠更輕松,讓整個流通的行業更輕松。

“宋小菜做什麽”

回過頭來說宋小菜是做什麽的?我們不去講我們是B2B、O2O,我們就是一個蔬菜批發交易的平臺。當然我們可能做得不一樣,首先我們不做供應鏈,而是做反向供應鏈。反向供應鏈,一定是從用戶需求出發,用戶需要什麽,我們反饋到什麽。舉個例子,土豆,我們一旦做進去,這個學問就很深,土豆會有很多的品種,品質、做法都不一樣。

品類下有不同的品級,你會發現這些需求一定是很精細化地反饋到上遊,通過上遊完成。我們現在覆蓋差不多5個城市,日交易額數百萬。所以我們去做的一件事情是說,我們幫他們解決進貨的問題,不做標準化,只做商品化

我們不做標準化只做商品化,光有標準化是不夠的,還需要商品化。商品化是說把農產品看成商品,因為大家都覺得,農產品是貨,其實因為它太非標了,大家會覺得他是貨。我們認為,商品天然要滿足幾個要求:

第一個:定裝

第二個:價格

第三個:服務

第四個:品牌

所以我們現在在做一個事情是說,我們在做全國第一個農產品的商品庫,這個商品庫一定是分品類、品級,分不同價格給到具有不同需求的用戶,商品還包含了售前、售中、售後服務,還會形成品牌。

我們這些商品化的需求會直接反應到上遊,而且上遊會鏈路到我們用戶手上,不需要拆包分揀,所以我們能夠把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這個比行業水平低很多。

我們不建城市大倉只建社區小倉。因為我們不需要做分揀,不需要一個很大的倉做分包再打包,只需要做流通和流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300多個社區的點,特別在華東,從一線到四線城市,初步成網。這些點今後足以覆蓋3Km周圍的商家和店家。

我們不做全自營只做開放眾包式的運營。我們發現在這個行業里,現在農業互聯網滲透率在3%-5%,還有很多線下存在。因為農業專業化太高了,我們對行業里每一個從業者都保持敬畏,他們都是專家。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把誰顛覆掉或者把誰幹掉。我們想一定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把這一部分人聯合起來激發出來,發揮他們的能力,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我們之前也踩過坑,我們之前的物流是自營的,會發現這幾十號或者接近百號人,是很難管理的部分。

當然我們如果通過開放式分包的方式跟合作夥伴做,我們的成本會降低,而且效率會很高。

我們的運營成本可以控制得很好,相比一些生鮮同行,運營成本可以做到三分之一,杭州和上海分公司的現金流可以為正。

我們經常調侃說,我們不是賣菜的,我們是死賣菜的,我們這群死賣菜的,在未來就算是拼死,也要把宋小菜做成中國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的農產品交易平臺,中國最具價值的農業數據服務平臺,我們發現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可以積累很多商品的數據、人的數據、貨的數據,包括上遊的人,也包括下遊的人,以及下遊可能在為下遊服務的人。中國最開放的農業共創共贏合作平臺,發揮產業鏈上每一個專業從業者的價值。

成事在人,我們的團隊在生鮮行業算得上是夢幻,核心管理層來自阿里各個業務板塊的創始者,還有來自生產領域的專家。

為什麽說這個主題——輕松。我們說在做這件事情,不光是我們輕松,我們希望讓中小零售商更輕松,上遊的生產者,讓這個鏈路里的B和C都變得更加輕松,,工作方式輕松了,生活也輕松了。其實我們想讓我們整個中國農業變得更加輕松。

當然,我們最終希望讓我們的農業不光變的更輕松,而且會變得更加健康,這個也是關系到民生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夢想,謝謝。

宋小菜 生鮮電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62

海南三亞原書記張琦任海口市委書記(圖/簡歷)

據新華社11日消息,海口市幹部大會上,海南省委決定張琦同誌任中共海口市委委員、常委、書記,不再擔任中共三亞市委書記、常委、委員。

張琦簡歷

張琦,男,1961年3月生,漢族,安徽壽縣人,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學位,1981年8月參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9.09--1981.08 淮南師範專科學校數學系數學專業學習

1981.08--1988.08 淮南師範專科學校團委幹事、副書記、書記

1988.08--1991.10 煤炭部淮南礦務局南方公司副經理

1991.10--1993.03 海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管委會工商處負責人、處長

1993.03--1997.02 海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實驗區管委會工商局局長

(1992.02--1993.12在天津大學管理系工商管理專業學習,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7.02--2000.10 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

2000.10--2003.02 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長、紀檢組組長

2003.02—2004.06 海南省三亞市委常委、副市長

2004.06--2006.05 海南省三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

2006.05--2008.08 海南省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

2008.08--2010.02 海南省儋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正廳級)

2010.02--2014.09 海南省儋州市委書記,兼洋浦經濟開發區工委副書記(正廳級,其間:2011.03--2011.10 兼任儋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2014.09--2014.10 海南省委常委,儋州市委書記,兼洋浦經濟開發區工委副書記

2014.10-- 海南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00

嚴朝君任三亞市委書記,前任張琦已任海口市委書記

據海南日報消息,中共海南省委日前決定:嚴朝君同誌任中共三亞市委委員、常委、書記。

11月11日,原三亞市市委書記、常委、委員張琦被任命為海口市委委員、常委、書記。

據中國經濟網地方黨政領導人物庫資料顯示,嚴朝君,1963年11月出生,曾任儋州市市長,昌江縣縣委書記,2014年11月任儋州市委書記。

嚴朝君簡歷

嚴朝君,男,1963年11月出生,漢族,海南瓊海人,全日制幹修科大專、在職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1981年9月參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78.11--1981.09廣東海南衛生學校中醫班學習1981.09--1985.09海南瓊海煙塘衛生院醫士

1985.09--1988.07廣東醫藥學院幹部專修科預防醫學系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學習

1988.07--1994.05海南省衛生廳科教處科員、副主任科員

1994.05--1995.08海南省衛生廳科教處、辦公室主任科員

1995.08--1996.08海南省衛生廳辦公室負責人1996.08--1997.09海南省衛生廳辦公室副主任

1997.09--2000.08海南省衛生廳計劃財務處副處長(其間:1997.09——2000.07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黨員領導幹部研究生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2000.08--2003.09海南省衛生廳計劃財務處處長

2003.09--2005.01海南省衛生廳副廳長(試用期一年)、黨組成員

2005.01--2008.12海南省衛生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2008.12--2009.01儋州市政府副市長

2009.01--2009.05儋州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2009.05--2010.01儋州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市教育局黨委書記

2010.01--2010.07儋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市教育局黨委書記2010.07--2010.11儋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負責政府常務工作)、黨組副書記,市教育局黨委書記

2010.11--2011.11儋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負責政府常務工作)、黨組副書記

2011.11--2011.12儋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候選人、黨組副書記

2011.12--2012.01儋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代市長、黨組書記

2012.01--2013.03儋州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13.03--2014.11昌江黎族自治縣縣委常委、書記

2014.11--2016.11儋州市委書記

2016.11-- 三亞市委書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