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资零售商涌入 商业地产看涨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5/4MMDAwMDIwNTg4MA.html

Peter Hill(GVA衡信柏迪集团副主席)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了。

“我刚离开北京不到两周就回来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房地产的发展速度,及欧洲方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他半开玩笑的说。

GVA 是一家商业顾问公司,中国正在崛起的庞大的消费市场,不仅仅让Peter Hill感兴趣,也让众多的国际零售商“疯狂”。据本报记者从多家商业顾问机构得知,许多零售商都看好中国的零售业市场,欲加大投资。而随着新货币宽松时 代的来临,这些零售商拥有了更强的扩张实力。

外资对中国房地产的投资方向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全球零售商兴奋的是中国消费市场的迅速 增长。世邦魏理仕亚洲区研究及策略顾问部执行董事Nick Axford向本报记者指出,“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商业地产投资者只关注核心地段的优质物业,他们不会介入开发领域。”

根据瑞士信贷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成年人人均财富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三番,从2000年时的6000美元增长至了2010年的18000美元。迄今为止,中国的家庭总财富已经排名全球第三,总量落后日本20%左右,但比排名第四的法国领先约35%。

每年,世邦魏理仕都会和200多个国际零售商交流,了解评估它们的扩张意图。零售商在2011年的扩张意图较之2010年有很大提高。约有20%的受访者希望将店铺扩大至40家以上。约有一半受访者希望再开20家新店。零售商对亚洲市场特别感兴趣,尤其是中国市场。

如Uniqlo、Gap、H&M、Zara的行动。而Forever 21、奥尔多(Aldo)、 健乐士(Geox)以及德国狼爪(Jack Wolfskin)仅是一些意图拓展此区域业务的品牌代表。

世 邦魏理仕中国区研究部资深董事马雪明指出了变化的原因,中国的GDP在过去10年中录得了9.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从未间断的城市化 进程正推动着中国在全球财富国家排名中的不断攀升。中国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同时还推动了国内零售业的快速发展,并触发了消费模式改变。

伴 随着全球零售商庞大的扩张计划,据本报记者了解,ICSC大会上,许多零售商几乎有相同的抱怨,他们认为在中国寻找优质地段的优质物业的难度很大。一方 面,中国在建筑全世界最多数量的高楼;一方面,零售商却难以找到更多的优质物业。毫不夸张的是,在一线城市一些繁华商圈里,仍有一些零售性物业的空置率较 高。

中国的开发商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在上海做了18年开发的香港汤臣集团(00258.HK)首次异地扩张,选择在天津最繁华的地段做商 业综合体,包括高端酒店和写字楼还有高端的百货商场。汤臣集团执行董事汤子嘉在天津津湾广场签约仪式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住宅市场的竞争会逐渐饱 和,很多城市的商业都有升级的需求。而随着宏观调控的进一步落实,企业也有意从住宅投资转移到商业地产投资。

目前,部分二线及三线城市正经历着由过量供应所导致的阵痛期。根据世邦魏理仕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所跟踪的部分二线城市在过去9个月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租金波动。这很大程度上是由短期供应高峰对市场租金水准施加下行压力所造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0

佳兆业一周拿地十幅 外资频投内地房企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4NMDAwMDIwODY4Ng.html

深圳房企佳兆业成为11月土地市场的一匹黑马。当月,佳兆业增加超过2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更创下一周拿地十幅的纪录。

在宏观调控愈加深入的背景之下,佳兆业此举备受关注。

佳兆业大幅拿地并非个案。而房企大举扩张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近期国际资本市场热钱汹涌,纷纷投资中国房地产,11月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环比暴增157%。

业内人士称,由于通胀压力较大以及负利率的存在,外资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寻求投资和合作的愿望迫切。

房企拿地凶猛

11月29日,佳兆业宣布公司通过竞拍方式,以人民币约8.19亿元,成功投得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一幅地块。


这是佳兆业在一个星期内投得的第十幅地块。

此前的11月25日,佳兆业公告称,以12.92亿元竞得9幅四川南充及辽宁营口住宅地块,总占地近74.86万平方米,预计总建筑面积约237.04万平方米。

“公司拿地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城市,目前调控政策对这些城市影响不大。”佳兆业总裁黄传奇表示,公司的业务重点在于这些地区的刚性需求,其中有一幅地已经深入到江苏的一个镇。

谈及近期大手笔拿地的原因,黄传奇对记者表示,佳兆业今年开工量比较大,到今年年底有400万平米,明年有700-800万平米的开工量,需要补充土地储备。

据其介绍,截至2010年3季度,佳兆业拥有总建筑面积12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加上最近新获约26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佳兆业土地储备达到1500万平方米,足够应对未来三至五年的发展。

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佳兆业首席财务官张鸿光表示不必担忧,截至10月底,佳兆业现金达38亿元,年底公司负债率可控制在60%以内。

外资依然看好内地房地产

频繁拿地,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

在公告拿地的同时,佳兆业还宣布,近期获得香港银行提供3900万美元无抵押贷款,黄传奇又透露,其正与新加坡淡马锡商谈合作事宜。

“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依然非常看好内地房地产。”张鸿光对记者表示,近期有不少外资机构来找佳兆业,希望能进行一些投资合作,但佳兆业认为,其提出的融资条件成本太高。

佳兆业并非个例。央行数据显示,10月新增外汇占款激增,美国第二轮量化货币政策启动后,游资涌入明显提速,而楼市成为游资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全国完成备案的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已达108家,而整个10月份只有42家。

除 了发债、银团贷款外,一些私募基金也在进入房地产业。11月24日,福建房企明发集团公告称,公司向私募基金华平基金((WarburgPincus)发 行15.52亿港元的可转股债券以及3.88亿港元的认股权证,此次发行债转股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购买土地、收购和日常经营。

此次明发选择策略不同的可转股债券,年利率仅为5%。香港资本市场人士分析,虽然年利率较低,但一旦可转股之后,给华平带来的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按之前有些私募进行股权投资的惯例,也很可能附带其他条件,甚至包括“对赌”协议。

“并不是外资就是热钱。”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表示,热钱是快进快出的,而国外投资机构投资房地产一般呆三五年,这对中国房地产影响不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1

外资日化品牌再下一城丁家宜“外嫁”法国科蒂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7/2094930.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继小护士“外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中国)后,国内化妆品行业又一收购案尘埃落定。
昨日(12月6日),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CotyInc.)与中国本土护肤品公司丁家宜正式公告宣布:双方已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根据协议,科蒂将获得丁家宜控股公司的大多数股份,预计交易将于2011年1月完成。
丁家宜媒介部负责人杨恒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确认,“目前双方已达成框架性协议,具体收购金额以及股份份额不便对外透露。”
品牌“外卖”尘埃落定
据悉,目前法国科蒂集团旗下共有科蒂高档化妆品与科蒂美容两个部门,丁家宜将在收购完成后并入科蒂美容部门。
“双方已经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根据协议的规定,收购的具体数字此次不会向外界透露。现阶段还需要政府的报批以及一些后续的收购手续”,科蒂集团执行丁 家宜收购案的公关负责人傅晔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这份声明已是正式的公告,若无意外的话,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声明。”
据傅晔透露,在收购完成后,丁家宜公司也将会并入科蒂集团整个运营轨道中,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运营下去。丁家宜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庄文阳除了留任丁家宜的负责人外,将同时兼任科蒂中国区美容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事实上,双方早在今年8月便传出 “绯闻”——法国科蒂集团先期注资10亿元,占丁家宜51%股份,剩下的8亿元将在三年预期增长实现后分批追加。当时,丁家宜方面曾否认上述并购传言,并 指双方仍处于协商阶段。2个月后(10月28日),丁家宜宣布与科蒂集团合作推出全新 “植物纯萃”品牌,挤入日化专营店渠道。
渠道优势成核心资本
科蒂为何“看上”丁家宜?
有业内人士表示,丁家宜可以视作科蒂在中国市场一个很好的补充。丁家宜在国内具有完整分销渠道,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地域拥有一定竞争优势。同时,丁家宜本身的产品研发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庄文阳也曾表示,通过此次交易,丁家宜能够依托科蒂的全球网络和营销专长获得更快速的增长。
有资料显示,收购前丁家宜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比2008年的销售额下滑了近10%,被指利润增长乏力。2010年,丁家宜内部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科蒂集团近期则在美容业务频频发力。11月23日,科蒂宣布收购美容公司Philosophy;11月29日,科蒂又收购指甲护理产品生产商OPIProducts公司。
傅晔表示:“与科蒂集团美容部门的其他品牌相比,丁家宜与之并没有孰轻孰重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加盟科蒂会对丁家宜品牌走向全球有所帮助。而就产品线上来说,除了前一阵推出的新品牌外,目前还没有新品的具体信息可以披露。”
“此次科蒂收购丁家宜,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跨国商业行为。毕竟现在是资本时代、品牌时代了,单靠原来简单的营销网络已经很难坚持下去了。”全国工商业联合 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志刚表示,“现阶段,我国对于日化行业民族品牌的培育力度正在逐渐加大,但是很多品牌都熬不到那一天。虽然有些也通过 上市或者别的渠道在尝试,但是效果都不算特别理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8

中国空调市场第二梯队变阵外资品牌全面“边缘化”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45.shtml

  中国空调市场“第二集团”的明争暗斗正在悄然进行。
根据权威机构奥维咨询(AVC)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前十个月的中国内外资空调市场 占比中,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82%,对外资品牌形成压倒性优势,其中二线品牌中奥克斯空调在2010年1~10月份全国空调整体市场占有率 达到5.3%,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认为,奥克斯的市场占有率之所以能够稳步提升主要是由于其价格优势,“定位相对低端,因此在家电下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原本牢牢占据空调市场第四位的志高空调,如今不得不面对奥克斯的超越。有业内人士认为,志高的下滑主要缘于在变频空调和家电下乡这两项重要战略上节奏缓慢。
有数据显示,变频空调在一二级市场的占比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10月份更是达到47%的历史高位。
刘步尘称,二线品牌主力企业包括奥克斯、志高、格兰仕等,“但是总体来讲他们的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和美的、格力等企业还有差距。”
奥维咨询(AVC)的数据显示,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82%,而外资仅为11.18%。刘步尘告诉记者,两年前内外资的比例还是三七开, “外资空调很难再重新抢夺回中国的市场份额。现在外资品牌已经慢慢被边缘化,在生产上都有逐步退出的迹象,也出现了很多外资由中国企业代工的情况,未来将 会由中国企业来主导市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9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远洋地产隐现外资接盘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1/2142193.shtml

  每经记者 汤白露 发自北京
12月20日,刚脱离央企怀抱的远洋地产 (03377.HK)股价急挫5.94%,报收5.07港元。
此前于12月16日,中远国际公告,拟每股5.60港元溢价出售其所持远洋地产16.85%的股份,中远国际将套现约53.2亿港元。
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远国际全面退出远洋地产,市场关注远洋地产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未来股东结构的潜在变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市场更加关注另一个焦点,即在此次股权交易中,海外基金很可能已经曲线接盘了远洋地产的部分股权。在房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压 力之下,这是否将引发新一轮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的热潮?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外资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是否违背了地产调控的初衷?
78家央企清退“第一例”
一度“进展缓慢”的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终于出现了“第一例”。
12月17日,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向媒体透露,中远集团下属二级子公司中远香港集团16日已将所持远洋地产的股权全部出售。中远国际 (00517.HK)原本持有9.5亿股远洋地产股份,占总股份16.85%,是远洋地产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是中国人寿)。中远香港集团拥有中远国 际57%的股权。
“中远集团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完全退出了远洋地产,成为78家涉足房地产央企中最早退出地产业务的企业。”国资委有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市场原本预计,远洋地产的大股东中国人寿会趁机增持。但是,根据今年9月初出台的 《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不能成为上市房地产企业的大股东。而中远国际也在8月份的公告中称,预期买方及最终实际权益人将为第三方。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是这次配售的主要买家。如传闻属实,南丰集团未来将可能挑战中国人寿第一大股东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向中国人寿买入远洋地产的股票,成为远洋地产的真正控股者。
“接盘者”身份存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远洋地产的接盘资金神秘莫测,香港联交所尚未通过公告揭开谜底。
市场传言,香港南丰集团及另一家私募基金将承配大部分股份,但此消息未获远洋地产及南丰回应。另有消息称,南丰集团旗下南丰房地产基金与另一个外资基金,各认购约23.4亿港元中远国际出售的远洋地产股权,即南丰此次购入远洋地产约7.4%股权。
事实上,上述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就在12月14日晚间,远洋地产在H股公告,计划与南丰集团成员公司GoldenSuccess成立合资公司,将开发此前联合投标收购的北京朝阳区若干地块,目前双方已经签订谅解备忘录。
远洋地产与南丰集团并不是首次合作。7月27日,香港南丰集团主席、“棉纱大王”陈廷骅斥资35亿港元,认购了远洋地产发行的5.1亿股债券(相当于9.97%的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南丰集团的背景发现,南丰集团在内地的地产投资分“两条腿”走路。除南丰中国直接投资开发外,还通过与汇丰银行共同成立的基金参与内地的房地产投资。此外,南丰集团还曾通过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共同成立并管理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接盘资金中,被刻意隐匿的是一家外资基金。业界认为,这个外资基金很可能就是汇丰银行的下属基金,或者是与南丰集团以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一消息尚未得到公告信息确认。
警惕外资曲线介入央企地产
针对远洋地产的接盘者,《每日经济新闻》致电国资委相关司局人士,希望得到一个说法。但是,该人士说,“中远集团作为央企退出远洋地产,这已经是事实。至于是否有海外基金接盘,这不是国资委的监管范围。”
一位研究人士指出,如果是海外基金借道香港南丰集团接盘了远洋地产,则值得警惕。在地产调控日益严厉的今天,外资接盘央企地产资产将变得更加敏感,甚至遭遇业界诟病。
12月15日,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房地产领域吸收FDI增幅明显。1~11月房地产行业吸收FDI为201亿美元,同比增长48%。此外, 刚刚过去的11个月里,已经有977家外商新设或者增资的房地产企业在商务部做了备案,2010年将突破1000家。在977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仍然是 老牌的香港地产公司以及借助海外融资渠道的内地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82

外资化妆品提价:败给CPI还是增加掌控力?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9/5NMDAwMDIxMzI5Nw.html

在经济危机期间凭借“口红效益”顺利过渡的化妆品巨头如今败给CPI?

12月27日,部分高端化妆品明年1月起大幅上调零售价的说法开始于业内盛传,包括兰蔻、香奈儿、碧欧泉等知名高端化妆品品牌将从明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上调零售价,涨幅在10%-20%之间。

“化妆品的价格受原材料成本、研发投入、人力及营销成本、汇率波动、税收、通货膨胀及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于部分新配方的新产品,发生价格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8日,欧莱雅方面给本报发来声明证实了涨价一说。

“但原材料在化妆品里面的占比很小。”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今年动、植物油脂等化妆品的原料涨幅并不明显,无论是从原料或者CPI的调整来看,外资涨价的理由有点“牵强”。

涨价理由

外资品牌是此轮涨价风潮的主角。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几乎全线产品都涨价,上调幅度在30-100元之间,而另一品牌碧欧泉也对其男士护肤系列进行调整,幅度在30-40元,而巴黎欧莱雅复颜系列部分产品也上调20元。

此外,香奈儿等化妆品品牌也将在近期调价10%左右,而日系的FANCL也将部分产品上调10元。但拥有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品牌的雅诗兰黛和拥有资生堂、欧泊莱等品牌的资生堂方面均称,目前暂未收到涨价通知。而宝洁与联合利华均表示暂时没有对旗下化妆品提价的计划。

欧莱雅集团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销售额同比增长5.8%,达48.5亿欧元,其中奢侈化妆品同比增长5.7%,专业美发产品增长2.9%,大众化妆品则增长6.5%,而亚太地区则激增11.5%,成为除拉丁美洲以外的第二大增长地区。

对于涨价,欧莱雅方面表示,目前公司正受到“原材料成本上升、较高的税负水平、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强调集团正通过内部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克服和降低不利因素对产品价格带来的压力,“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从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事实上,面对成本压力,本土企业感受外资企业更为深刻。澳雪副总经理徐艺钊表示,今年表面活性剂提价50%,薄荷脑涨价2倍多,原材料平均涨幅超10%,但是本土品牌却不敢在终端上轻言提价。

而旅游用品生产商明辉国际(3828.HK)执行董事刘子刚对本报表示,每季度原材料的价格都不一样,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对价格进行调整,“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会更加关注塑胶粒、棉纱、纸、精华素等的价格变化,原料价格反而不是很明显,但今年确实在上涨。”

但奥天集团董事总经理涂俊光认为,对于化妆品企业来说,原材料成本只占化妆品最终售价的一成左右,大部分是用于租金、人力、物流、广告等营销成本上。

以一支唇膏为例,制作唇膏的主要原料有油、脂、蜡和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剂、香精等,这些在今年都没有太大变化,“但在营销渠道推广、人工和包装等方面,这部分整体比年初涨了30%。”广东精实营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军表示,今年化妆品的零售涨幅约在15%,与历年相当。

一般来说,每隔一两年大牌化妆品都会进行调价,只要一个或者几个品牌涨了,其他的品牌都会跟进。“宝洁涨,我们就涨。”一位联合利华市场部人士对涨价的理解更直截了当。

“进字号”阴谋?

但在上述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看来,兰蔻、碧欧泉等外资高端化妆品牌此轮的涨价,更多是行业内行为,将理由归咎于CPI的变化,“理由实在有点牵强”。

按照他的算法,“以活性剂为例,化妆品很少会用到活性剂,只在洗面奶里面用到一些,大约只有3%-4%用量,所以50%的涨价对于整个成本来说只会带来1 %-2%的影响。而化妆品的生产成本占最终售价的不到10%,在这十个点里面影响1%-2%,那么在整个化妆品售价里面只有千分之一到二的影响。”他认为,根据这千分之一的影响,而对价格调整10%-20%,很难让人信服。

面对质疑,欧莱雅给本报发来的声明表示,对于绝大部分产品,价格不但没有任何上调,甚至有些产品还调低了价格。“例如一个半月前,巴黎欧莱雅的洗发水产品就下调了价格。”

但上述业内人士指出,此轮涨价均是“进字号”产品(获得商务部进口产品批号的化妆品),体现出了外资品牌欲快速拓展市场并最大限度获取利润的企图。

“WTO 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承诺要降低关税,国内的化妆品可能遇到一个很大的挑战。”但他认为,外资化妆品公司正是利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间段(新批准进口化妆品极难,国内品牌又没成长起来),加速垄断市场、增加获利,“进字号品牌大张旗鼓,快速拓展市场,加大市场投放、广告等等,然后又在消费者身上获取利润回来。”

他认为,此轮涨价最大的获益者将是水货店,“像SASA、千色店机会比较大,因为他们价格还是一样,这样可能会让一些原先去百货买的人转到这样子的一些店,本身入货价就比较低,或增加销量、或调高价格,也就给零售商年底送个红包。”

而宝洁对于“为何官方指导价未变,渠道却出现5元左右的涨幅”的回复也把责任推给了零售商,“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且不同消费者对于价值也有不同定义……消费者所支付的最终价格由零售商决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3

外资杀入,家电连锁二次混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0/yNMDAwMDIxMzYyNg.html

外资零售商布局中国市场,正带来国内家电业二次混战。

12月10日,全球第二大家电连锁零售商、日本山田电机首家中国专 营店在沈阳落户。此前的11月17号,全球第三大批发零售企业麦德龙与富士康合资的家电连锁品牌“万得城电器”第一家中国门店在上海开业。加上此前全球最 大家电零售商百思买等外资家电连锁巨头参与,国内家电连锁业步入内外资争夺时代。

国内家电业一直是“美苏”割据的局面。2009年家用电器行业累计产值为7433亿元。其中,在家电流通领域,国美和苏宁共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该份额高达50%左右。

随着外资巨头涌入,中国家电连锁正面临新一轮的混战。

国内家电混战

家电连锁业经历了国美、苏宁、永乐、大中混战之后,最终确定了目前“美苏”争霸局面。

截至2010年6月底,国美集团的门店总数为1165家,苏宁拥有门店数为1075家,销售数据上,国美集团的销售数据为374亿元,竞争对手为360亿元。

过去数月,国美电器由于控制权之争,正使得国内家电格局发生微妙的变化。领跑国内家电业的国美扩张速度放缓,苏宁和国美之间差距不断缩小。

截至今年9月,苏宁已在大陆地区223个地级以上城市拥有连锁店1206家,连锁店面积达到474.38万平方米。在香港地区拥有连锁店22家,加上日本市场,苏宁共拥有连锁店1235家。

今 年11月份,苏宁董事会审议通过了《2010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向248名激励对象授予8469万份股票期权。近日,苏宁电器又高调宣布,近期将集中 开出150家新店,扩改店面180家。根据公司规划,到2015年苏宁将拥有2000家门店以及覆盖全国的50-60个物流基地。

而国美在此前公布的五年计划中表示,要在未来五年新开700家门店,在2014年底实现门店总数1400家,物流中心11个。目前国美电器集团在全国近300个大中型城市拥有直营门店1300多家。

国美也在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虹表示,未来国美将做成消费者综合购物的品牌,未来谈起国美,消费者想到的将是包括家电、3C、体育用品、网购等,涉及方方面面产品消费和购物方式。

外资大举杀入

外资最大家电零售商百思买于4年前就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但是,众多外资家电零售商还是姗姗来迟。

12月10日,日本山田电机首家中国专营店在沈阳落户,拉开了日本家电零售企业进军中国序幕。山田电机社长一宫忠男透露,明年6月山田电机将在中国天津开第二家专营店,未来3年在华门店数量将达到5家。

山田电机是日本最大的家电零售企业,也是世界第二大电器销售连锁店,目前在日本拥有1200家店面,饱和的国内市场迫使其寻求海外扩张,中国成为首选。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表示,此次山田电机来华开店,除了看重中国市场外,将实现其当地采购、当地销售的目的,可以大大节省成本,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市场上最先进的电子产品都可以在中国找到代工。

11 月17日,麦德龙与富士康合资的家电连锁品牌“万得城电器”第一家中国门店在上海开业。麦德龙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批发零售企业,德国最大的零售批发超市集 团。遍布24个国家,拥有437家商场。今年5月20号,麦德龙集团首席执行官艾克哈德·柯德斯在上海宣布:计划于今年10月份在上海开出首家门 店,2012年在上海的门店数达到10家,力争在2015年在全国开辟100家万得城连锁店。

同时,富士康此次在与麦德龙联手开店的同时,也在不断鼓励其员工开设小型家电超市,其目标主要面向广大的农村市场,向农村寻求利润增长点。

割据之势

百思买、麦德龙等国外连锁巨头,在中国市场经营效果并不理想。以百思买为例,除了在2009年初,完成对国内排名第3的家电连锁企业五星电器独资,成为国内最大外商独资企业外,其自身发展异常缓慢。

对于国内市场格局,山田电机社长一宫忠男表示:“我们会依靠种类、服务等对消费者更有价值的差异化来克服这些问题。”事实上,山田电机选择竞争并不激烈的国内二线市场,目的就是为了曲线了解中国市场。

外资连锁在中国,不能复制其原有销售模式,更复制不了国美苏宁模式,只能探索第三条道路。

在 全球电器零售市场上,存在两种商业模式:一种以国美苏宁为代表,实质是商业地产,零售商将商业物业分割转租给不同的家电制造商,制造商派驻促销员在卖场进 行销售,卖场收取租金,并从制造商的销售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利润;另一种则是百思买模式,零售商拥有强大的销售规模,通过规模采购低价买入制造商产 品,然后在卖场内用自有员工加价销售,零售商赚取买卖差价,实质是经销商。

不过,进入中国的四年里,百思买中国只开出了7家自有门店,重金收购的五星电器也只开出了30多家新店,并仍局限在收购前该公司进入的7个省份;而同期,本土竞争对手国美电器新开门店近400家,苏宁电器门店增加约500家,并且形成了全国性的零售网络。

与 国内现有连锁管理模式不同的是,万得城在中国的每一家门店都将获得自主经营权,甚至在销售价格和供应商选择都有很大自主权利。万得城方面表示,每一家万得 城电器门店都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其店长最多可以拥有10%的股份,以保证员工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最大限度调动门店负责人的经营积极性。

此外,针对山田电机将依托日本先进高端的电子产品生产优势,会对国内连锁造成冲击这一说法,有家电业内分析师认为,先进的电子产品在中国都可以找到,既然能在国美苏宁买到,为何还要到山田电机专营店去买?之前百思买依托美国同样是电子产品前沿市场,但最终还是以失败收场。

虽然外资连锁杀入目前来看冲击有限,但也给国内家电连锁扩张模式敲响了警钟,之前单纯跑马圈地并不能给家电连锁业带来长足发展,必须加强门店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

国美电器副总裁、新闻发言人何阳青之前曾表示,2010年,国美电器要将以开店为主的增长模式向提升单店经营质量的增长模式转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82

黃、陳之爭再起 董監改選提前開戰外資搶進國票金 誰是幕後真買家?


2011-1-3  TWM




近一個月來,外資買超國票金近十二萬張,消息來源透露,背後神祕買主除可能是大股東黃春發想拉高持股,亦直指另一大股東陳哲芳背後有大型企業為購併而來,包括元大金、富邦金及旺旺集團蔡衍明都被點名,也讓國票金董監改選戰提早引爆。

國票金控購併大都會人壽一案,才在二○一○年十月初破局,但美麗華集團黃春發與耐斯集團陳哲芳兩大股東間的經營權大戰,不但沒有因此順利落幕,戰況顯然進入白熱化階段。

國票金近一月內在特定外資買盤大量吃貨動作下,不但大股東提前布局明年董監改選的企圖心浮上台面,甚至國票金將被購併的傳聞亦在市場上傳得沸沸揚揚。

根據券商進出表統計,一個月來,單是來自瑞士信貸證券與港商荷銀證券的買超數量,分別就達約九萬張與二.六萬張之多,一舉將國票金的外資持股比率推升到歷 史高點一○%的水準,股價更急漲近三成至十二元以上價位。投銀人士分析:「買盤如此集中,意圖顯然不單純,不是為了支持某一方大股東陣營,就是有人要準備 購併。」「以現在國票金的營運展望,絕對不會吸引真正外資來買。」摩根大通證券副總裁許世德說,央行開始升息不利於國票金本業經營,因為傳統票券利差收益 開始進入走下坡階段,未來只會越來越少。

那麼,這個站在不斷買超外資背後的神祕人物究竟會是誰?或許,從過去兩大股東的股權大戰裡,可以見到一些蛛絲馬跡。

時間拉回到○五年,國票金每逢董監改選前夕,總離不開大股東爭奪經營權的戲碼,在這場長達六年的拉鋸戰裡,過去黃、陳二派因持股相近,都在一○%上下,不但積極徵求其他股東支持,也常見在市場上收籌碼、增加持股的情況。

尤其雙方不斷在媒體刊登廣告互相攻擊,更曾以每張一千元天價徵求委託書。不但小股東早就見怪不怪,當年以公股代表人身分居中協調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冲,更以「兩隻大熊打架」來形容黃、陳二人股權上的角力。

外資大買,動機不單純此次黃、陳兩派大股東再次失和的引爆點,雖是因購併大都會人壽意見相左所致,但與過去到了最後,總是會在雙方協調董監席次下,以和平 落幕收場,知情人士透露,「這次董監改選大戰提前開打,結果肯定與過去截然不同。」「外資在市場上大買國票金超過五%的股權,背後買家的可能性之一,就是 黃春發。」一位市場人士指出,據了解,如果觀察黃、陳兩派目前持股,外資手中的股權對陳哲芳陣營而言,帶來的影響力有限;但對黃春發陣營卻如同吃下大補丸 般,甚至「連談都不用談,光靠股權優勢就能在明年拿下多數董監席次,一口氣打敗對方。」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目前黃春發陣營包括國票金董事長洪三雄、 台產董事長李泰宏等,持股已超過二成,占董監席次六席;反觀陳哲芳陣營則仍在一○%以下,雖仍坐擁五席,但在黃春發陣營多了五%股權的助陣下,明年即使發 動委託書徵求大戰,恐怕亦難守住相同席次。也因此,對黃春發而言,花費高額成本,透過外資在市場收購顯然更加划算。

尤其過去國票金本業營運與股價雙雙徘徊在低檔,黃、陳二人在市場上尋找買家消息此起彼落,同時也一直有針對買下對方手中持股一事進行協商,儘管最後都因為 收購價格過低而破局。但是,如今黃春發若先在市場吃下多數持股,既將股權影響力推高,亦將股價墊高,對於日後雙方重新啟動股權收購談判,也可達到進可攻、 退可守的效果。

元大、富邦、旺旺都被點名雖然黃春發有可能是策動國票金提前發動董監改選大戰的主角,但陳哲芳也絕非省油的燈。市場盛傳,陳哲芳已與國內某大型企業談妥條件,不但準備將手中持股全數賣給對方,甚至將正式購併國票金,而該大型企業,可能才是外資背後真正的神祕買家。

根據過去開發金購併金鼎證時的經驗來看,開發金便曾透過外資大舉在市場收購金鼎證的股票,藉此拉高持股比重。以此對照目前國票金外資持股變化,不難看出相 似之處,購併意味十足。根據消息來源指出,可能購併國票金的企業,除元大、富邦等金控公司被點名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竟也出現在買家 之列。

據了解,元大金因本身有元大證金子公司,購併國票金可發揮擴大市占率的效果,而富邦金在近兩年來不斷快速購併,若購併國票證,亦可望發揮提升市占率,與元大證券排名拉近的效果,也因而被點名成為買家之一,但旺旺集團的入列,則相對讓人感到意外。

蔡衍明近年來積極擴張集團事業版圖,先後拿下中時集團、中嘉網路,旗下唯一金融事業體旺旺友聯產險,相較之下則顯得較無發展,有鑑於ECFA(兩岸經濟協 議)簽署後,兩岸金融業交互合作、投資商機逐漸明朗,對蔡衍明而言,若能順利拿下國票金控,日後在金融產業的勢力必將大增。

此外,若拿下國票金控的平台,未來亦有機會進一步透過購併外商壽險公司,與旺旺友聯產險結合,把餅做大;如此一來,往後即使深耕金融本業,或是選擇待價而沽,甚至引進陸資結盟,對蔡衍明來說都是一項划算的生意。

雖然外資背後的買主,國票金高層強調不知道是誰,同時也否認購併傳言,但無論如何,都已正式啟動了這場董監改選大戰,明年勢必難再見到黃、陳兩派「兩隻大熊打架」的場面。

目前資產規模排名國內十五家金控最後一名的國票金,未來將如何表現,值得觀察。

一個月來,特定外資買盤 集中大量收購國票金股票進出券商 買超張數 進出券商 賣超張數瑞士信貸 90865 日盛 22176 港商荷銀 25789 元大京華 21749 華南永昌 8187 國票 19405 永豐金 4982 台銀 17765 大華 3650 富邦 12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6

以破外资垄断名义:联邦制药入局胰岛素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0MMDAwMDIxNTY0MQ.html

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和中间体生产商之一联邦制药(3933.HK)突然宣布,开始涉足胰岛素原料和制剂的生产。

2010年12月31日,联邦制药公告称获得三个胰岛素制剂的生产批文,连同此前已获批的两个产品,联邦制药目前拥有五个胰岛素产品,并预计将于近期上市销售。

“原料年产量超过3000千克,制剂年产量将达到3亿支。”1月11日,联邦制药董事长蔡金乐表示。公司预计未来还将陆续有胰岛素产品获批。

胰岛素作为糖尿病人的常用治疗药物,外资企业产品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国内仅有通化东宝(600867.SH)和江苏万邦等少数几家企业从事生产。行业人士评估,胰岛素产品行业利润率在70%左右。

蔡金乐毫不掩饰联邦制药的意图:“会在价格上得到体现,愿和国内企业一起,打破现有外资垄断的市场格局。”

国产价格与外资垄断

联邦制药的抗生素和中间体产量堪称全球第一,但包括胰岛素在内的生物制药领域几乎是空白。

公司的胰岛素计划是蔡金乐在2010年8月份最早透露的,当时宣布的金额为“投资4亿至5亿元”。联邦制药总经理彭韪表示:“2009年底,公司就开始生产二代胰岛素,当时产能为100千克,2010年底新生产线建成投产后,产能将提高到3000千克。”

第二代胰岛素是目前市场最主要的产品,相比起第一代的动物源胰岛素,二代胰岛素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其结构与人体内自身的胰岛素结构一致,最为安全有效。更高端的胰岛素类似物称为第三代胰岛素,市场还较小。

联邦制药的新生产线同时预留了第三代胰岛素的生产能力。彭韪表示:“公司也在申报第三代胰岛素项目。” 蔡金乐介绍:“未来胰岛素将是我们的中心工作之一,会有长期持续的投入。”

外资企业普遍对产能讳莫如深。全球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商诺和诺德公司公关经理姚睿表示:“由于工厂产量是诺和诺德的敏感信息,暂时不方便提供。”国内企业中,产量达到3000千克的只有通化东宝。2008年10月,通化东宝胰岛素二期生产线建成投产,东宝为此投资约7亿元。

2009年,联邦制药净利润为4.839亿港元,2010年则有望达到10亿元。胰岛素业务将成为业绩重要支撑,把先期目标定位为获得10%的市场份额。

但在市场上,胰岛素仍被几大外资品牌所垄断。蔡金乐表示:“国内胰岛素市场95%由外国公司占领,国内企业起步较晚,整体规模还不具备与外资竞争抗衡的实力。联邦胰岛素上市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国内产品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价格上。以同规格的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为例,通化东宝和联邦制药在安徽省的招标报价分别为45.2元和49.1元,而礼来的报价则为55.8元。尽管如此,外资产品仍占据市场绝大多数,这一现象在国内医药领域并不鲜见。

胰岛素市场争夺

全球胰岛素三巨头诺和诺德、礼来和赛诺菲安万特均在中国设有工厂,而且近几年纷纷采取扩容姿态。

诺 和诺德2008年底投资3.81亿美元,在天津工厂基础上新建一家全球最大的胰岛素制剂与灌装工厂。随即,2009年3月,礼来宣布投资4000万美元, 扩建苏州新厂,用于胰岛素产品的分装和仓储。当年5月,赛诺菲安万特也宣布,增资9000万美元,扩建位于北京的胰岛素灌装生产线,将产能提高到5000 万包装单位,预计2012 年投产。

权威机构IMS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三季度,诺和诺德的市场份额为63%,礼来和赛诺菲均为 13.8%左右,而通化东宝仅为3.7%左右。尽管通化东宝在3000千克生产线投产时,曾宣称将争夺中国近50%的市场,但两年来其份额一直在原地踏 步,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通化东宝2010年上半年胰岛素产品实现收入2.24亿元,以此推算,全国胰岛素市场总值在100亿元之上。在这其中,中国企业仅占据了区区十分之一。

控制市场的外资产品屡屡获得竞争优势。在上述安徽省基本药物招标中,低价应标的通化东宝7个产品中有6个产品被判“不合格”,失去进入2011年安徽省基本药物的资格,诺和诺德的8个高价品种成为最终赢家。

联 邦制药的胰岛素产品是否也会面临被围剿的局面?蔡金乐并不担心未来,认为规模和成本是联邦制药的重要优势,并且表示:“联邦积累了20年的庞大销售渠道是 开拓市场的优势。”联邦制药在抗生素领域拥有覆盖数万家医院、数万家诊所、十几万家药店的销售队伍。公司方面认为抗生素领域的销售优势能够移植到胰岛素市 场。

但从几家国内企业的销售增长数据来看,产能和价格上的优势并未能转化成实际的市场份额。联邦制药方面也承认:“要实现10%的市场占有率,可能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9

外資瘋台企 不拘規模大小 有特色 一顆扁食也能獲青睞

2011-1-10  TWM




陳瑞昌創立的花蓮香扁食,雖然歷史比老店晚許多,但趁著外商投資台灣熱潮勇敢前進大陸,在中國市場的擴張腳步反而領先其他老店。

一顆顆白胖的扁食,將在京、滬展現猶如子彈般的威力。

撰文‧周岐原 攝影‧陳俊銘有什麼途徑,能讓創業十四年的年輕小公司,超越歷史近八十年的強大對手?答案是搶占先機。

花蓮起家的花蓮香餐飲顧問公司,找對夥伴切入中國市場,堪稱是這波外資投資熱潮中,抓緊機會,讓簡單的扁食,從台灣「賣」向中國,壯大規模的典型案例。

合夥外資進軍中國

在花蓮,「液香」兩個字幾乎成為扁食代名詞。因故總統蔣經國多次造訪,創業七十七年的液香扁食,擁有「觀光勝地」級的知名度。面對握有「金字招牌」的競爭者,同樣發跡自花蓮的花蓮香,不走原來老路,選擇與外資連手,以連鎖直營店進軍中國。

在同行眼中,花蓮香直取上海,宛如縱身躍向未知的彼岸。這一跳,固然驚險萬分,但眼前的商機也十分可觀,因為扁食的銷售腹地,跟著從台灣擴展到中國。

「到二○一一年底,在上海至少有二十家店,北京也會拚一家。」花蓮香餐飲顧問公司董事長陳瑞昌,很有自信地表示。

花蓮香其實並非花蓮最有名的扁食店,歷史也較短,但經營手筆是最大膽的。花蓮香的經營團隊,分別由中國、新加坡、台灣找來熟悉中國市場的管理人才,讓花蓮香在中國市場的擴張腳步,一舉超前其他老店。

掌管花蓮香的陳瑞昌,原本在台中地區從事建築業,和餐飲業毫無淵源。

陳瑞昌一九九七年時,因生意失敗,不僅房子被查封,還負債二千多萬元。隨妻子回到娘家花蓮謀生的他,雖然承擔一無所有的痛苦,但看到當地「液香」、「戴記」等名店的排隊人龍,陳瑞昌嗅到商機,也找到再起的希望。

「一 碗(扁食湯)才四、五十元,但單日營業額,據說可達六位數。」陳瑞昌眼見業績可觀,決定重新創業,要靠扁食東山再起。他回憶,為了解決開店資金問題,甚至 得標下兩個會,才湊齊所需的六十萬元。「這一次要養家活口,我不能輸。」陳瑞昌說,盡全力經營的扁食生意,並沒讓他失望,業績蒸蒸日上;不僅開放加盟,後 來更將總公司遷到新北市,設立中央工廠,全台總店數達到七十家。

在事業小有所成時,陳瑞昌發現國內市場有限的問題。「加盟店面積小,業績很難突破。」一心想拓展版圖的陳瑞昌,於是萌生「到中國賣扁食」的念頭。

一○年春季,獨自在上海參加創投論壇的陳瑞昌,恰巧遇到尋覓投資標的的美資啟明創投,雙方一拍即合。十四年前,這一顆顆讓陳瑞昌得以翻身再起的白胖扁食,這一次,又成為他揮軍中國市場時,最有威力的子彈。

「我 們前後看了不少公司,陳董的經營心態最開放,所以我們選擇花蓮香。」啟明創投合夥人童士豪表示,在該公司投資的三十多家企業中,花蓮香是首家從事餐飲連鎖 的企業。在中國餐飲市場可望達到倍數增長的前景下,啟明準備投入一千萬美元,以上海、北京為試點,快速複製直營的複合式麵點連鎖店。

陳瑞昌說,「過去常發現加盟主不按規定行事,為了掌握品質,所以在中國選擇直營。」童士豪也分析,中國各省市的地方特性落差大,經營團隊具有因地制宜的管理能力,才能在市場勝出。由此來看,團隊的管理能力高低,就成了決定餐飲連鎖業在當地成敗的關鍵。

星、台、中人才共組管理團隊為了分享利潤,陳瑞昌與創投業者的合資股權採六四分配,陳瑞昌的六成股權,還撥出三分之一給經營團隊共享;也就是說,來自新加坡的總經理、財務長等高階幹部,中國當地的基層員工和台灣幹部,能共享以原價認購花蓮香二成股權的機會。

一一年開始,這個三地「混血」的經營團隊整合完成、正式出招。前三家據點分別進駐上海的購物中心,由於租金成本不低,想吃到和台灣一模一樣的扁食湯,得花超過一百元新台幣;以經營模式估計,產品毛利率至少在五成以上。

一度在事業路上重挫的陳瑞昌,和過去最大的行事差異,是他徹底揮別從事建築業時,高槓桿融資的作風。他感嘆說,「現在我更小心,手上有一塊錢,才做一塊錢的生意。」搭著外資投資熱潮,陳瑞昌的扁食生意格局更大了,好不容易才重振事業的他,決心乘這股大浪,拿下更大的版圖。

花蓮香餐飲

創立:1997年

董事長:陳瑞昌

預計分店數:台灣70家、上海20家、北京1家(截至2011年底)旗下品牌:花蓮一品香、舞餃宴、吞云小蒔

合資對象:

啟明創投(美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