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資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縱白銀市場事件全紀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f3678010187rd.html

资料:1980年亨特家族操纵白银市场事件全纪录

與貴金屬家族中的大哥——黃金相比,白銀的地位是不穩定的。黃金被公認為最早最普遍的一般等價物,並被視為貨幣的始祖,正如馬克思的名言:「黃金的本質不 是貨幣,但任何貨幣的本質都是黃金」。其實白銀也具備類似的特性,但它的價值相對黃金過低,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又不如黃金,所以經常屈居不太受重視的位 置。經濟史學家認為,古代波斯帝國、秦漢帝國和羅馬帝國採用的都是金本位;中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鑄造了標準黃金硬幣,並為未來600年歐洲的金本位制度確 立了標準;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和阿茲特克帝國之後,獲取了大量黃金和白銀,為歐洲的金本位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但是,古代和近代的金、銀本位和現代的金、銀本位存在本質區別,即使是以金幣為基礎貨幣的歐洲國家,也會發行銀幣或銅幣。當時的人並沒有太多的本位或雙本 位概念。東亞地區的局面則不一樣,白銀在官方和民間交易中都佔據上風,可以認為實施了銀本位或「銀銅雙本位」,以至於明清時期中國和日本的銀價都明顯貴於 世界市場(詳細情況可以寫一本很厚的書,再此不用贅述)。
18-19世紀,銀本位成為了美國和英國的爭議話題。實際上,真正的銀本位在歐美各國都沒有長期實行,實行最多的是所謂「金銀雙本位」。1785年,美國 宣稱實行基於西班牙銀幣的銀本位制度,可是這個銀本位制度實際由黃金和白銀共同支撐,而且白銀價格的不穩定使美國經濟多次遭到打擊。19世紀前期,英國發 現自己無法維持銀本位(實際也是金銀雙本位),不得不於1844年宣佈採取金本位。銀本位無法維持有許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與中國的貿易——在 19世紀中葉之前,中國在與西方的貿易中擁有巨額順差(與英國的鴉片貿易除外),而中國採取白銀結算,於是歐美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即使在中國已經不再擁 有巨額順差的情況下,與中國的貿易也導致了白銀流量的不穩定。黃金完全取代白銀作為唯一本位貨幣經歷了複雜的歷程,原因很多,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
進入20世紀,國際金本位制在建立之後屢經顛簸,而白銀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隨著黃金在國際儲備和貿易中的地位日益增加,白銀的價格也日益滑落。 1910年,每盎司黃金的價格是每盎司白銀價格的38倍左右,到了1930年則提升到近63倍,1940年提升到近100倍!也就是說,在1910年選擇 持有白銀作為儲備工具的人,在30年後的財富將只有選擇黃金為儲備工具的人的30%。
1960年代以後,形勢明顯有所改觀,因為金本位顯然難以維持,貨幣自由浮動只是時間問題。通貨膨脹的陰影日益明顯,由於美國ZF禁止個人持有黃金,希望 購買貴金屬保值的投資者只能選擇白銀,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黃金價格。到了1970年,黃金與白銀的比價降低到了23倍,這是20世紀以來的最底點。一年 多以後,尼克松總統宣佈放棄金本位,對美元實施一次性貶值並允許匯率自由浮動。此後,黃金和白銀的價格終於可以按照市場規律波動了。
1970年代,對全世界的金融家和企業家來說都是充滿危機和挑戰的十年。美國在越南戰場難以自拔,中東戰爭導致了石油禁運和產量不穩定,石油輸出國組織登 上歷史舞台,拉美國家出現貨幣危機,而且蘇聯在軍事上採取咄咄逼人的態勢,這些都加劇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美國和歐洲經濟出現了「滯脹」時期,其標誌是 石油、黃金、白銀等「保值商品」的價格飛漲。
 
      
 
       在商品市場大牛市的背景下,許多交易商和銀行家把大筆資本投入了商品期貨和現貨投機,期貨價格反過來影響了現貨。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石油大王亨特家 族的冒險奇遇。與亨特家族相比,華爾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那些交易商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在黃金和白銀產量大大提高,國際市場流動性很強的1970年代,亨 特家族居然憑藉其強大的財力和關係,近乎壟斷了白銀市場,並促使銀價飛漲。如果不是美國ZF決定幹預,亨特家族將榨乾全世界的空頭交易商,成為貴金屬交易 市場的傳奇人物。
 
      
 
       然而,傳奇畢竟終結了。在美國ZF、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交易商的一致打擊下,亨特家族損失慘重,甚至被迫放棄一部分石油產業以換取對手的寬恕。石 油大王投機白銀的失敗,也被許多期貨教科書用作經典案例。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這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貴金屬投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並嘗試從中吸取有用的 經驗和教訓。
 
      
 
       亨特家族在1980年之前,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今天它的地位有所衰退,但仍然不可小視。這一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於1889年出生在伊利諾 州農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經營農場,家境比較富裕,但他從小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1912年,23歲的亨特開始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第 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農產品價格上漲,亨特因此賺到了第一桶金。
 
      
 
       H.L.亨特真正成為巨富開始於石油產業。1950年,他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他本人和家族財產基金會擁有其100%的股份。他堅持完全家族化的經營模 式,決不對外發行股票,並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家族成員管理企業。H.L.亨特有14個孩子,其中就有後來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鱷尼爾森-亨特和 威廉-亨特。
 
      
 
       1957年,《財富》雜誌估計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第二代亨特家族成員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到處尋找新 的投資機會:尼爾森-亨特致力於開發利比亞油田,不過後來利比亞政局動盪導致油田被沒收,潛在投資損失可能高達40億美元;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 集團,自己擔任董事長;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並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 國駐奧地利大使,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ZF學院任教。可以說,亨特家族對美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滲透進了大部分人的生活。
 
      
 
       關於亨特家族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插曲——大家都記得著名的電視劇《神探亨特》,它正好是在亨特家族勢力最強大的時候拍攝的。為了應對外界質疑,該電視劇的拍攝者不得不一再宣稱亨特家族沒有參與電視劇製作,不過許多陰謀論者至今仍不相信。
 
      
 
       作為亨特家族企業的創始人,H.L.亨特於1974年去世,他被稱為美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可是,亨特家族震驚世界的歷史才剛剛開始。尼爾森-亨特和威廉 -亨特作為亨特家族的活躍分子,於1970年代後期開始涉足期貨市場。他們很快發現,在期貨市場上投機賺錢比老老實實開採石油或開設酒店賺錢要容易的多, 不過風險也大的多。於是,他們開始不斷增加籌碼,藐視法律和規則,並引起一連串驚天醜聞。這些醜聞使亨特家族最後付出了沉重代價。
 
      
 
       尼爾森-亨特出生於1926年,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各種冒險。作為老H.L.亨特最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之一,他擔任「亨特鑽探與採礦公司」的董事長,該公司的 主要業務是在世界各地開採新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在利比亞和英國北海的利潤豐厚的新油田。所以,尼爾森不僅從父親手中獲得了大量遺產,還自己賺取了許多 「新錢」。
 
      
 
       除了開採石油之外,尼爾森-亨特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飼養賽馬上。從1955年開始,他買下了自己的第一批良種馬,並予以悉心照料,培育他們參加美國和歐洲 的良種馬比賽。良種馬比賽是上流社會的一項經典運動,如果你的馬一直在比賽中獲勝,在理論上你可以獲得不少盈利——但是和大部分養馬者一樣,尼爾森-亨特 參加賽馬純粹是為了愛好而非金錢。在最高潮時期,他在歐洲和美國的馬場擁有8000匹良種馬,其中他親自飼養和騎乘參加過比賽的傳奇賽馬不在少數。 1973年和1974年,尼爾森的賽馬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在此之前獲得冠軍的賽馬幾乎都屬於歐美的名流巨富,其中包括羅斯柴爾德家族、德比伯 爵、梅隆家族和伊麗莎白二世女王。1976年,尼爾森的賽馬又贏得了英國德比大賽的冠軍,這個頭銜相當於足球界的世界盃冠軍或籃球界的NBA總冠軍。
 
      
 
       在多次捧得桂冠之後,美國國家良種馬競賽協會不惜溢美之詞,稱尼爾森為「傳奇養馬者」。在整個1970年代,尼爾森-亨特的養馬活動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之 一,而且培育出了數量最多的名馬。賽馬場上的成功可能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導致他將激情投向了另一個偉大的賭博事業—— 期貨交易。不同的是, 賽馬在西方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期貨交易卻一直被視為投機商人和違法分子的遊戲;直到今天,許多人仍然主張限制或取締期貨投機。但是,期貨可以以很低 的成本,帶來很大的盈利機會,這起源於期貨市場的巨大波動性和很低的交易保證金。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富家族成員,尼爾森當然有信心控制期貨交易,並打 敗一切對手。
 
      
 
       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爾森-亨特在石油事業上遭受了一大打擊——利比亞的油田被卡扎菲上校的ZF實施了國有化。亨特家族認為,這個油田可以產生 4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回報,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此後,中東形勢不穩定和美國經濟不景氣使石油價格出現了潛在的不穩定性。如果在今天,亨特家族本來可 以通過石油期貨賺錢,因為原油早已成為交易金額最大的商品期貨。但是在1970年代中期,原油期貨還沒有誕生,汽油期貨還在討論之中。當時交易最活躍的期 貨大部分都是農產品,例如小麥、大豆、玉米、雞蛋甚至洋蔥。金融期貨剛剛被引進芝加哥交易所,唯一的貴金屬期貨是白銀。而且,當時美國對期貨交易的管理非 常混亂。
 
      期貨交易中出現的大規模投機,其規模和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股票投機。例 如,1950年代的投機醜聞發生於一種非常無足輕重的農產品——洋蔥。從1952年到1955年,在幾個大洋蔥種植商的囤積之下,洋蔥期貨合約價格先是翻 了一倍多,然後又跌到最高價的1/30,這簡直是駭人聽聞。為了緩和民眾的不安情緒,美國國會只好立法禁止洋蔥期貨交易,創下了美國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 默。1960年代,又爆發了所謂「植物油醜聞」,一個植物油出口商大量買進植物油期貨並偽造貿易信用證的投機行為差點導致美國運通銀行倒閉,美國植物油價 格也隨之波動不止。要命的是,以上投機商人都逃脫了法律的懲罰,最嚴重的不過坐牢幾年。這無疑給了其他投機商人很大鼓勵,其中就包括蠢蠢欲動的尼爾森-亨 特。
 
      
 
       尼爾森-亨特擁有巨額財富,足以控制許多交易量巨大的期貨合約。雖然石油期貨尚未問世,但尼爾森已經在農產品期貨中找到了目標,那就是大豆。
 
      
 
       大豆在1970年代早期,是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它不但廣泛用於飼料和食用油生產,還走上了美國人的餐桌。1973年夏天,對大豆的高漲需求甚至使 大豆現貨斷貨,ZF被迫暫停大豆出口——對於一種並非主食的農產品來說,這樣的待遇是非常罕見的。ZF和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談論大豆。既然這種商品如此受 歡迎,而且如此短缺,豈不是絕好的攻擊對象嗎?
 
      
 
       於是,尼爾森-亨特開始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很快,他將與美國ZF初次交鋒,而這次交鋒不過是1980年白銀危機的一次預演而已。
 
      
 
       美國自19世紀以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之一。1974年,美國大豆產量超過12億蒲式耳,按照當時的市場價格,這些大豆可以換來80億美元的 現金。1977年,美國大豆產量再創新高,達到17.67億蒲式耳,雖然市場價格略有下降,但總價值仍然高達100億美元左右。如此龐大的產量,如此巨大 的價值,難道有誰真能夠壟斷大豆市場,操縱其價格嗎?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許多知名的「強盜交易商」都在它的交易池中進行投機,其中最知名的投機手段就是「囤積居奇」和「賣空襲 擊」。所謂囤積居奇,就是大量囤積現貨,同時買進期貨合約,使期貨的空頭無法找到足夠的現貨來交割,從而不得不認賠出場,承受巨額損失;所謂賣空襲擊,就 是以巨大的財力賣出大量期貨合約,使期貨價格不斷下跌,使期貨的多頭無法承受損失,被迫認賠出場。「囤積居奇」是用來打擊空頭的手段,「賣空襲擊」則用來 打擊多頭。無論哪一種手段,都試圖在短期內製造巨大的價格波動,使一種商品的期貨價格與內在價值出現嚴重背離,以牟取暴利。
 
      
 
       然而,以上投機手段不僅會影響期貨價格,也會影響現貨價格。尤其是「囤積居奇」,交易商要同時購買期貨和現貨,這可能造成現貨緊缺,對宏觀經濟造成嚴重不 利影響。此外,像大豆這樣產量很高的農產品,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不可能囤積居奇的——整個美國有數萬個農場和數千個倉庫都儲存著大豆,交易商要花多少時間精 力才能夠壟斷大豆交易?而且大豆對國計民生實在太重要了,美國ZF幾乎不可能不干預(我們的ZF不是連一碗蘭州拉麵的價格都要干預嗎?)。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以不信邪的態度開始了大豆投機。他們的手段很簡單——只買進期貨,不買進現貨。也就是說,囤積居奇僅限於紙上的期貨合 約,並不直接影響市場上消費的大豆。這樣的囤積的成本很低,亨特家族既不用到處收購大豆,又不用租用倉庫來儲存大豆,只需要在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的交易池裡 不停地發出買進指令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的囤積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大豆其實並沒有出現短缺,如果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差距過大,空頭可以從現貨市場上買進 大豆,然後與亨特家族交割。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收到的將不是現金利潤,而是堆積如山的大豆。
 
      
 
       為了防止單個交易商壟斷市場,芝加哥交易委員會規定每個交易商擁有的期貨合約不得高於300萬蒲式耳,或者全部合約的5%。這樣小的數量顯然不足以操縱價 格。於是,尼爾森-亨特發動整個家族的力量,以家族成員的名義設立了許多交易賬戶,開足馬力買進大豆期貨合約。不到一年之內,由亨特家族控制的大豆期貨已 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佔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
 
      
 
       尼爾森-亨特的投機活動招來了許多跟風者,大家都知道大豆正在被操縱,所以紛紛加入交易,試圖從波動中牟利。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佔據了芝加 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簡直是駭人聽聞!大豆期貨價格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期的10.30美元,整整翻了一倍。雖然亨特家族沒有囤 積大豆現貨,卻通過操縱市場心理的方式,製造了「大豆正在漲價」的假象,間接導致了大豆現貨漲價。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感到忍無可 忍,決定對他們提起訴訟。
 
      
 
       亨特家族聲稱,他們的所有大豆期貨交易決策都是單獨做出的,並不存在家族合謀的問題。此外,亨特家族不僅擁有大豆多頭頭寸,還持有少量大豆空頭,所以亨特 家族購買大豆期貨的主要目的是保值,而不是投機。最後,尼爾森-亨特指責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說他們看不得亨特家族取得的巨額利潤,於是打算強迫亨特 家族把利潤吐出來,這是徹頭徹尾的勒索。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進行的時候,亨特家族已經不聲不響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按照大豆期貨的升值幅度計算,亨特家族的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相當於一個大 型煉油廠幾年的利潤。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聲稱亨特家族違法了管理條例,並且操縱了市場,但是拿不出任何過硬的證據。最後,法庭宣佈無法對亨特家族實施任何 懲罰。美國期貨監管部門的名譽就此掃地。
 
      
 
       在大豆市場的成功使尼爾森-亨特洋洋得意。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另一種商品的交易,這種商品比大豆貴重的多——那就是白銀。在大豆期貨獲利了結之後,亨特家 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白銀市場的盟友。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結束的 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完成了巨額的白銀囤積,而且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出現了大漲。
 
      現在,亨特家族已經看到了美國監管部門的軟弱無力,打算在白銀期貨市場上再玩一把豪賭。這次,他們還有獲勝的希望嗎?
 
      
 
       1970年代初期,白銀價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低,但已經從最低點上升了8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部放寬了對白銀的管制。與此同時,黃金的價格也很低,與白銀的比價只有23倍左右,這說明整個貴金屬市場都在低點。
 
      
 
       貴金屬低迷可能有許多原因,例如美國和世界各國ZF都限制個人持有黃金,通貨膨脹形勢溫和,股市和債市在1950-60年代表現良好,等等。最大的原因是 當時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都沒有把貴金屬當成一種真正的投資品。期貨交易所的交易商可能在白銀上進行投機,但不會長期持有;至於黃金更是被排除在大部 分投資者的選擇之外。投資者們沒有意識到,黃金和白銀擁有很強的保值能力,並且與股票、債券市場的相關性很低,可以作為投資組合的一個有益補充。他們不知 道,一個通貨膨脹嚴重、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的時代就要到來,黃金和白銀注定要在這個時代裡大放異彩。
 
      
 
       1973年,尼爾森-亨特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這一決策非常富有戰略眼光,亨特家族搶到了白銀價格上漲 前最後的平靜時刻,在谷底建立了大量倉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並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買了 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這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人之一。
 
      
 
       市場上的白銀很快出現了嚴重短缺——在過去幾十年中,許多銀礦已經因為無利可圖而關閉了,人們對開採新銀礦的熱情也不高。用一句經濟學術語,白銀這種商品 存在較小的「供給彈性」,在價格陡然上升的時候,白銀生產商無法立即擴大產量,結果導致價格進一步攀升。許多交易商跟在亨特兄弟的屁股後面衝進了白銀期貨 市場,在僅僅兩個月之內,就把白銀價格提高到每盎司6.7美元,漲幅接近130%!
 
      
 
       可是亨特家族並不是市場上唯一控制白銀的人。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墨西哥ZF當時也囤積著5000萬盎司的白銀,而且成本價在2美元以 下,遠遠低於亨特家族的購買價。看到白銀價格扶搖直上,墨西哥ZF樂的合不攏嘴,急忙決定獲利瞭解。5000萬盎司的巨大拋盤立即摧毀了市場,銀價又跌落 到每盎司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雖然沒有虧本,但賬面利潤已經大大減少了。
 
      
 
       亨特家族終於意識到,要控制白銀這種重要的貴金屬,只憑一個家族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借助外來的戰略投資者。這個世界上,有誰既擁有大筆財富,又有興趣投 資於白銀呢?尼爾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東,那裡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非常龐大的關係網。沙特王室已經因為石油美元而富裕了起來,亨特家族正好和沙 特王子們的關係很好,而這些王子們又控制著沙特最大的銀行——國家商業銀行。於是,亨特家族向沙特ZF和王室吹噓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不 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筆投資,還吸引了沙特國家貨幣局的大量外匯投資。對比一下今天我國將外匯投資用於「黑石」這樣的私人股權公司,歷史真是有驚人的相似 性。
 
      
 
       1974年,美國ZF終於批准了黃金期貨交易,黃金價格很快飛漲,不過白銀價格漲幅並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仍然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 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現貨和期貨籌碼,同時做了大量偽裝,自稱購買白銀是為了進行國際貿易,因為白銀的價值比紙幣更穩定。亨特家族的客戶也買進了大量白 銀,這使得美國監管部門很難搞清楚亨特家族究竟控制了多少白銀。而且,尼爾森-亨特這次學聰明了,主要在現貨市場向白銀生產商和經紀商直接購買,而不是在 期貨交易所中購買期貨合約,這樣美國ZF就更抓不到把柄了。
 
      
 
       隨著時光流逝,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而且買進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爾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可能達到幾億 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顫抖!與此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和政治局勢不穩定已經持續了幾年,黃金的價格飛漲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銀的價格漲幅 較小,只漲到了11美元左右。如果白銀的漲幅和黃金一樣,那麼1979年的白銀價格應該超過20美元,到那個時候,亨特家族必將再次震驚世界,把其他交易 商的錢都賺到自己手中——尼爾森-亨特被這種激動人心的前景搞的飄飄然了。過去六年多囤積白銀的努力,不就是為了這個收穫的時刻嗎?
 
     1979年夏天,尼爾森-亨特終於發動了總攻。他要給緩慢上升的白銀價格推上最後一把,使它像黃金一樣發生井噴行情。商品期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慘劇之一,終於正式拉開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與全世界白銀交易商的決鬥開始了。尼爾森-亨特通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 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如果你不能理解這個投資公司的性質, 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權結構——一個貪婪的董事會加上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投資者,這就是當年「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套路。
 
      
 
       尼爾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過許多華爾街經紀人完成購買指令,其中包括希爾森、貝奇等大型投資銀行。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巨額買盤,銀價很快從6美 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在買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了交易記錄,發現大部分買單來自「國際金屬投資公司」,這家公司在百慕大 群島註冊。經過更嚴密的調查,亨特家族的狐狸尾巴終於露了出來。很快,紐約和芝加哥的每一個交易商都知道亨特家族是「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後台老闆,這個 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有趣的是,當亨特家族正在操縱白銀的消息傳開之後,白銀價格反而繼續飛漲,許多小投機者湧進了市場。原因很簡單,既然亨特家族在為白銀「做莊」,那麼小投 機者當然應該選擇「跟莊」,這樣雖然很危險,卻有機會大賺一筆。隨著投機者的不斷湧入,白銀的價格日趨瘋狂——從11美元上漲到20美元,然後30美元, 到了1979年年底乾脆突破40美元!黃金和白銀的比價下跌到12倍左右,創下歷史新低。期貨市場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白銀的控制。究竟要漲到什麼時候才是盡 頭?
 
      
 
       芝加哥和紐約的大型期貨交易商對亨特家族的壟斷行為感到十分擔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委員會 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共掌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當時全球白銀交易 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經切斷了白銀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穀物交易商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我們寧願讓白銀市場倒 閉,也不願意看到它被壟斷。」看樣子,亨特家族已經觸犯了眾怒,美國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經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廠商為此興奮不已,他們迅速開啟了尋找新銀礦的計劃,許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採。美國和歐洲的普通居民也對銀價上漲感到驚喜不已,他 們翻箱倒櫃找出了祖傳的銀質茶器和裝飾品,凡是有白銀作為原材料的器物,都毫不猶豫地送去熔煉,製作成標準銀塊到市場上賣出。於是,市場上的白銀供給增加 了,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努力受到了挑戰。雖然尼爾森-亨特竭力不斷買進,但他已經有點力不從心——無論亨特家族的財富多麼巨大,要與全世界為敵還是有 些不自量力。
 
      
 
       況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敵人還沒有出手,這個敵人就是美國ZF。美國ZF掌握著大量的白銀,其中包括用做聯邦儲備的銀塊以及早年發行之後收回的銀幣,其總數 可能有幾千萬盎司。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也持有大量白銀儲備,雖然任何一個中央銀行掌握的白銀都不可能超過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們聯合對市場進行干預,亨特 家族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白銀價格上漲到48美元,並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與亨特家族為敵的空頭交易商大多已經認賠出 場,再也沒有人敢大規模賣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壓力沉重,因為白銀的價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掌握的資本已經很難繼續拉升價格。為了維持對白銀市場的壟 斷,尼爾森-亨特被迫向美國的幾家大銀行高息借貸,平均利息高達19%。華爾街的幾家投資銀行也大量貸款給亨特家族,使他們暫時能夠繼續玩操縱市場的遊 戲。
 
      
 
       根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掌握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價值已經高達30億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總價值可能超過50億美 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個多月之內,向美國各大銀行貸款數千萬美元,從華爾街經紀人那裡貸款2億多美元,幾乎成為了美國乃至全世界 最大的借款人。他們每月僅僅支付利息就要花費幾百萬美元,操縱白銀已經成為了一場燒錢的遊戲,甚至比戰爭還要燒錢。
 
      有人或許會問:為什麼亨特家族不及時住手呢?他們為什麼不在白銀漲價過程中逐 漸賣掉存貨,最後在價格高點退出市場呢?經驗豐富的莊家難道不應該控制風險嗎?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亨特家族要如此瘋狂地玩下去, 即使在白銀價格上漲四倍到八倍之後仍然繼續玩下去。全世界人民已經不想陪他們玩了,可他們還是在玩,即使砸鍋賣鐵地貸款也要繼續玩。這恐怕已經不能用「利 令智昏」來形容了,我覺得他們可能已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了。
 
      
 
       1980年1月21日,白銀漲到了它的歷史最高價: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個月裡,銀價上漲了8倍;從10年前算起,銀價上漲了25倍。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商品擁有如此漫長、如此駭人聽聞的大牛市!
 
      
 
       亨特家族和他

Oil& You:亨特入股油井遇騙子 鄺社源

1 : GS(14)@2011-08-06 14:34:4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499295

Oil& You:亨特鑽油井一夜致富 鄺社源

1 : GS(14)@2011-08-13 22:23:4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519642

海倫亨特驚爆16年情斷

1 : GS(14)@2017-08-19 19:11:12

金像影后兼多次艾美獎得主海倫亨特(Helen Hunt),與拍拖16年的男友Matthew Carnahan驚爆分手,二人有一名13歲女兒Makena Lei。據指他們已經分手數個月,而且二人關係一向不好,一直沒分手純粹因為不想影響女兒。54歲的海倫亨特與56歲的Matthew Carnahan由2001年開始拍拖,人前人後表現都十分恩愛,身邊朋友更成日說笑,表示羨慕他們的甜蜜關係,想不到最近竟然傳出分手消息。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819/201257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