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胡欣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1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2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3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何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00

特稿 新股靠大戶護航非穩勝

1 : GS(14)@2012-05-15 00:19: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14/16333591
據英國數據公司 Dealogic提供的資料,今年截至5月初,本港有3隻新股引入基礎投資者,但分配股份佔發行股份31%的最高水平,去年同期僅15%,全年亦只為22%;市場人士稱,優質企業買少見少,但內地水緊加上投行要做生意,近年新股質素已每況愈下,並因而遭唾棄。
分析亦指,相關分配比例在97及07年亦一度高見26%,翌年恒指更分別下跌6.3%及48.3%,隨時是大市急挫的先兆。
歷年首15隻高配股比例的新股中,逾半均為去年及今年上市股份,近九成為內地企業。最誇張例子為今年上市的陽光油砂(2012),將約59.4%發售股份分配予基礎投資者,為歷來最高比例;另外兩度闖關的海通證券(6837),捲土重來時基礎投資者由3名驟增至11名,所佔股份比例由14.1%勁升至34.4%。
市場有意見指,基礎投資者的做法對散戶不公,亦令股份流通量減低,增加炒賣意味。但亦有人辯護指,在當今新股熱情冷卻的情況下,基礎投資者可發揮實質護航作用,以免新股市場持續萎縮。
股價難逃潛水命運

但無論如何,即使有基礎投資者青睞,新股表現亦非掛鈎,據本報統計,去年以來,約65%獲大客護航的半新股仍然潛水,與整體水平一致,當中金石(1380)及新礦資源(1231)更分別勁跌八成及六成。
更甚者,約45%新股在半年禁售期過後出現股價走樣勢頭,如華能新能源(958)首半年跌12%,往後跌幅再加劇至兩成;遠東宏信(3360)首半年雖升6.7%,但其後隨即倒跌一成;首半年升33%的高鑫(6808)亦無以為繼,往後升幅大幅放緩至約7%。
記者︰林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381

【am特稿】80後辦另類旅遊 參觀墳場 懷舊酒廊 (2012年07月31日)

1 : GS(14)@2012-07-31 10:43:48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708&d=1809
鍾振傑不諱言,運作初期的模式較鬆散,團種亦很隨意,「試過十幾人去西九野餐。」至今年2月,他倆決定全職投入,現時共有墳場遊、文化遊、維多利亞建築秘遊、威尼斯遊、懷舊遊、邊境遊及鄉村遊7款團種;但因這盤「生意」屬小本經營,每團最多只有20人,故每位收費約需500至900元。
鍾指,「香港秘遊」是要讓團友對自己所在的地方有更深入認識和了解,但並非「齋講歷史」。而他倆能夠成功舉辦非一般的團種,參觀非一般的景點,亦全靠二人的誠意與毅力,「好似要俾大澳嘅居民感覺,我哋真係好想聽佢哋嘅故事,想介紹個地方俾其他人認識」。
以遊覽大澳的威尼斯遊為例,他們便是以誠意打動村民,讓團友參觀製作鹹蛋和蝦乾的廠房,以及學做缽仔糕,甚至認識建造橫水橋的村民。而邊境遊則因為認識「村長個仔」,故不但可從村民的角度介紹沙頭角,更可品嘗傳統客家菜。至於維多利亞建築秘遊,則是與一間建築師工作室合作,從建築角度解構香港的建築物設計及歷史。
墳場遊則是帶團友到香港各個不同宗教及民族的墳場,認識「香港可以包容唔同宗教同民族,可以和平共處。」例如回教墳場毗鄰天主教墳場,猶太墳場旁邊是一所佛教學校,墳場入口位置有一條佛教橋,「唔單止中西薈萃咁簡單,係見到好多唔同地方國籍嘅人士一齊創造香港。」就連「團餐」,也是到前港督的御廚所開設之餐廳,「總之想做到俾參加者覺得係一個體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86

特稿:黃子華,見字請回水!

1 : GS(14)@2014-10-18 23:05:57



我想跟子華說一句「回水」。相信杜秋棠跟許多港人一樣,付幾百元坐3小時,只想在灰暗的政治環境下苦中作樂。不過,前晚看完子華尾場棟篤笑「唔黐線唔正常」,歸家路上不但笑不出,心還一直淌淚。根據香港法例第362章《商品說明條例》,似乎我還可以告子華一狀。我當然不會。因為這一夜,我看到子華的真身,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子華最感性一面。不敢說是子華信徒,但打從「娛樂圈血肉史」到今日的「唔黐線唔正常」,我都至少看過一遍(好了,有些從YouTube翻看),對其說話的節奏、語調及風格,都有一個底。20多年來做10多次棟篤笑,子華當然有自己的模式,嬉笑怒罵諷刺時弊的「冇炭用」固然有,敏感政治議題的「秋前算賬」(圖)亦不缺。但無論如何,子華總會將自己抽離得很遠,刻意隱藏政治立場,一副冷眼看世事的模樣,從不脫離自己的comfort zone,而觀眾是understood的。然而,今次他不能重施故技,因為牽涉到佔中議題,一個直接影響後世的議題。身為香港人,子華明白不能再獨善其身,非親談箇中感覺不可。然後,我們看到子華在11場棟篤笑裏,每晚都有談及佔中,內容隨着事態發展而作出修改。然後,我們又看到子華在舞台上哭了,是歷史性的一次。如果說港人唔黐線唔正常,那子華是最有資格以港人自居。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政治氛圍下,絕大多數藝人顧着錢途,決不對佔中表態。但子華在大是大非前,大膽表明自己支持佔中學生,你以為他不知道場內會有藍絲帶觀眾?你以為他不知道會被「五毛」謾罵、杯葛?從任何角度去看,子華都是「黐線」的。而我,亦打從心底裏crazily respect him。最後,我想跟子華說多句「多謝」。撰文:杜秋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41018/189034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136

特稿:阿Sa演技以外的贏面

1 : GS(14)@2015-03-06 09:05:19





若純演技考慮,學院派的趙薇冇得輸,看過她在《親愛的》的催淚演繹,就知無論阿Sa在《雛妓》有幾破格,演技還是差一大截。不過香港電影金像獎從來存在變數,除了演技,還要考慮到評審甚至政治環境,不能就此判阿Sa輸定。首先,阿Sa在《雛妓》一改戲路,除爆粗和床戲,又被任達華搓胸,其付出是有目共睹;其次她在圈中人面廣,其破格演出隨時感動到評審打出友情牌,為她增加勝算。而根據評選準則,金像獎由五十五名來自導演、編劇等業界組成的評審團,再加十三個金像獎屬會(如演藝人協會)等共六十八票選出,故較易出現圍票現象。如二○一一年,劉嘉玲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封后(圖),令人覺得是評審「認為她是時候奪獎」,多於她憑演技取勝。至於關鍵,還是取決於近年吹起的本土意識,而阿Sa和趙薇的對壘,正正是本土與內地之爭。翻查資料,影后寶座曾一度被內地女星霸佔,甚至鬧出本土女星荒。直至金像獎亦意識問題,以致近年此獎偏向本土女星。阿Sa,你還有機會的!撰文:馮國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06/190649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263

特稿:《魔雪奇緣》爆紅在於易明

1 : GS(14)@2015-03-15 14:36:55





你總會以為所有五歲小孩都識唱《Let It Go》。《魔雪奇緣》的真正魔力,並不在於Elsa的冰雪奇技,抑或這首毛管戙的歌有幾洗腦,而是迪士尼的精心計算。自從《反斗奇兵》(Toy Story)的成功,近年彼思動畫如《太空奇兵.威E》(Wall-E)、《沖天救兵》(Up)等,都是題材深奧的作品,根本是拍給成人看的。迪士尼的《魔雪奇緣》則還原至最基本,小孩也看得明白,電影大熱不無道理。此外,近年本港「一孩家庭」比例已超越「兩孩家庭」,獨生子女或多或少會嚮往Elsa與Anna的姊妹情,而產生自我投射,因而愛上了這部動畫。撰文:馮國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14/190753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474

特稿:破格演技 做足功課

1 : GS(14)@2015-03-22 14:33:00





梁小冰和周家怡在港視劇《導火新聞線》率先彈出並非無因,她們分別飾演總編輯及採訪主任,單是為新聞取向的磨擦,以及前塵恩怨,已刻畫出劇集有幾導火。先談小冰,外表矯小柔弱的她,今次卻要飾演霸氣外露的總編「皇阿媽」,絕對是破格演出,在報館裏,既要裝出不怒而威的氣場,責備下屬時又要聲音提高八度,中氣少一點都不行。與此同時,由於小冰角色帶點神秘,背後隱藏不可告人秘密似的,故她時刻要保持深不可測的樣子,實情是外表剛強內心脆弱型,若稍為拿揑不準,便會變成浮誇。至於家怡的演出亦是令人眼前一亮,她扮演頭腦冷靜、心思細密的採主方凝,只見她在扑咪採訪和開編採會時都似模似樣,明顯在設定角色時做足功課,亦有觀察過真實記者的處事模式。至於觀眾們,尤其記者,在看到家怡對新聞理念的執着時,亦會不自覺被她那份熱誠所感動,從而反思自己處理新聞的態度。當然有賴小冰和家怡的傾力演出,才令觀眾看得投入兼有共鳴。撰文:馮國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20/19082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733

特稿:你能不懷念哥哥嗎?

1 : GS(14)@2015-03-31 21:23:25





臨近愚人節,電台總會重複播放那熟悉曲目,逼聽眾面對哥哥已死這殘酷事實。十二年匆匆過去,悼念哥哥的「大型」活動看似不多,我們卻沒有一刻忘記他。尤其在這風雨飄搖的年代,更加懷念起往日的好。過去多少快樂記憶,唉,不唱了。哥哥的歌是劃時代且百聽不厭。你不會嫌《儂本多情》旋律單調;不會嫌《為你鍾情》煽情俗套;更不會嫌《風繼續吹》唱腔過時。在今日嗌咪等於歌喉的標準裏,哥哥的歌有如暮鼓晨鐘,警醒我們真正音樂,是用「心」去唱,而不是一味飆高音。哥哥是真正的國際巨星。他不需擺起明星的款,便能享有星級待遇;他不需顧慮大台臉色,亦能享有宣傳渠道;他亦不需害怕得失任何人,因他從來以歌藝服人。哥哥是經長年累月打造出來的巨星,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他的光輝也是永恒的。宏觀今日樂壇,真正的天王天后都淡出了,能傳頌後世的歌曲所餘無幾,主流聽眾早已放棄了廣東流行曲,轉聽K-Pop去了。你能不懷念哥哥嗎?請告訴我,十二年前的愚人節是笑話,又或者,沒有哥哥的日子都是愚人節。撰文:杜秋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31/190958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68

特稿:容得下韋家輝的時代

1 : GS(14)@2015-04-22 22:31:57

無綫在深宵時段翻播23年前的《大時代》,掀起全城煲劇熱,連罷睇無綫多年的觀眾都要食回頭草。《大時代》被捧為劃時代神劇,有人認為是劇情破格角色鮮明;有人說「四條Queen」藍潔瑛、李麗珍、周慧敏、郭藹明索到爆;亦有說是「丁蟹效應」、「大奇蹟日」變成股壇術語。杜秋棠卻認為原因只得一個─那時代容得下韋家輝。我夠膽講,假若韋家輝生於今日,劇集能否拍得成已存疑。回溯九十年代,港人深信獅子山下精神,肯捱肯搏便有出頭。那年頭,向上流動機會高,韋家輝年僅26歲便擔任監製。放諸今日,你認為高層有器量膽識讓後輩「任意妄為」?況且以今日自我審查標準,會容許首集便來個掟仔落樓戲份?主角丁蟹居然是奸角?咪癲啦。韋家輝在sell橋時,已被高層ban到心灰意冷。還有,當年亞視仍有能耐挑戰無綫慣性收視,才會激發起台前幕後創新求變。反觀今日免費電視戰乏善可陳,無綫在零競爭下,只會越做越求其。只有那時代,才容得下韋家輝的狂妄。只有那時代,才成就出《大時代》的經典。撰文:杜秋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22/191208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809

【特稿】有種狂迷叫黎明歌迷

1 : GS(14)@2016-05-08 02:56:14

在四大天王年代,總無可避免地被迫玩四揀一遊戲,以鞏固在友儕間的地位。而在男性朋友堆中,夠膽承認自己是黎明粉絲的,可能性不出三個:鍾意就鍾意;對樣貌極度自戀,錯覺以為自己就是黎明;真心喜歡他的歌藝……或樣貌。噢,數漏還有一些扮黎明粉絲混入歌迷會識女仔的醉翁。所以呢,黎明是屬於少女、中女和阿太的。直至早陣子,黎明在港人面前展示一場完美公關騷,粉絲數目幾何飆升,有人終可公開保守多年秘密,討厭黎明的,也開始欣賞他的真誠和接受他的詼諧。



真男人態度

原來,世上有兩種勝利狂迷,一種叫李城球迷,一種叫黎明歌迷。不同是,前者可能因為李斯特城爆冷英超封王而盲目追捧,是暫時的;後者卻認同黎明的危機處理,尤其出錯後立即承認錯失,用最簡單、直接、沒修飾的言詞解釋取消演出因由,既沒諉過於人,又叮囑各界勿怪責消防和食環。歌迷欣賞的是這種真男人態度,是持久的。試想想,換轉是我們的特區政府,爆出這樣的危機當如何處理?首先,是相關部門砌詞狡辯,企圖蒙混過關。然後,是一班高薪厚職的spin doctor奇謀獻計,經驗告知只會越搞越糟,再引爆另一場關公災難。到問題一發不可收拾,相關部門又撲出來互相推卸責任。最後,到情況失控了,高官甚至反過來指罵群眾,並擺出一副「官到無求膽自大」的官威。試問這叫人怎去信任他們?想深一層,黎明這場公關騷,其實也沒甚大不了,畢竟勇於承擔責任乃做人基本,而尋求解決問題方法乃港人核心價值,不值得煞有介事去表揚。只是,這些年來港人聽得太多虛言妄語,見得太多酒囊飯袋,責任、誠信、德行這些做人基本已失落了。黎明講真話,竟被納入好人好事之列,是應該慶幸,還是悲哀?撰文:杜秋棠@抽水站
https://www.fb.com/freakingwestloo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07/196014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9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