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集資俱樂部》台積電工程師每週聚會「釘孤支」摸透一檔趨勢股 共享500%獲利

2014-06-30  TCW
 

他們主要是一群五十歲上下的台積電退休工程師,曾經歷員工配股黃金時期,各個身價不菲。

即使如此,面對詭譎多變的投資市場仍不敢大意。他們透過每週聚會,集資買股,從股市獲得數以倍計的報酬,追求晚美人生。

撰文‧謝富旭

一輛引擎聲如野馬嘶鳴的保時捷跑車停下,Stanley欠身下車,走進台北市大安區一家營業至凌晨二點的酒吧。他來到與記者相約的桌子就座,隨即從菸盒拿起一支古巴雪茄點燃起來。健美的身材、黝黑的皮膚、沒有一根白髮的帥勁五分頭,第一眼給人的印象是常泡夜店的「咖」。

可能看到我們驚訝地盯著他的髮型,Stanley微笑解釋道:「其實我已經是五十三歲滿頭銀絲的『歐吉桑』,頭髮是染的啦!」與Stanley同行的,還有戴著黑框眼鏡,繫著窄版領帶,斯文長相中帶點潮男氣質的Kevin。兩人與我們過去報導的投資達人,無論在打扮或談吐上,都差異極大。

Stanley在台積電任職超過十五年,幾年前轉至某家外商半導體設備廠擔任業務主管。Kevin則一直在室內設計業任職,不僅自己主持一家室內設計事務所,專接豪宅case,近幾年來,還把觸角伸至對岸中國,事業正處於巔峰狀態。

台積電科技男集資 合組億元俱樂部八年前,Stanley與兩位台積電同事開始聚在一起研究股票、討論投資,甚至一同行動進出;對投資興趣濃厚的Kevin,和其中一位台積電同事是高中同學,也因緣際會加入討論。兩年前,四個人覺得彼此默契良好,也能相互信任,因此決定共同集資一億元(每人出資金額不等,但都在千萬元以上),進出股市。

這個投資團體並沒有特定的名稱,但四名成員中,有三名曾是台積電任職過的同事,我們就姑且稱這個團體為「台積電投資研究會」(以下稱:台積電團隊)。

Stanley解釋,他們的團體每週固定聚會一次,大多是週末(畢竟當時還有兩個人在上班)相約打高爾夫後,大家一起吃飯、聊天,再談到一些投資的事。「過程其實很輕鬆,很像一邊休息、一邊討論,沒有你所謂的讀書會那麼嚴肅啦!」五十二歲的Roger,是「台積電團隊」的操盤手,也是這個團體能夠成立的聚心石。Stanley說:「Roger很早就顯示出股票投資上的天賦與認真,也不吝惜分享他的投資心法與標的,從八年前,我們四個人就常混在一起,聽Roger分析財經趨勢、產業走向與個股。看到Roger大賺,我們就跟他做,他買什麼股票,我們就跟著買;他賣股票,我們就跟著賣,好像跟屁蟲一樣!」操盤手財富翻十倍 跟屁蟲也三級跳在室內設計圈很早就闖出名號的Kevin,不到四十歲已是年收入數百萬元計的白領新貴。他說,過去就很熱中股票投資,卻始終賺少賠多,直到高中同窗好友Roger關心起他的投資狀況,不禁搖頭說:「再這樣無厘頭地投資下去,股市恐怕將成你財富的無底洞。」於是硬拉著他加入與台積電同事合組的投資研究會。

Stanley透露,Roger因深諳股市投資之道,至少使他原本就頗豐的財富,翻了不下十倍以上。「我們這些跟屁蟲,只是亦步亦趨地跟著他,個人的財富至少也跟著翻了三至五倍不等。」「除了投資上頗有斬獲,大家聚在一起討論投資理財,花錢上也會節制許多。比如說,愛車的我,如果換新跑車或在夜生活上花費過巨,生活嚴謹且不近酒色的Roger與Paul,都會毫不留情地數落我,總會讓我自己多少節制一點。」Stanley說。

在Roger帶領之下,「台積電團隊」的投資哲學,一言以蔽之,就是尋找「在某個大趨勢下、受惠多多的產業,但股價卻低低的個股!」因為他們堅信,這一套法則,是可以透過人為研究、追蹤、努力而達成豐碩成果的致富大道。

專注追蹤趨勢產業 飆股押一檔就夠以二○○六年他們重押的大成而言,正是把這種投資哲學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代表作。那一年,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軸,就是中國需求崛起,導致原物料大飆漲,從石油、鋼鐵、石化產品及各種原物料無不大漲。

大趨勢大家都知道,那麼到底哪些產業將因中國需求崛起而受惠多多?其實,也不難理解,不外乎就是能夠提供中國需求的鋼鐵、石化、水泥、食品等傳產民生類股。

然而,能夠從大趨勢中的受惠產業,找到股價低低的股票,就要下苦功了。幾番研究之下,團隊鎖定了大成這檔股票。

原因是,大成不只在中國擁有規模廣大的養雞場與飼料廠,更重要的是,發掘出這檔股票時,它僅十元出頭,相較其他中概股從前波段低點動輒二至三倍的漲幅,大成當時顯得實惠許多。

鎖定大成之後,這群台積電工程師開始分頭找尋中國大陸肉雞市場的資料,除了產業與市場報告外,連各地區雞肉批發市場的報價也蒐羅歸檔。「因為研究夠透徹,才能產生堅定的抱股信念,並且心無旁鶩地『釘孤支』(單押一檔)!」Stanley說。

於是,成員們從大成十元出頭就猛買,持股成本約十四至十五元,卻抱到近四十六、七元,因當時大盤過熱才全數出脫,大賺二○○%以上。

摸透一檔股票,然後「釘孤支」,一直是「台積電團隊」的傳統,Stanley指出,當時大家都有事業要打拚,摸透一檔股票的研究負擔就夠累人了,再者:「會飆的股票,只要一檔就夠了!」認栽南電停損出場 改押金控龍頭股同樣的方法與精神,繼大成獲利二○○%之後,也在○八年的佳格(金融海嘯期間帳面一度虧損近三成,最後仍賣在八十幾元,以獲利一四八%出場)、一○年的台橡(獲利五○%),一一如法炮製,直到去年投資南電,才跌了一跤。

Stanley回憶說,南電股價從三位數暴跌至四十幾元時,團隊花了不少苦功研究它的投資價值,不僅把印刷電路板產業與覆晶載板產品徹底研究一番,甚至還登門拜訪南電的投資關係主管。「豈料,高科技產業的變數,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而且更難以掌握,買進南電後,短期內股價竟下跌二十幾%;Roger決定停損,我們也無話可說。」南電停損後,團隊積極尋找下一個趨勢,密切討論後,他們決定重押金融股,理由有三:首先是台股來到相對高點,投資風險提高不少,金融股以其獲利,顯得相對便宜許多。其二,種種的開放政策,營造出對金融股有利的後勢。

其三,利率到跌無可跌時,隨著景氣改善,將逐漸進入升息循環,升息對以壽險為主體的金控是有利的,除了過去幾年困擾多時的利差損壓力將逐步減輕外,在低利率時期賣的低利保單,更可能因升息反而出現「利差益」。

Stanley拒絕透露團隊投資哪一檔壽險金控,僅託言:「我們都步入中、老年了,一定要保守一些,買的當然是產業中的龍頭。」從這個講法推敲,他們投資的極可能是國泰金或富邦金。

目前,團隊明年最看好散裝海運股,理由是,該產業不僅是全球經濟復甦的受惠者之一,過去幾年船隻供過於求的狀況,明年也可望逆轉。台股中的散裝海運指標股,計有裕民、新興與F-慧洋。

「台積電團隊」共同的信念是,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很多人為了賺每年一至二百萬元的薪資收入,不惜爆肝加班,日夜操勞;如果你想在投資上賺到和上班一樣多的收入,達到財富自由,為什麼就不想付出時間與努力呢?」Stanley說,「這是我們團隊最想與《今週刊》讀者分享的一種投資態度。」

台積電投資研究會

成立時間:8年

進行方式:每週一次高爾夫球敘後,進行投資議題討論成員背景:三人為台積電退休工程師,一人主持室內設計事務所挖飆股!

「釘孤支」投資3絕招

絕招1 嗅前景

先從大趨勢中,找出受惠產業。

絕招2 挑產業

選擇能夠理解、業務透明度,以及可預期性相對較高的產業。

絕招3 撿便宜

鎖定一檔股價便宜的個股,透徹研究,重押投資。

3勝 7年累計獲利 500% 1敗個股 大成 佳格 台橡 南電操作時間 2006~2007年 2008~2010年 2010~2011年2013年買進、賣出價位 15~46元 33~82元 54~81元 45~32元報酬率 206% 148% 50% -25%

「台積電團隊」近期佈局

目前重押個股

壽險為主體的金控

(國泰金或富邦金)

看好理由:

1. 台股來到高點,金融股以其獲利評估,股價偏低。

2. 政策上營造出對金融股有利的後勢。

3. 歷經低利率後,未來可能進入升息循環。

利差損壓力減輕,甚至將有利差益。

未來看好個股

散裝海運

(裕民、新興、F-慧洋)

看好理由:

1. 全球經濟景氣好轉,有利散裝海運價格提升。

2. 散裝貨輪供過於求的狀況,明年可望紓解。

3. 股價處於低點。

帳戶獨立、盈虧分攤

—— 集資買股風險怎麼避?

雖然已經是長達十幾年的好朋友,為了避免爭議,台積電團隊仍以「帳戶獨立,盈虧分攤」的形態進行。

負責帳務的Stanley解釋,每人所出的資金,並沒有混在一起放在單一帳戶,而是放在各自名下戶頭。只是,四人彼此約定,把資金運用大權託付給Roger,不動用這個戶頭的錢。

即使如此,這四個帳戶資金卻被團隊視為是同一筆資金。換言之,如果只動用其中兩個戶頭買股,其他兩個戶頭並未動用到,未來不管盈虧,均按出資比例分攤。這種作法保障了個人資金的安全性,也簡化了投資下單的程序,但前提是必須建立在四人堅強的信任感與君子風度下。

例如,去年南電虧損逾20%,Kevin的帳戶資金並未被動用到,但決定認賠時,Kevin仍無條件從名下戶頭匯出400多萬元彌補其他三人虧損。不過,話說回來,個人如有資金需要,也隨時可「撤資」,從個人的帳戶拿回自己投資的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94

每週銳評(2014.08.10)—簡析港股通和港股交易的幾個主要區別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0738445

$上證指數(SH000001)$ 每周銳評(2014.08.10)—簡析港股通和港股交易的幾個主要區別



     8月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召集了約60家券商召開滬港通動員大會,將在8月16日、17日(下周日)和23日、24日進行港股通生產線實盤測試。

     似乎是怕夜長夢多,上交所推動進港股通業務的速度的確快的驚人,那麽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剖析下港股通和投資者直接去香港開戶交易的幾個主要區別在哪里?

(一) 交易標的範圍

     一般在香港直接開戶的投資者可以投資香港市場的所有上市股票、包括香港主板和創業板,合計1000多只股票;也可以交易香港市場的渦輪、牛熊證、恒生指數期貨、國企指數期貨,以及可以購買各種香港金融市場交易的基金,並可以對部分港股市場交易的股票進行賣空交易;同時很多投資者在香港開立的證券賬戶,同時可以投資全球多個國家的股票交易,並且能夠參與海外的期貨交易(包括外匯期貨),還能買、賣滬深B股。

     港股通在試點期間,投資者只能投資恒生大型股指數成分股、恒生中型股指數成分股、同時在上交所和香港聯交所上市的A+H公司,合計總共264家,雖然只占港股標的總數的18%,但市值卻占港股總市值的80%以上。

     港股通交易標的的範圍,總體上看,都是港股市場大、中市值的成份股,平均PE10倍左右,整體上看大多是業績有保障、流動性相對不錯的藍籌股。看來試點初期,監管層對投資風險這塊比較重視,港股通的標的範圍設置,避開了近些年大部分國內投資者在港股市場投資虧錢的兩個主要的大坑:一類是以渦輪和牛熊證為主的港股市場衍生品,另一類是港股市場的低價老千股群。

(二) 交易安排

     相比在香港開戶交易的投資者,港股通投資者每年的交易日要比普通港股投資者少約20天左右。兩地市場在每個年度末開始協商下一個年度的交易日安排,港股通對交易日安排的基本原則是兩地市場均可以進行正常交易和結算的交易日,才被定為港股通的交易日。

     從日內交易安排上,試點期間港股通投資者在9:00—9:15只能采用競價限價盤參與交易,在上午9:30—12:00,下午13:00—16:00均只能參與增強限價盤進行交易,並允許在12:30—13:00撤銷已申報但未成交的訂單。

     港股通投資者不能參與9:15到9:20的對盤前時段和9:20—9:28的對盤時段的交易,並且不能在日內持續交易時段采用競價方式交易。

     從交易安排上,港股通投資者會受到一些限制,尤其是國內的一些長假期間,港股市場大多正常交易,而港股通投資者沒法參與交易,投資者需要註意這其中的股價波動風險。

(三)投資者準入

     一般在香港開戶的投資者,沒有規定投資者準入條件,幾萬港幣以下的小資金也可以參與投資。而港股通業務規定的準入條件必須是為持有滬市A股證券賬戶的機構投資者,及證券和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於50萬人民幣的持有滬市A股賬戶的個人投資者。

     港股通試點期間相對提高了投資者的準入門檻,盡可能的排除部分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散戶去參與海外市場的投資。

(四) 結算和存管

     港股通投資者通過向自己的A股證券賬戶指定交易的內地券商,經由上交所證券服務公司(上交所為港股通業務設立的SPV公司),下單到香港聯交所進行交易,每日買入和賣出軋差後的凈額度為105億人民幣。

     港股通投資者買賣香港證券市場的股票,雖然是以港幣報價,但內地投資者只需要以人民幣支付,系統會按照當日的結算匯率直接將人民幣換成港幣下單交易。港股通投資者賣出持倉的港股,系統也會按照當日的結算匯率直接將港幣扣去各項費用後換成人民幣,原路返回到投資者A股證券賬戶。

     中國結算(中登公司)獲承認為香港結算的結算機構參與者,匯總港股通所有參與券商的交易數據到中國結算,統一和香港結算、港交所進行數據清算,為港股通提供結算服務,

     港股通投資者的滬市A股指定交易的證券賬戶,同時也是該投資者的港股通存管賬戶。

     這次滬港通方案最大的亮點就是這套結算和存管方式,相比過去國內投資者投資港股必須偷偷摸摸的把資金慢慢的往海外挪,資金量稍微大點的個人投資者,還要受限於每人每年5萬美金的換匯限制。資金回國內更麻煩,金額稍大點還要面臨外管局的質詢。這次港股通的結算方式無疑解決了高凈值投資者很大的困擾。

(五) 行情信息

     行情信息方面,兩地交易所初步考慮互換一檔行情(最優買賣盤),覆蓋港股通股票範圍,刷新頻率為3秒。考慮到由於港交所是上市公司,香港的普通投資者單獨不付費也拿不到免費的即時行情,一般內地投資人在香港開戶只能拿到交易商次數有限的點擊報價,這個行情信息條件,在試點初期雖說不比A股投資人,但相比苦逼的香港散戶,也算港交所的一個讓步(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以上簡單總結分析的是港股通和普通港股交易的幾個主要的區別,當然還有一些細節上的區別,今天不多做贅述,畢竟系統測試都還沒正式開始,很多交易細節都處於待完善中,我們會繼續跟蹤這塊業務的後續發展。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59

每週銳評(2014.08.16)滬港通背景下港股潛力股分析彙總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0878115

$恒生指數(HKHSI)$ 每周銳評(2014.08.16)滬港通背景下港股潛力股分析匯總



     談了幾周滬港通的規則,及對市場的影響,本周我們談點幹貨性質的話題,即在滬港通的大背景下,港股市場具體有哪些潛力很大的個股。

     首先,繼續堅持我們一貫的觀點,即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趨勢發展,“港股通”標的的擴圍,更多的二、三線中資股為了進入“港股通”範圍,獲得良好的流動性溢價,會進行更多的資本運作,各類遊資也會推波助瀾。因此,相比A股市場估值差異較大的二、三線中資股將會獲得巨大的投資或投機機會。

     其次,未來能解決當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局,並能引發新一輪牛市行情的催化因素必然是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破局。而港股市場二、三中資股的主體以中、低價國企股(尤其是紅籌股)為主,預計其中不少個股基本面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那些背靠大型大集團,在港股市場上市規模卻不大的窗口型企業,估計會在後面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下面,根據上述我們提到的因素,列舉了18家我們認為比較有潛力的港股,並附上簡評。雖然當中大部分個股短期內都不是港股通標的,但在滬港通的大背景下,我們相信這些個股的投資或投機價值也必然會被市場發掘。

這18家潛力標的如下:

(1)中國光大控股(00165):光大集團控股的子公司,隨著母公司重大重組的推進,將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值得長期重點關註,我們前期專門撰文評述過,在此不多贅述。

(2)中化化肥(00297):隸屬央企中化集團,為中國化肥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以分銷服務為導向、產業鏈上下遊一體化經營的綜合型化肥企業,也是國內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

(3)中國糧油控股(00606):中糧集團子公司,國內最大的植物油及油籽粕生產商,國內最大的燃料乙醇生產商之一,國內領先的包裝米供貨商及中國最大的大米出口商以及進口商,同時也是國內最大的小麥加工商之一。

(4)重慶機電(02722):重慶機電控股集團旗下旗艦上市公司,西南地區裝備制造龍頭產業龍頭企業。重慶機電控股集團今年已經和國內技術領先的機器人生產企業長沙長泰機器人有限公司組建了合資企業,未來重慶機電可能會有相關熱門資產的註入預期,值得重點關註。

(5)浪潮國際(00596):國內科技行業巨頭浪潮集團在香港資本市場的旗艦上市公司,浪潮集團管理層持股基本都集中在浪潮國際。國內浪潮系的浪潮信息和浪潮軟件近一年內表現搶眼,浪潮集團未來對浪潮國際的資本運作值得期待。

(6)天津港發展(03382):通過顯創投資有限公司間接控股A股上市公司天津港,公司估值較低,前期我們有專門的文章分析,值重點關註。

(7)天津發展(00882):天津市政府控股的公用事業龍頭企業,旗下控股了天津港發展(03382)和王朝酒業(00828)兩家香港上市公司。

(8)上海集優(02345):國內裝備制造業規模最大的機械工業集團上海電氣集團旗下在港上市的機械零部件旗艦企業,幾大主業葉片、軸承、工業刀具、緊固件業務均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前期我們有專門的文章分析,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9)方正控股(00418):北大方正集團在港上市的旗艦企業,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關註。

(10)北大青鳥環宇(08095):北大青鳥集團在港上市的旗艦企業,我們前期多次撰文進行過詳細分析,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1)廣南集團(01203):廣東粵海集團旗下在港上市旗艦企業,主要從事制造及銷售馬口鐵及相關產品、工業物業的發展及租賃、鮮活商品代理及食品貿易。是原外經貿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授權經營廣東省供港鮮活商品唯一的代理商,代理的品種有雞、豬、牛等,同時亦從事銷售冰鮮家禽、冰鮮豬肉、凍家禽及大米等食品貿易。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2)銀建國際(00171):為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的控股公司,早期主營壞賬處理業務,後引入中廣核集團為戰略性第二大股東。在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去年在港整體上市後,銀建國際未來面臨大的重組預期,目前估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3)南大蘇富特(08045):南京大學背景的科技企業集團,該公司題材比較豐富,旗下優質資產南大藥業擬A股創業板上市,目前總市值極低,值得重點關註。

(14)新華文軒(00811):國內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國有大型文化類企業,業績優良,長期有穩定的分紅派息率,並擬以人民幣14.18元的價格回歸A股主板,目前估值較低,值得關註。

(15)哈爾濱電氣(01133):和上海電氣、東方電氣一起被列為國內電力設備三大龍頭企業,也是國內核電設備的主要生產企業之一,估值較低,值得關註。

(16)中材股份(01893):中國中材集團在港上市的旗艦企業,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術裝備與工程服務供貨商、中國非金屬材料行業的領先生產商;是中國非金屬材料行業中惟一以研發、工業設計、裝備制造、工程建設服務、生產一體化業務模式經營的企業。

(17)魏橋紡織(02698):中國最大的棉紡織制造商,隸屬山東最大民企魏橋集團,目前估值較低,值得關註。

(18)錦勝集團(00794):國內綠色環保包裝重點企業,2012年收購騰訊創始員工封林毅的企業TSGL,擁有itools業務權益,我們在前期多次撰文重點分析過,市值極低,值得關註。

      以上是我們初步甄選的18家港股市場在滬港通大背景下股價面臨重大重估機遇的潛力公司,我們將長期跟蹤這些企業後續的表現,也希望大家和我們多多交流,提供相關信息。我們也會定期更新我們的潛力標的池,將更多的港股市場潛力股介紹給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156

每週銳評(2014.10.07)港股市場中資軍工股簡析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2004661

$恒生指數(HKHSI)$ 每周銳評(2014.10.07)港股市場中資軍工股簡析



     近幾日,雖然香港的“占中”鬧劇還在持續,不過國慶節後港股複市出現V型反轉,恒指大幅反彈。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9月以來香港股市持續調整,9月底之後更是受“占中”事件影響大幅震蕩,大部分個股泥沙俱下,但港股市場的內地軍工概念股卻成了本輪跌勢中的一大亮點,股價叠創新高。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盤點一下港股市場的幾個主要的內地軍工類上市公司:

(1)中航科工(02357):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於2003年4月30日在中國北京註冊成立,註冊資本46億元人民幣,2003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目前總股本54.74億股,按照2014年10月7日港股收市價6港元計算,總市值328億港元,為中航工業集團旗下控股型旗艦企業。

     中航科工近幾年整合了中航工業集團下面大部分的飛機類資產,目前控股A股上市公司洪都航空(600316)43.63%股權,持有3.1288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7.08元計算,持股市值近85億人民幣;控股A股上市公司中航電子(600372)43.22%股權,持有7.6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6.76元計算,持股市值203億多人民幣;通過全資子公司哈爾濱航空工業集團控股A股上市公司哈飛股份(600038)28.65%股權,持有1.6885億股,直接持有哈飛股份3802萬股,按照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35.2元計算,持股市值近73億元人民幣;控股中航光電(002179)39.18%股權,持有1.74億股,按照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5.74元計算,持股市值近45億元人民幣。

(2)中航國際控股(00161):原名為深圳中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由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深圳公司發起設立,後重組並入中航工業集團,成為集團旗下非軍工類資產業務控股型平臺公司。公司於1997年9月29日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目前總股本11.1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收市價6.02港元計算,總市值近67億港元。

  中航國際控股目前控股A股上市公司深天馬A(000050)25.92%股份,持有2.6197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收市價25.17元計算,持股市值66億港元;控股飛亞達A(000026)52.39%股權,持有1.6297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10.77元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17.5億人民幣;控股中航地產22.35%股權,持有1.49億股,按2014年9月30日9.8元收市價計算,持股市值14.6億人民幣;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深圳中航資源還有鉀肥礦資源,但還未產生利潤;其他還有些酒店、物業、貿易物流相關業務及資產,比較雜一些。

(3)中國航空工業國際(00232):公司前身為香港本地企業遠東鋁業,1999年被中國航空進出口總公司借殼上市,現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總公司。公司目前總股本46.19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0.96港元收市價計算,總市值44億多港元。

     該公司主營收入中,既有開發、制造並銷售EC120直升機這樣能夠盈利的純軍工類業務,也有生產及銷售紡織品等常年虧損的非軍工類業務,主營業務較雜。近期,有消息稱,中航工業集團擬進行分拆,將航空類資產和其他的航天、船舶等資產註入新的發動機公司,作為集團旗下業績較差,主營業務比較雜的純殼公司,中國航空工業國際已經確認將從母公司收購非航空業務,該公司近幾個月來,成為港股軍工股中表現最出色的上市公司,股價從今年5月最低的0.243港元上漲至10月7日的0.96港元,漲幅近300%。

(4)航天控股(00031):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主營空間技術和產品(航天器、運載火箭、衛星等)的開發、研究、生產和商用。公司目前總股本30.85億股,按2014年10月7日1.24港元收市價計算,總市值38億多港元。截止2014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營業額12.58億港元,增長8.9%,錄得純利9793萬元,倒退76%,每股收益0.0285港元,每股凈資產1.514港元,目前為港股中資軍工股中僅有的的PB小於1的上市公司。

      公司主營除了航天軍工配套產品外,還有一大塊為航天服務業,主要為航天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運營,業績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公司在新材料領域有所突破,其控股的深圳瑞華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能產生一定的營業收入,公司已對其引入戰略投資方進行增資擴股,擬將這塊做大做強。此外,物聯網領域,公司投資的航天數聯信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尚處於培育期,暫時無法為公司貢獻收入和利潤。

(5)中國航天萬源(01185):原名航天科技通信有限公司,1997年5月6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1997年8月11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2005年7月10日,作為中國運載火箭的發祥地、中國最大的運載火箭研制實體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成功收購控股了航天通信公司;並在2007年10月24日,將其新能源、新材料應用資產重組了上市公司,將公司主業轉變為符合國家政策鼓勵、支持的新能源、環保、新材料應用領域,成為主要從事風力發電機組研發、總裝測試、關鍵零部件制造和稀土電機研發、制造的專業化上市公司。

      公司目前總股本39.69億股,按照2014年10月7日收市價1.03港元計算,公司總市值近41億港元。公司股價從2012年12月見底0.18港元後,近兩年處於持續上升趨勢,累積漲幅超過400%。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19

每週銳評(2014.11.16)—簡析那些不為國內投資者所熟知的港股通大型企業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3063021

$上證指數(SH000001)$ 每周銳評(2014.11.16)—簡析那些不為國內投資者所熟知的港股通大型企業

        11月17日,萬眾矚目的滬港通將正式開閘交易,雖說此次入選港股通的268支標的券,都是資產達到一定規模的大型或者中型上市公司,但其中大部分標的的情況並不為大部分國內投資者所熟知,今天,我們就來簡析一下其中部分國內不太熟悉的大、中型上市公司。

(1)昆侖能源(00135)

       這家公司的名字,國內投資者大部分可能感覺很陌生,但是說起這家企業的控股股東,卻是鼎鼎大名的中國石油。

       昆侖能源總部位於香港,是中國石油控股的國際性能源公司,公司目前主要業務涵蓋油氣田勘探開發、天然氣終端銷售和綜合利用等,其中油氣田勘探開發業務分布在中國大陸、哈薩克斯坦、阿曼、秘魯、泰國、阿塞拜疆及印尼等7個國家;天然氣終端銷售和綜合利用業務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中國石油近幾年一直不斷註入將旗下天然氣相關業務一體化整合後裝入昆侖能源,並有計劃將昆侖能源打造成旗下的天然氣業務上市平臺。

(2)深圳國際(00152)

       控股股東為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為隸屬於深圳市人民政府的投資控股機構,主要從事物流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經營,並提供相應的物流服務業務,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務及物流信息服務。

       公司是深圳地區物流產業龍頭企業,同時通過控股新通產實業開發(深圳)有限公司30.3%的股權,間接A股上市公司深高速(600548)6.54億股,為深高速第一大股東;深圳國際同時也持有深圳航空49%股權,並直接持有A股上市公司南玻科控(000012)5977萬股,通過新通產實業開發(深圳)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南玻科控6205萬股。

(3)中國光大控股(00165)

       這是我前期文章里重點介紹過的一家上市公司,該公司為中國光大集團在港的金融業務旗艦企業,涉及領域包括大中華地區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直接投資、證券及保險等業務。最新總股本16.85億股,2014年中期每股收益0.68港元,每股凈資產16.7港元,按2014年11月14日收市價16.26港元計算,總市值274億港幣。

光大控股的資產構成如下:

       截至2014年9月30日,持有A股上市公司光大銀行15.7273億股,按2014年11月14日3.03元人民幣收市價計算,市值為47.65億元人民幣;持有A股上市公司光大證券11.3925億股,按2014年11月14日收市價12.9元人民幣計算,持股市值為146.96億元人民幣;持有港股上市公司中國飛機租賃(01848)2.139億股,按2014年11月14日10.34港元收市價計算,市值為22.11億港元,飛機租賃行業目前被李嘉誠等眾多知名企業家廣泛看好。

       近5年來,在律師出身的光大控股首席執行官陳爽帶領下,光大控股的資產管理業務做的風生水起。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光大控股旗下共有16只基金,包括一級市場的3只私募基金、3只創投基金和5只產業投資基金,以及二級市場的2只債券投資基金和1只對沖基金,還有1只用於進行結構性投融資業務的人民幣夾層基金,和1只剛剛成立的以色列並購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突破333億港元,過去五年複合增長率達60.8%。

       最值得一提的是,光大控股的全資子公司中國光大控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2012年12月以4億人民幣領投了對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基金科技服務有限公司13.98億的總融資,預計占華大科技10%左右股份;該項融資其它額度被紅杉資本、深創投等知名PE機構瓜分。該項融資的主要目的是以1.176億美元並購納斯達克上市的美國基因測序公司CG;收購完成後,由於CG擁有基因測序的上遊核心技術資源,由於華大基因有完整的基因測序中、下遊資源,兩公司合並後,將成為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領跑者,華大基因也因此被看好成為下一個騰訊級別的高成長企業。據悉,華大基因科技服務公司會在未來半年內在港交所上市,整體估值超過100億港元。

(4)粵海投資(00270)

       粵海投資為粵海控股旗下旗艦上市公司,粵海控股隸屬廣東省國資委。作為廣東省國資的投資試點平臺,粵海投資家底深厚,主要目前業務為投資控股、物業持有及投資、基建及能源項目投資、供水至香港和深圳及東莞之業務、酒店持有及營運、酒店管理及百貨營運。

       粵海投資控股旗下粵港供水(控股)有限公司96%股權,粵港供水控股持有99%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權益,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的東深供水項目,主要負責對深圳、香港和東莞的自來水供應,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5)中化化肥(00297)

       這家公司也是我前期文章中重點介紹過的港股通標的,為中化集團旗下海外上市的旗艦企業,是國內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也是中國化肥行業首家在香港上市,以分銷服務為導向、產業鏈上下遊一體化經營的綜合型化肥公司。

       公司同時也是A股上市公司鹽湖股份(000792)第三大股東,戰略持有的1.419億股股份,並在今年10月13日發布公告,擬收購鹽湖股份第二大股東中化股份持有的2.3874億股。如果收購成功,中化化肥將持有鹽湖股份3.5364億股,占鹽湖股份近24%的股權,成為鹽湖股份第二大股東,按鹽湖股份2014年11月14日19.03元收盤價計算,公司持有的鹽湖股份市值預計將達到67.3億元人民幣。

       而根據過往財務數據,鹽湖股份2013年度總的營業收入不到81億人民幣,僅為中化化肥2013年總營業收入347億人民幣的23.3%。而中化化肥按照2014年11月14日收盤價1.34港元計算,總市值僅為94億港元。

(6)東風集團股份(00489)

       東風集團股份是中央直屬大型國有企業東風汽車公司的控股子公司。2004年10月8日,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改革[2004]925號文批準,在原東風汽車工業投資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改制成立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於2004年10月12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登記。公司經營範圍:汽車工業投資、汽車、汽車零部件、金屬機械、鑄鍛件、起動電機、粉末冶金、工具和模具的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與公司經營項目有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信息服務和售後服務。2005年12月,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首次公開發行H股並成功進行了整體上市。

       東風集團股份的上市資產涵蓋了東風集團旗下東風有限、東風本田、神龍汽車、東風日產柴、商用車以及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業務,其中中包括東風集團與3個外資夥伴的合資公司,惟有東風悅達起亞排除在外。在2002年東風集團與日產公司全面合資成立國內最大的汽車合資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以後,東風集團又先後與本田汽車成立東風本田汽車公司以及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和東風本田零部件公司。東風汽車集團已經形成以東風有限為核心、神龍汽車、東風本田為重要補充的全系列合資體系。

       東風集團整體上市後,目前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上市車企,並通過控股東風有限50%股權,間接控股A股上市公司東風汽車(600006)。

(7)中國通信服務(00552)

        中國通信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為信息與媒體運營商的服務商,也是中國最大的電信基建服務集團,為電信運營商提供專門電信支撐服務。公司提供電信基建服務(包括設計、建設和項目監理)、業務流程外判服務(包括網絡維護、電信服務及產品分銷和設施管理)及應用、內容及其他服務(包括IT應用、互聯網服務和語音增值等)。 中國所有的電信運營商,即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移動」)及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通」)均為該公司客戶。該公司也為中國電信設備生產商、企業客戶、政府機構及社會公眾客戶提供服務。

       中國通信服務最近傳聞不少,先是,媒體報道稱一個由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持股的“國家基站公司”已經敲定,註冊資金百億左右。國家基站公司在級別上將與三大電信運營商平起平坐。報道援引參與國家基站公司籌備的中國電信集團核心人士表述稱,公司成立初期,將把三大運營商的新建基站、鐵塔、管道都承攬下來,今後三大運營商不再自建基站,而是租用國家基站公司的基站,維護工作也交給國家基站公司。後期,運營商的存量基站、鐵塔、管道也逐步裝進這個超級基站公司。

       國家基站公司的成立有利於網業分離的實現,有利於推進渠道與基礎網絡的共建共享。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三大運營商之間的平衡,國家基站公司或許將由中國通信服務來承擔運營。

       由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國通信服務也於2013年正式發布由其開發的移動金融服務平臺“掌錢”(Gripay),主要與城市銀行合作,由中通服提供解決方案。另外,移動互聯網急速發展,令實時通訊(OTT)、虛擬網絡供應供商(MVNO)的出現,帶動網絡基建需求;中國通信服務董事長李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正與內地三大科網巨頭BAT洽談合作,洽談範圍包括投資合作及業務合作可能。

(8)中國糧油控股(00606)

        中國糧油控股有限公司是中糧集團成員企業,於2006年11月在香港註冊,2007年3月21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從事生化能源、油脂加工、大米貿易及加工、啤酒原料以及小麥加工等業務。 目前公司主要的經營、生產設施和營運資產均位於中國,除大米等少量產品外,大部分產品都是通過遍及中國的銷售及分銷網絡在國內巿場出售,為客戶提供食品原料一站式解決方案、生物能源和綠色化工產品。

       公司除了食用油、生化能源、糧食與啤酒原料四大經營領域外,同時也是同為港股通標的股的中國食品(00506)第一大股東,持股20.7億股,占74%股份。中國食品主營飲料及酒類業務,飲料業務主要是透過與可口可樂公司合作成立的合營公司中糧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來經營,其中,中國食品持有65%權益;酒類業務,依靠著其著名品牌長城葡萄酒的優良傳統及市場擁有領導地位。此外,中國食品還生產白蘭地、起泡酒。

       中國食品葡萄酒業務在國內擁有五大酒莊:位於華夏的華夏酒莊、位於沙城的桑幹酒莊、位於煙臺的君頂酒莊、位於寧夏的雲漠酒莊,位於新疆的天露酒莊;國外兩大酒莊:法國雷沃堡、智利聖利亞共同生產、瓶儲及陳釀。

(9)中芯國際(00981)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於2000年4月3日成立,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中芯國際總部位於上海,向全球客戶提供0.35微米到45/40納米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中芯國際在上海建有一座300mm晶圓廠和三座200mm晶圓廠,在北京建有兩座300mm晶圓廠,在天津建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深圳有一座200mm晶圓廠在興建中。中芯國際還在美國、歐洲、日本提供客戶服務和設立營銷辦事處,同時在香港設立了代表處。此外,中芯國際代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經營管理一座300mm晶圓廠。

       從中芯國際所處的行業看,晶圓制造環節是半導體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制造工藝高低直接決定了半導體產業先進程度。半導體產業鏈上各環節的盈利情況與其他制造行業產業鏈存在巨大的差異。一般的制造行業符合微笑曲線,上遊設計環節盈利能力最高,中遊制造環節次之,下遊組裝環節盈利能力最低。但是IC產業鏈卻並不相同,中遊制造環節盈利能力高於上遊設計環節,是整個產業鏈中最高的一環。

        晶圓制造環節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盈利,主要是得益於晶圓制造廠具有極高的資本壁壘和技術壁壘。在極高的資本壁壘和技術壁壘雙重作用下,現在全球晶圓代工行業早已經形成寡頭壟斷格局。行業龍頭臺積電2013年營收為199億美元,占據晶圓代工行業半壁江山,市占率高達46%。全球其他主要代工廠為GlobalFoundries、聯電、三星半導體、中芯國際,這前五大廠商合計市占率高達79%。

(10)中國忠旺(01333)

       中國忠旺控股有限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工業鋁型材研發制造商,成立於1993年,致力於交通運輸、機械設備及電力工程等領域的輕量化發展。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相關統計,公司是目前全球第三大、亞洲及中國最大的工業鋁型材產品制造商。2009年5月8日,中國忠旺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融資高達近百億港幣,成為當時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融資規模最大的IPO,引起全球金融領域的高度關註。公司目前擁有73條全球領先的生產線,其中125MN油壓雙動鋁擠壓機是目前中國乃至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擠壓機之一。公司建有全球行業領先的鋁合金傾動熔鑄設備及亞洲規模最大的特種工業鋁型材模具設計及制造中心。

       鋁合金產品以其質輕強度高、耐腐蝕抗氧化、導電導熱、易加工及可循環回收等諸多優異性能而成為中國政府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調整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等戰略目標的優選工業材料,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機電設備、國防、電力工程、能源、建築及室內裝修等多個國民經濟領域,尤其是在國家節能減排和交通運輸輕量化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其他金屬的取代效應亦日漸顯著,前景十分廣闊。

       中國忠旺是國內最早從建築鋁型材的紅海向工業鋁型材藍海轉型的行業龍頭企業,很早就奠定了自己的行業地位,在未來汽車輕量化趨勢中,在原材料供應領域占據了很好的位置。不過,2010年網上知名財務專家夏草對中國忠旺財務的深度質疑文章,導致了中國忠旺當年股價暴跌,並長期處於低迷。雖然中國忠旺近幾年財務數據表現穩定,股價今年以來有一定幅度回升,但不少投資者至今對中國忠旺這家企業存有不小的疑慮。

(11)中國宏橋(01378)

       中國宏橋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液態鋁合金、鋁合金錠及鋁母線的生產和銷售,是中國這一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鋁材市場上第五大鋁產品制造商。中國宏橋位於中國山東省,生產規模龐大,擁有三個生產基地,分別為鄒平生產基地、魏橋生產基地及濱州生產基地。

        按照2014年11月14日5.8港元收盤價計算,公司動態市盈率不到5倍,是港股通標的中目前估值最低的上市公司之一。根據最新的機構研究報告,中國宏橋的優點是其低成本優勢,這主要是源於公司無論發電及氧化鋁的自給比重皆甚高。截至2014年6月底,公司的電力自給比例為71%,而氧化鋁的自給比例為56%。根據公司現時的發展計劃,在2015年底,電力的自給比重將會進一步提升至77%,而氧化鋁的自給比重則會提升至75%。由於公司在2013年底印度尼西亞禁止出口鋁土礦前買入了大量低價的鋁土礦庫存,公司在2014年上半年生產氧化鋁所需的成本僅為每噸1,900元人民幣,而期內市場的氧化鋁價格2,300元人民幣至2,500元人民幣。同時間,由於公司擁有自己的火力發電設施,其電力的單位生產成本僅為每千瓦時0.22元人民幣,而期內國內其他鋁廠的購電成本約為每千瓦時0.43元人民幣。由於電力及氧化鋁是生產電解鋁的主要成本來源(兩者占鋁生產成本逾70%),公司在上半年的鋁生產單位成本為每噸8,739元人民幣,而同期行業的平均鋁生產成本為12,000元人民幣水平。

       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山東魏橋張士平家族,被稱為山東首富,同時還是香港上市公司魏橋紡織(02698)控股股東,行事頗為低調,導致股價估值偏低。

(12)華南城(01668)

       如果不是2014年1月騰訊的一紙入股公告,這家低調的土豪公司真的很難引起投資者的註意。

       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綜合商貿物流企業(股份代碼:1668HK),2002年5月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中國規劃、建設、運營大型綜合商貿物流中心的領航者,致力於開發建設集多個產業門類為一體的現代綜合商貿物流基地。

       華南城業務遍布中國,迄今開發建設並運營著深圳、南寧、南昌、西安、哈爾濱、鄭州、合肥、重慶等地項目。華南城以專業批發市場為本,業態涵蓋倉儲物流配送、綜合商業、電子商務、會議展覽、生活配套及綜合物業管理。2013年以來,好百年家居的加盟和華諾建築規劃設計院的落成,更加豐富和健全了華南城全鏈條的業務生態系統,既做平臺又做品牌,為華南城集團開疆拓土提供有力支撐。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於2014年1月入股華南城,雙方以各自的資源優勢,開展華南城O2O商業模式的新探索,為商戶提供更高效的一體化商貿服務,共享商貿流通覆蓋全球的規模優勢。傍上了騰訊的華南城,未來的發展空間也被寄予了不同高度的期望,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13)保利協鑫能源(03800)

        保利協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部設在香港,主要從事多晶矽與矽片的制造並銷售予太陽能行業的營運公司,是中國最大多晶矽制造商,並致力成為全球領先的矽片供應商。保利協鑫也是中國一流的環保能源供應商,通過熱電聯產、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風力發電及太陽能發電,提供高效環保的電力與熱力。

       保利協鑫致力於開發和運行環保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工程及提供相關的技術服務,提供包括能源市場分析和項目評估、項目開發、項目融資、電力工程設計、技術研發、物流配套、電廠建設、電力設備制造及電廠運營的一站式服務,在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的配合下積極參與各地工業區的開發。保利協鑫和摩根士丹利、保利(香港)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神華集團、國華電力公司、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等眾多國際化企業緊密合作,積極拓展環保能源及再生能源事業領域。

       2013年的國內第一樁企業債11超日債違約事件,最後以保利協鑫作為拯救者入局,化解了這起嚴重的信用債違約事件,也讓國內投資者第一次真實的了解了這家新能源領域大鱷的實力。

(14)玖龍紙業(02689)

       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8月17日,按產能計算,為亞洲最大的包裝原紙生產商(包括日本在內),也是全球最大的包裝原紙生產商之一。玖龍紙業主要生產卡紙(包括牛卡紙、環保牛卡紙及白面牛卡紙)、高強瓦楞芯紙,以及塗布灰底白板紙。該公司的業務模式有助其成為一站式生產商,生產一系列優質的包裝用紙產品。

       玖龍紙業實際控制人張茵,曾被福布斯評選為中國女首富。玖龍紙業和同為港股通標的的理文造紙(02314)同為國內包裝原紙行業巨頭。

(15)中國電力(02380)

       中國電力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於2004年3月24日在香港註冊成立,中國五大的發電集團之一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的旗艦公司。2004年10月15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在中國開發、建設、擁有、經營和管理大型發電廠。

(16)輝山乳業(06863)

        遼寧輝山乳業集團的品牌歷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企業總部坐落於沈陽,占據北緯40°黃金玉米帶及黃金奶源帶地理優勢。

        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3月31日,是一家中國領先及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乳品公司。公司目前擁有國內最大的上遊資源及第二大的奶牛群,獨特的業務模式覆蓋整個乳品產業鏈,包括苜蓿草與輔料種植及加工、精飼料加工、奶牛養殖以及乳制品的生產及銷售。目前擁有45家子公司,其中以奶牛養殖為主要業務的子公司25 家。牧場分布在遼寧省內,共運營50座牧場,存欄奶牛11萬余頭。

       2013年下半年,輝山乳業赴港IPO上市前夕,國內乳業巨頭伊利股份通過在香港的全資子公司伊利國際發展有限公司斥資5000萬美元(折合3.1億人民幣),戰略入股輝山乳業。2013年9月27日,輝山乳業成功在港上市;而隨著伊利戰略投資輝山乳業,複星入股三元乳業,國內的乳業整合潮,預計也剛剛拉開帷幕。

       11月17日,滬港通將盛大開幕,從總體上看,目前港股通268支標的中大多數上市公司對內地投資者整體上的吸引力不算特別大,考慮估值、稅收及跨境資金流轉便利度等多重因素,更多的國內的投資者會選擇將自己在海外的部分資金通過滬股通投資國內股市,在海外國內的滬股通中的低估值藍籌標的股短期看會受益更多,投資者投資港股通標的需精選個股。而隨著未來滬港通標的股的不斷擴容以及深港通的預期推出,港股市場更多的受內地投資者青睞的低估值二三線低價內資股或將受益。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01

每週銳評(2015.02.01)—股票期權緣何開戶遇冷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36096093

$上證指數(SH000001)$ 每周銳評(2015.02.01)—股票期權緣何開戶遇冷

       1月26日,被市場高度關註的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期權業務正式受理投資者開戶。不過,與媒體火熱的輿論炒作相映襯的是,開戶第一周,來各券商營業部辦理改項業務開戶的投資者寥寥。各大型券商營業部,基本只有少量專業機構投資人前來開戶,鮮有個人投資者開戶辦理相關業務。而少數獲得該業務資格的中型券商,前來開戶的投資者更少,據媒體報道,有個別中型券商全系統前三天甚至只開出一個期權賬戶。

       在股票期權即將新鮮出爐之際,是什麽原因導致這項被市場大眾廣泛關註的重點創新業務受到大多數投資人的冷落呢?

       首先,本次股票期權開戶門檻較高,根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則要求,上交所股票期權的準入門檻如下:

(1)個人投資者:

1.申請開戶時證券賬戶資產(不含融資融券),不低於50萬元,並在該券商指定交易滿6個月。

2.開通融資融券資格或提供6個月以上的金融期貨交易證明。

3.通過股票期權知識的測試,個人投資者基於交易權限對應有一級、二級、三級測試,需要現場錄音錄像。

4.投資者需要在正式開戶前完成各自交易權限對應級別的模擬交易種類:一級投資者備兌開倉、保護性認沽、行權及相應平倉操作;二級投資者在一級基礎上增加買入開倉認購、認沽期權及相應的平倉及行權操作;三級投資者在二級投資者的基礎上增加保證金賣出開倉認購、認沽期權及相對應的平倉操作;其中行權操作只在每月第四個周三可以操作,下周為了加快期權業務推進速度,上交所在2月2日、3日、4日、5日臨時增加了相關品種的行權操作。

5.在符合以上準入門檻外,還要對開戶的個人投資者進行適當性評估:年齡<65歲或學歷>大專;風險承受能力必須為積極型;無不良誠信記錄。

(2)普通機構投資者

1.申請開戶時證券賬戶資產(不含融資融券),不低於100萬元。

2.開戶機構凈資產不低於100萬元(需提供經審計的最新一期財務報告)。

3.經辦人員通過股票期權知識測試,普通機構投資者考試不分級,通過後等同於三級投資者權限,但考題難度要高於個人投資者。

4.經辦人員具有期權模擬交易經歷(通過該機構模擬賬號操作),模擬交易方式同個人投資者三級權限。

(3)專業機構投資者

       包括:商業銀行、期權經營機構、保險機構、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財務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專業機構及其分支機構;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企業年金、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銀行及保險理財產品,以及由上述所列專業機構擔任管理人的其他基金或者委托投資資產。

       以上這些專業機構不設門檻,可以直接獲得股票期權準入資格。

       其次,作為專業度極高的金融衍生品,股票期權的知識測試對國內絕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難度是相當之高。甚至在很多券商的基層營業部,對相關知識能完全掌握,可以組織營業部客戶進行有質量的培訓工作,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輔導客戶通過快速的學習,輕松通過起碼二級資格以上考試的員工,也不算很多。在不少取得期權業務資格的券商營業部,員工都一大半沒通過期權考試,談何投資者教育?

       就算勉強通過了知識測試,普通投資者在面對股票期權這個陌生的交易品種時,仍然會很茫然。當然,更多的願意積極參與股票期權的投資人,是希望買入低價的認購或認沽期權,期望快速暴富。持這樣想法的,多為投機性極強的中、小散戶;目前上交所在股票期權業務上較高的準入門檻,也把絕大多數持有類似想法的賭徒們拒之門外。

       而更多的專業機構投資者,看到一個沒有大量散戶參與,缺乏源源不斷的傻錢提供充足流動性的市場,當然也不會馬上急著進入市場。一個看上去,全是狼,沒有羊的市場,暫時也缺乏對專業機構的吸引力。因此,股票期權開戶首周,受到市場冷遇,也不足為奇。

       不過,我不並看淡股票期權業務在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未來隨著股票期權上市後這個金融衍生品的運作慢慢被大眾所熟悉,部分參與者出現快速暴富且有明顯財富效應產生,以及下半年中金所指數期權的推出,金融期權,未來一定會成為投機資金新的追逐熱點。

關註更多可可投資雜談文章,請關註:

官方公眾號:可可投資雜談

掃描二維碼關註:


@不明真相的群眾@方舟88@implacebo@O_Livia@sylvan@管我財@灰色鉆石@李雪@梁劍@TAKUN@二元思考@左龍右鯉@Ricky@歲寒知松柏@梁宏@onedo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235

每週買樂透是好投資嗎?

1 : GS(14)@2010-09-08 22:56:09

2010-9-6 TCW  

Q:請問每週固定拿一千元買樂透好,還是存下來划算?

A:你應該知道,買彩券對你來說根本是個不公平的遊戲,除了中大獎機率趨近於零之外,彩券公司經營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彩券買家的失敗上。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對此早洞若觀火,他說:「從過去到未來,世上絕不可能有完全公平的彩券,也就是所有賭贏的獎金等於所有賭輸的錢,因為純粹公平的彩券不能讓經營者賺錢。」

換句話說,因為經營者會抽走彩券買家一部分的錢當利潤,所以它發出來的獎金絕不會高於所有彩券買家的錢。在這種情況下,「每一張彩券的真實價值,原本就比購買者付的價格還要低。」

亞當斯密的說法,已被近代經濟學家法萊爾(Lisa Farrell)等人證實,他們曾對英國彩券做過研究,以每張價格一英鎊的彩券來說,四五%的彩券收入會付給中獎者,換句話說,人們其實是用一英鎊去買一張平均收益只有○.四五英鎊的彩券。

彩券並不是個好投資,為什麼人們還是願意去買?一個解釋是:像彩券這種遊戲,通常只會花掉小小金額,但卻能獲得比投資回報還要高的娛樂價值。

另一個解釋是:買彩券的人並沒有注意到,下這些賭注的平均損失竟然會這麼大。

買彩券幾乎可確定是個輸錢行為,如亞當斯密所說:「彩券買得越多,越可能輸錢,這在數學上是一個極端確定的命題。把全部彩券買下來,則百分之百確定會輸錢。」這是因為彩券贏家的獎金必會少於所有彩券買家的下注金,這種賭局稱為「負和遊戲」(negative-sum game),這和「零和遊戲」(zero-sum game)——就是下注總金額等於獎金總額,也就是所謂「公平遊戲」是不同的。

如果你是幸運兒,真的讓你中了獎,那也未必能改善你的財務狀況,經濟學家漢金斯(Scott Hankins)對美國佛羅里達州三萬五千名彩券中獎得主的研究,結果發現即使中了大獎(獎金五萬至十五萬美元),這些人在兩年後聲請破產的比例比一般人高。平均來說這些中獎者五年來有大約一千七百五十人聲請破產,這是因為一來他們當中很多本來就是窮人,二來即使中獎後,人們也很少拿這些意外之財來還債,反而花天酒地,或辭掉工作享受人生,最後就因未積極理財而破產。

如果你每週都想拿一千元來買彩券,這裡有個阿Q式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先把這一千元省下來,在每次彩券開獎時,把你的一千元鈔票放在桌上,等彩券開完獎,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又中了一千元了!這一千元你可以拿來吃大餐、買東西或是存起來,都比你把這一千元拿去貢獻給彩券公司當利潤還要好。

經濟達人歡迎讀者提問:http://www.bwnet.com.tw/Dr.A/ E-mail:[email protected]
2 : vickson(179)@2010-09-08 23:05:10

如果你每週都想拿一千元來買彩券,這裡有個阿Q式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先把這一千元省下來,在每次彩券開獎時,把你的一千元鈔票放在桌上,等彩券開完獎,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又中了一千元了!這一千元你可以拿來吃大餐、買東西或是存起來,都比你把這一千元拿去貢獻給彩券公司當利潤還要好。

good, but一千元(hkd/nt/yuan)??有人用咁多錢咩?
3 : 龍生(798)@2010-09-08 23:48:50

真係好阿Q 囉...
我的高見是....付出的20蚊, 得到的快感比省回20蚊高....
故我仍會買....哈哈哈
4 : Wilbur(1931)@2010-09-09 00:02:06

3樓提及
真係好阿Q 囉...
我的高見是....付出的20蚊, 得到的快感比省回20蚊高....
故我仍會買....哈哈哈


宜前細個唔懂事

宜家出黎做野終於明白點解咁多打工仔期期買六合彩

小弟自負,認為自己可以靠投資脫離打工輪迴道

所以仍然冇買六合彩...
5 : 龍生(798)@2010-09-09 03:00:09

shit...你狠狠地插中我要害了
6 : GS(14)@2010-09-09 21:34:54

2樓提及
如果你每週都想拿一千元來買彩券,這裡有個阿Q式精神勝利法:你可以先把這一千元省下來,在每次彩券開獎時,把你的一千元鈔票放在桌上,等彩券開完獎,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又中了一千元了!這一千元你可以拿來吃大餐、買東西或是存起來,都比你把這一千元拿去貢獻給彩券公司當利潤還要好。

good, but一千元(hkd/nt/yuan)??有人用咁多錢咩?


是台灣商業周刊的文章=TCW(Taiwan Commerical Weekly)
7 : GS(14)@2010-09-09 21:35:16

4樓提及
3樓提及
真係好阿Q 囉...
我的高見是....付出的20蚊, 得到的快感比省回20蚊高....
故我仍會買....哈哈哈


宜前細個唔懂事

宜家出黎做野終於明白點解咁多打工仔期期買六合彩

小弟自負,認為自己可以靠投資脫離打工輪迴道

所以仍然冇買六合彩...


我都無買過,覺得蝕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668

《每週質量報告》 20121216 保險理財陷阱

1 : GS(14)@2012-12-18 00:28:41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9614
http://news.cntv.cn/program/zhiliangbaogao/20121216/102908.shtml
央視網消息:您家裡要是有閒錢的話,您是會存到銀行還是會去購買理財產品呢,可能您會說哪個能有更好的收益就選擇哪個唄。五年前,重慶的肖先生家裡人也遇到了這個選擇題,本來是去存錢的,但是工作人員介紹說,有一款所謂的保險收益更高,肖先生的家人就選擇購買了這種所謂的保險理財產品,但是這次看似划算的投資,給肖先生一家帶來的卻不是高額的回報,而是無盡的麻煩。
兒子在外打工寄回了錢,本來是件高興事,而就是因為5年前老伴替兒子存了一筆錢,如今重慶的肖老先生的處境卻變成了氣憤和無奈。而事情還得從肖先生的老伴去銀行存款的經歷說起。
肖先生的老伴識字很少,因為覺得這個理財產品收益比存款高,肖先生的老伴就把兒子寄回來讓他們保管的兩萬元錢交給了銀行的工作人員。並約定,這份保險每年交2萬保費,連交5年,保費總計10萬元。
肖先生馬上趕到買保險的銀行,想挽回損失。然而銀行工作人員給出的答覆卻超出了肖先生的想像。
幾天的時間,兒子的辛苦錢就從兩萬變成了一萬三,這七千塊錢的損失,是老兩口無論如何無法接受的。老倆口覺得那麼就算給兒子買一份保險,也可以給兒子一個交待。但是,仔細研究了保單後,肖先生發現,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都是自己的老伴。
肖先生反覆與保險公司交涉要求將被保險人改為自己的兒子。
記者注意到,肖先生他們投保分紅險的日期是2007年2月21日,從繳付收據上看,2007年,也就是第一次繳費,客戶名稱是母親,2008年,也就是第二年開始,客戶名稱就變更為了兒子,這些證據說明,在首次付款之後,這份保險確實發生了某種變化。但五年後,肖先生的兒子回家過春節時,卻發現,這份保險的被保險人根本沒有變更。保險公司只是把投保人的名字改成了兒子的,母親仍然是被保險人。這與肖先生一家人的投保願望完全相反。
事實上,肖老先生的遭遇絕非個案。今年春節,上海的許女士無意中發現,自己的生命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了這份保單的保險標的物。
上海許女士父親與重慶肖先生所購買的也是新華保險公司在建設銀行代售的產品,這是一款名叫吉祥如意C款分紅型保險,一年要繳保費26370元,繳費五年,總計保費應該是131850元,基本保險金額15萬,保險期限15年。按照這份約定,這份保險的基本保險金額僅是總保費的大約1.14倍。許女士告訴記者,自己花13萬多元錢,只能買到15萬多元的身故保障,這幾乎意味著33歲身體健康的她在保險期間死亡可能比生存可能要大很多倍,這顯然不合實際。
而且,許女士在維權過程中發現,她父親一共買了三份保險,繳費期為七年總計需要保費24萬多元。可她父親七年間全部的收入也只有21萬,所以同時買三份保險根本不是她父親能夠承擔起的。
許女士還發現根據保險公司提供的所謂現金價值表,她父親所繳納的26370元,如果在一年內退出,只能退回12810元。一年內她父親將損失13560元,損失率高達51%以上。
保險本身應該是個光明正大的商品,但是,重慶的肖先生一家和上海的許先生一家都聲稱在銀行存款受到銷費誤導,並且發生了違背投保人意願承保,向超齡老人銷售保險,保險合同偽造簽名,所謂保險沒有合理保障,向無經濟能力人員推銷保險等諸多不合情理,甚至不合法規的行為,這是為什麼呢?
記者首先致電,賣保險的中國建設銀行。
建設銀行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建行營業廳內既有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在賣保險,也有建行自己的員工代售保險,但是客服人員聲稱建設銀行只管銷售。
事實上根據中國保監會的公告,今年前三季度,保監會和各保監局收到涉及人身險公司銷售誤導投訴2090個,占人身險公司違法違規類投訴的83.97%。從涉及的險種看,投訴分紅險最多達到了1252個,占人身險銷售誤導投訴的59.90%,主要表現為銷售時過高承諾產品收益、故意隱瞞免責事項以及將存單變保單等。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真正的保險本身應該是正常的金融產品,銀行和保險公司為什麼要用誤導的方式來銷售所謂的保險呢?銀行和保險公司銷售的產品是真正的保險嗎?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進一步展開調查。
今年春天,重慶肖先生的兒子發現,父母親去存款卻被誤導買了保險,接著被保險人又被寫成了母親。肖先生一家人的意願沒有得到任何實現,所以向保險公司提出交涉。幾經反覆後,保險公司提出讓肖先生退保。
肖先生此時才意識到,當初他們因為所謂收益高而買的這份保險,不僅沒有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提供任何保障,而且,收益方面也吃了大虧。而事實上,肖先生在實際退款時,本金並沒有全拿回來。
王成祥在仔細研究這份所謂的保險後發現,這份保險表面看起來很誘人,因為交一份錢可以同時實現風險保障和投資獲利兩個功能。以肖先生這個實例來說,他們五年分期投資總共10萬元,得到了一個表面看起來為21.54萬元的保障,同時還得到了4066.33元的收益。但是王成祥通過計算得出,假設這個保障是真的,肖先生也虧了一大筆錢。
首先,王成祥隨意選取了一款保障期為十年,保障範圍基本一致,保障金額超過25萬元的保險作為參照,這款產品分五年繳費每年僅需375元,一次繳清則只需要1500元。
而實際上,肖先生的保險從來也沒有為他們提供過21.45萬元的保障,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事故發生後,也就是被保險人死亡後,身故保險金等於身故時有效保險金額乘以身故時保單年度數比上保險期限。對於肖先生這份保單來說,保障最高的時候也就是第五年,他的實際保額僅為基本保險金額21.54萬元加上所謂紅利保險金額9千多元再乘以保單年限5比上保險期限10年也就是再乘以50%。也就是,肖先生得到保障最高時,保額也僅為112486.695元。保險法專家指出,新華人壽計算保額的方式匪夷所思。
陳教授進一步指出,保險本身是有明確的構成條件的。
而從新華人壽的這款紅雙喜兩全保險(分紅型)(C款)來看,並不具備保險的基本特徵。按條款規定,專家算了一下,以肖云2012年的實際情況為例,他支付了10萬所謂保險費,最高時也只得到了112486.695元的保障。即便按這個最高保障算,其保費與保障金額的比也僅約為1比1.12。而按照隨機選取的被保險人年齡相似的保障也類似的保險產品計算,保險保費與保障金額之比一般都在1比160以上。也就是說這款分紅險的價格是正常保險價格的100倍以上。
專家指出,這一類所謂的分紅險,作為保險沒有真正的保障意義,作為獲利投資的產品對消費者也不利。
 專家指出,真正的分紅險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互助型保險公司,買保險即為入股。這和新華人壽這種股份有限公司之間沒有關係。另一種分紅險是作為保險營銷手段產生的,保險資金必然會產生閒置,閒置的保險資金進行投資活動有可能產生利潤。如果從中拿出一部分來返還給消費者,就叫紅利,但這個紅利只是營銷手段,不是股份帶來的。總而言之,真正的分紅險與新華人壽所銷售的這款紅雙喜兩全保險(分紅型)(C款)沒有關係。
保險公司客服人員告訴記者,肖先生的遭遇其實很常見。 :roll: :roll: :roll:
主持人:這種所謂的分紅式保險理財產品,消費者認為自己吃虧了,業內專家也認為不合理,就是這種被指不合理的所謂保險理財產品竟然堂而皇之的在銀行銷售,被當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賣給了不明真相的消費者,實際上呢,這種所謂高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甚至比同期的銀行存款的利息還要低。所以在這裡呢,一方面我們要提醒消費者,不要輕信所謂的高收益承諾,擦亮眼睛、謹慎選擇;另一方面,銀行和保險公司不應該為了片面的追逐利潤,故意隱瞞收益率等關鍵問題,更不應該誤導、甚至欺騙消費者;而更為重要的是,監管部門應該盡到監管義務,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防止銀行和保險公司損害消費者利益,切實保護好我們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好,感謝您收看《每週質量報告》,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