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HTML5正名記:兩家機構的博弈與一種標準的誕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8/148034.html

i黑馬:美國《紐約客》雜誌近日撰文,對HTML5標準的誕生和正名過程進行了簡要回顧。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你可能已經知道,10月28日,萬維網聯盟(以下簡稱“W3C”)正式推薦HTML5。你或許也知道,這與應用和萬維網有一定的關系。問題在於:這跟你有關系嗎?

答案是,至少與網民有關系。所以,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HTML5是什麽,以及究竟是誰控制W3C。除此之外,還有必要知道HTML5得到W3C推薦幕後的各種沖突。今後10年,將有數十億人使用萬維網,但真正有資格給“萬維網”下定義的人卻鳳毛麟角。W3C就是這樣一家組織。那麽,它的成員包括什麽人?他們想幹什麽?又是誰為他們提供資助?

W3C誕生

萬維網已經渡過了千禧年。它的設計方案最早在1989年提出,距離現在已經過去25年。6年後,網景的IPO(首次公開招股)扣動了矽谷的神經。當萬維網還是新生事物時,很多精通電腦的人都很鄙視它——與其他超文本發布系統相比,這是一項極其原始的技術。例如,你可以將自己的網頁鏈接到其他任何頁面,但你卻無法知道何時有人鏈接你的網頁。萬維網也不允許你在瀏覽器中編輯頁面。對很多超文本領域的精英思想家和程序員來說,這都是非常嚴重的缺陷。

然而,萬維網卻很容易建立,學習難度也很小。它擁有自己的一套傳送模式——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閱讀網頁學習HTML語言,然後查看底層的HTML代碼。萬維網完全都由簡單的文本和圖像構成,它們與其他同樣簡單的文本和圖像相互鏈接。

科技行業向來信仰功能主義(featurism),所以人們開始向萬維網中添加所有他們所能想到的東西。如何展示3D圖像?如何讓文本發光,甚至滾過整個頁面?如何將網頁變成軟件?不同的瀏覽器相繼湧現,每一個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並拿下了一定的份額,包括Mosaic、網景、IE、Cyberdog、Spyglass、Lynx和Amaya。

隨著萬維網的日益複雜,這一生態系統也逐步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當時,每種瀏覽器只能渲染一種格式的圖片,如果我使用另外一種格式,那麽當我向你發送某張圖片的鏈接時,你就無法看到真實的效果。倘若這種局面持續下去,當今世界將會有多個萬維網並存。無序狀態也會緊隨其後,而攝影師必將怨聲載道。

隨著這種割裂局勢愈演愈烈時,人們意識到需要有一個組織來之定義一種通用的語言,將所有必要的功能都包含在內。之後,該組織還必須撰寫一份文檔,包含超文本標記語言的所有演變過程。這是一個標準化流程,是一種出於商業目的而展開的技術外交,對互聯網的發展至關重要。事實上,這並非計算行業的原創。

1908年,當自動鋼琴生產廠家在水牛城的Iroquois酒店參加“水牛城大會”時,人們對鋼琴紙卷上每英寸的穿孔數量存在分歧,有人喜歡9個,有人喜歡8個。這種差異會導致成本增加,不僅對廠家不利,還會令用戶困惑。他們最終達成了一致,因此在當今世界,每英寸9孔的鋼琴紙卷已經成為標準,沒有人會生產其他標準的自動鋼琴。

在沖突中前行

當然,網頁的問題要複雜得多,它需要通過數十種標準來規範文字、聲音、圖像、交互、協議、代碼等各種元素。而W3C則扮演了“萬維網議會”的角色。這是一個標準制定組織,他們會組織各種會議,讓相互競爭的組織坐下來制定統一的標準,然後將這些標準從“工作草案”過渡為“候選推薦”和“提議推薦”。最終,如果標準能夠經得起考驗,便會獲得“W3C推薦”資格。

萬維網發明人、W3C理事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領導該組織開了20年的會議。它的會員包括近400家學術機構、非營利組織和公司。其中最積極的參與者是開發網絡軟件並擁有大量網站的企業,包括谷歌、微軟和Facebook。他們支付會員費——美國大型企業的年費為6.85萬美元,但非營利組織和小公司的年費少得多,發達程度較低的國家也會按比例減少。

W3C的文化使命是“向所有人開放萬維網,無論硬件、軟件、網絡基礎設施、語言、文化、地理位置以及身體和心智能力如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一個專門的委員會來制定標準文件。

如果你想了解萬維網發展的最新消息,可以訪問W3C的主頁,查看最新新聞。當你閱讀那些枯燥的標準時,或許會認為制定標準的過程是一個文雅甚至有些學術化的流程——所有的參與者都會對分號的位置這種問題展開冷靜的討論。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制定重要標準的過程有時很平和,但有時也要經過激烈的廝殺。

這並不是什麽令人難堪的秘密,相反,這恰恰代表了一個良性的流程。“技術標準化是一種商業外交。”多次參與這類活動的惠普商業戰略總監史蒂芬·瓦利(Stephen R. Walli)寫道,“與外交家一樣,所有的參與者都希望在擴大經濟影響的同時捍衛自己的主權。”

曾在1974年開發了HTML的先驅語言“標準泛化標記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的查爾斯·古德法布(Charles Goldfarb)表示:這類標準與立法一樣,都要經歷深層的沖突才能最終確立。

跳舞的猴子

從一開始,HTML就為文本內容制定了一系列標記規則。如果你想添加標題,就要使用

標簽,例如

你的標題

是一個標記,“你的標題”只是字符數據。你的瀏覽器可以解讀這些HTML規則,然後以相應的格式展示出來。

HTML的實質就是大批的標簽。但HTML5卻成了一種“結締組織”,負責將多種多樣的其他技術粘合在一起,包括音頻、視頻、圖片、文字、標題、引文、開放式畫布、3D圖像、電子郵件地址等。它可以讓你知道這些內容的存在,並提供各種渠道將其融入同一個頁面。你甚至可以“驗證”頁面。截至目前,Apple.com有1個HTML5錯誤。這其實已經很不錯了,《紐約時報》網站的錯誤達到141個。

在這種情況下,驗證是一種理想的構造。它的意義在於,如果你遵守W3C的規定,你的網站將會吸引更多的訪客。不過,這兩種頁面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畢竟瀏覽器的容錯率極高。事實上,任何一個標準組織的最終都會形成一種認識論:由於意見多種多樣,所以他們必須從中挑出一些作為基本信念。自動化的驗證器是一種編碼信念系統。並非每個網站都提供有效的HTML,就像並非所有天主教徒都會遵守婚前性行為禁忌一樣。事實上,完全遵守HTML規範的網頁比例,與遵守婚前性行為禁忌的天主教徒比例可能非常接近。

這些沖突令HTML5受到了格外關註。為了理解個中緣由,必須回到1996年6月,當時,新版HTML剛剛推出。HTML3.2是一個重大更新,因為它將之前的很多實踐正式列為官方標準。JavaScript已經被添加到瀏覽器中,於是,頁面上的所有元素都可以活躍起來。HTML3.2其實並沒有對JavaScript過多著墨,只是寫道:“今後的HTML將有腳本。”

“JavaScript的目標是當你把鼠標移動到一只猴子上面時,能讓它跳舞。”一位著名評論家寫道。這些跳舞的猴子最終催生了更多“跳舞的猴子”,首先是彈窗,隨後在微軟的幫助下,又可以在不刷新瀏覽器的情況下通過IE加載新的數據——谷歌地圖、Gmail、Twitter和Facebook等“網頁應用”均屬此類。現在,整個萬維網到處都是跳舞的猴子。我們仍把網頁稱作“頁面”,但其中有很多其實已經變身為軟件應用,其複雜程度之高甚至可以完成文字處理、運行視頻遊戲。

2004年,這種從頁面向應用的改變吸引了很多跨國公司的興趣,他們從這種動態網頁中看到了巨大的利潤前景。然而,W3C已經對萬維網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改造。他們在力推“無障礙網絡”——通過為網頁賦予自我描述的功能,讓盲人和其他殘疾人也可以使用網絡。他們還希望開發語義網絡,將所有的思想都集中到一套分散化的思想庫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W3C著手開發新版HTML,也就是XHTML2。配合著其他一些標準,便可通過更好的技術改造很多網頁的功能特性。然而,當W3C希望構建無障礙網絡的同時,整個網絡行業卻都希望“讓猴子跳舞”。

WHATWG扭轉趨勢

必須強調的是,在追求這一目標的過程中,W3C似乎變得有些脫離實際。例如,W3C的情感標記孵化集團希望通過情感來標記任何內容。他們說:“EmotionML提供了一種機制,通過科學有效的描述符來代表情感。”他們還補充說:“由於無法達成一致,EmotionML並不提供單一的情感詞匯表,而是讓用戶在他們的註釋中選擇最適合的情感詞匯。”

具體效果如何呢?你可以使用下面一段代碼來描述0.5的快樂值:

EmotionML還擅長表達憤怒、焦慮、痛苦和輕蔑。如果這種標準得到W3C的推薦,並廣泛普及,那麽政治博客的憤怒情緒便可量化,你甚至可以選擇只閱讀包含快樂情緒的萬維網。

但這顯然沒有成為現實。2004年,正當W3C從事這一項目時,萬維網也悄然發生了很多變化。谷歌上市,蘋果通過基於Web的iTunes商店賣出了不計其數的歌曲,蘋果還推出了自己的Safari瀏覽器。

除此之外,一群來自蘋果、Mozilla和Opera的工程師組成了一個名為WHATWG的組織,也就是“網絡超文本應用技術工作組”的縮寫。他們對W3C的XHTML發展方向感到擔憂,擔心該機構忽視HTML,忽視真正的需求。

WHATWG開始從事本應由W3C從事的工作——定義新版HTML,也就是HTML5,集合各種新興的萬維網技術,並進行標準化。把這些新技術集合在一起,可以讓瀏覽器變成通用的高速電腦,提供更智能的表格、更好的視頻和音頻,還能更好地把文檔轉換成代碼,令越發紊亂的萬維網更加有序。此後,瀏覽器成了應用的載體,可以在上面運行軟件。

2007年,W3C認可了WHATWG的方向,開始親自處理HTML5。而XHTML2所倡導的情緒化網絡從未真正發展起來。WHATWG仍然保持獨立,雙方展開了並不順暢的合作。

盡管W3C接納了HTML5,有關這種語言究竟如何部署以及何時部署,仍然留下了很多疑問。CNET的史蒂芬·夏克蘭(Stephen Shankland)常年追蹤這一標準化流程,根據他的記錄,W3C討論這項技術的郵件列表中曾經出現過“幼稚”、“不可忍受”、“可笑”和“鬼把戲”這樣的詞匯。

同樣是在2010年,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發出了一封公開信,宣稱HTML5風格的網絡技術才是未來發展方向,Adobe的Flash專有平臺無法擔此重任。這封信意義重大,因為它意味著HTML5得到了一家頂尖科技企業的祝福,從紙上談兵進入到實踐摸索階段。

現在,經過了7年的發展,HTML5的命運似乎最終有了定論。據夏克蘭報道,WHATWG和W3C之間仍然存在分歧。孰是孰非似乎並不重要。雙方都在各司其職地肩負著自己的責任。各種各樣的沖突仍會不斷湧現,然後逐一解決,如此往複,最終出臺通用標準。WHATWG顯然希望W3C終止這樣的模式,但它畢竟已經統領萬維網20年。

如今的瀏覽器速度早已今非昔比,代碼編寫者再也不必擔心不兼容的問題。不過,他們似乎只看重速度,沒人試圖改變核心。以文檔驅動的傳統萬維網仍是網頁的基礎,但以應用驅動的萬維網卻可以跨越平臺,支持任何手機。它更加複雜,有時甚至令人困惑,但多數時候都可以正常運行。

終成行業標準

W3C的HTML5標準內容非常“豐富”,光是圖片部分就有1.4萬個單詞,這還只是一小部分,全文多達53萬單詞,達到HTML4的5倍多。但即使如此冗長,它也只是描述了萬維網定義的很少一部分。例如,他並沒有提及如何制作JPG圖片或GIF圖片,以及這些文件如何安排在二進制數據流中。其他內容則由其他組織負責制定相應的標準,這些標準又基於更多的標準而來,甚至可以追溯到數十年前的內容。

萬維網最初是為了發布和分享文檔之用,現在已經成為一套操作系統,它能監控手機電量、錄制和發送語音,還能管理電子郵件和聊天、提供遊戲運行環境。

與微軟Windows或蘋果Mac OS操作系統不同,HTML5標準是開放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如果你想編寫一個瀏覽器,隨時可以獲得足夠的信息,不會有任何隱瞞。甚至還有專門的教程幫助你開展初期的工作。

任何的標準都可以折射一種文化,HTML5也不例外。它體現出我們對文字、標題、視頻和音頻的偏好:我們喜歡把各種內容組織成列表,我們還喜歡看圖片,我們希望任何事情都能具備動畫和互動能力——每個字、每個標簽、每個結構元素。HTML5的所有內容都可以由代碼解讀,也都可以由用戶來旋轉和操縱。

萬維網曾經是一個獲取信息的地方,但現在,它也成了一個做事情的地方。這花了10年時間才最終實現。現在是2014年,HTML5終於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就像1908年的水牛城大會一樣,只要你使用了合乎標準的自動鋼琴,便可傾聽百年之前的樂曲。


微眾向左 網商向右:兩家純網絡銀行的“基本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98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6-3 16:37 編輯

微眾向左 網商向右:兩家純網絡銀行的“基本論”



阿里和騰訊可以說是中國兩家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個統領電商、一個壟斷社交,在這樣的基因里孕育出來的銀行天然不尋常。

去年12月12日,騰訊作為主發起人的前海微眾銀行獲得開業批準,並於近日上線第一款產品“微粒貸”;半年之後的5月27日,螞蟻金服主導的浙江網商銀行獲得開業批準,盡管目前還尚未正式開業,但網商銀行已明確表示,螞蟻微貸會整合到網商銀行中,而螞蟻微貸本身已經推出包括“花唄”、“借唄”等多款產品。

細數兩家銀行,不同的使命決定了不同的業務邏輯,對於螞蟻金服來說,銀行是現有空間的一個延伸,而對於騰訊來說,銀行是一塊新的空間,亟待探索。

他們為何需要銀行牌照?

螞蟻金服已涉足支付、小貸、基金、保險、理財、征信等多個業務領域,旗下擁有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微貸、芝麻信用等多個新興互聯網金融業態。

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螞蟻金服其實已經是一個“類銀行”機構,具有銀行的“存”“貸”“匯”三大主要功能。

“存”主要通過余額寶和招財寶來實現,兩者類似於支付寶資金池中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貸”可以通過螞蟻微貸來實現,而作為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寶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匯”的功能。

可以說,螞蟻金服已經為自己構建了一套金融生態圈,那麽,為何螞蟻金服還需要一塊銀行牌照?

“螞蟻金服要想實現資產端的擴張,僅僅依賴小貸是完全不夠的,小貸公司受制於資本金和放貸比例的要求,此前阿里也不得不嘗試發行小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以盤活小貸公司的存量資產,釋放資本金。”此前,一位接近螞蟻金服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

盡管商業銀行依舊存在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等考核要求,但相比小貸公司,其放貸能力將得到極大的釋放。

相比來說,騰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積累甚少,目前旗下包括財付通、理財通兩大平臺,財付通為理財通提供底層支付服務,理財通更像是一個產品超市。

那麽,在金融圈涉世未深的騰訊為何需要一塊銀行牌照?

“單從業務模式來講,微眾不必然需要銀行牌照。”近日,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第一次主動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他認為,之所以需要銀行牌照,是因為銀行能夠得到用戶的信任,從而讓合作更加順暢;長期來看,在金融數據安全和產品設計等方面,銀行牌照也能夠提供更大的空間。

總結來看,螞蟻金服獲得銀行牌照的目的是擴張現有業務,起碼是在現階段,而騰訊是為了嘗試新的業務。

輕資產銀行中的資產與負債

不同的目的決定了兩者不同的經營模式和行為路徑。

比如,在銀行高管人選方面,螞蟻金服占網商銀行30%的股權,但網商銀行董事長井賢棟和行長俞勝法均來自螞蟻金服內部,一個是COO,一個是副總裁,體現出非常明顯的控制力。

騰訊在微眾銀行中同樣占股30%,但其董事長顧敏之前任職於中國平安,行長曹彤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原副行長,對騰訊來說,因為缺乏相關經驗,所以啟動新的人馬,開辟新天地。

5月15日晚,微眾銀行首款資產端產品——“微粒貸”上線了。據了解,在微粒貸之前,微眾銀行接連斃掉兩款產品,盡管“微粒貸”上線後獲得了較好的用戶體驗,但一個問題是,它真的不大像是一款銀行產品。

早於其上線的“借唄”有著與“微粒貸”幾乎一模一樣的貸款流程,而“借唄”只是螞蟻微貸旗下的個人消費貸款。

目前,“微粒貸”植入手機QQ中,采用“白名單”制,8月份左右會在微信上設立新的入口。

事實上,無論是微信還是QQ,其最大的優勢是高頻互動:你可以24小時蹭在微信上,每10分鐘打開一次,刷新下朋友圈或查看新消息,但你不可能24小時都呆在支付寶錢包里,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打開一次。

對於微眾銀行來說,在沒有生態圈,沒有既得經驗的前提下,如何設計出能夠把這兩款高頻互動的社交軟件優勢利用起來的產品至關重要。顧敏也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符合金融原理的前提下,平衡好行業規則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創新體驗需求,找到用互聯網思維設計出銀行產品的方法。

在資產端,螞蟻金服的壓力可能要小一點,螞蟻金服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螞蟻微貸近5年來積累下的客戶資源、風控能力、渠道、產品開發理念等都可以被網商銀行所繼承,“這兩塊業務在慢慢整合,未來,小貸的客戶將會通過網商銀行來服務。”他說。

螞蟻微貸旗下的產品包括阿里信用貸款、網商貸、淘寶信用貸款、訂單貸款等。

而在負債端,可以說,包括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在內的5家民營銀行都面臨這個挑戰,尤其是對於不設線下網點的純互聯網銀行來說,存款從哪里來?

同業授信是一種模式,據了解,微眾銀行已經敲定了華夏、東亞和平安等三家銀行,另外還有十幾家銀行在商談合作的過程中。

類似的同業合作顯然是件微妙而複雜的事情,暫時可以將其理解為服務外包。

顧敏認為,微眾銀行的定位是持有銀行牌照的互聯網平臺,“不要把我們看成是一家銀行,看成一家中介就好。”他說。在這個中介的角色里,微眾銀行向合作銀行提供客戶、渠道、科技、數據分析的支持,負責產品設計和推廣創新,而合作銀行為雙方的產品提供資金。

顧敏介紹,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合作銀行拿走大部分的利潤,微眾銀行只能獲取其中的一小部分。顧敏也笑稱,微眾銀行除了同業合作這條路,其實也沒別的路可走。

上述螞蟻金服內部人士也對本報記者透露,網商銀行目前雖然還沒有正式開業,但同業合作也已經在洽談中。“未來不排除開發出將同業資金吸引進來的負債端產品,合作模式是我們提供渠道、產品、客戶和輸出風控能力,合作的銀行提供資金。”他說。

負債端,兩者走的是同一條路。

風控將成核心競爭力

當然,合作銀行有自己的資金收益和流動性要求,尤為重要的是對於壞賬的控制,這就要求兩家依賴於同業資金的網絡銀行具有更加優秀的風控能力。

“其實,螞蟻微貸在5年來積累下來最為重要的能力就是數據化風控能力。”上述螞蟻金服內部人士介紹,螞蟻小貸主要以“水文模型”來預測小微企業的後續經營狀況,從而判斷授信。

“水文模型”與傳統銀行的信貸審核模式極其不同:比如一家企業目前的經營相對困難,即處於“低水位”,傳統金融機構往往不會向其發放貸款。但螞蟻小貸可以從其歷史銷售和行業景氣程度的大數據分析中預測它很可能在幾個月後“水位回升”,那它也很可能獲得貸款。

微眾銀行目前采用的底層系統則是興業銀行“銀銀平臺”中輸出的IT系統,微眾銀行自身的系統都尚未完善。對於微眾銀行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將“社交大數據”轉化為“金融大數據”。

以微粒貸為例,其風控模式是在合作平臺的所有用戶里,首先撇除沒有把握服務好的人群,以及服務不到的人群;再刨除可能存在的結構性或群體性欺詐風險的人群,然後用大數法則來分散風險,運用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數據和邏輯,如央行的征信數據;再結合社交、行為、交易等各種模型。

那麽,誰的模型更靠譜呢?
(來源:一財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72

三星系兩家公司合並獲股東批準 李氏家族成功固權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7/931058.html

據外媒報道,掌控三星集團的李氏家族周五在與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Associates LP的博弈中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公司股東批準了兩家三星系公司規模80億美元的合並交易,該交易旨在鞏固李氏家族法定繼承人李在镕對三星集團旗下最重要企業三星電子的控制。

據外媒報道,掌控三星集團的李氏家族周五在與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Associates LP的博弈中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公司股東批準了兩家三星系公司規模80億美元的合並交易,該交易旨在鞏固李氏家族法定繼承人李在镕對三星集團旗下最重要企業三星電子的控制。

在李氏家族與Elliott進行了長達數周的艱苦爭鬥後,合並交易終於在一場支持票占69.5%的表決中獲得通過,但這並不會消除李在镕所面臨的壓力:不滿的小股東對他的期望增加,同時他可能面臨來自對沖基金Elliott的長期法律訴訟。

三星集團的實際控股公司Cheil Industries Inc.和三星集團旗下建築及貿易子公司三星物產的合並將有助於簡化三星集團複雜的股權結構。三星集團由大約70家公司組成,這些公司通過複雜的交叉持股聯系在一起。

報道稱,通過上述合並交易,李在镕將直接控制三星物產在三星電子所持的4.1%股份。李在镕目前持有Cheil Industries 23%的股份。三星電子是以銷量計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商。李在镕試圖在繼承父親的財產前提高他對三星電子的影響力。李在镕的父親李健熙是三星集團董事長,目前臥病在床。李健熙持有三星電子3.4%的股權。

預計Elliott將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法院沒有裁定該合並交易無效,外界關註焦點將很快轉向三星系另外一家公司Samsung SDS Co.,李在镕持有該公司11%的股份。

長期以來分析師和投資者一直預計李在镕會尋求最終將Samsung SDS與三星電子合並,這將進一步提高他在三星電子的持股。

三星物產和Cheil在聲明中表示,他們將聆聽交易反對人士的意見,並承諾改善與股東之間的關系,並對他們的建議和反饋持更加開放的態度。

此前三星和該對沖基金的交鋒已經持續了六周,雙方爭相尋求持有三星物產一半以上股份的國內股東和外國機構的支持。

如果發生並購交易,Elliott所持三星物產7.1%股份將被稀釋,該公司可能就並購交易有效性發出挑戰。一位知情人士稱,近幾個月,Elliott購買了持有三星物產股份並且投票支持交易的兩家三星關聯企業1%股份。

這1%的股份讓Elliott有權代表這兩家公司提出要求。Elliott可能會辯稱支持並購交易不符合股東的最佳利益。

Elliott的發言人表示,該公司感到失望,上述並購交易的批準似乎違背了很多獨立股東的意願,同時為三星保留了所有可以自行采取的方案。

根據並購交易條款,三星物產股東將用每股三星物產股份換取0.35股Cheil Industries股份。新公司將保留三星物產的名稱,將在9月1日完成法律意義上的合並,9月15日重新上市。

  • 中國新聞網
  • 李怡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61

購物天堂香港風光難續 周大福關兩家銅鑼灣金店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4/929951.html

香港零售業在今年1月同比下降14.6%,創下自2003年“非典”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從6月底開始,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18周年,全港各區工商聯按照傳統主辦為期一個月的“全港購物節”,連同全港3000余間商戶推出一系列優惠活動。這次購物節打出了“撐經濟、撐民生、撐商戶”的口號,現場參與宣傳的全港各區工商聯會會董陳俊達表示,自去年“占中”活動結束以來,香港零售市場一直未能恢複到原有水平,此次購物節希望能夠成功帶動香港和內地遊客消費,改善香港零售業近月來大幅滑落的局面。

就在活動開始後,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了今年5月香港零售業銷貨額臨時統計數字,5月銷售總額同比下跌0.1%,這一數字已連續第三個月下跌。雖然此次下跌幅度比起前兩個月有所改善,但是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一路滑落,在今年1月更是同比下降14.6%,創下自2003年“非典”以來單月最大跌幅。

香港零售業如今正在遭受一場寒冬的考驗。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也在日前表示,如果零售業持續低迷,可能會給香港經濟帶來不良影響。

酷暑當頭,香港鬧市區店鋪過冬

7月流火,對於香港零售商鋪來說,本是打折促銷、生意成交的旺季。在香港銅鑼灣、尖沙咀、旺角等繁華地段,隔三差五就有店鋪拉出“執笠(關門)大平賣”的橫幅,更有幾家店鋪鐵門緊鎖,門上掛出了“租約期滿,結業清貨”的標誌。

近年來,隨著自由行的放開,街道上的平價老店、茶餐廳慢慢消失,大量的金鋪、藥房湧入繁華街道。在號稱藥房最多的油尖旺,平均每600名人口就擁有一間藥房。但是今年以來,關門結業的店鋪卻越來越多。半年里,僅銅鑼灣崇光百貨周圍不到百米的距離里,已經有三間藥房關門,有的甚至是在租約未到期的情況下提前退租。就連知名品牌周大福近日也宣布接連關閉了兩家位於銅鑼灣的金店。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 “結業清貨”的店鋪大多因為生意冷清而無法堅持。旺角的一家藥房老板更是直言,如今的生意比起去年跌了八九成,店鋪內大多藥品都在低於成本售賣,目的是清貨止蝕。“如今賺到的錢連每個月的租金都不夠,不早點清貨,租金到期都變成了垃圾。”

生意冷清的不僅是藥房。過去人頭攢動的金店、化妝品店都遇到了同樣的難題。知名化妝品連鎖零售商“莎莎”的一名店員表示,雖然不至於“門可羅雀”,但是人流量明顯減少。“過去我們開三個收銀櫃,隊伍都能排到門口去,現在基本上一到兩個就足夠了。”

數據顯示,2012年香港銅鑼灣曾以每平方英尺3000美元的租金超越紐約第五大道一舉成為全球租金最高的商業街,而中環和尖沙咀緊跟其後位列第四、第五。但是今年以來,香港商鋪開始大幅度降租。

銅鑼灣街道上一家地產中介公司的職員表示,上個月剛剛成交的位於駱克道的一家約185平方米的店鋪,房租由之前每月88萬港幣減至55萬港幣,跌幅多達40%。

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5月23日發表報告指出,香港核心零售區2015年上半年店鋪租金下跌約20%至30%。去年中至今,銅鑼灣羅素街鋪位的租金累計下跌43%,尖沙咀廣東道和中環皇後大道中分別下跌33%和10%,以上街道店鋪租金目前基本已回落到2011年至2012年的水平。

放低身段,國際大牌紛紛打折

遭遇寒冬的不僅僅是街頭店鋪,就連商場里的奢侈品巨頭如今也發覺“年關難過”。

不同於內地大多奢侈品店鋪的清靜少人,以往香港的名店往往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店內櫃臺前堵著十幾名顧客高舉手指喊著“這個、那個”,店外街道上排起數十米長龍的場面曾不斷見諸媒體。但今年以來,沖進店里的顧客不再隨意挑選,而是奔著那些直降數千乃至上萬元的款式,而那些還沒降價的包袋則無人問津。

時代廣場連卡佛的一位櫃員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從來不降價的名品店在今年打折促銷了,但她表示,肯定比過去5年來加起來的還要多。她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往年從來不打折,VIP也僅僅是9折。但是今年最低的折扣一路降到了5折。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營業額變少。打折以後看起來好像生意還不錯,但比起往年來差遠了。”

與奢侈品一樣遭遇此次寒潮的還有珠寶類商品。香港市值最大的珠寶公司周大福主席鄭家純此前表示,今年港澳地區市場的消費意願已轉趨疲弱,在2015財政年度,港澳地區的銷售額相比上一財政年度下跌32.8%。

跌勢難止,訪港旅客消費放緩成為主要原因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內地訪港旅客增速放緩成為影響香港零售業業績的主要原因。

作為“購物天堂”,香港一直以來都以“購物”作為吸引遊客的賣點。在過去10年里,旅遊業占香港GDP比重約為4.7%,特首梁振英近日公開表示,不能忽視旅遊業對香港經濟所做的貢獻。

而在每年訪港的近6000萬遊客中,內地訪港遊客數量在過去10年中以20%的年均速度快速增長,至2014年已經上升到75%。其中,持“一簽多行”簽證的遊客由2009年的150萬人次增長到約1200萬人次,占據全部內地訪港遊客的一半左右。

但是,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先是“占中”活動造成的混亂,“水客”問題造成的矛盾及今年4月份開始收緊的簽證政策都對赴港內地遊客的數量產生了影響。香港特區政府提供的數據表示,2015年以來,赴港內地遊客僅增長6%,遠遠比前5年的平均增長值21%要低得多。香港入境接待協會董事長梁耀琳表示,之前香港每日接待大約400至500個內地赴港旅遊團,但是今年春節過後,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100個。旅行社反映的情況顯示,內地遊客對赴港旅遊持謹慎態度。對此,香港旅遊業協會主席胡兆英坦言,香港“已經迎來旅遊業寒冬”。

“水客”的減少也被認為是此次零售“結業潮”的導火索之一。據元朗泰豐中西大藥房的老板稱,之前每日藥房中售出的奶粉數量約為400~500罐,而自從“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如今的奶粉日銷量連百罐都難以維持。

雖然缺乏準確的數據表明“水客”所購買的零售總額,但是“水客”的減少對香港零售業的影響並不是造成香港零售業減緩的主要原因。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今年1—5月訪港旅客人數較去年同期上升3.9%,但是過夜旅客卻同比減少3.1%,不僅拉低了酒店收入,與此同時,香港的珠寶首飾、鐘表、奢侈品銷售額跌幅也很明顯。

 

  • 中國經濟周刊
  • 李怡
  • 張燕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85

十大PC廠未來兩年退出兩家 PC大佬們怎麽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674.html

十大PC廠未來兩年退出兩家 PC大佬們怎麽看?

一財網 李娜 2015-11-08 13:58:00

近日IDC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前10大PC廠商中的兩家將在未來24個月內退出市場,同時,在當前的IT供應商中,有超過30%將在未來5年內消亡。

對投資者來說,現在判斷PC是否還有投資潛力可能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過去幾年的行業表現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惠普在2014年將服務器業務和PC業務分拆,並裁員5萬人。索尼在裁員1萬人之後,也在去年年初忍痛將VAIO品牌易主,同時放棄PC業務的還有LG。聯想在2013年便開始PC+轉型,並推出了PC+移動策略,但從財報來看似乎未能止頹。同時戴爾也展開了大規模的收購行為,在業務核心上開始轉向企業級市場。

而PC的衰落仍在繼續,近日IDC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前10大PC廠商中的兩家將在未來24個月內退出市場,同時,在當前的IT供應商中,有超過30%將在未來5年內消亡。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預期,IDC表示這是由於移動計算和雲計算的興起將不利於PC市場的發展,在市場向“第三平臺技術”的轉型中,一些公司將成為犧牲者。這樣的技術包括雲計算服務、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移動計算,以及社交網絡等。

分析師表示,到2020年,這些以PC業務為主體的公司有可能被收購、兼並、逐漸萎縮,或是轉型。

“目前的PC生命周期約為4.5至5年。”IDC分析師湯姆·麥內利(TomMainelli)指出,隨著PC銷售的萎縮,整個市場正在向四大PC廠商集中。這四大廠商分別為聯想、惠普、戴爾和蘋果。因此,在當前5到10名的廠商中,很可能會有兩家退出市場。目前的5到10名廠商分別為宏碁、華碩、東芝、三星、同方和富士通。

不過,PC真的已經是塊糟糕的生意了麽?在筆者看來,也許有些言之過早。至少各家PC廠商還在努力的“做出抵抗”。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在中國市場,戴爾像一個本地企業一樣在縣城和鄉鎮刷墻、用宅男偶像來吸引遊戲玩家、縮短經銷商的周轉速度—方式方法土得不像一家外資公司,但它的確在很努力地賣PC。

在戴爾看來,夕陽往往沒有想象中那麽短暫。中國是一個每年銷售6000多萬臺PC的市場,這可不是說拋棄就能拋棄的。

而英特爾也專門為了中國的“雙11”電商節,開了一場PC產品的動員大會。

為了提高說服力,英特爾搬出了5年前的舊筆記本和搭載第六代酷睿處理器的筆記本進行了一番實際對比:後者性能是前者的2.5倍,續航時間是3倍,喚醒速度更是提升了4倍,還有語音助手、面部識別、更快的雷電接口等諸多新特性,總之,希望列出充分理由把消費者手中的舊PC給換掉。

此外,就在最近,幾家PC時代的巨頭也參與了進來,並且史無前例的為“PC”站臺。

英特爾、微軟宣布聯合惠普、戴爾和聯想三家PC市場領軍企業共同發起口號為“PCDoesWhat?”(PC能做什麽)的廣告宣傳攻勢,希望讓潛在的計算機買家充分意識到現代化PC能夠做的所有事情。

“人們購買由操作系統、處理器和外觀設計組成的整體設備。電腦這一類別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共同宣傳。”英特爾公司首席營銷官StevenFund說。

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ChrisCapossela則認為,在Windows10的支持下,新電腦已經開啟了創新新時代。因此,業界主要廠商應該通力合作,通過統一的宣傳,來提升有關創新的硬件和軟件推動這一變革的認知。

“現在整個生態內的多家OEM廠商聯起手來搞廣告營銷,我們能看到的是新形態的PC逐漸在市場中變得活躍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信號。”ChrisCapossela說。

在PC時代,微軟與英特爾的組合又被稱為Wintel組合(Windows+Intel),不僅主導了整個PC行業,也給兩家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現在為抗擊銷量下滑,聯想、戴爾、惠普首度破除門戶之見,和微軟、英特爾攜手推廣PC,這是整個PC行業在發聲。

雖然在未來移動互聯生活中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不斷演進,即便PC業的大佬抱團取暖,也難回黃金時代。“但當熊追來的時候,你應該蹲下系鞋帶。不是為了跑過熊,而是為了跑過別人。”戴爾副總裁王利軍說。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61

十大PC廠未來兩年退出兩家 PC大佬們怎麽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674.html

十大PC廠未來兩年退出兩家 PC大佬們怎麽看?

一財網 李娜 2015-11-08 13:58:00

近日IDC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前10大PC廠商中的兩家將在未來24個月內退出市場,同時,在當前的IT供應商中,有超過30%將在未來5年內消亡。

對投資者來說,現在判斷PC是否還有投資潛力可能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過去幾年的行業表現似乎已經給出了答案。

惠普在2014年將服務器業務和PC業務分拆,並裁員5萬人。索尼在裁員1萬人之後,也在去年年初忍痛將VAIO品牌易主,同時放棄PC業務的還有LG。聯想在2013年便開始PC+轉型,並推出了PC+移動策略,但從財報來看似乎未能止頹。同時戴爾也展開了大規模的收購行為,在業務核心上開始轉向企業級市場。

而PC的衰落仍在繼續,近日IDC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全球前10大PC廠商中的兩家將在未來24個月內退出市場,同時,在當前的IT供應商中,有超過30%將在未來5年內消亡。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預期,IDC表示這是由於移動計算和雲計算的興起將不利於PC市場的發展,在市場向“第三平臺技術”的轉型中,一些公司將成為犧牲者。這樣的技術包括雲計算服務、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移動計算,以及社交網絡等。

分析師表示,到2020年,這些以PC業務為主體的公司有可能被收購、兼並、逐漸萎縮,或是轉型。

“目前的PC生命周期約為4.5至5年。”IDC分析師湯姆·麥內利(TomMainelli)指出,隨著PC銷售的萎縮,整個市場正在向四大PC廠商集中。這四大廠商分別為聯想、惠普、戴爾和蘋果。因此,在當前5到10名的廠商中,很可能會有兩家退出市場。目前的5到10名廠商分別為宏碁、華碩、東芝、三星、同方和富士通。

不過,PC真的已經是塊糟糕的生意了麽?在筆者看來,也許有些言之過早。至少各家PC廠商還在努力的“做出抵抗”。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在中國市場,戴爾像一個本地企業一樣在縣城和鄉鎮刷墻、用宅男偶像來吸引遊戲玩家、縮短經銷商的周轉速度—方式方法土得不像一家外資公司,但它的確在很努力地賣PC。

在戴爾看來,夕陽往往沒有想象中那麽短暫。中國是一個每年銷售6000多萬臺PC的市場,這可不是說拋棄就能拋棄的。

而英特爾也專門為了中國的“雙11”電商節,開了一場PC產品的動員大會。

為了提高說服力,英特爾搬出了5年前的舊筆記本和搭載第六代酷睿處理器的筆記本進行了一番實際對比:後者性能是前者的2.5倍,續航時間是3倍,喚醒速度更是提升了4倍,還有語音助手、面部識別、更快的雷電接口等諸多新特性,總之,希望列出充分理由把消費者手中的舊PC給換掉。

此外,就在最近,幾家PC時代的巨頭也參與了進來,並且史無前例的為“PC”站臺。

英特爾、微軟宣布聯合惠普、戴爾和聯想三家PC市場領軍企業共同發起口號為“PCDoesWhat?”(PC能做什麽)的廣告宣傳攻勢,希望讓潛在的計算機買家充分意識到現代化PC能夠做的所有事情。

“人們購買由操作系統、處理器和外觀設計組成的整體設備。電腦這一類別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共同宣傳。”英特爾公司首席營銷官StevenFund說。

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ChrisCapossela則認為,在Windows10的支持下,新電腦已經開啟了創新新時代。因此,業界主要廠商應該通力合作,通過統一的宣傳,來提升有關創新的硬件和軟件推動這一變革的認知。

“現在整個生態內的多家OEM廠商聯起手來搞廣告營銷,我們能看到的是新形態的PC逐漸在市場中變得活躍起來,這似乎是一個很好的信號。”ChrisCapossela說。

在PC時代,微軟與英特爾的組合又被稱為Wintel組合(Windows+Intel),不僅主導了整個PC行業,也給兩家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成功。現在為抗擊銷量下滑,聯想、戴爾、惠普首度破除門戶之見,和微軟、英特爾攜手推廣PC,這是整個PC行業在發聲。

雖然在未來移動互聯生活中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為核心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不斷演進,即便PC業的大佬抱團取暖,也難回黃金時代。“但當熊追來的時候,你應該蹲下系鞋帶。不是為了跑過熊,而是為了跑過別人。”戴爾副總裁王利軍說。

編輯:邊長勇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76

別看他每天坐公交上班 人是兩家上市公司創始人 還單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122/152896.shtml

導讀 : 11月19日,傑克·多西迎來了創辦的第二家科技公司的上市。這位華爾街和矽谷的寵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傳奇?

i黑馬 蒲鴿 11月22日整理報道

全球首家IPO的移動支付公司誕生了。

Square,一家幫助移動設備用戶接受信用卡支付的公司,於北京時間11月19日,正式掛牌紐交所。雖然首次公開發行價格只有每股9美元,低於預期,但股價早盤一度飆升50%,給目前低迷的科技IPO市場註入了一針強心劑。

隨著Square的上市,最大的贏家也誕生了。傑克·多西(Jack Dorsey),Square的創始人兼CEO,一位特立獨行的科技怪才,再次被推上了鎂光燈舞臺。這位生於1976年11月19日狂人,在自己39生日之時,給自己送上了一份IPO大禮。

傑克·多西一直是華爾街和矽谷的寵兒,除了創辦Square,他還聯合創辦了一家更有名氣的公司——全球最風靡的社交網絡公司Twitter。

有人將傑克·多西比作喬布斯,因為他的經歷與喬布斯不謀而合。喬布斯早前創辦蘋果,後被掃地出門,創辦自己的電腦公司,最後又被“請”回來,帶領公司開發了iMac、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產品,最終蘋果締造為矽谷神話。而多西在2006年,也與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和比茲·斯通(Biz Stone)一同創辦了Twitter,並擔任CEO,但2008年遭到驅逐。7年後,這位狂人被邀請重新掌管Twitter,他被外界寄予了無數期望,背負著重振士氣,將Twitter這只藍色小鳥重新帶回“指數級增長”的黃金時代的重任。

尼克·比爾頓在其撰寫的《孵化Twitter》一書,曾經著力描繪了多西與喬布斯的相似之處:“多西開始按照史蒂夫·喬布斯的樣子塑造自己的形象,他像喬布斯一樣自稱為‘編輯’,而且總是穿著單調的套裝:白色的迪奧襯衣、藍色牛仔褲和黑色西裝。”

也有人將傑克·多西比作埃隆·馬斯克(ElonMusk),因為他們都連續創辦了幾家明星科技公司,並身兼這些公司的CEO。馬斯克創辦了太空技術探索公司SpaceX,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以及太陽能公司SolarCity,並同時出任三家公司CEO。而多西則同時兼任Twitter和SquareCEO。

多西曾經兩度輟學,從事過植物繪圖工作,做過有執照的男按摩師,還曾涉獵過時裝設計,還聲稱想成為紐約市市長。他的母親曾經感到絕望,擔心他永遠都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同時,他也是一個天才。15歲時多西已經開始了程序員生活,表現出超強的代碼編寫能力。90年代末,多西發現了紐約調度管理服務公司網站的安全漏洞,並提出修複建議。

傑克·多西,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傳奇人物?

流動的世界

每天早上7點06分,多西乘坐1號公交車,橫跨舊金山,最終在加利福利亞大街下車。這趟公交車要花費2美金,不過,多西買了月票,相當於每次只花1.75美金,能省一些錢。“我喜歡坐公交,喜歡公交車每過幾分鐘會停下來,再接著行駛的感覺。”多西說。

坐在公交車上,他總是一言不發,好奇地搜索著周圍的一切。“我會註意到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Instagram,Vine和Snapchat,也會註意到多少人在使用Facebook,多少人在使用Twitter。”他敏銳地抓取著身邊真實的信息。

除了觀察身邊,他的目光更多會放到公交車的窗外。城市讓他癡迷,讓城市流動起來的交通系統,更是讓他全神貫註其中,他在心里將這些系統進行有條理的歸類和分解。在他眼中,城市既是彈性的,又是穩定的,既是規律的,又是雜亂的。

從小,多西就愛上了這樣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他經常乘坐公車在城市遊走,眼睛里是整個世界的流動與變化。他仿佛能抽離出現實的一切,周遭的建築、設施、汽笛聲、人群的喧囂都變成了背景,映襯著整個系統。他曾照著紙質地圖在一臺老式的IBM 電腦上作標記,描繪紐約的都市風情。

他還喜歡研究蟻群和山楊樹。“我喜歡這種群居的結構,所有個體都對其中的網絡有著強依賴性。”他說。“山楊樹總是成群地生長,一棵死掉,所有的樹都遭殃。人類社會也是這樣,只不過表現得沒有這麽明顯。”他還喜歡畫蕨類植物,“他們簡單的結構一直重複重複重複。”

他總是沈浸在自己奇奇怪怪的想法里,而正是這些思考誕生了Twitter,一個將他腦中構想出的強依賴網絡結構變成現實的載體。

在他的思考中,Twitter甚至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次嘗試,是他對世界的反饋,他在尋找更大的答案。整個世界就是一個他參與制造的巨型產品。

在他眼中,Twitter與其堪稱一家公司,不如看成一個特別的概念,一種技術的精髓。公司就像一個編輯部,而他也將自己視為“主編”。在他的設置中,公司的模式就是要讓擁有最多信息的人把信息傳播開來,讓公司高層隨時認識到當前的發展趨勢和“十字路口”。

透明度和信任感被貫穿到整個公司運營中。他要求每一名員工必須知道公司正在進行什麽樣的戰略和行動,以及為什麽要那樣做。這一套模式在他創辦Square時,也用上了。據稱,他在Square中制定了一項規則:凡是涉及兩人以上的會議,必須做筆記,筆記要發送給所有員工。無論是公司設備故障修複、新的合作關系,還是新產品發布、新的標準頒布,所以筆記一律共享。

多西曾說,傳播想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公司結構;無論是200年前,還是100年後,內核是不變的。

在他的意識中,世界是以一種“流”的方式存在。既然是流,只有當下。Twitter是一種流,信息流,Square也是一種流,現金流。

他的座位是流動的。他從沒有固定的辦公位。

他也不看紙質書,紙質書是凝固的載體,他只看電子書。有人給他紙質書,他也不會接受,轉而從網上下載電子版,看完他也不會存儲,當即刪掉。他曾經想擁有一個大的圖書館,但後來這樣的想法被他自己否掉了。“知識和信息如果不能隨時查閱,又有何用?”

他不用萊卡相機,只用隨時隨地能拍照片的iPhone。

他擁有世界上最好工藝的寶馬汽車,每天卻只坐流動的公交。

流的生活方式貫穿他的一切。他追求精簡而非繁雜,創建Square,他就希望用這種用最小的最簡單的工具簡化交易,他說,早晚Square會把收銀機幹掉。

規則的世界

多西的飲食極有規則。

周一他會去Aziza餐廳,周二去Zuni餐廳,周三去Mint餐廳,周四去Tiburon餐廳,周五,他哪里也不去。這些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背後有他的理論。他說:“對於一件事,是越來越深入,還是越來越廣闊?這是兩種方式。於我而言,我總是在尋找最適合我的食物,越來越深入,而不是品嘗更多。”

在每天開始工作前,他都會晨跑3-5英里,而在周六,他最喜歡的休閑方式是遠足,他說“最好的思考時間就是行走”。他至今單身,而且對私人生活閉口不談。

多西確實從來不會間斷思考,不會放棄挖掘新想法的機會。

Square的創辦就來自他的一次偶然間的靈光乍現。他的手藝人朋友McKelvey曾經向他抱怨,有個顧客原本準備花2000美金買他的一個玻璃制品,可因為店里的機器讀取不了顧客的信用卡,整個生意只能作廢。這引起了多西的思考,他想,如果做一個方便小巧能讀取任何信用卡的小東西,不久能解決日常的支付麻煩了。這就是Square最初誕生的原型。

在Square發展起來後,他又開始勝任起管理者的角色。在公司事務上,他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周為單位進行管理:

周一,解決管理問題;

周二,解決產品工程和設計上的問題;

周三,關註營銷、通信以及增長問題;

周四,與外部合作夥伴和開發者召開會議;

周五,關註“公司和文化”以及員工招募問題;

周六,休息,遠足;

周日,考慮公司戰略問題,並進行面試工作。

而在一次大會上,他還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做與不做”清單。

做的事:

1.活在當前:不要把註意力浪費在過去或未來。

2.顯示你的軟弱,告訴人們你的錯誤和擔心,讓人惻隱

3.只喝檸檬水和紅酒

4.每天做20個下蹲和俯臥撐,跑步3英里,挺直站立

5.對每個人說“hello”

6.每天睡7小時

不做的事:

1.不要回避眼神交流

2.不要遲到

3.不要預設完不成的目標

4.不吃糖

5.周末不喝烈酒和啤酒

他說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保持專註,避免雜亂。

生活中的多西是內斂的,話很少,常常沈默,陷入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專門給自己列了一條“不回避眼神交流”,算是讓自己更多融入交流中。

藝術的世界

“我想成為Bruce Lee(李小龍),我想成為一個裁縫,我想親手制作工藝品與他人分享。”傑克·多西在一次大會上如是說到。字句之間,幾乎感受不到這出自一位科技狂人,願望竟然單純如此。

對於產品的設計,多西總是參與其中。有一次,他和設計師討論Square產品顏色。本來一切就緒,選定白色。他突然就否掉了,他說,蘋果正在朝這個方向走,我們必須就此打住。Square的用戶群偏手工藝人,顏色要帶有這個群體的色彩,而不是冷冰冰。他還親自把關Square新總部的設計風格。

他偏愛Prada的修身西裝,配以DiorHomme的翻領襯衫。他被視為科技界最時髦的男性之一。

他欣賞芭蕾。“我從芭蕾中學到了很多,”多西說,他與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舞蹈演員Sofiane Sylve關系密切,“我很欣賞這種協調和訓練。要讓事情簡單化非常困難。

他說喜歡的雜誌是《經濟學人》,“它以非常優美的形式展現在眼前……我認為它的封面棒極了。沒有副標題,沒有作者署名。它的設計令人驚嘆——黑色、紅色和白色,多麽美麗的文字設計啊。我從它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設計過鉛筆裙和不對稱半身裙。正當他打算設計褲子時,Twitter轉移了他的註意力。從此,也摘掉了自己戴了多年的鼻環。

他表示在生命的某個時刻會考慮追求更深層次的東西,比如成為一名藝術家。

也許他原本就是一位藝術家,在他設計的產品中,藝術的語言無處不在。他說,藝術和工程最美妙的交融,就是感受不到它的交融。而最好的設計就是感覺不到細節的存在,一切回歸本真和純粹。Twitter只用140字符,就能立刻拉近你與世界任何角落的距離,卻根本不會註意到軟件是如此的簡潔易用,自然才是最好的狀態,隨心隨性。

流動、規則、藝術,三者的交織構成了多西,而他的產品也只是自然而然地詮釋了他對於世界的理解。如今,第二個產品也上市了,看來,他對世界的理解,還不賴。

“it just work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49

阿里註資餓了麽:四國軍棋,兩家霸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4/152918.shtml

導讀 : 當前O2O亂局是由阿里、騰訊、新美大與餓了麽共同混合而成的一盤四國軍棋,巨頭試圖通過扶植代理人的形式擴大制定遊戲規則的邊界,而那些倍受期許的獨立勢力正在左右逢源爭取更高的收編價碼。

關於美團全面開戰阿里的消息,幾乎已經可以確信是來自後者的一次成功策劃,它將宣布成立不足半年的O2O平臺“口碑”在一夜之間提升到了與老兵美團並駕齊驅的位置,並將對手可能並不曾有過的驚慌失措的應對生動勾勒出來,直至滿城風雨。

雷鳴早於天色將暗,這是典型的阿里式公關作風。

與此同時,一個與O2O行業密切相關的傳聞則是:餓了麽在距離6.3億美元“系列”F輪融資僅過去三個月之後再度開放融資窗口,除了新增的滴滴戰略持股之外,還將引入新的巨型玩家,且總計融資金額超過騰訊“據稱”欲對新美大追加投入的10億美元,接近15億美元之巨。

而這個逐漸浮現的巨型玩家,被證明有極大概率會是阿里。

因此,當前的O2O亂局,實際上是由阿里、騰訊、新美大與餓了麽共同混合而成的一盤四國軍棋,它的複雜脈絡在於:巨頭試圖通過扶植代理人的形式擴大制定遊戲規則的邊界,而那些倍受期許的獨立勢力正在左右逢源爭取更高的收編價碼。

就像艾森豪威爾所言——“一場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作戰室里的腦袋而非前線拼殺的單兵”——在這張縱橫捭闔的棋盤上,每個參與者都認為自己的角色才是將軍。

阿里&騰訊:性格決定命運

與阿里有過交手經歷的公司多有共識,即阿里的執行能力堪比工業機器,這臺機器一旦啟動,便會進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狀態。

只是剛者易折,強如阿里,亦無法維持全天候無間歇的運轉頻率,它在順境中的冷卻期間,也是蟻穴壞堤的時刻。

比如,當快的作為阿里代理人時總是落後身為騰訊代理人的滴滴半步,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阿里不如騰訊有著急迫的危機感。缺少支付場景的騰訊——微信紅包不屬場景、而微生活項目又折戟沈沙——向滴滴傾註了包括微信和QQ在內的頂級資源,而阿里因為支付寶坐擁天然的支付場景而並未在快的身上付出與騰訊對等量級的投入,這種位移對於後來實際上是滴滴侵吞快的的結局影響頗大。

事實證明,恐慌帶來的緊張情緒在某種意義上具有極強的必要性。阿里對於美團的計劃,其實與UC有些相似——兩起案子均為時任阿里戰略投資部副總裁的屈田主導完成——“始於占股,終於收購”的計劃早有埋伏。

阿里的傲慢在於,它認定美團會收入囊中,連淘點點都預先做好了與美團互通的接口,卻不曾料到王興反而能從己方這邊撬走幹嘉偉。

至今,阿里重拾口碑之後宣稱的60億資金儲備並無足夠的威懾力,O2O行業盡管有著用戶黏性弱的特性,但品牌辨識及消費選擇的慣性還是存在,很難迅速縮短差距,而且僅從數值而言,它亦比不上百度糯米的200億。

而騰訊的“連接一切”,在作風上與阿里的“一統江湖”涇渭分明。

馬化騰是通訊行業的工程師出身——雖然後來很多人將他定義為騰訊最高等級的產品經理,但其實產品經理與工程師還是差異巨大的——這使騰訊過度迷戀基礎設施的坐收漁利之能,只要不對騰訊的核心社交業務構成直接威脅,小規模投資以增大盟友陣營的選擇就是可行的。

從大眾點評的戰略投資者到新美大的堅定領投者,騰訊顯然是將這場豪賭視為與京東結盟的案例複制。從騰訊在財報中特別披露網絡廣告的增長亮點亦不難看出,在將搜索(搜搜)和電商(易迅)自行斬斷之後,騰訊希望回歸技術型生意,避開貿易型生意的紅海。

故而新美大將兼具京東之於騰訊的甜蜜與痛苦:財務獨立核算,不會因為燒錢虧損而直接影響騰訊業績,但是缺乏深度整合能力,難以避免互相利用的短視現象。

所謂“連接”,不是“打斷骨頭連著筋”,而是“U盤式”的可插可拔。

比如,新美大是一定要做獨立支付工具的,這對騰訊而言同樣不是利好消息。在O2O行業,支付的重要性極高,它不僅是閉環上的把手,更是強行關聯用戶的鎖扣,騰訊若是只能成為用戶輸送平臺,那麽它的戰略投資實際上是有虧損含義在內的。

於是就有了滴滴與阿里前後走近餓了麽的下半場表演,下面細說。

新美大&餓了麽:獨立實為面子工程

如果說“王興留,張濤走”是鷹狼之爭的結果,那麽新美大與餓了麽則是狼與狼的廝殺。身為上海的互聯網公司,餓了麽的“去上海化”相當成功,它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完成了從一家深度崇尚Google文化的公司——連員工的私人郵箱都鼓勵使用Gmail——向一家以“毛氏管理”為教條的公司,在O2O的高強度執行領域迅速認清了方向。而新美大在幹嘉偉和呂廣渝兩員前阿里大將合璧之後,整體戰鬥力恐怕也不會弱於“BAT”之外的任何一家中國互聯網公司。

自古以來,王興有其業障:融資。

C輪及之後的每次融資,美團都會遭到來自暗處的狙擊,這個魔咒,並未因為它和大眾點評的合並宣告終結。

當前的情勢是,新美大處於新一輪融資前夕,王興希望募到的資金總額在30億美元上下,這也就意味著兩個必然條件:必然會是多方合投、必然會有美元基金。

從專業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角度出發,新美大借《華爾街日報》出口騰訊領投10億美元的消息,近乎一種對於資本市場的催促。而此時站出來捅破窗戶紙的,又是老對手餓了麽:直接由VC出面背書,把餓了麽放到了交易集市上,滴滴先否認再承認的戲碼就是一次殺傷級戲碼。

餓了麽的體量與新美大完全不在一個等級,這不僅意味著差距,同時也傳遞出另一層含義,即新美大作為投資標的,已經相當昂貴了——已經高達200億美元的一級市場估值,放到中概股市場已是僅次於“BAT”和京東、網易的第六大互聯網公司——對於成長性的信心將是新美大進行融資的最大障礙。

同樣作為投資標的,餓了麽的利弊則有所不同:它足夠便宜,且態度開放,比較容易投進去,只是在F輪之後,如果前面的退出者不夠多,管理團隊的股權稀釋將會引起可能產生問題的股權結構。

至於阿里在失去新美大之後以高溢價謀求收購餓了麽的可能性不小,即使是考慮騰訊也已跟了餓了麽兩輪融資的情況下。但是,就像騰訊在新美大身上最終擠開阿里的劇情一樣,當美團外賣趨於獨立運營時,與之高度重合的餓了麽在騰訊這邊的吸引力會下降不少,而這也給了阿里一次“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機會。

如果最終確定數字為15億美元,那麽即使將估值上漲的因素考慮進去,阿里也註定將在餓了麽占股20%以上,這個操作方式與阿里在高德、UC和優酷土豆身上是一模一樣的:

2013年5月,阿里向高德投資2.94億美元,換來28%的股份;一年之後,阿里宣布全資收購高德;

2013年5月和15月,阿里兩次總計向UC投資6.9億美元,根據阿里上市招股書的披露,這筆投資的占股也達到20%以上;一年之後,阿里宣布全資收購UC;

2014年4月,阿里向已經上市的優酷土豆投資12.2億美元,並將持股比例在隨後一年時間內增至20.7%,進而宣布全資收購。

其中的規律是:阿里會以20%的占股需要為基準線,對那些有助於迅速帶來穩定市場份額的成熟公司進行投資,且在隨後一年左右的時間內以略高於市場價的籌碼提出收購邀約。

作為到家領域剩余不多——或許是唯一的重量級——的獨立選手,餓了麽的價值在於它的隊列選擇權利。之所以這家公司周遭總會圍繞賣身傳聞——從京東到騰訊再到美團(新美大)——而其又總會從容擺出看似憤怒實為嬌嗔的辟謠表情,就是因為張旭豪自己也明白待價而沽的好處,他無論倒向來自何方的賣家,都會奠定後者難以短期速成的巨大優勢。

請忘記媒體對創業者們獨立意識的白描式寫作吧,獨善其身等同於無人問津,姿態之外,生存第一。

為什麽百度站在了圈外

或許比想象中的來得要快,中國高頻O2O也即將和其他熱門賽道一樣駛入巨頭備好的停車位里,再度出現騰訊(新美大)與阿里(口碑+餓了麽)瓜分成熟果實的默契結果。

1939年,美國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占比約為6:4,到了2014年,占比拉到8.5:1.5,這個趨勢必然也會在中國重複,並且造就兩大巨頭的霸業。

現在,我們可以來談談百度的問題。

2013年,百度推出輕應用,2014年,百度推出直達號,2015年,百度推出本地直通車,這三次嘗試的目標都是高度一致的,即在流量思維的構想內創造同時服務商戶與用戶的平臺型框架。

騰訊和阿里在O2O行業高舉高打的背後,其實都對主營業務的嫁接保持著相當的克制,比如大眾點評至今仍然只是微信的一個二級入口,而天貓和淘寶更是不會在產品層面與口碑發生交換。百度的不同之處在於,即使百度糯米已經擁有高度的自主運作權,它在百度的集團體系內仍要服從與手機百度和百度地圖形成三位一體的矩陣戰略。

百度地圖姑且不論,手機百度的出現相當詭異,它是一種生造場景的努力,輕應用、直達號和本地直通車均以手機百度為分發中心,這就造成了百度實際上希望用戶能夠通過手機百度的搜索入口進入百度糯米的消費空間,比如用戶在手機百度里搜索火鍋,然後點擊進入海底撈在百度糯米的商品主頁下單。

必須說明的是,百度這麽設計的邏輯是否成立,與其是否合理,是兩碼事。

說得通的邏輯在於,O2O項目對現金消耗十分劇烈,同時並不完全符合百度擅長的商業模式,因而百度一直試圖讓商戶為流量付費,輕應用、直達號和本地直通車都是相對低門檻的導流工具,商戶只要願意投入CPC推廣預算,即可掠奪計劃之外的O2O流量。

百度想做的,還是一個販賣詞匯的輕松生意。

只要百度無法從內部打破將搜索與O2O強關聯的堅持,它就很難贏得來自騰訊和阿里的重視。事實上,百度糯米用了數年時間拆解原本的代理商制度、將城市的自營權力收回之後,其實已經錯過了較多的優質商戶資源,當阿里進一步將O2O平臺的資本出讓給大型連鎖餐飲集團的玩法出現之後,百度糯米的不適感會更加強烈。

這里並非是說百度缺少“All in”的決心,而是堅持在路燈下找鑰匙的做法,很難說得上理性。

以及……

“BAT”的O2O征戰歷程,總讓我想起克拉蘇、龐培與愷撒的故事,他們擁有反對共和國元老院的共同利益,同時亦在各自羽翼豐滿之後察覺對方才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最後,愷撒揮師羅馬城下,在盧比肯河邊說“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經擲下,就這樣吧)”,然後再無律法可以攔得住他的鐵騎,最終他如願提著龐培的頭顱踏入空城,四海拜服。

我仿佛看到羅馬帝國的重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405

NASA選出三家私營公司為空間站運貨,除了SpaceX另兩家有什麽來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7/153826.shtml

導讀 : 目前,僅有SpaceX實現了運回貨物。其他公司的飛船——包括Orbital的天鵝座飛船和俄羅斯的進步號飛船,都在填滿垃圾後在返回大氣層中焚燒殆盡。

space_dream chaser

自從去年底SpaceX的獵鷹火箭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看來是下定決心要把向太空運送貨的事交給私營公司了。這不今天它宣布三家私營公司贏得了國際空間站第二輪商業補給服務合同,除了大家知道的SpaceX,另外兩家是Orbital ATK和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它們的任務是為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處理垃圾並安全運回科研樣品。從2019年到2024年,每家公司將最少向空間站運送6次貨物。合同價值還沒公布,但上次合同單是SpaceX就到手16億美元。

不是金剛鉆,不攬瓷器活。Orbital ATK和Sierra Nevada這兩家公司有什麽能力敢攬下往返太空運貨的活呢?

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中文名叫作內華達山公司,總部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Sparks市,是世界十大最具創新力的太空探索公司之一。有超過3000名公司員工,分部在美國的18個州、英國、德國和土耳其。

與SpaceX在返回地球時使用的普通太空艙不同,這家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叫作追夢者(Dream Chaser)的返回艙,其奇特之處在於有兩個可折疊的機翼,使其在火箭發射時能夠安裝在整流罩內,而在返回時能在飛機跑道上水平著陸。它的外形看起來像小號的航天飛機,一次能向空間站運送重5.5噸的貨物。能夠重複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但它是如何降低航天飛機重複使用時高昂的維修費用和安全風險的,現在還未可知。

追夢者能做到低重力返回大氣層和平緩的跑道降落,這對敏感的有效荷載、科學實驗和快速取得貨物很重要。

它能實現在離開空間站3小時內安全返回地球。SpaceX的返回艙也能做到這一點,但若選擇降落在海里,則需要6個小時。縮短返回時間將有利於空間站上的科學實驗,比如活生物、微生物和植物研究,或其他受重力變化影響大的實驗。

space_cygnus

Orbital ATX公司是由Orbital Sciences(軌道科學公司)和Alliant Techsystems公司的國防和航天部門在2015年合並成立的,總部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Dulles市。它原來是從該州的Wallops島發射火箭,但在2014年發射時發生了爆炸。目前它改用其他公司的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Atlas V)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火箭,但今年下半年它將使用自家的Antares火箭繼續從Wallops島發射。該公司開發的是天鵝座宇宙飛船。

在獲得NASA的太空大單後不久,該公司和SpaceX又中標了美國空軍的新型火箭引擎研發合同,可謂好事成雙。Orbital的合同價值約4700萬美元。美國空間此舉在於盡快更換宇宙神5型運載火箭中由俄羅斯研制的RD-180發動機,隨著美俄關系日趨緊張,在火箭中使用俄羅斯的引擎備受爭議。

此次中標,Orbital ATK將開發多種火箭推進系統,包括為貝索斯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使用的發動機開發可延伸的噴嘴,這種噴嘴如果研制成功,將改進火箭發動機的效率。

space_dragon

SpaceX的合同價值3360萬美元,用來開發其新型的猛禽(Raptor)發動機。新發動機將不再使用傳統的液氧和煤油,而是使用液體甲烷作為燃料。

NASA的第一輪空間站商業補給服務合同簽署於2008年,當時給了Orbital ATK的天鵝座飛船和SpaceX的龍飛船。合同時間到2019年,其中Orbital拿到了19億美元,SpaceX拿到了16億美元。此番NASA在第二輪合同新增了一家公司是為了有靈活選擇的余地。因為最近兩年這兩家公司在火箭發射中都遭遇過失敗。2015年6月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在發射時爆炸,而Orbital在2014年10月的火箭發射也遭遇了爆炸。

目前,僅有SpaceX實現了運回貨物。其他公司的飛船——包括Orbital的天鵝座飛船和俄羅斯的進步號飛船,都在填滿垃圾後在返回大氣層中焚燒殆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321

初中炒股,30多歲做了一家上市公司和兩家估值合計19億的公司,他說要超越馬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3/154831.shtml

導讀 : 你不能否認,在這個世上,還是“瘋子”成事多,因為你得偏執地相信,只有瘋子才能創造歷史!

你得承認

越是“瘋子”越能創造歷史

成功的人都說過很多大話

馬雲是,喬布斯是,埃隆·馬斯克也是

他們一度被認為是“騙子”“瘋子”“狂人”

1995年,正做中國黃頁項目的馬雲

喝得微醺、手舞足蹈,跟一大幫人神侃瞎聊

所有人都覺得“他在傳銷吧!”、“瘋了?”

喬布斯是出了名的難以相處

他不是工程師也不是設計師,卻吵吵著想要卓越

人們批評他的控制欲、他的專制

2009年的埃隆·馬斯克參加夜間脫口秀

黑長靴、灰夾克,一副拯救世界的表情

準備迎接世人的冷眼嘲笑

“騙子”馬雲、偏執狂喬布斯、美國狂人埃隆·馬斯克

他們成功背後都有極其相似之處

1

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瘋子”之所以被稱為瘋子

只是因為其聰明之處不被社會理解

今天我們聊一個自稱“學霸+官二代+高富帥”的“奇葩”創始人

2

就是他。

 又是一個讓人“羨慕嫉妒恨”的家夥

4歲開始自己去醫院看病

初中就會炒股(炒第一支股“豫白鴿”)

22歲身價千萬

24歲從歐洲工商管理碩士輟學

25歲國內最早一批創辦手機遊戲公司

27歲聯合出資成立昂立教育

十年後成功上市

現今,昂立市值已經超過60億

3

他叫栗浩洋(曾用名張未西)

37歲,栗浩洋再創業

打造社交應用“朋友印象”

躋身社交紅海

拿到俞敏洪、軟銀及騰訊投資

外人眼中的栗浩洋有些神經質和狂傲

他姥爺曾是北海艦隊首長(對,你沒看錯!)

媽媽是鄭百文(國企改革一面紅旗)副總、省會城市副市長級幹部

爸爸是《走向清華北大》等知名教輔書的作者

他從小學習成績拔尖

8歲就成為計算機實驗生寫遊戲程序

初中就讀完了高中全課程

榮獲奧數一等獎,進入上海交大天才試點班

關鍵

他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

一路保送!

4

自戀癌晚期,給外人的感覺是不著邊際

栗浩洋求學期間經歷豐富

擺過街邊攤

販過卡帶、帳篷和電腦

高中嘗試各種社會實踐(法院、銀行、礦業集團……)

只為體驗

最瘋狂的想法是主動要求

關監獄兩個月!!!(這個人真的是瘋子!)

他是個徹頭徹尾的“異類”

大學主修國際經濟法卻偏愛變態心理學

成上海交大《心理學報》史上第一任本科生主編

夢想去耶魯大學講授心理學

大二偽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並重構

用自證的理論邏輯看待世間萬象

活在自己的世界


請接受你心理變態的事實!

如你所見,他極度自信

他認為跟馬雲有很多相似點

都是英語老師出身,都是37歲再創業,都拿到軟銀投資,胸懷大誌……

只不過

他覺得“我的前期事業更順利,長得更帥”

栗浩洋的口才非常好(誰能想到他20歲之前是社交恐懼癥患者?)

朋友印象初期

他用了10分鐘時間打動了軟銀中國

並在之後的接洽中拿到投資

他十分欣賞有口才的人

並認為這是一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栗浩洋做社交產品

起源於他對心理學的鉆研和對人性的探索

單從名字上看

“朋友印象”更像是熟人社交應用

但其實它是“70%陌生人社交+30%熟人社交”

本質還是主打陌生人社交的產品

朋友印象的聯合創始人魏誌成

同樣少年成名

11歲就做了個人站長

13歲被網監局請去“喝茶”

2011年在香港理工大學讀書期間

做出了國內第一款匿名社交應用“也愛”

5

兩人相差10歲,“霸道總裁與文藝青年”式組合

2016年春節期間

“和XX匿名聊天”、“我哪張照片最美”等H5

在朋友圈盛傳

他倆是幕後締造者

“刷爆朋友圈的H5頁面創造了1億PV”

這也使得朋友印象APP

登上App Store社交總榜第4位

緊隨QQ、微信之後

超過了微博、陌陌

2015年3月

朋友印象成立之初便獲得正和島基金估值6300萬的種子輪投資

產品未上線,估值已被軟銀、騰訊等給到3億人民幣

隨後

得到了包括俞敏洪、潘石屹、海清、張歆藝在內的商界演藝界明星加持

至今

最新一輪估值已經高達13億人民幣!!!

6

朋友印象通過眾包方式透明化個人全景信息

殺入社交紅海的栗浩洋

只把社交作為個人信息透明化的入口

以社交切入,建立征信系統

他相信社會發展到最後是隱私和人的信息透明化

其實,朋友印象“扒光你”的過程十分簡單

第一步,加入朋友印象

第二步,建立你的人脈網

第三步,等著別人來幫你實現信息透明化

8

(同理,你也可以幫助實現他人的信息透明)

這主要得益於高開放性和強自由度的好友互評功能

在人的信息透明化基礎上

朋友印象未來要走的路線是

“個人精準數據服務+大數據征信+互聯網金融”

7

要玩朋友印象,你就要受得了信息全公開

這是一盤很大的棋

但栗浩洋的誌向還不止於此

除了朋友印象

他還身兼另外一個教育類項目的董事長

2014年底

栗浩洋和另外兩個夥伴籌劃成立了乂學教育

研發自適應學習系統

這套系統面向K12學生,從初中英語開始

目的是向學生提供更個性化的學習流程

他認為

“單純的MOOC和簡單粗暴的線下一對一都是耍流氓”

乂學教育也於去年完成3000萬人民幣的種子輪投資

資方包括青松基金、正和磁系、好未來集團以及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個人

融資額幾乎破了全球創業企業種子輪投資紀錄

      所以,你聽明白了嗎

栗浩洋37歲之前

一個人做了三件事

昂立教育、朋友印象、乂學教育

其中一個還是上市公司!

9

讓我先哭會……

如果你是第一次碰到栗浩洋

聽他跟你講他的“朋友印象”

他告訴你說

我們可以改變人類社會發展史

如果淘寶透明化商品信息能值2000億美金

那我相信朋友印象挖掘人的信息透明化價值

最少能值5000億美金市值……

此時,你一定會認為這個人病入膏肓像個瘋子

但他會采用馬雲體回答你:萬一實現了呢?

10

你不能否認

在這個世上,還是“瘋子”成事多

因為你得偏執地相信

只有瘋子才能創造歷史!

最後

誠摯地回敬每個視你為“瘋子”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1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