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想創業失敗?那就千萬別做這16件事情!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744.html

編譯:Jensen

要如何避免犯了走向失敗的錯誤呢?Mashable 作者Lauren Drell 蒐集了來自於創業公司創始人、 CEO 和投資者的意見,整理出了16 點新興新創公司最容易犯的錯誤。創業者們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犯了這些錯誤,從前人的錯誤中學習,就是避免失敗的關鍵。一起來看看這16 項要點:

1. 別把事情搞得太複雜

開發產品就是像是在打包行李一樣,把你覺得需要的都放進皮箱裡,然後把再其中的一半拿走。

— Jonathan Wegener,Timehop​​ 和ExitStrategy創始人

2. 等到天荒地老才決定要發佈產品

別小看「最小化可用性設計(Minimum Viable Design)」的重要性。產品的初步面貌可能會有點醜醜的,但那沒關係,只要讓產品能夠盡快地進入市場,才能瞭解客戶對你產品的看法。

但也不要急著推出產品,而忽略了要達到讓產品看起來還不錯的基本門檻。我第一間公司開發的產品,在當時獲得使用者的喜歡,但因為設計和視覺表現太差了,使用者們都不願意將我們的產品分享出去。當我們發佈The Muse 的時候,經過之前的教訓,這次有25% 的使用者,通過過社交媒體分享The Muse 給他們的朋友。

— Kathryn Minshew, The Muse創始人兼CEO

3. 不願意招聘人才

有些新創公司會認為請一個有會計、金融或其他專業的人材是件花錢的事,但請不要害怕在公司早期時投入行政資源的投資。

如果沒有人來處理這些事情,那就會是「你」來處理,最終你都把時間花費在不是公司發展最重要的事務上。

— Matt Salzberg,Blue Apron 創始人兼CEO

4. 死腦筋,不靈活

很多創業公司都在早期就設定了一個明確的最終目標和如何達成的步驟,這不是不好,但這不是創業公司早期該做的事;反而應該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靈活的隨機應變。

— Jeff Jackel,BuzzMob CEO

5. 產品概念是個秘密

有許多新創團隊都將他們的產品概念保護的死死的,都認為這個想法只有自己有,是個寶藏,如果被別人知道,就會被搶走。

其實第一,你的想法一定有人想過了。第二,有個想法不表示能夠成為產品,把它變成產品,去執行才是真正的開始。最後,你會非常需要那些有經驗的人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請開心地將你的想法分享出去吧!

— Jeff Jackel,BuzzMob CEO

6. 不夠專注

我想許多的新創團隊都很難達到專注這一個要求,因為在同時間有太多事情在進行了,你們有數不完的決策要決定,還得要保持快速的發展。

要從第一天開始就專注於你的產品、目標客戶和策略是非常難的;但你必須要學著去適應,並記得你的初衷。

— Alexa von Tobel,LearnVest 創始人兼CEO

7. 以為產品能輕易地被發現、分享

很多的創辦人都覺得只要我開發了一個產品,使用者自己就會靠過來用了。但我要和你說,如果你不去營銷產品,使用者是不會來的。

要讓服務、產品能夠像病毒傳播般散佈出去,從早期的產品設計就得開始著手計劃了;花點時間好好思考為什麼人們會想瞭解和分享你的產品,然後照著那樣去做。

— Jeremy Fisher,Days and Wander CEO

8. 過份把注意力放在找資金上

很多年輕的創業家都把找到資金作為是否成功的標準,這不是件好事;應該專注在建立一個可行性高,有發展性和獲利能力的企業才對。

— Brian Garrett,StyleSaint 及Venture Capitalist 聯合創始人

9. 接洽投資者的方式錯誤

創業公司普遍會犯的錯誤就是無策略地追著VC 跑,這絕對不是個好方法!

你應該透過那些已經獲得投資的創辦人們,去認識投資人;而不是不斷地寄Email 或是LinkedIn VC。那些受投資的新創公司的認同和推薦,對投資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Sam Teller Launchpad LA 總經理

10. 過度完美主義

許多新創公司的創始人都力求每個決策必須完美,但這會讓公司前進的步伐變得緩慢。

我和我的共同創始人也犯過這個錯誤,有時候只需要打個電話,下決定,然後讓事情快點有新的進展。

— Matt Salzberg,Blue Apron 創始人兼CEO

11. 被其他人的意見、回應搞得無法專注

將會有一大群人不斷地和你分享他們對你公司、產品的看法,接著你會很想快點就那些回饋來調整公司或產品。

但請記住,那些回應、意見都是根據那些人的知識和經驗,而你的工作是要接收這些訊息,再加入你自己的看法,才能做為調整公司的建議。

— Allison Beal,StyleSaint 聯合創始人兼CEO

12. 找到錯的聯合創始人

在早期,你很能找到對的聯合創始人、投資者和工作同仁;理想的合作夥伴是能夠和你互補或是擁有你沒有的專業,但最重要的應該是你們是否能夠分享一致的價值觀。像是願意共同承擔多少的風險、能夠同意對方的道德判斷嗎?

— Kathryn Minshew,The Muse 創始人兼CEO

13. 想討每個人的歡心

我早期犯過最大的錯誤,就是想要把每一個非用戶都變成我們的死忠粉絲,試圖說服每一個不認同我們Greatist 的人。但我很快就學到了,去尋找那些已經肯定你產品的投資人,並思考怎麼讓他們變成我們最大的擁護者,才是有意義的。

— Derek Flanzraich,Greatist 創始人兼CEO

14. 不聽使用者的聲音

新創公司在早期都會很沉溺於他們的產品想法,難去接受市場的反面聲音。如果你的產品無法得到市場的接受,你將無法真正擁有一間公司,或是擁有一間讓你無時無刻都處於掙扎狀態的公司。

— Nicole Glaros,Techstars 總經理

15. 草率做決定

在你還沒面試完應徵同一職位的十個人前,不要決定你要錄取誰;保持客觀,不要沉溺於某事。

在你決定把有潛力成為聯合創始人的人帶進團隊前,一直要好好地瞭解他。我看過太多因為和聯合創始人有問題而搞得公司分崩離析的例子了。

— Jay Levy,Zelkova Ventures 和Uproot Wines 聯合創始人

16. 不維護關係

要時時地和那些能夠給你指導或是對公司發展有益的人士保持互動關係,把你的行事曆設定好,並執行它;不管是短至每週或是長到每季都安排固定的會面。

每次當你出現想要取消這些會面的念頭時,請想想取消的結果就是寄出一封在信首寫下「自從上次和你見面,已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讓你頭痛不己的Email,還有之後重新建立關係的過程吧!

— Ally Downey,WeeSpring 聯合創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6

大盤跌了4天有點慌嗎?那就看看巴菲特老搭檔是怎麼淡定的(轉) 金石楊天南

來源: http://xueqiu.com/1175857472/36084102

大盤跌了4天有點慌嗎?那就看看巴菲特老搭檔是怎麽淡定的(轉)

2015-02-01程兆民第一財經《財商》

本周我去圖書館查資料,發現有關股市的圖書被借閱數量明顯增加,看來對股票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這就像一種條件反射,指數一漲,刺激了人們的熱情。關於投資,我對技術圖形不感興趣。

本周我拿起一本經常讀的書,又仔細翻了翻,仍不嫌煩。這本書就是美國知名財經記者珍妮特.洛爾的著作,《查理.芒格傳》。


查理.芒格,今年91歲了。1921年1月1日,芒格出生在美國西部城市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芒格的爺爺是法官,爸爸是律師。年輕時芒格選擇了律師業,後來他聽從了朋友巴菲特的建議,投身投資行業,再後來他成為巴菲特的合夥人。芒格不是很知名,但熟悉投資的朋友都知道,他的思想和智慧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一位投資大師,更是一位智者。如果你想獲得投資智慧,讀芒格的傳記,是一條捷徑。

對於投資,我發現人們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股票下跌的時候極其恐懼,股票上漲的時候也極其恐懼。恐懼,似乎始終纏繞著人的大腦。如果你想投資有所收獲,我認為要克服的第一條人性,不是貪婪而是恐懼。從這一點看,投資大師芒格的一生,有那些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學習呢?

不要恐懼投資,滾雪球起步要早。如果你希望通過投資積累財富,要認清時間的重要性,宜早不宜晚。

說起投資要趁早,很多年輕朋友會質問我:股票市場,風險這麽大?萬一虧了怎麽辦?年輕人應好好上班,企業家應安心生產,都去投資了,誰來做實業呢?這些道理確實對,我們應專註自己的工作,老老實實地賺取勞動收入。但是當我研究過黃金的歷史之後,我的觀點略有變化,在老老實實獲取勞動收入的基礎上,我認為年輕人應及早投資,為什麽?

因為我們現在全世界的貨幣體系,不是金本位。如果黃金還是貨幣,那我們賺取的財富,不會有大的貶值,問題是,現在誰能阻止貨幣價格的波動?在這樣的世界,你必須考慮自己辛勤勞動所得財富不被剝奪,所以投資還是要趁早。


芒格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27歲當了律師後,他尋找各種機會,積累資本。他曾投資過一家變壓器工程公司的股權。37歲時,芒格進軍房地產開發行業,在這個行業,他賺到了第一個100萬美元。此後,芒格在巴菲特的建議下,開始了資金管理行業。1962年,芒格38歲,開始管理一家名叫惠勒—芒格的投資合夥人公司。1962年到1975年,14年的時間里,合夥企業的年均回報率達到了19.8%。


芒格說,從起點出發,在沒有本金的情況下積累起第一個10萬是財富建設過程中最艱難的階段。賺到第一個100萬是第二大障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常年保持入大於出。財富的積累,就好像是滾雪球,從一座高山的頂端開始,會給你帶來很大的幫助。


投資要擺脫恐懼,前提是用自有資金投資。不要借錢,也不要賣空。只要你恪守這一原則,無論市場風雲變幻,天都不會塌下來。

芒格經營合夥投資公芒格經營合夥投資公司時,經歷了1973年和1974年美國股市崩盤,其投資組合在損失慘重。從投資業績看,1973年,芒格的合夥公司投資業績下跌31.9%,同一年道瓊斯指數僅僅下跌13.1%;1974年合夥公司投資業績下跌31.5%,同一年道瓊斯指數下跌2 3.1%。

這是一段艱難的時光,毫無疑問,芒格也經歷了焦慮不安甚至非常不愉快的日子。有一個新加入的有限責任合夥人在股市下跌前投入了35萬美金,因為恐懼在底部時嚇得退出了,對這個人來說,一半的資金在股市虧掉了。芒格為自己沒有能力說服這位合夥人而苦惱不堪。

《查理.芒格傳》寫道:投資損失從來都不會讓芒格煩惱,不過要匯報合夥人公司賬戶上暫時賬面損失,給芒格帶來了巨大的痛苦,1974年年底,他決定解除合夥人公司,不再為他人管理資產。

芒格經常告誡投資者:不要聽消息,不要頻繁交易,你購買的是一家公司的股權,關鍵是購買價格是否劃算。對於做空,芒格的態度很明確:不值得去體驗這種刺激。他說:“我們不喜歡以痛苦地交易來換金錢。”


投資要擺脫恐懼,在於你要對你買進股票的公司非常了解。最好這是一家優質的、高質量的、好企業。

芒格投資了一家變壓器工程公司之後,才體會到,高科技行業會給投資人帶來各種麻煩。他學會了如何界定優質企業:“好企業和差企業的區別在於,在好企業里你會做出一個接一個的輕松決定,而差企業的決定則常常是痛苦萬分的。”


芒格35歲遇見巴菲特時,對於好生意和壞生意之間的差別已經了然於胸。在他腦海里,不再受購買便宜貨這一投資信條的桎梏。多年來,他一直向巴菲特灌輸自己對於好生意的概念,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以賬面價值的三倍買下了喜詩糖果,開創了好生意的時代。

收購喜詩糖果之後,巴菲特和芒格原來檢便宜貨的投資理念得以進化,巴菲特說,要是我們沒有買下喜詩糖果,我們也不會買下可口可樂。芒格說,我認為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像當時那麽傻,我們早就應該意識到收購優質資產的優勢。

此後,芒格一直為如何收購更優質的公司而焦慮,他想找到那些具有長期良好收益潛力、不會惹來太多麻煩的公司。回顧一路走來,芒格這樣總結道:“一個人能做出幾次成功的投資然後就袖手旁觀,得到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投資要克服恐懼,還在於你可以通過有目的的閱讀,獲得投資智慧,從而堅定自己的選擇。

通過多學科思維模式來認識世界,並尋找投資標的,是芒格一生投資成功的秘笈。芒格倡導的多學科思維模式,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當然,閱讀範圍不應是隨機的,而是帶著目的去閱讀。

如果你想克服恐懼,你必須不停地問,為什麽?為什麽?同時你還必須將答案和有條理的科學理論聯系起來,這可能會費力一些,但一旦開啟這一模式,你就再也不會停下來。從物理學家那里,芒格學會了通過尋找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來解決問題。從數學家那里,芒格學會了將問題倒過來看,倒過來看。


投資要克服恐懼,當然也要防範風險,因為風險自擔。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看問題,不要只看事情的結果,而是要分析通往這一結果的路徑。

比如你讀芒格傳記,不應只羨慕芒格的財富,而是要思考,芒格通過什麽方法?賺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再比如如果你仰慕芒格的智慧,你同樣可以思考,從什麽時候開始,什麽動因?什麽價值觀?一步步推動芒格成為投資大師和思想家。或許,帶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去閱讀,你才會有所收獲。

參考資料: 《查理.芒格傳》 珍妮特.洛爾著

程兆民 財經記者、價值投資者、多學科思維模式倡導者。紀錄片《黃金時代》總撰稿、紀錄片《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二十年》總撰稿。喜歡閱讀,執著於傳播科學精神,探究投資真諦。
(來源:兆民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997

英國正式啟動退歐,那就積極應對吧

當地時間28日晚間(北京時間3月29日清晨6點左右),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簽署了英國申請脫離歐盟的信函。

13個半小時之後,即格林威治時間29日下午12點30分,英國駐歐盟大使提姆·巴羅(Tim Barrow)會將英國申請脫離歐盟的信函交到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手中。接下來的729天,直到2019年3月29日談判期結束,英國政府談判代表們將為英國人從歐盟贏取最大利益。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簽署英國申請脫離歐盟的信函

英國民眾與企業此時此刻的反應如何?

在英國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的前2天,第一財經記者來到了地處英國中部靠西北的柴郡(Cheshire)及其中心城市切斯特(Chester)——一座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的小城。

《里斯本條約》是基於《歐盟憲法條約》的“簡化版歐盟憲法條約”,規定了有關歐盟如何有效運作和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所有內容。《里斯本條約》的第50條涉及到歐盟成員國的退出條款,即“任何成員國可以根據本國的制憲要求,決定退出聯盟”。

企業成本與員工

陽光下的古城,到處可以看見黑白分明、有著百合圖案花紋的百年小樓,還有羅馬人留下的鬥獸場遺跡、紅磚古城墻、17世紀的教堂和英國最古老的跑馬場以及紅墻褐瓦的居民樓宇。

“與大多數中北部英格蘭地區選擇脫歐一樣,在去年6月23日的公投中,柴郡和切斯特脫歐派以微弱優勢勝出。現在脫歐真的要發生了,那麽就積極應對吧。” 為柴郡忙著招商引資的泰勒(Paul Taylor)告訴記者。

作為一個相對富足的郡,柴郡的GDP超過了曼徹斯特。柴郡歷史上就是一個工業集中之地,目前主要的制造業包括汽車、核能、生物醫藥、通訊、航空、旅遊等。賓利、沃克斯霍爾等汽車生產基地都在柴郡。

在柴郡克魯地區生產的豪華汽車賓利,目前在中國的銷量應該是全球第一。雖然作為英國人經典標誌的賓利,早在1998年就被德國大眾擁有,但柴郡人依然為在他們的土地上誕生並繼續制造的車界老牌感到驕傲。這里脫歐之後會有什麽變化?難以預測。

“最近,沃克斯霍爾被法國標致雪鐵龍收購的情況有些麻煩,法國人會不會關閉在柴郡的工廠不能確定。”在“柴郡商業領袖”(Cheshire Business Leader)機構工作的舒菲爾德(Nigel Schofield)告訴記者。事實上,在法方3月6日宣布收購消息後,就有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標致需要在今後5年內關閉兩至三家工廠,才能保持市場競爭力。因此,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推進,沃克斯霍爾在柴郡埃爾斯米爾港和倫敦郊外盧頓的工廠命運存在變數,這其中可能牽涉到的當地就業人數高達5000人。

“空中客車的機翼是在離柴郡幾英里之遙的威爾士小城布勞頓(Broughton)制造的,脫歐後會有什麽影響,現在誰也不知道。” 與中國企業和商業人士有著密切交往的馬丁(Philip Martin)在談到脫歐對英國各行各業產生的影響時,也流露出無奈之情。

在走訪切斯特附近的北愛爾蘭玻璃制品企業英瑟克(Encirc)時,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這家從制造飲料酒等玻璃瓶到完成裝瓶和運輸一條龍服務的企業,2015年被西班牙上市公司玻璃制造商Vidrala收購,其50%的市場在歐洲,50%的客源來自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雇員中有20%來自東歐國家。

“我們在柴郡艾爾頓(Elton)地區的工廠是2008年建造的,當時選擇在柴郡建廠,首先是這里有著制造業的傳統,有著制造業需要的技術人才;其次,這里的自然資源豐富,到處是公園綠地,生活環境優越安逸,對吸引外來人才有魅力。近10年來,我們的市場占有率從最先前的9%增長到37%。”接待第一財經記者的總經理柯里(Adrian Curry)介紹說。

柯里並不回避退歐給企業帶來的不確定性。“公投過後不久,甚至有客戶壓價50%。後來看到英國經濟的彈性,情況出現回轉。”

同時,柯里對企業前景還是相當樂觀的。在他看來,英鎊下跌,一方面是生產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出口的增長可以抵消貨幣貶值損失。

然而,脫歐對英瑟克這樣的企業的影響還不僅僅是匯率損失、成本提高,如何保障足夠員工到崗也是不得不關註的問題。目前大約900名員工中,有20%來自英國之外,以東歐人為主。脫歐對在英國工作生活的歐盟移民的政策不詳,也不免影響到他們。“脫歐之後,南北愛爾蘭邊控問題也是我們擔心的,不知道從愛爾蘭共和國跨境工作的人員,目前的自由進出是否能夠繼續。我相信這個問題政府會作出妥善的決策。” 陪同參觀的該公司培訓經理黑里(Rob Healy) 對記者說。

離開歐盟,特別是首相特蕾莎·梅的“硬脫歐”決心,很有可能導致英國從“單一市場”徹底退出。在此背景下,在為時2天的考察采訪中,記者從柴郡方面超乎尋常的熱情體會到,英國人是多麽希望與世界其他地區和國家,特別是來自中國的貿易、投資和各種合作。

“分手”沒那麽容易

根據《里斯本條約》第50條,即與歐盟成員申請退出相關的條款規定,脫歐申請必須獲得歐盟其他多數國家的同意,即27國中72%支持率,共代表歐盟65%人口,與此同時還要得到歐洲議會議員的多數支持,才能得以通過。

歐盟理事會上周回應英國政府3月29日遞交申請稱,將於4月29日舉行歐盟27國領導人會議,討論是否授權歐盟委員會與英國展開談判。預計5月歐盟將發布談判大綱,5、6月間英歐談判正式開始。2017年秋,英國政府有望宣布英國退歐後法律,以英國法律替代目前實施和遵循的歐盟法律。整個談判必須於2019年3月29日前結束。

目前橫在所有以上時間表之前的一條橫杠是,歐盟可能要求英國支付500億至600億英鎊的“分手”費,主要是指英國必須要兌現已經的經濟承諾。不支付“分手”費,就別想啟動談判,可能是近期“英歐之戰”的第一炮。更有人判斷,即使談判順利開始,這個過程可能會長達5年甚至10年。

情緣難斷

44年的“情緣”從此了斷,談何容易?在英國,幾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與歐盟有著千絲萬縷的牽扯。

農植物如何種植培育、工作時間應該多長、什麽藥物可以服用、什麽產業可以得到政府財政支持?英國和歐洲之間的航空通行規則如何繼續?科學研究資金缺口怎麽辦?沒有了歐盟津貼,農場主日子會怎麽樣?在英國和歐盟之間的古董交易,還能保持現在的規則嗎?在“單一市場”、貿易和移民自由流動等重大問題之外,還有那些多到難以想象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細微末節。即使是那些一心一意想脫歐的人們,對於未來會發生什麽,都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基本是腦中一片迷惑,心中多有忐忑。

“保持平靜,繼續前行(Keep Calm and Carry On)”,這句1939年英國政府在二戰爆發前鼓勵民眾的海報口號,如今重新成了當今英國人的“口頭禪”。

星空電視的最新民調顯示,參與調查的民眾中,有一半的人對正式啟動退歐程序感到高興或者非常高興;而36%的民眾覺得頗為傷感;還有14%的人表示漠然。

“終於啟動了,我們已經(對談論退歐)受夠了,希望從此以後可以真正專註於英國事務了。”有民眾表示。

“對於脫歐這件事,有一種無力感、無奈感、不知所措感,天知道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麽改變,上帝保佑女王。”也有民眾如此悲觀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27

這世上沒什麽是吐槽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吐兩次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783

《九品芝麻官》里邊妓院的老板娘便是吐槽高手。(電影截圖/圖)

當全民都沈浸於吐槽的虛擬快感之中,就意味著某個嚴肅話題“變味”或者它的空間被占據,某些重要的東西在被遺忘。

把吐槽當作手段,那麽吐槽則可能是匕首和投槍,把吐槽當作目的本身,它也許就只是廉價的調笑。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何為吐槽的最正確姿勢。

如今,“吐槽”這個詞已經徹底地進入了我們生活中,以至於我們在說出“吐槽”時,也不會察覺有什麽異樣。百度搜索“吐槽”有上億個結果;豆瓣里幾個以吐槽為名的小組,如“我們都是吐槽控”“相親後的吐槽”“淘寶吐槽大聯盟”,每個小組都匯聚了好幾萬人;《萬萬沒想到》《暴走大事件》《吐槽大會》等吐槽節目在網上熱播;以吐槽見長的papi醬成為了第一網紅……

吐槽為何發生?我們為何熱愛吐槽?

何為吐槽?

“吐槽”一詞,來源於對日本漫才“ツッコミ”的漢語翻譯(日本的漫才有點類似於我們中國的相聲,像最近很火的一部日劇《火花》講的就是漫才),是指從對方的語言或行為中找到一個漏洞或關鍵詞作為切入點,發出帶有調侃意味的感慨或疑問。漫才里的吐槽相當於相聲的“捧哏”,但它後來延伸成為動漫常用的詞匯之一。臺灣地區首先用吐槽一詞翻譯“突っ込み”,但只有發音,沒有固定字形,這種叫法傳至大陸後,吐、槽二字才有了確定的字形。經過網絡文化的不斷發展,“吐槽”逐漸在中文語境里衍生出新的意義,現在它往往是指對某人某事的挖苦、拆臺、抱怨、諷刺,也帶有自嘲和解嘲的意味。

但作為一種新的話語方式,吐槽又帶有鮮明的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反諷。反諷是一種顛覆性的語言背叛,它在事物和事物之間強行建立突兀、荒謬、不“合理”不“自然”的聯系,並因強烈的落差或出乎意料的逆轉,消解了嚴肅,解構了正諭,戲仿了主流,也產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劇效果。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人們時常改編某些雅正的傳統詩詞以對某些不合理的現象進行吐槽。像“衣帶漸寬終不悔,加班幹活累脫水”“人生自古誰無死,加班加到過勞死”,這既是對不合理的“996”工作機制的吐槽,也是一種自嘲;像“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剛”,這是對階層固化與“拼爹”的吐槽;再如“帝都風光,千里塵封,萬里灰飄”“鋤禾日當午, 春運訂票苦”則是對霧霾、春運一票難求等的吐槽。

吐槽的另一個鮮明特征是,娛樂性。吐槽不是那種一本正經的嚴肅反諷,不是鐵青著臉地批評,也不是氣急敗壞地痛罵,相反,它是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對某些不合理現象進行批評,因此很多時候,它的形態有點像抖機靈的段子。就像前文所列舉的詩詞解構,本身就因強烈的反差而自帶某種“笑果”。再如豆瓣網上曾有網友發起“三行辭職信大賽”,許多公司白領紛紛響應,對領導和單位集體“吐槽”,如“爺/走了/不見”“老板/你這麽窮/工商局知道嗎”“老板/你的更年期太長了/他不走/我走”等,這些吐槽都幽默有趣,令人會心一笑。

宣泄不滿,一笑而過

進入現代社會,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現代人也承擔著越來越多的壓力。戶口、房子、車子、空氣、食品安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這些重大問題困擾了許多人,但很多問題的解決並不能一蹴而就,人們不得不一邊面對著問題,一邊努力地負重前行。在這個過程中,不少人心里擠壓了很多不滿。而吐槽的反諷和娛樂屬性,則為人們提供了宣泄不滿的新途徑,並在輕松愉快的範圍中得到了某種撫慰。就像過年期間,彩虹合唱團的《春節自救指南》刷爆朋友圈,其對於七大姑八大姨盤問的吐槽,讓很多人出了一口“惡氣”。

這時,吐槽的功能就有點類似於“社會安全閥”。吐槽能夠將平時蓄積的不滿情緒及個人間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可以有效避免消極情緒的累積以及戾氣的產生和蔓延,從而在維護社會和群體的生存、維持既定的社會關系中,發揮“安全閥”一樣的功能。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所處在一個娛樂社會。大眾文化的高度發達,一切嚴肅的東西都被扁平化、娛樂化了,不但文學藝術娛樂化、電視節目娛樂化、新聞節目娛樂化,甚至學術研究娛樂化、社會問題也娛樂化。很多東西想要流行,要麽獵奇抓人眼球,要麽就是得引人發笑。而很顯然,吐槽滿足了人們娛樂化的需求,就好比許多電視劇電影爛得出奇,但它們卻得到追捧,這並不因為觀眾喜歡看爛片,他們不過是以爛片為契機來一番吐槽,並達到娛樂的目的。

以吐槽見長的papi醬成為了第一網紅。(東方ic/圖)

亞文化與歸屬感

吐槽最先是在二次元領域流行起來的。像《銀魂》《搞笑漫畫日和》等日本動漫,采用吐槽的語言方式,向觀眾迅速揭示動漫的笑點,幽默地諷刺社會,大受觀眾歡迎。而中國吐槽文化,同樣發軔於二次元文化領域,如國內著名的A站和B站 ( AcFun和bilibili) ,這里是禦宅族們的聖地,他們最喜歡邊看動漫邊發送吐槽彈幕,並以吐槽的方式聊天。雖然人人都可以吐槽,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吐槽文化的主體還是青少年。從本質上講,吐槽文化是青年亞文化的一個分支。

相較於主流文化,青少年有著獨特的話語體系、表達體系、審美體系乃至價值體系,如二次元,鬼畜,吐槽,戲謔,表情包,模仿秀;如去中心化,個性化,顛覆性。並且,他們能夠在同樣的文化中,獲得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B站的活躍用戶超過1億,90後用戶占比高達90%以上,90後來到這里就仿佛來到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一種歸屬感和親近感。

而B站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彈幕。看視頻的時候,發現想吐槽的點或者瞬間的感觸,就可以立刻暫停視頻,在定格的畫面上發出自己的評論。如果這個畫面同樣觸動了其他觀眾,那麽幾千甚至上萬人的互動就會產生。評論的互動一方面是給人營造出一種現實交互感和在場感,與此同時,也將觀看視頻的其他用戶團結為一個社群。社群中的人擁有相對一致的價值觀、相對一致的喜好、相對一致的話題,人們可以在這里獲得了一種短暫性的身份認同感,“我是大家中的一員”“這里我有許多朋友”“我們竟然喜好相同誒”,一群陌生人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填補了現實生活因身份迷失導致的空虛。

警惕娛樂至死

吐槽作為年輕人一種新的話語方式未嘗不可,而且就目前來看,它非常富有生命力。因為它的主體是年輕人,創造者年輕,使用者年輕,帶著年輕人很強的主體性和自我意識,反映了年輕人的訴求和心聲。這其中常常有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時刻,比如他們對房價上漲、 空氣汙染、食品安全等諸多社會問題的吐槽入木三分,對許多假大空東西的吐槽令其原形畢露。

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娛樂至死。誠如前文所言,但凡在網絡上受年輕人追捧的,多少都帶有那麽點娛樂性質。戲謔、調侃、八卦、無厘頭、意義的消解,縱然再嚴肅的新聞,都可以用一個微妙的吐槽輕松對付。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不無擔憂地說: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他警惕以娛樂的方式介入到各種嚴肅的公共事務中來,因為笑聲極易代替思考,嚴肅話題會形同雜耍。當全民都沈浸於吐槽的虛擬快感之中,就意味著某個嚴肅話題“變味”了或者它的空間被占據了,某些重要的東西在被遺忘。

這提醒了我們,把吐槽當作手段,那麽吐槽則可能是匕首和投槍,把吐槽當作目的本身,它也許就只是廉價的調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0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