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七個新基金合夥人的閉門分享:未來十年,這批新基金能活下來多少?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7/0313/161814.shtml

七個新基金合夥人的閉門分享:未來十年,這批新基金能活下來多少?
42章經 42章經

七個新基金合夥人的閉門分享:未來十年,這批新基金能活下來多少?

那現在的這批新基金,放眼未來十年,還有多少能活下來?

本文由42章經(微信ID: myfortytwo)授權i黑馬發布。

問題一:有一個國內做過十多年的基金負責人說,最早他們參加活動亂七八糟的報名單位有一千多個,到現在活著的也就 30 個。那現在的這批新基金,放眼未來十年,還有多少能活下來?

合夥人 A:我們在大概 2012 年的時候研究過美國的數據,看了 2000 年之後幾年投資 TMT 的早期基金,發現募資超過兩億美金的全美國有兩百多家。而這兩百多家里面,在 2008 年之後又募集到超過兩億美金的,就只有不到八十家。

合夥人 B:就是說第一這是一個小行業,不比二級市場那些人動輒就是幾十個億。第二呢這個小行業不好做,做基金的第一個門檻實際上是募資,你有能力募到兩億美金以上的其實也沒有幾個,他能募到說明他已經有專業能力了,有 track record 和 portfolio 了。但這些募到之後最後能活下來的也就是區區三分之一。

問題二)為什麽做新基金?新基金可能有什麽優勢?

合夥人 C:第一,做早期投資新基金的決策流程可以更簡化;第二,老基金的投資風格會偏穩健,新基金可能更容易抓到一些新的機會、新的風口。保持小,能夠更加敏銳。

合夥人 D:當然利益分配機制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合夥人 C:對,但還有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可能說實話理想、名、利三者多少是要喜好一頭的,我是利看的還弱一點,我對在這個人生軌跡里面能夠做成一家機構而且這個機構能堅持十年以上乃至於更久我會比較開心,所以這是我想要的。

合夥人 B:那你們現在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怎樣的?

合夥人 C:我們的機制是和項目掛鉤很緊,最多可以分走 50% 的 carry。

合夥人 B:這個和我們也一樣的,我們的項目經理在單個項目上有可能分到比合夥人更多的錢。

問題三:新基金怎麽看 2017 年?有什麽值得投資的?

合夥人 A:我們主要看三塊,一個是有網絡效應、規模優勢的平臺,可能大部分會是交易平臺;還有一個是能夠生產數據、並且利用這個數據來改善用戶體驗的,最後一塊是下一代生態系統的“樞紐”,指的是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微軟或蘋果這樣公司的。

合夥人 D:我想跟你聊聊這個。第一個問題是,有網絡效應的交易平臺到 2017 年還有沒有?為什麽呢?移動互聯網這個時代已經跑了六年了,如果說有機會,理論上來說應該被無數人試錯過了,為什麽到 2017 年還有?

合夥人 A:都被人試過了這句話其實不準確,或者說只是顯而易見的、容易做的被人試過,而且其實試過了也不代表已經被試出來了,總的來講還是有機會的。就像社交網絡,有 Facebook 還會出下一個 Whatsapp。

合夥人 D:我相信 2B 領域還比較早、還有機會,但你覺得 2C 會有網絡效應的交易平臺里面還有哪些?在什麽領域會出現?理論上現在看得見的,有網絡效應的交易平臺都被小巨頭占的差不多了。

合夥人 A:我們都以為沒有了,結果 2012 年、2013 年又出來打車這一波,是吧。

合夥人 D:對,移動互聯網是 2010 年開始的,2012 年、2013 年都在試錯,有很多機會,但是現在已經到了 2017 年了,2C 的這種平臺其實越來越少。所以 2C 為什麽你覺得還會有大機會呢?因為我同意還有小的垂直領域可能會有。如果是大的,會在什麽領域出來?

合夥人 A:就我們觀察到還是有很多品類都沒有被很好的服務,之前之所以沒有出現這樣的平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因為某一些基礎設施還是沒有成熟,Mobike 就是一個例子。

合夥人 E:我補充一句,我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覺得還是有新機會,比如說我今天看視頻這個東西,我覺得新的機會出來一定是有新的維度出來,比如說地理維度,所以說視頻這里面也許還有大機會。

合夥人 D:我同意,因為所有的機會是由需要 driven 的。但我投了很多交易平臺,我覺得我很難看到下一個的 C 端的具備 2C 網絡效應的。

合夥人 C:是的,但這個還是可能有的,但是並不是 structural 的機會,我覺得是在很點狀的市場。

合夥人 E:就簡單的講就是很難用 top down 的方法來去預判這個事情。

合夥人 D:第二個問題,你第二個策略是數據 driven,數據 driven 的話理論上來說大公司手中的數據最多,那創業公司的機會在哪里?

合夥人 A:在很多垂直行業垂直領域還有機會,這些垂直領域甚至都不比滴滴打車這樣的領域小。比如教育、醫療等等。

問題四:新基金可以怎麽做?

制度上:

合夥人 A:我把成績特別好的一些基金做了一個比較,發現美國頂級 VC 大多人都不多,而且一線看項目的會以他為主來做決策。

合夥人 B:就是他得有判斷力和足夠的經驗了,所以很多美國基金不會讓分析師在一線。

合夥人 A:是,還有就是很多頂級的 VC 都不用投票制,比如 Benchmark。

合夥人 B:他們是一個合夥人看完了說投就投,還是?

合夥人 A:他會內部討論,每一個項目他都必須經過內部討論,但都是由看項目的人來決策。

合夥人 B:所以最後還是要達成一致還是說每個人靠自己的 silver bullet?

合夥人 A:他們會有點像 social capital 這樣的模式,就是把自己的 brand 和影響力賭上去。你可以把它理解為 silver bullet。但你如果天天這樣幹也會打光了。像很多老的基金里每個人都是一身成就,都投了很多很多厲害的東西,當然他本身就已經養成了習慣,非常喜歡仔細的思考一些東西,所以投票不行。

再比如說 Greylock 就是每個人寫一個對項目的看法、一個分數,但是這個都不算數。然後為了解決社交壓力的問題每一個人不需要開會,而是單獨寫一份郵件發給推項目的一個人。

最後就是很多基金沒有 deal carry,只有 fund carry,

合夥人 B:只承認集體的力量?

合夥人 A:也承認個人的力量。這個沒有最優解。

心態上:

合夥人 F:我做新基金,已經投了很多項目,大概百分之七八十拿到下一輪,不能說特別差,也不能說特別好。反正我個人是越做越有敬畏之心,越做越覺得紅杉、啟明、DCM 等真的很厲害,所以我越做越覺得自己淺薄,越做越覺得早知道應該晚點出來,這個是我個人的一點重要的感受。所以我下面的延續的動作就是從大機構里面找更多的人進來補充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去平衡我們沒有學會的東西,因為 VC 這個需要快速學習,如果跟不上就完蛋。

這個是新基金的一個特點,他其實是高死亡率的,就別管什麽原因,你團隊磨合不好也好、還是你投得不好也好、還是你策略上犯了錯誤也好,新基金創業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創業,創業一定是少部分機構成功,大部分機構完蛋。盡管我們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完蛋,但是十年之後這個結果應該是改變不了的。回到這兒我覺得第一個還是要向老基金們致敬,然後從他們大平臺上挖人。

方式上:

合夥人 B:新基金都需要一個清晰的定位,在某個領域投出成績,能夠成就一家新機構。但是這可以讓它成為一個二線的,它成不了一線的基金,一線基金一定是更高層面的一個全方位的覆蓋,他不能有短板的。

比如 XX 基金雖然是投汽車、房產,現在拓展到娛樂,娛樂投的也很好。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也在找第二個或者是第三個根據地,根據地多了就成一個大胖子了。

而投單個領域的時候,首先你要投標桿,在這個領域的前十名里起碼要投到三個,你才能夠成為一個品牌的機構,但也只是一個二線的。

合夥人 A:我覺得你剛才說的找到根據地以後要擴張我也是很同意的,我們研究了兩百個基金,有一百二十個死掉,這一百二十個怎麽死掉的呢?我們發現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專註的那個行業里面有 nano tech、clean tech、semi conductor 等等這些波動性很強的行業。也許這個行業並沒有死,但行業在那三五年進入低谷,也會讓一個基金死亡。所以抓住風口我先立一步這個是可以的,但是立完之後要立刻延展。

合夥人 E:我說說我的看法,XX 和 XX 兩個基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兩個每一家的三個合夥人都磨合了很久,而且這個久都是在一線機構里面經歷了很多失敗的項目,而且位置足夠高。

第二點呢我觀察 XX 基金,第一個是人足夠強,第二是背後相對是有比較強的力量的支撐,這點很重要。互聯網行業里面,要不就是真憑能力、要不就真憑資源,資源和能力都是兩個不同的方法論,沒有誰是對誰是錯。所以 XX 早期的一期基金能推的那麽快、回報那麽好、項目那麽準。第一是人強,而且時機對了,他出來的時間很好;第二個就是背後的資源,毫無疑問,這個也是他多年的人脈積累的。

問題五:FOF 角度如何看待老基金和新基金

某 FOF 從業者:在我看來 FOF 有兩個投資邏輯,一類是資源導向,資源導向就包括你們談到的老基金,比如紅杉、經緯這些有品牌的。

然後同時的話資源型不僅包括品牌,包括比如說剛才談到的 connections ,比如 XX 當時就是有很多好的 connections,這也是資源,各種各樣的資源。

那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專業性這個,在我看來其實基金這個行業是一個手藝人,或者我叫他腦藝人,他其實是一個用自己的 brain 賺錢的一個行業,那我們在投這個行業的時候可能會需要判斷他的腦力或者是認知能力。

這個其實包括專業能力但不僅僅是專業能力,這個在做基金這件事情上我個人覺得其實有很大的是他需要構建一個對價值創造的認知能力。聽上去挺懸的,其實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怎麽看待這個世界上的價值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既包括歷史也包括未來。如果在這一點上能給到我們足夠的信心,那我們會選擇。

這是一個基於人的投資邏輯不是基於資源,就是只投人。這個人純粹是建立在他對這個世界和投資這件事情認知的基礎上,包括對專業能力但不僅僅是專業的能力,包括 XX 談到的學習能力和拓展能力、持續叠代自己的能力,也包括剛才談到的組織能力,是否願意讓一線的人做決策,是否是一個小團隊。

因為投資這件事情我覺得剛才談的決策機制很好,但很難,因為我覺得很難做到,就是你需要讓一線可能 partner 我 keep 很少的人,我不要一些分析師我只要三個人、五個人,我每個人做決策。很難,但是做到了就很好,諸如此類的,這是我看的第二個點,就是說如果這點很強的話我們也願意投資。

這個可能對 FOF 的角度來說就是一個像投 BAT 等上市公司和投 A 輪的角度差異一樣。就我投後面一類是希望說能看到更高的倍數,我投 BAT 我可能 expect ROI 可能也就是 15%、20% 之類的,那我投資後面這個的話我會 expect 有更高的 ROI,同時可能有一定的 risk。

在我看來我只有這兩種邏輯。

基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3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