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易方達前員工陳志民涉嫌老鼠倉跑路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7353237
有媒體今日報導稱,易方達基金前員工陳志民涉嫌老鼠倉內幕交易,並且陳志民被傳已經跑路了。

  在上週五(1月24日)市場就開始有傳言證監會正在調查一個史無前例的老鼠倉內幕交易,據消息人士稱,該人士名氣相當大,名氣與王亞偉不相上下,而案件事發地為深圳。

  截至昨天媒體圈開始傳言涉及三個人,其中兩個人在今日上午相關的公司已經出面澄清,僅有陳志民目前仍無進一步的消息。

  搜狐基金聯繫了易方達基金市場部相關人士,該人士稱:「陳志民離職時正常完成了交接,對於他個人的其他事情我們不清楚,我們公司旗下的基金經理未接受任何形式的調查。」

  同時,搜狐基金也致電了陳志民186開頭的手機,一直顯示「您撥打的電話呼叫前轉不成功「。

  隨後搜狐基金向該手機號碼發送了短信,提示市場有關他涉嫌老鼠倉傳言,期望得到本人具體解釋,但截至發稿時也未收到陳志明的回覆。

  陳志民,前易方達副總經理,2000年參與籌建易方達基金公司,2001年4月公司成立至2012年2月29日,曾任易方達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投資經理、基金投資部副總經理、機構理財部總經理、基金投資部總經理、總裁助理、基金投資總監、基金首席投資官。

  管理時間最長的產品是易方達積極成長,任職期間(2004.9.9-2011.4.21)累計收益率為394%,此前還管理過三隻封閉式基金,分別是基金科翔、基金科瑞和基金科匯。

  發生老鼠倉最可能出現的產品是易方達積極成長。在陳志民管理期間涉及的基金持有人最高達42萬人,2007年之後基本上持有人總數均在30萬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75

公募基金“長跑老將”尚誌民:平衡投資的道與術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078

公募基金“長跑老將”尚誌民:平衡投資的道與術
作者:尚誌民


【編者按】剛剛過去的2014年再次燃起牛市的熱情,也註定是尚誌民職業生涯中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他執掌近15年的中國最早的公募封閉式基金之一——“基金安順”圓滿地完成了“封轉開”,同時也再次刷新了中國基金經理管理一只基金的年限紀錄。總規模基本穩定在30億元左右的“基金安順”成立15年來累計實現收益超過8倍,平均年化收益率18.48%,累計現金分紅約115億元。在尚誌民管理期間,除2007年小幅跑輸指數,余下的13年均取得了正向超額收益;除了2008年和2011年兩年,其余年份均取得了絕對正收益,而且收益月度標準差僅6.09%,在所有10年以上同類公募基金產品中波動率最低。


正是因為“基金安順”長期穩健的優良業績,尚誌民頻頻站在“金基金”等重量級獎項的領獎臺上。其管理的基金也以持續良好的業績獲得了眾多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認可。


這篇由尚誌民撰稿的文章,首次對外全文刊發,闡述了其“平衡投資”理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並總結平衡投資的方方面面,是其長期以來研究投資的經驗性總結,也是中國A股機構投資者長期生存制勝之道。


因篇幅較長,本報將分三次刊發,此篇文章為第一部分。


1998年進入華安基金管理公司,我有幸成為我國A股市場中最早一批專業“正規軍”的一員。“基金安順”、“華安創新”(中國第一個開放式基金)和 “華安宏利” (規模最大的開放式基金之一)等基金多年的管理實踐使我有機會將國外多種成熟的股票投資理論運用到A股市場進行檢驗。在多年對A股市場的觀察感悟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投資體驗中,我逐漸摸索形成並完善了中國公募基金行業中獨有的“平衡投資”管理方法和“長遠、平衡、從容、靈動”投資風格。


有人說每一種投資風格都是管理人性格特征和能力邊界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管理人自身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作為中國第一代共同基金管理人,我之所以選擇平衡投資,既有對自我的客觀認識,同時也是結合國內外眾多投資理論和中國證券市場的具體實踐,反複總結和不斷完善的結果。平衡投資看似平淡,實際上它對管理人專業和綜合能力均有較高的要求。我認為平衡投資方法不僅能夠適應中國A股市場的不同發展階段,而且可以成為機構投資者應對快速發展及複雜多變的中國A股市場的專業選擇,是中國A股投資的長期生存之道。


“傑出投資者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擁有與創造收益的能力同樣傑出的風險控制能力”。(霍華德·馬克斯,橡樹資本管理公司聯合總裁&聯合創始人)


理想中的平衡投資是指投資組合在每一階段都能保持最優化狀態,既有對投資收益的追求,也有對組合風險和波動率的控制與管理。巴菲特曾說過:“投資成功不需要天才般的智商、非比尋常的經濟眼光、或是內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在做出投資決策時的正確思維模式,以及有能力避免情緒破壞理性的思考”。平衡投資恰恰可以使管理人在波動和不確定的A股市場中,始終能保持穩定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敏銳感知市場,在投資決策中提高主動性、保持靈活性。


平衡投資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1、以持續絕對收益為目標並註重風險控制。
正如彼得·林奇所說:“投資股市絕不是為了賺一次錢,而是要持續賺錢”,我對平衡投資的理解包含了在低波動率基礎上追求穩定、合理的持續絕對收益。以持續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平衡投資是一種主動投資管理方法,與被動的指數投資方法有本質區別,也區別於一些與基準對比的組合投資方法。


2、組合配置相對均衡、績效穩定、回撤幅度小。
平衡投資在資產配置、行業配置、個股選擇上不走極端、不偏激,幾乎可以應對或者適合任何市場風格或波動。平衡投資並不要求也不可能做到判斷或操作的零失誤,但卻可以有效地控制單一失誤對組合的影響程度。400多年前西班牙人塞萬提斯在其傳世之作《堂吉訶德》中的一句“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被奉為投資經典名言(我信奉的是“把雞蛋放在一些結實的籃子里”),從某個角度可以說是平衡投資較好的註解。安東尼﹒波頓曾描述過其管理投資組合最主要的方法是確信沒有任何單次的投資行為可以把他的整只基金陷於險境,這也是平衡投資追求的境界之一。


3、更適合專業投資機構對大規模資金的組合管理。
資金規模較小的投資者有很好的靈活性,研究覆蓋面不可能全面且深入,所以專註個股的研究和進行集中投資有時效果可能更好。市場中也有一些資金規模較大的機構投資者通過大規模集中投資個股的方法進行運作,雖然也可能取得不錯的業績,但風險管理難度明顯偏高。依據我多年的基金管理經驗,平衡投資在追求持續絕對收益的同時可以比較好地兼顧流動性管理的需要,使組合調整始終保持靈活主動,是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大規模資金(尤其是10億元以上資金)組合管理的有效方法。


4、投資行為上表現為前瞻性的提前布局。
考慮到建倉時機的把握、投資成本的控制和投資心態的管理,平衡投資要求投資管理人對影響市場、行業以及公司各個層面的多種要素的判斷要有前瞻性綜合研究、理解和把握,才能在大資金組合管理中做到適度提前布局、逆向投資,盡量避免受短期市場波動的影響。


以追求持續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平衡投資,其組合的實際收益率水平高低取決於管理人對影響市場和具體投資標的各種要素理解和判斷的正確率和貫徹平衡投資理念的執行能力。提高平衡投資收益率的核心是在投資過程中不斷提高判斷的正確率、把握確定性、控制局部失誤對組合的影響。做好平衡投資要求管理人管理好自己的心態、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同時還要始終保持不斷勤奮學習和接納新事物的狀態。


一、為什麽要選擇平衡投資


“你永遠也說不準,這是對華爾街最嚴謹的描述。”(約翰·穆迪,穆迪公司創始人)


成功的投資者在談及投資哲學時都會強調能力圈的邊界,這種自信和自律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投資過程中的失誤。但對大規模資金組合管理而言,比了解自我能力圈更具現實意義的是我們必須承認個體對市場認知的局限性和判斷的不確定性,因為投資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正確應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首先,市場測不準。投資者對市場整體趨勢的判斷除了要研究經濟層面的眾多信息、市場制度建設、投資者結構之外,行為金融學也是越來越值得關註的領域。正如霍華德·馬克斯說過的“對於投資而言,最重要的學科不是會計學或經濟學,而是心理學,投資有時就像一場人氣競賽”。但讓人氣餒的是,沒有證據表明經濟學家們、職業投資者們在判斷市場趨勢上能夠比普通投資者更勝一籌,當然國內外股市也不存在一套判斷市場走勢的有效理論。一句話,誰也測不準市場。


其次,行業測不準。對行業的判斷同樣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包括行業自身的發展趨勢和市場可能關註的熱點行業或主題等。前者不僅受到產業政策的影響,而且行業競爭格局、產業鏈各環節的利潤分配關系等也經常發生變化。後者要考慮的因素同樣複雜,既涉及行業本身的因素,又需要進行行業間比較,甚至有時還需考慮海內外映射的對比分析等等。投資者對這些因素的理解和判斷同樣帶有認知的局限性和主觀性。


最後,公司測不準。從上市公司層面來看,盡管我們強調公司研究的重要性,歷史上許多成功的投資案例也得益於對具體公司準確的前瞻研判。但我們必須承認這一判斷過程本身就是基於一些假設,而這些假設又是建立在我們所掌握的並不充分的公開信息基礎之上的。暫且不論公開信息的真實度和可信度,即使是掌握了更多“內幕信息”的公司管理層常常也無法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做出準確的判斷,主觀、片面、模糊是常態。再者,即使再優秀再有經驗的管理層,也無法保證在每一次行業競爭格局發生變化時,都能做出最準確最適合自身的戰略調整。因此,無論我們對一個企業及其競爭對手多麽了解,無論管理層多麽值得我們信任和敬佩,無論過往有多少成功投資經驗,在公司的發展和價值判斷上,也不能保證一定不會出現誤判。


面對各種測不準(當然包括各類“黑天鵝”事件),個人投資者可以選擇專註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事。但對專業的投資管理人而言,我們需要找到使自己在一個犯錯率較高的市場中長期生存並且持續穩定獲利的“聖杯”。對市場、行業、公司的判斷直接影響投資績效但卻都存在著測不準這一事實,要求我們既要積極進行研究和判斷,又要接受其不確定性;既要管理好資金,又要管理好心態;既要大膽操作,又要留有余地。我認為選擇平衡投資來應對這種局面應該是最穩妥的辦法,至少是“聖杯”之一。


平衡投資是敬畏市場的謙卑表現。面對測不準的市場、行業和公司,平衡而不走極端是承認尊重規律、不過度自負的體現。只有真正承認投資環境的測不準、敬畏市場,才願意采用平衡投資的方法進行組合管理。


平衡投資是管理風險的有效手段。面對測不準的市場、行業和公司,為了降低整個組合的不確定性和波動率,必須運用平衡的手段,消除或降低單個投資決策(包括行業配置、投資標的)失誤對整個投資組合的致命影響。運用平衡投資理念可以進行整個組合的風險管理,補足短板,提高組合應對各種不確定性事件的能力。


平衡投資是獲得持續絕對收益的有效方法。市場上各種投資品種的趨勢性投資機會雖然有一定的規律性,但仍然是測不準的。通過平衡投資進行行業和公司適當的分散配置,能抓住並分享到不同階段、不同市場風格出現的投資機會,發揮長板作用,通過逐步兌現單個品種的收益來累積整個投資組合的收益,進而持續獲得絕對收益。


平衡投資是管理心態的秘訣。平衡投資的本質核心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態。正如格雷厄姆曾說過:“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有時候投資績效的差異與其說是智慧的差異,不如說更多是心態上的差異。面對測不準的投資環境,與其求外,不如求內,即通過追求自己內心的平和來從容應對一切變化。采用平衡投資管理大規模資金,確保任何市場環境和風格都難以對組合產生極端影響,有利於投資管理人避免判斷中的情緒化和主觀性,盡可能以平和從容的心態觀察市場,保持客觀性,進而提高判斷的正確率。同時,平衡投資組合還可以保持操作的靈動性,面對市場機會有能力進行更積極的動態調整,有利於持續保持良好的投資心態。


(文章源自上海證券報 作者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804

專訪東亞中國常務副行長林誌民: 人民幣國際化為銀行創造新機遇

自1996年我國宣布人民幣經常賬戶可兌換以來,資本項目開放進程始終維持漸進式推進,成為中國經濟金融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伴隨著資本項目不斷破冰,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近年來有了明顯突破,尤其是2015年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正式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標誌著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進程以及國際化的步伐得到國際認可。

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東亞中國”)常務副行長林誌民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相關的業務目前已經成為銀行業主要的增長點之一,伴隨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增加,內保外貸、內存外貸等跨境業務需求明顯增多。面對中國所處的經濟新常態,林誌民坦言,銀行業雖普遍面臨一些挑戰,但也迎來新的市場機遇,同時目前也是銀行“修煉內功”的良好時機。

跨境業務需求猛增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不僅重申了繼續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的總體方向,還強調了開放的過程需適應中國面臨的內外宏觀經濟新形勢。

今年以來,美聯儲加息疑雲,英國退歐公投以及歐洲、日本央行進一步寬松箭在弦上,無不挑戰著全球投資者的應變能力。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境內企業與個人投資者對於全區資產配置的需求明顯提高。

林誌民對本報記者表示,東亞中國在2009年開始啟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目前已推出人民幣信用證、內保外貸、內存外貸、離/在岸聯動貸款等產品,幫助企業“走出去”及為高凈值人群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等。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利用海外的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不單是上市,最近還有很多發行金融債、綠色債的例子,人民幣國際化為企業‘出海’提供了更多工具,加大了走出去的動力。” 林誌民說道。

(東亞中國常務副行長林誌民)

對於個人投資者而言,近年來對於海外投資、置業、移民、子女教育等需求的增多使得銀行從單純為實現投資需求的跨境業務演變成滿足投資者在人生不同階段需求的“貼身管家”。

值得註意的是,自去年8月11日“新匯改”以來,人民幣打破此前近10年的單邊升值預期,雙向波動明顯增加,尤其是在今年全球環境變化詭譎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有所承壓。

林誌民表示,近年來人民幣雙向波動增加推動了一些業務的興起,典型的例子是外保內貸。前幾年,基於境內融資成本高於境外,以及市場對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不少國內企業主要通過“內保外貸”或“直貸”等業務來降低融資成本,並獲取一定的跨境套利收益。而近段時期,因人民幣對美元波動幅度增加,且人民幣貸款利率不斷下調,外保內貸業務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企業關註。

所謂“外保內貸”是指銀行根據境外代理行開立的融資性保函或備用信用證,向中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進行融資,即以外資企業提供的有效和可接受的擔保為前提,以銀行境外代理行信用為中介,以備用信用證或保函為載體,幫助外資企業在中國獲得授信上的支持和便利。

對於部分市場人士擔憂人民幣出現持續貶值趨勢,林誌民認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貨幣出現貶值或升值都是正常市場化的表現,同時人民幣匯率波動與國內經濟增長周期也有一定關系,只要不是爆發系統性、大幅度的貶值,無需過度擔憂。

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對於實現均衡匯率、維持匯率穩定也帶來積極作用,越來越多的國外央行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境外機構、投資者也將人民幣作為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為人民幣的長期匯率穩定增強信心。

銀行需靜心“練內功”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開放不斷推進,一方面為國內銀行業帶來更多業務需求,創造增長機遇,但與此同時,利差的收窄也在擠壓銀行利潤,再加上國內經濟處於新的增長周期中,銀行業正面臨著新的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除受到國內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銀行利率處於低位等因素影響之外,貨幣快速擴張使銀行業資產負債表快速膨脹,造成銀行業業務龐雜、管理難度加大,進而導致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及市場風險上升;此外,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對傳統銀行業也帶來一定壓力。

“當前經濟增速放緩,只是一個經濟周期問題,銀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不論處於何種經濟周期,能夠把握市場機遇,保持核心競爭力,才是銀行實現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林誌民說道。他表示,盡管銀行業正面臨利率市場化、新型金融業態等挑戰,但隨著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開展等,又將為銀行帶來更多市場機遇。

同時他還認為,眼下也是銀行抓緊修煉“內功”的大好時機。“當業務高速增長的時候,銀行沒有太多的時間‘練內功’,現在放慢腳步,我們可以對業務流程做進一步優化和整合,並加強內控及風險管理,為長期穩健發展夯實基礎。”

“我們對內地經濟長遠前景充滿信心,也對我們未來的發展充滿自信。”談到東亞中國的未來發展,林誌民信心滿滿。

對於未來銀行業務的重點,林誌民表示,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許多傳統銀行目前重點推進的方向之一,東亞中國也將進一步加快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布局;在跨境業務方面,東亞中國將充分發揮已建立起的 “內地-香港聯動”平臺優勢,為更多企業客戶提供高品質的跨境金融服務;此外,通過跨境衍生產品、基金銷售等業務拓展,幫助高凈值客戶進行全球資產配置也將是東亞中國未來業務的一大重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35

林誌民:東亞中國“第一位員工”眼里的外資行法人化十年

2017年,是外資銀行在內地開啟法人化之路的第一個十年里程碑。十年前,伴隨中國銀監會對外資銀行在華機構管理條例及實施細則的正式發布,在華業務規模位居前列的外資銀行爭相進行法人化改制,使外資銀行在內地市場的發展打破既往“分行主導”的市場格局,快速向“法人主導”趨勢轉變。

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長林誌民

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境內市場的不斷開放,為外資銀行在內地市場的發展孕育了大量機遇和市場空間,但同時內地獨特的市場環境也為外資銀行在華的本土化轉型、可持續發展等提出挑戰。在經歷了初期的高歌猛進和“黃金發展期”後,外資銀行將繼續走好本土化之路,在當前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外資銀行將如何調整在華發展戰略,保持核心競爭力成為重點課題。

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東亞中國”)執行董事兼行長林誌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紮根本土的本地化經營方針為東亞中國深耕內地市場夯實了基礎,東亞中國正著力提升業務可持續發展能力,積極探索創新,打造差異化、特色化、本土化的發展道路。

紮根內地 融入本土

自1920年這家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在上海設立第一間內地分行,東亞銀行在內地已有近百年的發展時間,其間業務從未間斷。2007年3月,銀監會對首批四家外資銀行本地註冊法人銀行進行正式驗收,東亞銀行成為首批獲得銀監會批準改制的外資法人銀行之一。

林誌民介紹道,作為東亞中國的掌門人,來自香港的他早已深深紮根內地,在內地工作和生活了近25年。“我清楚記得當年3月30日中午,東亞中國順利拿到全部分、支行的牌照時的場景,”說到這里,林誌民的自豪溢於言表,“算起來,我可是東亞中國的第一位員工。”

談起2007年法人化改制時拔得頭籌的情景,林誌民仍然記憶猶新。“盡管從外資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行,意味著銀行需要滿足更高的監管要求,但改制後銀行可以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市場機遇,有利於銀行在內地的長遠、全面發展,這與我們致力深耕內地市場的發展戰略是非常一致的。”

而今,這家來自香港的銀行業“百年老店”仍然將“成為最佳本土化的外資銀行”作為自身的發展願景,“我們既要做中資銀行里的外資銀行,也要做外資銀行里的中資銀行。”林誌民認為,與內地其他外資銀行相比,東亞銀行來自香港,所以最大的優勢在於和內地同根同源,“因為語言相通、文化背景相同,我們有優勢更加精準地理解內地客戶的需求,及時把握市場、政策的變化,也更易於將國際金融與本地市場結合起來,帶給客戶優質的服務體驗。”

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人才本土化和產品本土化的兩大難題。林誌民稱,人才累積除了外部招聘以外更需要內部培養,十年前的高管人才組成,主要由香港總部輸送,而今中國區高管三分之二已由本地員工接任。而在產品本土化方面,林誌民表示本土股份制銀行在產品創新方面領先於外資銀行,因此外資行需要不斷學習,了解客戶特點和需求。

跑好“最後一公里”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浪潮來襲,對傳統商業銀行帶來的沖擊,林誌民對這一浪潮笑稱“又愛又恨”,“成本低、效率高、客群廣是互聯網金融公司掀起風雲的重要原因,也是互聯網金融的優勢。”

林誌民擁有非常開放的心態,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盡管這為傳統銀行業務帶來一定挑戰,但換個角度看,也為銀行帶來了新興市場機遇。林誌民認為,盡管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銀行的匯款業務、信用卡業務及存貸款業務,但與其與之抗爭,不如“化敵為友”展開合作,通過優勢互補為客戶帶去更優的服務體驗。

林誌民認為,銀行的最大優勢在於可信賴度,銀行是實體而互聯網則是虛體,同時銀行的風控相較更為嚴格和完善,互聯網金融的先行促使銀行加快創新和改革的步伐,提供給客戶更高效、便利的體驗,這樣的良性競爭正是銀行業需要的。

目前,傳統企業的融資依舊以銀行為主要路徑,互聯網金融的底層基石則是消費主導,其中欠缺的正是客戶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林誌民舉例稱,“最後一公里”的幾大要素包括全面的風險評估、銀行員工較互聯網客服而言“更有溫度的說服力”,以及“更貼心的咨詢”等。

林誌民表示,銀行要開拓思路,順應潮流,發揮在風控、金融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打造特色化、安全度高的移動金融產品。目前,東亞中國已著手開展網上銀行、微信銀行和手機銀行等互聯網及移動金融領域的開發,同時,通過與支付寶、銀聯、微信支付、Apple Pay等開展合作,東亞中國已成為內地支持在線支付功能齊全的外資銀行。

作為最早進入內地市場的外資銀行之一,東亞銀行在著力推進本土化進程的同時,亦充分發揮在海外多個市場的銀行運營及專業經驗,將先進的銀行產品及服務引入內地,如率先在內地提供房地產抵押貸款服務、將信用卡引入內地等。

談起引進信用卡這項在中國金融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業務創新,林誌民介紹到,“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東亞銀行就率先在香港與美洲銀行合作推出首張港幣信用卡,而當時內地尚未有銀行加入維薩國際組織或萬事達國際組織,境外人士持卡在華消費,遭遇了無商戶接受、無銀行收單清算的處境,東亞銀行看到這一市場需求,就在1979年將在香港廣受歡迎的信用卡服務引入內地。”

東亞中國是內地分行網絡最龐大的外資銀行之一,營運網點遍及全國絕大部分省市自治區,並是首家在內地發行人民幣借記卡、信用卡及金融IC借記卡,首家在香港發行人民幣零售債券、首家在內地全國銀行間市場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及同業存單、首批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開設網點的外資銀行。

更加註重防控風險 轉換增長模式

在外資銀行法人化之路開啟的首個十年間,內地註冊的外資法人銀行迅速增加,外資銀行在內地市場的布局逐步擴大,客戶基礎持續提升,業務規模整體發展平穩。然而,在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大背景下,銀行業普遍面臨不良貸款率上升、盈利能力減弱的困擾,行業競爭持續加劇。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外資銀行不太可能再像前些年那樣保持高速的增長了,然而外資銀行的優勢依舊很明顯。”面對行業困境與挑戰,林誌民表現得很淡定。“從2007年首批外資法人銀行註冊成立至今,外資銀行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剛開始頭幾年主要專註於圈地擴張、豐富產品線等,後來慢慢逐步進入業務整合、網點調整等階段,而在當前挑戰加劇的情況下,外資行將會更加註重加強風險防控、提升運營效率。”

林誌民表示,東亞中國早於2015年就開始推行一系列有助提升風險防控、改善資產質量的措施,包括更嚴格的信貸指引、信貸審批集中制度等,相關預防措施已初顯成效。同時,東亞中國未來的企業貸款業務將以穩定的大型國有企業為目標,並以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及制藥、倉儲物流、環境保護及清潔能源、食品及教育六大優勢產業為重點,以不斷優化貸款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反彈、零售銷售上升及生產者價格指數改善,內地經濟於2016年下半年逐步穩定。林誌民表示,2017年依然非常看好內地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深入將刺激消費,並為服務業的新興產業提供支持。此外,“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等,將釋放更多改革紅利,為內地外資銀行創造更多市場新機遇。

“東亞中國下一步將大力推進增長潛力強勁的業務,轉換增長模式。”林誌民表示,隨著企業及零售客戶對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東亞中國將因應需求,發揮在跨境業務方面的優勢,持續推出更多跨境業務方案、財資及財富管理產品,並不斷深化與戰略夥伴在消費貸款及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292

西環集中營:王志民頻宣習旨 西環干預或更嚴重

1 : GS(14)@2018-02-28 07:37:00

中聯辦主任王志民上任後,言行較前任張曉明低調,亦甚少公開評論香港事務,一度令人猜測他會否較前任少插手特區事務。但從他早前指「中環西環行埋一齊」,以及近日他對中聯辦幹部及傳媒高層談話,有民主派人士憂慮王想建立習近平傳話人的形象,擔心他對特區政府施政干預可能較張曉明更嚴重。

指示傳媒報道疑干預


有民主派人士稱,根據中聯辦網站發表王志民主持中聯辦領導班子會議的談話,習近平對港連續3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包括悼念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哀悼和慰問大埔巴士車禍死傷者及向少年警訊成員回信,均是直接經中聯辦轉達,難免令人猜測王此舉除了想顯示習會直接向下級港澳事務單位下指示,直接指揮港澳事務,亦令人聯想王可以直通習近平,再加上一直盛傳王是「習家軍」一員,難免令一些建制派將王視為習的傳話人,「你估日後班建制派會聽王志民講多啲,定聽林鄭月娥講多啲?」另一名民主派中人稱,王志民日前與傳媒高層春茗聚會,席間除再提習連續3次對港作重要指示批示,又提及習曾說「香港一直牽動着我的心」,以示習一直親自關注港務。王又特別要求傳媒通過客觀報道向香港市民傳遞充份、準確資訊,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又要在日常報道中多宣傳及解讀憲法,增強港人特別是青少年憲法及國家意識。他說王這些話難免令人覺得有指示傳媒之意,「可能佢覺得冇乜問題,但香港未必人人接受,因為港人覺得傳媒應該監察政府,唔係企埋去政府嗰邊」,擔心王日後對港干預越來越多,「只係佢唔會公開做,改喺背後偷偷做」。季陶周一、三、五刊出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80226/2031558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