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浪潮襲來!中國財經媒體35年簡史回顧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6/57406.html

稍早前閉幕的財新峰會,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關於財新傳媒自身。19日晚上,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宣佈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入股財新傳媒,CMC董事長黎瑞剛將出任財新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CMC取代浙報成為財新第一大股東,成為今年中國最引人關注的媒體轉讓事件。

如果說CMC這個名字讓人感到陌生,她身後的發起者則都是鼎鼎大名。2009年成立的CMC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於媒體及泛文化產業的大型股權投資基金,主要發起人包括上海東方傳媒(原名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簡稱SMG)集團控股的上海東方惠金、原文匯新民聯合報業、國家開發銀行等。簡而言之,這是一家具有上海市官方背景的文化投資集團。

黎瑞剛何許人也?他不僅是CMC的董事長,更是中國傳媒業界知名的「大佬」級人物。他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SMEG)總裁,和人們通常所說的上海文廣(SMG)相對,作為其母公司的SMEG被習稱為「大文廣」。這一集團旗下擁有東方衛視、上海廣播電視台、第一財經傳媒等眾多媒體,在中國電視和財經新聞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文革」後第一份專業經濟類報刊,出現於1978年。這份報紙的名字名為《財貿戰線》。

《財貿戰線》報是當時的國務院財貿小組的報紙,而參與創辦這張報紙的編輯記者,多是原北京《大公報》的人員。當時,「文革」時「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口號還在使用。財貿系統也還在開全國性的「學大慶學大寨」會議。姚依林曾考慮新的報紙用「財貿學大慶學大寨」的名字,以配合大會召開,但因為名字太長不上口,而國務院財貿辦「文革」前曾辦過《財貿戰線》月刊。財貿小組最終同意報紙定名為《財貿戰線》,並在「財貿學大慶學大寨」全國會議召開當日創刊,那一天是1978年7月4日。這也成為「文革」後第一份經濟類報刊的生日。

1981年,《財貿戰線》改名為《中國財貿報》。1983年,以《中國財貿報》為基礎又新創辦《經濟日報》,由國務院主管,成為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並立的四大中央級黨報之一。


1980年年初,中國的經濟類報紙增加到三份,除《財貿戰線》外,分別是《市場》和《經濟生活報》。

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社創辦了《人民日報》的第一份子報,名為《市場》(1989年,《市場》報更名為《市場報》)。指揮籌辦的是時任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安崗。

安崗對於《市場》報有一整套想法,這些想法在當時大膽甚至「出格」。他提出,《市場》不發評論,不強調指導性,以消息報導市場;不寫長稿,二三百字,甚至百字新聞,登在頭版,甚至頭條,鼓勵大記者寫「豆腐塊」的消息。稿酬從優;要敢於報導「封、資、修」的東西,如美容、化妝、服飾、飲食、休閒、花鳥魚蟲等。他還「石破天驚」地提出,要刊登廣告;要研究股票、證券,內地沒有,可以到香港證券交易所考察學習等。

如果說《財貿戰線》和《市場》報是當時中國經濟類報刊的「國家隊」的話,杭州的《經濟生活報》是「地方隊」。《市場》報創刊後,各界反響強烈。時任浙江日報總編輯的吳堯民於1979年11月向時任浙江省長李豐平回報工作時提到此事,李豐平隨即說「浙江日報也可以辦一張經濟類的小報嘛!」《經濟生活報》應運而生,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家省級經濟類報紙。


創辦於1980年6月的《世界經濟導報》,是中共建政後第一份由中央和地方學術機構聯合創辦的報紙,在中國財經報導歷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報紙的主辦方是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和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其定位是:「針對我國四化建設中經濟改革的實際需要,報導外國經濟建設的成敗經驗,介紹各國經濟發展情況,分析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普及世界經濟知識,突出知識性(包括學術性)、針對性、戰鬥性,兼有新聞性、趣味性。」

《世界經濟導報》的辦報探索,在中國經濟類媒體的歷史上是不能抹去的一頁。報紙每期都有一定篇幅刊登知識性文章和資料,增加讀者世界經濟方面的常識;把專業性、學術性的文章通俗化、普及化,把大量經濟數據繪製成圖表,以便讀者快速瞭解相關內容。這份報紙從試刊號開始,就規定學者、專家的名字前不加「著名」等帽子,官員只用簡單的官銜,名字後面也不加「同志」這一稱呼,這些在當時都是很罕見的。

《世界經濟導報》無論在組織形式,還是報導內容上,都是中國經濟類報導興起早期的珍貴嘗試。1989年,《世界經濟導報》因故停刊。


經濟信息是八十年代經濟新聞的主體。

八十年代的中國媒體,黨報黨刊仍處在絕對的支配地位。《經濟日報》、《市場》報、《經濟參考報》等新型黨報的探索,悄然改變了中國媒體的經濟報導生態。

改革開始以後,企業需要發佈工商信息的渠道,經濟類報刊成為它們的當然選擇。與此同時,當時的經濟類報導仍未從傳統的宣傳語境下脫胎,對地方和企業經濟的表揚稿也佔到相當比例。然而更值得重視的變化是,這些報刊扮演起為經濟改革「鼓與呼」的角色,在記錄經濟事件的同時也傳遞政策變革的信號。

《經濟日報》堪稱這一時期黨報變革的先鋒之一。《市場》報的創辦者安崗,是《經濟日報》定名後的第一任總編輯,安崗的繼任者范敬宜,也是知名的開明報人,他1979年在《遼寧日報》上所寫的《莫把開頭當過頭》,捍衛農村的生產隊自主權,是改革開放早期的評論名篇。他接任總編輯以後,《經濟日報》更開展了一系列關於經濟改革的討論,尤以1987年的「關廣梅現象」大討論最為著名,報導探討了承包租賃改革的性質,直接關係到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評價。

當時的《經濟時報》的不少年輕人,後來都活躍在新聞宣傳領域,現任廣東省委宣傳部長庹震,就曾是《經濟日報》記者,1983年他第一次獲得「全國好新聞」獎,就是因為一篇名為《工程師三代破屋兩間,副局長一家新房四套——市有關部門的調查結論竟是「分配基本合理」》的批評性報導,該報導揭露了某些人以權謀私的現象,

除了企業的經營信息,八十年代的經濟類報刊還最早開始刊登「生活服務類信息」。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份徵婚啟事,就刊登在1981年1月8日的《市場》報上。四川江津地區四十歲的教師丁乃鈞,通過這則啟事最終和吉林的張姓姑娘喜結連理。

除了這些專業的經濟類報刊外,在一般的黨報上也開始出現經濟類報導。胡舒立大學畢業後進入《工人日報》,她早期的成名作,便是1985年發表在《工人日報》上的一篇關於華北油田的批評性報導。這一時期黨報的財經報導實踐,也為此後中國財經新聞界儲備了人才。


1989年秋,中國內地終於出現了第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商業報紙——《中華工商時報》。

《中華工商時報》的創辦者是丁望。1989年報紙創辦時,他已經63歲。早在1957年,他就已經成為《中國青年報》的編委和工商新聞部主任,當時工商部的另一位主任是當時極富盛名也已有爭議的作家劉賓雁。當年「反右」,丁望因為一篇有爭議的批評稿和給團中央領導提意見等原因,被打為右派,因為是「極右」,他被開除出黨。80年代,他先後在《工人日報》、《經濟日報》任副總編輯,還參與主辦了1984年的「莫干山會議」。

1986年,丁望從《經濟日報》賦閒,本當離休的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人生決定,要自己辦一份報。他想辦一份有民間色彩的商報,不從主管機關要錢要人,以求得相對獨立的地位。經過兩三年的奔走,改組後的全國工商聯讓丁望實現了這個夢想。1989年4月,《中華工商時報》拿到了刊號,是年10月,報紙創刊。

《中華工商時報》早期的辦報方針被歸結為丁望的幾句話:「不做機關報,要辦綜合性經濟大報」;「堅持鼓吹改革、市場經濟和維護民營經濟」;「儘可能說真話,而且絕不說假話」;「商味、民味、海味」。

丁望在《中華工商時報》擔任社長兼總編輯,從1989年10月到1994年1月。那是《中華工商時報》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段時期。胡舒立後來回憶,她1992年剛調入《中華工商時報》時採訪幾位台灣經濟界大人物的稿件,第二天全文見報,她「頗覺吃驚」,問丁望:「原來,在你們這裡……?」,話還沒說完,丁望微笑示意:「不許說。」胡舒立寫道:「他知道我想說什麼,因為做記者已經10年餘的我,首次體會到了自由寫作新聞的幸福。」

《中華工商時報》的改革立場十分鮮明,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深圳特區報》發表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在北京新聞界仍然沉寂之時,《中華工商時報》率先轉載該文。當時,這一份不具備黨報背景的報紙掌握主流經濟媒體的話語權。美國道瓊斯集團CEO彼得·凱恩1993年訪華時對時任《中華工商時報》記者的胡舒立說:「一般來說,在一個國家刊登綜合性新聞的報紙可以有許多,而刊登商業新聞的報紙最後主要只有一家。在美國是《華爾街日報》,在英國是《金融時報》,在中國,我們看好的是《中華工商時報》!」


資本市場的初建,在九十年代催生了一批財經類媒體。

在這一進程中,「聯辦」的名字不能不提。「聯辦」是「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聯合辦公室」的簡稱,成立於1989年3月,由全國九家全國性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起和集資成立。「聯辦」成立前,從海外歸國的王波明、高西慶等人組成的「證券研究所設計小組」(「聯辦」前身)就起草了《中國證券市場創辦與管理的設想》,並送報國務院。創辦證交所的提議獲得肯定後,「聯辦」正式成立,王岐山、經叔平等作為發起會員公司的代表,都出席了「聯辦」成立的簽字儀式。此後,「聯辦」直接參與了上海和深圳兩家證券交易所的設計和籌建。

1991年12月,「聯辦」全名改為「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外界仍習稱「聯辦」。1992年,「聯辦」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業的證券類週刊——《證券市場週刊》。而在此前後,《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相繼創辦。這些以報導資本市場和上市公司為主的財經媒體,改變了中國財經報導的格局。

1992年「南巡談話」後的市場經濟潮湧,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財經新聞的發展。國務院直屬機構也新辦了不少經濟類報刊,如國研中心的《中國經濟時報》、原國家計委(現國家發改委)的《中國經濟導報》等。此後,原有的一些專業性報紙也逐漸轉型為現代意義上的商報,《中國經營報》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1995年,中央電視台第二套節目首次定位為「經濟為主的綜合頻道」,中國財經報導「國家隊」裡也有了電子媒體的身影。


1998年,《財經》創刊,這一事件在中國新聞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

彼時,《財經》還不是一份擁有獨立刊號的雜誌,而只是《證券市場週刊》的月末刊,1998年4月18日面世的第一期,刊名也並非後來為人所熟知的《財經》,而是《Money》。這一期雜誌的封面報導題為《誰為瓊民源負責?》,以一篇調查性報導作為創刊號的封面,在中國新聞界並不多見。這也預示著,這注定是一家以批評性報導著稱的媒體。

「聯辦」主任王波明是《財經》的總編輯,這本新創雜誌的主編是《中華工商時報》的國際部主任胡舒立。跟隨胡舒立參與《財經》創刊的人並不多,現任財新傳媒主編王爍是其中之一。1998年,年僅26歲的他要離開自己呆了近三年的《人民日報》國際部,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參加《財經》團隊,二是去當時如日中天的《南方週末》。就在他即將南下廣州時,胡舒立慰留他,說「既然你參加了創刊籌備,把第一期做完再定吧」。

王爍同意了,並自己寫就了《財經》創刊號的《致讀者》:「當經濟列車隆隆向前的時候,我們將關注在車頭裡的人們,我們深知,他們的思想、策略和手法,將深刻地影響到前進的速度和方向;我們將關注車廂裡的人們,不管他們坐的是軟臥還是硬座,哪怕只是手持一張站票,我們知道,經濟成就的意義,就在於絕大多數人福祉的進步;我們將眺望前進的方向,也將審視向遠方逝去的軌道。我們相信,反省過去是通向未來的橋樑;我們為誠實的成功者鼓掌,我們也向經濟生活中被損害者和被侮辱者伸出手掌,我們認為,轉型的歡樂與痛苦應由公正的規則來衡量。」

這段文字詮釋了《財經》的使命,成為《財經》史上的一段重要表達。而王爍本人,後來也留在《財經》,擔任執行主編,直至今日,和胡舒立共事整整15年。


《財經》的歷史是一部傳奇。

2000年10月,《財經》以獨立刊號獨立出版,不再作為《證券市場週刊月末版》。這一期雜誌的封面報導,是「基金黑幕」。此後的2001年,《財經》接連推出「股市憂思錄」、「莊家呂梁」、「誰在操縱億安科技」、「銀廣夏陷阱」等重磅報導,更鞏固了其在資本市場報導,尤其是批評性報導中的領軍地位。2002年,《財經》改為半月刊。

2003年,在《財經》的歷史上又是關鍵轉折。她在中國境內媒體中率先報導「非典」肆虐真相,並憑藉SARS系列調查獲「2003年度國際調查新聞獎」榮譽提名。「興衰」、「盧萬里案真相」、「馬招德賣官鏈」的報導,將觸角伸向反腐和法治領域。這標誌著《財經》作為一家財經媒體,已成為中國政經、社會報導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5年,《財經》改為雙週刊。是年,《財經》從松花江水污染等話題開始,開始關注中國的環境與科技問題。2006年,《財經》對上海社保基金案進行系列報導;2007年第一期,又刊出重磅調查《誰的魯能》,更使其調查報導的深度和聲望都達到頂峰。

在很大程度上,是「聯辦」的特殊背景和王波明、胡舒立等人的紅色出身,給這份雜誌贏得了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言論尺度和報導空間。《財經》雖然不具備過多的官方背景,但擁有直抵決策高層的渠道,2001年,對銀廣夏這家明星上市公司的調查報導相當敏感,在《銀廣夏陷阱》一文刊出前,王波明向他的老朋友、時任國務院體改辦主任的王岐山打電話,王岐山問:「這則報導是真實的嗎?如果是真的,那就出吧。」報導刊出後,銀廣夏的神話轟然倒塌,公司高管也被送進監獄。

然而和其他媒體一樣,《財經》並不能超越中國國情。《財經》創刊15週年晚宴上,王波明憶及往事,《財經》創刊號的封面報導《誰為瓊民源負責?》發表之後,時任副總編輯的戴小京,在證監會寫了一個星期檢討。這以後的十幾年,《財經》一直在廟堂與江湖間上演走鋼絲的平衡術。


2001年1月1日,《21世紀經濟報導》正式發行。

《21世紀經濟報導》的創辦團隊,脫胎於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週報——《南方週末》。參與《21世紀經濟報導》籌辦的沈灝、劉洲偉分別擔任過《南方週末》新聞部主任和經濟部主任。事實上,《21世紀經濟報導》在正式發行前的四期試刊,就是通過《南方週末》的渠道投放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南方週末》的全盛期。這份以社會新聞和調查報導著名的報紙,最初涉足經濟領域是在1992年12月,稍晚於《證券市場週刊》。當時《南方週末》創辦了「經濟與人」板塊,定位於記錄市場經濟如何影響人的生活。那一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中國的「市場經濟」目標。

劉洲偉1994年從大學畢業後到《南方週末》任記者,最初就在「經濟和人」板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甚至是《南方週末》唯一的經濟記者。他在《南方週末》期間,對其經濟報導發揮了開拓性的作用。時任《南方週末》主編的江藝平認為,正是劉洲偉所做的VCD系列報導,奠定了《南方週末》經濟版的江湖地位。

1998年,「經濟與人」板塊被改為「新經濟」,既關注國際上開始興起的互聯網「新經濟」,也著力涉足中國經濟變革中「新」的制度建設。劉洲偉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你知道《南方週末》一直是為弱勢群體說話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他們整個一套的理念。但是,經濟部的理念跟原來新聞部的理念都已經不太一樣的。它更多的從制度的角度開始思考已經發生的事情,試圖再通過觀察制度的演進可能會引起的社會發展的局勢,並幫助精英階層尋找答案,尋找解決之道,這是它的一個理念,也是逐步發展成《21世紀經濟報導》的一個基本的理念。」

《21世紀經濟報導》甫一創立,就持續關注與經濟相關的制度建設。《21世紀》不是一份單純的商業報紙,而有宏觀與政經的視野,調查報導和批評性報導也是《21》重要的面向。

到2008年,《21世紀經濟報導》成為週一到週五連續出版的日報。而以《21世紀經濟報導》為首的「21報系」,也擁有了《理財週報》、《商務旅行》、《21世紀商業評論》、《環球企業家》等更多的媒體,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財經報導組群之一。

同年四月,山東三聯集團投資創辦的《經濟觀察報》問世。這份報紙隨即成為中國最受關注的財經類週報之一。十一年過去了,《經觀》並未像《21》一樣改為日報,仍然每週只出一期,但其影響力有目共睹。


2003年,廣電總局批准了一項呼號變更,上海電視台財經頻道和東方廣播電台財經頻率呼號統一改為「第一財經」(China Business Network,CBN)。

「一財系」的出現,給中國財經媒體領域注入新的活力。2004年,由上海廣播電視台、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北京青年報社聯合主辦的《第一財經日報》創刊;2008年,上海東方傳媒(原上海文廣)主辦的《第一財經週刊》面世。「一財系」最終逐漸成為全國僅有同時擁有電視台、日報、週刊、網站、廣播等多種傳播形式的全媒體財經媒體集團。

一財隸屬於上海東方傳媒集團(SMG),和東方衛視、上海衛視等都是兄弟。第一財經更多致力於商業報導,傳遞有用的商業信息,並講述好玩有趣的商業故事。第一財經旗下的產品,和競爭對手之間有相當明顯的差異性。相對於《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一財經日報》依託華東地區的區域性成色更為濃厚,相對於《財經》等老牌的財經類雜誌,《第一財經週刊》的風格明顯輕鬆幽默許多。


十一

2009年秋天,中國財經媒體開始一輪新的分化。

這年11月23日出版的《財經》,刊載了總編輯王波明的社評《理念支撐下的堅持——致讀者》。文中他寫道:「泛利大廈19層,300個工位,可以算得國內最具現代氣息的新聞編輯部,此時已經是空空蕩蕩。」《財經》時任主編胡舒立此時已決定離開,獨立創辦一家新的媒體,她帶走了《財經》當時編輯團隊中的大部分。

這本以「獨立、獨家、獨到」為標榜的雜誌,走到她的十字路口。王波明對於和胡舒立的「分手」深感遺憾,但他更加堅定地向讀者強調:「《財經》不只屬於創辦者和運營者,甚至不只屬於你們——我們最尊敬的讀者,《財經》更屬於你們所代表的社會正義和良知,《財經》屬於更加改革和開放的中國。」

七個星期後的2010年1月4日,一期封面報導為《通脹如虎》的《新世紀週刊》悄然登上大城市的報攤。胡舒立所率領的團隊註冊了新的企業——財新傳媒有限公司。他們從此有了一個新的雜誌平台。一週以後,《新世紀週刊》刊出《編者致辭》,這一期被定為正式的「改刊紀念號」。《致辭》中,財新的編輯團隊表示,新世紀新十年,將繼續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與拓進。「因為我們,作為職業新聞人,一如既往地相信,這種努力在轉型的中國是可能和可行的,有價值更有需求,而其進展關乎中國的未來。」


十二

離開《財經》後,胡舒立團隊從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獲得了原《新世紀週刊》的刊號,又得到了浙報集團以4000萬元投資,後者佔得40%的股權。2011年中,《新世紀週刊》刊號正式從海南轉到浙江,而隨著最新一次的股權轉讓,《新世紀》刊號將移至上海。

刊號的輾轉只是一個側面,印證財新團隊在創業中面臨的陣痛與波折,但其風格與職業訴求沒有變。財新針對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報導依然老練純熟;從重慶「打黑「到中石油反腐,財新的法治報導有聲有色。她挑戰了中國媒體不報導媒體的「潛規則」,以《達芬奇「案中案」》、《IPO有償沉默》等重大報導揭露中國的「新聞尋租」現象,力圖提倡行業自律和自淨。

同一時期的《財經》,迎來了不少的新鮮血液,如王波明當初的設想,基本重回正軌。《財經》在堅持雙週刊出刊的同時,還嘗試設「評論刊」和「金融刊」,邀請業界和學界人士對熱點財經、學術議題展開論衡,豐富了雜誌的產品線。

十二

北京CBD,是中國媒體分佈最集中的區域。央視、人民日報社、北京電視台都聚集於此。

離開《財經》之後,胡舒立的團隊搬到了光華路東口南側的溫特萊中心。同一條路的西端北側,是中央電視台的新址。站在財新的辦公室走廊,可以透過落地玻璃看到「大褲衩」。財新辦公室正對著的是首都經貿大學東校區,這一校區南北長度區區兩百多米。穿過首經貿校園,大街的對面就是人民日報社。

但財新和上海文廣(SMEG)的距離更近。SMEG在北京的辦公室,在光華路二號的「陽光100」,和溫特萊中心僅一條十幾米的小街相隔。財新的員工常到陽光100樓下吃飯,如果有在上海文廣的朋友,也可以叫到一起。

事實上,財新和SMEG之間,並非單單空間上的親近。財新也透過和後者的合作,實踐自己的全媒體理想。「第一財經」和財新聯合製作的一檔節目「首席評論」一直在「第一財經」旗下的電視台播出,在財新網上可以看到這檔節目的往期視頻,這檔節目開播可以回溯到2010年年中,當時財新傳媒成立也不過半年多而已。

刊、網、視多元融合的傳播路徑,由「一財」發軔,也為財新所追求。這逐漸成為中國財經媒體界重要的趨勢。


十三

同樣在2009年年底,一本新的中央級刊物走上報攤,名為《財經國家週刊》。這是新華社在瞭望系列政經刊物中推出的一本新刊。此後一段時期,又有《財經天下週刊》等一系列商業雜誌新創,加之《彭博商業週刊》、《哈佛商業評論》等中文版登陸,財經類報章雜誌數量又有大幅增長。

35年來財經新聞的發展,仍可看出兩大類型媒體的分野。一邊是中央部委或新華社、人民日報社等中央媒體主辦的「喉舌」媒體,另一邊則是研究機構或者地方興辦的「市場化」媒體。兩者的數量總體都呈上升之勢,但後者的增長速度明顯更快。

在財經類媒體數量持續增加的同時,也有一些媒體人開始思考財經類媒體從平面向互聯網的轉型。自2011年以後,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財經編輯記者開始出走,投身新媒體創業。這一潮流中不乏在江湖中已有聲名的資深編輯記者,而已身為執行總裁的劉洲偉在今年8月離開《21世紀經濟報導》,則更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

他三年前嘗言:「如果不出意外,報紙這樣的東西斷送在我們這一代報人手上,已不是什麼懸念。我們還年輕,報紙卻老了,輓歌隱隱傳來,正是倉皇辭廟日。耶穌失去教堂,世界將會怎樣?也許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但如果失去的只是鎖鏈,你有可能進入一個新的美麗世界,新聞不死,報人涅磐」。

財經媒體領域的持續裂變在所難免,互聯網技術下傳播的定製化、個人化、細分化趨勢,正在改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媒體格局。


十四

財新牽手CMC,黎瑞剛和胡舒立的「黎胡配」成型,外界並不太意外。

自今年十月胡舒立獨家專訪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以來,關於財新將轉投滬上的消息已在坊間流傳。在傳統媒體遭遇寒冬之際,媒體眾人的應對方式頗可玩味。有人主動以個體姿態擁抱新媒體,也有人冀望實現整體性的全媒體轉型。前者朝向新一輪的分化,後者則指向不同機構的重組。財新與CMC的聯合,乃是這一輪重組中引人注目的事件,未來財經媒體界將呈現何種生態,讓人拭目以待。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舒立團隊離開《財經》前的倒數第二期雜誌,封面報導正是《上海文廣突破》。當時,上海文廣(SMG)剛剛成為國內首家完成製播分離、集團整體轉企改制的廣電機構。這一改革的推動者正是黎瑞剛。這一篇封面報導對黎瑞剛著墨頗多,這位時年僅40歲,已任廳級幹部長達7年的上海文廣舵手,被《財經》雜誌記者在一個小標題裡定義為「少帥」。

2012年起,黎瑞剛身兼上海文廣影視集團(SMEG)和CMC的老總,他把相當多的精力放在CMC上。CMC投資項目廣泛,包括星空傳媒、東方夢工廠、TVB中國等。此番入股財新,對於CMC而言是投資領域的一次拓展。身處艱難爬坡之中的財新,獲得了一個難得的資本夥伴。


十五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財經新聞是中國新聞界成長最快的領域,這一點幾乎無人否認。

胡舒立如此看待財經新聞在中國的發展,在中國特殊國情下,財經報導的發展有著其他領域報導不可比擬的特殊優勢。譬如說,財經報導天然地具有「去宣傳化」的色彩,股市的指數漲了就是漲了,跌了就是跌了。正源於此,財經報導成為中國新聞專業主義得到最充分實踐的類型。

同時,中國的經濟轉軌一直處在劇烈的時期,這也給中國的財經、商業報導提供了豐富素材,。相對於時政領域報導,財經領域報導受到的管制較少,新聞空間要大得多,這也使得中國財經報導的整體發育程度,遠遠高於時政等領域。

而更根本的因素,是財經媒體或許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媒體門類,這給了它們更大的資源支持和獨立性。

從《中華工商時報》到《財經》、《新世紀》,中國的財經媒體逐漸形成獨特的風格,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展江的話來說,就是一種「歐美新聞氣質」。因而,這些媒體和其中的傑出代表人物率先獲得了西方社會的認可。而今,財經類報刊獲得國際性新聞獎項的比例,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中國媒體,足以見得在國際上,具有專業主義精神的財經媒體對中國新聞界的特殊價值。


十六

2000年,浙江的《經濟生活報》停辦,刊號轉由新創的都市報《今日早報》使用。2009年,《人民日報》的第一家子報《市場報》紙質版停辦,轉為網絡版,原刊號改由新辦的《中國能源報》使用。時移世易,中國財經媒體的格局,已同當初大相逕庭。

但從《經濟日報》到《中華工商時報》,從聯辦再到後來的南方報業、上海文廣,中國的財經媒體發展史有一條清晰的脈絡。由北京到地方,由中央黨報的「官辦」到研究機構的拓展,從最初的經濟信息,再到後來成型的商業報導、資本市場報導,再到21世紀風行的政經,中國財經媒體報導的領域逐漸拓展,報導的深度也從對企業、地方的宣傳稿,延伸到對市場的觀察、對商業事件的深度調查,再到對公共事件的關懷、對公共政策的思辨。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中國財經媒體界開始逐漸形成一個具有專業主義精神的精英群體。尤其以丁望時期的《中華工商時報》為代表,儼然成為此後中國財經新聞界的「黃埔軍校」。九十年代以後,財經媒體逐漸成為中國新聞「江湖」中一支重要的勢力,而當初的這幫人和他們的子弟兵,參與了整個中國新聞界的變革歷程。


十七

不可迴避的是,財經新聞也是中國媒體分化最大的一個類型。

以《財經》、《新世紀》為代表的一部分媒體,在專業水平和調查能力上,都是中國媒體的翹楚。他們奉行採編和經營嚴格分離的媒體,在採編部門和經營部門之間建立起「防火牆」,以保證報導乃至於媒體本身的獨立性。從新聞倫理到新聞實踐,在中國所有媒體中,這些財經媒體與全球業界的標竿水平,最為接近。

但同時,財經新聞界又是中國新聞界中最為混亂的一個領域。相對於時政、社會等報導,財經報導尤其是商業報導,與企業的商業利益直接相關。這使得財經新聞領域成為新聞腐敗的重災區,媒體和企業之間常以商業利益作為交換,有償新聞、有償不聞頻發。近兩個多月來,全國多地多家媒體的記者因為涉嫌收受賄賂被抓,也從側面印證這一行業內部存在的問題,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時代給了財經媒體相當的報導空間,她們中的傑出者成功地利用了這一空間。而時代同樣也釋放出資本的力量,缺乏真正獨立性的中國財經新聞界,也有相當部分媒體和從業者徹底匍匐於資本之下,成為其附庸甚至奴僕。中國新聞界最硬的脊樑,在財經媒體界。中國新聞界最軟的骨頭,也在財經新聞界。


十八

中國財經媒體將有怎樣的未來?

當傳統媒體的危機同樣傳導到財經類媒體,似乎人們也有些失落。好像《財經》雜誌全盛期那樣的業界標竿已經不再那麼耀眼。在這個高度競爭的市場裡,誰能得到資本的青睞?誰能保持昔年的榮光?如果無法突破現有的天花板,整個業界將何去何從?

答案,需要時代的劇變本身來印證。而我們只能推測其間的趨勢。面對細分市場的、面對特定個體的個性化的資訊和服務,將會對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構成擠壓,而這些服務將越來越多地由更小型的諮詢或信息平台來提供。「內容為王」背景下,大型財經媒體永遠不變的優勢,是對大時代、大事件乃至大案件的深度介入,這些領域是更小型的機構難以替代的。

或許到那時,財經媒體和其他類型媒體的界限會變得更加模糊;或許到那時,財經媒體的精神特質會顯得更加突出。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財經媒體本身就恰如《財經》創刊號《致讀者》裡所說,它們都身處在一列經濟列車之上。它們的方向,取決於中國的方向。


十九

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新聞史,社會新聞和財經新聞,構成中國新聞界整體進步的一體兩翼。

社會冷暖的溫度,激起人們對於每一寸陽光的渴望。「陽光打在你的臉上」,是一個時代的最美祝福。從廣州興起的媒體春潮,以一紙風行的《南方週末》為代表,感動和激勵了一整代人。

財經震盪的晴雨,關乎人們對價值的判斷、對規則的衡量。由一篇篇財經報導出發,市場經濟、法治和全球化的理唸得以在中國大地上傳播。從《中華工商時報》起,一路走來的財經類報刊,改變的不止是某隻股票的漲落,更是中國新聞業界的技術水準和言論空間。

一代新聞人創造了過去三十年的傳奇,他們留下的身影,至今並未遠去。

他們中的許多人,依然忙碌,依然意氣風發,記錄著中國變革的歷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41

中俄管道的“備胎”——日俄管道襲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769

中俄近期正式簽署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供應協議之後,俄羅斯下一個市場目標鎖定了日本。在福島核事故之後,日本亟待降低能源成本。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33名日本政策制定者構成的小組支持與俄羅斯達成修建6000億日元(59億美元)的輸氣管道、以每年向日本供應200億立方米的協議。這相當於約1500萬噸液化天然氣,或日本進口量的17%。 上述小組秘書長、日本自民黨眾議院成員Naokazu Takemoto在5月23日接受彭博新聞社采訪時透露了這一消息。根據計劃,將修建從俄羅斯庫頁島至日本東京東北部茨城縣的1350公里長的管道。他還表示,計劃最早在6月向首相安倍晉三提議此事,以便俄羅斯總統普京秋天訪日時將此事提上議程。 這一協議也體現了俄羅斯努力在亞洲扮演更重要能源供應者角色的願望。烏克蘭事件以來,歐洲有意降低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這或導致俄羅斯在與日本的談判中喪失一定的籌碼。 與中俄天然氣供應協議類似,日俄天然氣供應也經過了長達十年多的談判長跑。Takemoto向彭博新聞社表示,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日本核反應堆關閉,與俄羅斯的輸氣管道重新被提及。 據日本財政部數據,該國去年花了創紀錄的7萬億日元進口液化天然氣,是其三年前成本的兩倍以上。Takemoto稱,液化天然氣只能通過運油船輸送,成本較高。修建直接的天然氣供應管道可以降低運輸成本。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日本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國,2013年購買了8749萬噸。目前,俄羅斯是日本第四大能源供應商,排在澳大利亞、卡塔爾和馬來西亞之後,其天然氣供應占日本消費量的9.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42

恐慌性拋售襲來 大宗商品指數刷新五年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72

oil4

隨著美國經濟數據表現糟糕,供應持續增加,國際油價擴大跌幅,大宗商品價格受累跌至五年低位。市場擔憂全球增長可能步履蹣跚,傷及原材料前景。

北京時間10月16日11:25,彭博大宗商品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跌至116.7791,為2009年7月14日以來最低點。與此同時,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自兩年多最低點擴大跌幅,倫鎳跌至7個月新低。

今年迄今,原材料跌幅達7.1%,預計將出現連續第四年的年度下跌,將創下至少是1991年以來的最長下跌時期。投資者擔憂全球增長疲軟。

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9月零售銷售月率下降0.3%,預期增長0.1%,前值則增長0.6%。企業雇傭需求的增長並未提振銷售,暗示持續性的購買需求難以保持。

中信期貨分析師Zhu Runyu表示:

美國零售數據並不理想,且加重了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消極情緒,觸發金融市場的恐慌性拋售。與經濟周期密切相關的大宗商品,比如原油和原材料等,市場人氣繼續受需求憂慮的拖累而低迷。

昨日,全球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彭博大宗商品指數昨日下跌1.2%,單日跌幅創9月30日以來最大。WTI油價大跌1.3%,盤中一度跌至每桶80.76美元,創2012年6月以來最低點。倫鎳跌幅一度高達1%,至每噸15675美元,創3月17日以來的最低點位。

Ayers Alliance Securities首席投資官Jonathan Barratt認為:

原油產量持續增加。市場普遍缺乏信心。每桶80美元是重要心理關口。

今年三季度,大宗商品累計下挫12%,季度跌幅為2008年四季度以來最大。其中,布倫特和WTI原油、玉米、小麥等谷物價格也相繼步入熊市。不斷增加的供應、強勢美元及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施壓商品價格進一步走低。此外,肆虐美國的“極地渦旋”、烏克蘭危機和中東地緣政治危機也對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分析師預計,大宗商品的全球大買家中國的經濟增速可能創下20年以來的最慢增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366

全球經濟危機第二波正在襲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820

102152195-a0002-000188.530x298

大約7年前,本次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開始拉響警報。7年後的今天,我們似乎離安全模式還相距甚遠。事實上,近期一些經濟數據令人堪憂:日本再陷衰退,石油價格止跌遙遙無期,中國經濟放緩,全球性通縮來襲……不少分析師和官員都警告,現在就為全球經濟複蘇而歡呼還為時過早。

英國首席卡梅倫也警告稱,全球經濟正在顯現一些令人擔憂的信號,全球經濟儀表盤上的“紅色警示燈”已開始閃爍。同時,本周末20國峰會期間,OECD首席經濟學家凱瑟琳·曼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全球經濟本可以增長得更快

市場不禁擔憂,全球經濟危機第二波是否正在襲來?

日本再次陷入衰退

周一,來自日本的消息突顯了經濟下挫擔憂:日本GDP在第三季度出現負增長,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再次陷入衰退。

周一發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經濟正在收縮,7-9月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年率意外下滑1.6%,遠低於路透早前的2.1%的增長預期。

這一數字意味著,在第二季度經濟因上調頗受爭議的消費稅後萎縮7.3%後,日本正式進入技術性衰退。

外界推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可能會因此推遲上調消費稅的緊縮措施至2017年。同時他可能會宣布解散議會甚至提前大選。

但法國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Takuji Aida認為這也許不是個壞消息,因為推遲上調消費稅將會利好經濟展望。Aida表示:

”隨著第二消費稅推出的推遲,經濟的不確定性下降,增長和通脹的預期上升,因此公司各類活動會增加。“

原油價格仍未見底

日本作為世界第四大原油進口國,其經濟的衰退也給石油價格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周一,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至78美元每桶。

原油價格下跌至80美元以下已觸動了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神經,一些國家開始呼籲采取切實行動。國際能源組織(IEA)一周前就警告稱,疲軟的需求、強勢的美元以及美國產油量的上升,意味著我們已經進入石油市場的新的篇章。

Investec Capita市場分析師就這樣寫到:

”投資者們現在變得不願意嘗試或選擇一個底線,很多人都對OPEC可能采取的行動持觀望態度。“

全球性通縮來襲?

低油價對全球經濟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幫助刺激產出,但另一方面造成了通縮的壓力。英國和歐元區的通脹都保持在一個令人擔憂的低位。周五,密西根大學公布了消費者情緒調查的結果,美國的通脹形勢也不容樂觀,因為長期通脹預期已回落到金融危機時的水平。

華爾街見聞此前報道,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Albert Edwards近日發布報告稱,日元大幅貶值將迫使整個亞洲地區采取同樣程度的貶值,並向西蔓延,產生一波通縮大潮。他警告稱,“通縮的大浪潮”最先沖擊的將是中國,其生產價格已持續下降。

事實上,抑制增長的低通脹在歐元區尤其讓人擔憂。歐元區的價格在10月僅上漲了0.4%。而該地區還同時面對高失業率的挑戰,9月歐元區失業率維持在11.5%的水平。

最近幾天也有一些好消息,那就是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的經濟增長超過預期。周一發布的數據也顯示該地區貿易順差在9月跳升至創紀錄的177億歐元(221億美元)。但對該地區的嚴重擔憂仍然存在。IMF總裁拉加德就表達了她的擔憂稱:高負債、低增長和高失業可能成為“歐洲新常態”

盡管經濟增長超過預期,但歐元區18個國家的上季度經濟增長只有0.2%。

德拉吉身上的擔子仍然很重。雖然歐央行已經啟動了一籃子刺激措施來抗通縮,但很多專家現在都呼籲采取美聯儲那樣的債券購買計劃。德拉吉周一在歐洲議會上表示,他會繼續密切關註局勢來決定未來的刺激行動。

(實習編輯 戴博 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651

油價暴跌 競爭襲來 特斯拉股價跌破關鍵支撐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542

QQ圖片20141204075952

周三,特斯拉股價跌至5周新低,跌破關鍵技術支撐位。

特斯拉股價昨日收盤下跌0.92%,距離9月4日的歷史高點286.04美元已經下跌了20%。

特斯拉股價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現在已經跌破200日均線。許多投資者將此作為股價長期趨勢的信號。上一次特斯拉股價跌破200日均線是2012年11月2日。

MW-DA588_tsla_f_20141203101718_ZH (1)

一些人相信,股價的下跌是由於油價的下跌,這降低了市場對低油耗汽車的需求。自9月4日以來,原油已經下跌近30%。

Global Equities Research分析師Trip Chowdry表示,他不相信這是特斯拉股價下跌的原因。他指出,根據油價來買車的消費者對價格非常敏感,而特斯拉的購買者在乎的往往是性能、設計感,而非價格。特斯拉的價格在7萬美元至10萬美元之間。Chowdry表示,

如果你願意花10萬美元買車,你不是價格敏感消費者。

Chowdry建議超配特斯拉股票,目標價為385美元,比目前的水平高出68%。他相信該公司的增長潛力依然巨大,市場對特斯拉的需求將繼續超越供給。

特斯拉下跌的另一種可能是市場競爭的增加。

奧迪汽車昨日推出其2017年款電動Crossover(酷越)車型汽車,希望從特斯拉手中奪走富裕的、關註環保的消費者。

這一新款是奧迪首次推出主流的全電動汽車。奧迪計劃推出更多環保車型。明年,奧迪計劃推出電動版的奧迪R8運動跑車。目前,一輛普通的奧迪R8跑車價格為11.5萬美元。

奧迪CEO Rupert Stadler表示,

我們的工程師正在努力研發一種電動車,這種電動車可以達到美國零排放的標準。這可能是一輛酷越車,我們正在進行研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96

券商兼併起步 大潮仍未襲來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503/t20150318_731068.htm
2014年,國內券商之間的併購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同一控股股東旗下券商為掃清「一參一控」障礙實現上市進行的系內資產整合,二是為擴大規模和資本金,發展創新業務而進行的市場化併購。目前,由於小券商估值較高,國內券商之間的市場化整合案例較少,但是券商收購多元金融資產甚至境外金融資產,以及其他行業公司收購券商則屢見不鮮,這些成為了當下券商併購的主流。 趙俊/文

  2015年1月26日,隨著申萬宏源(000166)掛牌上市,中國證券行業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併購案終於完成。按照上市首日收盤價計算,申萬宏源的市值達到2919億元,不僅取代國信證券(002736)成為深交所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還一度超過中信證券A股(600030)的總市值,成為券商股老大。

  2014年的證券行業併購大潮,不僅成就了業內併購金額最大的「巨無霸」券商申萬宏源,在併購方式和種類上也體現出多樣性。國內券商之間的併購中就有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方正證券(601901)收購民族證券等案例,與此同時,內地券商還不斷染指海外,通過收購香港甚至歐洲的券商進軍國際市場。此外,券商對外匯交易等其他金融領域企業的收購也不斷見諸媒體,最近的包括2015年1月31日中信證券(600030)宣佈收購知名外匯經紀商KVB崑崙國際60%股權,以及2月初傳出的光大證券(601788)擬以5億美元收購業務包括外匯貴金屬在內的新鴻基金融(0086.HK)約70%股權的消息,其目標均直指金融混業。進入2015年,券商併購的潮流能否持續?

  併購動機之一:掃清「一參一控」障礙,實現上市

  這一輪國內券商間的併購,一大動機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申萬合併宏源、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即屬此類,其旨在通過併購滿足證監會提出的「一參一控」要求,從而達到上市的資質。

  「一參一控」指的是按照證監會2008年的相關政策,兩個以上的證券公司受同一單位、個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間存在控制關係的,不得經營相同的證券業務。而為了維護上市證券公司的資質條件,減少規範整改過程的複雜性和涉及面,避免上市後出現重大變更事項,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符合「一參一控」要求的證券公司,不能申請上市。

  由於一些大企業作為控股方同時控股或參股多家證券公司的情況比較常見,為滿足「一參一控」要求,國內證券行業掀起了大刀闊斧的整合。中投旗下公司曾經參控股10家證券公司,包括全資持有的中投證券,絕對控股的銀河證券(06881.HK)、宏源證券(000562)、西南證券(600369)、申銀萬國(00218.HK)和中金公司,以及參股的中信建投、國泰君安、齊魯證券和瑞銀證券。通過對旗下券商股權不斷梳理,中投公司逐漸淡出國泰君安、西南證券、齊魯證券和瑞銀證券(表1)。

  中投絕對控股的宏源證券、申銀萬國、銀河證券、中投證券和中金公司這5家券商最為其倚重。據《證券時報》2013年11月報導,匯金系券商敲定的整合框架是,銀河證券與中投證券合併、宏源證券與申銀萬國證券合併,至於有外資股份的中金公司,退出還是重組仍是未知數。目前申萬與宏源已完成合併,中金公司此前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但一直是只聞其聲未見其動。

  2013年10月30日,宏源證券停牌,其與申萬的重組大幕啟動,具體方式為申銀萬國通過換股吸收合併的方式收購宏源證券。宏源證券以9.96元/股的價格換取申銀萬國發行的4.86元/股的股票,換股比例為2.049。這個價格相對當時宏源證券二級市場8.12元/股的價格有22.7%的溢價。申銀萬國因吸收合併而發行的A股股票為81.41億股,全部用於換股吸收合併宏源證券。換股後,宏源證券終止上市並註銷法人資格,申銀萬國資產實現證券化,存續公司以申萬宏源為名在深交所上市流通。

  匯金旗下的證券公司實力偏弱,從投資運營角度看存在整合必要性。合併後的申萬宏源,形成金控和證券子公司的母子公司雙層架構。其中,證券子公司的註冊地在上海,作為上市公司的投資控股集團註冊地在新疆。後者定位於成為匯金的金融資產證券化平台,其旗下擁有證券、併購基金、另類投資等子公司,未來還將進一步打造銀行、保險、信託、租賃等全產業鏈條,以實現多元化的業務佈局,提升盈利及其穩定性,同時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負債比率和經營槓桿。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的券商總資產排名,整合後的申萬宏源將以1054億元的家底坐上行業老五的位置,僅次於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和廣發證券,而2013年其在行業中的總資產排名是第十位。

  國泰君安受讓上海證券股權,也是為瞭解決「一參一控」問題,掃清上市障礙。國泰君安的大股東為上海國際集團,後者除了控股國泰君安之外,還同時控股上海證券。這一硬傷導致其旗下的任何一家券商都無法上市。國泰君安收購上海證券後,可以獲得上海證券在經濟最發達的江浙滬地區積累的優質客戶,加速向財富管理方向轉型,提升中長期盈利能力,最終成為金控集團。

  匯金公司和上海國際集團等控股股東之所以急於讓旗下券商通過兼併整合躲開「一參一控」,實現上市,也是為了盡快融資,擴大資本金,發展創新業務。上市券商不僅可以通過IPO融資,上市後更可以通過發債、配股或增發等方式從資本市場繼續獲得資金支持。

  併購動機之二:擴大資本金,拓展創新業務

  券商併購的另一大動力,來自發展的驅動。長期以來,券商收入主要來自於傳統的經紀業務,其佔比普遍達一半以上。在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券商紛紛通過「萬二」或「萬三」的佣金大戰吸引客戶,甚至有券商提出了零佣金,僅向客戶收取約萬分之一的證券交易所規費。根據上市券商2014年三季報,佣金率由2013年同期的0.081%下滑至0.069%。

  在佣金率下滑趨勢確定、經紀業務增收放緩的情況下,券商只能拓展其他業務方向,通過專業能力來做一些相對高端的業務以攤薄其負面影響。2012年後,證券行業進入創新發展時期,創新業務對券商業績的支撐作用逐步凸顯。中國證券協會數據顯示,到2014年,全行業來自融資融券、資產管理、財務顧問及投資諮詢業務的淨收入,已能支撐起整體營收的25%左右。尤其是融資融券業務,成為券商各項創新業務的「領頭羊」,兩融利息收入比在在2013年同比大增251%之後,2014年繼續同比增長142%至446.24億元。

  融資融券等資本中介業務具有風險可控、收益穩定的特徵,對於提高券商的盈利水平、完善金融服務和改善盈利模式意義重大。但它屬於資本消耗型創新業務,業務規模的擴大需要相應的資本金支持,也就是說,資本金的規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券商在未來創新業務當中的地位。

  在發展創新業務的驅動下,券商也有動力通過併購擴大資本金,提升核心競爭力,整合各方資源以獲得更大市場份額。一位非銀行業券商分析師對新財富表示,隨著券商行業從牌照獲利過渡到市場化發展階段,資本金充足的大型券商可以依靠融資融券這類創新業務發展壯大,而集中於傳統業務的中小型券商地位尷尬,它們存在被同業或其他行業競爭者兼併的風險;監管層鼓勵併購,簡化審批流程,也為券商兼併重組提供了有利條件。

  華泰證券2014年7月的研究報告指出,國內證券行業總規模為2.08萬億元,僅相當於美國證券行業規模的6.27%;經紀業務依然貢獻了行業總收入的54.16%,美國證券行業的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僅為18.35%,說明國內證券創新業務有巨大空間;國內證券行業的集中度較低,券商之間業務同質化問題較為突出。參照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併購重組將成為這一行業發展的趨勢。

  2014年7月,方正證券獲准以定向增發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民族證券,即為第一例此類市場化的併購。華泰證券認為,目前中國證券業總規模和集中度偏低、業務同質化特徵依然明顯,市場化併購是解決以上問題的主要路徑。

  市場化併購潮仍未到來 多元金融領域併購增多

  雖然併購是一條迅速擴充規模和資本金、發展創新業務和提升競爭力的途徑,但是目前券商行業的市場化兼併重組仍然屈指可數,行內第四次整合大潮的來臨還有待時日。

  一位投行併購部人士對新財富表示,一般行業發生大面積虧損時才會有大規模兼併重組,而目前券商業績亮眼,大多數沒有出售的意願。

  此外,市場化併購也面臨著對收購價格以及收購時點等方面的考量和風險。比如有研報指出,方正證券對民族證券的收購中,民族證券在評估基準日(2013年8月31日)的評估價值為129.84億元,相較其截至2013年8月底的賬面淨資產值68.35億元,溢價89.96%,對應PB為1.9,PE超過80倍,估值偏高;而且民族證券在2013年8月完成了46億元增資擴股,正好是收購之前,也就是說,在民族證券68億元的淨資產裡有近70%的現金資產,對這部分現金資產以1.9倍的價格收購顯然價格也偏高;而方正證券當時二級市場股價(2014年7月10日收盤價)已較6.09元/股的增發價格折讓11.82%,也令定向增發麵臨一定壓力。

  同時,收購完成後還涉及整合的一些風險,例如雙方風格不一樣、業務整合需要磨合較長時間等。而且,券商最核心的資源是人才,併購後要面臨人員的安排是否有適合的職位等考慮,因此不少券商更願意直接挖人,而暫時沒有動力進行兼併重組。

  有非銀行金融行業研究員則指出,目前小券商的估值很高,收購價格偏高,大券商通過併購擴大規模的成本高,因而併購可能性比較小。當下市場的併購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證券公司在政府支持下,採用「走出去」的戰略,收購業務和地域互補的公司;二是券商併購其他相關的金融資產,如信託、小貸、擔保、租賃等,往多元金融領域發展。

  目前,證監會在牌照和網點等方面已經放鬆了管制,證券公司擁有的網點不受地域和數量的限制。牌照的放開意味著一家證券公司如果擁有全牌照,就可以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從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因此,證券公司自身也有動力通過併購獲得新網點和牌照。方正證券通過收購民族證券,就獲得了後者在東北和西南地區的51家營業部資源。

  不過,由於國內很多地方券商的大股東都是當地國資委,出於GDP增長和政績考核的考慮,它們通常希望當地券商可以扶持本地企業上市,因此就算券商業績差,其出售意願也不強烈,這也是造成國內市場化併購數量少的一個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券商過去一年採用的是「跨境購」策略,對香港甚至海外的券商發起了收購,比如,國金證券(600109)收購香港的粵海證券,中信證券收購里昂證券、海通證券(600837)收購了聖靈投資銀行進軍歐洲市場,均是內地券商國際化的重要步驟,有利於開展跨境業務,提高在國際業務中的話語權(表2)。

  此外,券商對多元金融領域的併購也是絡繹不絕。中信證券收購了在港交所上市的外匯經紀商崑崙國際(08077.HK),進軍外匯行業;光大證券收購新鴻基金融,西南證券(600369)收購香港敦沛金融(00812.HK)等,目標也在於此;西南證券、國元證券(000728)、長江證券(000783)等上市券商在最近的增發融資中均表示將「擇機收購證券類相關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證券公司收購多元金融資產,其他行業的公司也對券商牌照垂涎欲滴。2014年8月,大智慧(601519)宣佈擬收購湘財證券(430399),以通過協同效應和流量導入做大網絡券商。10月,九鼎投資宣佈收購天源證券,將證券業務與公司現有資產管理業務互相補充,發展金控平台。12月,東方財富(300059)宣佈收購香港券商寶華世紀,拓展海外業務和實現一站式金融服務平台。

  在券商合併過程中,最大的風險就是人才流失。在申萬宏源的整合中,由於宏源原有的激勵機制更優,而合併後的薪酬將暫時保持一年「雙軌制」,即申萬和宏源各自保持原有的薪酬體系,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激勵機制已經造成了一定數量的原申萬員工離職。這種情況在華泰和聯合的整合過程中也有出現。當時華泰證券(601688)對經紀和投行業務採用「劃江而治」的策略,一些員工由於長期和家人兩地分居的問題也離職出走。目前華泰證券已把按地域劃分的整合策略調整為按業務劃分,經紀業務放在華泰證券,投行業務放在華泰聯合。

  對於不能給予合適職位造成的人才流失,目前券商多採用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人才,降低整合風險。2015年1月,聯訊證券公告了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以資產管理計劃認購定增股票,繞開了對從業人員的持股限制,並實現了所持股份的市場化投資運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40

中概股退市潮襲來 私有化絕非易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134.html

中概股退市潮襲來 私有化絕非易事

一財網 葛唯爾 2015-06-25 14:46:00

對於上市未滿1年就打算退市的中概股,紐約沃倫資本公司(JL Warren Capital LLC)研究主管李君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時候,毫不客氣地稱之“奇葩現象”。李君蘅表示:“一些公司1年之前來上市的,過了1年就想退市。上市的費用和退市的費用,我覺得很浪費。換句話說,這個管理層沒有想清楚。”

“感覺非常好,比夢里想到的1000次還要好。” 2014年12月11日陌陌登陸納斯達克。唐巖風光滿面敲響開市鐘。

也許彼時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還有中國股市會在2014年底拉開波瀾壯闊的上漲狂潮。今年以來,國內創業板飆漲125%;與此同時,陌陌股價卻長時間徘徊在發行價13.5美元下方。

2015年6月23日,上市僅半年的陌陌宣布收到公司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唐巖、經緯中國和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管理公司(Sequoia Capital China Investment Management L.P.)和華泰瑞聯基金(Huatai Ruilian Fund Management Co., Ltd)發出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

對於上市未滿1年就打算退市的中概股,紐約沃倫資本公司(JL Warren Capital LLC)研究主管李君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時候,毫不客氣地稱之“奇葩現象”。李君蘅表示:“一些公司上市1年就想退市。上市的費用和退市的費用,我覺得很浪費。換句話說,管理層沒有想清楚。”

今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約,希望借機從美股市場退市。僅僅在6月,這一數字就達到13家之多。

去年8月7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樂逗遊戲母公司創夢天地CEO陳湘宇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曾侃侃而談上市理念:“創夢天地的上市過程就是按照這樣一步一步既定的計劃去走。我相信我們做的任何一個計劃也沒有受到外界的幹擾。重要的是看好自有的業務,更重要的還是心態。”2015年6月15日,創夢天地宣布收到陳湘宇的私有化要約。

這段話現在讀來,令人不勝唏噓。

6月19日,工信部發文在全國範圍內放開經營類電商外資股比限制,更為VIE結構中概股電商回歸A股大開便利之門。李君蘅預測,這波退市潮中可能還會有將近10只中概股陸續來報。

雖然,在這波中概股私有化過程中,股價被低估或是尋求更高估值是我們最常聽到的理由。不過與兩、三年前的中概股退市相比,現在所提出的私有化收購溢價(premium)要小得多。所以,一方面“抱怨”在美股價被低估,另一方面創始人或管理層提出的收購溢價卻也不高。這其中的邏輯令人費解。

而除了中國股市的高歌猛進令人垂涎外,企業發展遭遇瓶頸或許是另一個理由。李君蘅解釋說:“一些(想要)退市的股票最豐滿、最快的成長期已經過去。現在要尋找新的成長機會,在這個轉折的過程中,作為上市企業會比較累。任何決策都是在股東審視的眼光下。作為私有公司,操作靈活性就大很多。”

誠然,並不是每一個收到私有化要約的中概股都能退市。事實上,中國企業想要在美股市場私有化絕非易事。去年一整年,僅巨人網絡一家中概股完成了私有化退市。分眾傳媒從2012年8月宣布私有化,到2013年5月完成退市,耗費10個月時間。至今為止其借殼宏大新材回歸A股的路途依然荊棘滿布。據悉,不少中概股企業收到的非約束性私有化要約將可能面臨獨立特別委員會的審核,評估管理層的收購是否有損害小股東權益的嫌疑。退市再上市的整個過程可能耗費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時間無疑是一大風險。J.Streicher董事總經理、紐交所交易員馬克•奧托(Mark Otto)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從美國退市到回中國上市需要多長的時間呢?現在關於A股泡沫化的討論已經越來越多,不少分析認為可能在6個月內泡沫破滅。如果從退市到再上市的過程真需要花費1年的時間,那個時候A股能否牛市依舊?”

另一大風險則來自投資者的轉變。

馬克•奧托解釋說:“在美國絕大多數是機構投資者,而中國則以散戶為主。毫無疑問的,在A股上市面臨的股價波動更大。歸根到底,這是企業對長期趨勢的判斷。企業行為應基於長期考量,而非匆忙投入A股謀求股價飆漲。企業(管理層)應從股東和企業本身的長期利益來考慮。”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963

“黑天鵝”襲來:大宗商品全線崩潰 人民幣匯率創兩個月新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153.html

“黑天鵝”襲來:大宗商品全線崩潰 人民幣匯率創兩個月新低

一財網 薛皎 2015-07-08 00:14:00

國際市場方面,周二歐洲時段大宗商品連續第二個交易日全線下挫,其中LME鎳重挫超過6%,黃金跌破1160美元整數關口,刷新3個月新低;白銀則刷新7個月新低至15.20美元,跌幅超5%;銅價亦出現暴跌,跌幅超5%,原油繼續下跌超過3%。

希臘危機以及中國股市驟跌的威力繼續擴散,全球市場已然一片哀嚎。 7月7日晚間,商品期貨市場幾乎全線暴跌。內盤中螺紋鋼1510下跌3.26%, 新甲醇1509下跌4.03%,豆粕1509下跌3.16%,多只品種出現跌停。

對於期貨市場出現的一致性下跌原因,華聞期貨認為,市場避險情緒明顯升溫,一方面中國股市持續下跌引發市場擔憂,同時希臘民眾投票反對債權人救助條款增加希臘退歐恐慌,中國和歐元區的經濟及需求不確定性同樣施壓大宗商品。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能夠支撐多頭的就是希臘債務危機引發的避險情緒,在貴金屬熊市中避險情緒是站不穩腳跟的,商品屬性占主導。避險情緒引發的行情基本上都是對應不同級別的頂部,現在類似2014年10月中旬左右。一旦避險情緒釋放完畢,風險解除,那就是瀑布式下跌。

國際市場方面,周二歐洲時段大宗商品連續第二個交易日全線下挫,其中LME鎳重挫超過6%,黃金跌破1160美元整數關口,刷新3個月新低;白銀則刷新7個月新低至15.20美元,跌幅超5%;銅價亦出現暴跌,跌幅超5%,原油繼續下跌超過3%。

7月6日,衡量能源、農產品、金屬等價格的彭博商品指數大跌2.2%,創下今年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其中,鐵礦石價格已經連續八個交易日下跌,為近10個月以來最長下跌周期,市場普遍認為,鐵礦石市場已經再次步入熊市。今年二季度時,受冷落久時的鐵礦石曾一度出現大幅反彈,只可惜牛市來的快去的更快。

鐵礦石生產商紛紛增產以及來自中國的需求持續放緩,成為鐵礦石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據悉,中國港口鐵礦石的庫存已經出現明顯反彈,未來需求可能進一步下降。

此外,本周以來銅價已經累計重挫超過8%,創下近半年新低。本周一,市場上向來交易較為活躍的COMEX期貨銅7月合約價格從高於每磅2.60美元下跌3.5%至每磅2.538美元,創今年2月份以來的新低。

除需求波動影響銅價外,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分析師評論稱,許多中國基金在做多股市的同時做空銅。

“過去三個星期在A股下挫的同時,銅價同時走低。滬指過去三周下跌近30%,迫使投資者從其他市場抽調資金保全A股,期銅最大空頭混沌投資已平掉期銅全部空倉。”該名分析師說道。

股市的不確定性也讓人民幣匯率承壓。

7月7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1166元,較前一交易日上漲6個基點。但上調中間價並沒有抑制住人民幣下跌的趨勢,收盤時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收於6.21,較昨日收盤6.2092貶值0.01%,創逾兩月新低。

離岸人民幣同樣明顯承壓,美國時段,離岸人民幣大幅走軟。美元/人民幣價格攀升突破6.2200。

業內人士分析稱,在中國央行采取行動向市場註入流動性的托市措施後,中國股市仍持續下滑,這令人民幣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

路透社援引外匯交易員分析稱,“國內股票市場劇烈波動還未看到解決的方法,現貨人民幣貶值壓力增加。此外希臘公投也引發國際市場動蕩,全球大部分市場風險都在加大,美元需求大幅增加。”

“在國內外金融風險增高的時期,管理當局更易傾向於維持匯率穩定而非任由匯率升貶,預計人民幣窄幅波動可能延續至9月底,直至經濟數據有力證明中國已走出增長低谷。從結售匯數據看,客戶的升貶值預期並不強烈,但貶值預期稍占上風。”廣發銀行金融市場部外匯主管黃毅說道。

除人民幣外,澳元、新西蘭元等大宗商品貨幣都在走低,韓元周二跌至近四個月低位。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84

光棍危機襲來 你需要一張“找老婆”路線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973.html

最近,山東臨沂的張大姐很苦惱,“我真是命不好,為這倆兒子娶媳婦,我是操碎了心。誰想到現在世道變成這樣了?”

51歲的張大姐來北京做家政服務員,目標很簡單,多掙點錢,給倆兒子都娶上媳婦。大兒子26歲,二兒子23歲,在老家算是大齡男青年了,現在結婚的對象都還沒有著落。張大姐著急得不得了,對她來說,最可怕的事就是兒子打光棍。

她一再說看不清現在的世道。原來想再生個閨女,克服千難萬險生了二胎,結果又是個小子。小子就小子吧,在農村兒子多不受氣。沒想到現在兒子們到了結婚的年齡,找媳婦卻變得這麽難。

“沒結婚的小夥子數一數一大把,小姑娘就少得很了,哪個村子都是這樣,人家再進城打工,相中了合適的就不回來了。以前想著咱把彩禮掙足了,找個媳婦不算困難,現在真沒辦法。”張大姐感慨。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末,中國大陸男性人口70079萬人,比女性多3376萬。8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例為136:100,70後非婚人口男女比則高達206:100,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此前人口學者姚美雄曾經預警,中國光棍危機將於2020年全面爆發。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人口學者易富賢則判斷,從農村青年找媳婦難、彩禮大幅度提高來看,光棍危機已經提前爆發了。

讓人震驚的陡變

在易富賢的《大國空巢》里,有一張2017年的初婚年齡性別比圖。在這張五彩斑斕的圖上,張大姐的家鄉是深紅色。

(2017年中國大陸地區初婚年齡性別比圖。圖片來源:《大國空巢》圖文版)

深紅色意味著,初婚年齡男女的性別比超過140,也就是說,每140個男性,對應只有100個女性,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男性必然會被擠壓出婚姻市場。

所謂初婚年齡,指的是男性24-28歲,對應女性22-26歲。易富賢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進行推算並制作成圖的。

而在五年前,初婚年齡人群的性別比是另外一個狀況。從圖中可以看出,全國大部分地區是一片明媚的綠色,初婚年齡性別比絕大部分在105以下。

(2012年中國大陸地區初婚年齡性別比圖。圖片來源:《大國空巢》圖文版)

那麽從2012年到2017年,到底是什麽原因,在初婚年齡性別比上發生這麽巨大的變化呢?

易富賢解釋,這主要是因為1984年到1990年出現的一次出生高峰。由於這次出生高峰,導致在2010年前後,27歲男性的數量小於25歲女性。這就使得初婚年齡性別比並不高。

“這次出生高峰推遲了光棍危機的發生。2013年初婚年齡性別比出現陡升,2014年,光棍危機就開始爆發,此後就越來越嚴重。農村年輕男人找老婆難就是這種危機的直接表現。”易富賢說。

閃閃發光的“找老婆”路線圖

對於未婚男青年來說,易富賢繪就的2017年初婚年齡性別比地圖就是一張價值非凡的寶圖。其上綠色、淺藍、深藍、橙、深紅等五種顏色代表了初婚年齡性別比的不同程度。

從圖上看,山東的大部分、京津滬、蘇南、浙北、湖南湖北東部、青海北部、內蒙古西北部等地區為深紅色,初婚性別比超過140,是找老婆相對最困難的地方。而山西、甘肅、寧夏、貴州、廣東東部、安徽南部等地區則為綠色,初婚性別比低於105,找老婆相對容易。

“今後找工作容易,找老婆難。找老婆要趁早,到顏色比較淺的地方去找老婆容易一些。對女孩來說,也要到顏色淺的地方去,社會治安比較好,安全第一。”易富賢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17

雲籌網略:AI襲來!絕望的中產教育保衞戰

1 : GS(14)@2017-07-09 12:13:02

上回講到,伴隨AI時代的降臨,透過努力工作實現階級向上的流動性,將會如同幻影般破滅。由於大面積失業,社會階級加速兩極化,最終演化為:掌握AI技術為其賺錢的階層、無法掌握AI的無用階層。而今天處於所為中產的階層,在AI衝擊波中恐怕將首當其衝被犧牲。或許廣大中產早已察覺形勢不妙,因此,虎媽們紛紛以教育入手,試圖藉教育讓子女贏在起跑線,實現階級爬升,就算晉級不行,最起碼確保家庭日後生活不至於降級。本來這思路無可厚非。如果我們從海外亞裔移民家庭當地奮鬥史來看,甚至可以說子女教育是亞裔脫貧致富的不二法門。問題是,在AI的未來下,教育這條獨木橋還能否起到原本的階層升級/保護作用?其實,中產階層在子女教育上投入的本錢越來越大,早就不是甚麼新聞,從選擇居住地段、到幼兒教育開始,不但效法孟母三遷,更不惜每月豪擲數萬學費,甚至乎玩具、動畫片、衣着、出國旅行等,都是越高級、越昂貴就越好。不但如此,中產教育的「軍備競賽」近年正全面升級,繼港人熱議的TVB節目《沒有起跑線》中,要「贏在射精前」的家長後,最近,內地亦連連鬧出被稱為中產階層內部踐踏事件,「教育歧視鏈」成為一個惹火的潮語。話說網上瘋傳一封〈成都小區裡的階級鬥爭〉公開信,一名中產家長,為確保孩子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希望聯合兩個以政府公職人員為主的小區業主,抵制幼兒園接受「年收入50萬以下,無錢無權」的孩子申請入讀。此公開信一出,引起網上嘩然,甚至有文章挖出,現實上中產家長為捍衞子女的「教育/社交資源」,衍生大量的歧視行為。譬如,上純正英式發音培訓班的小孩,鄙視沒上培訓班的孩子;或者家長集體不讓子女與沒有英文名的孩子進行社交等。儘管家長行為光怪陸離,但是會出現如此情況的背後,是很多家長意識到,自己小孩窮盡一生想到達的「終點」,只不過是上層階級孩子的「起點」,所以必須一步一驚心,生怕孩子只要有任何不小心,就會從既有軌道往下滑落,甚至水向低流萬劫不復。然而,筆者想說的是,面對這種過份的焦慮,大家應冷靜下來,反思一下,學校的傳統教育作用是否被高估了?或者更正確的問題是,所謂的精英教育,真的能實現中產家長的期望,幫子女達到社會階層升級的作用嗎?所謂「讀書無用論」,在高樓價時代不絕於耳。最諷刺的是,在高考打遍木人巷後,躋身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卻連學校附近的學區派位樓都買不起。既然如此,花大錢培養孩子,為了將來入讀名牌大學的目標,背負高昂學習成本及犧牲親子時間呢?不如乾脆用這筆錢提前幫小孩置業更「着數」。現實是20世紀末高等教育文憑放水後,滿街都是大學生,好的工種卻沒有相對增加。Supply暴增後,Demand微升,經濟學結果就是學位的回報率插水。所以,今時今日除了追求名牌大學,還要獲得「吸金」的專科錄取,才有機會做到「學以增值」。反之,為讀而讀,借student loan完成學位,隨時不但沒發帶來正回報,甚至因為還學債,越讀越窮,變成「學位負資產」。而且,香港中產父母往往忽略了,上層階級所享有的,中產用錢也買不到的「關係」、「背景」、「靠山」,或許在往AI時代過渡期中,會繼續升值一段時間。而相對來講,即使入讀同等大學,除非中產的後代在職場上真有過人之處,否則,單靠高薪是很難超越父母所在的位置的。而隨着AI的襲來(估計80後的子女畢業時應該降臨),未來專業人士的無論在入職薪水、增值空間,都將急速收窄(調整通脹因素後),階級的突破口也面臨被封閉的危機。儘管是專業範疇,未來「入口級別」的工種,人類也絕對鬥不過AI。其他的不用說,即使是現今的研究員、交易員、法律助理等,十年前屬於高薪厚職的工作,由於AI技術發展成熟,基本上,在這兩年早就變得面目全非。其實道理顯而易見,現代人類社會職場分工極其仔細,工作的入門級別一般是鍛鍊基礎,繼而累積經驗,才能向管理渠道向上攀升,可是,AI的能力早就代替人類處理這些基礎工作。當入門機會也被奪走後,巧婦難為無米炊,畢業生永遠無法成長為行業的大佬。分析了那麼多,難道筆者是想告訴大家,沒必要拼了命送孩子到高等學府?非也。只不過筆者估計,在AI時代單強調知識、技能,恐怕難以幫助欠缺超人天賦的普通人帶來任何優勢,更遑論晉升機會。普通人那丁點的知識,恐怕會通通被廢武功。但是,優良的社交圈子、卓越的人格魅力,即便是精英社會,只要還是人類主導上層事務,還是有可能為閣下帶來超額回報。因此在子女教育上,與其硬塞知識,倒不如着重培養能蠱惑人心的「領導能力」、人見人愛的「人格/演員魅力」、和跨階級交際所需的「高度情商」等可能更現實一點。不過,這些抽象的玩意比起上奧數補習班估計培養起來更有難度,各位家長可能真的要「贏在射精前」—考慮一下把下一代的競爭帶到「基因改良」戰場上去!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9/200832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7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