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錢藍圖主宰能否發達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2724


投資、投機, 長期而言, 技術最多只佔五成。心理往往更為關鍵。技術稍具根基, 但戰績徘徊不前時, 改善心理質素, 往往比學多幾招新招更為有效。

你問十個人「想唔想發達」, 十個有九個就都會話「想」。 但很多人的潛意識, 其實是拒絕發達的。換句說法, 潛意識跟想發達的意識水火不容、火星撞地球而不自覺。初初聽到這個理論, 也半信半疑。後來朋友說了他的親身經歷之後, 有更深窺投資心理學堂奧之感。

先說一下理論。每個人對於金錢和成功, 內心都有著一份藍圖(Money blueprint) 這份藍圖深植在各人的潛意識裡中,像程式一樣, 控制著人於金錢、投資的想法、感覺和行動。小朋友白紙一張, 對萬事萬物並無定見, 像海綿一樣, 將身邊的人, 尤其是父母的言行, 有理無理, 照單全收。以朋友J的經歷為例子, 老豆三代單傳, 為舊式的「二世祖」, 嗜好是叨番口大雪茄, 挽住籠雀仔去酒樓飲茶; 嫖賭飲蕩吹無所不好, 一揾到些少錢, 就花天酒地極速豪花。J由阿爺湊大, 感情深厚, 卻與老豆水火不容。阿爺勤力過新界牛, 一年365, 每日十幾個鐘頭捱世界, 一毫子都唔捨得駛。

名牌大學畢業後, J在職場中也算平步青雲, 在財富五百公司當管理層, 後來更創業。看似一帆風順, 但問題是辛苦到白了少年頭, 身家也像恆指, 只有波幅, 難見升幅, 博來博去得個桔。多年苦思不解問題癥結, 以為只是技不如人, 後來渉獵了心理學後, 才明白己是自己的程式設定出了問題, 自己唔俾自己發達。

原來J在家人長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 繼承了阿爺的新界牛之魂, 潛意識對於不事生產、無所事事極為痛恨。但理智上卻極追求財務自由, 揾夠退休唔駛捱。潛意識跟意識互相衝突, 潛意識九成九會佔上風, 新界牛之魂主宰金錢藍圖, 自自然然注重過程的付出, 多於最終的結果。財務自由嘆世界, 鏡花水月而矣。另一個問題是由於J仇恨老豆的二世祖性格, 對於花錢享受心生拒絕, 缺乏富人對於金錢和物質的渴求, 難言破釜沉舟的鬥志, 只滿足於小勝小利, 大業當然不成。反觀股神, 14歲手不釋卷<<1000美元的1000>>, 為了賺十元八塊, 老點朋友剝光豬在高爾夫球場潛水執波賣, 更貪平不買潛水鏡, 求其買過二手防毒面具頂檔, D害到朋友上西天。手法匪夷所思, 他人切勿模仿, 但正是這種求財若渴的藍圖, 支配著巴老一生滾雪球的財富之旅。

就像名交易員Ed Seykota西科塔的名言:「勝好,敗好,市場總能人滿足。」金錢藍圖set得好,獲利才使人滿足。但很多人投機,潛意識求的是興奮、被人關注,甚至有意無意輸錢博同情。越輸越賭而不能自制,很有可能內在金錢藍圖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不知改,危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1

远洋地产携“资本蓝图”推战略转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xMMDAwMDE4NjkxMA.html


远洋地产(03377.HK)近日连抛两项“大手笔”。7月12日晚,远洋地产发布公告称,计划进行国际发售可换股证券,预计 将筹集资金6.5亿美元,并将伺机把集资额度调高至9亿美元。7月7日,远洋地产已以4.74亿港元收购奇盛集团69.02%的股份。远洋地产的“资本蓝 图”浮出水面。

2010年,远洋地产正式启动第三步战略,其目标就是实现公司由一个区域性的业务结构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 投融资能力的全国性的综合开发商。

资本大旗

根据公告,远洋地产此次发行的可换股证券所筹资金将 用于新建或现有房地产项目,债券在5年后赎回。该债券可转换10.2亿股,约占公司已发行股本18.11%,及扩大后总股本15.34%,年息为8%。远 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坦承,第一时间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个债的发行已经完成。”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可转换债,这是一个介于可转换债和优先债之间的创新 产品,“目前,国内没有地产公司做过。”

而收购奇盛集团无疑也让远洋地产的资本大旗更进了一步。

7月7日晚间,远洋地产发布 公告称,将以4.74亿港元收购奇盛集团69.02%的股份。目前,远洋地产已向奇盛发出全面要约收购,收购价格将不低于每股1.542港元。据悉,此次 交易完成后,奇盛集团将剥离地产及证券投资以外的资产。远洋地产将把它打造成另一个独立的物业开发平台。一旦交易完成,将把公司更名为“盛洋地产投资有限 公司”。

李明表示,远洋地产是站在投资的角度看待此次收购。远洋地产将保持其上市公司的独立地位,一切投资行为都将由其经营管理层决定。 “目前为止,远洋地产没有考虑与其有关联交易。”

自从远洋地产2007年上市之后,其资本步伐就不曾停止过。去年6月,远洋地产在国内发行 6年期、总额为26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债券。远洋地产成为2007年以来首家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内地在港上市房企。

战略转型

“为 什么要投融资,为什么要收购上市公司平台以及做金融产品创新,不是心血来潮,这跟公司战略息息相关。”李明坦言,根据第三步战略,远洋地产“大产业链”架 构日渐出炉,目前,远洋地产旗下建设公司、销售公司、物业公司都有较快发展。

根据第三步战略目标,远洋地产在包括今年在内的5年内,营业收 入、经营规模等指标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据记者了解,加速资本运作能力的背后还有远洋地产加码商业地产的筹谋。

“目 前,远洋地产的住宅与商业地产的开发比例大约为1∶9,但远洋地产希望通过第三步战略,实现两者比例达到1.5∶8.5。”李明透露,虽然目前远洋地产自 持的商业地产仅为30万平方米左右,但未来三年,远洋地产将要竣工的经营性物业面积将达到100万平方米左右,且全部自持。“2011年和2012年,市 场会看到远洋地产在经营性物业方面的改善。”

对于楼市调整的应对之策,李明表示,远洋地产还会继续增加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储备,但会减少用于 购买土地的投入。他认为,“越是调控,越要留够现金以增加流动性。”

李明透露,截至目前,远洋地产的账面现金约有149亿元,负债比率处于 60%左右。

至于扩张的区域,李明则透露,环渤海仍然是远洋地产的投资重点区域,而在北京,由于去年和今年均有土地斩获,短期布局已基本完 成,将以建好已有项目为主。“未来拿地区域将以沿海、沿江为原则。”

对于是否有降价考虑,李明坦言,此前,远洋地产并没有采取激进定价做 法,使得公司的销售一直较为顺畅,“目前没有现房,期房也没有滞销,也谈不上降价。”据了解,目前,远洋地产共有土地储备约1400万平方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82

三聚氰胺事件两周年 中国乳业蓝图仍待重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20/1876685.shtml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要书写中国乳业的历史,人们或许会这样写道:“2008年后的几年时间,是中国乳业的多事之秋……”
从来没有一个事件对一个行业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以2008年9月11日为标志性日期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其影响力还在我国乳业中延续。
总结这两年我国乳业的种种现象,“公关”或许依旧是这个行业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尽管整个行业呈现出强劲复苏的态势,但消费者的信心却并未回复至2008年前的状况,各种“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也让乳制品企业疲于应对危机公关。
“在巨大的需求之下,乳业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现在一些企业过于求快、求规模发展的方式依旧让人担心。”乳业专家王丁棉曾不止一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出他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的忧虑。
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也在近日表示,乳业在发展之中依然存在3点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也是鲜有的部级领导在公开场合提出乳业发展中的问题。
如果说我国乳业从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重建,那么这个行业未来的道路,则取决于此刻我们重建所打下的根基。
粗放式增长 乳业乱象未止
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净利润,乳业巨头们的信息均显示,我国乳业已经强劲复苏。但在各种抢奶源、质量门事件还不时发生的情况下,我国乳业粗放式增长的方式仍未改变。
近日,据各家乳企纷纷公布了半年报,乳业三巨头的业绩斐然。其中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146.93亿元,同比增长20.27%,净利润3.45亿元,同比 增长35.58%;而蒙牛则实现营业收入144.34亿元,同比增长19.31%,净利润6.19亿元,同比下降6.5%;同时,光明方面的半年收入和净 利润分别为43.3亿和6107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2.4%、34.7%。
然而,华丽的数字并不能遮掩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国家工信部或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高层,均表示出了对行业增长方式的忧虑。
“行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行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协调发展等深层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近日,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六次年会 上,朱宏任提出3点乳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另两条还包括: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基本制度建设等发展良莠不齐;部分企业诚信建设滞后,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从本质上讲,整个行业虽有改善,但还是和以前的增长方式并无太大区别。”王丁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国的原奶依旧供不应求,在不少地区还发 生了抢奶源的事件。”众所周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乳企争抢奶源,一些奶农为了原奶达标,继而铤而走险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近期不断有企业来买奶,最后谈了好几轮,价格才谈下来。”石家庄一奶站的工作人员日前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地原奶的收购价已经接近3.5元/公斤。而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当地的收购价仅在3元左右。
“当初三聚氰胺事件的就是因为行业发展太快而导致各方面配套跟不上。”王丁棉表示,“如果整个行业一味追求速度,各种质量安全事件就很难被灭绝。”
公众高敏感度激发企业“公关”
尽管整个行业从收入和利润数据上已经超过了2008年,但公众的信任度却至今尚未恢复。在三聚氰胺事件后的两年间,不断有乳制品企业被爆出各种质量门,这直接导致“公关”成为整个业界这两年间的重要话题。
“关于乳业的报道,已经让公众过度敏感。”近日,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表示,公众对于乳业的负面新闻已经十分敏感,将很容易导致过度的反应。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粗略计算,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的两年间,乳制品行业发生的各种“门”事件大小已经不下10起,对企业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两个月前的圣元奶粉激素门是一个代表性事件。2010年8月《健康时报》报道,武汉3名婴儿疑似因为食用圣元奶粉而导致性早熟,该报道一出就引出 全国媒体的关注。同时,有媒体继续爆出在其他地区均有疑似的案例发生。这一全国性的事件直接导致圣元奶粉所属公司的股价在当日发生巨幅下跌,且该品牌的奶 粉在一些地区还被超市自主实行了下架的处理。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公众已经高度敏感,一个微小的负面新闻,都有可能对企业的销售造成重大影响。”博雅公关公司一名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三鹿的例子在前,各家乳企已经高度重视公关工作。”
而一位资深的媒体人士也感慨,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不少乳制品企业甚至都没有公关部这一部门。“现在,几乎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关部门以及新闻发言人,乳制品行业几乎成为了我国所有行业中,企业与外界沟通最好的一个行业。”
即便如此,也无法抑制各种“门”的发生,整个行业内,几乎所有的知名企业都曾与负面新闻有过关联。尽管绝大部分事件都在事后被证明是公众的情绪被放大,或者与涉及相关知识太专业而难以理解有关。
“公众情绪如此敏感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正确的、权威的声音进行纠错。”同济大学传播学教授柳杉表示,“相比之下,权威机构或者相关专家更需要开拓与公众的沟通渠道。”
对此,王丁棉表示所谓的企业公关只是其次,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杜绝了劣质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配方奶粉是变局“最后机会”
一方面是销售业绩的迅猛回复,一方面是“公关战争”,乳业正在争议中前进。而被视为“最后一块大蛋糕”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则是企业在研发、市场、销售战争之中的寸土必争之地,国际、国内巨头纷纷放下身段,削尖脑袋也要钻进这个市场。
“大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奶粉,是国内大型乳企提高公司净利润的重要举措。”据兴业证券的分析报告,乳业巨头进军奶粉行业已经成为国内乳业的趋势。
两年前,因为三鹿奶粉而引发的三聚氰胺风暴曾一度将我国乳业卷入“绝境”,而两年之后的重建道路,却也再度选择了“奶粉”这一道路,这一条颇让人感到唏嘘。
据透露,2009年,伊利奶粉业务的增长数字达到了23%。伊利公司方面表示,奶粉业务的增长为其总业务的上升提供了重要的力量。
而在光明乳业方面,公司近日刚刚通过股东大会,通过了对新西兰奶粉企业SynlaitMilk的收购。光明乳业公关事务部总监龚妍奇曾向《每日经济新 闻》记者透露,未来光明将由该企业生产配方奶粉,并定位高端市场。有前光明乳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光明此举意在收复三鹿奶粉倒下之后奶粉市场的空缺。
同时,几家传统的快消巨头如娃哈哈集团、维维集团,均已经通过海外代工、贴牌的模式进入婴儿配方奶粉的市场。不过,面对国内乳企咄咄逼人的攻势,洋奶粉方面也未停止在国内市场大举圈地的步伐。
洋奶粉的动作主要表现为涨价。日前,以美赞臣、惠氏、雀巢等企业的部分产品为首,吹响了洋奶粉涨价的号角。上述企业表示,部分奶粉有5%~10%的价格上浮。据一些地方性媒体的报道,涨价带动整个洋品牌奶粉集体涨价,而这也是在近一年内洋奶粉第二次调价。
“洋奶粉在国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本次上调价格是出于追逐更多利润的选择。”王丁棉如此表示。“只要消费者可以接受涨价后的价格,企业就有涨价的动 力。”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仅美赞臣、雅培、惠氏、多美滋这四大洋品牌就占有了国内70%的市场份额,它们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堪称牵一发而动全身。
事实上,在液态奶三强鼎立的格局几乎已无法撼动的情况下,奶粉市场,特别是高附加值的婴儿配方奶粉市场,正在成为整个行业最后一块大蛋糕。曾有专业机构 调研预测,2010年,我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可达300亿元。未来随着农村消费的升级以及新的一波生育高峰到来,整个市场预计还将保持数年的高速 增长。
“这是改变格局最后的机会。”国内乳业巨头一公关经理意味深长地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未来乳业的格局,奶粉之争是最重要的战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87

小而美創業者的三個致命絕癥:藍圖病,資源病及完美病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9/58777.html

藍圖病,資源病及完美病這是創業者尤其是致力小而美的創業者三個致命絕癥。這三個病癥是什麽意思?創業者又該如何避免?跟著i黑馬來看一下。所謂藍圖病就是把藍圖當成了目標,當成了行動,從而造成了一種貪大求全或者急於求成的一種心態,並進而將組織置於一種小而全的低水平發展模式,而不是聚焦自身核心競爭力領域的發展。你不能看到今天的馬雲從金融、電商、社交、物流和支付等全方位打造的閉環,而忘記了當初它也就是一個讓大家在上面買和賣的網站而已,它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這個最簡單最單純的目標開始的,試想如果10年前的馬雲要革銀行的命,那麽他至少有三種難看的死法:1.被銀行掐死。本來可能是朋友的結果成了敵人,而且是強大的敵人。2.被對手掐死。這不用說,三心二意對一心一意,誰贏?3.被自己累死,因為你要同時幹兩個革命,對付兩個陣營,如果沒被兩個陣營各自或者聯合掐死,那一定是因為你拼盡了力氣,然後呢可能是倒地身亡。馬雲如此,你更是如此,或者你也如此。那要藍圖幹什麽?藍圖是因,是動力,是標準,是寬宏之心。他可以讓你清楚地知道,你需要什麽,你所處的位置在哪里,而不是做這整個局結果自己卻深陷局中。沒有它你也許不會放棄高薪自己去創業。但它不是目的地,更不是當下的行動目標。所以,小而全絕對成不了小而美,三心二意歸於一則聚而生二生三生五,若三心二意歸於五則五化一而散。如果藍圖病是內火攻心,那麽資源病則是外邪所致。當然,最終都是自身的問題。資源病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假資源,把我認識誰誰誰,我能整合誰誰誰當成了自己的真實力,結果在這個不靠譜的虛假幻想上構建起自己商業模式,結果要麽是變成投機不成,要麽是變成了第一種的藍圖病結果一事無成。終究,這種資源病是投機主義心態決定的,而一旦你是投機主義(建立里在非常清晰理性的機會判斷之上有意識投機行為不算是投機主義),這輩子必將活在機不待我的怨天尤人之中,因為你把命運交給別人了嘛 !克服這種病的方法很簡單,我的判斷標準是如果你的偉大事業和商業模式縮小到你一個人都可以開始的話,那就靠譜,因為那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和最強大的資源。資源病的另一種表現是誘惑。這往往發生在你小有所成的時候,這種資源是真實的但也是虛假的。真實之處在於你只要有本事消化,別人真的願意給,甚至是急切地想要給你,虛幻之處在於你往往的境地是根本沒本事消化,所以那些資源是虛幻的。創業的小有所成是迷人的,因為它實現了很多人想了很久而不敢做不能做或者不會做的事,所以無論出於無私的幫助、商業的互利或是險惡的利用,都有可能給你很多資源,這些資源或者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一種剩余而對你可能是生命的所依,或者對別人是孤註一擲而你卻三心兩意,這兩種情況下的結局都一定是不歡而散。所以當你的小有成就迷惑了別人,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迷惑了自己。一是要明白自己需要什麽,不需要的東西,再好都是垃圾。即使你明白自己需要什麽,也得評估一下,能不能消化,不能消化那其實也是不需要,否則資源病和藍圖病夾攻,你會死的更難看。所以,如果別人看你輕松搞掂的事,是你竭盡所能做到的成就,你要小心了。另外,只有你知道對自己無用,所以才不會把資源攥在手里,有時候把它們贈予真正需要的人,恰恰是你構建大美之環的開始。完美病是系統主義病或者是專業主義病。很多創業者之所以是小而美,是因為他有在某方面做得比較美的能力或者專業,因為這是他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能力,所以他會在這個領域里持續不停地完善完善再完善,調整調整再調整,細化細化再細化,直到符合自己的專業系統,才擡頭看路,卻發現本來只是自己一個人走的路(因為是創新事業嘛),別人早已經跑到前面把你本來要走的路堵死了,結果要麽有人快速領跑而去成就了你想做的事,要麽大家一起死掉,糟蹋了一整個可能被改變的行業。其實你要知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粒麥子也有五行,既然要選擇獨立創業,你就不能還像原來在大公司里一樣,只考慮你專業里的事了,更不要以為你在大公司里能做的事你創業時采用同樣的方法還能做!若執著於你的完美,我建議你認真跟老板談談你的創業想法,他會告訴你那些你從不曾接觸的商業真相,無論你留下來要求更高的薪水還是成為老板的合夥人,會是一條更好的路。藍圖,資源和完美都是小而美創業體所必須的東西,但也都是必須要時刻保持平衡的東西,無論內外,不平則為病,太過則為大病。到病不能醫方才醒悟,當然也不晚,畢竟,只要肉身不死還可以再來,只是,生命里的遺憾終究令人唏噓!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顏究社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53

【深度】習近平智囊——劉鶴改革藍圖全解析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60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9-10 17:41 編輯

【深度】習近平智囊——劉鶴改革藍圖全解析

作者:孫海琳 朱曉明(宏源證券)



2013年,習近平主席接見外賓時這樣介紹身邊一位助手:這是劉鶴,他對我非常重要。


劉鶴何許人也?


劉鶴,1952年出生。60年代就讀於北京101中學,期間結識習近平。1969-1970年在吉林插隊。1970-1973年參加了中國王牌38軍。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先後獲得獲學士、管理碩士學位。1978-1987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習、任教。1987-1988年,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1992-1993年,在美國Seton Hall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1994-1995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獲MPA學位。2001年開始先後擔任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和國家信息中心常務副主任。2003年起先後擔任中財辦副主任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2012年起擔任十八屆中央委員,2013年3月起,任中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習主席喜歡講“創新”,這是劉鶴所推崇的熊彼特理論最重要觀點;“頂層設計”這個名詞最早來自信息產業,是時任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的劉鶴將其引入了“十二五”規劃綱要,“頂層設計”代表著改革已開始突破“摸著石頭過河”的舊模式……


在國家計委工作期間,劉鶴主持制定了11個國家產業政策,其中5個由國務院正式對外頒布。他參與了“八五”、“九五”和“十五”計劃,還參與“十二五”規劃編制,同時還是十六屆三中、五中、六中全會和十七大、十七屆四中、五中全會文件重要執筆人,當然,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重要執筆人。


隨著“黨對經濟的領導”逐漸加強,我們更需關註黨口智囊團對經濟政策的影響。作為中財辦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劉鶴曾參與多項國家改革方略設計,被外界認為是中國經濟政策的核心智囊。鑒於其身份的敏感性,近年來劉鶴在各個場合很少表態發言,多是仔細傾聽不同的觀點,但一個人的理念或許不會輕易改變,我們整理了劉鶴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論文、演講和訪談,摘錄其思想要點,提醒投資者高度關註。


每個人的性格都可能是多面的,在講究中庸和辯證法的中國尤其如此,但為了讀者有個較清晰的認知,我們將劉鶴的理念做如下概括:


劉鶴是一個改革派,自90年代以來一直敦促執行市場化改革,在經濟理念上更偏向熊彼特,強調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強調對產權和投資的保護,關註新經濟、信息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但同時,劉鶴也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近年來其思想越來越開放包容,他認為市場是使經濟有效運轉的重要機制,但他並不是這種機制的盲目信奉者,他深諳中國國情,懂得改革需要內外合力倒逼,高度重視轉型過程中可能引發的就業和社會問題,註重制度設計和安排,務實推動漸進式改革。


他是典型的市場派,重視企業家精神,註重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他也是堅定的改革者,認為中國的改革模式是利益倒逼的漸進式改革;對於城市化,他認為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強調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經濟發展的趨勢選擇,強調推動信息化發展,註重人力資本積累,提倡通過提高增長質量和擴大就業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


應對金融危機:應該樹立底線思維,做好長期準備,強調外部危機通過出口和資訊渠道對中國經濟兩大循環的沖擊。反對拉美式的民粹主義做法,重視財政紀律,註重將短期的政策和長期轉變發展方式的目標怎樣通過改革的舉措和制度性的安排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由重視經濟增長轉向重視經濟發展,由更多強調改進供給效率轉向轉變總需求結構、轉變供給結構和轉變要素投入。劉鶴註意區分過去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十七大後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劉鶴指出轉變增長方式就是提高效率,這涉及羅默(Paul Romer)的新增長理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增長的知識含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多是改進供給效率。而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三個內涵,第一要轉變總需求結構,要從出口、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向消費、出口、投資協調拉動增長。第二是轉變供給結構,從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增長,轉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特別是服務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三,就是轉變要素投入,從數量擴張轉向依靠知識、科技、管理等全面提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層面,如果消費不擴大,民生不改善,社會建設不跟進,整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不能落實。同時,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改革是不可能的。


對改革的認識:從90年代起就敦促執行市場化改革,但也認識到改革的客觀困難,認為外部壓力和內部動力相統一是事物成功的關鍵,如果沒有壓力,中國的事情認識再好也做不成,內部本身的動力常常需要外部壓力來激活。因此,對改革既認識到需要倒逼,同時又認識到只能務實的漸進式改革,強調改革的頂層設計,強調經濟、社會、政治體制改革穩步協調推進。


支持發展的方向?創新(熊彼特式創新),新經濟,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服務業,可能就包括B2B,也包括B2C,既包括生產型的服務業,也包括消費型的服務業。)


有兩點需要提請讀者註意:其一,我們相信劉鶴會繼續對中國經濟政策的制定、經濟改革的推進發揮重要作用,但黨終究是走集體決策程序,不應過分誇大單個人的作用,並且,劉鶴的影響可能僅限於財經層面,一些涉及到政治、法制、國家治理等其它層面的制度改革如國企改革等可能已超出劉鶴的影響範圍;其二,盡管我們力求原汁原味的總結展示劉鶴的觀點,受時間精力和能力所限,我們對劉鶴的解讀可能會不夠深入、客觀和全面,我們在每節前面均註明了所參考的資料,方便讀者按圖索驥直接品讀原文。


正文:


一、應對金融危機:倒逼改革,擴內需調結構,保持貿易開放和匯率穩定。


首先我們關註的是經濟遭遇危機時劉鶴的態度是什麽:


金融危機爆發後,劉鶴曾在多個場合就此表態,指出要重視外部經濟變化對國內的影響,但同時認為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不至於讓中國內部經濟政策做出巨大調整。


劉鶴2008年在《中國金融》發文指出,當前中國需要高度關註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由於美國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他的經濟體,包括亞洲的經濟體真正可以做到獨善其身嗎?第二個需要註意的問題就是我們該怎樣定義目前全球出現的通脹,如何認識中國通脹的問題,一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全球性的通脹嗎?第三個問題,我們總是說結構調整,希望中國降低儲蓄率,提高消費率,但在結構轉換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新的失業的問題。我們的金融制度以及其他的制度究竟該怎樣安排?第四個問題,目前雖然全球金融市場面對暫時的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但是終究我們將面臨一次全球流動性的大量過剩,各個國家究竟該怎樣應對。


在財經2008年年會上劉鶴表示,由於中國市場和國際的同步性在逐步提高,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對國際經濟的變化做出反應,但他也認為,從總的格局來說,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不至於讓中國內部經濟政策做出巨大調整。


(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傳導渠道


劉鶴在談及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時講到,國際金融危機是通過股市的本能、中國經濟敏感部位的收縮傳導到整體經濟的。造成沿海經濟減速更直接的原因似乎有兩個,一是中國經濟增長方式一直存在不可持續性的長期結構性原因,特別是原油價格沖頂使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沿海經濟體的承受力到了極限。二是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勞動合同法實施,人民幣升值,貨幣政策收緊)碰頭減速了經濟增長步伐。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兩個渠道傳導的。一是國際貿易渠道,近20 年中國經濟的繁榮和衰退都是從海運港口開始的;第二個渠道是資訊渠道,然後是信心崩潰,國際虛擬經濟危機很快傳導到實體經濟,美國的金融危機也很快席卷發達國家,並向全球擴散。出口和資訊兩個渠道擴散著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影響,使經濟長期賴以增長的兩個循環都受到很大阻礙。第一個循環是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順差到收益分配和國內就業及消費之間形成的循環,另一個循環是住房需求拉動的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條和以地租分配為主要內容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及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的循環。在兩個循環中,前者影響後者,因為住房終端需求受前者影響更大。兩個循環受阻,使經濟增長下滑、國內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下降、失業率上升,這反過來又使高度依賴股市的中等收入者們的財富性收入受到影響,從而引起消費增長速度趨平。中國經濟兩個基本循環圈受阻的情況表明,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本質上是對中國過度外向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全面沖擊,最嚴重的問題是失業,特別是近2000 萬在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就業的農民工的失業。(資料:《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政策應對》,2009年)


(二)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倒逼改革,擴內需調結構,保持貿易開放和匯率穩定。


1.中國:“三大政策思考”,長期判斷十分重要,重視需求與儲蓄的調整,按照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化改革


1)“三大政策思考”:


首先,樹立底線思維方法,對危機可能出現的最壞場景做出預案。


目前有兩個場景必須預防:一是危機升溫而產生的巨大外部震蕩;二是危機迫使一些國家轉嫁災難而走向變換形態的戰爭。雖然這兩個場景在近期出現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必須防患於未然。


其次,把握我國戰略機遇期內涵的重大變化,謀求中國利益和全球利益的最大交集。


最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抓好重大課題的務實超前研究。


2)利用外部危機倒逼改革,擴內需,調結構,保持開放貿易環境和穩定匯率。


對於金融危機的對策和態度,劉鶴認為,這場金融危機積累的破壞性能量很大,其發展態勢仍未見底,因此要做好最壞和延續時間較長的思想準備,力爭最好的結果。與此同時,認為短期亂局中的長期判斷十分重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變化;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沒有變化,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沒有變化;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化;全球化進程雖然曲折,但其深入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要充分利用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加快結構性調整和改革。維持開放的貿易環境和相對穩定的大國匯率,繼續擴大進出口,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著手制定和實施鋼鐵、汽車、紡織和裝備制造產業的調整振興規劃,既著眼於解決企業當前存在的困難,又致力於產業的長遠發展,通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配置效率,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產力。擴大內需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本舉措,增加投資和刺激消費結合起來,把克服當前困難和促進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拉動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對於應對危機將逐步起到關鍵性作用。


3)重視需求與儲蓄的調整,按照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深化改革


《沒有畫上句號的增長奇跡》(2011)中,國際市場狹小、初級產品價格上升、國內成本優勢變化、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這些新的長期趨勢說明,傳統的粗放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要求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準確界定未來的動態比較優勢,更重視熊彼特增長模式和羅默增長模式的研究,充分發揮知識和人力資本作用,創造條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扮演新的合適角色。我的基本看法是,在未來我們要做好兩件大事:(1)中國要加快調整儲蓄和消費的關系,逐步成為內生性的需求大國,為全球提供巨大市場。(2)要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技術進步和提高投資效率,提升服務業的比重,使產業結構和資源可獲得能力相匹配。在新的環境下,中國要反思趕超型的工業化路徑,努力走出一條主要依靠國內市場需求拉動、積累人力資本和形成創新能力的路徑,同時用和平方式與資源供給國家形成互惠互利的戰略分工。


2012年《中國發展成功的原因及未來發展的趨勢》中提到,在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市場化進程將繼續加快。未來的改革應當按照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深化。所謂價值導向,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價值觀念,堅持產權保護,堅持鼓勵競爭,堅持公平和效率的統一,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所謂問題導向,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和有先後順序地解決一些突出的體制矛盾和問題,特別是財稅、價格、金融體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改革經濟體制的同時,也必須加快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努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從而使經濟轉型順利推進。


2.拉美教訓:克服危機應避免民粹主義;阿根廷、智利的模式可以學習


在對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中,劉鶴指出,危機爆發後,決策者總是面臨民粹主義、民族主義和經濟問題政治意識形態化的三大挑戰,市場力量不斷挑戰令人難以信服的政府政策,這使得危機形勢更為糟糕。


同時,劉鶴認為阿根廷和智利經濟發展出現好轉的原因主要在於:


第一,放棄貨幣局制度,建立和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形成機制,使匯率反映市場供求的實際變化;


第二,嚴肅財政紀律,力爭使財政經常項目的盈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的水平,政府擴大財政赤字的要求將受到各方面制度的有力制約;


第三,進一步強化對產權和投資的保護,鼓勵企業家的投資和創新。


(三)需要重視的問題


在《國際金融危機與中國政策應對》(2009)中,劉鶴認為,金融危機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第一,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恢複市場的信心尚需時間;第二,短期的政策和長期轉變發展方式的目標怎樣通過改革的舉措和制度性的安排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怎樣調整,國家福利制度怎樣安排,城市化進程怎樣推進,中等收入者階層怎樣擴大,產權和勞動者的權益怎樣得到保護,金融制度怎樣進行創新等一系列重大制度性設計。需要註意的三個同時存在的現象:一是銀行從惜貸到超量放貸現象,擴張的信貸註入大企業和政府性大項目,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尚未緩解;二是財政惜稅現象。由於稅收急劇減少,支出的壓力全面加大,政府赤字的規模占GDP 的比重也有所提高。面對各方面要求減稅的壓力,財政和稅務部門出現了明顯的惜稅心態。在房地產界,普遍的呼籲是售房抵扣個人所得稅將有可能挽救房地產市場。在汽車和股市上,也有抵扣的強烈要求,對這些財稅部門采取了比較慎重的態度。三是消費者的“惜現”現象有一定顯現,特別是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明顯減少。在出現這三種行為的同時,社會各界特別是投資界還出現了“持幣待政”現象。由於諸多政策快速出臺,人們都在等待下一個政策,因此推遲了投資決策的時間。


劉鶴還提示宏觀經濟可能出現的波動,滯脹並存的局面很可能出現在經濟剛出現複蘇的拐點,在全球網絡交易和大宗商品金融化的時代,從初級產品通縮到價格飛漲可能僅在瞬間。這場金融危機存在出現一波三折的潛在風險,一旦如此,金融危機經歷的時間會比想象的還要長久,對此亦高度警覺和防範。


二、市場派:重視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重視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劉鶴是個典型的市場派的學者,在其早期的觀點中,已經表露的非常明顯,例如,1998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源何在》一文中指出,價格機制對資源配置已經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在強調市場經濟的同時,他還多次提及企業家精神,重視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


(一)推進市場經濟改革


劉鶴認為中國經濟崛起應歸功於充分汲取“文革”教訓,堅持推進市場經濟的改革,堅持推行對外開放,正確發揮政府應有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的改革路徑。“有些學者根據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把中國經濟成功歸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模式的成功,我個人認為,這種看法可能不太符合實際,也容易產生誤導。”


在談到網絡經濟、信息產業發展時,劉鶴提到,“真正的驅動力量是私人企業家和市場機制”。“雖然我們在改革初期對計劃和市場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辯論,但實際上改革的成功試點恰恰遵循了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規律。這在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主要包括界定和保護相對的產權、承認和激勵人的物質利益動機、由市場主體根據價格信號決定生產什麽和生產多少。在越來越多的產業推動公平競爭,實現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


(二)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在強調市場經濟的同時,他還多次提及企業家精神,曾在2000年的在中國資本市場發育十周年上海會議的講演中提到,風險投資家具有識別功能、融資功能,同時能夠構造股權結構和進行好的制度安排,把關聯的戰略合作者有機地組織起來,以實現利益共享、共做貢獻、規避風險,防止出現公司治理結構經常出現的CEO道德風險和CEO的認知風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大經濟學家熊彼特含義上的企業家”。劉鶴在《關於改革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和重點內容》中指出,“中國正發生著巨大的結構性市場需求變化,只有企業家才能發現和捕捉真正的市場機會,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機制使技術成果產業化”(註:科研體制改革的方向)。


劉鶴在2006年時曾指出,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經濟規模擴大,人們明顯感覺到來自資源、環境、人口、生態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特別是土地、淡水、石油資源的緊缺越來越成為發展的制約。在這個背景下,要求全面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通過這些創新使生產活動和資源條件更好地適應。


劉鶴認為,目前中國需要完善的是鼓勵企業家進行生產型創新,而不是尋租型創新的制度環境。國家需要通過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以保護知識產權,這樣才能使研發的活動得到激勵。在研發初期,國家公共政策要發揮應有的作用,以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和風險。


(三)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看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上,劉鶴認為“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互補的。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水平和商業周期的不同階段,兩者的互補形勢有很大的區別。”“至於應該由市場機制來調節的事情,就不應該再由政府下硬性的指標。”“我個人認為不應該把計劃與市場對立起來,不應該把政府行為和市場機制對立起來,兩者在現代經濟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市場主體的自發性沖動和政府對改革自覺性引導相結合,是以往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


第一,識別功能。他們能夠敏感地發現新技術的潛在價值,準確嗅覺市場機會所在,把技術信號轉化為經濟信號。


第二,融資功能。對於風險投資人來說,重要性並不在於提供資金,而在於進行風險融資。


第三,構造股權結構和進行好的制度安排,把關聯的戰略合作者有機地組織起來,以實現利益共享、共做貢獻、規避風險,防止出現公司治理結構經常出現的CEO道德風險和CEO的認知風險。


對於風險投資,劉鶴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首先,風險投資無風險。因為風險投資家在投資以前,已經對市場風險、技術的實現以及股東的合作進行了充分論證,在他真正進行投資時,風險已經很小,這個領域需要知曉市場;其次,具有組織能力和專業人才的人,這些人就是風險投資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大經濟學家熊彼特含義上的企業家;第三,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機構是誰、有多大名聲,而在於誰在做。因此,在這個領域,好的名聲是永遠找不開的鈔票,壞的信用是永遠掙不脫的枷鎖。


三、改革:利益倒逼的漸進式改革


劉鶴是個堅定務實的改革者,兼具改革派的突破思維和實用主義者的務實圓融。


關於改革問題,劉鶴曾直言“中國的改革從來都是由現實發展問題提出的,歷次改革都有非常鮮明的問題導向性質。”對中國歷年改革的認知上,相比原來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模式,劉鶴主張統籌協調多方面改革,實行“改革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進行“漸進式改革”。


劉鶴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著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經濟社會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又對上層建築特別是政府職能轉變和政治參與方式的變革提出迫切要求。國際社會稱之為“中國的漸進改革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從局部到全局、從微觀到宏觀、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到政治”的“利益倒逼改革路徑”。市場主體的自發性沖動和政府對改革自覺性引導相結合,是以往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


劉鶴所主筆的中國“十二五”規劃《建議》指出,中國改革處於攻堅階段,不加快改革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改革內容上則突出強調了兩點:第一,改革的路徑要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第二,要圍繞轉變發展方式的難題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劉鶴認為,從經濟總需求結構調整的角度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提高投資效率,減少凈出口;從社會結構轉型的角度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例和人力資本質量,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內需驅動、創新驅動軌道。《建議》從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特別是改革壟斷行業和發展非公經濟)、轉變政府職能(特別是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財稅改革(特別是建立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的財政體制和推進資源稅、增值稅擴大範圍,所得稅等改革)、深化金融改革(特別是發展中小金融、資本市場深化、逆周期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匯率改革)、健全市場體系、加快要素價格改革(特別是保護知識產權、建立信用體制和煤、電、油、氣、水等價格改革)以及加快社會領域改革(社保、教育、醫療、住房等)等幾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改革任務,同時提出穩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增加透明度、擴大公共參與和維護法治權威等)的要求。


對於中國“十二五”《建議》中提出的頂層設計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他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的幾個重點任務:


(1)圍繞擴大就業和完善創業環境所要推動的改革(民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相關)。以立法形式放寬市場準入,完善發展環境,使其與國有經濟享受同等的公平待遇。要建立正式的融資渠道,加快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特別是采用股份制方式對農村信用社進行全面改造,使之成為縣域商業貸款的主體,發揮其配置儲蓄資源的重要作用。要繼續深化資本市場特別是創業板風險投資市場的改革,使小型企業的創新行為獲得金融資源支持。要加大政府在財政、稅收方面的支持力度,完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權益保護,加快信用評價機構的發展和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創造有利於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與此相對應,要清醒認識到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性,準確界定國有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應當發揮的作用,進一步鼓勵競爭,反對壟斷,使不同規模企業和不同所有制企業平等獲得發展機會。


(2)圍繞城市化和人口轉移所推進的改革(基建、保障房、社會保障體系)。明確政府與市場及不同層級政府之間的分工。中央政府將更註重基本政策和制度建設,地方政府更多承擔廉租房建設和公租房建設的責任。要努力滿足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但不盲目追求提高產權房比重。第二,規範土地使用、住房消費信貸條件,引導形成滿足多元化需求的商品房供給體系。第三,開展試點,在建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征收對象和標準、稅收歸屬和使用等方面積累經驗,研究開征房地產稅,以此減少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並獲得擴大公共服務的稅源。第四,控制貨幣供應總量,引導社會預期,嚴格管理投機需求,避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


(3)圍繞加快服務業發展、提升制造業水平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而推進的改革(產業結構調整)。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強調了兩點:第一,堅持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第二,保護知識產權。(附錄二:《關於改革的總體規劃、頂層設計和重點內容》,2011年)


在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上,1998年其提出“三個趨勢即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所創造的客觀需求和供給潛力,無疑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基本動力源。”劉鶴認為,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這三大趨勢,為中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提供機會,積聚著潛能。城市化提供著高速增長的空間,市場化使填補這一空間的效率更高,而國際化則使上述兩個過程按現代標準運作。機會和潛能主要在於:第一,需求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包括基礎結構充實的巨大需求,新支柱產業特別是住宅業發展帶動的需求;專業化操作和國際化分工而引起的結構調整需求;新興產業崛起特別是金融、保險及其它市場服務業發展引起的需求及隨人均收入正常提高而產生的其它結構性需求變化;第二,供給體系的新組合,由於產權受到保護,個人財產要保值增值,億萬人將成為直接投資者。市場取向的改革,則使居民進一步提高儲蓄傾向,使投資獲得充實的供給來源;第三,新的激勵機制的形成,促成了資源要素的更有效率的配置,從而為經濟增長註入了活力和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動力源何在》,1998年)


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2010年劉鶴在中國經濟年會上指出,擴大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長期的支點,應穩步推進城市化。


四、城市化: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


在關於城市化問題上,劉鶴在早期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就提及了城市化: 1993年,在《城市化、國際化與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未來20年中國經濟發展基調的判斷》一文中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將沿著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三個主流趨勢前進。”中國經濟當時要求的城市化是,從成本費用及其社會兩個分析角度出發,有計劃地塑造大中小並舉,以中小為主的城市群體網絡,引導形成專業化分工的城市功能系統,使大量農業剩余勞動力及其派生的非農業產業群,由農村逐步轉移到城市。


在後來的公開言論中也不斷提及城市化的重要性:1998年他在關於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源中指出,城市化趨勢是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最主要的物理特征,是解決中國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的根本出路,這是由比較利益驅動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同時他也認為,今後20年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很可能是小城市為吸納更多的人口進城而實現城市規模經濟的調整和競爭過程,10萬-20萬人口的上千個小城市會逐步形成氣候,與大中城市形成互補的城市網絡,這必然將派生出來巨額的投資需求並相應對三次產業構成發生影響。關於城市化發展出路這一觀點,今天仍然是這樣的思路。


2000年在《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中曾指出,經濟結構的第二個明顯的矛盾,是城鄉人口的比例失調和極低的城市化率。今後世界經濟的希望在於美國的高技術和中國的城市化。


一直到現在,劉鶴仍在強調城市化的重要性。“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面臨的現實課題,是穩定擴大內需、防止資產泡沫和抑制產能過剩。穩步推進城市化則可能獲得解決這三個難題的更大回旋余地。”


“(1)從需求角度,城市化的推進將創造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住房、基建投資;消費品、耐用消費品和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需求)

(2)從供給角度看,城市化所帶來的投資需求將有利於消化過剩的產能(將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起到重要導向作用,基礎設施、制造業、營銷網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將獲得更加明確的生產方向。)

(3)從金融體系的資金狀況來看,為了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投放的大量流動性需要有效消化。”(附錄一:《增長點與關註點》,2010年)


在2012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指出,城市化趨勢仍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


而城市化應該選擇什麽樣的模式呢?劉鶴認為,從最宏觀的意義上說,中國只有兩類城市。一類是有能力創造凈需求的城市,一類是增加凈供給的城市。“十二五”時期中國城市化的一個重要政策導向,就是要更多培育有能力創造最終凈需求從而接納農業轉移勞動人口的城市。


長期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模式有大城市為主和小城鎮為主的兩派之爭,雙方理由都很充分,爭執不下,在實際政策執行中導致不少困惑,後來幹脆出現了“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折中說法。劉鶴則主張綜合“大城市派”和“小城市派”兩者的長處,把大中小城市網絡化,通過基礎設施一體化實現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合理分工,避免城市過大或過小的弊端。


發展城市群的政策導向和建設網絡化城市(City Networking)的發展模式可能最適合當前中國的國情。“網絡城市”是通過輕軌、地鐵、其他公共交通和通訊系統,把不同區域內的大城市和中小城鎮整合起來,在合理的運輸半徑內(如中西部地區在“十一五”規劃期間所創造的“一小時經濟圈”和OECD國家提出的網絡城市構想)實現大中小城市的“同城化”,以此實現特大城市的規模效益。在這個模式下,大城市將更多提供市場和就業機會,而周邊處於合理運輸半徑並被納入城市網絡的中小城鎮側重提高產業專業化分工職能,並為農村轉移人口提供住房和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采用殺富濟貧再分配》,2012年)


五、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劉鶴認為,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是我國經濟發展進一步實現小康水平並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內生性需要,也是國家產業政策和長期規劃的聚合點。劉鶴思想中關於產業結構調整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早期研究方向為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的調整,主要集中在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這一觀點主要是其擔任國家計委領導期間形成的。


新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信息產業、知識經濟的興起,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日益重大。這一觀點主要是其工作於國家信息化辦公室期間形成的。


借鑒國際經驗調整產業結構,這一觀點主要是其工作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期間形成。


(一)國家計委期間: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


劉鶴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機構產業政策的制定中。在產業結構調整方式方面其認為“總的方向上,市場機制應在結構調整中發揮主導作用;同時,要加強產業政策及其配套的投融資機制建設”。對於90年代產業機構應該調整的領域,他提到應該擴大出口,逐步放開進口,抑制投機性產業的盲目擴張,對資本密集的幾個支柱產業實行鼓勵發展的政策,繼續充實社會資本,加快基礎產業的發展。


對於未來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方向,其在《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未來中國20年經濟基調的判斷》一文中指出應該發展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我國產業結構高度化指,利用開放貿易和投資帶來的新技術,盡可能利用國際合作的形式在關鍵幾個產業特別是設備制造業加以吸納轉換,盡早形成開發和生產實力,全面提高我國產業結構的素質。


與上述含義相呼應,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還包括這樣一些宏觀側面:初級產業占國民經濟總份額的進一步下降,制造業中支柱產業的擴張及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同時應該看到,高度化現象與城市化現象存有沖突。在我國, 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任務被推入同一日程之內。在較高收入和成本水平上推進城市化(特別是土地成本和基礎設施費用) 需要巨額投入, 而支柱產業高度化的,初期同樣投資巨大。兩者相互競爭資源現象必將加重, 這最終會反映在國際收支的壓力和我國經濟國際化的要求上。以城市化為主要線索和依據, 在逐步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 引導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國際化, 是比較正確的選擇。(《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未來中國20年經濟基調的判斷》)


對於新趨勢下未來二十年產業政策的主要類型和形式應有如下幾個方面:


(1)指導性的產業政策綱領。主要內容是在準確分析和把握經濟發展、體制等環境、背景的基礎上, 勾畫需求結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技術、產業布局變動的長期性大趨勢: 展示主要產業的市場、技術、產業規模的發展前景; 政府對各個產業發展規模、速度的基本態度; 產業政策的基礎框架和政策方向。


(2)特定產業和領域的基本法,而產業基本法主要適用於具有這樣幾個特點的產業: 公共性較強、具有自然壟斷性質、屬於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


(3)特定產業振興條例。主要是針對在一定時期, 從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需要, 或從對外貿易以及從社會目標考慮需要對特定產業進行幹預和扶植的產業。此類產業政策的表現形式似應以國務院法規的形式公布, 其範圍要盡可能縮小, 期限也要明確。


(4)產業優先序列。這是指在一定期限內, 政府對各個產業、產品發展優先順序的一種意圖。


(5)規模經濟和技術標準。這是指政府按照各個產業的經濟技術規律, 在規模經濟顯著的產業和產品領域, 制定最低規模經濟標準, 規定企業進入的起點規模, 從而跨過小規模—競爭—兼並和合並——大規模的漫長過程, 促進規模經濟的實現, 降低成本。


(6)特定地域的產業政策。這是對特定地域的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進行統籌考慮, 並由中央政府采取措施進行扶植、鼓勵以及限制的產業布局政策, 是根據綱領性產業政策中產業布局政策的原則, 把產業發展和地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的具體政策。(《體制轉變中的中國經濟發展及其政策變化走向》、《城市化、國際化和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未來中國20年經濟基調的判斷》)


這一時期主要觀點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趨勢必然是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一、二產業比重下降,產業結構的調整應發揮市場機制。


(二)國家信息化辦公室期間:關註新產業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是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步降低一、二產業的比重,而在新經濟時代,信息產業歸屬於第三產業,是知識經濟的主體,其發展將直接驅動經濟增長,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劉鶴曾指出,“中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可能要走出第三條道路來,即通過啟動信息服務業來拉動國內的信息產業結構調整,並不斷提高供給體系的技術水平。”


如何實現這一點?


(1)在各地建立的信息港和政府網絡平臺上,加強信息資源的開展和公開化,使其滿足信息社會需求;

(2)擴大的信息用戶與網絡範圍相結合,推進電子商務,從而建立信息資源開發走上良性循環的商業模式;

(3)拉動國內以漢化為基礎的軟件業的發展,達到規模後形成自主的標準;

(4)以標準為啟動器,重組國內硬件產業。(《正面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2000年)


這個時期的關註點主要在信息產業上,認為信息產業是經濟增長的新出路。並且,信息產業的發展能夠繼續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也能夠為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


(三)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期間:國際視野


這個時期的觀點更多的受到了西方國家的經驗影響,在2006年的《拉美經濟的主要挑戰和經驗教訓》其指出,拉美經濟發展的經驗之一是努力改善產業結構,克服“荷蘭病”。由於拉美國家產業構成比較單一,初級產品出口是其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初級產品出口的盈利取決於國際貿易條件,一旦國際貿易條件改善,國內經濟會出現短暫繁榮,而貿易條件一旦惡化,經濟立即進入衰退。無論是經濟的繁榮與衰退,所能吸納和排斥的都是一部分勞動力,而大量勞動力被排斥在產業結構之外。為了克服這種產業結構單一的“荷蘭病”現象,這些國家開始重視加快服務業的發展,促進技術含量高、又具有勞動密集型性質的中小企業發展,這項政策成為拉美國家解決貧困問題的另一個關鍵。


拉美國家這種經驗實際上是其早期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主張,再加之全球視野,將國際貿易也容納到產業結構調整中。中國的產業調整不僅僅要關註國內三大產業的結構調整,而且要從全球市場、國際貿易的角度看待產業結構調整。


六、信息產業:經濟增長點所在


關於信息產業發展方面,其主要觀點集中在擔任國家信息工作辦公室主任期間,多次強調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性,服務業重點發展的是新經濟(信息產業)。


劉鶴認為信息產業可能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點所在,針對新經濟的環境特征,劉鶴對比美國發現,中國的情況與美國不同,在市場制度、風險投資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國家創新體制等方面都有極大的差距,中國的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和角色上與美國相比也有較大的落差。因此,這些條件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完全效仿美國的道路發展新經濟。


中國發展新經濟時,要註意關註幾個點:

(1)中國正在逐步形成一個人口規模將近達到兩億的龐大的中產階級消費者。

(2)龐大的傳統產業的生產能力和地理優勢正逐步地與新技術相結合,外國投資者也向這個領域不斷的流動,這使中國有可能成為亞太地區或者整個世界經濟的新的制造業生產基地。

(3)人才資本技術儲備相對於其它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雄厚,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技術儲備正在與國際化的慣例對接,同時,海外的留學人員也開始回流。

(4)經濟體制轉制的速度開始加快,有利於新經濟發展的體制正逐步形成。


初始條件決定著不同國家的路徑選擇,或者說路徑依賴,中國在接受和發展新經濟的過程中(此處特指互聯網經濟),與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存在極不相同的初始條件,決定中國的中國發展新經濟的主要路徑或者特征:一是建立標準方面中國很可能走出新的道路;二是在面向市場方面,中國新經濟發展將不再主要是出口導向,而是與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高度對接,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調是結構調整;三是在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相結合、相互滲透的方面,政府和民間將有廣泛的合作與互動,政府的作用並不僅是計劃經濟的影響,而是長期的文化。(附錄三:《把發展新經濟與改革的目標統一起來----中國發展新經濟的路徑依賴和現實挑戰》,2001年)


實際上將其總結發現其認為推動信息化發展的動力在於:城市化、市場取向的改革、國際化、產業結構加快調整。


在2012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中提到,中國的市場化過程將繼續,未來的改革也將加快,在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過程當中,我們認為信息滲透、擴散和應用將對中國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動中國加快轉型。劉鶴表示,由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智能技術的發展,海量數據信息處理能力的提高,很多用傳統手段難以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有可能通過技術壟斷尋找到新的解決方案,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信息化也提出了很多需要認真研究的新課題。(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講話)


七、現代服務業:分清政府和市場關系


確實需要真正按照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努力開拓服務業發展,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局面。要創造環境自主發展,創新模式引領發展,激勵人才優質發展。


劉鶴在2012年3月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研討會上發表演講,認為“要深刻認識加快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首先,現代服務業是指服務業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既包括生產型的服務業,也包括消費型的服務業。第二,社會結構,特別是人口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的變化引起的需要。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斷提高,是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最主要的動力。第三是我們制造業分工深化所創造的巨大的需求。目前我國制造業的規模已經很大,大而全的現象比較嚴重,產業集中度低,專業化分工水平沒有到位。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制造業的集中分工深化成為不可避免的一個大趨勢。


劉鶴指出,在服務業當中又提出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區別。究竟怎麽認識呢?我個人的理解是,服務業如果和現代技術相結合都可以稱之為現代服務業。在現代服務業中,可能就包括B2B,也包括B2C,既包括生產型的服務業,也包括消費型的服務業。總的來看,我們也認為服務業它的範疇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


劉鶴也指出了當前要把握的現代服務業的關鍵問題:


第一,要創造環境,自主發展。要分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應該創造比較好的法制環境、競爭環境和市場環境,健全服務業發展要素保障條件,探索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金融、稅收、價格制度和統計體系;與此同時,市場應根據需求變化,按照法制要求,遵循市場規律,積極理性的參與競爭。


第二,創新模式引領發展。註重創造性的行為和盈利模式,理解和發展企業和群眾的需要,有針對性的負責任的做好群體化、個性化、階層化的服務,使得滿足需求、提供服務和創造利潤統一起來。


第三,激勵人才優質發展。劉鶴指出,要註重創造一種利益兼容的新機制,激發認得創造力,吸引優秀企業家;同時也要註重提高服務質量,增強誠信意識和精品意識,切實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


八、教育與人力資本:重視人力資本積累和知識經濟


無論是推動信息化產業的發展,還是推動城市化的進程,這兩個議題都離不開同一個要素:人力資本。


劉鶴在2001年的深圳“全球腦庫新經濟研討會”上提到了我國人力資本的局限性: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人力資本。通過人力資本實現創新,是新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的人力資本盡管相對豐富,有一個致命的弊端就是由於傳統的教育體制,專業分割得非常厲害。工程師的知識集中在非常狹窄的科技領域,由於這種職業的偏好,使得他們更有興趣做一些體現技術水平高的工程項目,而對主流經濟存在的特點以及對主流經濟進行體制改革的要求似乎不重視,也不理解,這就導致了技術與市場需要兩層皮的現象。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非常需要產生一批具有親和特征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對市場理解,對技術也理解,把兩者的行為可以對接起來,而企業家必須產生於好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之上,目前我們的治理結構無論從理論、政策和實踐來說,都處於初級的發展階段。因此,人力資本的局限性和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是新經濟發展的另外的一個重要制約。另一方面,中國正發生著巨大的結構性市場需求變化,只有企業家才能發現和捕捉真正的市場機會,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機制使技術成果產業化。


從國外的經驗看,2006年《拉美經濟的主要挑戰和經驗教訓》中,其提及:貧困人口有增無減,貧困現象被不斷再生產出來是經濟發展的挑戰之一,解決方法之一是狠抓人力資本形成,切實提高公共教育的質量。而在《對歐盟區域發展政策的幾點印象》中,看中歐盟“投資於人,認為人力資本和勞動力市場的完善起決定作用,同期有23%的資金投資於教育、培訓和發揚企業家精神”。


因此,劉鶴指出,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人力資本。通過人力資本實現創新,是新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城市化進程中,也要註重教育資源的平等,主意農村勞動資源的人力資本的積累。


九、收入分配:非“殺富濟貧”式


對於收入分配問題,劉鶴認為,“在提高增長質量和擴大就業中增加居民收入和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而不采用極端的再分配方式‘殺富濟貧’,是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分配問題上重要的政策導向。提高政府用於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務支出比重,既有利於增長,也有利於公平分配。”劉鶴進一步解釋,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內涵。如果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就業機會,也就沒有收入分配的物質條件,因此談不上發展;反過來說,如果缺乏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出現兩極分化加速現象,將會使經濟增長失去動力,使社會大局失去穩定,因此不可能發展。怎樣處理好這對關系,使中國避免陷入中等國家收入陷阱,是《建議》需要格外審慎處理的問題。


同時,拉美國家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後的美國、意大利等國的經驗表明,分配政策和社會福利制度設計都必須有經濟可持續的增長來支撐,都不能僅為短期的選舉政治目標服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采用殺富濟貧再分配》)。


在這,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強調就業。特別強調發展小企業和微型企業來創造就業,創造各種制度環境改善就業條件;

第二,強調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第三,強調教育。勞動者能不能增加收入,最終取決於是否具備市場適應能力。(2010,改革必須有頂層設計不能走民粹主義道路,《財經》)


在收入分配改善結果上他認為,在“十二五”時期實現提高“兩個比重”的目標是可能的,沿海和內地、城市和農村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收縮的客觀條件。海和內地的分配差距在於沿海地區率先納入全球經濟分工體系帶來的紅利,在全球化形勢逆轉後,生產要素已加快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這可能逐步縮小兩者收入差別。


十、思想理論:熊彼特、Romer


在公開的場合發表觀點時,劉鶴很少提到經濟學家,但有兩位例外,那就是熊彼特和Romer,此外,劉鶴也曾咨詢過諾貝爾獎得主斯賓塞(Spence),也提到過馬克思。在談及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時,劉鶴多次提到熊彼特;在談及經濟發展的動力時,曾經多次引用Romer的關於新經濟增長理論。


金融危機後,全球需求市場相對低迷,去杠桿化的過程還在深化,消費者的支出行為更為審慎,資源環境的約束強化,傳統的商業擴張模式已經難以具有生命力。劉鶴認為現在特別需要提倡創新商業模式,而創新商業模式的關鍵是在理解消費者潛在的需求,理解生產要素和供給條件變化,理解全球經濟支撐新環境的基礎之上,通過創新新的供給方式啟動需求。劉鶴認為,從理論上來看,重視熊彼特理論和薩伊定律,對企業走出低迷的商業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國目前還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巨大的國內市場潛能還沒有充分釋放,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步伐還在繼續加快,因此,只要真正重視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新的商業模式就能獲得巨大的發展動力。另外,也要重視商業界提出的“長尾”理論。過去人們比較重視20%的人的消費,當經濟周期處於不同階段的時候,將“長尾巴”80%的人的潛在需求轉變為現實需求,對於做好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總之,要符合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薄利多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在2012年中國經濟年會上,劉鶴再次強調:在這個時刻,可能我們有必要再了解和學習一下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認識:由重視經濟增長轉向重視經濟發展,由更多強調改進供給效率轉向轉變總需求結構、轉變供給結構和轉變要素投入。劉鶴註意區分過去強調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十七大後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劉鶴指出轉變增長方式就是提高效率,這涉及羅默(Paul Romer)的新增長理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增長的知識含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多是改進供給效率。而十七大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包括三個內涵,第一要轉變總需求結構,要從出口、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向消費、出口、投資協調拉動增長。第二是轉變供給結構,從依靠第二產業拉動增長,轉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特別是服務業要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三,就是轉變要素投入,從數量擴張轉向依靠知識、科技、管理等全面提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是經濟層面,如果消費不擴大,民生不改善,社會建設不跟進,整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不能落實。同時,想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改革是不可能的。(本文來自:宏源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26

他的未來藍圖》 直擊研發祕密基地 會思考的機器人明年亮相

2015-04-20  TWM
 

走過PC的時代,華碩未來成長要靠「雲」加上「端」,不論是寫下銷售佳績的ZenFone,還是機器人和物聯網這兩大祕密武器,都必須與雲端服務整合。

撰文‧林宏達、何佩珊

根據IDC(國際數據資訊)報告,二○一四年到一九年,全球PC和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成長率,分別是負二%和負○.四%,分家之後,華碩要憑什麼,推動業務成長?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早已在華碩附近,布局多個祕密實驗室,培養後PC時代的關鍵技術。這次採訪,施崇棠在後PC時代的布局也首次亮相,他要布局「四端一雲」,這四個端,是PC、行動裝置、物聯網、機器人,全都連上雲端,提供服務。

施崇棠認為,「現在所有的Device(裝置)都還是被動。」下一波趨勢,是用語音控制,才能真正讓資訊無所不在,隨時可用。他心裡的藍圖是,未來將是用語音和人工智慧控制的時代,「我為什麼要搞機器人,搞舊的就沒意思了。」施崇棠說,他投資機器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機器主動替人提供服務,原本死板板的機器人,結合放在雲端的人工智慧技術,未來你只要說幾句話,機器人就會自動替你服務,甚至替你找資料,解決問題。

施崇棠說,機器人還可以與物聯網結合,有物聯網後,機器和機器之間就能互相溝通,輸送更多資訊上雲端平台,電表可以自動幫你關掉你忘了關的開關,手錶可以自動偵測你的身體狀況,智慧車、智慧家庭都會出來。

施崇棠不看好VR(虛擬實境),但他認為AR(擴增實境)才是雲端時代的新機會,擴增實境能讓網路世界的資訊,直接投射在真實世界裡,他認為,以後你拿裝置一拍,連上雲端,就能知道這盤菜有多少營養,這樣的技術,對人就有價值。

華碩跨出PC時代的策略,就是轉型成為雲端服務公司,不管是PC、手機、機器人,還是物聯網,現在在華碩的戰略圖上,都只是連上雲端的「入口」,先把這些「入口」做好,再讓消費者一個個「黏」上雲端,「以前,我們把產品賣給消費者之後,關係就結束了,現在只是開始。」華碩執行長沈振來點出雲端時代對華碩的差別。

施崇棠已經布局多個未來技術團隊,最久的一個已投資十年,這一次,本刊獨家揭露華碩的未來技術布局。

布局一:人工智慧系統

發展有學習力的機器人,還會教你英文離華碩總部約二百公尺,一棟不起眼的大廈裡,藏著華碩研發未來技術的達文西實驗室,就是機器人及人工智慧的研發中心。這裡是直屬華碩執行長室的策略單位,成立七年,首次接受媒體採訪。

進入二樓,每個實驗室門上都有二到三個鎖,這裡有六十多名成員,有八名成員,還是華碩從印度IIT(印度理工學院)找到的頂尖軟體人才,這裡是台灣最大的人工智慧研究團隊,達文西實驗室負責人龐台銘說:「只要是好的人才,我們找人的數量,沒有上限。」龐台銘說,實驗室原本專攻機器人,○九年第一台機器人EeeBot完成後,他們發現光做機器人的硬體還不夠,做出能指揮機器人的人工智慧系統,才是重點。

華碩做的人工智慧系統,能用語音與人溝通,這個功能和蘋果的Siri差不多,但比Siri更厲害的是,華碩的系統設計有學習能力,透過雲端的人工智慧系統,它,甚至還能透過學習,認得你所有的朋友,他舉例,「如果你要找張偉明,它不會上網大海撈針,會從你認識的人開始找。」這個系統有視覺辨識能力,裝在機器人上,當你回家時,他會認得你的臉,跟你打招呼,只要告訴﹁它﹂你要什麼,機器人就能替你端茶送水,甚至能教你英文。

「我們的目標,是要做到讓﹃它﹄像一個祕書。」龐台銘說。就像電影《雲端情人(Her)》的劇情成真,就像電影裡Samantha扮演的角色,她可以主動處理文件、回覆信件,主動提醒使用者生活大小事。

這套系統不只能裝在機器人上,還能裝在手機、電腦上,及任何配有鏡頭和麥克風的裝置變成你的祕書。龐台銘預估,明年將能發表系統雛形。

華碩布局中,未來的另一個「端﹂是物聯網。

去年三月,當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喊出物聯網是「Next Big Thing」(下一件大事)時,施崇棠也已經注意到這個大趨勢,他立刻找華碩行動通訊產品事業處技術長謝明志,成立四十人的物聯網團隊,去年還購併一家台灣物聯網新創公司,「物聯網就像十年前的手機,五到十年內會變成大機會。」謝明志說。

「物聯網和雲端運算分不開。」謝明志認為,現在才是物聯網的發展初期,目前市面上的物聯網產品,「大多只能算是遙控器。」

布局二:物聯網

智慧電表當能源總管,﹁指揮﹂洗衣機洗衣比較接近物聯網概念的產品,是智慧電表,未來的智慧電表,不只告訴你用多少電,還能變成你的能源總管,如果你家裝有太陽能發電系統,累積了一定的電力後,智慧電表能自動﹁指揮﹂洗衣機開始洗衣,或是關掉被浪費的能源。

施崇棠認為,物聯網的關鍵在於平台,要有像Apple HomeKit這樣的物聯網標準,但是,未來萬物相連的時代,蘋果不可能所有東西都靠自己做,Intel、三星、高通等大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物聯網平台。

物聯網的關鍵,在於「聯﹂這個字。謝明志說,如果一個人有蘋果的iPhone、三星的冰箱、華碩的電腦、小米的電視盒,但因為這些產品分屬不同物聯網聯盟,彼此無法聯絡,誰也沒辦法與誰溝通,就難以提供價值。

華碩的作法,就是從軟體平台搶進,「物聯網的硬體產品,做起來很快。」謝明志說,難在有可靠的軟體標準,華碩的策略,是開發和各個物聯網標準都相容的平台,黏住消費者,「物聯網不能用單一產品去攻。」謝明志說,「我們要做的是服務。」這才是硬體裝置以外的大商機。

布局三:網路服務

裝置啟動回傳銷量,監控供貨速度去年九月,華碩建立軟體平台事業群,負責網路服務技術中心技術長李子信的辦公室,就在執行長沈振來辦公室旁邊。這兩年,沈振來的功課都與網路有關,「我們現在不是經營產品,是經營用戶、粉絲、內容。」沈振來說,華碩的經營模式,正在快速向網路轉型。

七年前,華碩被庫存燙傷,出現單季二十億元虧損的挑戰,去年,華碩靠雲端服務,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金融海嘯剛發生,華碩原本賣出的貨,受景氣影響被大批退回,原本以為賣掉的產品,卻變成大量庫存,沈振來回憶,當時華碩靠買報告掌握終端市場狀況,「報告又貴,又不可靠。」等到收到報告時,華碩的供應鏈,又多製造了四個星期的庫存。

但是,去年開始,華碩在產品裡新增了一個服務,每賣出一個裝置,用戶啟動後,產品就會自動回傳訊號給華碩總部,如果經銷商大量進貨,啟用的數量卻不多,華碩就會警覺市場狀況有變,放慢供貨速度,反映時間從四個星期,大幅縮小到一天!

雲端服務也改變華碩對產品的看法,沈振來說,現在,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產品,像是大的入口網站(Portal),手機上的App,則是小的入口網站,手機賣出去後,照樣能幫華碩賺錢,華碩把手機裡遊戲平台的上架權,賣給業者,「現在軟體事業群的營收,已經相當於一家中小型公司的規模。」沈振來說。

這幾年,華碩甚至要求工程師直接面對網友反映,增強軟體服務的競爭力。

華碩技術長陳學群訂出嚴格標準,小米做到每周按消費者意見更新程式碼,現在華碩也做到每天按消費者意見更新App程式碼,用小步快走的方式競爭!同時陳學群還要求,每個App當成獨立的作戰單位,在滿分五分的Google Play平台裡,消費者評分要做到四.二分「才算及格」。

「現在,軟體工程師的數量,是華碩最不控管的人資項目。」沈振來說,華碩正從硬體為主的公司,轉變成一家結合軟體網路服務的公司,華碩軟體和硬體工程師的比例,也提高到一比一。未來不管是機器人,還是筆記型電腦,都要靠連上雲端服務才有價值,軟比硬更值錢,恐怕也是未來的長期趨勢。

以「雲」為核心,全面啟動連線──華碩的達文西實驗室

雲端

PC不再是科技中心,施崇棠要帶華碩轉攻雲端服務,華碩會經營遊戲平台,與內容業者合作,PC、手機,只是用戶連上雲端的入口,「雲+端」才是華碩要掌握的核心。

PC 主機板、路由器、桌上型電腦等策略 守住主機板龍頭地位IDC預估,今年桌上型電腦將達1.25億台,較去年下滑6.2% 物聯網裝置手錶、TV BOX等策略 發展各物聯網聯盟無法互通的解決方案Gartner預估,到2020年時,全球物聯網裝置將達260億個行動裝置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等

策略 攻中低階手機市場

IDC預估,智慧型手機市場到2019年前,維持每年8.5%成長速度

服務機器人

策略 開發用人工智慧提供主動服務的產品,預計2016年商業化根據市調機構 Markets and Markets調查,到2017年時,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4618億美元資料來源:IDC、Gartner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82

賴英里首度公開寒舍餐旅經營藍圖 獨家專訪〉第二季上市、輸出自創品牌、多角化……

2016-04-11 TWM

旗下有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寒舍艾美酒店的觀光類股新兵「寒舍餐旅」,將在第二季上市, 面對多家新開的五星級飯店夾殺,董事長賴英里如何在已飽和的市場殺出血路?

四月五日,清明連假的最後一天下午,位於寒舍艾美酒店一樓、一客單價一五九○元的自助餐廳「探索廚房」,才剛結束午餐時段,現場十餘位服務員,忙碌地將二百三十個椅子仔細地用特殊的刷子清潔一遍;另一頭,餐廳經理嚴肅地確認餐具是否到位,如此分秒必爭,就是要挑戰在三十分鐘之內讓環境煥然一新,好讓門口外大排長龍的客人能準時在三點進入用餐。

「握壽司可以做得更精緻,擺盤會更豐富,冰塊下面最好再鋪滿松葉,視覺效果會更好看,」寒舍餐旅董事長賴英里走到生魚片料理區,忍不住叮嚀起廚師。

飯店品牌 邁向國際五星級在五星級觀光飯店強敵環伺的信義計畫區,以當代藝術、人文美學為定位的寒舍餐旅集團,始終是個異數。

明明是飯店卻擁有七百件藝術品,在坪效稀有的大廳入口,大膽地放置風格強烈的不鏽鋼雕塑,但因為明確的市場區隔,即使去年受全球不景氣影響,整體觀光飯店住房率與平均房價皆未能有大幅成長,唯寒舍餐旅旗下寒舍艾美酒店,去年平均房價仍達九四八四元,僅次於台北W飯店,而集團旗下台北喜來登大飯店,一五年營收近二十七.二三億元,僅次於台北晶華酒店。

由於成績亮眼,寒舍餐旅即將由富邦證券輔導在第二季掛牌上市,一日興櫃收盤價格五十五.九九元,去年底甫接任寒舍餐旅董事長的賴英里,在三月底首度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時指出,未來將以開設新飯店為主力,館外餐飲為輔,並擬針對不同市場陸續推出自創品牌,扮演「地域性觀察家」角色,替寒舍餐旅拓展新藍海。

賴英里的先生、寒舍創辦人蔡辰洋今年一月十五日因心肌梗塞過世,一肩扛起集團營運重任的她,首次現身採訪,原本消瘦的身形又小了一圈,但在她心中已有一幅集團未來發展藍圖,對於走向資本市場充滿信心。

由於蔡辰洋過世前,已交棒完成,妻子賴英里、長子蔡伯府、次子蔡伯翰都已接下寒舍餐旅要職,分別擔任董事長、董事與總經理,分工有序下,使得營運仍持續成長。

「今年寒舍有好多計畫即將展開,要在百家爭鳴的旅館市場脫穎而出,差異化與競爭力的關鍵。」賴英里口氣堅定地說,寒舍餐旅目前積極發展自創國際五星飯店品牌,以「品牌輸出」的方向,爭取委託經營、物業管理案件,多角化開發業務來源。

寒舍餐旅是以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寒舍艾美酒店與館外餐飲為主體上市,為了拓展營收來源,去年剛拿下全球人壽礁溪溫泉酒店委託經營權,十一月又與大陸建設簽訂租下正在申請都市更新重建的南京東路、松江路口的前「亞洲信託大樓」飯店經營權,未來將推出高檔精品旅館品牌,預計三至四年後開幕,成為寒舍餐旅旗下第四家飯店。

然而,今年台灣觀光業面對多空轉折點,內有景氣下滑嚴峻考驗,外有陸客限縮的現實,寒舍選在此刻股票上市,賴英里卻認為當景氣退潮,更能凸顯寒舍十六年來鍛鍊出來的強健體質。

「論據點數量,寒舍在這波飯店業大量展店潮中並非最多,穩紮穩打的模式反而成為護身符。」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副營運長柯志賢觀察,寒舍選點精準,喜來登與艾美都選在最精華地段,高檔客人多,可以避免飯店業殺價競爭的割喉戰,也保住獲利。

「我們重質不重量,每一個開的點都要確保是賺錢的才投資。」賴英里舉例,一七年開幕的礁溪溫泉酒店,是寒舍第一次跨足度假休閒市場,但她已有把握可以成為礁溪最頂級的酒店,為此她找來一位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為飯店設計藝術品,甚至她也親自挑選飯店硬體配備,看得出她事必躬親的做事原則。

選點精準 鎖定高檔客群

特別的是,這幾年台灣新飯店大量開幕,業界幾乎都在喊缺人問題,過去幾年,寒舍餐旅的整體離職率,在歷次餐旅服務同業調查中,一直維持在中低水平,且有相當比例屬於基層與新進同仁的異動。

「要讓客人滿意之前,得先要有快樂又專業的員工。」賴英里說,對旅館餐飲業來說,客戶滿意度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而客戶滿意度與員工忠誠度也有絕對正相關。因此,寒舍餐旅經營心法就是培育與國際接軌的人才。

這幾年寒舍餐旅在薪酬福利、績效管理與晉升輪調等制度作法持續落實改善,使得副理級以上主管同仁中,服務年資超過五年的比率將近七成,服務年資超過三年的比率更高達八一%,足以代表了中高階管理團隊的高穩定度與忠誠度。

此外,掌握菜色標準化的行政主廚團隊,長期以來被譽為「寒舍品味的舌尖」,離職率更是零,整體平均年資在十年以上,當中服務年資最短的至少六年,最長達十六年。顯示寒舍餐旅留住優秀人才的能力,更確保菜色品質的穩定性。

去年,寒舍餐旅將原本與第三方單位合作的「寒舍美饌卡」會員業務納入總部營運團隊,由自己的業務團隊服務會員,將顧客們對旗下餐廳的喜愛與口碑,作為經營管理參考,提高顧客回流率,讓旗下事業體發揮母雞帶小雞的經營綜效。

寒舍餐旅總經理蔡伯翰說,為了維持餐飲服務品質及口味一致性,除內部定期檢討顧客意見調查指標外,並針對網路社群媒體調查口碑,所有蒐集到的正、負評價,主管都必須嚴格追蹤、考核,從中找到需要改進的地方,作為優化服務。

為了持續提升各項素質與國際競爭力,寒舍餐旅每年都固定編列預算,進行硬體設施除舊布新。接下來,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將自二○一七年至一九年展開裝修,兩年內分階段進行客房及餐廳等設施裝修作業,以強化競爭力,維持市場領導地位。

鞏固客源 基本要求做到位喜來登的裝修計畫不僅是汰舊換新,同時是策略性的,因應市場的潮流趨勢優化硬體設施,尤其在館內餐廳會加入新的服務形態,軟硬體同步,雙軌強化競爭力,就是希望為公司創造更高的營收及獲利。

然而,上市後,每年要對小股東繳出成績單,如何在服務品質與獲利之間取得平衡點更形重要。賴英里認為,寒舍餐旅對於服務品質的要求有三大要素,包括服務到位、菜色標準化與舒適的空間。

「把顧客基本的要求做到位,就能成為贏家。」賴英里說,這三個要素看似平常,但飯店產業是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的,逢年過節的假期,更是旅館業最忙碌的時刻,要把每一個基本的環節做到位,其實是需要發揮團隊執行力才能克服的共同挑戰,因此「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你就是專家。」在台灣飯店業,寒舍餐旅雖然資歷並非最長,據點數並非最多,但寒舍餐旅旗下喜來登與寒舍艾美兩家飯店加盟國際飯店品牌喜達屋集團,不只超越了喜達屋既有的高標準,更注入寒舍的價值,經營出獨樹一幟的自身特色。賴英里說,她希望未來寒舍餐旅可以朝專業經理人制度邁進,在充滿感性的空間裡,讓制度成為營運不敗的利基點。

賴英里

出生:1963年

現職:寒舍餐旅董事長

經歷:寒舍餐旅副董事長、溫哥華交響樂團長笛演奏家學歷:加拿大溫哥華市立大學音樂學系

寒舍餐旅

成立:2000年

董事長:賴英里

總經理:蔡伯翰

資本額:10.08億元

營業據點:

台北喜來登大飯店、台北寒舍艾美酒店、四家館外餐廳、礁溪分公司、寒舍艾麗酒店(不在此次上市標的)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70

美國藥廠神祕推手 獲利藍圖首次曝光 逸達簡銘達 讓杜邦指名合作的關鍵

2016-05-02 TWM

全球第三大生化分析公司QPS董事長簡銘達,從不在公開市場募資, 今年四月,他首次面對資本市場,透露逸達計畫兩年內將申請美國藥證。

在台灣,研發一款全新成分的新藥,是條高風險、高報酬的路,投資五年、七年都未必能看到結果。

逸達生技要走另一條路,叫老藥新用,只要更少的資金,承擔較小的風險,就能拿到美國新藥藥證。

明年中申請歐美藥證

逸達今年四月才登錄興櫃,前身是全球第三大生化分析公司QPS(昌達生化科技)的新藥研發部門,逸達董事長簡銘達估計,今年十月,逸達將完成美國三期臨床實驗,「二○一七年中,我們就會申請美國、歐洲的藥證。」他透露,一八年底,逸達還會有第二款新藥申請藥證。

簡銘達熟悉美國新藥產業相關規定,二十一年前,簡銘達在美國創立QPS公司,從三個人的小公司,成長為全球第三大的生化分析公司。二十年來不曾公開募資,去年營收一億二千五百萬美元,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獲利)獲利率約為一五%。

這家公司,是美國新藥公司背後的神祕推手,像杜邦,就指名找QPS合作。美國吉列德科學(Gilead Science)公司,從創業時就與他們合作,前年這家公司研發出的C型肝炎藥物,是史上第一顆不用再靠每周注射干擾素,就能治癒C型肝炎的產品,根據美國媒體報導,這一顆藥要價三萬四千元新台幣,八周療程結束,光藥價就要二○四萬元新台幣,吉列德更因此成為美國市值前十大的新藥公司,這顆藥就是簡銘達的QPS公司參與研發的新藥。

今年四月,QPS及逸達董事長簡銘達接受本刊專訪,談他在新藥研發的布局計畫。

「我是成大化學系畢業,」簡銘達接受本刊獨家專訪時說,他畢業的那一年,美國就業市場不振,但簡銘達靠著在美國念博士時,在化學質譜儀分析方法上的突破,博士一畢業,就被杜邦聘用,負責建立杜邦新藥研發部門的化學分析實驗室。

新藥公司爭相找他解決研發過程中的問題,他乾脆跳出來成立QPS。

二十一年來,這家公司光靠盈餘轉增資,逐步擴張規模,從化學分析逐步發展成橫跨毒理、臨床研究等新藥研發領域的委外研發公司。

「我們走的是505 (b)(2)(老藥新用)的路」簡銘達說,他的計畫是用一千萬美元的資金,打開四十億美元的前列腺癌市場。「選這個藥的目的,只要花費一、二千萬美元就能得到新藥許可,這是很不容易的。」簡銘達解釋,前列腺癌新藥的市場很大,「同樣治療機制的產品,全球市場有將近四十億美元,其中Leuprolide(柳菩林)全球市場大約二十四億美元,卻只有二個競爭對手。」他分析,其中一種施打時會讓患者感到不適;另一種藥必須混合兩種藥劑才能使用,而且混合半小時後就會失效,並不方便。

省下第二期臨床實驗時間

他打算用逸達手上的專利技術「緩釋藥物輸送平台」,把老藥變成對患者更方便的新藥,透過這種技術,逸達能把原有的前列腺抗癌藥,變成一款不須混合,就能透過皮下注射使用的藥物,患者可以從每月打一針,變成六個月打一針。簡銘達估計,「如果搭配好的價格策略,應該可以分到兩成的市場。」特別的是,因為逸達走的是老藥新用的路,做完第一期臨床實驗後,可以用現有資料證明新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省下二期臨床的時間,直接做三期臨床實驗,證明新劑型和原有藥品有同樣的療效即可。

神隆創辦人馬海怡觀察,簡銘達選擇這條路切入新藥開發是很正確的決定,因為老藥新用的開發風險相對較小,但癌症用藥製造難度高、市場大,學名藥廠難跨入這個領域競爭,讓逸達可以用小風險切入大市場,馬海怡認為,逸達目前的主要風險,與其他生技公司一樣,就是要觀察新藥開發是否能如期完成,以及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是否會增加審查項目,增加申請藥證所需的時間和成本。

目前,逸達的大股東,包括台灣神隆、中華開發、中化製藥、盛弘醫藥等公司。逸達的投資者、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認為,QPS公司優勢是長期和美國新藥研發公司合作,「哪些藥有市場潛力,研究的狀況如何,他們最清楚。」逸達的出現,代表另一批新藥公司進入台灣資本市場,這批台灣生技人才回流,將讓台灣生技產業走出另一條獲利新路。

撰文 / 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61

CBNData年度洞察|大數據勾勒應用商店分發渠道新藍圖

馬雲說,DT(Data technology)是下一個能引領時代變革的技術。通過雲,通過大數據,將變革我們的生產方式,我們的一切。

阿里系旗下公司已經開始利用DT的分析能力、預測能力,更好了解用戶,預測用戶的行為,變革自己的業務,豌豆莢就是其中一例。

大數據+應用商店

今年,知名的第三方應用商店豌豆莢並入阿里巴巴。“這不是終點”,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在宣布該消息時說。

“在新的行業背景下,移動應用商店未來可以和其它文化娛樂產品一起形成產品矩陣化,同時需要真正大數據。這些是豌豆莢升級發展的方向,這也是豌豆莢選擇阿里的最重要原因。”曾攜UC加盟阿里,後在阿里擔任多個要職的俞永福評價說。

事實上,豌豆莢也正在借助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將移動應用分發引入4.0時期。

“傳統分發模式下,1.0、2.0和3.0情況下,分發基本是圍繞著列表,圍繞著庫集、分類等等。我想豌豆莢有一個最大的目標是要做內容,以及做內容的前置化,這需要背後數據的支持。”豌豆莢總經理張博說。

內容前置化:為打通商業場景鋪路

大數據+應用分發,具體會給傳統分發帶來怎樣的改變呢?

傳統的應用分發,排名前500名的應用占到了流量的半壁江山。下一個階段,是如何真正幫助長尾應用的分發,同時,從用戶角度讓用戶更便捷地找到所需要的應用程序。

結合中國應用分發市場,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分析師王晴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著IOS、Andriod等智能手機快速流通,中國應用商店市場迎來快速啟動期。應用分發平臺的發展與各家APP的應用量分發以及新應用產品研發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研究的數據顯示,2016年豌豆莢的用戶對旅遊出行、購物、新聞閱讀和運動健康類應用下載量上升,與去年同期相比,豌豆莢的用戶下載量排名前十的類目集中度上升,同時,聊天社交、視頻等其他內容分類新應用分發有所增加。用戶在App應用市場的日漸成熟,推動了產品的技術的發展。比如像豌豆莢,

從2013年開始探索移動內容搜索,誌在打破信息孤島,把散落在手機已有app內文章、圖片和視頻都抓取串聯起來,說明大數據正在為應用分發平臺的效率提升發揮著作用。

“之前用戶大部分在應用商店,乃至於搜索,可能都是由搜索行為導致下載。我們所有的內容只是做了分類,做了垂直的引入,做了收錄而已。那麽其他的應用該怎麽辦?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張博說。

張博也引入了新的概念,把所有根據用戶的點擊、購買,以及他的走動、位置、評論等等行為生成的數據,重新統計、重新篩選,計算出來他在下一步要去做什麽。“在知道下一步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跟更多的開發者和企業深度合作,將我們所有的流量,通過豌豆莢這個平臺,導入到直接內容前置化,流量變現上減少所需的轉化率。”

現在人們如果想了解APP的內容,還是需要去通過下載一個APP實現的。所謂“內容前置化”是指,將產品的內容進行前置的分發。比如,用戶可以通過一個頻道入口,或信息流頁面,了解產品的相關信息,使得用戶不用下載APP,就能體驗應用的部分內容和服務。

通過“內容前置化”,豌豆莢將對內容具有更好的把控,實現“千人千面”,為與其他商業場景的打通做好準備。

打通阿里大數據,實現精準分發

在並入阿里之前,豌豆莢在傳統算法上已經獲得了很多的數據;並入到阿里之後,豌豆莢會有其他內容方的合作資源去協同。比如,通過數據升級傳統的算法可以了解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空間、地理位置上要去哪里,要去下載什麽樣的應用,或者連接什麽樣的內容。

應用分發平臺的最大目標之一,就是實現精準分發——如果給一個喜歡二次元的人推薦槍戰、或者紀錄片內容的APP,實質上這個推薦是無效的。

豌豆莢打通阿里大數據後,使得其能從多個維度去分析用戶的行為數據和需求標簽,並與APP的相關標簽進行匹配,進一步實現精準分發,使得豌豆莢更容易把合適的內容發給合適的人。

豌豆莢的案例,是“數據連接共贏”的最好註腳。孤立的數據難以產生倍增價值和協同效應。但是通過數據價值共享,可以打破數據源之間的藩籬。

12月8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將聯合15家互聯網公司首次發布《2016中國互聯網消費生態大數據報告》。報告通過對15家互聯網公司大數據的綜合分析,描繪出以消費者需求為運行核心的互聯網消費生態圖景。該報告首次深入9大互聯網消費領域,通過各領域數據交叉分析,全景還原核心人群的互聯網消費特征,並通過數十個跨領域案例分析,探索互聯網消費生態中數據連通後的價值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36

美財長勾勒“特朗普經濟藍圖” 稱重大稅改8月就位

當地時間周四,美國財政部長努欽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今年8月將推出“非常重大的”稅收改革,稅改將針對中等收入群體,並希望屆時能在國會休會前獲得通過。

努欽表示,預計美國2018年末可以實現3%的經濟增速,特朗普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能高於國會的目標;稅收計劃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部分;放松監管對於提振經濟增長同樣非常重要。

對於稅改計劃及時間,努欽表示:“我們承諾在8月國會休會前完成稅收改革。主要是針對中等收入群體,削減和簡化他們的稅收。”

至於邊境調節稅,努欽說,“我們正在研究”。他指出,這項計劃“有一些有趣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擔憂的方面。”

在談及美國經濟增速時,努欽說:“我們認為能夠回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增速水平上來,3%或以上。”

在談及企業時,努欽表示:“我們努力和企業溝通,不僅是小企業,還有中小企業。它們想要說的話,我們都會聆聽。我們理解企業在擔心什麽,我們會推出一個計劃去解決這些擔憂。”

努欽說,政府正在研究如何讓進出口銀行變得更具競爭力:“我們會好好研究,讓進出口銀行幫助中小企業。”

努欽還承諾說,這屆政府將推出住房改革,不過這並不是一個近期目標,而政府支持的借貸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一定會“發生一些變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6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