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价房群起 汤臣“第一豪宅”摘帽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0-29/151638.html


“我父亲(汤君年)去世后,汤臣一品花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再次走上了正轨。”近日,汤臣集团(0258.HK)“少帅”——执行董事汤子嘉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感叹,也为执掌汤臣肩上重担长舒一口气。

再次走上正轨,除了集团调整经营策略和思路外,也得益于今年上海楼市尤其是豪宅市场的热销。

截至记者发稿,上海官方网站显示,汤臣一品已售出41套,而过去的4年中该楼盘仅售出4套。汤臣集团最新公布的半年业绩显示,上半年盈利12.79亿港元,同比去年的4.90亿港元增长161%。

汤子嘉对走上正轨的集团未来发展,坚持稳健为主的策略。“集团今年已经在浦东新增了100多万平方米土地,土地储备足够未来几年发展。目前业务也以上海为主,同时将积极关注其他城市、区域的投资机会。”

项目“摘帽”集团重振

2005年10月26日,汤臣一品以每平方米10万元开盘,比当时排名第二的豪宅价格高出一倍,随即成为“出头鸟”。此后,这个项目受到市场本身以外众多因素影响,步履艰难,4年4套的销售成绩说明了一切。

2005年到2009年,汤臣一品一个项目,几乎决定了汤臣集团命运。换言之,“少帅”汤子嘉欲重振汤臣,突破口自然非汤臣一品莫属。

“其他不期望太多,只希望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汤臣一品,让它成为一个正常的房地产项目,正常地销售和经营。”汤子嘉坦言,“汤臣一品是父亲在世时的最后一个核心项目,倾注了他的心血。”

6月15日,汤臣集团对外宣布,将汤臣一品C栋小户型房源正式推向市场;6月22日,汤臣一品终于打破销售坚冰,一天卖出5套。

根据最新的官方登记信息,汤臣一品已销售41套房源,共20354平方米,累积住宅合同均价99153元/平方米,涉及销售总额超过20亿元,绝大部分业绩来自今年采取全新营销策略之后。

汤子嘉告诉本报记者,汤臣一品热销离不开整个豪宅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地王频现,上海报价每平米10万元以上的楼盘将达13个,第一豪宅的帽子“易主”,令销售不再受到太多市场外因素的影响。

汤臣集团董事助理赵勤奋告诉记者,今年汤臣集团旗下楼盘销售量理想,汤臣湖庭花园二期推出103套联排别墅,4个多月内全部售完。集团参股的张江汤臣豪园推出800多套公寓房,也全部销售完毕。

业绩暴增预期强烈

尽管汤臣集团销售业绩大幅度提升,其最新披露半年报却依然略显“寒酸”。

汤 臣集团半年报披露,上半年尽管盈利12.79亿港元,同比去年的4.90亿港元增长161%,但作出最大贡献的并非物业销售业务,而是其中投资物业公平值 变动成为公司上半年利润的主要来源,为16.80亿港元,去年同期仅6.14亿港元。如果扣除这一部分投资物业公平值变动,上半年的经营利润为4410万 港元,同比去年同期的3324万港元仅增长33%。

从上半年业务收入来源看,物业投资是汤臣集团最大的利润贡献部分,租金及管理费收入贡献的利润达到2755万港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62.5%;物业发展及销售业务获得利润2445万港元,占利润总额的56%;消闲业务业绩下滑,亏损238万港元。

汤臣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1.89亿港元中销售的物业收入总计1.05亿港元。不少投行机构对其物业销售收入有些失望,因其仅相当于两套汤臣一品住宅的销售额。

本 报记者获悉,汤臣湖庭花园第一期工程于2008年竣工,第二期将于2010年完成,目前已收到的预收款达到6.1239亿港元,将确认入账全年业绩。此 外,汤臣一品上半年收到销售定金1.976亿港元,未列入半年业绩。汤臣一品最新的销售额已过20亿元,随着下半年及明年逐渐入账,上市公司的业绩充满想 象。

“以集团目前的发展计划,在坚持稳健策略前提下,仍将以深耕上海浦东市场为主。”汤子嘉告诉本报记者,汤臣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优质且成本较低的土地储备,这些资源在浦东依然领先,包括今年上半年在浦东东郊宾馆附近再次新增的大量优质土地。

汤子嘉同时也透露,汤臣不排除将适时增加更多项目,走出浦东乃至上海新增土储,适当关注其他城市的发展机会,包括台湾、香港等地在内。9月初,汤子嘉考察了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60

群起抄底,將拉長全球航運不景氣週期時間 李嘉華

http://xueqiu.com/3726692578/25921665

自2008年9月BDI指數跌破2000點以來,全球航運整整經歷了4年極度低迷時期(當中除去2009年5月-2010年6月這1年市場反彈時間, BDI在2000點之上運行)。在進入2013年三季度後, BDI指數終於從8月末的1000點附近開始反彈,到9月下旬,重新越過2000點,並日趨逼近行業平均盈虧點位區間(見下圖1)。

圖1  2009年1月-2013年10月全球海運BDI運行趨勢

查看原图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BDI每日數據繪製)

在全球航運市場「最寒冷的冬天」裡似乎有了一些暖意,冷清沉寂的世界造船市場也出現了一些轉機與生機。

各路資本群起抄底,新船訂單大幅增加

在剛過去的這段時期,國際航運企業狂下訂單,全球船舶的訂購數量持續增加。韓國現代重工從Eukor Car Carriers獲得2+2艘6600車位汽車滾裝船訂單;韓國城東造船廠獲得10+10艘牲畜運輸船訂單;中國揚帆集團取得意大利船東d'Amica公司的6+6艘3.95萬載重噸散貨船(2230萬美元/艘);日本IHIMU公司獲得12艘超大型油輪和MR型成品油船訂單;中國金海重工從希臘Laskaridis公司獲得2艘6.4萬載重噸散貨船訂單(2600萬美元/艘);韓國造船廠獲得Zodiac公司的10艘5000TEU集裝箱船新訂單(4500萬美元/艘);德國Bernhard Schulte公司與中國造船廠洽談2200標準箱系列的新造船訂單;中集集團全資子公司中集租賃香港與江蘇新時代簽署合同,建造5艘8800TEU集裝箱船(8500萬美元/艘),與大連船舶重工簽署合同,建造7艘8800TEU集裝箱船,同時與MSC下屬公司簽署期限為204個月的融資租賃合同,出租該12艘船舶;意大利船東Scorpio Group訂造40多艘成品油船;阿拉伯聯合海運公司、中國台灣的陽明海運公司分別訂造一批1.4-1.8萬標準箱集裝箱船;中國招商輪船公司在國內3家船廠各訂購4艘干散貨船;瑞典大西洋貨櫃航運公司建造5艘4.5萬噸箱(為世界最大集裝箱滾裝船);中海集運訂造5艘18400標箱的集裝箱船;賽斯潘、K-line、地中海航運和南美輪船等班輪公司批量訂造超大型集裝箱船。

根據克拉克森(Clarkson Research Group)的統計數據:

2012年,全球干散貨新船訂單1412萬載重噸,比2011年3098萬載重噸減少54.42%;全球油輪新船訂單1229萬載重噸,比2011年948萬載重噸增長29.64%;全球集裝箱新船訂單425.28千TEU,比2011年1792.95千TEU增減少76.28%。

2013年1-8月,全球干散貨新船訂單3315萬載重噸,比2012年1-8月1203萬載重噸增長175.68%;全球油輪新船訂單1584萬載重噸,比2012年1-8月758萬載重噸增長52.17%;全球集裝箱新船訂單1340.66千TEU,比2012年1-8月253.28千TEU增長81.11%。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公佈的三大造船指標也顯示,2013年1-8月,全國承接新船訂單349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9.3%;承接出口船訂單324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93%。

與此同時,韓國和日本船企接單量也在增加。

這些數據和投資行為明顯表明,有大批企業在航運業、造船業低迷時大舉「抄底」。進一步分析這些「抄底」訂單的構成,它們主要源自三方面:

一是有足夠的現金流與融資能力的航運企業,認為目前船價已降到底部,雖然市場復甦時間未知,但現在買船是個好時機;二是欲進軍航運業的貨主,想此時通過低價買船,來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從而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三是投資機構(船舶金融租賃公司、產業投資基金等),純粹是想抄底航運業,獲得未來船舶資本增值收益。

當前看來,致使「抄底」造船訂單增加的主因確實是船價探底,因為已經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都認為船價不太可能再往下降,甚至認為國際市場的船價已經降到近10多年來的最低。希臘海運部部長科斯蒂斯·穆蘇魯利斯曾公開表示,希臘向中國船企訂造船主要是因為中國船的造價較低。

然而,新船訂單的大幅增加是否意味著全球航運業、造船業開始出現市場反轉與復甦?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全球運力過剩嚴重,產業危機依舊深重

同樣,來分析看看克拉克森的統計數據:

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全球干散貨新船累計交付量36,127萬載重噸,累計承接新船訂單18,793萬載重噸,舊船累計拆解量8,648萬載重噸(年均拆解量僅約1900萬載重噸)。截止2013年9月底,全球干散貨現有船隊70,608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的船隊規模41,800萬載重噸增加68.92%,同時手持訂單12,945萬載重噸(2008年底的手持訂單為32,767萬載重噸),預計總運力(現有船隊+手持訂單)83,625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時的預計總運力(當時船隊+手持訂單)74,567萬載重噸,還增加了12.15%。

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全球油運新船累計交付量17,877萬載重噸,累計承接新船訂單8,750萬載重噸,舊船累計拆解量4,889萬載重噸(年均拆解量不足1100萬載重噸)。截止2013年9月底,全球油運現有船隊50,339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的船隊規模40,079萬載重噸增加25.60%,同時手持訂單5,035萬載重噸(2008年底的手持訂單為18,178萬載重噸),預計總運力(現有船隊+手持訂單)55,176萬載重噸,比2008年底時的預計總運力(當時船隊+手持訂單)58,257萬載重噸,僅減少5.29%。

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全球集裝箱新船累計交付量5,946千TEU,累計承接新船訂單4,285千TEU,舊船累計拆解量1,208千TEU(年均拆解量不足257千TEU)。截止2013年9月底,全球集裝箱現有船隊16,918千TEU,比2008年底的船隊規模12,106千TEU增加39.75%,同時手持訂單3,425千TEU(2008年底的手持訂單為6,279千TEU),預計總運力(現有船隊+手持訂單)20,319千TEU,比2008年底時的預計總運力(當時船隊+手持訂單)18,385千TEU,還增加了10.52%。

所以,無論干散貨、油運、集裝箱,這三大船隊現有的船隊規模都是遠遠大於2008年全球航運危機爆發當時(也即是本輪全球航運不景氣週期的起點)的船隊規模。儘管2013年新船訂單量的放大和9月以來BDI指數的上漲回升,點燃了人們對市場復甦、行業將走出谷底的願望,但這些數據卻直接說明,總體而言,目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運力依然過剩嚴重,航運市場供求關係未得到根本扭轉或改善(總量數據反而還有惡化趨勢),新船成交量有所上升但價格並沒有明顯上升的現實都不支持船市復甦的判斷,當前大航運市場根本不具備全面復甦的基本條件,航運與船舶產業還非常艱難,大航運產業鏈危機依舊深重。

此外,微觀經濟層面上的表現也不支持大航運市場反轉復甦的判斷:

一是對航運業而言,目前仍然處在全行業虧損的局面中,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中國遠洋、中海發展、招商輪船等13家航運企業的財務數據就證明了這一點,它們2013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全部虧損,無一例外,即使是那些經營策略顯著好於即期市場、船隊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其經營能力的優異仍不敵市場運價的低迷,使其難以逃脫虧損的命運。

二是對造船業來說,目前仍面臨三難——「接單難、交船難、融資難」,船廠要墊錢才能拿到訂單,墊資成了船廠的大負擔、大風險。雖然近期新船訂單逆勢有所增加,但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處於下行通道,訂單價格處於歷史低谷,為10多年來最低。造船企業經營依然艱難,難言復甦,造船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特別是融資難問題比訂單飢渴更加突出,金融機構把航運與造船列為信貸收緊控制的重點行業,即使是重點骨幹企業,也採取「一刀切」的態度,只收不貸。因此,船企周轉資金很緊,為了維持資金周轉和日常經營,很多船廠即使賠本也願意接新單,因為不接訂單是「等死」,接訂單是「慢性自殺」,儘管大型骨幹品牌船廠企業接單能力較強,但接到的訂單數量還是不夠,且船價跌得厲害,而中小造船企業根本無法走出接不到訂單的困境。

群起抄底,將會拉長全球航運不景氣週期時間

儘管從造船價格來看,目前可以算得上是抄底造船的一個理想時機。而綜觀全球干散貨、油輪、集裝箱三大航運分支產業的運力變化情況,誠然,我們不否認那些在高峰期運力投資造船少的企業和現在的新投資加入者,它們一起組成現在的抄底行列,它們從事反週期運作、逆市抄底的運作策略是無可厚非的,對於這些個體企業而言,其行為也是合理的。然而,其急迫的心理、節奏分寸的把握、抄底手筆的數量控制等方面,是否最優、最得當?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對於大航運產業鏈而言,又有幾家航運企業真正明白「個體的理性行為,對於整體而言並不一定顯得理性」、「個體的最優抉擇,對整體而言並不一定是最優狀態」這些個道理呢?

目前,船價下降到較低水平,新船訂單量有所回暖,成交量反彈只是底部的短暫回歸,造船訂單的增長只是表面的好轉,短期造船訂單的巨增很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並不代表航運市場的徹底復甦與好轉,當前的航運業仍處於歷史低谷,運力供給大大超過市場需求,即使幾年之內不造船,運力仍嚴重過剩。

毋庸置疑,即使不去相信航運「5年小周期、10年中週期、30年大周期」的週期律,在目前情況下,這種群體性、大規模的抄底行動也是愚蠢的,是一次危險的投機,會進一步加劇全球干散貨、油運和集裝箱運力過剩的程度,加劇航運市場環境的惡化,使全球航運的不景氣週期時間被進一步拉長,廣大航運企業的「苦日子」會被繼續延長,抄底者自己也將蒙受投機造成的損失,整體上不利於全球航運業的健康發展。所以,相反地,目前廣大船東們非但不應群起抄底造船,而應該加大拆船力度,金融機構也應謹慎發放造船貸款,這樣才能相對更快地化解全球大航運產業鏈上運能嚴重過剩的矛盾,才能促使整個產業相對更快地復甦,否則,在更加漫長的寒冬裡,將會有更多的航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慢慢死去,是全球航運業界的悲哀。

個體最優≠整體最優

在全球大航運產業鏈上,我們看到,每個航運企業都在自己的角色上,以自己的理性,盡力做好判斷、決策與行動。儘管有些舉動可被人理解,亦無可厚非,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系統性的道理:局部影響系統總體。不同的企業,置身於相似的結構判斷當中,傾向於產生類似的行為結果,但是,參與大航運系統的各個企業份子,常常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只針對眼前所見的局部信息,做局部的最佳決策。不幸的是,每個企業的局部最佳決策,不見得會導致整個大產業系統的最佳決策。各自理性判斷但信息不對稱,沒有相互之間的默契、理解與協調,會導致陷入經濟學的「產能加速器」陷阱,即「個體產能的小幅上揚,卻導致增量產能過度增加,進而引起滯銷和不景氣」。在世界航運產業實際中也是這樣,我們的企業行為並不一定呈現出完全的理性,反映在兩面:一是航運市場參與者本身並非完全能夠做到理性行事,常常出現從眾跟風心理導致市場共振與崩塌;二是就算每個航運市場參與者都能保持理性,但個體理性不一定帶來整體理性,就像買房子,就算大家都知道它有泡沫,但只要大家都認為房價還可以上漲,那麼繼續購買便成為個體自認為的一種理性選擇,而這種個體的理性選擇則進一步推高了房價,使泡沫更加嚴重,從而有違整體理性。大家都偏愛繁榮,故繁榮的時候,個體進一步推高繁榮無疑是理性的,然而當所有人都這麼做的時候,產業經濟發展會達到極限(資源限制)而導致衰退。同時,人人又都討厭蕭條,所以經濟蕭條時,個體捂緊錢袋子不輕易消費(攢錢)、企業收縮投資(控制風險)、銀行惜貸(減少流動性)是理性的,但這樣將會使衰退更加嚴重。正是這些舉動導致了經濟、產業與商品的「暴漲暴跌」。如果我們缺乏這種全面觀察的角度,就無法跳脫這種局部結構所囿限的個體企業行為,因此,當前我們群起採取的訂購船舶決策,最終會印證柯利漫畫《撲高》中的一句名言:「我們碰到敵人了,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這算是對全球大航運產業的忠告及語言刺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228

【黑問專欄】小米高喊去偽存真不怕被“群起而攻之”?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3/146683.html

i黑馬:10月10日,小米在微博上免費首發智能家居新品,新品的宣傳頁上,小米還特別加上了“去偽存真”的宣傳口號,大有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意思。如此狂妄的宣傳口號,難道不怕被競爭對手群起而攻之麽?
 
\一向擅長顛覆的小米這次又有了新的動作,10月10日10點,小米在微博上免費首發智能家居新品,分別是小蟻智能攝像機、小米智能插座、Yeelight智能燈以及小米智能遙控中心,在新品的宣傳頁上,小米還特別加上了“去偽存真”的宣傳口號,大有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意思。

去偽存真,小米口氣不小
 
有關這幾款產品的介紹網上有很多,我們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只清平點水的談一下。眾所周知,推出這幾款產品的背景是小米對智能家居戰略的深入布局,從產品層面來看,小米也確實有所突破,比如小米智能插座可以實現遠程控制和定時開關,具備獨立的 USB 接口。
 
另外,“小米智能遙控中心”所扮演的更像是一個平臺的角色,雖然目前還暫時沒有公測和開售的消息,但其主要功能應該是對起居室內的智能硬件進行一級類別的總控制。同時,該平臺也可能和小米手機4遙控器功能實現順利對接。
 
應該說,小米在智能家居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建樹。但在筆者看來,使用“去偽存真”這個大氣的成語為宣傳口號未免也太狂妄了。難道在小米的眼中,其他的智能家居產品都是偽產品,只有它才是真產品?必須註意的是,智能家居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決方案,只要存在智能化方面的創新與顛覆,就值得肯定。小米去偽存真這個口號殺傷力太大,不怕被競爭對手群起而攻之麽?
 
智能家居不是“小打小鬧”那麽簡單
 
從目前來看,小米的智能家居戰略主要是從控制層面入手,既為用戶提供更自動化、智能化的控制模式。但這種模式本質還是讓電器被動接受用戶的指令,這對於智能家居這個龐大的體系而言只能算得上“小打小鬧”。如何讓電器主動為用戶推送信息,引導用戶使用,甚至理解人的意識,實現電器與用戶之間的全面互動,這恐怕才是智能家居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這方面,國內某些家電企業反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某家電巨頭推出的智能空調就可以代替人進行某些操控,比如根據當地的溫度、濕度數據調節合理的工作狀態,根據室內空氣質量調整工作狀態,在用戶回家之前,提前工作為用戶提供一個良好的室內空氣環境等等。這已經屬於智能家居比較高級的模式。
 
反觀上面提到的攝像機、燈、插座等產品,在智能家居中只能算得上小家電,而冰箱、空調、電視、洗衣機等大家電或許才是未來智能家居的中流砥柱。在這方面,小米必須積極和家電廠商合作,否則就那幾款小打小鬧的產品還不夠塞用戶的牙縫。
 
小米智能家居生態體系能否完善?
 
再一個,小米智能家居生態體系能否因此而完善?必須註意的是,一般情況下一個家庭不允許太多的智能家居生態體系存在,所以,掌控了這個生態體系就等於掌控了全行業,由此推測未來生態體系的爭奪必然會日趨白熱化。
 
小米是想借助於手機,再配合各種智能家居產品,以及軟件平臺來打造智能家居生態圈。持同樣觀點當然不止小米一家。所以,對小米來說,當務之急有兩個,一方面要防止手機市場占有率的下滑,另一方面要加強智能家居產品的市場布局以及橫向拓展。
 
如果小米已經建立了一個初級的智能家居生態體系,未來可通過產品的橫向拓展,將更多家電納入到它的體系中,實現生態體系的擴容。在這個過程中,小米可能會遭遇對手的阻擊,剛才提到,一些家電廠商正視圖通過智能電視、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他們顯然不甘心屈居小米之下。所以,小米的智能家居夢真正實現起來,還是很困難的。(文/王易見 QQ:543415188)

點擊鏈接,閱讀原文,上黑馬專欄和導師一起討論相關問題~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article/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78

資金政策缺位 廣州光谷從“全國第一”被群起趕超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30/894539.html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廣州也有一個光谷,且成立時間比武漢光谷早兩年。如今,武漢光谷“名滿天下”,廣州光谷則處於被遺忘的角落,原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落馬更讓這個項目“沒有了抓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日前調查發現,廣州光谷發展不如預期,重大展館項目人煙稀少,廣州光谷已經到一個十字路口。

廣州光谷項目始於1999年,彼時還叫“廣東光谷”,由當時廣東省省長顧問、朗訊科技公司首席技術發展策略官提出。廣州是國內第一個建設光谷的城市,此舉啟發了武漢,有了後來的武漢光谷。

但廣州光谷發展一直不溫不火,早被武漢光谷甩在了身後。2013年,當時還是廣州市委書記的萬慶良重啟光谷項目,在廣州9個區建設16個光產業基地或產業園,並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目標。而萬慶良落馬後,廣州光谷的發展已經沒有了新話題。

被人遺忘的廣州光谷/

1999年11月,廣東省省長的洋顧問,朗訊科技首席技術發展策略官羅特·巴特斯提議建設 “廣東光谷”。後來,該提議被當時廣州市市長張廣寧采納,廣州成了國內第一個建設光谷的城市。

“廣東光谷”當時的規劃是,以廣州科學城為基地,以珠江三角洲為腹地,整合教育、科研、資金、市場等各種資源和要素,建設一條集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光電子產業帶,把光電子產業打造成為廣東省和廣州市的支柱產業。

如今,知道廣東光谷的人已經不多,但我們可以從各大媒體的報道中找到些許蹤跡。據2001年1月6日的《新快報》報道,“規劃面積為38平方公里的廣東光谷建立兩年來,政府已投入近32億元,開發了4平方公里。”

項目開始後幾年,“廣東光谷”確的有所發展。2001年廣州光電子產業產值約120億元,占廣州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19.71%。2002年約150億元,占18.75%。截至2002年9月,廣州從事光電行業的企業共有325家,廣州已經形成以光顯示、光存儲為核心的光電子產業群。

廣州市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廣東光谷”當時確實在廣州各大區引進了一批低端的光產業中小企業,但規模不大。

1999年後,不光廣州,武漢、長春、上海等十多個省市地區把發展光電子產業作為“十五”規劃重點之一,紛紛斥資建設“光谷”、光電園區,爭搶光電子產業制高點,一場光電子產業博弈悄然進行。

正在其他省份城市光谷建設逐漸推進之際,廣東光谷卻被擱置、遺忘。在這13年間,武漢光谷已經成型,並把廣州遠遠拋在身後。

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博士認為,“廣東光谷”啟動之初,廣州市政府寄望於與其合作的朗訊科技投資能帶來效應,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後來朗訊科技的資金遲遲未到位,其他城建項目上馬,廣東光谷的建設熱情逐漸被淡化。“廣東光谷身在以市場為主導的廣東,項目並未像其他地方一樣得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而廣東投資界更熱衷於汽車、房地產等傳統項目。”

項目推進工作被移交/

2013年,被遺忘的廣州光谷因萬慶良的力推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重啟的廣州光谷項目擬以光顯示、光照明、光影像、光通訊、光能量、光稀土、光生物醫學以及光服務等8大領域為重點發展方向,在全市9個區建設16個光電子產業群。

據記者了解,此前廣州市政協一位領導積極推動重啟廣州光谷。在他的牽頭推動下,時任市委書記的萬慶良決定正式重啟廣州光谷項目。“當時因為市里某位領導很關註,想把(光)產業搞好。當時萬慶良還在位的時候,就指示這位領導來做。然後,他讓科信局負責這個事,本來科信局和光谷項目關聯不大的。因為光產業在廣州基本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主要是市經貿委的事。”一位廣州政府官員向記者透露。

最後,廣州市科信局牽頭在2013年9月26日舉行了 “廣州光谷啟動大會”。“當時只有一份啟動大會報告,沒有項目頂層設計。因為光電子這個行業,也很難弄一個(詳細的)頂層設計,”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當時提出來(的設想),只是先把產業鏈做起來。當時廣州番禺和蘿崗區的光產業發展得好一點,就先選擇幾個區試點。當時就是把會議開了,把任務布置了。”前述某位廣州政府官員表示。

不過,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透露,大約在2014年三、四月份,萬慶良就拍板將廣州光谷項目的後續推進工作移交給廣州市經貿委。項目移交後,促進產業發展的任務就不在政協,也不在科信局了。2014年6月份萬被查,其主導重啟的廣州光谷項目,也隨之被再度擱置。

項目長期缺少資金扶持/

不少項目參與人或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自萬慶良離位後,由於項目移交非項目發起機構,“這個事沒有抓手”,項目一直沒有動靜。

“這個事情沒有什麽進展。當時科信局把啟動會議開了,任務布置了,但最後都沒有推動,萬慶良就出事了,後面就這樣戛然而止了。”廣州一位政府官員向記者直言。

廣州市科信局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廣州市經貿委正在做機構改革,可能會組建工信委,以後工信委要如何開展項目推進工作,只能到時候再看。“市委市政府還繼續推動的話,光谷才有新話題。”

廣州市經貿委方面則回應,目前在經貿委仍有負責推進廣州光谷項目的機構。經貿委光谷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廣州光谷項目的主要扶持措施包括:制定發展路線圖、加快光電產業發展、強化招商選資、加大財政扶持、深化企業服務、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等6個方面。

在招商引資方面,去年3月,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 “新廣州·新商機”2014年重大項目投資推介會,簽約光電產業項目19個,投資金額達142億元。但據記者了解,上述推介會由廣州市委市政府主導,並非由廣州市經貿委主導。

而在財政支持方面,市經貿委提供的數據均為2013年財務支持數據。其中包括,2013年,爭取國家產業相關資金支持光電產業項目9個,資金4246萬元;爭取省專項資金支持光電產業項目26個,資金5668萬元;廣州市戰略性主導產業發展資金扶持企業發展專項支持項目5個,資金1500萬元等。

“市委市政府也沒有拿出相應資金去推動這個工作。目前光谷就是企業自己在做,也沒有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據我了解,一直沒有。”一位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

他認為,廣州光谷面臨的問題是,廣州市沒有拿出專項基金扶持,各區也沒有,最後導致推進緩慢。“這個事主要靠市里面也不行,還要靠區,要市區聯動才能做起來。”

“說實話,目前是在炒概念,沒有真正產業化。”他說。整個廣州的光谷項目,目前 “能拿得出手”的只有兩個:一是位於蘿崗區的廣州新視界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新視界),另一個是華南理工大學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據廣州新視界工程師梁先生表示,目前廣州新視界公司成功開發的國內第一款氧化物TFT背板技術AMOLED顯示屏,因為資金投入問題尚未量產。曾參與廣州光谷項目的一位官員表示,廣州光谷沒能很好推進,可能是因為當時重啟光谷後,並未針對項目形成獨立政策,這個項目的一切,包括市政府財政補貼,都按照常規政策進行推動。“因為這個事當時是萬慶良主推,他一出事就不好說了。”

《《《

成因

博弈深圳內耗嚴重 廣州光谷定位遭質疑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在項目推進躑躅不前背景下,廣州對當時定下的產值目標亦有了不同的表述。

2013年廣州市政府重啟廣州光谷時,稱力爭在2016年產值達3600億元。然而,日前廣州光谷項目推進負責機構——廣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在給記者的文字回複中,把2016年廣州光谷產值的目標表述為 “超過3000億元”。

對於這個目標調整,廣州市經貿委相關人士回應,數據是經貿委負責推進廣州光谷項目的一個負責人給的,但“超過3000億,這個範圍就很廣了,不能說是下調”。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廣州光谷發展緩慢,既有內部原因,亦有外部原因。從內部看,整個光產業“多個拳頭打人”,沒有集中精力發展一兩個產業,外面則面臨深圳等城市的激烈競爭。

兩個城市博弈

廣東社會責任研究會會長黎友煥博士告訴記者,廣東光谷未能發展起來的一個原因是,1999~2013年10余年間,廣州和深圳“廣東光谷”的領導權爭奪戰導致內耗嚴重。

“在這場城市博弈中,廣州擁有省會城市的地位優勢,而深圳將高新技術產業定位為其支柱產業,對光產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高新技術交易會和中國光電博覽會都辦得火紅。兩個城市都在爭奪廣東光谷領導權,一定程度上由於缺乏協調交流和統一規劃,導致了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等不良後果。”黎友煥表示。

在光顯示領域,廣州最大的龍頭企業LG(樂金顯示)屬外資企業,其余為中小企業,且廣州面板下遊產業沒有配套。下遊市場主要集中在深圳、惠州一帶。

群智咨詢研究總監李亞琴表示,面板產業各個區域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深圳、惠州在爭取面板項目上,其政策力度比廣州強,投資環境也比廣州優越。

“以外資品牌為主來擴張產業鏈,可能力度會弱一些,因為政府的方向還是扶持本土產業。”李亞琴表示。目前,在面板產業,國內主要扶持3家,分別是南京的中電熊貓、北京的京東方以及深圳的華星光電。

“廣州跟別的區域比,我確實想不到有多大的優勢。”李亞琴說。目前深圳的LED類上市公司多達十幾家,中遊和下遊有著齊全的產業鏈。而廣州只有鴻利光電一家。廣州LED產業的集中度也不及中山古鎮,那里遍及上萬家相關配套企業。

被指定位不清

黎友煥認為,廣州光谷至今仍未能形成較強產業集群以及產值規模的主要原因是對拳頭產業的定位不夠清晰,發展面過廣,不能集中力量專攻一個方向。目前,廣州光谷朝著光通訊、光能量、光顯示、光照明等八大方向發展,可能導致產業發展所需資金過多,人才缺口較大,相應的公共設施提供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是制約廣州光谷形成產業集群效應的重要原因。

李亞琴認為,在面板領域,廣州市政府可以以上遊為突破口,先引進一個大的材料廠商,然後再吸引面板廠來投資。因為面板廠商要建面板線時,往往要去考慮上遊廠商,比如說玻璃基板。“這是非常明顯的,因為要建一條高世代線的話,如果玻璃面板離得遠,成本會很高。”

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秘書長邵火認為,廣州光谷完全可以借鑒武漢光谷的發展模式,以激光產業、3D打印為突破口,壯大光谷產業。據廣東激光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廣東激光設備生產總產值為110億元,其中廣州只占其中的20%~30%。

邵火表示,廣州的激光行業主要集中在研發、應用領域。而且光顯示、光照明等行業已是成熟行業,廣州需要從一個新的產業切入,尋找產值增長點。

“激光設備加工涉及到汽車、服裝、皮革、3D等行業,激光背後的加工市場是很大的,用激光加工產品對推動高端制造業很有幫助。廣州有應用市場,通過激光加工可以迅速拉動光產業的產值。”邵火表示。

“省府在廣州,科研院校也在廣州,其實廣州有很多優勢,但他們沒有去真正把這個東西 (激光和3D打印)重視起來。”邵火認為。據了解,2011年,廣州市光產業產值為1857億元。而據廣州經貿委提供的最新數據,2013年,廣州光電子行業年產值只微增至“超1900億元”。

《《《

案例

展貿城光谷進駐企業少 展館使用率不足一成

每經記者 陳鵬麗 發自廣州

廣州市番禺區化龍鎮有一個規模龐大的展貿城,其一期項目亦取名“廣州光谷”,它是大“廣州光谷”的一部分,也是其發展困境的縮影。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化龍鎮的“廣州光谷”(以下稱展貿城光谷)時發現,進駐企業攤位人煙稀少,部分企業將攤位托管物業公司,實際投入使用面積約2萬平方米,目前使用率不到8%。

攤位由物業公司托管

如今,在這個曾經夢想成為“全球最大的LED及照明展貿平臺”的地方,看到最多的不是人,而是一排排汽車。展貿城二期在廣汽乘用車項目車輛里里外外包圍下,只有建築外墻上醒目的“廣州光谷”四個字在提醒大家它原來的身份。

公開資料顯示,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一期項目“廣州光谷”是由廣州市政府規劃立項,廣百集團主導建設的大型國際化LED產業產品展貿平臺。占地252畝,建築面積26.6萬平方米,包含A1、A2、A3展館及設計大廈 (寫字樓)4棟建築,總投資超過10億元。

2013年光谷項目重啟之際,廣州市審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展貿城光谷出租率僅為18.96%,不足兩成。記者實地了解到,截至目前,展貿城光谷4棟建築,仍然只有A2棟投入使用。

對於目前展館實際出租率,展貿城公司相關負責人並未正面回複,只表示,2011年11月,項目一期部分開業,經營場館A2館一樓,建築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入駐企業70余家。

實際上,目前所有企業展廳,均無企業人士留守,偌大的展館一片寂靜。仍橫掛在展覽廳走廊上的“全球最大LED及照明展貿平臺,永不落幕的國際照明展示交易會”的宣傳標語,略顯尷尬。

最常出現在這片企業展區的人是廣電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派來的工作人員小劉。“我們公司承包了這里的物業管理,”小劉告訴記者,她每天都會來這里值班,幫一些企業打開展館的門。

“有委托我們幫忙開門的企業,我就每天幫忙開門,一路過去,大概有十幾家吧。”小劉說。去年2月份,這里舉行了一次熱鬧的進駐企業春節啟市儀式。不到一年,展館現已全部擱置。只有占地面積較大的廣日電氣、勤上光電等幾家LED企業展廳尚有亮燈,除了亮著的LED燈外,記者亦未在攤位上看到任何產品展示。部分企業攤位更是一片黑暗。

“(我們)幫企業開門,如果有客戶來,看中哪個產品,就可以告訴我們,我們再幫忙傳達給他們,他們再通知企業下單,”小劉說。她口中的“他們”是指同在一棟樓辦公的展貿城公司的工作人員。小劉表示,進駐企業一般展貿城舉行活動才會到場。

事實上,A2展館亦並未全部投入使用,部分區域也處於閑置狀態。另外,被閑置的A1、A3館,封鎖玻璃門的鐵鏈和鐵鎖早已滿是銹跡。唯一一棟寫字樓,作為LED產品研發、設計的場地,也大門緊閉,未投入使用。

展貿城積極轉型

廣州全市共有4路公交直達展貿城光谷,20多分鐘甚至更長時間才發一趟車。即便如此,這些公交大部分時候都是空著進站空著出站。

在規劃之初,展貿城光谷被認為“坐擁珠三角經濟圈腹地,位於廣東LED產業鏈‘廣州——深圳’主軸和陸海空交通樞紐,是構建最具輻射力、影響力LED展貿平臺的理想位置”。

然而,現實是展貿城光谷城地處偏僻,即使在正門前的主幹道上,來往的車輛亦很少。展貿城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1年項目開業後,展貿城先後通過多種方式欲實現旺場經營。去年6月展貿城光谷被認定為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後,展貿城光谷接待參訪人數也才近3000人。

展貿城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近年來由於LED行業正處於大規模重組和整合期,且項目所處地段偏遠,周邊營商環境較弱,交通、食宿等基礎配套也有待改善,項目招商經營受到制約。

在多年經營困難後,2014年7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全市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的意見》。意見提出了“1+1+9”的全市電子商務與移動互聯網集聚區總體規劃布局意見。其中,番禺區選址化龍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即4800畝範圍),規劃建設“電商物流場地+體驗場地+互聯網數據處理中心”。

“為抓住這一重大利好與發展契機,我們正根據廣州市、番禺區對展貿城項目的總體規劃部署,積極制定具體調整與經營計劃,把握機遇,促使我公司經營局面得到有效好轉。”展貿城負責人表示。

“轉型涉及企業的經營方向,跟整個社會大環境也有關系。但他們也沒說過不做廣州光谷,LED這個項目目前還是有人跟進,也在準備轉型,但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思路。”他表示。

目前,展貿城二期項目由海印股份主導,擬投資6.5億元建設國際汽車展貿交易中心,欲打造廣州最大汽車交易市場。一期展貿城光谷現已基本“淪為”二期項目的汽車“倉庫”。

一開始就不被看好

2013年廣州市政府正式重啟廣州光谷項目時,展貿城光谷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註,業內紛紛認為,廣州光谷項目或許能給展貿城光谷帶來“第二春”。

然而,時隔1年多後,展貿城光谷招商進駐的企業已人去樓空。浙江和惠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丁建華直言:“這是個從一開始就不被看好的項目。”

業內專家表示,展貿城光谷定位不清晰、不準確,顯然是沒有找準自我核心競爭力。佛山照明燈具協會會長吳育林表示,展貿城沒有一個精準的定位,沒有體現獨有的特點,缺乏最核心的競爭力,所以維持不下去。“人家憑什麽不去古鎮,要來光谷?在古鎮,完全可以找到價格更便宜、品類更多的產品。”

丁建華表示,展貿城光谷與光亞展等展覽活動並沒有明顯的區分。“廣州有光亞展,香港有香港展。香港展的流量就很大了,光亞展流量更大。還有廣交會,中山又是公認的世界燈都。這些國際性的采購活動,不像零售天天都有,一年集中幾次進行就可以了。”

吳育林表示,在廣州要建一個具有聚焦性的LED產業平臺並非不能實現,但從金融電商的角度突破會更好,而不是現在的形式。丁建華認為,展貿城應該提高產品門檻,定位並非泛泛的LED展示基地,應該定位為一個LED精品展示基地,避免同質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45

蘋果銷售一沉百踩 中國同業群起奚落

1 : GS(14)@2016-09-11 04:36:57

【明報專訊】蘋果行政總裁庫克盛讚iPhone 7為「史上最棒的手機」,新手機新增兩種黑色機款,具防水防塵功能,配備目前最佳的相機及立體揚聲器技術,且電池續航能力延長,處理器速度加快。雖然蘋果手機一直是其他廠商的模仿對象,不過iPhone 7發表後,中國多家手機製造商都撰文諷刺,指iPhone 7在創新之路已經落後,中國手機早已引入多種新功能。

諷功能落後 毫無創新

聯想旗下品牌Moto在iPhone 7發表前一天,趕緊在中國市場推出模組化智能手機Moto Z。Moto在其微博帳戶貼文,稱「未來已來,不必7代」,意指Moto Z的模組化手機才是未來趨勢。模組化手機跟組裝電腦一樣,可將零件模組隨時更換。不過很多網民都批評聯想的宣傳,影響了Moto這品牌的格調。

樂視行政總裁賈躍亭也在微博貼文,稱蘋果創新止步,理性的「果粉」或許不願意再為毫無創新的高硬體價格買單,又指iPhone 7跟隨LeRco取消傳統耳機插孔,要為 iPhone 7點讚。網民亦批評樂視並非首個取消耳機插孔的手機商,iPhone 7跟隨樂視手機的設計屬無稽之談。華為的態度則相對克制,在官方微博貼文歡迎iPhone加入雙鏡頭家族的行列,指華為一年前推出的P9智能手機就配備雙鏡頭。Canalys中國研究主管彭路平稱,蘋果追求的高質量標準,意味它不能像亞洲廠商迅速更新功能。

外觀上iPhone 7也有一些新元素,例如引入亮黑色,但仍跟6和6s差別不大。彭博社亦稱,iPhone 7給中國用戶的驚喜幾乎是零,性價比不如iPhone SE,沒有可供炫耀的外觀和顏色,掏出手機時不能讓人一眼看出是最新最好的iPhone。不過部分分析指新機設計變化不大,可減少蘋果開支,維持利潤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602&issue=201609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48

皓畋等八新盤群起加價

1 : GS(14)@2017-03-04 00:26:23

■何文田晧畋部份單位加價達一成。 資料圖片



【本報訊】地王效應下,多個新盤群起加價,涉及最少8個樓盤。當中嘉里(683)何文田皓畋部份單位加價達一成,同系沙田九肚玖瓏山加價約2%至5%;另會德豐(020)屯門Napa加推46伙,折實呎價11,281元,比去年10月賣貴8%,下周一推出26伙發售。另外,新地(016)系內元朗Grand Yoho亦加價,部份單位加價最多7%。其中8座7樓C室,實用面積534方呎,原價806.21萬元,現加價逾7%至866.21萬元,呎價16,221元。


匯璽最細267呎

同系何文田豪宅天鑄首度推出洋房物業招標,為1期的5號屋,招標期由本月10日至5月10日。洋房實用面積2,722方呎,花園面積1,265方呎,天台面積463方呎,停車位也有426方呎。新地南昌站上蓋項目匯璽昨公佈戶型資料,最細開放式267方呎,為2B座的H室,為近年市區鐵路上蓋最細一手單位,此類開放式單位將有120伙。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昨表示,期望兩三日內上載樓書,月中推售計劃不變。馬鞍山白石項目昨公佈命名為雲海,正待批預售樓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303/199460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