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仰融的夢-遠東金源(118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3/LTN2009032348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30/LTN200903305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8/LTN20090428112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7/LTN2009072783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8/LTN20090728471_C.pdf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893


 

【核心提示:虽然阿拉巴马的土地依然是一片一无所有的“生地”,但是在仰融的心中,已经为这个“空中的工厂”设立了十个车型,三大家族,覆盖全线车型的“美丽新世界”。】

没有人想到,仰融“造车狂想”的操作秘笈隐藏在一桩小小的诉讼案件中。

6月30日纽约时间2时,本报特派纽约记者电话突然响起。“我是仰融”,电话那头是浓重的江南口音。在半个小时前,仰融收到了本报记者发给他的包含十个文件的诉讼案件的卷宗。

600万造车计划,时隔7年,这之前身在美国的仰融突然高调又放了一个“卫星”。

在电话里,仰融面对本报记者需要解释的,不仅是一桩远在密西西比州北区法院的诉讼案件。因为在这个厚厚的卷宗资料中,牵涉的是一桩海外“集资”事件。在他的计划中,这一计划的目标是15亿美元。以及一些他所不愿意提起的,不为世人所知的争斗。

 

向投资移民圈钱:海外版集资事件

本报记者在调查仰融在美国资料时,意外地发现仰融与其前团队成员在今年3月份有一场未结案的诉讼。通过密西西比法院的文档系统,记者找到了相关这起案件的近十个文件。文件中除呈述双方诉讼原由之外,也详细披露了仰为其600万造车计划所设想的商业计划。

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海外集资事件。在仰融的设想中已经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

这与一个叫“EB-5”的美国联邦政府项目有关,“EB-5”是美国国会立法同意发放的投资签证。标的额分成城市100万美元和乡村地区50万美元两种。

仰融打“EB-5”的算盘是,这100万或者50万美元的移民投资:如果能够把这些投资移民的投资纳入其盘子,那么如果按照一年有一万投资移民的数量计算,那就是100亿美元的规模了。

在仰融看来,这并非没有可能。剩下的就是精巧的设计了。

第一步是,仰融雇用了“整合方案集团(简称ISG)”公司以及一家名为华盛顿业务集团(TWG)的游说机构,建立“EB-5试验计划”。

与此同时,一家名为GULF COAST公司也走上前台。华盛顿业务集团的目的就是游说美国国会批准GULF COAST公司成为“投资区域中心”。

作为“EB-5”试验计划的一个策略上的变通,“区域中心的概念,省去了投资移民一定要雇佣十名员工两年以上的要求。只要区域中心得到经济学家的证明,可以创造多少直接岗位以及间接岗位,就可以直接接受投资移民的投资。”

仰融通过这样的“区域投资中心”,向外界大规模招募有兴趣投资美国的投资移民。每一位投资50万-100万美元的投资移民,在向GULF COAST公司投资以后,可以在两年内拿到“有条件永久居留证”。

在随后的岁月里,拿到永久居留证,最终成为美国公民。他们投资在GULF COAST公司里的钱,则通过一个特定的汽车产业基金,源源不断的注入到仰融的造车计划中去。

本报特派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精巧的集资设计,仰融早在2008年就开始行动了。

2008年1月,仰融在美成立了一家名为LOGOS的汽车公司。3个月以后,这家公司改名HYBIRD KINETIC AUTOMOTIVE HOLDING, INC(以下简称HK控股)。

在成立之初,如同公司的名字一样,就设定了以绿色能源汽车为主要业务的业务方向。

仰融旗下的大将王晓麟(英文名:CHARLES WANG),出任该公司的行政副总裁,年薪156万港币。

1966年出生的王晓麟,湖南籍人氏,湘潭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曾经在仰融收购罗孚项目中做过法律协调工作。

2008年4月,王和另一名姓邓的高管分别成为HK控股公司的CEO和CFO,并且出任董事会成员。仰融对这位两位高管可谓不薄——为邓配置了一辆奔驰轿车,为王配置了三部奔驰轿车。

2008年4月25日,仰融通过HK控股公司中,雇用了“整合方案集团”。这个整合方案集团即负责帮助游说公司,展开投资移民的推动。

“如果招聘到3000名大型投资移民,则可以融资10亿美元以上。”HKAC的公司说明书中写到。

仰氏所设计的整个精巧融资方案也在随后的公司方案中得到详细的阐述:在密西西比州所设立的HKAC生产项目,仰融自称需45亿美元的资本。

奇怪的事情还在发展。HKAC这个造汽车的公司,汽车只有一些手绘草图,却非常隆重地在自己的网站放上了服务投资移民的电子邮箱地址和EB-5投资移民签证。

在 2008年随后的月份里,美国密西西比州发展局(MDA)愿意协助HKAC在该州发展 HYBRID CAR PROJECT,也就是公司成立之初立志要开展的“绿色能源”轿车。MDA愿意给HKAC一定的税收减免,以及经济补助。但条件是HKAC这个项目要投资65亿美元,在当地创造2.5万个工作机会。

仰融的设想甚至细到了一些细节上,例如,每年投资移民仅有1万名。如果推动游说机构,推动SUPER EB-5签证,上述的集资速度和额度可以更快些。

在午夜的采访中,仰融坦承,以投资移民吸收融资是其设想的通路之一。“但是不是说只限定在中国的投资移民上,其实是面对全球的。俄罗斯和韩国移民是美国投资移民的主力。”仰融说。

“我目前的融资计划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第一个是我通过美国和香港的市场进行私募。第二,争取通过这个项目,拿到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专项资金。第三个部分,则是这个个人投资者项目。如果有投资者比较看好这个计划的话。”仰融说。

如果——仅仅是设想一下未来——数以万计还不是数以千计的投资移民涌来,这个平台可以一举募集到百亿美元资金。仰融的未来,是否还会按照其既定轨道行走?

 

没有结束的HKAC争夺战

这只是这个故事的一半。

2008年10月,因为要与密西西比发展局合作,仰融知会王晓麟在密西西比注册一家公司HKAC。在该公司注册时,总裁就是王晓麟。

2009年3月,王晓麟突然发送邮件给所有的HKAC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宣称仰融与HKAC公司无关,并非该公司的董事或是管理人员。

2009年6月份,王晓麟在密西西比联邦法院作证承认,在仰不知情的情况下,将HKAC股份私自发行了给王自己的公司—资富控股公司。

审理本案的美国联邦法院法官Mills认为,“王晓麟承认已经把HKAC的股票发行给他自己公司,却还继续接受HK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为了混合动力汽车项目而提供的资金,这是本法庭不能容忍的事。”

随后,王晓麟虽承认仰融在HKAC公司上花了将近160万美元。但是他认为,仰融并非是HKAC的股东。仰氏所投资的160万美元可以做为股东投入,占一定的比例。

王晓麟在呈给法庭的回复书中写道:“当年我与仰融达成的协议,并非是被聘用者。而是与仰融的合作者。仰融答应出资2亿美元作为HKAC公司的初始资金。仰融答应自己的股份占90%。我的股份占10%。所以我是合作者。”

王晓麟在给法庭的回复书写道,因为仰融未达到承诺的出资额,仅投资160万美元,所以HKAC的所有股东认为,仰融不可以占股90%,而是应占一个较小的比例。

更重要的是,王晓麟指出,他和几位其他高管,在2008年12月,接到中国公安部的电话,说中国大陆发出的逮捕令依然有效,如果仰融担任HKAC的主席,就不允许HKAC有任何在中国的融资行为。

王晓麟因此而与仰融有过一次争执。仰融大怒,威胁要中止项目。王以及其他公司高管因此而心生忧虑。

王承认,这是他们“不满”的开始。也是后来双方对簿公堂的起因。

仰融所设想的造车计划,自2008年展开,至2009年3年遭受严重挫折。

“投资120万欧元,由德国LION 公司所设计承包的一辆原型车,可能已经送抵密西西比。但是因为双方争论HKAC,所以不得确定归属。”仰融在起诉书中控诉。

仰融随后重起炉灶,放弃由HKAC所做的一切工作,重新招标工程设计公司。密西西比所获得的土地双方均不可以使用,仰氏随即去阿拉巴马谈判,拿下5000英亩土地。

由于该案尚未结案,所以记者致电密西西比州发展局,HKAC工厂所在的TUNICA县商会,都只得到“不予置评”的回复。

在采访中,仰融并未因这一起案件而有挫折感。他所津津乐道的,仍然是未来从工厂下线的“正道”汽车,会有多么的先进、节能、与环保。虽然阿拉巴马的土地依然是一片一无所有的“生地”,但是在仰融的心中,已经为这个“空中的工厂”设立了十个车型,三大家族,覆盖全线车型的“美丽新世界”。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894


【核心提示:沉寂数年以后,身在美国的仰融突然高调现身,尽管他年岁已老,但是雄心和梦想分毫不减。仰氏整个宏大计划中:近三大家族,十个车型,300万辆设计产能,涵括从小型车到皮卡车的全线车型。相当于在美国市场上再造一个通用汽车

。】

纽约当地时间6月30日凌晨2:00,在记者第一封E-mail发出12分钟后,仰融从加州打来了电话。

沉寂数年以后,身在美国的仰融突然高调现身,宣布将在美国本地开展300万辆产能的庞大造车计划。同时对中国市场也有300万辆产能的B计划。

当土地还是“生地”,发动机技术刚开始研发,工程设计公司还在招标,工厂的地基甚至还没有打下……仰融就大胆放话“要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并且瞄准奔驰,还声称要比奔驰做得更好。

尽管他年岁已老,但是雄心和梦想分毫不减。仰氏整个宏大计划中:近三大家族,十个车型,300万辆设计产能,涵括从小型车到皮卡车的全线车型。相当于在美国市场上再造一个通用汽车。

午夜电话里传来的声音,在谈到汽车和汽车技术时,就开始变得激昂。对于外界在仰氏方案技术上的挑战和种种疑问,在问答中,仰融用自己的理解和逻辑一一回答。

对于这个高度不确定性的宏大计划中,最为核心最为致命的命题:45亿美元资金的具体来源。他还无法用具体数字来回答。仰融只是坦承“需要高度的金融杠杆技巧”。仰融向记者描述了又一个让人击节而叹、令人匪夷所思的融资通路。这个路径比当年的华晨系更加天马行空。

一个半个小时的访谈收尾时,仰融特意提醒记者:“搞汽车是有很多困难。上天不会给你机会。搞汽车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

 

三大融资方式

《21世纪》:从美国联邦法院找到的资料,在你公司的整个融资过程当中,想引入大量中国投资移民,用他们的钱进行融资造车?

仰融:法院资料不完全正确。EB-5是美国国会通过的立法。通过这种方式引入投资者。在城市进行投资,需要100万美元的投资者。在失业率较高的地区或者是农村地区,需要50万美元。都要求雇佣10个员工。但是现在美国国会又出台了区域中心法案,只要有经济学家证明某个项目1个直接员工可以创造几个不同间接工作机会就可以进行这种投资。

今年我在香港的香港远东金源 (01188.HK)已经收购了一家移民管理公司,ACFI移民中心,收购了80%的股份。——密西西比州项目收购的是海外中心。目前这家公司在法律诉讼中。

我没有说要吸引中国的投资移民。其实这个计划要吸引的是全球的投资移民。目前对美国最大的投资移民是韩国和俄罗斯。韩国投资者的纳税记录都很完整。

《21世纪》:这么庞大的计划,只靠吸引投资移民的钱来进行?

仰 融:我目前的融资计划是由三个部分购成的。第一个是我通过美国和香港的市场进行私募。第二,争取通过这个项目,拿到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会的新能源汽车研发 专项资金。这个是现在的热点项目,每三个月受理一次。第三个部分,则是这个个人投资者项目。如果有投资者比较看好这个计划的话。之前有很多到美国进行投资 移民的人,最后的款项都打了水漂。

我想如果有可能性,他们愿意投资我的项目,就是很好的一个项目,所谓“愿者上钩”,是自愿投资的。

在资本化的项目中,我认为我的这个项目也是比较好的。 我们最近在纽约和波士顿开推介会,包括很多的环保组织基金会。现在正和很著名的基金的策划者在讨论私募问题。这种引入的资金可能是以可转债的形式来进行 的,用CD的方式。看他们喜欢哪种方式的投资产品。包括未来是跟我香港的公司换股,还是用纳斯达克单独上市,这个还不能披露。

《21世纪》:债券是公司发行的高收益债券?

仰融:个人投资者就是投资移民。然后把100万美元或者50万美元投给我。公司债券是可转股,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基本是私募。已经谈了好几个了。这个项目总计45亿美元。三个融资方式各占三分之一。

 

非常规的“当代工业理念”

《21世纪》:外界质疑你的方案太大,成本过高。

仰融:成本过高是常规思维导致,用传统的眼光看传统的问题,看过去的东西,所以容易被人误解。丰田的亏损,三大的倒闭就是明证。现在必须要把老眼光,老公式,老框框全部扔掉。

一期工程100万辆的话,应该要投资45亿美元,是比较合理的。我们现在的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并不意味着我要提高售价。这个又是一个误导。

事 实上用高新技术的时候,还必须要把成本降下来。我们的标杆是奔驰C、E、S和宝马3、5、7系。我们的动力、排放、节能都在他们同等级车之上,但是成本要 比他们降低一档。我们的E CLASS相当于是他们的C CLASS的价格。要做到这个效果。这才能给市场崭新的理念。这才叫“当代工业理念”。但是不是说把全部的技术放到一个车上去。

《21世纪》:动力总成技术这一块是你的整个庞大造车计划的关键。使用汽油/压缩天然气的混合发动机技术到底是研发当中还是已经研发完成的技术?这个庞大的造车计划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开始实施?

仰融:保时捷工程技术公司跟其它几家德国公司是全球一流的三大汽车工程公司。这几家工程公司都具有造型及其它的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因为原有的项目公司现在处于法律争议中。我现在的(新)项目公司还在跟这些公司招标过程当中。

我们有几个体系。一个是天然气与电力的混合系统。另一个是天然气与汽油。再就是天然气汽油电力的系统。考虑到加州以外的州的加天然气情况。

《21世纪》:具体的制造工艺能详解吗?几个关键技术都在招标或者研发当中,不确定性是否太大了?

仰融:当代汽车工业都是“同时工程”。现在拿到现成的技术,等三年以后投产,都落后了,没有竞争价值。2012投放的车型一定是2012年的标准。我们找的研发公司在发动机的时间表上,已经有主机型了。

我 们第一个提出技术整合的开发概念。共轨直缸喷射,DVV-T技术,可变气门生成(VVL)技术,可变压缩比(VCR))技术,还有HCCI,稀薄燃烧技 术,再加上中度混合动力。7种技术放在一个主机型上,是我们独家。实验室仿真以后,我们已经达到2012年美国加州排放的标准,使用汽油时,CO2小于 130克/每公里,使用天然气时,CO2排放小于100克/每公里。最高值达到400匹马力,比 现在奔驰550的马力要大,车重减轻20%-25%。

技术突破上肯定会有困难。发动机当中我认为两级增压是技术难点,可能突破会花费一 定的时间。我们也仿真预算过,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已经把这个因素考虑在我们计划里去了。变速箱是为混合动力专门开发的,7月份样机就出 来了。7挡自 动变速箱,全新概念,变速箱上有电机功能,在ECU控制系统中,在行驶过程中的剩余电能,以及在刹车过程中都有回收电力功能。

 

阿拉巴马州我拿到的是“生地”

《21世纪》:密西西比的工厂进度如何?阿拉巴马州又是如何?阿拉巴马州给你的优惠条件是如何的?

仰 融:密西西比原来Tunica这块地现在处于法律纠纷中,双方都不能动,政府在另外给我们安排一块地。阿拉巴马州我现在拿到的土地是5000多英亩。现在 还是“生地”。阿拉巴马州负责平整土地。每个州的优惠情况都不一样。阿拉巴马州的门槛还高一些,但是总体上南部州政策差不多。例如员工工资到一定额度以外 会给一定的补贴,各州不一样。州税前几年都可以免。工厂的物业税可以免几年(美国拥有土地后需永久交纳的税收,因土地价格较低,长年累积交纳的物业税常常 超过所获得土地成本数倍。记者注)。

《21世纪》:汽车制造是一个体系。供应链不可能凭空而造。阿拉巴马工厂是如何的?

仰融:我们选址的周围300英里范围有70%的供应链存在。现在是现成的。只是每一家都要再签合约。要看他们的资质来挑选。由设计公司来具体招标,具体工厂有待谈判。

《21世纪》:这么大的项目,业界认为设计人员不会少于200人。你现在招到多少个?设计人才会成瓶颈吗?

仰融:200人说少了。不少于500人。我现在还在招人。设计公司工作平台有了,但是岗位空着,要有人填充。我现在在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招人。现任CEO王川涛是通用汽车的。

《21世纪》:经销商渠道问题?经销商压库问题?

仰 融: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全新模式,因为这个汽车可以大量模块化。可以实现全部网上实时订购,直接进我们系统下订单,可以在电脑上完全看到车辆如何组装。第 二种,收购一个现成的全美的经销商网络,这个正在跟投行谈。具体某一家还是不能说。第三,招募美国私人资本,组建一个全新的分销渠道,招商授牌。土星跟我 们车体、文化都不同,所以不是我们的方向。

这工程要非常大的金融杠杆技巧

《21世纪》:为什么说全球的汽车厂都没有价值了,需要全新技术?你现在冲压是什么技术?

仰融:超薄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型技术。我们最近跟世界最好的冲压设备公司——谈判。但是通过四大工艺,如油漆、钢板成本等,调整其它成本,成本不会大幅增加。

《21世纪》:产能如何设定?通用汽车只有180万。再增加一个通用汽车,可行吗?

仰 融:通用汽车统计的只是轿车。但是我们是全系列十个车型300万辆。规划中三大车系各100万辆。每个车系的目标为30万起步,60万辆,100万辆。 2016年达到全部产能。车型包括小型车、SUV、CUV还有皮卡车。皮卡车通用汽车曾一年生产60万辆,每辆可以赚1万美元。所以我预计皮卡是未来赢利 大户。因为美国人喜欢SUV和皮卡。我们的发动机最高400马力,可以装在5吨皮卡车。轿车可能是三分天下。我曾经想过利用美国的产能,但是实际上不太可能。焊接、油漆等都是新工艺。

《21世纪》:现在手上的现金有多少?

仰融:现在这个不能说。

《21世纪》:如果要到大陆公开融资,你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前往?

仰融:我1992年前就是香港公民,92年移民美国,所以我家在美国,工作在香港,投资在大陆,是以外商身份进中国大陆投资的。我现在还是南大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的董事。

2002年时,有携款外逃5个亿美元的说法,如果这真是一个大案,你有没有见过没有同伙的、没有政府官员涉入的这种案件?

《21世纪》:大陆省市政府方面具体招商情况如何?

仰融:大陆谈了有一年了。有些谈得比较深了。最近有新闻出来以后,到目前为止有9个省市政府通过媒体通过香港跟我联系。但是具体情况现在还不能透露。说实话,这个工程需要非常大的金融杠杆技巧。

From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442



 


【核心提示 王晓麟回忆,他对仰融提出资金到位后,请代理人当董事长,后者的态度是不愿退到后台,另外仰融对投资资金避而不谈。两人不欢而散。】


7月5日,身为美国混合动力汽车公司(简称HKAC)总裁的王晓麟正在上海忙于为密西西比州的混合动力汽车项目寻找零部件供应商,由于与仰融的官司,近来这位律师出身、43岁的湖南人受到广泛关注。

在王晓麟看来,他与仰融的根本分歧是文化差异。客观来看,2亿美元项目如何投入是引发两人分歧的关键,最为根本的是伴随着两人在金融家与实业者角色转换过程中,形成的立场改变和对立心态。

“我不认为他用一百多万美元,可以融到一百亿美元的资金来做这么大的项目。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采取托管,我认为这是一个最恰当的办法,我没有把股票给我自己,也没有把股票给他。”

在接受本报采访的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王晓麟站在自己的立场,细述了与仰融间两年来的矛盾纠葛。整个过程中,他一直强调“作为律师他所说的一切都有证据来支持”。

 


“EB-5计划:我06年就关注了”


2003年通过收购罗孚一案,王晓麟结识了仰融。当时王带领团队到英国完成谈判,但因仰在国内的问题没有解决,无法回到国内完成协议,收购罗孚没有了下文。当时仰王关系不错,但此后没有经常联系。

王晓麟2004年变更律师事务所到纽约,后离开进入投资咨询业,三年后的夏天,仰融电话找到身在北京的王谈合作。当时仰融香港的上市公司远东金源集团 (上市代号“1188”)的两个高管先后离开,故邀请王加入该公司担任CEO。

王 调查财务后发现,只有2000多万港币的现金流,觉得没有吸引力。“2006年我对EB-5投资移民计划就很关注,当时准备在广东组团到美国寻求机会。” 王晓麟说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南方的制造业的压力的增大,对策是利用投资移民计划在美国设立组装厂,以零部件出口的税率优势抵消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我的 公司主营业务是海外资源-能源的收购的consulting(咨询)。”

因此王在接到仰要求加盟的电话后,提出合作要求,“利用我已经运作了两年的EB-5计划,在美国做一个很大项目,我是搞金融的,并没有汽车生产和管理的经验,您是搞汽车的,能不能我们在汽车上合作一把。”

两周后仰融致电王晓麟,接受了王的提案——仰融负责提供汽车项目的启动资金,王负责汽车项目的融资和商业运作,同时帮助仰重振香港上市公司,合作美国的汽车项目。王晓麟2007年8月份加入远东金源集团,两个月后转为CEO。

2008年2月远东金源集团转向矿产业务,融资3000多万美元。结束远东金源集团的转型后,王开始投入EB-5和美国的汽车业务,并从华尔街说服了一批金融人才加入这一项目。其中包括唐轶、邓曦等美国金融界的重量级华裔人才。

据王称,当时和仰融分工是,王负责组建团队、前台沟通、土地、融资、政府优惠政策等等。仰融负责技术和2亿美元(最低估算)的投资。在此平台上,王负责后续的融资和金融操作。

仰融后称,在技术OK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投资如此之多,1个亿也够了。王接受了。“当时讨论结果是,仰融负责技术和投资,占80%股份,我负责组建团队和投资移民和其他优惠政策运作,占10%股份,另有10%的股份留给其他的管理团队。”

2008年8月王要求签约,仰融说直接注册。仰融的秘书在BVI(英属维京群岛)注册了HKAH(混合动力控股公司),仰融包括代持的10%管理层股份共计90%,王占10%。并计划确定土地后,当年10月份在密西西比注册公司HKAC混合动力公司。

“ 为了建立HKAC,从一开始我就是以HKAH为控股公司来给密州政府作演示的。”然而,10月份王晓麟在中国出差时公司常务副总唐轶(此人是王组建团队时 吸引的人才)来电称,仰融的秘书转述,要求将HKAC注册在另外一家仰融公司名下,该公司的名称在美国是仰融的独资公司,仅最后一个字母不同于HKAH。 唐还转告“仰规定的注册资金为5000美金”。

王打电话给仰融申明,最少注册不能够低于1000万美金,投资到位后确定股权。仰融没有正面回应。王转告唐轶暂时把HKAC所有股票放在王在BVI拥有的一家公司信托,受益人待定。做了这个指令后,王转向德国进行技术引进谈判。

2008 年12月,王返回美国后,带着财务总监到洛杉矶与仰融面谈。王提出土地、技术、政策、团队均已到位,要求投资资金到位。另外王晓麟表明了两点:1、资金到 位后,请仰融暂时不要露面,请代理人担任董事长。主要是考虑到仰融在中国国内的事件还未正式结束。2、仰融实际拥有的股份,根据其实际投资的资金界定。

王晓麟回忆,仰融对以上两点的态度是不愿退到后台,另外对投资资金避而不谈。两人不欢而散。

“今年3月份,我就签署了信托文件,明确规定BVI公司只是信托控股HKAC,HKAC的股东和股比按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根据实际出资确定。”王晓麟强调说。

王晓麟信托HKAC后,仰融也开始了另立门户的步伐——1月19日,仰融在阿拉巴马州注册新公司HK motor,做的是与HKAC同样的业务,紧接着停止了HKAC员工的保险。3月初派了2个人到密州关闭银行帐号,并发律师函给王,要求其交出所有公司记录和一切文件。

王回函:仰融非公司管理层也非正式股东,没有权力如此去做。所花费160多万美元(公关费用、差旅费用、香港的演讲费用)可以改为股份,也可以返还。并在回复仰融律师的电话和电子邮件中同样说明,资金、技术、团队要重新确定。

仰融随后诉讼到了法院。

王认为到法院那是最后一个解决方案,“我没有认为仰是一个敌人,直到今天。能够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还可以做朋友,没有必要树敌。作为一个专业律师,打官司不会害怕。”

 

“我依然在和他沟通”

“这个案件完全没有道理,我不会去打这种官司。”王称,当时他给仰融律师发了一个申明函,作为合作企业,每个人都应有承诺,按比例分配。他认为,仰融从承诺的2亿降到1亿,最后实际出资的160多万美元没有任何道理。

据王称,他当即召集了一些朋友。“技术没有问题了,土地没有问题了、EB-5没有问题了、州政府的几十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没有问题了,但是没有启动资金这个项目不能做了。如果大家今天决定停,那么就要通知所有的人。如果大家愿意提供启动资金,大家一起做下去。”

最后包括德国技术合作实体在内的投资方决定继续下去。对于仰融,大家一致达成共识:如果仰愿意继续做下去,大家欢迎。但股权必须和其他人一样,按实际出资计算,同时不能因为他个人问题影响公司发展。

在官司进展中,王表示,曾通过双方的律师询问仰的要求是什么?王愿意和仰谈,但仰的律师则转述仰的意见称,双方差距太大,没法通过和谈形式来解决。

打官司过程中,仰融派人到德国,要求技术合作方改为与HK motor(仰在阿拉巴马州的新公司)签署合作合同。

“一直以来,我都是想把这个项目做起来,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合作角度,都没有把门封死,仰融想谈随时可以,但是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谁霸道就听谁的。”

王晓麟向记者强调,“诉讼肯定对项目的推动有负面影响。现在各方面的资源来讲,我对项目进行下去是非常有信心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0

香港散戶的夢醒時份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8707


林奇:林奇今天閱《明報》得悉,由周大福、新世界 (00017)系的鄭裕彤、華人置業(00127)系的劉鑾雄、以及中渝置地(01224)系的張松橋、以至前亞視財經新聞主播梁綽姿(Maria)的老 公趙渡,即國際資源(01051)及中國科技(00985)的主席,再加上一大幫幫手搵食的證券行、律師行、會計師行等,配合個別友好傳媒及財經演員們眾 聲喧嘩,原班人馬傾力演出,發揮「財技」,由是達至大合奏的目的,其方法大同小異:不外是以一支細價股作殼,收購迎合市場潮流的資產,然後不斷配股集資, 炒高股價,引誘一眾無知而貪婪的散戶們以真金白銀「落疊」球掃買Call。美其名是挾「名人效應」加資源憧憬,從而引得無知者眾如蟻附羶,如影隨形!可惜 的是,由國際資源(01051)到現在的中國科技(00985),跟風的散戶全部「扮蟹」,統統「死晒」!人家的口袋早已袋袋平安!一句唔該:「真係多謝 晒!」

寄望我們的港交所和證監會會做啲嘢嗎?別傻別天真了!

「有些事情您現在不必問,有些人您永遠不必等!」林奇耳畔傳 來了陳淑樺的《夢醒時份》。未知道,上過一次又一次「賊船」,以致被一眾「金融海盜」強搶或騎劫的貪婪而又無知的香港散戶們,甚麼時候才會出現其《夢醒時 份》呢?

間間都買礦?周街都係錢呀!錢錢錢錢!錢錢錢錢!

「圍威喂
老細幾多位
咪淨係掛住企處睇
鹹 濕仔
以為有得威
鱷魚頭
老襯底

圍威喂
老細幾多位
咪淨係掛住企處睇
鹹濕仔
以為有得 威
鱷魚頭
老襯底」


延伸閱讀:

傳彤叔大劉沽貨 中科急瀉
T+2前急插四成 似足國際資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624/News/ea_eaa1.htm

T+2沽貨 不等同非法沽空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624/News/ea_eaa2.htm

「彤叔幫」股壇四出覓食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624/News/ea_eaa3.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6

我的夢,我的懺悔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epyx.html
昨夜,我做了個夢。夢中,我找林一榮神父懺悔。我對他說,"神父,2012年,上帝讓我們從股市上賺了錢。謝謝他。但是,百分之二,三十的回報率,確實也還是太少了。今年能否讓我們多賺一些?最近,這種慾望一直壓迫著我。為此,我有時睡不好覺。

另外,我一直信奉巴菲特的投資理論:只投資好公司。去年,我基本上做到了。我乘著牛市把以前所犯的錯誤都改正了,把雞肋股,煙蒂股,投機股和重組股都賣掉了。我現在只持有六,七家真正的好公司的股票。

最近,每個人都說,2013年是個大牛市。當然,我完全不相信預測。我甚至經常嘲笑預言家,雖然我自己在投資銀行工作十幾年,干的活兒就是預測,不斷地預測。

如果五個人對我說,明年是大牛市,我還能矜持。可是,當幾十個人(特別是博導,和專家們)都這麼說的時候,我發現抵抗誘惑就不那麼容易了。

神父,你看,我持有的六,七個好公司的股票一直讓我睡覺安心。不過我最近很傷神。我在想,如果真的牛市來了,垃圾股,重組股,和概念股一定會漲得更快!我是否應該讓我的投資理念先休息一年,把那六,七個好股票賣掉,騰出資金,炒炒週期性股票,然後,明年再把那六,七個好股票買回來?

神父,過去二十年,我自以為聰明,反覆玩這類遊戲,受了很多損失。現在心有餘悸。我該怎麼辦啊?我知道,現在大量的股票其實很貴,公司的業務一塌糊塗,但是這樣的股票可能因為炒作而上,我該不該閉上眼睛跟風呢?"

神父回答,"聖經說,金錢是萬惡之源。孩子,你中毒很深呢!你要那麼多錢幹什麼?你最近兩週沒有來教堂。很反常。怎麼回事?"

我如實回答,"我的老同學最近榮升為某大城市的書記。我的另外幾個同學約我前去祝賀,前後花了幾天時間。雖然我本來跟他不熟,但是,現在的社會風氣如此,你知道的。"神父質問,"你們攀龍附鳳,有太多私心雜念。這很危險。未來兩週,你還是參加教堂的集中讀經學習吧。"我急得出汗了,"不行啊!我不能離開股票報價機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60

怎樣部署才可實現三層樓在手的夢?(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312

目標: 10年後擁有4.00mil資金

 

如每月可將收入之21%即$21600儲起,加上本金1.4mil就算無回報都可在10年後儲足4.0mil。如稍作投資,每年4%年回報可令月儲金額降至$13000。當然讀者的如意算盤,是不作任何儲蓄,那由1.4mil用10年增長至4.0mil,年回報需要11%。

 

先將1.40mil拆開兩半,筆者經驗強調的是資產分配,良好分配令你回報在可預期之內,孤注一擲結果只會零和一百,看你自己是否承受得起,或幻想自己成日係電視劇主角如丁蟹者適用。買債券對於某些投資目標是一個好的投資方案,對另一些目標如醫療儲備,結婚儲錢則不是好方案,除非你搵到個可等你十年八載的好伴侶吧!

 

拆出約一半0.78mil,確是可以放入債券,只要有找來6%年回報的,有十年後已收回1.4mil,封實蝕本門了。剩餘0.62mil,要買樓買股才有望發大至(4.0-1.4)=2.6mil,年回報需要16%。如將全數買哂股票,唔係唔得,不過長年期計每年16%要資深trader才有望觸及。當然有讀者60%回報一年都試過啦,但又能否持之以恆,每年皆是呢? 所以我們確要一些槓桿,令回報之要求可降低。

 

其實世界是有回報,將三十萬投入而年回報十五萬的! 咩話?? 即係每年50%回報!? 當然有,咪就係買樓收租。但係有一條件,就是買入價必然要低於他日賣出價,此回報方可成立。還有,首年租金之一半要用作買樓洗費如印花稅、經紀傭及差餉等等。講到呢度可能你即時變絕望,心諗試問香港而家買間樓,有咩可能唔「摸頂」?摸頂答你唔到,但讀者再等多五年無理由再等唔到下一個循環低位。等市跌而政府政策放寬,再係呢幾年物色個成日租樓既朋友,他日年收十餘萬租金,不是無可能的事。

 

但有一點肯定是,你今天在報見到劏房大王收幾錢幾錢租,咩咩人又執到個筍盤大賺幾百萬,肯定不是用一天努力而做成的。當中人脈與所需經驗及快速反應,是多年努力累積而成,有空再在交流會上和大家一談。

 

債券買賣確實煩,銀行食水深,我要再整理一下才能較易告知。至於你單名買入單位、九成上會後出租在現時是不准許的,加上價格不就,可以長等一下。以外子買入第二單位用七成上會是可能的,如無其餘負債,工資顯然足夠。但出租一旦被銀行發現,亦會被隨時call-loan,第二間房仍可報買入予家人自住,所以七成上會有可能。如報出租投資用途,現行規條下只借五成。剩下些少資金,在現時人人縮手之股市不難發現良好買入時機。時間有限、只能講到個大概,請續留意homeblogg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43

狠狠敲碎你的平台夢 國內創業者心中永遠的夢與痛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5/56396.html

前幾日和正在幾位國內創業者在微博私信上溝通,大致瞭解了幾個不同項目的定位及現狀,不得不說一句,創業的人們,請放棄平台夢吧!

自從我來到這裡,到現在接觸地超過130個創業項目以來,極少數可以看到一個明確的平台項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有可能發展成小眾產品集創意、設計、生產、物流的閉環平台,所針對的行業和人群也是非常非常稀少的(這個項目目前進行地相當不錯)。而反觀國內創業者們,嘗嘗掛在嘴邊的就只有一句話,「我要做一個XXX行業(領域)的平台」,你是否也有過如此的口徑?

不可否認,國內的創業環境相當嚴酷,高成本低匯報、生存壓力大、競爭力強等等因素,都是非常影響創業潮流和創業意識的要點。再加上處於壟斷地位的騰訊阿里百度幾家大公司,很多創業者的思維就發生了變化,認為只有做平台或者說發展成為一個平台,才能生存,才能做大做強。我不知道有這樣定位的創業產品到目前為止的存活率是多少,不過想來,應該是為數不多的吧。

之前在一次國內的交流會上,國內的同行說,現在的創業環境很不好。為什麼不好呢?種種因素最後都無一例外地導致了壓力,很多創業者是被逼上創業路的。而且正是由於環境不好,所以現在的創業者都很浮躁,認為一個項目,最多做三個月至半年,不行就撤,而且這樣的項目,大多數竟然還都是以平台為目標的。現在,我不得不說一句,如果有可能的話,不要妄圖成為一個平台。

許多人都只看到了騰訊的平台,看到了阿里的平台,看到了百度的平台,但是他們都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的過程。任何真正的創業項目或是產品,沒有可能在半年內可以一步登天。甚至有一些初期定位非常準確的產品,前期發展很順利,但是做著做著就做成了平台,為什麼?一部分是看到了資本的注入,自信心即刻爆棚,認為平台時機已到。另一部分是看到同類產品開始邁向平台之路,沉不住氣了,也開始轉型。那麼結果呢,資本、用戶都統統跑光了。

奉勸那些想做和在做平台夢的國內創業者,除非你已經具備了一定量的資源、資本、經驗等等,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嘗試去做一個平台。在最初的時候,QQ只是一個聊天的軟件,淘寶只是一個可以網上購物的網站,百度也只是一個能搜到內容的網站。儘管它們現在無一例外的成為了最大的平台,但是它們最初的功能特色依然保持並且為用戶所愛。時刻想著這句話,當你某一天心潮澎湃的時候,或許會幫你清醒一下。

忘掉這個平台夢吧,做一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做一個自己喜歡的產品,找到一群和自己相似的用戶,走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981

關於滬港通、格隆、格隆匯:我的夢,你的夢,我們的夢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718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16 19:21 編輯

關於滬港通、格隆、格隆匯:我的夢,你的夢,我們的夢
格隆

關於滬港通與格隆匯

一個證券界的前輩給格隆出招:格隆,全中國現在也只有格隆匯唯一一個專業深度定位於港股研究的免費開放式平臺,滬港通這麽好的機會,趕緊去做一次立體轟炸式的宣傳吧!讓大家都知道你,都用上你。

我給他發了一個微笑頭像:不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果格隆匯不能給大家提供真正的價值與幹貨,宣傳何用?如果格隆匯能給大家提供價值和幹貨,何須宣傳?格隆匯從一年前最初一個簡單公眾號,到現在的微博、網站、APP等覆蓋幾乎所有互聯網產品形態,幾十萬會員遍及全球近40個國家,對港股市場的影響力無出其右者——我們從未做過任何宣傳,完完全全是靠口碑相傳

能得到大家認可,只因為上路之初,格隆就定下了這麽一個夢想藍圖:

讓最普通的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專業的研究服務!

讓每個個體的投資之路不再那麽孤單和艱難!

為何要建立格隆匯

格隆匯的目標是打造成中國人海外投資的最大開放式投研平臺。之所以建立“格隆匯”這樣一個“眾籌研究”平臺,是基於格隆遇到的這麽一些尷尬與反思:

1、個體力量實在有限

隨著行業變化的日新月異,知識更新速度的爆發增長,研究門檻的越來越高,產業資本陷阱的越來越精巧,未來那種單純依賴個人英雄主義或者少量團隊的商業盈利模式,註定會越走越艱難。

格隆很自信自己對行業趨勢、對市場脈搏的把握能力,也相信自己足夠勤奮與努力,但,格隆還是經常會有力有不逮的無奈。比如很多牛股的挖掘,雖然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已經做了七七八八的工作,但很多機會還是在自己挖掘比較透之前悄然溜走了:個人的時間和資源終究有限,讓我徒喚奈何。再比如,我經常在懷疑一些公司是不是在出老千(在海外市場呆久了,我對風險永遠是擺第一位,如果有出千的嫌疑,我一定一票否定)。但有些公司會把自己裝飾得無可挑剔,哪怕我發動身邊再多朋友,也還是只能得出個似乎大概也許的判斷,遠不如一個與該公司走得很近的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數據。

2、有系統、有效率的集體組織會產生強大的生產力

從這麽長時間的交流接觸看,目前格隆匯這個平臺的會員有幾個特點:

1)、高端。多數會員都具有很獨立的研究判斷能力,也有較豐富的投資經驗,完全不同於那種網上諸多“股吧”似的魚龍混雜。

2)、純粹。所有會員都是投資的積極參與者與實踐者,能明顯感受到他們的市場影響力;

3)、地域與行業分布極廣。目前會員基本已經分布遍及全國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城市,也有數量可觀的東南亞、北美歐洲會員(經常格隆在半夜12點工作的時候,與我在平臺上頻繁交流的,都是這幫兄弟)。有各公募私募的投資界大俠,有坐擁幾家境內外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各地上市公司董秘協會成員和上市公司生產最一線的管理員,也有來自管理機構和各行業協會乃至公益組織的朋友。感謝他們的熱情支持與信息共享,令格隆匯成員能夠更客觀、更全面、更準確地分析和把握相關趨勢與脈搏。

每個會員都是一個資源點,但如果只是類似目前99.99%的互聯網上的松散投資交流平臺,魚龍混雜,各懷目的,各說各話,信息龐雜,無聚焦無把關無驗證無加工,這樣的平臺提供的可能更多是噪音,很難說對投資有多大幫助,更不談形成合力了。

成立“格隆匯”的目的,就是不想淪落為一個松散的投資俱樂部平臺,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有方向,有聚焦,有共享,有合力的組織,以組織規則促使會員積極分享信息,承擔調研等責任。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兩個成語的核心在於聚和集這兩個字。有組織的聚集,沙子會建成高樓大廈。無組織的松散,沙子會風吹無蹤,浪沖無形。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都很卑微與渺小,但如果我們站在一起,我們會站成一個巨人!

是故習主席有言:獨行者速,眾行者遠!

3、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所有傳統行業的運作與盈利模式都會被沖擊乃至顛覆,這其中一定包括研究與投資行業
目前傳統的,依賴於自身內部的研究隊伍與認可且熟悉的賣方研究員支撐的投研模式,本質上任然是一個立足於“熟人圈”“朋友圈”,擴張邊界始終有限的排他式、封閉式生態模式,這種依賴於個人人際關系、利益交換、立足於博弈出發點、各自畫地為牢的投研模式一定會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一定是不遮不掩、共識加共享式的開放式投研模式——這就是“格隆匯”的基本原則“開放+共享+共識”。

格隆匯的目標是挖掘出成千上萬個格隆,打造一個開放式的,無擴張邊界限制,但卻又足以不依賴任何外力,內部就足以漂亮完成信息前期搜集、中期研究加工、後期成果分享的閉環生態系統——這種特征會幫助我們的成員始終站在市場的最前列。如果你認可我的這個前瞻分析,就能充分意識到“格隆匯”的必要性與遠大生命力。

關於格隆的夢想

這個周末的兩天,格隆又老老實實坐在書桌前,解剖著一個個數據,一遍遍敲擊著鍵盤。算下來,我周末兩天工作時間超過了18個小時,周末兩天比平時的正常時間更緊張,更辛勞。

到今天為止,這個動作:每個周末,雷打不動風雨無阻地守在書桌前,格隆堅持了有整整一年零16天。未來,我會繼續堅持下去:這種堅守,不單是為了實踐“格隆出品,必屬精品”的質量,更是一種無聲的承諾:我會一直在這里,無論牛熊。

一個長期全球遊玩的實力派朋友非常不理解格隆幹嘛這麽辛苦和執著做格隆匯這件事:以你的實力與積累,發個基金,有機會時做做投資,沒機會時遊山玩水,既簡單又輕松,把自己折騰那麽累幹嘛?格隆的回答是:內心有點夢想,想做點事,不單為自己,也為大家——讓最普通的個人都能享受到最專業的研究服務,讓每個個人的投資之路不再那麽孤單和艱難!

格隆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格隆不屬聞達之輩,但如在大家幫襯下,以自己單薄瘦弱身軀,竟也能為人也為己做點什麽,為什麽不做?就算道路可能很曲折,就算只是一個微小的希望,那又如何?在我們至短至暫的生命里,希望永遠不是聊勝於無的東西!它是冬日溫暖的手套、下圖冰冷的啤酒,帶著陽光味道的襯衫,它支撐著我們日複一日的夢想,讓如此平凡甚至平庸的我們也能擁有一段感動自己的人生。

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總有個奮鬥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擡起頭,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經常有朋友詢問格隆:你怎麽能做到始終如此情緒高昂地堅持不懈做一件事的?沒有沮喪想放棄的時候?還是只是刻意展示出來的一種堅強?

其實格隆多數時候面對的是挫折和沮喪,經常也會心煩意亂,也很多次想過放棄。原因很簡單:你一定會有失誤。而且,哪怕你做得再好,你也一定會聽到冷嘲熱諷甚至是唾沫聲。這正如馬雲在清華經管學院畢業典禮上說的:有一點不用擔心,你們一定會遇到眼淚、冤枉、誤區、各種倒黴事件,一定會碰上!

每當這個時候,我做只是翻看或者回想自己過往曾經做得很漂亮的成功案例並陶醉其中,然後擼起袖子接著幹!這正如全球最成功的商人,美國強生CEO詹姆斯伯克所說的:“你知道嗎,在我的生活中,我不得不學會從最多10%的成功經歷中吸取足夠的內心力量,去應對其余90%的垃圾經歷!”

之所以這樣“麻醉”自己,是因為格隆知道,抱怨和牢騷於事無補。我需要做的,只是讓自己的內心更多照進一點陽光,以防止自己放縱自己,跨越了做與不做的底線。我知道,我要做的,只是讓自己一直保持在跑道上,就一定能無限接近我想去的地方,哪怕只是踽踽獨行,哪怕速度很慢很慢。人都有兩面性。當有陰影遮蓋的時候,把自己努力往有光的地方扯,讓自己盡量離負能量遠一點,盡量離猥瑣遠一點。這樣做不是為了冠冕堂皇的高尚,只是讓自己活得不那麽陰暗,不那麽矛盾和糾結,不那麽心靈憋屈。你往有光的地方走,有光,內心才會安寧,會平靜,這是自己給自己謀福利,與他人無關。

格隆身邊也會經常有這樣的兩類人:一類是抱怨者,一類是埋頭苦幹者。遇到前者,格隆都會退避三舍。因為格隆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都有惰性與弱點,遠離那些充滿抱怨牢騷、意誌消沈的人,才不會讓他們偷走你的夢想和激情。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事實上,你抱怨的不公的地方,可能恰好是你的機會!看到社會上的拼爹與腐敗,你可以老氣橫秋呼天搶地:“這個國家壞掉了……”然後放棄較勁和努力。你也可以看看硬幣的另一面有什麽機會,看到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其實憂患與安逸,悲劇與歡樂,永遠並存,然後以獨特的韌性,尋找看似孤獨又狹窄的夾縫倔強生長。當你努力生長到一定高度,你會突然發現過去那些你抱怨和嫉妒的對象其實多麽脆弱不堪一擊,其實給你留下了多大的攻擊漏洞——就像目前在互聯網金融面前瑟瑟發抖的中國銀行業。

在蕓蕓眾生中,我們都是最普通的人,但卻完全可以用盡全力活出了最好的自己。逃無可逃,就只有與自己死磕到底。我從不相信自己會無路可走:總會有一條路能帶我們無限接近最想去的地方!

關於夢想實現的途徑:唯有努力

格隆信仰藏傳佛教,每年都會進藏,所以你能看到格隆匯有很多藏區元素——但這些不是為了時髦,因為每年進藏這事格隆已經做了15年了——只是因為藏傳佛教能夠讓讓你的人生能更淡定、大氣、寬厚且從容

格隆(Guru)是藏文名,翻譯過來是指“獲得格西學位的喇嘛”。在藏傳佛教中有一個基本的教義:去力所能及做一些幫助到他人,也許幫助到你的事——這也是格隆會在談股論金的過程中偶爾穿插一些關於夢想,以及實現夢想方式的探討,這也是格隆經常會給大家念叨的一句話: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所以,本期格隆又列舉了兩個夢想實現的範例:陌陌的唐巖,美團網的王興。

很多朋友和格隆溝通:我沒有你那樣的綜合分析能力,也沒有天賦與資本,也沒有過硬家庭背景,怎麽努力?談什麽夢想?格隆的回答是:在你做到足夠努力之前,永遠不要找借口放棄任何夢想的可能!你嘗試過象格隆一樣,近一年時間里,除了日常兢兢業業地工作,基本所有周末的兩天時間都關禁閉似的哪都不去,雷打不動坐在電腦前敲擊鍵盤寫差不多十七、八個小時的文字嗎?

格隆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如果你足夠努力,全天下的人都會幫你。但如果要讓人幫你,至少要讓人看到你的手在哪里!

事實上,如果你足夠努力,你或多或少都會成功,因為全天下的人都會幫你。因為努力代表著一種正能量,一種人類進化過程中骨子里認可的向上精神!格隆自幼酷愛讀書,小學幾乎是癡迷到無論殘破,見書就讀,結果是小學畢業時,從大城市支邊到我們這的一個語文老師(他並不教我們班)直接把自己的文學藏書都送給了格隆,我記得有三大木箱——這在我們那種偏僻的農村是很罕見的一筆財富,而格隆的紮實國文功底基本就靠那三箱子書所賜。高中離家在校住讀,出身貧寒的我長期處於一種恍惚的半饑餓狀態——家里孩子太多,父母實在拿不出錢糧給我去買或者換飯票。但格隆依然活著讀完了高中並考出學校最好成績:很長一段時間,我同宿舍的同學每周回去從家里背米到學校換飯票時,同時也會為我背一袋。實際上,他家與富裕也不沾邊,家境只是比我稍好一點而已。到後來我幹脆受邀直接住到了兩個學校周邊同學的家里,象他們家自己的孩子一樣,白吃,白住——他們之所以願意這樣,原因大概只有一個:我學習非常刻苦努力。他們看中的是這個孩子身上這樣一種努力的精神,才不計回報,樂於伸出援手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高考結束填報誌願,格隆擔心自己分數夠不上一所著名高校的好專業分數線,輾轉找到了從無交往且素不相識的區教育局的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師(慚愧的是,格隆至今不知道這個老師的姓名),他聽我講完來意後,說:我知道你,你就是一中那個每天晚上點蠟燭學習到半夜的學生。跟我走吧!然後直接扔下手中的筆,帶我去到了我希望報考的那所高校,找到了他在那所高校任職研究生處主任的大學同學——事情就這樣很輕松解決了。

最讓格隆記憶猶新的是考研。大四上學期結束系里確定保送本系研究生,我放棄了,一個一個找到所有任課老師,告訴他們我要跨專業考我喜歡的,也是最難考的某專業研究生(該專業每年全國也就招3-5個人),您下學期的課我沒時間上了,考試請您給我一個及格分。基本所有老師開始都是沈默,但最後都會很艱難地點頭,滿頭白發的系主任(整整教了格隆三年《資本論》)特意叮囑了一句:那你搬去系學生會活動室住吧,方便備考——但你小子一定要考上!從此我開始了離群索居,一個人長達半年孤獨而艱難的備考生活,很少洗澡,基本不理發,學習與睡覺都在那張冰冷堅硬的系學生會活動室乒乓球桌上,那是一段比高考還艱苦,生命中沒有任何色彩與感動的灰暗日子,寢室老大節衣縮食給我買的兩條紅金龍香煙是我唯一可以傾訴的朋友,以至於經常後半夜一個人走出活動室在空無一人的校園放風時,我都抑制不住內心的苦澀,無數次都準備放棄。咬著牙終於考完並幸運拿到錄取通知書後,我去一一感謝了系里每個老師對我的大度、理解與隱性支持,然後一個人躲在系活動室里嚎啕大哭:所以格隆很能理解新東方俞敏洪的那話——如果我們的生命不為自己留下一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我們的生命就是白過的
過往這些經歷對我的人生有著深刻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回首來路,在自己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困難時期,都會有人無私在幫助我。我知道他們其實什麽也不圖,僅僅只是因為認可和贊賞你身上的那份刻苦與努力。這也正是我在後來的歲月中願意力所能及幫助一些我能幫的人的原動力——就算素昧平生,如果他(她)在追逐夢想且足夠努力,你為什麽要吝於表達一下自己的贊賞,為什麽不舉手之勞伸一下援手?

天助自助者。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看到了京東的上市與劉強東70億美元的身家,但我們沒看到一個人大畢業高材生在中關村擺地攤的尷尬與汗水,以及他堅持每天花三分之一時間與粉絲互動的執著。事實上,以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有達到要去拼天賦的地步。這麽多格隆匯成員對格隆給予了足夠的信任與支持,相信多半也不是沖著格隆所謂的什麽專業水平:這個市場有水平的人海了去了——而多半是因為無論牛熊,無論風雨,格隆從不爽約的在這個地方的堅守!

我們一起站成一個巨人

如果你要走得快,請一個人走!

如果你要走得遠,請一起走!

格隆在此發出誠摯的邀請:如果您是懂得互聯網產品的資深經理,如果您是懂得IT開發的技術高手,同時你認可格隆是對的人,認可格隆匯做的是對的事,請加入我們!我們一起圓一個夢,圓一個長成巨人的夢——去渡人,也渡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80

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於揚: 雷軍有比馬雲更大的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8/148237.html

近期,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1億投資YOU+國際青年公寓,再次引起業界對小米商業布局的猜測與討論。


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於揚在2014易觀互聯網創新大會上接受專訪時卻對此並不感到好奇,“雷軍在推銷一種生活方式,當你擁有小米的產品,就有不同的體驗,是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體驗。所以,雷軍圍繞著符合人群生活方式的維度出售任何東西都是有可能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雷軍有比馬雲更大的夢。”

BAT三巨頭領跑互聯網的同時,小米早已超越360成為下一個巨頭的業界猜想對象。易觀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廠商份額,小米排名第二,僅次於三星。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副總裁田崢也曾表示,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小米會超過三星成為中國手機市場的第一,而不僅僅是國產手機第一。

在被問及BAT之後誰最有希望成為下一巨頭時,於揚也表示最看好小米,“BAT三巨頭,馬雲讓原來的商業更高效,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騰訊讓大家的生活更娛樂,百度讓大家做生意更迅捷,而小米要建立一個新的生活方式,上升到人類生活層面,由此相比較而言,小米目前的視野是最高的。“

從硬件到軟件、從服務到內容,是小米在2014年積極布局的幾個大塊。

小米手機、電視也是小米互聯網服務硬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未來智能硬件也都會遵循這種模式,通過硬件來進行互聯網軟性服務的推廣。於揚接受專訪時也表示,“下一波互聯網浪潮將是圍繞著物聯網和智能硬件。”

這也是於揚看好小米的另一原因,利用低價的硬件產品布局互聯網軟性服務,推廣互聯網服務新體驗。

最後,對於雷軍比馬雲有更大夢想,於揚補充說道:雷軍要創造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甚至還要創造新的虛擬國度——小米國,里面聚集所有用小米產品的人,他們感受著另一種生活方式,大家都很happy。這是一個社會主義烏托邦的想法,不一定保證小米一定能成功,但如果小米成功了,小米應該有可能會成為超越蘋果的公司。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27

在中國不要輕易做私募基金的夢 黃祖斌

來源: http://xueqiu.com/9386038954/35711199

在大概兩三年前,在證券市場周刊這個雜誌上看到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有個印度人,在美國原本辦企業。2002年左右,在書上看到巴菲特的成功故事和他搞價值投資的一些方法。這個人覺得這一切真是太有意思了,於是企業不辦了,特意上門找到巴菲特,表示希望成為他的助手,可以不要任何工資。巴菲特可能面對太多這樣的毛遂自薦者,或是因為其他的考慮吧,拒絕了。於是這個企業家自己成立了一個私募基金,在大概10年的時間里,業績比巴菲特還要好。考慮到巴菲特用了成本極低的杠桿,相對業績更好。


這個故事對我最大啟發是,在美國這樣一個金融市場非常發達的國家,即使是一個根本不是這個行業的人,也能很方便地搞一個私募基金。而對我來說,要想在中國搞一個私募基金,並不是說不可能,但成本太高,規模估計也小得可憐。所以即使在一年左右以後,我在投資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去年收益率比九成以上的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都要高,但我根本沒有搞私募基金的想法。目前代為管理的唯一賬戶,還是因為偶然的原因,一個十多年前的同事讓我管理的,我也根本沒有想過要收他的什麽固定管理費、浮動管理費,他有這個意願,我也不會要。在第一期資金滿倉有較多收益後,加過3次資金,目前一半股票倉位,20%是150188這個品種,按總投資額算有20%的浮盈。

中國人的儲蓄率其實比美國高得多,中國也有大量的高凈值客戶,中國人更對投資理財普遍有興趣,但為什麽中國要搞私募基金如此之難?並不是銀行、信托公司在私募基金的募集、管理過程中要付出較多的費用,也不是中國私募基金很難在低租金的地方租用辦公室(這樣看起來象是個騙子公司),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合格委托人和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一樣難找。

在上輪牛市的2006年,我當時在上海一個律師事務所里,在單位里因為股票投資得不錯,有同事就說,他可以介紹一個朋友給我,讓我代為投資股票,我當然也有興趣。在2006年末,我才只有大概40萬的個人凈資產,面對牛市,又沒有現在已經比較普遍的融資融券業務,對資金的渴望還是比較強烈的。同事的朋友說100萬沒問題,分成也好商量,但提出如果發生虧損,要由我承擔相當於銀行存款利息的保底收益並由我完全承擔虧損。雖然當時我對後市還是很看好,但我還是堅決拒絕了這樣要求旱澇保收,只想坐收超額收益而不想承擔風險的委托人。

最近一兩年,中國的影子銀行風險集中暴露,媒體公開報道的就有不少城市動不動幾十億的民間借貸崩盤或陷入困境,有部分信托或是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正常兌付預期收益。在這些事情的處理過程中,有不少投資人堅決要求銀行兌付“利息”和本金,將這些投資工具當成了銀行存款。其實在中國,大量的居民缺乏最基本的風險意識,卻要求明顯高於無風險利率的收益率。投資觀念的改變,不比宗教信仰的改變容易太多。

在很多中國股票基金投資人心目中,合格的股票基金管理人要有以下所有的能力:
1、每一年都能取得正收益,不論是2008年還是2011年,有條件的要實現,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實現。最好是每一個月都能取得正收益。
2、在上述條件下,最大回撤最好在4%或更低的水平。最好最大回撤在1%以下,並且在一周內就能回補。
3、能取得明顯超過上證指數的超額收益。如果某年是創業板或是中小板行情,那麽這個要求超越的指數就成了創業板或是中小板指數。
4、要求對投資虧損提供炮灰來保證委托人的投資不出現虧損。
在美國這樣的金融市場發達的地方,堅持以上四條的人恐怕根本找不到管理人,根本沒人尿他們。但在中國,在中國特色的股票市場,既然都是這樣的要求,於是有些做私募基金的人就被迫做出一些承諾,反正精心設計的好幾十頁的合同,這些委托人也看不懂或根本沒有耐心看。客觀地講,中國一些投資人還是很好騙的,雖然其中不乏一些可憐人。

2008年的暴跌後,我在媒體上看到這樣一則公開報道,有個私募基金經理,當年只虧損大概10個百分點,按說這種業績,只要還知道好歹的委托人,都應該比較滿意。但這個基金經理將老婆、孩子殺掉後自殺。實在無法理解,我想或許是因為承諾了一些保底條款吧。

只要中國的資本市場不關閉,只要我不是死於意外,我早晚是個億萬富翁。更何況我對用別人的錢加速自己致富,又擴大中國貧富差距的事,從心理上實在是比較矛盾。為一個人渣理財賺錢,更是比無法接受(我在上海當律師的時候,有同事有個客戶,上海男人,特別擅長騙女人的錢和色相。拜金主義的中國,勞動模範不好找,人渣多得是)。因此,我雖然也動過做私募的念頭,但基本上不抱幻想,寧可在一個縣級市的小鎮上用自有資金滾雪球。要太多錢幹什麽呢?

正因為不抱這種幻想,大概一個月前,以前在某金融機構共事過的一個同事,他的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高凈值客戶,想委托他做股票投資的管理人,他覺得一個人幹不起來,打電話想讓我參與時,我雖然口頭答應去北京會個面,但心理純粹是抱著不辜負朋友好意的想法。即使達成合作意向,我都未必重新去北京居住。我在一個周五上午坐火車去北京,晚上和朋友吃飯時,朋友對我說不要抱太大希望,我也表示本來就不抱什麽希望。隨便把上億資金委托給兩個原本不相識的人,這種概率實在太低。在去酒店會面的車上,我說中國合格的委托人和管理人都難找,往往在市場下跌時要求絕對收益,在市場上漲時要求超額收益。

由於委托人飛機晚點,我還退掉了當天晚上就回去的火車票。委托人晚上九點半左右才到酒店,談了大概兩個半小時。不過沒20分鐘,我就發現達成意向和中石油在2個月內重返48一樣渺茫。
這位委托人相當年青,可能都不到30歲,他一再強調資金不成問題,一兩個億肯定不止。他也相當坦誠,人品感覺是不錯的。他在北京有現在的辦公室和註冊好的公司,如果不是投資理念上有明顯的差異,其實是很多人私募基金經理夢寐以求的投資人。要知道,中國目前的法律規定,通過信托發行的私募基金,購買的門檻是100萬元,最多只能向不超過100個客戶出售(300萬元以上的投資人不受限制),因此即使在工行、招行這樣的銀行來發售,全國到處路演,準備很多材料,或許都募不到1億。

這位委托人的投資理念和投資計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要放大杠桿,做到四五倍,成本大概在9%左右。
我自己去年也用了杠桿,但融資融券賬戶的額度基本上1萬元都沒動,用的是正回購,融資成本不到年化3.5%,杠桿倍數不到0.5倍,但即使如此,我也很少用滿可用杠桿。我對老婆講,我這個年齡不能孤註一擲,輸光了再去北京打工,月薪一萬多,重頭再來,似乎挺刺激,很豪邁,但根本不予考慮。

2、要求絕對避免虧損。
果然如我所料,他明確提出不能虧損,當然他說這是大原則,並不是完全要求做到。這位委托人自己也是股票投資方面的熟手,在香港和朋友一起從大概1千萬還是幾千萬凈資產做到5億凈資產的規模,但因為種種原因,又回到1億。這說明他自己以往有過大虧。如果因此想尋找能避免大虧損的管理人,也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但從上面說的加幾倍杠桿,以後面的一些要求或是投資計劃,就很難兼顧了。

3、有認可的機會,要重倉甚至滿倉單只股票。
這位委托人以往在香港市場上經常是自有資金並加杠桿滿倉一只股票,連續成功並快速致富,於是對這種做法深信不疑。他問我們假如有某只股票的確定的消息,或是確定的利好,能拿多少倉位。我朋友說不超過二成,我幹脆沒有回答。他提出要拿六成以上的倉位,很可能就是加杠桿後全面押上。

4、對收益率的過高追求。
委托人提出行情不好的時候,每年賺三四成就行了。如果上證指數一年有20%的漲幅,我有80%的概率能實現這個收益。但這個收益率,就是索羅斯、巴菲特、林奇也達不到。

5、明確提出可能會借助內幕消息做。
我以前當過律師,所以對法律類的風險非常警惕,以後證監會對內幕交易查得越來越嚴,我當然不大可能為賺點錢就冒監獄生活的風險。其實如果買好長期看好的20只股票,進監獄10年,收益率可能比中間一年換一次倉收益率更高。不過人賺錢不是為了進監獄。

6、明確提出小盤股是投資重心。
由於以上的一些理念或是計劃,我從會面前20分鐘開始,就懶得講我的方法或是策略了。股票市場,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能輕易說誰的方法就是對的,誰的方法就是錯的,關鍵是要堅持自己的有效方法,不要心猿意馬,想通吃各種方法的優點而回避所有的缺點,既想擁有孫悟空的鐵棒和72變、筋鬥雲,又不想頭上有一個金箍。

那次會晤還討論了其他問題。

為什麽巴菲特和他和合夥人芒格都是80歲左右的人了,巴菲特還得了癌癥,還快樂地管理著股票基金,而彼得林奇不到50歲就退休了?我想就是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不同。巴菲特最初的投資合夥企業,完全是他的親戚、朋友,有充分的信任,而且巴菲特約定委托人不得幹預他的投資。到後期巴菲特掌管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資金更是來自保險公司,而不是直接的委托人,巴菲特不需要面對一些愚蠢的問題和有壓力的質詢。但林奇作為公募基金經理,不得不面對這些東西。林奇40多歲就滿頭白發,他早早地退休,我真是對他充滿敬意。他功成身退,留下一個後人幾乎不可能打破的記錄,不貪戀名望和財富,實在是高。

在中國做私募,也面對林奇一樣的問題,任何一個委托人,都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得罪不起。很多私募基金經理,又普遍年輕,在客戶不切實際的要求之下,容易心理失衡,難以集中精力放在投資上。更何況多數私募基金經理,根本還沒有得道。所以多數私募基金業績不佳,於是他們吹牛來募集資金,於是他們不斷地為自己辯解。

雖然這次北京之行不成功,不過還是挺愉快的。了解了朋友的工作狀況,交流了對市場的看法。由於不能當天返回,到我弟家住了一晚,和我媽、我弟,及我侄女難得見一面。

也許到我50歲以後,我突破了做私募基金的道德障礙和心理障礙,中國這的金融市場也比較發達了,也為了為女兒在金融領域的發展,我會搞一個私募基金,但目前,我根本不做私募基金的夢。中國也不太適合輕易做私募基金的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818

Uber的10億美元粉碎滴滴的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733.html

Uber的10億美元粉碎滴滴的夢

第一財經周刊 楊軒 2015-06-20 10:21:00

想用補貼擊垮對手?如果能奏效,這當然好,但如果對手很強,雙方陷入消耗戰,這場遊戲就會變成煎熬。

三天前,我的一個朋友在念叨了幾個月後,終於接了人生中的第一個Uber訂單。他在微信群里展示了被打了5星、顯示車資29元的手機屏幕截圖。他的第一位顧客是一個從一家club里出來的小夥子,跟他聊了一路的嘻哈樂和90後們覺得in的事情。“完美。”他這麽形容這一單。

就這樣,Uber的司機大軍又大了那麽一丟丟。而一封剛剛泄漏的、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發給投資者的郵件,顯示我身邊這些對打車和專車的不息討論絕不是幻覺。Kalanick說,僅在成都,Uber自2014年以來就吸引了2萬名駕駛員,而紐約自2011年以來也只吸引了2.6萬名司機。中國城市業務的增速遠快於紐約業務開展後的同期水平。

以訂單量看Uber在中國的成長速度則更嚇人。在成都開展業務的頭半年,Uber的訂單量是在紐約頭半年的46倍。“在Uber業務量最大的10個城市中,有4個在中國,這讓中國成為Uber在美國之外最大的市場。”在這封郵件中,Travis Klanick寫道,Uber的中國客戶上個月每天能完成100萬次行程—這相當於去年年底Uber全球的每日行程量。

Uber因此決定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也就在情理之中:Travis Kalanick說,Uber計劃今年在中國投資10億美元(約合62億元人民幣),這錢還不包括如果並購會花的錢,並在本月晚些時候為Uber中國業務進行新一輪融資。

對於年初剛剛合並的滴滴快的來說,現在的Uber是個可怕的戰略攪局者。當時的滴滴快的認為國內不會再有明顯的競爭對手,而合並後的公司也可以在燒錢之後推動一些更長遠的戰略。

中國互聯網行業近年來傾向於看輕進入中國的外國同行,在最開始的時候,Uber也在被看輕之列。Uber剛進入中國時,看起來頗為謹慎,構不成什麽威脅。最開始,Uber的車型多是奧迪、寶馬,似乎這家公司的胃口很小,只瞄準了小眾高端市場。

那時,滴滴和快的的競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它們爭奪的焦點是出租車市場。這是個很現實的策略。相比更像Uber、主要以私家車為主、價格偏高的易到用車,滴滴快的切入的出租車市場離大眾消費者更近,這使得這兩家公司的App裝機量和使用率快速上升,最終裝機量都超過1億,而易到用車的用戶量在2014年3月剛超過100萬人。

雖然在出租車市場上很難賺到錢,但當時滴滴創始人程維對我說,滴滴如果從一個大用戶量的市場去切入細分市場,比如專車市場,簡直太容易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4年年中,滴滴和快的都加入了專車市場的競爭。

在滴滴和快的撒錢教育好市場之後,Uber開始變得激進起來。這才是Uber在國外一貫的風格。它推出了價格略低於出租車價格的人民優步的服務,沒有像滴滴快的那樣對低價這件事遮遮掩掩。過了一陣,Uber又開始車費7折,如今,人民優步的正常價格已經長期比出租車要低1/3。

60億元這個數字還是很驚人。過去兩年,即使滴滴和快的的燒錢大戰已經激烈到街知巷聞的地步—每次我出門吃飯,飯館里總會至少有一桌在討論滴滴和快的,以及它們瘋狂的補貼—並且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同時給予金錢和流量支持的情況下,根據程維在去年10月的說法,作為“最燒錢的創業公司”,滴滴兩年間也只是燒掉了15億元。

面對立誌今年撒出60億元的Uber,滴滴快的的苦海顯然還沒有到頭——這次合並並沒有中止競爭和燒錢。滴滴快的也隨之推出“快車”業務,價格與Uber相當,並且前幾周剛推出周一對乘客免兩單的推廣活動,號稱斥資了10億元來補貼司機和乘客。

有消息稱,滴滴快的正在打算再融一次資,金額為15億美元。出租車行業的抗議者和釣魚執法的民警們—尤其剛在武漢鳴槍的那位—我覺得也可以歇歇了,大勢所趨,且沒完呢。

編輯:李燕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84

共享電單車困局:有摩拜的夢,卻沒有它的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7/163997.shtml

共享電單車困局:有摩拜的夢,卻沒有它的命
創業家 創業家

共享電單車困局:有摩拜的夢,卻沒有它的命

一字之差,命運卻是雲泥之別。

來源 | 創業家(ID:chuangyejia)

作者 | 朱丹

編輯 | 周路平

共享單車已是人見人愛的香餑餑,政府、創業者、資本都在熱捧,成了競相學習的榜樣。而共享電單車卻成了地方政府不鼓勵,風險投資不青睞的領域。同樣做短途出行的分時租賃,共享電單車究竟遭遇了什麽?未來還有出路嗎?

今日,ofo小黃車宣布獲得7億美元E輪融資,共享單車受到瘋狂追捧,但共享電動單車卻沒有這個好運。

6月29日,共享電單車品牌“逍遙電車”亮相西安,試投放了20輛車,但當天即被城管叫停,全部車輛被要求收回。

同一日,“小熊出行”在廣西桂林投放了約40輛電動車,這批車因為沒有號牌被交管部門及時叫停,而聞訊趕來的客服人員還因為無牌行駛被罰款50元。

上述兩家企業遇到的發展困境並非孤例。

早在今年2月,小蜜電動單車便被北京市交管部門界定為不合法,也就是不符合國標規定,交管部門責令公司相關負責人及時收回投放的電動自行車。

今年 1 月,在深圳上線的 7 號電單車也被叫停,已投放的 400 多輛電動車被責令收回。而交警部門表示,深圳 90%的道路沒有非機動車道,不適合發展電單車。

共享單車蓬勃發展的同時,為何共享電單車卻屢屢遇阻?而在共享單車泛濫的當下,共享電單車又還有多大的市場需求?

21.webp

真偽需求

共享經濟已是被玩壞的概念。除了共享單車,陸續也出現了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等,外界本能地抱著看熱鬧的心態,當帶電的共享電單車出現時,這會是一個偽需求嗎?

7號電單車進入南京後,CMO崔曉琪曾做過街訪,當時免費的共享單車已覆蓋了市場,但起步價兩塊錢的電單車還是受到了歡迎。“它可能真的是用戶群體的重合度偏高,但是出行場景的差異化,也還比較明顯。”

從體驗角度來講,大家對電動車的接受度要比自行車高很多,大熱天就沒人愛蹬自行車了。”共享電單車品牌“筋鬥雲”創始人毛乾坤對創業家&i黑馬說,筋鬥雲選在了環境相對封閉的高校、景區和園區,而目的是為了提高運營效率,控制成本與風險。

電單車的場景定位於3-10公里的中短途出行,7號電單車目前已在南京、深圳、北京和天津四地投放了七八萬輛電動單車,根據其運營數據顯示,其訂單集中在三到五公里。這與當初的預期也相吻合,與原有的出行方式進行了差異化發展。

22.webp

歸根到底,我們就是一個分時租賃行業。”崔曉琪表示,租賃該關心的不是電動單車成本的高低,而是最終能否收回成本,獲得額外收益。不過崔曉琪並未透露每輛車每天的使用頻次和收入。

電動單車的造價普遍在2000-3000元之間,筋鬥雲創始人毛乾坤透露,筋鬥雲的成本在3500元左右,預計10個月回本。當然,這也是一個理想狀態下的數據,真實情況如何還有待實踐檢驗。

按照當前市場入局者的做法,用戶使用車輛需要繳納199元到399元不等的押金,收費標準也比共享單車複雜,除了按時間收費,也按里程收費。以7號電單車為例,5公里2元,大於5公里,超出部分每公里加收1元。使用時間超過1小時,加收10元超時費。

有意思的是,做共享電單車的團隊大多來自此前火熱的用車市場。7號電單車的團隊幾乎是天天用車的原班人馬,小蜜電單車的團隊來自寶駕租車,閃騎的創始人之前是愛代駕的聯合創始人。這些人之前所在的領域都受到了滴滴出行的重創,處境堪憂,電動單車成為了他們新的突破點。

7號電單車CMO崔曉琪坦承,做電動單車的確受到了共享單車的影響。他們首次投放車輛已是今年初。而市面上出現的共享電單車品牌,也基本是共享經濟炒熱之後才出現。

沒有前例的政策難題

自行車不存在固定的行業標準,也基本沒有受到監管,但電單車不同,政策甚至可以直接決定入局者的生死。

5 月 22 日,交通部發布了《互聯網租賃自行車指導意見》中,明確表示不鼓勵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而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出臺相應指導意見,態度鮮明——“不鼓勵”

然而對於這份意見的解讀,很多共享電單車的玩家們認為“不鼓勵”並不等於“禁止”,仍希望從中尋求突破。

現行的行業標準沿用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1999年頒布實施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電動車需滿足四個條件:車身重量不超過40公斤,速度不超過20千米/小時,輸出功率不高於210W,需要腳踏板。

2009年,政策上出現松動,新的文件把電摩標準都有所放寬,原本將於2010年1月1日實施,但該文件後來被暫緩實施。

如果按照1999年頒布的標準,目前馬路上跑的共享電單車很多已超過了其中的指標。崔曉琪透露,之前在鄭州桂林等地被叫停的電動車都屬於超標車型。7號電單車在今年4月進入北京,之前已有其他的共享電單車品牌存在,但都被北京相關部門叫停。

而在北京出臺指導意見後,7號電單車已暫停了在北京的投放,但其在北京已投放的兩萬多輛,並沒有受到影響,一直處於運營階段。“要分開來看,不太一樣。”7號電單車CMO崔曉琪說,在她看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之所不鼓勵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都是因為投放的車輛不符合標準。

然而,即便符合標準也將遭遇現實難題。

逍遙電車在被西安警方叫停後,創始人王剛找到當地城市執法局,對方讓他去找管委會下屬的一個社會事業辦公室。他得到的反饋是,必須給電動自行車上牌照。但問題則在於,電動自行車的牌照只給個人,一個電動車只能對應一個身份證,而且也沒有給企業大規模上牌照的先例。“這就是我們企業遇到的一個最大阻力,”王剛說,他正在跟相關部門反映,希望有一個很好的處理結果。

7號電單車也在南京遇到同樣困境。崔曉琪曾獲得南京車管所明確地反饋,從來沒有為企業大規模上牌的流程,既沒有機制,也沒有相應的人力。

不過,今年3月,南京方面出現松動。7號電單車正式獲得南京市車管所發放的牌照,南京車管所工作人員專門對每一輛電動動車的產品編號、電機編號等進行查驗。

慢熱的市場

拋開政策因素不談,共享電單車的發展本身也受到更多現實條件制約。

22

與共享單車隨用隨停不同,電單車普遍采用的是有樁模式或者電子圍欄技術,用戶使用之後需要停放在指定地點。7號電單車起初采取隨用隨停做法,考慮到政策風險,後來改成了電子圍欄。

指定地點停放的模式雖然有利於規範管理,卻也限制了電單車的發展。被寵壞了的用戶沒有將車停在指定地點的習慣,已開始有用戶抱怨找不到停車點,或者是停車點太少。而根據7號電單車的規則,用戶未在指定位置還車,將會被罰款,小於1公里加收10元,超出1公里加收100元。小鹿單車也會對未按指定地停放的用戶收取一分鐘3元的費用。這些舉措無疑壓抑了用戶需求。

運營也將是難題。電動單車的重量普遍在三四十公斤,甚至更重,對於搬運維護人員而言,如此重的單車,搬運起來相當麻煩,不太可能像共享單車那般進行大規模調度。同時,電動單車涉及到電力問題,目前大多品牌采用人工換電池做法,靠三輪車定期不斷進行維護,從這一塊來看,電動單車的運維成本也將遠高於自行車。

防盜也任重道遠。共享單車成了國民素質“照妖鏡”,廣泛存在用戶私藏或者破壞車輛的行為,而造價更為高昂的電動單車面臨的防盜形勢將更加嚴峻。不過,據崔曉琪告訴創業家&i黑馬,7號電單車在深圳的丟失率為1%,在北京的丟失率為3%。每輛車和電池都安裝了防盜裝置。

但在這些現實境遇之下,共享單車受到熱捧的同時,電動單車在資本層面卻頗受冷遇。據創業家&i黑馬不完全統計,目前入局共享電動車的玩家近二十家,大部分在二三線城市以及景區、校園等半封閉區域,而而已宣布獲得融資的10個項目,大多也處在天使融資和A輪融資,金額不大,沒有出現共享單車那般的聚集效應。

資本冷靜的原因一方面在於政策上的不明朗,多地政府持不鼓勵態度。另一方面,遍地免費共享單車的當下,電動單車有多大的市場空間沒能得到實踐檢驗。相比於共享單車,目前還很少共享電單車品牌進行了規模化投放,這筆賬能否算過來依然是個未知數。

電動單車的造價遠高於自行車,而資本遲遲不動,也使得入局者體量普遍不大。無疑,共享電單車或許會是出行市場的不錯選擇,但限制因素太多,想要像共享單車那般野蠻生長,幾乎沒有可能。

共享電單車 困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