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爾街交易員痴迷於技術分析背後隱含的哲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5

Eagle Bay Capital創始人兼主席,同時也是註冊市場技術分析師J.C. Parets撰文闡釋技術分析背後的三大原理:

1)市場行為將一切貼現

2)價格波動跟隨趨勢

3)歷史會重演

我們來看看所謂「市場行為將一切貼現」的實際含義。援引技術分析導師約翰·墨菲(John Murphy)的話,「技術分析師認為,任何能影響價格的因素(基本面、政治面、心理層面或其他)實質上反映在市場價格中。」

因此我們要做得一切就是研究價格走勢。這麼說可能有點自以為是,但如果你仔細思考其真正含義,便很難不認同。

價格走勢是供需變化的反映,供不應求則價格漲,供大於求則價格跌。這一簡單概念不就是所有經濟和基本面預測的基礎嗎?

反過來看,我們技術分析師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價格升,無論什麼原因,需求必定超過供給,因此基本面必然看多。我們在技術分析的討論下談基本面很滑稽對吧?但仔細想想,難道技術分析師不是在間接研究基本面嗎?墨菲認為,大部分技術分析師都可能同意,基本面是供需的基礎、是導致市場漲跌的原因,價格只是反映市場看多和看空的心理。

「一般來說,技術分析師並不會因為價格漲跌的原因而困擾,通常在價格趨勢的早期,或者在關鍵轉折點,沒有人知道為何市場這麼走。技術分析方法有時候看起來過於簡單,但市場一次上漲幅度越大,「市場行為將一切貼現」這個第一前提背後的邏輯也越矚目。如果一切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最終被反映在市場價格中,那麼研究市場價格就是所需要做的全部。通過研究價格圖形和一系列技術指標,技術分析師有效地讓市場告訴自己價格最有可能朝什麼方向發展。所有的技術工具只不過是分析師研究市場行為過程中使用的輔佐手段。技術分析師知道市場漲跌是有原因的,只不過他們並不認為在預測過程中,有必要知道漲跌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4

買賣雖易 賺錢不易 ——基金經理痴迷老鼠倉的背後 鵬程五路001

http://xueqiu.com/6870176737/29182226
證券時報記者 萬鵬
基金行業的「捕鼠」行動繼續升級。本週,某基金公司80後女基金經理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被上海證監局取消基金從業資格,並罰20萬元。這是今年以來公佈處罰結果的第3起老鼠倉案,也是基金行業的第15起老鼠倉案件。除此之外,近期傳出因涉嫌老鼠倉而被立案調查的基金經理還有不下10起之多。

在上述15起老鼠倉案件中,有13起公佈了非法獲利金額,獲利最高的為1883萬元。而虧損也有兩位。本週公佈的這位女基金經理就以8.45萬元的虧損額排名墊底,成為「最悲催」的老鼠倉。不過,從已公佈的相關信息來看,這位女基金經理一定覺得自己老鼠倉很是冤枉。因為,這位美女只是一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基金經理,憑藉其掌握的公司旗下基金投資品種的查詢權,而同步或略晚於公司旗下基金買入了同一公司股票。這其實跟一般散戶的跟風炒作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過,從總體上來看,對於掌握一定信息和具有資金優勢的基金經理來說,通過老鼠倉獲利還是一件勝算很高的事情。比如獲利金額最多的案例中,該基金經理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靠300多萬元的本金賺到了1883萬元,盈利高達600%,其操作手法就是「先進先出」的經典式老鼠倉。而該基金經理掌管的基金總資產超過100億元,更是其頻頻得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何如此多基金經理不惜鋌而走險去搞老鼠倉呢?一方面,此前我國法律嚴格禁止基金從業人員炒股,一旦基金經理私下炒股則難免與公司股票池重合,不可避免涉嫌老鼠倉。另一方面,則印證了股票投資「買賣雖易,獲利不易」的殘酷現實,因此一些基金經理才想到老鼠倉這條捷徑。

近期一篇題為《一位屌絲基金經理寫給孩子的信》的微信就道出了其中的苦澀:「作為一個業績持續不佳的蹩腳基金經理,爸爸感覺一個屌絲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可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啊。」「在過去十多年的投資生涯裡,我總是在不斷總結經驗,避免重複出現的錯誤,但是每次糾正了一個錯誤之後,都有新的錯誤會出現,週而復始,始終提高不了投資業績。」文章以李佛摩爾和巴菲特為例總結道,「其實這些大神們並非擁有過人的見識或品性,真正的事實是:每一個市場參與者都能夠從自身的經歷中提煉出各種各樣的投資信條,當這個投資者賺到大錢了後,他的信條就成了人人信奉的投資聖經;而當這個倒霉鬼輸光了老本後,他的信條就成了狗屎!

去年11月,某基金公司副總的一篇《「聽風」與「識鳥」》的文章廣為流傳。然而不到3個月後,便傳來該大佬因涉嫌老鼠倉被查而「跑路」的消息。網友諧稱,其「聽風」的本領果然高強。回顧這篇文章,行文流暢、可讀性強是其一大亮點,其所列舉的案例也都相當經典,但卻未免有事後諸葛亮之嫌。再結合其涉嫌老鼠倉的情況來看,這番經驗之談更要大打折扣。實際上,大多數在股市上浸潤多年的老股民,也都有過曾經的輝煌,但這些經驗能否被再次使用,並實現盈利,卻要打一個的問號。

約翰.墨菲在《金融市場技術分析》一書中有這樣的分析:如果市場正在上升,那麼買進策略更可取;如果市場正在下降,那麼賣出的方法才是正確的;而當市場正在橫向運動時,置身市場之外通常最為明智。這聽上去很像是真理,方法客觀,簡捷明了且通俗易懂,但是如何看出市場「正在」下降、上升或盤整呢?這或許比破解哥德巴赫猜想還要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10

不甘、迷茫與癡迷,創業失敗後,他們在尋找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6/161906.shtml

不甘、迷茫與癡迷,創業失敗後,他們在尋找什麽?
100offer 100offer

不甘、迷茫與癡迷,創業失敗後,他們在尋找什麽?

被浪潮吞噬的“失敗者”們,他們沈默得就像從未出現過一樣。

本文系100offer(ID:im100offer)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100offer。

2016年,寒潮洶湧。

據IT桔子的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1月,共有1390家創業公司關閉。創業最瘋狂的那幾年,少數成功者被沖至浪潮頂端,受萬眾矚目。而被人們忽視的,是那些曾全力追趕浪潮,最後仍被浪潮吞噬的“失敗者”們,他們沈默得就像從未出現過一樣。

最近,我們驚訝地發現,過去兩年里,曾經有980名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在100offer 上尋找過新的工作機會,而“太累了”、“心寒了”、“年紀大了”這些詞是從結束創業後的他們口中聽到最多的話。

如果說創業的開始像一場賭博,那麽創業的過程就像吸食鴉片。在這個房價與物價齊飛,中產階級也如履薄冰般在大城市活著的時代,創業似乎是他們實現財務自由與夢想最快的一種方式,也是許多人精神上的一劑鴉片,好像只要還在創業,那些關於未來的美好幻象就永遠不會消失。

但泡沫破碎後總要歸於現實,雙腳踩在堅實的土地上,才能在這個世界得以生存。

重新出發的過程中,創業的這段經歷給他們帶來了什麽?他們的內心深處又在尋找些什麽?

當我們走近這些連續創業後尋找新機會的創業者們,才知道創業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意味著什麽。

創業的初心:財務自由還是自我成就?

大多數人創業想法的萌生,是在年輕之時趕上了移動互聯的風口,按耐不住內心躁動的因子決定放手一搏。而創業的初心則有現實與理想兩種版本,現實版是為了公司上市,從而實現財務自由;理想版則是為了成就自我,影響他人。

有著6年創業經驗的金誌雄顯然是前者。6年時間里,他先後擔任了兩家遊戲公司的創始人,回想當初放棄大廠穩定的工作收入,一頭紮進創業浪潮的原因時,金誌雄給出的答案毫不遮掩:“當時年輕,創業就是沖著上市去的。創業除了理想和情懷,財務自由和經濟收入也不可忽視。如果純粹為了理想和情懷,為什麽不去做NGO ?”末了他補充到:“單純抱著這種想法創業的人,投資人可能也不敢把錢投給你,因為做公司還是要考慮收益的,投資沒有回報怎麽辦?”

生在南方的金誌雄身上有一股實幹企業家的務實精神,做事情講究經濟效益和回報率。所以雖然兩家創業公司自己都全力付出過心血:從起步階段自掏啟動資金;到一次失誤導致數據丟失,一切從零開始;再到第一款遊戲上線後電影般的鏡頭語言震撼業內...創業的往事說起來歷歷在目,最終兩家公司卻都以被收購告終,金誌雄也從中收獲了遠超個人預期的經濟收入。

這是以財務自由為目標的創始人,在創業過程中獲得回報的案例。但並不是每一個想靠創業獲取財務自由的人都會如此幸運。

李進就是那個在通往財務自由的創業路上栽了跟鬥的人。

大學畢業後在某BAT大廠僅工作半年就離開的李進,加入了大學同學創辦的一家創業公司。雖然薪資待遇遠不及大廠,但是用李進自己的話來說:“做得很開心,並且可以感覺到公司在我們的努力下飛速成長。”

或許是同學公司的順利發展給了自己創業的信心,一次北上出差後,李進看到了移動社交的發展趨勢,在做過一番市場調研後就找來了自己在阿里工作的同學商量創業,作為法人正式註冊了公司。

一開始幾個合夥人湊錢開發了3款同城社交產品,市場表現均不溫不火,用戶量也始終上不去。半年後,合夥人決定撤資,幾款產品就這樣不了了之。為了維持公司的運轉,李進決定轉型做外包,為一些初創公司提供產品、設計、策劃類服務。就這樣又過了3年,到了2015年,O2O的火熱讓他們再次看到了好的創業方向,他們決定再次轉型做一款在線教育類O2O產品。

正是這款產品讓李進在創業路上栽了跟鬥。

產品本身沒什麽問題,不僅贏來了創業以來最高的用戶量和關註度,還在業內得到了一些獎項的肯定,但O2O模式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就從熱門走向了衰落。在2016年所有倒閉的創業公司中,以本地生活和電子商務為主的O2O成了重災區。

對融資市場過於樂觀的李進團隊,也正是在2016年年末因資金鏈斷裂,正式宣布破產。作為公司法人,創業5年,而立之年的李進,背負起了數百萬元人民幣的負債。

是的,創業是實現財務自由最快的方式之一,但收益快也意味著風險高,創業的每一步都步步驚心,金誌雄和李進就是兩個鮮明的對比。

而對於那些不以財務自由為創業目標的創業者來說,他們對「財務自由」充滿了疑惑。

“究竟達到了什麽水平才叫財務自由呢?是天天躺在家里不用上班也能賺錢嗎?那又有什麽意思呢?”談及財務自由,今年32歲,有過3段曲折創業經歷的楊寧反問道。他說自己現在財務挺自由的,從小家庭條件優渥,且很早就在深圳買房成家的他之所以選擇創業,更多是為了成就自我。

對此,他舉了個自己的例子:畢業後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由於技術達到一定水平,日常的工作任務對自己來說已無挑戰,他便利用業余時間,花兩個晚上幫公司某個和自己並不相關的部門,開發出了一款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測試軟件。這件事情當時在公司被傳為佳話,並且直到現在,那家公司還將楊寧的這套工具稍作改良推廣到了全國。

“這是一件比我賺了多少錢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楊寧說,“做成一件事情,並且這件事情能夠給用戶帶來很大的價值,同時還能從這件事情上賺到一點錢,才是我創業的終極目標。”

創業4年多,第一次創業楊寧虧了30萬,第二次創業作為公司的技術合夥人,每月領著1萬元的工資,財務上不僅沒自由反倒降低了生活質量。在第三家公司雖然當著技術合夥人,卻連招人的話語權都沒有,每天如坐針氈。雖然創業的經歷給楊寧帶來了一些經驗的積累,但距離成就自我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同樣,畢業後在日本工作2年後回國創業的殷實對“創業成功”也有一套自己的標準:產品得到市場肯定,把公司至少做到B輪規模。

物質上比較隨意的殷實天生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畢業後,不願過循規蹈矩、一眼能看到盡頭的生活的他不想成為一個按時上下班敲代碼的程序員,工作中的“參與感”對他來說很重要,這決定了他無法在一家穩定的大企業安安靜靜地做一顆螺絲釘,按照等級指示去做事。所以即使連續3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他還是想去一家創業公司擔任類似“合夥人”的角色。他承認創業這件事情會上癮,源頭來自對證明自我價值的迫切渴望。

所以創業究竟是為了財務自由還是成就自我?不論抱著怎麽的初衷開始,途中總會遇到相似的困難,結局也往往殊途同歸。

創業的難題:人與資金,壓倒創業者的兩座大山

前段時間,一創業媒體曾經做過一項和創業者相關的調查,調查顯示最讓創業者焦慮的事情是“賬上就快沒錢了”。這也是此次采訪的幾位創業者曾經焦慮過的事情。

20

沒錢有多種原因,要麽是融資能力不到位,要麽是產品項目確實不行,要麽是前期燒錢過猛等等。

創業之初的楊寧,拉著身邊5位同事朋友,共同湊齊50萬元就決定開始做遊戲。“那時還是太年輕沒經驗,甚至不知道有投資人這回事。我們預估做出第一款遊戲大概要30萬,當時湊齊50萬就覺得肯定夠了,不需要再找投資人。”

他們的第一款遊戲走的是付費道具的盈利模式,第一款遊戲確實花了30萬,玩的用戶也很多,但由於團隊對玩家的心理揣摩不到位,遲遲沒有用戶購買道具。開發完第一款遊戲後,公司現金流吃緊,沒有余錢再去開發第二款遊戲。

“那時廣州正好有一個遊戲領域的投資人大會,我們團隊的2名成員就提前準備好遊戲 Demo 和 PPT ,去廣州呆了兩天。”說到這里,楊寧長長地嘆了口氣,才繼續透露出那段心酸史:“2天時間里我們見了50多個投資人,每家至少30分鐘,聊得口幹舌燥,礦泉水喝了無數瓶,中午就蹲在馬路牙子上吃盒飯。但投資人一般就問3個問題:你之前做什麽的?你有做遊戲的經驗嗎?創始人里有沒有騰訊出來的?”

楊寧的團隊成員幾乎都出自他的前公司——深圳某知名硬件生產商,團隊里既沒人做過遊戲,也沒有騰訊背景的人。當初創業只是憑著一夥人對遊戲的熱愛就一頭紮進了這個行業,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創業並非僅憑一腔熱血就能成功。

那次投資大會幾個人失望而歸,回去之後團隊就因資金問題解散了。幾個合夥人清算了資產、各回各家。後來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楊寧都處在休息和迷茫的狀態中。

“一直在回顧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如果還有機會,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楊寧說,他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當時還是以大學生做課題的心態在創業,還是太沒經驗了,連融資這回事都不知道,完全不在路上。”

如果說楊寧的初次創業是因為缺乏經驗,沒有及時融資而走向失敗,那麽前面提到的創業失敗後負債百萬的李進,則是由於對融資市場過於樂觀且前期燒錢過猛而走向悲劇。

“2015年初我們剛開始創業時,資本市場表現很好,大家都覺得拿到融資應該不難。沒想到2015年下半年開始 O2O 融資遇冷,所有 O2O 項目加起來一共才拿到9到10億的融資,再加上 O2O 模式本身薄利,所以後來也一直在虧損。”

李進告訴 100offer ,“前期大家都覺得低價燒錢沒關系,還可以通過後期的融資補回來,這是很致命的一個錯誤。”

一味燒錢補貼而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是大部分 O2O 企業在寒冬中死去的原因。而資金的不合理使用更使得2016年的諸多創業公司,不是在找錢,就是在找錢的路上。

A 輪死是一個預言般的魔咒。果斷的人及時抓住機會找到資金充足的靠山,賣掉公司全身而退,比如兩家公司都被成功收購的金誌雄。更多的是那些猶豫不決想繼續支撐下去的人,在公司倒閉後回想起曾經一閃而過的機會時,難免留下一絲悔意,比如曾經有機會賣掉公司而選擇了繼續堅持下去的李進。

但即使資金到位,一家創業公司想生存下來還要接受多方面的挑戰。

其中遇到誌同道合的合夥人,是除資金以外,第二重要的部分。

而這卻是讓連續創業的楊寧最感心寒的事。前陣子,朋友圈瘋轉的《雖然老公一毛錢股份也沒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創業者》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創業合夥人,在公司上市後被 CEO 掃地出局,股權分文未拿的故事。

楊寧說他很理解那篇文章中主人公的感受。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犧牲無數個周末在公司996,楊寧說他陪著第二家公司的 CEO 開發了不下5款遊戲,作為技術合夥人既要管理公司十幾名技術,還要花70%的精力寫代碼,最後卻因承諾的期權未兌現的原因心寒離開。

“那時剛好在第二家公司做滿一年,按照合同規定我可以行權了,但 CEO 以種種理由推遲給我行權,一拖再拖。”

第二家公司是第一次創業失敗後,前同事推薦給他的某個做遊戲的前 BAT 高管創辦的,當時公司已有天使輪投資,就缺技術合夥人。創業之心不死的楊寧便順理成章地加入了。

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也算一起經歷了起起落落,雖然最後走上了資金吃緊的老路,但楊寧本準備陪著他堅持下去,沒想到期權這件事情讓他徹底心寒,再加上創業一年確實太累,他最終決定放棄所有期權、股權離開,不再陪 CEO 冒險。

同樣的情況殷實也有體會:最初朋友找到自己回國創業時,曾口頭承諾過期權。當時年輕又重義氣的殷實由於信任朋友,便沒有將期權落實到紙上。等後來再去提這件事情時,朋友找各種借口打起了“太極”,最後直到創業項目被停掉,期權也沒有落實。

殷實把這段經歷歸結為“當時太單純”,現在他已經不會接受口頭承諾的期權。

楊寧就沒這麽幸運了,他第二次踏進了同一條“河流”。

離開第二家公司後,楊寧在休息期間又目睹了一位創業朋友的失敗:那是一家公司完全由投資人持股,CEO 只占2%股份的創業項目,最終被投資人左右,以失敗告終。這使楊寧充分意識到:一家創業公司想要成功,合理的股權利益分配、合適的投資人與創業合夥人缺一不可。

帶著這個理念,不甘心的楊寧還想再參與一次創業,便來到了現在這家互聯網金融公司,根據前幾次創業的經驗,提前考察好合夥人、資金和團隊的楊寧覺得這次應該來對了地方。

但進去之後才發現哪哪都和面試時了解到的情況不一樣:公司的投資人雖然有錢,卻並不是不差錢的主;創始團隊徒有光鮮背景,做事情卻是傳統思維;由於自己是後來加入的,得不到信任的他在團隊中全無話語權。不僅如此,期權也遲遲不能落實,甚至連期權合同都沒簽。

楊寧再一次在電話那頭發出長長的嘆息,一陣沈默之後,他說:“現在在公司,每天如坐針氈。老板不信任我,我連招一個自己喜歡的工程師進來的權利都沒有。”

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楊寧陷入了迷茫。他不明白自己明明是憑著之前總結出的經驗選擇的加入這家公司,為何還是掉進了坑中。

“後來我發現,創業本質上是和一夥誌同道合的人做成一件事,所以合適的人非常重要。”楊寧說,創業教給他最重要的一課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現在回過頭看,他覺得第一次創業的5個合夥人才是最靠譜的。彼此之間沒有太多的利益糾紛,大家都是一條心地埋頭做事,無怨無悔。

後來他常常想,當初第一次創業失敗後,如果團隊不解散,而是堅持下來換個方向繼續做,會不會成功?

接下來的幾段創業經歷越發讓他覺得,誌同道合的合夥人是多麽可遇不可求。

“這幾年創業雖然學到了很多,但是太累了,沒有好好陪家人孩子,也需要彌補一些經濟損失。經歷了這麽多事後,我現在想找個靠譜點的大平臺磨煉技術,同時塑造個人在技術圈的知名度,暫時不會再考慮去創業公司了。”楊寧說,先在大平臺打造個人品牌,然後跳槽去創業公司極客邦當總裁的技術圈名人池建強的經歷,給他接下來的職業規劃帶來了一定啟發。

“那你未來還會再創業嗎?”我問。

“為什麽不呢?”楊寧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回答,“已經嘗過最鮮美的味道了,還能放棄嗎? ”

失敗後的抉擇:創業者的字典里沒有“容易”二字

創業失敗後的人大多都會經歷一段迷茫期,是繼續創業還是找一家公司打工?打工的話是去大公司還是再去一家創業公司?繼續做技術還是轉管理?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隨著年齡增長,做出的每一次選擇都不如年輕時容易。

首先第一個問題:繼續創業 or 打工?

當楊寧的第二家公司陷入資金緊張就快發不起員工工資時,公司的 CEO ,一個年近40歲的前騰訊高管,決定賣掉自己的房子再試一次。楊寧想起自己第一次創業虧了30萬的經歷,勸他三思,“萬一不成功會使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受到重挫。”楊寧說,CEO 卻回答:“我年紀這麽大了,不創業還能做什麽?再去別的公司工作也沒什麽我能做的事情啊,而且萬一別人問起來怎麽辦?”

年齡的焦慮和放不下身段是許多創業公司創始人想要繼續創業的原因之一。一個有著騰訊大廠多年管理經驗和創業經驗的人,在市場上往往不缺工作機會,只不過要看他是否願意放下身段去做,從創業公司 CEO 到某大公司技術經理或高級開發,這種落差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

所以對有些人來說,創業就像一場賭博。每一次賠錢後總想著賭一把,再賭一把,萬一下次回本了呢?而驅使他們繼續的心理是不甘也是無路可退,結束豪賭、直面慘敗現實的過程並不輕松,與其這樣不如繼續活在那個為理想而拼搏的光輝美夢里。

“去年有一段時間我個人非常焦慮,一方面是因為當時有很多還不錯的公司找我,誘惑太多。另一方面是,談了很多年的女朋友家里反對我們繼續交往,因為我一直在創業,沒有穩定的工作。”殷實在采訪間隙,猶豫一陣後,吞吐著說出這一段插曲來。焦慮之中,創業似乎是殷實觸手可及,可以用來證明自身價值的唯一稻草。那段時間,他對創業成功的渴望異常強烈。

而那些決定歸於現實,重新工作的人,大多也是在認清現狀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人的野心是龐大的,但如果自身能力還不足以支撐野心,不如先沈澱幾年,再去創業。

經歷過3段創業經歷的楊寧每次失敗後都會總結原因,並將之轉化為經驗。現在的他已經走出迷茫期,也越來越清晰未來的發展路徑。

公司破產後,背負債務的李進也漸漸想明白:“加入一家公司的優秀團隊一起成長,把一件事情從小做大也不錯,不一定非要自己創業。”

那麽這個求職季,決定重新開始的他們,又經歷了什麽?

這就要提到有過創業經歷的創始人找工作時需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大公司 or 小公司?

2016年,資本市場的回歸理性也讓無數情懷膨脹的創業者們看清了現實。目前在尋找新工作的30歲以上創業公司創始人,更多偏向去一家成熟大企業穩定下來。太初創的創業團隊幾乎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即使考慮去創業公司,也會傾向於去A輪以上的規模,而資金充足是他們考察一家創業公司是否值得去的重要標準。

30歲離開新浪後創業5年的張揚,在自己合夥的遊戲公司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後,決定不再創業。

「30歲時還是想自己做點事情,所以就離開新浪出來自己創業,後來創業的兩家公司都死在了 A 輪。我今年35歲了,再出來找工作更多是為了求穩,雖然也考慮去創業公司,但是太初創的肯定不行。」張揚說。

楊寧最近也在曾經收到了5封面試邀請,但他只接受了其中一家面試。“我現在更傾向去一家大點的平臺,所以只接受了一家上市公司的面邀。”

而手上已通過其他渠道拿到兩個 offer 的李進,由於不太看好已有 offer 的業務增長,仍在尋找更好的機會。

“未來3-5年內,我希望在一家公司穩定下來好好積累沈澱,經濟上把負債還清,同時調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狀態,之前一直在創業,幾乎沒怎麽顧及生活。”

當創業者們重新走上求職路,能否如他們所願進入理想的公司,做想做的事情呢?

通過采訪我了解到,有過創業經歷的人再次找工作,一般會在面試中遇到兩類問題:1.做專業性工作還是管理型工作?2.怎樣驗證自身實力與穩定性?

公司被收購的金誌雄,雖然有兩段還算成功的創業經歷,兩段經歷也在面試過程中給自己加了不少分,但企業招人更多會希望這個人穩定,且在公司中的職責目標明確。創業時技術、項目、產品和運營都做過的金誌雄,有時也會糾結到底該選哪個職位:去了管理職位覺得高級研發也可以做,去了研發崗又覺得別的也可以做。

3007

金誌雄簡歷中的部分個人介紹

“如果選擇大公司的高級管理崗,比如技術總監,下面帶幾十幾百號人,領導又會擔心我在創業公司自由慣了,能不能融入進這種規模的團隊。”

金誌雄的尷尬李進也遇到過,“創業經歷給我帶來的最大阻礙,是很多公司的HR會擔心創過業的我,是否還在為下一次創業做準備,或者做的時間不會很長,比較懷疑我能踏實下來做事情的決心。”

對此李進表示理解,畢竟自己以前也有過招人經驗,知道在雇主眼中,招一個有過創業背景的人用人成本比較高,風險也比較大。

但其實不同崗位的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不盡相同,100offer 的職業顧問指出:HR 在替公司招人時一般比較看重一個人的學歷、前公司背景和穩定性,而公司創始人或部門總監可能會覺得創業知識和經驗對公司發展有一定幫助,特別對於那些創業公司來說,這種人融入團隊也更快。

但對於那些想做高級研發崗或架構師類崗位的創業者來說,面試官又會懷疑他創業精力的分散是否會影響到技術水平。

雖然楊寧有三段創業經歷,但除了第一次創業自己投入了50%的精力在管理和雜事上,其余兩次創業自己都會投入70%以上的精力在技術上,加上不分晝夜的996和加班,他認為自己的技術實力不但沒有落後反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001

*楊寧簡歷中的自我介紹

但是面試官依然對他的實力有所顧慮。那是楊寧在唯一接受的一家上市公司的面試。面試當天他和 CTO 聊得很順暢。

“但是當我提起期望薪資時,CTO 猶豫了一下,說這個薪資可以給,但是需要CTO 本人以人格向 CEO 作擔保,才能開出這個薪資請他來。”言外之意就是“我不知你是否真的值這個價錢。”

最後這家公司雖然還是發出了offer,楊寧卻因為薪資沒滿足預期選擇了放棄。而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之前在面試某家智能硬件類公司時,前幾輪技術面試都聊得很開心,但到了 HR 那里,由於自己沒有高並發的經驗,HR 對他的能力十分懷疑,最後雖然給了他期望薪資,給的卻是普通開發的崗位。言外之意是“從普通開發做起,證明自己的實力了再升職位。”這種不信任感讓楊寧匪夷所思,最終選擇了放棄 offer。

“創業經歷在面試過程中絕不是加分項,而是減分項。”去年創業失敗後再次出來找工作的殷實如是說。雖然他認為自己的技術能力並不比大多數人有大廠背景的工程師差,但他深知現在再去大廠工作,對方看不上自己,習慣了創業的自己在里面也不會幹得開心。

而從這些有過創業經歷創始人的最終歸宿來看,創業之前有過多年大廠經驗的創始人,比較容易重回大廠做一名高級研發或管理者。而畢業之後早早就開始創業的人,被大廠接納的可能性較小,他們更多會以管理者身份去另一家創業公司,重新開始。

但無論選擇哪條路,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找工作,會遇到比普通人更多的困難。雖然,他們都在創業的過程中收獲了非常人能體會到的喜悅、迷茫、充實與焦慮,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對人情世故的處理能力也往往比大多數人優秀。

此次采訪,那些離開創業公司,重新找工作的人中,有的人歸於現實,決定從此安於生活。也有的人創業之心不死,再次創業之前,想先在大平臺沈澱升華自己的能力。還有的人,依舊走在創業這條路上,一次次倒下再一次次爬起,只為抓住那看似很近,又很遙遠的“成功”。

無論選擇了哪種開始,我想他們尋找的,絕不是一份工作機會那麽簡單,而是一個可以將創業多年吸收的寶貴經驗,換一個地方繼續發揮價值的地方。

焦慮過、不安過、迷茫過、痛苦過之後,當我問他們“創業失敗後,你後悔嗎?”

得到的答案均是——“不後悔”,還有人說“如果有機會,還想再創一次。”

創業公司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34

成功的企業家為何癡迷哲學?突破格局和境界的天花板

多年前,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發現一個現象,一些中國企業家在取得階段性成功後,都會對哲學表現出興趣。

他同樣意外的是,今年世界哲學大會在誕生118年後第一次來到中國,引起社會廣泛關註。8月13日至20日,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舉行,7000多人參會的規模成為史上之最,這還是主辦方提前一個月關閉註冊報名系統的結果。

北京大學副校長、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王博在“中國商業哲學論壇”上致辭。

“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哲學學術會議第一次來到中國,就引起中國政府、社會、哲學界同行,乃至企業家的關註,我認為這本身就是一個最成功的事情。這會重新喚起整個社會對哲學的熱情。”作為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執行主席,王博說,“學以成人”是本屆大會設定的主題,是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為學術框架。

8月15日,作為大會的重要議題和特邀會議,“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其主題是“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中國哲學”。眾多管理學者和重量級企業家齊聚一堂,試圖探討中國哲學在商業領域的力量,探討哲學是否能為商業解決正確的方向與目標,是否能提供更高層次的意義和強大動力。

“中國商業哲學論壇”第一次出現在世界哲學大會的舞臺上,其主題是“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中國哲學”。

王博首先登臺致辭,“我想提出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為什麽商業需要哲學?”他坦言,過去歷屆世界哲學大會中,哲學家們更多是探討政治與哲學的議題,而這一次,“中國商業哲學論壇”卻把哲學與商業連接在一起思考。

“商業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股改變社會、改變世界的力量。它作為人類活動里最重要的一種領域,必須在整體的關於人類和社會的思考中間,來理解自身。”王博認為,商業不是孤立的,而是人類文化和實踐的一部分,同時關聯著世界的整體,“我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企業家講商業哲學,他們都認為,我們應該有一個確定的價值觀。這個確定的價值觀必須體現在商業領袖身上,並通過商業領袖傳遞給每一個人。”

在持續了一整天的圓桌論壇中,從北大教授、學者到成功企業家,每個人都試圖站在各自的立場解答一些疑問:什麽是商業的本質?商業為什麽需要哲學思考?500年前的陽明心學,2500年前的孔孟之道、老莊哲學,能為我們解決多少焦慮與困惑,能為世界帶來什麽?

“中國商業哲學論壇”部分發言嘉賓:金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新大陸集團總裁王晶、重慶金夫人實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周生俊(從左至右)。

致良知,學以成人

有人對今年設定的主題“學以成人”存有疑問,王博認為,人類的成長極為緩慢,它不像“學以成才”那麽具體,一個人需要用整個生命歷程來完成自己,甚至生命終結時也處於未完成狀態,“從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傳統五個方向,我們就是要呈現人在整個完成過程中的豐富性和寬闊性。”

在金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的理解中,“學以成人”很簡單,就是“學做人”。

創辦金蝶的25年里,徐少春始終銘記2012年那場危機。那一年,金蝶從軟件公司轉型為雲服務公司,人才大量流失,經營首次虧損,“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斷問自己,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

最初十年,他向西方學習現代管理科學,但近十年,他卻轉向尋找中國管理模式和中國管理哲學,終於獲得答案。所謂“中國管理模式”,是中國管理哲學、最佳管理實踐和現代管理科學所構成的系統。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重視中國哲學和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推動作用。”徐少春說,包括他在內的許多企業家,通過在“致良知四合院”多年的學習踐行,已經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如今,金蝶在企業雲服務領域已經超越國外同行,成為中國第一,徐少春也將在明年出版他的首本中國管理哲學專著。

說起“致良知四合院”,最初是2012年由28位企業家成員聯合成立的學習小組,是一個以企業家為主體的公益性學習組織,至今已引領上萬名企業家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以王陽明的心學學說“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為核心,企業家們每年舉辦各種學習會與論壇,將中國哲學應用於企業實踐。今年10月底的企業家致良知(雁棲湖)論壇上,將有上百位企業家發表他們的企業3.0戰略創新案例。

“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遇到過很多陷入迷茫、充滿無力感的企業家,“企業家憑借與生俱來的或後天形成的格局和境界,能帶領企業取得與其格局和境界相應的發展。這是企業暗合道妙的自然成長階段。當企業的發展達到了企業家格局和境界的天花板,企業的發展就會遇到瓶頸。”

“致良知四合院”創始人白立新

白立新以一棵蘋果樹為例,蘋果的好壞、大小、多少等收成,都取決於田地、種子、水分、陽光、耕耘。如果遇到瓶頸時,只在花果上下功夫,收效甚微。他把人的心比喻為田地,只要在心上下功夫,建設心靈品質和優秀企業文化,仁愛、智慧、胸懷和能量也會隨之提升,事業必然會迎來一個嶄新廣闊的新空間。他總是告誡企業家們,企業是一個大寫的人,參透其中的奧秘,並踐行之,企業就能明合道妙地走在光明的大道上。

他說,中國哲學是揭示人生真相的哲學,是解決重大問題的哲學,“如何突破個人和事業的發展瓶頸?如何數倍提升產品性價比?如何成就偉大事業?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中國哲學中找到答案。”

日本大企業家稻盛和夫也曾說,“我從中國古典思想中學到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致良知’,就是達致良知,按良知辦事。到達良知的境界,將良知付諸實行,就是至今我所有事業成功的最大原因。”

企業的至高境界

重慶金夫人實業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總裁周生俊滿頭白發,今年已經72歲了。“金夫人在全國以及亞洲有營業的網點530個,直屬單位的營業收入是20個億,從1989年的9月至今,大約29年了,現在有員工2萬人。”當他說起這些成就,難免讓人羨慕。常有人跟他說,婚紗攝影行業永遠有市場需求,“永遠是藍海”。

每年拍攝20萬對新人,29年服務數百萬對夫婦,周生俊依然如履薄冰。他常想,這就是事業的制高點嗎?

去年,周生俊第一次參加致良知(深圳)學習會,“領悟到從來沒有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我們雖然拍攝了品質還不錯的照片,但這些產品對於顧客婚姻的美滿、長久並沒有多大意義。”他恍悟,這個行業的本質,應把著眼點放在顧客婚姻圓滿上。

今年6月起,每一對走進金夫人的新婚夫婦,都會收到一本講述婚姻之道的小冊子。拍照當天,穿好婚紗的新人會被領進一個氛圍莊嚴的房間,一起看完《夫妻幸福之道》的視頻,工作人員鼓勵他們把發自內心的感慨與誓言說出來。重慶市民政局甚至要把婚姻登記處搬到金夫人影樓,讓新人接受祝福。

“過去29年里,我們更多的是在營銷套路上下功夫。一個人一生大多只有一次消費機會,顧客把照片取走後,就不再有聯系。”但現在,金夫人試圖與每一對顧客建立長久的聯系,周生俊會鼓勵新婚夫婦每年都來拍紀念照,“我們的產業不局限於婚紗攝影,開始向上下遊全產業鏈延伸。初心圓滿,年年圓滿,直至金婚、鉆石婚。”

新大陸集團總裁王晶作為女性企業家,是從歷史的維度去理解商業的本質,“商業往往會被人理解成以盈利為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也往往被貼上‘唯利是圖’‘無商不奸’的標簽。但實際上,我們回望人類的歷史,真正的大商人,哪一位不是有吞吐宇宙之誌,經世濟民之才?商業的至高境界,是要以利他之心去建立起更廣泛的連接。”

王晶對莎士比亞的一句話感觸很深:“上天生下我們,是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耀自己,而是為了照耀世界”。她認為,這也就是為什麽越成功的企業家,越要超越名利的枷鎖,追求精神財富。

王晶回想起十多年前,沒人知道何為二維碼,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完全空白,假冒偽劣橫行,社會上沒有真正的防偽技術,“所以我們選擇了二維碼入手。”她記得,當時碰上政府要為外來人口做暫住證,二維碼的核心技術來自美國,價格十分高昂,“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下定決心要做中國人自己核心技術的二維碼。”

六年研發,在幾乎沒有盈利的困難下,王晶堅守下來,總算拿出二維碼產品,並躍居中國第五位。當金融危機爆發,股票哀鴻遍野,企業陷入恐慌時,她又做出決策,走向國際市場,“金融危機過後,我們拿出了全球第一顆二維碼的解碼芯片。而且,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我們中國自己的二維碼產品。”

每當回憶起創業時的坎坷,王晶認為,一切都在“暗合道妙”中。當今天的中國人通過二維碼享受到數字化時代的紅利,她則通過《道德經》和王陽明的致良知,對商業哲學有了深刻理解,“人的命運始終是與國家和人類命運聯系在一起的,企業家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

生活不停,商業永續

經過多年對大型企業的研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陳春花發現一個邏輯,但凡是成功的大企業,其訴求都是在追求人類美好生活,追求生活品質,“什麽是商業哲學,從本源來看,就是保有生活的意義。”

“商業是什麽,它是我們對於未知的探索,對於過去時光的記憶,對於人類感性行為的呼應。如果商業不能跟人類感性行為呼應,離生活太遠,那它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陳春花喜歡中國文化,熱愛中國的宋瓷、茶葉,但她很疑惑,為什麽中國的茶葉沒辦法成為全世界有影響力的品牌?

懂茶的中國人都認為,立頓紅茶不是茶,但它恰恰是全世界公認的紅茶。“我們任何的文化都是基於載體才被觸摸的,所以當我知道立頓紅茶說了一句話‘下午4點,因茶而停’,以傳播一種英國貴族的生活方式,那中國的茶以什麽去傳播中國的生活方式?”同樣,陳春花的母親被哈根達斯吸引,也是因為那句“如果你愛你的母親,請她住在水邊,請她吃哈根達斯”。

“我們從致良知、從心學、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的,不是傳統,而是價值。這個價值是你內心真正的觸動,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應該將心比心。所以對我來說,我認為產品是一個‘贈物’的過程,我們不是賣一個東西給別人,我們應該把愛、驚喜和可靠交給別人。”陳春花說。

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曾說,“忽略文化因素的生意人,只有失敗一途。”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則說,“人類的生活是建立在技術、科學、藝術和宗教之上的。”

在這個意義上,陳春花認為,商業的本質應該是提供人的生活方案,而不是消費產品,最好的例子就是無印良品,“只要你提供的是生活解決方案,商業就是永續的,因為生活不會停。”無疑,商業存在的目的是讓人類生活更健康、更安全、更美好、更可持續。

王博一直感激當年父親讓他選擇了哲學,在北大完成了哲學博士學位,並終身研究哲學,“選擇哲學,就是選擇了整個世界。”他相信哲學是生命科學還未解決的問題,當AI變得熱門,當基因工程成為商業投資領域的熱門,哲學家勢必也會關註這些將會改變人類生活的重大領域。“我們最近成立了一個機構,叫‘哲學與人類未來研究所’,就是要提供一個對話的平臺,一起去思考商業與人類。”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李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