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道達爾天然氣洩漏 北海溢油痼疾難改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819

BP墨西哥灣溢油、康菲渤海溢油尚未終局,壞消息又來了。

2012年3月25日下午,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的一處鑽井平台發生天然氣洩漏事故。

事故平台位於距蘇格蘭城市阿伯丁以東240公里的英國北海海域,在高壓高溫的埃爾金-富蘭克林凝析氣田區,2001年投產。

道達爾勘探與生產英國有限公司(TOTAL E&P UK Limited)是北海最大的油氣作業者之一,也是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最大的勘探開發子公司之一。

事發後,238名工作人員緊急撤離,平台停產,其周邊六七公里範圍被設為禁航、禁飛區。鄰近的兩處殼牌石油所屬鑽井平台上的人員,也被殃及疏散。

火焰正在衰弱,洩漏源自未開採儲氣層

3月29日,英國利物浦大學海洋污染專家馬丁·普雷斯頓(Martin Preston)曾搭乘事故調查方的勘察飛機飛過事故平台上空。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由於平台周邊數公里是隔離區,再加上低云籠罩,「很難準確預計事故點正在發生什麼」。

道達爾的公告表示,天然氣洩漏仍在持續,確切原因尚在調查中,目前階段通過歷史數據和儲氣層模擬,初步預計天然氣洩漏量約20萬立方米每天。

事故原因不明之下,3月27日晚間英國電視四台報導,平台上還有「火焰在燃燒」。這意味著,一旦風向改變,高濃度天然氣被吹向燃燒的火焰,很可能引發爆炸。

不過,3月29日道達爾通過公告解釋說,點火燃燒正是鑽井平台安全系統的一部分。

「在緊急狀況下,點火是為了消耗掉平台上溢出的所有氣體,保證人員安全撤離。而兩天後還在燃燒,是因為在緊急關閉平台時,氣體沒能被全部燃燒完。」公告中描述道。

來自溢油響應組織(OSRL)的監測報告顯示,平台上空的氣體云狀況穩定,在反向風的作用下,正被逐漸吹離平台。截至記者發稿前,來自道達爾的確切消息是火焰正逐漸衰弱。

目前,道達爾及其約請的全球井控專家已經可以確信,目前洩漏天然氣主要集中在海平面以上25米處的平台甲板高度。這意味著位於平台以上百米的火焰,其遭遇可燃氣體的概率下降。

普雷斯頓教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洩漏的氣體是天然氣,而不是此前媒體報導的有毒的硫化氫,「現在看起來,洩漏氣體來自附近一個未開採的儲層,這個儲層不知怎麼連通了一口被道達爾以為已經封存的生產井。」

「這意味著我們現在知道了洩漏的來源,我們知道問題在哪兒了。」道達爾的一位新聞發言人表示,「我們現在最關注的是盡快解決它。」

高壓引發洩漏,封堵陷入兩難

英國鐵路海運運輸工會地區組織者傑克·莫利(Jake Molloy)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洩漏發生之前,G4油氣井的外部套管已經持續高壓,道達爾為此曾封堵了該油井,但套管內的壓力仍在升高。

「為瞭解決問題,道達爾決定採用『滅井法』(kill the well),但在操作過程中遭遇了外洩氣體的壓力峰值,天然氣反而從井口溢出。」傑克·莫利說。

目前可知,平台中溢出的主要是甲烷和低分子量的「冷凝物」。「冷凝物」是指具有相對揮發性的有機化工液體,遇冷時為液體,遇熱則變成氣體。

溢出物在寒冷的北海海面形成了一層油膜,普雷斯頓教授表示,由於溢出物的數量比2010年墨西哥灣事故少得多,「所以海鳥和海洋動植物受到顯著影響的危險較低」。

即便如此,道達爾急需阻止仍在持續的洩漏。此前,擺在道達爾面前的曾有兩條路,要麼花六個月時間打出一口洩壓井,要麼立即派工程師登陸平台切斷洩漏點。

不過,前往平台徹底切斷洩漏氣體被一致認為是個「危險的步驟」。

「溢出的廢氣仍在燃燒,即便火焰熄滅,前往平台作業的人員也會暴露在一個有潛在爆炸氣體的環境中,而這個環境的爆炸幾乎一觸即發,」普雷斯頓說,「爆炸和火災很可能會毀掉鑽井平台,增加海洋污染的威脅。」

「更安全的選擇當然是洩壓井,但會耗時數月、花費巨資,」普雷斯頓說,「要麼高風險、快速處置,要麼安全但漫長,沒有別的選擇。」

截至南方週末記者發稿時,道達爾表示正在考慮或用重泥直接封堵氣井,或在旁邊打減壓井。好消息是,道達爾表示,他們在這一區域有兩台現成的鑽探設備,可以隨時啟用打減壓井。

北海油氣開採:每週一起事故

早在埃爾金鑽井平台天然氣洩漏事故發生前,北海油氣開採者就被證實早已劣跡斑斑。

2011年7月5日,英國《衛報》公開了一批不為人知的石油巨頭溢油檔案。檔案顯示,2009年至2010年期間,北海海域共發生油氣洩漏一百多 次,平均每週一起事故。其中,殼牌和道達爾「榮登」最頻繁溢油企業榜首,而丹麥馬士基(Maersk)、加拿大公司塔裡斯曼(Talisman)以及BP 旗下的Mungo Etap亦榜上有名。

秘密檔案曝光後,一些人開始擔心,上世紀七十年代北海剛發現石油時建的那些老鑽井平台,往往對安全最漠視也因此最危險。

普雷斯頓教授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北海油氣田已經被開採數十年,在本次洩漏事故發生前,已有不少油氣田因多年開採、儲藏減少而經歷儲層下沉。

「下沉的儲層可能增加岩層的壓力,有導致岩層斷裂的可能性,」馬丁·普雷斯頓表示,「埃爾金平台的事故有可能也在此列。」他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推測,沒有科學證據。

2011年10月,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項法案草案,旨在改變「歐洲國家發生海上溢油事故的可能性仍過高」的狀況,希望統一管理各國的海上健康、安全 和環境保護事務,提高海上油氣開採安全標準。不過,此舉遭到了以英國為代表的北海國家的反對。北海國家包括英國、丹麥、荷蘭和挪威,它們生產了全歐洲 9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

本次天然氣洩漏事故中,英國主管石油開採的能源與氣候變化部及其他相關部門,已在事發後積極介入。3月30日,英國能源大臣查爾斯·亨得利(Charles Hendry)會見道達爾負責人,詢問事故處置進展和下一步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86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存款「沖時點」痼疾難消 熊熊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v5e7.html


本刊特約作者  陳同輝/文  2014-09-19 《證券市場周刊》

         中國銀監會、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於912日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36號文”),主要包括敦促銀行改善考核體系、禁止違規吸收與虛假增加存款,以及通過量化指標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三部分。顯而易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約束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然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任何不顧市場規律,簡單粗暴的管制行為,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可能事與願違,加大市場扭曲。在筆者看來, 236號文恰恰有此風險。

          從近幾年看,銀行在月末、季末時點,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存款沖動,在此沖動下往往伴隨著高息攬儲,從而擡高市場資金價格。資金價格的提高通過銀行體系傳導到貸款方,導致貸款利率易升難降。因此,如果扼殺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便可讓高息攬儲現象消失,從而間接起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其實完全經不住進一步的仔細分析。任何問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知道問題的根源,並針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僅僅只是針對現象進行簡單的壓制,則問題不僅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可能更增加其複雜性。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考慮企業融資成本問題,目前在間接融資市場上,普遍存在融資貴,融資難現象,此兩者既相互聯系,有略微區別。先說融資貴,從字面理解,融資貴說的是價格問題,也就是貸款價格普遍高於企業可承受範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11%,而同時期企業貸款利率普遍高於6%,甚至於9%,由此可見,融資貴確實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之一。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其次,由於金融業產品並非售賣,而是使用權在一定時間內的讓渡,因此其價格除取決於供求關系外,也受市場風險溢價影響。過往幾年,某些行業因銀監會限制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由此轉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尋求獲取資金。與銀行不同,信托等機構的盈利依靠管理費而非利差,也並不需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壞賬提供類似銀行業標準的足額撥備,因此能夠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價格吸收市場上的資金,外加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溢價降低。在此情況下,以逐利為目的的資金流向自然不可避免的提高市場整體的融資成本。

          從供求關系來說,如果供求失衡,則價格會自動調整以實現供求的再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融資貴,而融資難現象的出現,則源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在中國融資市場,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包括央行、銀行以及企業。從央行來說,其通過控制基礎貨幣投放速度,間接限制了一定時間內可用M2總額。而對處於傳導鏈條核心位置的銀行來說,其發放貸款的能力受到存款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銀行法》中關於存貸比75%規定。一般而言,M2增量由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或者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以及通過貸款派生存款產生,在75%存貸比限制下,一旦央行限制基礎貨幣投放,而外匯占款又逐漸降低,則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被75%存貸比限制住,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供獲取的資金數量相對不足。而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受制於管理層規定的各項資產風險權重以及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由於資產風險權重在短時期內無法進行重大變更,外加在資本市場低迷情況下,銀行融資能力受限,核心資本充足率便成了制約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從已經披露的2014年銀行業半年報看,由於受到存款增幅放緩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銀行貸款投放的速度大為減緩,一些股份制銀行更是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核心的銀行已經開始減緩資金的供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存在降低的可能。

         同時,在資金需求方,融資難,則源於以國家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入要素市場存在約束情況下,任何政府投資,都不可避免的通過對要素的占用而減少民間對資金的獲取。在央行緊縮貨幣以及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受限情況下,由於先前大量開工的國家投資項目無法立即停工,資金無法從這些項目中退出,這使得市場上可供民間投資使用的資金數量大幅降少。在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共同作用下,收益較低的房屋按揭貸款以及無抵押、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貸款等自然被銀行首先排除在外。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要解決,則必須對癥下藥。而236號文卻尋求在不解決根本原因、不改變供求關系的情況下,通過條文管制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其最終結果只可能是事與願違。

存款爭奪戰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需做個邏輯推演。假設銀行十分“聽話”,停止存款“沖時點”,同時也不以各種方式高息攬儲,那麽這對銀行來說無異於自廢武功,因為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原料是資金,在銀行則是存款。一旦存款流失,則銀行資產方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不幸的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金融業各子行業間對資金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分行業看,保險業為了應對多年保費增速低迷的困境,於2013年動手修改預定利率,以增加對資金的吸引力,在費率新規下,2014年上半年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8%,一掃前幾年的萎靡之勢。與此同時,各種貨幣市場基金也借助互聯網手段參與對資金的爭奪,最有名的余額寶更是創下了半年規模沖到5000億元的新速度。在此情況下,“聽話”的銀行將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從銀行自身來說,似乎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其次,在存貸比75%規定下,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速的降低。若需求不變,存款供給的減少顯然將擡高資金價格,這將導致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此舉亦明顯與236號文的目的南轅北轍。

           實際上,236號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銀行選擇拉長“沖存款”的時間,例如從最後一天拉長到最後五天、十天乃至十五天。畢竟,如果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將減少同比例的貸款,與此相應的是放棄存貸利差部分所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時,銀行貸款資源的減少,也意味著無法拓展新的客戶,甚至於無法滿足已有客戶的需求,這對銀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相較而言,拉長“沖存款”時間,最多僅是增加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導致利差有所縮小,同時在維持已有存量客戶基礎上,開發新客戶,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更何況,如果市場資金需求旺盛,則因拉長“沖存款”時間而增加的成本更可以轉嫁給貸款客戶。可以想象,如果將銀行業內部看成一個個互相博弈競爭的個體,那麽從納什均衡角度,對每家銀行來說,最優的方案顯然在於更加賣力的、更長時點的吸收存款。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宏觀貨幣政策,不放開對直接融資的各種管制,以及不降低政府投資對民間資金的擠出效應下,任何試圖僅僅依靠管制降低資金成本的措施,其最終結果只可能事與願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3

存款「沖時點」痼疾難消 熊熊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v5e7.html


本刊特約作者  陳同輝/文  2014-09-19 《證券市場周刊》

         中國銀監會、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於912日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36號文”),主要包括敦促銀行改善考核體系、禁止違規吸收與虛假增加存款,以及通過量化指標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三部分。顯而易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約束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然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任何不顧市場規律,簡單粗暴的管制行為,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可能事與願違,加大市場扭曲。在筆者看來, 236號文恰恰有此風險。

          從近幾年看,銀行在月末、季末時點,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存款沖動,在此沖動下往往伴隨著高息攬儲,從而擡高市場資金價格。資金價格的提高通過銀行體系傳導到貸款方,導致貸款利率易升難降。因此,如果扼殺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便可讓高息攬儲現象消失,從而間接起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其實完全經不住進一步的仔細分析。任何問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知道問題的根源,並針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僅僅只是針對現象進行簡單的壓制,則問題不僅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可能更增加其複雜性。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考慮企業融資成本問題,目前在間接融資市場上,普遍存在融資貴,融資難現象,此兩者既相互聯系,有略微區別。先說融資貴,從字面理解,融資貴說的是價格問題,也就是貸款價格普遍高於企業可承受範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11%,而同時期企業貸款利率普遍高於6%,甚至於9%,由此可見,融資貴確實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之一。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其次,由於金融業產品並非售賣,而是使用權在一定時間內的讓渡,因此其價格除取決於供求關系外,也受市場風險溢價影響。過往幾年,某些行業因銀監會限制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由此轉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尋求獲取資金。與銀行不同,信托等機構的盈利依靠管理費而非利差,也並不需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壞賬提供類似銀行業標準的足額撥備,因此能夠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價格吸收市場上的資金,外加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溢價降低。在此情況下,以逐利為目的的資金流向自然不可避免的提高市場整體的融資成本。

          從供求關系來說,如果供求失衡,則價格會自動調整以實現供求的再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融資貴,而融資難現象的出現,則源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在中國融資市場,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包括央行、銀行以及企業。從央行來說,其通過控制基礎貨幣投放速度,間接限制了一定時間內可用M2總額。而對處於傳導鏈條核心位置的銀行來說,其發放貸款的能力受到存款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銀行法》中關於存貸比75%規定。一般而言,M2增量由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或者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以及通過貸款派生存款產生,在75%存貸比限制下,一旦央行限制基礎貨幣投放,而外匯占款又逐漸降低,則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被75%存貸比限制住,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供獲取的資金數量相對不足。而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受制於管理層規定的各項資產風險權重以及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由於資產風險權重在短時期內無法進行重大變更,外加在資本市場低迷情況下,銀行融資能力受限,核心資本充足率便成了制約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從已經披露的2014年銀行業半年報看,由於受到存款增幅放緩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銀行貸款投放的速度大為減緩,一些股份制銀行更是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核心的銀行已經開始減緩資金的供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存在降低的可能。

         同時,在資金需求方,融資難,則源於以國家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入要素市場存在約束情況下,任何政府投資,都不可避免的通過對要素的占用而減少民間對資金的獲取。在央行緊縮貨幣以及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受限情況下,由於先前大量開工的國家投資項目無法立即停工,資金無法從這些項目中退出,這使得市場上可供民間投資使用的資金數量大幅降少。在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共同作用下,收益較低的房屋按揭貸款以及無抵押、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貸款等自然被銀行首先排除在外。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要解決,則必須對癥下藥。而236號文卻尋求在不解決根本原因、不改變供求關系的情況下,通過條文管制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其最終結果只可能是事與願違。

存款爭奪戰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需做個邏輯推演。假設銀行十分“聽話”,停止存款“沖時點”,同時也不以各種方式高息攬儲,那麽這對銀行來說無異於自廢武功,因為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原料是資金,在銀行則是存款。一旦存款流失,則銀行資產方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不幸的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金融業各子行業間對資金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分行業看,保險業為了應對多年保費增速低迷的困境,於2013年動手修改預定利率,以增加對資金的吸引力,在費率新規下,2014年上半年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8%,一掃前幾年的萎靡之勢。與此同時,各種貨幣市場基金也借助互聯網手段參與對資金的爭奪,最有名的余額寶更是創下了半年規模沖到5000億元的新速度。在此情況下,“聽話”的銀行將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從銀行自身來說,似乎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其次,在存貸比75%規定下,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速的降低。若需求不變,存款供給的減少顯然將擡高資金價格,這將導致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此舉亦明顯與236號文的目的南轅北轍。

           實際上,236號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銀行選擇拉長“沖存款”的時間,例如從最後一天拉長到最後五天、十天乃至十五天。畢竟,如果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將減少同比例的貸款,與此相應的是放棄存貸利差部分所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時,銀行貸款資源的減少,也意味著無法拓展新的客戶,甚至於無法滿足已有客戶的需求,這對銀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相較而言,拉長“沖存款”時間,最多僅是增加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導致利差有所縮小,同時在維持已有存量客戶基礎上,開發新客戶,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更何況,如果市場資金需求旺盛,則因拉長“沖存款”時間而增加的成本更可以轉嫁給貸款客戶。可以想象,如果將銀行業內部看成一個個互相博弈競爭的個體,那麽從納什均衡角度,對每家銀行來說,最優的方案顯然在於更加賣力的、更長時點的吸收存款。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宏觀貨幣政策,不放開對直接融資的各種管制,以及不降低政府投資對民間資金的擠出效應下,任何試圖僅僅依靠管制降低資金成本的措施,其最終結果只可能事與願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4

存款「沖時點」痼疾難消 熊熊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v5e7.html


本刊特約作者  陳同輝/文  2014-09-19 《證券市場周刊》

         中國銀監會、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於912日聯合下發《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36號文”),主要包括敦促銀行改善考核體系、禁止違規吸收與虛假增加存款,以及通過量化指標對違規行為進行懲罰三部分。顯而易見,其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通過約束商業銀行存款沖時點行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然而,市場自有其運行規律,任何不顧市場規律,簡單粗暴的管制行為,不僅無法達成目的,反而可能事與願違,加大市場扭曲。在筆者看來, 236號文恰恰有此風險。

          從近幾年看,銀行在月末、季末時點,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存款沖動,在此沖動下往往伴隨著高息攬儲,從而擡高市場資金價格。資金價格的提高通過銀行體系傳導到貸款方,導致貸款利率易升難降。因此,如果扼殺銀行的存款沖時點行為,便可讓高息攬儲現象消失,從而間接起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這種邏輯看似合理,其實完全經不住進一步的仔細分析。任何問題,要做到標本兼治,必須知道問題的根源,並針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僅僅只是針對現象進行簡單的壓制,則問題不僅無法得到解決,反而可能更增加其複雜性。

融資成本居高不下

          考慮企業融資成本問題,目前在間接融資市場上,普遍存在融資貴,融資難現象,此兩者既相互聯系,有略微區別。先說融資貴,從字面理解,融資貴說的是價格問題,也就是貸款價格普遍高於企業可承受範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率為6.11%,而同時期企業貸款利率普遍高於6%,甚至於9%,由此可見,融資貴確實是現實中企業所面臨的的困難之一。

既然是價格問題,那麽首先考慮的自然是供求關系,從需求方來說,是企業資金需求過旺,而從供給方面,則關鍵在於資金供給不足。從需求方來說,目前市場上巨大的資金需求來自於2009年四萬億刺激計劃,在此巨量刺激計劃下,無論是國企、地方政府,還是民營企業,都在極度樂觀前景的鼓勵下大幅增加投資,擴大產能。而這種投資對資金的需求與使用並不能在短期內發生改變,換句話說,實體經濟在資金需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慣性。而在資金的供給方,由於目前中國仍處於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階段,作為衡量資金緊缺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存量規模並不低,截至2013年年末,M2/GDP之比為195%。但是從增量上來說,這幾年M2增速相較以往卻大幅降低,數據上看,M2增速自2011年以來始終維持於13%14%區間,相較於2009年、2010年分別降低13個百分點與6個百分點。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供求關系而言,目前融資貴問題在於存量資金未盤活,而增量資金又無法滿足經濟增長的內生需求。

         其次,由於金融業產品並非售賣,而是使用權在一定時間內的讓渡,因此其價格除取決於供求關系外,也受市場風險溢價影響。過往幾年,某些行業因銀監會限制而無法從銀行獲得融資,由此轉向信托、基金子公司等渠道尋求獲取資金。與銀行不同,信托等機構的盈利依靠管理費而非利差,也並不需要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壞賬提供類似銀行業標準的足額撥備,因此能夠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的價格吸收市場上的資金,外加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兩者共同作用,導致市場無風險利率上行,風險溢價降低。在此情況下,以逐利為目的的資金流向自然不可避免的提高市場整體的融資成本。

          從供求關系來說,如果供求失衡,則價格會自動調整以實現供求的再平衡,因此,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融資貴,而融資難現象的出現,則源於中國市場的特殊情況。在中國融資市場,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包括央行、銀行以及企業。從央行來說,其通過控制基礎貨幣投放速度,間接限制了一定時間內可用M2總額。而對處於傳導鏈條核心位置的銀行來說,其發放貸款的能力受到存款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貸款投放能力受制於存款的主要原因在於《商業銀行法》中關於存貸比75%規定。一般而言,M2增量由央行通過貨幣工具或者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以及通過貸款派生存款產生,在75%存貸比限制下,一旦央行限制基礎貨幣投放,而外匯占款又逐漸降低,則銀行通過貸款創造存款的能力就被75%存貸比限制住,這意味著市場上可供獲取的資金數量相對不足。而核心資本充足率則受制於管理層規定的各項資產風險權重以及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能力。由於資產風險權重在短時期內無法進行重大變更,外加在資本市場低迷情況下,銀行融資能力受限,核心資本充足率便成了制約銀行貸款投放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從已經披露的2014年銀行業半年報看,由於受到存款增幅放緩以及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限制,銀行貸款投放的速度大為減緩,一些股份制銀行更是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這意味著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核心的銀行已經開始減緩資金的供應,貨幣政策傳導的有效性存在降低的可能。

         同時,在資金需求方,融資難,則源於以國家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投入要素市場存在約束情況下,任何政府投資,都不可避免的通過對要素的占用而減少民間對資金的獲取。在央行緊縮貨幣以及銀行貸款投放能力受限情況下,由於先前大量開工的國家投資項目無法立即停工,資金無法從這些項目中退出,這使得市場上可供民間投資使用的資金數量大幅降少。在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共同作用下,收益較低的房屋按揭貸款以及無抵押、風險較大的小微企業貸款等自然被銀行首先排除在外。

          可以說,目前市場上出現的融資難、融資貴現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結果,要解決,則必須對癥下藥。而236號文卻尋求在不解決根本原因、不改變供求關系的情況下,通過條文管制以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難題,其最終結果只可能是事與願違。

存款爭奪戰

          其實,要理解這點我們只需做個邏輯推演。假設銀行十分“聽話”,停止存款“沖時點”,同時也不以各種方式高息攬儲,那麽這對銀行來說無異於自廢武功,因為金融業與其他行業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原料是資金,在銀行則是存款。一旦存款流失,則銀行資產方業務也就成了無源之水。不幸的是,在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的今天,金融業各子行業間對資金的爭奪已經進入白熱化,分行業看,保險業為了應對多年保費增速低迷的困境,於2013年動手修改預定利率,以增加對資金的吸引力,在費率新規下,2014年上半年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20.8%,一掃前幾年的萎靡之勢。與此同時,各種貨幣市場基金也借助互聯網手段參與對資金的爭奪,最有名的余額寶更是創下了半年規模沖到5000億元的新速度。在此情況下,“聽話”的銀行將面臨存款流失的風險,從銀行自身來說,似乎不會做出如此選擇。其次,在存貸比75%規定下,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銀行可貸資金規模增速的降低。若需求不變,存款供給的減少顯然將擡高資金價格,這將導致市場上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將進一步加劇,此舉亦明顯與236號文的目的南轅北轍。

           實際上,236號文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銀行選擇拉長“沖存款”的時間,例如從最後一天拉長到最後五天、十天乃至十五天。畢竟,如果放棄對存款的爭奪,意味著將減少同比例的貸款,與此相應的是放棄存貸利差部分所帶來的營業收入。同時,銀行貸款資源的減少,也意味著無法拓展新的客戶,甚至於無法滿足已有客戶的需求,這對銀行來說,存在客戶流失,市場份額降低的風險。相較而言,拉長“沖存款”時間,最多僅是增加銀行獲取資金的成本,導致利差有所縮小,同時在維持已有存量客戶基礎上,開發新客戶,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更何況,如果市場資金需求旺盛,則因拉長“沖存款”時間而增加的成本更可以轉嫁給貸款客戶。可以想象,如果將銀行業內部看成一個個互相博弈競爭的個體,那麽從納什均衡角度,對每家銀行來說,最優的方案顯然在於更加賣力的、更長時點的吸收存款。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宏觀貨幣政策,不放開對直接融資的各種管制,以及不降低政府投資對民間資金的擠出效應下,任何試圖僅僅依靠管制降低資金成本的措施,其最終結果只可能事與願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9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