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吐槽減稅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ovt.html
上週寧波開始減稅新政。號稱這是拯救民營企業。

不過在我看來這個好像是開錯藥方。

當然也是地方政府不得已為之。

可以仔細看下寧波的新26條。http://zj.sina.com.cn/zt/finance/2012shui/index.html
所謂的減稅都是有前提條件的所謂高科技所謂技改。誰來認定?誰來蓋章?所以減稅的本質還是公權力擴張。而且還是在地方政府責權範圍內的圖章。這個減稅的本質還是圖章的價格。

看來形勢很嚴峻有消息報導北侖第一電廠發電同比下降21%

國電電力公告顯示,其所屬全資及控股發電企業上半年發電小幅增長3.25%。其中,浙江北侖第一電廠同比下降21.43%。

回頭看這些年中國的進步大約就兩件事情1.改革2.開放

改革就是明晰產權,換個角度說就是限制公權力。從文化革命後期的100%的公有制變成逐步的私有制。這過程中帶來巨大的活力。

開放就是打破鐵幕融入全球化。這個是以加入WTO為最明顯的標誌。

當下說的所謂和諧。
對改革來說和諧就是別動維持原狀,所謂改革一定要出動某些人利益。
對開放來說就是GFW
所以這是倒退。
這次的減稅也是如此。改革的本質是縮小公權力的範圍。現在的減稅是公權力的擴張
這很扯。

從絕對數來說中國的稅收並不高。只是稅收是雙向的。付出的是稅收得到的是公共服務。
付出和得到不匹配才是問題的核心。
單就企業來說自生自滅是最好的辦法。東邊日出西邊雨:)
政府過多的涉及企業擴張公權力非常的扯淡。看看塞維就知道。

當然限制公權力的所謂職能不在地方政府。連個所有人都認同的family plan都搞不定。我看沒戲。
別說限制鳥不擴張就好了。
最近唯一有趣的透明三公經費。這個其實是讓媒體限制公權力。這招上次用的最老練的是劉明康用媒體干某個西南省會城市想賴賬。報紙一登立刻趴下。


胡亂吐槽。閒著也是閒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316

礦山減稅聲再起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25/100486382_all.html#page2
孫木(化名)是河北承德一家鐵礦石礦山的所有者。2010年,他花了近2億元購買了這座年產約30萬噸、原礦品位在20%-30%的礦山。如今經營不到三年,他卻迫切地想要賣掉礦山,逃離採礦業。

  「這個行業利潤太低,我們的礦還屬於資源比較好的,當時2億全是自有資金投入,去年產了30萬噸鐵礦石,銷售2個多億,淨利才2000萬元左右,光稅就交了7000萬元。地方上看得很緊,不如投資做其他的。」孫木對財新記者稱。

  在他看來,國內礦山之所以利潤不高,一是資源稟賦不好,品位低,生產成本高;二是稅費過重。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下稱中鋼協)副秘書長李新創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大部分行業的稅賦都不超過20%,但國內礦企的稅賦達到了25%,而國外礦山的稅賦則不到10%。

  針對國內礦山稅賦過高的問題,中鋼協、工信部已向有關部門提出了減稅建議。1月5日,中鋼協會長王青海在2013年理事(擴大)會議上透露,中鋼協在去年10月向有關部門提交了《關於建議調整鐵礦石山稅費政策的報告》,就減輕鐵礦山企業經營負擔明確提出五條減免建議。

  即便行業協會在積極推進礦山減稅,孫木去意已決。「減稅提了好幾年,也沒見落實,我已經不抱希望。現在即使虧錢,也要找買家。」

  中鋼協另一位負責人士對財新記者證實,「目前,減稅方案雖然報上去了,但財政部一直沒有動作,何時能減,現在還真不好說」。

  在冶金工業主管部門看來,礦山減稅勢在必行。「減輕礦山的負擔,可以讓國內礦更有競爭力,鐵礦石產量會加快增長,對外依存度就會降下來,國際鐵礦石供求關係可能會改變。」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解三明博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國內礦山減稅真能改變鐵礦石的供求關係嗎?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分析師指出,由於國內鐵礦石品位先天不足,鐵礦石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很難隨著價格變動及供求關係而改變。

國產礦的成本賬

  孫木當初之所以下決心買下承德的鐵礦,看中的是其相對較好的資源品位。承德是中國鐵礦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礦石品位普遍不高,孫木所擁有的鐵礦石品位在25%左右,已是相對較高了。

  2010年,像孫木這樣轉行闖入採礦業的民營業主不勝枚舉。那時,礦山企業效益較好,不僅礦山企業紛紛投資擴建,鋼鐵企業、社會資本也都湧入礦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中國鐵礦採選業固定資產投資1066億元,超過2003年到2009年七年累計完成投資量(1920億元)的一半。到2010年底,中國已形成12億噸/年的原礦生產能力,其中民營礦山產量佔比超過30%。

  孫木給財新記者算了一筆自己礦山的成本賬。採礦之後還需要選礦,生產出的鐵精粉達到65%的純度,才能滿足煉鋼的需要。「我們的整個生產成本將近每噸500元左右,但我們的出廠價要到每噸700元才能保本。」因為稅費大概要每噸200元-300元。

  孫木列舉了其企業所需繳納的稅,包括:增值稅17%;資源稅每噸9元;所得稅25%;土地使用稅按每平方米3元計算;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稅、地方教育費以增值稅9%徵收;印花稅按供銷合同金額的萬分之三計算;河道費按銷售收入千分之一收取;房產稅按每平方米1.2元計算。「這些只是稅,還不包括費,比如資源補償費。」孫木稱,資源補償費並沒有明確的徵收比例,去年他的礦山交了300萬元的資源補償費。

  中國礦業聯合會(下稱中礦聯)調查顯示,中國鐵礦石企業的綜合稅負率達25%。李新創也指出,礦山企業面對的不僅僅是增值稅的問題,是綜合稅負。「很多礦山都在偏僻的地方,而越窮的地方稅賦越高。當地政府一心指著礦山致富。」

   「國內冶金礦山企業稅費負擔率2001年時約15%,現在經營環境這麼糟糕,稅負反而大幅提高,企業肯定受不了。」上述中鋼協負責人士也認為目前礦企稅負狀況過於沉重。

   孫木的礦山一度就因為「受不了」而停產。2012年,進口鐵礦石市場從4月的每噸150美元持續下跌,跌至9月初最低達到88美元/噸。而孫木的礦山成本高達700元/濕噸(約110美元/濕噸),礦價早已跌破其成本線,他只得停產。在此期間,不單是孫木這樣的民營礦山,像河北鋼鐵集團、鞍鋼集團旗下礦業公司等大型礦企,也都選擇了停產。

  「鞍鋼等大鋼廠,他們有自己的礦山卻很少開採,也是因為成本上漲的原因。」上述中鋼協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

減稅減什麼

  每次鐵礦石價格下跌,都伴隨著礦山減稅的消息,但每次都「不靠譜」地不了了之。2009年,由於受金融危機影響,礦價一路下跌,跌破80美元/噸。當時中礦聯協助工信部對國內礦山企業做了調研,並上報了減稅方案。「當時提出的主要減稅措施是通過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增加抵扣項目,來減輕冶金礦山負擔。」上述中鋼協負責人士表示。但最後沒有得到財政部回應。

  在這位中鋼協人士看來,擴大增值稅抵扣範圍,其實是根據鐵礦石企業特點設置的。「國內礦山企業外購原料極少,主要是購買一些炸藥,設備投入也是一次性的,可用於抵扣的增值稅稅額少,造成採掘工業增值稅平均比加工工業增值稅高出5個-8個百分點。」他透露,在最近一次中鋼協上報的方案中,對減免增值稅這一塊也有所體現。

  另外,礦山企業交給政府的資源稅、礦山資源補償費、含在生產用油中的燃油稅及其他小稅(車船稅、房產稅、契稅、印花稅、城建稅、教育附加等),都作為增值額據以徵收增值稅,是稅上加稅,重複徵稅。「在這一方面,我們也提出了要求。」上述中鋼協負責人士稱,比如礦山即使不出礦石也要上繳燃油消費稅,這顯然不合理。

  此外,上述中鋼協負責人士表示,「在資源稅這一方面,我們也提出了調整措施。目前,中國的礦產資源稅費是按噸位收取的,開採貧礦和富礦是一個稅費率,而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利潤卻大不相同,從而影響了企業開採利用低品位礦的積極性。」現有方式對鐵礦石徵稅,最優資源每噸原礦16.50元,最劣資源10元/噸,均降低稅率按80%徵收。

   「其實,我們這次提出調整不是簡單地說減稅,而是呼籲給國內礦山一個公平的稅賦。」李新創對財新記者表示,國內大部分行業的稅賦都不超過20%,而國外礦山的稅賦不到10%,對國內礦企徵收25%的稅賦,顯失公平。

減稅難救國內礦

  中鋼協和工信部積極呼籲減稅,提出的一大理由就是減稅可以增加國內礦山企業與外礦企業的競爭力,從而增加中國對鐵礦石資源的掌控力。

  「過高的稅負在抬高國內礦成本同時,也間接推高了國際礦價格。因此,給國內礦山公平的稅負十分必要。」李新創強調。

  解三明也表示,「如果減輕礦山的負擔,可以讓礦山更有競爭力,國內鐵礦石產量將會加快增長,對外依存度就會降下來,國際鐵礦石供求關係可能會改變」。

  但一位資深行業分析師指出,假設礦山企業綜合稅負在25%的基礎上減少10個-15個百分點,估計每噸將減少成本70元-100元,國內礦一般成本仍高於每噸80美元。而國外礦山多為露天礦,開採便利,以力拓和必和必拓為例,其礦山成本僅為每噸30美元-40美元。進口鐵礦石在價格方面佔絕對優勢。

   「礦山企業減稅確實能拉低價格,比如在國際礦價下跌時,能夠扛得更久,不至於跌到每噸八九十美元就減產了,這樣也可以拖著進口礦持續下跌一陣子。」國內一家著名評級機構的鋼鐵行業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表示。

  但這位分析師認為,國內礦減稅在減少中國對外礦石依存度方面效果不會明顯。

  由於國產礦主要品種為鐵精粉,塊礦較少,不能單獨燒結,因此必須進口粗粉,入爐塊礦也必須進口。同時,國產礦資源分散,礦床類型多,大型企業少,多數鐵礦石質量很難保持穩定,而質量穩定性對企業生產至關重要。比較而言,進口礦品質更為穩定。

  寶鋼原材料中心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達了相同觀點。「像我們的高爐設計,包括鞍鋼的鮁魚圈分公司和首鋼的曹妃甸都需要用外礦,因為需要高品質的鐵礦石,而國內礦品位低,質量不穩定,會影響我們生產。」他認為,減稅可能對中小鋼廠意義更大。

  但在中小鋼廠看來,即使減稅成功,也不意味著國內礦的採購會大量增加,「主要還是看價格,如果國內外礦價都在下跌,鋼廠肯定還是會選擇品質較好的進口礦。」一位中型鋼廠人士仍持悲觀看法。

  五礦一位中層管理人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直言,礦山減稅無必要,「國內礦山的品位決定了其成本根本無法與國外礦山抗衡,減稅後,礦山企業有更多利潤空間,則會促進低品位礦山的開發,進一步造成資源浪費,得不償失。」這一觀點比較接近包括財政部在內的國家有關資源管理部門的看法。

  「我認為中國不應該採取加大開採國內鐵礦石來減少對海外供應的依賴,而是應該通過收購來真正降低鐵礦石的成本。」麥格理一位分析師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30

英國準備對頁岩氣大幅減稅複製美國能源革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474

英國財長奧斯週五可能將承諾對頁岩氣行業實施全球最優惠的稅率,英國希望藉以此促進本國的能源革命。

FT報導,英國財長準備將把頁岩能源稅率下調至30%,而其他國家一般的石油和天然氣稅率一般為62%。

與此同時,英國財政部將要求能源公司至少為每口鑽探的油井貢獻至少10萬英鎊社會福利費。

英國政府正試圖複製一場美國頁岩石油革命,水力壓裂法等新技術讓美國本土出產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氣,從而壓低了美國家庭和企業能源價格。

英國首相卡梅倫最近公開表態「嫉妒」美國的能源產業。

不過環保組織憂慮開採頁岩天然氣可能造成的污染,水力壓裂法可能污染地下水源,並釋放溫室氣體甲烷。

英國地質調研協會最新報告認為,北部英格蘭地區的頁岩天然氣儲量,比原先估計的英國全國儲量高出一倍多。

英國能源大臣Michael Fallon週四對英國國會表示,英國現在還需要相當於目前產量3/4的石油和天然氣。

「能源是我們經濟的關鍵組成保護費,未來數十年一直如此,即便我們將進入一個低碳經濟」。

 但是影子能源大臣Tom Greatrex卻認為,沒有證據頁岩天然氣能對英國能源價格造成相同的影響。

他在表示對頁岩天然氣謹慎支持的同時指出:「基於氣體交易方式,假設天然氣價格將會便宜而模仿美國的做法經不起推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9

路透:中國結構型減稅 減的只是增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32

近兩年,結構型減稅一直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中國政府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從提高營業稅和增值稅起征點,到自2012年率先在上海試點的營業稅改增值稅,以及將在2015年全面完成營改增等。那麽自試點至今真實減稅規模到底多大?

財政部,2013年減稅規模超過1400億元,比2012年426億元的規模高出近1000億元。

路透報道梳理了2012年以來財政部公布的國內增值稅,營業稅及整體稅收數據表明,中國一方面在實施結構型減稅,另一方面,涉及相關稅種的稅收規模卻只增未減,放緩的只是該項稅收的增幅而已。

時間 國內增值稅(萬億)/增幅 營業稅(萬億)/增幅 稅收收入(萬億)/增幅  中央財政收入比預算超收
2014年上半年 1.52/6.1%(扣除營改增1.4%) 0.92/4%(營改增11%) 6.4 /8.5%  
2013年 2.88/9% 1.72/9.3% 11.05/9.8% 113.77
2012年1月1日營改增上海試點 2.64/8.9% 1.57/15.1% 10.06/12.1% 255.23

為何真減稅,減的只是稅收增長的速度?路透提到:

中國經濟總量的擴大,以及結構型減稅政策優惠帶來更多稅源,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相關稅收規模只增不減的原因

但是,中國每年兩會確定的當年財政收入增幅目標,更像是要確保當年完成稅收任務的軍令狀,也使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部分地區為確保完成稅收任務征收“過頭稅”,加重企業負擔,成為逆向調節的工具,讓結構型減稅的優惠政策本意與實際上要求完成增收目標的政府行為變得自相矛盾。

自2012年以來,中國GDP增速告別了多年接近兩位數的增速,中國的財政收入也終結了多年來維持在20%左右的高增長。但財政及稅收收入整體增幅仍快於GDP增幅,財政超收成為常態。

路透社援引一位不願具名的財稅官員稱,預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預算要公開、透明和細化。同時要求對預算支出剛性控制,預算收入則采取彈性控制。

“這意味著今後涉及到不管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的支出,如果沒有出現特別重大的事件,原則上是不能突破支出預算的。而收入彈性控制,就意味著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財政收入不能采取剛性的,即主要是稅收手段,來實現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89

國務院出臺新措施進一步減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31

屏幕快照 2014-09-24 下午7.23.08

周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要完善現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通過減輕稅負,加快企業設備更新、科技研發創新,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

會議規定,對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用於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超過100萬元的,可按60%比例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雙倍余額遞減等方法加速折舊。

另外,對所有行業企業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產,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

中國政府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支持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決定進一步開放國內快遞市場、推動內外資公平有序競爭。

會議指出,順應新技術革命潮流,推動中國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必須更大力度推進企業技術改造。要用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改革辦法,完善現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通過減輕稅負,加快企業設備更新、科技研發創新,擴大制造業投資,促進大眾創業,這對於傳統產業“破繭化蝶”,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和活力,實現提質增效升級和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確定:

一是對所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用於研發的儀器、設備,單位價值不超過100萬元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超過100萬元的,可按60%比例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雙倍余額遞減等方法加速折舊。

二是對所有行業企業持有的單位價值不超過5000元的固定資產,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

三是對生物藥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企業2014年1月1日後新購進的固定資產,允許按規定年限的60%縮短折舊年限,或采取雙倍余額遞減等加速折舊方法,促進擴大高技術產品進口。根據實施情況,適時擴大政策適用的行業範圍。

會議要求加快落實上述政策,努力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武裝“中國制造”,推出附加值更高、市場競爭力更強的產品。

會議認為,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打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是我國長期堅持的重大政策取向。目前我國國際快遞業務已基本對外資開放,主要城市國內快遞業務也已對部分外資企業分批開放。依據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承諾,進一步放開國內市場,讓國內外快遞企業同臺競爭,有利於倒逼國內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升服務水平,使廣大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同時,推動快遞業成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黑馬”,也能促進物流業上臺階,進一步搞活流通、拉動內需,增加社會就業,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積極出力。會議決定,全面開放國內包裹快遞市場,對符合許可條件的外資快遞企業,按核定業務範圍和經營地域發放經營許可。

會議強調,要堅持放管結合,確保快遞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一是完善經營許可程序,加強資質審核。簡化手續,提高效率。二是推進快遞與電子商務、制造業聯動發展,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順暢對接,支持解決城市快遞車輛通行難等問題。保障寄遞安全。三是鼓勵快遞企業兼並重組,完善和落實重組備案、外資並購審查等制度。加強代理和加盟企業管理,嚴肅查處非法經營、超範圍經營、違規代理等行為。讓快遞這一朝陽產業更加紅火,為刺激居民消費創造條件,便利廣大商家和億萬群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77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確定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 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 Julian-Z

http://xueqiu.com/7535271733/36963616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確定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 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部署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以公共產品投資促進穩增長調結構,決定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助力貧困學子和技能型人才成長。
  會議認為,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加力增效。要堅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圍繞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新引擎,以擴大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改造傳統引擎,加強定向調控,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用減稅降費鼓勵創業創新,帶動社會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推進包括重大水利工程在內的公共設施建設,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推動結構調整和相關產業發展。
  會議確定,在前期國家已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基礎上,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減稅降費力度。一是從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將享受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範圍,由年應納稅所得額10萬元以內(含10萬元)擴大到20萬元以內(含20萬元),並按2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助力小微企業盡快成長。二是從2015年4月1日起,將已經試點的個人以股權、不動產、技術發明成果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投資的實際收益,由一次性納稅改為分期納稅的優惠政策推廣到全國,以激發民間個人投資活力。三是將失業保險費率由現行條例規定的3%統一降至2%,單位和個人繳費具體比例由各地在充分考慮提高失業保險待遇、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補貼政策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初步測算,僅這一減費措施每年將減輕企業和員工負擔400多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143

台灣車廠市占狂掉 該減稅相救?



2015-08-17  TCW

如果你是有意換購新車的準車主,以下競爭車款,你會怎麼選擇?

日系房車,日本原裝進口的馬自達3,新車價六十九萬九千元起;國產本田Civic,入門車七十三萬九千元。另一組是日本進口的豐田Rav4休旅車,基本款八十六萬九千元,只比國產日產最新推出的X-Trail多一萬元。

警訊又起

進口車國產價,蠶食市占

七月國內新車銷售數據,清楚說明消費者對進口車的偏好。

馬自達3與豐田 Rav4,當月分別以一千三百三十五輛、二千七百五十二輛,大幅領先本田 Civic與日產X-Trail的四百四十一輛與一千兩百零九輛。豐田Rav4更「完勝」本田CR-V、福特Kuga等國產休旅車,成為該級距的市場冠軍。

進口車具價格競爭力,表面上是日圓重貶,市場自由競爭結果。然而,進口車賣國產車價格,搶進中型房車與休旅車,合占市場大餅半數以上主流市場,卻正帶來國產車市占率快速流失的板塊移動效應。

根據統計,今年一至七月,國內新車銷售累計達二十六萬四千輛,總市場微幅成長三?二%,但進口車同期成長率卻高達二○?五%;市占率更飆至三六%新高。

憂心有理

內需萎縮,衝擊全供應鏈

「(進口車市占率)一旦跨越四成,將嚴重衝擊本土汽車產業,」車輛同業公會理事長、裕隆日產總經理蔡文榮指出,進口車挾匯率優勢擴大市占率,將使國產車現 地組裝越來越不具規模效應。首當其衝的是,產能利用率原本偏低的福特六和、台灣本田,接下來是中華三菱和裕隆等整車廠,持續削減月販輛數不到五百輛的國產 車款導入計畫,其引發的骨牌性效應,將衝擊包括鋼材供應,以及零組件等供應鏈業者。

蔡文榮疾呼,當電子業出口已呈現大衰退,從產業整體發展的角度,政策面須思考透過減徵貨物稅等誘因,強化車價百萬元以內的國產平價車款競爭力,藉此鼓勵全台車齡十年以上的老車汰舊換新,擴大汽機車內需市場,「否則,台灣恐步上澳洲汽車業消失的後塵。」

澳洲汽車產業,短短不到十年內,國產車產量攔腰砍半;包括豐田、福特,以及通用等,最後三家整車廠,亦已宣布最遲於二○一七年底將相繼關閉,看在國內車廠眼中,確實令人膽戰心驚。

車測中心研究報告指出,澳洲雖有百年的汽車工業歷史,但近年政府採取自由化經貿政策,汽車進口關稅降至五%以下,是全球最低的市場之一;且澳洲積極與日韓等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汽車關稅降至零,加上因礦業榮景帶動澳幣升值,導致進口車競爭力大增。

反觀澳洲當地國產車,產量則從高峰時五十萬輛,萎縮到目前不到二十萬輛,導致成本居高不下,就連曾從澳洲整車出口量高達二十萬輛的豐田汽車,也宣布於明年 底關廠。因此,預計二○一七年底,與通用合資的當地車廠霍頓(GM-Holden)關閉後,澳洲將正式邁入全進口的汽車市場。

本土汽車產業消長,直接影響的是從業人員的就業機會。車輛公會統計,台灣的整車廠加上與零組件廠,總計創造八萬四千個就業人口。

金屬中心產業分析師薛乃綺也指出,國內車輛工業產值逾六千六百億元,占製造業總產值雖僅約五%,卻是帶動上下游鋼鐵、玻璃、橡膠等,關聯性產業的火車頭;尤其,母國市場的存在,更是汽車電子等下一階段關鍵零組件的研發平台,對整體製造業升級具戰略性價值。

治本不易

鞏固聚落不能只靠減稅

不過,值此政府財政困難,若替特定產業減稅,必受到極大爭議。因為,從車輛公會的產業概況分析顯示,二○一四年,台灣整車廠生產輛數達三十八萬輛(含國瑞 汽車出口中東逾九萬輛),整車廠與零組件廠的年產值,因出口增長,分別有超過一○%的兩位數成長,實看不出減稅救汽車業的迫切性。

一位不願具名的韓系品牌資深主管,也不認同減稅的必要性,因為汽車業是資金、技術密集,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產業,產業競爭力不是靠單一租稅就能保障;況且,幣值升貶只是短期波動,「日圓貶喊減稅救國產車,萬一之後日圓強彈,難不成就要增稅?」

蔡文榮則是提醒,一旦國產車市占流失,進口車成長進入正向循環,動搖產業聚落,再談救國產車廠,就為時太遲了。尤其全世界汽車業的產能嚴重的供過於求,中 國市場整車廠總產能高達四千萬輛,但去年市場銷量不過二千三百多萬輛;日本也正在積極擴大製造業回流,重新啟動零組件廠外銷的出口動能,都有可能取代台灣 汽車產業現階段的出口利基。

一名車輛公會理事私下表示,要替有車階級減稅,社會觀感一定不好,但國產車市場萎縮的遠憂,絕對是嚴肅的產業議題,「不管明年哪一黨執政,這是早晚要面對的產業難題!」

【延伸閱讀】匯率優勢,讓進口車衝36%新高—近年國產、進口車市占比率變化

2011年

進口車:25.67%

國產車:74.33%

2012年

進口車:27.02%

國產車:72.98%

2013年

進口車:30.39%

國產車:69.61%

2014年

進口車:33.08%

國產車:66.92%

2015年 (國內新車總銷售26.4萬輛)

進口車:36%(進口車一年增加2.92個百分點)

國產車:64%

註:2015係1-7月數據

資料來源:台灣區車輛工業同業公會

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953

創新企業有福了 國務院再推結構性減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0410.html

創新企業有福了 國務院再推結構性減稅

一財網 陳益刊 2015-10-21 20:37:00

減稅政策不一定要直接體現在稅率下調,稅基縮小同樣有效。而且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範圍針對性強,鼓勵企業創新。

重視研發、創新的企業再迎利好政策。

10月2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確定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力度,並決定在全國推廣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推進結構調整,助力創業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研發費用擴圍這一減稅政策針對性強,將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創新。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擴圍至全國,也體現了試點可複制可推廣的改革成就。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第二次擴圍

國務院常務會議稱,從2016年1月1日起,國家放寬享受加計扣除政策的研發活動和費用範圍。除規定不宜適用加計扣除的活動和行業外,企業發生的研發支出均可享受加計扣除優惠。在原有基礎上,外聘研發人員勞務費、試制產品檢驗費、專家咨詢費及合作或委托研發發生的費用等可按規定納入加計扣除。

所謂研究開發費用的加計扣除,是指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

比如A企業可享受研發費用150%的加計扣除政策,假設該企業當年開發新產品費用實際支出100萬元,卻可以享受150萬元(100*150%)元的稅前攤銷(一般攤銷年限不低於10年),這實際上降低了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是一種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根據《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2008年起,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有8項,分別是新產品設計費、新工藝規程制定費以及與研發活動直接相關的技術圖書資料費、資料翻譯費;在職直接從事研發活動人員的工資、薪金、獎金、津貼、補貼等。2013年起,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第一次擴圍,新增5項,如在職直接從事研發活動人員“五險一金”、新藥研制的臨床試驗費等費用納入稅前加計扣除。而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則是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範圍第二次擴圍。

上海一家公司的財務總監對本報稱,這個政策鼓勵研發、鼓勵企業技術革新,對高新技術企業和制造企業比較有利。

楊誌勇告訴本報記者,減稅政策不一定要直接體現在稅率下調,稅基縮小同樣有效。而且擴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範圍針對性強,鼓勵企業創新。

另外,國務院常務會議還表示,允許企業追溯過去3年應扣未扣的研發費用予以加計扣除,並簡化審核,對加計扣除實行事後備案管理。對可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實行歸並核算。

會議指出,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定向結構性減稅拉動有效投資、推動“雙創”、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

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

國務院常務會議表示,為更大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的驅動力,會議決定,將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部分所得稅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

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從2015年10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有限合夥制創投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於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該創投企業的法人合夥人可按投資額的70%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居民企業轉讓5年以上非獨占許可使用權取得的技術轉讓所得,可享受500萬元以內部分免征、超過500萬元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

第二,從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以未分配利潤、盈余和資本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高新技術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給予本企業相關技術人員的股權獎勵,個人股東和技術人員可在5年內分期繳納個人所得稅。

今年6月,國務院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有關稅收試點政策推廣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和綿陽科技城,此次則將上述所得稅優惠試點政策擴圍至全國。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555

宏觀稅負企穩29% 今年減稅有大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567.html

宏觀稅負企穩29% 今年減稅有大招

一財網 陳益刊 2016-02-22 23:08:00

2015年和2014年中國宏觀稅負均為29.1%。這是自2012年之後連續第四年維持在29%左右的水平。

中國宏觀稅負經過一個時期上升之後,在近些年減稅清費舉措下,穩定在29%左右。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口徑,2015年和2014年中國宏觀稅負均為29.1%。這是自2012年之後連續第四年維持在29%左右的水平。

中國29%宏觀稅負低於世界平均38.8%的水平,既明顯低於發達國家平均42.8%的水平,也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34.4%的水平(後三者均為2013年數據)。

宏觀稅負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政府收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體現政府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額,及政府與企業、居民個人之間占有和支配社會資源的關系。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主任張學誕告訴本報記者,宏觀稅負只是一個平均數,它的意義在於反映稅負變化趨勢,卻並不能說明稅負高低。“十三五”期間預計中國宏觀稅負將穩定在29%左右的水平。宏觀稅負背後的關鍵,是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是否能讓老百姓滿意。

2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而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亮點就是實行減稅政策,營業稅改增值稅(下稱“營改增”)將成為最大減稅亮點。

宏觀稅負企穩

宏觀稅負反映了政府職能的廣度和深度,以及政府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稅費的總體負擔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備受市場關註。

張學誕告訴本報記者,近20年宏觀稅負大體上呈現上升趨勢,這主要是因為政府的規模不斷擴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斷增加。在結構性減稅等舉措下,近幾年宏觀稅負有所穩定。

中國自1995年開始,宏觀稅負一路上升,新世紀以來尤其是2005年之後宏觀稅負加快上升。但近幾年,宏觀稅負保持穩定。根據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得的數據,2012年~2015年間,宏觀稅負(IMF口徑)均保持在29%,2015年宏觀稅負甚至較2012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穩定稅負”,張學誕表示,“十三五”期間宏觀稅負將大致維持在29%水平。

宏觀稅負一直是社會關註的焦點,而不同口徑的宏觀稅負數據差異較大,比如中金公司(大口徑)測算的2014年宏觀稅負高達37%,這顯著高於上述29%的宏觀稅負數據。

在計算口徑上,IMF 2001年制定的《政府財政統計手冊》是當前世界通行的政府財政統計標準。按照IMF的統計口徑,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包括公共財政收入、扣除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之後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但不能簡單相加,要扣除四本預算中的交叉重複部分。

中金公司計算的口徑中,政府性基金收入並未扣除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而且是四本預算的簡單相加,並未扣除交叉重複部分,因此所得的宏觀稅負數據遠高於29%。

那麽,既然2015年僅僅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就高達32547億元,為何計算宏觀稅負時的政府收入需扣除如此一大筆收入?

根據IMF的定義,國有土地出讓行為是一種非生產性資產的交易,結果只是政府土地資產的減少和貨幣資金的增加,並不帶來政府凈資產的變化,不增加政府的權益,因而不計作財政收入。

張學誕告訴本報記者,如果從小口徑(即稅收收入)來測算宏觀稅負,我國2014年宏觀稅負約為18.7%,這遠低於IMF口徑的29%。

宏觀稅負並非越低越好

在近些年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企業和個人反映稅負重的聲音愈加強烈。作為反映稅費負擔的重要指標,29%宏觀稅負與其他國家比較起來並不高,但為何一些企業和老百姓仍感稅負重?

張學誕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宏觀稅負只是平均數,有的企業稅負高於這個數字,也有的低於這個數字。而目前反映稅負重的企業,正是稅負高於平均數的企業。這是市場感受和數字有一定出入的主要原因。

另外,他接著解釋,我國出口退稅(2015年高達12867億元)只退給最後環節的出口企業,產業鏈前端繳納增值稅的其他企業,並沒有享受到出口退稅,因此這些企業感到稅負重。

那麽,29%的宏觀稅負究竟是高還是低?是否宏觀稅負越低越好?

張學誕告訴本報記者,宏觀稅負只能說明稅負變化趨勢,並不能說明宏觀稅負多高合適。從國際上看,對宏觀稅負合理區間也沒有共識。考察宏觀稅負是否合理,最關鍵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是否讓老百姓滿意。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認可以某個數據指標來判斷宏觀稅負合理與否。宏觀稅負是否合理,需要考慮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如果社會要求更高的社會保障水平、更好的公共服務,那麽這將意味著更高的宏觀稅負。如果政府什麽事都不做,1%的宏觀稅負都太高。”

張學誕表示,盡管我國公共服務水平有所提高,但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較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

近些年中國持續提高民生支出。根據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財政用於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超過4%。根據財政部數據,在2015年財政收入明顯放緩的情況下,民生領域支出仍保持較高增長,比如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同比增長17.1%。

今年減稅還有大招

近些年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減稅呼聲不斷,政府不斷加大減稅清費力度。

比如,財政部不斷擴大營改增覆蓋範圍,營改增每年減稅規模高達2000億元,今年將覆蓋最後四大行業。

針對小微企業減稅力度也不斷加大。僅去年,財政部兩次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的優惠範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擴大至所有小型微利企業。另外,財政部還針對創新創業、支持高科技企業發展出臺了不少優惠稅費措施。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幫助企業降成本成為主要任務之一,其中降低企業稅費負擔成為關鍵一環。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制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並“五險一金”。

2016年1月,財政部取消、停征和整合部分政府性基金項目,擴大政府性基金免征範圍,給企業“松綁”。

張學誕告訴本報記者,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減稅大招是營改增,但減稅規模最終需要看方案如何設計。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表示,2016年將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範圍。

根據瑞銀報告估算,2016年營改增減稅規模約為3836億元,社會保障相關費用減稅規模約為2403億元,再算上小微企業減稅等項目,2016年合計減稅規模約為7437億元,約占GDP的1.1%。

編輯:顧鄉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78

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擴圍四大行業 預計今年減稅5000億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3-18/992276.html

從今年5月1日起,一是將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實現貨物和服務行業全覆蓋,打通稅收抵扣鏈條,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升級。二是在之前已將企業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的基礎上,允許將新增不動產納入抵扣範圍,增加進項抵扣,加大企業減負力度,促進擴大有效投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

為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關於全面實施營改增的要求,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會議進行了部署。從今年5月1日起,一是將營改增試點範圍擴大到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實現貨物和服務行業全覆蓋,打通稅收抵扣鏈條,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升級。

二是在之前已將企業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範圍的基礎上,允許將新增不動產納入抵扣範圍,增加進項抵扣,加大企業減負力度,促進擴大有效投資。同時,新增試點行業的原有營業稅優惠政策原則上延續,對特定行業采取過渡性措施,對服務出口實行零稅率或免稅政策,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預計今年營改增將減輕企業稅負5000多億元。

營改增作為2016年積極財政政策、減輕企業負擔的重要政策組成部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保證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目前,財政部會同稅務總局正在抓緊起草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的政策文件和配套改革操作辦法,將於近期發布。

據相關人士介紹,當前實體經濟較為困難,為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將兼顧改革和穩增長,作出妥善安排。其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全部納入抵扣範圍,原營業稅優惠政策原則上予以延續,對老合同、老項目及特定行業采取過渡性措施,總體上實現所有行業全面減稅、絕大部分企業稅負有不同程度降低的政策效果。

其中,不動產納入抵扣,通過外購、租入、自建等方式新增不動產的企業都將因此獲益,原增值稅納稅人、前期試點納稅人總體稅負會因此下降。

截止到2015年底,營改增累計實現減稅6412億元,其中試點納稅人因稅制轉換減稅3133億元,原增值稅納稅人因增加抵扣減稅3279億元。

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增值稅實現對貨物和服務的全覆蓋,將消除營業稅下重複征稅的問題,能促進社會分工協作,支持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 21世紀經濟報道
  • 趙慶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7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