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悍將總座陳瑪蓮 讓60年寶島鐘錶大變身 她沒打麻藥縫15公分傷口,外號「陳一刀」


2015-11-30  TWM

二十三歲,陳瑪蓮走出父親為她搭建的避風港,形單影隻打天下;八年前,她重回寶島王國,究竟是什麼樣的能耐,讓她能一肩扛起率領寶島與新世代接軌的重責大任?

「哎呀,最近好不好呀!」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的寶島鐘錶店傳來一陣爽朗的笑聲,總經理陳瑪蓮一邊和寶島南京店長蔡東峰噓寒問暖,一邊用手輕輕拂去玻璃鐘錶櫃上的灰塵。這只是陳瑪蓮每季環台巡店一百多站的其中之一。

時髦套裝搭配俐落短髮,小小的個頭掩不住一股不服輸的倔強;她是寶島鐘錶創辦人陳國富的小女兒。童年時,她是被父親捧在掌心的嬌嬌女;年輕時,她是毅然離 家、獨自在外闖蕩的叛逆二代;今天她的身份是寶島鐘錶總經理,在公司成立屆滿六十周年的此際,她是帶領家族事業走出新局的掌舵人。

重回寶島,不過是八年前的事。當時陳瑪蓮已五十二歲,受兄長之託,重掌寶島鐘錶王國,只花一個月,她就解決掉讓兄長困擾的「一億元庫存」,兩年就讓原本虧損的二十多家店轉虧為盈,原本對她心存疑慮的老臣豎起拇指喊讚。

父親的小公主

常待父側,全家吃飯一定要她到場才開飯;成年叛逆出外創業,還獲入股贊助。

從小,陳國富就愛把小女兒陳瑪蓮帶在身邊,家裡吃飯一定要她到場才能開飯,堪稱寶島王國裡的小公主。二十三歲,台北商專國貿科剛畢業的「小公主」被安排到 父親身邊擔任祕書,但她不滿現狀,「我覺得不能在家坐以待斃,我要出去磨練。到別人不會給我特權的地方,我才能夠學習。」陳瑪蓮回憶,當時她甚至霸氣的告 訴姊姊:「搞不好有一天,妳還會需要我回來幫忙!」陳國富深知小女兒倔強個性,「他知道綁不住我,不如贊助我」,父親對陳瑪蓮的贊助,是採取類寶島資助店 長開店的股份模式,四十一比五十九,陳瑪蓮出資六成,陳國富訂出最高出資總額三千萬元為上限,這些錢玩完,陳瑪蓮就只能打道回府。

二十三歲開始創業,從廣告到服飾、餐廳再到娛樂城,類別五花八門,讓人瞠目結舌,「我對金錢的概念其實很淡泊,但是我對每件事情都有設定的目標,達到了才 願意罷手。」陳瑪蓮解釋,她從來不戀棧某個事業,但要做,就要做到好,「我一路創業都賺錢。」她頗有得色的說。

三十歲那年,陳瑪蓮經營專賣少淑女服飾的「寶島服飾」,一開就是全台十五家連鎖店,生意好到月營收曾高達上億元。她回憶當時的創業初體驗,經常晚上十點左 右收攤,直接車子開了就去南部送貨,再趕著早上回來幫孩子準備早餐,小睡片刻,八點又起來準備開店。「只要做到手上有資金、沒負債,我就將店頂給別人。」 當服飾店做得到位,她就將店面交給別人。

陳瑪蓮笑著說,她從小就有一個夢:「我常夢到在清澈的水中游泳,忽然水就不見了。」她解析,自己從小就愛掌聲,潛意識透露她內心害怕掌聲有天會消失。因此 她常常告誡自己:「要多嘗試別人不會做的事情,你學會了,別人搶不走。」這種逼迫自己多做多學的危機意識,多少解釋了她游牧一般的創業生涯。

三十五歲,她將事業開到對岸,在大陸東莞開夜總會「寶島娛樂城」。人生地不熟的她,不解當地風土民情,當然也不懂得拜碼頭,下場是開幕第二天就被砸店;說砸店還是客氣,「一位台幹被殺死,我也被砍了一刀!」陳瑪蓮說。

叛逆創業家

事業擴及對岸,遇到地頭蛇砸店挨刀,忍痛縫合,回店單挑三十名大漢。

夜裡,她被送到醫院,九○年代初期的東莞,醫院過了上班時間竟沒醫護人員能使用麻醉藥;陳瑪蓮牙一咬,「十五公分長的傷口連麻醉藥都沒上,就讓醫生直接縫合。」不禁讓人想起關雲長談笑間刮骨療毒的場景,自此,陳瑪蓮有了「陳一刀」的稱號。

傷口滲血未止,聽說還有人要來找麻煩,陳瑪蓮縫完針立馬奔回店面,搬張板凳坐鎮夜總會大門口,打定主意要單挑三十名大漢,「我連遺囑都準備好,打算和對方 拚命。」所幸當夜再無事端。陳國富得知情況,了解陳馬蓮拚命三娘的個性,立刻寫一封家書,家人連夜送到她手上,她回憶,看完父親的信,不希望家人擔心,只 好放棄僵持下去的決心。

事情就這麼過了嗎?不,陳瑪蓮沒有善罷甘休,「我到美國,找上中國駐美領事館,要求對方找出肇事者。」事隔一年之後,中國官方真的找出當時十三名鬧事的混 混,全數槍斃,地方政府還拜託陳瑪蓮重新開業,她重回東莞繼續當她的娛樂城老闆。「我做了六年,很賺錢。」陳瑪蓮雲淡風輕說著那段往事。

這場轟轟烈烈的事業,直到陳國富的過世才告一段落。回台奔喪,陳瑪蓮每天為父親吃齋念佛,對人生有番新體悟,「我覺得那是個害人行業,我好像在做害人的 事,所以我打電話給大陸幹部,叫他們幫我把店收了……,我從此沒再踏進大陸。」陳瑪蓮沒有再回去,連宿舍留有的私人用品都請幹部直接處理掉,「店面和設 備,大約損失了一億元。」但她毫不後悔:「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非黑即白。」 她為自己的果決做出註解。

四十多歲回到台灣,她依舊沒閒著,一連開了六家素食餐廳。「父親過世後,我開始吃素,也把做素食業當做善事,生意最好的初一、十五,我還打對折,鼓勵大家來吃!」陳瑪蓮的創業生涯,直到五十二歲才算結束。

二○○七年,陳瑪蓮大哥陳志賢跟二哥陳志勇兵分二路負責鐘錶品牌的代理與自有路線,不過隔年遇上金融海嘯,各分店店長進貨意願也跟著低迷,倉庫的庫存也飆上高水位,價值高達一億元的存貨,占資本額一半,讓擔任公司財務的姊姊甚感頭痛,只能求助小妹。

「我答應姊姊,三個月之內處理掉存貨。」在外面走跳數十年,陳瑪蓮深諳「搏感情」的道理,她親自出馬拜訪全省分店店長,不但拜託「用力進貨」,還要求各家 店長共體時艱,同時用賺不到錢的超低售價加速去化。「一個月,我就清空所有存貨。」此時大哥陳志賢、二哥陳志勇在家族董事會開口,請陳瑪蓮坐上總經理大 位,「我們大董(陳志賢)和二董(陳志勇)都非常支持她。」副總經理闕子江表示。

一九五六年起灶於巷弄街邊的寶島,走的是傳統老派的經營風格,除了陳國富與家族成員,還得仰賴上百位老臣共同撐起;對於剛上任又走新派作風的陳瑪蓮,即使 董事會支持,但不少老臣卻是抱持觀望態度。「當時,我們其實很怕她的創新會趕跑老客戶。」在寶島鐘錶服務近四十年的技術總監倪明豐說。

企業總舵手

協助兄長,一個月清掉一億元庫存;換掉業績不好店長、讓修錶過程透明化。

陳瑪蓮一進寶島,有五分之一的店面處於虧損,她的第一刀,就是對這家老店進行破壞性改革。任務,是勸退那些業績不好又身兼股東的店長;做法,則是充分把握柔軟分寸,她擬定三個步驟:先找人協助經營、幫對方找專業經理經營,最後再柔性勸說對方交出股權。

當時,台北士林與東湖兩家店分別為一對兄弟經營,業績都虧損,陳瑪蓮先讓兩家店長對調,「我認為先從兄弟下手,比較有機會成功!」士林店的業績在交換店長後有了起色,東湖店卻仍一籌莫展。

陳瑪蓮據此勸退店長、並找來當時業績強的汐止店長入股經營,東湖店果然翻身,去年淨利逾四百萬元。她花兩年,讓二十多家店轉虧為盈,「現在的寶島分店,每年獲利沒過一百五十萬,就不算好。」陳瑪蓮說。

另一套創舉,是推動全省寶島通路都加裝能將零件放大百倍的「同步顯微」系統,將師傅正在拆解的手錶零件放大百倍呈現在液晶螢幕上,讓消費者能確保愛錶零件沒有被師傅偷換。

不過對老師傅來說,透明化代表修錶人的專業飯碗被攤在陽光下,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店長拒絕配合。陳瑪蓮首先說服董事會成員,親自與寶島每區負責區域績效、商 品管理的委員溝通,再派委員跟管轄範圍的店長做溝通,「各區有自己的語言,委員才知道當地問題點,才能在各區貫穿執行。」「我當時還有模擬劇本彩排呢!」 陳瑪蓮當時為了說服剩下的店長,甚至與幕僚排演多套劇本,不接受說服的就調到其他店面觀摩,直到點頭為止。

「業績會說話!這兩、三年,已經沒有人對她有意見了。」倪明豐傳達出老臣對陳瑪蓮的看法;而在同業間,陳瑪蓮也逐漸贏得不俗口碑,ORIS台灣區品牌總經 理陳若蕎指出,鐘錶市場近年來經營環境變化甚快,「比起早先的寶島經營者,陳總做了更多的重要調整與變革。」「我覺得陳總是個相當熱情、有活力,相當願意 接受挑戰的人。」與陳瑪蓮認識多年的天梭表台灣區副總經理李倩表示,老企業要維護舊有傳統,又要有創新經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陳瑪蓮做到了。

三十多年前,她曾預言自己會重回寶島協助兄長,她兌現了;至於未來是誰接班,她引用聖嚴法師的話「接班是天決定」,「我本來就只是代理(經營寶島),我不戀棧(總經理)職位。

我是在替哥哥們做、替他們培養後輩。」「做到最好,然後再闖新局」,無論未來她會留在寶島或離開,形塑陳瑪蓮精采一生的這條強韌生命線,大概都不會有所改變吧!

撰文•黃家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189

特朗普“大棒”沒打準 自動化才是工作崗位減少主因

說服原打算把工廠遷移到墨西哥的開利(Carrier)空調制造工廠繼續留在美國被視為特朗普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首個成功案例。但聽起來的好消息在現實中並沒有那麽美好。

開利的母公司美國聯合技術公司CEO海斯(Greg Hayes)最近表示,公司會把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投資的絕大部分資金都用於自動化和設備升級上。

“我們打算通過自動化的改造來降低成本,以確保我們持續擁有競爭力。”他說,“(自動化改造)會和把工廠搬遷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墨西哥一樣便宜嗎?並不會。但是我們既然打算繼續在美國投資,就必須要讓工廠具有競爭力。因此,這也最終意味著,美國這里將會有更少的就業崗位。”

效果打折

12月初,特朗普正式宣布,已與開利公司達成協議,後者不會把工廠轉移到墨西哥,而是把大約1000個工作機會留在美國印地安那州。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開利公司獲得了7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承諾,作為交換,該公司才決定把原本準備移到墨西哥的800個工人崗位和300個總部研發崗位留在美國。

根據公司的估算,如果把這些低工資、高流動性的工作轉移到墨西哥,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省6500萬美元左右。特朗普對此回應稱,按照他準備實施的削減公司稅措施,公司將會得到更大的收益。

決定將工廠繼續留在美國的同時,開利公司也計劃給該工廠投資1600萬美元。但按照開利官方最新的表態,這1600萬美元將主要投給自動化升級,而特朗普挽留下來的1000個就業崗位勢必會因為機器換人而大打折扣。

最近,特朗普在推特上聲稱將對企業實施大幅減稅和政策松綁,但與此同時將對那些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雇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征收高達35%的關稅。這被外界視為特朗普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但對企業而言,競爭力和利益最大化始終是最大目標。除了機器換人,特朗普的“大棒”也並沒有真的阻止企業外流的腳步。除了暫時留在美國的800個工人外,整個工廠共1400個工人崗位的另外600個仍將遷至墨西哥。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7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建立在工人招募、崗位保留和資本投資等因素基礎上”。

要怪就怪自動化

“1999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主席瓊斯(Chuck Jones)本周四公開將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根本原因指向了自動化。他說:“自動化就意味著更少的人工。我認為如果那些公司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工人的就業崗位就會大幅減少。”

然而,對於留在印地安那州的工廠來說,自動化生產是唯一能讓工廠保持競爭力的方式。當地的人工成本是每小時20美元(約合人民幣138元),而墨西哥工廠的人工成本是每小時3美元(約合人民幣20元),僅七分之一。

“你不可以責怪那些(美國以外地區的)便宜勞動力。”LN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米克諾維奇(Dan Miklovic)表示,“毫無疑問,大量我們失去的就業崗位,尤其是在成熟的工業領域,並不是因為它們被遷移到了海外,而是自動化的生產取代了它們。我們使用了大量的機器人來生產汽車。”

總體來說,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制造業產量統計,美國各大工廠如今的產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二戰後的時期,在過去的40年里增長了150%。但是美國制造業的就業崗位卻同期下降了30%多,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動化。

制造業領域自動化程度提升和就業減少的趨勢並不會在特朗普的“胡蘿蔔加大棒”中結束。麥肯錫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現有技術的情況下,美國45%工人的工作任務已經可以被機器人取代,這相當於每年可以節省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萬億元)的人工工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