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曉:試圖拷貝賣場經營模式 京東難有前途

http://news.imeigu.com/a/1305006704038.html

「那些股票很快我就會賣掉,因為國美電器的股價在我看來不可能再漲了,而很多機構已經選擇了撤出,從機構云集的熱門股票到現在成為散戶的集中營,這樣的股票在投資價值上是沒有前途的。」

4月底,面對本報記者的追問,陳曉在上海浦東康橋家園的家中做出了這樣的表述。而一旦將手中1.38%的國美電器股權出手,陳曉就將徹底切斷與國美電器及其一手創辦的永樂電器一切聯繫。

陳曉似乎沒有任何留戀,在他看來電器連鎖的好日子都要結束了,因為賣場經營模式已成為無論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想擺脫的「高價」賣場。

對離開國美的前因後果,陳曉也選擇了和盤托出。在他看來,去年那場內戰後自己已與國美電器今後的路線完成了切割,也就是未來無論國美電器業績如何都與陳曉無關,是其後繼者的責任。

其實去年9月28日特別股東大會後,陳曉就基本退出了對國美電器經營層面的介入,而是開始去逐個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陳曉已經 以小股東的身份投資了包括永樂電器前副總裁束為創辦的家用用品連鎖「明巢實業」、西門子中國區原銷售總經理吳建科創辦的服裝企業,以及在二手車租賃佔有率 第一的「51汽車網」等五六家公司。

按照陳曉的說法,「永樂和國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新培育的幾個兒子都在快速成長,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沒有人可以趕我出局」

雖然陳曉一直試圖迴避離開國美的話題,但他還是忍不住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現在外界都在說是大股東和貝恩投資聯手讓我出局,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我自己堅持不走,沒有任何人可以趕我出局,不過那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在陳曉看來,是其主動放棄了國美電器董事局的職位,他還否認了去年11月大股東與董事局達成的諒解備忘錄中有陳曉一年內自動離職的條款,他笑著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外界的主觀臆測,股東大會上大部分股東選擇了讓我留任,我怎麼可能答應這樣的條件呢?」

但他到底為何選擇離開?昔日的對手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新的董事局主席,陳曉如何想?

陳曉表示,「去年9月28日其實是個分水嶺,我需要的結果都已經達成,10月我就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投資項目,目前敲定的幾個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當時看好的。」

他回憶了去年內戰的詳細過程,去年6月24日陳曉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第一次提到了「魚死網不會破」、「國美再也不會回到20個月前」等敏感說法,在文章見報後黃秀虹、黃燕虹曾拿著媒體報導給獄中的黃光裕看了,很快黃光裕就拋出了讓陳曉、孫一丁等四位高管離職的說法。

其實雙方的鬥爭是從2010年3月開始的,一位接近陳曉的國美電器人士表示,「在2008年11月黃光裕夫婦被拘捕後包括黃秀虹、黃燕虹在內的很多 黃家人士都失去了聯繫,於是王俊洲、魏秋立等高管選擇了讓陳曉出任董事局主席,而3月黃秀虹突然回到公司聲稱黃光裕希望由其來出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但這一要求遭到了陳曉和其他高管的反對。」

於是雙方矛盾開始激化,當時黃秀虹就曾提到「即便把國美拆掉打爛也不能讓他們拿到」的偏激說法,而5月11日國美電器年度股東大會上甚至投票否決貝恩投資的三位非執行董事人選。

對此陳曉表示,「大股東的很多做法是不理智的,作為公司增長最大的受益者,把公司拆了分了對其有什麼好處呢,即便他們選擇這樣,還有其他股東不同意他們這麼做呢?」

其實對於5月11日的這次大股東的突然發難陳曉也有些後怕,「如果當時大股東就提出要改組董事局,在投票率只有62.5%的情況下,那麼陳曉就只有離開,結果大股東選擇錯了攻擊對象,因為貝恩投資有保護協議的保護。」上述人士表示。

張大中出山是利益結合的產物

陳曉對去年6月的公開表態並不後悔,在他看來後來網上攻擊他的輿論大部分都是被操縱的,他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在這方面僱傭了三家公關公司總投入超 過6000萬元,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而且有著自己策劃好的傳播節奏,最初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知名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媒體人士都站在他們那邊說話,後來 想想這背後的利益結合就不難理解了。」

同時他對有些政府部門這件事情的作用也有些不滿,他直言,「一個罪犯還在外部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政府難道不知道?但他們最終選擇了不干預。」

對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的選擇,陳曉則很直接,他表示,「總比黃秀虹、鄒曉春出任好,不過這背後有著利益的選擇。」

陳曉透露,「外界都在說我與張大中有很大的矛盾,我跟他在2007年沒有多少矛盾,我們的矛盾就在大中電器的價格上,當時蘇寧電器只給出了18億元的收購價格,我給到28億元已經很考慮多年的交情了,因為即便大中IPO上市的市值也不可能達到這一數字,但是黃光裕最後給了36億元,這背後難道僅僅是為企業考慮嗎?當然不是,今天張大中出來救急已經說明了當時的問題。」

而對於國美電器管理層可能出現的動盪,陳曉則表示,「這些高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打算和職業規劃,這是很正常的,我也希望國美電器的管理層保持相對穩定,但可能很難。」

在去年國美內戰時很多高管選擇站到了陳曉一邊,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一位接近陳曉的人士表示,「雖然8月12日這些高管出來面對媒體,這都是在陳 曉多次勸說下才出來的,當時說主要是介紹歷史問題,但當天上午副總裁李俊濤依舊試圖以出差為由拒絕見面,而在媒體報導高管倒戈的新聞後,很多高管都私下打 電話給大股東方面解釋問題。」

顯然每位高管都試圖在兩者爭奪的罅隙間找到生存空間,王俊洲、魏秋立則一直沒有與媒體見面,而對於當時新聞稿中關於王俊洲支持陳曉的言語見報後,王甚至大發雷霆。

如今大部分高管選擇留任,陳曉對此表示理解。因為在黃光裕出事前,他與王俊洲等高管的關係也非常緊張,而真正讓這些高管當時與他站到一起的,正是黃 光裕讓黃秀虹或者鄒曉春出任董事局主席的建議,以及黃家拋出的「蘇寧趕超國美是管理層的策略失誤導致」,這讓在國美最困難時期堅持下來的高管不滿。

國美走入誤區?

陳曉選擇了離開,但由其引入的貝恩投資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陳曉表示,「雖然他(貝恩投資竺稼)現在到處說不會退出,但問題是貝恩投資如果退出其價格肯定要大跌,貝恩兩年的投資基本上就沒有收益,現在他是最難受的。」

在與本報記者的交流中他還透露出對這一行業的悲觀態度,在他看來電器連鎖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陳曉表示,「現在國美電器採取的是賣場經營模式,也就是賣場成為了一個不承擔任何風險的收費場所,而供應商要進入國美電器就必須要承擔巨額的費用, 最終這些供應商為了業績將不斷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這導致國美電器在商品價格上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各種渠道中最高的,同時對於供應商來說其費用也 是最高的,這樣的渠道必然會被淘汰。」

在陳曉看來,雖然國美電器經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是實際上其銷售價格都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不僅比電子商務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

據介紹,在國美電器最強勢的供應商海爾、西門子每銷售100元的商品大約可以拿到55元的回籠資金,而最弱勢的是小家電企業,比如說一台動輒幾千元的抽油煙機的實際成本往往只有1000多元,比如說帥康每銷售100元只能從國美回籠25元。

在陳曉看來,國美電器內部巨大的財務漏洞也是問題,國美電器從總部到大區,再到分公司,甚至門店和櫃檯都成為了收費點,除了總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應商還要與國美各個層次的領導交納相當數量的費用,這樣導致供應商已經不堪重負。

據介紹,國美電器的很多較好門店一個普通的櫃檯主任每年從每家供應商處獲得的收益都超過萬元,這樣的財務黑洞可謂驚人。

陳曉表示,「2009年7月我們推出股權激勵除了捆綁管理層外,也是為了通過正面收入的增加來遏制這一灰色區域的蔓延,現在我離開後看來這一模式也難以為繼了。」

而為了轉嫁不斷增加的費用,其在國美電器銷售的商品價格往往高於其他渠道,陳曉表示,「現在只是消費者不清楚而已,一旦這個真相被消費者瞭解,那麼 國美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國美的3C、IT數碼產品與電腦城相比是絕對沒有優勢的,而國美的門店一旦開到二三級城市如果還堅持這樣的模式必然要死掉。」

在他看來,這已經不是國美或者電器連鎖行業的問題,國內幾乎所有的賣場模式運營都不是所謂國外的商品經營模式,而是採取賣場經營模式,就連新出現的電子商城,比如說京東也是如此。

陳曉告訴本報記者,「當電器連鎖行業的價格成為最高後,本來京東商城獲得了最好的快速成長的機會,但劉強東卻犯了個大錯誤,進行了很多橫向擴張,試圖將賣場經營的模式拷貝到網上去,這樣京東也是很難有前途的。」

對於國美電器提出的新開480家門店的計劃,陳曉表示,「這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一二級市場已經飽和,北京市場就可以容納50-70家門店,現在有了200多家,而到二三級市場開店則沒有可能盈利,他們到哪裡去開這麼多店?」

他還表示,「做生意沒有這樣做的,對手要開370家,國美就要開480家,這完全是在賭氣,不是正常經營的方式。」

小股東模式的投資

當外界都以為他會徹底退出江湖來頤養天年時,51歲的陳曉卻在籌劃著自己全新的事業,那就是做投資人。

值得注意的是,陳曉首先投資的其老部下束為建設的「明巢實業」,對於這次投資,陳曉表示,「一方面我天生對於流通業感興趣,另一方面束為在經過幾年的休息後開始創業需要支持。」

然而陳曉又並非只願意投資原來永樂員工進行的創業,他告訴記者,「雖然永樂員工知根知底,是投資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有的人天生只能做打工者,所以我投資的對象絕對不只限制在永樂員工中,比如說我就投資了西門子中國區前銷售總監吳建科的項目。」

據悉,2010年7月吳建科離開全球白電排名第三的西門子公司,選擇了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服裝企業,而他與陳曉多年的交情成為陳曉投資其項目的重要原因。

陳曉還涉足互聯網領域。他剛剛投資一家在國內網上二手車租賃領域領先的51汽車網,他告訴本報記者,「對於找上門或送上門來的項目我的興趣並不大,我喜歡自己出去找感興趣的項目。」

在與本報記者長達兩小時的交流中,我們的談話經常被很多打進來尋求投資的電話打斷,陳曉表示,「我更願意用小股東的身份來投資,因為對於創業期的高管,如果我作為大股東進入,他們創業的熱情會減退。」

當本報記者的採訪臨近尾聲的時候,陳曉又一次接到了電話,在電話中他又敲定了一家新的投資項目。

在陳曉看來,張大中成立的大中投資很多的投資是財務性投資,比如其對TCL、海信電器定向增發的參與,這樣的項目顯然不是陳曉喜歡的,他告訴記者,「我會選擇一些看好的項目並投入資金並與他們一起成長,並沒有對這些項目設立短期盈利的目標。」

陳曉選擇了做投資人,隨著其在國美電器最後部分股權的出手他手中又將增加5億多元的現金。陳曉表示,「即便到60歲我自己不再從事投資了,也會給這些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建議,我是不會閒下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7

歡迎拷貝 荷蘭狂人創590億身價


2012-10-08  TCW




在台灣,多數電視節目製作人年薪不到新台幣百萬元;但在荷蘭,卻有一位電視製作人,靠著複製創意,坐擁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五百九十億元)身價 ,成為曾入選《富比世》(Forbes)全球五百大富豪的媒體大亨。

在中國颳起旋風的《中國好聲音》節目,創意源自二○一○年開播的《荷蘭好聲音》(The Voice of Holland)。

這節目在荷蘭曾創下最高三百七十五萬收視人口,等於有逾二○%的荷蘭人收看,目前節目的製作版權,已經銷售世界四十多個國家。

《好聲音》系列節目在世界各地崛起,也讓它的原創公司Talpa大豐收,例如光是英國版《好聲音》節目的授權費,就高達二百二十萬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億四百萬的天價。

他販賣節目「聖經」,還能拆帳

打造這「好聲音帝國」的荷蘭電視製作公司Talpa,善於將自己受歡迎的節目格式化,販賣製作版權。他們把相對英美來說,規模較小的荷蘭市場當作實驗室,嘗試各類型節目,一旦成功,就拆解一套節目製作的「聖經」,授權給其他國家。

Talpa公司的老闆,正是身價二十億美元的約翰.的摩(John de Mol),一位對娛樂事業有著狂熱的爭議性人物。他的致富關鍵,是靠著自己對「娛樂」的狂熱,將創意「格式化」,使自己的點子能不斷的被人複製、仿作。

他出身娛樂世家,卻一度瀕臨破產

彷彿從出生起,他就注定跟娛樂事業脫不了關係。

祖父經營交響樂團,父親是歌手,被譽為「荷蘭的法蘭克辛納屈」;約翰.的摩本人行徑,一如大家印象中的娛樂大亨,他喜愛美女、個性豪奢,只為可以在飛機上抽菸而購買私人飛機,並因為個人對足球的熱情,而大手筆入股英國著名的職業足球隊曼聯(曼徹斯特聯足球俱樂部)。

他的名字第一次廣為人知,來自一九九九年他所製作的真人實境秀《老大哥》(Big Brother),在荷蘭播出後,得到巨大回響,於是他將節目製作版權販售到國外,許多國家的《老大哥》至今仍持續製播,成為世界上最長壽的真人實境秀之一。

但在《老大哥》成功前,他已在廣播與電視圈努力了近三十年。 十五歲時,就開始在父親經營的地下電台擔任技術人員與DJ,整天泡在他最喜歡的音樂當中。電台被政府勒令停業後,他轉入電視圈,開始為荷蘭的公共廣播電視集團工作,之後成立自己的製作公司。

但自己開製作公司這段時間,卻是他人生的低潮,公司不賺錢,苦撐七年下來,他瀕臨破產。後來,終於靠著一部以醫院為主題的肥皂劇翻身,讓他嘗到通俗市場的甜頭,確信自己要往大眾的通俗娛樂事業發展。

他敢挑戰道德,被稱垃圾節目之王》

他從不相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相反的,他認為這世上永遠會有更好的創意,也永遠要試著挑戰社會與觀眾的界線。其後他研發出許多叫座的益智節目與約會節目,也曾做挑戰道德底線的爭議節目,甚至因此被冠上「垃圾節目之王」的惡名。

例如,他要求參賽者在節目中向路人蒐集體毛,或企畫出讓素人在節目上公開徵求捐精者的實境秀,甚至以器官捐贈做為實境節目最終大獎。

在旁人眼裡,這些瘋狂的節目,彷彿是他為賺錢而不擇手段的工具;但他卻認為,自己只是在電視節目產業上試圖創新,鑽研如何讓節目「秀」得更精彩。因為曾低潮過的他深知,只要節目不夠精彩,觀眾隨時會轉台,因此如何抓住觀眾的眼睛,成了他最在意的課題。

除了敢碰爭議,他也是十足的工作狂,曾說:「永遠要努力工作,別期待自己的下班時間是晚上六點,因為電視節目可是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在播送。」

《好聲音》還在世界各地持續發燒,但他卻對媒體表示,該節目的秀可以再更精彩,節目張力要更加強,顯示出他對「抓住觀眾」無止境的企圖心。

他這套販售節目格式的商業模式,不但為他賺進大把銀子,也帶動荷蘭電視產業的整體發展。目前已談定版權,將製作台灣版《好聲音》節目的資深電視製作人李方儒形容,這幾年,「荷蘭已經變成了電視綜藝界的好萊塢。」

雖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他企畫的節目吸引全球數億人口,也將他推升為新一代的電視綜藝之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