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界盃後股市必跌!不是百年魔咒是扯淡 張翼軫

http://xueqiu.com/3559889031/29255292
世界盃後美股必然下跌!這是近日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新「魔咒」。無論是歷史回顧還是走勢圖,看著都煞有其事。真的是這樣麼?筆者找來了1930年首屆世界盃迄今的美股歷史數據,做了嚴格的量化分析之後發現,原來這不過是扯談!

世界盃後美股有魔咒?世界盃後美股必然下跌!這是近日投資圈廣為流傳的新「魔咒」。

據說這個魔咒來自於倫敦宏觀經濟預測諮詢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首席歐元區經濟學家Dario Perkins,他發現:

世界盃也有個「魔咒」,因為從1986-2010年,在世界盃落幕後,全球市場總攤上事。比如1986年的股市崩盤、1990年美國衰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

為了說明上述魔咒,Dario Perkins還搭配了一張美股VIX指數的走勢圖。VIX指數也被成為美股恐慌指數,指數越高,說明市場恐慌情緒越強。從下圖來看,似乎還真有這麼點味道,世界盃那一天,美股往往會出現VIX的飆升。

查看原图
不過,打心眼我對這個「魔咒」不太相信,所以就蒐集數據,做了一個資料重演。

84年歷史數據後的實證分析

首先,作為一個量化投資者,我覺得必須要對「世界盃魔咒」做一個嚴格的界定。總不能世界盃後不管多久的股市下跌都「歸功」於世界杯,為了反映這種及時性,同時也考慮到世界盃一般在六月中到七月中舉行,所以我以世界盃舉行當年美股七八兩月的表現作為觀察對象。

由於第一屆世界盃舉行於1930年,期間除了1942年和1946年因為二次大戰停辦外,不算2014年已經舉辦了19屆,從1930年到2013年跨度高達84年,所以我選用了去年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羅伯特·希勒的美股標普數據作為數據進行分析。

還是先來看魔咒傳聞中說過的那幾年吧

1986年 股災還在一年後是的,1986年後發生了股災,但是這個「後」卻是一年後。希勒的標普指數從1986年6月的245.3點逐步上揚,一直上漲到318.70點,才在1987年10月發生大崩盤——這總不能怪1986年世界盃吧。

1990年 美股的確暴跌1990年世界盃後的七八月,美股的確糟糕,標普指數兩個月下跌8.22%。

1994年 美股不跌反漲看魔咒的報導,你會發現對1994年隻字不提。沒錯,那一年的七八兩月,美股不跌反漲,漲幅為2.07%。

1998年 美股小跌雖然1998年是亞洲金融危機,但是當年七八兩月,美股不過下跌3.05%,雖然緊接著九十兩月繼續下跌,但是11月就收復失地再創新高了。

2002年 暴跌早就開始 無關世界盃2002年的七八兩月,美股標普指數暴跌10.01%,看起來世界盃殺傷力驚人。但是別忘記了,那是科網泡沫破裂的年份,當年1月標普指數還在1140.21點,到了6月底就已經跌到1014.02點,七八乃至之後的下跌,不過是整波科網泡沫破裂的一環又一環,硬要說是世界盃的魔力,真有點硬要臉上貼金了。

2006年 美股小幅上漲2006年,對美股依然是歌舞昇平的年份。當年七八兩月,標普指數上漲2.71%。

2010年 歐債對美股沒影響雖然2010年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但是當年美股卻並未收到衝擊,七八兩月標普指數總體穩定,微漲0.36%。

顯然:1986年到2010年這7屆世界盃盤點下來,也就1990年和1998年世界盃後就是美股下跌的。

為了進一步查看更早的世界盃是否有同類問題,我將整整19屆世界盃當年七八月份的美股表現做了下表,我們可以看到這19年間七八兩月美股出現下跌的只有9次,比率僅為47.37%——也就是說,哪怕你是猜硬幣賭美股在世界盃期間的七八月是上漲還是下跌,正確率都比相信世界盃魔咒來得高!

查看原图
84年的歷史數據看下來你該明白了吧,所謂的「世界盃魔咒」,與其說是魔咒,不如說是無所事事者的扯淡——當真你就輸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219

週末扯淡:現在就討論中國會怎麼死還太早,討論如何復甦更恰當。 top_gun888

http://xueqiu.com/4439117448/29801410
最近看雪球上某些大V議論中國啥時會出現嚴重情況、大危機,一句話,我們會怎麼死?很多人熱衷參與議論,煞有介事似滴。我也議論幾句,中國現在就在討論怎麼死還太早了,就像對一個年輕人談死一樣,過幾十年再說哈。

中國和發達國家有著巨大的差距,目前中國人均GDP才6000美元左右,還沒達到世界人均的平均水平,按匯率人均GDP看,美國是50000美元左右,歐洲強國都是4萬8、9左右,日本也是4萬多,俄國是15000美元左右,巴西也有10000美元左右,同為中國人的台灣也3多萬美元了,新加坡更不得了已經有5萬多了!中國是不可能才剛剛到人均6000美元的低水平就崩潰就停滯滴,這巨大的差距就是中國發展的潛力和動力。而日本在進入停滯期時,其人均GDP水平(按匯率計算)比當時的美國還高不少。韓國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東亞金融危機裡人均GDP才1萬多美元,現在人家韓國人均GDP按匯率2.5萬左右按購買力評價已經3萬多美元了。所以,中國的發展現在還停不下來,現在成天唱崩潰論的還是先洗洗睡吧哈,過十幾年甚至更久點再來說再來看哈。

在中國的上一輪景氣高點,中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發展非常迅猛,投入高、利用槓桿大,所以現在的調整也比較激烈,浙江以前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又快又好的典型,現在矛盾暴露的比較充分。在景氣下降週期,其收縮的也比較猛,處於急降槓桿階段。但中國是一個洲際大國,任何一個省在歐洲和國際上看,幾乎都是一個中等國家規模的經濟,迴旋的餘地非常大,應該是黑了南方有北方,東方不亮西方亮,並不是說以前發達地區率先調整了,其他地區就必須隨後跟上、一個接著一個的淪陷,誰也跑不了。其實,中國不同的經濟領域和不同地域的經濟,完全是可以有不同的週期節奏,完全是可以此起彼伏滴。

中國近2年一直有著明確的經濟調控目標,以GDP增速低於7.5%為下限,低於這個速度必然要加油給力,CPI高於3.5%為上限,高於這個通脹率了就要適當降溫減速。現在,GDP增速已經是低於7.5%了,所以,雖然政府這次還沒有猛踩油門,但一直是在給經濟緩加油的,此即所謂的定向和結構性微刺激。

和這幾十年裡年年都要忽悠中國應該崩潰和休克的人一樣,那些預期現在中國經濟差了就還會再差和更差、甚至等待中國崩潰和休克的人,這次可能還是會大失所望滴,因為宏觀調控政策正在反向行動,正在積極對沖經濟的下行。當然,這些杞人憂天者、這些悲觀論者們一定會說,反週期調控不一定總有效,總有一天是會崩潰滴,。。。是的,人總是要死滴,但問題是何時死哈。最可能的結果其實還和以前經濟週期的表現一樣,景氣低迷逐漸的式微,中國經濟又重回新一輪景氣。

這些都是被近幾十年的歷史經驗反覆證明了的,崩潰論者們一直在預測,但從來沒兌現。雖然中國的問題很多、太多了,老的問題沒全解決新的問題又冒出來了,但中國經濟在這幾十年卻一直是在顛簸中前行,中國經濟這些年在世界上實際上是一直處於強勁的上升勢頭。目前中國經濟確實處於低迷期,但這只是一個暫時滴狀態,正像鐘擺在達到一個頂點後會逐步向反方向運行一樣,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更大的概率是逐步重返經濟景氣週期。不信的人,你們可以看看這些年的宏觀調控週期和增長率變動數據,看看經濟週期的時間和震盪幅度到底有多大。

溫故知新,看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幾個低點:1981年4.4%(1980是7.8%,1982是8.8%),1989年4.1%1990年3.8%(1988是11.3%,1991是9.2%),1999年7.1%(1998是7.8%,2000年8.0%),2012年和2013年兩年7.7%,今年1季度的7.4%。
很多人會說2008年應該是低點,但2008年以來這幾年的GDP增長率數據是這樣滴:
2008是9.6%,2009是9.2%,2010是10.4%,2011是9.3%,2012是7.7%,2013是7.7%,2014年1季度是7.4%。
你可以觀察到,中國經濟表現出明顯的慣性和滯後期(不論對衰退影響還是對調控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67

借陌陌上市的引子,來個稍長的扯淡 學經濟家

來源: http://xueqiu.com/2554781328/33884068

主要內容是昨晚和一個朋友飯聊過的,今天突然想到,漏了陌陌,而陌陌其實挺合適的,雖然不一定他們意識到了,也許是意識到了但不說。

就是現在很火的O2O,泥沙俱下,但仔細一想,陌陌倒有可能是笑到最後的幾位選手之一。

O2O是河貍家雕爺向公眾解釋清楚的,其重點不在於行業,而是能簡化交易結構、降低交易門檻、費用、風險、時間。做美甲,傳統上要在商場或者什麽地方開店,工商稅務房租裝修等等一大堆,還有管理人員以及老板投資的回報要求,前期人不多還要推一段並虧一段時間。這些全得從成交單子里提。如果可以不提,其實就和淘寶的帶來的商業變革一樣,只是可能沒那麽大。

話說商業變革,啃過幾十本現代歷史譯作還有經濟學的家夥會有些感覺。但不啃的就茫無頭緒,這個扯出一篇太長。比如海運大發展後投資啥?不是造船的,而是發達國家的地產或者股市。以前運東西太貴、太久,得把白人送到殖民地、把日本人送到滿洲才合算。這之後呢,人都回去了,把東西運過來就行。這種就是歷史感和經濟學的感覺,他們能夠看到尚沒有出現的事實,猜測一旦某種情況消失,會大量出現。這跟財務或者投行思維迥異。跑題了。

但各家呢,都瞄著現有的生意,去複刻美甲,略一動念頭的去玩送飯、攝影,還有稀里糊塗的就上門洗車、保養,各種打的不可開交。這也都是VC或者創業者最常見的思維,也適合大多數業務。

但陌陌沒去搞這些,倒是有可能變成重鎮。這就和淘寶是一個道理:湧到淘寶上的並構成基石的,不是原來就在賣東西的,而是原來沒法賣東西的。湧到谷歌上付錢的,是原來沒能力找廣告代理商、上電視、登報紙的那些小商戶。

說到這兒,能明白說啥了不?基於LBS的社交,最值得留意的,其實是那些原來沒法或者懶得做交易,但從此以後可以借此交易的人。

人群之中,有無數的潛在需求或者供給,畢竟人各有興趣專長,又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可能是寵物,可能是做私房菜,可能是按摩陪練,可能是教鋼琴英語會話,可能是保姆的閑余時間,可能是接送小孩........而且呢,沒有房租,沒有工商稅務,沒有每天一睜眼就背上的費用。我預發下周做兩桌菜,談的來的人可以看見,其余時間我出去玩.......這種未來會習以為常,那麽誰將是平臺?我覺得從商家入手的更可能是燒錢大戰,而從社區小圈子開始引導的,則有可能吃到這個蛋糕。

作為一個啃過幾米厚歷史和經濟書的家夥,一直期待這個。2011年時還幫一個朋友詳細論證了這個方向,最後雙方認為,太燒,沒感覺怎麽起頭,幹不來,而且涉及很多家的核心地盤。沒想到是從基本需求的對接引起,有這基因。淘寶O2O和58到家,就缺點這個。

當然很多人認為這個太小,不值得做。是的,他們去燒錢做大的好了。這是物理思維而非生物思維。所謂生物思維,就是預計培養室溫度從90度下降到50度後,細菌種類會增加100倍,數量會增加10000倍。說歷史太難了,說耳熟能詳的。

退回淘寶還有谷歌早期的時候,如果不用  簡化交易結構、降低交易門檻、費用、風險的視角去看,這算啥?一堆自己的員工在上面買賣二手硬盤、童車什麽的。投資?嗤。

少有人意識到:你能讓哪些原本根本不能的人,借你而能?而不是看現在已經有的。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有可能給社會創造了一條下坡。

最初的淘寶和谷歌,因為方向是下坡,所以滾得巨大,資金人才客戶技術.....與其同時代的更多的創業公司,並非笨N倍,或者錢少N倍,而是沒有這麽陡的下坡。

可惜下坡不多,這四年來或大或小的也就想到了四個。前三個都在雪球說過,也都有人在做了,今天就全說完了。另,其實雪球也算一個,只是還沒到,猜測未來雪球掙錢的路數,未必是現在投資人設想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879

沙拉品牌創業,沒有匠人精神就是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5/151977.shtml

1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挑剔的國人對於吃的追求恐怕早已不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基礎階段了。人們需要吃的更健康、更環保、更富有文化意義。沙拉也不再是我們戲說的西式“拌涼菜”,打造一款特色的沙拉品牌沒那麽簡單。

從星巴克說起,沙拉的品牌溫度

“這不是一杯咖啡,這是一杯星巴克!”這可能是星巴克品牌最好的詮釋。對於星巴克總部所在地西雅圖來說,盡管這座城市擁有微軟和波音兩大全球頂尖的高科技公司,但這里的人們更喜歡說的是,他們的每一天是被星巴克的咖啡香喚醒的,而不是飛機引擎的轟鳴聲和計算機的運轉聲。

窺一斑而見全豹,星巴克作為商品的意義在於它滿足不僅僅是一杯咖啡那麽簡單,而是幫助消費者發現自己的願望,幫助他們傳達出內在的信息——喝一杯咖啡,享受的是咖啡帶來的休閑時刻。

沙拉是否能同樣釋放出相似的信息價值,我認為是一定的。說起上世紀20年代沙拉的誕生,一個叫做凱撒的廚師因為廚房剩下的食材非常有限,於是他就用生菜、面包、芝士和橄欖油臨時拼湊出了一道沙拉,而沙拉可以承載的飲食意義不僅在於“便捷、自然、健康”三個關鍵詞,也在傳遞給食客們其它更多的餐飲習慣、餐飲文化的想象力。

當行業里各家沙拉品牌都在靠所謂的事件營銷制造噱頭爆點時,忽略的卻是如何賦予沙拉更多的意義。

舉個例子,很多國人喜歡吃火鍋,呷哺呷哺的出現則告訴人們,原來在商場里逛累了,不僅可以去滿記喝甜品、去哈根達斯吃冰淇淋,也可以去花短時間去吃一頓火鍋。有時候人們需要的並不是火鍋,而是一個休憩的選擇。其實沙拉也可以成為這樣的選擇,而且人們不單是需要配餐時吃沙拉,就像我們用手機看新聞慢慢取代訂報紙一樣,它也可以成為更時尚、更綠色健康的主食。

品牌的熱度是會訴說的。就像喬布斯告訴我們的,顧客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是什麽,我們的任務是告訴他們真的的需求。

餐飲行業的口碑,消費者的參與感

無論社交媒體如何發達、點評網站如何高頻使用,餐飲業的口碑真正靠的是顧客的口口相傳。全聚德、東來順這樣的品牌美譽是幾代食客傳遞下來的,而不是靠什麽牛逼的創意營銷換來的,噱頭換來的是一時的關註,而不是持久的青睞。看看雕爺牛腩吧,又是食神戴龍手里買配方,又是搞饑餓營銷的封測去吊食客們的胃口,再搞什麽微博紅人留幾手與蒼老師偶遇,然並卵。好不好吃才是硬道理,至少和身邊大部分的朋友去過後,很少有人表示要去第二次,除非為了去顯示什麽逼格。可是逼格這東西,在好吃才是王道的面前脆弱的猶如秋風中的破敗落葉,最後的答案自然在風中飄。

餐飲行業的口碑,說白了就是消費者的參與感。做沙拉品牌可以總結出一套“加速器、關系鏈、發動機”理論.

加速器是差異化的概念——沙拉可以是主食,新穎的定位足以讓人記住;

關系鏈是營銷的參與感,筆者不反感做營銷,但你的營銷新穎的同時一定要正向,別給“有關部門”添亂,別重演斯達巴三百歪果仁的鬧劇了。

發動機是什麽?是好吃、是好服務、更是食品安全。

可以肯定的是,餐飲競爭日趨激烈,市場劃分越來越細。無論學生、白領、男性女性都擁有個性化的消費文化,圍繞客群圈子營造參與感有利於食客們找到情感的共鳴,這樣的口碑才有力量。

少談點情懷,多死磕產品

《三體》里面講,宇宙可能會從11維降到1維,那麽最後那1維是什麽?答案是產品。

產品是一切的基礎,離開產品談情懷,這一點可以問問去年的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少談一點情懷,把產品做到極致才是正經事。對創業者來說,情懷不是你的取勝之匙,那只是附加值。

餐飲業的菜單、食材、服務都是值得花心思的切入點,就看經營者是否有眼力、有心力去做。產品是1,其他是全是0,互聯網+只是事半功倍放大作用,沒有那個1,後面幾百個0乘起來都沒用。除了保證口味,沙拉品牌們都深諳在食材上極為用心,有的摒棄了批發市場采貨渠道,直接尋找食物源頭,並且在門店內透明化展示,讓消費者清清楚楚知道食材來源、采收時間以及種植者的信息。

需要承認的是,食品安全已日益成為今天國人日常生活隱患,越來越多進口的奶粉、水果甚至糧食等食物被推上貨架。作為世界大國,國人的餐桌需要進口來彌補內心的不安,個中滋味更多是無奈。沙拉雖小,但能做成國人餐桌的良心想來也是極好的一件事。

結語:大部分沙拉品牌現階段都只是創業公司,但產品和經營中卻不能缺失匠人精神,從某種意義上看,這是沙拉品牌們自己需要掀起的一場啟蒙運動,而不是一場斯巴達戰役——對待食物,像對待家人般對待你的健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411

閻焱:企業的天職是盈利,擁抱90後純屬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14/152350.shtml

近日,在艾問頂級投資人峰會暨公益晚宴上,賽富基金首席合夥人閻焱發表了題為《創業的頭條法則是什麽》的主題演講,閻焱認為創業不是高大上的東西,很多人忽視了常識和理性,清晰的模式不是燒錢,而是如何賺錢。對於時下熱門的90後創業,他認為除了手遊之外,其他的90後創業都不靠譜,他們的經驗和能力不足以讓他們創業成功。

以下為演講全文,經編輯刪減。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把它叫做回歸理性回歸常識。因為大家感覺到在中國過去兩年中間,最時髦的詞可能就是“創業”、“投資”。坦率講在這個行業中間可能很多人也都知道,有大量的泡沫的東西在這兒。我想我今天分享的一些東西可能不是大家特別愛聽的東西,尤其是媒體在這兒,我沒想到這麽多媒體的朋友,我是比較怵媒體的。如果媒體,任何一個人講的話斷章取義就是非常可怕的。但是我為了年輕人創業能夠更加理性,能夠希望他們對過去這些年看到那麽多失敗的東西,我們看經驗能夠跟他分享,幫助他們少走彎路,這是最主要的想法。所以如果說的中間不太好聽的事兒,你們姑且聽之,總之是好意。

今天我們創業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狄更斯《雙城記》里的開篇第一句話,但是對目前的中國特別適宜。在今天最好的時代就是互聯網,我們互聯網、O2O、P2P,你看今天小艾在做眾籌,一片陽光一片燦爛,大家都在等著拿錢了。但是也是個最壞的年代,但是我們看傳統經濟,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幾乎每個地方的傳統經濟都面臨巨大的困難。中國的鋼鐵過去幾年紀念我們消耗了一半以上的鋼鐵。最近200年之內,大概我們生產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鋼鐵,河北省占了整個鋼鐵的生產量二分之一,但是它的產能都是過剩的。我們消耗了全世界60%的水泥,我們消耗了30%的銅鐵。我們水泥廠是全世界最大的,所以中國產能過剩,以及對於我們傳統行業已經到了生死關頭。我們在這兒大家看不到,如果你走下去看,大量的二三線傳統行業已經活不下去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一個人站起來一件事,但是一個人倒下來也是一件事。比如說馬斯克,做特斯拉的車,大家都認為他是喬布斯式的英雄,但是今天,你們可能不知道過去一個星期之間,特斯拉的股票跌了16%,今天華爾街日報上寫有可能特斯拉一夜之間從英雄成為一個罪人。

我們大家都知道手機,大家都用自拍桿,但是都關註自己,而忽略了他人的存在,導致了道德崩潰。所以我們大家每個人都會有很多事兒,於是創業潮(改變了很多形態),放高利貸的改掉了叫眾籌,做耳機的改造為可穿戴設備,辦公室出租叫孵化器,攪局叫風險投資。創業之所以成為風尚是因為人們都相信風來了豬也能飛上去,於是等風、跟風、忽悠成為眼下創業的新常態。我也用好多名詞來說明這個事兒。

我們所碰到的情況就是創業企業在點擊率、在用戶數轉化率等數據是全商業的造假,而且造假誇大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常態。我也曾經呼籲,我也看到我們做創投的同事也在呼籲,我們希望能夠講真話,但是在這樣一個大潮下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整個風向還是大家都說假話,而且說的越來越大。比如說,我們發現一個真實的情況,他融了2000萬人民幣結果他說融2000萬美金,我們好多融資都是把人民幣改成了美元。最早融了8000萬說上億了,這個也有。現在大規模的說假話在我們投資人20年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見到。在表面的繁榮上大量的O2O和P2P公司瀕臨倒閉,我相信今後是大量的。從我們過去20年投資時間,成功率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概念大概不超過1%。今天我們看到的創業公司大概95%以上在幾年以後會死掉。就跟魯迅講過有人生孩子,將來要當官這孩子將來要發財,他打賞。唯一說這個孩子將來要死,但是他會被痛打。問題在於創業的成功到底需要什麽?

什麽是創業?創業說白了就是自個兒幹。說的更好聽一點更學術點,我們說創業是指創業者發現商業機遇,並且把商業機遇變成商業價值的地方。一定要有商業價值。從我們體會來講,第一需要有眼光。你能不能看到,或者一百個人看到你就沒有機會了,稍微比別人早一點看到。第二你要把這個機遇做成有價值,你得要有操作能力,如果沒有操作能力通常都是扯淡。創業需要有組織能力,小艾(艾問傳媒創始人艾誠)他們是一波人,不是一個人幹。所以創業需要有組織能力。另外一個我們需要有創新,賺錢,我們今天開餐館說不定也能賺錢,但是這種我們通常指的不一定是機構投資人能夠投資的東西。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經濟的活動它並不適合機構投資人來投,比如說捏腳這個事兒,挺好,大家挺舒服。但是大家投資捏腳就不容易投,基本上一交稅就完了。

創業有價值才能夠創新。怎樣才能創造價值?通常創造價值指兩個方面的事情,一個是你創造新的產品和服務,別人沒有做的。比如最好的創新叫高通,大家用手機,大家可能都不太知道。高通很牛逼,我們想通過1億美金想把它這個CDMA給破掉,他把所有骨幹的東西都做。我們平常打電話兩條對路,一個去的通路一個回的通路,這樣我們兩個人說話就可以了。

現在大家都在說互聯網思維,我經常在琢磨,人類歷史科學發展的東西,對於我們人類最重要的就是蒸汽機,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他的發明超過互聯網,因為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作為動力推動我們的活動。但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蒸汽機思維。我們讀書的計算機時代,從大計算機到個人電腦我也沒聽說過有計算機思維,為什麽到了互聯網時代就有互聯網思維?可是互聯網思維就是常識。我讀完北大EMBA後就是說常識,沒什麽理論。

第二個是通過創新的服務你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為什麽這麽難,歷史成功率大於1%。我們小時候讀過一個算術,我們證明一個定義知道所有的證明。一個定義不存在,這個證明就不成立。創業也是,你在相當長歷史時間里面你不要犯一個大錯,因為犯一個大錯你就失敗了。所以有很多小的成功來決定未來大的成功。

另外一個我們發現在人類歷史上當有大事件的時候,一定是尊崇大數據。比如說我們這中間絕大部分跟我差不多,中不溜,也不算好看也不算難看,但是像小艾在這邊,長得特別難看的有這麽多。因為人的出生是互不相關的一個事件,所以這是大的定義。但是創業來講,你的成功不是正態定義,只有這麽幾個人成功,他的價值所有人就會加起來。您會發現很有意思,過去幾年里面我們發現往往在一個基金里面你會有一個項目它的回報超過你整個基金,第二名的回報超過其他的價值,很有意思。所以創業成功是屬於特定人群,我要是知道誰能夠成功誰不能夠成功,我今天立馬放棄投資,我去做算命,我就說張三李四成功,王二麻子就不可以成功,然後你們每個人給100萬。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講企業家精神一個是首創精神,成功欲,冒險精神,以苦為樂,精明理智和事業心。時下創業的冬季是原子對財富和聲名的渴望,大多數成功的創業者多是為實現某種夢想和超越的東西。我們大家都說中國夢,我3歲就開始做夢,但是夢是不搭界的事兒。我天天坐車要坐一個小時地鐵上班,我不想幹了,我就在家里賣車,這是創業。所以創業不是高大上,都是扯淡。但是創業能走多遠,和你公司能走多大,比如說你這個公司要掙一百萬還是一個億,這個就很重要了。這個就是宗教的東西,什麽叫宗教的東西,就是超越歷史之上的東西。我跟馬雲很熟,2001年代表軟銀做了阿里巴巴三年董事,馬雲大家都知道特別會說,因為做老師。這哥們兒一個特點特別會忽悠,但是他忽悠的東西還真信。我記得2001年我們有一次在西湖上那時候他連工資都發不了,老師給我打電話說您要飛一下杭州,幫一下jake(馬雲英文名)。那時候2001年我們想全球互聯網是泡沫,那時候美國沒錢,矽谷那時候基本差不多完了,中國沒錢,矽谷也沒錢,所以日本有錢。他租了一個飛機過來。我講中國投資,馬雲講中國互聯網,結果馬雲講的慷慨激昂,滿嘴白沫。但是馬雲到今天還是,他真信這玩意兒。我要像他肯定不信這玩意兒,所以這個是不一樣的。所以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你做什麽事兒真想把它做大,一定要有一個超越你自身利益之上的東西。

現在講擁抱90後,這東西扯淡。我們創業成功大部分30歲到38歲之間,90後啥都不懂怎麽可能創業比別人好,唯一一個可能手遊做的比別人好,70後、80後都不玩,這是你可以幹得事兒,這是扯淡的事兒。

從歷史來看,在這樣的人口大國,集體性行為,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基本都是導致災難性的後果。遠的不說,三年自然災害,文革,都是災難性的東西。

剛剛講了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創業的共性是什麽,我盡量時間快一點,別到時候小艾說我時間占的太長。其中有巴非特講的長長的雪道,就是你市場一定要大。巴菲特說投資挺簡單,找長長的雪道,最好雪還濕一點。他說的很簡單,我們賠的稀里嘩啦。他做都可以,我們做三年是不靠譜的事兒。巴菲特的話只是聽一聽而已,學不到。學到褲衩都沒了。第二個商業模式的可擴充性,你天天在家種稻子掙不錢,為什麽互聯網成功,互聯網做遊戲20萬人肯定賺錢,低於20萬人肯定不賺錢。

清晰的盈利模式,我們聽了很多年輕人來說不賺錢,我怎麽賺錢,我燒錢。大家把這個重要的東西搞糊塗了,什麽叫企業,企業就是以盈利為天職的。未來多賺錢現在少賺錢是可以的,但是你一定要知道怎麽賺錢。現在有企業不知道,現在不是好多人賣豬肉,19塊錢一斤,1塊9買10斤,把中國的買肉的都殺了。我記得我在朋友圈還轉了一下,你有沒有算過要補貼多少錢。所以不管做什麽,你要創業一定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盈利模式。

另外要有核心競爭力,什麽叫核心競爭力?說白了別人不大容易超你的。說的更精確一點你有定價的能力,或者你沒有定價能力你別幹。

另外一個制度化、透明化管理,企業做專權專制,等到大了就不行。我們企業早期做了好多錯誤,2000年好的項目,從美國空架回來CEO、CFO、COO、結果大部分回來創業90%全死了。所以小艾你要做專註。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家做一件事兒,投資,生產,物流,今天投物流,明天投外匯,結果沒幾天企業折騰破產了。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中不溜,中國差不多,我也差不多,我要做的好也拿諾貝爾獎了,要不然我也不會做的這麽差。現金流的把控。

最後我講對商機時間的把握,領先0.5步,中國科大有一個教授就是太早做的基本上都死掉了。但是企業DNA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好的領袖。什麽叫領袖?我們知道領袖一定是聰明人,我們經常聽到很人這個人很笨這個人很聰明,但是什麽叫笨?基本上很少人有研究。基本上美國對聰明人有系統的研究,第一個他發現聰明人都有比較強的猿人制的能力。什麽叫猿人制?就是對支持的支持比較強,他對學習的方法比較強。我們同班同學有一個同學天天打球天天玩,他考試就是考的好,你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學習,他學習的效率就是普通人十倍,這種人就是比較聰明的。另外有比較強的邏輯性的思維跳躍,你比如說我們跟聰明人談話你就知道他知道結果,他中間邏輯性又很強,但是他具有邏輯性的跳躍能力,這種人都是聰明的。我覺得愛因斯坦談話肯定應該差不多,他一講話肯定我們聽不懂。另外好奇心,聰明人都有用簡單的語言解釋複雜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我們創業者說半天叨叨叨不時間說什麽,所以你通常把話題問題抓住蠻重要。

最後說一個供大家參考,哈佛LDS的研究,對於想做創業的同事們大家可以認真參考一下。結果這個問題的提出是說在商界、在政界、在學界、在任何藝術界,在任何一個地方,什麽樣的人能夠成為領袖,而且這個leader(領袖)一定有什麽共性的東西。結果發現這個領袖的共性有一個特別重要,就是具有非常強的同理性或者叫移情,就是你能夠和你的對象,你的對手,在你做決策的時候你能夠把決策放在對方的位置上,在對方的位置上做出你的決策。我們中國有句話講換位思考,但是換位思考沒有強調決策,美國說不僅思考,還要做決策。所以leader要有共性,第二個要誠實,有個人格魅力。這是我們剛剛講的回到理性,回到常識。另外同時具有傳教士和殺手的形式,什麽叫傳教士,不厭其煩的被別人布道,要像馬雲說一件事兒天天說,說的自個兒都信了。比如說阿里十幾萬人砍掉一半,能不能下得了這個手。所以這個leader就要有傳教士的能力。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閻焱,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478

“窮人”不應該創業?周鴻祎開炮: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8/153149.shtml

導讀 : 不能唯融資論英雄,成為資本奴隸,要不忘初心。與其天天混“場子”,不如專心打磨產品。

i黑馬訊(王奕、汪晨、周路平)12月8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今日在京舉行,黑馬導師、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祎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周鴻祎在今天的演講中共放了“三炮”。第一炮,昨日,某投資人提出“窮人”不適合創業,在朋友圈刷屏,周鴻祎認為完全是錯誤邏輯,只有窮人思維才能逼出創新,逼出公司潛力;第二炮,不能唯融資論英雄,成為資本奴隸,要不忘初心。與其天天混“場子”,不如專心打磨產品;第三炮,O2O狂補貼違背商業本質,“中國用戶一旦吃了免費午餐,再回頭很難”。

創業社群大會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大會在今明兩天舉行。形容大會第一天的場面,或許你很難感受到“座無虛席”、“人頭攢動”這類形容詞所帶來的沖擊。

創業社群大會全天圍繞著學習和交易兩個關鍵詞,上午由黑馬投資人李豐、嶽斌進行分享,下午除了鄧鋒、黑馬導師周鴻祎與黑馬會會長江南春三人進行分享外,特意設置紅牛紙牌屋環節,對參與股權眾籌的五個項目進行了現場眾籌,投資人現場點評,並現場填寫支票投資。

“創業從來沒有冬天,他們都是冬天的孩子,溫暖在我們心中,只要我們自己手拉手,不管外面的天氣是什麽樣子,心里都是火熱的。”牛文文表示,在其簡短的演講中,出現了52次“創業”。

同時,牛文文當天還宣布,“創業家集團”正式更名為“創業黑馬集團”,打造中國最大的創業者成長社群,並正式上線了“創業+”app。據悉,從2014年11月至今的一年時間里,黑馬社群一共發生了835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金額達到609.63億元,共有33家黑馬企業登陸新三板,另有15家黑馬企業被BAT等大買家並購和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除了江南春、周鴻祎、徐小平、鄧鋒、李豐、嶽斌等企業家和投資人出席之外,也出現了多位明星。樂嘉喬裝潛入會場;海泉資本創始人胡海泉出現在會場,這是一位說的比唱的好聽的投資人,他也斬獲了“創投黑騎士”大獎。而蒼井空甚至通過VCR出現,為其中一個創業項目“去日本”加油鼓勁。

而明天,以“學習的社群”為主題,創業黑馬社群通過“激辯2015”與“萬人在線大課”再現社群學習場景,創業者可通過學習,實現“搞定自己、搞定資本、搞定模式”的三步走戰略。李開複、任誌強和樂嘉等人將出席,歡迎關註。

_O8A4527_small

黑馬導師、360董事長兼CEO周鴻祎

圖片拍攝由您的首席攝影官V.PHOTOS提供

以下為周鴻祎演講節選(經i黑馬編輯):  

因為窮,才逼出創新和潛力

我看到微信朋友圈有個文章,說《窮人不能創業》。我很少罵人,但我實在忍不住想問,誰寫了這個文章?土豪就能亂做投資人?文章邏輯是非常錯誤的。

我認為,其實今天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是窮人,大家通過創業期望改變現狀,我覺得無可厚非。而且很多創業者成功後,搖身一變,把自己描繪得非常高尚,好象他一出生就有這麽高的思想,其實並非如此。

我想說,窮人如果不應該創業,那中國誰還應該創業呢?

《“窮人”就不應該創業》的文章里,我隨便舉兩個觀點,來批駁一下。

第一,他講,很多創業者因為窮慣了,花錢特別節省、特別吝嗇,老想不花錢辦大事,還反問,如果不花錢能辦事,那BAT花錢養那麽多市場公關人員幹什麽呢?

我替他回答一下。我發現,很多大公司花了很多無用的錢,還辦不成事。但註意!這是大公司的特權,不是創業公司的特權。我甚至對比過外面的小團隊,和大公司做同樣產品的團隊,發現產品做好,真的未必砸很多錢去推廣。

而且,正因為很多創業者沒有錢,或者缺人少錢和資源,才逼得你去做更接地氣的事情,才逼得你做出極致的創新。反過來看,很多團隊因為有很多錢,產品不需做到極致,照著別人抄一下就夠了。

這兩年,很多新銳的公司起來,在他剛起步的時候,他們基本上都沒有太多錢。實際上,正是因為這種窮人思維、缺少資源的思維,才能把一個公司的潛力挖掘出來。

我認為,在大公司里面,也包括360,我們搞所謂的內部創業、內部孵化,我覺得是假創業。因為他跟創業者最大的差別是,外面的創業者會面臨生死的問題,在生死壓力前面,有的創業者可能就下去了,但有的創業者就會被激發出無限潛能,絕路逢生。這樣才能造就真正強悍的創業者。

相反,在大公司內部,一個事兒做不好可以找無數理由,因為公司的班車開得不及時,因為今天霧霾太重所以我不太想上班,只要跟老板解釋了,我可以異地再換個部門,或者再接個項目,完全沒有生死壓力。

大家都認為,我還算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我也喜歡創新。我認為,創新都是憋出來的,如果你有太多錢,可能就沒有創新的動力。

文章提出的第二個觀點,有些創業者太刻苦,每天只知道勤奮工作,所以他就覺得這些人完全沒法思考。他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作者顯然是不求甚解。

這句話貌似說的很有道理,但它絕對不是說,你不要勤奮。只是說,你不能只是埋頭拉車,每隔一段時間要花點時間擡頭看路。但是,即使你有正確戰略,能否成功,還取決所有細節上的執行和把握。你要把握很多細節,就得非常勤奮和辛苦。

文章的投資人說,他是從雷軍身上總結的。但雷軍同誌恰恰是這個行業里最勤奮的勞模。喬布斯傳記里面,寫了很多真實的細節,喬布斯對一個圖標里的每個顏色,都能看出不一樣,你說他累不累?他絕對是累死的,他能夠不勤奮嗎?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聰明的人當然成功概率會大一點,但聰明的人如果比你還勤奮,那你是不是要更勤奮?

IMG_0703_small

黑馬榮譽院長、真格基金創始合夥人徐小平

圖片拍攝由您的首席攝影官V.PHOTOS提供

    不做資本的奴隸要不忘初心

我要對創業者潑點冷水。我聽一個創業公司的CEO說,在接觸客戶、運作市場這兩件事上,一定不能假手他人,一定要親力親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把握最真實來自一線的信息,你才能做出判斷。   

所以,創業者確實需要更踏踏實實地把握現在,通過勤奮的工作,獲得更多感性認識,為你下一步做出正確判斷打下基礎,而不是靠“想一想”就能做出決策判斷。

最近很多人說到了投資寒冬,很多人把責任,推到政府身上,說中關村的咖啡大街的咖啡涼了,或推到VC身上。其實我倒沒覺得,我覺得不好的項目,最終他會漏餡的,臺風沒有了豬都會摔死。比較好一些的項目,比如有技術含量的、真正創新的,依然是備受投資人追捧。

我對創業者提出幾點建議,這也是這半年來很多創業者讓我覺得比較困惑的地方。

首先,這是個價值觀問題,我一直說,中國不缺創新的人,今天也有很多錢,但中國能不能成為美國矽谷那樣全世界真正的創新中心?我覺得外在條件都具備,唯一缺的是價值觀。我們到底為什麽創業?像福布斯富豪榜一樣,論誰更有錢,誰的身價高,誰的市值高?如果是這樣,對創業者的創新是不利的。

最近我感覺,一些沒有底線的媒體,天天渲染創業英雄,不談他們的產品,不談他們總結的經驗教訓,以融到多少資,來論英雄,誰拿得多,馬上就成為追捧對象。

脫離產品,只談融資,這是錯誤價值觀。我覺得,融資是個手段,只是一瞬間的數字,並不能給你帶來最後的成功。所以,不忘初心,創業者拿到了錢,可以在市場上活下去,就要把心思放在做產品上。

一家企業我原來還是很推崇的,他們通過營銷創新把手機做得非常好。但自打他們給自己一個很高融資額後,就背上很重的包袱,變成資本的奴隸。從旅行箱到旅行包,什麽都做,最後給了華為巨大的機會。所以,即使偉大牛逼的企業家,背上了資本包袱後,很多動作、決策都要變形。

別說一般創業者,再大的企業也是如此,如果完全掉入估值融資數目中無法自拔,就會忽略初心。

我一直講不忘初心,任何企業成功,還是要通過產品解決用戶問題。有些初創公司的第一步,沒有商業模式,我說都可以投;但你沒有產品,肯定沒法往前走。

IMG_0792_small

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黑馬學院院長牛文文

圖片拍攝由您的首席攝影官V.PHOTOS提供

混“場子”,不如打磨產品

孵化器、加速器,中國現在跟美國一樣,有無數個的創業盛會,後來我發現,有點兒變味了,很多創業者都沒掙到錢,創業輔導機構都掙到錢了,甚至一些做傳銷的、做大眾培訓的,都在教大家什麽是互聯網思維。

這種創業大會多到什麽程度?只要你願意,在北上廣深這幾個地區,每天創業者什麽事兒都不幹,參加四五個會都沒有問題。

一個創業者如果完全悶頭在家,沒有交流的機會,他可能會重複別的創業者走過的錯誤之路;但很多創業者,事情還沒有做一點,直接到會上開始宣講自己的成功經驗,開始宣講所謂的創新模式。我稍微覺得有點兒過,因為作為一個創業者,我認為適度的交流是可以的,但你應該花更多時間和你的團隊在一起、用戶在一起。

捫心自問,這樣交流下,真正就能解決你創業的問題嗎?其實我覺得不能。而且,很多創業者在參會過程中,不自覺產生一種錯覺。一上臺,掌聲雷動,你馬上以為自己就是人之驕子,萬眾矚目的中心。

因此,創業熱潮越熱,自己要越冷靜,保持適度距離,聽別人講完後要自省,要有點兒定力。如果聽風就是雨,這叫東施效顰,弄不好就是邯鄲學步。

O2O補貼違背商業本質

我最近在研究O2O。最開始,把我給嚇壞了,因為很多企業一出來,他們都號稱說周鴻祎都過時了,我說了這麽多年的“免費”,他們現在青出於藍勝於藍,不但免費,而且補貼、倒貼。

我們應該獎勵美元VC,他們把幾百億美元投給創業者,這是一種什麽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精神、國際主義精神。這幾年,北上廣深的創業者真的沒含糊,沒有把幾百億美金留給自己,全部補貼了北上廣深的人民生活。

免費請你看電影,免費給你上門按摩,免費做早餐等等,看得我眼花繚亂。後來我想明白了,他們真的不在乎掙錢,他們錢花出去,就能融來更多錢。

但是,按這種遊戲規則,就會變得非常不好玩。上次紅杉開了一個年會,讓我去講講話,我一看,一個月賠10個億的牛逼公司都在場。

我上臺就講了三句話:第一句說,同誌們!世界未來是屬於你們的!然後歡聲雷動、雀躍不已;我就說了第二句,也是屬於BAT的。他們就不出聲了,他們說為什麽?我說第三句話,你們最終也是屬於BAT的,大家都玩成資本的遊戲,最後只有BAT有余糧,就被他們收了。這遊戲好玩嗎?我覺得未必,因為能被BAT看上的也就那麽幾家。

我對員工說,如果今天給你投資一個公司,一個月讓你掙8億,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挑戰;但一個月賠8億,我的員工個個能行,這種能力絕不含糊。

所以,資本永遠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商業模式永遠不能是2VC2BAT的,要回歸商業的本質。

現在很多投資人也在投90後。90後比我們更銳利、更沒有束縛、更了解市場一線的情況,但做到最後,畢竟是做一個商業公司,要在產品上建立可持續的營收模式。所以,創業者的心態,需要適度的調整。

很多創業者說,我一直在提“用戶至上”,所有他們就上門洗車、上門按摩、上門做飯。我覺得大家有點兒誤解,我講“用戶至上”,是要去研究用戶的行為和習慣。我認為,教育用戶是比較困難的事情,順勢而為是產品比較成功的關鍵。

在手機和電腦里面,我們做軟件,對用戶來說,他認為是新的東西,就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有時我們在軟件里面做個修改,還能引導用戶;但你做生活服務和互聯網相結合的時候,用戶在生活服務方面,都不是小白,他一定是個成熟的用戶,有日常生活的習慣。

所以,當你打著“用戶至上”的旗號,而去提供產品和服務,卻完全違背用戶常識,那麽這種就不是“用戶至上”,實際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用戶。

比如說,上門洗車。你覺得這真的是你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嗎?你真的覺得帶塊破抹布上門,把車擦一擦,用戶就有很好的體驗嗎?實際上,很多模式並不適合用Uber的模式去延展。

免費,之所以在互聯網里成為一種戰略,是因為成本是固定的,越多人用,邊際成本會趨近於零。所以,微信、360安全軟件、搜索可以免費,但是當你在現實生活中做O2O,無論是送電影票,還是送早餐,你的用戶越多,你的成本就越高,甚至你要考慮上門、交通、物流的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免費只能成為一種戰術,一種營銷手段,不能成為一種戰略。長期免費下去,就無法控制,違背了商業常識。

很多人期待把互聯網的免費盲目擴大化,通過“免費+倒貼”,養成一個用戶從來不會養成的習慣,這有可能不成功;第二,通過免費把對手幹死,然後再改收費。但我告訴你,中國的用戶一旦吃了免費午餐,再回頭很難。

這種過於激進的模式,就帶來大家感受到的泡沫。資本寒冬的泡沫是什麽?是大家太急於求成了,把十年幹成的事,恨不得在十個月幹成,再加上資本的壓力和誘惑、綁架,就使得很多動作變形。

沈南鵬前兩天有個演講,突然講的跟原來不一樣了,他說我們已一年沒有投O2O了。他說要開始投高科技公司。VC轉型比創業者快,風向不好他馬上就不投了。最後,誰在收拾這個爛攤子呢?還是創業者,所以互聯網思維沒有錯,但不能盲目用在任何領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876

六藝星空周楷程:80%的人,最初的創業想法都是扯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26/154902.shtml

導讀 : 大部分的創業想法都是扯淡,創建透明的創新模式,解決用戶痛點才是根本。

i黑馬訊3月26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舉辦的第三屆黑馬運動會今日在京舉行。在當日下午的文創沙龍上,黑馬營11期學員、六藝星空創始人周楷程參與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周楷程在演講中表示,對於創業者而言,沒有任何商業模式是現成的,是一開始就想好的,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去“跑出來”的。他總結了六藝星空的商業模式,並提示所有的文創類創業者們,不要空想“靠互聯網改變世界”,而是要建立開放、透明、創新的模式,去解決現有商業模式的痛點。市場小不是問題,在小的市場里,反而更容易開創新的賽道。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我們公司從建立到現在才三年多時間,我們整個的團隊來自於阿里,我們做了團隊里所有人都不專業的行業——鋼琴行業,但我們現在是中國最大的藝術培訓市場占有者。

80%的創業想法,最初都是扯淡

我們是完全的草根一族。2012年,我們開始創業時,我們想做一件事情,就是整合中國所有的琴行。中國有4萬多家琴行,我們想把它們整合起來,只要能整合幾千家,有一兩千家願意從我們這里拿貨,我們立刻就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琴行供應商。

但我們後來發現,80%的創業想法最初都是扯淡。我們當時想做的這個商業模式其實是不存在的,實際上,所有的琴行買什麽琴全部是老師決定的,整合現有的琴行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不信大家回過頭看看自己的商業模式,80%的其實最初都是沒有得到認同的。

後來我們發現,有兩種琴行。一種是教課的,里面基本都是專業的老師;一種是賣琴的。但它們有一個繞不開的事,就是房租。所有做藝術培訓的,不光是鋼琴,有30%的成本都是放在房租上,這使得所有的培訓公司雖然看起來現金流很高、流水很高,但加上房租之後都是不賺錢的。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就是我們要去改變的問題。

商業模式都是跑出來的,沒有現成的。

沒有現成的商業模式。直到今天,我們每一版融資BP,跟上一版都只有30%的關聯性,全部在不斷地變化。我們計劃在明年IPO,而我們的核心還是不斷地升級商業模式。

我自己也做天使投資。有的創業者會跟我說,我們三年後會怎樣怎樣,我說扯,還是先把這六個月活下來再說。我投項目很簡單,先看公司怎麽走完現在的6個月到9個月。我們不能現在就去想三年後會怎樣,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你一路跑出來的。這和市場的大小無關,比如鋼琴就是非常小的行業,鋼琴整個市場只有四五百億規模。從開始做到第二階段,再到現在,我們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走出來的。

公司在融A輪的時候,我和雷軍談到半夜12點半,他問了我三個問題。當時我們只有兩家體驗店,他問:這個市場能不能開出50-80家體驗店?這個團隊有沒有能力去做50-80家體驗店?每個店是否能有50-80萬的收入?結果我們發現,我們明年拿去IPO的數據,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規模。

小未必不是好事,小才有機會開創賽道。鋼琴行業雖然小,但是我們有信心去構築這個市場,現在鋼琴教育的成人市場基本被我們壟斷了。整個鋼琴行業我們今年能控制10%的市場。小的市場里,你是有機會重新去定義這件事情的。

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是做個APP就行了

我們的模式是,基於一個體驗店來做這件事。用戶在購物中心體驗,在家上課。有人曾跟我聊專業度問題,我說我真的不專業,我一首曲子都不會彈。我的目的是讓孩子們開心,這是我們所有事情的出發點。我們有兩套評價體系,一是讓老師給孩子打分,得出分數,用來評價老師;第二是讓家長給孩子打分。其他的,我們一概不關註。我們采用體驗店的模式,實現了在家授課,體驗分成,200塊錢的一堂課,我們給老師150塊錢。我們做了一對多的成人課,采取類似於健身房的那種體系,沒有房租可以賺取差價。我們改變了房租這件事,其他的都沒有改變。

互聯網不等於APP。它指的,更多的是開放、透明、創新。也就是說,一個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取決於這件事對社會到底有沒有改變。很多商業模式聽起來很美,實際上一點價值都沒有。我們做的事,就是:第一,降低房租;第二,現在交通環境這麽差,我們讓老師上門;第三,我們做孩子的一對多的活動,跳舞、踏青、包元宵等,解決孩子玩的事情。我們從來不解決專業度的問題,專業度是留給專業老師去解決的,不是我們這樣一個機構要解決的。

不要總想著靠互聯網就要改變世界,你要看自己能不能比現有的商業模式做得更好。現在手機上有100個APP,可能80%的APP你都不用。我們做到的,就是首先讓孩子更開心,其次給老師更高的收入。我們在不斷地漲價,不斷地提高老師的收入,但我們的客戶量從來不會往下掉。家長給孩子要的,是最好的服務,不是便宜的服務。我們的價格高,利潤率卻非常低,但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東西。

怎麽做好自己的商業模式?

所有的商業模式一定是以賺錢為基礎的,但一定不是以獲取暴利為基礎的。

我們的模式非常特殊,在星空的體系下,沒有校長、沒有名師、沒有教務,全部是中央集控的運營模式。去年一年我們擴張30個門店,今年如果可以,我們兩個月可以多出50-100個門店來,只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

我們是非常特殊的中央集控的模式,靠強運營實現利潤空間,核心不是打造名師,而是讓機構運營效益最大化。我們一直在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客戶第一。我們的服務態度一定要是最好的。只要是服務,一定會有客戶挑剔問題,但是我們認為,客戶一定是對的,我不認為客戶存在無理取鬧。在星空,我們承諾無條件退款,整個教育行業,除了我們沒有人敢做這個事情。客戶的事情,不管是電話還是微博留言,第一時間都發我郵箱。任何機制都沒有把郵件直接送到CEO手上更管用。機制的操作90分跟100分是天壤之別,客戶第一是我們首要強調的。

素質教育、快樂為先。我們當時的高管給孩子報了個課,很多人都講培訓要講專業度、要講老師,但孩子上著上著課不願意上了。為什麽,老師教得太嚴了。於是我們調了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過去,到今天這個孩子還在上課。為什麽?老師今天給他變個棒棒糖,明天帶他去吃牛排。我們最終目的是,滿足客戶的需求。很多人問,教育到底是家長決策還是孩子決策;還有很多人跟我說,這一行客戶是孩子、決策是家長。但孩子不願意學,最後買單的家長不會超過50%,你關鍵是要讓孩子愛上鋼琴,愛上他要學的東西。所以素質教育、快樂為先,我首先只問孩子開不開心這個問題,別的我不關註。

文化是核心驅動力。我們發展非常快,但我不認為我們是移動互聯網公司,我們是傳統模式的公司。我們構築了體驗店的模式,用現在這個模式跑了不到三年,已經做到全國最大了。而文化,是整個的核心驅動力。我們是阿里背景,有人說這是因為阿里的正規軍體系很好,我說這些都不成立。一個公司真正的文化,是CEO的文化。你是什麽人,你的團隊就一定是什麽人,這個文化基因是改變不了的,也不用非要找外來人給企業建立文化。有人說我的企業很小,就10個人,我也認為,你是CEO,你就代表著這艘船,如果航行到了彼岸,這是團隊開過來的,而如果船沈了,責任是船長的。你是船長,你就代表著所有的文化。有困難的時候,你要自己扛;榮耀的時候,榮耀是屬於團隊的。我是一個CEO,那麽我希望帶來什麽樣的公司文化,我希望帶來的未來是什麽?我認為這是所有人都要重點關註的。

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5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