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白宮最倚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 非理性市場中 最理性的聲音


2012-10-29  TWM  
 

 

憑著鑽研歷史、開拓閱讀視野,羅伯特‧席勒培養出和市場與眾不同的獨到觀點。

如今面臨QE3與美國大選的衝擊,這位曾二次準確預言股市、房市泡沫的經濟先知,將為你揭開二○一三年全球經濟真相。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莊 芳 研究員‧楊政諭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市的耶魯大學校區內,有一條被十九世紀英國文豪狄更斯稱為美國最美麗的街道Hillhouse Avenue,即使入秋,仍有整片綠蔭圍繞,一幢又一幢超過百年歷史的古典建築則是佇立兩旁。

耶魯大學經濟系所的位置就在這裡,而其中一棟三層樓的低調白色建築,正是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辦公室的所在之處。

建築物的外觀稍有斑駁痕跡,進門前得穿過小小拱廊,室內老舊的木製樓梯則被往來腳步踩得喀吱喀吱作響。「這棟屋子是一八八四年建造,近一三○年歷史,但還不算最久的。」處在四周皆古蹟的環境,席勒相當熟悉且自在。

一邊走著,席勒一邊介紹身旁各個「古董」的典故,倒不是因為他在這裡任教已有三十年的時間,而是因為席勒本身就對歷史有著相當程度的狂熱。「我很喜歡歷史,當下的事情往往無法掌握,但歷史卻可讓你從過去的軌跡,找到未來可能發展的途徑。」

蒐集資料

準確預測網通泡沫與次貸危機他能不斷在經濟研究上獲得印證,正是仰賴歷史。一九九○年代,他與同事共同創立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就是因為發現,股市指數可追溯至一世紀以前,房價卻毫無歷史數據可言。所以起初,只有翻遍舊分類廣告,找出部分毫無紀錄的城市房價,才得以建立起資料庫。現在這個指數已經成為國際媒體、金融機構,最為廣泛採用的房市景氣指標。

憑著大量蒐集歷史資料與數據的功力,席勒還準確預測了網通泡沫以及次貸危機。代表作《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甚至將時間拉回至一八八一年,追蹤過去股市本益比與報酬之間的關係,加入人們從眾心理對股市造成的影響,直指當時的股市高漲已形成投機泡沫。

二○○○年三月推出此書之時,各界批評聲浪立刻湧現,有人毫不留情地嘲笑、謾罵,沒想到,當月即發生網通股泡沫化,股市一路走跌,再也沒人笑得出來,這本書則躍升︽紐約時報︾暢銷書。○五年,他再次運用歷史數據預測房市泡沫,並指出不只房價會崩跌,甚至可能引發一場衰退,隨後即發生眾所皆知的次貸風暴。

歷史成為他尋找未來方向的重要根據,而不斷追查真相的那股動力,則是受其超乎常人的理性頭腦影響。

他的理性思考,是童年養成背景的無限延伸。

「我的父親很久以前說過,千萬不要沉迷於體育節目,看別人運動沒什麼意思,只是浪費時間。」席勒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看別人運動不如自己起身運動來得有益,所以他從來不看體育頻道。後來,甚至連其他電視節目也漸漸不看了,「我不懂,看別人的故事到底意義在哪裡?過好自己人生不是比較重要嗎?」

實地觀察

找到成為經濟學家的人生志向求學時期,曾經和同儕一起到場觀看足球比賽,他對場上的賽事一點興趣也沒有,反倒是拚命觀察場邊的群眾。「觀眾們的反應實在太有趣了,只是一場比賽,卻可以牽動每個人心情起伏,這種『非理性』的怪象太有趣了,讓我看得目不轉睛。」席勒並非從小立定志向要成為經濟學家,直到十八歲,他都尚未決定大學主修的科目。「我實在不知道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段時間,我幾乎什麼課程都想聽,總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就是不想失去任何學習的機會。」他說,無論如何都要避免成為畫地自限的人,在開放的社會,應有無限的選擇空間。

感到徬徨的席勒,為了不輕易做出決定、不隨便找答案,在那段時間,徒步走遍附近大學校園,每一步都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我在想自己是否要當醫生?就繞到醫學院大樓,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走遍各個角落。」最後,竟然走到雙腳疼痛不已,必須到醫院求診。醫生告訴他,「你實在走太多路了!」不過,席勒卻沒專心聽,因為他一直忙著觀察醫生們在診間的事務。

當時席勒難以抉擇未來方向,卻很確定不要與父親一樣,成為企業家。席勒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後來自創公司,專為工廠建造工業爐,可惜生意不太理想。「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事情,但並非所有的價值都合理。」他認為父親有時太過為人著想,「或許並不適合創業、擔任企業領導者。」席勒說,父親對他人生影響頗多,曾告誡他:不要相信名人或權威所說的話,而要相信自己的研究。他聽從了建議,也徹徹底底將父親的忠告烙印在自己的腦袋裡,「有多徹底呢?到後來,我連父親的話也不完全相信了。」說到這裡,席勒起身翻了翻書架,找到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知名哲學家安.蘭德(Ayn Rand)著作《自私的美德》,「我父親非常崇拜她,甚至,我們全家都是她的粉絲,但我就是不認同她的理念,所以也常和父親對她的理念有所爭辯。」

大量閱讀

奠定行為財務學的卓然地位除了經濟、歷史、哲學的書籍在席勒的辦公室裡隨處可見,他的書櫃上,還有許多關於心理學、行為學的研究,廣泛的閱讀與吸收,開啟了他對行為財務學的研究領域,成為早期推動此概念的學者之一。

席勒的妻子吉妮(Ginny)是位心理醫生,她受訪時說:「他熱愛閱讀,對任何事都感興趣。我讀研究所時,他就和我一起研究心理學。」因此,他的觀點往往異於一般經濟學家,常探討人類情緒與心理對市場造成的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就曾表示,席勒比同期經濟學家做了更多研究,證明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

目前就讀耶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的學生凱文形容,席勒的授課內容和其他老師很不一樣,「除了引用很多歷史資料,有時聽他講授經濟學,又像是在上心理學或人類行為學的課,滿有趣的。」「我從小就愛閱讀,整天就跑圖書館。」席勒說,讀小學時,母親因為腳傷而借了一本保健腳部的書籍回家,卻丟在一旁沒認真看,「我將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然後再教媽媽怎麼治療。」席勒幾乎「無書不讀」,一般人覺得無聊的書,他都來者不拒。之所以接觸到經濟學,還是在高中時,隨手翻了哥哥放在桌上的︽經濟學理論︾一書,「經濟影響人類生活的力量之大,讓我充滿好奇。」

極度理性

推出可對房價走勢避險的期貨在知識領域上勇敢、無止境地闖蕩,並不表示他在生活中同樣喜好探險。席勒形容自己是個極為「謹慎」的人,這充分呼應了他的「極度理性」頭腦。

他從不喝酒、也不喝咖啡,因為不願對酒精、咖啡因產生依賴;在冬日盛行的滑雪運動,他覺得太過危險、無法控制而極少參與。「連開車的時候,我腦子裡浮現的全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潛在風險。」正因人類行為難以預期,在他眼裡,每位行人、駕駛者皆暴露在風險之下。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所以在人行道與街道上,他選擇盡量放慢腳步與車速。

從說話語調沉穩、言談字字斟酌,都可感覺得出他謹言慎行的態度。現在他與友人共同成立的MacroMarkets金融科技公司,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房價指數期貨合約,讓人得以針對房價走勢高低避險。

「其實我並不喜歡對市場進行預測。」席勒說,當他在多數人中,持有不同意見觀點,都要做好被質疑、挑戰的心理準備。

其實早在兩次對於股市、房市泡沫提出警告之前,一九八○年代初期,席勒就曾大膽發表論文說明「市場效率」理論是經濟思想中最大的錯誤,引發當時相信股市投資人行為理性、市場總是正確無誤的經濟學家們猛烈抨擊。「所以我不是被笑兩次而已,應該是三次,」席勒挖苦自己說。「最後事實證明,人們並沒有他們想像中聰明。」席勒坦言,發表的言論一開始沒人相信,的確相當挫折,「可我經過徹底研究,才說出認為對的事情。」尤其他面對的全是經濟學家、華爾街的金融專業人士,必須提出詳盡的研究與舉證。「我知道要打敗他們很難,但就算是聰明人,也不可能永遠都是對的。」輕忽不同的聲音,這就是人性,「而我所有的研究,就是為了超脫人性。」席勒頗有自信地說。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現職: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宏觀市場金融科技公司(MacroMarkets LLC)創辦人經歷:美國經濟協會副主席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席勒重要紀事

1946 美國密西根州底特律市出生1972 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展開教學生涯1976 與當時研究心理學的吉妮結婚1982進入耶魯大學任教,開始積極寫作、發表研究論文1991 與友人共同創辦Case Shiller Weiss公司,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1998 憑藉︽宏觀市場︾(Macro Markets,1993)一書,獲得第一屆薩繆森(Paul Samuelson)傑出學術作品獎2000 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五成2006預言房市泡沫已形成,未來不僅房價大幅下跌,還將引發衰退。○七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2011被彭博選為全球金融界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S&P/Case-Shiller Home Prices Indices):標普/凱斯席勒房價指數是席勒及其同事凱斯在1980年代末期一起研發完成,資料時間追溯至1987年。目前由標準普爾每月發布,指數涵蓋全美20主要城市房價,廣泛受到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引用,是公認最權威的美國房市指標。

博士之家極度理性的感性生活席勒喜愛探索各種領域知識,自然期望孩子也像他一樣博學多聞。在兒子10歲左右,他就拿通貨膨脹、CPI物價指數的線圖給他們看,並解釋給他們聽,雖然不太可能完全理解,「但我希望他們能試著懂得一些基本概念,或是產生興趣也好。」如今,他的兩個兒子各為30歲與27歲,都已獲得博士學位,將分別擔任經濟學與哲學教授。

已經無須為孩子操心的席勒夫婦,於2009年在距離紐哈芬市10英里外的一座小島上,買了一棟度假別墅。每個周末,夫妻倆就一同搭船來到這裡,坐在岸邊聆聽海浪起伏的聲音,分享彼此所見所聞。

「遠離塵囂是這房子的美麗之處,」吉妮說,席勒不喜歡開車,這樣的度假方式最為恰當,「雖然他還是經常窩在屋子裡閱讀、寫作。」吉妮忍不住小小抱怨一下,但其實她相當了解先生的喜好:這幢房子建於1840年,年代久遠,甚至沒有傳統電力供應。

「這大概算是我人生中的一趟冒險吧!」席勒笑說,偶爾回歸19世紀的生活感覺很新鮮。只是極度理性的他,在乘船上岸的短短途中,仍會忍不住思考掉入海中的可能性。對他而言,就連嘗試感性地過生活,都有風險必須承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7

席勒與五十位各國精英獨家分享 一堂有錢也進不去的 經濟閉門課程

2012-10-29  TWM
 
 

 

為了讓「全球青年領袖」精英們了解未來關鍵趨勢,席勒特別受邀在耶魯大學講授一堂閉門課程,深入剖析人類心理對於經濟活動造成的影響。《今周刊》帶你走進現場,聆聽這場一年一度的重要演講。

撰文‧莊 芳

下午二點鐘,耶魯大學校區內的Greenberg國際會議中心,聚集了一群穿著正式的商務人士,他們特地前來參加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傳授的一堂課。

這堂課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是一場採「邀請制」的閉門會議。現場大約五十位「學生」,背景卻個個大有來頭,他們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所成立的非營利組織「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s)代表,年齡皆為四十歲以下,每一年度從世界各國成千上萬的候選人名單中,嚴格篩選出的百位精英。過去英國首相卡麥隆、社群網站「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都曾獲此殊榮。

而當日出席席勒演講的聽眾,包含瑞士、南非、牙買加、加拿大等國的優秀人才,在個別專業領域擁有一席之地,除了來自政府、學術與企業界,甚至連丹麥皇家公主,也是﹁學員﹂之一。

課堂的名稱,乍聽之下令人有些摸不著頭緒:全球經濟與動物本能。「我所謂的『動物本能』,不是動物,而是人;人的本能行為,來自於自己無意間所產生的心理動機。」換句話說,也就是人性。

歐債危機

源自「幾位情緒激動的希臘婦女」面對滿場的全球青年領袖,透過這一場演講,席勒要讓大家從不一樣的角度,去思考經濟運行背後的法則:人性心理是如何操控經濟週期。

「人的情緒可以驅動很多事情,但你或許沒想到,情緒的力量,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經濟發展。」席勒強調:「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全世界都連結在一起,貿易往來、金融連結、文化交流、訊息快速互通,如果你要了解事情是怎麼發生的,也要推敲未來會怎麼演變,那麼,你就必須知道人們現在正在想什麼。」他從歐債危機開始講起,更精準地說,他是從希臘婦女的想法開始講起。

二○○八年,希臘發現債務惡化狀況遠比之前公布的數字來得嚴重,為搶救財政,政府決定進行退休金改革,將婦女退休年齡從原本的五十歲提高到五十五歲,「這下子,原本可以退休的忽然不能退休,且退休後領到的錢比原本還少,大家都不開心,幾位情緒特別激動的婦女,決定上街抗議。」婦女的情緒瞬間感染了不少人,街頭抗議的畫面引起關注,希臘財政問題被部分專業投資機構點名,希臘公債的殖利率因此在○九年起緩緩攀升。接下來,攀高的殖利率造成該國「以債養債」的難度提高,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報導這個國家破產的可能,影響所及,債券殖利率變成「瞬間飆高」,忽然之間,這個國家面臨破產。

「瞧,如果從這個角度看,竟然只是幾位婦女的激動情緒,引發了滾雪球般的效應,造成希臘立即面臨破產危機,也引爆了整場歐債危機。」席勒的這番「歐債新解」,引來全場一陣大笑,而他則立即為這現象提出注解:「當每個人都在想同一件事的時候,必然會引來問題。」

美國房市泡沫

源自「因為每個人都想換房子」接著,他以美國為例,美國房地產泡沫是造成金融海嘯的源頭,而這個源頭,「是因為每一位美國人只想著一件事:買更大的房子。」○五年的五、六月間,席勒和同事凱斯正在進行每年例行的購屋者問卷調查,他驚訝地發現,幾乎每一位購屋者對未來房價上漲空間的預期,都比先前來得樂觀許多。「此外,每個人都認為,銀行貸款提供九成房價的資金是天經地義,政府也應該繼續幫助人民購買更好的房子。」同樣是在○五年六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推出這樣一期封面故事,大膽預測房價將走跌,隨後沒隔多久,除了平面媒體大量跟進報導這則新聞,連《時代雜誌》(TIME)也推出相關議題。

席勒指出,在○四年,Google網頁搜尋「房市泡沫」(Housing bubble)一詞的數量還很少,但到了○五年的六月至八月期間,各家雜誌推出相關主題以後,搜尋數量快速飆升,成為熱門關鍵字。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房地產的大泡沫一夕破滅,造成了失控式的危機。」席勒分析:「我們怪罪金融業與政府監管不力,但老實說,這場世紀泡沫的形成,是來自於每個人腦袋裡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從政府、銀行、人民到媒體,全部都一樣。」這一回,在場的青年領袖們比較笑不出來,「當大家都想同一件事,並且達到近乎瘋狂的程度,結果就是失控與崩潰。」他為這一段演說提出結論。

未來經濟

取決於「全世界是否只想著省錢」「今天早上,我聽到一個不好的消息。」十月八日,世界銀行將二○一二年東亞地區的經濟成長率預期從八.二%降至七.二%,原因是中國經濟成長表現恐怕不如預期。接著,他開始對這則新聞的前因與後果,提出來自於「動物本能」理論的新奇解讀。

「歐美國家都在撙節財政,在這樣的氛圍之下,人民對經濟前景感到悲觀,於是,消費與支出也開始跟著政府財政的腳步,一起撙節。」歐美消費不振,影響中國出口,造成中國經濟成長減速的壓力,雖然中國希望透過刺激內需來支撐經濟成長動能,但說到內需,必須仰賴民間投資與消費,那麼,只要歐美國家人民撙節的情緒不減,中國經濟看不到快速成長的動力,中國人又怎會用力消費呢?

以上,是十月八日這則「調降經濟成長率」新聞的前因,至於後果,席勒大概是這麼推論的。

「就單一國家來看,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當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成長表現不如預期,自然又將影響全球投資人的情緒。」席勒立刻提出佐證:「你們看,受到消息影響,今天全球股市多半走跌。」股市走跌,直接影響民眾的財富預期,「撙節」的動機恐怕又會因此提高。席勒進一步表示,在全世界都是壞消息的情況下,「或許你沒注意到,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正受到這樣的氣氛影響,跟著開始或多或少地撙節支出。」說完這個段落,台下聽眾們不僅笑不出來,表情反倒略顯嚴肅,畢竟,席勒的結論,彷彿說明著「當前全世界的人都在想著同一件事:撙節,而這件事情,也讓經濟復甦的期待短時間內無法實現。」某種程度來說,席勒用「動物本能」對未來經濟走向的推論,正符合他對二○一三年世界經濟的基本論調:談復甦,還太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98

席勒談中國房價的「非理性繁榮」 weike369

http://xueqiu.com/4106327074/25654356
席勒談中國房價的「非理性繁榮」:100年全部工作收入才能買套房子
文 / MJ 2013年10月15日 10:37 來源:華爾街見聞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昨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曾準確預言美國2000年科技股泡沫和2006年房地產價格泡沫的破裂。

席勒也曾多次警告中國的房地產泡沫,他的著作《非理性繁榮》是非常著名的暢銷書。

查看原圖
華爾街見聞對席勒關於中國房地產的評論整理如下:

2009年12月席勒曾訪問中國深圳、上海和北京,當時他談到過對中國房價的看法。

他在深圳談到中國房價時說(據經濟觀察網):

「中國經濟發展得非常熱,但是也有一些必須要警惕的現象,在深圳,房地產非常熱,房價高居不下。」

希勒認為,中國和美國房地產發展方面是異小於同。他們的相似性大於相異性。世界各國的行為模式是很類似的,雖然不完全一樣,溝通、交往、人的行為模式表現非常相近。

他舉例稱,從90年代以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危機的出現。特別是在中國,2005、2006、2007、2008年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非常熱的局面。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國家都有出現。雖然不一定是按照一樣的形式和流程出現的,但是他們卻是無一例外的出現過類似的情形。

「在深圳、上海以及其他中國主要的城市,人們在買房,這樣房子的價格實際上是數倍於他們的年收入的,不知道具體的比例是多少。我們在加州用電腦分析房價和收入比,看到的數字是8倍和10倍,我們就覺得太高了。如果是8倍,就要花8年的總收入買房。」

當他得知深圳,房價和收入比接近36倍時,席勒為高房價感到擔憂。

「我看到現在一些高房價由泡沫的心理所支撐的。很多人寧願去支撐。我們看到,現在的泡沫心理不會長期存在的,也會發生改變。萬一發生泡沫的話,那些以36倍這麼高的比例、這麼高的價格水平的人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他在上海表達了對上海房價的擔憂(據新京報)。

「早前聽說過上海的房價,基本上是一個普通人一年收入的一百倍,也就是說,他要工作一百年才能用他的全部收入買一套房子。既然這樣,他為什麼還要買這個房子?答案是他預期房價還會上升。人是有投機心理的,他覺得以後房子肯定還會漲,但是我覺得這肯定是非理性的。」

席勒坦言,肯定不會在中國購置房產(據國際金融報)。

他指出,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經濟仍然有些脆弱,美國也同樣如此。「我現在還不清楚這種情況何時會結束,但有一個比較明確的可能性是房地產價格很快就會下降。我覺得中國確實有泡沫,在北京除了房地產市場,其他的領域我都可以投資。」

2011年,在世界經濟論壇2011年年會(達沃斯論壇)上,席勒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再次談到房地產問題,並直言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

他說:

「美國房價仍在下跌,我很擔心它會跌到什麼時候。家庭負債率仍然非常高,很多人失去自己的房屋,或因更換工作而轉移到其他城市。與此同時,美國負債率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這樣人們擔心,政府是否還有能力推出新的刺激政策。中國房地產現在泡沫嚴重,如果和美國一樣泡沫破裂的話,這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打擊。」

除了在耶魯大學任教外,席勒還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員。他是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還是著名的凱斯·席勒房價指數的創始人。 席勒在中國廣為所知的是他參與的耶魯大學公開課金融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337

新科諾獎得主席勒:美股價高,擔心可能下調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0487

10月14日本週一,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與另兩位經濟學家Eugene Fama和Lars Hansen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當天稍早,在耶魯大學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席勒曾明確提到對美股有所擔心:

股市定價太高了。我擔心可能下調。

與盈利相比,美股目前是這五年多里價格最高的,這會讓它們面對損失不堪一擊。

以下圖表展示的是1900年以來美股的週期性調整後市盈率(CAPE),由席勒提供數據,從1881年開始統計。

同樣內容的圖,換個小清新版:

擔心歸擔心,從上圖還是可以發現,今年9月的市盈率還是比危機前的巔峰期——2007年5月的27.5倍低。

而市盈率的最高紀錄是1999年12月的44.2倍。

所以,席勒在提到最近的CAPE時也說:

我認為不應該把它看作警報。

可能應該在多樣化的投資組合裡投資些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153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連中文書寫格式也要鑽研 席勒 把理性研究當成信仰的經濟大師

2013-10-21  TWM  
 

 

台北時間十月十四日晚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法馬(Eugene Fama)、韓森(Lars Peter Hansen)共同獲獎;其中,以創立「凱斯席勒房價指數(Case Shiller Home Price Index )而聞名於金融市場的席勒,大概是有史以來國內投資人最熟悉的經濟學獎得主了。

席勒獲獎的原因,如同另二位得主,「三人都為現今世人對資產價格的理解奠定基礎。」瑞典皇家學院如此評論;的確,自從一九八○年代末期投入房價指數的研究後,席勒幾乎都把心力放在資產價格。他的聲名大噪就是來自於兩度成功預言資產價格泡沫危機,一是二○○○年網通泡沫,其次則是○五年預測美國房地產恐將泡沫化,並且引發金融風暴。

一句台北房價問題

認真研究

《今周刊》曾經兩度派出採訪團隊前往美國採訪大師,也曾於去年十一月底邀請席勒來台演說。在報導中,我們形容他是「非理性市場中,最理性的聲音」,原因無他,席勒每一次的預言,都是經過極度理性而周延的研究調查;在我們幾次貼身專訪的過程中,關於大師不時展現的研究態度,記者至今印象深刻。

一次是在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室裡,當席勒聊到美國房價波動時,記者隨口問了一句:「有研究過台北市的房價嗎?那裡房價高得嚇人,但台灣人的薪水已經十幾年沒有調漲了。」席勒先是停頓數秒,陷入短暫的沉思,正當記者準備把話題拉回美國房市時,他開口了:「這個現象很有趣,你給我一點時間吧!」接下來,大約有整整一個小時,席勒不斷在電腦上尋找關於「台北房價」的資料,從鍵入「Taiwan population(台灣人口數)」開始搜尋,過程中還不時反過來「採訪」身邊這位來自台北的記者,「你知道租金報酬率大概是多少嗎?」「通膨率大概多高呢?」「最近幾年經濟成長率如何?」謹慎的席勒沒有立刻給出答案,但意外的是,當隔日我們再度碰面時,他主動提到了台北房價話題,並且有些缺乏自信地提出他「初步研究」之後的建議:「我知道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原本房價也很高,但後來政府積極開發周邊衛星城市才有效壓抑,你或許可以這樣建議政府吧!」第一次,我們親眼見證了這位大師「遇到問題絕不善罷干休」的研究態度;至於第二次,他的研究主題更是詭異。

「你們中文字,如果寫成橫排,到底是由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呢?」這是席勒去年來台,從機場到飯店車程中對我們提出的疑問;當時,他不斷觀察著路旁招牌的字樣,「我依稀記得,許久以前大家是從右寫到左的,但聽說現在的寫法完全不同了。」這個問題成為三十分鐘車程的話題主軸,自此之後,他在台北期間再無提起,直到活動結束,席勒回到美國之後,當天坐在車內的工作人員都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主旨是這麼寫的:感謝各位的款待,以及回答中文書寫問題。

信裡寫道:「我找到一些古老建築的照片,確定中文橫排書寫在許久以前的確是從右到左的。」他附上了一張網路照片,是清朝紫禁城宮殿上的扁額,從右到左,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字。

天知道,因為一個小小的好奇心,他為這個與經濟無關的文化問題花了多少時間研究。

率先唱衰美國房市

無畏抨擊

極度理性而嚴謹的研究態度,讓席勒總能看見別人沒有發現、甚至不願承認的風險,但這卻也是他認為研究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來源。「老實說,要說出不好聽的預測,並且接受外界的批評,每次都是很大的難關。」他甚至對記者說:「其實有時候也會有些後悔,我好像總是把話說得太快了。」他記得,當○五年推出新版︽非理性繁榮︾唱衰美國房地產與經濟時,「剛開始,根本沒人要看。」當時多數人都認定房市的榮景還會持續好多年,「而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這讓我一度有點擔心,只能安慰自己:聰明人也有出錯的時候吧!」談挫折,席勒繼續翻出回憶,「早在一九八○年初期,我就寫了一篇論文,說當時的市場有過多的流動性,必須小心。」這是席勒第一次被外界當成箭靶,「當時接到一大堆負面批評,除了華爾街人士之外,還有很多經濟學家。」那一次,席勒則是這樣對自己說:「我也可能是錯的,但那又如何?我又不是總統……。至少我知道自己的結論經過很多研究。」對於得獎,席勒的第一反應是「不敢置信!」這大概是我們聽過從他口中說出最具情緒的字眼了。這位把理性研究當信仰的學者,大概只會興奮一下,接下來,他恐怕又會鑽進某個莫名其妙的小問題,翻天覆地的尋找正確解答。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

出生:1946年

學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

密西根大學文學學士

大事紀:

1991 正式發表Case Shiller房價指數,成為觀察房市的指標1996憑藉《宏觀市場》一書,獲第一屆薩繆森傑出學術作品獎2000出版《非理性繁榮》一書,預言股市投機泡沫。隨後網通泡沫破滅、當年那斯達克指數重挫5成2005 預言房市泡沫形成。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風暴

撰文‧楊紹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96

諾獎得主席勒論美國樓股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3/12/blog-post_14.html
新出爐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Shiller),月前接受美國傳媒訪問時,指現水平的美股,仍然吸引。

「唓!書生之見,有乜用呀?」 且慢柴台,先交代席勒生平兩件大事:
  1. 2000年3月科網股狂熱之巔,納指鏟上6,000點時,席勒出版Irrational Exuberances一書甘冒財演、群眾譏笑直言股票估值高得離譜泡沫爆破時日而已。And the rest is history
  2. 2005年-2007年時,席勒屢次在傳媒大聲疾呼,美國樓市泡沫將會爆破,然後禍連實體經濟、股市及整個金融體系。當時又被人笑到面黃,後來雷曼爆炸火燒連營,除了證明很多事情,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外,也再次顯示出其「非一般書生」的地位。

簡言之,凡有資產泡沫,皆難逃這位書生的法眼。那麼席勒怎看現在的美國股市呢?

對於所謂股市泡沫論,席勒跟週中寫過的馬克斯一樣,認為言之尚早。他的分析工具,是自家發明「經調整周期性後的市盈率」(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earnings ratio, 簡稱CAPE),計法是股價除以過去十年按通脹調整後的平均盈利。在訪問中,席勒指現時股市CAPE約25倍,高於平均的16倍,不過卻未高到要逃離股票;如果數字到了28倍,則股票開始不吸引。



他的另一指標:估值對信心指數(valuation-confidenceindex,分機構投資者、信人投資者兩種,指數即認為現時估值合理的人數百份比),在2000年泡沫爆破前僅為27,海嘯後雖已經累積一定升幅,但個人投資者的估值對信心指數,時至今日尚為56,而且尚未見有以往泡沫時的行為。



至於美國樓市,席勒認爲,指自上回泡沫爆破,人們心理上尚未「準備」好重新啟動新泡沫。2004年時,人們對房價的目標,是每年上漲12%,當時按揭息率6.5%;之後人們的預期當然是隨市況下降,而近期就算房價回升,投資者對回報的預期,卻沒有同步上揚。換言之,樓市投機味道不濃,沒炒家大肆進駐的市場,估值離譜極有限。

細研馬克斯和席勒的分析,不禁感嘆:升得少的如國企指數,未必抵買。回都唔回的美股,卻不一定是泡沫。投資大道,永遠都是如此反直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28

席勒: 危機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2014-03-24  NCW
 
 

 

諾貝爾經濟學獎新科得主談危機,對中國金融現象作行為金融學解釋◎ 財新記者 王力為 文wangliwei.blog.caixin.com 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 (Ro bert Shiller)是個對於非主流觀點敢想也敢說的人。1981年,他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文,質疑當時如日中天的有效市場假說。22年後,他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演講中設問, 「為什麼人們對有效市場假說依舊如此著迷?」台下坐的,正是有效市場假說的代表人物、與他一同獲獎的尤金 · 法瑪(Eugene Fama) 。

縱觀席勒的職業生涯,他數次成為「非主流」觀點的堅定擁護者,而且時間證明他往往都是正確的。他於2000年出版的《非理性繁榮》 ,分析了全美民眾對股票投資過度著迷這一眾人皆知但無人承認的社會現實,並預測互聯網泡沫的破裂。2005年起,他接連著書、撰文,成為最早警告房市泡沫的滋生和破裂將引發危機的人之一。

2010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將他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思想者之一,評語為, 「因他將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拉回現實。 」以他名字命名的標普 / 凱斯 - 席勒房價指數(S&P/Case- Shiller Home Price Indices)已成為美國房市的風向標。近期,席勒在獲得諾獎後首次到訪中國。財新記者專訪席勒,試圖窺探他對危機、中美房市和金融監管的「非典型」看法。

危機缺席

財新記者: 對於中國經濟近來的放緩和隱現的「硬著陸」風險,你怎麼看?

席勒 : 我對中國近乎奇蹟般的增長印象深刻。現在增長放緩,但人們應該意識到,這是正常的經濟波動,不應對長期快速增長後的趨勢性放緩感到不安。

據我所知,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還 沒有經歷過哪怕一次長時間的經濟衰退。隨著經濟持續前行,中國遲早會經歷衰退。衰退的可能性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很大的心理衝擊,但它對於一個具有高度活力的經濟體來說是很正常的。

在自由市場裡,人們做他們想做的事,但總有一天會因為某些因素而產生恐懼,而後保守行事。

財新記者: 政府是否有可能通過各種手段拖延危機的到來?是否只有發生危機才能讓人們達成共識、厲行改革?

席勒 : 這確實是個問題。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刺激活動仍在延續,至少是某些類型的刺激,如在美國,貨幣刺激持續、財政刺激反倒缺位。

我並不希望中國發生危機。但如果出現一次真正的危機,或許會是一次機會。看待危機必須有正確的態度 。很多人曾提到,不要浪費危機所呈現的(改革)機遇。我認為,各國並沒有很好地抓住2008年危機的機會,推行改革。我們本應做得更多、更好。

財新記者: 中國的地方債問題,是否能從美國的過往經歷中獲得鏡鑑?

席勒: 根據其他國家的歷史經驗,我確實擔心地方政府過度舉債的風險。

美國歷史上曾經歷過兩次主要的地方債務危機,19世紀30年代的一次或許對中國更有借鑑意義。當時,美國各州政府在同一時間、極富野心地大規模鋪開運河、高速公路、鐵路修繕項目。人們極度樂觀的情緒在空氣中都能嗅到。

但一場危機不期而至,項目仍未完成,一些州政府的錢花完了,九個州政府因此破產。此後,所有的州政府都改變了他們的債務管理模式,嚴防過度借債。

因此在之後200年的時間裡,沒有發生過一次州政府破產。

我有時也在思索中國的情況會是怎樣。中國自鄧小平開啟改革以來,時間不長,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危機。通常來說,危機是最好的學習機會,促使人們做出改變。我在想,中國的地方政府有可能過多受中國長期飛速增長的影響,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對危機的後果放鬆了警惕。

財新記者 : 中美貨幣政策都對房市有影響。你覺得當下美國房市的狀況對於中國有何借鑑意義?

席勒 : 我擔心目前美國房市的持續繁容,與政府的刺激政策高度相關。首先,利率水平極低 ;其次,美聯儲仍在持續購入房屋抵押債券,儘管購買規模由於量化寬鬆政策的退出正在減小;第三,「兩房」 (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聯邦住房管理局,都是政府極力擔保房屋抵押貸款的典型體現。

美國仍然沒有推行根本性的改革。

其中一項是,對「兩房」怎麼辦?政府應該退出對房市的擔保。這樣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仍然陷於危機時期的思維模式之中,而沒有去思考怎樣讓整個體系運作得更為健康。

財新記者 : 對於房市起落,你說過不應盲從社會主流觀點,去相信房價永遠不會下跌。你會對中國人說些什麼?

席勒: 中國人是無辜的,因為他們還 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真正的危機,而是一直在體驗房價快速的上升。但他們或許忘了,人類的錯誤會慢慢發酵。就好像在坐過山車時,人們在某個瞬間誤以為它會一直上升,一些人因此振臂高呼。

這會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重在監管

財新記者: 當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把對高收益產品的投資看成是完全沒有風險的。他們需要怎樣的投資者教育?

席勒 : 問題其實就是,會不會終有一天出現危機。我不知道中國人對政府最終擔保這些產品有多大的信心。或許最終並不一定都會擔保,不是嗎?

財新記者:你在此行質疑了餘額寶「作為一個貨幣基金產品幾乎不存在風險」的觀點。為什麼?

席勒 :2008年危機期間,貨幣基金市場的大規模贖回製造了恐慌。人們對於貨幣基金市場的反應,與銀行擠兌沒有多大區別。當時政府出面擔保,才穩定了市場。政府確實需要扮演最終的風險管理者。但正因此,不少美國人建議貨 幣基金應該交納相應的準備金。

在互聯網時代,事態的發展往往很快,某種程度上帶來更大的危險性。因此監管機構需要時刻為危機做好準備,絕不能假定某個市場不存在風險。

財新記者: 你說過人們對於改革抱有極大的期待,但現實是監管部門缺乏足夠的資源和激勵,來推行有效的、但高度技術性的改革。這如何解局?

席勒 : 完全是的!我今天上午在與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的交談中,問他「你有足夠的人力嗎?」他儘管不願承認,但還是說, 「我沒有。 」金融監管是一個很複雜的領域,需要很多的人力以及專業知識。

理解金融數學的人才,在我看來已經是不多見的了。但他們中有不少因為缺乏法律,或是行為金融學方面的知識,能發揮的作用有限。因此需要兼具這些方面知識的人才,才能構建一個好的監管體系。另一點是, 不僅僅是僱傭更多的人, 應該給他們更高、 更合理的薪酬。 或許有不少人會因為愛國或出於個人使命感而選擇監管工作, 但他們還是要養家餬口的。

財新記者: 金融在你看來是一個工具,那麼金融業是否在現代經濟中佔據了太過主要的地位,汲取了太多人力資源?

席勒 : 確實很難弄清楚究竟多少人從事金融工作合適。在我看來,金融承擔風險管理、資源分配的功能,是支持經濟活動在長期內持續的一個核心工具。

儘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仍然認為,金融業對經濟體的創造力具有異常核心的作用。所以我事實上期待著有一天,眾籌或者互聯網金融能對社會做出比今天更大的貢獻。

人類有時確實是自私的,但只要有足夠的監管,金融業的問題不是不可避免的。不只需要政府監管機構發揮作用,還需要金融行業的自律。金融行業的領導者們需要有更高的道德標準。

財新記者 : 中國投資者面對投資機會往往一擁而上。行為金融學對此作何解釋?

席勒 : 人類的心理是複雜的,他們會在一些時候為未來考慮,顯得異常保守,但在另一些時候經不住投機的誘惑。不少中國人告訴我,中國人很喜歡賭博。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直到有一次我在新西蘭惠靈頓的一個賭場,發現一半的玩家都是中國人。另外,中國人對於運氣似乎有著超乎想像的虔誠態度。

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經濟還比較年輕,市場經濟只運行了30年,還未曾經歷自由市場運作時間更長的其他經濟體所經歷過的。

財新記者 : 問題是否也在於中國的金融市場不發達,百姓的投資選擇有限?

席勒: 對。但是中國人卻可以投資比特幣。比特幣基本上是我見過的最瘋狂的投資標的。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40

席勒: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烏克蘭危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141

robert-shiller-raghuram-rajan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加收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近日發表論文討論了經濟不景氣對歐洲群眾心理層面的影響,席勒認為當前的情況跟二戰爆發前的1937年很像。

席勒寫道,1929年股市崩盤之後的經濟在8年內都持續惡化,當前的世界經濟雖然沒有那麽糟糕,“但與當時一樣的是,現在人們已經長時間感到失望,許多人甚至絕望。他們越來越擔心自己未來長期的經濟狀況。這種恐懼可以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悲觀主義抑制支出,會進一步強化經濟的疲軟,而且激發憤怒、低容忍度和暴力傾向。

席勒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對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沖擊可能是近期烏克蘭戰爭的原因。烏克蘭和俄羅斯2002-2007年間均實現了強勁的增長,5年間烏克蘭實際人均GDP上升52%,俄羅斯上升46%。然而這已經成為歷史,去年烏克蘭實際人均GDP增幅只有0.2%,俄羅斯只有1.3%。

“這種失望所造成的不滿也許可以解釋烏克蘭分裂主義者的憤怒、俄羅斯人的不滿,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京之所以決定吞並克里米亞和支持分裂勢力。”

席勒稱,20世紀30年代末期,經濟長期萎靡不振,人們同樣擔憂歐洲所彌漫的不滿情緒,而這種情緒當時已經造成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崛起。

席勒還表示,有的人可能會懷疑經濟增長是否真的如此重要。許多人可能會說,我們過於上進了,應該多加休閑,提高生活質量。也許他們是對的。

“但其中真正反映的是自尊和攀比心理(social-comparison)。根據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的觀察,這是人類普遍的特征。許多人可能會否認,但事實上我們的確一直在將自己與別人比較,希望能夠“往高處走”。如果休閑意味著無所事事、比其他人失敗,人們絕對不會感到快樂。”

席勒認為,僅僅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將產生的負面效應是,可能造成整個歐元區以及更廣地區陷入衰退。這將會給世界帶來不滿的俄羅斯人、不滿的烏克蘭人和不滿的歐洲人,而後者對和平民主體制的信心和支持力度將會減弱。

盡管對於國際侵略行為,某些類型的制裁看上去是必要的,但席勒建議之後歐洲應考慮結束制裁,將俄羅斯(以及烏克蘭)全面融入世界經濟。因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和平和寬容,需要警惕極端的或懲罰性的措施所伴隨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80

席勒:金融是管理風險的方式 未必要跑贏市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49

Robert Shiller,金融,保險

上周末參加彭博廣播訪談節目Masters in Business時,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談到了他對股市、房產市場和金融的看法。

金融到底是什麽?席勒這麽看:

“金融代表了一門重要的技術,它是金融活動的技術。人們可以用這種技術開展活動,否則(金融活動的)風險就太高了。”

“我們對未來一無所知。因為無知,所以我們談論金融和保險。它們就和不能確定的未來有關,它們能分擔、對沖你的風險。人們忘了這個核心要素。金融未必要跑贏市場,它是管理風險的方式,能提高我們這個社會的生產力,達到我們的目標。”

對於金融如何發揮作用,席勒舉了風險資本家的例子。他說,那些人投資幾十家企業,大多數投資對象都會倒閉,活下來的企業會彌補經營失敗者留下的空缺。那些失敗者可能就在為未來的贏家鋪路。當然,未來還是未知的。

除了未來不可知,席勒在對話中還提到,無論是不是投資者,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管理風險,以防我們未來必須持有的東西面臨不確定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14

席勒談美國債券牛市 你害怕了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91

QQ圖片20150108171013

本月,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的經典著作《非理性繁榮》第三版將發行。不知道投資者是否會視此為不祥的征兆。

2000年,《非理性繁榮》第一版問世,讓人們知道美股估值有多麽高,以及市場似乎對科技股過於樂觀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想必你也知道。

第二版在2005年發行,增加了關於價格異常高昂的房地產的章節。隨後發生了什麽,你也不陌生。

在這第三版里,席勒增加了另一個資產類別的章節——歷史上來說已經“貴”的債券。 你害怕了嗎?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周二美國國債收益率大跌,10年國債自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2%,3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幅創2013年4月5日以來最大。美國債市已經泡沫化了?

幸好,席勒本人倒是拒絕用“泡沫”來形容債券市場。他上月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表示

它(債市)還沒有明顯地符合我對“泡沫”的定義。它似乎並不狂熱,似乎並沒有基於債券價格將快速上漲的預期。在雞尾酒會上,人們談論債券基金時抱怨的可能還是糟糕的收益率而不是談論他們預期可以賺多少錢。

不過,席勒確實指出了今天的低收益率與過去的泡沫事件的相似性。泡沫是這樣形成的:隨著資產價格上漲,人們會想出故事來解釋這是為什麽,而這故事又會助推價格,然後上漲的價格再度強化故事本身,如是循環。科技股大繁榮時代的股市是(美國)將迎來互聯網推動型增長的新時代,而為住房價格做“理性化”解釋的是廉價的抵押貸款和金融“創新”。

他說債券也是如此,“有些理論放大了債券價格的表現。”

其中大行其道的就是低利率促使債券價格上漲。當對經濟感到悲觀和認為通脹會繼續低迷之時,投資者就會尋求相對安全的債券——那些確定會償付的國債。

今天的債券基金經理人可以例舉各種各樣的拖累利率、推高固定收益資產價格的理由。有可能會拖累支出的貧富差距(擴大),有歐洲和亞洲存在的通縮風險,有發達國家不利的人口演變趨勢。席勒說,你甚至可以加上機器人,“有人暗示電腦將會加劇世界的不平衡,這會影響人們的開支計劃”,因為下註資產價格上漲,消費者會節省更多錢(用於投資)。

人們用“長期停滯”和“新常態”的標簽去形容一個無法回歸繁榮的經濟體。正是債券之王比爾·格羅斯普及了“新常態”的說法隨後他卻離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 。

《時代周刊》表示,今天的債券價格至少部分地將“新常態”的說法考慮在內了。這意味著,即使收益率維持低位,債券近幾年來的高回報也太可能重演了。(根據經驗,當前十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也就是未來十年投資者能得到的總回報率了,也就是區區的2%。)

席勒還指出,他與沃頓商學院經濟學家Jeremy Siegel做的研究發現,債券投資者預測通脹的能力十分糟糕。上世紀七十年代似的物價上漲暫且不說,3%的通脹就會讓買國債者出現實際虧損(當前通脹率低於25)。3%的通脹似乎不是什麽難事兒,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樣的通脹是健康的經濟體應該有的。

這就是說,低增長以及溫和通脹的情形使得債券仍然具有吸引力。上一次如此長時間低利率(二戰前)後,利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在上升,不過期間正好經歷著戰後複蘇、冷戰促進國防開支和嬰兒潮,因此可能是一個特殊現象。

席勒說,對於推動股市上漲,低利率可能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因為債券收益如此微薄,投資者可能把資金轉入股市,以期獲得更好的回報。在《非理性繁榮》第三版的早期版本中,席勒描述今天的美股牛市為“後次貸時期的繁榮”。

“但是在最後一刻,我換掉了這個說法”,席勒說。現在,他稱這個時代為“新常態下的繁榮”。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