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物】冒險家理查德·布蘭森

在領英2016年的TalentConnect大會上,理查德·布蘭森一身西裝和白襯衫出現在了會場,引起臺下一片歡呼和熱烈的掌聲。

正如他對自己的描述,“討厭打領帶的冒險家、找刺激的人”,他果然沒有打領帶,似乎享受這一切,你幾乎不會覺得他已經是一個66歲的人——他的領英個人檔案對工作的介紹只有一句話:1968年1月至今(48年10個月),維珍集團創始人。

“我願意冒險,也鼓勵別人冒險。”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內的聽眾說。

維珍集團是英國的著名企業,團隊專註於消費領域的投資,其業務分為旅遊休閑、通信和媒體、音樂娛樂、金融服務、健康以及人類和太空六大板塊,在投資方面,維珍的團隊關註科技類的風險投資,比如消費互聯網、科技金融和共享經濟部門的超過35家公司。

從輟學辦刊開始,理查德·布蘭森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後,他憑借著不斷冒險的勇氣和決心在個人生活和職業道路上開辟出來了極具特色的道路。即便在以個性著稱的外資企業上也極少有這樣的創始人——在維珍集團官網上還專門附上了他的個人博客,一直保持著不定期更新,並且支持訪客把文章分享到臉書、Instagram、Twitter等社交媒體——也真的有不少人這樣做了,他的文章轉載少則2600次,多則上萬。

賭上性命的探險

他的勇氣最早可追溯到什麽時間不得而知,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早期乘坐世界上最大的熱氣球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壯舉絕對是標桿式的事件。今年,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Don’tLookDown》即將在11月份上映,講述的就是這段經歷。

和他共乘熱氣球的是熱氣球專家、工程師佩爾·林茲蘭德(PerLindstrand)。“我們沒有僅僅把這個項目看成是一次合作,更重要的是我把理查德看成靈魂上的夥伴。”他們當然也考慮了熱氣球飛行的優缺點,佩爾表示,“最壞的結果是,我們可能會要了布蘭森的命,但我們絕對不會讓這件事情發生。”

熱氣球飛行的迷人之處和危險之處就是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明明感覺在控制艙操作扔掉了一個空的燃料罐,卻在高空莫名的搖晃中發現連帶著兩個裝滿了燃料的燃料罐也一同掉進了太平洋;燃料是那樣珍貴需要謹慎使用,然而氣球上方發生火災,還要冒著缺氧的風險提升熱氣球的高度……

在最絕望的時刻,布蘭森這樣描述:“我看到我過去的生活往日在我的眼前閃現,只有我一個人站在祈求艙的頂端,然後向下看著水面,我給孩子們寫了一封信,告訴他們我是多麽愛他們,然後就準備縱身一躍。”

“布蘭森本人沒有恐懼,他特別詳細地描述在面臨著可能是生命最後幾分鐘時是怎麽想的。”執導該部影片的導演DanielGordon說。

盡管這是一場以生命為賭註的冒險,布蘭森仍然樂此不疲。“我知道我還會嘗試下一次熱氣球飛行,因為它是碩果僅存的幾個極限挑戰之一。每次克服了飛行的恐懼,我就會再度充滿信心,堅信自己能吸取教訓,成功地完成下次飛行。”他在自傳中這樣寫道。

冒著死亡的風險來試圖做前人未做過的事情,透過熱氣球控制艙內記錄的攝像機畫面,記錄下旅程中的高潮和失落——熱氣球飛行宛如昨日,但是這部紀錄片讓觀者覺得好像就在當下發生。

有著這樣傳奇經歷的布蘭森說,他還有太空夢要實現。“我下一個目標就是乘坐航天飛船上天。這不能說是我的生活目標所在,但絕對是非常令人激動的。我希望人們以後都有機會去宇宙太空旅行,有趣的是我也覺得人們會願意去看看,這里會有很多挑戰等待克服。生活里也有一些別的,比如取消死刑之類的。不過對於個人的挑戰而言,我覺得還是太空之行。”理查德·布蘭森說。

與早年間乘坐熱氣球是為了完成個人壯舉不同,布蘭森更喜歡從社會意義的角度解釋他的新挑戰。在他看來,人類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統治其他星球,這樣就不用擔心一旦發生意外對人類繁衍的影響。如果能夠統治其他星球,人類還可以回到地球繼續生活,盡管在探索階段這個過程本身集危險和挑戰於一體。

維珍銀河公司(VirginGalactic)已在測試可多次重複且價位能為人接受的太空旅行是否可行了。以後,度假的目的地將不僅限於倫敦、巴黎或者是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而是在月球附近呼嘯而過,在未來太空中維珍旅館里,人們可以白天乘坐宇宙飛船繞月飛行,晚間再回小艙中休息,但是現在我們還沒有得到一個可以想象的未來十幾年內能發生的完美假設。

奧巴馬在2010年的時候曾經宣布美國的載人火星計劃,但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計劃一直備受批評,尤其是來自眾議院的質疑。而在今年較早時候,一些眾議員和專家指航天局的火星計劃沒有明確的路線圖。

可是,奧巴馬未感氣餒。他在CNN的文章中表示,“實現上火星的願望,需要政府和私人創新者之間的不斷合作,而我們正在這樣做。”

目前,美國宇航局正與私人機構合作向國際太空站提供補給,其中SpaceX公司的龍太空艙運送物品到國際太空站。該公司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Musk)在9月公布讓數百人登上火星的計劃。

“現在政府允許私人公司在這一領域探索總的來說是正確的。讓維珍、埃隆·馬斯克(ElonMusk)來參與並且互相競爭可以降低政府為此付出的代價。私人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可以充分實現人類的夢想。”他說。

但他對具體實現的時間不願多談,“公司的人建議我不要給出具體日期,我以前給出過,然後被指責沒能按期實現。”臺下傳來了善意的笑聲。

把冒險當做商業噱頭

除了人生中的冒險經歷,維珍集團的發展壯大也有好多次兵行險著。

“我強烈建議大家去發現外面的世界。”布蘭森現場回答關於如何將冒險遷移到商業上的問題時如此表態。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乘坐熱氣球跨越大西洋的壯舉也是商業上的冒險——當時布蘭森也正面臨著維珍航空的運營挑戰。

那是1984年,理查德·布蘭森以一個標新立異的英國音樂大亨而聞名於世,他又做了一項重大的決定:與英國航空(BritishAirways)抗衡,建立自己的航空公司。然而當時他只有一架飛機和有限的預算,他很快意識到,為了讓航空公司能夠活下去他需要用布蘭森大膽冒險的故事幫助公司“上頭條”。

“我的確用宣傳自己來獲得更多的資金,這比廣告更劃算。如果這個產品能夠成功,你就出去讓人們開始使用並了解。”布蘭森說。他決心與英國航空打一場硬戰來保證維珍航空公司的運營。

從創辦維珍大西洋航空開始到首架客機從倫敦蓋特威克機場起飛只花了六周的時間,這包括從機場獲得登記入口、招聘人員、獲得許可、定制制服、設計座艙、定價等一系列瑣事。

除了把新的航空公司放在報紙的頭條上,他還有一個隱秘的願望,就是打破世界紀錄,完成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挑戰。當最後報紙的頭條被諸如“厲害!布蘭森做到了”這樣的標題占據時,乘熱氣球中打破世界紀錄就變成了一個講述了勇氣、決心、絕望和最終勝利的故事。

“當時,我們有一個非常成功的唱片公司,但後來又決定建立了航空公司,如果航空業務發展不好,那麽唱片公司也完了。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也想到了最糟糕的結局,我們經歷了那些苦難。正是如此,維珍集團所有的公司後來是內部相互獨立的,這樣它們不會因此而相互牽連——很明顯,我們想到了最糟糕的結局,也想到了解決方案。”布蘭森這樣回憶。

當然,他也並不總能成功。

“如果你知道只有幾分鐘好活的話,你想做什麽?別回頭,別害怕,別放棄,別沮喪。”布蘭森在博客里這樣寫,算是對他冒險行為的一個解釋。

比如成立於1994年的維珍可樂,當時為抗衡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的確曾在短時間內取得過輝煌的戰績,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成為維珍集團,也是布蘭森本人津津樂道的失敗案例。經此一役,他不再低估世界領先飲料制造商的能力,也不再認為大的主導型的企業會“打盹兒”了。

同樣的還有維珍婚紗,在1996年的英格蘭開張。當時為了慶祝,他甚至還專門刮了胡子,然後穿上婚紗為新產業站臺,不過這家公司依舊短命,經歷了婚紗市場殘酷競爭之後於2007年12月關門大吉。

布蘭森毫不諱言他的失敗。“我會盡我所能避免失敗,但是如果真的失敗了,第二天會遺忘這個事兒繼續前行,從中吸取教訓。我學到的就是,商業可能發展得很好,但一旦我們沒能做得特別好,比如維珍可樂,或者沒有什麽特別的差異性,比如維珍新娘,我們就失敗了。”

“什麽是企業家?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有好點子能變成現實,而且他們有勇氣去嘗試,把想法變成現實,當人們長大以後他們就很難有勇氣,他們可能有抵押貸款、有一套公寓、有孩子,這些就構成了挑戰,帶來難以戰勝的恐懼,這當然也可以理解,比如擔心不能支付賬單,成為了主要的障礙。無論成功與否,他們還願意再次嘗試。”布蘭森說。

堅守核心價值

現在,布蘭森也樂於和大眾分享經驗,他在《紐約時報》上開辟了專欄,分享商業案例中那些成功或者失敗的點滴,也依然會在文字里展現他征服世界的野心。現在,理查德·布蘭森的觀點都會得到人們的關註甚至喝彩。人們因為他是當今的商業巨擘充滿敬意,並不在意他曾是當年懵懂退學的少年。

是的,時至今日,理查德·布蘭森也不需要再用運動會上賽跑和跨欄的一系列獎杯來證明自己。

16歲,他擅長體育,是校園英雄,年長的男孩不敢欺負他,而體育裁判也不在乎他是否通過了課業考試。

後來他在自傳中坦承,雖然拼寫有時仍然較差,但是已通過訓練集中註意力,甚至閱讀障礙反而培養了他更好的直覺:當有人送來一份手寫的報告時,他不會糾纏於細節,而是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領會,並且進一步予以發揮。

21歲,他就不再在辦公室里辦公,而是在家工作。他甚至建議那些創始人盡可能早地擺脫自己的事業,“我總是在家工作,這樣可以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在近50年的工作經驗中,他坦言除了經驗之外,也離不開別人的幫助,而這之中,員工的連續性(staffcontinuity)是他所看重的,換言之就是公司的人性化。

在大多數的公司里,“家庭”是一個被濫用的詞匯,公司並沒有像對待家人那樣去對待員工,而人道、真誠是布蘭森所看重的。

理查德·布蘭森對自己假扮成老年高齡司機接面試者去家中應聘的故事一直記憶猶新。在候選人中,有人對司機並不友好,讓司機幫忙拿行李或者嘲諷司機的年齡。然而到了行程終點,候選人們驚恐地發現撕下臉上的面具的出租車司機正是理查德·布蘭森本尊。那些不友善的候選者為他們的行為和口舌之快失去了獲得職位的機會。

以前,這個故事似乎更多的是在提醒人們應該註意在場的每一個人的行動和評論,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誰在聽、誰在看,而這些行動和評論又會如何影響你後來的人生。但現在,這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公司保證核心價值得以傳承的方法——布蘭森為公司找到合適的人選,也能夠與這些人分享核心價值,這些核心價值正是他認為讓公司成功的原因。

“世界可以變得更好,我們有責任用經驗、金融資源來解決這些問題,這需要我們自己觀察形勢,而不是看政客的眼色。每個企業都可以確定一個問題並且致力於解決它,這可能要等上10~20年才有變化,但這也讓後人知道我們曾經努力過。”布蘭森說。

激勵理查德·布蘭森一路不斷前行的是什麽?

“如果你把自己作為特權階層的話,不做成點什麽事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浪費。每一天,我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更正那些世界上我認為覺得不對的事情上,我調動資源和優秀的團隊,現在打個電話你就能找到任何人。我們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是這些都值得嘗試。”他說。

當年退學時,校長曾經對布蘭森說:“你不是鋃鐺入獄,就是身價百萬”。

那時有誰能預料到這個16歲有著閱讀障礙,只在體育上表現出天賦的孩子,可以成立著名的維珍集團並走過48年的風風雨雨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612

布蘭森:港愈自主中國愈強 回歸20年更有活力 維珍續拓本港航線

1 : GS(14)@2017-07-06 22:49:25

【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中國20年,回歸前有外資企業曾因擔心脫離英國管治後的香港社會環境惡化而選擇撤資,亦有不少企業看重未來機遇選擇留港。英國著名企業維珍集團亦於香港經營航空業務,昨日更宣布開通香港直飛墨爾本航線。對於香港的發展前景,維珍集團創辦人、英國著名企業家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若中國政府能給予香港愈多「自主地位」,香港就將變得愈強勁(stronger)。

明報記者 尉奕陽

布蘭森表示,讓香港盡可能的維持其獨立自主性(independence)符合中國政府的利益,總體而言中國政府精於此道,亦從中獲益良多。他說,儘管過去香港社會發生了一些事情,但相信若中國政府能給予香港的「自主地位」(independence status)愈多,香港及香港人就能變得愈強,而中國亦將因此愈強。

不相信內地競爭削港影響

採訪期間布蘭森回憶起自己在回歸那年身處香港的場景,「我清楚記得回歸當天自己身處香港時的瓢潑大雨」,亦提到自己當時與友人一齊去的酒吧。他表示,香港是全球最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城市之一,這一點在過去20年未曾改變,如今的香港較以前更有活力。談及中國內地的崛起與新加坡等地的競爭是否正令香港逐漸喪失影響力,布蘭森對此表示懷疑。他稱人們喜歡來香港,這裏的歷史與能夠說較好英語的香港人亦是吸引人們來港的因素之一,香港如今依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無論香港以任何方式衰落受損(damaged),他都會感到驚訝。

維珍集團目前以維珍大西洋航空(Virgin Atlantic)與維珍澳洲航空(Virgin Australia)在港經營多條航線,其中維珍澳洲更從昨日起由香港開始直飛墨爾本。

港直飛墨爾本航線昨開通

布蘭森表示,起降時段緊缺是維珍航空業務在香港面臨的最大挑戰,並認為機管局的首要任務應是將時段給予大型而非小型航空公司,惟未明言是否支持香港發展廉航業務。他稱公司目前亦正在申請香港直飛悉尼及布里斯班的起降時段,希望能做到每日有三個班次往返澳洲。「我相信未來我們會在香港做更多事情,但目前我們仍專注於航空業」。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780&issue=201707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081

蓋茨布蘭森投資「種肉」 1磅肉成本1.9萬 擬2021年前推出

1 : GS(14)@2017-08-29 01:32:18

【明報專訊】除了植物,肉類也可「種」出來。研究「種肉」技術的「人造肉」初創企業Memphis Meats宣布,已獲全球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農產品巨擘美國Cargill公司等,投資1700萬美元(約1.3億港元),研究在實驗室以動物細胞大量「種出」肉類。該公司目前已研製出人造牛肉丸及雞肉等,並準備在2021年前把「人造肉」廣泛推出市場。

要在實驗室「種出」肉類,Memphis Meats的研究員要篩選具再生能力的動物幹細胞,為細胞提供氧氣及營養物質,例如糖和礦物質等。這些細胞會放在生物反應器(類似啤酒的發酵罐)培養,3至6周內可供食用。雖然「種肉」的過程毋須屠宰動物,但也要使用未出生動物胎兒的血清,助細胞增生。目前該公司已成功「種出」牛肉、雞肉和鴨肉,且避免了普通肉類相對不健康的成分,減少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惟暫時未能做到大量生產。

生產成本高昂是「人造肉」的核心問題。目前「種出」1磅肉的成本約2400美元(約18,778港元),較去年所需的1.8萬美元(約14.08萬港元)成本顯著下降,但相比美國每磅雞胸肉價格約3美元(約23.5港元)仍有很遠距離。該公司引入新資金的目標,就是研究降低成本,爭取在5至6年內能以大眾化的價格,讓「人造肉」進軍超市。此外,提升「人造肉」的味道,維持生產質素穩定也是研究目標。該公司創辦人、心臟科醫生Uma Valeti稱,「人造肉」技術可稱之為「二次畜牧」,人們一直透過飼養動物提供肉類,現在卻可透過培養細胞提供鮮肉。

爭取6年內大眾化價格進軍超市

Memphis Meat於2015年在三藩市創立,目標是開創名為「清潔肉」的新產業,減少飼養供人類食用的動物,保護環境。根據聯合國一項研究,飼養動物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比汽車、貨車、船舶和飛機加起來的碳排放量更高。此外,畜牧業也會造成缺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問題。與傳統畜牧業相比,「清潔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減少96%,所需的能源少45%、土地利用減少99%,而水分用量也減少96%。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和農業部官員稱,在考慮這些產品應否視為肉類前,須確定細胞培養過程是否安全。布蘭森稱,相信30年後,人們毋須再宰殺動物,所有的肉類將會是「清潔肉」,或用植物製成的。

布蘭森:相信30年後 毋須再宰動物

Memphis Meat迄今已累積2200萬美元的投資,但它也有其他競爭對手。位於荷蘭的Mosa Meat公司也在實驗室培養出人造牛肉。但目前不少「人造肉」企業,也是以植物仿製肉類,例如以豌豆蛋白、菜籽油和椰子油製成「仿製肉」的Beyond Meat,也獲蓋茨、Twitter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和Biz Stone等投資。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早年已入股以黃豆、小麥及黃原膠等,製作仿牛肉漢堡的Impossible Foods。該公司近日再度融資,維港投資也再次參與。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100&issue=201708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