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房奴孩奴家庭月收入1.2萬 巧理財盤活小資金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3/3581715.html
當家才知柴米貴」這話若說給正值荳蔻年華的小姑娘或都市剩女們,只會一笑而過。但對於剛為人母或者享受天倫之樂的父輩來說,他們更有切身的體驗。本期華西理財課堂,邀請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和哈爾濱成都分行的兩位理財師對普通工薪階層羅晶一家的收入進行理財規劃分析,以期為大眾讀者提供借鑑。

案例

羅晶,34歲。曾經在一家國企工作,月收入稅後3500元左右。生了寶寶後,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照顧,她毅然辭職做了全職太太。愛人在軟件公司工作,稅後月收入1.2萬元。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家庭支出增加了,她感覺經濟上有壓力。目前兩人總共存款約14萬元。兩邊老人都有工資,無經濟贍養負擔。除還貸外,每月一家三口的固定生活開銷約4000元,沒有其他投資。對於現在和將來略感不安的羅晶很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理財方案。

方案A

李慧,交通銀行四川省分行金牛支行沃德客戶經理,金融理財師,6年金融投資經驗

現狀分析:小孩出生,家庭開支增大。羅女士辭職,家庭收入減少。經濟壓力增大,家庭儲蓄率相對較低。因此償還貸款、準備子女教育金和夫妻雙方未來養老金等,都是需要面對的家庭財務壓力。

理財規劃:羅女士辭職後,家庭收入全靠羅女士愛人一人供給,建議家庭投資理財偏穩健。

1、為應對突發狀況,建議將儲蓄存款留出3-6個月的家庭日常開支金額(即1.5萬-3萬),以備不時之需。可選擇配置為銀行開放式理財產品、貨幣型基金等。

2、增加家庭保障計劃,為家庭成員配置充足的商業保險,尤其是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的羅女士的愛人。如終身壽險、重疾險、意外險等。加強在發生不幸時的資金財務保障。

3、準備子女教育金及養老金。可將每月家庭收入除去固定生活開銷及房貸後的剩餘資金(約3000元)進行合理配置。如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基金定投、黃金定投等投資組合產品。攤低成本、分散風險的同時又可按月投資積累、積少成多。

4、除去備用流動資產後的儲蓄存款(約11萬-12.5萬)可進行綜合投資,根據家庭當時的資金需求和安排,配置相應投資期限和目標收益的產品。建議適當選擇一些銀行穩健型理財產品、債券型基金、低風險集合理財產品等。

5、每年投資收益及年終收入也可配置適合的年金保險,加強子女教育金和養老金儲備。

方案B

孫毅,哈爾濱銀行成都天府支行理財經理

現狀分析:羅女士辭職前,夫妻雙方工作性質較為穩定且有保障,屬於中等收入水平,月收入15500元左右。辭職後,變為單收入家庭,收入來源受到一定影響。孩子的出生又增加了家庭支出,羅女士夫婦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理財規劃:羅女士這樣的單收入家庭理財規劃主要側重在開源節流。家庭的收入全部為被動性工資薪金收入,沒有主動性投資類收入。如果將來想要財務上較為自由,可以通過增加備用金、調整產品投資結構並增加教育金儲備、保險規划來實現理財目標。

1、增加備用金。對於單收入且孩子剛出生的家庭,家庭緊急備用金應該比普通家庭常規月度支出高三倍左右,也就是2萬元左右。建議以貨幣基金的形式留存。

2、調整產品投資結構。對該類成長週期的家庭而言,12萬元的存款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投資效果不太明顯。因此,羅女士可嘗試將存量資金和當年累積資金按照投資於股票型基金,注重收益的同時平衡風險,並根據市場情況做出相應轉換。

3、教育金儲備。羅女士的孩子尚小,可以通過為孩子購買教育金保險和基金定投來積累教育金。基金定投可以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有效地攤低投資成本,並且在成本均衡的情況下獲得較高的收益。

4、保險規劃。羅女士愛人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側重投保分紅型附加重大疾病保險和適合成長期家庭的低保費高保額的定期壽險和意外傷害險,羅女士和孩子側重投重大疾病和意外傷害險。儲蓄型及分紅型保險不僅可提供保險保障,也可以起到積累養老金和子女教育金的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163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麽這麽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7/162444.shtml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麽這麽慘?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

房奴、孩奴、職奴,中產階級怎麽這麽慘?

房價調控了,中年危機了,公司清退老員工了,清華北大畢業生買不起學區房了……天下之事,中產為何會莫不焦慮?

本文由華商韜略(微信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熊劍輝

無焦慮,不中產

2017年伊始,一則《深圳兩套房,面臨失業,中年財務危機引發家庭悲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

一位深圳38歲IT男,從老家農村一路逆襲,多年打拼終於在深圳賺得兩房兩孩,老婆在家相夫教子,可謂典型中產、人生贏家。但就在背房貸、養家小的節骨眼上,他由於“年事已高”被公司勸退,再難找到高薪工作,隨即月供斷裂,只能忍痛低價先賣一套房,以支應另一套房貸,並且勉強維持入不敷出的生活。

主人公多年來工作勤勉,從不懈怠;企業同樣待遇不薄,卻遭此窘境,令人唏噓。有人同情他“人到中年,職場不易”;有人感慨“高房價下,人如螻蟻”;當然,也有人直指他玩兩房兩孩的“高杠桿”,自不量力,純屬作死。

事件引發眾多中產強烈的代入感。外表光鮮的中產白領,大都有車有房、收入不菲,卻時刻擔憂著生活中的一切:今天有工作,明天會不會失業?今天很健康,大病一場怎麽辦?房子又漲了、股票又跌了,可咋整?孩子要上哪個補習班?老人歲數大了怎麽養?……

這正是中產的生活現狀:小日子不錯,卻談不上安逸富足,猶如在美麗的天堂走鋼絲,唯恐不慎就落入地獄,並由此陷入迷茫、困惑、焦慮之中。人們稱其為“中產階級焦慮”。

中產多如狗?

什麽人算中產?這個問題見仁見智。

美劇中,曾無數次演繹中產家庭的生活場景:主人公開著高級轎車,一臉輕松地穿過社區靜謐的林蔭大道,將車停在自家小洋樓前。明媚陽光灑滿庭院,兩三個孩子在草坪上嬉戲打鬧,活潑的寵物狗陪伴左右,見著主人回來撲上來親昵。女主聽聞犬吠,扭動腰肢優雅出門,與西裝革履的男主熱情擁吻……相比中國中產加班累成狗、連人都變醜的慘狀,這TM才是理想中產階級的生活寫照。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報告說了,家庭年入(三口之家)4.1萬-12.5萬美元,你就配得上這樣的中產生活了。

中國則有著不一樣的標準。考慮到中國巨大的地域、城鄉差異,國家統計局把中產“及格線”定在了年收入6萬,月薪5000元至42000元的統統算中產。這種“多如狗”的“被中產”標準,迅速引發吃瓜群眾不滿。網友們一邊問候“你全家都是中產”,一邊結合草根智慧,搞出個新中產標準:年入50萬以上,有車有房,另有資產百萬。這以下的,全都是“偽中產”。

有專家綜合後認為,中產大抵還是要有車、有房、有存款,但現實中“有房貸但不是特痛苦的房奴”,也算中產。

有人則避實就虛:中產可不光看收入,還是一種價值取向哦!中產大都受過高等教育,相信知識奮鬥能改變命運,從事體面職業,追求品質消費,註重環境保護,勇擔社會責任……兩千多年前的先哲亞里士多德說得多好:中間群體“既不對別人抱有陰謀,也不會自相殘害。他們過著無所憂懼的平安生活”。

問題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因為有產,所以焦慮。房子,更是焦慮中的重中之重。

沖上“地產飛車”

中產有點錢,除了買房,還有別的手段讓資產穩妥增值嗎?答案是,沒有。由於金融市場狀況頻出,理財遠遠趕不上地產增值,所以有人調侃:土豪死於信托,中產死於理財,屌絲死於P2P,總有一款“大坑”適合你。老實上班,只能糊口。買到房,才能趕上這個措手不及的大時代。

窮人在高房價面前早就絕望;理性的中產《經濟學原理》在手,指點著日本地產泡沫崩潰的江山,卻遲遲等不來課本里“承諾”的泡沫破滅。中產們發現,再不沖上這趟“地產飛車”,怕是此生無望,只好扔掉教科書、充當接盤俠。

這正是2016年房價猛漲後,中產們猛然進場、轟然搶房背後的全部故事。有趣的是,就在中產拼命進場時,炒房的富豪已經開始撤退了。

一套北上廣深的房,足以成為拉開階層差距的“天梯”;錯過一套房,後代要多幹幾輩子。城市居民日益分裂為有房和無房兩大階層,財富差距僅靠房產已越拉越大。

有人說,中國房價打敗了經濟學常識,其實恰恰應證了經濟學原理。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全球央行都猛開印鈔機,幹的就是稀釋債務、讓資本體系轉危為安這件事。中國的天量貨幣湧入了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鮮少進實體,否則“姜你軍”、“蒜你狠”將讓窮人痛苦不堪。但中產因為有兩小錢,就被狂收“鑄幣稅”,眼見著辛苦賺來的收入縮水。於是,持幣等死,持股找死,最明智的反而是爬上“地產飛車”,去承受高房價的收割之苦。即便是剛需要背負二三十年的苦債,依然是加杠桿、搏上漲,享受保值增值的樂趣。

人民日報說:失去奮鬥,房產再多我們也將無家可歸;曹德旺也說,房地產遲早崩盤。面對房價跳漲,真理蒼白得像句冷笑話。中產們開始只信任誌強:有生之年,我應該看不到房價大幅下降了。

央行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房價雖然經歷了2016年的大幅上漲,但在2017年,計劃購房人群躍升至22.9%,達到該項統計數據迄今為止的最高值。房價上漲成為一種信仰,調控早就被視為進場新機會,買房人形成與政策的強力對賭:即便看在銀行呆賬風險、經濟減速隱患和高昂的土地出讓金的面子上,政策也不可能真正打壓房價。

面對房子或明或暗的不確定性,中產開始無比焦慮起來:沒房的盼跌點好上車;有房的邊拉磨邊還貸,看著“紙上富貴”蹭蹭漲,既竊喜又無奈;有幾套房的自然是人生大贏家,盼著房子漲又愁著泡沫破,但想想任總的話,又無比心安起來;而賣了房去麗江、去創業、去炒股的,恨不得抽自己幾個大嘴巴,如今不花更大代價,根本買不回來……

01_meitu_17

而學區房更像是房子中的戰鬥機,引發最典型的中產焦慮狂潮。

最近,一對清華北大畢業的中產父母因為買不起學區房,引發禪師開示:如果北大清華畢業都買不起,還買學區房做啥?於是,“為什麽學歷不值錢,但學區房值錢”成了中國經濟的難解之謎。

買學區房的顯然不是權貴,人家犯不著;也不是普通百姓,人家買不起。追求學區房的,正是最上層的中產階級。

對底層群眾來說,孩子要接受到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遠比中產家庭困難得多,“讀個初中就夠了”的“讀書無用論”,更多是種無奈的選擇。由此造成的階層鴻溝,並不容易輕易跨越。眼界高遠的中產階級父母看清這點,自然不由得心生恐懼。

02_meitu_18

80後這屆中產大多無背景,靠著上大學、留一線變身中產。成功經驗在此,依葫蘆畫瓢,至少不至於淪落到社會底層。而只要有了學區房,就能最大概率保證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一路走上去,孩子的命運從此與民工子弟涇渭分明。於是,“買房就是買階級”的觀點不脛而走,獲得無數人的點贊認同。

明眼人都清楚,好學校從來不是保險箱。類似“中關村二小欺淩事件”,早就戳破了好學校的畫皮,卻無法撼動對學區房的信仰。中產都是精算師,孩子念完書轉手一賣,就大賺幾百萬,上哪找這麽曲項向天歌的好事去?

教育“軍備競賽”

對中產父母來說,買不買學區房,教育子女都是未來階層鬥爭最宏大的“軍備競賽”。有人甚至叫囂,一線城市孩子從幼兒園到留學的教育費用,幾乎要趕上一輛99式主戰坦克。

年輕父母也想過給孩子“快樂童年”,卻驚訝發現,其他孩子已經“搶跑”。超負荷的教育競爭從幼兒園開始,某些家長眼里,只認得100多漢字的娃娃就是個“文盲”。“學霸娃娃”們個個唱歌跳舞學芭蕾,繪畫樂器乒乓球,擊劍射擊冰上舞,連英文戲劇都成標配……

其他孩子瘋狂補課,你卻天真地要給他“快樂童年”?想象下未來淪落到二流大學、跌落血汗工廠的慘狀,強烈的負罪感令中產階級“虎媽”們揮舞戰鞭,將孩子驅趕到階層保衛戰的戰場,不把孩子的琴棋書畫、英文武術修煉得十項全能,註定要在未來落在下風。

在“虎爸虎媽”們看來,各類培訓都需要,每個階段都有痛點:幼升小考思維,小升初考奧數英語,好高中提前錄取都看證書。可怕的是,這些“潛規則”,學校竟然不告訴你。於是,北京某個小學輔導類公眾號文章一出,點擊量會迅速沖破10萬+的雲霄。

有人可能覺得荒謬好笑,但在爭搶學區房的中產父母們看來,一流大學的入口,甚至從重點高中提前到了重點幼兒園:一旦在幼兒園門口“戰敗”,進入重點小學、超級中學都將無比艱難,使得十多年後高考“戰敗”成為大概率事件。在這樣的觀念指引下,“幼兒園爭霸”也就在所難免了。

底層越是放棄高等教育這座中產孵化器,中產便越要將其捍衛。庸人看到的是高校擴招、大學生貶值,中產階級卻知道,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將重塑世界。房子只是分化當下,教育卻會分化未來。中產父母看得越清楚就越焦慮,誓死不肯讓孩子在“時代飛車”上被甩下來。

職場隱憂

當新常態、“L”型經濟和職場危機一並襲來,家有杠桿的中產無疑要加倍小心。有調查顯示,中產薪酬大幅上漲的“黃金年代”一去不返,銀行、外企和敗退的創業公司裁員兇猛。對很多人來說,中年中產遭遇職業動蕩與收入遞減,可能在所難免。

03_meitu_19

先有深圳38歲IT男資金鏈崩裂,後有“華為清理34歲以上老員工”謠言風起。招聘啟事中“35歲以下”的要求雖然早就令人詬病,但如今顯示出的威力卻大不相同。令人震撼的是,老齡化正不可逆轉地重塑社會,中國中位數年齡赫然到達36.7歲,一半以上的中國人超過36.7歲,這在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超齡”現象。

80後中產正不斷跨越“職場生死線”,人社部卻忙著對延遲退休方案表態:2020年之前肯定出臺。中產一邊遭遇“兩頭堵”,一邊要應付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產業界則拼命搗鼓人工智能,未來沒準要跟機器人搶飯碗……如何度過退休前的20多年,大概是最值得焦慮的事。

早年間,中間階層的窘境曾在80後父母那代預演,下崗職工唱著“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再就業的場景,恍如昨日。不同的是,當年大家無房貸,國企甚至有補償。如今中產家庭背負杠桿,再碰到個職場危機,妥妥的房貸違約跑不了。

不過這都不是最厲害的,網上盛傳中產破產三大法,正是創業、炒股、得大病。

有的中產有積蓄,聽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興奮了,也不看個人條件和市場環境,毫無把握地奔著風口就沖進去。運氣好ABC輪捷報頻傳,運氣不好轉眼就賠個底掉,從中產跌落“中慘”。

指望炒股發家,在這個專治不服的市場也基本是奢望。近兩年A股就兩種走勢:一是向上假突破後下跌,二是直接下跌。僅2015年6月15日後這波回調,一月內擊倒2000萬個人投資者,20多萬個50-500萬市值賬戶慘遭“殲滅”,3萬個500萬以上賬戶不知所蹤。每次股災,都成為對中產的洗劫。“珍愛生命、遠離股市”似乎不再是調侃,而是金玉良言。

得大病當然概率低,但中產人到中年,得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高血脂並不少,加上缺乏運動,IT男、媒體人過勞猝死的消息屢見不鮮。這些中產有車有房、收入不菲,但一場大病就能將打回原形。

所以中產領著高薪、還著房貸、愁著失業,看似風光無限,卻養著一家老小,憋著不敢生病,思慮著未來出路……妥妥地成了最焦慮的人。

何以解憂

中產的焦慮在於,看清了問題,卻束手無策。但歷史地來看,有些焦慮完全沒必要,因為後面沒準有更大的焦慮等著你。

2005年媒體剛提出“中產焦慮”概念時,北京、深圳的房價才6000多,上海也不過8000多,那時中產開始喊焦慮。現在回頭看,簡直是“黃金年代”。董藩教授就說,北京房價會漲到80萬元/平方米。真有那麽一天,沒房的死心了,有房的爽上天,大家都犯不著焦慮。

焦慮變不成錢,中產要解憂,只能靠三件事:提升自我,防範風險,保持樂觀。

俞敏洪自認為是北大同學中最差的,他曾自我調侃說:“如果這輩子實在是追不上大家,我會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到了80歲以後,把你們一個一個送走了我再走。”其他風險也可怕,但最可怕的就是健康風險。

經濟越不景氣,越要投資自己。跑步潮表面看是階層標榜、群體作秀,乃至被揶揄為“中產階級廣場舞”,背後卻透露著深刻的群體智慧——這就是當下中產最好的投資,也是消解焦慮的良藥。

中產對子女教育的關註,雖然重要,卻大可不必緊張。中國的經濟格局在不到20年內就經歷層級跳躍,未來還將面對人工智能的崛起。這其中,知識的創造和淘汰速度將史無前例,人類的能力都將面臨消解和重構。屆時,什麽樣的人才最有價值,還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

唯一需要提防的,還是房產泡沫。

當輝山乳業、山東天信、鄒平齊星等債務危機接連爆發,你就應該想到巴菲特的教誨:當在廚房里發現一只蟑螂時,你就應該知道,蟑螂絕對不止一只。瑞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占GDP之比已高達164%,是中國政府債務的兩倍。這在實體經濟本就艱難的2017年,很可能成為巨大的風險點。

當上市公司要靠賣房維持業績,意味著實體經濟早就撐不住房價了。最壞情況下,中產將遭遇裁員失業,致使房租房貸無法兌付,進而引發房屋拋售,導致通縮危機。這樣的結果顯然無法接受,所以金融業正在全力去杠桿。而對高杠桿中產家庭來說,盡早化解風險,對外謹慎投資,無疑是確保平安的良策。

與中產們的焦慮相比,學者們對中產的未來抱有極大樂觀。北師大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一份報告顯示:到2025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將從現有的32.59%躍升到53.54%。到時候,全國大半是中產,今天的中產有什麽好焦慮悲觀的呢?

而具體到個人,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要做什麽,而是別做什麽。像少年花錢追歐巴、青年情場當備胎、中年離婚分家產、老年遭騙散光財,都是中產家庭大忌。此外,平日業精於勤,遇事寵辱不驚,靜坐常思己過,哪里有不獲金玉錦繡、贏得美滿人生的道理的呢?

房奴、孩奴、職奴 中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5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