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不過三代基因學原理 張永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dhk.html

大意是指智力基因在X染色體,男性只有一個X,僅來自母親,男性智商由母親決定。富人多娶靚女,但靚女未必聰明,所以男性富二代智力大多低於父代;富二代再娶靚女,也會影響富三代的智力。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呢?


  優秀基因的存在≠能夠傳遞給後代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擁有優秀基因的父母能夠生育出優秀基因後代的幾率的確比普通人要高。但是,優秀基因的存在並不等於它能夠順利傳遞給後代。以普通健康人來說,後代的基因狀況主要受到遺傳基因和宮內發育情況的影響。

 

  遺傳基礎即父母雙方的基因。人類有23對染色體,從父親、母親那裡各繼承一半再組合成新的個體。但這個繼承不是「1+1=2」那麼簡單。這並不像積木遊戲,能直接從代表父親的藍色積木和代表母親的紅色積木那裡各分出一半再拼在一起;它更像是橡皮泥遊戲,從代表父親的藍色橡皮泥和代表母親的紅色橡皮泥各拿走一半之後重新揉捏在一起。揉捏的手法不同,新橡皮泥展示出來的色彩就會有很大不同,既有藍色、紅色,也有兩種顏色摻和後形成的紫色。藍色、紅色部分是從父母那裡繼承到的,而紫色則是受精卵形成、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鹼基對重新排列組合帶來的新的表現。「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

 

  宮內發育狀況包括胎兒發育期間受到的環境影響、母體懷孕期間健康狀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即使父母擁有最優秀的基因,如果懷孕期間母體受到嚴重的病毒感染,也可能導致胎兒畸形。


  優秀基因的潛能 ≠ 能夠順利表達

 

  如果明確得知子代已經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比如父母很有經濟頭腦、或很有音樂天賦、體育天賦、繪畫天賦等,他們的後代可能在這些方面能夠繼承這些優勢。但這些潛能能否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與後天的教育、培養和環境的影響關係十分密切。

 

  不能把教育僅僅理解為知識的灌輸、好學校的選擇。如果僅僅如此,那麼富一代顯然更有實力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讀書,理論上富二代應該更加優秀才對,事實上卻並非如此。許多目不識丁的農民,他們的孩子在村鎮小學讀書,自己考上縣城中學,再奮鬥到大學、考上博士,一樣成才。農民父母或許不能給孩子輔導功課,但他們會教育孩子勤奮刻苦,這就是成長教育。富一代之所以能夠白手起家,成功積累數量可觀的財富,不僅僅是因為智商高,還包括了社會經濟環境、個人機遇、自我奮鬥等多種因素。

 

  只有優秀的基因和後天環境的良好影響、正確的教育、個人的努力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孩子才能成長為優秀人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功。


  智力基因的遺傳 ≠母親決定論

 

  人的外貌、性格、智力等可以遺傳的各種性狀,大多由多個基因控制,這些基因分佈在23對染色體上,都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在23對染色體當中,從第1對到第22對是常染色體,第23對是性染色體。與智力相關的基因存在於不同的染色體上,不僅僅與X染色體相關。

 

  比如,臨床上常見的唐氏兒就是第21對染色體出現問題導致的,第18對染色體異常可能出現愛德華綜合徵,第13對染色體異常會導致帕陶綜合徵。這些常染色體是父母雙方提供給下一代的,他們的正常與否與智力關係十分密切。

 

  人的外貌與智力基因並不相互排斥,更沒有研究表明女性的美貌程度與智商成反比。況且,一個成年人現在所擁有的財富、地位等並不能與其基因優秀與否直接掛鉤。這個在前面也已經說過了。因此,即使一個富二代娶了一個非常漂亮但只有小學畢業文化水平的美女,也不能說明他們的後代基因會受到影響。相反,這個母親的實際能力、脾氣性格、對孩子的教育能力等可能對富三代的健康成長及能否成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擁有優秀基因的父母生育的後代,有可能更優秀、也有可能普通,甚至可能存在智力缺陷。僅僅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無論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富三代,只要夫妻雙方屬於健康人群,生育出的孩子也健康,通過正確教育加上孩子自身勤奮,有良好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那麼下一代一般都能夠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因此,建議準備生孩子的育齡夫婦到正規遺傳優生門診接受相關檢查。已經有不良孕產史的夫婦更應當接受遺傳優生指導,以確保下一代的健康。

 

  古人說,富不過三代。完整的說法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大意是說優良品質、書香門第的傳承相對能夠持久些,僅僅是財富相傳相對短暫。好的品德不會因為傳給十個人就變成每人擁有十分之一。而中國傳統做法中,財富傳給十個兒子卻可能被分成十份,如果下一代僅僅能守住財富而沒能繼續創造、使之增值,那麼再傳給第三代的時候就更少了。這屬於經濟學、社會學的範疇,與遺傳學關係就沒那麼密切了。

 

  所以成功的人光依靠優質基因是沒有用的,還得腳踏實地,學會做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