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1/165793.shtml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捕手誌 捕手誌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

編者按:前段時間,捕手誌與劉峻先生有過一次近5個小時的長談。他是一位天使投資人,是今日頭條、牛股王、好貸等明星企業最早的投資人。之前我們已經推送了一篇詳解劉峻先生投資策略的文章《對話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多數上市公司其實都來自中小市場 |捕手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聊的是劉峻先生的投資案例——今日頭條。

在交流的過程中,劉峻先生一直強調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因此這篇文章我們除了交流了他投資今日頭條的原因及今日頭條許多成長的細節外,我們也交流了今日頭條的邊界、壁壘以及未來:

今日頭條剛起步時是什麽樣的,趕上了什麽樣的機會,在融資的過程中估值為什麽頻頻被低估,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目前今日頭條的競爭格局,張一鳴先生的性格特征以及今日頭條將走向何方。本文以口述+對話的形式呈現,希望讀完能對你有所啟發。

為什麽投頭條 

其實關於頭條(今日頭條)的問題最好是采訪一鳴(張一鳴),投資人講多了會喧賓奪主,而且很多具體情況我也不一定很清楚。非要問這個的話,我就說幾句吧,但是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頭條。

頭條是我投的第一個天使項目。大概五六年前,一鳴搞出來一個技術,能把社交網絡里好的內容篩出來,他覺得這里面有機會。正好我一直在琢磨個性化閱讀這事,於是一拍即合,我就成了頭條的第一個天使。我還記得是在中關村一家叫「醉愛」的飯館和一鳴談的,我在那還約過兩個人吃飯,一個是王興,另一個是王小川,也都是談投資,可惜沒成。

十幾年前我在和訊當副總時,就做過一個產品叫「個人門戶」,當時想讓用戶的所有閱讀需求都在「個人門戶」里得到滿足,但用的是RSS訂閱和網摘的方式,有很多問題。

06年奇虎挖我過去當副總,當時最吸引我的是奇虎的社區搜索技術,可以實現「以文找文」、「以人找文」,也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關鍵詞和語義,找出類似的文章;同時分析社區里的個人ID,然後有針對地推送。但是做了一陣發現條件不成熟,一是BBS里多數用戶只看不發,沒法分析他們的興趣;二是那時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還沒起來。

等到11年,360手機瀏覽器部門想做內容,和我不謀而合,他們打算用編輯人工做,我認為要用技術來做個性化的閱讀。

當時我管的產品里有一個360導航,是一個依托於瀏覽器的入口,而瀏覽器又掌握了用戶的所有訪問記錄,用這些記錄來分析用戶的興趣,再用同一賬號打通PC和手機兩個瀏覽器,就可以先在PC上做個性化推薦,再移植到手機上,那不就是後來的頭條嗎?當時我特想幹這事,很興奮,提了好幾次,要人要資源,可惜公司沒通過。沒多久一鳴跟我說他想創業做這個,我當然就投了,然後一鳴上次創業的投資方SIG投了A輪。

當初如果360搜索團隊不去做搜索,而是去做個性化閱讀。同時大比例地投資搜狗,把瀏覽器的流量導給搜狗,讓搜狗去PK百度,360今天的局面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當時360真這麽幹,我就沒法投資一鳴了。

頭條的崛起

剛起步時,一鳴先做了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通過技術把各家微博和社區里轉發率最高、點擊評論最多的內容篩出來。當時還有一個產品叫犀利語錄,內容很犀利,Logo用的還是魯迅的頭像,我擔心這東西批判性太強,早晚會惹麻煩,就讓他們給關了。

一鳴做著做著就發現,內涵段子和搞笑囧圖雖然很抓流量,但是搞笑這種題材的個性化程度有限,還是得做綜合的內容才能發揮出個性化推薦的優勢,於是開始做頭條。

頭條的出現正好趕上了幾個大的背景:

第一, 手機替代PC。PC經常會有幾個人共用,但手機都是一人一部,這是個性化的前提;其次,PC上的IE收藏夾可以無限量收藏網址,而手機上裝的APP平均就三十來個,用戶對各種垂直內容的需求正好由頭條的個性化資訊來承接,裝一個頭條就相當於裝了好幾個垂直資訊APP;另外,手機比PC更便於個人隨時隨地閱讀,而頭條相比於PC上的門戶,能讓用戶更多地點擊和停留,正好需要這麽一個終端。

第二,社交網絡發展起來了。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社交賬戶來了解用戶興趣,構建初始的用戶畫像和興趣圖譜,解決冷啟動的問題

13年頭條融B輪,DST的Yuri領投,當時我還在360管投資,代表360跟投了一些。那之後沒多久,我覺得頭條進步很快,已經展現出成為一家百億美金公司的潛力,就代表360和頭條談了一個大比例投資的條件。

當時新浪也想投,曹國偉找周鴻祎,希望把機會讓給他,老周一大方就給讓了。但是新浪一直在價格上糾結,最後被沈南鵬搶走了C輪的領投,新浪只是跟投了一些。幾年後新浪和360因為需要錢就都把股份賣了,也都掙了不少。

BAT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大公司對外面的創業公司往往容易俯視,剛開始是看不上,後來又總覺得自己一出手就能把人滅了,結果一錯再錯。他們也都找頭條談過幾次,都想讓頭條站隊,記得好像是騰訊吧,還想占比例大點,但是也沒成。我覺得這可能是騰訊在投資上錯過的最大的兩個機會之一,另一個是WhatsApp。

BAT里騰訊的投資相對來說是做得最好的,但他們有時會過多考慮其它一些因素,譬如價格、是不是應該自己做,等等,結果忽視了從更大的戰略格局來看問題。譬如WhatsApp,我一直就奇怪騰訊為什麽不去買,後來聽說是本來想投來著,但是老板受傷給耽擱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價低,據說騰訊報價只有幾十億,而Facebook出了差不多200億,那人家當然不會等你了。其實哪怕300億美金也應該買啊,買下的話騰訊就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公司了,我都替他們可惜

實際上,頭條幾乎每一輪融資都是被低估的。直到前兩年,還有投資人把頭條當作新聞客戶端來看。其實從一開始我就認為頭條和新聞客戶端不是一碼事,頭條只是從推送新聞起步而已,本質上是一個推薦引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逆向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收斂式的,但推薦引擎是開放式的,它的邊界要比搜索引擎大

在估值達到百億美金之前,頭條幾輪股權融資融的錢,加起來也不到一億美元,既沒有大規模的股權融資,也沒有和大的公司合並,純粹就是靠內生增長做到了幾百億美金的估值。同體量的公司多數都是虧損的,甚至巨虧,而頭條是盈利的,利潤增速很快,股權稀釋也少,ROE很高,按理說應該估值更高。

頭條被低估和一鳴的性格也有關他是一個低調和謙虛得有點過頭的人,一是不愛做宣傳,有段時間想讓他接受個采訪,就跟要殺了他差不多;二是每次融資時,他對投資人報的用戶和收入目標都偏保守,甚至太保守。

他屬於說出來後做不到會特內疚的那種人,心里想的是100,對投資人只會報個80,但實際上最後做出來的往往是120甚至150。而投資人的習慣則相反,通常都是認為創業者報的數偏樂觀,甚至有水分,你報80,我心里只按60算,一來二去就把價格搞低了

頭條的邊界

我一直都是對頭條的前景最樂觀的人,你說是盲目樂觀也行,至少比一鳴自己樂觀得多。可以說,推薦引擎這個模式能發展出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公司,並沒有出乎我的意料,包括今後幾年頭條的發展,我也認為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但一鳴這個人的成長速度之快、格局之大,還有除信息流外幾塊新業務崛起之快,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早年一鳴剛創業時,我還經常跟他嘮叨,要註意這個註意那個,跟唐僧一樣。但是後來他一步步表現出來超強的學習、創新和跨界能力,不光是產品技術,連管理和商業上也喜歡創新。他特別強調方法論,無論大小問題,都喜歡系統化地思考,用創新的、系統化的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一事一議。現在每次跟他聊天都有很多新的火花,信息量很大,有時都想找根筆記下來,回頭再慢慢消化。

一鳴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敢做夢,格局大,二是謙虛,能聽意見。這兩種特點通常很難兼容在一個人身上:有夢想的人往往容易狂熱而剛愎自用,而謙虛的人又往往不夠自信。我後來看項目時,再遇到能把這兩種特質合二為一的創業者,是願意為此付溢價的。因為創始人的成長邊界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有多高,哪怕一開始的模式不夠好,只要創始人愛學習、能創新,賽道也是可以被拓寬的。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就是一鳴將來會成為一位世界級的企業家。他很多地方不亞於紮克伯格,雖然公司規模還差得遠,但是從最初五六年的成長速度來看,頭條一點也不比Facebook和Google差,要遠超騰訊阿里當年。現在的「百億美元俱樂部」里,頭條是最有可能後來居上的。這聽上去有點王婆賣瓜,沒關系,就讓時間來證明吧,幾年前我說頭條會成為百億美金公司時,也一樣沒人信。

一鳴當然也有缺點,就是臉皮比紮克伯格薄,他其實是個挺靦腆的人,個性太溫和,不喜歡和人爭鬥,有時會過於Nice,說好聽點叫正派,說難聽點就是迂腐。譬如有些自媒體用頭條號發頭條的負面,頭條也不刪,有幾次甚至都推送給我了。問他怎麽回事,說是要尊重作者,人家辛辛苦苦寫的稿子不能亂刪,只要不造謠,罵幾句也沒關系。頭條自家的公關稿反倒很少見到有推送的。

一鳴也有比較固執的時候。譬如現金貸,幾年前就知道會是暴利,他也沒讓做,同級別的公司像美團、滴滴、小米都已經布局了,就頭條沒做。如果想做的話,應該可以讓頭條的利潤翻番,但一鳴在這事上還挺軸,說是只要這個行業還沒規範,他寧可先不掙這個錢。 

對話劉峻

捕手誌 李曌:羅馬帝國的衰亡就是從征服的過程中開始的,如今的頭條是不是陷入了多線作戰中?

劉   峻:其實無論微頭條、抖音、火山,還是西瓜視頻和悟空問答,都是由頭條產品的內在邏輯自然延伸出來的用戶需求,都是為頭條提供內容源的,歸根結底還都是歸屬於同一塊業務,只是形態有所不同

捕手誌 李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頭條在積極拓展海外,您覺得國內戰場已經結束了嗎?

劉   峻:我不喜歡「戰場」這個詞,我做互聯網很多年,看膩了各種戰鬥,尤其在360時,老得和人打,實在是煩透了。中國公司之間競爭一激烈就喜歡互相「上手段」:發黑稿、向有關部門舉報、惡性挖人等等,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浪費生命。相比之下國外的競爭環境要單純些。

至於國內的競爭,肯定還沒結束,但是大的格局已經差不多了:雖然BAT都加入戰團,但頭條的用戶增長速度反而在加速,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BAT依靠各自的渠道,也都能各占一塊地盤;其它小的恐怕會越來越艱難,即便已經有了一定用戶量的,也很有可能在長期競爭中掉隊,因為這個行業和搜索類似,有很強的馬太效應,各種門檻都越來越高了。 

捕手誌 李曌:但實際上,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頭條去知乎挖角兒,都認為你們在惡意地攻擊。

劉   峻:我也看到了,說是頭條對知乎搞排它,而且居然是在頭條上看到的,暈。為這事我還特意問了頭條內容部門的人,其實有點傳歪了,頭條的要求是:自己花錢買的內容只能在頭條上發布,但如果不是頭條買的,作者是可以在任何平臺發的,並沒要求對知乎搞排它

問答是類搜索產品的標配,譬如百度,四分之一的搜索請求都是以問題形式提交的,所以必須做百度知道。頭條作為推薦引擎,也是類搜索產品,不做問答肯定不行,但是這個問答是基於頭條的場景和用戶需求的,是一個大眾產品,而知乎是一個小眾社區,有它獨特的氛圍和調性,兩者不是直接競爭。

現在知乎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不是來自頭條,而是來自它自己:原來是一個豆瓣範兒的小眾高端社區,現在要擴大用戶量,想變現,就很難不破壞原有的社區氛圍,而且破壞了以後也未必能變現。這真的是挺大一個難題,就算把一鳴和張小龍都挖到知乎去,我覺得也很難搞定

捕手誌 李曌:除了挖角兒,頭條的各種模仿也是被媒體詬病。

劉   峻:要說被模仿被山寨,中國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比頭條更慘?用推薦引擎搞信息流,頭條是全世界第一個,比Google和Facebook都早,這也是少數幾個中國公司獨創、然後被全世界抄襲的模式之一

不但BAT各抄了一個,小米和OPPO、鳳凰網聯合扶持一點資訊,搜狗、搜狐、網易、獵豹、360也在跟進,我知道還有幾家大公司也準備殺進來,另外還有一堆出海的公司在搞巴西頭條、土耳其頭條什麽的;連老外們也開始抄襲,自稱是「日本今日頭條」、「印度今日頭條」等等。全世界互聯網業,還有哪家公司是同時被這麽多對手抄襲的?好像只有頭條。你看到過頭條為此喊委屈嗎?

有沒有知乎、微博、快手,頭條都會做問答、短文和短視頻,只是比他們晚而已。百度早在知乎之前好幾年就已經做了問答,你會說知乎山寨了百度知道嗎?

我有點好奇的是:騰訊和百度也在學頭條,做信息流,做問答,做短文、短視頻……,媒體為什麽不說他們模仿和抄襲呢?當然,人家公關確實做得比頭條好,這點要承認。

捕手誌 李曌:那為什麽頭條會受到這麽多非議呢?

劉   峻:不算多吧?在這個體量的公司里應該算挺少的了,小米、滴滴、美團,哪家的負面不比頭條多?

任何公司只要做大了,輿論就會把你看成一個Evil,一個壟斷者,媒體持這種價值觀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競爭對手黑你兩下就更正常了。還有,公司膨脹得快,人多了管理上難免有疏漏,其實很多公司出了負面時,管理層事先也不知道有這回事,譬如前陣子投訴阿里員工抄襲的事件。這時候媒體報你的負面不一定是壞事,可以幫你發現自身的問題。

另外,這和一鳴自己缺乏公關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國內大點的互聯網公司我多數都熟,各家內部的爛事多了去了,平心而論,頭條在其中應該算是很正派、也很強調創新的公司了,但是外面知道嗎?你自己都不對外說,別人又怎麽知道呢?幹了好事生怕別人知道,被輿論誤解也不去澄清,不主動和媒體拉關系,連記者要采訪他都拼命躲,偶爾采訪一次還說錯話,能把我氣死

捕手誌 李曌:為什麽會做微頭條? 

劉  峻:頭條之前都是長文,文章長了用戶看著累,而且創作成本也高。所以早在2013年,我們就已經開始討論做短文了,一來豐富內容,二來可以讓整個頭條的內容變得更鮮活。那時我經常跟一鳴叨叨:要做短文、做短文、做短文。當時我們設想的短文要比微博的140字長,目的就是想和微博錯開定位,不要直接競爭。至於微博後來放開140字的限制,那也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一鳴很重視短文,但一直顧不上,因為短視頻更重要。短視頻有爆發期,頭條抓住了這個機會窗口,直到最近一年才有精力騰出手來做微頭條

捕手誌 李曌:有人說頭條是為了做社交才做的微頭條,是有這個考慮嗎?

劉   峻:內容社交不太容易做成強社交。如果用戶沒有社交需求,你非要做社交,會做得比較別扭,支付寶就是典型

捕手誌 李曌:許多人認為微博有被微頭條彎道超車的風險,您怎麽看?

劉   峻:其實微頭條與微博的出發點和機制都不一樣,未來發展方向的差異很大,所以不存在超不超車的問題。

微頭條上不管你是不是大V,只要內容寫得好,都會被自動推送給所有對此感興趣的頭條用戶。這個機制會促使你把精力全部放在打磨內容上,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你,所以微頭條上的關註度會急劇地向輸出好內容的人聚集,大V的形成時間會大大縮短,更平民化,普通人更容易出頭。這個生態與微博不太一樣,微博上很多大V是靠名氣來吸引粉絲,譬如各種娛樂明星,而普通人得一點一點地通過運營來積累粉絲

另外即便同一個用戶的微頭條和微博也會有區別,微頭條更像專欄文章一點,而微博上一兩句話的口水貼、心情貼會比較多。

捕手誌 李曌:那麽快手、知乎,將來會是頭條的競爭對手嗎?

劉   峻:這些產品做著做著,將來都會走到不同的道路上去。就像頭條剛出來時,各大門戶都很緊張,把頭條看成公敵,但是幾年過去再一看,這不是關公戰秦瓊嗎?

一鳴跟我聊起過,微軟這麽多年一直把Google當成最大的對手,結果現在才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是亞馬遜,雲計算才是微軟的主戰場。我覺得Google也一樣,一直把Bing和Facebook當對手,結果現在亞馬遜的站內搜索對它的廣告收入威脅最大

捕手誌 李曌:有用戶質疑頭條內容呈現的價值觀是低俗的,沒有讓人變得越來越好。 

劉   峻:推薦引擎的原理是讀者喜歡什麽,它才推什麽,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讀者的喜好。你要是已經脫離了低級趣味、只喜歡肖邦貝多芬什麽的,它就會天天給你推陽春白雪

和同類產品比,頭條的內容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成分應該是占比最低的,你下幾個同類APP,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因為頭條的算法在同行里最精準,如果算法不夠精準,推薦引擎會傾向於推薦那些大眾點擊最多最熱的內容,而大眾最喜歡的是哪些,大家都懂的。

十幾年前我在新浪,當時新浪也經常被批評低俗,甚至被取了個外號叫「性浪」,其實新浪在幾大門戶里是最嚴肅的,沒辦法,誰讓你是門戶老大呢。我忘了陳彤還是汪延,當時曾這麽拿自己開涮:全世界最低俗的電視節目在哪里?在日本和美國;最高尚最純粹、三觀最正的電視節目又在哪里?在朝鮮。

捕手誌 李曌:一鳴認為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您怎麽看?

劉   峻:這話本身其實沒毛病,有價值觀的從來都是人,而不是技術。印刷機和電視機有沒有價值觀?當然沒有。但是把印刷機和電視機創造出來,讓信息得到自由的流通,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價值觀嗎

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句是不是一鳴對記者說的,如果是,那這情商確實有待提高。說真話也要看場合看對象,魯迅講過,你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這話絕對不會錯,但要當著人家父母的面說那就是找打。我也是媒體出身,媒體人都是價值觀至上,一聽「什麽什麽沒有價值觀」,第一反應就是不爽,後面你再解釋都是白搭。

捕手誌 李曌:那如何打破今日頭條給我們套上的「信息繭房」?過去大家接受信息的時候,還可以不斷地在各個網站跳轉,不至於沈迷於其中。

劉   峻:頭條的內容也是來自四面八方啊。沈迷手機的人比沈迷頭條的人多多了,為什麽不說手機是一個更大號的信息繭房呢?

頭條現在除了按興趣推送外,還會推少量不在你原有興趣範圍內、但又會讓你覺得有點意思的新鮮內容。這背後是人工智能在在探索如何拓展你的興趣邊界,目的就是打破興趣收斂。但是這個邊界很難把握,拓展力度稍大一點點,就會有用戶抱怨你瞎推什麽;力度小點,大家又要開始抱怨「信息繭房」了,說實話眾口難調

捕手誌 李曌:現在巨頭、門戶都在抓個性化內容分發,頭條的壁壘有哪些?

劉   峻:好像現在大家都覺得頭條的壁壘不高,不然不會一哄而上。這對頭條有利有弊,如果長期沒有競爭對手,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會讓一家公司退化,有點刺激更好。但如果是創業公司,我覺得還是要慎重:

第一,技術壁壘比想象的高。推薦引擎這東西,做個毛坯不難,想做好極難。搜索只要精準就行,用戶想搜什麽是很明確的,把匹配度最高的結果找出來就行。但推薦是模糊的,用戶的興趣不是清晰描述的,邊界也不確定,何況每個人的興趣都會變。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搜索像西醫開刀,找出病竈切掉就行;而推薦引擎有點像中醫和模糊數學,甚至有點兒像量子物理里的「海森堡測不準」和「薛定諤之貓」。

第二,推薦引擎的產品和技術幾乎一體,因此對幹這事的人要求極高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主要取決於功能和UI,和技術的關系不那麽直接。而推薦引擎的用戶體驗首先就取決於技術,算法略有微調,對用戶影響就很大。這就需要團隊負責人既是技術高手,又是用戶體驗大師,這種人比熊貓還少

產品經理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技術出身,對後臺理解深,往往邏輯強、重數據,但是對用戶體驗的直覺弱;還有一種是不懂技術的,正好相反。很少有人既擅長技術又擅長用戶體驗,一鳴恰好就是這種兩者兼備的「熊貓」之一。要想再找一個這樣的人,有這麽好的天分和能力,還願意在大公司里打工,很難。

第三,生態和資源。頭條上的內容從傳統媒體轉載的比例已經很低,絕大部分都是頭條號生產的了,投入動不動就是十億二十億。為了完善內容生態鏈,新推出的微頭條、短視頻、問答等,每一項投入都很大,其中光短視頻這塊頭條就做了好幾個

此外,推薦引擎的服務器、帶寬支出也很大,還需要招大量最頂尖的人才,用二流人才還不如不幹。要想真把這事幹好,現在除了頭條估計也就BAT能花得起這個錢。

第四,規模效應。除了算法外,數據量也很重要。用戶規模越大、使用時間越長,數據量就越大,這個模式天然就對大公司和先行者有利。

第五,用戶遷移成本。如果你一開始用的就是頭條,一段時間後,頭條積累了你的相關數據(點擊、轉發、收藏等),對你的興趣圖譜了解得越來越精準,推薦效果會越來越好。這時候你改用另一個APP,即便算法能和頭條一樣強,它也得從頭開始積累你的數據,推薦效果會差不少,沒幾天你就回過頭去重新用頭條了。

頭條早期主要是互聯網、媒體和財經圈的人在用,後來口碑和品牌拉動起了主要作用。等幾年後巨頭們開始跟進時,頭條基本上已經把高端用戶一網打盡了。後來的幾個競品主要靠各自的渠道捆綁和預裝,譬如天天快報靠微信,一點資訊靠小米和OPPO手機預裝,百度和UC的信息流也都是靠旗下APP的內置。而高端用戶裝APP通常都是自己主動選擇,不喜歡被渠道強制

第六,網絡效應。頭條的網絡效應肯定比不上微信,但也是在加強中,而且推薦越精準,顆粒越細,網絡效應就越強。你關註的好友和自媒體都在頭條上,他們不走你也走不了。

捕手誌 李曌:您覺得頭條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劉   峻:一鳴和我都非常認同一個原則: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譬如有人建議頭條做搜索,我就覺得沒必要,因為做搜索顯然是在朝後看,那多沒意思啊

今後幾年,你會看到頭條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其中很多都是獨創的,就讓BAT抄去吧,累死他們。一鳴和我都更喜歡做新東西,都狂熱地愛好科幻,我們兩個討論未來戰略時,幾乎就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談。我一直攛掇他,等將來公司有錢以後也搞個X實驗室,像Google一樣整一些腦洞大開的項目。頭條一個主要股東就在資助一個太空計劃,向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發射探測器,就跟向三體星系發射雲天明的大腦差不多。萬一將來哪天頭條忽然說要進軍太空探索什麽的,大家也別覺得太奇怪

頭條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之一,中國人一樣可以去改變世界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46

對話劉峻:市值5-10萬億美金的超級巨頭將出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9/165907.shtml

對話劉峻:市值5-10萬億美金的超級巨頭將出現
捕手誌 捕手誌

對話劉峻:市值5-10萬億美金的超級巨頭將出現

歷史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大數據。

來源 | 捕手誌

作者 | 李曌

捕手誌一直都希望能夠繞到投資人的背後,順著他們的視線去看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所走過的路、所做的決策、所運用的思維方式。

采訪劉峻先生我們亦是如此。在前面的兩篇文章當中我們已分別詳細介紹了他的投資策略與案例,但由於過去他一直觀察研究全球的政經格局,個人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書籍,想象力也極其豐富,於是我們再用一篇深度長文,來展現他這些年觀察研究的成果:涉及全球政經格局走向、歷史的興衰與人類共同命運的思考、科技爆炸、新力量的崛起等等。我們將文章中劉峻先生部分精彩的回答摘錄出來,讓大家一睹為快:

歷史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大數據。

很多投資人喜歡履歷漂亮的創業者。但是你看中國歷史上,哪些創業者是上升幅度最大的?不是那些出身高貴的王侯將相,反而是兩個草根:劉邦和朱元璋,一個亭長,一個和尚。

人工智能最大的果實,很可能還是會被巨頭們收割。目前二級市場給巨頭們的估值,並沒有把他們在AI上的投入和積累充分計算在內。買這些巨頭的股票,長期回報反而可能會超過很多專門投AI的基金。

法國和俄羅斯的主體民族將在30年後率先萎縮到50%以下,這兩個可是擁有洲際導彈的核大國。《三體》預言的「大低谷」沒準有一天真的會來,就像一位美國政治家說的:「我們正處於一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的開端,只是絕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

劉慈欣說「地球上的第一個永生人或許已經誕生了」,會不會不是通過軀體,而是通過意識來實現?開發出一臺可以實現意識上傳的量子計算機,難度或許低於維系一個生物體的永生。

看大勢

捕手誌 李曌:現在大家非常關註的消費升級,您怎麽看?

劉  峻:消費升級大家都看好吧。不過如果一件事人人都看好,這時就得提醒自己小心一點了。有一個信號要註意,就是現在的居民負債率已經接近十年前的3倍,以前一直說美國人借債度日,中國人儲蓄率高,其實是老皇歷了,甚至有統計說中國家庭的負債率已經趕上美國

現金貸為什麽這麽火?說明有相當一部分人手里真的沒錢了。高房價把老百姓的錢吸走了,遲早會對消費形成壓制。萬一經濟下滑,目標人群失業率上升,或還不起房貸,到那時有些「偽消費升級」就會經受考驗。

我也投消費,但有意回避大眾消費,主要投面向中高收入人群的、偏高端一些但不奢侈、有一定支出剛性的品類。因為對高收入人群來說,這類消費占收入的比重相對小,萬一收入減少,支撐這類消費不至於問題太大,而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力受影響會比較大

捕手誌 李曌:現在大家對國家經濟前景的分歧和爭議很大,您的看法呢?

劉  峻:中國經濟有特別積極的一面,也有比較消極的一面。積極的如新經濟、新制造,其中互聯網業的發展速度比美國還快,騰訊和Google差不多同一年上市,但是上市後的漲幅是Google的20倍。另外中國目前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是20年前的好幾倍,雖然新生勞動力數量大幅減少,但勞動力素質有很大提高。還有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創富欲望和勤奮程度,在世界上也依然是很靠前的。消極的譬如國企和地方債,就不展開說了。

目前是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因素在賽跑,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就像深圳和東北在賽跑,一個往前跑,一個往後拽。如果積極的因素跑得快,制度層面全力以赴地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把資源引導到投入產出比高的地方去,中國經濟就還能繼續看好;反過來,如果老想著挽救那些壇壇罐罐,繼續從產出高的部門抽血來給那些負產出的部門輸血,那就比較難了

捕手誌 李曌:有沒有什麽簡單明確的指標,可以讓我們觀察和判斷的?

劉  峻:我不是經濟學出身,下面說的可能比較業余,僅供參考吧。我自己主要看這幾個指標:

1)居民的負債收入比,07年是30%多,近十年因為房價的因素,這個指標漲了近三倍,現在已經到90%了,也就是說,再往下大多數人想買房也沒錢了(一線城市除外)。現在地方財政主要靠賣地,GDP也主要靠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拉動,其中基建受地方債限制很大,一旦房子真的賣不動了,整個鏈條都會產生連鎖反應。何況投資拉動的邊際效應本身已經遞減了很多。

2)M2,表面上增長減緩,但是目前M2的統計中沒有包括理財產品,如余額寶等。即便不包括這塊,中國的M2也已經超過美日之和,M2和GDP之比大概是美國的2.5倍多,要註意的是美元是全球貨幣,所需要的發行量本來就應該比人民幣大。

3)中美貿易和匯率。中國如果還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那麽再大的困難也能在內部消化,譬如大躍進,譬如上山下鄉。但是現在整個經濟對進出口都很依賴,而外部世界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這個經濟體和外部發生聯系的環節會成為相對薄弱的一環,也就是國際收支和匯率。

目前中國每年5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中,其中3500億來自美國,而美國每年差不多也是5000億的逆差,3500億給了中國,特朗普說很多次了不能容忍這種局面繼續下去。中美貿易戰如果真的發生,會是一個比較直接的導火索,好在白宮內部的貿易「鷹派」現在有點邊緣化。

4)特朗普稅改和美聯儲縮表。稅改一旦通過了,對中國FDI(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是比較直接的,還會連帶影響到匯率、就業和稅收。縮表也一樣會影響匯率。

捕手誌 李曌:那大概什麽時候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結果?

劉  峻:我不是算命先生,非要瞎猜的話,估計快的話一兩年,慢的話三五年,有些事情可能就會水落石出了。但是老話說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發展快不一定是好事,有危機也不一定是壞事,危機可以倒逼改革,甚至可以讓很多原本推進不了的改革一下子突破。為什麽78年我們能改革開放而之前不能?就是因為十年文革後,多數人都知道不改不行了。

從最近一年的一些政策,譬如混改、控制貨幣發行、農村土地流轉、地方債終身負責制,以及強調保護企業家精神來看,應該是在很積極地做應對的準備了,說明上面對形勢判斷的清醒程度遠超以往,這些都是好的跡象

另外一些政策,譬如逐步凍結房產交易,其用意也是很明顯的,有些眼光毒的人幾年前就已預見到會有這一步,甚至推導出了由匯率、債市到樓市的三部曲,現在看一步步都得到了驗證。

分析中國經濟,不能只看臺面上那些經濟學家的觀點,我知道的眼光最獨到、見解最深刻的幾位高人,都沒什麽名氣,而他們對形勢的判斷基本上是有共識的。我有個朋友甚至在20年前就已基本預見到了今天的局面,我現在只希望他當年的預測不要再進一步應驗,畢竟這20年里也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

我個人覺得,無論匯率、債務,還是體制上的一些問題,其實都不是根本性的、不可克服的障礙,理論上都有機會改變。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人口,即便現在全面放開並用最激進的政策去鼓勵生育,出生率也很難扭轉了,全球範圍內還沒有能扭轉的先例

即便能扭轉,現在開始狂生孩子,這代人也得過20-30年才能開始工作,何況之前20多年已經是一個出生率的低谷。這麽大一個空檔怎麽填補?想來想去,唯一可指望的也就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以及通過醫療技術的進步來推遲退休年齡。日本就是這麽做的,但是已經失去了30年。

捕手誌 李曌:有些學者很樂觀,像任澤平、金燦榮等,您怎麽看他們的觀點?

劉  峻:還有更樂觀的,譬如用不了幾年我們就超過美國了,等等。尤其是非經濟學出身的,他們的預測背後的邏輯,很大程度上是用過去30年的增長曲線來推演今後。

這類「超英趕美」的推演背後,其實都隱含了一個假設和前提,就是按現在的匯率來測算和對比中外國力。萬一匯率有大的變動呢?那麽比價關系就變了,無論超這個還是趕那個,都要先重新算

捕手誌 李曌:人民幣今年不是反彈了很多嗎?

劉  峻:是的,一是因為外匯管制,二是前半年美元本身對多數貨幣都在貶值。

前陣子周小川講話,有一個意思,大概就是任何一個經濟指標如果偏離均衡太遠,最終都會向均衡回歸。人民幣匯率的均衡點在哪里?我看到的最激進的觀點認為:最終的均衡點應該參考其它大國的M2/GDP來重估。這個算法很簡單很粗暴,但是至少可以讓你心里大概有個數。

捕手誌 李曌:用過去推演未來有什麽問題?

劉  峻:股市在5000-6000點時,有些股評家說:「上證指數從1000多點沖到現在,按這個速度保持下去,很快就會過萬點。」其實就是這個邏輯。

再舉個例子,大概十年前吧,有諾基亞的人跟我說「諾基亞要轉型互聯網了,按我們的手機用戶增速來測算,諾基亞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聽上去很有邏輯啊,小米講的不就是這個故事嗎?如果用戶量和增長率一直保持下去,誰說諾基亞沒這個機會?

問題是那年在一個叫Cupertino的小地方,有人發布了一款很不成熟的產品,叫作iPhone……

捕手誌 李曌:如果把一帶一路考慮進來,是不是可以從一個更大的視角,發現很多積極的因素?

劉  峻:一帶一路不光是為了消化國內的過剩產能,背後還有一個深層次的考慮,就是配合人民幣國際化來消化超發人民幣,也就是讓一帶一路那些國家都用人民幣來結算,這和美國印鈔全世界一起背是一個道理。如果能實現,確實是一舉兩得,是一個貨幣軟著陸的好辦法

不過操作上需要註意,得盡量把錢投到回報前景好的地方去,譬如印度、越南、柬埔寨這幾個國家,雖然有風險,但是機會也很大。至於那些政治不穩定、法制不健全、甚至宗教極端主義盛行的國家,指望這些窮兄弟富了後能拉大哥一把,估計就和「振興東北」的效果差不多了。

前陣子有件事,我忘了在哪兒看到的,只記得個大概: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選舉,一個與塔利班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激進伊斯蘭組織成了第二大黨,第一大黨是穆斯林聯盟,世俗派潰不成軍。要知道旁遮普省有1億多人口,占整個國家的一大半,而巴基斯坦總人口將在今後30年內達到3-4億。

目前巴基斯坦民眾對ISIS的認可度,已經在各國民調中遙遙領先了。也就是說,在緊挨著我國西北的地方,我們投了無數錢換來的「巴鐵」,一個已擁有核武器並將擁有幾億人口的大國,可能會成為一個激進伊斯蘭國家。歷史上我們曾經大舉投資和押註兩個「同誌加兄弟」的鄰國——朝鮮和北越,一定要吸取其中的教訓。 

捕手誌 李曌:巴菲特說他做投資時不關心宏觀,只關心微觀,因為危機每隔幾年都會來一次,和你沒有多大關系。宏觀經濟對於投資影響大嗎?

劉  峻:宏觀確實往往研究不清楚,所以我們做投資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在企業上,不用太在意那些宏觀波動。但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巴菲特生在美國,他的投資生涯正好趕上了一個帝國的上升期和鼎盛期。如果他趕上的是29年那波大蕭條,又會怎麽樣?

最近趙丹陽有篇文章我很贊同,他說如果你不看大勢,在1937年或1967年投資中國,或是20年前投資日本,不管你多聰明,基本上註定了是大輸家。

歷史有時是會發生斷裂的,譬如古羅馬,多發達的文明,早在兩千年就已經有非常好的城市衛生系統,但是到了中世紀的歐洲,甚至直到18世紀的巴黎,市民反而都直接從窗戶往外面大街上倒馬桶了,富蘭克林第一次去巴黎時甚至被熏暈了。同樣的斷裂在中國也發生過多次,譬如從宋到元。

所以做投資可以不看宏觀,但是一定不能不看大勢

如果看不清大勢怎麽辦?那麽寧肯把問題看得嚴重一些。中國企業家里誰的危機感最強?任正非、馬雲、馬化騰,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居安思危,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國家也一樣,危機感最強的都是最厲害的,譬如日本、以色列。那些天天唱歌跳舞分福利的,希臘、巴西、委內瑞拉,現在怎麽樣了?我們做投資也一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看興衰

捕手誌 李曌:我知道您很喜歡歷史,讀歷史幫您做投資避免了哪些錯誤,能舉例分享麽?

劉  峻:歷史本質上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大數據。就像孔明為什麽選擇劉備?斯大林為什麽要支持國民黨?他們在判斷哪一個人會崛起、哪一種勢力會取勝時,和做投資時對人和趨勢的判斷是很接近的。

和歷史一對照,很容易發現當下的問題。譬如很多投資人喜歡履歷漂亮的創業者,最好是斯坦福畢業從矽谷回來,或在BAT當過高管的。但是你看中國歷史上,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哪些創業者?不是那些出身高貴的王侯將相,反而是兩個草根:劉邦和朱元璋,一個亭長,一個和尚(至於他倆殺功臣那是當時的遊戲規則有Bug)。所以有時投一些履歷不那麽高大上的創業者,反倒能收獲意外的驚喜

捕手誌 李曌:能給我們的讀者推薦幾本書嗎?對投資有幫助的。

劉  峻:投資類的書很多,經典的幾本其實大家都看過。我覺得最能幫助投資人提升眼光和判斷力的,反而是那些具備思想穿透力的政治、經濟和歷史著作。

政治學建議看亨廷頓的,經濟學可以看奧地利學派,譬如哈耶克。世界上投資比特幣最成功的人里,有很多都是受奧地利學派影響。很慚愧,我也是因為看過奧地利學派的書,很早就看好比特幣,可惜我中巴菲特的毒太深,「不熟悉的不投」,總覺得對區塊鏈不夠了解,需要研究透了再下手,又老沒時間研究,結果一拖再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哈耶克甚至對人工智能的發展都有影響,他在上世紀40年代寫的一本心理學著作《感覺的秩序》里,僅憑單純的思辨就推導出了神經網絡的結構

歷史方面,我20多年前看過一本小冊子,錢穆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講各朝各代初創時一些出發點很好的制度設計,後來如何演變和扭曲,最後為什麽漏洞百出,其中有什麽利弊得失。做投資的人看了,可以在做預測時避免很多想當然的成分

另外劉仲敬的文章也值得一看,不管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這人有點類似歷史和政治學領域的劉慈欣

班農也類似,雖然經常被美國那些膚淺的自由派亂批,但其實很有眼光,可能是當今世界最厲害的兩位政治家之一,另一位是莫迪。其實越是眼光獨到、思想深刻超前,就越不容易被同時代的多數人接受,哈耶克和亨廷頓當年也都爭議很大。還有本書也是我近20年前讀的,叫《複雜》,很有意思,當時火得跟這兩年的《人類簡史》差不多。

捕手誌 李曌:哪方面的歷史您覺得是應該重點讀的?

劉  峻:複旦有個叫唐世平的教授說過,讀歷史要多讀世界史,不要只讀中國史,因為中國史自秦制確立後以重複居多。我個人覺得中國史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可以再多讀一些希臘羅馬史,還有近現代歐洲史,尤其是英國史。

英格蘭其實是個小國,但卻貢獻了近現代文明最重要的幾大成就——大憲章、代議制、工業革命等等。英國貴族的政治能力也是首屈一指,一個島國搞「均勢」,就把整個歐洲大陸玩得團團轉,最後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把一個島上的方言生生普及成了世界語,還獨自霸占了兩個大洲。像丘吉爾的眼光,擱現在就是最頂級的投資大師,如果他在羅斯福的位子上,整個現代史都要改寫。

有人說英國不是沒落了嗎?其實人家只是換了一個殼而已,美國不就是英國的延續嗎?還開枝散葉了加澳新等一堆國家,兒孫滿天下

捕手誌 李曌:您自己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是什麽?談談它對您的啟發吧?

劉  峻:《羅馬人的故事》,一個系列,十幾本,講一個偉大帝國的興起和衰亡,啟發很多,從政治、人生到投資都有。其中帝國衰亡部分有些情況和現在的歐美很像,譬如異族大量遷入卻又來不及同化

看未來

捕手誌 李曌:談完歷史,您對未來又有什麽看法?

劉  峻:大概三年前吧,我和幾個做投資的朋友說,阿里和騰訊會成為超過萬億美金的公司,他們認為我在瞎吹,因為當時蘋果好像才4000億美金。但僅僅兩三年的時間,騰訊的市值就已經4000多億美金了,阿里要是加上螞蟻金服,都接近6000億美金了。

算上Google、Facebook、亞馬遜、蘋果等,用不了幾年,就會有萬億美金市值的公司出現。而且這個趨勢還會加速,以後可能會出現幾家市值5-10萬億美金的超級巨頭,甚至更高

巨頭們不但擁有技術和資源上的優勢,還有體制上的巨大優勢。以「風險投資+期權」為特征的矽谷公司,是人類歷史上最能激發進取心和創新精神的組織形態,在這點上國家、宗教、軍隊、工會、黑手黨等傳統組織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所以我們會看到Spce X和藍色起源正在趕超NASA,這兩者在體制上的對比類似民企和國企

這些巨頭將來還會成為全能型的科技寡頭。他們已經表現出很強的跨界能力,亞馬遜從一個賣貨的變成了雲計算第一,Google更是什麽都做。將來幾乎所有前沿科技都會被這些公司覆蓋:交通、新能源、太空探索……還有生物基因領域,矽谷在這方面投了很多錢,今年以來癌癥研究已經開始出現一些突破了。以後生物科技最厲害的不一定是默克、默沙東這些大藥廠,沒準是矽谷的科技公司

捕手誌 李曌:這里面您最看好哪幾家公司?

劉  峻:相對來說,我更看好Facebook、亞馬遜和騰訊。

看好騰訊是因為微信在幾年內很難超越,而且微信作為騰訊的主業,還沒怎麽開始商業化,騰訊現在掙的還都是遊戲這些副業的錢。

看好亞馬遜是因為貝索斯這人在商業上極其成熟,幾乎不犯錯,而且跨界能力極強,從雲計算到發射火箭都搞得不錯。看好紮克伯格是因為他最年輕,格局和魄力很大,而且在商業上極其現實主義。Google當然也很了不起,但是商場上理想主義通常幹不過現實主義。至於蘋果,幾年前就已經是一家吃老本的公司了,它現在掙錢越容易,將來危機越大。

捕手誌 李曌:人工智能領域會不會冒出一些新的巨頭?

劉  峻:新公司永遠都有機會。不過我覺得,將來人工智能的大部分果實,沒準還是會被現在這些巨頭們收割。因為算法發展到最後,其實大家都差不多,數據才是AI競爭的關鍵,而掌握數據最多的就是巨頭。譬如騰訊的語音識別將來一定會是國內最好的,因為微信里有最多的語料。

目前二級市場給這些巨頭們的估值,基本都是按現有業務的利潤估的,並沒有把他們在AI上的投入和積累充分計算在內,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當作了負面因素,因為AI投入大了會影響利潤。所以與其去投資那些天價AI創業公司,還不如在這些巨頭的股票回調時買入,長期回報反而可能會超過很多專門投AI的基金

捕手誌 李曌:這些巨頭的影響力會不會超出商業領域?

劉  峻:當然會。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矽谷的巨頭們正在成為超越政府和國界的力量,但是歐美政府其實拿它們沒有太多辦法。你看特朗普多討厭矽谷,貝索斯買了《華盛頓郵報》天天罵他,他也沒什麽招,想讓蘋果們把錢挪回美國來收稅要費很大的勁,想搞反壟斷來拆分巨頭就更難了。歐洲更是只知道罰款,有多大用?巨頭最不缺的就是錢。

當然隨著巨頭的勢力日益膨脹,他們遭遇的輿論壓力和政治阻力也會越來越大,反壟斷的呼聲會越來越強,但是對巨頭來說,將來真要被逼急了,幹脆花個100-200億美金,去委內瑞拉這種窮國買個小島,成立一個獨立國家過把癮也不是完全沒可能。我們在科幻片里常看到一些超級公司掌控一切,恐怕會部分地成為現實,科幻片總有一天會變成紀錄片

當然中國會是一個例外,中國政府掌控的資源之多,控制力之強,和歐美政府不是一個數量級。今後30-40年,美日等幾個主要大國都會陸續進入下降通道,只有科技巨頭在不可阻遏地膨脹,你看不到有多少力量可以與它們抗衡

貝索斯和Elon Musk這樣的精英們掌握的不僅是互聯網,還有以後的新能源、生物技術、太空技術……,矽谷好幾個大佬如彼得蒂爾還在投資和研究長生不老。他們會成為新一代的「智人」,就像幾萬年前智人在和尼安德特人的競爭中勝出一樣。問題是誰是新一代的尼安德特人?

捕手誌 李曌:這麽發展下去,會帶來什麽後果?

劉  峻: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科技行業創造的就業人數遠低於它消滅的就業機會。譬如美國有160萬卡車司機,算是藍領中所剩無幾的高薪工作之一了,但是十年之內就會被無人駕駛取代,這些司機和他們的家人加起來有大幾百萬,靠什麽活?

現在不少人提倡全民基本收入制度,不幹活也發工資,養活那些因為AI和機器人而普遍失業的人群。這里先不說福利國家本身的副作用,即便這辦法可行,全民基本收入也會是一個較低的工資水準,一個數字鴻溝越拉越大、中產階級大幅萎縮、由橄欖形轉為金字塔形的社會,又如何保持穩定的民主體制?而且全民基本收入會進一步鼓勵和放大不同族群的出生率差異,對歐美國家來說,這會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

這對保守主義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進步主義和自由派來說,這一趨勢表面上是個擴大基本盤的機會,多向有錢人收稅多給底層發福利就行,但是時間長了有可能會撕裂目前矽谷和美國少數族裔的政治聯盟。這一聯盟原本就脆弱,在奧巴馬要求矽谷按人口比例招聘非裔和西裔時就已經很尷尬了,未來勢必更加難以自洽和兼容。長期而言,矽谷的政治傾向有右轉的可能性,Elon Musk已經開始懟汽車工會了,美國的政治版圖還會有大的重構

捕手誌 李曌:哪些問題可能會讓您喪失信心或十分沮喪?

劉  峻:一是核擴散,已經開始失控了,很可能還會加快,就像鏈式反應;二是現有主要大國都有人口結構導致的老齡化或南非化問題。在某些族群出生率遠高於其他族群的情況下,如果民主制度不發生變化,政權最終必然向高出生率族群轉移。

按目前趨勢看,法國、俄羅斯、甚至美國的主體民族都將在一兩代人內萎縮成少數民族。這幾個都是擁有洲際導彈的核大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即意味著核武控制權的轉移。而核武的小型化早晚會獲得突破,到時候失控的風險會急劇增加。現在連可控核聚變都已經有好幾家創業公司在研究了

更糟的一種可能是族群撕裂導致事實上的內戰。前年巴黎街頭就已發生過死亡一百多人的集體屠殺,受害者被迫成排跪下,挨個從背後被行刑式爆頭,而法國總理卻只能要求國民「習慣和適應恐怖襲擊」。俄羅斯則正在事實上失去對國內某些地區的控制,車臣總統公開宣稱,對未經他批準進入車臣的俄聯邦警察格殺勿論,還派人到莫斯科當街刺殺政治家,事後當局也不敢追究。美國相對好很多,但是近一年左右翼分裂的程度,其實已經有點向南北戰爭之前態勢發展的苗頭。如果民主黨不能贏得大選,加州再過十年就會成為另一個加泰羅尼亞。

科技爆炸,民主倒退,大國衰落,加上核擴散失控,石油沒落後產油國的動亂,以及與高出生率相關的宗教極端主義擴張,構成了今後幾十年的幾大高確定性事件。此外還有一些不確定的風險,譬如比爾蓋茨預言的新型病毒大爆發、Elon Musk預言的AI失控,等等。這其中只有科技爆炸和石油沒落是相對樂觀的因素

我們未來可能會生活在一個動蕩的世界。福山在《歷史的終結》里預言了民主的最終勝利,結果被證明他和亨廷頓之間差了1000個默克爾。我懷疑未來有可能比亨廷頓預言的還要動蕩,畢竟他生前只看到了文明的沖突,還沒來得及看到AI突破、朝鮮擁核,以及石油體系的崩潰,等等。

就像一位當代美國政治家所說:「我們正處於一場漫長而殘酷戰爭的開端,只是絕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你覺得這些離我們很遠嗎?離咱們幾百公里的地方就有人在試爆氫彈

捕手誌 李曌:如果這一切真的發生,我們該如何準備和應對?

劉  峻:歷史上任何一次危機發生之前,預言危機的人都會被大眾嘲笑,絕大多數人都是習慣於歲月靜好,不願意面對現實,這是人類共有的惰性。大多數人壓根就不相信會有危機,那還談什麽準備和應對?

中國的80、90後整體上是樂觀的一代,尤其是互聯網和VC圈的,畢竟從生下來開始,所生活的世界總體上就是一天比一天好,習慣了就會有路徑依賴,潛意識里就會覺得矽谷的今天就是北京的明天。但是00後就未必了,我兒子三年級時看完《三體》,然後開始天天鍛煉身體,到處找野外生存的書看,就因為擔心《三體》預言的「大低谷」有一天真的會來。他們這一代的一生中,遇到的挑戰和變化之劇烈,恐怕會遠超出我們已有的經驗

捕手誌 李曌:最悲觀的一種可能性會是什麽樣的?

劉  峻:中期看,族群/宗教沖突+核失控;長期看,AI萬一失控,有可能成為更大的、根本性的威脅

咱們已經扯得很遠了,索性往最遠了扯吧: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的假設,叫作「大過濾器」理論,說的是從沒有生命到發展成星際文明,中間可能要經歷9次大的淘汰和過濾,每一次都只有極小概率能通過,譬如從有機物發展出可自我複制的分子、從單細胞生命發展到多細胞,等等。我們之所以一直沒能真正接觸到外星文明,或許就是因為: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外星文明能通過這最後一輪淘汰

按這個理論,地球文明已經非常僥幸地通過了8次過濾,正在逼近第9次。按目前技術進步的加速度,這個時間估計不會太遠,快的話甚至有可能就在幾十年內。如果地球和其它外星文明一樣沒能通過這最後一關,你覺得會是發生了什麽?

捕手誌 李曌:那有什麽可以讓人樂觀點的希望嗎?采訪快到最後了,您能不能給我們一個「光明的尾巴」?

劉  峻:目前看來最能寄予期望的,還是科技。學會騎馬和工業革命,讓人類先後實現了對腳和手的超越,而AI則是要實現對腦的超越,這是由人進化到「神」的決定性的一步, 不排除有可能帶給我們一個樂觀得多的未來。往好了想,沒準新的大航海時代都要到來了,要不怎麽連孫正義這種老頭都說興奮得不想睡覺呢

你我都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幸運的一代人。地球上大概曾經生活過1000億人,其中多數都沒活到我這個年紀。雖然文明一直都是在以加速度發展,但是之前這個加速度太小,我們的祖先在其一生中都感受不到多少技術的進步。工業革命後的人應該能感受到一些了,但也只是代數級數的,而我們這代人已經開始感受到幾何級數的變化。

至於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將有機會親歷由人進化為「神」的那一天。我兒子的理想就是長大後研究曲率引擎和光速飛船,將來在面臨降維打擊時,可以逃離太陽系

再扯遠點。我看科幻電影時最不爽的一點,就是發現很多導演的想象力都很貧乏,外星人也都非要和地球人一樣,長著頭顱、軀幹和四肢,為什麽外星人就不能長得像一個輪胎,或是一團面糊呢?如果真有可以實現超光速穿越的更高階文明,這類高等智慧完全有可能已經實現對肉身的超越,沒準就是一束在宇宙中穿梭的波

劉慈欣說「地球上的第一個永生人或許已經誕生了」,人的永生會不會不是通過軀體,而是通過意識來實現?從工程角度來說,開發出一臺可以實現意識上傳的量子計算機,難度或許低於維系一個生物體的永生。陳天橋砸十億美金搞腦科學,不就是打的這個主意嗎?

到那時候,大家都生活在虛擬世界,星際航行也簡單多了,你看上哪顆星星了,通過「量子糾纏」朝那里傳輸腦電波就行,大家都跟鬼魂似的在外太空飄,還要什麽飛船啊。

不好意思,今天扯得太遠,已經離題萬里了,咱們到此打住吧,不然再往下就要扯到宗教和玄學了,剛才那些就當是我在說夢話。

捕手誌 李曌:最後一個問題,馮侖總說我們都生活在歷史中,說完當下的話就已經創造了一段歷史。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家,應該有這樣一個歷史的意識:經常在歷史中確定自己的位置,然後尋找未來的方向,留下過去的足跡。但這個思想與王興經常說活在當下,既往不戀,縱情向前的歸零思想是否有所矛盾,您是如何理解的?

劉  峻:慚愧,我沒看到過這段話。馮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尤其體現在他那些膾炙人口、充滿自嘲的葷段子上。所以忽然間冒出這麽張承誌、這麽陳凱歌的一段馮氏語錄來,反而讓人不太習慣。

不過也不奇怪,他們這代人骨子里有揮之不去的精英意識,潛意識里總覺得自己在某個舞臺上,或是某個城樓上,揮一揮手就會如何如何。但事實上這代人和我們70後一樣,基本上都是小人物。

我們都是很小很小的人物,因為塑造我們這個時代的大框架早已成型,你再怎麽努力,也很難跳出這個框架。只有等到框架本身有了大的改變之後,才能產生真正創造歷史的大人物,有可能是80、90後,也可能是00後。40歲以下的人對這些話不一定有體會,可能再過10年20年會慢慢明白

所以我一直主張「朝前看」,和王興說的差不多。

劉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