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東範冰冰的商業企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2/4058005.html

《武媚娘傳奇》主投資方唐德影視將於31日上會,如果一切順利,持股2.15%的範冰冰將成為新一撥明星富豪。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12月28日下午,電視劇《武媚娘傳奇》緊急停播後,該劇主演兼出品方之一的範冰冰在微博上敲下了這八個字。

這八個字恰當地“勾連”了這部熱播劇的戲里戲外。戲里,範冰冰扮演的武則天走上了皇位;戲外,該劇首播以2.46的收視率,創下了電視劇史上開播最高收視紀錄。

但這並不是範冰冰想要的全部“皇冠”。

12月31日,《武媚娘傳奇》的主投資方唐德影視將上會,如果一切順利,持股近129萬股(持股2.15%)的範冰冰將再摘下一頂 “資本皇冠”。

這才是範冰冰成為“範爺”的關鍵。電視劇背後的資本江湖,在《武媚娘傳奇》停播後沸騰了。

《武媚娘傳奇》劇照

年終檔競爭激烈

唐德影視負責人在杭州等地奔波時,熱播的《武媚娘傳奇》遇到了一些小麻煩。

12月27日晚,芒果臺官方微博“青春劇透社”宣布,自28日起暫停播出《武媚娘傳奇》,從2015年1月1日19:30開始繼續播出。

雖說官方明確停播原因是技術問題,但這一消息還是引發了熱議。

憑借高顏值、華麗服飾以及勾心鬥角的劇情,《武媚娘傳奇》自開播起就成為輿論焦點。其中,劇中女演員服裝連連被批“尺度太大”。因此,此番該劇突然被停播,人們更願意相信原因是“疑似是尺度大,遭受相關主管部門審核”。

不過,業內人士對本報透露,該劇被叫停其實是因為湖南衛視古裝劇的播出配額不足導致。

根據廣電總局對於古裝劇的限令,衛視黃金時間段播出的古裝劇不得超過總額的15%,按照每天三集的播出量,古裝劇總額約125集左右,《武媚娘傳奇》因為提檔而導致配額不足。

“這屬於電視臺正常的調整,也不是什麽先例,並不奇怪。”該劇其中一家投資方的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伴隨著猛烈的吐槽,《武媚娘傳奇》收視率卻一路高歌猛進。21日首播當日,該劇在CSM30城市網收視率達2.46,市場份額6.15,排名第一。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宮鎖連城》平均收視率僅1.573,當年大火的《甄嬛傳》和《步步驚心》收視率也未過2。

不過,《武媚娘傳奇》要想創造湖南衛視《宮》、《回家的誘惑》破5的收視奇跡,就沒那麽容易了。

運作過多部影視劇的制片人王璐分析,年終檔電視劇競爭非常激烈。《武媚娘傳奇》之後,孫紅雷、海清主演的《二炮手》在東方衛視等四個衛視臺播出,陳寶國、馮遠征主演的《老農民》也強勢開播,再加之《鹿鼎記》等大劇,勢必會平分一些《武媚娘傳奇》的收視份額。

《武媚娘傳奇》劇照

3億投資如何回本?

公開說法顯示,《武媚娘傳奇》總投資高達3億元,知情人士對本報確認,應該在這個數字上下。

該片出品方有三家,分別為唐德影視、範冰冰工作室以及中影集團。

唐德影視招股書說明書顯示,2011年9月17日,唐德影視與恒大影視文化簽訂《武媚娘傳奇》聯合攝制協議書,雙方合作拍攝該劇,唐德影視投資比例為40%,恒大投資比例為60%。

2014年3月11日,唐德影視與恒大影視簽訂《武媚娘傳奇》聯合攝制協議書之補充協議,內容顯示,鑒於該劇投資額發生重大變化,自協議生效之日起,原協議雙方合作模式調整為固定收益回報方式,恒大影視承擔投資額為720萬元,由唐德影視在2015年3月31日前將恒大影視已支付的投資款720萬元及固定收益款(以投資款的40%計)288萬元一次性支付給恒大影視,恒大影視收到上述款項後,除享有該劇署名權外,不再享受該劇其他任何版權及經濟收益。

2012年,唐德影視與中影北視簽訂合作合同書,中影北視投資10%;2013年,雙方再次簽訂補充協議書,中影北視投資占30%,唐德影視占70%。

高額投資使得整部劇制作極為精良:大大小小的拍攝場景近千個,其中大規模場景有380個左右;劇組在橫店影視城最多曾動用群眾演員900多人;演員服裝總計3000套左右,僅範冰冰一人就有260套,最貴一套價值高達幾十萬元。

那麽問題來了,如此不惜成本的制作,最後到底能賺多少?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銷售上,該劇出品方並未選擇四家衛視聯播,而是以提前預售的方式選擇與湖南衛視(獨播平臺)合作,銷售價格為每集250萬元。

圈內人士計算,若加上兩輪銷售給浙江衛視的費用,《武媚娘傳奇》(上下)80集剛剛收回成本。

此外,與湖南衛視具有同步播出權的樂視網以資源合作等方式,獲得該劇網絡版權,並取得了分銷權利。再加之與劇情同步的官方手遊的開發與上架,《武媚娘傳奇》的收益雖談不上頗豐,但盈利是肯定的。

股東“範爺”的壓力

其實,近幾年中國電視劇市場行情並不算最好。

業內人士表示,《武媚娘傳奇》250萬一集的價格並非近幾年最高值。此前《辣媽正傳》等劇每集銷售曾高達400萬~500萬元。

另一方面,網絡版權銷售價格也在逐年降低。

2007年~2011年,我國單集電視劇網絡版權價快速上升,由2007年的3000~5000元增加到2011年的幾十萬,最高超過100萬元。

2012年,網絡版權先跌後漲,一線精品劇價格從年初的100萬以上跌到年中的20萬~30萬元,年底略回升到50萬~80萬元。

2013年,網絡版權銷售市場雖有所下降,但總體還算穩定。因此,“電視劇的主要銷售市場還是電視臺。”王璐認為。

根據相關產業報告,每年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約為7000~8000集,其中僅3000~4000集進入黃金時段播出。

“測算下來,只有20%的電視劇能在黃金時段播出。如果按每集最低投入100萬元計算,超過80億元的資金被浪費了。”一名獨立影視劇發行人認為。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或將成為上市公司股東的範冰冰的壓力並不小。

根據唐德影視招股說明書,該公司有電視劇、電影、藝人經紀、影視劇後期制作等幾大業務板塊,但電視劇業務依舊是其主要收入來源。以今年上半年為例,電視劇業務收入占到了97.99%的絕對比例。

不過,上述一投資方負責人認為, “精品劇市場還是供不應求的。”

根據CSM統計,2009年~2012年,全國80個城市全天全年播出的新劇數量在逐年增加,但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這也從側面佐證了電視劇播出市場容量有一定限度,但對優質劇仍然供不應求。

王璐也持相同觀點,她認為,現在電視臺廣告收入增長放緩,對購買電視劇的態度謹慎,一方面在壓縮中低檔電視劇份額,另一方面對精品劇的需求在持續增加。”

在這樣的市場中,像唐德影視這樣具備優秀精品劇制作能力和強大發行能力的電視劇龍頭企業,依然有穩步擴張的空間。

這也預示著,股東範冰冰將依舊忙碌。

唐德影視招股說明書顯示,在其2011年~2013年藝人經紀業務中,範冰冰可謂絕對主力。2013年,範冰冰個人所帶來的經紀收入就占到了71.20%。

畢竟,“範爺”也不是那麽好當的。

 

相關圖集:範冰冰版《武媚娘》被叫停 疑因尺度太大


(編輯:呂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66

常溫與低溫之爭:為什麽日本沒有不冰的牛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985.html

“沒到中國之前,我從來沒喝過不冰的牛奶”,曾經作為交換生在中國留學一年的日本女生以倉理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現在回國就職數年後,她依然能夠記得當年在中國貨架上花樣繁多的牛奶品種。

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好奇,以食品安全管理著稱,各種食品花樣多多的日本,為什麽會令日本人以為乳制品的花樣不及中國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連日走訪多個日本超市及便利店也看到,與中國超市好幾個冷藏貨架都陳列著鮮牛奶、酸奶,更多的常溫貨架陳設著不同花樣的常溫奶、進口牛奶不同,雖然是公認的喝奶大國,但日本乳制品卻遠遠沒有中國超市的品種多。

為何常溫奶稀缺

“在我的印象里,從小到大喝的牛奶都是冰的,沒來中國之前,我從來沒有喝過不冰的牛奶”,以倉理步笑說,“可能市場上也有類似中國常溫奶產品,但數量是很少很少的,至少我沒註意到有這些產品。”

日本至今已經開展了10年的食育制度,這一制度,是為了保證日本人對食物和營養有足夠的認識。食育制度由日本政府推動,其統籌的範圍很多,包括對小學生午飯營養攝取比例制定標準,而且制定內容甚至到了事無巨細的程度。比如該制度會建議父母陪同小孩吃飯,培養一起吃飯的觀念;再比如會給出咀嚼食物的次數標準,建議咀嚼食物在20-30次是最為適宜的,“因為通過咀嚼,如果食物中有不好的東西,我們可以及時發現;而且咀嚼延長了吃飯時間,讓胃部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給大腦反映吃飽的信號;另一方面,咀嚼一定次數也能幫助小學生促進血液流動,使得他們變得更聰明。”神奈川工科大學教授鄉場直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日本東京超市里冷藏貨架上的牛奶產品

牛奶的提供,也是日本食育制度中的一個內容。以東京都為例,日本政府每年都會支出一筆費用用於小學生午餐費,按年級高低有所不同,每月每人的費用在4170日元(約合人民幣246元)~5590日元(約合人民幣330元)之間,牛奶也包含在其中,是每天必備的飲品,且均為低溫巴氏鮮奶。

“牛奶是由東京都指定供應商所供應的,每天必須提供,不過我們也不會強迫他們(指小學生)喝完”,東京都港區青南小學校有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當然也有小朋友不喜歡喝牛奶的,就會勸說他喝一口,慢慢地引導他多喝一點,“他不願意喝完也沒關系,今年能喝上一口,明年便能再多喝點”。

在這種制度下,以倉理步們從小接觸的牛奶產品都是以低溫牛奶產品為主,也會培養以倉理步們對牛奶制品最初的認識和選擇標準,從而潛移默化地形成市場喜好。其實他們也與大部分中國人一樣,並不知道低溫奶與常溫奶有多大的差別,“感覺味道是一樣的,也不知道營養會不會有差別,沒留意過這些”,以倉理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在中國留學時,自己會經常嘗試不同類型的乳制品,“中國超市的牛奶品種真的好多,我最喜歡的是老酸奶,”她感嘆道。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日本市場過程中也發現,大部分牛奶制品多是低溫奶、酸奶制品,只看到一款常溫奶產品,但這款產品也放置在低溫貨架中與低溫奶一同銷售;而在一般常溫貨架中,並沒有發現牛奶產品。即便是乳飲料,也是以低溫乳飲料的形式存在於市場當中,這類產品,不僅要求低溫冷藏在10度以下的環境,在飲用時間上也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時間一般在一個月之內。

不難看出,日本牛奶產品市場的構成與中國超市大片大片的常溫奶貨架、日益暴增的進口常溫奶現狀,有著明顯的差異。

日本東京超市里冷藏貨架上的牛奶產品

乳品發展路徑差異

“日本最初其實跟中國一樣,沒有什麽牛奶制品,從20世紀50年代日本政府開始決定發展奶牛產業,他們采取的策略是保護本國的乳制品行業,鼓勵人們喝本國奶,給本國奶一定的政策保護,巴氏鮮奶便是在那時候發展起來的,”新華社特約分析師宋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宋亮對本報記者說,像在日本、臺灣這些地方,其乳制品的發展軌跡與中國其實是很相似的,開始的時候都沒有牛奶,只是在部分地區有提供低溫鮮奶。後來隨著行業慢慢發展,開始有常溫奶,培養了民眾飲奶的習慣。之後再隨著城市化發展以及民眾對乳制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逐漸由低溫乳制品代替了常溫乳制品,“中國現在也在走類似的道路”。

中國乳業市場一直存在南北差異,北方的產奶較南方多,常溫奶便成了當年培育中國民眾喝奶習慣的“妙招”,來自內蒙古的伊利、蒙牛便是通過全國銷售常溫奶一躍而起,成為國內乳業巨頭。

其實,日本經歷從常溫奶轉喝巴氏奶的過程也持續了十余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引導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一開始喝牛奶也是喝常溫奶為主,但當時為了保護本國乳業的發展,開始鼓勵孩子喝巴氏鮮奶,之後又有相關的政策鼓勵老人喝巴氏鮮奶,最後引導了民眾以喝巴氏鮮奶為主的消費習慣”,宋亮表示,低溫食品工業代表了食品最先進的一面,不光是鮮奶制品,日本很多食品都是使用低溫保存,以乳飲料為例,雖然也可以常溫保存,但其實對乳制品的營養、口感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逛日本市場時也看到,在常溫飲料貨架上,日本提供的飲料種類以百分百果汁、礦泉水以及碳酸飲料為主,低溫貨架則提供鮮奶、乳飲料、酸奶以及不同功效的功能性飲料,無論是品種以及數量,都遠遠少於中國超市貨架上陳列的相關品類。以巴氏鮮奶為例,日本超市提供可選擇的品牌不超過5個,而在中國超級市場,可提供的品牌數量甚至會超過10個。

中國奶業協會加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參考日本乃至其他國家的乳品行業發展經驗,中國乳業一直在強調國情特色,未來國內乳業發展的趨勢是也是兩者(指常溫奶、低溫奶)並存的。

但在宋亮看來,雖然國情不同,但日本乳業的發展歷程是值得中國借鑒的,包括他們如何鼓勵本國人喝巴氏奶,如何推廣他們的學生奶計劃,“其實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也出現過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中國可以借鑒日本是如何處理這些危機事件的,當然現在的情況比當時複雜多了,網絡時代下,消息傳播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了”。

“在目前來看,相比日本市場,中國在科學消費乳品的宣傳上還是很不足,比如在政府層面對喝奶教育、乳制品認知的宣傳力度仍然不足”,宋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在乳制品方面的公益宣傳主要由乳協負責,“這些宣傳還仍未上升到政府層面,因此在教育推廣上,未達到一定的高度。此外,在乳業危機事件發生時,在處理協調上也有欠缺的地方。其實,政府層面上多做宣傳教育方面的工作,在乳品行業出現危機時,才會讓民眾有辨別真偽的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78

由一則關於趙薇與範冰冰的比喻聊開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it1.html

    今天,一位朋友轉來一篇文章《學趙薇者生,學範冰冰者死:如何從產品思維到資本思維?》(李光鬥,2016-12-25)。該文說到:“從產品思維升級到資本思維是當下企業轉型財富暴增的秘笈。什麽是產品思維?什麽是資本思維?形象一點說,範冰冰就是產品思維,把產品做到萬人迷:膚白貌美勾魂眼,拍個廣告上千萬;但就算一年接二十個廣告代言,範冰冰充其量不過賺二個億;趙薇則是資本思維,通過參與上市公司文化中國重組改為阿里影業的資本運作,2015一年趙薇就賺了40個億。”
    “你怎看?”朋友問。

    趙薇式資本運作確實是一種高超的獲取暴利的方法,但把它說成是“資本思維”,“是當下企業轉型財富暴增的秘笈”,這我恐怕不敢茍同。試問:那為什麽中國實業的五大網紅(任正非、董明珠、曹德旺、宗慶後、陶碧華)堅決不做金融?難道他們都是傻瓜,不懂企業轉型,不要財富增長,不想賺大錢?

    滿腦子“資本思維”,玩所謂的資本運作就一定比做產品實業的更強?我們就拿這篇文章本身所說的趙薇如何在阿里影業上套利的精彩事例來作辨析。文章介紹說:“趙薇成了馬雲進軍電影業的領路人。2014年阿里巴巴投入62.44億元,通過認購增發新股的形式,以每股0.6港元的低價獲取香港上市公司文化中國60%的股權。隨後趙薇夫婦以每股1.60港元的價格,斥資31億港元買入該公司的股票;同時阿里將娛樂寶和淘寶電影票兩塊優質資產註入,文化中國此時已更名為阿里影業,擡升股價的意圖明顯。而資本市場也給予熱烈回應,2015年4月29日和4月30日趙薇夫婦在主力‘掩護’下,在3.9港元的高位迅速減持阿里影業1.92億股和6400萬股,套現10億港元落袋為安。不到半年時間,趙薇夫婦‘貍貓換太子’,通過阿里影業一支股票,就狂賺40個億。這就是資本思維的魔力,如果讓範冰冰以產品思維拍戲拍廣告來賺錢,這得等到哪個猴年馬月呵?!”

    趙薇的“資本思維”及資本運作確實很有“魔力”!但我們暫且撇開範冰冰不談,這里,馬雲不正相當於是一個做產品的人嗎?他很好地發揮與利用了趙薇的從影能力,成功地締造了阿里影業。雖然趙薇搭上馬雲的順風車,並在3.9港元/股大撈一把走了,但阿里影業還在,馬雲還在,難道馬雲是個大傻瓜?要知道,馬雲的成本只有0.6港元/股,而趙薇的成本是1.6港元/股;還有,如果以後阿里影業的股價繼續上漲,馬雲還可繼續大賺,而趙薇呢?這樣的話,你說,更有魔力的是做產品實業的,還是單單搞資本運作的?這不是明擺著資本是為實體“縫嫁衣”的嗎?

    哈哈!我有點“強詞奪理”之嫌吧?其實啊,我的本意是,切不可把企業轉型理解為只是資本運作或轉向投機。金融和實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論是做實業,還是做投資,都應努力向巴菲特學習,老巴曾說:“我是一個好的投資家,因為我是一個好的企業家;我是一個好的企業家,因為我是一個好的投資家。”

    對於如何轉型,“鯉魚跳龍門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從產品思維升級到資本思維:要學就學趙薇。學趙薇者生,學範冰冰者死。”這個說法似乎有失之偏頗或投機之嫌吧?

    好了,關於企業或個人如何轉型以及如何更能賺錢的問題,就簡單地談這些。

    接下來,我想借這個“趙薇與範冰冰”的話題,聊一下怎樣看待人的價值的問題。似乎這篇文章以及有許多人都以為,誰賺錢多,誰就更有價值。比如,趙薇遠比範冰冰能賺錢且賺錢多,所以更有價值。竊以為,這是偏頗之見。範冰冰演電影,拍廣告,是個非常成功和出色的演藝人員,她的價值主要就體現在這些方面;而如果趙薇如今單單是個投資/投機者,那她這方面的價值就由投資/投機的業績來反映。然而,有趣的是,如今人們覺得真正具有價值的趙薇並非是這個現在很有錢的趙薇,而是那個在《還珠格格》中極其出色地扮演了小燕子和成功導演了獲得金馬獎電影《致青春》的趙薇!可見得,盡管如今的趙薇非常善於賺錢,也非常有錢,但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還是覺得作為演員及導演的趙薇的價值大於作為商人的趙薇。是不是?

    再舉一個劉曉慶的例子。眾所周知,劉曉慶是演藝界的大姐大。當年,一部電影《小花》和自傳《我的路》讓她一舉成名,之後,長盛不衰。她曾毫不謙虛地稱自己是國內最好的女演員。實事求是地說,劉曉慶確實是個頂級演員。可她後來寫了一本書《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雖然這本書不乏很有意義的內容,但讓人們覺得,似乎劉曉慶以為,成為億萬富姐更了不起,更有價值。而事實上,至今人們還是覺得,更有價值的是一個作為天才演員的劉曉慶,而不是後來更有錢的富姐劉曉慶。還有,劉曉慶一度因為“逃稅門”入獄,後來出獄,而從某種角度上看,幸虧有個明星演員的劉曉慶,才搭救了後來遇難的“億萬富姐”的劉曉慶。是不是?

    所以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人的價值從來就不是由錢來衡量與體現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2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