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HTML5的四個謊言和慘痛的500天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5/147959.html

本文作者劉鑫,APICloud 移動應用雲服務創始人兼 CEO

i黑馬:HTML5熱了,在2012年這個概念傳到中國,一開始是質疑聲居上,而到今年,這種聲音逐漸被淹沒,遊戲行業從上至下開始變革。就在前幾天,小米順為資本1000萬美元投資白鷺引擎,這是國內遊戲行業最大的HTML5引擎公司。
 
不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遊戲總是走在變革的第一步。那麽,這是否意味著HTML5也將開始橫掃其它行業?

 


HTML5慘痛的 500 天
 
2012 年 HTML5 全球範圍的熱度很快傳輸到了中國,行業掀起了一場大論戰「Web App 和 Native App 在 3 年或 5 年內誰生誰死」。可是不成想,就在當年 HTML5 話題在中國最熱的時候,歐美接連傳來壞消息,眾多大牌的 HTML5 擁護者紛紛反水:如 Facebook 承認 HTML5 移動戰略的錯誤、蘋果 App Store 拒絕充當包殼的 Web App 發行渠道等等。很快中國力挺 Web App 和 HTML5 的排頭兵們紛紛偃旗息鼓,為數不多的當時獲得 VC 青睞的 HTML5 創業公司也在 2013 年被迫轉型甚至解散。直到 500 天後的 2014 年,一只再次挑動了 HTML5「神經的貓」出現才打破這一悲觀的趨勢。
 
四個謊言,商業邏輯和用戶需求的本末倒置
 
2013 年是 HTML5 在中國最慘淡的一年,但是直到現在仍舊很少有人反思這種慘淡的根源。
 
體驗經濟的盛行,讓用戶體驗至上成了互聯網公司鐵的紀律。各行各業也把用戶體驗掛在嘴邊上,可是偏偏在 HTML5 從業者的思維中,用戶體驗被刻意忽略甚至成了某種借口。
 
通常來說,用戶的需求會被放在特定商業邏輯里,然後選擇具體技術來實現,即從 User 到 Business 再到 Tech。也就是說技術作為底層基礎、商業邏輯基於技術實現、用戶需求被商業邏輯包裝後的技術滿足。而在 HTML5 這個事情上,反而技術邏輯成了優先的部分,打著用戶需求的幌子滿足野心家們的商業需求。這些幌子和謊言總結下來包括以下 4 個方面,同時我們可以給出今天的答案:
 
謊言一:用戶使用一個 Native App 的時候要去 App Store 搜索,這一過程繁瑣不友好
 
回答:用戶如果不願意去 App Store 搜索,難道還指望去手機瀏覽器里面像 pc 一樣搜索 Web App?手機瀏覽器很重要,但是已經沒辦法在 ios 和 android 的生態下和用戶桌面的入口抗衡。
 
謊言二:Native App 的更新頻繁,用戶對更新感到厭煩
 
回答:App 的更新流程已經被 App Store 和眾多手機助手等充分的優化,用戶習慣已經養成。另外 Native App 的更新代表著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更多新的系統功能加入,不斷完善用戶體驗。而對於 Web App 的「弱功能」和「弱體驗」屬性,很難憑借所謂的無需手動更新的優勢獲得用戶青睞。
 
謊言三:下載和更新 Native App 耗費流量,流量花費影響用戶使用

 
回答:流量的問題在今天網絡環境下已經不再成為用戶優先考慮的痛點,wifi 的普及甚至讓大型的遊戲和視頻 App 獲得生機。當下高品質的 Native App 少則 10 幾兆起、多則幾百兆是普遍現象。另外,根據實際結果評估,Web Wpp 的手機瀏覽器里面的重複使用並不會真正的減少用戶使用流量。
 
謊言四:用戶不願意下載太多的 Native App

 
回答:用戶真的不願意下載太多的 App?現在一個用戶手機內平均安裝多少個 App?對於有重複使用需求的 App(哪怕是短期需要重複使用),用戶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下載 Native App。雖然確實存在用戶打開手機瀏覽器通過百度移動搜索然後訪問 Mobile Web 的場景大量存在,但是屬於過路式的流量和低粘性需求,如果 Web App 只能擁抱這種低品質用戶需求,那筆者也無話可說了。目前深度和粘性用戶需求還是需要 Native App 來滿足。
 
由此可見,HTML5 和 Web App 的支持者所謂的「從用戶角度出發」的機會,都是為了脫離 iOS 和 Android 生態系統的掌控,希望回歸 PC 端 Web 時代的自由流量模式而尋求的種種借口。至少目前雲端格局的生態下,Native App 相比 Web App 代表著更成熟的使用習慣和更好的用戶體驗。沒必要用一種商業邏輯去綁架 HTML5 技術和用戶需求。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紮克伯格的話「我們最大的錯誤是在 HTML5 上面賭太大」,那麽真正的教訓就應該是「不能把對 HTML5 的商業邏輯的野心淩駕於用戶需求和市場大環境之上」。
 
HTML5 的下一步在何方
 
筆者從來不懷疑 HTML5 作為一種跨平臺的開發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註定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麽拋棄商業的邏輯,想把 HTML5 和 Web App 單純當成技術來使用的時候,該如何面對呢?
 
記得 2004 年前後 Web2.0 在中國互聯網興起的時候,作為領軍人物的謝文曾經這樣分類互聯網的兩類人,一類是「做互聯網」的人,一類是「用互聯網」的人。所謂做互聯網的人就是把互聯網本身當成生意,而用互聯網的人是把互聯網當成渠道。同樣類比,HTML5 的從業者也可以分為「做 HTML5」和「用 HTML5」的人。
 
「做 HTML5」的人:這里面包括了 HTML5 的工具和平臺廠商、遊戲廠商、Web App 開發者和渠道商(如微信和手機瀏覽器)
 
「用 HTML5」的人:擁有其他的業務,HTML5 技術和 Web App 是用來展示自身業務,把微信、手機瀏覽器等當成眾多流量入口之一的用戶。
 
對於「做 HTML5」的人賭生態來說下一步仍舊充滿未知和艱辛,因為博弈 iOS 和 Android 生態系統不會在短期內看到重大的機會,迎接黎明可能還要很久。就算微信成了 Web App 很好的一個渠道,但是大環境還是缺乏更廣泛的優質 Web App 渠道商(至少手機瀏覽器和搜索入口已經在第一輪競爭中落敗),與虎謀皮的生意能做多大是個挑戰。
 
對於「用 HTML5」的人,選擇是非常簡單的。互聯網是流量的生意,在不同的有流量的入口上布局是聰明的選擇。如果有足夠的預算,那麽 Native App、Web App 以及微信公用賬號甚至百度的輕應用 Light App 都可以實現覆蓋,以便流量最大化,這也是眾多有資源的互聯網公司的通行做法。因為從「用」的角度完全沒必要像「做 HTML5」的群體那樣把賭的成分擴大。當然如果預算不夠,從現實的角度微信或 Native App 是更可行的方案,因為眼下這是兩個成型的生態系統,存在較高的商業價值。
 
技術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HTML5 夢工廠的負責人田愛娜曾經說:「拿 HTML5 和原生比或 Flash 比沒有任何意義」,潛臺詞「HTML5 只是技術、不要被商業邏輯綁架」。接下來從三個技術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的比較:
 
頁面布局:HTML5 配合 CSS3 以及 Canvas 確實在跨平臺的界面布局和展示方面存在效率和成本的優勢。反觀 Native App 的開發技術無論是在開發時間亦或是人員要求和整體成本上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對於一個能夠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的(Web/Native)App 來說除了界面布局還有更重要的兩方面技術需求,一個是終端設備本身的能力 API 調用既端 API,另外一個是眾多雲端能力 API 的調用既雲 API。那麽這兩方面 HTML5 的技術到底能不能滿足市場和用戶的需求?
 
端 API:HTML5 的標準自身配套了 Device API 的部分,但是遺憾的是終端和操作系統的發展已經不能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各種新的能力層出不窮。緩慢更新和落後的標準完全無法適應終端的發展以提供最新的端 API,因此可以說 HTML5 在端 API 領域存在較大的弱勢。如果單純限定 HTML5 只是在部分展示類的領域滿足用戶需求,可能要糾正市場對 HTML5 應用範圍的過高預期。
 
雲 API:「雲端架構」已經被認定為互聯網最明確的發展趨勢之一,眾多的服務通過雲 API 的形式提供,各個領域也產生了大量的雲 API 服務商。常見的如微信和微博分享、支付寶移動支付、雲存儲等,另外例如融雲 IM 即時通訊、美洽移動客服等 App 常用功能都以雲 API 的方式提供給開發者。此外很多 APP 也把自身的服務封裝成 API 嵌入到另外一個 APP 中,例如 Uber 把叫車服務以雲 API 的形式和 Starbucks 進行合作嵌入其中實現了服務的擴展和更多流量的聚集。對於雲 API 不但簡化了 APP 的開發也增強了移動 APP 的能力。在眾多的雲 API 中,幾乎大部分都同時提供了 Native SDK 和 JS SDK 同時服務 Native App 和 Web App。所以在雲 API 的領域 HTML5 的技術還是有很多可以對接的服務可供選擇。不過總體而言 JS 版本的 SDK 無論從功能還是體驗上都和 Native SDK 存在差異,例如百度地圖雲服務 API 的 SDK,用戶使用內嵌到 Web App 的 JS 版本 SDK 使用手勢縮放地圖的時候體驗通常較差。HTML5 在性能方面和 Native 技術的差異仍舊取決於硬件和瀏覽器性能的提升,但是應該在可預期的時間內獲得解決。
 
總結
 
Web App 和 Native App 從技術和用戶需求角度衡量,只有合適不合適,沒有所謂的生與死的問題。用 HTML5的人只要根據預算選擇適合自己的技術就可以脫離賭徒式的迷思。而真正的考驗是留給做 HTML5的人,隨著 HTML5 技術的進一步普及和配套環境的成熟,市場機會合適出現並且如何把握是最大的變數。這種環境下「資本的支持、團隊的組建、隨機而動的靈活」是活下去和壯大的根基。HTML5 又逐漸熱起來,Web App 和 Native App 生死的大辯論已經討論了太多,沒必要再來一次。開發者只要緊跟「移動應用開發生態系統」的變遷,就可以始終抓住機會獲得最大的回報。

i黑馬正在做HTML5選題,對HTML5話題感興趣者,可加微信wangfangnews一起交流,這是個美男紙的個人微信號,如不註明公司+職務+名稱,美男紙將不會理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7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