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牛市來不來----從中國對資本市場的誤讀說起 立春

http://xueqiu.com/9428236477/29709373
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位老婦人天天哭,因為她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傘的,小兒子是開染布坊的,於是晴天她為大兒子哭,雨天為小兒子哭,一年下來,幾乎沒有好的日子;後來來了一位禪師,開解這位老婦人,說您為什麼不換個想法呢?雨天對大兒子好,晴天對小兒子好,您應該開心才是啊!如此,這位老婦人才把心情換過來。

很多時候,事情的轉機,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在於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態度上,中國資本市場儘管正在成熟和聰明起來,但是要達到完全的高效率,還需要整體的市場參與者們,在理念和認識上有一個質的變化,市場不僅要成熟,更需要效率,世界資本市場上,成熟公平的市場很多,高效率的市場並不多,自然,它所能承載的經濟發展質量和體量也就大不同;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有一批經常對股市發言的人,比如張化橋、李大霄、郎咸平、謝百三、劉紀鵬和葉檀等,他們傳播知識,也傳播了許多對資本市場的錯誤認識,今天的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之間的關係,早已發生了質變,這批專家卻大多不能脫離其固化了的老思維,這對市場邁向成熟,走向高效率是不利的。

過去二十年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從短缺經濟發展到過剩經濟,這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錢多起來了,另一個是產能過剩了,今天的中國就困在產能過剩的沼澤裡,卻忘了它還有另一個武器:錢!

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錢不會用!

美國最強的一點是:能把一塊錢用到十塊錢的效率,結果是創造力源源不斷

中國最弱的一點是:十塊錢的能量只用到一塊錢,結果是錢都氾濫了還鬧錢荒

過去短缺時代,西方人預言未來會出現「黃禍」,極度物質短缺的中國人會禍害世界;

今天的過剩時代,西方人沒想到「黃禍」依然還是發生了,但不是餓殍滿地跑的那種,而是富人滿世界炒房子,澳洲、加拿大、新西蘭,歐洲等等,遍佈華人炒家,大大提升當地經濟的遠期風險,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週再次對多個國家房地產發出嚴厲警告,因為「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往往引發更廣泛的經濟衰退,而且房地產帶來的衰退會產生『更深的影響』,比一般的衰退導致更多人失業」;

在整個因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為主所引發的世界大宗商品暴漲和房地產暴漲的時代背景裡,唯一做到遏制住這個趨勢並扭轉經濟發展方向的國家,只有美國,現在回過頭來看,2008年爆發次貸危機時的那些所謂的「危險」數據,放在其他國家里根本不值一哂,比如家庭債務負債率63%,遠低於去年加拿大的68%,但美國的金融體系很早很快就作出反應了,而且是那種崩潰式的,狠狠的打擊了整個相關的金融體系,本來在炒房大躍進中,美國房價就屬於後進分子,不論是漲幅還是持續的時間,都落後於許多國家,結果08年還釜底抽薪式的來了這麼一悶棍,房價徹底沒戲;

美國很清醒,以悠長的資本主義史為鑑,任何實物炒作都是貽害實體經濟的,連那個和實際生活不怎麼密切的鬱金香炒作都要不得,更不要說房子這種影響到人人基本生活素質的必需品,美國是絕對的消費立國,任何長遠損害消費的炒作都必將扼殺在初始階段,08次貸之後,金融體系得以整肅,任何不切實際的高額獲利遭到徹底打擊,人們回到踏踏實實的實業上來,要炒作,要想獲得高額收益可以,請去資本市場,那裡有足夠的容量與標的滿足各種資金的要求;

隨後,因為頁岩氣技術的大力推廣解決了能源危機;因為對房地產炒作與金融上旁氏陷阱的遏制解決了整體資金導向的問題,保證了消費的活躍;因為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整體產業鏈革命啟動了新經濟發展的引擎,汽車產業、能源產業、軟件與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產業,或者全部改造更新,或者再上一個階梯;儘管目前美國經濟仍處於復甦後期,但是未來光明前景已經十分明了,這是道指、標普連續幾十次屢創歷史新高,納斯達克不斷向歷史高點接近的本質原因,對此,中國人表示很困惑,看不懂:怎麼經濟還在復甦,股市就創了歷史新高了呢?

其實根本上,就是不懂資本,不懂資本主義,美國人知道,資金流向哪裡才是效率最大化的,在資金該去的地方,以一抵十,也是要做的,比如讓大批量的還在虧損的企業上市;在資金不該去的地方,負債率超過63%,這點冒進,那就是要次貸危機的;

追求資本效率最大化的本質精神是資本主義之魂,但要看把它用在哪裡,同一個主義下,一樣有他的兩面性,即可產生罪惡,也可以催生先進,漫長的資本主義史,先進入的國家經驗累積很多,知道什麼做得,什麼做不得;無以復加的炒房,讓多數人在生活必需品前止步,增加他們的生存焦慮感,讓炒作者無風險套利,坐享暴利,這是罪;讓資本進入資本市場,讓投資者承擔較大風險的同時,也同享與風險匹配的巨大收益,資本市場有風險,但能催生先進生產力,這是功!

任何沒有風險的暴利一定是罪,任何投資設計如果到了這一步一定是大罪,不是個人來承擔就是整體社會來承擔,多年的房地產瘋狂已經培養出大批堅信這是一個無風險投資的死黨,走到這一步人或社會的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漫長而久遠。

風險與收益永遠伴生在一起,只有不懈的理性追求才能找到他們之間關係的最優化,整個西方發展史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也包括殖民史;以生命和流血來換取進步的國家,積累了豐厚的經驗,成為領導者,無可厚非。

中國人不愛冒險,但中國人愛學習,也很勤勞,人口又是那麼巨大,所以當個世界老二也是位得其所,只是能不能學的再主動一些,再有預見性一點,不要每每到快走不下去了才想到求變呢。

厭惡冒險的老二認識世界的路是曲折的,因為缺乏直接經驗,前些年曾紅的發紫的《貨幣戰爭》,現在看來就是一個笑話,那是一個文革後的知識青年,滿腦子充斥著陰謀論的邏輯,對現代金融的解讀,他最後的結論是儲備黃金,正好應對後來中國大媽搶黃金的事件,足見我們的民意基礎,而美國的股神巴菲特卻長期不斷看貶黃金,因為這種東西早就管不了現代經濟和金融的發展了;

儲備黃金,就是一種最保守古老的理財思想,地球黃金的儲量是個定量,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個無限量,早晚要和人類發展的規模脫節,真正的永遠升值的「黃金」是人的創造力和不斷提升社會生產效率,被動守財還是努力創新,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脈絡的分水嶺;美國人把錢用在哪裡?守財還是創造?世人一目瞭然;

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的發展史,投資史,控股者的盈利史,最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也清楚的標識了這個差異,說明中國一樣具備這種創新機制下的造富能力和容量,只是可惜最大和最後的受益者不是中國人而已,而且直到今天,這樣的故事還在重複上演,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國人終於自己有點看不下去了。

因為中國互聯網巨頭BAT,控股權都不是中國人自己,這裡可以洞見中國最大的落後與差距在哪裡。

金融發展之快,不想掉隊,必須投以十二萬分的警覺,不斷加強理解,像過去那樣一看不懂就把陰謀論推上去,實在是迂腐的可笑,不僅不思進取,還任由被迫害狂想症發作,結果就是被甩出去,遠遠落後,互聯網信息時代,沒有陰謀,只有弱智,比如對資本市場的理解,中國就很是落後,誤讀多多,已經是貽害無窮了。

這種巨大的害處,表現在社會資本的死寂沉澱,會創造財富,但是不會高效率的使用財富,財富的保值與增長都遭遇巨大的問題,資本要麼睡在銀行害銀行,要麼長期堆積到房地產市場禍害全社會,或者流向實物經濟,推高物價;另一方面,大量有活力和巨大創富能力的企業離開中國本土,和國人自己的財富,互不搭理,失之交臂,但根卻紮在中國,給養由中國本土供應,一面是有錢無處去,胡亂流動或不動,禍害實體經濟;一面是有極好的投資標的卻十年如一日的不斷外流,造富別家,這個尷尬結果的促成,源於國內對資本市場的諸多誤讀,因此未來十年,如果不從觀念上來一次大的顛覆,將是十分危險的,如果你只會創造基本的財富,不能善用財富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造成貧富差距不斷增大,最後的結果就是亂政垮台,雖然政府已經是一個能讓人人都吃飽飯的政府,但時代已經不再是短缺時代,進入過剩時代,人們的要求和滿意度也都發生了質變,讓很多人都遠離幸福,焦慮無助,那個危險,不比讓人人都餓肚子的政權來得更小。

中國精英層對資本市場的誤讀,弱化了資本市場創新造福的能力,降低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互補能量,喪失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直接造成社會資本創富效率低下,保值功能弱化的結果,那麼,中國對資本市場的誤讀究竟在哪裡呢?

1.資本市場就是個融資工具

對這一點,整個社會已經有了很多的反思,開始逐步認識到過去這種看法的淺薄,這是殺雞用牛刀,絕對的大材小用,是最膚淺的一種理解,資本市場是集融資、保值增值、資源配置、生產力創新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偉大創造,一國經濟若想長期健康發展,資本市場是絕對的主力,而且其各項功能都要被充分認識,在制度建設和整體設計上為其發揮作用打好基礎;

中國股市很多問題的源頭在於簡單的把資本市場看作融資工具,長期以來形成了特有的股市文化,人們很自然的把一切利於股市的消息都看作是為融資做托,把公司上市看作圈錢,正常的公司IPO進行與否,被當作利好利空來看待,真的到了新股上市,又被當作炒作資源惡炒,炒完就棄之一旁,不聞不問;由此為源頭,產生的惡劣現象無數,層層疊進,無以復加;

而市場保值增值,資源配置,生產力創新等功能大大弱化,乃至於無,長期投資收益低下,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直接造成全社會資金不敢進入資本市場,全民創富的資本增值無門,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理論上,在沒有外力助推的情況下,這個市場自身運轉的結果,可能就是不斷的趨向歸零。

2.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

早期的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先有實體經濟的晴雨,後有資本市場的乾濕,起的是一個映照作用,或超前、或同步、或落後;現代資本市場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晴雨表,而是和實體經濟成為共生體系。是實體經濟的預言師、推進器和消泡劑;

今天的美國股市和歐洲股市,就是遠遠先於實體經濟恢復增長之前就屢創新高,不斷走牛了,這絕不是簡單的晴雨表作用,晴雨表做不到如此超前,這是預言師和推進器的作用,它捕捉到明確的未來信息,並對此作出清晰的判斷,然後大漲特漲,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這個未來的希望領域,實際上已經起到了推進器的作用,這不是資本市場簡單的估值可以做到的事情,因為現代企業的發展之迅速,早就不是傳統估值理論可以全部涵蓋了的;

特斯拉至今依然虧損,但是美國資本市場發現了它,感知他未來的強勁,並不斷追捧,引導資金進入這個行業,隨著社會對這個新技術、新產業的不斷熟悉,資金開始全面進入它的整個產業鏈,示範作用引導全社會資金也不斷的參與進來,產業鏈的上下游被迅速認知和發掘,最終,大量社會資金的持續湧入,催生一個全新產業的誕生,整個過程,完全不是一個被動的晴雨表所能承擔的,在美國創建納斯達克市場之後,這種全新的資本市場功能和理念就開始發芽成長了,直接創造了上世紀90年代後信息互聯網產業的輝煌,極大的提升了世界的溝通與交流。

在新產業孕育的第一階段,市場對產業的估值和傳統的價值投資是大不同的,採用的觀察數據也不同,這是京東、優酷虧損照樣上市並獲得高市值定位的原因;當特斯拉為代表的新產業鏈整體發展趨勢起來之後,市場開始進入到第二階段,就是逐漸開始回歸到傳統的價值評估階段,這個階段的前期,大多是以擠泡沫開始的,得到市場極度追捧的新產業,所有的未來美景都被透支後,市場開始改變評定標準,相對應的,大量虛浮資金在這個過程中被埋葬,資本市場幫助實體經濟消除泡沫,促使各項熱得發燙的投資冷卻下來,並淘汰過剩產能或者名不副實的偽新產業,重新整固之後,再度出發,開始新一輪循環。

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完美互動,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的頑症--週期性的經濟危機,把清除產能過剩的任務交給資本市場來完成,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資源配置,優化社會產業結構,不僅如此,還孕育新興生產力,是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社會實踐的碩果。

中國現在還處於嚴重的誤讀之中,以晴雨表的作用定位資本市場的建設,並且還以為資本市場的動盪與所謂「危機」是美國資本主義病症的必然週期性表現,卻沒能意識到虛擬資本市場的震動,大大消減了實體經濟危機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架構在長期資本市場正面回報的養老與保險金融體制,已經可以確保全民在基本供給和生活保障方面不年再受到實體經濟波動和就業率波動的大幅影響,企業的破產和消亡對從業者的衝擊也大大改善,08年金融危機的烈度是50年一遇的級別,股市表現絕對血腥,但是現實中人們的反應則要理性從容的多,也未見有什麼相關的惡性事件報導,五大投行如此大的震盪與傾覆,也沒有引發任何的社會震盪;

中國在2011年拍了政論紀錄片《華爾街》,關注焦點主要是在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上,這是一個淺顯的觀察,未能從現象窺探到本質,看到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代罪功能和治理功能,繼而找到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鑰匙;在這樣一部有可能還獲得真知灼見的大考察中,作為一個略帶批評者眼光的旁觀者角度,而不是一個可能的親歷者角度,充分證明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認識: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和先進世界最大的差距,就是,別人一直在實踐中尋找真理,中國一直在主義和別人的理論中尋找真理,要領悟到真諦,隔了真不知有幾層。

今日中國,按照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的邏輯,基本形成了一種類似馬太效應的正負反饋循環,一旦進入正反饋循環,就漲無止境,不用半夜雞叫的特法壓制停不下來;反之,一旦進入負反饋循環,就連續七年熊市不止,用盡方法也不見起色。

3.唯估值至上論

今天流行在整個中國的價值投資理論已經深入到絕大多數從業者和部分投資者的內心,乃至估值二字的含義已經等同於價值投資,這方面的誤讀是最為嚴重的,非常契合中國人比較教條和唯權威者是從的那種特質,巴菲特是成功的一種,但不代表成功的全部,就長期績效而言,巴老的穩定性與持久性確實出色,這是投資人的功課和關注焦點,卻不是市場建設所要看重的,現代資本市場的服務對象已經非常寬泛,過去是等企業盈利,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才進入資本市場,對這個階段的企業,價值投資有一整套的應對分析方法,這類上市企業也應該佔據整體上市公司的主流,但是教條到一切都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就是走偏了,也只好和BAT這類企業失之交臂了。

企業發展和人一樣,有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過去資本市場只關注青年和中年期的企業,價值投資理論與之匹配,今天在信息產業高度發展的時代,馬云從看上去獐頭鼠目的疑似詐騙犯到互聯網教主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傳統企業做到這種規模不知要多久的積累,一個騰訊,目前的市值等於一大堆重量級國企的總和,用了也不過十年的時間,對於這樣的發展和變化,資本市場如何應對,如何估值,關注點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去從青年期開始,現在少年期的某些企業就很可怕了,比如初建不久的FACEBOOK,一出世就是個巨大寶寶,怎麼算它的市盈率,淨資產和淨資產收益率?

今天,一個不賺錢的企業,可能更有未來,會有一大堆各類投資資金等著給它輸血;同時,一個正賺錢的企業可能無人問津,因為它沒有什麼拓展空間甚至就沒什麼未來,先進資本市場早就為此開拓了新的空間,容許大量還沒有進入到盈利階段的企業上市融資,甚至那些無產品、無銷售、無市場的淨空企業也可以接受,這對投資者提出很大的挑戰,因為其淘汰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機運也是史無前例的,一旦做對,完全有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市場建設,應該以資本市場效率最大化為原則,估值是市場存在之後的評價體系要去建立的準則,估值是重要的,但它遠遠代表不了全部;而且估值是隨著行業、企業發展時段而變化的,沒有劃一的標準,對整體市場而言,佔據實體經濟市場權重較大的部分產業的估值處於較合理區段,就是可以被接受的,今天中國股市在很多股評和專家嘴裡仍然很「沒有價值」,是因為他們認為,銀行保險地產石化估值較低,除此之外,其他產業估值都不低,這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把市場簡單化的做法。

這種認識上的錯誤,持續性的把市場帶入泥潭。

4.絕對控股造成股權結構畸形,同時恐懼大小非

股權結構的最佳,大致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大股東持股最好不超過25%

2.管理層應該廣泛持股,或者有股權激勵計劃

3.機構持股比例相對高且相對穩定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目前上市公司能達標的極少,不論是國營還是民營企業,大股東持股普遍較高,甚至極高,比如許多大型國企,持股佔比甚至超過80%以上,造成一系列大問題,首先是控股成本高昂,本來只要花一個億即可達到控股目的,現在要花3-4個億,資金沉澱下來沒有意義,這筆錢本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而現在只是一個聽上去還挺有力的一個數字而已;其次是客觀上造成大小非數量巨大,相對成本溢價過高,其實股票面值是個沒有多少實際參考意義的虛值,美國上市公司的面值也是1元或者0.1元,相對二級市場股價,一樣顯得成本極其低廉,公司上市之後,一樣會不斷的遭到股東減持或高管減持,但是為什麼同樣做法不會引發美國投資者的極度反感呢?這裡面大股東持股佔比是很重要的一個設置,因為要保證大股東地位,其減持份額會比較有限,不可能沒完沒了,否則會有失去控股權的危險,如果佔比很高,那它勢必有較大的減持數量和空間,同時也增加了股權流動的成本;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大股東過於絕對的控股,對它也是壓力重重,一樣面臨大小非的壓力和股權流動高成本的限制,不利於機構長期持股。

這是過於絕對控股思維造成的問題,它來自國營企業上市時的半推半就,所謂國營,就必須該企業絕對控股,如果讓公眾控股比例提升,它就不那麼「國營」了,這種赤裸裸與民爭利的思想一直都存在,認識上的錯誤也顯得荒唐,一個股權分置就來來回回折騰了許多次,終於在大股東的有限讓步下有所進展,但實際上,按照先進企業制度的標準,這次改革讓大股東集中持股過分的情況還未得到較好的徹底的解決,05年改革之後,新上市企業還是大量存在同一性質的問題,過度控股造成控股成本高昂,造成董事會監事會可能形同虛設,造成大小非相對數量過高,造成股權流動成本過高,使得公司各組成部分不能同仇敵愾,同心同德,最終影響的是企業的現代化治理;

大小非本來沒什麼可怕的,核心在於企業質量,好企業能減持對其他股東是一種福,減持的理由千千萬,並不完全和企業發展好壞掛鉤,中外資本市場上好企業被一路減持的案例舉不勝舉,多如牛毛,美國的谷歌、第一太陽、蘋果等等,中該股裡面張朝陽在搜狐很早期就減持了不少,在A股裡華誼兄弟很早就遭到馬云、馮小剛大量減持,現在看那是一個地板價;

A股要解決大小非恐懼症的最好方法不是限制,而是在一個牛市環境裡大量減持,降低大股東持股,從而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對任何股份制企業,大股東過於絕對控股不是好事,有人問我那麼看好樂視網,難道就沒有什麼隱憂?隱患不是沒有,我想賈先生家族過多的持股不是好事,雖然現階段還有積極意義,但未來要降低,更多的獲得國際投行的認可才是長久之計。

上述種種問題,都是一定要解決的,時代發展到一個高度,認識就要與之匹配,摸不到相應的高度就一定會被淘汰,轉型並處於某種危機中的中國,危險和機遇同時存在,晴天和雨天都有樂觀的意義,如果不能改變觀念,提高認識,那麼在哭泣中迎接衰退,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