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老股民87岁卢大爷赚百万20年炒股不下火线

他是一个87岁的老人,1990年上海交易所开业,他就在上海开户炒股,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第一代股民。

温州第一家证券营业部开业的时候,老人家跑回温州,在温信证券(现已改组为上海证券)营业部,一呆就是15年。

老家镇上没有营业部,为了炒股,他干脆在营业部附近租了个旅馆房间,长期住了下来,只在周末的时候回家去呆2天。

他不会说一句普通话,也认不得几个字,股票却炒得挺好。如今,他手握百万资产,却异常节俭,唯一的想法就是到世界各地旅游。

独立炒股赚了上百万元

在上海证券温州谢池商城营业部,卢大爷是个名人,不仅因为他是这里年纪最大、股龄最长的股民,还因为他炒股炒得确实不错。在他的股友看来,卢大爷炒股似乎从不亏钱,这些年至少赚了上百万元,还有人说是500万,不过卢大爷自己不肯说具体数字,他宁愿自己的身家是个谜。

“我现在只有20万元在炒,多的时候也就30多万,赚来的钱都拿出去了。”1月8日,记者在营业部2楼的大户室,见到了正在专心炒股的卢大爷,他对有关钱的提问十分敏感。卢大爷不会说普通话,为了采访,记者专门请了温州当地一个朋友做翻译。

记者面前的卢大爷,个子很矮,背有些驼,头发、眉毛雪白,穿着十分干净。老人家虽然87岁高龄,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记忆也很好,什么股票什么价格买的,他都记得十分清楚。不过毕竟年纪大了,大爷对操作电脑还是很不熟练,比如输入账号、密码时,他要盯着键盘,用右手的中指,一下一下地敲打键盘,慢且费力。

“我只读过3年书,不会看报纸,也不看电视,怎么买股票呢,就根据我10多年的经验来。我选的基本上是水、电、煤这些看上去就能赚钱的股票,基本都不会亏钱。”卢大爷说。他打开去年12月以来的股票成交记录,让记者看。

2007年12月11日,卢大爷以14.7元的价格,卖出股票吧)3000股,第二天又卖出2000股,成交价格15.28元。郑州煤电是大爷去年赚得最多的一只股票,两三个月时间,就净赚4万多元。

交易记录显示,卢大爷买卖还挺频繁,12月13日,他买入股票吧)3000股,成交价8.5元;14日又买入2000股,成交价8.3元,当天,他就将13日买入的3000股四川金顶卖出,每股只赚了5分钱。

12月20日,卢大爷将剩余的2000股四川金顶全部卖出,价格为9.09元,这次赚了近1600元。当天,他又买入5000股股票吧)。卢大爷通常以3000股、5000股这样的规模买卖股票,经常同时持有三四只,为的是分散风险。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卢大爷因感冒在家养病,心里一直惦记着买入的股票。1月7日,他回到营业部时,意外的收到了一份惊喜。

原来,卢大爷在几个月前曾买入3000股股票吧),但价格一路下跌。2007年11月22日那天,他想再买3000股,摊平价格,敲键盘时却不小心输入了6000股。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操作失误,却让他大赚了一笔。就在他买入6000股第二天,桂冠电力就开始了长达40天的停牌。1月3日,桂冠电力以涨停开盘,次日又是涨停。2天时间,卢大爷手上的 9000股,就赚了2万多元。

为炒股长期住3平方米的小旅馆

卢大爷家在乐清市柳市镇。柳市经济十分发达,正泰、德力西等著名企业都在镇上,南存辉这些大老板,卢大爷全都认识。

柳市没有证券营业部,每个周一一大早,卢大爷就从柳市出发,坐一个小时的中巴到温州,周五3点后再一个人坐车回柳市。为了方便炒股,他在营业部附近租了个小旅馆的房间,一住就是六七年。房间不到3平方米,仅能放下一张小床,家徒四壁,条件十分艰苦,一天的租金是25元,但卢大爷乐此不疲,他把房间弄得整整齐齐,脸盆、牙杯、衣服都放得好好的。虽说是个百万富翁,但卢大爷节约惯了,不想多花一个钱,理财周报记者去的时候,房间里就挂着几个饼,估计是大爷晚饭吃的。

但老人家不炒股就闷得慌,10多年下来,他已经把炒股当成最大的生活寄托了。

1990年,上海交易所开业,老八股上市。卢大爷当时正住在上海儿子家里,听说炒股能赚很多钱,就拿了10万积蓄投了进去。老人家一边炒股一边摸索经验,2年赚了2万元。

1992年,温信证券在温州开出第一家营业部,卢大爷听到消息,就从上海赶回温州,成为当时温州最铁杆的股民。此后15年,只要不生病,卢大爷几乎天天都到营业部来,风雨无阻。

不炒股不知能干什么

卢大爷的心态很好,炒股赚了钱就从账户里划出去,他把大部分钱,都借给了别人,赚点利息,据说他在这里面赚的钱,比股市还多。

卢大爷人很热心,他看好一只股票的时候,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都会跟身边的股友说说。前一阵,坐大爷边上的一位大伯,就听大爷的意见,买入1万股郑州煤电,9元左右买入,11元多卖出,赚了2万多元。

卢大爷的儿子一家在上海,大爷一年都要去上海几次,来来去去都是一个人。温州到上海要10多个小时,老人家为了省钱,只买硬座票,到上海也不让儿孙来接,而是自己一个人坐地铁找到他们家里。

早年在供销系统做业务的时候,卢大爷跑过国内许多城市,如今他省吃俭用,就想多去几个国家旅游。前些年,他跟旅行社去过一趟东南亚几个国家, 2007年,他又报名想去法国旅游,可旅行社看他年纪太大,得有人陪着才行。大爷不想麻烦子女,只好忍痛割爱,打消了去法国的念头。

“我炒股炒了快20年啦,准备2008年再炒一年就不炒了。不过到时候能干什么呢?还真想不好,估计还要继续炒。”卢大爷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

可樂果、王子麵、七七乳加巧克力 熱銷三十年不下架的零嘴傳奇

2010-4-19  今周刊





無論是早期的﹁柑仔店﹂或是近幾年取而代之的便利商店,面對混亂的陳列或動輒接近百種的同類商品,要能維持三十年以上的「賞味期限」,除了口感,還要有與 時俱進的行銷手法,變與不變之間的精巧拿捏,鋪展出跨時代的品牌生命哲學。

撰文.黃玉禎

二月以來,食品類股漲得凶,類股指數從低點算起漲幅接近二一%,遠勝同期大盤指數的一二%漲幅水準。至於題材,多半是說大宗物資價格看俏,換言之,這波食 品類股的搶眼鋒頭,看來是拜景氣所賜。

然而,對於部分業者來說,除了「看景氣吃飯」,其實還是有些超越景氣循環週期的穩定力量可以仰賴,聯華食品的可樂果、宏亞食品的七七乳加巧克力、味王公司 的王子麵,這三種耳熟能詳的小零嘴,一賣就是三十餘年,不但無畏景氣榮枯,也能一路力抗前仆後繼的形形色色挑戰者,每年創造穩定的業績收入。

一賣超過三十年,老牌零嘴靠的不只是老少咸宜的口感而已,站在猶如殘酷舞台的商店貨架上,面對動輒接近百種的同類商品,要能維持三十年以上的「賞味期 限」,除了口感,還要有與時俱進的行銷手法,變與不變之間的精巧拿捏,鋪展出跨時代的品牌生命哲學。

新口味加搏感情

可樂果年銷四千萬包

二○○九年,可樂果為聯華食帶來四.八億元的營業收入,超過公司整體營業額的一○%。往前推算三十九個年頭,當時聯華食的員工大概怎麼也沒想到,這個因為 誤將義大利麵丟進油鍋,無心插柳發明出來的小零嘴,能夠成為公司的長期重要營收來源。

紅色包裝的可樂果是國內休閒食品第一大廠,聯華食品的招牌商品,也是公司第一支零嘴產品,每年可以賣出四千萬包,以銷售量而言,是目前單項袋裝零嘴的第一 名。

「幾乎所有的五、六年級生都吃過可樂果吧!」聯華食品行銷經理何方天表示,過去因為市場上競品少,加上可樂果螺旋狀獨特外型所創造的特殊性與酥脆口感,一 九七一年一上市,就立即在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那幾年,業者來公司訂貨甚至是需要排隊的。」靠著單一口味,可樂果順利走過二十年,但是零嘴食品畢竟 進入門檻低,市場上不斷推陳出新,九○年代後期,可樂果開始進入停滯期,「大概有好幾年的時間,可樂果一年的業績貢獻都只維持在兩億元上下。」何方天說。

當時開始流行起洋芋片,新鮮感和多口味的選擇成為市場新寵,「以前我們是生產導向,單一口味方便生產,成本也較低,沒想過要做別種口味,直到二○○○年, 發現不做改變恐怕不行了。」改變從研發新口味做起,但要選擇什麼口味呢?「想法很簡單,十年前,麻辣鍋在台灣開始盛行,那麼就順勢推出『酷辣口味』吧!」 總經理李開勳原本擔心可樂果本身的豆味和蒜味過重,不適合再加上別種口味,沒想到新口味推出後大受歡迎。這個成功經驗,抵定了接下來可樂果「返老還童」的 基本策略。

「賣給新世代,要靠新口味;賣給老顧客,就要搏感情。」仔細觀察可樂果的行銷策略,難免感覺有些矛盾,有些廣告叫你「想想可樂果」,擺明是要喚醒老顧客的 閃亮青春回憶;但擺在商品架上的,卻又不乏一些幾乎可用「惡搞」來形容的新口味與新名稱。

例如九層塔口味就取名為「八層裝蒜」、香蔥雞汁口味被叫做「都怪雞汁太蔥動」,此外還有將不同口味混入同一包裝等作法,希望能爭取更多的消費族群。如今可 樂果更是平均每年推出近十種新口味,平均一支新口味產品的生命週期可以有兩年的時間,「比一般洋芋片平均一年的成績還要好。」何方天說,為了不斷開發新口 味,公司甚至建置了「口味資料庫」,一個新口味從拍板到上架,不用一個月的時間。

「新口味加上搏感情」的策略顯然奏效,何方天表示,近五年來可樂果每年的營業額都有兩位數的成長,○八年甚至突破五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不過何方天也說, 即使這幾年來,可樂果做了各式各樣不同的新口味和新包裝,但可樂果的酥脆口感卻始終如一,「而且賣得最好的還是原味」,他補充。

顧品質建物流

十元巧克力養億元生產線

一九七七年問世,故名七七,七七巧克力打從一開始就決定要靠簡單取勝。

亮橘色的包裝紙上,沒有花俏繁複的設計,清晰鮮明的「七七」以及「乳加」商標卻有極高的辨識度,這支單價十元的巧克力,一年可以賣出三千多萬條,等於每年 為宏亞帶來將近四億元的營收,若以整個七七巧克力系列來看,包括新貴派和ALWAYS系列,年營業額超過十億元,稱霸國內約四十億元的巧克力市場,穩坐國 內平價巧克力的冠軍寶座。

巧克力品牌眾多,但七七乳加巧克力卻從來不會被消費者遺忘,分析其中關鍵,宏亞食品七七營業部經理潘建華的答案也是極度簡單:「便宜又好吃!」說便宜,一 九七七年推出時一條十八公克包裝的七七乳加巧克力售價五元,三十三年只調過兩次價,第一次漲為七元,四年前雖然抵不過原物料飆漲而調價至十元,但容量也同 時增加,以二十八公克的包裝販售。

七七巧克力一直維持在低價是有原因的,董事長張豪城曾經表示,三十多年前宏亞決定跨入生產國內少有自設工廠的巧克力食品時,透過市場調查發現,巧克力消費 者以兒童及青少年居多,而且當時純巧克力在國內市場比較不受歡迎,因此在研發產品時,以花生和牛奶糖為內餡,再以巧克力包覆,除了口感更豐富,更重要的 是,成本也比純巧克力低,因此可以降低售價。

雖然是低價商品,但是生產巧克力的機器設備卻十分昂貴,「像是要把可可脂和可可粉調製成巧克力膏的精煉機器,一台要價五千萬元,一條生產線甚至需要上億 元。」潘建華指出,比起一般的休閒食品廠,製造巧克力的機器設備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製成技術也較精密,門檻相對提高,「這也是國內食品廠很少去自製巧克 力的原因。」一條只賣十元的巧克力,要如何養出要價上億元的生產線?「所以需要消費者的支持,不斷重複購買。」潘建華分析,除了便宜以外,品質當然也是關 鍵,「七七乳加可以走三十年,品質自然不能出錯。」他隨口就能講出學問,巧克力最適保存溫度不宜超過二十八度,包括工廠環境、運送過程、賣場環境等﹁最後 一哩﹂都要照顧到,「所以我們有自己的物流體系,夏天就利用清晨時段配送,賣場的庫存量也不會壓太多,幾乎只是其他商品庫存量的一半。」即使七七新貴派和 ALWAYS系列的巧克力也是市場上的熱銷商品,但七七乳加巧克力卻始終是貨架上不會被遺忘的長青樹,尤其是在「庶民經濟」的時代風潮下,七七乳加更成為 大眾化的「口袋商品」。

不甘科學麵、山寨麵稱霸

王子麵靠品牌情感重振雄風去年六月,旅美投手王建民在迎接兒子誕生前夕,在眾家媒體面前發送王子麵請大家吃,他的小孩也被暱稱為「小王子」。生產王子麵但 鮮少打電視廣告的味王公司發言人魏璟雄說,「我們沒請王建民代言啊!我們請不起啦!不過很謝謝他,讓王子麵有在電視曝光的機會。」王子麵幾乎是所有五、六 年級生的共同回憶,包裝上印製「Prince」、帶著棒球帽的小男孩露出半張臉大的笑容成為招牌商標。魏璟雄表示,王子麵的起源很有趣:七○年代,台灣開 始興起速食麵,味王與日本明星食品技術合作,推出王子麵,「別誤會,我們想做的是正常的泡麵。」不過,坊間卻﹁自動﹂出現了一種新吃法:將麵體壓碎,撒入 調味粉後,直接乾吃。這種吃法的來由已不可考,且流傳開來後,較﹁泡﹂更來得盛行,後來味王乾脆直接把王子麵包裝成當零嘴吃的「點心麵」。

在王子麵最輝煌的高峰時期,曾經創下每個月三十萬箱(每箱四十包)的銷售紀錄,當時一包僅二.五元的王子麵,成為市場上主流的零嘴之一。不過到八○年代中 期,出現了競爭對手爭食市場大餅,其中統一食品推出的科學麵,挾著統一超商的通路優勢,逐漸擠掉王子麵的市占率,成為「點心麵」界的霸主。

味王總經理陳恭平表示,雖然王子麵是公司招牌商品,但是當時公司將生產線偏重其他如味精、醬油等利潤較高、量又大的產品,並將經營重心移至泰國、印尼、越 南等東南亞國家,當然王子麵產量也就隨著銷量每況愈下,似乎只隱身於柑仔店的角落裡。

「後來有一次,我發現很多地方都在賣王子麵的仿冒品,甚至有的取名為『玉子麵』、『公主麵』!」陳恭平覺得好氣又好笑,而這也讓他看到,王子麵還是有很多 潛在的消費者,「更讓人生氣的是,那些仿冒的廠商是收購我們公司打掉的破碎、不良麵體拿去製成產品。」於是味王決定要讓王子麵「重振雄風」。

由於原本的王子麵給人的印象深刻,味王不願改變這種累積多年的品牌情感,又想為品牌注入新生命,所以在○二年,王子麵推出小包裝,取名為「小王子麵」,將 原本完整四十公克的麵體改成十五公克碎裂麵體的小包裝,再以二十包為一銷售單位,魏璟雄指出,「小王子麵的上市同時喚醒了大家對王子麵的回憶,現在連統一 超商也買得到小王子麵!」如今,王子麵系列除了一般包裝和小包裝外,還出現了「滷味包」,陳恭平說:「王子麵很Q又有嚼勁,吸附湯汁的能力又強,很適合滷 味攤和火鍋店使用。」他說,隨著這生意越來越多人做,「滷味包」需求量也與日俱增,更讓王子麵系列占公司營收從原本不到一成,快速提升到目前的一五%以 上,「看來王子麵的壽命可以活得更久了!」這些老牌零嘴之所以能如此長青,其實好吃、品質、方便都只是理由之一,說穿了,休閒食品本身就是「吃感覺的」, 伴隨著大部分五、六年級生成長的老牌零嘴,早已在他們的腦海裡留下一頁回憶,只要透過不同形式的創新和提醒,就可以不斷活在消費者心中,理所當然也能在貨 架上占有一席之地。

可樂果

上市:1971年

公司:聯華食品

09年銷量:4000萬包

09年營收占比:14%

39年累積銷量:7億包

77乳加巧克力

上市:1977年

公司:宏亞食品

09年銷量:3000萬條

09年營收占比:20%

33年累積銷量:10億條

王子麵

上市:1970年

公司:味王食品

09年銷量:900萬包

09年營收占比:15%

40年累積銷量:10億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98

五种力量决定中国房价居高不下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3932.shtml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是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迈克尔·波特32岁获哈佛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竞争战略和竞争 力方面的权威。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      迈克尔·波特博士的主要成就在于他所提出的 “五种竞争力量”和“三种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框 架,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 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五种力量决定中国房价居高不下
     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 替代品的威胁    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房地产行业,就是开发商从政府买地建房,然 后再卖给购房者的过程。在这一行业,政府是土地的唯一供应商。购房者是购买者。新进入者是新的房地产企业。替代品是出租房和二手房。同业竞争是房地产企业 之间的竞争。下面看看各个方面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1. 政府:是开发商的唯一土地供应商,处于垄断地位,议价能力极强。    2. 购房者:是开发商的最终客户,分散而弱小,议价能力几乎没有。    3. 新进入者的威胁:房地产业进入门槛非常高,必须有实力,有关系。很难进入,新进入者威胁不大。    4. 替代品:租房和二手房,也不便宜。而且租房并不拥有产权。    5. 开发商相互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有时甚至合谋涨价。       所以,政府在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造成房价居高不下。而购房者处于食物链的最下层,自然只能成为房奴。开发商在其中赚取利润。      有人认为炒房者才是真正推动了房价上涨。那 我们再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一下炒房市场:      1. 开发商:是炒房者的房屋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议价能力极强。除非买几百套,否则价格很难降。    2. 购房者:是炒房者的最终客户,议价能力有一些。     3. 新进入者的威胁:炒房业进入门槛不高,只要有资金就行,不难进入,新进入者威胁较大。    4. 替代品:租房和开发商直接卖的房。完全可以替代炒房者手里面的房源。    5. 炒房者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      所以,炒房者在炒房市场中受制于各方面的力 量,并不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地位,根本无力推动房价的上涨。      而目前所有的房地产政策完全是针对在竞争中 处于最底层的购房者的,针对的都是最终需求。目前没有任何政策针对的是出于绝对主导地位的土地供应商,也就是政府本身。就连处于中间的开发商都没有触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31

鋼鐵業下游金主疲弱 346萬套保障房「吞不下」巨額產量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8/2NNDE3XzQ1MDE2NQ.html

21世紀網獨家報導 住建部6月7日消息,截至5月底,全國保障房已開工346萬套,完成投資3895億元。不過,保障房也「吞不下」巨額的鋼鐵產量,21世紀網推算,每年超2億噸的建築用鋼產量,足夠將十二五保障房計劃完成三四次。

「房地產用鋼需求量最大,目前只能依靠保障房拉動鋼市,2012年實際在建工程量有1800萬套左右,這遠不能滿足鋼鐵去庫存需求。」卓創資訊分析師郭凱表示。

房地產、基建、機械、家電和汽車是鋼鐵行業下游消費的主力軍,來自卓創資訊數據顯示,2011年房地產、基建、機械、家電和汽車的用鋼需求量佔比,建築55.1%,機械19.3%,汽車6.6%,造船3.6%。

當前,中國地方債與房地產風險猶存,這些鋼鐵行業的「金主」需求疲軟,是導致此輪鋼鐵業全面虧損的主因。

\

數據來源:中鋼協

鋼鐵下游「金主」 整體疲弱

房地產是鋼鐵行業的最大金主。但中央多次強調堅持房地產調控不放鬆、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政策,讓企業投資開工更加謹慎,許多開發商不得不打折促銷、以價換量。

然而,保障房建設用鋼需求量本身在螺線年產量中佔比並不大。21世紀網據相關數據統計,近三年螺線年產量均超兩億噸且呈持續增長態勢,由此推算,每年的螺線產量就足夠讓十二五保障房計劃完成三四次。

卓 創資訊鋼鐵分析師郭凱算了這樣一筆賬,保障性住房一般採用磚混結構,用鋼需求為20-40公斤每平米,取平均值30公斤/平方米。每套面積按經適房標準 50-60平方米估算,3600萬套保障房的用鋼量在5400-6400噸左右,由於房地產用鋼中的90%為螺紋鋼和線材(以下簡稱「螺線」),若按規劃 完成建設任務,螺線需求量將在六千萬噸左右。

國家住建部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全國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3600萬套,去年已開工1000多萬套,完工432萬套。2012年計劃開工700萬套以上,計劃完工量500萬套,粗略估算今年在建保障房總量為1800萬套左右。

如此浩大的民工建築工程,能否為庫存高壓的鋼市帶來起色?「地方政府在執行保障房建設中存在投機跡象,下半年保障房完工量仍無法判斷。像東莞、深圳等地做『貼牌』保障房,造成數字上紅火的假象,但真實在建工程不足3成。」美爾雅期貨分析師雅妃曾公開表示。

她 分析,這主要是地方政府財政趨緊、保障房項目盈利能力不足所致。今年是地方政府集中還貸高峰,加上經濟增速降低、稅收政策調整等,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 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盛行十多年的土地財政也是大打折扣,致使地方政府主觀上不願意大建保障房項目;另外,保障房工程融資問題沒有有效解決,大多數地方存在 著項目開挖之後長期閒置的尷尬。

「我的鋼鐵網」資深分析師張鐵山對鋼市的低迷行情並不看好,「鋼鐵下游的金主們需求疲軟,加之鐵礦石及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政策利好因素發揮作用需要很長時間。」

基建方面,資金問題持續制約著「鐵公基」的建設,1-4月鐵路固定投資累計同比下降43.6%。鐵路、公路等基建投資在短中期或難以超預期回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工業行業中汽車產銷同比負增長,分別下降1.83%和3.4%,造船行業依舊低迷不振。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20.2%,創10年來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4月信貸數據也顯示,企業的貸款需求也降至低點。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表示,「2012年國鋼材消費將低速增長,將比2011年增長3-4%左右。而2003年來中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年增速平均值在15%以上,最高的2004年曾達到26.8%。」

2萬億,能救鋼鐵嗎?

在國內經濟增速和企業贏利惡化的情況下,國家投資及消費刺激政策頻出,從家電、汽車下鄉到國家發改委提速審批項目,有媒體驚呼類似2008年的「四萬億」2.0版已至。但業內人士表示,新一輪刺激政策或將加劇產能過剩。

08年底國家出台的四萬億刺激政策全面拉動了鐵路公路、基建、房地產建設,鋼材價格因此一路飛漲。據卓創資訊數據,鋼材價格從2009年4月開始一路飆升到8月5日,幅度在1400元以上。

但從8月5日鋼價止漲回跌,兩個月後跌幅在一千元以上。郭凱坦言,雖短期拉動內需,但由於前期炒作過猛,投資資金過大,市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後,真實需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樂觀。2010年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危機開始顯現,負面影響一直延續至今。

今 年,雖官方不會再度出台類似08年的四萬億刺激政策,但據發改委網站顯示,僅在5月21日一天就審批了100多個項目,相當於5月份前20天的總和。5月 24日,久拖未決的廣東湛江鋼鐵基地項目和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以及河北省唐山遷安市的首鋼搬遷項目同時獲批,總投資過千億元。

據此前媒體報導,註明2012年4月批准的項目超過200個,其中一半以上為水利、風能、生物能清潔發電項目。

但利好政策出台後,鋼材現貨市場表現並未轉好,甚至仍繼續弱勢盤整。三大鋼鐵項目審批通過後,鋼材價格的僅維持四天上揚,就重陷下跌的泥淖。

中 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表示,在中國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這輪刺激政策恐怕會進一步加劇產能過剩。他明確提出,無論是加大投資還是降准減稅,雖然可以 暫時創內需保增長,推遲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但從長遠的角度,這些刺激措施都是在刺激供應而非刺激需求,因而難以避免生產過剩危機的爆發。

「新一輪刺激政策很難達到08年的效果,整體而言這輪經濟刺激仍然是以投資基建為主,只能消化一小部分積壓庫存。家電下鄉、新能源汽車的補貼等拉動作用更加微乎其微。只有房地產才能拉動國內鋼鐵市場需求,但短期內國家不會放鬆房地產調控。」張鐵山稱。

此 外,從鋼貿商來看,新一輪刺激政策主投的基建項目鋼材訂單,主要掌握在國有大型鋼貿商手中,由於產能過剩嚴重,這部分鋼貿商受國家調控,在資源配置和資金 規模上限制重重,始終處在微利狀態。「中小型鋼貿商雖然經營方式靈活,但是沒有基建項目的供貨權,產品主要供應建築領域,受低迷的房市影響庫存積壓嚴 重。」郭凱補充道。

5月22日,國內多家鋼廠再次宣佈下調鋼價,新撫鋼、四平現代、山西晉鋼、日照鋼鐵螺、安鋼建築用鋼下調幅度20元/噸~90元/噸不等。在此之前,國內最大的民營鋼企沙鋼股份發佈5月下旬鋼價政策,價格大幅下調50~100元/噸。

業內人士分析,六月份鋼價將繼續走低,綜合來看,近期鋼價或將繼續因為需求量得不到有效的洩洪口釋放而持續探底,在下游需求的相關刺激消息出來前,鋼材價格基本上失去了上漲的能動性。(21世紀網 戰瑞琬 熊婷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00

放不下PC的聯想,如何用7年超越三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232.html
【導讀】三星儼然成了聯想眼中的最大敵人。在日前聯想集團的內部培訓會議上,楊元慶傳達了聯想集團新的目標——2020年超越三星,成為「PC+」領域的領導者。聯想一年前發佈PC+戰略,意即超越傳統PC概念,產品覆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智能電視等更廣泛的終端產品。放不下PC的聯想,能超越三星嗎?又如何用7年超越三星?

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婁池

那個不善言辭的楊元慶又回來了,在5月23日晚間的聯想集團2012/13年度業績溝通會議上,楊元慶對媒體的每個問題都仔細斟酌,謹慎回應,沒有了去年下半年與媒體溝通時的輕鬆自如,妙語連珠。從「享受登頂的快感」到重新拾起了公式化的官方語言,楊元慶的心態已由極度放鬆恢復到了備戰狀態,顯然,他意識到了聯想面臨的問題——PC市場正在逐步下滑,即使聯想超越惠普成為PC冠軍,仍然不算勝利。

時間倒回到一個月前,在聯想集團內部的一場培訓會議中,以楊元慶為代表的執行委員會成員開始向在場200多位各業務線中高層傳達聯想集團新的目標——2020年超越三星,成為「PC+」領域的領導者。在楊元慶看來,手機向智能手機轉變,與PC向PC+轉型是一個道理,就算是諾基亞,如果不順應時代亦只有退出舞台一條出路。

在業績溝通會議上,楊元慶並沒有直接回應聯想如何挑戰三星的問題,只是稱其對PC+市場前景保持樂觀,並有信心在新財年的表現繼續優於市場,並將繼續衝擊全球智能終端設備市場的更高名次。據國際知名調研公司IDC的《全球智能終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聯想這一包含手機、筆記本和平板電腦的全球市場中排名第三,僅次於三星及蘋果。

事實上,三星並不是一個容易超越的對手,其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4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在全球渠道創造了1000萬台的記錄,聯想或許能在這份綜合了PC、手機和平板的智能終端排名表上超過三星,但在智能手機的利潤和份額上,仍然難以與三星抗衡。不過,相比其他仍在泥灘中找不到方向的PC廠商,這已然是一種成功。

7年超越三星的數字邏輯

有分析認為聯想試圖用短短7年超越三星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事實上,超越三星確實並非是天方夜譚,「PC+」智能終端的排名包含了傳統PC的銷量數據,在這一市場上,聯想目前保持了全球第二的排名,而且與惠普之間的距離越來越接近,而三星在傳統PC的銷量上尚未能夠進入全球前五,聯想龐大的PC銷量已經成了超越三星不可或缺的基礎。

根據《全球智能終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的數據顯示,三星2012年全年終端產品出貨量已達到2.5億台,推動增長的最主要原因來自於其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突飛猛進。而聯想2012年全年終端產品出貨量為7800萬台,儘管聯想排名與三星只差兩位,總量卻僅為三星的三分之一。

這是一個天量的差距,想要在2020年超越三星,意味著聯想在未來7年時間,每年智能終端的銷量至少要保持18%以上的增長率,而且這還是建立在未來7年三星終端總銷量仍保持在2.5億這一數字原地不動的基礎之上計算得來的。所以,要想真正超越三星,聯想需要連續數年的超常規發展。

聯想有決心做到嗎?根據楊元慶在業績溝通會議上透露的內容,聯想集團計劃在2013/14財年將智能手機的銷量從3000萬台升至5000萬台,平板電腦銷量從200萬台提升至1000萬台。根據這一數字,在PC部分整體不變的情況下,聯想2013年智能終端的總銷量將達到1.06億台,增幅接近36%,恰好是平均增幅18%的2倍。

如果聯想能夠維持這一比例的增長,那麼在7年後超越三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對聯想來說,智能手機和平板等新業務的增長需要改變單純以中國市場為基礎的業務模型。據IDC此前發佈的報導顯示,儘管聯想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取得了第五名的成績,但其中超過95%的銷量均在中國產生,如何進軍中國以外的市場,是聯想的巨大挑戰。

新興市場成勝負關鍵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最新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IT支出預計將同比增長4.9%,低於2012年的5.6%,也低於該公司此前預計的5.5%。隨著用戶向移動設備的轉移,全球PC出貨量將繼續滑坡,而全球智能手機支出2013年預計將同比增長17%,而平板電腦支出將同比增長32%。

顯然,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將成為智能終端增長的核心力量,根據電信行業諮詢公司Ovum預計,2012年至2017年,全球移動通信市場將新增16億個移動連接終端,其中61%將來自亞太市場。而非洲將成為全球移動終端設備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移動連接終端數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6.5%。

這意味著新興市場的表現將成為未來智能終端市場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一觀點與高通CEO雅各布不謀而合,雅各布認為,新興市場機會與發達地區的機會大體持平。新興市場的增長,它推動的不只是智能手機業務的發展,還會促進內容產業的發展。當全球都邁入互聯時代,可以派生出新的業務。

對聯想來說,新興市場將是其未來發展的重心之一,聯想去年在多個新興市場推出智能手機,包括俄羅斯、越南、印尼、印度及菲律賓。楊元慶透露,手機業務在新興市場的反應表現超出預期,未來會繼續開拓更多市場。

但三星也是新興市場的常勝將軍,根據移動市場營銷公司Upstream調查顯示,在巴西、印度、尼日利亞、沙特等國家,32%的消費者會選擇購買三星手機,三星也由此成為新興市場最受歡迎的智能手機品牌。三星亦吸取了蘋果過於高端容易流失底層用戶的教訓,今年年初,三星還推出了四款Rex手機,儘管沒有搭載Android操作系統,卻依然支持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功能,對新興市場殺傷力巨大。

份額與利潤之爭

對聯想來說,挑戰三星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在份額與利潤之間進行取捨,為了能在新興市場盡快取得突破,聯想勢必會採取更加激進的價格策略來迅速佔領市場。聯想LBG業務集團負責人劉軍亦向媒體承認,聯想智能手機的品類毛利率大概在15%左右,但現在的基本原則是把賺錢重新投資到業務發展上去。

聯想在PC和平板業務上都已獲得了一定的市場地位,能夠保持相當穩定的利潤。以聯想大力推廣的Yoga變形筆記本為例,其在北美900美元以上的高端筆記本市場上銷量超過50%,而Think品牌的產品更是長期在新興和成熟市場的商用市場保持良好的份額和利潤,但聯想在智能手機業務上仍然以2000元人民幣以下的中低端產品為主。

近日,聯想聯合英特爾推出了一款名為K900的智能手機,作為英特爾手機陣營的最高端產品,這款手機的定價達到了3299元,這也是聯想視圖在快速取得份額的同時進軍高端市場的一次嘗試。但目前這一產品的銷售情況還不得而知。

而三星則更好的平衡了份額與利潤的關係,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給出的最新報告顯示,在利潤上,2013年第一季度,蘋果三星兩者合計瓜分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97.8%的利潤,其中蘋果占了57%,三星佔了40.8%。令人驚訝的是,其最新旗艦手機Galaxy S4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在全球渠道創造了1000萬台的記錄。

聯想或許能在這份綜合了PC、手機和平板的排名表上超過三星,但在智能手機的利潤和份額上,短期內仍然難以與三星抗衡,不過,相比其他仍在泥灘中找不到方向的PC廠商,這已然是一種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949

全球趨勢》美國法院判決 「基因」不能授權專利 兆元市場大餅 基因公司看得到吞不下

2013-07-01  TWM  
 

 

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無敵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無法一飛沖天?

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

撰文‧乾隆來

安潔莉娜.裘莉在《紐約時報》投書,說明她因乳癌基因檢測,決定接受手術根除潛藏乳癌的威脅;全世界的投資人立刻將焦點鎖定在為裘莉進行乳癌基因篩檢的「無限大數」基因科技公司(Myriad Genetics,那斯達克上市代碼MYGN)。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原本在二十四美元上下遊走,五月初公布今年第一季季報,突然升至三十美元;裘莉發表投書的五月十四日,又漲了三%,創下二○○九年至今四年來的新高。

但擁有全球獨占乳癌基因(BRCA)檢測專利權的無限大數公司,即使一個月股價暴漲三成,加上裘莉乳癌檢測的世界級利多,股價本益比卻只有二十二倍,並未享受生技公司「本夢比」的待遇。

不如生技股夢幻

基因檢測龍頭Quest 本益比僅十四倍從財務指標來看,這家公司更像一家經營多年的「歐吉桑股」,一點也沒有生技股的夢幻感。無限大數公司從一九九四年八月,確認BRCA基因的定序,至今將近二十年。去年營業額逼近新台幣一五○億元,稅後盈餘三十四億元,過去五年的營收與盈餘穩定成長;公司帳上有超過一百億元現金,沒有銀行貸款,完全零負債經營。五月股價大漲後,公司總市值七五○億元,是營業額的五倍、去年稅後盈餘的二十二倍。

這不是無限大數公司獨有的現象,從下頁附表中可以看到,已經上市的基因定序或醫療生物檢測公司股價的表現,大都像是穩健績優的藍籌股。例如總部位在紐澤西的Quest Diagnostics,早年是康寧玻璃旗下的生物醫療部門,一九九七年從康寧獨立出來,之後持續進行購併;如今是一家年營業額新台幣二千五百億元的大型跨國企業。

Quest生物檢測公司列名全美五百大企業,《財星》(Fortune)更從○八年至今,連續評選這家公司進入「全球最令人尊敬的企業」排行榜中。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榮耀並沒有讓投資人太興奮,Quest生物檢測的本益比只有十四倍,總市值二千七百多億元,只有年營業額的一.二倍。

規模比Quest略小,總部位於荷蘭,在全世界二十個國家營運,且在美國那斯達克、德國法蘭克福股票上市的Qiagen也是如此。Qiagen是細胞與基因檢測的老祖宗,從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擁有超過五百個檢測項目,以及超過二千四百張專利權與執照。Qiagen股票總市值是無限大數公司的兩倍,但是本益比與股價營收比,與無限大數公司幾乎一模一樣。

台灣生醫科技業非常熟悉的Affymetrix公司,是全球生物晶片的領導廠商,國內生醫學術研究都使用它的晶片。早在○五年,台灣的賽亞基因公司就曾經與Affymetrix簽訂授權合約,共同開發B肝與氣喘相關的檢測晶片。Affymetrix在一九九二年成立,九六年上市,已是產業龍頭;但是五年前大賠新台幣百億元,之後仍然年年虧損,去年營業額達新台幣九十億元,虧損縮小到新台幣三億元,總市值卻只有約年營業額的八成,目前是新台幣七十七億元。

基因生物科技不是醫學突破的新紀元嗎?為什麼這麼多家基因生物科技公司,無法像當年網路公司網景(Netscape)上市那樣,創造網路科技風潮?網景在九五年八月九日股票上市,原本預計以每股十四美元上市,但因需求太強,臨時提高價格到二十八美元,上市當日竟以七十五美元收盤。

聲稱有獨家專利

每年僅乳癌基因檢測 營收就一五○億網景股票上市,創造網路科技泡沫的狂潮、帶著所有投資人作夢的故事,為什麼沒有在基因生技公司身上重演?

無限大數公司本身的故事非常夢幻,公司的三位創始人,一位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一位是猶他州大學的醫學教授史柯尼克(Mark Skolnick),以及現任公司執行長梅爾莊(Peter Meldrum)。早在一九九四年,史柯尼克就已經率領猶他大學與無限大數公司的研究團隊,對於BRCA基因定序,並且確認這個基因與女性的乳癌、卵巢癌有高度關聯。

無限大數公司在BRCA基因的發現,對於人類有重大貢獻。裘莉在《紐約時報》的投書說,「做過基因檢測後,我的醫師告訴我,我有八七%的機率會得乳癌,有近五○%的機率會得卵巢癌。」無限大數公司網站也以非常明確的統計圖表指明,檢驗出BRCA基因突變的人,在五十歲之前罹患乳癌的機率逼近五○%,在七十歲之前罹癌的機率更升高至八七%,而且有高達六四%的患者會發生兩次乳癌。

一般人七十歲前罹患乳癌的機率只有八%,是BRCA基因突變者的十分之一。由於BRCA基因研究已超過二十年,累計學術論文超過一萬篇,這個結論早已確認。九四年八月,史柯尼克定序BRCA基因後,就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三年後又對子型BRCA2基因申請專利,全球獨家的基因檢測專利權,因此牢牢掌握在無限大數公司手中。

乳癌檢測與醫療是一門大生意,光是去年美國就有二十二萬七千名婦女被檢測出乳癌(外加兩千名男性患者),另有約四萬名乳癌患者在去年死亡,這還只是傳統檢測程序篩選的結果。如果美國三億人口,或全球數十億人口,都透過無限大數公司授權,進行與裘莉同樣的BRCA基因檢測,「預防性」地篩選估計占總人口七%的遺傳性乳癌基因;並仿效裘莉,在毫無徵狀的情況下進行乳房切除、重建,將創造每年新台幣數千億元的商機。

根據裘莉的投書,她在無限大數基因做BRCA的基因檢測,花費四千美元(約新台幣十二萬元);而公司網站則揭露,每年進行的BRCA基因檢測件數高達二十五萬件,在保險公司或健保體系並未完全支持的狀況下,BRCA檢測一項業務,每年就有高達新台幣三百億元的市場規模;其中大約二分之一,會成為專利擁有人無限大數基因公司的營收。

基因專利「太霸道」

阻礙同業研究 消費者望價格卻步乳癌只是潛力巨大基因檢測市場的一小塊,美國健康產業研究中心Health Economics研究報告顯示,有將近九成的受測者,考慮使用基因檢測的程序,來早期發現自己的疾病。另外,保險公司UnitedHealth Group的報告估算,如果基因檢測成本能夠下降,引進保險機制,成為所有消費者都能使用的醫療程序,那麼到了二○二一年,光是基因檢測市場每年就有超過新台幣七千五百億元的商機。

基因檢測只是一連串醫療革命的開端,正如同裘莉做了檢測後,後續進行了乳房切除與重建,原本無中生有的「預防性醫療」程序長達三個月,還有後續的回診與復健。基因檢測,不只代表了每年以兆元計算的「無限大數」商機,更可能徹底改變目前的醫療產業結構。

無限大數公司坐在商機如此龐大的金山上,既是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又有裘莉這樣超級的明星作為代言人,為什麼股價表現無法像當年網景那樣一飛沖天?反而像個老紳士,枯坐在百億現金的鈔票上?裘莉從接受檢測到正式發表,前後超過三個月,但是無限大數公司的股價卻毫無反映,直到裘莉投書成為轟動全球的大新聞,股價也只漲個三%,意思意思交代過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的批評,可以為「基因為何不能像網路公司那樣一飛沖天」提出一部分解答。史迪格里茲撰文批評,無限大數公司的基因專利「太霸道」,阻止同業在基因科技上的研究,妨礙消費者的權利。耶魯大學原本早就推出更便宜的乳癌基因檢測,但受制無限大數公司專利權,無奈之下打了退堂鼓。

史迪格里茲說,「對基因定序的專利權,就好像把數學方程式當作專利。」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法則、物理現象給予專利保護,反而阻礙人類科技的進步。

比無限大數公司與猶他州大學教授史柯尼克更早發表BRCA基因與乳癌關聯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前教授金恩(Mary Claire King),更站在第一線批評無限大數公司。金恩認為,無限大數公司使用的篩檢技術「是一九九○年代的技術」,不僅太昂貴、技術老舊,而且不完全。

已轉任華盛頓大學教授的金恩說,一一年無限大數公司對每次BRCA檢測收取三三四○美元(約新台幣十萬元,今年裘莉檢測已經漲價到十二萬元);而正在發展中的新技術,一次就能篩檢出人體全部的兩萬三千個基因,提供消費者完整的基因訊息,檢測所有潛藏的疾病風險,收費比只能檢測兩個基因的無限大數公司還便宜。

美國判決大逆轉

基因檢測不能申請專利 衝擊相關產業到底「基因檢測」該不該獲得專利保護?還是應該像科學家發現物理現象、數學公式那樣,成為全人類的公共資產?美國法院對這個問題,爭論不休。

○九年五月,著名的紐約公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代表一群醫事檢驗醫師、乳癌患者、基因諮詢專家等,對無限大數公司提出訴訟,就是希望撤銷美國專利局發給的BRCA檢測專利。他們主張,基因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無限大數公司的定序「只是發現,不是發明」、「專利權人並沒有賦予更多用途」。

ACLU對無限大數公司的訴訟,成為美國基因科技產業指標。從紐約地方法院、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到最高法院,陸續做出對無限大數公司有利、不利的反覆判決。最新的發展是,今年六月十三日,聯邦最高法院對BRCA專利訴訟做出最後判決,法官以九票對零票,否決BRCA的專利權,簡單說,「基因,不能成為專利」。

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對基因科技產業帶來重大衝擊。估計人體總數兩萬三千種基因,有將近兩成被註冊成專利,而困擾人類千年的癌症、心臟病、老人痴呆等疾病,全部與基因有密切的關聯,這些基因的發現與檢測,不能授予專利權。

基因定序屬於公共財,原本是沒有爭議的定論。一九八七年,時任美國總統雷根啟動預算金額高達新台幣一千億元的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畫出人體兩萬三千種基因地圖。這個計畫原本只是純粹的學術研究,不過後來因為商機浮現,吸引許多民間投資與參與,加速原本的進度,在○三年四月提前大功告成。而民間投入的企業,則迅速向美國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之後更藉著不斷的企業購併,成了大型企業獲利的金雞母。

在慶祝基因地圖完成十周年的一三年四月,生醫科技業龍頭企業「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 Inc.)宣布將賣給儀器大廠 Thermo Fisher,購併的金額為一三六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千億元)。生命科技公司是生醫界的巨頭,擁有五千多項專利,基因定序、基因合成、基因選殖、細胞分析,從傳統的身分鑑識,到最尖端的生物生產科技,本身就是一連串合併的產物。不過,生命科技的購併價格也不夢幻,就只有十七倍本益比,三倍多的年營業額。

在生命科技被合併之前,還有一個敏感的交易,擁有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病毒定序、在全球基因業界擁有先進地位的北京基因研究院,成功以新台幣三十五億元的價格,購併美國的「完全基因公司」(Complete genomics)。完全基因公司提供基因定序的服務,卻能夠順利賣給中國公司,其中的意義耐人尋味。

基因科技龍頭生命科技最終被傳統儀器公司購併,享有乳癌檢測專利的無限大數公司長期陷入專利訴訟,完全基因公司賣給中國,說明基因科技的市場雖然迷人,卻不夢幻,雖然有利潤,最終卻得面臨「分潤歸公」的產業本質。

這是裘莉割除乳房,給華爾街投資人最大的啟發。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基因檢測市場迷人 卻不夢幻──全球重要基因檢測公司投資價值

公司(代碼) 總市值

(億元新台幣) 本益比

(倍) 股價/營收比(倍)

基因定序

Life Technologies (LIFE) 4080 16.9 3.2 Illumina(ILMN) 2070 34.1 5.1 Pacific Biosciences (PACB) 36.3 -- 4.6 醫療檢測(Bio-Medical Testing)

Agilent

Technologies(A) 4482 14.3 2.0 Quest Diagnostics (DGX) 2950 15.9 1.4 Laboratory Corp of America (LH) 2700 15.3 1.6 Qiagen (QGEN) 1480 18.63.8 Myriad Genetics (MYGN) 780 22.9 4.9 Luminex (LMNX) 203 38.6 3.0 Affymetrix 77 -- 0.8 註:數據統計至今年5月 資料來源:各公司財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94

大眾點評:三大巨頭都啃不下的骨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711.html

大眾點評網CEO張濤把大眾點評上市的時間又延後了。

2011年從紅杉資本等機構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時,大眾點評的估值就達到10億美元。按照慣例,它應該在隨後一到兩年內擇機上市,但它沒有,相反在2012年又進行了6000萬美元D輪融資。

以大眾點評的規模和發展態勢,上市一點都不難,問題是張濤覺得現在上市太虧了。他把大互聯網(PC+移動)解構成——人、信息、商品、服務——四個元素,每個連接點都有產生巨頭的機會。百度連接人與信息,騰訊連接人與人,阿里連接人與商品,人與服務之間即是第四個巨頭的席位。2003年起,大眾點評就為此辛苦積累,終於等到了移動互聯網大爆發,手機把「位置」和「服務」彌合起來。按張濤的邏輯,似乎沒有哪家公司比大眾點評更符闔第四巨頭的想像。

但外界不這麼想。這幾個月BAT頻繁的收購佈局中,大眾點評成了假想的被收購對象。一方面,它的確是優秀的收購目標,無論冠上BAT中哪家的姓氏,都能助其早成大業;另一方面,大眾點評的體量和BAT差得太遠,現在就斷言它能成巨頭為時尚早。而且,無論是騰訊微信的公眾平台、百度地圖,還是入股高德、美團後的阿里巴巴,都直指大眾點評的領地——以吃喝玩樂為主的本地生活服務。

在證明以下兩件事之前,大眾點評上市就等於「打折出售」。第一,張濤需要點時間來證明,如今大眾點評做的事情,BAT做不了;第二,大眾點評即將進行團購終極戰,若獲得頭把交椅,估值能成倍增加。

2013年是大眾點評的「決戰之年」。對猜測和傳聞,張濤充耳不聞,他很明確:「互聯網的確到了一個大融合的時代,但大眾點評不可能被收購。」

張濤把可能被收購的公司分成三類。第一類公司具有平台屬性,卻更適宜在巨頭的體系內發展,比如地圖、郵件,這類產品很容易擁有大量的用戶,卻很難找到獨立的商業模式。還有的像瀏覽器,雖然能賺錢,但通過導航服務賺到的錢遠小於它對大公司的戰略價值。「巨頭願意花錢養一個郵件類產品,因為對品牌、用戶粘度都有幫助,但沒聽說過哪個單獨的郵件公司成功。」第二類則是行業兼併,像視頻行業,用收購擴大市場份額。第三類是公司本身遇到財務困難,為了生存賣身。

現在美團已被阿里巴巴招至麾下。理論上,大眾點評也應該盡快尋找「靠山」,以免因對手獲取資本後快速擴張而戰敗。張濤卻說,「巨頭對我們幫助有限,我們的確需要用戶,但執行更重要,併購會讓執行力下降,還有可能被大公司邊緣化。」不僅如此,他還要讓大眾點評與巨頭保持最為精準的「距離」,要是和某一家走得太近也等同於「站隊」,會成為另外幾家的敵人。

於是,收購大眾點評在邏輯上就打了死結,張濤反問:「我們為什麼要拿它的錢?我們又不缺錢,我們要的是資源。如果一家巨頭願意少量入股,給我們很多資源,我還可以考慮。但對方願意嗎?巨頭要是只佔很少的股份,它會給你資源嗎?」

兵器一:髒活累活

移動互聯網上,只做純互聯網產品的公司機會越來越小,新機會來自那些與傳統產業結合點。張濤認為,生活服務最主要就是吃喝玩樂。其餘諸如打車等細分市場,能形成不錯的商業模式,但其中難有成長為巨頭的商業機會。

對於吃喝玩樂,用戶需求很簡單,一是信息,二是優惠。其中,餐飲是生活服務核心,這正是大眾點評起家的地方,無論內容、會員積累,還是品牌,後來者都很難超越。

優惠最有代表性的產品形態則是團購。現在團購已經進入冠亞軍爭奪戰,大眾點評2013年要為此與美團決戰。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市場,只要還有兩強並存,行業毛利率就會被拉低,無法形成穩定的盈利。

還有一個可見的未來是預訂。預訂能形成真正的線上線下閉環,但預訂必須建立在大眾點評的信息和優惠都取得絕對優勢的基礎之上,否則打造閉環很難。2012年大眾點評開始嘗試預訂,張濤說,「目前用戶和商戶的反饋都不錯,但要是單獨做預訂,很難解決先有雞還是蛋的問題。」

當然,生活服務還有一些更「重」的機會。比如外賣,既是用戶的剛性需求,商戶又能提高銷售,最近一兩年「到家美食會」等外賣公司做得風生水起。但外賣的核心是配送,即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送到,還有湯水等問題要解決,物流要求比生鮮電商還要高。張濤說:「外賣執行得好還是有機會,但這是更難的髒活累活,大眾點評現在做的事情已經夠髒夠累了。」

若以年齡論,大眾點評已是一家「老」公司。過去十年它一直辛苦地積累商戶資料和用戶點評,張濤稱之為「髒活累活」。這種原始的增長模式曾限制它的速度,但過去的痛苦成了今天大眾點評的核心壁壘。可以說,目前除了美團,大眾點評在生活服務領域沒有真正對手。

不過,他依然需要警惕BAT的「魔爪」。百度的介入最直接,百度地圖用戶量已經過億,用戶可以用地圖尋找附近餐飲等生活服務。被認為已獲得移動互聯網船票的騰訊,在微信上推出了會員卡。阿里巴巴已經是最大的商品交易平台,商品從實物拓展到服務順理成章,何況它還將美團、高德等納入了戰略版圖。

「無論百度地圖還是騰訊微信,在現實和數據上都沒出現爆發增長的跡象。」張濤說,品牌定位很重要,關鍵是當用戶要吃喝玩樂時,第一時間用哪個產品。

何況,在生活服務這種想像空間極大的領域內,巨頭競爭一定是交叉的,不可能有人完全壟斷領域。就像信息,百度因聚合信息成為巨頭,但微博、微信上同樣可以獲取信息。張濤覺得,這樣大眾點評反而更安全,「像租車、商旅等細分領域,巨頭海量用戶導過來,很可能一下就把原有公司淹沒了。」

至於入股了高德的阿里巴巴,想侵佔大眾點評的領地也沒那麼簡單。所有服務都是非標準化的,不像商品,再奇特也能分門別類,而用戶吃一頓飯,體驗取決於當天環境、營業員、廚師等諸多因素。管理商戶不能像阿里巴巴那樣使用系統和工具,必須建立「地面部隊」,用「人」來管理。

「三巨頭都想走這條路,也有想像空間,但這不是一條高速公路,而是一條崎嶇的山路。」張濤認為,第一,做生活服務必須有部署在各個層次的地麵糰隊,BAT沒有管理線下團隊的基因和能力;第二,他們沒有意願,生活服務需要專注地做,不是派個小團隊就能完成的,賺錢又慢。「一家公司很難同時把兩件重要的事情做好,何況他們還得鞏固在原有領域的優勢。」

兵器二:小船好調頭

2011年大眾點評獲取1億美元融資時,張濤告訴外界,大眾點評是「Groupon+Yelp+Foursquare」。可惜世道變化快,大眾點評還未上市,他的類比對象紛紛跌落神壇。

他倒也沒為此焦慮。「它們沒成為大公司就是因為缺了線下團隊,現在它們都想做美國的大眾點評。」

如今的路也是張濤一步一步摸索出來的。就在他覺得售賣關鍵字廣告、優惠券的模式太落後時,團購的出現讓他眼前一亮。最初他也像美國人那樣,把團購理解為營銷平台,每天一單,但隨著訂單增加,他發現團購具備交易平台屬性。於是,他看到了大眾點評作為生活服務交易平台的未來,2011、2012年兩輪融資正是用於大眾點評從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轉型。

如果沒有「轉基因」,今天張濤未必有底氣去爭奪巨頭的第四個席位。但轉基因說起來簡單,實則相當於大眾點評二次創業,過程極其痛苦。

首先,交易平台與單獨售賣廣告相比,毛利率會下降,對成本控制和效率要求更高。第二,交易平台要求更高的跨部門溝通的能力。

以前為了保持大眾點評作為信息平台的公正性、獨立性,內容團隊和銷售團隊完全分開。張濤甚至刻意樹立部門之間的「防火牆」——即便再重要的客戶,也不能為了銷售修改平台上的信息,這一度導致內容和銷售團隊有點相互敵視。現在作為交易平台,編輯和銷售團隊需要深度溝通,成就一個好的營銷方案除了策劃,更需編輯配合。他說:「保持信息質量依然很重要,但沒必要再強化敵意,要拆掉防火牆。」

雖說編輯在邏輯上能接受,但一個人的行為、價值觀都有慣性,整個公司加在一起,慣性就更大。張濤為此特意召開了幾次會議,讓部門之間多溝通。幾個月之後,有個編輯負責人和銷售負責人閒聊說:「以前我覺得你是敵人,現在才覺得你是同事。」

銷售部門同樣需要轉基因。為了促進轉化,張濤巧妙地為線下團隊設置了雙重身份。首先,對商戶來說,銷售要變成營銷顧問,不僅售賣產品,還要幫助商戶制定營銷方案。其次,對公司來說,營銷顧問是公司的採購。大眾點評就像一家超市,不僅產品質量要好,貨品種類還得豐富,營銷顧問應該以此為目標幫助用戶採購團購產品。當然,雙重身份肯定會產生一系列複雜的問題。對一線人員來說這挺頭疼,得自己去權衡尺度。

從實質上看,大眾點評的「雙重身份」和阿里巴巴拆分為25個事業部很相似。將決策權下沉到一線,公司能獲得更快的反應速度,卻增加了管理難度。同樣,相比一線員工,大眾點評轉基因後管理團隊更受煎熬。

每年張濤會將大眾點評的公司目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再由高管各自逐層向下分解,但拆解不是簡單的加減法。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李璟負責銷售團隊,有時商戶需求不能解決是銷售的問題,但會影響銷售,於是李璟拆解出一個新崗位,設置溝通專員,每天從營銷顧問處彙總信息,提交給其它部門並跟蹤反饋。他經常對團隊說,善於擁抱變化不等於喜歡變化,沒有人喜歡變化,碰到變化時都覺得不舒服,「所有員工都要經歷非舒適區,包括我在內」。

數字就能體現大眾點評執行團隊之「重」。目前3000多名員工中,2000多人在線下工作。地面部隊負責直接與商家溝通,銷售優惠券、關鍵詞推廣、團購以及組合營銷方案。

對於這支能抵禦BAT魔爪的核心部隊,大眾點評有一套獨特的管理考核體系。

他們不叫「銷售」,名片上從第一天起就印著「營銷策劃顧問」。許多傳統商戶,還停留在看新聞、聊QQ的階段,對互聯網的認識至少比淘寶商戶落後三五年。營銷策劃顧問要告訴商戶線上用戶的需求是什麼,怎麼做互聯網營銷。李璟說:「即便是家高級餐廳,營銷顧問也不會建議它做鮑魚魚翅團購,可能換別的菜品,因為網上用戶和線下用戶需求不一樣。」

一名優秀的營銷顧問必須是全能選手。他要給餐廳老闆、理髮店老闆講明白,優惠和團購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同樣是優惠,哪一個更符合自己的定位。如果面對一位火鍋店老闆,營銷顧問還得知道此時是淡季還是旺季,這個季節什麼產品成本上升,什麼季節成本下降,提出商戶、用戶都喜歡的團購菜單。

這對營銷顧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是互聯網營銷專家,還得是行業專家。李璟說:「我必須承認,不可能每個顧問都是雙料專家,所以我們為顧問設置了星級。」像酒店那樣,營銷顧問從一星級到五星級,最厲害的就像超人一樣,叫Super Star。

不同於BAT的員工,大眾點評的一線員工不是名校技術男,本身瞭解互聯網產品就有難度。大眾點評為營銷顧問建立了知識庫,知識庫內有知識點,也有相關案例,新老員工都可以瀏覽。如果遇到新問題,員工可以在知識庫內提問,全國幾千個諮詢顧問會幫助解答。

知識庫中大量知識點,都是由員工結合實踐經驗自己總結出來的。大眾點評為知識庫設立了獎勵機制,每個季度幫助他人最多的員工會得到獎勵。每個季度,大眾點評還會對員工進行技能考核,考核結果直接與晉陞掛鉤。

相比互聯網知識,行業知識更難獲取。有些經驗是傳統商戶在行業裡摸爬滾打十幾年才總結出來的。一位Super Star營銷顧問告訴李璟,美發行業最好不要做洗剪吹團購套餐,因為男孩子沒動力買,女孩子吹頭髮的多,不用洗剪吹一起做。李璟聽了瞠目結舌,「我們男人從來不會想到這個。」

因此,大眾點評的營銷顧問不僅按城市劃分,也按餐飲、美發、休閒等行業劃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餐飲甚至被細分成火鍋、西餐、自助餐,一個營銷顧問只負責一兩個菜系。「這樣營銷顧問能特別瞭解行業,甚至可以和商戶分享行業知識,銷售產品時商戶不會排斥。」他說。

每個營銷小組都要做自己的案例分享會:某一個類型的商戶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在營銷上有哪些需求,最後用公司什麼產品搭配的方案,效果怎樣。其中優秀案例會上報,每週大眾點評會官方分享一個案例。

對於新員工,大眾點評還有一項特殊比賽——創業贏家。在入職前三個月,新員工必須與每個潛在客戶積極溝通,不一定賣產品,就是聽商戶分享經驗。如果他負責火鍋店,三個月後他要提交一份《如果我是火鍋店老闆》的商業計劃PPT。就像畢業那樣,員工現場答辯,行業主管會評出優勝者,公司給予一定獎勵。

從戰略上看,無論大眾點評、美團或是BAT,要做的事情都很相似。如今,像閉環、O2O,但凡對行業有些概念的人,說出來的話都差不多。「那個靠講故事、造概念就能成功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一個商業模式成敗的關鍵是管理和執行,而不是戰略。」張濤說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255

實際利率高居不下 私募或現更多違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91

儘管央行又是降准又是降息,企業貸款利率仍然高居不下,已有三個中小企業私募債產品發生違約,這一趨勢今年可能擴大。

今年以來,僅在前兩個月就有「12東飛01」、「12致富債」和「12藍博01」等三隻私募債相繼出現兌付危機,而在去年全年也僅有7只私募債違約。目前,剔除價格因素後的一年期貸款實際利率為4.59%,創5年新高。香港匯豐銀行(HSBC Holdings Plc)經濟學家朱日平接受彭博新聞社採訪時稱,今年將有更多違約發生:

我擔心的是通縮,通縮抬升了實際債務負擔。追蹤中小企業產品售價的PPI指數已經在過去三年呈負值。結果就是,這些企業的利率大幅下滑,所以更多違約可能發生。

實際上,中小企業私募債違約已經屢見不鮮。2014年就有「13中森債」、 「12華特斯」等六隻私募債先後陷入償付風波。

國泰君安研報指出,2014年以來私募債信用事件增多主要是隨著私募債規模不斷擴大、到期不斷增多而出現的正常現象。根據現有數據簡單計算,中小企業私募債真正涉及債券到期本金違約的次數和金額概率分別為3.80%和2.13%,整體上還是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

按2012年6月發行首單私募債,債券期限大都為2-3年推算,2015年將進入私募債的兌付高峰,私募債違約恐集中爆發。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認為,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經營頹勢難改,隨著到期量逐漸增多,未來私募債違約或呈常態化。

國金證券分析師王聃聃則表示,在貨幣寬鬆發力托底經濟背景下,股債慢牛有望延,而4月可能還有再次降息降准空間。他認為,寬鬆貨幣政策呵護下,股市、債市慢牛格局有望延續,但考慮到債市收益率下行空間有限且已較為充分反映降息預期,降息後股市走勢將強於債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94

海外地產投資停不下 複星再購米蘭百年歷史地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071.html

海外地產投資停不下 複星再購米蘭百年歷史地標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7-29 16:07:00

複星旗下Fidellidade保險集團下屬的歐洲地產公司簽約收購了意大利米蘭市核心區科爾杜西奧廣場的地標性商務辦公樓——布羅吉大廈(Palazzo Broggi),這也是複星繼2013年10月收購英國倫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之後,在歐洲大陸的又一投資布局。

最近幾年在消費領域不停擴張收購的複星國際(00656.HK),對海外地產物業的投資也是停不下來的節奏。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7月29日從複星獲悉,公司旗下Fidellidade保險集團(下稱“葡萄牙保險”)下屬的歐洲地產公司簽約收購了意大利米蘭市核心區科爾杜西奧廣場的地標性商務辦公樓——布羅吉大廈(Palazzo Broggi),這也是複星繼2013年10月收購英國倫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之後,在歐洲大陸的又一投資布局。

布羅吉大廈是米蘭的歷史性地標,地處米蘭商業、文化和藝術中心,距米蘭最負盛名的旅遊地標——米蘭多摩(DUOMO)大教堂咫尺之遙,毗鄰著名的購物中心維多利亞二世拱廊。大廈總建築面積約4.7萬平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

目前,布羅吉大廈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集團——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的總部。一位複星的人士告訴記者,複星看中的主要是大廈所處的優越地段和周邊環境,從長遠的商業氛圍來看,布羅吉大廈具備很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有望成為DUOMO大教堂地區的商業、辦公新地標。

複星董事、副總裁,複星地產總裁徐曉亮更是表示,歐洲一直是地產投資的熱點市場,也是複星全球化布局最重要的區域之一,複星看好歐洲主要城市的核心物業投資機會,並將繼續加強與複星旗下保險企業對接,不斷拓展複星在歐洲的地產業務布局。

值得註意的是,2015年7月初,複星地產剛剛宣布與英國專業地產基金管理公司Resolution Property共同投資設立Resolution Property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P (RPIM),複星在其中擁有控股權。RPIM是繼2014年5月收購日本IDERA之後,複星在全球投資的第二家資管平臺公司,將作為複星地產在歐洲14個國家價值增長型投資中的優先平臺,對接複星葡萄牙保險及其他複星保險企業。

最近兩年來,複星地產已經在紐約、倫敦、東京、中國香港、悉尼及歐洲大陸布局,所投的資產類型包括核心物業、資產管理公司、地產開發等。複星一位管理層告訴記者,除了關註海外資產管理平臺,複星地產還關註直接資產投資、證券投資和PE/VC投資等業務。

在直接投資方面,複星目前管理著紐約、倫敦、悉尼、東京、里斯本的數十萬平方米核心物業。2015年3月,澳大利亞北悉尼CBD核心區的米勒街73號辦公樓宣布,以滿租的運營現狀被複星旗下葡萄牙保險收購,完成交割。在開發項目方面,複星2015年4月獲得了位於紐約曼哈頓中城的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項目土地,啟動開發建造47層高的豪華公寓住宅,這是複星在海外的首個高端開發項目;複星地產旗下的複地集團,也在2015年4月完成了與澳洲EG基金公司的簽約,合作開發3個項目,分享澳洲核心城市悉尼、布里斯班的住宅市場機會。

而在證券投資方面,複星地產也在尋找全球範圍的地產類有價證券的投資機會,同時一方面積極投資O2O模式的地產創新業務,另一方面尋找可以反向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海外蜂巢城市資源,為國內的蜂巢城市項目開發提供支撐。

事實上,看上歐美等海外地產物業的不只是複星一家。如今,地產類標的因為本身具有資產配置和投資的雙重特色,日益成為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寵兒,包括中國銀行、中國人壽、綠地集團等金融、房地產企業,頻頻傳出收購海外地產的消息,而收購標的幾乎都是商業地產,並且多為當地地標。

畢竟,與國內高昂的房價相比,一些國際大都市的資產價格看起來還是很劃算。複星集團CEO梁信軍就曾對記者透露,複星收購紐約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的均價,相當於約21700元/平方米,甚至低於中國很多二三線城市寫字樓價位,而隨著歐美經濟的複蘇,預計物業的估值和租金也會隨之提高。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24

安徽蚌埠:“文明城市”容不下書報亭?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216

(CFP/圖)

如果不出意外,“沒有報亭的城市”將再增加一座。

這一次,是安徽蚌埠。理由也不新鮮:“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首當其沖的,是蚌埠市龍子湖區。2015年10月29日,龍子湖區所有的報刊亭經營戶收到一份《關於對全區書報亭清理整頓的通知》,兩天後,經營戶們又收到了城管下達的《關於清理取締書報亭的通知》,要求對全區占道經營的書報亭進行集中清理取締。

11月5日開始,一些報刊亭陸續被拆除,而且沒有經濟補償。

蚌埠市郵政公司一名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取締報亭事發突然,他們此前並未收到政府相關通知,“按照《安徽省郵政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郵政企業同意,不得擅自遷移、開啟、封閉郵政報刊亭、郵筒、信報箱等郵政設施。”

設置報刊亭原本是一項安置就業、便民服務措施。2003年,蚌埠市八個部門聯合出臺措施,面向下崗失業人員、低收入群體以拍賣的形式經營報刊亭,經營戶與郵政部門簽訂了八年經營合同。

龍子湖區解放路口報刊亭的經營戶梁榮芝自述,當時他以1.7萬元的價格競拍到了位於解放路路口的報刊亭,除了賣報之外,還兼賣水、香煙和零食,代收水電費、電話費,均有工商、煙草、食品等部門頒發的營業許可執照。“並沒有違規經營”。

11月11日,梁榮芝等一些經營戶與市政府進行協商。政府態度堅決,商議的最終結果是允許經營戶把報亭內的物品搬出來再拆。不過,就在梁榮芝返回報亭的路上,他的報亭已經被拆。

蚌埠為何要強力推進拆除報刊亭?《關於清理取締書報刊的通知》稱,“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不斷深入,書報亭占用城市道路,影響市容環境,已嚴重阻礙創建工作進程”。

2015年10月23日,蚌埠市召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會議要求督導的市級領導和相關部門要采取“四不兩直”方式(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直奔基層、直奔現場),“力爭通過三年努力,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蚌埠市委宣傳部外宣辦在給南方周末的回複中表示,拆除報亭是“應廣大市民群眾的呼聲”:郵政書報亭占用人行道及盲道,占道經營現象普遍,嚴重影響市民通行;經營者擅自改變報刊亭式樣、搭建構築物,擴大經營範圍,亂披亂掛,報刊亭成了城市新的“制臟源”,市民意見很大,強烈要求取締。而拆除報亭的重要依據,則是占道書報亭超期使用,“不具有合法性”。

上述外宣辦工作人員表示,蚌埠郵政書報亭的經營權已經於2011年全部到期,2011年之後市郵政主管部門沒有與經營戶簽合同,不再收取任何管理費用,也不再進行監督管理。

蚌埠市區範圍內有283個報刊亭。除龍子湖區外,目前蚌山區、經開區的報刊亭經營戶也接到了清理整頓的通知。

蚌埠郵政公司負責人說,“我們向市政府遞交了申請繼續經營的請示,但遲遲沒有批複,因此從2011年至今無法與經營戶簽合同。”

11月17日,蚌埠市政府約談了郵政公司負責人,“市政府表示為了創建文明城市,拆除報亭的態度十分堅決,要求郵局務必支持。我們內心無法接受,但也沒有辦法。”

這名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蚌埠全年書報征訂的營業額為2000多萬元,通過報刊亭零售的營業額為400多萬。“我們目前正與超市、煙酒店等商店洽談合作,盡量減少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0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