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有這種貪法的?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7pu.html

    昨天,股市暴跌,不少朋友唉聲嘆氣,有的捶胸頓足。有位朋友後悔自己猶豫不決沒有及時拋出,說自己太貪,責備自己老是改不了這個貪病。“以後,漲個幾點就走,穩賺的!”他說。

    “是嗎?”我問,“那麽,扣掉稅、傭金、跑道費等,每周只抓個0.5%贏利,不算貪吧?而且也是唾手可得的吧?”

    “那肯定的啦!”朋友答。

    每周賺0.5%,看似毛毛雨,但50年(即2400周)可獲多少倍呢?你不妨掏出智能手機,打開函數計算器算一下:(1+ 0.5%)^2400=157960倍(年化增長率為27%)!這也就是說,如果你初始投入1萬元,最後將增長到近16億元!

    那麽,股神巴菲特50年獲利是多少倍呢?網上有報道說大約是2萬倍。哇塞!你比巴神大爺的本事還大8倍啊!我操!

    什麽叫貪?世上真有這種貪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11

這種神經療法,花10萬可能戒除癮君子的“心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699.html

“在目前,戒毒主要是強制戒毒和自願戒毒兩種方式,前者免費,後者每次費用大約5000元,但往往難以根除,有時身體的毛病看好了,但心癮難除。”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孫伯民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

6月26日,是全國第30個戒毒日,根據2015年全國毒品報告,截至2014年底,全國累計發現、登記吸毒人員295.5萬名,實際吸毒人數超過1400萬。輻射到全球範圍,每年大約有2.1億人使用非法藥物。這2.1億人背後伴隨的是這數十億美元收入而帶來的恐怖活動、人口販運以及軍火和人口走私等犯罪活動,更直接的,是無數因此而破碎的家庭。

過去,戒毒的過程是吸毒—戒毒—複吸—再戒毒—再複吸的過程,難以徹底戒毒,原因就是因為藥物戒毒難解“心癮”,而一種新的神經調控療法,有望通過手術的方式讓癮君子徹底遠離毒品,參與這一研究的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得到臨床應用,這一手術的代價可能超過10萬元。

藥物戒毒難止複吸

在國內,目前非法的毒品交易市場上主要供應兩類毒品:海洛因和冰毒,前者往往一次消費千元左右,而冰毒作為新型毒品,吸食一次有時僅需幾十元,並且相對海洛因也更容易獲得。可以說,相比較曾經人人聞之色變的海洛因,作為新型毒品的冰毒其危害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吸食冰毒的患者甚至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一直處於亢奮階段。”孫伯民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相比海洛因,冰毒對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更嚴重,更容易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害和嚴重精神疾病。”

對於孫伯民來說,他見過太多經過一次次戒毒又一次次複吸的癮君子了。

阿強(化名)曾是上海一位知名的小號藝術家,十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了毒品,從此就走上了漫長的反複戒毒道路。

“他吸到最後連家里的冰箱都賣了,去買毒品。”孫伯民回憶道,“當時,給這些癮君子戒毒的主要方式還是藥物戒毒,但是效果甚微。”

孫伯民所提及的這種藥物就是美沙酮,與其說是藥物,不如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毒品,它的藥效與嗎啡類似,具有鎮痛效果,並可產生呼吸抑制、縮瞳、鎮靜等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科學家發現此藥具有治療海洛因依賴脫毒和替代維持治療的藥效。

全國有很多城市都開設有美沙酮門診(一種國家正規指定的戒毒機構),戒毒者需要每天前往該門診中心服用這種微紅色液體,由於美沙酮也是毒品的一種,為了防止戒毒者二次販賣,所有的美沙酮都必須在戒毒中心當著醫護人員面完成服用才可離開,一次服用的美沙酮劑量其價格大約在10元左右。

“但是美沙酮的治療效果很差,大多數人在一次戒毒結束後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內,會重新染上毒癮,因為研究發現毒品會產生大腦記憶犒賞環路功能障礙,這種功能障礙一旦形成就很難通過藥物、心理等治療逆轉。”孫伯民說。

給癮君子帶上腦起搏器

孫伯民透露,哪怕在國外,現在主要都還是利用藥物對戒毒者進行治療,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在尋找包括手術在內的徹底根除毒癮的方法。

比如在美國,治療社區模式(Therapeutic Community就是除美沙酮維持治療之外最主要的戒毒治療康複模式。由於其特殊的運行機制和戒毒康複的成效,目前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產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力。

不過在最近幾年,中國的研究者們嘗試使用一種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的以腦深部點刺激為代表的神經調控療法來更好的幫助戒毒者戒毒,這種療法可以采用不同頻率的電刺激直接幹預相應的神經環路。孫伯民透露,這種方法實際是從對帕金森病人的治療經驗中得來,對於這種療法的研究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研究者們也認為非常安全。他們為此專門設立了藥物—神經調控—心理治療—家庭社會支持的全新戒毒模式,一改以往單一的戒毒手段。

“現在我們的這個技術是全球領先的,此前國外也有用過這種電極刺激的方式來來調節戒毒者的中樞神經,但是有效的力度不夠。我們在頻率上做了改進,針對戒毒者神經環路的異常在硬件上做了調整,使得這個刺激更有效。”孫伯民說。

他透露,現在瑞金醫院、第四軍醫大學附屬唐都醫院以及華西醫院共同發起了聯合十多家醫院的多中心臨床研究中心,計劃通過兩到三年的時間完成總病例60例左右的手術。截至目前,在前期已經進行的十多例患者的臨床試驗中,戒毒1年以上完全不複吸的成功概率達到90%,上文中提到的阿強就是這一手術的成功者之一,目前這一技術已經申請了美國專利。

“我們的方法是在患者的胸部裝上一個起搏器,將電極植入到患者腦部,對電擊的頻率,我們為戒毒者特意做了調試和改變,通過刺激神經來扭轉患者的腦部記憶。”孫伯民介紹道。

據他透露,在實驗階段,目前還是通過起搏器商家贊助的方式,不會向戒毒者收費,但如果該技術推進到臨床應用環節,治療最大的開銷就可能是購買起搏器,手術費用基本可以通過醫保解決。

現階段,適用於這一手術的進口起搏器價格大約在20萬元左右,而國產的這樣一枚起搏器價格則大多為10萬元左右。

“技術是瑞金醫院自主研發的,目前我們是通過與起搏器公司合作的形式來完成這樣的臨床實驗,他們出費用,我們出技術。”孫伯民說,“過去這樣的合作方式也很容易出現研究下來後知識產權不清晰的情況,因此我們正在考慮共同成立一個獨立的研究院,那麽成果就會屬於參與的多方,我們可以獲得科研成果的技術,企業也能將其用於市場化。”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為了更好地完善該技術,目前中科院神經研究所也已加入到了這一項目的基礎研究隊伍中,通過動物實驗(如猴子吸毒),未來有望可以尋找到更有效的環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68

阿桑、高倉健...之後,又一位女星因這種癌離世

近日,90後女演員徐婷因淋巴瘤醫治無效離世。淋巴瘤是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主要表現為無痛性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全身各組織器官均可受累,伴發熱、盜汗、消瘦、瘙癢等全身癥狀。因淋巴癌去世除了這位90後演員之外還有阿桑、高倉健、李鈺等等。

兩個月前,徐婷發微博講述了自己的病情,並貼出了自己的檢查報告。9月7日,她肺部嚴重感染,高燒40度不退,醫院做肺部插管,並宣布“不行了”。不久後,徐婷的妹妹發微博宣布了徐婷離世的消息。

惡性淋巴瘤雖然目前原因不明,不少患者認為長期疲勞、工作壓力大、熬夜加上不健康的生活飲食習慣導致免疫力低下是其患淋巴瘤的原因。在北京腫瘤醫院淋巴腫瘤內科住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從事精神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的職業。

免疫力低下幾乎是所有腫瘤發生的“基礎”,這並不僅僅局限於惡性淋巴瘤。長期難以恢複的慢性疲勞,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力,使潛藏在體內的癌細胞快速生長。

徐婷曾自述“五年來拼了命的拍戲掙錢無數次熬夜、累得腰椎間盤突出仍大冬天泡在冰水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她也曾感嘆“千萬別認為年輕就消耗自己的生命”。

因此,防範淋巴瘤先要學會減壓、規律生活,工作壓力過大,不能適當緩解,易誘發淋巴瘤。

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委員馮繼鋒教授指出,淋巴瘤在發達地區的人群中發病率更高,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工作壓力過大,如果中青年人不能及時釋放心理壓力,就可能誘發疾病。而這幾年,淋巴瘤頻頻侵襲名人,恐怕也與此有關。

“淋巴瘤多見於中青年和孩子,而且男性患者多於女性。”馮繼鋒說道,20歲到40歲正是淋巴組織非常活躍的時期,高敏感性讓青壯年很容易成為淋巴瘤的高危人群。

一直以來,很多人將淋巴瘤看作是不治之癥,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馮繼鋒教授指出,淋巴瘤治療目標已經不是緩解癥狀,而是達到治愈,在系統的治療方案支撐下,淋巴瘤總體治愈率已超過50%。患者的淋巴瘤能不能治好,要看他的淋巴瘤屬於哪個亞型,淋巴瘤有80多個亞型。有的亞型可以治愈,有的就不行。

淋巴瘤初起時癥狀很隱匿,不易察覺,經常被誤診為良性淋巴結炎,待明確診斷時多為晚期。如果經過抗炎治療後,淋巴結沒有消失反而繼續腫大,這時就要高度懷疑淋巴瘤,應盡早檢測,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

此前日本一代著名影星高倉健就曾於2014年11月10日因惡性淋巴瘤去世。曾參演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末代皇妃》等片而走紅的演員李鈺,因患淋巴癌醫治無效,於2009年3月14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2009年4月6日臺灣著名歌手阿桑因癌癥醫治無效,在臺北新店慈濟醫院去世。雖然最後結果說阿桑是死於乳癌,但其實早在兩年前阿桑就查出患有淋巴癌。與高倉健不同,後兩者都是以30歲左右年紀過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9

制冷酒櫃無壓縮機? 青島海爾確認這種酒櫃將量產上市

青島海爾2016年9月20日發布公告稱,近日,市場上出現《海爾發明顛覆性制冷技術或成家電界特斯拉》、《不再需要壓縮機網曝海爾發明新的制冷技術》等媒體報道,報道稱“海爾已研發出顛覆性的制冷技術,該技術有一個最直觀的特征是——沒有壓縮機;並稱該項技術可能先應用於酒櫃產品”。對前述報道,投資者咨詢較多。為使投資者更好了解情況,經與公司技術、業務部門溝通,現就媒體報道涉及的相關制冷技術研發與應用等情況說明如下:

1、關於制冷技術

采用冷媒的壓縮機是傳統制冷家電的“心臟”,廣泛應用於冰箱、酒櫃、冷櫃、空調等產品。但隨著環保要求和用戶對極致體驗的追求,壓縮機制冷技術在滿足用戶對噪音、震動、環保方面需求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固態制冷技術在技術成熟度和家電應用上是有望代替壓縮機制冷技術的最有潛力的技術之一。

固態制冷技術主要包括薄膜固態制冷、磁制冷等技術,相關技術主要原理如下:薄膜固態制冷技術:采用創新型的材料和領先的工藝構成制冷芯片,通以直流電時會產生制冷效果。磁制冷技術:某些特定的材料在進出磁場時會發生吸熱和放熱的現象,從而實現制冷的效果。

公司一直致力於不斷推出引領技術、創造與滿足用戶最佳體驗。多年來公司潛心研究薄膜固態制冷、磁制冷等固態制冷技術,目前已在冰冷產業及新應用領域申請並布局包括國際專利在內的百余項專利、並主導一項國家標準制定,以實現更好的技術應用與產品推廣。

2、關於產品應用

通過多年的研究,公司在固態制冷技術研發及產業化上取得了較大進展。2015年1月,海爾已在美國CES展上全球首次發布薄膜固態制冷酒櫃、磁制冷酒櫃的功能樣機產品。公司將於近期正式發布搭載薄膜固態制冷技術的酒櫃並量產上市。

公司推出的固態制冷技術目前主要應用於酒櫃。經過用戶調研,常規壓縮機型酒櫃的震動、溫度波動和噪音是葡萄酒儲藏用戶最大的痛點。公司即將推出的固態制冷酒櫃取消了壓縮機部件,采用了高效的換熱與被動傳冷技術、精準的溫控技術,從而保證了酒櫃的恒溫、靜音、無震動、環保,將有利於提升用戶體驗。

固態制冷技術作為一項新型有較大潛力的制冷技術,有望應用到更多領域,比如:新形態冷藏冷凍冰箱、醫療箱、航天冰箱、空調、功率模塊冷卻等。公司將繼續整合全球一流資源進行創新技術與創新產品的研發,圍繞固態制冷技術搭建核心技術生態圈,並不斷滿足用戶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678

違規前,這種流產“灰色療法”早陷爭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924

河南省人類精子庫。醫務人員查看精子質量。不孕不育人群數量的上升,讓主動免疫療法擁有更大市場,也引發爭議。(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原標題《“沒指南、沒規範、沒專家共識” 違規前,這種流產“灰色療法”早陷爭議》

“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療法,旨在預防習慣性流產,但中西方醫學界對其療效看法迥異。歐美僅限臨床研究,但也有日本、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在開展治療。

這項技術在中國已應用二十年,但處於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多方信息顯示,最近通報的一起醫療事故中,5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接受的正是這種療法。

這一療法在爭議中前行,部分認為其可顯著提高複發性流產婦女的成功妊娠率,部分則認為無效或安慰劑效應更大。

兩次不明原因的妊娠早期流產過後,戴林夫婦來到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準備接受一種全新的療法——此前,他一位流產了七八次的同學,在接受治療後,已誕下健康嬰兒。

治療前,戴林前前後後看了兩百多篇國內相關文獻,越看,他越覺得有效性高。

這種名為淋巴細胞主動免疫的治療,是采用丈夫或無關第三者的淋巴細胞,給需要懷孕的女性進行皮內免疫接種,使妻子產生抗丈夫白細胞的抗體和封閉因子,從而最大限度地接納和保護胎兒不被流掉,一般免疫1-4次就能產生抗體直至受孕生子。

這並非是一種新奇療法。早在1981年,美國人Beer及Taylor創立了對原發性習慣性流產的主動免疫療法,一些國內外臨床實踐曾表明,其成功率可達55%-100%。這激發了人們對該療法的不斷探索。

“它基於一種假設,胚胎於母體是一個異物,便會產生封閉抗體,發揮保護胎兒、維持妊娠的作用。理論上,正常妊娠的女性體內應該能檢測出‘封閉抗體’,在同種免疫型複發性自然流產女性中,通常缺乏此種抗體。”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郁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將丈夫的淋巴細胞回輸到妻子體內,也許能事先減少夫妻間細胞的排斥性,從而預防習慣性流產。

這是種從免疫學角度來看待不孕不育的理論。該理論認為,部分患者不孕不育的原因,可能在於丈夫和妻子的細胞的相互排斥性,從而導致胚胎被母體排斥而無法在子宮停留、導致流產,反複流產者被稱為習慣性流產。

戴林並非接受此種療法的第一個患者。這項針對不明原因反複自然流產患者的治療方法,早在國內多家醫院使用。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從廣東、河南、四川到山東,從知名三甲醫院到二級、民營醫院,全國目前至少有33家醫院已連續多年使用該技術。

2017年2月9日,浙江省衛計委通報一起重大醫療事故,浙江省中醫院一名技術人員違反“一人一管一拋棄”操作規程,重複使用吸管造成交叉汙染,導致5名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多方消息顯示,感染的5名患者,接受的正是該項療法。

這種從誕生就有爭議的療法,因此再度進入公眾視角,引發醫療界廣泛爭論。

追捧多年後,人們突然意外發現,在中國,這項技術正處於無人監管的灰色地帶,實驗室操作規範、流程、指南……都沒有任何監督。

而在發明該療法的美國,更早已全面叫停。

爭議有效性

“我的妻子已經懷孕七個多月,檢查非常健康。”身為接受治療的一員,戴林毫不懷疑這項治療的有效性。

但中西方醫學界對此卻看法迥異。

事實上,從這一療法誕生開始,就在爭議中前行,部分認為其可顯著提高複發性流產婦女的成功妊娠率,部分則認為無效或是安慰劑效應更大。

支持者眾多。“平均有效率達80%。”上海一家知名三甲醫院的婦科主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盡管療效顯著,但各家報道的療效差異很大,成功率波動在71%-100%。她也承認,其中療效百分百的報道,病例數只有2到4例,還不是臨床大樣本研究結果,甚至沒有排除胚胎染色體異常對結果的幹擾等因素。所以,“想證實這類免疫療法的確切療效,必須進行嚴格的多中心大樣本臨床隨機對照實驗”。

數據庫顯示,2014年,有美國學者對過去的20項主動免疫療法相關研究(共計834名試驗者)進行綜合分析,“各種形式的免疫療法,和對照組比起來,都沒有顯著增加成功受孕並分娩的概率”。

不過,2016年,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趙愛民團隊對18項主動免疫療法相關研究(13項國外研究,5例國內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主動免疫治療對於不明原因複發性流產患者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懷孕前和懷孕中使用低劑量淋巴細胞進行治療效果最好。該研究共包含1738名試驗者,治療組739人,對照組999人。

2017年,巴西和澳大利亞學者搜索了過往研究論文,共找到6篇評估主動免疫治療的薈萃研究。其中2篇發現主動免疫治療對於提高成功妊娠率沒有效果。4篇發現對不明原因反複性流產患者有效。研究認為,對經過篩選的孕婦,采用新鮮血液,在懷孕前或懷孕中用足夠濃度的淋巴細胞進行皮下註射是安全的。

華大基因CEO尹燁在看到網上一邊倒的批評後,咨詢了多位臨床醫生並查閱大量文獻發現,主動免疫治療方法與其他免疫療法一樣,有效性差異大,但經過多方求證也確實有很多成功案例。

“我問了很多臨床醫生,有效的占相當比例,不能說無效。”尹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從國際研究論文來說,沒有證據證實這種方法有用,但也不能說完全沒用。我覺得這種方法很有可能是有用的,但針對什麽樣的患者、能改善多少,還有很多未知因素。”郁琦說,出於這樣的擔心,協和一直沒有進行這項治療。

不過,早在2002年,由於大樣本臨床試驗發現,沒有科學依據表明患者接受治療後流產率下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叫停了主動免疫治療——僅允許在少數科研機構做臨床研究和試驗。

FDA在其公開信中寫道,1999年7月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一篇文獻指出,接受這類治療的女性隨後發生的流產率高於未接受該細胞產品治療的女性:接受免疫治療的女性中,31位成功懷孕,成功率36%;接受安慰劑治療的女性中,41位成功懷孕,成功率48%,——兩者對比,不升反降的成功妊娠率引起一片嘩然。

更關鍵的是,FDA提醒,對於使用這些細胞制品的女性來說,藥劑的制備和給藥都可能對受者帶來危險——比如因未經滅菌的細胞制品,感染傳染病。

但中國的一些醫生認為,國外停掉所謂的保胎和封閉抗體治療,最主要是西方醫生傾向自然生育,排斥輔助生育,並不是說他們找到更好的方案而丟棄了這種老舊方案,孕早期習慣流產的治療,本身就非常難。

事實上,在全球範圍看來,除了對此項技術保持謹慎、僅限於臨床研究的歐美地區,日本、中國、墨西哥、菲律賓等國,均在開展這些治療。

“超過七成的日本教學醫院都在開展。”前述婦科主任說,她認為不能一味拿FDA的判斷作為標準,美國對這類技術控制嚴格,且發明人在2006年已去世,沒再繼續研究下去。她認為,中國等地,積極探索這項技術廣泛實施的可能性沒錯。但應向日本學習,盡快制定嚴格的規範及標準化操作流程。

無人監管

“臨床濫用情況確實存在,不管單次流產或其他原因導致複發性流產患者均采用主動免疫治療,不免有過度之嫌。目前亟需嚴格限定適用人群,減少無指征的濫用,規範治療方案。”尹燁觀察發現。

在中國,這項技術已應用長達二十年。

多位醫生回憶,2009年後,它在國內得到大範圍應用。當時,國家尚有《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管理這類技術。

《辦法》將醫療技術分為三類。第一類、第二類涉及的,是已經成熟、廣泛應用的技術,如血常規檢測、闌尾炎手術等,其應用由醫療機構自主決定。第三類技術,則指涉及重大倫理問題,高風險,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經規範的臨床試驗研究進一步驗證,或需要使用稀缺資源的技術。

作為免疫細胞技術,主動免疫療法正屬於第三類。

劉曄律師介紹,按照《辦法》規定,醫生或醫療機構欲將第三類技術應用於臨床病人時,需要遵守的法律程序不少。

第一,如是新技術,首次應用於臨床,必須經衛生部門組織的安全性、有效性臨床試驗研究、論證及倫理審查。根據該條款規定,首次應用,即使是臨床試驗,其組織、論證及倫理審查,也應當由國家衛計委負責。第二,如非首次應用於臨床或已通過臨床研究、倫理審查等,醫療機構欲申請第三類技術的臨床應用時,也應經過國家衛計委組建或指定的第三方臨床技術審核機構對該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技術能力進行審核。第三,對醫療機構的臨床應用技術能力審核通過後,國家衛計委再行審定是否同意該第三類技術的臨床應用。

但事實上,無論是當時頒布法規的國家衛生部,還是現在的國家衛計委,都沒有明確這項技術是否通過了倫理和技術審查,更未確認過任何操作規範和臨床要求。

開展的醫院全靠各自的實踐摸索。

更大的變化出現在2015年7月,為簡化行政許可事項,國家衛計委當時發布了《關於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準入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其核心是建立“負面清單”制度,即將第三類技術分成禁止類、限制類和其他類。

對列入禁止類目錄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禁止醫療機構予以臨床應用;對列入限制類目錄的第三類醫療技術,由醫療機構限制其使用,但應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對於未列入禁止類、限制類的其他第三類醫療技術,取消臨床應用準入審批,由各醫療機構按照《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自行承擔主體責任。

這次改革,細胞移植治療技術成了無需審批即可臨床應用。“故將丈夫的淋巴細胞經處理後輸入妻子體內以治療習慣性流產,在法律上不屬於經衛計委審批才能臨床應用的技術。”劉曄如是判斷。

但“野蠻生長”,讓這項可能有效的技術變得風險巨大。由於缺乏統一的標準、規範甚至醫生的共識指南,連患者戴林在接受治療時,都感到“混亂不堪”。

或許是為了減輕單調重複導致的工作壓力。戴林發現,他所在醫院的操作員並不是檢驗科的醫師,往往由實習的碩士生或博士生代勞。由於經驗不足,一次有位病人做了四次治療,其中兩次,都因操作員找不到血管、插得鮮血淋漓。

“幹活很毛糙,有時連一次性手套都不戴。”對基本醫療知識有所了解的戴林,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風險最大的過程,發生在抗體分離階段。治療時,抽血時是當面用個人一次性針管,但需要1小時左右的抗體血清分離——“這個過程並不公開”。戴林說,分離後,輸入女方血管,也是當面操作,不會出現混用針管。他推測,“(浙江省中醫院)微吸管混用,可能發生在不公開的過程”。

如何規範

無需審批並不意味著這些技術能隨意應用。按照依然有效的衛計委《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任何一項新技術應用於臨床或上市前,必須經過嚴格的臨床研究和倫理審查,只有其安全性、有效性、倫理性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才能允許上市應用。這和取消行政審批並不矛盾。

“新技術是應該先做臨床研究,但等我們想要管理時,發現這項技術已經完全進入臨床應用,不屬於科研範圍,管理起來很難了。”相關部委的一位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個人認為,這類技術應該允許嘗試,在一段時間後再逐漸規範。

“沒指南、沒規範、沒專家共識。”郁琦評價說。何況,目前很多檢測封閉抗體的技術並不成熟,各地檢測的結果可能不一致,所以對治療的意義不大,就算成功了也並不能確切知道哪種因素起了作用。

“並不是技術本身不好,而是從病人的篩選,到監測指標、適應證以及操作流程都模糊不清。”前述婦科主任說。為開展這項治療,她曾了解過國內大量醫院的治療現狀。“大三甲醫院做得會好一些,一些民營甚至專科醫院會盲目誇大療效和適應證,有的病人明明是染色體疾病,不適合做這類治療,也被推薦做了治療。”

比起一些醫院一次進行三十對夫婦的治療,華西二院則每次都有四五十對甚至更多,即每次將會有一百人參與。

因為溫度和凝血方面的考慮,整個過程必須一氣呵成。如果是14:00開始準備參與治療,女方抗體輸回後基本在17:00後。

因為時間緊張、節奏快,面對大量的候診人群,無論是操作員或患者,每次治療都成了一次耐心的考驗。“(醫患雙方)都感到緊迫和痛苦。”戴林觀察。

僧多粥少。由於各地開展此種療法的醫院數量有限,能做的醫院往往人滿為患。這也為一些醫院亂收費,開了便利之門。

2月10日,一位在2007年接受該療法成功生育的患者向媒體介紹,一個療程分4次治療,每次治療大約花費2萬元,前後兩個療程總共花費16萬。同一篇報道中,另一位婦產科醫生說,一個療程大約在一兩萬。

但南方周末記者發現,在上海的公立醫院,每次治療只需花費200元。而在全國其他地區,一次封閉抗體的治療費用一般在400-500元之間,因地區、醫院試劑或儀器差異而有輕微價格浮動。一個療程四次下來,約兩千元。

“比起試管嬰兒等其他方法,便宜太多了。”戴林覺得很值。

但郁琦表示,即使低廉,這樣的收費可能也不合適。“應該先開展臨床研究,規範操作,而且不能收費。如果臨床研究結論有效,就再進行大面積臨床試驗,最終普遍應用。”

不過,“新技術的嘗試還是應該鼓勵,不能一刀切關停。”他說。

(應受訪者要求,戴林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13

為啥身邊總有“創業者”這種不正常人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7/161512.shtml

為啥身邊總有“創業者”這種不正常人類?
人神共奮 人神共奮

為啥身邊總有“創業者”這種不正常人類?

是的,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一定是創業者們。

本文由人神共奮(微信 ID:tongyipaocha)授權i黑馬發布。

1

小區南門上周開了一家水果店。一般小區的新店,我都會去混個臉熟,成為第一批老客戶,以後能優惠點。

結賬時,我問老板:“知道這兒之前開的什麽店嗎?”

他說:“知道,做營養早餐的,那玩意兒,做不長,太虛。”

好吧,我才不會告訴你,那家做營養早餐的老板開始也是賣水果的,發現賣不動才轉行的。

我也不會告訴你,你隔壁的店、隔壁的隔壁的店、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店都賣過水果,沒一家能賣起來。這小區就是跟水果店有仇,我住了十幾年,先後倒了十幾家水果店。

我也不會告訴你,小區北門對面的拐角,那家水果店,規模比你大,東西比你新鮮、價格比你便宜。

我已經看見,一出悲劇正上演……

據老板說,他以前開過水果店,生意很好,覺得自己經營有方,可你知道嗎?線下實體店成功的因素,70%是選址,30%靠經營。你以前的成功不過是撞大運而已。

1a73fa836ede9bdf396b6c6aafe0affe

回家後,我就把這個“笑話”講給俺媳婦聽。沒想到,她一臉不屑:“去年就聽你說看好水果實體店的生意,我怎麽光聽你說,沒見你有什麽行動啊?

“你笑話人家?人家好歹也開了兩家店了。

“而且,你怎麽知道人家沒有打聽過,不了解行情呢?說不定人家就是這麽自信呢?”

列位看官,別怪我畫風陡轉,非如此不能讓大家體會我當時被暴擊一萬點的心情。

有道理啊,為什麽這種“腦子瓦特了”的人也能開兩家店呢?而我這麽聰明絕頂指點江山的人還在這里辛辛苦苦地碼字兒呢?

2

今天我們要來聊一聊創業的話題。

先上個數據吧,Funders and Founders發布的調查顯示,創業者第一次創業成功率只有12%,就是說,賠了時間賠了金錢,還不如回家賣紅薯。

有人說,賠錢不要緊,至少還收獲了經驗、人脈。好吧,第二次創業成功率為20%,高了那麽一點點。

4e68d5635196cdb8a398e805b0841672

兩次創業,寶貴的五六年就過去了,沒結婚的拿什麽娶老婆?結婚的拿什麽養孩子?

再看看這里對創業成功的定義,不是說要成為馬雲馬化騰,僅僅是指企業能活下來,說不定賺得還沒以前當部門經理時多。這不就是那句老話嗎——操賣白粉的心,賺賣白菜的錢。

所以《2015中國創業心態調研報告》顯示,創業者的比例僅為13%,說明這個社會,還是頭腦清醒的正常人多。

用行為經濟學的經典理論來說,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

什麽叫“風險厭惡者”呢?比如說,給你兩個選擇,A:直接拿10萬塊錢走人;B:賭大小,50%的概率賺20萬,50%的概率一分錢沒有。雖然名義效用一樣,但大部分人都會選擇A,直接拿錢——面對的錢越多,越是不願冒險。

換句話說,創業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行為”,不願直接拿10萬塊,卻願意用12%的概率拿20萬,創業者都是屬於那一部分“風險偏好者”的不正常人類。

如果你的朋友是創業者,請別刺激他們,畢竟他們已經“腦子瓦特了”。

如果你的妻子或丈夫是創業者,請善待他們,你有你的同學、你的朋友、你的工作,而他們,只有創業。

問題是,為什麽有人喜歡過這種不正常的生活呢?

3

吳曉波講過他第一次見馬雲的情景。

那是2000年,阿里巴巴剛剛成立一年,讓馬雲名滿江湖的“《福布斯》封面報道”還要再等上幾個月。吳曉波搞清楚阿里巴巴是幹什麽的之後,問了馬雲一個問題:“那麽你是靠什麽賺錢的?”

馬雲想了兩秒鐘說:“哎呀,這件事情很複雜,不說了,我們打牌我們打牌。”

吳曉波說,其實當時馬雲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麽賺錢。他後來一直覺得馬雲是一個很不靠譜的人。

也難怪,2000年的馬雲,其實跟騙子只有一步之遙。

今天回頭來看,馬雲的成功有相當多的偶然因素。

我們知道,中國有兩個“企業年”,一個是1984年,聯想、海爾、萬科、四通、健力寶、南德、科龍都誕生在這一年,這是因為鄧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講話,把積蓄了很多年的“創業力量”一次性釋放出來。

另一個就是1999年,BAT三家全部誕生在這一年。

這是因為納斯達克2000年3月份之後一路狂跌了77%,導致互聯網風投幾乎消失。所以,誕生在1999年以後兩三年寒冬期的互聯網企業,幾乎拿不到投資;而誕生的過早的互聯網企業,資金又剛好用完了。

只有1999年誕生並及時拿到風投又沒有來得及花的企業,才有可能節衣縮食生存下來。阿里就是其中一個幸運兒。

馬雲的幸運還不止於此。吳曉波曾總結了馬雲犯下的十大錯誤,包括:好大喜功、盲目擴張、急功近利、並購頻頻失誤、用人戰略遊疑、陷入誠信危機……,好吧,把幾乎所有創業者該犯的錯都犯了,還能做到今天的規模,只能用一句話形容:“天降大任於斯人也”。

是的,如果他不是這樣一個不正常人類的話,那麽他根本連犯錯的機會都不會有。

不得不承認,阿里巴巴創造的幾個業務都是人類商業史上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之一,“不正常人類”才是這個世界進步的動力。

121904958edba59392fddd4b5da9fb84

回頭看看,吳曉波說的這些所謂的錯誤,真的是錯誤嗎?

如果當年馬雲不收購雅虎,就不會喪失控制權,就不會發生後來的支付寶股權危機。沒錯,但如果不收購雅虎,為了擴展業務,鬼知道馬雲會收購一個什麽別的回來?會不會把控制權丟給一個可能更強硬的人呢?

所有理性的決策都是建立在概率估算的基礎上,但對於創業而言,特別是創新性很強的創業而言,決策比算命科學不到哪里去。

總結馬雲的錯誤,不如去研究一個問題:

在不確定的事件中,創業者做出的決策與正常人類有什麽不同呢?

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請出的一個高大上的理論,研究者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曾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也是行為經濟學第一次被主流經濟學認可。

這個理論的名字叫:前景理論。

4

在“前景理論”中,引入了兩個新的主觀函數: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前者負責評估價值,後者負責評估概率。以開頭的水果店為例:

在我評估小區開水果店的前景時,我看到的是”前十幾家都倒閉了“這個風險,而選址占了70%的成功因素,所以風險很大,不宜開店。

而水果店老板呢?我們假設他已經知道“前十幾家都倒閉了”的這個事實,但他考慮的是:“為什麽別人做不成功的事,我一定做不成功呢?畢竟我已經成功地開了一家店了,畢竟我有一家店當底子撐著。”

“前景理論”將我和水果店老板不同的心態總結為:前期的盈利可以使人更喜歡冒險,還能讓後期的損失感覺不那麽痛苦;而前期的虧損則會加強後期虧損的痛苦感。

它解釋了創業者為什麽總是過於自信:

在體制內呆久了的創業者,常常會有一種幻覺,把體制內資源帶來的優勢當成是自己的能力;

大公司的銷售人員出身的創業者,總是傾向於認為前公司的客戶還是自己的人脈資源;

知名媒體出身的創業者,總是把與名人的工作關系當成自己的魅力,過高地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

ee708388c4de2d2e8ef0f07ca5eb14e8

“前景理論”還認為,當損失更不確定時,人的註意力會放在風險研究上,決策就會更謹慎;當利潤更不確定時,人的註意力會放在測算未來前景上,往往會選擇更冒險的方案。

比如,水果店老板也許還會想,一家店能虧多少呢?萬一錯過了這里,接下來的選址更糟糕呢?這就是把風險看成確定的數,而不停的YY未來。

星巴克在早期開店時,喜歡在同一個城市的同一個區域密集開店,有人拿了數據想證明這些店靠得太近,相互搶客,影響單店效益。而創始人舒爾茨並不在乎這些數據,他的理由是:

星巴克不是一家咖啡店,而是家和公司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人們應該毫不費力地在某些公共場合看到並走進星巴克,這才是我想要做的事,而不是一個店賺多少錢。

很多決策過了很多年再看,不理性反而成了最大的理性,能讓你高瞻遠矚的其實都是模糊的未來。

5

從”前景理論“上看,創業者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性,讓他們成為“風險偏好者”,比如:

高估自己以往的成功中個人努力占的比重;

更喜歡規劃未來美好前景,而對風險只願意了解個底線;

更看重財富的增加值,而非絕對量;

更喜歡贏的感覺(市場份額),而非單純的賺錢……

很難說這種品質是好是壞,在一個成熟市場里,他們更會成為上海鋼貿城里那些無視風險最後陷入互保債務鏈的周寧商人,在一個變數很大的時代里,他們就有機會成為馬雲馬化騰。

如果把時間放到整個人類進化史,冒險反而是更合理的“進化策略”,第一次從樹上下來、第一次直立行走,第一次用火……,環境永遠在變化,能傳下基因來的,都是不正常人類。

ed6e0bb9c3432caecb247395db83c776

6

在創業者的詞典里,常常有一個詞叫“時不我待”。

用經濟學的話說,他們總是把“時間”做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決策函數。

在他們的感覺中,人生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固定的節目,只有中間這三十幾年是人人都平均享有、自由決策的資源,讓每一分鐘盡可能顯示出它的意義,這才是真正效用極大化的事。

更長遠一點看,用人的一生去影響未來,還有比這效用更大的資源使用方式嗎?

是的,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一定是創業者們。

創業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48

這種偽造的文章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3/164788.shtml

這種偽造的文章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新音樂產業觀察 新音樂產業觀察

這種偽造的文章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十大鬼才音樂人?EXO ME?

來源 | 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

文 | 新仔

首先聲明一下,我真不是要跟百度過不去,只是作為一個處女座,龜毛一下。

事情是這樣的。某天,我在網上查資料,偶然百度到這樣一篇文章。

1

我印象里,老早就在AC米蘭吧里看過這篇文章。

當時只覺得內容有點可笑,比如Avril和周傑倫無論如何都排不進世界十大——我可以說出至少50個比他們更有資格進十大的名字。(周傑倫作為華人代表也說得過去)

但是沒想到竟然被收入百度百科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是一篇怎樣的文章。

3

文中提供的資料稱文章原載於People雜誌,還有原標題,還有網民票選,言之鑿鑿。

實際上,你用文中提供的“原題”去搜,根本搜不到原文。

2

也許有人會說,是不是因為時間太久了,畢竟是2005年發的文章。

不至於。2005年還沒古老到一點信息都搜不到。

4

而且所謂“Top-Music網民投票”也並不存在。

唯一能搜到的“Top-Music”是一家賣老唱片的網店,看起來跟那“十大鬼才”也沒什麽關系。

5

不僅來源是虛構的,內容也是。

比如文中提到的Ben Scott,說什麽《碟中諜》的音樂其實是他寫的,但是被人抄襲了,飲恨自殺。。神乎其神。。

6

然鵝,無論你怎麽搜,都不存在一個叫Ben Scott的音樂天才。

文中說“這個世界上知道他的人少之又少”,那麽。。他是怎麽靠票選進的十大?David Bowie這樣真正的鬼才這麽有名都票選不進十大啊,他比寶叔的粉絲還多?那怎麽可能一點資料都沒有?

有啊,不是有張唱片封面嗎?

唱片封面是真的,但。。。。。。

1

唱片封面來自一個叫Scott Walker的美國歌手,今年74歲,還健在。

2

種種跡象顯示,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偽作”。

如果在論壇或貼吧或今日頭條上看到,一笑了之,可是被百度百科收入,就讓人沒法理解了。

曾經是營銷狗的我深知百度百科有多難搞。

我之前幫一位資深音樂人修改他的百度百科,那真是,老費勁了,怎麽改都不給通過,最後只能找淘寶。

嚴格一點當然是好事,比如相關鏈接要求必須是正規媒體之類的。我記得我之前修改百度百科,都是先找正規網媒發一輪稿子。

所以,我不太理解這篇所謂“十大鬼才音樂人”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這篇文章提供了四篇參考資料:

3

四篇參考資料:1是歌單(這也能算參考資料?),2和3來自野雞網站(肯定不是正規媒體),4是不久前的新聞,屬於補充資料,跟最初的收錄無關。

以我的經驗,1、2、3根本不足以成為資料收入的參考。

如果嚴格按照規範來,這樣的文章不會被收錄進來。不管怎麽樣,百度百科都是網友比較常用的資料庫,我平時查資料仍然會大量使用百度百科,收錄這樣的文章,肯定會給網友造成誤導。

一方面,國人的糾錯意識沒那麽強。如果在維基,可能早就被人糾錯了。另一方面,平臺在審核上還是需要更嚴格更專業一點。

在國內網絡上,音樂相關的信息,我認為還是比較混亂的,目前也沒有一個專業的音樂資訊平臺。自媒體固然是大勢所趨,但我認為仍然需要專業的資訊引導和編輯。

百度百科 收錄 文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49

這種偽造的文章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23/164788.shtml

這種偽造的文章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新音樂產業觀察 新音樂產業觀察

這種偽造的文章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十大鬼才音樂人?EXO ME?

來源 | 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

文 | 新仔

首先聲明一下,我真不是要跟百度過不去,只是作為一個處女座,龜毛一下。

事情是這樣的。某天,我在網上查資料,偶然百度到這樣一篇文章。

1

我印象里,老早就在AC米蘭吧里看過這篇文章。

當時只覺得內容有點可笑,比如Avril和周傑倫無論如何都排不進世界十大——我可以說出至少50個比他們更有資格進十大的名字。(周傑倫作為華人代表也說得過去)

但是沒想到竟然被收入百度百科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是一篇怎樣的文章。

3

文中提供的資料稱文章原載於People雜誌,還有原標題,還有網民票選,言之鑿鑿。

實際上,你用文中提供的“原題”去搜,根本搜不到原文。

2

也許有人會說,是不是因為時間太久了,畢竟是2005年發的文章。

不至於。2005年還沒古老到一點信息都搜不到。

4

而且所謂“Top-Music網民投票”也並不存在。

唯一能搜到的“Top-Music”是一家賣老唱片的網店,看起來跟那“十大鬼才”也沒什麽關系。

5

不僅來源是虛構的,內容也是。

比如文中提到的Ben Scott,說什麽《碟中諜》的音樂其實是他寫的,但是被人抄襲了,飲恨自殺。。神乎其神。。

6

然鵝,無論你怎麽搜,都不存在一個叫Ben Scott的音樂天才。

文中說“這個世界上知道他的人少之又少”,那麽。。他是怎麽靠票選進的十大?David Bowie這樣真正的鬼才這麽有名都票選不進十大啊,他比寶叔的粉絲還多?那怎麽可能一點資料都沒有?

有啊,不是有張唱片封面嗎?

唱片封面是真的,但。。。。。。

1

唱片封面來自一個叫Scott Walker的美國歌手,今年74歲,還健在。

2

種種跡象顯示,這篇文章就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偽作”。

如果在論壇或貼吧或今日頭條上看到,一笑了之,可是被百度百科收入,就讓人沒法理解了。

曾經是營銷狗的我深知百度百科有多難搞。

我之前幫一位資深音樂人修改他的百度百科,那真是,老費勁了,怎麽改都不給通過,最後只能找淘寶。

嚴格一點當然是好事,比如相關鏈接要求必須是正規媒體之類的。我記得我之前修改百度百科,都是先找正規網媒發一輪稿子。

所以,我不太理解這篇所謂“十大鬼才音樂人”是怎麽收入百度百科的。

這篇文章提供了四篇參考資料:

3

四篇參考資料:1是歌單(這也能算參考資料?),2和3來自野雞網站(肯定不是正規媒體),4是不久前的新聞,屬於補充資料,跟最初的收錄無關。

以我的經驗,1、2、3根本不足以成為資料收入的參考。

如果嚴格按照規範來,這樣的文章不會被收錄進來。不管怎麽樣,百度百科都是網友比較常用的資料庫,我平時查資料仍然會大量使用百度百科,收錄這樣的文章,肯定會給網友造成誤導。

一方面,國人的糾錯意識沒那麽強。如果在維基,可能早就被人糾錯了。另一方面,平臺在審核上還是需要更嚴格更專業一點。

在國內網絡上,音樂相關的信息,我認為還是比較混亂的,目前也沒有一個專業的音樂資訊平臺。自媒體固然是大勢所趨,但我認為仍然需要專業的資訊引導和編輯。

百度百科 收錄 文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50

什麽情況?租金比周邊貴20%,可這種房子還是“一房難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9-07/1145871.html

易居研究院於近日發布的《全國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中認為,6月份全國50個城市中超七成的房租相對收入較高,即個人租房費用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過25%。其中,深圳、三亞和上海的房租收入比超過45%,北京更是達58%。

——這意味著在上述四座城市里,很多人要用近五成收入租房。

而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線城市,部分長租公寓一居室月租動輒5000元以上,租金比周邊同類型個人房源高一、二成,可出租率依然很高,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

這是什麽原因呢?

租金普遍高於周邊個人房源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近日走訪了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線城市中的部分長租公寓,對公寓以及其周邊出租屋的租金現狀進行了調研,以還原長租公寓的真實租金水平。

北京

以北京樂乎青年社區鼓樓大街店為例,其租金在5688~6788元/月,而周邊出租屋租金價格在3000~6000元/月左右。

對於公寓租金如何定價,樂乎青年社區創始人羅意坦言,公寓租金定價最大的困擾在於,租金定高了,市場難以接受;租金低了,成本很難收回。

萬科泊寓相關負責人也曾表示,泊寓的定價標準一定不會超過市場價格。以勁松店為例,其周邊精裝修的一居室最多7000元/月,泊寓的定價基本不會超過這個價格。記者調查發現,泊寓勁松店租金價格在3800元~6000元/月,另外會有10%的服務費,其周邊出租屋租金價格在5000~7000元/月左右。

上海

在上海,記者在調研萬科泊寓、鏈家自如、魔方和YOU+等長租公寓品牌後也見到同樣情況。

以位於虹橋機場附近的萬科泊寓虹橋南華園店為例,該店房型主要為12~31平方米的一居室,最低租金為2680元/月。其周邊距離地鐵站更近,面積在9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租金在5600~7500元/月;鏈家自如在寶山區楊行板塊的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整租公寓,租金為3860元/月,其周邊面積類似的二居室租金在2800~3700元/月;魔方在浦東新區塘橋板塊的一居室租金為4270元/月,周邊類似的一居室的租金為3500~3800元/月。

深圳

在深圳,長租公寓高租金的現象也不例外。以魔方公寓民治萬眾城店為例,其戶型多為30平方米左右的1室1廳,租金為2800~4000元/月。其周邊3室2廳約90平方米的小區房租金約在5500元/月。魔方公寓相關負責人表示,魔方公寓的租金一般是根據地段來定價,區間約在3000~6000元/月。

18Plus公寓品牌總監吳丹也坦言,目前市場上品牌公寓的租金確實比周邊房租要高,但是品牌公寓提供了各種硬件和軟性的配套,而且租住的客戶也是經過篩選,其實是物超所值的。

綜合多地調研情況來看,長租公寓的租金普遍要比周邊同類型個人房源租金高一、二成。而長租公寓的高租金,在一定程度上與其白領客群定位有很大關系。從租戶的角度來看,月收入在1.5萬元以上者,對公寓租金價格的敏感度實際並不高。

易居研究院研究員賴勤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

“長租公寓提供的精細化服務,如管家服務、免費健身房等等,都是需要成本的,而這些往往也都是白領租客所看重的。”

同時,他認為,長租公寓的整體租金較同類出租房屋高並不難理解,因為其主要面對的是註重租住體驗的年輕白領,他們有較強的租金承受能力。

房租雖高仍現“一房難求”

盡管長租公寓的租金普遍較周邊同類型房屋租金高,但品牌長租公寓的出租率卻很高,甚至出現一房難求的情況。

記者在調研時發現,北京魔方公寓紫竹院店和三元橋店僅有一間空房,建國門店已經滿房。望京自如寓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目前公寓只剩下一間空房。這種情況在北京泊寓、樂乎城市青年社區都有出現,而泊寓舊宮店和勁松店都已經是滿房狀態。

在上海,萬科泊寓安亭店共有800個房間。盡管其距離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超過30公里,而且距離最近的地鐵站超過3公里,但目前的出租率達到90%。這主要得益於安亭上海國際汽車城的產業帶動,泊寓超過700個的租戶中,僅僅在汽車城工作的租戶就多達562個。同樣,目前魔方公寓可對外出租的房屋只有147間,而其多個門店中的空置房間甚至只有1間。

深圳部分長租公寓也是“一房難求”。魔方公寓相關負責人稱,深圳的出租率還是蠻高的,公寓經過3個月的爬坡期後基本就是滿租狀態了,有些房間會因換租因素出現短期的空置。就魔方公寓來說,深圳運營門店17家,籌備開業門店10家,房量共4272間。其中運營門店出租率基本上都是95%以上,目前就橫崗店和萬眾城店還有少量空房。

吳丹也表示,18Plus公寓目前共約1350間房,出租率達90%,而且每家店均有特色。例如橫崗店就是以網紅和做音樂為主的;橋頭店就是在南山上班的青年為主;天臺派對、線上情侶CP活動等都是租客的最愛。

之所以出現“一房難求”狀態,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也從租戶嚴先生那里找到了答案。

“之前跟別人合租,最頭疼的就是碰到生活習慣和規律差異太大的租戶了。”外地來滬工作的嚴先生目前在上海租房已近7年、先後搬了4次家,說起自己的租住經歷,嚴先生很是無奈,“有時候房東再漲漲房租、臨時賣掉房子,提著大包小包往外搬家,那種滋味不好受。”

嚴先生告訴記者:

“長租公寓的價格透明、私密性好,還有一些基本的管家服務,有的還有廚房和健身房,租金雖然高,但能免去許多煩惱,為什麽不選長租公寓呢。”

在北京國貿擁有個人工作室的“85後”王先生則坦言,長租公寓的價格雖然比市場要高,但是綜合對比環境和服務,這個溢價可以接受。

找房難、價格不透明、高中介費、無服務等等,恐怕是大部分租戶必須要面對的租房痛點,而一些長租公寓無中介費、管家服務、提供公共空間等,很好地解決了這些痛點,這也成為它們受到租客歡迎的重要原因。

值得註意的是,近兩個月以來,全國多個城市先後出臺文件鼓勵發展租賃住房市場,尤其是8月28日,國土部、住建部印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計劃到2021年底,在選取的13個試點城市成功運營一批集體租賃住房項目,此舉也被業內解讀為既可盤活存量土地資源,又有利於加大租賃住房供應,對穩定房屋租金和房價具有積極意義。

那麽,房租未來會降嗎?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此前在博鰲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專訪時表示:

住房租金價格主要取決於租戶的收入水平,租戶並不會因為政策的寬松與否而在租金上有較大的支出,並認為租金很難降低,將會保持穩定。

每經實習記者 程成 董青枝 舒曼曼

每經編輯 曾健輝 李凈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271

衛計委稱阿膠只是“水煮驢皮”,這種滋補聖品到底何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3591

(視覺中國/圖)

中醫認為,阿膠改善血虛癥的功效確切,但阿膠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藥,作為藥用,要在中醫師指導下辯證使用。

但從現代營養學角度,阿膠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熬制過程就是把膠原蛋白進行部分水解。這種蛋白質中含有大量非必需氨基酸,更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是一種劣質蛋白。

春節假期,近年頗受追捧的冬令進補產品阿膠,被一則微博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大年初三(2018年2月18日),國家衛計委12320衛生公益熱線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則消息“過年不值得買之阿膠”,稱:阿膠在保健品中的段位一直很高,有種種功效的光環加持:補血、止血、養顏、安胎、抗疲勞、抗癌……微博提醒公眾“透過現象看本質”——阿膠只是“水煮驢皮”。驢皮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這種蛋白質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並不是一種好的蛋白質來源。

這和消費者傳統觀念中的滋補聖品相差甚遠。很快,該微博就被刪除,但爭議卻並未因此平息。

(國家衛計委官方微博截圖/圖)

根據山東阿膠行業協會統計,2000年,中國市場每張驢皮的價格僅為20多元;而到了2014年,暴漲至1500元。目前,一張驢皮的收購價格更是近3000元。公眾疑惑在於,原材料和成品價格瘋漲的背後,阿膠是否真的具有所宣稱的補血養顏功效?

2月19日,行業龍頭企業東阿阿膠發布微博,含蓄回應:“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求專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

阿膠到底有何用?

在中醫眼中,作為中藥的阿膠性平、味甘。地道阿膠,需要用特定驢皮,經過複雜工序加工而成。

“是藥就有適應癥,阿膠改善血虛癥的功效確切。”上海中醫藥大學一位教授說。

隨後,南方周末記者登錄國家食藥監總局官網,以“阿膠”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藥品類阿膠大多暗示有補血止血功能,如“阿膠補血口服液”“補血膏”“安宮止血顆粒”等。

但在科普作家、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看來,中醫的“血”和現代醫學中的“缺鐵性貧血”的“血”不是一個概念,通過阿膠來補血也並不高效。

在中醫學的觀點中,“血虛證”多因為飲食不調、勞倦過度、失血過多、久病不愈或素體虛弱所致。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後期或閉經、脈細等癥候。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楊忠奇撰文指出,阿膠在女性患者中應用廣泛,因為女性“經、孕、胎、產”與血密切相關,在這些特殊時期,女性往往容易出現“血虛證”的癥狀,但“使用阿膠的目的在於改善臨床癥狀,血虛不等於貧血”。

“中醫講究配伍,不能簡單地從某一成分評價其療效。”前述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介紹,比如熬制膏方就會有阿膠,還有一些女性患者月經不調、產後貧血等,也會在藥方中加入阿膠。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的黃連阿膠湯治療心煩失眠、便血,目前臨床上依然在使用。

南方周末記者在知網中查詢發現,關於阿膠療效的臨床試驗數據不多。《阿膠的歷史沿革、研究現狀及相關思考》等論文也提及,阿膠的療效具體是哪些成分在起作用、作用於人體的哪些部位、通過何種方式吸收、分布與排泄,還處於研究階段,阿膠作用機制的研究還將經歷漫長過程。

事實上,阿膠的藥用,最早記載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醫帛書《五十二病方》,該書大約寫於戰國時代,說明阿膠入藥在中國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食品安全博士鐘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相當長時間里,各種動物膠都是可以入藥的,而且並沒有區別對待。早期的阿膠制作不使用驢皮,因為直到絲綢之路開通,驢才作為交通運輸工具大規模傳入中國。 

驢皮真正取代牛皮成為阿膠原料,源於五代至宋時的“牛皮之禁”。戰亂頻繁的唐宋之交,對皮革的需求極大。厚韌的牛皮被官方嚴控,用於制作裝備軍隊的甲胄、熬制弓弩用膠等。驢皮比較薄,不適合軍用,於是便成了“正宗”阿膠原料並沿襲下來。

在國內,阿膠起初也一直以“藥”示人——1990、1995和2000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均有相關質量規定:以驢皮熬制的膠為阿膠正品。

不過,從現代營養學角度,阿膠的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熬制的過程就是把膠原蛋白進行部分水解。“這種蛋白質中含有大量的非必需氨基酸,更缺乏人體必需的色氨酸,因而在營養學上是一種劣質蛋白。”雲無心解釋。—— 這也是最初引起爭議微博的主要內容。

“沒事兒別老盯著驢,熬一鍋豬皮凍,效果一樣一樣的,實在不濟吹個牛皮也行呀!”鐘凱調侃。

被市場推向神壇的“阿膠糕”

最近幾年,阿膠變得越來越火。數據顯示,在2015年零售藥店的銷售額排名中,阿膠以65.82億元穩占第一,成為中國非處方藥市場霸主。山東阿膠行業協會根據100多家阿膠生產企業的年生產量報表推算,阿膠年總產量至少在5000噸以上。

東阿阿膠的市場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按中國市場阿膠銷售量估算,需要驢皮約400萬張,而國內供應總量不足180萬張。

一邊是日漸增多的市場需求,一邊是日漸減少的毛驢數量,讓藥品類阿膠價格飛漲。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至2017年間,東阿阿膠產品共提價11次,調價原因大多為“原料價格上漲”。目前,東阿阿膠官網上,500g、250g阿膠塊的價格分別為2698元和1350元。

但即便驢皮賣到脫銷,阿膠依然十分搶手。因為在不少消費者的傳統觀念中,阿膠具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的功效。

2011年,熱播宮廷劇《甄嬛傳》中,不管是皇帝賞賜,還是娘娘之間相互贈送,抑或小產、調養身體,無不對這種“萬能瑰寶”寵愛有加。

真正讓消費者追捧的是——阿膠“從藥變食”。

2002年,阿膠的藥用定位發生了變化。當年2月,原衛生部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阿膠進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藥食同源名單。

目前,市場上的阿膠產品分為藥品阿膠、保健食品阿膠和食品阿膠三大類。阿膠類食品,如阿膠糕、阿膠核桃糕等因為價格相對較低、口味多和即食性,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微商營銷加大了食品類阿膠糕的銷售暴漲。據媒體報道,山東省東阿縣多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阿膠糕生產企業負責人說,東阿縣周圍包括陽谷縣阿城鎮、平陰縣東阿鎮有證(QS)、無證的生產阿膠糕的企業大小有100多家,銷售阿膠糕的公司或OEM(代工廠)更多了,估計達到400多家。目前全國線上線下價格,除了一些大企業,大部分產品標價都很低。用真材實料生產的阿膠糕每公斤原始成本要達到300元左右,而記者在購物網站上搜索發現,從十幾元到幾十元都有。

這可能和阿膠含量有關。鐘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食品中的阿膠含量並沒有國家標準,但根據《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各種配料應按照制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一一排列”。

因此,雖不要求標註具體含量,但阿膠在“配料表”中出現的位次,反映出它在產品中加入量的多少。

南方周末記者在山東某阿膠食品宣傳頁上看到,阿膠糕的功效包括保護視力、軟化血管、美容養顏、預防癌癥……。對此,鐘凱表示,“作為普通食品的阿膠糕,不能聲稱具有某種健康功能”。如果聲稱,則有虛假宣傳、食品欺詐之嫌。

在阿膠原料中摻假的行為也因此屢屢出現。

就在半個月前,2018年2月11日,上海市食藥監局、上海市公安局歷時一年多,聯合破獲了一起重大東阿阿膠制假造假案。犯罪嫌疑人從廣東省大量購進假冒商標標識及外包裝,使用食用明膠、牛皮等原料,生產假冒“東阿阿膠”對外銷售。

根據上海市食藥監局公布的案情概況,專案組共抓獲犯罪嫌疑人36人,現場繳獲假冒“東阿阿膠”成品8000余盒,案值約4000萬元。

2010年6月6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也曾對問題阿膠進行過曝光——部分工廠用一些加工後的皮革廢棄物為原料。這些阿膠生產原料夾雜著腐敗變質、黴變生蟲的下腳料,生產環境汙水橫流蠅蟲亂飛,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消毒等衛生防護措施。制成成品阿膠以後,直接進入加工廠或者流入市場。

“阿膠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藥,中藥材一定要在中醫師的指導下辯證使用。”前述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盲目跟風進補可能適得其反。比如子宮肌瘤、乳腺增生等疾病,理論上應該用通、散的藥來治,如果用滋膩、止血的阿膠,反而可能令病情惡化。

這兩年的冬令進補時節,他常常遇到體格健壯之人,卻口口聲聲說自己”體虛“,要求膏方進補;還有企業家直言:“膏方價錢不足五位數,我是從不服用的。”他認為,部分公眾對待膏方,除了某種炫富心理,還表現出對科學養生缺乏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