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碳、彰銀、第一金、中國交銀 關大戶四檔持股投資價值解析

2010-8-9 TWm




中碳、彰銀、第一金,以及中國的交通銀行,是關大戶親筆推薦的四檔好股,彰銀、第一金除了ECFA效應,也有傳統公股銀行的資產題材,中碳則是搭上電動車潮流的傳產好股。

撰文‧吳美慧、徐介凡

在關大戶目前的投資組合中,中碳、彰銀、第一金,以及中國的交通銀行等,都是他未來看好的標的。

對於中碳,關大戶看重的是它的鋰電池負極材料,以及長年的高配息;彰銀和第一金,是因為兩岸金融開放,基本面出現轉機,未來公股甚至會合併;至於中國的交銀,則是A股上半年大跌,許多股票的投資價值浮現,吸引了他的目光。

本刊針對這四檔個股,特分析如下:

【中碳】最強垃圾煉金師

靠新產能與電動車 業績起飛日前,中碳宣布將投資二.四三億元,增建年產能一六○○噸的介相瀝青碳微球生產工廠。

從廢料提煉出鋰電池負極材料由於這項產品可提煉製成鋰離子電池所需要的負極材料,也是截至目前國內唯一具有量產負極材料的公司,加上產品利潤高,對中碳營運與成長潛力,相當關鍵。

以營運來說,中碳占盡了優勢。該公司原料來自母公司中鋼高爐煉鋼產生的煉焦油廢料,中碳再行加工製成細焦炭、軟瀝青、雜酚油、苯以及甲苯等,算是道道地地把「垃圾」變「黃金」的環保概念公司。

此外,該公司加工製作出來的軟瀝青,所產出的廢料介相瀝青,還可進一步提煉成目前最夯的電動車、以及各項3C產品都會用到的鋰電池,其中的負極材料,讓廢料的身價頓時從「黃金」變成「鑽石」,產品的身價連翻數倍。

可別小看這樣的營運結構,光是這些廢料,就讓中碳每年毛利率穩定維持在三成左右。尤其受景氣波動度的影響小,即使金融海嘯期間,中碳EPS(每股稅後純益)還超過三元,是獲利相當穩定的公司。同時,每年配發的股利約有當年獲利的七五%,股東有豐厚的股利收益。

如今,隨著中鋼旗下的中龍鋼鐵高爐廠加入營運,以及增加介相瀝青碳微球產量,根據原料以及新廠陸續開工時程推估,中碳未來五年營收,將年年成長,獲利也會跟著攀升。

以焦炭本業來看,中鋼集團每增加一座高爐生產廠,被中碳拿來作為原料部分推算,每年約可增加十億到十一億元的營收。依照中龍鋼鐵的規畫,連同今年六月點火 的高爐,到二○一三年將設立兩座高爐。而中龍鋼鐵加入營運,對中碳的好處是營收將增加二十億到二十二億元。對去年營收四十八.七四億元的中碳來說,未來業 績可望增加四成。

至於被視為是「鑽石」產品的介相瀝青碳微球,目前年產能一千四百噸,新廠擴建完成後,明年年中起年產能將達三千噸。雖然和焦炭系列的產量相比,小巫見大巫;以售價來說,以「公斤」為單位的介相瀝青,毛利率超過五成,將是未來推升中碳獲利更上層樓的關鍵產品。

行銷網路遍布海內外

目前,中碳的介相瀝青碳微球產品,已經應用在筆記型電腦、手機上,並積極鎖定手工具與電動車領域;預估一二年起電動車需要的負極材料會明顯增加,屆時將是這項材料大躍進的契機。

國內外中碳都有固定的客戶,目前國內的客戶有能元,國外則交貨給A123以及中國的三三集團、比亞迪公司等。

從產能擴充速度來看,中碳五年內營收至少將增加五成,屆時將從去年的四十八.七四億元,躍升至七十三億元;EPS也將從目前平均每年三到五元,攀升至八元,是少數營運與獲利五年內都處在成長狀態的公司。

【彰銀、第一金】布局中國新市場業務不斷增長 盈餘亮眼隨著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訂,加上央行鳴響升息第一槍,一向價值被低估的台灣金融業,終於有機會在股價上一掃怨氣,朝長多趨勢格局發展。

而具備百年發展歷史背景的三商銀(一銀、彰銀、華銀),也因為較早前往中國設立辦事處,使得老牌銀行的價值,再度成為投資熱烈討論的話題;其中,在首批送件申請通過金管會審核四家銀行裡,更以第一金與彰銀的表現最受市場矚目。

企金業務是第一金最大成長動能首先從第一金來看,今年上半年雖然受到營所稅調降對帳上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影響,認列損失導致稅後純益下滑,僅繳出二十五.一七億元的成績單。

不過,寶來證券研發部認為,隨著國內景氣持續成長步伐,第一銀在中小企業放款上比重同步增加,再加上目前央行已展開升息循環,皆有助於改善未來淨利息收入成長,成為未來重要的獲利成長動能。

今年一到五月第一銀行放款成長四%達一.二兆元,主要受到中小企業放款成長九%與企金放款成長八%推升所致。

寶來證券研發部認為,考量目前第一銀行活存占整體存款比重達五四%,反映央行升息所產生的資金成本影響,並不會比放款來得快;因此預期在第三季財報裡,即 可立即見到利差上升至一.一%,至年底亦可維持增加至一.二%,預估可創造全年淨利息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九.七二%達一八五億元,已回到金融海嘯前的獲利 水準。

此外,第一銀行逾放比上半年已自原本一.三七%下滑至一.二%水準,呆帳覆蓋率亦從七五.七五%提高到八三.○三%,顯示資產品質有越來越好的趨勢;加上 今年沒有因應三十四號公報提存呆帳的壓力,因此預估全年呆帳費用可控制在六十億元水準,創造稅後純益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五七%的七十一.三億元,EPS可望 繳出優異的一.一三元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銀行除了體質改善、獲利動能恢復,以及擁有登陸題材的發展空間之外,積極辦理都更案創造業外收益,亦是第一金不可忽略的重要投資價值。

第一銀行副總經理周伯蕉指出,去年考量資產活化策略,將北市北投分行辦理都市更新;以當地每坪行情四十萬元推估,完成都更後可望替第一金創造二十億元的潛在收益,貢獻EPS達○.三元以上,這正是老牌銀行價值的最佳顯現。

彰銀即將西進中國設分行

大華投顧亦針對彰化銀行的投資價值分析,做出「評價可向公股金控看齊」的結論。雖然彰銀上半年稅後純益同樣受到營所稅調降影響,僅繳出二十四.三億元的成 績;但是在排除認列損失因素下,稅前純益卻已達到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九七%的四十七.八億元;成長動能最主要便是來自資產品質改善,與核心業務的穩健表 現。

除逾放比明顯下滑至○.九七%、呆帳覆蓋率提升至一二五.四七%外,淨利差亦回升到○.九五%;預期今年可望穩健復甦至一%以上水準。此外,在手續費收入上也較去年同期成長了四○%,皆顯示彰銀擁有不輸給其他公股銀行的基本面條件。

此外,彰銀已獲金管會核准西進中國設立分行,預估最快明年第一季正式設立。考量其歷史經驗擁有良好的客戶基礎,及中小企業放款市占率已有六.七三%,位居同業第七的地位,皆有助於未來業務發展,達成首年獲利的目標。

最近新燕土地標售案,可望帶來獲利挹注,大華投顧預估彰銀今年便能進帳達三十六億元水準,因此預估今年EPS可達亮眼的一.四四元水準。

除了基本面改善,日前財政部長李述德拋出將進一步推動公股銀行合併,讓關大戶聞到不尋常的味道。目前市場猜測最有可能優先推動的是台企銀和彰銀,不過關大 戶認為,彰銀、第一金和華南金,未來如果能「三合一」,將成為台灣具「重量級」的金融機構,而外資也會因此被迫增加持股,屆時股價勢必會有不平凡表現。

三商銀的體質大幅改善、股價偏低公司名稱 分行家數 逾放比率(%) 呆帳覆蓋率(%) 股價淨值比(倍) 今年預估稅後盈餘(億元) 今年預估EPS(元)第一金 189 1.20 83.03 1.1 71.3 1.13 彰 銀 179 0.97 125.47 1.1 89.2 1.44 華南金 182 1.48 87.00 1.1 53.9 0.89 比IT產業大三倍的市場 電動車將於2012年爆發IT產業的崛起,讓台灣的電子科技業風光了20個年頭,節能減碳產業將是最有可能再創下一波台灣科技盛世的趨勢產業;而這其中, 產值大、成長潛力強、和先進國家技術差距不遠的電動車(包含純電動車、油電混合車),更是未來的新興產業。

發展百年的汽車,其實是比IT產業產值大三倍的產業,不過,自從內燃機以後,汽車產業並沒有革命性的技術創新,直到近年來,鋰電池在能量密度與成本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電動車才能在近一兩年實現商品化。

目前各國政府也開始投入巨大資源扶植自己的電動汽車產業,中國政府6月底公布在20個試點城市,推行購買電動車,每輛補助人民幣6萬元,補貼後的車價,和 汽油車差距不大;美國國會日前也表決通過一項20億美元補貼法案,目標是3年內推動在美國境內有40萬輛電動車上路。

產業情報諮詢公司Frost & Sullivan預估,2015年全球電動車出貨量可達123萬輛的規模;2020年,電動車出貨量估計將占汽車市場的7%。如果樂觀一點,市占率還可以 達到12%,將帶動車用鋰電池、動力馬達、電源管理系統等關鍵零組件以及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離膜、電解液、稀土等關鍵材料的大成長。

雖然電動車長期前景看俏,但研究機構麥肯錫也指出,充電基礎設施、電池技術和標準化為電動車普及速度的三大要素,由於上述三大要素都需要時間克服,再配合新車款的上市時程,電動車第一波爆發期,應在2012年左右。

(陳翊中)

四大國有銀行之外的最佳中國銀行中國交銀在匯豐改造下重生中國各大銀行向來是全球資金的最愛,不但外資多年來亟欲參股,北京政府資金如社保基金、匯金公司歷年加碼股市,也都是選定國有銀行股進行交易。

只是銀行股雖然夯,但焦點往往集中在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之上,事實上,中國交通銀行早已由商業銀行轉為國有銀行,且目前政府持股偏低,未來有更大的注資空間,加上匯豐集團長年的體質改造,投資價值可說冠絕中國銀行股。

1986年交通銀行恢復設立時,仍是以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為主體的一家中小型銀行,當時主要政策在吸收私人資金與外資,但隨著交通銀行日益壯 大,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第五大銀行,其監管單位更在今年2月由中國銀監會監管二部轉入一部,表示北京政府已將交銀列入國有銀行的政策規畫藍圖內。

銀行為百業之母,對於這個掌管資金融通的最重要管道,北京政府一向施行國有銀行的「絕對控股」政策,以中農工建四大銀行為例,國家持股都超過六成,目前交 通銀行公股僅39%,不但未達過半數的絕對控股地位,與四大銀行相比,更有高達20%以上的落差,未來政府注資空間可說相當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通銀行的股權結構中,第二大股東是匯豐控股,匯控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在入股交通銀行後,不但協助交通銀行建立各項風控監管與業 務系統,更為交通銀行帶入海外高資產淨值客戶。自匯豐銀行2004年正式入股之後,交通銀行業績連年成長,目前已經成為中資銀行股中獲利能力最強的銀行。

目前交通銀行定於8月19日公布半年報,今年上半年,交通銀行透過減少低收益率貸款(如票據融資)和增加高收益率貸款(如中長期貸款)來提高獲利能力,彭 博社因而預估交通銀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將出現年化31%的高成長,優於其他大型行庫,交通銀行已成為中資銀行的投資首選。 (劉有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90

看大股東持股成本與股息政策挑選個股以關大戶致富心法嚴選當前好股

2010-8-9 TWM




透過關大戶的絕對低價投資法,在當前股市中能夠找到不少大股東仍被套牢的金融股,在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後,這些低價標的值得追蹤。

此外,每年穩定配息的高股息傳產股,也是投資人長線投資的好標的。

撰文‧周岐原

「會買股是徒弟,會賣股才是師父。」這句股市名言,充分表達賣股時機的重要性。然而,即使適時退場,獲利程度往往不是由賣出價格決定的,反而在買入時就已決定。也就是說,買進成本才是左右投資股票能否賺錢的關鍵。

投資經驗長達二十多年的關大戶,就利用「股價低於大股東成本」這一記簡單招式縱橫股海,為自己賺得二億元的可觀財富。由此可以看出,跟隨大股東腳步行動,進而發現股價被低估的標的,確實是長線投資者重要的參考指標。

讓大戶為自己抬轎

《財訊》雜誌創辦人邱永漢曾說,「股票獲利,是耐心的報酬。」以台股來說,大幅崩跌的歷史經驗幾乎每十年會重演一次,當風暴來臨時,投資人若能做好基本研 究,確定公司沒有倒閉或下市的危機,那麼盡量壓低買入價格,便可避免在「你丟我撿」的資本市場中,成為大股東高價倒貨的對象。

進一步看,透過觀察籌碼面的價格趨勢,幾乎篤定能帶來獲利,甚至能賺到數倍的價差。因此,學習如何研判一檔股票的「絕對低價」,是投資人該好好練習的功課。

衡量股價的高低程度,資本市場最常用的工具就是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數據。但四十五歲才開始做股票的關大戶,將這些指標全數捨棄,專心從研究大股東投資成本著手,得到驚人的績效。

關大戶的核心理念是,散戶對公司經營實力、獲利前景的了解,絕對不如公司大股東;但散戶只要在股價劇烈下跌時,用低於大股東的成本買進,那麼就等於搭上必勝列車,讓大戶為自己抬轎。

還有一種情形,是當上市櫃公司引進策略性投資人時,私募的成本價格是公開的。只要在公司體質完成調整、獲利能力開始顯現前,用低於私募的價格吃貨,也能達到「絕對低價」買進的效果。

當前,大盤的位置比十年線所在的六千三百點高出甚多,更有許多個股持續大漲,想找到股價低於大股東成本的標的,已頗不容易。

但換個角度,從歷來公司透過私募、引進策略性投資人的價格來看,還有許多金主正被套牢在高點。透過這個方法找到的特定標的,可作為投資人選股的比照參考。

低於私募價格的好標的

若從低於私募價格的條件來篩選個股,可發現金融股是上榜家數最多的產業,族群性相當顯著。

過去曾有許多金融股,引進國外避險基金或壽險投資,然礙於國內金融政策變遷,及○八年猝然爆發的金融海嘯,金融股互相整併、出售的進度並不順利,這些意在獲利的資金,只好繼續停泊。其中,就有許多投資案的大股東,至今仍處於套牢狀態。

從一般散戶角度觀察,這些股價低於大股東成本的個股,顯然存在著超額利潤;如果能擇優買進,以兩岸金融業開放的潛在機會,加上金融股長期股價盤低累積的爆發力,長線持有的利潤,將以倍數計算。

例如國內的老字號行庫彰銀,就是這波金融股大漲的領頭羊之一,即使近來股價由十二.三元爆量漲到十七.四元,足足漲了四成;然而在大股東的眼裡,這筆投資還是嚴重套牢,原因是台新金控在○五年吃下的彰銀二二%股權,是以每股二十六.一元高價買進的。

即使以波段高點計算,目前股價仍只有台新金出手成本的六折。由於大股東套在高點,加上彰銀被金管會列為可率先設置對岸分行的四家金融機構,投資人趁回檔布局彰銀的風險,確實小得多,未來上檔也有龐大的想像空間。

另一方面,台新金自己也算是被低估的標的。○六年入股台新金的日本野村證券及新橋資本,買進的成本是十八元,這和目前的十四元股價還有一段距離,投資人也可觀察。

在金控股中,日盛金與兆豐金值得留意。當初看上日盛金的日本新生銀行,在○六年投資一百億元,因減、增資影響,原始成本為七.二五元,仍比目前約五元的股 價高出近五成。另外與建群投資吃下的增資股則定在四元,只獲利二五%,也還沒達到滿足點。對照日盛金月KD值出現突破、即將逼近五○臨界點的情況,股價表 現大概還沒走完。

至於兆豐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買下一五%股權的中信金,成本價約在二十二元,如今股價僅十九元,也比大股東成本還低,未來走勢同樣值得追蹤。

除了金控股,銀行股中與兆豐合併不成的台企銀,目前股價仍不到兆豐買進的成本價。此外,私募基金進駐的萬泰銀、大眾銀和安泰銀,都在大力調整體質;今年第一季大眾銀和安泰銀的營運,更是率先回到獲利的行列。以這三家銀行大股東尚未回本的情況來說,爆發力相當可觀。

關大戶心法其中一個原則就是不買電子股,只投資產品簡單、股東能夠徹底了解的傳產、金融與中概股。儘管如此,投資人還是能在眾多電子股中,篩選出現價低於大股東成本的例子。擅長操作電子次族群者,也可將找到的標的當作參考。

例如聚光片廠嘉威,當初被友達入股的價格是三十五元,但目前股價才三十元不到;更明顯的例子是受華映資金挹注的矽創,當初私募價格高達七十五元,目前股價才五十四元。

至於引進華碩及仁寶集團資金的類比IC公司迅杰,當初認股成本是在五十元,如今股價約五十五元,比大股東的買價只多一成,未來若跌破五十元,也可算是不錯的買點。

買進成本比大股東低,需要長時間耐心等候才能驗證投資眼光;相對地,為了穩健獲利,關大戶也透過投資高股息的標的,每年穩穩收取現金股息。

例如,關大戶持有熱門的未上市股上海商銀,除了今年配發二.五元股息,還是連年配息的優質標的,如此長期持有下來,也能賺到可觀的股息收益。

不碰電子股 選高股息個股關大戶選擇高股息標的的原則是,產品應有獨特的競爭利基,且股利政策最好以配發高現金為主。在此原則下,長年配發穩定股息的大統益、永記、中碳、台橡、明安、豐泰及中保等,可以考慮投資。

綜觀這些高股息傳產股,可以發現二大共通特色,就是產品具有獨特性,又能保持穩定的獲利能力,因此才能在利基市場中生存,並配給股東優渥的股息收入。

例如具有寡占性的中興保全,在國內市場競爭者不多,因此能占有近六成比率,是最大的保全業者。而中興保全的配息水準不錯,近四年來每年都配發至少三元的現金股息,算是一檔相當穩健的定存概念股。

生產油漆塗料的永記造漆,也是一家長年配發高股息的老牌傳產公司,每年的股息都在二元左右;即使是金融海嘯當年,仍配息一.八元,獲利能力頗為穩定。

近來永記為了進一步擴大產品出海口,已經與台船合資成立台船防蝕科技,目標是切入每年近百億元的塗裝市場。未來投資效益能否為股東帶來更大的股息收益,值得持續追蹤。

關大戶致富心法嚴選

股價接近大股東成本的標的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大股東 大股東每股成本(元) 第一季稅後

EPS(元) 收盤價

(07/30,元)

1441 大 東 陳建州等 6.25/5.90/5.80 -0.04 7.28 2801 彰 銀 台新金 26.12 0.29 16.90 2834 台企銀 兆豐金 12.68 0.09 9.47 2837 萬泰銀 奇異資融 14/私募16 -0.66 7.10

奇異資融、

SAC 13.26

2847 大眾銀 凱雷 17.00 0.13 7.71 2849 安泰銀 隆力集團 21.00 0.42 12.25 2884 玉山金 保誠集團 20.00 0.29 14.85

淡馬錫 21.00

2886 兆豐金 中信金 22.00 0.36 19.15 2887 台新金 新橋資本 18.00 0.36 14.30

野村證券 18.00

3557 嘉 威 友達集團 35.00 0.08 29.60 4703 美克能 寶嘉機構 7.50 0.09 7.37 5432 達 威 所羅門集團 3.80 0.15 3.99 5820 日盛金 新生銀行 22.80 0.12 4.99

新生銀行、

建群投資 7.68

6243 迅 杰 華碩、仁寶集團 50.00 0.74 53.10 8016 矽 創 華映 75.00 1.16 54.60 8941 關 中 頂新集團 11.00 -2.11 11.60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

關大戶致富心法嚴選

長年穩定配息的傳產族群

公司代號 公司名稱 98年度

股息(元) 第一季

稅後EPS

(元) 前六月

累計營收

(億元) 累計營收

年增率(%) 收盤價

(07/30,元)

1232 大統益 3.00 0.96 72.2 4.6 38.90 1465 偉 全 0.50 0.24 6.6 5.6 14.50 1717 長 興 2.20 0.53 93.3 32.5 31.90 1723 中 碳 5.60 1.79 37.3 85.2 96.30 1726 永 記 2.50 1.22 29.3 13.3 43.60 2103 台 橡 3.20 0.99 73.3 53.1 46.55 2412 中華電 4.06 1.24 917.7 1.6 67.90 3045 台灣大 5.03 1.21 288.0 1.4 63.20 8924 大 田 2.50 0.48 21.8 37.5 41.70 8938 明 安 3.60 1.56 52.0 34.2 57.50 9910 豐 泰 1.80 0.81 58.1 15.9 28.90 9917 中 保 3.00 0.95 28.9 0.0 49.10 資料來源:財訊智庫、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91

关注企业员工持股 找寻投资机会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8202.html

没有什么能比公司的内部人员(包括大股东、董事、高管等)正在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更能证明一只股票的价值。内部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认为公司股票的价格被低估了,并且最终它会上涨。”彼得·林奇在他对理想公司的最重要的13个特点中如是说道。

一般来说,当公司内部人员疯狂地购买本公司的股票时,从短期来看至少可以肯定这家公司在未来的半年内不会破产。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公司又有另外一个 重要的优点:当内部管理人员自己拥有公司的股票时,如何回报股东就成了优先考虑的事情。特别是当某家公司的股票在本公司的内部人员购买后就出现价格下跌, 那么你就有机会用比公司内部人员更低的价格买下它,这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对于内部人员卖出本公司股票,林奇认为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持有同样观点的有“欧洲股神”之称的富达国际投资集团的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他在投资时,参考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企业内部人员的股票交易,它可以从侧面验证其他信息,能够显示公司业绩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

股票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场所。虽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但有价值的信息来源的成本仍然较昂贵,加上噪音的因素,使得甄别信 息的真伪似乎都变得比以前困难许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公司内部人员最了解上市公司现状和未来发展,他们交易自家公司的股票,等于向一般投资者公开了不易 获取的有价值的信息,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种信息都释放了内部人员对公司股票的价值判断,通常被市场解读为市场走势的先行指标。

虽然内部人员买入本公司股票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但有些时候其买进公司股票的行为,并不能简单地被认为就一定是股票马上见底的信号。2008年美国 金融危机发生后,A股市场从2008年9月底到2009年年初有众多上市公司内部人员较大规模地买进了本公司股票,从这次内部人员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过程来 看,他们对于时点的把握并不见得都很准确,特别是在2008年9月开始买进本公司股票的内部人员,之后还承受了股价在10月份二次探底的风险,直到11月 初国家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后,市场才开始重新步入上升通道,并在2009年又迎来了一波小牛市。

通常来说,公司内部人员购进本公司股票是基于公司内在价值与当前股价的比较判断而决定的,只有在判断公司价值没有被市场合理评估时,且跌到心理价位 时,他们才会自购股票。但另一方面,股市又是一个掺杂着复杂心理交易过程的场所,短期内在心理因素主导投资者交易行为的状况下,常会出现非理性行为,这个 时候股市是投票器而非称重机,尤其在类似于2008年次贷危机这种“黑天鹅”事件发生之时,更是如此。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无论如何,如果内部人员较大规 模地买入本公司股票,都是值得关注的一个信号,说明以公司内部人员为代表的长期投资者认为股票估值已经开始见底。

当内部人员卖出公司股票时,或许是他们希望将投资收益落袋为安,特别是对那些持有大量公司原始股票的创始人来讲,在股价表现良好时,他们会逐步减少 持股,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林奇也认为对内部人员一卖出公司股票就作出反应是很愚蠢的。在正常情况下,内部人员出售本公司的股票并不是公司遇到麻烦的一 个信号,也未必就是市场见顶的充分条件,他们有很多理由可以卖出自家股票。但是,如果一只股票大幅度上涨几倍之后,内部人员在大量卖掉自己的股票时那就要 多加关注了,特别是大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卖出股票,变成一种“群体性”的行为时,这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很值得警惕的信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85

央企將全部整體上市 國資委擬設直屬公司持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1-2-28/0MMDAwMDIyMjc0MA.html

被稱為中國經濟命脈資產的央企,不久的將來絕多大數將以「公眾公司」的身份在資本市場上集合。

按國資委的部署,未來除個別特殊的功能性央企如軍工企業外,所有央企特別是競爭性央企都要走整體上市之路。

國家國資委副主任邵寧2月18日對本報記者透露,關於下一步國有大企業改革的方向,國資委的思路是:20年後,甚至10年、15年後,所有央企都將成為「徹底多元化,徹底資本化」、「不附帶任何存續公司和母公司」的上市企業。

「推動央企整體上市是國資委目前的一項核心工作,」邵寧說,現在沒有一個企業像前幾年那樣去分拆上市,所有央企的上市工作一律按照整體上市的思路展開,所有企業至少要做到主營業務上市,這樣,上市公司有非常完整的業務鏈,有獨立發展的能力。」

據悉,為因應未來央企全部整體上市後的制度變化,國家國資委正在研究以成立直屬公司的方式直接持股上市央企。

20年前,國企改革還處在承包制的階段,產權問題是不敢踰越的雷區;10年前,國企改革圍繞企業改制和企業破產開展時,三年脫困還沒有結束;今天,依託資本市場實行公眾公司改革,成為國企改革的核心任務。

「整體上市是國有大企業與市場經濟最終融合的具體方式。」邵寧說。

「一律按整體上市的思路執行」

推動央企整體上市作為現階段核心工作的背景是,經過十多年來的改革和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小企業層面已基本沒有國企,國有資本集中到了大企業層面。

大型國企大致分兩種,一是功能性的企業,如石油石化、軍工、核電、重要資源等領域的企業;二是競爭性的企業,如快消、汽車、鋼鐵等企業。

按國資委的部署,未來除個別特殊的功能性央企如軍工企業不能整體上市外,所有央企特別是競爭性央企都要走整體上市之路。

邵寧表示,整體上市將使央企徹底融入市場經濟,「央企成為『乾乾淨淨』的上市公司後,隨時可以調整,也很容易調整。」

國資委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有43家央企實現了主營業務整體上市。石油石化、航空、電信、建材等行業的全部央企、建築、冶金、機械製造業的大部分央企都已實現整體上市。

在資本市場的選擇上,除了國內A股,國資委還鼓勵更多的央企在境外整體上市,儘管過去一些央企的境外上市曾引起「賤賣國有資產」的質疑。

邵寧表示,推動央企到境外上市,是希望把境外成熟、規範的資本市場機制引入企業內部,保證上市之前的重組和上市後的運作能夠達到國際資本市場的要求。

據悉,五礦集團目前正在籌備在A股和H股兩個資本市場實現整體上市。

邵寧還斷言,中國民營企業的市場化也將朝整體上市的方向走。

「也許20年後,你會發現,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沿著資本市場這條路走到一起了,這將是一個殊途同歸的結果。」他說。

「乾淨上市」路線圖

央企整體上市,第一項工作要進行公司的股份制改造,這一步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就已展開。來自國資委的數據顯示,我國央企及其下屬子企業的公司制股份制改製麵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目前的70%。

第二項工作是剝離不良資產、非主營業務資產。這是目前正在遭遇的難點,因為幾乎所有央企包袱都很沉重,包括廠辦大集體、歷史負債等。

對此,國資委設計了三條出路,一是「往裡走」,即改造成資產優良、具有繼續發展條件的公司;二是「往外走」,通過主輔分離將非主營業務分離改製出去;三是裝入國新控股這樣的資產管理公司。

引入董事會制度是推動央企整體上市的第三項工作。目前已有32戶央企建立了董事會試點。

此外,備受關注的央企重組也將繼續進行,以實現「進一步推進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這意味著,央企數量將會進一步減少。不過,今後央企重組將更加注重效果而不是企業數量,「80-100家」將不再是主要指標。

除了央企之間的重組,央企與地方國有企業的聯合重組也得到國資委大力支持。

國資委研究直接持股上市央企

未來央企整體走向資本市場,將引發國資管理體制的一些重要變化。

一個問題是,央企整體上市後,國資委如何實現對它的監管?

對此,國資委的對策是「探索履行多元投資主體公司股東職責」的方式和途徑。

「事實上,國資委已在悄然調整自身職能,探索新的監管機制,以適應央企整體上市後的條件變化。」國家國資委一位人士向記者介紹說,比 如,隨著央企建立董事會制度,國資委已轉變一部分對董事會履行出資人職責方式。今後,對具備條件的央企,國資委將繼續向其董事會移交原先由國資委代行的董 事會職權,包括考核、薪酬、經理人員選聘等,實現董事會「責、權、利」的統一。

當然,最引人關注的問題是國資委自身的重新定位。「央企全都上市了之後,國資委幹啥去?」市場對此有各種猜測。

對此,上述國家國資委一位人士向記者透露,直接持股上市公司也是國資委正在積極探索的模式。國資委目前正抓緊就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權試點,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國資委在去年年底成立國新公司,一定程度上也是國資委對自身改革的探索。

「國新公司持有五礦等央企整體上市平台的小額股權,將幫助國資委更好地履行自身職責。」邵寧告訴本報記者。

由國資委設立一個直屬公司擔任央企上市公司股東,在法律上並無太大障礙。上述國資委人士表示,國資委的行政定位並不適合有從事市場化活動。通過直屬公司持有央企上市公司股權,可望幫助國資委處理好行政職能與市場化企業之間的關係。

邵寧表示,也許到那時候,國資委的監管身份與股東身份需要分離。

「改革是這樣的,你只能一步一步往前看,看到的距離是有限的,有些特別遠的事情,現在說不清楚。」邵寧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2

公司地位的穩固性,長期持股的一個基石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t0hr.html

如果要長期持有一個公司(短期可能並不重要),我現在越來越看重其競爭地位的穩固性。這種穩固性在公司比較中可能較容易感覺到。

比如,霸王,面臨寶潔、聯合利華等的競爭。你把它和雨潤、雙匯一比較,就明顯感覺到雨潤、雙匯的地位要比霸王穩固得多。長期持有霸王面臨風險明顯高於雨潤(當然不是說注定失敗)。

李寧,面臨nike等的競爭,地位也不令人放心,但過去7年的歷史證明其還挺得住,能夠給人一定的信心,當然,也不是很大。

至於茅台,幾乎無法撼動其地位。

阿里巴巴,看不到強大的競爭對手,也是地位強大,發展空間還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23

質押日月光持股 加碼地產投資 張虔生家族中國煉金地圖大解密


2011-10-03  TWM




半導體景氣拉警報,全球最大封測廠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卻選在此時高呼加碼上海投資,是為拓展封測版圖,還是布局地產?大舉質押日月光持股換現金,張虔生是 為哪樁?

撰文‧梁任瑋、賴筱凡、翁書婷手指著模型,仔細向身旁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夫婦介紹,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正描述擘畫已久的封測大夢,「這十二萬平米,未來 十年我們的累積投資要達人民幣四百億元(約新台幣一八八○億元),一年就可創造人民幣五五○億元(約新台幣二五八五億元)的營收。」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 鎮,日月光上海總部就落腳於此,張虔生在台上說得激動,五萬名員工將進駐,甚至連與張江鎮毗鄰的金橋鎮,日月光也將打造一個逾百萬平米的封測園區。

那些廠房、大樓,在張虔生的致詞裡栩栩如生,但他的企圖心絕不僅止於此。他在台上沒說出口的是,兩公里外、上海鼎匯地產推的日月光水岸花園,一期建案幾已 售罄,接著還要再推二期、三期。

布局房產已久

私人名義獵地、圈地、養地跨足地產、科技的中國投資新藍圖,正在張虔生心裡成形。上海封測王國只是一個開始,張家不只想做封測生意,利潤更為可觀的房地產 投資,才是重頭戲。而且目前為止,地產投資絕大多數都屬於張家個人以及家族投資。

因此,他們需要更多資金,今年三月張虔生將手上兩成日月光持股拿去質押,以當時股價計算,價值高達七十四億元,至少質押變現四十億元,就連日月光旗下的宏 璟建設,也在近三年將七成日月光持股陸續質押。

張虔生想做的,遠比他喊的一八八○億元還大得多!

多數台灣人認識日月光,出於它是全球最大封測廠、台灣重要半導體大廠;然而,多數中國人認識日月光,卻是因為它在中國獵地、推案、蓋賣場以及大手筆造鎮。

張虔生家族從二○○一年開始成立鼎固、鼎匯、鼎榮及鼎威等公司,在中國一、二線城市積極獵地、圈地、養地。由於幾乎都以家族私人名義先卡位,儼然是中國地 產開發的一號角色。

○七年,張虔生家族就因大手筆在上海靜安區附近興建大批住宅、辦公大樓,而聞名台商圈。

有錢就拿來買地

不動產規模達一千兩百億

不僅上海,包括蘇州、杭州、重慶等地都有張家地產投資的蹤跡,最近又高調宣布在重慶與上海最精華心臟地段的投資案,一個號稱「全球最大免稅商場」,一個則 是「上海最大單體捷運共構商場」,一出手即轟動武林。

地產開發是張虔生家族老本行,早在一九九○年,張虔生母親、人稱「張媽媽」的張姚宏影,便靠著台北汐止「伯爵山莊」建案,打響宏璟建設在豪宅界名號。此 後,宏璟在台灣鮮少再有大案出現,不是張姚宏影對房地產失去信心,反之,她的企圖心更大了,看準幅員遼闊、鼓勵西進開發的中國,尤其是二線城市地方政府為 了爭取政績,更是大放利多,吸引外來資金投資。

解密張家在中國房地產推案的軌跡,最開始是跟著日月光設廠腳步走,當年的土地開發,率先在日月光工廠附近, 開發「造鎮住宅」。

這樣有利可圖?答案顯而易見。由於早年中國各地為了吸引台廠落腳,投資科技園區,紛紛祭出極為優惠土地配套措施。深諳只要有園區就會衍生住宅需求的張家, 自然沒有錯過周邊房地產開發機會,以極低的地價「圈」了不少土地。除了設廠、蓋宿舍,更重要的就是,興建以「一萬戶」起跳的大型住宅造鎮。

「如果說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是台灣的『造鎮天王』,那張姚宏影應該可以算是早年上海、杭州的『造鎮天后』!」一位台灣建商派駐上海的土地開發主管,對於 張家在中國的房地產布局下了如此的注解。

十年來,造鎮讓張家搭上這波中國房地產景氣快速飆升的列車,中國華東大規模推案,替張家創造可觀的房地產獲利,也累積了更多購買精華土地的銀彈。一位業內 人士透露,「張家的策略很簡單,就是一有錢就拿來買地。」隨著資產規模越來越大,張虔生也開始思考鼎固回台上市的可能性。後來日月光在中國投資房地產,都 以鼎固為主,光是可以開發面積就約三百萬平米,這還只是枱面上的數字,不包含張虔生兄弟以個人名義購買的土地,無怪乎張虔生日前如此公開表示:「目前庫存 土地仍有一百萬坪(約三百萬平米),市值高達新台幣一千二百億元。」

「複合式」開發法

配合政府造鎮 大舉投資商場你能想像,一千二百億元有多大?若以台灣國壽與新壽近期內部估算不動產市場分別有三千億元、一千八百億元規模。當市場還將焦點放在台灣兩大壽 險業房東國壽與新壽之際,張虔生家族在中國擁有的不動產規模,幾已可與國壽、新壽相比擬。

「我就是學台灣壽險公司的模式,當房東收房租,未來開發的商場、辦公大樓都『只租不售』。」張虔生話講得大聲,卻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張家的地產生意已經玩 到「進階版」,若說十年前張家用造鎮方式淘中國地產商機,如今,他們有更新的玩法!

從近兩年日月光的布局動作就可見微知著。上海、重慶兩大購物商城相繼開幕,張虔生背後算盤敲得可精,他很清楚,中國政府企圖重新調整經濟結構,將出口導向 轉為內需,所以,零售通路市場才是最熱門的不動產投資標的。

日月光就是看好這點,近年鼎固的房地產開發皆有一個共同特徵:「複合式」商業不動產開發。

他們鎖定地鐵站出口,興建商場結合商辦,搭配部分住宅,大推「複合式」商業不動產。理由很簡單,「因為地鐵站出口是人潮最洶湧的地段,光租金就已立於不敗 之地,只要這些大樓持有不賣,未來不動產增值的空間,將比過去買進土地興建出售,僅賺加工財的利潤還豐厚。」業內人士說。

其實,台灣諸多集團近年的中國獵地策略不出這一套,打著配合當地政府都市開發的正常管道,大舉參與商場投資,抑或進駐科技園區設廠,都有機會搶先取得核心 地區開發權。「當然,他們多數會說,是配合當地政府造鎮、做都市開發,這也是潛規則之一。」為了提升鼎固帳面價值,未來中國住宅造鎮將不再是鼎固事業的重 心,收益型不動產已是張虔生家族著力最深的版圖。鼎固甚至將於上海興建類似台北一○一的超高摩天大樓,且只租不賣,因為張虔生要用時間好好養肥這些金雞 母。

張家的中國獵地成績多可觀,看鼎固公開說明書就知道。截至去年底,鼎固存貨與投資性不動產帳面成本約新台幣五一六.二億元,以鑑價公司報告來看,這些資產 市值高達一一一○.五億元,假設鼎固去年底處分資產,扣除所產生的增值稅等相關稅負及銷售費用二四三.一億元,其未實現利益就有新台幣三五一.二億元。

一旦張家百分百投資的鼎固順利上市,未來起碼可享有三大好處:其一,向銀行融資將更加容易,可達快速擴大規模之效;二來張虔生家族可透過釋股回收部分投 資;其三,可坐享股票溢價利益。

目前鼎固推案重心集中在中國三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及重慶,與周邊地區進行房地產專案的開發,預計總投資額將達到新台幣一千億元以上。相較於鼎固中國布局既 深且廣,宏璟建設近年營運規模卻反向萎縮,未來主要營收來源都寄望在新北市土城一萬二千坪的商業區土地開發,總銷金額約一百億元。

這塊土城萬坪土地原來是美商OAK廠房,後來由宏璟買下,因地點鄰近捷運海山站,交通便利性大幅提高。宏璟歷經六、七年規畫與申請土地變更,終於在日前核 准通過為商業區土地。公司預計今年底前動工興建為七棟住商大樓,還要興建一座小型的購物中心,可滿足周邊居民的消費需求。

此外,宏璟位於台北市延平南路城中段土地,因鄰近博愛特區,也將規畫為高級住宅大樓,將等房地產景氣轉佳推出;另外位於新北市新莊副都心的土地也在規畫當 中,隨著台北市土地取得困難度愈來愈高,宏璟也打算跨足都市更新領域,增加土地開發來源。

隨著張家個人、日月光在中國轉投資的土地開發案愈來愈龐大,張姚宏影將房地產事業交給次子張洪本打理,加上張家第三代陸續學成歸國,張家房地產事業接班人 也開始浮上枱面。像張洪本兒子張能耀已是鼎固總經理,這兩年他親自參與多項商場與辦公大樓案,也展現獨當一面的架式,「很多事,長輩都還是有指導。」張能 耀客氣地說。

此外,張虔生兒子張能傑,同樣也主攻中國房地產,負責北京鼎好商城業務。唯有張洪本大兒子張能超,憑著在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的經驗,進入日月光幫忙。

第三代投入地產

本業市值近十年無大成長

儘管張家在中國地產經營有成,且遍地開花,創造驚人利潤不提,還將返台掛牌上市。然而日月光近十年市值幾無大幅成長,股價也從百元翻落,僅剩三十元不到。

封測本業之於張家來說,其實已像雞肋,既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但這不代表日月光對張家而言就沒有價值,台廠赴中國投資,享有土地、賦負優惠是枱面上常有 的事,枱面下見不著的土地優先開發權,更是潛規則之一。所以,張家仍持有日月光約兩成股權,也不是壞事,雖無實質利益,卻有潛在意義。

以張虔生家族沉浸地產數十年的經驗,未來鼎固一旦順利掛牌,以張家擅長的財務槓桿、翻騰股海的老到經驗,是否進一步整合旗下「鼎」字輩地產投資公司,成為 日月光集團事業的另一大樑柱,值得觀察。

如果以鼎固股東結構來看,張虔生、張洪本兄弟各持有三○%,其餘則由張洪本名下Great Sino開發公司,與張虔生控股公司The Elite各持有兩成,等於近十年張家在中國地產開枝散葉的成果,日月光股東幾無法共享,更別提能沾上邊。

至於鼎固申請回台上市,也看出張家亟欲籌資,擴展中國房地產投資,但最後能否回饋到股東身上,與之共享,就不得而知了。

10年有成!

張家中國地產市值近1111億元

地點 北京 重慶 上海

建案 鼎好電子商城 日月光中心廣場 上海日月光中心廣場、御華山、宏嘉大廈、春申麗園、伯爵天地(崑山)、嘉定案、盧灣案項目 複合式開發案(商場、商辦等至少4棟) 複合式開發案(住宅、商辦、商場、停車場等至少5棟) 複合式開發案(商場、商辦、住宅、停車場等最少19棟)推估市值 181.2億元 159.5億元 769.8億元註:此為鼎固控股資產部分 單位:新台幣 資料來源:鼎固控股公開說明書求資若渴!張家質押日月光持股換現金職稱 姓名 設質股數(億股) 占持股比率(%) 職權人董事長 張虔生 2.4 20.65 台北富邦、台灣工銀、國泰世華、台銀總經理 唐和明 0.015 89.65 永豐商銀副總經理 陳昌益 0.007 34.48 中信商銀監察人 宏璟建設 0.54 73.02 國際票券、新光銀、台灣工銀等

註:數據為今年8月資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65

持股只需盯着五大方面 laoba1梁军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15.html

股價的波動常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企業也並非線性發展,持有股票過程中會受到無數因素的影響,股價的大幅下跌、對宏觀經濟的擔憂、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都會 動搖持股的信心。投資過程中如果過度關注細節,會迷失方向無所適從,而且導致情緒大起大落。其實持有股票只要持續關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市場空間、盈利能 力、估值、管理層與大股東誠信,如果這五個方面都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就根本無需考慮其他任何因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持股。

 

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對於企業長期穩定持續發展是最重要的,一旦核心競爭力發生較大變化,就是可以考慮放棄的時候。

市場空間

擁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如果在一個發展空間有限或者不斷縮小的行業,即使能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其發展速度可能也會比較有限。當然這個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雙匯所在行業增速未必很高,但行業集中度可能大幅提升,則企業仍然有較大上升空間。

盈利能力

再大的市場空間,再強的優勢,如果行業整體盈利能力低下,或者由於競爭環境日益惡化,都會導致企業盈利能力不強,甚至微利。可以通過ROA和ROE兩個指標評估企業和行業的盈利能力,當這兩個指標出現持續性的下降時就需要警惕。

管理層

管理層和大股東的誠信十分重要,如果這方面出現較大問題,則可以一票否決。

估值

持有股票期間對估值的跟蹤並不是特別重要,除非股價被嚴重高估。

 

梁軍儒2011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8

中信國健衝刺IPO 蘭生股份持股等待「收割」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1/3NMzA4XzM5MDA3Nw.html?pc_hash=WF5vB6

一直被傳上市在即的上海中信國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國健」)日前公示了上市環保補充核查意見函。意見函的發布似乎預示著其離登陸資本市場的日期越來越近。若公司本次能闖關成功,作為其股東之一的蘭生股份將獲得豐厚的投資收益。

根據上海環保局近日發佈的消息顯示,本次補充核查範圍為中信國健和控股子公司上海抗體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補充核查時段為2011年1月至9月。經核查,核查範圍內企業基本符合上市公司環保要求,中信國健通過環保補充核查。

據 瞭解,中信國健為國內抗體類生物醫藥的領軍者。自2002年創建以來,中信國健已成為國內抗體類生物醫藥企業的領軍者,提供覆蓋抗腫瘤、移植、自身免疫系 統等重大疾病領域的靶向藥物。目前,公司主營業務為生產注射用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凍乾粉針劑)和注射用重組人白細胞介素 -11(凍乾粉針劑);正在研製、臨床和銷售的抗體新藥達十多個,填補了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多個空白。其中,現已上市的產品有3個,分別是益賽普(抗體融 合蛋白)、欣美格(注射用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和健尼呱(重組抗CD25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注射液)。

中信國健由中信集團和蘭生國健藥 業共同出資成立,中信集團佔比51%,蘭生國健佔49%。據報導,經過幾輪增資後,中信國健目前的股權結構為:中信泰富持股比例為43.42%,蘭生國健 持股41.69%,健唯達和健益康分別持有1.81%和1.29%股權,蘭生股份持有0.73%股權。由於蘭生股份持有蘭生國健34.65%的股權,因此 蘭生股份合計持有中信國健15.18%的股權。若中信國健本次闖關成功,蘭生股份將收穫豐厚投資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4

知音傳媒十年上市路:資產結構 高管持股成絆腳石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6605/


「(目前上報的上市材料中)公司高管都沒有股份,因為國家政策不允許。」3月29日,一位接近湖北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知音傳媒」)的人士說。

此前證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知音傳媒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處於初審之中。若成行,其將成為國內期刊第一股。

知音傳媒上市保薦人為長江證券,會計事務所為眾環海華會計師事務所。在歷經資產剝離和高管持股、退股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波折後,知音傳媒終於開始向資本市場邁進。

高管持股方案被否

以3萬元和一輛板車起家,歷經27年耕耘,知音傳媒一舉成為國內期刊界老大。高管持股,始終是其IPO繞不過的坎。

2011初,知音傳媒董事長胡勳璧曾公開表示,隨著公司實際控制人知音集團改制工作的全面完成,下一步將向證監會上報上市材料,力爭當年底在A股實現上市。

然而,這項被知音集團當作重中之重的工作,卻未能在當年如期完成。

「本來計劃在去年就完成登陸A股的計劃,被拖到了今年,這個殼其實就卡在高管人員持股問題未獲批所致」。一位知音內部中層管理人員透露。

記者手頭掌握的一份高管持股計劃書顯示:按照知音傳媒當初的設計,高管持股人員確定為中高層的13個管理人員(自然人),他們共同持有湖北知音文化 投資有限公司3.633%股權。在管理構架上,知音集團控股知音文化,知音文化和其他戰略投資者共同持股知音傳媒。管理層通過持有大股東知音文化的股份, 從而間接持有擬上市公司知音傳媒股份。

據記者瞭解,當時設計的知音集團管理層在知音文化持股具體比例為:胡勳璧0.6485%,雷一大0.454%,周未水0.386%,關前 0.318%,陳遠祥0.318%,錢鈞0.318%,柯洪斌0.2225%,李靖0.2225%,陳昕0.15575%,王應鯤0.15575%,王玉 主0.15575%,高英雄0.15575%,郝培文(知音主編)0.1225%。

資料顯示,上述高管中,除了集團公司高管外,其他相關人員分別為《知音漫客》、《新週報》、《知音》雜誌等多位採編體系高管。

上海一家證券公司投行總監稱,如果上述方案一旦通過,則意味著知音傳媒將首開國內傳媒上市公司管理層激勵先河,具標本意義,「這也是業界對知音IPO抱以熱切期待的原因」。

不過,儘管有湖北省主要領導鼎力支持,知音傳媒完全是市場化媒體、系管理層從小做大等優勢,其高管持股方案,仍未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擔心這個口子一開,申請特批的會越來越多。」

由此,知音傳媒2011年上市之路擱淺。

2011年12月9日-12月19日,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的一項項目編號為HC1112090003的《湖北知音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收購湖北知音 文化投資有限公司3.633%股權公示》顯示,根據湖北省財政廳鄂財教復字[2011]1212號文件要求,湖北知音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按原價收購胡勳璧等 13位自然人持有的湖北知音文化投資有限公司3.633%股權,並按銀行同期存款利率(一年定期)進行補償。據該項公示現實,此次收購的價格為 2116.9萬元。

據湖北華中文化產權交易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按照證監會「不允許文化企業高管持股」的要求,去年底,知音傳媒集團委託該所發了此項公示,並通過場外資金結算的方式將這筆資金退回相關持股個人。

清障後,知音傳媒上市驟然提速。

從動議到正式向證券監管部門報送材料,知音的上市之路歷經10多年。「知音上市可以說是『醒得早,起得遲』」。一接近知音集團高層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知音傳媒控股股東知音集團前身是《知音》雜誌社,該雜誌創辦於1985年1月,發展至今,知音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家下屬9刊2報,1個網站和1所學院的集團公司。其中其核心期刊《知音》雜誌最高月發行量達600餘萬份,居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5位、國內雜誌排名第2位。

在國內原創期刊類雜誌市場下滑之時,知音集團旗下另一核心期刊《知音漫客》異軍突起,月發行量達到520萬冊,一舉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漫畫雜誌,僅次於日本的《週刊少年Jump》和《週刊少年Magazine》。

2006年8月, 湖北知音傳媒集團獲批組建。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知音集團總資產達到7.92億元、淨資產6.42億元,年經營收入3.59億元,淨利潤0.77億元。

從上世紀90年代萌生上市意向,到2005 年前後正式啟動上市工作,知音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06年知音集團止步港股上市。

在短暫休整後,知音集團調頭轉向國內,剝離旗下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等非主業資產,引進湖北省內的福星集團及黃鶴樓投資等戰略投資者,成立知音傳媒,接受上市輔導。

據知情人士透露,知音集團旗下雖然刊物眾多,但能帶來較大利潤的刊物並不多,除了《知音》雜誌、《新週報》和《知音漫客》三大核心期刊外,其他期刊 要麼處於年盈利數萬元到幾十萬元的微利狀態,要麼處在虧損狀態。另有消息稱,《知音》雜誌的銷量在近幾年也呈現下滑,目前月銷量維持在300萬-400萬 份左右。

不過,知音動漫則開始發力。2011年,知音動漫公司(主要業務為知音漫客系列)實現產值5.8億元,盈利近7000萬,較上年同期增長2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1

管理層持股 上藥股東會小股東的白日夢?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wMMzA3XzQ0NTgwMw.html

21世紀網 5月31日召開的上海醫藥2011年股東大會,並沒有改變現在上藥的任何局勢。提前公示的17項議案——包括備受關注的罷免前董事長呂明方和任命新任董事長周傑的議案,全部高票獲得通過。

當天,21世紀網全程圖文直播了漩渦中的上海醫藥2011年股東大會實況。現場不少小股東非常憤怒,直接指責和質問上海醫藥管理層,並要求前董事長呂明方回歸,但最終仍無力回天。

最後,董秘韓敏宣讀議案表決結果時,現場小股東嘆氣:「小股東有什麼用,還不是他們說了算。」

不過,現場小股東除發洩憤怒之外,仍出於愛護公司,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一位上藥老股東蔣先生最終對候任董事長周傑放棄了質問,轉而言辭懇切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董事長候選人你好,我現在想說一點,你應該從二級市場上買入上海醫藥股票,長期持有,你不持有公司股票,無法給全國股東信心。

此發言,贏得在場多位股東熱烈掌聲。

面對蔣先生的要求,主持召開會議的上藥副總張家林表示:「去年以來,我們已經先後兩次增持上藥股份。」

但蔣先生再次聲明:「不是要你們公司增持,是要董事長個人買入,並長期持有。」

這位蔣先生所要求的,正是管理層持股,與廣大中小股東共擔風險,共享利益。

當場,上海醫藥管理層並未繼續給出答覆。那麼蔣先生的這個提議,可行性究竟有多大?

數據顯示,上海醫藥高管報酬近兩年才得到顯著提升,前期高管薪酬並不高。2006年至2010年,上海醫藥管理層報酬合計分別為267.65萬元、354.73萬元、294.16萬元、367.32萬元、462.95萬元。

2011年,上海醫藥實現H股上市,管理層報酬亦出現大幅增長,11位在上海醫藥領薪的高管薪酬合計達到1226.76萬元,其中總裁徐國雄領薪最多,為306.22萬元。

「雖 然管理的國有資產數額龐大,而且這幾年國有企業的管理層薪水也開始向市場接軌,但是要國有企業管理層,動輒如民營企業股東一樣,掏出一個億買公司股票,是 很不切實際的。」分析人士指出,「另外,國企的董事長基本都是正局級幹部,不是企業家,今天是董事長,明天說不定就調走了。」

既然國有企業高管自己掏錢持股行不通,那麼,一個老話題重新浮上水面:股權激勵可不可以?

現實中,國有企業管理層股權激勵的道路也充滿曲折。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2008年6月公佈的《關於規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徵求意見稿)中,有兩個規定,直接使得國有企業股權激勵面臨困難。

其一,上市公司授予激勵對象股權時的業績目標水平,應不低於公司近3年平均業績水平及同行業(或選取的同行業境內、外對標企業,行業參照證券監管部門的行業分類標準確定,下同)平均業績(或對標企業50分位值)水平。

其二,上市公司激勵對象行使權利時的業績目標水平,應結合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和自身戰略發展定位,在授予時業績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並不得低於公司同行業平均業績(或對標企業75分位值)水平。凡低於同行業平均業績(或對標企業75分位值)水平以下的不得行使。

國務院國資委的這個要求並不低。因此,此前上海國資系統,僅有光明乳業和上海家化實行了股權激勵,上海建工、上港集團、上汽集團3家的激勵方式選擇的是成立激勵基金,用現金的方式激勵管理層。

上海榮正諮詢鄭培敏此前向媒體分析時表示,上海家化、光明乳業之所以能夠成為上海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的先行者,主要是因為在上海國資70多家上市公司中,這兩個公司處於充分競爭行業。

光明乳業的限制性股票解鎖的業績條件是:第一解鎖期(2012年)內,2010年、2011年營業總收入分別不低於94.80億元和113.76億元,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90億元和2.28億元。在股權激勵的作用下,這個目標最終達成。

「只能說小股東太天真了,本來國有企業管理層持股就很難。上海這麼多國企,70多家上市公司,現在才五家公司做管理層激勵,其中期權激勵的就只有光明,上藥現在局面這麼亂,只有更加難。」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