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這回事 雪明資產管理世界

http://thesnowshin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0.html

     你會否為今天股票下跌了2%而感到不高興嗎,你會否因為今天股票升了2仙而欣喜若狂嗎,金融海嘯你的回報率是多少,往後的兩年裏的每一年又如 何,今年開首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又發生什麼事情,以上問題應該問一問自己,你投資應該關心的是什麼事情。什麼叫賺和什麼叫虧損在於你在什麼時間和什麼呎度去 量度,幾本上到目前為止我不知道這問題應該如何回答才較為正確,是較為正確而不是絕對,因為即使你帳面上獲利了也可能是一名輸家,因為你也許敗給了通脹或 其他因素。我認為投資獲利的較正確說法是做正確的事,有時即使賬面虧損沽出,但正確的決策也許會令你將來也再次獲利。所以這個問題倒不便多說,還是由各位 由心出發好了。

        投資世界是一個非常殘酷無情的遊戲,或者可以說是終生職業,因為你永遠不會知度明天過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本來今天完好無缺,但一夜過後可 能變成人間煉獄,誰知曉巿場發生什麼事情呢,另外投資也不應該定性一個時間來量度所謂的升跌幅,今年獲利100%,但下年你又損失50%,你得到了多少 呢,與其沉醉於美好的回億之中,倒不如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個決策吧,永遠要做正確的事情,即使暫時虧損,只有正確才能挽救投資者免於苦難,而盲目將會付出 沉重的代價。

        有時候你在不對的時間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也許得出來的結果是正面的,但這個錯誤將會區使你走入更深層次的錯誤,後果將是萬劫不復,在錯的 時間做對的決定也許錯誤了,但其實時間過去後將會獲得正面回報,所以我強調永遠要做正確的事,即使在好和壞的時間裏。當然為了彌補在決策時間上對決策質量 的影響,每一次決策前都應該好和壞的情況也要假設,然後在每次執行後都反覆修正決策,充分利用結果和當初預期的對照達到較好的決策效果。

        我們得承認自己不是神,總沒有可能在任何巿場都能夠有好的表現,既然如此,犯下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犯了錯誤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 在於問題發生了後你能否察覺到問題的存在,而正視之並修正,否則的話我認為再經過N個不同的金融風暴你也不會修成正果。也許科斯托蘭尼說得好,投機是做一 百次決定而最後獲得五十一次的勝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1

夢想這回事 茶怪老作

http://milkteamonste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15.html

與老友吃飯閒聊,他說起我年少時有個夢想,就是「買東西不用看價錢」。是嗎? 我記不起自己說過,是甚麼時候說、為什麼說,我問老友,他都忘了,總之肯定我有說過。

年少夢想這東西,通常說了便算,實現的機會率近乎零,我倒記得我夢想和幾個同學夾band,大家都崇拜達明一派嘛,我們甚麼樂器也不懂,也沒有認真去學,band當然夾不成。至於「買東西不用看價錢」這個,我倒沒有印象,即使真的有說過,也沒可能有任何跟進。

實現了沒有? 某程度上,有。長大後,日常生活消費,我都不看價錢。這並不是我發了達,只是,將自己的要求降低到基本需要,衣、食、行,都以基本的形式進行,不追求名牌、奢侈品。將要求降低了,的確可以隨便買。我又不是太會精打細算,一個幾毫都計盡的人。

我對老友說,夢想這回事,實現時,你會不會開香檳慶祝? 我想九成九不會。因為現實有太多可能性,夢想只是一件事而已,環境和自身的變化總是不能預計,所以,假如夢想真的有幸現實,和你原先嚮往的圖畫,又是兩回 事。今天看來,如果你能夠「買樓不用看價錢」的話,應該是挺牛氣的事啊。但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大陸富豪來港買樓不理價錢,回想幾年前,我們港人到內地買 樓,也一樣不理價錢啊!

但是,買到又如何? 是不是從此一世無憂呢? 我家人在大陸買了住宅單位來投資,十幾萬有交易,不多用理價錢的,還說升值潛力無限,原因是地點優越,處於市內主要碼頭附近。誰不知,過了幾年,碼頭搬走了,遺下來的只有個日久失修的房子,我無可奈何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04

股市是怎麼一回事:中國股市21年融資4.3萬億 累計分紅0.54萬億元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tdhg.html

大部分人怎麼都不能領悟股市是怎麼一回事,即使虧損了也不知道為什麼。當股市是個零和遊戲的時候,財 富越多的取得更多的資源和財富,而貧者則會更貧。錢的大頭給人拿走了,剩下的零頭(坦白說,渣都沒剩,還預支未來幾十年的收益)讓二級市場去爭搶,即使你 是孫悟空會七十二變還是巴菲特,也是無能為力的(長期來看,資金管理者在中國是個可憐的行業)。投資者先拿出100%的真金白銀,可悲的是,往往最高點的 時候,拿出的真金白銀就越多,而資本市場的「屠殺」就展開。別忘了,還有交易費,印花稅,股息稅,不計算通脹,複利存款利息,把這幾類交易成本加上去,總 體回報為負數。極度富裕的人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作為博弈對手的一般投資者,我看不到任何勝算的可能。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是世界的災難(人太多,資源不 夠),而股市是個避免災難發生的最理想方式。

    一旦愚蠢的投資者被簡單的騙局愚弄太多次後而不再投資股市,那個結局----中國紅十字會在GMM事件後的捐款額是個實例參考。而現在正朝著這個可悲的結局。---也許這是個賺錢的機會,國人善忘。這個要很有耐心,還要在底部的時候還有資金,及最重要的:你還活著。

  

以下轉自SINA:

中國股市21年融資4.3萬億 累計分紅0.54萬億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9日 01:03  經濟參考報微博

  記者 蔡穎 吳黎華 北京報導

  中國上市公司在過去21年裡融資4.3萬億元,普通股東累計分紅僅0.54萬億元

  編者按:在過去10年裡,中國經濟保持了10.48%的平均增速,中國上市公司業績總體亦高於其他企業,而同期,中國股市在經歷了短暫的井噴之後便持續萎靡不振,似乎成了「國民經濟晴雨表」的反向指標。是什麼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

  為了求解反差的原因,本報組織記者從「股市生態」這一視角出發,對上市公司、投資者、中介機構及業內專家進行了採訪和調研,希望在直面現階段中國股市生態危機的同時,推動市場回歸本位,真正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

  從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這組調研報導。

  儘管與著名的上海外灘隔江相望,但再怎麼宜人的風景也難掩交易所的悲觀情緒。同樣,深南大道地王大廈斜對面的深交所,也充滿著機構的嘆息。「這段時間大盤跌得比較厲害,對自己的業績影響挺大,但該做的還得做。」一位操盤手無奈地說。

  可是,對於備戰IPO的公司而言,低迷的市場並未打消它們上市融資的熱情。統計顯示,1990年至今,國內A股累計融資4.3萬億元。可這些上市公司給投資者的紅利回報究竟有多少呢?Wind 的數據顯示,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計完成現金分紅總額約1.8萬億元。但一位資深券商分析師估算,普通投資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過 30%,其所分享的紅利最高不過0.54萬億元。也就是說,花費4.3萬億元真金白銀參與上市公司融資活動的普通股東所獲得的分紅額不超過0.54萬億 元。這意味著,近21年來,A股市場給予普通投資者的現金分紅總額佔融資總額的比率不足13%。而如果按照現在3.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以複利計 算,21年下來的儲蓄回報高達105.9%。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上市公司只知圈錢不知回報,已成為A股市場最為病態、也最令人痛恨的現象之一。上市公司股東回報文化的缺失,已經成為絞殺普通投資者、導致市場炒作風氣盛行並制約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不在少數

  對上市公司而言,資本市場或許是最好的「提款機」。「一方面,新股源源不斷地上市『抽血』,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再融資瘋狂『圈錢』。」獨立財經評論員曹中銘撰文稱。

  證監會統計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7月,國內A股包括首發、增發、配股在內的累計融資金額高達近4.3萬億元,其中再融資額達2萬億元左右。

  根據Wind數據,記者初步測算,從1990年到2010年末,A股累計現金分紅(除去紅利所得稅後)約1.8萬億元。但不得不提的是,出資4.3萬億元的普通投資者在上市公司中的股權比例較小,他們從上市公司獲得的紅利也是小頭。

  Wind的數據顯示,國內股市IPO募集的股份僅佔發行前總股本的11%。「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首發和再融資(包括配股和增發)後的流通股加在一起佔 總股本的比重不超過30%。」一位資深券商分析師坦言。這位分析師估算,以普通投資者的持股比例30%計,在上市公司總計1.8萬億元的現金分紅中,普通 股東收到的現金分紅不超過0.54萬億元。

  而且,對國內的普通投資者而言,他們還需背負「印花稅」、交易佣金等,這幾項交易成本甚至超過了 紅利。證監會的數據顯示,1990年至2010年,A股累計股票交易佣金總額約4000多億元,A股市場證券交易的印花稅總額約6000多億元。這意味 著,近21年來在整個A股市場,普通投資者的交易成本就有1萬億元左右。

  雖然,由於監管部門近年來的政策約束,進行現金股利分配的公司數有所增加,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式上市公司仍不在少數。復旦大學證券研究所的統計顯 示,2005年至2009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佔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5%、50.22%、51.85%、52.35%、48.52%。 2010年,在2175家上市公司中,虧損的公司僅為117家,但既不分紅也不送股的「鐵公雞」高達798家。另外,至2010年末,上市時間超過5年、 且5年內從未進行過分紅的個股高達414家,其中有136家為盈利公司,佔比高達32.85%。這其中包括金馬股份(6.40,-0.09,-1.39%)、海王生物(8.27,-0.08,-0.96%)和通化東寶(8.40,-0.19,-2.21%)這些熱門股。

  更為惡劣的是,許多上市公司竟然以再融資募集的資金給投資者分紅。東北財經大學研究者劉淑蓮、胡燕鴻在《中國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實證分析》一文中指出, 上市公司分紅一般不超過賬面利潤,但相當一部分公司的每股現金分紅超過其每股股權自由現金流量,這意味著,這些分紅源於配股融資,圈來的錢又成為現金分紅 的來源。

  唯圈錢主義的嘴臉暴露無遺

  與低分紅現象相伴隨的另一些怪現象是:各類融資活動連綿不絕,ST類殭屍公司不斷上演不死神話,上市公司高管套現潮一波接一波。雖然,國內股市最近幾 個月持續低迷,但陝煤股份仍然在8月底順利過會。這家公司擬發行20億股,募資172.51億元。此前,中國水電亦成功過會,擬發行35億股,募資 173.618億元,如果其成功發行,或將成為今年最大的IPO項目。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發行新股164家,較去年176家減少12 家;IPO實際募集資金1607.7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132.28億元下降24.60%。但從8月份的新股發行看,累計發行23只新股。9月5日至 9日,又有包括巴安水務(29.680,-0.21,-0.70%)、通光線纜(16.660,-1.62,-8.86%)等在內的8只新股啟動發行程序。而且,許多權重超級大盤股,更是無節制地反覆融資再融資。9月9日,招商銀行(11.49,-0.17,-1.46%)通過了「A+H」配股方案,本次配股融資規模最高不超過350億元人民幣。有分析師表示,幾家重要銀行近五年內會有4000億至5000億元資本金缺口,銀行股再融資已經成了必然趨勢。

  除了永無止境的圈錢之外,一些ST類殭屍股票在A股市場上屢屢上演的「不死神話」,也把市場唯圈錢主義的嘴臉暴露得一清二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11年6月30日,每股淨資產(扣除少數股東權益)在-1元以下的上市公司有19家。這些長期嚴重資不抵債的「殼公司」早已練就了一身超人的「生存本 領」。以*ST中華(5.17,-0.08,-1.52%)A 為例,自上市以來,它有9年虧損、2年微利的記錄:1997年、1998年虧損;1999年盈利;2000年、2001年虧損;2002年微利;2003 年、2004年虧損;2005年微利;2006年虧損;2007年微利,2008年、2009年虧損;2010年盈利。就這樣,這只股票始終未觸及「連續 三年虧損」的退市紅線。

  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則不擇手段地從資本市場撈錢。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來,A股所有上市公司共計發生了2117宗高管減持,減持總股數達到了7.9億股,涉及市值約126億元。

  在A股市場,股東回報文化的缺失已經成為這個市場最為讓人痛恨並飽受詬病的現象。「股權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股東主權理念。」曾參加《公司法》、《證券 法》等商事經濟法律研究、起草和修改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表示,所謂股東主權就是徹底確認股東在公司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全面尊重股東 依據法律和章程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利益,尤其是知情權、決策參與權、分紅權、監督權與轉股權等。「這意味著,股市就不再僅僅是上市公司和發行人的圈錢工 具,而是投資者取得投資回報、分享中國資本市場和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成果的聚寶盆。」劉俊海認為,A股「重融資、輕投資,重圈錢、輕回報」的遊戲規則必須 轉變,而「重投資、重保護、重回報」的股東主權旗幟,應當取而代之並高高飄揚。

  重融資輕回報扭曲股市制度

  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應該是兼具融資與投資功能,其中任何一項功能的「出位」,必將影響到市場本身的發展。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水平整體過低,國內市場的股利支付率的比例僅為20%至30%,而海外成熟市場的股利支付率的比例一般都在40%至50%。」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認為。

  在西方成熟市場,上市公司均有著透明的股利政策和長期的分紅措施。通用汽車、可口可樂、美國鋁業等股票數十年來保持一定數額的派現,其股票被兼顧固定 收益和成長價值的投資者長期持有。在「金磚國家」中的巴西,該國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必須在其公司章程中規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盈餘進行現金分紅,且比例不 得低於盈餘的25%。

  事實上,A股市場高成長的企業不多,同時,成長型企業上市之後的表現也遠不盡如人意。國 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趙昌文認為,「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之殤」。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目前發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著「逆向選擇」的風險,典型的 體現是,以百度、騰訊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成長、好質地企業無法進入A股市場。另一方面,企業上市後,由於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未能給企業良性成長提供相應 的治理機制,管理層或控股股東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同時,行業發展冷暖不均也導致分紅顯現出差距。

  「要徹底改變這種現象,分紅機制是一個重要方面,同時還需要資本市場其他方面的完善,比如投資者結構的優化。」趙昌文認為,「目前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 構有兩個明顯特徵:短期投資者比重相對較大以及機構投資者比重相對較低。短期投資者較少將分紅納入其投資決策,這導致其對上市公司的分紅決策不敏感,因此 短期投資者比重較高意味著『用腳投票』機制一定程度上的失靈。而機構投資者比重較小,使股東積極主義難以在宏觀上對上市公司治理髮揮作用。」

  「各種ST股在市場上作威作福,必將慫恿股市瘋狂投機,毫無投資價值的垃圾股成為賭徒手中的籌碼,它將嚴重扭曲整個A股估值體系,進而使整個股市完全喪失資源配置功能和經濟晴雨表功能。」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

  「在某種意義上是監管政策出了問題。」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就創業板來看,25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三高超 募極為嚴重,但直到今天,儘管市場已經作出了不認同的反應,但25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依然高達66倍,平均發行價格高達33元/股。「這 些高管全都成了紅了眼的暴發戶,創業板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了制度性的傷害,對中國創業者的誤導,把他們從很好的、樸實的創業者變成了走上歧途的不義之 人。」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95

創業這回事,你的堅持到底是什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604.html

本文作者洪大倫為 Hands Up 創業育成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會計與財務金融背景,喜歡投資和企業經營,著迷於巴菲特的投資與處世哲學。樂於交朋友、閱讀,有許多創意商業構想與行銷點 子,目前專職於協助創業團隊尋求資金,並提供相關育成服務,也是一名小小天使投資人。

很多次我都想直接的告訴年輕人,這事兒你別幹了,還是想想其他路子吧,但我做不到。原因是什麼過去我曾說過,但我今天還是想說一次:你對自己看法太過堅持的態度,會讓人感覺沒有容納反向意見的空間,這時候告訴你的中肯建議,只會被你當成潑冷水,而非金玉良言。

我曾在〈聰明運用現金流才是王道〉跟大家解釋過,如果你創業是為了賺大錢,那基本上創什麼業都沒什麼分別,真正讓你創業致富的是你使用現金流的方式,而不是你創了什麼業務。當然賺大錢可能有大風險的伴隨,同時也有時間上的差異性,這牽涉到風險與報酬的討論,這裡就先不贅述。

此外,除非你對某件事有異常的狂熱,或者強烈的使命感與熱情非做不可,你當然可以為著完成這樣的理想去努力,無可厚非。當然,為理想奮鬥,最後能不能成為一個賺錢的事業,這又是另外一個很長的故事。

所以說,如果你已經不知道為何而戰,建議你還是即早收手,沉澱一下,想想自己應該要找到什麼出路。有一天你會懂,有些堅持是沒有意義的,那些告訴你「不要放棄」、「堅持到底」的精神喊話雖然正確,但這些正向思維「有前提」,絕對不是每件事情都值得你耗盡心力、窮盡資源去做它,那不是你值得堅持的事。

有時候,「承認錯誤而放棄」才是正確的選擇,縱然我們在成長歷程中沒有人會教你應該放棄,那是因為我們過去的成長經驗中只有「唸書」這件事,老師當然會鼓勵你要加油,要努力,但當你踏出校門那一刻起,你應該清楚知道,人生中本來就有許多事即使努力做,也會徒勞無功,甚至是損害了你的青春與人生。

我鼓勵年輕人創業,但我同時也經常強調,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更細緻一點區分或許可以說,你所創的業未必是值得你堅持下去的,你得有告訴自己該收手的打算,妥善安排退路,誠如諸葛亮六出祁山,雖然沒打出什麼漂亮的勝仗,但每次都退的漂亮,保存實力,是一樣的道理。

「創業」如果是情人,那他/她通常不是一個浪漫的好情人,它喜怒無常、任性驕縱,一開始你很難掌握它真正的脾氣,需要一點時間,等到你慢慢捕捉到脈絡可循的時候,它可能又改變了自己的形象,讓你難以預料你與它的關係到底最後會怎樣。

就像愛情,帶給你希望、快樂、歡愉,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傷害、痛苦、背叛,你不能只看到愛情帶來的甜蜜閃光,而忽略了它也可能帶來負面效果,那畢竟不貼近事實,只是當你一頭熱的時候,別人說的話你大概也聽不進去,這很可能就是失敗的開始。你需要明白,細水長流的情感需要經營,需要彼此磨合,需要經歷風雨,才會成熟穩定,一夜情式的激情只會帶來空虛,過分一頭熱而失去理性的創業,通常也只會帶給你的人生滿滿遺憾。

我不是在唱衰你,只是請你務必要給自己留點轉圈的空間,生意到處可做,沒有什麼非得要堅持到底的事業。站在投資的觀點去看,所有的投資都是一種「比較利益」,今天你選擇投資A事業而不是B事業,就機會成本角度看,你投資在A事業至少就有B事業的機會成本存在,實際的比喻就是,如果你的投資一年賺不到2%,那你乾脆拿錢去定存就好,沒必要冒著風險累得要命結果連定存都比不上,那不是資金使用最有效率的決定。

賺錢,有的時候跟創業不是劃上等號的。投資房地產可以賺錢,投資股票可以賺錢,投資黃金、白銀、原物料可以賺錢。如果你只是希望賺錢,以錢滾錢絕對是最快的途徑,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選擇從事「實業」的經營?很簡單,錢滾錢的前提是要有豐沛而穩定的現金流,但這件事需要有「根基」,因此發展實業就是你的根基。

既然如此,從事實業在財務上的意義就是為了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並利用這樣的現金流持續投資創造財富,萬一有所損害的時候,只要根基穩定,你就還有重新上場競技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成功的企業家比一般人更有機會在股票市場賺大錢,因為他的銀彈夠多,但如果你是一般小散戶,靠的是死薪水,硬要在股市裡殺進殺出,說實話你未必討得到便宜,同時你的本金小,眼光再怎麼精準投資到好股票,充其量只能讓你每個月多吃幾塊高檔牛排,但距離可以買豪宅、名車的日子還遙遠的很。

總而言之,你不需要過度堅持非得在這個事業上闖出名堂,當你如此頑固的時候請想想,於此同時還有很多賺錢機會在你眼前流過,於此同時還有許多人正靠著其他東西賺大錢,你就能明白這種機會成本的問題其實很需要你注意。假使你已經努力過、嘗試過,也持續一段時間卻苦無結果,那我會真心建議你該想想這份堅持是否是一種錯誤,同時思考好你的停損與退場機制,至少讓自己保存實力,重新給自己一個選擇的機會,或許就能帶來不同的光景。

最後,如果你想讓有經驗的前輩或成功人士給你中肯的建議,你得先讓自己的內心有空間才行,就像滿滿的水杯無法裝入任何東西,你也可能因此失去那些寶貴的意見,讓自己白白浪費青春年華。如此,創業帶給你的可能不是美好,而是糟糕的遺憾與回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22

沒有「居住權」這回事

2014-03-03  TCW
 
 

 

高房價讓年輕人買不起房的現象,近來被一些輿論指責是國家對不起年輕人,有些人因此主張人人應有「居住權」,然而,這卻是一種奴役他人的主張。

價格必定反映產品質量。都市生活機能好、就業機會多,因此都市房子品質較鄉下房子好,其價格也較高。這就如同高級進口車鋼板厚、乘坐舒適,因此就比國產車價格高一樣。

並不是所有地方房價都像都市那麼高。若住不起都市,那麼或在都市周邊購屋,或在都市租屋,或遠離都市到鄉下,忍受較差生活機能以換得較便宜房價,都是替代選擇。就如買不起更安全、更舒適的進口車,那麼或選擇租車,或忍受較差品質去買較便宜的國產車,本質完全一樣。

然而「居住權」主張的卻不是「人人有房子可住」的權利,而是「人人在都市有房子住」的權利。因為當有人指出都市房價貴買不起,可以選擇鄉下時,「居住權」論者卻指責此乃不知民間疾苦之言。

這就好像有人主張「開車權」,宣揚的不是「人人有汽車可開」的權利,而是「人人有高級進口車可開」的權利。若有人告訴他可買較便宜但品質較差的國產車,宣揚「開車權」的人也指責其不知民間疾苦。說都市高房價讓人買不起,侵害人們「居住權」,就像指責進口車讓人買不起,侵害人們「開車權」一樣無稽。

其次,若說人人皆有在都市買得起房子住的權利,那麼誰有「義務」在都市提供低價房給每個人買呢?若人人都有「權利」低價享受某種商品,有「義務」提供這種低價商品的人,豈不成了前者的奴隸?

「居住權」或許會說,若私人沒有義務低價提供都市的房子,那就要靠政府。姑且不論政府在都市提供低價住宅帶來的「租值消散」,要政府出錢蓋房,其經費依然來自納稅人,這不過是由人民繳稅去補貼少數能住進政府低價住宅的幸運兒,負責繳稅的人依然是奴隸。

所謂「權利」,指的只是「別人無權奪走你擁有的東西」,而不是「別人有義務提供你沒有的東西」。後者不是「權利」,而是「慾望」。每個人都想在都市裡低價買到房子,這是「慾望」而不是「權利」,就如每個人都想在餐廳裡花低價就吃到大餐,難道人們就有「吃飯權」了?

有些人還稱「高房價已成暴政」。然而房價是買賣雙方自願交易的結果,張三要買房,李四正好要賣,雙方若談妥價格就成交,談不妥價格就再見,這幢房子本就不屬於那些不參與交易的旁人。然而這些旁人如今卻對不屬於他們的房子之成交價格大表不滿,甚至還主張政府打壓。這種假權利之名、行踐踏他人自由之實的主張,才是真正的暴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68

音樂140614管弦樂團是怎麼一回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14/%E9%9F%B3%E6%A8%82140614%E7%AE%A1%E5%BC%A6%E6%A8%82%E5%9C%98%E6%98%AF%E6%80%8E%E9%BA%BC%E4%B8%80%E5%9B%9E%E4%BA%8B/

音樂140614

管弦樂團是怎麼一回事?

旗王執筆

 

欣賞古典音樂晚會時所見到的光景, 就是台上有一大堆人煞有介事地分組坐在一起。 (無論如何都看不出組別間有甚麼規律。 唯一能看出的大概是拉奏的在前面,吹奏的在後面吧。 咦?上次那些大鼓不是放在這邊的嗎?今次怎麼都那邊去了?)他們各自把持著自己的樂器,似乎只要舞台前方職司「指揮」的那位手持白色竹籤的傻佬揈吓支嘢, 樂團就自然而然地演奏出(理應是)華麗的樂章。

 

雙眼能看清的大約就是這麼多,能理解的亦不過如此。 至於那位仁兄為什麼要拿着嗰支白色竹籤揈吓揈吓(據說這個動作叫做「指揮」)、為什麼那四隻大鼓忽而在左,忽而居右、為什麼拉奏的在前,吹奏的在後…..等等問題,如果只坐在家裡納悶的話,一定想不出原因來。

(迷之音:所以你就要睇 “掌門天地”嘞!)

 

交響樂團通常由四大樂器家族組成: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 敲擊樂器

樂師根據樂器的 演奏法 製造出「駐波stationary wave」,令樂器發聲:

弦樂器 是用弓摩擦弦線,以弦線作為駐波的媒介;

木管和銅管樂器 是運用氣息令樂器內的空氣沿著管子振動以製造駐波;

敲擊樂器 則經由敲打樂器本身或上面的鼓膜而使其產生振動

當這些不同的駐波在合適的時間紛呈集現,便有可能演奏出華麗的管弦合奏音樂。

 

至於樂團成員動輒半百, 怎樣才能知悉自己幾時該製造駐波,幾時該休息呢? 這就是「樂譜」的魔法。

樂譜,簡單來說就是記錄音樂的一種語文。 在於現代音樂,主流的記譜方法是「五線譜」。 譜面以五條橫線作為「座標」,橫向軸為時間,縱向軸表示音高。當音太高或太低,超出五條線之外時,便會在其外刻上「附加線」,以暫時性地為五線外的縱向空間作出標明。

 

每首樂曲當中每件樂器的樂手都會有自己的一份樂譜。 一般來說,兩隻手分工協作演奏的樂器(如小提琴或結他)只需用一行五線譜;兩隻手同工配置演奏的(如鋼琴)則要同時看兩行譜了。*** 至於指揮—正如旗某在前文《指揮都在幹甚麼》所言— 是樂團的「演奏者」 , 故其所用樂譜是一份密麻麻的、數十行五缐譜合而為一的「總譜full score」。***

 

在一場音樂會正式開始之前,樂師們通常會先行在台上或後台熱身,然後上台就座候命。

樂團座位的排列方法一般為:

一、全體面對那個手持白色尖銳武器、身穿踢死兔、站在一個小平台上的傻佬;

二、職司同樣樂器的坐在一起;

三、 “濫竽充數”的在後面;(咦?)

四、同家族的樂器在一起;

五、家族之內按音高排列;和

六、家族之間按聲量排列。

 

接著觀眾席的燈光漸暗,只餘台上的燈光獨明,這是晚會邀請觀眾把注意放在舞台之上。 然後 「樂團首席concertmaster」(通常是第一小提琴手)會上台,帶領樂團調音

音調,是相對的概念。Dol可以是頻譜上的任意值。 把該個頻率增加一倍,就是高八度的dol。 在八度以內,就可以用數學公式確定dol re me fa sol各自的頻率。即,音調可因人而異

有見及此,一個樂團必須達成共識,同意把音調敲定於某個頻率某個音階之上。 首席會請 雙簧管手 以440Hz的頻率奏出A音, 讓樂團所有成員以該A音為標準。***

 

那何解要首席調音,而不是指揮呢? 這就牽涉到首席和指揮與樂團之間的關係。

首席是樂團的代表,而指揮是樂團的「演奏者」。 正如鋼琴演奏會之前,必會請調音師為鋼琴的弦線調音,而不是鋼琴家本人。 指揮、首席和樂團的關係,有如車長、售票員和乘客的關係。 確保每位乘客都已購票是售票員的工作,車長的工作就是帶領持票乘客前往目的地。 首席處理的是樂團的基本問題,如技術問題;而指揮處理的,則是音樂演譯上的問題。在音樂會上,是指揮和樂團兩方的合作,(若樂曲要求加上獨奏,如協奏曲等,則是三方。)而首席只是樂團的一部分。 “首席調音”可以視為樂團的自我調整罷。

 

 

PS 至於何解彈豎琴的一定係靚女姐姐,呢個問題就真係無人知曉。就算全男班嘅拔萃管樂團需要出動豎琴之時,都係由靚女姐姐彈嘅。

PPS. 佢真係女仔黎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15

賭廳廳主爆內幕澳門賭廳向來都有賭枱面和賭枱底這回事



2015-09-04  NM

習近平上場後反貪和打大老虎,豪賭客一夜間絕跡澳門,一向靠國內豪客撐場的澳門賭場陷入前所未有的 低谷,過去一星期以來,多個賭廳傳出結業,包括大衞集團旗下多個賭廳。澳門經歷過回歸前的極度失控,黑社會為爭奪賭場利益,展開江湖仇殺,每日都有人擲燃 燒彈,治安陷入史無前例的亂局。但隨着黑幫主腦落網,回歸後賭權開放,各人忙於搵錢,澳門賭業曾一度繁花似錦。然而去年五月,警鐘突然敲響,澳博旗下的金 麟貴賓會一個活躍會員在集資過百億後突然失蹤,債主臨門,整個賭業意識到風暴將臨;接着半年後,一名逾二十年經營賭廳經驗的廳主,其賭廳竟然出現黑社會晒 馬事件,廳主「被」要求交出經營權,情況好像比回歸前更恐怖。最後,金麟貴賓會率先受不住衝擊而冚旗。在澳門本來有六個賭廳的金麟貴賓會老闆何大志,正是 身處這場賭業風暴的風眼位置,他接受本刊訪問,大爆這場賭廳風雲的內幕,和賭場內種種黑幕,亦首次承認賭廳有人進行「賭枱面和枱底」的非法落注。

像災難片一樣,風暴未正式殺到前,總有其他先兆發生,例如老鼠集體逃亡。去年四月,澳門賭業發生歷來最大宗的走數風波。一名叫黃山的男子突然失蹤,欠下一 筆近百億元的爛賬,令整個澳門賭業從繁華夢中被霹靂聲驚醒。現年四十歲的黃山是貴州人,幾年前涉足澳門賭業。由於他與不少內地官員、商人關係良好,被傳與 前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永康兒子周濱關係密切。憑着後台硬淨,加上有渠道引入大批內地豪客,黃山迅速彈起,近年更搭上了金麟貴賓會的老闆何大志搵食,「佢有 客,我哋就開咗VIP戶口俾佢,佢存咗一億入去,擔當疊碼角色,幫客人出籌碼。」但黃山向外宣稱,自己是澳門金麟貴賓會的代表人之一,何大志如今否認這種 關係,但過往卻一直未曾向傳媒澄清。

枱面枱底不同注碼

曾擁有六個賭廳,現在一間都無的何大志表示,當時澳門賭廳「賭枱底」(例如枱面賭一萬,枱底可能賭十萬,目的是瞞稅。)風氣盛行,黃山覺得這是財路,於是 大力發展這項「業務」。他以手中多大客做籌碼,吸引賭場疊碼仔和內地富商夾份做外圍庄家,與賭廳賭客進行巨額的枱底對賭。黃山又定下規矩,若想夾份做庄劏 其他賭客,須先向其支付數以千萬元,甚至逾億元的保證金。這筆錢,主要存入他在金麟貴賓會的戶口。為引人落疊,黃山聲稱會提供二點五釐月息回報,加上賭桌 上所贏的分紅,吸引了不少澳門及內地人士上當,由於當時澳門賭業繁盛,不少人落疊。沒多久,他便吸納了近百億元賭本資金。同時,他向外聲稱是代表金麟會接 受投資入股,對此何大志今天大力否認。「呢樣嘢我真係唔知,我只知佢(黃山)和周濱關係密切。我哋唔會理佢活動範圍,只關心賭廳條數。」何大志的意思很清 楚,他只關心有無錢賺,其他人愛說什麼只要不影響他,就自然不去理會。

挾百億走佬

去年四月,《華爾街日報》訪問周濱在美國的外母唐敏利,她親口證實女婿周濱前年已遭中國當局扣押。其後中央打貪行動日漸嚴峻,豪客一夜蒸發,澳門賭廳生意 也一落千丈。頓失靠山的黃山也自身難保,見勢色不對,去年四月中突然夾帶私逃,有傳他躲藏在新加坡。雖然這筆百億爛賬涉及多個賭廳,但由於黃山一直都是用 金麟貴賓會代表人身份外出宣揚,而存款也主要在金麟貴賓會,結果吃下苦果的人變成何大志。黃山走佬後,不少賭客擔心放在金麟貴賓會的存款欠穩妥,於是一窩 蜂湧去提款。短短幾日間,已被提走二十多億,引發賭廳擠提。另外,不少被黃山食夾棍的人,也跑去金麟貴賓會追數。其中一名年約四十歲的姓穆內地女子,更是 惡人中的惡人,她聲稱被黃山騙去十一億元,何大志雙手一攤表示不可能代還,最終想出辦法和她傾掂數,就是允許她帶自己客人去金麟貴賓會賭錢,然後從中賺錢 補償損失。原以為事件已平息,但其後穆女發現澳門早已沒有豪客,金雞自己也吃不飽還下什麼金蛋,於是索性提出要求,要何大志將金麟貴賓會整個給她經營。

大漢包圍賭廳

去年十月五日凌晨,穆女和澳門猛人細福,帶着過百名兇神惡煞大漢,闖入新葡京二樓的金麟貴賓會搞事,他們有些是操普通話的東北人,有些則是古惑仔,提出一 個條件,就是要求何大志將一個叫阿昌的香港賭客交出來,清還欠款。「阿昌係我哋大客,同穆女因為錢銀問題爭執,要我哋交阿昌出嚟,但我當晚喺大陸,阿昌電 話又關咗,我都冇辦法。」何又說,除了賭廳外,對方又派了百多人在賭場周圍把守,氣氛緊張。「呢班人一嚟到就喊打喊殺,講明唔交阿昌出嚟,就唔俾我哋做生 意。」何表示,這幫人不但阻止客人賭錢,還搶去職員的電話,恐嚇不能報警,否則會跟他們回家,「當時我好擔心班伙記人身安全,呢度係澳門,分分鐘俾人喺街 頭打死或拋落海。」翌日,何立即趕返賭廳,門口仍有大批古惑仔把守。當他和穆女會面時,穆女除要求金麟貴賓會交出阿昌外,最終說出自己真正目的,就是要求 何將金麟貴賓會交出來由她揸旗。雙方最後談不攏,自此,何大志和他的賭廳便麻煩不斷。而最令何不滿的,是大批黑社會分子來到金麟貴賓會晒馬,管理新葡京的 澳博保安竟然無出手阻止,他氣憤地說:「合約寫明(新葡京)負責場內保安,如你唔負責早啲講,我自己請保安。」

被司警玩殘

屋漏兼逢連夜雨,豪客大減,惡人臨門,加上負責管理的澳博愛理不理,其後更出現司警在金麟貴賓會外長期駐守,名義是防止人搞事,客人提取存款或賭錢都被帶 回司法廳盤問,此舉嚴重影響賭廳收入,由每月轉碼三十多億,急跌至幾億,「咁搞法,邊有人嚟賭錢。」其後,澳博又以生意額未達標準為由,向金麟貴賓會罰款 一千萬,但何拒絕支付。何大志稱,澳博行政總裁蘇樹輝,又認為金麟個名聲已不好,要求他不得再以金麟貴賓會或金麟娛樂一人有限公司經營,需要改名才有得留 低,何堅決反對,「我仍有好多數未追回,大概二至五億,改咗名客人仲點會還錢,賭仔一向姓賴o架啦。」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何已在澳門發律師信給澳博,坦 言會周旋到底,「你冇理由取消我牌照,生意可以唔做,但牌照一定會保留,用來打官司。」最後何和澳博徹底反面,金麟貴賓會已被收回,而他在其他賭場的賭 廳,也受連累停業。本刊曾致函澳博查詢金麟貴賓會收廳和晒馬事件,及何大志的說法是否屬實,職員稱會轉交有關部門跟進,但截稿前一直未獲回覆。

他也是惹火人物

據他回憶,爺爺何富雲是惠州博羅大地主,擁有八十六萬畝地和三百間屋。日本侵華期間,為逃避戰亂,他的爺爺帶着家人和三十箱黃金逃亡至香港,在九龍塘購入 十多間店鋪做生意,但其後香港淪陷,其店鋪被日軍燒毀,導致家道中落。其後他的父親,也只是靠做水果買賣維生。十八歲時,他向母親借了八千元做走私藥材生 意,憑藉爺爺在國內的名氣,用錢疏通海關「俾面」,於是從廣西以每斤一百元買入冬蟲草運至香港,再以每斤五千元轉售圖利,「做咗一年,就賺咗第一桶金三百 萬。」做了四年,他已身家過千萬。之後,他又轉行做製衣生意,在鴨寮街開布行,每月生意達百多個貨櫃,純利幾千萬,「好搵過做賭,後來業務轉差就冇做。」

澳門老廳主

何大志表示,在七十年代尾,賭王何鴻燊的澳門和香港住所,都被人放狗頭作出恐嚇,而何的姑丈當時是華探長,幫賭王擺平了事件,而何作為姑丈親信,亦因而埋 到賭王身。一九七九年,他獲得賭廳牌,與香港雞記麻雀館譚勝等人合作經營葡京內的珊瑚廳,正式進軍賭業,也是澳門首一批開業的賭廳。高峰時,何擁有六間賭 廳,遍布MGM、新濠鋒、星際和新葡京,每年轉碼達三千多億,「所以我交咗好多稅。」但他承認近年賭廳已不好做,除了交重稅外,賭廳營運支出每月閒閒哋也 要五百萬,「生意好時純利會有一千萬,唔好就只有幾百萬。」而賭廳愈開愈多,也造成惡性競爭,「我當年做賭廳,只有十幾間,近年高峰時,有成五百間,邊有 得做呀。」除了在省港澳吃得開,十多年前,何大志原來在台灣也名噪一時。他在澳門和韓國濟州分別經營賭場,因為招徠台灣賭客,從而搭上了當時得勢的民進 黨。

搞到陳水扁道歉

二○○五年,台灣總統府前副秘書長陳哲男、前高雄捷運公司副董事長陳敏賢,和前省議會議長劉炳偉等人,到韓國濟州島嫖妓和賭錢。但其後傳媒得到一張三人在 賭場賭錢的閉路電視照片,官商勾結事件因而曝光,在台灣引起極大震盪。事後有人說是何大志向傳媒放料,因該濟州賭廳屬他所有,但當時他極力否認。由於事件 牽連甚廣,當時的台灣總統陳水扁也急忙出來道歉,堅稱對他們嫖妓賭錢一事全不知情。這件事後,何大志被傳媒追訪,也被黑道暗殺,他立即避走回大陸。

多年經營一鋪清

因仗着和何鴻燊多年合作關係,何大志在澳門撈賭幾十年也順風順水,他坦承最少有幾十億身家。現在和澳博關係轉差,更要對簿公堂,卻是意料之外,但他強調, 仍十分尊重賭王家族。見慣風浪的何大志,想不到被一個反貪猛浪打得措手不及,幾十年在澳門建立的賭業最後一鋪清,他對很多人都有怨憤,包括搞得他一身蟻的 穆小姐,還有大難臨頭起飛腳的澳博、司警部門等。然而由始至終,他不肯承認一切禍端源於走佬的黃山,或者,他在訪問中曾提及關於黃山,這屬於一個「政治問 題」,才是難以啟齒的原因。

名人逐個數

何大志自認交遊廣闊,無論港澳台黑白二道,他都有交情。他今次受訪,更爆出不少名人的秘聞。

陳哲男陳水扁前副秘書長何大志說陳哲男喜歡賭外,還愛好女色,所以經常會帶他去夜總會消遣。最驚人的是,何爆出原來同行還有其他人喜歡搞人老婆。有一次, 何吩咐助手向對方提供四至五名妓女,但當中有人竟然不要,原來當晚另有「節目」,就是偷偷走進朋友的房間,搞別人的老婆。

崩牙駒何八十年代經營黃金夜總會,因一次夜場打交而認識崩牙駒,並成為好友。他說崩牙駒是典型江湖人,有脾氣,並且愛好賭錢。他又說,崩牙駒坐完監出來後,申請回鄉證被拒,他曾出面幫助,向內地官員反映他只是想返大陸走走,最終崩牙駒獲發回鄉證。

街市偉對於街市偉,何評價不高,指他是一個走慣江湖的人。當年新世紀酒店發生開槍事件,街市偉叫他幫手做夜總會,不用三個月他做出成績,但其後何不肯再借錢給街市偉的紅顏知己陳美歡,街市偉即關閉他的夜總會,「街市偉好爛,亂七八糟。」

水房賴他說水房賴數口精和聰明,搵錢為重,對錢亦十分緊張。何說水房賴和崩牙駒是兩種人,崩牙駒追求有權有勢,水房賴則只追求金錢。另外,他又說水房賴性格貪生怕死,喜歡潛水避開麻煩,否則回歸前已可打贏崩牙駒。

四太跳舞出身結識何生,跟蘇樹輝合作賺大錢,但他覺得四太仍未能在政商界吃得開,至今未能攀上全國政協。他又讚四太外形美麗,但可惜已經年華老去。

撰文:艾馬、程志康攝影:王晴[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063

迪安診斷陳海斌:我們之前沒太把華大當回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9013.html

迪安診斷陳海斌:我們之前沒太把華大當回事

一財網 王悅 2015-09-21 22:52:00

新興檢測技術已經撼動了傳統診療手段的江湖地位了嗎?在成本透明、競爭者不斷湧入的第三方檢測領域,這家上市公司未來十年又要走到哪里?

2011年,迪安診斷成為國內首家醫學診斷服務外包上市公司時,“精準醫療”這個詞還未在大眾媒體上出現。

但在今年,作為“精準醫療”的上遊環節,基因檢測、腫瘤檢測被資本及市場引爆。迪安診斷也因此冠上了“精準醫療概念股”而被眾多投資者所熟悉,在巔峰時刻,它的股價突破了160元,是年初的三倍。

在華大基因、達安基因(002030.SZ)、金域檢驗集團等巨頭相繼挑戰診斷業務市場的同時,這家最早上市的檢測公司如何看待如今的市場蛋糕切分,新興檢測技術已經撼動了傳統診療手段的江湖地位了嗎?在成本透明、競爭者不斷湧入的第三方檢測領域,這家上市公司未來十年又要走到哪里?

《第一財經日報》專訪迪安診斷董事長陳海斌,嘗試一一解答這些疑問。

市場格局未定,傳統檢測仍是主流

經過了“放開”、“禁止”、“再放開”的基因檢測終於迎來了行業爆發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提供基因檢測相關的醫學診所數量保守估計超過200家。而在這其中,包括正在籌謀上市的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金域檢驗都正在迅速跑馬圈地。

第一財經日報:有人說目前包括迪安、華大、達安在內的一些巨頭企業已經占據了比較多、比較穩定的市場份額,市場格局已定,您如何看待這個市場的競爭?

陳海斌:首先,在檢測市場,過去是像羅氏這樣的巨頭企業壟斷的。盡管近幾年,像基因測序這樣的技術對傳統的檢測方法有了一些沖擊,但是傳統的檢測方法依舊不可取代。在醫院的臨床業務,傳統的檢測方法還是占很大的比例,比如說病理學的診斷,是最終確診的方法,不可取代。我覺得現在有些過度渲染高科技的方法了。

其次,在新興技術領域,目前產前篩查、腫瘤是熱點,但我們做的還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我們做的只是某一個疾病,所以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這個市場格局還遠沒有確定。

日報:那麽您如何看待像華大這樣的其他檢測企業的競爭?

陳海斌:其實去年之前,我們沒太把華大當一回事。因為我們做的1000多個檢測項目中它只占了一兩個項目跟我們有沖突,但是這件事情值得我們警覺:是不是華大會從這樣一個單項轉向多項?果然,前段時間他們就開始嘗試(接受)司法鑒定這樣的業務,那麽我們的重合度也許未來會變高。

我們以前做了一個金字塔的塔底,我們做紮實了,而華大是橫了一刀,直接從高大上開始,向下去整合。大家都會有交集、有交鋒,這是一定的。不過從國外的商業模式來看,我們更有底氣一點,我認為精準醫療,不要只盯著基因測序,如果病理學科的基礎沒做好,何談精準醫療?這還是要人來確診的,測出的數據也是靠人來解讀,這是一個積累。

從政策的執行者到政策制定的參與者

醫療行業,是一個受政策性和地域性影響非常大的行業,尤其對第三方診斷這樣的一些仍然備受爭議的新興技術來說。事實上,對於迪安診斷來講,公司的兩次最大危機也都來源於政策的改變。

20年前,作為複星創始團隊的一員,陳海斌負責為郭廣昌在複旦生命科學院找到的一種新型基因診斷產品——PCR乙型肝炎診斷技術開拓市場,短短一年,該項目為複星賺到了第一個一億元。兩年後,一心想創業的陳海斌離開了複星,帶著20萬元來到了浙江,用兩年時間與超過40家醫院簽訂合作協議,事業做得順風順水:陳海斌為他們提供檢測設備和技術人員,醫院提供場地,利潤兩家分成。在1998年,迪安診斷的前身公司正式成立。

但正是在那一年,由於PCR(一種用於放大擴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市場的不規範導致了很多醫療事故,國家的一張“醫院暫停使用PCR檢測技術”的禁令讓陳海斌陷入絕境,公司一度面臨倒閉。

三年後,陳海斌再度出發,從PCR診斷轉型到醫學診斷服務外包,以獨立實驗室的身份重新開始業務。到2004年,這一商業模式基本建立完畢。然而2005年,國家頒布檢驗收費標準調整,很多檢測項目收費被“攔腰截”,原本盈利的獨立實驗室一下子從“上個月盈利幾萬到下個月虧損數十萬”,公司再次站在破產邊緣。

“我們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中間經歷了政策的波折,這個波折讓我們意識到獨立實驗室商業模式的真正核心,起碼在現階段,是通過規模效應來實現。”陳海斌對記者說。

日報:其實對於基因檢測這樣一些比較前沿的技術而言,國內的政策現在依舊比較反複,您怎麽看待政策變化對企業的影響?

陳海斌:迪安現在在很積極地參與政府政策的制定,比如浙江出臺獨立實驗室標準這里面就有我們的功勞,這個政策的出臺就是我們去推動的,所以浙江第一個收費標準出來後,我們就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包括後來2009年衛生部的收費標準也是參照浙江的標準來制定,這時我們就很順利地沖到了同類企業的前面。

現在我們每過一段時間就很積極地把企業發展的情況向發改委、衛計委匯報,定期去申報材料,嘗試從一個被動者轉變為一個參與者,這樣可以規避一些政策的不確定性。

日報:剛剛提到在1998年、2005年因為政策的改變企業發生了一些變化,那麽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間節點對於迪安來說是特別重要的?

陳海斌:我們2004年剛起步,2005年經歷了降價,2006年重新盈利,在這之間我們把盈利模式建起來了。2006年是關鍵點,經歷了2005年的降價,我們確定獨立實驗室的商業模式是標準化、成本領先、技術創新的商業模式。

標準化就是技術規範質量體系服務流程的標準化,這是所有連鎖服務業的標準。成本領先,不是成本最低。醫療是一個質量第一、技術求發展、服務來保證的行業,所以你很難靠成本降低來實現成本領先,你靠的是規模效應,做到足夠大的時候把人力、質控成本都攤平。

在商業模式確定後,迪安診斷2007年在江蘇複制浙江的模式,開設了第一個獨立實驗室,並且用了半年時間就實現了盈利。2008年在北京、上海同時開業,如今,迪安診斷在全國的獨立實驗室超過了20個。

醫院註重成本核算以後發現,檢測業務不如外包給別人做,所以我們業務量就上來了,可以實現規模效應。但是你再往後走,規模效應總有一天會不行的,還是要靠技術創新:既有渠道拓展的維度,又有新項目增加的維度 。

下一個十年要做什麽

陳海斌告訴記者,在全球所有的檢測企業里,他最欣賞的是Labcorp,實際上這家公司也被他列為迪安的對標公司。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如今Labcorp已經通過規模擴張並購了近20家公司,戰略清晰。

陳海斌:我很想一段時間一段時間地去清晰地做事情,但是我覺得中國的臨床需求爆發出來後,好像不太容忍我幹完這件再去做另一件事情,市場等不及。

我們現在提出了迪安的下一個十年目標,我們已經思考清楚未來怎麽走:我們能做一個診斷一體化的公司,檢驗病理加影像,為我們的客戶去提供體內體外診斷加病理的公司。

我們的對標公司是美國的Labcorp,這家公司我們研究它的戰略就會發現,前面20年它專註做網絡拓展、做基本檢測,最近十年聚焦在新技術:高大上項目的平臺搭建、並購,現在到了這個時點,水到渠成地把Covance裝進去。Covance是專門做新藥研發的CRO公司,我們知道一個新藥的研發需要十年的時間 10億美元的投入,國際慣例就是找CRO來做。Labcorp把它整合進去以後,現在檢測就是拓寬了,可以做藥物的生產,市場、盈利都比以前更廣。

有圖有料,盡在第一財經創新日報!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802

刷爆韓國朋友圈的“殺人加濕器”咋回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3/1000290.html

最近,韓國人被一則五年前發生的公共安全事件刷爆朋友圈——“加濕器殺菌劑致死事件”。韓國檢方等部門傳喚涉事人員並展開正式調查,相關涉事企業相繼對韓國公眾道歉並提出賠償計劃,媒體議員專家市民團體等各界人士提出要嚴厲問責追查到底……

這場當年驚動韓國甚至引發社會群體性恐慌的重大安全懸案會在五年之後水落石出?到底是怎樣一場公眾危機,至今仍讓數以百計的受害者及家屬為獲得真相和賠償而四處奔走,讓風靡多年的產業徹底沒落,讓深沈的痛感綿延韓國民眾心頭五年以致更漫長的時間?

新華國際為您揭開層層迷霧。

【加濕器“殺人”始末:殺菌劑惹的禍】

據韓國媒體報道,加濕器殺菌劑致死事件至今已過去五年,這一事件導致韓國眾多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最近韓國檢察機關正式對這一事件展開特別調查,備受輿論關註。

2011年,首爾一家醫院以肺纖維化癥狀住院的病人出現接連死亡的疑案,這些病人有同樣的死亡原因:不明原因的急性肺病。因為死者都是孕產婦,給韓國社會帶來巨大沖擊。

隨調查深入,又發現2011年之前也有嬰幼兒和產婦因為相同的原因死亡。不明原因的死亡不斷發生,一度在韓國社會引發流行性恐慌。

韓國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開展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後排除了流行病毒引發的可能,並在隨後的調查和實驗中初步認定,“加濕器殺菌劑”是導致孕產婦等罹患不明肺病致死的元兇。

當時的調查發現,患者近幾年平均每年使用加濕器4個月左右,每次加水時都添加殺菌劑,平均每月使用一瓶殺菌劑。

2011年,韓國保健福祉部召開記者會表示,通過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的動物吸入毒性實驗和專家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加濕器殺菌劑的危害性。

保健福祉部對產生問題的兩種殺菌劑、和問題產品含有相同成分的3種產品以及含有類似成分的1種產品共計6個型號的加濕器殺菌劑產品,根據韓國產品安全基本法的有關規定,要求相關企業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回收這些產品。

韓國環境部門把這一問題定性為環境保健法意義上的環境性疾病。經過兩次調查的結果顯示,因加濕器殺菌劑導致不同程度的受害者總數達到530人,其中死亡140人。而韓國市民團體推測出的死亡人數約220人。

韓國環境部門開展的新一波調查正在進行中。韓聯社表示,截止目前,政府正式統計的因加濕器殺菌劑事件死亡者總數為239人。

【“遲來”的道歉】

雖然受害者家屬在2012年將相關企業告上法庭,但檢方以難以確認因果關系為由,決定“附加時限終止起訴”。此舉也讓該事件陷入被害者俯拾皆是而找不到加害者的迷霧之中。

此後受害人家屬不斷堅持要求重新調查。2015年10月,檢方終於決定對相關企業進行調查處理。涉事企業相關人員最近相繼被傳喚。

調查爭論的焦點在於各生產廠家是否早就知曉產品里的成分對人體有毒。如果證明廠商存在故意為之,知法犯法,那麽企業相關人員可能會受到過失致死的處罰。而部分受害者家屬則主張對他們適用於殺人罪,他們的理由是部分事件的已經過了過失致死的公訴時效。

據韓聯社21日報道,韓國Reckitt Benckiser(利潔時)利潔時就加濕器殺菌劑事件向韓國民眾正式道歉。

利潔時公司代表曾於2013年出席韓國國會一個委員會會議並表達歉意,並且提出要拿出50億韓元規模的支援基金幫助受害者,但通過媒體發布正式道歉聲明尚屬首次。該企業表示,將在以往承諾的50億韓元的支援金以外再拿出50億韓元。

此外,樂天瑪特和home plus兩家生產銷售加濕器殺菌劑的企業已在韓國檢方加快調查後迅速召開記者會,發布公司致歉聲明及賠償方案。

此前,被韓媒認為“造成最多死亡者”的韓國利潔時公司不僅沒有正式對公眾道歉,而且一直對此事件保持沈默,回避韓國媒體,加上因為被懷疑存在對加濕器殺菌劑有害性調查相關文件的偽造、隱瞞以及銷毀證據等嫌疑,深陷韓國輿論批評的漩渦。

據韓國媒體報道,相關受害者家屬等組成的市民團體對涉事企業的“遲到”的道歉並不領情。韓國不少民眾還在網上發起掀起抵制相關涉事企業產品的運動。

有韓國網友表示,“我認識的人里有加濕器殺菌劑事件的受害者。那個孩子為此差點沒活過來,雖然最後勉強恢複,但至今還飽受支氣管炎癥和免疫力底下之苦。”不少韓國網友認為,涉事企業趁著檢方調查之際才集體出來道歉,明顯誠意不足,道歉聲明的具體表述也有回避責任之嫌。

根據韓國檢方最新消息,被移送到警方接受調查的韓國利潔時有關人員後,該人士供述稱,“雖然知道對人體有害,但並沒有做安全性檢驗”。

  • 新華網
  • 湯亞文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19

雷洋死因”胃內容物吸入呼吸道“是怎麽回事

經過58天的調查,雷洋案結果終於出爐。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6月30日向雷洋死亡案件涉案警務人員及其家屬、雷洋家屬及雙方聘請的律師依法告知了雷洋屍檢鑒定意見。

檢察機關對北京明正司法鑒定中心作出的鑒定意見進行了審查,組織了專家審查論證、文證審查,確定死者雷洋符合胃內容物吸入呼吸道致窒息死亡。檢察機關將繼續依法偵查,結合偵查工作依法判斷事實和證據,準確認定行為性質和責任輕重。

2016年5月7日晚,雷洋離家後身亡,昌平警方通報稱,警方查處足療店過程中,將“涉嫌嫖娼”的雷某控制並帶回審查,此間雷某突然身體不適經搶救無效身亡。

上述檢察機關稱,涉案警務人員在執法中存在不當行為,昌平公安分局東小口派出所副所長邢某某、輔警周某起主要作用,且在案發後有妨礙偵查的行為。根據其行為性質和辦案實際需要,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已報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批準變更強制措施,對邢某某、周某以涉嫌玩忽職守罪依法決定逮捕。

一位不願意具名法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胃內容物進入呼吸道導致窒息的原因一般有兩種,其一是神誌不清、醉酒、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等,會使胃內容物進入呼吸道導致窒息。其二是外傷性打擊胸部、腹部刺激植物神經紊亂、膈肌痙攣等,也會使胃內容物進入呼吸道導致窒息。正常人不會出現胃內容物進入呼吸道從而引發窒息現象發生。

上述法醫進一步解釋了第二種情況的形成機理:胸腹部受到較強暴力刺激迷走神經,使胃腸和腹壁肌產生收縮,腹壓增高,賁門開放引起嘔吐;同時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嘔吐時聲門開放,在吸氣狀態時將嘔吐物吸入呼吸道內引起窒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