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智能手机割据战

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ent/2010-12/09/content_18308182.htm

手机早已不仅仅是手机,它已经是一个互联网接入终端设备,是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的最简便、快捷和顺畅的方式

本刊记者 马李灵珊

“你现在用什么手机?”

“诺基亚。呃,上一款是摩托罗拉。”

5年前,这是人们习惯的问答模式。不需说明,大家也明白,彼此询问和感兴趣的是手机的品牌。

“你现在用什么手机?”

“Android。不过,我还想去买台iPhone4。”

现在,新一代的思考模式已经不再以手机的品 牌为定向,而是更为看重手机的操作平台。看上去,iPhone4是一台硬件概念上的手机。但实际上,iPhone上运行的iOS系统才是核心,那些令人眼 花缭乱的功能,都是依托着那颗坚硬的内核--iOS系统才得以完成。至于Android,这个由互联网巨头Google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更是以救世主 之姿拯救了渐现颓势的摩托罗拉和三星,又扶植了HTC等智能手机新贵。

和5年前我们乐此不疲地对比诺基亚、摩托罗 拉或者三星哪一个品牌更结实、通话质量更好、电池更耐用一样,今天,我们关心Android、iOS、WP7(微软操作系统)或者RIM(黑莓操作系统) 哪一个平台上的软件游戏更多、处理邮件和文档更便捷、操作界面更友好和人性化。

这不仅仅只是热衷科技产品革新的年轻人才能 享受到的便利,我的父母均已近知天命之年,他们曾经以能手写、屏幕大和结实耐用为标准来选择手机。今年,他们分别买了一台HTC Wildfire(Android系统)和iPhone4。现在,我们之间用skype免费打电话、用Kik messenger免费发短信,天气预报、地图导航和实时打折信息搜索都是实用并且不难操作的功能,无论是炒股、看韩剧或者是玩纸牌游戏,都可以在手机上 完成,这让他们兴奋不已。同时,他们再也没买过一张报纸。

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手机”和5年前的 “手机”,已经不再是同一种东西,和20年前的“大哥大”相比,当然相差更远。手机曾被赋予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作用,而在其内核没有革命性的革新之前,好看 的外形和知名度往往成为一款手机热销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智能手机平台的迅猛发展,让其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愈加深远。如今的手机,其实更接近于一个小巧、 便携的互联网接入终端设备,携互联网席卷一切洪流而来。

据Gartner调研公司发布的2010年 第三季度全球手机销量报告,2010年全球手机销量达4.17亿部,比去年同期增长35%。其中智能手机占了19.3%,同比涨幅为96%。尼尔森调查公 司则称,在美国,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在2011年就将超过50%--去年,这一比例只有不到20%。

软件成就硬件

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07年1月10日,在美国旧金山例行召开的新一届Macworld上,已经凭借iPod的成功在音乐播放领域呼风唤雨的乔布斯意气风发地登台,这一次,他为世界带来的是一款叫做iPhone的手机。

也是在这次大会上,他宣布,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 Inc.)正式将沿用了20多年的“Computer”从公司名称中拿掉,改称苹果公司(Apple Inc.)--苹果开始加速,从一家以PC电脑为核心业务的IT公司向消费电子供应商转型。

什么是iPhone?乔布斯说,它是“宽屏 幕iPod、革命性电话和突破性网络”的结合体。他狂妄地喊出,“我们最少领先5年。”“我们要把所有的按键去掉,只剩一个大屏幕。我们要如何操作它呢? 用触控笔?不,谁还会用这种烂东西……世界上最好的指向装置就是我们的手指!”

iPhone刚出现时,诺基亚认为这款产品市场占有率不会太高,不会对自己造成多大的冲击;三星则称,“这在功能上实在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传统手机制造商都觉得,这款产品华而不实。

乔布斯没有多费口舌,他只是告诉世界,“iPhone可以运行Mac OS X(就是后来的iOS系统)来管理文件、运行应用程序和网络”,因为--“软件造就硬件。”从iPod的成功里,乔布斯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是iTunes。

在过去的3年半时间里,iPhone用销售 奇迹和口碑印证了乔布斯的结论。每一代iPhone都有各种令人诟病的地方,例如早期不支持3G网络、不支持多任务,但是,“软件造就硬件”。乔布斯建立 起一条完美的产业链,苹果生产手机,开放软件平台,再在iTunes的App Store(苹果应用商店)里销售全球数以万计的软件工程师为之设计的各种应用软件,苹果与他们分成(苹果占30%,开发者拿70%),用户得到更好、更 先进的体验。现在,这个商店里的应用程序已经超过了30万。

而那些曾经嘲笑苹果的公司呢?诺基亚的 Symbian系统已经被毫不留情地打入“过时”的行列中去,他们力推的Ovi在线商店与App Store相去甚远;如果没有Android,三星和摩托罗拉的财报都非常难看。Kaufman Bros分析师Shaw Wu说,“手机硬件制造商从不需要和软件开发者打交道,它们没有这种习惯,但现在,世界正被软件推动。”

看上去,一切似乎都很美,苹果的市值甚至在今年超越了微软。除了Google,现在,他们成了苹果最重要的敌人之一。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是目前看起来,最有可能对iOS发起挑战和冲击的选手。

已经没多少人能记得起3年前的iPhone 发布会上,和乔布斯微笑握手的人正是Google的 CEO 施密特--施密特当时也是苹果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在MacWorld上,两家公司宣布联手将Google的搜索和地图服务植入 iPhone。当时的气氛轻松得甚至让施密特开起了玩笑:他们应该合并成一家公司,名字就叫“AppleGoo”。

但在商业领域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早在苹果推出iPhone的两年之前,Google就不声不响地收购了一家名叫“Android”的手机操作系统设计公司。当时,他们收购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确保在移动设备中,微软不再占据主流地位。

在苹果成为智能手机操作市场上的标杆之后,2008年9月23日,Google联合台湾制造厂商HTC推出了第一款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手机,简称“G1”。从此,两家公司的竞争拉开了帷幕。

这让乔布斯暴跳如雷。《纽约时报》称,“他 认为Google这样做从物质、技术和精神上违反了两家公司之间的联盟合作关系,简而言之,他认为他的老朋友Google从他兜里偷钱了。”乔布斯说, “我们没有去搞搜索,但他们来做了手机。Google想杀死iPhone。”两家公司的高层常常在各种公开或私下的场合里争论,乔布斯甚至愤怒声称 Google剽窃了iPhone的思路,Google则说,Android的某些原型机早于iPhone。

2008年,Google总部曾发生过一次非常不愉快的会面。乔布斯警告Google,如果他们继续制造持有多点触摸的手机,他就会发出诉讼。事实上,2010年,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努力,苹果的确拿下了多点触摸的专利。

不过,这已是后话。在这几年 中,Google已经和众多厂商一起,先期制造了一大批支持多点触摸的手机。Android已经成为了最流行的智能操作平台之一,和苹果不同,在 Google这里,软件与硬件分离,除了一款依然由HTC代工的Nexus One被承认是Google自己生产的手机以外,其他手机硬件均属于各家厂商,Android用“机海战术”与iPhone 分庭抗礼。因为授权免费,众多硬件厂商都选择了Android系统,从三星到华为,从1000元到4000元的价位,你都能找到不同的Android手机 型号。

Google也建立了自己的软件市场。 Android Market被用户戏称为“菜市场”,在这里,开发者不需经过繁琐的审核程序,绝大多数软件目前都是免费。与售价昂贵的iPhone相比,在 Android的世界里,用户只需付出小得多的成本就可享受许多智能手机操作平台带来的便利。

在Gartner公司2010年第三季度智 能手机数据中,Android系统的手机已占全球智能手机销售量的25.5%,甚至已经超过了和去年相比下降了0.5%的iOS(16.6%)。 Nielsen公司则称,从今年2月至8月,有32%的智能手机新用户选择了 Android,只有26%选择了iOS。

现在,苹果和Google的战争已经趋近白 热化。去年,施密特退出了苹果董事会,乔布斯的声明中火药味极浓,“现在Google的Android和Chrome OS已经在苹果的核心领域和我们展开了竞争。因为利益冲突,他已经不得不在一部分董事会议时选择回避……现在是他从苹果董事会辞职的时候了。”

两家公司在收购、专利、董事会和应用程序开发等方面全都产生了冲突。苹果甚至以侵犯专利之名起诉了HTC,而谁都知道,HTC是最乐于制造Android系统手机的公司之一。

不过,他们仍然在某些领域里合 作,Google每年会付给苹果1亿美金以确保自己是iPhone和iPad的默认搜索引擎。有意思的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微软此时却成了打击对方的有 力工具。微软也为苹果的iPhone和iPad开发了专属的Bing搜索应用程序。熟悉硅谷的人看到这一消息甚至会发笑,苹果与微软?这两个宿敌,竟然也 会有握手言欢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微软也绝不甘于让自己成为别人斗争的炮灰。在iPhone推出之前,微软早已有了自己的操作系统Windows Mobile。他们梦想“用PC的那一套复制到手机上”,当时虽然无法与诺基亚的Symbian相比,市场占有率也不容小觑。

iOS与Android改变了这一切,在G1上市之后的2008年11月,微软终止了开发许久的Windows Mobile系统,重新设计一款全新的系统。他们将这个月称为“Reset(重启)”。

这表明了微软的决心,也表明了他们所面对的危险境地:如果再不绝地反击,微软将被彻底请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市场。3年前,他们曾嘲笑苹果没有实体键盘,但他们判断错误了。微软CEO鲍尔默说:“我们曾领跑这场游戏,但现在却名列第五,我们错过了一整轮。”

《连线》杂志称,“微软最终决定按下 Ctrl+Alt+Del,重启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迎来新的开始。”今年10月11日,微软推出了崭新的系统Windows Phone 7。和iPhone以及被指责太像iPhone的Android都不同,微软没有采用图标网格的界面来欢迎用户,而是采用了一套动态、直观的全新界面。

在对大部分用户惯常使用的界面进行对比后,在沃达丰从事用户体验相关工作的Morten表示,“iPhone突然开始显得过时。”微软难得地赢得了一片叫好声,甚至是“优雅”这类以前只属于苹果的溢美之词。

WP7手机上市当天,总共卖出了4万部手机。尽管这一销售战绩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但不少市场分析师都指出,因为得到了运营商与手机硬件公司的支持,微软的WP7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就像Gartner公司指出的一样,“智能手机市场上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现在就预测谁能最终取得胜利,未免言之过早。

应用程序引领未来

没有人会否认,最终决定智能手机平台胜负的,将会是那些为平台开发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者。掌上设备观察网站iFanr的作者郭磊说:“没有一个平台会穷尽一切功能,这是不可能的,说到底还是要靠大家为平台开发软件,来发挥出手机更多的可能。”

现在,iOS的App Store中已有了超过30万个应用程序,Android Market的数字则是逼近15万,而且增幅速度也已和iOS持平。不少人都预测,明年底或是后年初,Android Market的应用软件数量就会超过iOS。

而刚刚起步的WP7也忙着宣传,截至今年9月,它们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包已经下载超过 30 万次,根据过去软件业的规律,这些人中有一半都会推出最终的软件。也就是说,未来起码有15万个用于WP7的应用程序会出现在他们的市场中。别忘了,WP7刚刚推出一个多月而已。

不过,在苹果产品研究网站apple4us 的成员、同时也从事第三方软件开发工作的Lawrence Li看来,这些数字也许只是虚假繁荣。“纯粹数字可能对公司有意义,投资人喜欢听这些数字来影响自己的投资。但App Store里面的软件绝大部分是垃圾,能留下来并有持续价值的很少。所以,好的软件有多少,和软件有多少是两个概念。”

作为智能手机目前的老大,iPhone的困 扰很典型。苹果公司一向都希望建立一个较为封闭的生态圈,今年春天,Adobe 曾发布工具让开发者能使用 Flash 创建 iOS 应用,苹果立即修改了开发者许可协议,禁止开发者采用任何非苹果官方的开发工具。尽管最后苹果迫于监管与竞争的压力,放宽了协议,但它所面对的问题却越来 越明显--在越来越多的软件中,如何让你的软件能够脱颖而出?又有多少是像Lawrence Li这样的技术员所期望的“有爱的,看了感动得要落泪的软件”呢?用iFanr作者Logout的话说,“在这个市场里,所有你能想到的新创意在上面一 搜,都能搜到相似的。”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苹果的App Store就会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

苹果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控制软件质量, 一方面提升用户体验。他们有一份人机界面规约,建议所有的软件开发者按照同一规则来设计,比如软件不要单设进入画面,而是打从一开始就呈现软件操作界面。 Lawrence Li说,“这样会有一个心理骗术,让用户以为加载已经结束。”

而且,所有软件在进入App Store前,都需要经过一个审查过程。苹果今年又一次收紧了审核方针,他们写道,“我们不需要更多可以用来演示‘放屁’的软件。如果你不能开发出什么有 用的东西,或者提供一些最新的娱乐,你的应用有可能不会获得通过。我们会拒绝任何我们认为已经越界的内容或行为……判断越界的那根线在哪儿呢?……当我看 见的时候,我就会知道。如果你的软件被拒绝了,我们有一个评审委员会,你可以去‘上诉’。但是,如果你要炒到媒体那儿去,或者只会骂我们,是不会有帮助 的。”

言下之意,在苹果的世界里,只有苹果说了算。

这能不能有效解决App Store里精品软件对缺乏的局面?目前看来,仍然不够。而且,别的问题也在悄然滋长,为iOS和Android都开发软件的工程师吴鸿说,“如果软件出 了bug,在App Store里受制于审核过程,可能在六七天内用户都得不到更新。这会造成延迟。”这就要求开发者从设计软件的最初就以高标准要求。

不过,苹果只是面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Android的问题却更加显著和突出。苹果以设计来主导产品,Android却承袭了Google的算法文化,工程师的特性就是开放,将代码开放、可能性开放,同时也将问题开放。

数以万计的开发者在愤怒地抱怨 Android,最简单的原因当然是钱。开发者为钱而来,得不到钱,他们自然会离去。苹果的App Store支持多样的支付方式,而且用户也已经在过去长达10年的苹果产品体验中养成了在iTunes里为音乐和软件付费的好习惯,更重要的 是,iPhone不越狱是无法安装盗版软件的。

但Android呢?首先,它曾经只支持 Google Checkout和信用卡支付,刚刚才宣布支持Paypal,而且购买Android软件的地方也太分散,应用市场里只有一部分,开发者网站、甚至在 Amazon等地方都能买到Android应用软件。其次,Android基本不审核任何应用软件的发布,换言之,就算我只是个菜鸟,随手写个软件也能放 到网上供人免费下载使用,如果其中有病毒,后果当然不堪设想。

Google引以为傲的“开放”背后,也有陷阱,某些功能一样要求用户Root(取得管理员权限)后才能使用。Google研究博客谷奥的MusiXboy说,“开放说到底,只是谷歌用来贬低苹果抬高自己的说辞,当不得真。”

眼花缭乱的重复应用和繁琐的购买渠道背后, 很难有用户持之以恒地为软件买单。更重要的是,因为Android程序的开放性,盗版软件的安装成了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就算有一款没有盗版的软件需要 付费,用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同类型的软件替代。开发者在这个远没有App Store成熟的市场生态里,举步维艰。

不过,开发者还是愿意等待市场成熟,毕竟这是个潜力无比巨大的空间。吴鸿为Android开发的程序,全部都没有收费,单纯靠内置的广告,一天也能挣到几十美金,侧面旁证了这个用户群的庞大以及潜在的消费能力。

让开发者厌倦Android的,恰恰也是 Android得以在今年迅速崛起的法宝:多等级的手机设备和厂商自定义的界面。在Android的世界里,有1000块钱的手机,也有5000块钱的机 皇,处理器、分辨率都不相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一款应用程序是不可能在所有机子上都完美运行的。每当开发者开发了一款软件,等待他们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 的所有机型中无休止的调试。相比起只需要考虑iPhone一款机子所需要付出的成本,Android平台实在太耗费人力物力。

所以,当iOS平台最受欢迎的游戏“愤怒的 小鸟”移植到Android平台时,Rovio公司选择了免费,但机型的分化仍然让他们不堪其扰。11月21日,Rovio为它在许多Android设备 上的糟糕表现而道歉:“尽管我们努力了,可我们没能让游戏拥有最好的性能。”他们宣布:“我们已经不愿意在为Android设备做更多版本的‘愤怒的小 鸟’了。”

这似乎印证了乔布斯对Android的诅 咒,他认为Android所谓的开放恰好会自毁长城:“Android手机总是被配备不同的界面,把问题留给了用户。相比之下iPhone统一性的好处不 言而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为让不同Android手机的用户都得到最好的体验,光Twitter客户端就有不下100种各式各样的版本。

在Android与iOS双雄争霸之 际,WP7悄然以搅局者的姿态出现。上市之初,微软就对软件开发者提出了金钱奖励措施,游说在iOS和Android系统中开发出广受好评的开发者为 WP7开发软件,为此,微软会先付一部分酬金。同时,面对那些已然进驻的开发者,微软还建立了支持团队提供帮助。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显著效果。 Slacker公司的营销副总裁 Jonathan Sasse 就表示,“在iPhone和Android的环境里,开发者与公司并没有什么交流。”但微软却提供了许多帮助。

微软还没有出局,毕竟他们还是软件业的第一 巨头,又为开发者提供了相当的便利--他们与硬件厂商紧密合作,HTC放上日程的WP7手机甚至比Android手机还多,紧锁高端市场。而且,不像 Google对所有厂商都开放授权,WP7只为那些达到审核标准的设备开放授权,这让开发者调试的难度大大降低。

同时,WP7在商务市场也将取得突破性的进 展。毕竟如今最流行的文件操作软件还是PC上的Office系列,只有微软的WP7,可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公文文档的无缝转接操作。就像Google把自己 的Gtalk和Gmail完美地集成在Android手机中一样,这也是微软无可比拟的优势。

面对微软、Google与苹果三家传统意义 上的IT行业的强势出击,诺基亚和黑莓也许是最沮丧和焦虑的两家公司。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尽管凭借历史优势,仍是当今智能手机操作平台占有率第一 名,但Symbian的逻辑属于上一个时代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诺基亚与英特尔结成了联盟,着力于新系统Meego的开发,同时建立了Ovi线上应用商 店。无论如何,芬兰巨人已经开始从沉默中苏醒。

至于黑莓,它的步伐甚至比诺基亚还慢。Lawrence Li称RIM系统也许只适合那些“够用就好,不希望改变”的人群。Android快速增长的北美市场份额,大部分都是从黑莓日益衰退的市场中夺取来的。

黑莓的出路也许在它收购的PONS系统上,现在,这个系统被应用在黑莓推出的平板电脑Playbook上,也许,黑莓将会反苹果之道而行,将PONS移植到手机上,而这或是黑莓最好的机会。

当手机遇见网络

微软、Google、苹果、Intel、诺 基亚、黑莓……在5年前,这些企业根本不会被人们放在一个序列里考量。他们的属性分别是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硬件公司和手机公司。但今天,他们在同一个战 场上殊死搏斗,看上去斗的是手机操作系统,事实上,他们所争斗的是用户接入互联网的方式。

在今天,世界越来越小,信息传播也越来越快。很多时候,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已经局限在一块屏幕之上。过去,我们仰仗的是PC电脑,但手机才是能够一天24小时寸步不离的设备。摩根士丹利推出的最新一期互联网研究报告指出,未来网络趋势是3个关键词:移动、社交和广告。

智能手机毫无疑问是最能够满足这3个关键词的设备。它本身就是移动装置,承载了我们的社交需求,手机里的联系人号码薄也许是许多人最为看重的资源,而源源不绝的应用程序背后所暗含的广告需求与增长,更是令人不能小觑。

看看Google推出Nexus One时的宣传口号吧:“网络与手机相遇”,再回想一下苹果2007 年发布iPhone时的口号“你口袋里的互联网”,我们就能够明白,手机早已不仅仅是手机,它是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的最简便、快捷和顺畅的方式。

在美国,未来3年内的无线带宽就将超过有线 带宽。今年年底,美国最大的网络运营商质疑Verizon将会在美国20个城市部署带宽达12Mbs的LTE。LTE带宽未来将升级到50Mbs,而这项 技术最大能支持每秒100Mb。这约是现在许多人所用网络速度的10倍。到时候,网络就将无处不在。

目前,移动设备的速度比PC机落后了7年,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手机,其性能相当于2003年的台式机。但未来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芯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短,锂离子电池的续航时间也在成倍地提高。总有一天,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完全智能和更加精确的世界里。

手机的售价也将越来越低。如果不是受限于运营商,Google原本打算将Nexus One以不足100美金的价格销售。因为移动、广告和社交上的收益完全可以补足这部分的差距,更多人使用智能手机无疑会加快整体的进程。

这一天总会到来。到那时,也许我们会停止询问“你在用什么手机?”因为每个人的手机功能相差都不会太大--那是我们与世界保持联系的纽带。

(感谢iFanr、apple4us与谷奥三家网站对本文给予的帮助。部分材料参考《连线》与《纽约时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7

智能家電市場群雄割據 “內冷外熱”的現實何時能改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75.html

智能家電市場群雄割據 “內冷外熱”的現實何時能改變?

一財網 王珍 實習生 張雨蓮 2016-01-31 20:17:00

內熱外冷,是近兩年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真實的寫照。一方面,行業內不斷升溫,群雄並起;另一方面,用戶“嘗鮮”之後,都趨於冷靜觀看,因為各大品牌的智能家電之間,由於協議不統一,無法互聯互通,沒能帶來最好的用戶體驗。

早上醒來,窗簾自動打開,電視為你播報今天天氣,客廳里咖啡機也自動開啟早餐模式,陣陣咖啡香味飄來,讓你精神為之一振……這幅智能家居的美好圖景頗為誘人。

但是,侯哥在使用智能家電過程中碰到了不少麻煩。

說起來他也是一名愛新潮的小夥子,在家里裝了不少智能玩意兒,包括智能空調、智能燈、智能熱水壺、智能監視器、智能窗簾……可是新鮮感過去之後,這些“玩意兒”幾乎都放到一邊。

像智能燈,用手機可以隨時開燈或關燈、調節光的亮度和色彩。但是,用了幾次之後,感到很麻煩,還不如按開關來控制燈方便。智能熱水壺、智能窗簾也一樣。至於智能監視器,有時好朋友上門來也會報警,反而添了不少麻煩……

所以,侯哥現在家里一堆智能電器中,“碩果”僅存的就是智能空氣凈化器,它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顯示家里的PM2.5情況。一旦PM2.5值顯示超過100,侯哥就用手機遠程啟動空氣凈化器,在回家一兩個小時前就開始凈化家里的空氣。

群雄並起

盡管侯哥用起這些智能家電來覺得不那麽盡如人意,但他聽說1月份剛結束的2016 CES上,各大企業追逐智能家居的熱情繼續升溫。

內熱外冷,是近兩年智能家居行業發展真實的寫照。一方面,行業內不斷升溫,群雄並起;另一方面,用戶“嘗鮮”之後,都趨於冷靜觀看,因為各大品牌的智能家電之間,由於協議不統一,無法互聯互通,沒能帶來最好的用戶體驗。

如何破解智能家居的“信息孤島”困局,成為行業共同關註的命題。

LG近期宣布在智能家居領域,與谷歌展開戰略合作。谷歌產品管理的副總裁Gayathri Raja展示了未來的家庭。她認為,物聯網將重構普通事物,而智能物件應該是“實物+聯接+網絡雲平臺”,谷歌正努力打造一個智能、簡單、安全的設備相互連接的合作夥伴體系。

此前,LG一直是智能家居聯盟AllJoyn的主力成員之一。這次LG高調與谷歌合作,也是各大智能家居標準聯盟走向合作的一個積極信號。當然,標準融合遠沒有想象的那麽簡單。

三星電子美國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Tim Baxter表示,三星將建立開放的物聯網生態系統,旗下Smart Things生態系統已有20000個開發者、有超過200種可相容互聯的設備。

“三星的設備、元件、平臺和安全解決方案是將‘智能’融入生活每個角落的關鍵元素。”三星數據系統(SDS)總裁兼解決方案事業部總裁WP Hong博士在2016 CES主題演講時說。

設備方面,三星今年SUHD的電視新品全都是物聯網電視,可與超過200臺Smart Things兼容設備相連,從而成為智能家庭的控制中心。帶有21.5英寸液晶顯示屏的三星智能冰箱可同時作為家庭食品管理、家庭成員圖片留言分享、家庭娛樂的操控中心。通過內置的照相機,消費者還可通過移動設備查看冰箱里的食品狀況。

“三星的IoT(物聯網)戰略是要推動‘開放、互通、跨行合作’的實現。”Hong 博士表示,IoT設備的無縫連接是保證消費者獲得完美體驗的關鍵因素。三星一直與開放互聯聯盟(OIC)的行業夥伴通力合作,努力構建真正開放的連接框架IoTivity。

所謂的IoTivity,是三星、英特爾和思科於2015年年初共同發布的第一版物聯網開源代碼標準,它使來自不同制造商的互聯設備能夠與高通、微軟和LG共同開發的AllJoyn標準進行溝通和競爭。由此可見,智能家居領域,競爭與合作無處不在。

松下也展示了它的智能家居解決方案。如今,一戶普通的美國家庭中能夠與互聯網連通的端點數量超過100個。松下對智能家居的定義是:通過一個強大的平臺將照明、供暖、攝像頭、運動傳感器和各種智能電器集成到一起,實現對個性化家居體驗的管理。松下推出了智能家居創新技術“Ora”,能夠測量用戶家中的用電情況,掌握用戶的用電習慣,並提高用電效率。為此,松下宣布與Xcel能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節能與安全,是松下智能家居業務的發力點。2015年松下在CES上推出了家居監控系統,側重家居安全和監控。今年除了擴充家居監控系統系列模塊外,松下還宣布和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此次合作將使松下家居監控系統的應用範圍得到很大擴展,將控溫器乃至其他家用能源系統也納入其中。

除了日韓、歐美企業,中國公司也紛紛推出智能家居解決方案。

海爾突出展示智能教育、智能家居、整體廚房等解決方案,並發布了家居生活類智能機器人Ubot,Ubot是安全衛士、智能管家,同時可以作為孩子玩伴及為老人陪護。長虹展示了應用於智慧家庭、智慧社區的物聯網開放平臺IPP。

奧維雲網(AVC)的董事長喻亮星就在中國智慧家庭大數據年會上直言,智慧家庭的實踐應用困惑主要有兩點:一是缺乏顛覆性的技術創新,未能充分激發用戶需求,還是以2B(商用市場)為主,2C(民用市場)還比較弱;二是缺乏集中化的智能家居運營平臺,用戶體驗難言舒適。

不過,奧維雲網仍樂觀預期,到2020年,中國智慧家庭上下遊產業鏈的價值將達到1萬億元。巨大的潛力也吸引了眾多家電、互聯網公司蜂擁而上,包括小米、奇虎360等。

標準混戰

生迪光電的副總裁、歐洲銷售負責人賀向輝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作為新興行業,智能家居在歐洲、美國和中國市場都是剛剛起步,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標準。

事實上,標準的選擇,是每一個智能家居產品供應商都會遇到的事情。

海爾美國分公司首席運營官Kevin Dexter告訴記者,海爾正推動智慧家庭業務在美國市場的本土化,海爾與蘋果、谷歌都分別有合作智能空調。美國智能家居市場剛起步,但正如從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一下子就改變了,所以“我們要確保在準備狀態”。

這也是為何2016年CES的會刊上有多篇探討智能家居的文章,既看好前景,又擔心標準的障礙。

樂觀的聲音是,智能家居不僅將實物與網絡連接,也使家庭更安全、更省錢。思科公司預測,到2020年將會有5000萬臺的設備與網絡連接,到2022年物聯網將會創造14.2萬億美元的價值。

GFK的調研報告也顯示,在消費者認為新一年影響他們生活的五項科技趨勢中,智能家居僅次於移動支付,而領先於3D打印、雲計算和儲存、可穿戴設備;在美國,92%的人知道“智能家居”這個詞,51%的人認為未來智能家居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最吸引人的智能家居產品,是照明與節能、安全與控制。

不過,悲觀的論調提醒說“智能家居正在發展,但受到通信標準的制約”。智能家居的成長要求一個統一的協議系統,所以要當心正在來臨的衰退,當一系列為了爭奪統治權的智能家居網絡戰爭在上演,包括谷哥Nest、三星Smart Things、蘋果Homekit等。

戰略分析研究所負責智能家居戰略的總監Bill Ablondi說:“在2015年,美國又有600萬家庭首次使用智能設備或系統,在美國使用智能設備或系統的總數達到了近2700萬。”而Z-Wave Alliance的執行總監Mitchell Klein 說:“制約市場發展的一大阻礙是不清楚市場的兼容性有多大。”

其實,在中國市場也類似,不僅海爾、美的、海信、格力、TCL、創維等廠家各有自己的智能家電標準,而且阿里、京東、蘇寧、國美等幾大電商平臺也在搭建各自的智能家居雲平臺。

像侯哥這樣的用戶,要享受到智能家居美好的體驗,路還很長。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02

華興資本包凡:割據、分裂,合並、統一,中國創投產業向何處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2/157613.shtml

華興資本包凡:割據、分裂,合並、統一,中國創投產業向何處去?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

華興資本包凡:割據、分裂,合並、統一,中國創投產業向何處去?

追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如果內心有所回應,那就是恰當的選擇。

為什麽許多初創公司在推出一夜爆紅的產品後,很快便偃旗息鼓?

為什麽寒冬過後,天使輪和 C 輪後融資難度加大,而 A/B 輪融資熱度不減?

在創投界都流傳這麽一句話:如果你沒聽說過包凡,或者包凡沒聽說過你,那麽說明你的業績還拿不上臺面。如果你需要找到包凡來服務了,那麽恭喜你即將要邁進獨角獸俱樂部。

近日,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先生和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作客「真格大師講堂」,為真格被投公司的 CEO 們上了一堂資本與人性的雙修課。我們對演講內容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整理,文章不長,但一字一句都直奔主題、毫不摻水,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l1.webp

本文由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和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在 Zhen Masters(真格大師講堂)上的分享整理而成。Zhen Masters 是真格基金系列活動之一,定期邀請創投領域大師級人物與真格被投公司 CEO 進行面對面分享。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技術創新會成為中國當前“破局”的關鍵

l2.webp

▲華興資本創始人 包凡

中國當前的創業形勢

中國的互聯網真正發展起來應該是在 2005 年百度上市前後,這幾年,處於頭部的互聯網公司越做越強,在中國有 BAT,美國有 FANG(F 是指 Facebook,A 是指 Amazon,N 是指 Netflix,G 是指 Google)。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朋友,我覺得這個形勢有點像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些大國在角力,每個人都在劃地盤,拉小弟,有些小弟幹著幹著也想取代大哥的地位。

初創企業應該弄清楚的是,不是說有了“超級大國”,自己的小國就發展不好,而是要認清楚形勢,選擇自己的方向。最近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里不也走出了不少厲害的公司麽?像滴滴、新美大、京東、今日頭條、攜程、餓了麽,各自也算一方霸主。它們是怎麽冒出來的呢?重要的還是做了巨頭們幹不了的事,或者說是巨頭們沒有時間幹的事。它們撕開一道口子,又善於利用巨頭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快速鞏固了自己在市場的地位。

那麽這種格局會不會變呢?我覺得是會的。過去的幾波浪潮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驅動,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怕就怕在,你只要被巨頭摸清楚底細,你能幹,它也能幹,拼到最後就是拼資源,優勢自然又回到了巨頭手中。

我預感未來幾年內,人工智能、大數據、包括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會使得技術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當前“破局”的關鍵,這對於不管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是好事。

境內外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差異

國內外的資本市場是不太一樣的,在價值觀、衡量標準上都有差異。

首先,中國的資本市場采取準入制,你的公司想去 A 股上市,需要經過相關機構批準。而在美國基本上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上市,有人買你的股票就行。這意味著國內 A 股公司的「殼」非常有價值,就像北上廣深的戶口一樣。去年一度引發熱議的註冊制之所以很難實行,原因就在於此:如果戶籍取消了,老北京老上海的人利益怎麽辦呢?這 3000 家 A 股上市公司,每家的殼都有 30 億左右的價值,註冊制牽扯到的利益面很大。

其次,中國的資本市場,八成左右是散戶,而美國則有八成是機構投資人。打個比方,一桌十個人打牌,如果全都是專業選手,或者專業選手占了八個,那麽這一桌牌只能靠本事吃飯。而如果只有兩個專業選手帶著八個業余選手,打法就不同了,這兩個專業選手互相之間不會對著幹,而是想辦法串通在一起賺其余八個業余選手的錢。俗話叫割韭菜,割完一波歇一陣子,等著種起來再割一波。

當然國內資本市場還是有很多優點。資本市場無非就是為了兩個目的,融資和套現。國內 A 股市場套現很方便,上市公司流動性比在美國方便許多,這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對於創業者而言,你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公司更適合在哪個市場發展,能讓公司做到資源配置最優的市場才是好市場。

關於企業並購的那些事兒

近幾年幾乎所有著名的合並案件,華興都有參與。

坦白說,如果談判雙方都想要同樣的東西,合並就不會成功,針尖對麥芒肯定做不成交易。其實追問到靈魂深處,每個人想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想要名,有的人想要利,想當皇帝,就要有向退出者割讓股份、給夠美金的氣度。他們為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所出讓的股份和現金都是天價,但這確實是為了讓公司走得更遠的選擇。當然,退出者雖然得到財務自由,心里也是五味雜陳,自己創辦的公司,自然就像孩子一樣難以割舍。但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存在差異,才使得那些優秀的公司結束對抗、產生合並的可能。

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選擇投資人不要盲目提高估值,戰略更重要

l3.webp

▲華興阿爾法負責人 周翔

當前市場的融資狀況

目前看來,處於 A/B 輪的公司會比天使輪和 C 輪後的公司融資要容易一些。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優秀的公司正在逐漸地成長起來;另一方面是專註於 A、B 輪的基金這幾年獲利頗豐,所以如今每個月市場公開的 A/B 輪融資項目大概有 150-200 個。相比之下,天使階段和 C 輪要略微艱難,因為資本市場的周期和創業周期是對應的,大部分天使基金要忙著管理去年投的很多項目,而 C/D 輪的公司常常是在去年以很高的價格拿了一筆錢,結果今年公司的發展匹配不了上一輪的估值,所以沒人敢接。

今年大家都在看文娛和媒體,而技術類的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因為回報周期長、大眾接受度低、商業模式較重等原因,短期內投資人還是持觀望狀況。所以下半年投資人依然會非常謹慎,如果諸位有機會融資,最好為過冬儲備好足夠的糧草彈藥。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應該更多地為公司長期的戰略規劃做準備,而不是盲目去擡高自己的估值。

財務顧問能為創業者提供什麽?

作為華興旗下專註服務早期創業公司的財務顧問(以下簡稱FA),華興阿爾法在關註項目時主要看這三點:

1. 核心團隊的能力。CEO 本身的背景、團隊成員的協調度,以及大家先前的共事經歷、執行力、戰略決策能力等等;

2. 多多少少會看一點風口。比如 2014 年的 O2O、2015 年的供應鏈再到今年的文娛媒體等等。原因是這些領域本身前景很廣,而且格局未定,機會相對而言比較大;

3. 商業、資源、技術方面的核心壁壘。那些跟風而行的公司,往往在 B 輪之後就沒了聲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資人看不出他們的核心壁壘在哪里。

在企業融資的過程中,FA 公司在融資節奏控制、項目故事梳理、前期材料準備等等方面都可以給予比較專業的支持。融資不僅僅是去找投資人這麽簡單,前期準備的工作必不可少。市場上競爭對手都有誰?分別都融到了多少錢?哪家基金的投資?你的公司如何去講故事?你準備花多少時間見投資人?用多長時間把這筆投資搞定?這些都需要梳理清楚。

l4.webp

2006 年我剛剛入行的時候,市面上的風投基金很少,兩個星期拜訪二三十家算是差不多了。可現在不一樣,如果不經準備和篩選,三個月的時間都不能將市場上主要的風投基金拜訪一遍,這毫無疑問會耽誤公司的業務發展及融資進度,所以創投雙方就需要 FA 公司來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尋找投資,找對基金和人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做 VR 項目的創業者,卻找了一位主要關註醫療、教育項目的投資人,項目被拒絕的幾率會大得多。而如果你被這位投資人拒絕了,那麽你和這家投資公司基本上就沒有後續發展了。同樣,基金的投資領域也一直在變化。有些基金過去會涉獵很多領域,但行情變化之後,很多領域都不一定會再看,也有可能轉向另外的方向。所以,哪怕他們有興趣了解你的項目(更多地不過是想學習),和你接觸,對你和你的公司而言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甚至一些基金的風格、投資人的脾性,都要弄清楚。哪些投資人喜歡臨陣跳單?哪些人比較守信用?怎樣談判才能多爭取兩個點的股份?隔在兩者之間的信息鴻溝,往往就需要 FA 出來牽線搭橋,錦上添花。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發現那些偉大者的秘密基因

l5.webp

今天我聽完包凡如此心平氣和地講述自己在浪潮中搏擊後的心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捫心自問,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當機會之門打開,只有搶到頭班車的創業者才有可能實現夢想。老大永遠只有一個,而老二、老三往往要面臨被並購的抉擇。這個時候,是堅持再拼一把呢,還是接受並購,選擇合理的價碼離開?這兩個選擇沒有好壞之分。追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如果內心有所回應,那就是恰當的選擇。

我認識包凡多年,他非常酷,常常穿著皮衣、騎著摩托車出門。他帶領華興資本做到國內行業第一,見過最驚險、最複雜的商業故事,卻依然古道熱腸,常常和我探討——怎麽樣才能為中國的商業文明、為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提供些什麽。像他說的,我們創業、賺錢,賺多少才夠?人心是貪得無厭的。你有了私人飛機、遊艇、美國也買了幾棟房子,許多人會說,wow,很棒!但若幹年後,這些都不會留下任何意義。而我發現,那些走在行業頂端的人有一些共性——都是想得開、想得遠、出手大,他們處理過非常複雜的商業案例,但依然能夠對商業的本質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思考著怎麽用商業推動社會的發展。

所以,人生非常好玩。面對複雜的業務,你需要能夠淡定地面對,而對於那些看似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東西,更要把它當做成就你偉大性的機會來對待,這便是我在書里寫過的“無用之物的有用性”。

現實中,許多人每一個毛孔都在貪婪地吮吸著“有用性”,其實,如果你能在內心和現實保持一點點距離,看得高一些、遠一些、長久一些,可能就會發現那些偉大者的秘密基因。祝福包凡,希望創業者的事業也能像華興兩字所蘊含的內涵一樣,代表著中國的複興、人性的複興、理想的複興。

資本 創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532

華興資本包凡:割據、分裂,合並、統一,中國創投產業向何處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2/157613.shtml

華興資本包凡:割據、分裂,合並、統一,中國創投產業向何處去?
真格基金 真格基金

華興資本包凡:割據、分裂,合並、統一,中國創投產業向何處去?

追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如果內心有所回應,那就是恰當的選擇。

為什麽許多初創公司在推出一夜爆紅的產品後,很快便偃旗息鼓?

為什麽寒冬過後,天使輪和 C 輪後融資難度加大,而 A/B 輪融資熱度不減?

在創投界都流傳這麽一句話:如果你沒聽說過包凡,或者包凡沒聽說過你,那麽說明你的業績還拿不上臺面。如果你需要找到包凡來服務了,那麽恭喜你即將要邁進獨角獸俱樂部。

近日,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先生和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作客「真格大師講堂」,為真格被投公司的 CEO 們上了一堂資本與人性的雙修課。我們對演講內容進行了提綱挈領的整理,文章不長,但一字一句都直奔主題、毫不摻水,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l1.webp

本文由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和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在 Zhen Masters(真格大師講堂)上的分享整理而成。Zhen Masters 是真格基金系列活動之一,定期邀請創投領域大師級人物與真格被投公司 CEO 進行面對面分享。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技術創新會成為中國當前“破局”的關鍵

l2.webp

▲華興資本創始人 包凡

中國當前的創業形勢

中國的互聯網真正發展起來應該是在 2005 年百度上市前後,這幾年,處於頭部的互聯網公司越做越強,在中國有 BAT,美國有 FANG(F 是指 Facebook,A 是指 Amazon,N 是指 Netflix,G 是指 Google)。不知道在座有沒有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朋友,我覺得這個形勢有點像中國、美國、俄羅斯這些大國在角力,每個人都在劃地盤,拉小弟,有些小弟幹著幹著也想取代大哥的地位。

初創企業應該弄清楚的是,不是說有了“超級大國”,自己的小國就發展不好,而是要認清楚形勢,選擇自己的方向。最近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里不也走出了不少厲害的公司麽?像滴滴、新美大、京東、今日頭條、攜程、餓了麽,各自也算一方霸主。它們是怎麽冒出來的呢?重要的還是做了巨頭們幹不了的事,或者說是巨頭們沒有時間幹的事。它們撕開一道口子,又善於利用巨頭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快速鞏固了自己在市場的地位。

那麽這種格局會不會變呢?我覺得是會的。過去的幾波浪潮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驅動,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商業模式怕就怕在,你只要被巨頭摸清楚底細,你能幹,它也能幹,拼到最後就是拼資源,優勢自然又回到了巨頭手中。

我預感未來幾年內,人工智能、大數據、包括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會使得技術創新真正成為中國當前“破局”的關鍵,這對於不管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都是好事。

境內外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差異

國內外的資本市場是不太一樣的,在價值觀、衡量標準上都有差異。

首先,中國的資本市場采取準入制,你的公司想去 A 股上市,需要經過相關機構批準。而在美國基本上只要符合資格就可以上市,有人買你的股票就行。這意味著國內 A 股公司的「殼」非常有價值,就像北上廣深的戶口一樣。去年一度引發熱議的註冊制之所以很難實行,原因就在於此:如果戶籍取消了,老北京老上海的人利益怎麽辦呢?這 3000 家 A 股上市公司,每家的殼都有 30 億左右的價值,註冊制牽扯到的利益面很大。

其次,中國的資本市場,八成左右是散戶,而美國則有八成是機構投資人。打個比方,一桌十個人打牌,如果全都是專業選手,或者專業選手占了八個,那麽這一桌牌只能靠本事吃飯。而如果只有兩個專業選手帶著八個業余選手,打法就不同了,這兩個專業選手互相之間不會對著幹,而是想辦法串通在一起賺其余八個業余選手的錢。俗話叫割韭菜,割完一波歇一陣子,等著種起來再割一波。

當然國內資本市場還是有很多優點。資本市場無非就是為了兩個目的,融資和套現。國內 A 股市場套現很方便,上市公司流動性比在美國方便許多,這是一些人希望看到的。對於創業者而言,你們需要看清楚自己的公司更適合在哪個市場發展,能讓公司做到資源配置最優的市場才是好市場。

關於企業並購的那些事兒

近幾年幾乎所有著名的合並案件,華興都有參與。

坦白說,如果談判雙方都想要同樣的東西,合並就不會成功,針尖對麥芒肯定做不成交易。其實追問到靈魂深處,每個人想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想要名,有的人想要利,想當皇帝,就要有向退出者割讓股份、給夠美金的氣度。他們為了公司下一步的發展,所出讓的股份和現金都是天價,但這確實是為了讓公司走得更遠的選擇。當然,退出者雖然得到財務自由,心里也是五味雜陳,自己創辦的公司,自然就像孩子一樣難以割舍。但正是人們所追求的終極目的存在差異,才使得那些優秀的公司結束對抗、產生合並的可能。

華興阿爾法負責人周翔:選擇投資人不要盲目提高估值,戰略更重要

l3.webp

▲華興阿爾法負責人 周翔

當前市場的融資狀況

目前看來,處於 A/B 輪的公司會比天使輪和 C 輪後的公司融資要容易一些。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優秀的公司正在逐漸地成長起來;另一方面是專註於 A、B 輪的基金這幾年獲利頗豐,所以如今每個月市場公開的 A/B 輪融資項目大概有 150-200 個。相比之下,天使階段和 C 輪要略微艱難,因為資本市場的周期和創業周期是對應的,大部分天使基金要忙著管理去年投的很多項目,而 C/D 輪的公司常常是在去年以很高的價格拿了一筆錢,結果今年公司的發展匹配不了上一輪的估值,所以沒人敢接。

今年大家都在看文娛和媒體,而技術類的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因為回報周期長、大眾接受度低、商業模式較重等原因,短期內投資人還是持觀望狀況。所以下半年投資人依然會非常謹慎,如果諸位有機會融資,最好為過冬儲備好足夠的糧草彈藥。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應該更多地為公司長期的戰略規劃做準備,而不是盲目去擡高自己的估值。

財務顧問能為創業者提供什麽?

作為華興旗下專註服務早期創業公司的財務顧問(以下簡稱FA),華興阿爾法在關註項目時主要看這三點:

1. 核心團隊的能力。CEO 本身的背景、團隊成員的協調度,以及大家先前的共事經歷、執行力、戰略決策能力等等;

2. 多多少少會看一點風口。比如 2014 年的 O2O、2015 年的供應鏈再到今年的文娛媒體等等。原因是這些領域本身前景很廣,而且格局未定,機會相對而言比較大;

3. 商業、資源、技術方面的核心壁壘。那些跟風而行的公司,往往在 B 輪之後就沒了聲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資人看不出他們的核心壁壘在哪里。

在企業融資的過程中,FA 公司在融資節奏控制、項目故事梳理、前期材料準備等等方面都可以給予比較專業的支持。融資不僅僅是去找投資人這麽簡單,前期準備的工作必不可少。市場上競爭對手都有誰?分別都融到了多少錢?哪家基金的投資?你的公司如何去講故事?你準備花多少時間見投資人?用多長時間把這筆投資搞定?這些都需要梳理清楚。

l4.webp

2006 年我剛剛入行的時候,市面上的風投基金很少,兩個星期拜訪二三十家算是差不多了。可現在不一樣,如果不經準備和篩選,三個月的時間都不能將市場上主要的風投基金拜訪一遍,這毫無疑問會耽誤公司的業務發展及融資進度,所以創投雙方就需要 FA 公司來解決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尋找投資,找對基金和人非常重要。舉個例子,做 VR 項目的創業者,卻找了一位主要關註醫療、教育項目的投資人,項目被拒絕的幾率會大得多。而如果你被這位投資人拒絕了,那麽你和這家投資公司基本上就沒有後續發展了。同樣,基金的投資領域也一直在變化。有些基金過去會涉獵很多領域,但行情變化之後,很多領域都不一定會再看,也有可能轉向另外的方向。所以,哪怕他們有興趣了解你的項目(更多地不過是想學習),和你接觸,對你和你的公司而言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甚至一些基金的風格、投資人的脾性,都要弄清楚。哪些投資人喜歡臨陣跳單?哪些人比較守信用?怎樣談判才能多爭取兩個點的股份?隔在兩者之間的信息鴻溝,往往就需要 FA 出來牽線搭橋,錦上添花。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發現那些偉大者的秘密基因

l5.webp

今天我聽完包凡如此心平氣和地講述自己在浪潮中搏擊後的心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捫心自問,最重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當機會之門打開,只有搶到頭班車的創業者才有可能實現夢想。老大永遠只有一個,而老二、老三往往要面臨被並購的抉擇。這個時候,是堅持再拼一把呢,還是接受並購,選擇合理的價碼離開?這兩個選擇沒有好壞之分。追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麽,如果內心有所回應,那就是恰當的選擇。

我認識包凡多年,他非常酷,常常穿著皮衣、騎著摩托車出門。他帶領華興資本做到國內行業第一,見過最驚險、最複雜的商業故事,卻依然古道熱腸,常常和我探討——怎麽樣才能為中國的商業文明、為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提供些什麽。像他說的,我們創業、賺錢,賺多少才夠?人心是貪得無厭的。你有了私人飛機、遊艇、美國也買了幾棟房子,許多人會說,wow,很棒!但若幹年後,這些都不會留下任何意義。而我發現,那些走在行業頂端的人有一些共性——都是想得開、想得遠、出手大,他們處理過非常複雜的商業案例,但依然能夠對商業的本質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時刻思考著怎麽用商業推動社會的發展。

所以,人生非常好玩。面對複雜的業務,你需要能夠淡定地面對,而對於那些看似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東西,更要把它當做成就你偉大性的機會來對待,這便是我在書里寫過的“無用之物的有用性”。

現實中,許多人每一個毛孔都在貪婪地吮吸著“有用性”,其實,如果你能在內心和現實保持一點點距離,看得高一些、遠一些、長久一些,可能就會發現那些偉大者的秘密基因。祝福包凡,希望創業者的事業也能像華興兩字所蘊含的內涵一樣,代表著中國的複興、人性的複興、理想的複興。

資本 創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570

中共割讓緬北 地方勢力割據

1 : GS(14)@2016-11-22 00:24:34

緬北武裝與緬甸政府戰亂已延續幾十年,原因複雜。緬北歷史上屬中國,清末時英治,英國撤退時交緬國,造成主權問題。60年代初中共把這些地區割讓給緬甸,以爭取緬甸在國際上支持中國;但當地武力割據,與政府抗衡。緬北地方割據包括今次戰亂的克欽邦及前兩年曾戰亂的果敢等。早期緬甸政府同意他們以「自治」名義存在於緬甸聯邦,但緬甸軍政府上台後,當局不時派軍隊攻打地方武裝,欲統一但不果。有報道指,緬北地方武裝因多是華人,得到中國背後支持。



■鄰近邊境的畹町市,不時受緬甸內戰波及。

現時緬甸民主化,昂山素姬上台後,對緬北武裝使出懷柔政策,召開民族和解大會,但克欽邦自認為兵強馬壯中途退出。今年8月昂山素姬訪華,曾當面要求中方支時緬甸民族和解,解決緬北割據問題,獲習近平讚同,認為中緬邊境安定事關重要。上月底,緬軍總司令訪華,緬方同時向中方訂購包括「梟龍」戰機在內軍備,獲中國軍方盛情接待。緬政府大概以為北京真的會放棄緬北地方武裝,於是又一次對在緬北採取行動,引發這次戰亂。《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1/198407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