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說新經: Motorola發力太遲?

1 : GS(14)@2011-01-08 13:38:1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47251

Motorola在 CES推出最新款的平板電腦 Xoom及 4G手機,希望有機會扭轉敗局。
近年 Motorola的產品偶有佳作,何以見得是敗局?無可否認,靠向 Android之後, Motorola部份產品成績理想,然而,於目前這刻為止,它們的手機業務依然未能扭虧為盈,即使虧損從 09年底的 11億美元,收窄至去年底的 1.6億美元。
在推出產品的同時, Motorola也分拆成 MMI和 MSI兩家公司上市,前者得到手機業務,後者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解決方案業務;至於其餘無線網絡基建設施業務,早已悉數出售予 Nokia Siemens。
智能手機增長空間大

是次分拆,市場普遍認為,在競爭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鬆綁後的 MMI可以更加靈活。
在 4年前已「相中」 Motorola、已成為大股東的知名投資者 Carl Icahn,今天相信能鬆一口氣(股價雖已跌超過一半)。
毫無疑問,隨着 Google的推波助瀾及流動互聯網( Mobile Internet)的進一步普及, Android的增長不會停止。要知道,以印度和中國為例,流動人口數以十億計,而且中產的人口不斷上升,但兩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還不足 10%,在這些地方,廉價智能手機的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亦有分析員指出,在已發展地區,例如美國,智能手機成本的下調,網絡商再不用付出昂貴的手機補貼,流動上網費用亦因而有減價空間,最終得益是消費者和智能手機用戶。
平心而論,當今使用經驗「合格」的流動作業系統,僅得 iOS和 Android,另外的 Windows Phone 7又未成氣候。
押對注不難收支平衡

作為 Android的大旗手, Motorola沒有押錯注,在未來一兩年達收支平衡應該不難,但問題是 Motorola現在才鬆綁,會否已經太遲?
在 07年, Motorola市場佔有率仍是第二,僅次於 Nokia,現已跌至第七名,其間被 Samsung、 LG、 RIM、 Sony Ericsson及 Apple等公司所超越,來自中國的挑戰者如中興及華為,又來勢洶洶, Motorola有足夠的創造力和競爭力應戰嗎?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445

世說新經:工廠關閉 CD玩完

1 : GS(14)@2011-01-15 15:07: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71674
繼 Walkman之後,又傳出 Sony即將關閉新澤西州的 CD工廠。據報,當工廠關閉時,將有 300名員工被 Sony炒掉。公司發言人指,當下的經濟環境,關閉工廠是一般節省成本的手段。事實上,自音樂行業被 iTunes攻陷後,唇亡齒寒,全球有關唱片的產品或生意,包括唱片零售店或唱片,都不難想像這天的到臨。
有市場研究機構指,去年美國音樂銷售整體下跌 2.4%,唱片收入更慘不忍睹,新推出的唱片銷售下跌 16%,而電子音樂收入卻上升 1%達 11.7億美元。
記得 08年,正值本地網絡商開始推出包月的上網聽歌服務,那時爭議甚大,在美國甚至有消費者認為那是美其名的「音樂稅」,群起而攻之。當時我認為那是音樂行業對 iTunes的絕地反擊,再講,一個好歌手的價值是其歌喉,而不是預錄的歌曲。換言之,歌手只要受歡迎,即使唱片收入跌,卻可在即場表演活動賺回來。因此,我看不到音樂人反對電子音樂的理由,因為既得收入(利益)只會逐步從唱片公司手裏轉移到音樂人身上。
音樂業已被攻陷

轉變其實並不止於音樂行業,因為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範式轉移,所有跟「內容」和「資訊」有關的行業都要被牽扯進去,除音樂業之外,還有電影業、電視業、報業、出版業及遊戲業等等,互聯網的興起及 CD等載體的衰亡,只是市場對這些行業發出的警號。
而這場財富再均分的戲碼,最精采的,莫過於由較年輕的、充滿動力的互聯網公司,飾演挑戰者的身份,不斷侵蝕媒體巨頭和大企業的財富和影響力,在一些市場慣於被既得利益者壟斷、個人自由得不到保障的地方,通常都有一群網民拍掌叫好,吶喊助威。
音樂業已被攻陷。餘下的幾個行業,我個人認為電影和電視最危險,因為他們的產品,先天已非常適合數碼化傳播,換句話說,電影和電視跟 iPad、 iPhone、 Xbox、 Google TV這些由互聯網公司推出的產品,簡直是天生一對。遊戲業也是一樣。幸而,由電視業者組成的聯盟,至少有一個叫 Hulu的產品可以跟 YouTube抗衡。
至於出版業和報業,我認為越難數碼化的產品,就越有對抗的本錢,基於這個考慮,我會較為看好出版業,期待 Amazon作出絕地反擊的戲碼。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548

世說新經: Tim Cook何許人也

1 : GS(14)@2011-01-22 16:41:26

2011年01月22日


最近 Steve Jobs第三度請病假,全世界大呼不妙。
因緣巧合,我為兩本關於 Steve Jobs的中譯本寫過推介序,但我極其量是個 Steve Jobs粉絲,絕對不是 Steve Jobs專家;反而友人魏志豪和宋漢生是真正的 Steve Jobs專家,經常有精闢見解。因此,我反而想談談暫代職務的 Tim Cook,以下是他的一些資料和習慣:
•負責 Apple的所有營運活動,包括供應鏈管理和銷售成績
•兼任 Nike的董事會成員
•熱愛行山、健身和踩單車
•不熱愛社交
•每天早上 4時半開始工作和回覆電郵
•逢星期日晚召開電話工作會議,為下周的工作做好準備
跟 Steve Jobs有一個相似的地方, Tim Cook曾經在 1996年一度被誤診患上絕症,縱使最後無礙,亦使他的人生觀起了巨變。在工作上,他對自己和別人要求很高,跟部下開會,他會問你 10道問題,如果全答對,他會再問 10道,若持續 1年都答對,翌年他便開始問你 9道問題,如此類推。但如果某次答錯了 1條,自此便開始問你 20道問題。但請不要誤會,他自有一種感染力,跟他共事的人都享受工作,並且對自己的工作自豪。
實力派重視做好份工

如果 Steve Jobs是偶像派,那 Tim Cook肯定是實力派。跟煲呔一樣,他是個強調「做好呢份工」的打工仔。
08 年的時候, Steve Jobs第二次退隱醫病,蘋果股價立即大瀉,因為人們不能失去 Steve Jobs,箇中原因,是由於 Steve Jobs過人的溝通能力。重溫其演說,你會發現它們都如一齣舞台劇表演,集傳播、娛樂和激勵於一身,使所有人屏息靜氣看得如癡如醉。 Tim Cook是個執行者,他以「 Get the job done」自居,不喜歡說話,傾向以事實來證明一切。
放下股票活在當下

很多人說世上只有一個 Steve Jobs,原因是大家都愛上 Steve Jobs,把他看成了「 The One」。當供求關係變成了愛情,連最實際的股票交易都滲和了理想追求,變得非理性起來。 Life is short,奉勸大家還是放了手頭上的蘋果股票,買一部 Mac Book Air來活在當下吧!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669

世說新經:從 facebook駐港辦說起

1 : GS(14)@2011-02-12 16:46:46

世說新經:從 facebook駐港辦說起
2011年02月12日



為加強亞太區的營運, facebook在香港開辦公室,身邊的朋友都在談論,有人在自己 facebook分享招聘廣告,說躍躍欲試。
這趟開駐港辦, facebook已開宗明義,專注於拓展廣告業務,因而招聘對象以客戶服務為主,跟像去年的新加坡辦公室一樣。其實,位於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辦公室, facebook也會招聘負責軟件開發的員工。
誠然,這個安排也無可厚非, Google香港的辦公室亦主要以銷售和執行為主,鮮有長駐香港的開發團隊,即使有,也會香港內地兩邊走。
事實上,撇開用戶人數,若單看 facebook在香港的用戶人數,目前已超過 371萬用戶,佔總人口比例超過 50%,這個滲透率比美國本土還要高,可見 facebook在香港非常成功。
網上一直有個說法,指 Mark Zuckerberg想內地市場想瘋了,他訪問中國,在亞洲等地設立辦公室,完全是為了打入內地市場而鋪路。
難像 Starbucks打入中國市場

的確,香港和台灣兩地,在政治、文化及語言等各方面,比世界其他 facebook市場更接近內地, facebook在香港及台灣兩地的成功,間接印證了,如果 facebook不被禁止參與內地市場,可以跟內地的其他社群網站公平競爭,它的贏面還是相當大。
但肯定的是,以 facebook最近把埃及搞得翻天覆地的情況而言,以上的說法應該沒有實現的希望。反觀內地的社交媒體市場,在這一刻為止,打從去年人人網超越開心網,接下來,應該就可以說是人人跟騰訊 Qzone之間的競爭了。
跟百度一樣,人人網是個非常徹底的 facebook-Clone,初推出的時候,網站底部甚至還保留了「 A Mark Zuckerberg Production」的一行字。縱使後來加進不少「本土化」的功能,亦動不了中國造假天堂的招牌。
就像 Google、 Yahoo!的下場, facebook不可能像 Starbucks和 Nike那樣進入中國並取得成功。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44

世說新經:屈機抽佣 蘋果霸權升溫

1 : GS(14)@2011-02-19 19:12:19

2011年02月19日



蘋果推出新系統,向經由 App Store提供數碼內容訂閱的 App抽取 30%佣金,換言之,像 KKBOX、 Hulu、 Kindle這些付費服務最受影響。在此之前,大部份數碼內容 App的營運商,喜以連結的方式,將用戶從 App帶回自家的訂閱網頁,讓用戶「碌卡」找數,以購買不同種類和期限的內容計劃。似這種「繞道」方式,讓不少出版商得以避過 30%的抽佣成本,又可以登上 iPhone和 iPad的平台吸客。
蘋果新系統一出,杜絕繞道行為,至於違例的 App預計將於 6月 30日前被拉下貨架,變相是強制抽佣。新制下,首當其衝的是坐擁逾 81萬本電子書的的亞馬遜,電子書正值崛起,實體書大不如前,以 Amazon為例,電子書銷量早已超越實體書,蘋果前來搶食,亞馬遜自然是「牙痛咁聲」。
書商被科技公司玩弄

縱使蘋果宣稱出版商可於自家網站推出訂閱服務,然後在 Apps內提供登入機制,但蘋果亦要求出版商在 App Store定出的訂閱價,必須跟其他銷售渠道看齊,甚或更優惠。
宋漢生上周在專欄道出亞馬遜的電子書策略:從書商處買入電子書版權,然後不惜以本傷人,以低於入貨價出售,盡快搶佔電子書市場及普及 Kindle閱讀器。因此,縱使蘋果祭出抽佣 30%的條件,大部份書商們依然選擇蘋果,力保電子書定價權,說到底,三方面都只是利字當頭。
很多業內人士把注意力放在反壟斷法,挺不必要的,畢竟把 App Store看成一個商店,討論 Steve Jobs是否有權決定徵收多少上架費,基本上跟討論麥當勞是否有權替漢堡包定價同一個道理。
諷刺的是,不管亞馬遜還是蘋果,本身不是出版業者,書商彷彿是孩童,被這些科技公司玩弄於股掌之中,好不難受。交稿前,連 Google亦發聲明加入戰團,推出 OnePass付費系統,對數碼內容供應商抽佣一成。出版業者可否爭口氣?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38

世說新經:只有失敗者才要付錢

1 : GS(14)@2011-03-12 13:09: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312&sec_id=15307&art_id=15067602

幾日前, YouTube宣佈收購一家短片製作及發行公司 Next New Networks,斥資不到 100萬美元,買下做內容的公司, Google的葫蘆到底賣甚麼藥?
根據 Google官方解話,他們沒打算改變作為技術平台的策略。但為了讓 YouTube社群有能力開發更高質量的內容, Google乾脆收購一家擁有高超製片技術的公司,成立一支新團隊 YouTube Next,讓他們協助和指導如何製作更高質素的影片。

Google搶佔廣告利潤
換言之 Google認為目前的 YouTube影片水準不夠高?然而,網站流量已經很高,升級的目標應該不是為了流量,相信有可能為了廣告客戶。眾所周知, YouTube雄霸互聯網多年,再加上 Google無所不曉的資料庫,賺錢能力竟一直為人所詬病。我認為 Google是希望盡快提升 YouTube的賺錢能力。
YouTube的厲害之處,在於技術完全超班,對媒體公司而言,可以節省大量不必要的人手和開支。
事實上,在互聯網串流影片的成本昂貴,即使近年多了內容傳遞網絡(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供應商,尤其要傳送到世界各地的觀眾,並不是一般公司能夠負擔。更重要是, YouTube擁有無可匹敵的全球觀眾群。
Google的終極強項是廣告,世界上難有公司能與之匹敵,除了 facebook之外。
因此, Google的理想是:將內容和廣告兩個本來綑綁於一起的工作,徹底地分割開來。以後不理品牌好,媒體公司也好,只管專注做內容,不用再為宣傳推廣等方面粗心。好處有千百萬個,壞處只有一個,就是 Google要跟你分享廣告利潤。
在某程度上, Google一直很低調,他們正在等待宣傳推廣起革命的那天。
有個誇張但到肉的比喻:「從 mass marketing宣告死亡那刻開始,互聯網推廣會像性一樣,只有失敗者才要付錢。」說不用錢,當然是誇張,錢只是從廣告推銷員,轉移到 Google和最有創意的人手裏罷了。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33

世說新經:網上知識產權爭奪戰

1 : GS(14)@2011-03-27 14:21:07

在 2004年, Google宣佈圖書館計劃,計劃跟全球五大圖書館合作,將所有藏書數碼化,同時推出網上搜書服務。 Google一心以為,打着「知識為公,造褔萬民」的旗號,就能輕而易舉向出版商發動奇襲,削弱出版商的議價本錢。不料,出版商們警覺性出乎意料的強,翌年相繼控告 Google侵犯知識產權。
群雄力阻 Google大計
然而, Google並沒有放棄圖書館計劃。 2008年, Google與美國出版商和紐約著作人和解,繳付 1.25億美元,並承諾設立中立的版權登記機構,以彌補版稅的損失,形成了所謂的「美國聯盟」,換取圖書館計劃得以繼續進行。一眾對電子書市場虎視眈眈的野心家,包括本錢雄厚的 Amazon、 Microsoft和 Yahoo!,心知不能讓 Google坐大,不惜各師各法,包括運用反競爭法、用戶隱私權等謀略,力阻 Google的圖書館計劃。時代的汰弱留強,叫聞者莫不欷歔──在耀武揚威的野心家當中,竟沒有一個是坐擁知識產權的傳統書商。恍若日本戰國的室町幕府,表面是身份尊貴,受大名供奉的幕府將軍,實際上無兵無將,只有瓊漿玉液,偶爾乘着酒醉和歌舞樂。但不要忘記,勢弱如室町幕府,也有一位得到劍聖上泉信綱傳授劍術的末代將軍足利義輝。最近,全球三大書商 Harper Collins、 Penguin及 The Random House Group聯同 HMV組成聯盟,收購宋漢生所創的網站 aNobii,欲借網上社群的威力,把 aNobii重新包裝,成為自家電子書銷售平台。由此看來,書商們又似有中興圖強的理想。我不敢肯定,得到宋漢生和 aNobii,能否替書商們扭轉乾坤,扳倒 Amazon、 Apple以至 Google等野心家。但肯定的是,在百年之後,有人回看今天這段曲折離奇的電子書戰國歷史及風雲人物,相信絕對少不了這位臨危傳功的宋漢生。尹思哲




(尹思哲)
電郵: [url=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url]
網頁: http://wanszezit.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577

世說新經:防毒產品要轉型

1 : GS(14)@2011-04-02 13:15:47

2011年04月02日
(1人)瀏覽人次:1,933FacebookTwitter轉寄朋友
曾幾何時,幾乎每個朋友的電腦都裝有防毒軟件,那時候,防毒軟件是必需品,但來到今天,蘋果霸權,電腦防毒軟件跟電腦硬件一樣,地位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以家喻戶曉的 Norton防毒軟件為例,他們一直是消費市場的領導者,但過去幾年,其市佔率一直下滑,從 2007年 57%跌至去年的約 46%。倒退的主要原因,有分析員認為是由於市場上越來越多免費的防毒軟件。以 Microsoft為例,他們於 Windows提供免費的防毒產品 Security Essentials,軟件可跟隨 Windows自動更新,而且完全免費,最大的條件,是必須使用正版的 Windows作業系統。 Microsoft這樣一來,付費的防毒軟件自然是岌岌可危。

電腦病毒變種快
我看問題倒不在於防毒軟件是否免費,而是作為使用者,我們還擔心電腦中毒嗎?首先,以往使用電腦,怕中毒,不是怕硬件報銷,而是怕失掉重要文件、圖片、照片。現在用戶甚麼都備份到 Gmail、 Google Docs、 Flickr、 Picasa,最近 Amazon更推出一個 5G的免費網上儲存空間,誰都可以免費申請,試問中毒還有甚麼好怕?
我最近出席由 Symantec主辦的博客宴會,從他們的產品經理處得知,互聯網令到電腦病毒變種太快,現在有超過 75%的電腦病毒,其感染和入侵人數戶少於 50人。這樣看來,電腦病毒的入侵方式已不像昔日那般大規模。
反之,更怕以上的重要賬戶被黑客入侵,資料被盜仍懵然不知。因此,傳統的防毒軟件必須轉型,以 Symantec為例,推出名為 Norton DNS的服務,反過來防止用戶連接到有害的網站。與此同時,早兩個月公佈業績,其總裁 Enrique Salem高調宣佈旗下備份產品 NetBackup錄得雙位數增長,似乎有決心在這個市場跟 Amazon、 Google等對手一較高下。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690

世說新經:官僚玩謝 Google?

1 : GS(14)@2011-04-09 20:57:55

世說新經:官僚玩謝 Google?
2011年04月09日



終於, Larry Page坐上 CEO的位子,接掌 Google的決策權,而 Eric Schmidt作為主席,將繼續代表 Google面對公眾及傳媒。為甚麼 Google要更換 CEO?事實上, Google的情況遠不如大家想得那麼理想。
Google失敗產品一堆

首先, Google的旗艦產品─搜尋,已到了成熟階段,雖然收入彷彿印銀紙,每季穩賺 20億美元,奈何搜尋業務不會有很大的增長。作為上市公司, Google要為股東創造價值,必須在其他方面強化。這解釋了為何 Google一直想收購 Foursquare、 Twitter和 Groupon等公司。
問題是, Google目前最成功的產品,除了搜尋, Android和 YouTube都是收購買回來的,沒錯,展開式廣告( Display Ad)的發展不俗,但不要忘記 Google還有一大堆不成功的產品,例如 Wave、 Buzz、 Knol、 Chrome OS等,不禁令人懷疑, Google是否還有做好產品的能力?
更甚是,作為 Google目前最大的威脅, facebook( fb)絕對有條件成為 Google的直接競爭對手。
而且無可否認, fb從 Google那邊接收了一大批頂尖的人才。相反, Google的 Social Search自推出以來,雷聲大雨點小,根本未能威脅到 fb。
網上流傳 Google內部的產品開發流程過於側重工程師,加上公司規模大,山頭文化開始嚴重,導致許多產品未出已夭折,又或沒有適當的資源配合,因而良禽擇木而棲,過檔 fb。
Google雖然未至出現於像 Yahoo!那種逃亡潮,但亦隱約察覺到氣氛不對。現在創辦人 Larry Page上場,最好大刀闊斧改革,清除架床叠屋的官僚文化, Google才有可能重拾昔日的戰鬥力。
尹思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842

世說新經:買美國樓上網做功課

1 : GS(14)@2011-04-23 10:31: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10423&sec_id=15307&art_id=15192804最有趣是 Zillow還有「出售獲利比例」數據,原來於今年 3月,獲利者最多的地區,是曾經於 2005年被風災吹襲的新奧爾良市區,其出售獲利者人數,相比 1年前上升 5.9%。當然,數據極其量提供方向,到真正投資買樓收租,必須考慮到實際的風險,如果不打算移民,本身又不會經常到美國工作,最好有居住美國的親友幫手望實層樓。最近 Zillow正準備跟大隊 IPO上市,若長遠看好美國樓市又未有彈藥買樓,不妨考慮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1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