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新工場發布人工智能戰略白皮書:90%簡單人類工作10年內將被取代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0/160766.shtml

創新工場發布人工智能戰略白皮書:90%簡單人類工作10年內將被取代
楊潔 楊潔

創新工場發布人工智能戰略白皮書:90%簡單人類工作10年內將被取代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正式浮出水面,李開複親任院長。

i黑馬訊 1月10日消息,今日下午,創新工場發布題為“投資AI生態,共贏智慧未來”的人工智能戰略白皮書。同時,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正式浮出水面,李開複博士出任院長,兩位副院長王詠剛和王嘉平也正式到任。

發布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複回顧了創新工場在2016年的投資業績,並且表示,在2017年,創新工場將繼續加強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布局;同時,將以人工智能工程院為平臺,為國內人工智能創業提供人才、技術、商業、市場、軟硬件平臺、大數據環境等方面的支持。

李開複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複/受訪者供圖

李開複在演講中強調,人工智能將是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次革命,而人工智能的體量甚至還將遠超過移動互聯網。在未來,人類思考需要5秒以下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從而,人工智能領域蘊藏著巨大商機。

同時,李開複提出,在國內,具備獨特的人工智能機會。他提到,目前世界上43%的人工智能的論文作者中,都有華人/中國人的身影;而在中國,年輕人具備較高的數學知識,願意追尋“熱門行業”,可以快速訓練出大批的“人工智能工程師軍隊”;同時,在國內也存在著利於人工智能發展的市場機遇,例如傳統企業的“非智能”技術較弱,易於被取代,而且中國大市場在過去孕育了大量已經走到C輪的應用,在未來需要人工智能的幫助。

這次發布的白皮書,闡述了創新工場未來的人工智能戰略。白皮書中提到,目前人工智能產業仍面臨6大挑戰:前沿科研與產業實踐尚未緊密銜接;人才缺口巨大;數據孤島化和碎片化問題明顯;可複用和標準化的技術框架、平臺、工具、服務尚未成熟;一些領域存在超前發展、盲目投資等問題;以及創業難度相對較高,早期創業團隊需要更多支持等。

11

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高管對話/受訪者供圖

白皮書提到,在挑戰之中,也同時蘊藏著極大的機會。在未來10年,將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內,人工智能產業將呈現6大特點

機器將成為人類的工具。李開複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銷售、客服等工作的人,將有90%在未來10年內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同時,一些全新的工作機會將應運而生,一部分傳統工作將轉變為人工智能輔助下的全新工作類型,相關人群的再培訓和再就業將變得至關重要。

人工智能將催生數個千億美元甚至萬億美元規模的產業。以以金融行業為例,據高盛公司估計,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可通過節省成本和帶來新盈利機會 創造大約每年340億至430億美元的價值。創新工場認為,在金融、醫療、安防、教育、能源、機器人、 互聯網產業升級、傳統行業的流程自動化及商業智能等方面,人工智能都具有千億美元以上的市 場潛力。而自動駕駛技術對於交通運輸和汽車制造業的顛覆,更具有無法估量的經濟價值。

此外,其他特點還包括:傳統行業將面臨人工智能帶來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中國將成為人工智能科研與產業化的中堅力量;而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和職業培訓將意義重大。

創新工場根據技術成熟度和未來發展趨勢,將人工智能各應用領域分為不同類型,並設計了相應的投資策略。李開複親任院長的人工智能工程院,將打造成面向人工智能的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和創業項目孵化實驗室。工程院將面向海內外招聘人工智能科學家和駐場創業家(EIR),幫助他們完成科研成果向商業應用的轉化。

工程院副院長、創新工場技術副總裁王詠剛此前曾在Google擔任工程師超過10年;在知識圖譜、分布式系統、輸入法、HTML5 動畫/遊戲引擎等技術領域積累多年。副院長王嘉平擁有中科院計算所博士學位,曾就任微軟研究院主管研究員。

目前,創新工場已投資了近30家人工智能相關的創業公司,如曠視科技、地平線機器人、馭勢科技、第四範式、小魚兒科技等。

同時,李開複稱,創新工場今年還完成了第三期3億美元基金和第二期25億元人民幣基金的募集,目前創新工場管理基金總額超過80億元,投資項目超過300個,涉及人工智能、數字娛樂、消費升級、在線教育、B2B和企業交易等領域,投資階段覆蓋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及C輪。

以下是李開複演講,經i黑馬編輯:

下面我想再深度介紹一下人工智能。我們重中之重的投資領域,就是我們的人工智能。

10年內90%的人類工作將被取代

最近隨著Master在網上擊潰了60位圍棋的高手,讓我們看到了其實已經不必再討論圍棋人類有沒有希望,人類已經被機器遠遠甩在後面了。這個其實帶來的,是一個特別大的機會。圍棋本身不是最大的商業價值,但是能夠打敗人類,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將在各個領域產生價值。一定的程度上,人類的普通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我們可以說50%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尤其是客服、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等領域的,甚至90%的工作將會被取代,我們任何的工作如果說不經過超過五秒鐘的思考,都是做不過機器的。而且不是說它能不能打過我們,而是它必然把我們遠遠甩在後面。

比如我們做人臉識別,一個警衛有可能識別50萬張臉嗎?一個司機他可能開兩億英里嗎?但是我們投資的公司,機器就可以做到。隨著特別巨大、海量的數據和深度學習發展,在狹窄的領域里面,機器已經把我們拋得遠遠的。

當然,人類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機器不會做,但是如果你是挑一個領域做一件事情,然後有巨大的數據量,那麽人將根本不是機器的對手。這些機器不會累,不會罷工,也沒有情緒也不會犯錯,所以它們的這種大量產生價值和取代一些簡單的工作的情況,會不斷發生。從一個投資人的角度來說,每一個這樣的機器都是在創造新的價值。

我們回去看人工智能,其實都可以追溯到六十年前。人工智能這個詞在六十年前發生的,在三十年前就開始有人在做,有一些傻傻的人三十年前就做人工智能,但是做得太早了。但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過去的三五年它有特別多的進步,這里包括無人駕駛,也包括機器人。現在谷歌的E-maill可以自動幫你回複;微軟的小冰,有人跟它曾經聊了九個小時,進步非常大。

因為有了人工智能,我們從圖像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都全面突破人的表現,也突破了過去所有的算法表現。那麽當這樣的一個技術超過人的時候,它就可以取代了我們。所以當人臉識別超過人的時候,保安的一大部分工作就不需要了;當語音識別超過人的時候,客服的工作就不需要了,或者銷售的一部分工作就不需要了。逐漸這些取代和產生價值過程就會開始發現。

無人駕駛將顛覆已有世界

我們看無人駕駛,現在是一個無人駕駛的黃金時代。如果說要挑一個最會顛覆已有世界的技術,和移動互聯網一樣大的,我們都不要說人工智能,因為人工智能領域會比互聯網大多了,人工智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領域,我們就僅僅挑一個無人駕駛就行了,這個領域就跟移動互聯網一樣。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我們所有的習慣都會被顛覆。第一個我們可以預測的是,無人駕駛會幫助我們開車,到我們幫助它開車,最後是它開車我們什麽都不避諱,這個過程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因為這是一個特別巨大的大數據,然後是可學習的。無人駕駛不是說要等十年才取代人類,而是現在半無人駕駛已經發生了,比如在景區、飛機場、高爾夫球場。那麽在道路上,我們為什麽不可以增加一些傳感器,讓道路變得更聰明?這樣就不會有像以前特斯拉車禍開車發生的事情,因為路會告訴你,我是路、那是車,這個回饋可以告訴汽車。再往後我們談的很多物聯網的功能,無人駕駛都可以達到。比如說,第一我們就不用買車了,車子全部都是靠租賃的,全部都是滴滴型的;第二共享經濟和無人駕駛會同時發生;第三它一旦發生了以後,我們隨時需要車它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而且不會過大,一個人出門就乘一個人的車,兩個人出門就乘兩個人的車,現在就不用浪費錢了,當你需要的時候汽車出現就好了。

然後一旦汽車開始無人駕駛了,那麽彼此之間就可以交談,一輛無人駕駛的車跟另外一輛無人駕駛的車說,我爆胎了,這樣就不會出事了;或者當你急著上班的時候,一輛車就跟另外一輛車說,我的主人急著上班,你讓開我給你兩毛錢,停車場不需要了,所有的車都應該跑起來,我們所有的價值都會被激活,空氣會變得更好,時間也會被節省。

當然像滴滴這樣的公司非常急切想取代司機,它每收入一塊錢要花一塊八毛錢,有一塊二是花在司機身上的。當你拿掉司機以後,它就從一個巨賠錢的公司;變成一個巨賺錢的公司,所以是有特別大的經濟動力讓它推進這個領域。而且全世界汽車公司都在投產,有人聽到任何汽車公司說無人駕駛還要二十五年嗎?

當這一切開始發生,五年、十年以後,新的技術會倒逼各種領域,比如說機器人,當你的汽車能聽能看能動的時候,這些同樣的技術也運用在機器人身上,對我們整個家庭工業等等都會有特別大變革的作用。

人工智能,創新工場的投資可能是四年前開始,因為我個人就是做人工智能的,我們整個團隊是一個非常技術的團隊,但是現在已經不是我們一家在說該做人工智能了,而且最有權威的這個中國政府,美國政府,歐盟,日本都已經推動了,人工智能是最重要的一個技術,它會產生巨大經濟的價值,而且科技巨頭已經匯集在一起討論怎麽樣負責的把人工智能做好,才不會傷害到人類。

谷歌為何要更名為Alphabet,就是一定的程度上,要把它的人工智能技術匯集成一個谷歌大腦,用它來做各種健康、金融、汽車、醫療等等各個領域,然後能產生二十六個像谷歌一樣有價值的公司。

怎樣做好人工智能公司?

人工智能怎麽做好呢?我覺得有幾個要素。

第一個就是說你要挑一個領域,然後收集很大的數據,而且這個數據是有標註的,而且精確的。第二你要買很多機器,第三你要找很厲害的科學家,第四你要教育一批人來使用這個東西,價值就產生出來。

所以人工智能的創業跟移動互聯網的創業很不一樣,移動互聯網的創業是低成本的,人工智能創業的成本則非常貴。

我們在7年前就談到,創業成本在人工智能領域達到了新高。但是中國其實是有很多機會的。我們的工程院的副院長王詠剛做了一個搜索,看到在過去華人在AI領域的貢獻在快速的成長,從十年前的四分之一到現在的幾乎半壁江山,所以我們在中國是有很多機會的,雖然創業成本很高,科學家很稀缺,但是這里中國做人工智能是有長處的。

第一,中國人數學本來就很厲害,論文本來就很多,所以這些專家是可以找到的。第二年輕學生好訓練,你只要給我一個數學天才,半年的時間就可以讓他在人工智能產生價值,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工智能工程師,所以這種培訓特別重要,但前提是數學要好,但是非常幸運的,中國人數學本來就是好。

第三,中國傳統企業的技術能力比較弱,所以給我們人工智能創業更多的機會。

第四,中國有很多大市場,大市場有很多獨角獸,獨角獸有一天突然發現我從沒有數據變成有數據,我需要人工智能怎麽辦?那麽他們就會雇用大批的人工智能和工程師,成為人工智能公司,所以每個大數據公司都會變成人工智能公司。

第五,美國雖然現在是領先中國,但是美國公司的技術很難引入到中國來。最後,中國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約束比較少。

人工智能藍圖-創新工場

人工智能藍圖

我們對於這幾個領域都是非常看好的。

從大數據角度看,我們最看好的、能快速賺錢的就是金融領域,其次就是最有意義、能夠解救人命的醫療領域。如果你已經是互聯網公司,你的數據當然更好用。

從感知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一切的這種識別都非常認可,非常的看好。人臉識別,手勢識別,語音識別發展非常快速,而且是顛覆性的超越人類。但是對於自然語言理解,這個還需要時間,估計7到10年吧。

再往下的發展,傳感器是個問題,為什麽無人駕駛那麽貴,那就是傳感器太貴了,但是隨著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的量產,這個是肯定會下來的。

再往下從機器人角度來說,我們覺得家庭機器人會比較慢,但是工業,商業能夠發展較快。

最後對於無人駕駛,我已經表達了非常樂觀的看法。

人工智能工程院啟動

創新工場在過去三個月宣布的人工智能工程院,今天已經初步有一些規模了,我想介紹一下工程院是做什麽的。這里可以看到我們的人工智能布局,分兩個部分,右邊是作為一個VC,做風險投資,這個和其他的風投是一樣的,我們找已經成型的項目,我們幫他們達到更大的成功。

但是國內成熟的創業差不多該創的都創了,最近三四個月越來越少看到頂尖項目,再訓練下一批還需要時間。因為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還不太一樣,人工智能一定需要科學家,而科學家不見得可以有工程師帶出來。

所謂的孵化模式,可能在很多領域是不需要的、不存在的、沒有價值的,誰還需要孵化一個移動互聯網公司呢?但是在人工智能的領域,這些科學家因為他們在他們的領域特別強,但是對於商業的認知,產品的挖掘,工程師的管理,產品化的執行經驗並不足,所以我們認為人工智能存在一個很特殊的孵化機會。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把頂尖的科學家拉進創新工場的工程院,讓他們來摸索機會。因為人工智能創業很貴,但是我們把貴的東西幫它解決。我們買機器,拿數據,提供商業的認知,幫他們招工程師,讓他們創業的途徑能夠達到更快,這就是人工智能工程院所做的事情。

工程院大概在3個月之前開始啟動,我們逐漸在招兵買馬,那麽我們在找技術型的專家,搭配年輕的工程師,提供大量的數據合作夥伴和行業經驗給他們,讓他們能夠孵化成好的項目。孵化出來項目,工場會占用一些股份,然後再給工場的基金,當然也有行業的友商機會,來投資這些項目。我們相信我們可以經過這樣的孵化機制,讓更多的科學家參與創業。

當然還有就是培訓這些工程師,還有做更多的培訓,讓更多的年輕人也可以參與並且了解在AI方面的創新創業。在人才培育方面,我們在北大、清華、上海交大都開始展開合作,也在吸引學生參與一些暑期工作,包括業余的工作,在讀書的時候就開始參與這樣的一個領域。

人工智能 李開複 創新工場 人工智能工程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990

這是一份中國新零售白皮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9/164534.shtml

這是一份中國新零售白皮書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這是一份中國新零售白皮書

實體店內的服務和線上的服務水平,差異有多大?

近日,尼爾森發布了《中國新零售白皮書》。這家全球著名的績效管理公司,利用線上零售業銷售數據分析與消費者洞察研究,匯整而成這份報告。報告具體生動細致的解析了中國新零售驅動的背景,新的變化與機遇,以及以及線下店的重新思考定位?

野草新消費將全文重點梳理出來,大家來看看,新零售崛起的背景下,會怎麽樣重新定義消費場景?

作者|尼爾森

編輯 | 野草新消費

新零售崛起:重新定義消費場景

“新零售”業態的出現,大幅沖擊傳統的實體零售產業,現代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正在急劇改變。而這只是“新零售”改變世界面貌的起點,未來十年,可謂消費者的黃金時代,新一代的“超聯”購買者將被賦予前所未有的選擇及控制權。

市場需求的轉變和創新科技打破了現實與虛擬間的界線。全球的零售商為了解鎖商機,紛紛一改以往的商業模式。

面對當今世界的劇烈變化,企業該如何適應新需求、滿足越來越精明及挑剔的消費者呢?該怎麽針對中國市場,設計出一個完善又平衡的多渠道策略?尼爾森利用線上零售業銷售數據分析與消費者洞察研究,匯整成此篇報告以解答上述問題。

提供高品質產品是制勝市場關鍵

在很多企業眼中,中國仍然是潛藏著全球最龐大商機的市場。他們意識到必須依賴中國的銷售以推動企業的成長,但這顯然不是一件易事:中國的消費者市場正在急劇變化,都為想要贏在中國的企業帶來挑戰。

在過去三十年間,飛速增長的可支配收入以及科技的發展以及各種層出不窮的創新,塑造出新的購物習慣。普遍來說,中國消費者比過去擁有更多的可支配現金,購買力大大提升。過去認為太過昂貴的產品與服務也變得觸手可及,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生活方式與品質。值得註意的是,“高端產品(premium…products)”越發受到中國消費者青睞。

根據尼爾森的定義,產品價格要是超過該品類商品平均價格…20%…即可視為“高端產品”。而此類產品在中國於2012與2014年間成長了23%…—銷量增長幅度已經勝過一般大宗產品。

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表示:“盡管世界經濟成長步伐緩慢,中國的消費意願並不低迷,反而是很多追求品質的消費者正在帶動整個市場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得益於人口紅利和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中國市場吸引外資和國際品牌的魅力不減。 

微信圖片_20170809102529

新零售時代悄然來臨之際,商家紛紛開始打造融合線上線下的全渠道購物體驗。科技創新配合嶄新的渠道鋪貨策略,零售業在未來十年間會被重新定義。

尼爾森中國區總經理韋劭表示:“網絡購物者在電商發展早期的購買路徑很簡單:不外乎是先搜尋、再比較產品、下單購買,最後再留下評論和回饋。但在今天的新零售環境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趨勢是營銷觸點、資訊來源、渠道都在急速增加。”

“新一代網絡消費者的世界會呈現出更複雜、碎片化、變化多端的樣貌。”他補充道。 

中國的人口變動趨勢

想要判斷零售未來的大趨勢,最好的方式便是針對當地人口的社會經濟背景進行觀察研究:誰在網絡上購物?他們在購買什麽樣的產品或服務?為什麽要買、什麽時間買、又偏好在何處購買?

在中國市場,線上線下購物者存在一個極大的差別。以購物者的“性別”來說,尼爾森最新研究發現男性占所有網絡購物者的44%,但男性只占實體店購物者的20%。 

微信圖片_20170809102543

尼爾森數據顯示,網絡購物者傾向為更富有、年輕、教育水平高的消費者。有接近58%的網絡消費者家庭收入高於10,000人民幣,但只有21%的線下消費者達到這個收入水平。

超過一半的消費者(64%)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卻只有45%左右的線下消費者屬於這一年齡區間。另外,網絡購物者中有77%的受訪者擁有大學學士以上的學位—明顯高過於線下購物者的41%。

中國消費者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偏好特定渠道呢?尼爾森最近的研究指出,大部分消費者偏好在實體渠道進行“日常補貨”或“緊急購物”;而線上渠道最受歡迎的情況,是當消費者在“休閑購物”或商家在“特定節日推出特價或促銷”時選擇上線。

將近24%…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喜歡在線上“休閑購物”,而11%的受訪者說他們會在特定假期期間通過網絡平臺搶購特價商品。一半的消費者會在實體店面進行“日常補貨”,而20%的購物者會到店面進行“緊急購物”—…購買迫切需要的商品 。

3

渠道革新:線下線上,消費者心態大不同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挑剔”:他們不只追求更優質的商品,也會期待看到商品為自己帶來價值、便利性與獨特性。品牌在積極打造更好的購物體驗的同時,必須記住渠道策略並不是一體適用、能夠一招打天下。 

4

中國的網絡購物者看重“優質產品”與“特價優惠”,在乎商品是否物美價廉,而線下消費者則講求服務與體驗。

偏好網絡購物的受訪者認為“價格實惠”是他們更喜歡線上購物的關鍵,此外也包含“提供送貨上門服務”、“可以節省時間”、“銷售獨特的特色產品”等原因。這些都是電子商務的優勢。

喜歡到實體店面購物的受訪者則說“即到即買”是他們偏好線下渠道的首要原因,購買的當下就能立刻收到商品。其他因素也包括線下有“現場體驗”的機會、“質量更可靠”、“服務好”等等。

換句話說,也就是建議零售商在制定策略時,註意線上渠道有明確的產品差異化。線下的零售商則應該註重服務及體驗的差異化,以避免陷入價格競爭 

真簡單:找到線上與線下的最大公約數

無論是購物體驗還是吸睛的展示櫃—謹慎又有創意的零售設計有鼓勵客人購物的作用。同樣的道理,電商平臺的站內設計和使用者界面也同等重要,以便讓消費者能夠輕松愉快地操作網站。

如京東一類的電商平臺上,每一名用戶可以采取的購買路徑就至少有10,000條。而根據京東內部的數據分析,一般來說,85%的銷量會來自35條高流量路徑。

預期消費者在何處購買

企業在設計渠道策略時,必須基於顧客購買地點的數據:大部分的網絡購物者說他們會經常訪問三個以上的電商平臺(44%),而線下消費者一般固定到兩家實體零售商店購物(51%)。即使電商不斷成長,網絡購物仍然不能舍棄實體渠道。 

5

事實上,線上與線下關系互補勝於競爭,漸漸相互融合。消費者在店內購物時,越來越多會先使用網絡查詢價格、尋找最劃算的方案—這樣的行為被稱為“展廳現象…(showrooming)”或“先逛店後網購”。

但數據顯示,消費者也會反向操作:先上網搜尋,再至實體店面購物…(webrooming)—購買的產品品類包括母嬰用品(39%)、護膚與彩妝(32%)、個人護理(32%)、酒類(32%)、清潔用品(31%)。

“零售商必須決定一個最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渠道組合,提供對消費者有實際幫助的購物資訊給他們—像是特殊的提交訂單方式或低價保證(price-match)的移動服務。”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說道,“消費者越來越精明,能夠立刻辨認出誰‘只是想賣東西給他們’。 

6

搶占渠道先機

面對虛實整合的趨勢,零售業者必須看向未來才能掌握互聯網先機。掌握消費趨勢、制定平衡的虛實整合跨渠道策略、提升宣傳營銷效果—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規模、獲利穩健地增長。

即使中國的實體零售店鋪總數還在增加,面對電商的沖擊,實體零售店不是銷售下滑。就是增長放緩,低迷已成為新常態。實際上,數據指出,大賣場的利潤增長已由正轉負(-2%),而小超市(12%)、標超(12%)、便利店(11%)都有微幅增長。

跨境購物風靡中國消費者

尼爾森最新的購物者趨勢報告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曾經在海外購物—這也被視為能夠刺激消費的新渠道。在2013年至2016年間,跨境購物率從32%上升到61%,購物者主要為年齡介於18至35歲之間的“千禧時代”年輕人,占總人數將近七成。受訪者表示,選購國外產品的首要原因是“網站的可靠度”,再依次是“品質保證”及“產品選擇多樣化”。

海外產品的需求日漸提升,又伴隨著政府的優惠政策激勵,預計中國跨境電商在未來只會加速擴張。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研究統計,跨境電商在2015年的交易規模為4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電商整體規模的6%,也預計會以每年50%的速度持續增長。

政府的態度也是促進跨境電商增長的關鍵:中國政府近期公布新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口稅政策,只要稅額在50元人民幣以內便免征行郵稅;政府也正在積極開拓新的鋪貨銷售渠道,並加速進口貨品的海關通關速度。 

7

線上品牌離散:小眾品牌發揮空間大,小眾品牌出頭天

相較於線下渠道,線上的品牌分布更為離散,使得小眾品牌和新品牌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更能夠與財力雄厚的大企業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零售商可以考慮在線上渠道上瞄準特定的“小眾消費者”、凸顯小眾品牌以解鎖商機。

根據尼爾森最新的網絡購物者趨勢報告,大部分的消費者是通過網絡第一次接觸小眾產品(51%)。除此之外,報告也指出中國十大品牌約占線上總銷量的19%及線下銷量的58%,但“長尾品牌”與其他公司占線上銷量的42%…與線下盈收的近兩成(19%)。 

想買小眾品牌的產品,去哪里找?答案是網絡渠道為主。尼爾森最新的網絡購物者研究報告發現,有超過5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在線上購買該類產品,而只有30%左右的消費者說他們會去實體店面購買小眾產品。保健產品在網絡上特別受歡迎—沒有大量消費者購買,但購買者絕對會頻繁購買。

尼爾森的統計數據顯示這些網絡購物者最大的支出主要是孕婦與嬰兒產品,其次就是保健品與藥物。

8

提升營銷成效:引流有道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購物者在制定購物計劃時,都將“品牌”視為最重要的考量事項。根據尼爾森2017年的O2O研究報告,約78%…的線下消費者會在逛街前先計劃好要鎖定哪一些品牌—63%的線上消費者表示也會采取同樣的做法。

為了吸引消費者並增加顧客忠誠度,零售商必須認識到“品牌資產”的重要性、不斷地積累自己的品牌價值並整合資源支持其發展。零售商需要找出最有效的廣告組合,精準觸及到目標消費者。

根據尼爾森促銷有效性研究報告,約76%的促銷活動收支不平衡。大多消費者會在3個曝光點內完成一次購買—而對廣告主最有效的線上觸點個數則是5.4。

建議零售商可以分配更多資源給高回報率的產品,通過開設新店鋪或舉辦主題性活動賦予促銷活動更多價值,評估產品的最適促銷程度。

9

包裝規格戰略也至關重要

為線上與線下渠道設計出不同的包裝規格,細微的促銷戰略,可以帶動整體銷量的增長。根據尼爾森的線上零售監測數據,同一個品牌的有汽飲料在線上以24瓶330ml(36%)售賣時,銷量竟遠高於6瓶330ml(5%)或24瓶300ml的組合(4%)。

而在線下實體門市售賣時,氣泡飲料在單賣一瓶600ml時最受歡迎(23%),緊隨其後的是單瓶500ml(21%)和單瓶2000ml的包裝規格(17%)。

10

掌握節慶與農村市場的龐大商機

中國消費者更容易被折扣打動,對於促銷消息也極為靈敏。也是因此,每年的節慶活動不勝枚舉—大多品牌采取低價促銷、限時搶購等營銷策略—消費者總是喜愛在節慶時節購物、送禮。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每年11月11日舉辦的“雙十一購物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網購狂歡節日。去年“雙十一”的總銷售額達到178億美元,高過前一年的143億美元。購買熱情高漲的購物節慶,是零售商一年一度沖擊高業績不容錯過的銷售機會,建議零售業者做好規劃對策。

根據尼爾森的零售核數和線上零售監測數據,可以觀察到去年元旦假期與“雙十一”購物節伴隨著的快消品銷售增長,也帶動了全渠道的增長。

11

農村電商新變局

近年,原本電商發展落後的西部農村地區迅速發展,農村居民也將成為有力的消費群體。農村市場的潛在商機非常大:根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有超過6億人住在農村地區—占全國人口的50.32%、全國總消費的五成。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農村電商市場在2015年的規模約為540億元人民幣,並預計在2018年會增長到1,500億元人民幣。尼爾森的調研顯示,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東部的消費信心為全國之首,但持平在

120點(尼爾森消費者信心指數為衡量當地就業、個人財務及即時消費意願的指標。

指標高於或低於基準線100,分別代表樂觀或悲觀的水準。)整體的增長反而是被西部地區推動:西部的消費信心增加了8點,從2016…Q3的98點上升到2017…Q1的106點。

根據受訪者問卷調查,主要驅動西部消費信心增長的不是當地的就業前景或個人財務狀況進步—雖然兩者均有微幅提升—而是消費意願增長。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表示:“中國西部的龐大的消費意願潛力得到釋放,主要原因是該地區的就業機會、可支配收入都在增加。

西部的消費者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與福利時,更渴望購物。而讓東部居民更願意消費的關鍵是便利性,以及在面臨很多(產品或服務的)選擇時更傾向購物。”

西藏(14.1%)、貴州(10.7%)、雲南(10.4%)、青海(9.8%)依次為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最高的省份。作為對照,東部沿海大都市上海卻只有8.4%的增長。

近幾年政府宣布投資1,400億元人民幣讓98%的農村地區在2020年前都設有寬帶,而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蘇寧雲商都正在積極開發農村市場,促進了西部的電商潮流。

對線上零售來說,農村市場的購買力會持續作為另一個重要的增長引擎。 

重新思考實體店的定位

根據尼爾森最新的零售監測資料與中國消費者信心調查顯示,線上快消品盡管帶動了整體銷售額增長近29%,但線下渠道銷量仍占全國快消品銷售額的74%之多。

至少在近期,實體店面不會消失。但它們會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的大幅改變,轉換角色。新一代購物者期待簡易順暢的購物體驗,比如能將不滿意的網購產品在實體店歸還或換購。

目標是保持長遠競爭優勢的品牌,必須理清實體店面在組織的全渠道策略里扮演什麽功能。經理人可以借由思考以下問題,了解實體店面該如何轉型,以打造最佳全渠道策略:

要如何和我們的顧客建立有意義的情感連接?可以提供怎樣的服務或體驗創造差異化,讓消費者渴望我們的品牌,而不是滿足需求而已?

我們是否嘗試提升整體效率,妥善控制核心零售業務、後端支持業務的成本?

不動產投資回報率是否達到最大化?需要割舍不必要的房地產,以調整成最適門市規模嗎?

實體店內的服務和線上的服務水平相比,差異有多大?

數據分析和洞見投資有為企業整體創造價值嗎?

當價格越來越透明、消費者資訊來源途徑增加,我們如何調整產品組合與服務來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

*本文作者尼爾森,由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梳理。加入消費產業升級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微信圖片_20170628201529

新零售 消費場景 渠道 營銷 實體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362

白皮書:區塊鏈未來三年將在實體經濟中廣泛落地

每到季末,各公司的財務人員就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進行對賬,而且如果發現錯誤的話,還要去查賬,甚至需要打印表格、蓋章後郵寄,對方收到後再與系統數據進行比對。

無論是對賬,還是核驗真偽,整個業務流程會消耗很多人力物力,成本較高。如果把這些交易放在區塊鏈上,就能化繁為簡,通過多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自然而然的信用積累把這些成本降下去。

日前,工信部信息中心發布《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這是國內第一份官方發布的區塊鏈產業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用區塊鏈的方式實現信息共享,不僅可以降成本提效率,還可以實現“信任傳遞”或“信任外溢”。由於上鏈信息不可篡改,在交易雙方共同驗證一筆交易之後,也可以讓第三方信任這個信息,進而實現數據的資產化。

在今年4月份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工信部信息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於佳寧就提出,區塊鏈技術需要與實體經濟產業結合,通過減少交易的中間環節、中介環節,減少交易對賬、記錄等等輔助性工作,為實體經濟降成本,才能充分發揮區塊鏈的價值。

於佳寧認為,區塊鏈在和實體經濟結合的初步階段,就是要去致力於解決這些小問題。但如果能給所有的公司解決一些小的問題,對產業來說,就是解決了大的問題。

現在業內有觀點認為,區塊鏈的前途應該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上。“區塊鏈最大的價值點一定是體現在實體經濟,而非虛擬經濟。”上海AIII人工智能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國家人工智能標準組成員、國際智能區塊鏈研究會副會長朱兆穎對第一財經表示,國家很早就提出要脫虛向實,其核心就是不能純金融而金融,所有的金融一定是在發展實體經濟的基礎上再做這個事情。

“區塊鏈一定是真正地要跟實體經濟結合,比如跟工業領域、安防領域的結合,實現如何將現有的數據,通過區塊鏈的方式更好地服務社會,提高效率,給不同行業帶來價值。”朱兆穎說。

《白皮書》指出,目前,區塊鏈技術已開始在實體經濟的很多領域實現落地應用。區塊鏈具有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實體經濟的改造中已經開始了廣泛的探索並取得初步成效,區塊鏈在實體經濟產業場景中落地的模式和邏輯也日益清晰。比如區塊鏈在商品溯源、版權保護與交易、電子證據存證、財務管理、精準營銷、大數據交易、工業、能源、醫療、數字身份、物聯網、公益、物聯網、電子政務等典型場景的應用。

《白皮書》在談到區塊鏈產業發展趨勢時提出,區塊鏈未來三年將在實體經濟中廣泛落地,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

朱兆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3年區塊鏈可以逐步落地,而要在實體經濟上廣泛應用需要解決一些難題。

首先,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特性與互聯網最大的區別在於使用場景的範圍,區塊鏈更多是傳遞一些高附加值數據的本身,而不只是傳遞一些價值比較低的數據。在廣泛應用中,區塊鏈作為一個新技術,無論是從企業層面,還是政府政策支持層面,一定會需要一個大的投入。

“其次,區塊鏈底層的架構要和實體經濟已經構建好的科技體系的融合,這是一個大難題。”朱兆穎對記者指出,現在很多企業都是想去跟區塊鏈結合,但是它現有的數據體系和企業運作方式等要跟區塊鏈結合有兩大難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01

德今發表白皮書提擴軍

1 : GS(14)@2016-07-13 05:15:43

隨着德國在國際社會的角色日益吃重,柏林逐漸走出作為二戰侵略國的陰影,今日會發表10年來首份檢討防衞政策的白皮書,將明確提出擴軍(圖)方向。歐洲大陸面對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的威脅,惟北約國中英國和美國都不大願意放更多軍事資源在區內,法國明顯獨力難支,歐盟多國都指望德國站出來;加上難民問題反映出歐盟諸國須在防務上有更大整合,作為區內龍頭的德國已不能再迴避領導角色。德陸軍近年將豹2型主戰坦克的數目,由250輛增加到328輛。總理默克爾更揚言會把軍費由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1.2%,提高到接近北約屬意的2%。自最高法院1994年裁定德軍可參與國際維和任務。彭博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3/1969278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38

德發表國防白皮書增全球軍事角色

1 : GS(14)@2016-07-14 08:09:35

德國昨日發表國防白皮書,擺脫二戰戰敗後背負幹下屠殺暴行的包袱,表示會加強在全球的軍事角色,矛頭更直指恐怖分子和俄羅斯。獲總理默克爾簽署的白皮書,提出德國未來的國防藍圖,強調與歐盟及北約盟友合作,解決伊斯蘭恐怖主義、氣候變化及難民流徙等跨國難題,又指德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與全球關係密切,「有責任主動維持世界秩序」,更已準備好「迎接目前與未來的安全和人道挑戰」。白皮書除了指出德國當前「最逼切的威脅」是恐怖襲擊外,亦明言「俄羅斯與西方漸行漸遠」,軍事野心正在擴大,或會在可見的將來威脅歐洲安全。白皮書指德國將為北約分擔更多責任,增加參與反恐軍事任務。政府亦計劃容許所有歐盟成員國公民加入德軍,而不是只准德國公民參軍。法新社/德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4/196942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646

日防衞白皮書轟解放軍東海動作多

1 : GS(14)@2016-08-04 04:06:07

日本內閣會議昨通過年度《防衞白皮書》,對中國在東海和南海日漸頻繁且步步進迫的軍事動作表示「強烈關注」,亦為北韓武器發展感憂慮。白皮書全長484頁,在鄰國事務上着墨多於去年。對於中國,白皮書指「中國軍艦經常接近我國周遭水域」,今年6月更首次有艦艇駛近釣魚台。去年,日本空中自衞隊為應付中國軍機臨境而進行逾570次緊急飛行,是自2001年以來最頻密的一年,顯示中國正高速擴張在東海的軍事勢力。報告又批評中國在南海水域填海兼設軍事基地,行為形同「挑釁」,或會「招致不能預測的後果」,更指中國在南海爭議上態度專橫,「單方面提出要求且不作妥協」,促請中國接受國際法庭仲裁。此外,白皮書亦斥北韓的軍事活動威脅日本、整個地區以至全球安全。中國國防部批評白皮書妄議中國合理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炒作東海南海問題,中國軍隊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稻田朋美料任女防相

另外,共同社指首相安倍晉三在今天的內閣改組,基本上決定由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稻田朋美(圖)出任防衞相,稻田主張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又曾質疑二戰東京審判正當性,勢引起中韓警剔。美聯社/共同網/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3/197205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61

文翠珊發表脫歐白皮書「跟歐盟建立全新互利關係」

1 : GS(14)@2017-02-05 10:39:31

【英國脫歐】英國就啟動脫歐程序踏出重要一步,國會下議院前日以大比數通過脫歐議案後,首相文翠珊(圖)政府昨日發表脫歐白皮書,闡述政府跟歐盟談判的目標和策略,希望跟歐盟建立「全新、正面及具建設性」的互利關係。



全長77頁的政策文件,內容重申文翠珊上月宣佈的12項原則,包括英國會退出歐洲單一貨品及服務市場、全新邊境關口安排、移民管制、尋求制訂全面的自由貿易協議,以及能制訂本國法律等,「帶領政府履行英國人民的民主意願」。


保持最自由貿易關係

文件強調,與歐盟盡量保持最自由、最無磨擦的貿易關係,符合英國與歐盟雙方利益。說到底,目標只有一個:跟歐盟建立「全新、正面及具建設性」的互利關係。但至於英國國內的歐盟公民,以及歐盟內英國人可享有甚麼權利,要提早達成共識「似乎不大可能」,英國政府希望能在正式談判展開初段時,爭取機會為這問題達成協議。脫歐事務大臣戴德偉解釋,脫歐談判將集中在「保持英國與歐盟的持續合作,不是移走現有障礙或質疑部份保護政策,而要確保不會有新障礙出現」。他說:「英國希望歐盟成功。歐盟在政治和經濟上發展,肯定對我們有利,而跟英國建立全新緊密夥伴關係,有助歐盟成功。」在野工黨批評白皮書「沒有說甚麼」,又指現在才公佈已太遲,無甚實質意義。



下議院通過脫歐議案

而由於最高法院上周二裁定啟動脫歐須先得國會批准,政府日前向國會提交《歐盟(脫離通知)議案》。下議院前晚以498票贊成、114票反對通過,反對票主要來自蘇格蘭民族黨及自由民主黨,還有執政保守黨唯一反對的前司法大臣祁淦禮,以及在野工黨47名議員,他們無視黨魁郝爾賓要求投贊成票的「三線鞭令」。跨過這第一道關卡後,接下來議案將交由下議院委員會辯論作出修訂,再獲通過後將交至上議院繼續辯論,鑑於保守黨上議院議席不過半,而上議院非由民選產生毋須向選民負責,屆時可能遇上較大阻力。另外,英國《衞報》披露歐盟評估英國脫歐影響的報告內容,指以英國為基地的金融服務企業掌握歐盟40%管理資產及60%資本市場,提醒雙方要制訂妥善「分手協議」,否則一旦觸發這批企業撤出英國,不但英國經濟受損,歐盟成員國經濟亦勢受牽連。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3/1991637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273

白皮書逼司法界愛國 洋官成箭靶

1 : GS(14)@2017-07-01 10:09:38

【本報訊】回歸前後,法官備受港人尊重,然而特首梁振英治下5年,質疑法官判決以至批評法官之聲此起彼落,內地更興起稱法官為「治港者」、不應有外籍法官的意見。大律師公會前主席余若薇提醒港人要警惕,法官也是普通人,社會上太多歪理其實會污染法官。港人素來對法官的角色、判決不存疑問,直至2014年國務院發表2.3萬字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形容法官和司法人員為「治港者」之一,要承擔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等,情況開始改變。今年初的七警案,更引發撐警及親建制陣營大舉批判司法制度、辱罵外籍法官的行為。


余若薇:歪理會污染法官

余若薇不諱言「法官都係人」,港人要思考的是社會風氣偏頗都會影響到法官,「如果社會上充斥咗太多一啲歪理,或者一啲污染嘅時候,即係當是非黑白唔清楚嘅時候,呢個其實都會污染法官,你唔好以為法官係異乎常人」。她又以回歸以來的5次釋法為例解釋,99年首次釋法時,法官會覺得釋法是很大程度的介入,但到近年,新一代的法官相對較易接受釋法,覺得這也是制度的一部份,「佢冇嗰個強烈感覺,覺得我做法官我都未判,呢個係我嘅司法管轄權,我都未判你就踩隻腳入嚟,話畀我聽應該點判」。■記者呂浩然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28/200712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