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交所列啤殼特徵 或拒上市 低市值高上市費等 責承保薦人核查

1 : GS(14)@2016-06-06 00:27:56

【明報專訊】針對近期「殼股」問題,港交所(0388)昨日再度「出招」,更首次列出「啤殼」企業的7大特徵,包括上市開支佔集資金額極大比例、僅僅符合上市資格等,並要求保薦人在遇到疑似「啤殼」的企業時,須提交更為詳盡的分析,以證明該企業適合上市,否則交易所有權拒絕申請。有市場人士指,聯交所列出「啤殼」特徵,保薦人再不能以「難以洞悉殼股」而卸責;惟亦有投行人士表示,工作增多不是問題,重點是若聯交所最終批准上市,若日後出現問題,責任亦不應在保薦人身上。

明報記者 徐寶文、武君

聯交所昨日刊發有關企業是否適合上市的指引信,並列出了「啤殼」企業的7大特徵(見圖),當中包括僅僅符合上市資格、集資額與上市開支不合比例(即集得資金主要用作上市開支)、輕資產等。據本報統計資料所得,年初至今在創業板上市的13隻新股之中,其中9隻新股的上市開支佔去了集資金額的逾三分之一(見表),另外亦有3隻曾因上市開支而發盈警,分別為智傲(8282)、僑洋(8070)及聯旺(8217)。

指引信亦指,若計劃上市的企業具有任何上述特徵,企業及保薦人須就集資所得資金的具體用途,及業務拓展計劃作詳盡披露;若企業上市後盈利或收益的增長錄得下跌或偏低,或所屬行業為潛在夕陽行業,亦需要提交詳盡分析,以證明該企業適合上市。

聯交所更在指引信中提醒保薦人,在代表企業提交上市申請前,須確保該企業符合規定及適合上市;聯交所亦有權對具有上述特徵的企業施加額外規定或條件,甚至拒絕有關申請。

港交所:續探討收緊反收購行為

港交所集團監管事務總監兼上市主管戴林瀚表示,為了維持香港市場的質素及聲譽,聯交所將會採取主動進取態度,處理任何令人質疑其上市目的之上市申請;港交所將繼續探討如何收緊上市後有關反收購行動,及現金資產公司的規則,同時亦會繼續密切監察市場,並就市場的新發展採取適當的應對行動。

德勤全國上市業務組聯席主管合伙人歐振興認為,今次提到的7項特點,其中5項港交所以往已關注,並會向保薦人質詢,是次將這些關注點集中釐清,可令保薦人和上市公司更清晰了解港交所的要求和方向,有利於行業。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則指,今次的指引信提供了明確的特徵,保薦人再沒有理由指執行上有困難;而他亦相信該指引信將能有效減少「啤殼」企業上市。

投行界:禁售已可對付炒風

不過有投行人士表示,保薦人本來就會對上述幾個方面做審視和判斷,關鍵在於若保薦人按照指引提供足夠資料,公司最終獲批准上市,但上市後成為殼股,責任亦不應在保薦人身上。他認為若只是針對炒殼,只須規定5年內不能出售,已可解決問題。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233&issue=201606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674

聯交所偷步收緊監管 打擊啤殼暴炒創板新股控權掀延長禁售潮

1 : GS(14)@2016-07-06 07:46:44

【本報訊】創業板新股監管偷步收緊!有保薦人透露數間剛申請的創板新股接到聯交所「溫馨提示」,仿效星星地產(1560)大股東,「自願」延長控股權禁售期至3年,包括正招股的阿仕特朗(8333)。連同3間創板公司罕有提供公開發售,當局似乎在修例前遏止新股啤殼、暴炒。記者:黃翹恩 石永樂


上月聯交所點出7大「殼股」特徵,令市場感受到聯交所勢打擊啤殼的決心,新指引面世未滿月,聯交所似乎已接連出招收緊新股上市要求。一名投行高層直言,早前確收到上市科的電話,就該行正在保薦的一家公司之上市事宜溝通,「佢哋唔會直接要求公司做啲乜,所以就算有電話錄音都冇用,但會有明確嘅『溫馨提示』」。他形容上市公司是「被要求自願提高」上市要求,當中創業板更是主要「關注」對象。據他了解,短期內將有數家已遞交上市申請的創業板公司,會效法星星地產般「自願地」承諾將控股權的禁售期,由12個月延長至36個月。本報向聯交所查詢是否對上市申請人有上述提示,交易所發言人表示不評論市場消息。



要求公開發售遏炒風

另一東南亞資金的投行高層又表示,早前「翠如BB股」聯旺(8217)瘋狂炒上,觸發監管機構已等不及正式落實收例,先用行政手段干預,「比白紙黑字講明要收緊啲乜做法更聰明,起碼即時話畀市場知監管機構做咗嘢」。除延長大股東禁售期以釋除賣殼疑慮之外,另一招數為要求創板新股提供公開發售,避免股價被少數人舞高弄低。下周一(11日)信義香港(8328)及Classified Group(8232)同日上市。前者設公開發售,後者仍採全配售。另外,利駿(8360)、阿仕特朗亦正公開招股,後者除「自願」延長控股權禁售期至3年外,更罕有地為公開發售部份設回撥機制,IPO部份隨時佔集資規模的一半。事實上,上述新指引刊出後首隻公開發售的中國數字視頻(8280),掛牌首日股價潛水11%;同月全配售上市的利寶閣(8102)首日則大升5.4倍。



專家:爆升神話玩完

AMTD股票經紀業務部董事連敬涵直言公開發售令新股「爆升神話玩完」,因為「即使得10%(散戶參與)都影響好大,莊家唔可以任炒……升嘅話,幾十個巴仙好未」?資深細價股投資者詹劍崙亦提醒,「有得公開發售,就唔會有一日升20倍呢回事,玩法根本唔同」。耀才行政總裁許繹彬建議散戶只宜用現金抽新股,以免放大首日升跌幅的影響。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05/196818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500

細價股一周:兩疑似啤殼新股

1 : GS(14)@2016-09-01 06:10:02

上市監管改革諮詢文件爭議升溫,兩陣營續角力,風頭火勢之際殺出兩隻疑似啤殼新股,澳至尊(2031)及易緯集團(3893)。澳至尊月初因國際配售認購不足額,擱置上市,通告話「由於國際配售包銷商出乎預期地認購不足,本公司無法獲得聯交所批准以刊登有關全球發售的結果公告」。可圈可點,疑有內情。為避免意外重演,今回取消國際配售部份,全數進行公開發售,不設回撥機制。上次發售價介乎0.8元至1.2元,昨日重新招股,定價大幅調低,上限僅0.71元,集資額按比例削半,上市後市值約5億元。上回出閘脫腳,自然衍生額外上市開支,其中2015年及2016年度已確認上市開支合共1,500萬元。若最終成功掛牌,所有開支約3,300萬元,公司全年純利2,500萬元,一年利潤也不夠支付費用。唯有盼上次的投資者再入飛,確保上市計劃完成。易緯集團集資規模較澳至尊少,上市後市值更低。根據首日孖展認購反應,易緯集團暫時領先。惟大股東承諾上市後36個月不會賣盤,賣殼憧憬又大打折扣。證監會持牌人士,沒持有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31/197546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862

星洲企業湧港上市 或啤殼

1 : GS(14)@2016-11-29 00:07:09

【財經專題】香港有意嚴管啤殼,有心人搵殼搵到去新加坡!今年已有最少10家東南亞企業希望在港上市,比例遠超過往,當中以新加坡為大本營的佔多。業界指為怕正式收緊上市門檻後生意難做,不惜工本招攬受困於市場淡靜的星洲企業來港,實行「越洋啤殼」。以往每年約有3至4間新加坡企業來港上市,但今年已有超過10間排隊,包括已上市的偉業控股(1570)、偉能集團(1608)、正力控股(8283),更有4家擬上創業板,並多由本地保薦人操刀(見表)。除了新上市公司,亦陸續有公司自新加坡退市,如越秀地產(123)、中國新城鎮(1278)等,皆指新加坡成交薄弱,難以融資。誠然,新加坡市場活躍程度一直不及香港,過去五年新交所日均成交額只為港交所(388)六分一至十分一不等。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聯席領導合夥人歐振興指出,香港市場對於零售、地產股估值較好,香港又大力推廣覆蓋東南亞的一帶一路政策,對在當地有建築基建項目的公司,香港投資者更能理解其潛力。加上有互聯互通等措施刺激本港交投,亦有助公司反映估值。


收緊門檻前 投行搵生意

另一邊廂,香港保薦人亦樂於「培育」過江龍。有熟悉新股市場的人士指出,不少保薦人年初為怕收緊上市門檻,「以為變天,就乜都擸、想趕尾班車」,而本地中小企已被視為啤殼黑點,遂不辭勞苦到星馬泰等地「搵生意」。有投行人士指,有本地銀行家多年來在新加坡建立強勁人脈,近年專門聯手中港金主到新加坡「搵食」,為的是價值「億億聲」的殼,「新加坡上市公司無『殼』嘅概念,IPO後二手市場又唔活躍,只要願意畀多少少溢價,多數有得傾」。中介人會建議他們先來港上市,再從新加坡除牌,或來港第二上市。由於兩地監管要求接近,港交所多數放行。除了已上市的企業,銀行家又會游說當地業務簡單的企業來港上市,「志在要隻殼,業務可能之後慢慢褪番畀原本嘅老細」。統計部份已從新加坡來港的公司,在港成交甚不活躍。歐振興建議企業可以在港「試吓水溫,睇吓成交之後,再做配售,儲一班投資者在香港」,有望改善交投。記者:黃翹恩 石永樂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8/1984774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27

證監:已成立小組調查「啤殼」

1 : GS(14)@2016-12-09 07:55:34

【明報專訊】證監會昨日重刊停發5年的《執法通訊》,表明留意到市場「啤殼」行為,並已成立專責小組調查相關問題。證監亦同時表示正關注黑客入侵客人帳戶案件,以及密切監察股權高度集中公司的市場不當行為。

與警方合作 打擊黑客活動

證監會表示,證監注意到於創業板新上市的公司出現重大股價波動,並留意到「有人可能在創業板造殼」,現正致力防止製造及利用上市空殼公司的行為,並已查訊該等行為,以及成立專責小組,調查此方面的涉嫌失當行為,並採取適當的應對行動。

證監會續稱,發現現時客戶帳戶遭黑客入侵買賣股票的個案呈上升趨勢,尤以流通性較低的股份為甚,黑客藉所產生的股價波動而獲利。監察團隊發現這些個案間具有共通模式,已與香港警方及國際機關互通資訊,以打擊有關活動,並監察所有於港交所交易的股票與衍生品交易及買賣盤的異常市場行為;同時亦會密切監察股權高度集中公司,特別是新上市公司的不當行為。

加強監察股權高度集中公司

此外,內地中證監上個月中旬曾公布首例利用「滬港通」,涉嫌操作A股上市公司股價的個案。證監會在《執法通訊》亦提到,與中證監在執法方面一直保持密切的戰略伙伴關係,隨着兩地股市加強互聯互通,交易預期會有所增加,兩家監管機構將繼續就監察及聯合調查加強合作,以對付影響兩地市場的跨境交易失當行為。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706&issue=201612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810

周顯﹕啤殼以外 也有啤虛擬貨幣服務

1 : GS(14)@2016-12-22 08:09:03

【明報專訊】話說在日前,同人講起某位朋友,我說他之前在大陸搞Bitcoin買賣平台,曾經找過我合作,但我認為非常危險,因此婉拒了。

那人問﹕「結果呢?」

我回答﹕「結果他賺了幾百萬元,全身而退,但是不久後,公司便出事了。幸好他走得快呢!」

那人說﹕「如果你同他合作,豈不也走得脫,可能賺唔止幾百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736

港交所多提問 創板轉主板變難 分析指為堵啤殼炒殼 去年轉板公司減六成

1 : GS(14)@2017-02-05 10:33:08

【明報專訊】近年中資湧港買殼對香港資本市場造成巨大影響,其中一項是創業板的「另類活化」,過去兩年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急增,轉往主板趨勢亦有升溫。不過,隨着創業板啤殼歪風蔓延至主板,有市場人士指,監管機構近期在審批創業板公司轉板申請時,開始採取拖延戰術堵截,試圖令問題公司「自動放棄」。

明報記者 武君

內地企業受阻A股,來港買殼需求旺盛,主板殼價急升,大量投資者轉向創業板埋手,先買殼再轉主板,令過去兩年創業板重現熱鬧景象,創板上市公司從2014年的19家,升至2015年的34家,2016年再攀升至45家,今年首月已經有10家上市。

去年僅6企成功轉板

轉板方面也一度有重新抬頭的迹象,2014年轉往主板上市的公司只有7家,2015年就躍升1倍至14家,創2008年以來最高紀錄。不過2016年突然急轉直下,只有6家公司成功由創業板轉往主板(見圖)。

據了解,監管機構去年開始透過各種「行政手段」治理創業板問題,有證券界人士表示,近期不少創業板轉主板失敗的公司,「死因」均是申請超過6個月有效期,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監管機構對申請提出大量問題,在公司及財務顧問花費時間回覆後,又再提出另外一大批問題,務求將存有疑問的申請「拖到盡」。

7轉板失敗個案 6為逾期

翻查資料,過去一年暫錄得7宗轉板失敗個案,除了1宗是盈利不達標之外,其餘6宗均是申請失效所致(見表),其中更有不止一家公司是連續兩次申請逾期失效。如羅欣藥業(8058)早於2014年就遞交轉板申請,但到2015年5月申請自動失效,經過8個月的規定期後,2015年12月第二次遞交的轉板申請,在去年6月再次失效;另外羅馬集團(8072)於2015年12月遞交轉板申請,在去年6月失效後,去年7月遞交第二次申請,今年1月再次失效。

有投資銀行界人士表示,監管機構並非只對創業板轉主板,對新上市公司亦有使出拖延戰術,如該行近期保薦上市的一家內地公司,因為監管機構對申請一拖再拖,業績紀錄有效期也一再逾期,對公司財務報表的審計就重新做了三次。他直言那家公司還算幸運,最終成功上市,但亦有其他公司在拖的過程中,「可能就被拖死了」。

業界:僅斬腳趾避沙蟲 籲審視創板定位

有業內人士對監管結構做法表示理解,他表示前幾年創業板根本無人問津,近年回光返照,完全是炒殼誘因,但「拖」的做法只是斬腳趾避沙蟲,最終仍要審視創業板定位以及如何吸引優秀企業。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50&issue=201702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186

周顯:打擊啤殼是不可能任務

1 : GS(14)@2017-02-18 00:47:35

【明報專訊】證監會要去打擊啤殼,根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是一個不可解的死結,只要稍為有點頭腦,都知道不可能;但是,香港政府的財經高官,從財政司長、到傻強、到證監會、到交易所,通通都是笨蛋,通通都在自欺欺人,才會一直搞不通這問題。

這條數,隨便找一個中學生,都一說就明:上市費用5000萬元,不但要交足稅,以後的經營還受到種種限制,從核數師到印年報,一年多花1000萬元少不免,小型上市公司集資額也是一億幾千萬,別忘記,上市過程又麻煩,而且還有不成功白花千幾萬的風險……如果不是為了啤殼即賺幾億元,你去上嘞。

減上市成本才能制止

有個後生仔問過我:「喂,上市唔係3000萬元就得㗎咩?」

我說:「你畀D corp fin佬呃啦,如果一切順利,3000萬元就可能得,不過你估你係證監會主席個friend咩,否則都好難一剔過。我個friend阿松,上間股票行,足足使咗8000萬元,阿冼師傅間財仔幾年前上,都使咗5000萬,人哋講3000萬就得,呃你生意㗎咋,傻仔!」

如果要禁止啤殼上市,首先就係要減低上市成本,喂,證監會使唔使長江中心做office呀,搬去上環咪得囉,租晒成幢證監大廈,100萬一個月仲有找呀。還有,證監會平均人工每人140萬元,應該都是成個政府人工最高的機構咯,而且仲唔使受到監察,任開,審計署都無得嘈,一年人工使十億,減一半又得唔得呀?

所以說,政府在金融管理方面,根本就是笨蛋,甚麼都不懂,但又貪得無厭,偏偏在這個世上,對金融無知的人又太多,導致笨蛋充斥,尸位素餐,對牛彈琴,講多無謂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218&issue=201702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637

周顯:做生意最終出路是啤殼

1 : GS(14)@2017-04-22 10:10:30

【明報專訊】那天同朋友在旺角匆匆吹水,居然去了Bar Pacific,即是上市公司太平洋酒吧(8432)。

上市當日引來了市場的注意,說乜酒吧都可以上市咩?但其實,正是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在香港,搞這些廉價酒吧的錢途,也許比搞高級酒吧還要和味。再說,我有一個朋友,名叫「細B」,他的King Parrot在餐飲界大大有名,過百間的連鎖店,年賺過億元,也是在灣仔搞了多間連鎖酒吧,因而響朵。

不過,在香港這個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搞任何生意的唯一出路,就是啤殼上市,皆因一隻殼的售價是幾億元,如果靠揼石仔做生意,點賺幾億元呀?

太平洋酒吧不愁沒買家

因此,太平洋酒吧的唯一出路,相信是在上市半年後,大股東開始減持,逐步賣殼。畢竟,願意注入餐飲業務的內地公司並不少,相信太平洋酒吧也不愁沒有買家。

不過,直至現時為止,它只上了市3個月,要講賣殼,未免言之過早。但話時話,3個月又3個月,其實好快到,傾得賣殼來,已經差不多了。有的人喜歡慢慢收集股票,慢慢等收成,我就是這一種人,有的人喜歡買momentum,有消息先至在market搶貨,總之是各師各法啦。

翻查太平洋酒吧的創辦人,是陳威和謝熒倩夫婦,兩人在2014年離婚,陳威把大部分的股份以一元作價,「賣」了給謝熒倩,都算是十分闊佬了。據說,陳威十分猛料,人際關係非常之好,搞酒吧,不過是為了招呼朋友。我一時之間未做好盡職審查,所以先不說他的背景,找到了可信情報,再同大家講。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692&issue=201704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936

細價股一周:啤殼唔易賣殼難

1 : GS(14)@2017-06-22 07:41:13

港交所改革上市機制從兩大方向着手:增設創新板及優化創業板。對細價股投資者來說,無疑最關心相關改革一旦實行,對殼價的潛在影響。就創業板殼價而言,諮詢文件提高現行上市門檻。例如現金流規定從2,000萬增加至3,000萬、上市時最低市值及最低公眾持股市值增五成至1.5億及4,500萬、控股股東禁售期延長多一年(上市後首年不得售股,第二年可售股但須保留控制權)。招股機制上更謝絕全配售,改為最少有10%作為公開發售。上市門檻提高,將來符合條件上創業板的公司減少,製造殼股更困難,而招股機制引入公開發售,亦增加「圍飛」成本,減少貨源集中導致股價大上大落的機會。驟眼看對創業板殼價有利,惟新方案下,創業板不再視為主板的「踏腳石」,轉主板要求提高,現行簡化轉板申請程序不再適用。將來轉板須有最少兩個完整財政年度的賬目,並委任保薦人及刊發上市文件,轉板成本大增,甚至乎於過渡期內,創業板上市後主營業務或控股股東曾變更的公司,已將當成主板新申請看待。這些措施必然打擊買殼意欲,影響難料。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1/200627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1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