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養老產業 “補需方”

2013-09-09  NCW
 
 

 

政府投入從過去單一補貼公立養老院轉向“補人頭”為主,輔以土地、稅收、投

融資支持

◎ 本刊記者 藍方 文lanfang.blog.caixin.com 一份以“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為關鍵詞的國務院文件,即將在9月中旬正式發佈。 “市場化”是這份文件的核心內容。

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頻頻吹風。

8月16日會議確定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 ,8月29日又提出開放社會資本投資包括健康養老在內的健康服務業。更早之前,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9日在全球服務論壇上的講話,指出“體制機制”的制約是中國服務業發展滯後的症結,要最大限度地“鬆綁” 。

自2010年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列入“十二五”專項規劃,養老產業成為人人談論的掘金富礦。 至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已達1.93億,占人口總數14.3%。與養老有關的各個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但未富先老仍是現實,老人支付能力不足,潛在需求難轉化為有效需求。養老產業中最基礎的服務業,尤其是長期照護,則因利潤微薄而倍受冷遇。

新一輪政策旨在改變局面。政府投入機制,從過去單一補貼公立養老院轉向“補人頭”為主,輔以土地、稅收、投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全面促進市場發育。政府角色則明確從養老服務的直接供應方,轉變為服務購買方和監管方。

此番市場化導向下的養老服務業改革,無疑也將為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供應體制的轉型提供借鑒。改革改什麼“缺錢,缺人。 ”在9月4日“關於老齡化課題的第二次中日專家會議”上,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老年人福利處處長王輝說。

他介紹,按5% 老年群體入住養老機構計算,全國需1000萬張床位。而當前城鄉養老床位總計不過400萬張。不計土地費用,每張床位平均投資10萬元。

僅床位建設一項,就有近6000億元投資缺口。當前中國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約3600萬人,按3:1的比例計算護理員人數,至少還有1000萬的潛在就業需求。

如此大的缺口,增量只可能來自民間投資。王輝表示,舊體制下,政府通過舉辦公立養老院的方式,服務600萬-700萬的弱勢老人,無法適應2億人的養老需求。所謂改革,就是要從政府包攬走向政府與社會、市場的聯合。

王輝認為改革路徑有兩個參照系。

首先是3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從發展個體經濟、鄉鎮企業入手,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倒逼國有企業改製。更具體的比照對象,則是酒店服務業。在30年前,中國沒有酒店,只有國營招待所,而現在卻有各個檔次的酒店供公衆選擇。

養老服務業改革要改的首先是運營主體。當前已存在的400萬張床位,仍以公辦養老院為主。來自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所的課題報告指出,由於缺乏競爭壓力,公辦養老院工作人員待遇與經營狀況關係不大,因此容易產生管理鬆懈、人浮於事等低效現象 ;由於沒有競爭意識,經營的靈活性較差。

按2011年發佈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各級政府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大財政投入來建設養老機構設施。

大型公辦養老院紛紛上馬,肯定政府投入之時,業界也暗憂新一輪的“國進民退” ,造就更多低效高耗的國營機構。

在此番新政的定位中,公辦養老院被視作國有中小型企業。王輝表示,當下公辦養老院和改革前的國企所面對的產權、人權、事權的問題一模一樣。方向就是改製,改變公辦養老院的運營主體。此前一系列政策中,已不斷強化公設民營等概念。他提出,政府甚至不一定要舉辦公辦養老院——與其自己養一批人,不如直接向民營養老院購買服務。

而要拉動民間資本進入,另一大改革對象就是投融資體制。王輝說,核心是改變過去政府無償撥款、效率低下的格局,將政府投資變成間接投資,通過產業基金等方式撬動民間資本;同時探索資產證券化,為基金找到退出機制。

對應到新政中的具體政策,對養老投資的支持力度可謂空前。

在土地供應方面,文件要求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區要按標準同步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也要通過多種方式完善設施。王輝介紹,這將與學校、幼兒園的小區配套要求一致。

投融資方面,增加了金融創新的表述,並會簡化養老服務業投資擔保程序。

稅費方面,除了要求各地落實此前的水電氣減免政策,還提出了行政事業費的減免。

核心是支付能力

但對民間投資最有效的吸引,無疑還是市場需求。而中國老人支付能力不足,一向被視為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到2012年底,企業退休人員全國平均月養老金水平不過1900元。

對無力支付基本養老服務的弱勢老人,由政府兜底乃是共識。過去政府兜底的方式是補貼公辦養老機構,再由公辦養老院收住三無、五保老人等。此次新政,則明確要從“補供方”轉變為“補需方”為主。王輝介紹,新政要求各地探索高齡補貼、養老服務補貼和長期護理補貼,將財政資金直接補給老人。

事實上,無論是醫療、教育、養老還是助殘,均繞不開這個話題,不同的選擇也體現出“市場化分配資源”和“政府主導分配資源”的兩種導向。此番養老服務業改革果斷選擇“補需方” ,進一步強化了“市場化”的導向。

不過,在養老服務市場尚未成熟的情況下, “補需方”的方案並不排斥同時“補供方” ,但新政要求補“民辦”大於補“國辦” ,通過公設民營、購買 服務等方式更多的扶持民間機構發展。

但要讓“補需方”補到最需要的老人身上,評估是必需的配套機制。不少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地方政府補貼的對象,盡管收入較低,但當中相當一部分老人身體健康,並不需要真正意義上的照料服務;一些地方政府追求補貼面的廣泛,反而造成資金分散,各地給老人的補貼普遍集中在每個月100-300元之間,很難滿足一些弱勢老人的長期照護需求。在發達國家,大規模的政府補貼必然建立在需求的評估分級上,根據老人的收入水平、身體狀況,制定差異化、有針對性的補貼政策。

這樣的觀念已為民政部接受。8月1日,民政部已下發《關於推進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 ,鼓勵基層政府聯合專業機構、社會組織對社區內的老人需求進行評估、定級,作為落實各項補貼、設計服務項目、養老機構立項等的依據。據瞭解,直到明年年中,這都將是民政部的重點工作之一。

不過,政府財政補貼資金畢竟有限,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還需要探索護理保險等可持續性更強的支付渠道。

如德國在1995年,即將護理保險作為基本社會保險的一部分,強制繳納。美國的健康保險市場上,長期護理保險也是最為重要的產品之一。日本、韓國則在其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領域都大力發展護理保險,分擔老人的支付壓力。

而當前中國對護理保險的定位仍是“研究探索” ,此番新政也暫不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據瞭解,對於護理保險各部門已有過討論,但分歧較大。民政部、老齡委等部門支持在社會保險中設立長期護理保險,分擔老人的支付風險、提高其消費能力,同時也能減輕醫療保險的壓力;但人社部、財政部對此則非常謹慎。當前已有的五個險種,如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均面臨著較大的支付壓力,財力畢竟有限,增加社會保險險種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暫無更進一步的評估和研究。鼓勵地方探索,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探索,仍是第一步。

對此番新政,業內人士多表示歡迎,更期待政策能真正落實。據瞭解,國務院已將新政推進的45項任務分解到了民政、稅務、土地、醫療等各個部門,附上明確的時間表,並配以國務院督察。

與此同時,還將建立養老服務綜合實驗區,鼓勵地方政府創新。

養老服務業改革要改的

首先是運營主體。

已存在的

400萬張床位,

仍以公辦養老院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