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揭六叔「契仔」遭TVB追千萬爛賬

2008-10-30  NextMagazine


先後出掌無綫、亞視兩大免費電視台,有六叔「契仔」之稱的費道宜(Louis Page),上週一突然辭任亞視行政總裁。去年,費道宜出面,一手拉攏查懋聲家族入主亞視,倒戈向娘家宣戰,觸發新一輪電視圈風雲,成為市場焦點。

五 十八歲,祖籍斯里蘭卡的費道宜,曾跟隨六叔三十多年,出任電視廣播(TVB)董事總經理期間,更是一人之下。觸發「父子」反目的火頭,原來是一筆過千萬的 爛賬。關係破裂後,TVB更多次入稟高院,向費道宜旗下公司追數。如今,費道宜與亞視的蜜月期正式告終,但與無綫多年恩怨情仇的劇目,卻仍未落畫。

上週一,前電視廣播(TVB)董事總經理,亞視行政總裁費道宜宣布辭職,只保留董事職銜。去年四月,已自立門戶的費道宜,成功拉攏財力雄厚,有紅色資本家之稱的查懋聲家族,入主亞視,轟動一時。

當時,費道宜雄心壯志,不惜背負「叛將」之名,助亞視反擊娘家,更高調向TVB大挖角。想不到,不到年半光景,就要起身離場,電視大亨夢碎,更要面對TVB過千萬元的追數官司。

六嬸查數揭千萬爛賬

去 年十一月,TVB入稟高等法院,控告上海天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違約,並追討逾千六萬港元欠款。據消息人士透露,天視的幕後大股東,便是費道宜。資料顯 示,○二年成立的天視,英文譯名「Shanghai Soft-trek Culture Media Company」,由費道宜親密女友金燕出任董事,公司地址正是費道宜旗下——新視綫集團(Soft-trek Corporation)的上海寫字樓。

根 據入稟狀,TVB於○二年與天視簽約,出售劇集《流金歲月》及《有情歲月》的版權,讓對方發行到內地電視台播放,但天視至今仍未支付四十四萬八千美元(約 三百五十萬港元)的版權費。另雙方又簽約,合作在內地經營節目時段,播放TVB的二輪劇集至○五年,合約規定,天視應向TVB支付一千二百萬人民幣(下 同),但並無兌現。此外再加上一筆由TVB墊支的交通費,總共逾一千六百萬港元。

揭發該筆爛賬的,正是向來數口精叻的六嬸方逸華。「○四、 ○五年,六嬸開始把關睇數先查出來,所以○五年中,大家已經反晒面。」○六年五月,費道宜突然辭任TVB董事總經理,由方逸華親自出任。一個月後,TVB 入稟高院,向天視追數。「當時天視唔肯出面接傳票,TVB唔死心,再告多次。今次天視接咗傳票,但冇入到答辯書, TVB將會申請缺席判決。」消息人士表示。

女友出面內地掘金

一連串金錢糾紛的起源,可追溯至○○年。當時,科網熱潮興起,深 得六叔信任的費道宜,建議成立新視綫互動多媒體公司,由TVB控股五成,費道宜持股兩成,經營入門網站,並與女友金燕一同出任董事。○二年,天視成立時, 大股東費道宜,亦說服TVB參股兩成。「當時新視綫嘅總經理蕭孝明,係費道宜馬仔,後來兼任天視總經理,但仲係由新視綫出糧。」消息人士指,當時天視持有 內地廣告牌,可代理廣告,於是TVB便找其代理內地廣告。但天視收取廣告費後,卻沒有履約分賬予TVB。

○六年,TVB入稟上海仲裁委員 會,向天視追討近四百萬元廣告費,最後仲裁官宣判天視需向TVB支付逾三百萬欠款。「之後 TVB搵人查過天視嘅銀行戶口,冇晒錢,所以贏咗都冇用,根本執行唔到判決。」據悉,TVB的損失不止於此。○四年,天視與上海東方衞視合作推出娛樂新聞 節目《娛樂星天地》,節目製作及接洽廣告,由 TVB任大股東的新視綫包辦,但廣告費收入則由持有廣告牌的天視收取。「製作費全部由新視綫出,但就一分錢廣告費都收唔到。」曾與費道宜共事的員工透露。

關係正式決裂後,TVB先怒炒蕭孝明,其後更退出新視綫,而費道宜則於○五年底,於內地成立新公司——新視綫影視製作有限公司。不但公司地址不變,員工亦全部來自舊公司。為免魚目混珠,TVB更於北京及上海報紙刊登廣告,與新視綫劃清界線。

費道宜出掌亞視期間,先安插蕭孝明接管外判部,另又耗巨資搞奧運節目,包括找來奧運金牌得主李麗珊任主持,可惜未能改變慣性收視。費道宜起身後,其在亞視馬房隨即瓦解,包括無綫舊將、亞視高級副總裁陳灌明,亦以健康理由離任。

記者於本週一及二往費道宜位於銅鑼灣信和廣場辦公室,就他與TVB的官司尋求回應,但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2

爛賬的罪魁禍首 自言自語 - WYJimmy

http://wyjimmy.blogspot.hk/2011/09/blog-post.html
這陣子股市波動,很多企業都停了招聘,但年初勞工市場仍是暢旺,很多打工仔尤其是會計從業員都想過一過塘當肥魚,找個肥缺。筆者很多朋友也不例外,但最近與會計朋友聚會,不少剛轉職的朋友都寧願辭職再找,原來外面很多企業的會計賬目爛得可以。


何謂「爛賬」?其實撇不開以下三種︰


(1)埋數嚴重甩期


現在是9月初,原本現在是為8月份結賬(埋數),但往往可能還未做好5月份的賬,甚至更久。


上市公司要定期交數,因此這情況不會發生,不過在一些私營企業(Private Entity)就很常見。我見過不少公司數年來未有核數,到稅局追收財務報表才抱會計師的佛腳。


由於會計是後勤工種,不能為企業直接賺錢,老闆心態是用到盡,許多不是會計事務的也找會計去做,網上更有傳要幫老闆子女功課補習、接放學等。


辦公時間有限,要做些繁瑣而自己不熟悉的工作,事倍功半,更白花不少時間,這也是大部分香港會計從業要不停加班的原因。


其實會計員不蠢,誰也知老闆在搵自己笨,只是為碗飯而啞忍,忍無可忍就索性不幹了。


公司又不看重會計工作,請人慢慢來,最後結賬拖得便拖,新人來便要他一個月埋數個月賬,做不到一會又走了,這樣的賬不爛才怪。


另外,有些略懂皮毛的老闆要求多多,小企業又要會計做預算(budgeting)及預測(forecasting),但沒有投放合適資源在資訊系統,會計員在一個爛系統內左找右找,去東拼西湊出一個模樣,但內裏基礎都未攪好,質素當然欠奉。


最慘老闆根本不懂看,最後只放進recycle bin,或者根本不會按預算去做。事實上,有幾多預算老闆是會跟?會計捱更抵夜的精神白白浪費了,其他實務的事又怎會有質素?


(2)內賬空虛


有前輩稱這些企業老闆叫「古龍」,公司賬目一味靠估,只是看現金流及應收賬(街數)便算,賺蝕心知。如做100萬當有5個百分比,不用掌握太準確的賬目資訊,略略計下婆乸數便夠,或請位略懂簿記的數千元打雜一腳踢便算。


但現時營商變化大,企業邊際利潤已愈來愈低,中小企要生存就要不斷求變。競爭劇烈,在報價管理上需要較準確掌握內部資訊,簿記員開始不停做統計、問價等後加工序,入賬模式因為市場環境變化變得更複雜。


一般經驗不足的簿記員已較難掌握正確入賬方法,賬內的明細做得亂七八糟,最後換了幾代人,賬目根本亂到不能解釋。加上老闆對會計知識不多,無論採納什麼會計人才,始終做不好盤賬。


(3)會計系統太爛


針對小型企業,我最推崇的會計系統是試算表(如EXCEL),雖是手動,但只要設定得好,還是條理分明。不是說坊間的小型會計系統有問題,但市面上實在太多不懂會計的人設計會計系統,難聽點說只是一個資料庫管理,報表沒靈活性也算了,很多更是連總賬和應收應付也對不上。


此外,其技術支援服務熱線總是只聽到電腦人聲,或永遠沒有人聽電話(或是線路繁忙),又或軟件公司沒誠意解決問題(可能是系統老問題),這些也夠折磨會計人員了。


這往往都是前人或老闆不懂選擇系統,很多時還是熟人介紹使用的。最明顯以為貪便宜有着數,其實一套MYOB只是數千元,但也可以很好用。會計系統出問題,人員要用幾倍時間去做公司基本的要求,倒不如早點壯士斷臂。


短視成致命傷


近年香港經濟增長只是靠股靠樓,實體經濟已非常疲弱,鬥成本平已等於割喉大戰,血放盡企業便滅亡。成本結構當然要重整保持競爭力,但如果錯用資源, 當然是加速企業滅亡。


現代資訊發達,做好賬目已不只是要應付報稅及審計,聰明的企業決策人已很會利用賬目分析資訊。


作為管理決策的重要工具,會計人員擁有廣闊的商業知識,是企業發展的好夥伴,可惜香港的會計從業員太多,又是後勤工作者,不受重視。


最近筆者跟國內投資公司做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跟合夥人交流多了,事後她稱讚我們香港會計同業專業有水準,但當她知道我們的待遇後也只嘆了一句︰「香港太多人當會計了,香港的中小企也太短視,同樣的人才,國內的工資已開始追過香港了。」


怪不知很多人開始往外面發展,皆因外地及國內均很重視財務人員,但香港僱主們已在不知不覺間狠狠傷害了與會計夥記們的關係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37

銀行業:爛賬多了,薪水降了壞賬上升和業務轉型成為銀行業員工薪酬下降的主要原因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929

銀行員工的薪酬水平是金融業盈利情況的直接顯現。 (CFP/圖)

“截至三季度末,不良貸款率為1.16%,較上季末上升0.09個百分點,創四年新高。”2014年11月15日,銀監會披露了一組重要數據,其中,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達7669億元,連續十二個季度上升。

與不良貸款的上升同時發生的,是銀行業員工薪酬體系的悄悄調整,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地方銀行的基層員工的薪酬水平較往年相比有明顯下降。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他以“皮”與“毛”的關系來解釋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依附關系,而銀行員工的薪資待遇則是金融業盈利情況的直接顯現。

基層銀行成重災區

張玨是今夏入職的浦發銀行新人,重點大學金融系研究生畢業。在轉正前,她只有少量的績效,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而建設銀行廣州市某支行一不願具名的員工,也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月入3000,我們已經沒有下降空間了。”

銀行員工的工資體系大致分為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兩部分。

按照員工等級,每人會拿到基本數額的工資和福利;依照營銷成果,員工會拿到績效獎金,營銷越多,獎金越高。績效獎金,占收入的大頭,對於前臺部門的員工來說尤其如此。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銀行,前臺部門員工的工資可以有“萬”元級的差別。

銀行的存款、貸款項目,直接影響到客戶經理等營銷人員的待遇。同樣,貸款項目發生了問題,如逾期、壞賬,也會立刻對這部分員工的收入造成影響。不同的銀行政策不同,因為不良貸款的出現,績效獎金延後三年發放的情況也存在。

陳靜在某股份制銀行總行工作,她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目前基礎工資不變,每季度的績效獎金有一點減少,從前算在福利當中的“過節費”今年不發了。比起總行,分支行的同事減少較多。

“存款少了,貸款壞賬多了,個人考核業績就不如從前了。”她說。分支行的客戶經理,貸款要跟到底。如果貸款出現問題,客戶經理需要全力參與清收,清收的過程漫長且繁瑣,如果收不回來,直接影響績效。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銀行的業績考核,首先是總行以分、支行為利潤中心,整體考核。一年的不良率高,業績壓力是落在整個分支行身上的。

在分支行內部,再根據員工的崗位、績效進行更進一步的考核和分配。換句話說,總行將分支行作為整體考核,下降到分支行內部,再自主分配。

當壞賬壓力擴散,承受其結果的往往不僅是以客戶經理為代表的前臺員工,還有可能是整體的地區分、支行。

今年5月,江蘇省建行的鋼貿類壞賬爆發,僅無錫分行就出現了80億元的鋼貿壞賬。在此期間,整體員工僅靠基本工資維持生活,有員工透露,每月2500元的工資拿了一年。

某外資銀行人力資源總經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分支行的管理者會根據每個網點的效益情況,分配克扣費用、福利津貼,也造成了基層員工的收入下降。”

此外,今年8月底,《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審議通過,也一度掀起了國有銀行高管降薪的討論熱潮。

與改革方案不同,銀行基層員工的薪資水平浮動,體現的是銀行作為企業在市場環境下的盈利變化。國有銀行高管降薪,受行政命令制約;銀行基層員工薪資,受市場影響。

上述人力資源總經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事實上,中國銀行業的高管薪資水平很高,特別是外資行,如果是總部外派至中國的高管,除高薪之外,還享受豐厚的外派補貼。兩者相加甚至高於國際水平,因此被派往中國做高管是眾人羨慕的美差,但現在的趨勢也是要向下調整。”

苦日子遠未到頭

不良貸款上升對於銀行業的薪酬水平產生了負面影響,而南方周末記者查閱了10家上市銀行的2013半年報、2014半年報與2013三季報,結果顯示,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它們的不良資產率的變化都有著相似的節奏:

在2013年6月時,各家銀行較去年同期的不良貸款率並無明顯升高,升幅保持在0.1%以內。而在最新的2014年三季報中,10家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均在1%左右,升幅明顯。

曾剛認為,銀行不良資產率的提高,是我國經濟的宏觀大環境使然。這幾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過剩產能淘汰,導致相關產業的公司盈利能力減弱,直接影響了銀行的貸款質量。

“這是經濟周期過程中正常的風險釋放。”他說,對於銀行來說,要進一步做好對未來風險的防範準備,以提高資本充足率、加大核銷力度等方式把風險處置過去,等待實體經濟的好轉。

隨著鋼貿、煤炭、光伏等行業的虧損和調整,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也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體現著近年來整體經濟的板塊變動。

除了行業以外,在地域上,不良貸款率的變化更有鮮明的特點。

陳靜說,壞賬風險跟地理位置的分布有很大關系。最開始集中於浙江、福建地區,然後開始沿著東海岸北移,擴散至江蘇、山東等省份。目前慢慢有風險蔓延的趨勢,由東海岸向內陸發展,鄭州、武漢等城市的不良資產率也在提高。

不良資產顯現並沒有準確的時點和事件,“大約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壞賬的量逐步擴大,感覺比較明顯是從2013年到今年。”她說。

曾剛認為,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例如,長三角、珠三角的信用風險暴露得比其他地區更突出。

但他同時認為,這樣的地區見到風險早,控制風險、度過風險的能力也會更強。目前,不良率的風險還沒有完全地出現拐點,未來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然而,興業銀行上海分行一位不願具名的支行行長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從2012年起,該行職工薪資確實下降了20%-30%,但下調的是基礎工資部分。下調原因有二,除了中央的限薪令以外,更重要的是銀行內部的戰略調整:“現在商業銀行的文化也是狼性文化,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到重點領域上去,獎勵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薪資盤子就只有這麽大,你怎麽加大某一塊的獎勵力度呢?那就從其他地方挪出來,降低普通員工工資。

同時,他並不認為銀行的壞賬會直接影響到員工薪酬,“我們現在的利潤完全可以把壞賬給覆蓋掉。說白了,就是原來賺得很多,現在還掉一點。”

銀行自身也正逐漸從傳統的信貸業務中脫身,謀求轉型之路。例如在興業銀行,目前大宗貿易領域的貸款業務已經基本不碰了,包括“三材”(石材、木材、建材),延伸到有色金屬和黑色金屬,如鋼材。後來是石油化工、橡膠。

而在上海,傳統業務占收入比不足一半,新興業務收入達到60%以上。新興業務是指大型公共事務和大型地產項目的投入,直接、間接的融資合作等,逐漸向投資銀行的業務轉型。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張玨、陳靜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66

理大捲「巴拿馬文件」風暴離岸公司藏管治爛賬

2016-04-28  NM

本刊從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獲得最新一批「巴拿馬文件」顯示,香港理工大學秘密開設了兩間離岸公司,其中校方下設「理大企業有限公司」跟新華集團合組的PearL-Sun Wah(offshore)Company Limited,曾以迂迴手法把公司股份,轉移至由蔡冠深任主席的新華集團之手,交易中大學校方賺蝕未明。另一間離岸公司PearL-DigiPower(offshore)Company Limited由理大企業和天寶集團合資設立,天寶集團主席洪光椅之子洪瑞德在天寶與理大合作的項目中擔任研究助理,未知他曾否以企業要員身份,影響大學研究之自主性。六年前,理大曾爆出管治醜聞,校方被揭發開設數十家子公司,把研究技術轉移圖利,但由於管理及經營不善,甚至曾賤賣資產,最終嚴重虧蝕收場;針對問題而成立的檢討小組事後發表報告,包括建議停止任命大學高層為這些公司董事。然而,時任理大副校長、現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卻當耳邊風,事後不單照開公司安插校董,甚至以BVI形式令外界無從監管,理大的一盤爛賬,原來一直未解決,情況反而變本加厲,成為校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溫床。楊偉雄被傳媒質詢時迴避問題,理大亦一直未有清晰回應事件。負責大學撥款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更稱理大不須申報旗下公司,所謂監察制度形同虛設。

富豪與權貴開設離案公司隱藏資產甚至違法避稅時有所聞,但連專注學術科研的大學學府,竟也開設離岸公司,本刊記者就「真係見過」。本刊跟《明報》、《香港01》及《南華早報》,從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獲得的最新一批巴拿馬文件,顯示香港理工大學二○一二至一三年間曾開設最少兩家離岸公司,且均涉及資料披露與利益衝突問題。

理大高層任職董事

兩間離岸公司均以「PearL」為公司名字開頭,「PearL」是PolyU Enterprises Limited(理大企業有限公司)的簡稱,該公司專責管理分拆自大學的科技公司。巴拿馬文件有關兩間公司的文件只得四份,合共十多頁,顯示在英屬處女島註冊的PearL-Sun Wah,二○一二年十一月成立,並委任香世傑為該公司董事,該公司由PearL持有百分百股權;香世傑為時任理大財務總監,一四年七月榮休;另一份巴拿馬文件顯示,同年六月十二日,該公司改為委任理大現任財務總監黃素琴出任公司董事。另一間公司PearL-DigiPower亦在英屬處女島註冊,文件顯示該公司一三年六月由時任理大副校長、現任創科局局長楊偉雄以PearL行政總裁身份簽署成立,公司同樣由PearL持有百分百股權,亦同樣委任香世傑出任董事,但未有顯示香世傑退休後董事的接任安排。

新華中心股權大變

究竟兩間公司從事什麼業務?本刊取得的巴拿馬文件未有披露,翻查理大近年的年報及財務報告,亦未公布兩間公司的存在。不過,本刊從公開資料發現,理大二○○一年曾跟新華集團合作成立「新華理大培訓及研發中心」(Sun Wah-PearL Linux Limited),該公司○七年十一月改名為Sun Wah-PearL Linux and Digital Forensics Limited。根據香港公司註冊處文件,Sun Wah-PearL Linux Limited成立之初,由PearL跟新華集團旗下Sun Wah Linux Limited各持有二百五十萬股,當時公司董事中有多名理大管理層,新華的代表則有出任中心董事總經理的鍾臻智及新華集團高層吳錦耀等人。新華集團由有「海產大王」之稱的蔡繼有創立,身家保守估計逾百億元。蔡繼有○七年病逝,其王國由次子蔡冠深接掌,現時出任集團主席。蔡冠深是愛國商人,出任大量公職,除了是香港中華總商會前會長外,亦成為永遠名譽會長,同時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合會常委、貿發局理事會理事等。不過,Sun Wah-PearL Linux Limited公司股權一二至一三年出現變化,Sun Wah Linux Limited持有的股權增至三百五十萬股,持股比例由五成增至逾五成八,PearL一三年一月底把股份全數先轉移至新成立不足三個月的BVI公司PearL-Sun Wah,PearL-Sun Wah同年四月再把其中二百一十五萬股轉至Sun Wah Linux Limited,令理大持股量由最初的五成,大減至僅5.83%。該公司後來增加新股,加入鍾臻智為股東並持有一百四十萬股(兩成),令理大的持股跌至只得5%。

理大隱瞞股權轉讓

整個股權轉讓的過程,交易額並未有對外公布,更令人奇怪的,是為何要透過一間離岸公司操作整個股權轉讓,由於「交易」隱藏在離岸公司之後,外界更無法知悉理大在過程中有否虧損,以至是否有人因而得益。根據新華集團的網站介紹,新華理大培訓及研發中心從事的業務初期以開發源代碼應用軟件為主,後來發展成聲稱是國際認可的教育中心,提供專業的高等教育訓練課程,○七年起更與英國Sunderland大學合作,提供平面設計學士及傳播碩士學位課程,換言之,已非從事科研工作。該中心過去設於理大校園,似乎有利用公帑資助的校園,經營私立教育事業之嫌。翻查教育局網頁,最新的非本地高等及專業教育已註冊課程名單中,未見有關課程的註冊記錄。蔡冠深跟理大關係密切,○三年曾向理大豪捐一千五百萬元,現時是理大企業發展院○五年成立的總裁協會的名譽主席,他亦是理大校董會最高諮詢機構「顧問委員會」成員。

天寶合組研發公司

另一間由理大開設的BVI公司PearL-DigiPower,理大一四至一五年的財務報告顯示,理大透過附屬公司持有一間DigiPower Holdings Limited聯營公司的三成股權,該公司亦是離岸公司,於薩摩亞註冊;理大又透過聯營公司持有另一間DigiPower Technology Limited三成股權,同時自一二年度開始,報稱該公司無運作(Inactive),過去從事產品開發業務;公司註冊文件顯示,DigiPower Holdings Limited是DigiPower Technology Limited的唯一股東。理大財務報告未有披露PearL-DigiPower這間離岸公司的存在,無論巴拿馬文件還是理大財務報告,也未有披露PearL-DigiPower及兩間DigiPower公司的關係,未知是否如另一間公司般,理大透過PearL持有PearL-DigiPower,再持有DigiPower Holdings Limited這間公司的股權。根據查冊資料,DigiPower Technology Limited於○五年成立,呂新榮不久後即加入成為董事,現任董事共三人,分別是周麗華、洪光椅及阮曾媛琪。阮太是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洪光椅則是天寶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979)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天寶集團以生產「火牛」起家,去年十二月掛牌,現時是市值數億元的開關電源製造商,公司去年純利近一億三千萬元。DigiPower Technology Limited的註冊地址,跟天寶集團的地址相同。

洪瑞德入理大公司

天寶集團的上市文件資料終於揭露該公司跟理大的關係。文件披露,洪光椅之子、現時集團執董兼產品經理洪瑞德,○七年七月加入集團出任市場推廣助理,天寶集團同年十月跟理大展開廠校合作項目,進行一項關於氮氣還原過程中產生聚羥基脂肪酸醋(生物降解塑料)的優化調度條件研究,由理大負責設計及進行工作,以協助工商界降低生產成本,父親投資,兒子洪瑞德○九年至一四年間在理大擔任研究助理,去年兒子完成任務後返回集團,晉升為集團市場總監。理大○八年底曾公布,研究團隊成功發明可降解塑料,被譽為為生物科技帶來革命,並獲得○八年德國紐倫堡國際創意、發明及新產品展金獎殊榮,未知當時天寶跟理大的合作,是否跟這個項目有關,也同時衍生另一個問題,就是企業跟大學合作,同是企業核心要員加入大學成為研究助理,會否左右研究的自主性,還是會變質為以企業的目標為本?涉及的研究經費、研究成果帶來的收益又如何分配,就隨時成謎,特別當中還可能涉及兩間的離岸公司。此外,由於DigiPower Technology早於○五年時已經成立,呂新榮又曾是公司董事,似乎反映天寶跟理大的合作關係,較○七年時才展開的廠校合作項目更早。

管治爛攤變本加厲

香港芸芸大學中,以理大把科研轉為謀利業務的規模最大。二○一○年,理大曾爆出管治醜聞,理大教職員指控校方管理「九宗罪」,最終校董會委任三人獨立小組針對問題進行檢討,結果「狠批」理大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管理存在四項問題,包括開設了數十家子公司,但欠缺全盤經營計劃、預算估計和萬一失敗時的退出策略,隨時損失以千萬元計。知情人士向本刊透露,當時小組文件顯示,Sun Wah-PearL Linux and Digital Forensics Ltd.○九年曾損失達二百五十萬元。此外,這些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的成立過程、財政、管理、監察及問責,不少繞過校委會(EIPMC),未有經校委會參與,直接由高層討論,再由校長交予校董會申請撥款。當時接任理大行政副校長不久的楊偉雄透露,理大在之前十年在廿四間附屬公司總投資額達一億三千萬元。檢討報告又建議,停止任命大學高層為這些公司的董事,以及考慮退出策略和成立有效的管治架構和問責制度,理大管理層當時曾承諾會改善管治。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理大之後故態復萌,包括在楊偉雄主導下,續開設兩家缺乏問責的離岸公司處理這些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的業務,令監管更難上加難,與此同時,理大同時針對這些公司疑似進行重組,包括一四年四月成立一間新理大企業有限公司(PolyU Enterprise Plus Limited),由理大全資持有:PearL由原來理大直接持有,至前年變成由新理大企業有限公司全資持有;去年九月上任的理大副校長(行政及營運)盧麗華(PearL及新理大企業董事),去年底申請把PearL清盤,未知過去由PearL持有的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是否會被賤賣、轉讓股權,或轉至新理大企業名下。

議員促公開BVI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認為,理大至今仍未釐清究竟校董會對開設BVI公司以及轉移資產是否知情,希望理大公開有關開設公司甚至BVI公司與私人機構合作的程序、制度和政策,「點解要開BVI?係咪必要?似乎有啲嘢隱瞞。」他又質疑,理大旗下公司有價,其研究技術是否可以輕易轉移,「究竟係賣?定係免費拱讓?」即使理大聲稱公司已不運作,不等於不須清楚解釋事件,尤其事件涉及當時的副校長、現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表面上有理由懷疑係理大蝕底。」理大連日來逃避正面回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更聲稱理大不用申報開設離岸公司,葉建源指若理大本身都不清楚事件,可成立校內調查委員會跟進,但如果校內報告都未能查清真相,政府則須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

撰文:陳珏明、袁慧妍攝影:莫智謙攝錄:翁少陽協力:鄭靜[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4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