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段段有的打工仔

多謝星島集團的男神編輯Charles,由Day One跟到今天,Job Market的「職場Ironman」寫到本月底,唔寫了,拜拜,後會有期。

段段有的打工仔
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因此,企業對於人才的選擇也十分慎重。打工仔要瞭解企業的選才之道,企業選擇能成為人才的人材的標準是什麼:「業績」,就是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的「貢獻」。

人才去企業要幹什麼,不是僅僅去拿工資的,你要為企業做貢獻。企業的存在,其實是解決了很多就業問題,你為企業做貢獻實際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你為企業、為社會做貢獻,你是有回報的,你的回報就是薪水和成長空間,也是為家庭做貢獻,為你未來的子女做貢獻,所以,我們的職業的每一步都要做「貢獻」。

在不同層面,我們的貢獻都是不一樣的。可能在我們剛畢業的時候,做很多事務性的工作,似乎你的貢獻很大,可能公司老細天天在打Golf,似乎沒有什麼貢獻。NO,剛談到了戰略,也許他在做戰略,也許他在資源配置,也許他在打高爾夫的時候正在面試一個經理,或者他想上市,正在和某一個機構在談公司上升的機會。所以,職位越高層的貢獻一定越大,反之貢獻越大者的職位越會往上升。下面是企業對不同階段人才的選擇標準及要求:

我們畢業的時候22—24歲,它是一個基礎階段,很多同學不理解,其實這個階段是學習、儲備的一個過程;大學生畢業出來其實是一個儲備階段,我認為只是人材,並不是「人才」;

28—35歲,中層階段,是邊倣邊積累的階段,業務做的很好的往往在這個年紀,身體體能及大腦反應力是最好的,同時也聚集了經驗,學習力及接受力沒有衰退,這是釋放能力的最好時候;

35—45歲,中高層階段,沉澱階段,經驗最豐富,心智也很成熟,成功也看到了,失敗也經歷過,創造力迸發和財富積累最多的階段;

40?歲,巔峰階段,財富已經足夠,也是樂於為社會奉獻的時候;企業選擇的是能成為「人才」的「人材」,每個人都是從人材到人才,如果我們把握住每一個階段,我們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是人才;我們對職業的每一次選擇、每一次的行動都是為自己的職業未來留下因果。

我認為,要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也是需要起碼十年以上的打磨。即使是馬雲的淘寶網,也是經歷了二十年的風雨才有今天。

交帶的人才是真正做事的人
交帶的人很重要,無論跟他們共事,還是交朋友,是誠實的,一是一、二是二的做事,這樣做的結果同100%完成任務是同等重要的。因為,不會有意外讓你措手不及。

漸漸的,會有很多交帶的伙記加入團隊,合作起來就是人品好,辦事交帶的人。篩選掉唔交帶的人,最後在你身邊會凝聚一團正氣。這股正氣可以使彼此化險為夷,可以坦坦蕩蕩的走下去,沒有相互的猜疑,只有全部智慧疊加在一起,一定是1+1>2的最好結局。所以一直下去,運氣一定不會差。

現在很多工作上的伙伴,在一起談論最多的話題,是我們很啱傾,其實年頭長久了才發現,好啱傾,只是一種心理滿足感,而交帶才能給予雙方安全感。

一個交帶的伙記,承諾你事情的時候,他在心裡已經有了把握,這件事情該怎麼辦,而一個想吹水的同事、屬下、朋友、客戶,他承諾你的事情多半是察言觀色,發現你的心理需求,用語言滿足你,能不能辦他根本就沒有想過,因為他的聰明,所以總會在有辦法上讓你覺得他盡力了,其實他連想都沒有想一下,他連心都沒用一下,只是空氣在口腔中穿膛過而已。

交帶的人,他會體察對方的困難。而後,從自身的角度盡可能的辦實事,雖然可能存在局限性,可能存在意見上的分歧,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內不統一,也可能是拒絕。但是是高效的,是意圖明顯的,是真誠與信任的基礎。

從公司的層面看,聰明的人一定能力不錯,但不一定是個交帶的人,也就是人品不一定有保證。交帶的人不一定不是聰明的人,但一定是在自己力所能及之處,是有能力的人,誠實守信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喜歡聰明的人,當屬正常心理。可以保持聯繫。但不一定會願意推心置腹的相處,主要是變數太大。而人品好,交帶的人,自然會有交帶的人與之相處交往。也就是企業中我們強調的忠誠大於能力。

聰明的伙記,穿上了一件「善良」「實在」的外衣,讓人覺得這個人很實在。但交帶的人傷害就太大了,他們大多不善言辭,只會用心與人相處,吃虧了,大不了講在當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好「蝦」。結果委屈受大了,打掉門牙和血吞,淚水咽到肚子裡,擦乾了,還是陽光一片。遇到交帶的伙記是求之不得的寶貴資源。如果能遇到是團隊中的萬幸之事,固然要倍加珍惜。

做完和做好的區別,就是職場的差別
「做完」和「做好」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本質是不同的。每天看似好忙的你,在工作中執行任務時,是否也只是滿足於「做」「做」「做」,卻忽略了做的「結果」?

前者執行了但卻不到位,或者是純粹地應付了事;而後者不但執行了,而且到位了,它代表著對自我目標負責、對上司及組織負責,對公司利益負責。而一名員工是否有較高的執行力,關鍵就在於他重視「做好」這一結果,所以,如果想要提高執行力,千萬不可自我滿足,更不可自欺欺人,明明是自己一開始就沒有執行到位,最後卻把責任怪在別人頭上。既然執行了,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去做事,一步到位交出滿意結果,否則拖延到最後不合格,老闆就可能反反複複地要重新執行,直到符合要求為止,但這不僅浪費了企業的資源,更浪費了你自己的時間。

很多人我抱怨老闆每天都讓我做這做那,那你有沒有想過,除了基礎的日常工作,老闆為什麼會讓你反復去做同一件事呢?你在第一次執行時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呢?老闆是不是因為對之前的執行結果不滿意,所以要你再做一次呢?大部份人只知道自己做完了很多,卻不知道自己做得怎麼樣。

很多人抱有這樣的錯誤觀點,雖然99.9%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變成100%了,其實不然。這就像比賽一樣,最終總要分出個勝負,如果大家實力相當,或者在99.9%時的成績都是一樣的,那怎麼來評判呢?這就要看最後那0.1%了,誰堅持下來了,把最後這0.1%的事做好了,誰就贏了。

所以,我們看到,在一場比賽中,平手的現象畢竟是少數的,大多數的比賽還是分出了勝負,因為大部分人還是輸給了那0.1%……

沒錯,一件沒有結果的事,做是做了,但是它有什麼意義呢?但不幸的是,在企業中,在一般伙記看來:我只是企業雇傭的一名員工,我在這裡上一天班就有一天的薪水,至於執行得如何,企業有沒有賺到錢,那是老闆和企業自己的事,與我無關。

所以,大部分人都只是做到99.9%,雖然可能已經盡力了,但卻將最終結果好壞拋在腦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一步到位地執行,第一次就把任務「做好」而不是「做完」呢?

真正的好老闆該如何?

我們說到「老闆」時,腦中總會浮現一個「自信、尖酸刻薄、獨斷和傲慢」的經典形象,但其實謙遜才是好老闆們必備的因素。

真正的好老闆(上司),會成為你一輩子的良師益友。人們在說到Leadership(領導力)的時候總會覺得謙遜是一個弱點,其實不是這樣的。表達謙遜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歡迎他人的回饋,承認自己的錯誤,或這僅僅是平等地對待他人。這些在員工眼裡都是優點而不是缺點。

慷慨地分享自己的資源
員工為了什麼工作?錢、經驗、人脈、未來。除了人工,如果一個老闆能在諸如資源、資訊上能夠跟大家進行分享,跟著他一起打拼大多沒錯,更不要說只有你能幫助員工們更好地完成他們的工作,整個團隊一起取得更好的成果了。

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
表現得像一個「瑞士軍力」瓣瓣掂的上司,往往會剝奪了員工思考和成長的機會。真正的好老闆願意承認自己不知道所有的事情,相應的員工也會更尊重他。彎下腰,放下架子,學會用提問去激發員工的創造力,而不是一直都高高在上。

管理人而不是數字
傳統的商業思維看重結果,一切以數據說話。然而,為了獲得更靚的數字,好老闆真正正確的做法是與員工多交流,並幫助改進他們的工作表現。比如使用OKRKPI來進行考核,使用簡單的指標,讓員工們能夠一眼瞭解,並直接與你鼓勵的行為掛鉤。將員工不能直接改善的工作指標,從考核方案中劃掉。

公平公正不偏心
這一點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人心肉造的,老闆偏心某個員工是很正常的現象。但作為上司,儘量規避這種情況,因為偏心會使其他員工意志消沉,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和被偏愛的人相比不那麼重要,也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不會得到回報。

普通管理者看經驗,高級管理者睇態度
經驗可以去積累,態度卻是無可替代的。對於真正優秀的領導來說:工作候選人在過去做過什麼不重要,重點是他們是否有態度和基本技能,這是決定他們未來包括你的未來的重要因素。

職場裡,什麼才叫「會溝通」
我在閑暇喜歡問同事:「假設今天有十位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受邀來參加分享論壇,氣氛非常熱絡。你想這些大人物彼此間會聊些什麼話題?」幾次測試下來,大部分同事無外乎:「呵,您等會兒要談些什麼呀?」「您公司產業最近動向如何?」「您怎麼會來這分享呢?「您平日裡習慣參加公開活動嗎?」這些回答充分反映了同事經驗匱乏及涉世不深,不清楚老江湖如何開始「溝通」。

其實,「溝通」就是簡單的寒暄。寒暄是人際溝通的第一步,是與陌生人對話時留下的第一印象,其中的分寸拿捏與個人平常的溝通素養相關,與自信心也大有關聯。一個人必須具備清晰的思考能力與邏輯架構,才能駕馭語言、精准表達自己。言之有物的人,大家都喜歡;反之,很容易被判定為腦筋不清楚的人。言之有物,不僅指說話人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不俗的見解,同時也能使資訊接受方輕鬆理解其想要傳達的內容,這樣才算完成了一個完整且豐富的「溝通」。

有時我們常說某人「好識講野」,「會說話」是否等同「溝通能力很好」?若不是,兩者之間差異為何?對上司、下屬、同輩、外在供應商、客戶「識講野」是指單方面誇誇其談、口若懸河。好的溝通是指發出資訊及接收資訊的人,透過不斷觀測、修正對資訊的理解,再借著反復回饋,確保彼此認知接近資訊發出者預期的結果。所以,「好識講野」包含表達、傾聽、觀察、解讀、準確分析資訊並及時回饋意見。

職場是由人與事交互衍伸所形塑成的動態互動場域。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事;有事,就需要有人溝通、處理、化解雙方的誤解或歧見。換言之,事因人而生,人因溝通而聯結,溝通則因「表達」與「接收」而完成。

雙方向的溝通最有效率。要想保證溝通品質,當事人必須負責把話講清楚,讓對方清楚他的意思,不產生任何誤解;同時也要負責聽明白對方話裡的意思,不發生任何差錯。

Seeing is believing
我們常說眼見為實(Seeing is believing),其實不然。

應用到職場情境,得到幾個心得:首先,在尚未認知事情全貌之前,切勿過早判斷,避免誤己、誤人、誤組織!這是初入職場的上班族易犯的毛病。其次,向主管報告或與同事討論時,最好專注在描述自己所知的事實;即使對特定內容有自己的觀點,我也建議等到主管問起任務相關資訊時,再闡述個人觀點,避免恣意發揮議題外的個人意見。

很多人剛入職場時,曾因急於表現,把查知的事實與自己的論點攪和在一起,彙報給主管與同仁,在溝通中也未清楚說明,以致團隊資訊流動時造成了混亂。其實,應該把「已知事實」與「個人意見」分開表述,才能清晰論理,供主管參考,以做出優質判斷。

溝通切忌輕率臆測。見到旁人做事,不要隨意評斷或議論,應靜心探查原委。這是職場溝通的基本紀律,以開放的心接收進一步的資訊,直到瞭解全貌。

溝通的過程其實很不簡單。如果溝通一方把話說完即斷定對方已經明白,那便低估了溝通的複雜性;而聽的一方任由對方滔滔不絕地說,不適時給予回饋,也是在浪費雙方的時間與心力,甚至可能在事後種下更深的誤解。有效的溝通能縮小彼此間的認知差距,消弭可能產生的誤會。相較於辯論或談判,溝通更可以促進各方的相互理解;辯論是借著事理的清明與結構的嚴謹,讓對方服輸,都要奠基於扎實的溝通技巧。

年輕時,有位前輩建議我,處理每件事或與人相處的互動過程,都應該試著建立自己的觀點,同時持續關注人與事的變化,在必要時調整觀點。坦白說,一開始我覺得很累。但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我逐漸瞭解到:上班族求勝猶如在叢林裡拼搏,高度的自我覺知力,是很合用的生存之道。隨時察覺自己的所在,明白環境現況以及可能變化的方向,讓自己在下判斷時,顯得較為沉穩,才能被委以重任。

自己食自己
問問自己,為何工作?你的答案可能是為賺錢自立、為將來創業做準備、學一技之長、擴大交際圈、摸索自己的興趣、自我實現等。不論答案是什麼,你來到職場打工,「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班」是打工仔自我覺知的第一步。對工作動機有著比較清晰的認知,在職場上遇到困局時,才較能理清應對的方略。

職場生存確實不易。人生就是不斷學習、持續精進的歷程,遇到困難不必畏縮,不用太過擔心或是著急,勇敢邁步,自有一番風景在前方。自我領導力是成功人士皆需具備的一項能力。

一個人領導自我的能力,能反映出這個人的本質。

只有具備浩瀚無邊的內心世界,加上天時、地利與人和等外在因素,方能成就一個時代的典範故事。真正強大的人,都具有處變不驚的心力。很多人以為真正的強大,一定是剛硬堅定。事實上,傑出的成功人士,都有能力面對無窮的變化與挑戰,予以靈活處理,如同變形蟲一樣,可化身不同形態適應環境,這種本領練就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訓練。

上班時工作總是忙不停,有些工作因人而煩,有些任務單調無趣,還有緊迫的時間壓力,常讓人心緒煩躁低落。怎麼做才能找到安心、減少抱怨呢?

有研究顯示,八成以上的上班族工作都屬於例行性的樣態 (Routine)。那些習慣了平凡無奇工作內容的人,偶爾遇見稍有不同的任務或挑戰,便很難適應。久而久之,這類上班族對工作可能失去熱忱和動能,甚至養成好逸惡勞、喜歡抱怨的習性。相對的,工作忙碌、充滿挑戰的人較能自若地面對任務的不確定性,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也能以正向態度應對。兩者相比較,鼓勵有才學志向的朋友,儘量選擇變化多、難度高的工作,可以趁早建立優質的自我領導力。

在培養各項能力時,我們要保持一顆好奇心,刺激學習力不斷提升,讓自己維持熱情的心態。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無時不刻的自我覺知,也就是經常省察、掌握自己的狀態,瞭解自己人際互動的情況,這也是「自我領導力」的展現。若是你贊同青春無價,那在辦公室耗費光陰卻無法自我提升,應該是非常可惜的事!


籤: Singtao, Jobmarke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98

周顯:創板段段殺 極之「不公平」

1 : GS(14)@2016-03-03 11:49:5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在星期二,有網民寫:「日日都有大陸股票斬倉!港股是否末日?2211、911、460、3788、1323。」不過,如果一隻殼股升至幾十億,甚至是百幾億市值,其下跌也是必然的、遲早的事。

有一天,我和一名業界人士討論,創業板上市的圍飛問題。她說:「證監會傾向於強迫創業板同主板看齊,也有一成的公開認購。」

我說:「這一點,我同意證監會噃!那些創業板,一開升幾十倍,然後一浸一浸殺下去,散戶會好傷,難怪會出現這麼多的怨氣。」

她說:「唓!啲主板咪一樣炒到百幾億市值,然後暴跌,啲散戶咪一樣咪傷!」

主板「重重炒」 散戶輸贏「心服口服」

我分析以上的不同之處:

主板有公開發售,所以,如果炒到百幾億市值,通常要在上市後,收一大輪貨,然後慢慢把股票吸乾,再一重一重的炒上去,炒高十幾倍,炒到百幾億市值為止。喂!啲散戶如果要贏錢,段段可以買到,又或者是低沽高揸,炒了好幾個月,賺了好幾十次錢,最後一次摸頂而買……他們不在低位買,要在高位撲上去,是他們的水平低而已。總之,炒股票有贏有輸,好公道吖!

但是,如果是全配售的創業板,是一開波便挾開幾十倍,段段殺,有落無上,散戶有輸無贏,這當然是非常不公道的賭法。所以,我認為,有公開發售的股票,雖然也是可以炒高後急跌幾十個巴仙,不過,如果論到賭法,始終是比較公平的。總括而言,我不否認我也是賊,可是我也認為,賭得比較公道,客人會上門更勤,結果所賺的總數是更多。

[周顯 投資二三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6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