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說史130606基督的勝利(二) 改宗抑或殉教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6/%E8%AA%AA%E5%8F%B2130606%E5%9F%BA%E7%9D%A3%E7%9A%84%E5%8B%9D%E5%88%A9%E4%BA%8C-%E6%94%B9%E5%AE%97%E6%8A%91%E6%88%96%E6%AE%89%E6%95%99/

說史130606
基督的勝利(二) 改宗,抑或殉教?
蕭律師執筆

謝維勒皇帝Severus ( AD222-235在位)
謝維勒治國後期,從原本的寬容政策改走鎮壓路線,他判定基督教徒的「結社」為反社會活動,延續了 奧古斯都嚴禁秘密結社的國策。 然而他的行動只限於封鎖各地的教會,而且不知何時又讓人重新開放了。

德丘斯皇帝Decius ( 249-251)的「非基督教徒身份證明書Libellus」
基督教會向來標榜殉教者,然而根據教會的記錄,在五賢君時代一百多年間,只列出12名殉教者,因為那時鎮壓的對象只及於神職人員。

第一個將鎮壓範圍擴及一般信徒的是 德丘斯皇帝。 公元250年德丘斯下令發行「非基督教徒身份證明書」,對象是全體羅馬公民權所有人。*** 他表示,為要防禦北方蠻族與東方波斯,僅憑前線官兵是不夠的,需要全國國民作後援。 基督教長期抹黑帝國是邪惡墮落的國度,很易變成內部的敵對勢力。
德丘斯命每個城鄉成立特別委員會,召集民眾,令其在委員面前參拜羅馬神像,焚燒香料,發誓自己不是基督教徒。 事前事後無須查証,當場發放證書。***

基督教徒為此大感動搖,分裂成兩派。*** 一派認為應當堅持信仰至死:另一派則認為可順應政府要求領取證書,但乃暗中堅持信仰,當能得到上帝的寬恕。 後者佔優勢, 因此出現大量棄宗改教現象,但仍有1,000多名拒絕改宗的殉教者。*** 神職人員認定自己站在引導信徒的立場上,不能棄宗改教,因此在官方召見前紛紛逃亡。
一年後,蠻族大舉入侵,鎮壓政策擱置。 不久,連皇帝本人也在作戰中陣亡了。

瓦雷力亞努斯皇帝Valerian ( 253-260)
瓦雷力亞努斯於253即帝位,又恢復了鎮壓政策,但這時已非皇帝的個人想法,而是羅馬人對基督教徒(很多本身也是羅馬公民)經已忍無可忍。 他們責備教徒在國難當前逃避公民義務;但教徒卻認為,基督的教義不允許他們承擔帝國的政務。***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的對立,不是宗教間的抗爭,而是不同文明引發的對立。

257瓦雷力亞努斯公佈了一項法令: 禁止基督教的一切儀式祭典和信徒集會。*** 這項法令針對的仍是神職人員,不是一般信徒。 違反法令者,政府得在未經控訴情形下逕行逮捕,判處流放及死刑。
有些高層神職人員因而受難,首都羅馬城的主教殉教;迦太基主教 逃亡藏匿,但在得知總督將追究教會人員後出來自首,最後遭判處死刑。

翌年,瓦雷力亞努斯追加一度法令,引進沒收資產概念,作為處分教徒人身的政策。 這度法令還把對象擴大到平信徒,尤其富有的信徒。 帝國終於瞭解,阻斷教會的資金來源,有助於抑止教徒人口成長。***

然而瓦雷力亞努斯的鎮壓基行動還是不得不中斷,這時波斯王 夏普爾Shapsur侵犯邊境。 260年帝國陷入了空前危難:皇帝成為波斯王的俘虜,日耳曼蠻族又大舉入侵!
基督教徒又享有45年的平穩日子,其間上台下台的皇帝就有六人,不過多數採取寬容政策。 基督教徒依舊為羅馬社會帶來問題,但政府已無暇處理。

戴克里先皇帝Diocletianus ( 284-305)的「絕對君主政治」
284年帝國皇位傳至戴克里先。 他深知穩定的政治至為重要,而政治穩定,就是皇帝地位的穩定。 官兵不能再認為皇帝與自己同樣是公民;要轉而認同他是高不可攀的至尊。 「元首政治」由是轉向「絕對君主政治」。***

絕對君主體制背後必須有 “絕對神明”作後盾以維護權威。 但希臘諸神權力分散,就算主神宙斯也無法行使絕對權力。 反之,猶太教與基督教由於只有一神,所以有絕對權威。****
戴克里先認為樹立絕對君權要先把桀敖不馴的基督教消除。 這就是羅馬史上首次持續、堅決、有組織地鎮壓基督教政策的肇始。*****

戴克里先「大鎮壓」—– 第一道敕令
成為「大鎮壓」政策源頭的第一道敕令,發佈於303年初,是戴克里先在位的第十九年。 鎮壓政策非常有系統:
1. 所有教堂從地基起徹底破壞;***
2. 嚴禁基督徒集會,包括彌撒、洗禮、婚禮、葬禮;
3. 聖經及一切有關書籍、彌撒所用器具、十字架、基督像等,皆予以沒收銷毁;
4. 基督教徒屬於上層社會者,以往於訊問時享有免拷問等特權,如今全數剝奪;
5. 承認為基督教徒者,喪失在法庭上自保的權利;***
6. 教會資產被沒收後付諸拍賣,拍賣所得分配給地方自治體或與基督教無關的職業公會;
7. 所有承認為基督教徒者,一律逐出公職之外。
皇帝派出軍隊監督執行以上規定,這等同向基督教宣戰!

其他地方不得而知,但在皇帝直接管治下的東方(當時帝國由「四帝」分區管治),基督教徒做出激烈的抵抗。*** 在東區首都 尼可美狄亞,一名教徒撕毀敕令,一邊繞著廣場跑步,一邊大喊基督將會獲勝。 他立遭逮捕處死,成為第一個殉教者。 之後,宮內發生了兩次火災,第二次甚至就在皇帝寢室的附近,至於是否惡意縱火就不得而知了。 經過嚴密的調查,發現宮內竟有許多基督徒,於是高階者皆被處死刑。

基督徒掀起了暴動,範圍擴及叙利亞。 戴克里先的鎮壓毫不手軟,很快就消弭了暴動的擴散,軍方完全站在皇帝的一邊。*** 他不久就公佈了第二道敕令,那是給各「縣」長官的指令。

第二、第三道敕令
第二道敕令的掃蕩對象是作為教會中樞的主教、祭司、助祭司等神職人員。各縣長官必須把這些人逮捕入獄。
不久,戴克里先又打落水狗般發佈第三道敕令,規定關在牢裡的神職人員必須舉行給羅馬諸神的祭獻儀式。 接受這項規定的立即釋放,不接受的處死。結果只有4人被處死。***

第四道敕令
303年底,他再頒佈第四道敕令。 這道敕令最是不近人情! 往昔 圖拉真Trajan皇帝訂定的政策,不接受匿名密告。 如今只要傳聞某人是基督徒,該人就會遭當局追緝歸案逼供,並且要行祭獻儀式,拒絕者處死或強制勞動。

不過遭「大迫害」處死的人其實不多;據基督教會留下的記載,309年解除禁令時的社會情况如下:
1. 大批教徒脫離牢獄與強制勞動生活回到家中。
2. 神職人員被釋放,回到往年職場。
3. 棄教者痛改前非,祈求重新被社區接納。
如果這些記載屬實,足以顯示:(一)被處死的人占總體少數,大多數(包括神職人員)只被送往牢獄或強制勞動;(二)許多人改宗棄教。

教會為 “棄教者回歸”製訂程序,包括在冬天穿著粗衣,跪在人前苦苦哀求等一連串艱辛嚴苛的贖罪行為。 不過也有許多人覺得根本不該原諒棄教的人。是否允許棄教者回歸,成了教會內部鷹派和鴿派的對立界線。***

資料來資:惡名昭彰的皇帝(作者:塩野七生;譯者:譚士晃)
賢君的世紀(作者:塩野七生;譯者:林韓菁)
迷途帝國(作者:塩野七生;譯者:鄭維欣)
基督的勝利(作者:塩野七生;譯者:鄭維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0

說史130615基督的勝利(三)君士坦丁大帝 和 尼西亞公會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5/%E8%AA%AA%E5%8F%B2130615%E5%9F%BA%E7%9D%A3%E7%9A%84%E5%8B%9D%E5%88%A9%EF%BC%88%E4%B8%89%EF%BC%89%E5%90%9B%E5%A3%AB%E5%9D%A6%E4%B8%81%E5%A4%A7%E5%B8%9D-%E5%92%8C-%E5%B0%BC%E8%A5%BF%E4%BA%9E%E5%85%AC/

說史130615
基督的勝利(三)君士坦丁大帝 和 尼西亞公會議
蕭律師執筆

君士坦丁皇帝Constantine ( 306-337)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創設了「四頭政治」體系,即由四名正、副皇帝在東、西方分擔國境內各重要防線任務。 隨後戴克里先和 馬克西米安Maximian 東、西正帝同時退位。
306年在不列顛指揮北方防衛戰的西正帝駕崩,五萬名精銳官兵擁立其子 君士坦丁為帝。 東正帝 伽雷留斯Chlorus採取妥協政策, 封他為西副帝。

312年君士坦丁在羅馬北郊 米爾維亞橋Milvian Bridge與 西正帝「篡位者」馬克森提斯Maxentius决戰,後者敗亡。 元老院決議將他升為西正帝。
(編按:古代基督教史將「臨橋之戰」大書特書,宣稱決戰前夕天空出現十字架異象,君士坦丁乃將 “十字架” 綉在軍旗上面,因而大捷。 這個傳說反映的是軍隊中基督教徒勢力已大,***藉著重要時刻討價還價,成功争取到政治籌碼。)

在東方,副帝 馬克西米努斯也被正帝 利齊鈕斯Licinius擊敗。

米蘭敕令 Milan Decree
313年被列為歷史上重要的年份,因為在這一年,君士坦丁和利齊鈕斯共同簽署了「米蘭敕令」,羅馬帝國正式承認基督教。****
米蘭敕令宣佈帝國境內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並發還已沒收的教會財產。 但敕令語帶含糊,毫不乾脆,並且附上「不違背國法」的條件限制。

敕令簽署後不久,東西二帝隨即火併,東帝敗亡,從此帝國只餘一帝,開展了君士坦丁時代。***

羅馬人的「寬容」觀念,是強者不將生活方式硬塞給弱者,認同弱者可以有自己的一套。 迫害基督教徒的行為屬於偶發事件,進行時又不徹底,原因也出於這種思想上面。 唯一徹底進行的是戴克里先的鎮壓政策,然而真正嚴格執行也只有三年。 羅馬是多神教民族,多神教是一種互認宗教信仰的生活方式。*** 鎮壓基督教其實違反了羅馬人的「寬容」觀念,不符合其行事風格。

這項歷史上第一次認同基督教的敕令內容,恐怕連基督徒也不十分滿意,因為敕令立足於羅馬的「信仰自由」觀念,與一神的原則違背。***
從敕令字面上可以清晰看到,君士坦丁並未表示要改信基督教,也沒有給予特別優待,將其置於其他宗教之上。*** 儘管如此,米蘭敕令仍被認定為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因為敕令發佈後,羅馬人連綿千年的宗教觀念終止了。

君士坦丁在公佈米蘭敕令不久後,又推出了第二套基督教相關政策,就是把皇帝的私人資產捐贈給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豈只感激,簡直是永誌不忘,這就足以解釋為何君士坦丁獲得「大帝」的稱號。 ***
米蘭敕令並非將基督教立為國教。 况且,現任皇帝的財產由歷任皇帝繼承下來,並非可以隨意運用。 君士坦丁違反了羅馬皇帝身為公共人物應有行為準則。 問題是,他已是實質上的最高權位者,一旦玩起兩面手法,羅馬公民已沒有力量與氣魄出面指責。

君士坦丁捐贈狀 Donatio Constanini
教會曾經宣稱擁有一份叫《君士坦丁捐贈狀》的文獻,在漫長的中世紀裡束縛著歐洲君王的行動。 根據這篇文獻,君士坦丁在遷都到「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已將整個西歐捐贈給羅馬教宗。*** 天主教會高舉這塊金牌,號稱西歐土地皆歸教會所有,王侯們只是受委託管治而已,教會隨時有權將之收回。

1440年義大利的 羅倫佐瓦拉 發現文獻並非成於君士坦丁在世的四世紀,而是十、十一世紀時,由基督教會內部偽造出來的膺品。*** 這份文獻目前仍保存在巴黎國立圖書館中。

神職人員政策
君士坦丁還有一項影響深遠的政策, 就是由皇帝強力支援神職人員階層獨立。*** 具體內容是認許神職人員有權不從事國家、地方政體、軍務等職務。 這政策大受基督教歡迎,因為在那個時代,公職人員必須參加官方典禮,當中包括對希臘諸神的祭典。 如今他們不用参與這些祭典,自然歡天喜地。

但這政策卻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社會的中間階層,尤其是知識水準較高的人,開始設法擠進基督教會。*** 不少人為了掙一口飯吃而改信基督教,因為成了神職人員,便可免除納稅的義務,生活費用完全由教會負責。
至於神職人員禁止結婚的規矩,要到中世紀以後才有。 耶穌的十二門徒多半有家室,初期連主教也大多有妻室。

約瑟庇斯主教在其著作《基督教教會史》中也認為「為利益入教的人比為信仰入教者眾」,當時社會實況也就如此。 不過教會也因這種世俗現象而有所得,即神職人員的水準因此大為提升,以往甚至主教與祭司也多由社會低層人仕擔任。 這現象又使得教會獲得驅使語言的才能,成為一項有力的武器。 教會獲得君士坦丁這個難得的後援,正逐漸滲透進帝國的中樞。

尼西亞公會議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集眾主教於小亞細亞邊緣的 尼西亞召開公會。 ***
君士坦丁召集此會議,源於七、八年前 阿里烏斯派Arianism與 阿塔那修斯派Athanasium的教理論爭。
無論在歷史上或教會史上,尼西亞公會都是一件大事,因為在此會議中決定的基督教形式,一直延伸到現代。

一神教的目的,在指引人類生活的方式,所以「教理」為何,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教理解釋因人而異,如果放任差異而不進行釐清統一, 宗教組織就會分殊瓦解。召集主教舉行公會議,目的就在於調整解釋的差異,避免組織崩潰。

三位一體?
事情的開端,在於埃及的亞歷山大祭司 阿里烏斯主張 神與其子耶穌 不同位的說法。**** 阿里烏斯認為,神是構成存在的最高心理物理要素,為不可知的存在。 耶穌基督並非如此,因此既不與人同位,也不與神同位。 出生,成長,死於十字架上的耶穌不是神。*** 他從這個角度嚴格地界定「一神」。
可是教會向來主張「三位一體」理論。**** 即神與神子耶穌及聖靈同位,因此屬於一體。 從教會角度看,阿里烏斯的說法屬於「異端」邪說。

阿里烏斯終被逐出他所屬的教區。 可是他在流浪過程中,陸續獲得群眾的支持。巴勒斯坦主要都市 凱利亞主教約瑟庇斯,就是其中一人。 這人日後著有《基督教教會史》和《君士坦丁的生涯》等史書。 不過,最為大力支持的是另一名同名,對信徒有強烈影響力的 尼可美亞約瑟庇斯主教。 帝國東方的基督教勢力因此分裂成兩個派系。

君士坦丁召集兩派人物前往尼西亞,試圖消弭因教理解釋不同而產生的對立局面。據說當日在尼西亞聚集的主教多達三百人,而由帝國西方前來的則不到十位。 由此可見東、西方的基督教力差距有多大。 眾主教辯論一番後,無法作出最終結論。 最後不知是否君士坦丁運用皇帝的權勢,重新確認了「三位一體」論的地位。*** 那也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若把基督教正統觀點「三位一體」論駁回,那就有如一場大地震,將會使基督教大動搖。 皇帝當時重視的,是基督教會組織的統一。

不過阿里烏斯與兩名支持他的神職人員拒絕在聯合公報上簽字。 君士坦丁將這三人驅逐到遠離東方的萊茵河濱,不過幾年後又取消了這項處分。 由是觀之,當時的教會也並非全面支持三位一體論。 再後來,教會又發生了許多變化,尤其阿里烏斯派日後在北方異族間傳教成功, 使得兩派之間的爭執持續了好幾個世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2

說史130623基督的勝利(四)奉教與叛教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3/%E8%AA%AA%E5%8F%B2130623%E5%9F%BA%E7%9D%A3%E7%9A%84%E5%8B%9D%E5%88%A9%EF%BC%88%E5%9B%9B%EF%BC%89%E5%A5%89%E6%95%99%E8%88%87%E5%8F%9B%E6%95%99/

說史130623
基督的勝利(四)奉教與叛教
蕭律師執筆

第一個承認基督教合法,因而被後世追加「大帝」尊稱的 君士坦丁皇帝,逝世於公元337年,在位長達三十年。
臨終前兩年他將帝國分開五區,由三個兒子和兩個姪兒管治。 經過一輪叛亂、內戰和殘殺,次子 君士坦提烏斯 成為帝國唯一的皇帝。 君士坦提烏斯膝下無兒,就任命唯一的堂弟 朱利亞努斯 為副帝,前往萊茵河軍區防守。

君士坦提烏斯皇帝Constantius ( 337-361在位)進一步的親基督教政策
君士坦提烏斯對於基督教的扶植,可說是青出於藍。 他不僅忠實地跟隨大帝舖設的路線前進,還一邊前進,一邊強化。
公元346年,皇帝把針對教會的免稅範圍擴大。 大帝在世時,免稅對象僅止於主教、祭司等高階人員, 如今連教會雇用的人都免稅。 某些主教提出免除土地稅的要求,也夢想成真。 在以往,神職人員不得擁有私人財產,要將之捐與教會或血親。 如今不但能繼續持有,並且獲得免稅的優待。

君士坦提烏斯不單奉行親基督教政策,更且頒令排斥其他宗教,**** 尤其是羅馬傳統宗教。 首先,政府禁止於夜間舉行犧牲儀式。不久之後,連在白天舉行也遭禁止。過了三年,政府再頒佈:違反禁令者處死。同一時期,禁止崇拜偶像。
緊接著政府又頒佈封閉神殿的法令。 對象不僅希臘、羅馬諸神殿, 敘利亞的太陽神殿以及埃及的伊西斯神殿同樣也在封閉令下。 實際上,亞歷山大居民還為了反對封閉令而引發暴動。

「封閉」令後,情勢很快就發展到「破壞」。 君士坦提烏斯並沒有下令摧毁異教神殿;他只是發佈敕令,准許民眾「調度」神殿的建材。 很明顯,這項許可實際上促成了大規模破壞行動。 只要拆掉圓柱,建築物自然無法站立了。

在慘遭廹害的三世紀後半期,教會內部已經出現互相鬥爭的現象。而當皇帝轉向支持,結束廹害的日子後,內鬥反而更趨惡化。***
「異端」
這時期,在西奈半島,被後世教會封為聖人的 安東尼,隱居在紅海附近的一所修道院中,過着祈禱與冥想的生活,引領埃及與敘利亞地區的「修道院主義」這種信仰形態。***

這位沙漠隱士體驗過鎮壓政策,然而開口怒斥的,不是鎮壓基督教的羅馬皇帝,而是教會內部的所謂「異端」。 這名聖人憎惡的不是外敵,而是教會內部的敵人。 他曾前往亞力山大,當面指責主導教區的 阿里烏斯派高級神職人員。 他甚至表示,該派是 “最後的異端和反基督的第一波尖兵”。 他在文章中通常訴求和平安穩的信仰生活,然而話題一轉到異端就咬牙切齒,怒斥「連說出名號都嫌髒了嘴的阿里烏斯派」。

阿里烏斯派也不服氣,聚眾攻擊毁壞 「阿塔那修斯派」(主張三位一體,又稱天主派)的教堂與修道院。 對教理不同的解釋,引起感情對立,進而衍生暴力事件。問題在於,兩派的信徒,都深信自己的解釋正確,對方錯誤。

大帝在生時正式宣佈以「三位一體」教理為準繩。 然而有關教理之爭,大帝的威望也只能維持到逝世為止。 君士坦提烏斯繼位後,時常召開公會議調停各派。但各派共通之處在於排他性,「一神」的本質就是「排他」。****

這就是公佈米蘭敕令半個世紀後的教會現象。 朱利亞努斯就在這樣局勢下出現在政治舞台上。
朱利亞努斯皇帝(361-363)
朱利亞努斯六歲時在一場神秘宮廷喋血中竟能倖存。 成長期間,他不斷受到君士坦提烏斯的嚴密監控,在鬼門關前徘徊,但又神奇地被堂兄委任為副帝,被派往高盧赴任,時年廿四歲,隨行只得三百六十名衛隊。

他在356年和357年間,深入掃蕩萊茵河西岸的 亞列門諾族和法蘭克族,然後北上進駐巴黎。 他重建遭異族破壞的主要都市,執法公正,重整稅制,並整頓農地,重振居民的信心。 他又打造船艦,掃蕩海盜,使不列顛的物產可達高廬;重建萊茵河沿岸都市,從而使沿河航線得以安全通行。
民生隨之安定,國防安全體系重新恢復效用。 幾年下來,年輕的副帝不僅深得官兵的信任,還掌握了民心。 高盧地區的出生率也增加了。

恰值此時,羅馬軍在東方與波斯軍戰况不利,名城亞米達失陷,君士坦提烏斯決心親自率軍遠征。 他向西方徵集一萬名精兵。當時朱利亞努斯手上只得二萬三千兵,一下抽調一萬最好的士兵,餘下的不足以防衞廣大的高盧地區。 副帝雖感錯愕,但仍準備奉命。但被調派前往東方的官兵不從,認為正帝欺凌副帝,坐在副帝皇宮前靜坐抗議。 副帝試圖說服他們,不果。 最後官兵擁立朱利亞努斯為正帝。*** 時維360年二月。

東、西二帝正要在多瑙河地區對決,君士坦提烏斯突然病倒,御醫群發現是絕症。東帝在臨終前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 朱利亞努斯兵不刃血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進入君士坦丁堡,沿途民眾夾道歡呼。

「叛教者」
朱利亞努斯在教會史上被稱為「叛教者」,涵義是「拋棄信仰的人」。***
如果說他拋棄基督教,在這之前他必須是一位基督徒,否則無「教」可「叛」。但歷史並無記載他曾受洗。在四世紀時,一出世就受洗並不普遍。 「大帝」和君士坦提烏斯都到臨終才受洗。年青的朱利亞努斯還未入教的機會居多。「叛教者」是基督教方面對他的中傷,史學家很少這樣定性。

基督徒判定他是「背叛者」,在於他推動了反基督教的政策。***
其實,朱利亞努斯只是將帝國宗教信仰狀況恢復到「米蘭敕令」頒下的時刻而已。他再度公開承認所有宗教信仰,不管是希臘、羅馬諸神、埃及的伊西斯神、猶太的神明;就連基督教內部的各派都無所謂。 既然全面保障宗教自由,「異教徒」這蔑稱與「異端」這種排斥他人的想法都不該存在。因而敕令的名稱叫「全面的寬容」。***

朱利亞努斯下令重建遭受基督教徒破壞的異教神殿。 他認為既然公開表示不歧視任何宗教或教派,就有義務為各教派提供同等的活動環境。 這就無可避免要廢除米蘭敕令以來基督教會所享有的各項優惠待遇。
皇帝阻止基督教勢力無止境擴張的法令,大致分成兩類:
第一種,將帝國恢復成君士坦丁登基前狀況的法律, 如禁止以國家經費修建教堂, 廢除教會資產與神職人員私產免稅的法令。
第二種,禁示基督教徒担任教師的法令,目的是防止教會篡改教材,將荷馬史詩、希臘悲劇、蘇格拉底對話中的神明人物,替換成《聖經》與《使徒行傳》裡的人物。

接下來的法令則屬朱利亞努斯所獨創。
他認為,希臘、羅馬宗教之所以陷於劣勢,在於沒專業的祭司階層。而基督教勢力擴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各個教區均設有主教及其下建構嚴密的權力階層。據憲制,皇帝同時兼任 “最高神祗官”, 於是他在各個都市選派了專業的神祗官,其下設置專業的祭司團隊。他意圖讓羅馬宗教也建立類似基督教會的組織,以對抗基督教會。***

對抗教會的法案中還包括慈善事業。 由於君士坦丁大帝發起由國家出資捐贈教會,主導救助貧民與孤兒寡婦的事業。這對於擴大基督教勢力大有幫助。朱利亞努斯廢止捐贈,但沒有追回以往的捐助。由於教會經已擁有大量的資金和耕地,在穩固的經濟基礎上,仍一如以往推行慈善事業。

誰幹的?
公元363年,朱利亞努斯孤軍深入,與波斯軍大戰於波斯首都 格帖絲皇外郊。 由於屢誤戎機,無法與另一軍會師, 6月某日朱利亞努斯部隊突遭襲擊。皇帝沒有穿上胸甲,只携圓盾與長劍就上馬。 他從後衛部隊向前衛步隊奔馳時,一枝標槍飛來,正中腹部,大量冒血,由待衞送回到帥帳。 傳令兵報告戰況好轉,波斯方面嚴重受創。

夜幕深垂,皇帝自知行將辭世,在眾高官環繞下交代後事。再將哲學家 利拔謬斯與普利斯克 叫到床邊,聽著兩名朋友討論生死問題。 到了半夜時分,喝下一口冷水後,靜靜地離開人開。

留下的疑團是:那枝標槍是誰擲過來的?皇帝沒穿胸甲就出戰使人無法釋懷。別說是皇帝,就連大隊長階層的軍官,身邊都有侍從兵或奴傭照應。 主人在參戰前,隨從必須幫他把胸甲穿好。 再者,朱利亞努斯當時是在自己軍中奔馳,那支標槍不大可能由敵軍那邊擲過來吧!
有一個通行說法,那是他身邊的教徒侍衛和傭人所定下的計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1

宗教戰爭?恐怖組織IS斬首21名埃及基督教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4

coptic-christians-in-libya

圖片來自theconservativetreehouse

聲稱效忠“伊斯蘭國”(IS)的利比亞武裝組織周日公布了斬首21名埃及基督教人質的視頻。

該視頻最初被公布於社交媒體上。視頻被命名為“致基督教之國,一條用血寫成的訊息”("A Message Signed With Blood To The Nation Of The Cross"),隨後又改稱為“懷有敵意的埃及基督教的追隨者”。

據美聯社,埃及政府和埃及基督教(Coptic Church)都認為該視頻是可信的。作為回應,埃及政府禁止所有公民前往利比亞。

埃及國家通訊社MENA援引Coptic Church發言人證實,IS扣押的21名埃及基督教人士被認為已遭毒手。在此之前,他們已經被扣押數周。

據美聯社,埃及政府宣布了7天的哀悼期,埃及總統Abdel Fattah al-Sisi周日晚發表講話稱:

這些怯懦的行為無法打擊我們的決心,埃及與整個世界在和帶著極端意識形態、分享同樣目標的極端組織打一場激烈的戰鬥。

視頻的制作者自稱來自“伊斯蘭國” (IS)的Tripoli省。IS目前控制著敘利亞和伊拉克約1/3的領土。

在12月12日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國會美國國家反恐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主任Nicholas Rasmussen表示,盡管基地在敘利亞和伊拉克,IS“也在尋求利用利比亞混亂的局勢,在那里建立根據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55

宗教戰爭?恐怖組織IS斬首21名埃及基督教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4

coptic-christians-in-libya

圖片來自theconservativetreehouse

聲稱效忠“伊斯蘭國”(IS)的利比亞武裝組織周日公布了斬首21名埃及基督教人質的視頻。

該視頻最初被公布於社交媒體上。視頻被命名為“致基督教之國,一條用血寫成的訊息”("A Message Signed With Blood To The Nation Of The Cross"),隨後又改稱為“懷有敵意的埃及基督教的追隨者”。

據美聯社,埃及政府和埃及基督教(Coptic Church)都認為該視頻是可信的。作為回應,埃及政府禁止所有公民前往利比亞。

埃及國家通訊社MENA援引Coptic Church發言人證實,IS扣押的21名埃及基督教人士被認為已遭毒手。在此之前,他們已經被扣押數周。

據美聯社,埃及政府宣布了7天的哀悼期,埃及總統Abdel Fattah al-Sisi周日晚發表講話稱:

這些怯懦的行為無法打擊我們的決心,埃及與整個世界在和帶著極端意識形態、分享同樣目標的極端組織打一場激烈的戰鬥。

視頻的制作者自稱來自“伊斯蘭國” (IS)的Tripoli省。IS目前控制著敘利亞和伊拉克約1/3的領土。

在12月12日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國會美國國家反恐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主任Nicholas Rasmussen表示,盡管基地在敘利亞和伊拉克,IS“也在尋求利用利比亞混亂的局勢,在那里建立根據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76

SENSE隨筆150807早期基督教思想 (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07/sense%e9%9a%a8%e7%ad%86150807%e6%97%a9%e6%9c%9f%e5%9f%ba%e7%9d%a3%e6%95%99%e6%80%9d%e6%83%b3-%e4%b8%8a/

SENSE隨筆150807

早期基督教思想 (上)

執筆人:Kan

 

和今天一樣,希臘羅馬時代的哲學是獨立於宗教的,當時的宗教團體既無法影響也無權控制思想家。 但是從西羅馬覆滅到中世紀結束期間,西方哲學卻成了一種在教會庇護和指導下的活動, 這就是所謂“哲學是宗教的婢女” 的 時代。

 

在羅馬帝國覆亡前夕,傳統的“神皇合一”機制已經分裂成兩股勢力。 基督教由 君士坦丁大帝解禁,而由 提奧多西大帝定為國教,教會接管了所有涉及神與宗教的事務,而皇帝則負責世俗事務。 直到「宗教改革」堅持信教屬於個人行為,從而否定了教會壟斷之前,教會的權威在原則上是不容置疑的

 

進入了黑暗時代,意大利本土的貴族式學術傳統茍延殘喘,漸次雕零;而盤據北方的野蠻部族則沒有任何學術傳統可言。 讀書識字漸漸成了教士階層的專利。 傳統的某些倖存部分被教會保留了下來,而古典哲學則變成了一種為基督教及其衛道士們提供辯護的學問,只要它的教義大體上能被人民接受,教會就能獲得並保持其權勢。

 

緊隨著文化和政治權威的「二元化」(一個是代表上帝的教皇,一個是皇帝),其他潛在的二元現象也相繼出現了

首先是 拉丁與條頓”二元性的客觀存在。 教會勢力仍舊是拉丁族的;而帝國卻落到了野蠻的條頓族入侵者及其後裔手中。直到被拿破崙覆滅之前,日耳曼人的帝國都稱為 “神聖羅馬帝國”。

其次,人也被劃分成 “教士和俗人”兩類。 教士是正統教義的護衛者,教會成功地經受住了各種異端的考驗,教士的地位在社會中大為提高。

 

此外,還出現了 天國與俗世”的對比。雖然野蠻部族能夠摧毀城市,但神的城市卻是無法摧毀的。

最後是 精神與肉體”的二元對立。 這種對立更為古老,其根源可追溯到 蘇格拉底的“肉體與靈魂”理論。 這些概念以「新柏拉圖主義」的形式變成了 「保羅派教義」的核心思想,從而開啟了早期基督教的「苦行及禁慾主義」。***

 

天主教哲學在世界範圍發展成熟是靠 奧古斯丁的努力,此人主要受了柏拉圖的影響;而 阿奎那則使基督教神學達到了巔峰,將之建立在 亞里士多德理論的基礎上面,教會的主要辯護者們至今還在為這一基礎辯護。****

 

主宰西方後世的基督教本來是猶太教的一個分支,而那時的猶太教又是希臘與東方思想的混合物。 基督教和猶太教都認為上帝有自己的寵兒,盡管兩者對祂的選定對象意見不同。 它們堅持同樣的歷史觀,認為歷史開始於神的創造,並將走向某種神預訂了的結局。

 

但兩者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分歧,例如 彌賽亞(救世主)究竟是誰?

在猶太教看來,救世主必將到來,並賜予他們塵世的勝利;而基督教徒卻認為救世主就是 拿撒勒的耶穌,他的天國不在我們這個世界。

基督教接受了猶太教的正義概念,並將其作為幫助同胞和篤信教條的指導思想。從本質上説,後來的猶太教與基督教都贊同 新柏拉圖主義的「彼岸(另一個世界)」概念。不過,希臘理論是哲學理論,不容易為每個人所理解;而猶太教與基督教更註重對來世的企望,正義者將升上天堂,而邪惡者將下地獄受煎熬

 

追溯這些宗教的早期發展,「耶和華」最初是閃米特人的主神,他保護自己的人民,還有別的神則主宰著其他部族。 耶和華是一位愛妒忌的神,不能容忍他的子民同時信奉別的神靈。 古代的先知都是政治領袖,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制止族人崇拜他族的神,怕招致耶和華的不快,擔心威脅到猶太人的社會凝聚力。***

 

公元前722年,亞述人攻陷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將大多數居民驅逐出境。百餘年後,巴比倫人摧毀了亞述帝國並征服了南方的猶太王國,在佔領 耶路撒冷後燒燬了神殿,再將大量猶太人流放到巴比倫。 一直到公元前538年,波斯擊滅巴比倫,猶太人才獲準回到巴勒斯坦重建神殿。 正是在一系列的民族災難期間,猶太教的教義和民族特性得到了加強。

 

亞歷山大死後,亞細亞的 塞琉西王朝與埃及的 托勒密王朝之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鬥爭,猶太人必須想方設法守住自己的地盤。 除了宗教之外,一切都很快被希臘化了。 希伯來文的《聖經》也不得不譯成希臘文,從而產生了《聖經》的《七十士譯本》。之所以有這個名稱,是因為傳説有70位翻譯者獨立工作,卻譯出了完全一致的文本。

 

當塞琉西國王 安提阿古四世在公元前2世紀試圖強迫猶太人按希臘方式生活時,猶太人以巨大的勇氣和毅力,為爭取以自己的方式敬神的權利而戰鬥。 結果他們贏了,馬喀比家族以大祭司的身份統治國家,猶太教得以倖存下來,為後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興起提供了必要條件。 正是在這一時期,猶太教產生了「彼岸」的概念,因為起義證明人世間的災難總是首先光顧那些最有德行的人。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作者:羅素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03

SENSE隨筆150813早期基督教思想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13/sense%e9%9a%a8%e7%ad%86150813%e6%97%a9%e6%9c%9f%e5%9f%ba%e7%9d%a3%e6%95%99%e6%80%9d%e6%83%b3-%e4%b8%8b/

SENSE隨筆150813
早期基督教思想 (下)
執筆人:Kan

早期的基督教實際上是一種經過改革的猶太教,正如新教起源於舊教會內部的某種改革運動一樣。 公元前4年,猶太國由羅馬總督直接統轄。但猶太人並不喜歡羅馬的“神皇合一”機制,當然,基督教徒也是如此。 不過後者至少在原則上贊同謙卑的傳統;而前者卻在總體上顯得自大,這點頗像古典時代的希臘人。除了自己的神以外,猶太人頑固地拒絕承認任何其他的神。

公元66年,猶太人發動反抗羅馬的起義,經過四年殘酷戰爭之後,耶路撒冷被攻陷,神殿再次被摧毀。 這使得猶太人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散落到各地。正如被放逐巴比倫時一樣,正統派變得更加苛嚴。***

公元1世紀之後,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對方看做完全不同的、勢不兩立的宗教。在西方,基督教煽起了一種反閃米特族情緒,使得猶太人從此生活在社會的邊緣,飽受迫害和剝削,這種情況直到他們於19世紀獲得政治權利才結束。只有在穆斯林國家,尤其是西班牙,猶太人才得以興旺起來。當穆斯林最終被逐出西班牙時,古典傳統和阿拉伯知識才通過通曉多種語言的猶太思想家大量傳授給了基督教士。

羅馬帝國的希臘化公民還是不承認基督應該是猶太人之神的兒子。*** 「靈知主義」彌補了這個缺陷,它是與基督教同時出現的一種宗教調和運動。按照靈知主義的觀點,可感知的物質世界是耶和華創造的,但耶和華實際上只是一位小神,它與最高神鬧翻之後,便出來作惡。終於,為了推翻《舊約》中的錯誤教義,最高神的兒子化做凡人降臨人間。這些觀點再加上一些柏拉圖思想,構成了靈知主義。它把希臘傳説的成分、俄耳浦斯神秘主義的因素、基督教義以及別的東方思想結合了起來,然後採取一種混合妥協的哲學方式變得完整。

而由後期靈知主義發展出的「摩尼教」則幹脆把 “精神與物質”的差異混同於 “善與惡”的差異。在藐視物質事物方面,他們比「斯多葛學派」走得更遠,禁止食肉,並宣稱任何形式的性行為都是罪惡的。

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後,靈知教派的影響力日漸減弱。「幻影教派」宣稱釘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耶穌本人,而是他的某種幻影或替身。 穆罕默德承認耶穌也是一位先知,盡管無法和他自己相提並論,後來他也採納了幻影教派的觀點。

隨著基督教根基的日益牢固,它與《舊約》宗教的紛爭也愈演愈烈。*** 它認為猶太人沒有承認古代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所以是罪惡的。 從君士坦丁往後,「反閃族主義」變成了基督教狂熱的一種體面的形式,盡管宗教並不是狂熱分子唯一的動機。 反諷的是,曾經慘遭迫害的基督教一旦翻了身,竟然會同樣殘暴地對付一個堅持自己信仰的少數派。

教會的集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起初,主教是由各個地方教會成員選舉產生的。 羅馬主教權力越來越大,那只是在君士坦丁統治之後的事情。通過救濟窮人,教會有了一群依附者,這很像昔日羅馬元老院家族的作風。

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充斥著教義鬥爭,因此也給帝國帶來了不少騷亂。 阿利烏斯是亞歷山大的祭司,「阿利烏斯派」認為聖父的地位高於聖子,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最終獲得了勝利的「正統派」撒伯留斯則為相反的觀點辯護,認為聖父與聖子只是同一個神的兩個方面,兩者是 “同體異位”。****

在西羅馬帝國晚期和基督教時期,出生於四世紀中期的 安布洛斯、傑羅姆和奧古斯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加強了教會勢力,他們死後都被頌為聖徒。 在這三個人中,奧古斯丁是唯一的哲學家。 安布洛斯是一位無所畏懼的教會勢力的捍護者,為國家與教會的關係打下了基礎,這種關係盛行於整個中世紀。 傑羅姆是《聖經》最早的拉丁文譯者。
奧古斯丁進行的是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思辨。 宗教改革前的舊教神學架構和改良宗教的主導原則主要歸功於他。宗教改革領袖 馬丁·路德本人就是「奧古斯丁教團」的僧侶。

修道生活始於四世紀的東羅馬帝國,起初它與教會並沒有什麼關係,後來終為教會所控制。 西方修道生活的決定性人物是 本篤,「本篤修士會」就是因他之名創建的。
本篤出生於羅馬貴族家庭, 20歲時對貴族安逸奢華的生活強烈反感,跑到一個洞穴裡隱居了3年。 公元520年他在 蒙特卡西諾建了一座修道院,該院成了本篤修士會的活動中心。 本篤制訂的教規告誡會員,要發誓保持 清貧、順從和貞潔。 但本篤並不喜歡東方僧侶的那種過於刻苦的修行,認為他們機械地理解基督教關於肉體有罪的觀點,才會互相比試,看誰能達到最高的捨身境界。 對於這些有害的怪觀念,本篤教規予以堅決制止。

出生於540年的 格里高利被譽為西方教會的第四位博士。 他在33歲時擔任城市行政長官,感覺到神的召喚,於是辭去官職,捨棄財產,當了一名本篤派僧侶。格里高利後來被選教皇,當時正值西羅馬政權崩潰後的混亂時期,意大利遭受 倫巴底人的踐踏,孱弱的東羅馬政權為 摩爾部族困擾,西哥特人和法蘭克人正在高盧交戰,撒克遜入侵者把不列顛變成了異教徒之地,異端繼續困擾著教會,道德的普遍淪喪開始損害那些應支配教士生活的基督教原則。 聖職交易泛濫,失控了近五百年之久。

正是席捲西方的極度混亂狀態使得格里高利能夠在前所未有的基礎上,建立起教皇的權威。 他主要通過給教士和世俗統治者大量寫信,並發布《主教法規》,為羅馬在管理一般教會事務的至上權力打下了基礎。*** 這部綱領性讀物在整個中世紀受到高度的推崇,還以希臘文譯本傳入了東正教。 受格里高利神學的影響,聖經研究轉變成象徵性的解釋,而忽視了純粹的歷史內容,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重新註意聖經的歷史內容。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作者:羅素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49

SENSE隨筆150813早期基督教思想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8/13/sense%e9%9a%a8%e7%ad%86150813%e6%97%a9%e6%9c%9f%e5%9f%ba%e7%9d%a3%e6%95%99%e6%80%9d%e6%83%b3-%e4%b8%8b/

SENSE隨筆150813
早期基督教思想 (下)
執筆人:Kan

早期的基督教實際上是一種經過改革的猶太教,正如新教起源於舊教會內部的某種改革運動一樣。 公元前4年,猶太國由羅馬總督直接統轄。但猶太人並不喜歡羅馬的“神皇合一”機制,當然,基督教徒也是如此。 不過後者至少在原則上贊同謙卑的傳統;而前者卻在總體上顯得自大,這點頗像古典時代的希臘人。除了自己的神以外,猶太人頑固地拒絕承認任何其他的神。

公元66年,猶太人發動反抗羅馬的起義,經過四年殘酷戰爭之後,耶路撒冷被攻陷,神殿再次被摧毀。 這使得猶太人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散落到各地。正如被放逐巴比倫時一樣,正統派變得更加苛嚴。***

公元1世紀之後,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對方看做完全不同的、勢不兩立的宗教。在西方,基督教煽起了一種反閃米特族情緒,使得猶太人從此生活在社會的邊緣,飽受迫害和剝削,這種情況直到他們於19世紀獲得政治權利才結束。只有在穆斯林國家,尤其是西班牙,猶太人才得以興旺起來。當穆斯林最終被逐出西班牙時,古典傳統和阿拉伯知識才通過通曉多種語言的猶太思想家大量傳授給了基督教士。

羅馬帝國的希臘化公民還是不承認基督應該是猶太人之神的兒子。*** 「靈知主義」彌補了這個缺陷,它是與基督教同時出現的一種宗教調和運動。按照靈知主義的觀點,可感知的物質世界是耶和華創造的,但耶和華實際上只是一位小神,它與最高神鬧翻之後,便出來作惡。終於,為了推翻《舊約》中的錯誤教義,最高神的兒子化做凡人降臨人間。這些觀點再加上一些柏拉圖思想,構成了靈知主義。它把希臘傳説的成分、俄耳浦斯神秘主義的因素、基督教義以及別的東方思想結合了起來,然後採取一種混合妥協的哲學方式變得完整。

而由後期靈知主義發展出的「摩尼教」則幹脆把 “精神與物質”的差異混同於 “善與惡”的差異。在藐視物質事物方面,他們比「斯多葛學派」走得更遠,禁止食肉,並宣稱任何形式的性行為都是罪惡的。

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後,靈知教派的影響力日漸減弱。「幻影教派」宣稱釘在十字架上的不是耶穌本人,而是他的某種幻影或替身。 穆罕默德承認耶穌也是一位先知,盡管無法和他自己相提並論,後來他也採納了幻影教派的觀點。

隨著基督教根基的日益牢固,它與《舊約》宗教的紛爭也愈演愈烈。*** 它認為猶太人沒有承認古代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所以是罪惡的。 從君士坦丁往後,「反閃族主義」變成了基督教狂熱的一種體面的形式,盡管宗教並不是狂熱分子唯一的動機。 反諷的是,曾經慘遭迫害的基督教一旦翻了身,竟然會同樣殘暴地對付一個堅持自己信仰的少數派。

教會的集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起初,主教是由各個地方教會成員選舉產生的。 羅馬主教權力越來越大,那只是在君士坦丁統治之後的事情。通過救濟窮人,教會有了一群依附者,這很像昔日羅馬元老院家族的作風。

君士坦丁統治時期充斥著教義鬥爭,因此也給帝國帶來了不少騷亂。 阿利烏斯是亞歷山大的祭司,「阿利烏斯派」認為聖父的地位高於聖子,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最終獲得了勝利的「正統派」撒伯留斯則為相反的觀點辯護,認為聖父與聖子只是同一個神的兩個方面,兩者是 “同體異位”。****

在西羅馬帝國晚期和基督教時期,出生於四世紀中期的 安布洛斯、傑羅姆和奧古斯丁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加強了教會勢力,他們死後都被頌為聖徒。 在這三個人中,奧古斯丁是唯一的哲學家。 安布洛斯是一位無所畏懼的教會勢力的捍護者,為國家與教會的關係打下了基礎,這種關係盛行於整個中世紀。 傑羅姆是《聖經》最早的拉丁文譯者。
奧古斯丁進行的是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思辨。 宗教改革前的舊教神學架構和改良宗教的主導原則主要歸功於他。宗教改革領袖 馬丁·路德本人就是「奧古斯丁教團」的僧侶。

修道生活始於四世紀的東羅馬帝國,起初它與教會並沒有什麼關係,後來終為教會所控制。 西方修道生活的決定性人物是 本篤,「本篤修士會」就是因他之名創建的。
本篤出生於羅馬貴族家庭, 20歲時對貴族安逸奢華的生活強烈反感,跑到一個洞穴裡隱居了3年。 公元520年他在 蒙特卡西諾建了一座修道院,該院成了本篤修士會的活動中心。 本篤制訂的教規告誡會員,要發誓保持 清貧、順從和貞潔。 但本篤並不喜歡東方僧侶的那種過於刻苦的修行,認為他們機械地理解基督教關於肉體有罪的觀點,才會互相比試,看誰能達到最高的捨身境界。 對於這些有害的怪觀念,本篤教規予以堅決制止。

出生於540年的 格里高利被譽為西方教會的第四位博士。 他在33歲時擔任城市行政長官,感覺到神的召喚,於是辭去官職,捨棄財產,當了一名本篤派僧侶。格里高利後來被選教皇,當時正值西羅馬政權崩潰後的混亂時期,意大利遭受 倫巴底人的踐踏,孱弱的東羅馬政權為 摩爾部族困擾,西哥特人和法蘭克人正在高盧交戰,撒克遜入侵者把不列顛變成了異教徒之地,異端繼續困擾著教會,道德的普遍淪喪開始損害那些應支配教士生活的基督教原則。 聖職交易泛濫,失控了近五百年之久。

正是席捲西方的極度混亂狀態使得格里高利能夠在前所未有的基礎上,建立起教皇的權威。 他主要通過給教士和世俗統治者大量寫信,並發布《主教法規》,為羅馬在管理一般教會事務的至上權力打下了基礎。*** 這部綱領性讀物在整個中世紀受到高度的推崇,還以希臘文譯本傳入了東正教。 受格里高利神學的影響,聖經研究轉變成象徵性的解釋,而忽視了純粹的歷史內容,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才重新註意聖經的歷史內容。

以上資料出自《西方的智慧》作者:羅素Russel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00

全球頭條丨埃及基督教堂遭IS恐襲 白宮人事再生變動

——華爾街日報——

【埃及兩基督教堂遭恐襲 至少47人死亡】埃及兩座基督教堂周日先後遭炸彈襲擊,死亡人數已上升至47人。第一起爆炸發生在埃及北部城市坦塔的一座教堂,當時科普特基督徒正在舉行棕枝主日禮拜活動,爆炸造成至少27人死亡。幾個小時後,埃及第2大城市亞歷山大市一座教堂外發生爆炸,最少11人喪生。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隨後通過其通訊社宣布對兩起襲擊負責。

——Reuters——

【敘利亞局勢恐再升級 政府軍聯盟稱美空襲越過紅線】由俄羅斯、伊朗和敘利亞政府軍三方組成的聯合指揮中心周日發表聲明,稱美國對敘利亞空軍基地的空襲已經越過了紅線,是對敘利亞的侵略行為。聲明同時表示,會對任何新的侵略行徑予以回擊,並加強對敘利亞政府軍聯盟的支持。

——Bloomberg——

【白宮人事再生變動 副國家安全顧問離職】繼班農出局國安委之後,白宮人事再生變動,特朗普團隊內部人士星期日證實,國家安全副顧問K.T.麥克法蘭將會離開白宮,並被重新任命為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麥克法蘭為特朗普的首任國家安全顧問,並為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弗林(Michael Flynn)擔任副手。在弗林因醜聞離職後,接替弗林的陸軍將軍麥克馬斯特(Michael H. McMaster)一直在改組國家安全委員會。

——CNN——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敘利亞政權更叠在所難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尼基·哈利(Nikki Haley)在接受采訪時稱,特朗普政府十分重視敘利亞內戰中的政權變化。減少伊朗對敘利亞的幹擾及打擊阿薩德政權均是特朗普政府的優先事項。尼基表示“阿薩德不會為敘利亞帶來和平,美國需要用行動來達成這一目標。”

——BBC——

【鮑里斯取消莫斯科之行惹俄羅斯發飆】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在與美國討論之後決定廢除計劃中的莫斯科之行,俄羅斯對此十分不滿。俄羅斯外交部稱,這一舉動表明英國對世界事件並沒有“真正的影響”,本來在約翰遜訪問莫斯科期間,俄方有計劃就全面的國際問題舉行詳盡談判,並討論俄英關系進展,但現在被英國強行拖入僵局。俄方補充,約翰遜和七國集團根本對俄方在敘利亞的維和所作下的努力產生了誤解。

——CNBC——

【美國務卿:俄羅斯不作為將會助長敘的恐怖主義滋生】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周日在接受ABC采訪時,譴責俄羅斯在對敘利亞使用生化武器采取不作為的態度助長了中東極端主義的滋生和擴散,並稱俄沒有履行2013年簽訂的保管並在必要時摧毀敘利亞生化武器的協議。蒂勒森同時指出,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俄羅斯有份參與敘利亞生化武器襲擊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903

前恒商「A工廠」校長捲土重來  盼籌兩億 辦基督大學

1 : GS(14)@2013-07-22 23:49: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22/18343681

高中明年9月招生

                                      恒管前身為恒生商學書院,有高考「A工廠」美譽,最擅長高中商學、語文「奪A」,他指首年開辦的學科必須讓家長、學生等有信心,書院先以優質的高中教育打出名堂,最快2014年9月收生。
新校下月入伙城大專業進修學院(SCOPE)在石硤尾的校址,預計高中學費約每年4萬元,而副學士約5萬元,學士課程為6萬元。
崔康常指,暫時已有善長捐出約2千萬元,供首兩年營運,他指「學校一日未賺錢,我一日唔收正常薪金」。他計劃借用現有一些神學院的圖書館、課室等資源,減少開支,但未來若申請自資專上院校註冊,需要1至2億元的儲備,期望有心人捐款,3年後申辦學位課程,包括社工、傳理、神學等。

修讀基礎神學思想

                                      崔康常指,基督教大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基礎的基督教信念,包括關愛、誠實等,在不同的專業上展示應有的人格質素,也修讀基礎神學思想,培育品格。
崔康常現時為戒毒學校正生書院校監,也任該校校董多年,他認為不少邊緣學生因為教育制度死板而無法在公開試考取好成績,被拒諸大學門外,他希望在宏恩重現恒管的成功經驗,讓學生成績及品德「增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5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