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失敗研究當寶 「學術圈臉書」打進194國

2013-12-02  TCW
 
 

 

在過去東西德的交界旁,德國總理梅克爾站在被稱為遊戲間的房間說:「我想我在這裡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你們正在讓它成真!」這裡不是德國議會,也不是某個國際大廠的總部,而是ResearchGate放著手足檯、撞球桌、飛標靶的辦公室。

被稱為「學術圈的臉書」,ResearchGate不只引來德國總理梅克爾、經濟部長羅斯勒注意;今年剛結束三千五百萬美元的募資中,還包括以個人名義投資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成立五年多、全球只有兩個辦公室,ResearchGate使用者卻能跨一百九十四國,吸引全球眼光,「我跟蓋茲先生說,我們的應用將改變學術界,為人類創造更多價值,我們要拿諾貝爾獎,」哈佛畢業、擁有博士學位的創辦人麥第許(Ijad Madisch)笑著說:「他說,對,那就是我要投資你們的原因!」

他的自信,來自全球三百萬個使用者,以及他們上傳的五千萬份研究摘要、一千一百萬份研究成果全文,「他們(現在的新創公司)規模化非常快,一下就搶進全球市場了!」亞馬遜技術長沃格(Werner Vogels)形容,就像亞馬遜對世界出版業的影響般,新創公司對產業的顛覆不限於單一市場,國界也擋不住。

分享錯誤實驗,救活被教授打槍提案

ResearchGate的出現,挑戰了全球學術圈學府制度、期刊概念,甚至是學術研究商品化的途徑。

傳統的學術界中,一個研究人員所能運用的資源,「大概就是你的學校,最多加上隔壁那間吧,」麥第許說,但在ResearchGate上,你不用付費就能找到全世界跟你做相同研究、甚至跨學門的人,還能形成討論團體,使用者提出的問題,平均四十八小時內就能得到解答,不用再等指導教授的時間。相同機會,傳統學術圈可能只能藉由一年幾次的國際研討會才能實現,而且絕不是免費。

其次,ResearchGate讓失敗的資料顯現價值。「有九七%的實驗都是失敗的,而你非常確定世界某個地方有人跟你犯一樣的錯,」麥第許說,在他眼裡,這是最大的浪費。透過分享,就能減少錯誤假設付出的成本,不用重蹈覆轍。

甚至,很多被教授拒絕的提案、被期刊淘汰的研究,能在ResearchGate上「重生」。

他舉例,一位菲律賓科學家找到了從剩餘食物中提煉出生質能源的新途徑,提出的研究計畫卻因為「政治因素」被所屬大學打槍,這個本來要成為廢紙的計畫,在ResearchGate上被一位西班牙教授看到,激動的跨海聯絡,兩人分頭進行研究,並在平台上不斷討論,最後成果被國際學界看見,兩人受邀至德國聯名發表研究。

「你的學校如果不相信你,你可以往全世界走去,」麥第許激動的說。

過去學界仰賴研究單位的資源、期刊的認可,學者們的研究方向、甚至結論,都逃不過這個權力架構的影響。而這正是ResearchGate開放、透明特性,受歡迎的原因。科學家們努力發言、分享,因為過去從未有這樣的平台,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才智不必經過學府、期刊的曲折過程,就能被看見。

靠著口耳相傳,全世界九成國家都有了ResearchGate的使用者,「我自己也很意外,但仔細想想,會當科學家的誰不是想被看見、想改變世界呢?」

ResearchGate的下一步,是成為學術圈的人力銀行、研究器材的平台,這些也全都來自使用者的需求,甚至常春藤名校也開始主動接觸ResearchGate,希望能由他們來為自己打造學術社群,目標是讓資源活化,改革已漸僵化的制度。

「這時代的新創團隊很容易存活,甚至相對容易賺錢,」由Google投資的培育計畫Factory執行長夏佛(Simon Schaefer)分析,新科技跟載具出現,讓各產業都有了對新服務的需求,ResearchGate的成功證明了連學術圈都有缺口。創業家只要當「橋」,滿足市場缺口或接起大公司與消費者間的距離,就確立了自身價值。

【延伸閱讀】ResearchGate成立:2008年員工數:約100人主要服務:學者社交平台成績單:全球使用者300萬名;獲比爾.蓋茲等投資新台幣10億元革了誰的命:學術期刊、研究室師徒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1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