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ODI

http://www.xcf.cn/newfortune/bzdh/201503/t20150326_734514.htm

  2015是中國改革的關鍵年,今年兩會上,除了依法治國的亮點外,經濟方面,新常態如何展開,一帶一路戰略如何推進,都備受關注。而這兩個命題,又緊密相關。

  一帶一路構想自2013年提出之後,便成為各大論壇熱詞。伴隨與之配套的絲路基金和亞投行相繼落子,今年3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一帶一路熱預計還將升溫。

  一帶一路是中國ODI崛起的自然延伸。2014年,中國經濟領域的一個大事件就是ODI超過FDI,中國首次成為資本淨輸出國。當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為1028.9億美元,加上第三地融資再投資,約為1400億美元,高於非金融業實際使用外資總額1195.6億美元。

  中國ODI熱浪的一個最佳註腳是,就在國內遊客春節在韓國大買化妝品、日本瘋搶馬桶蓋之際,土豪安邦也在全球大筆揮金:2月16日宣佈收購荷蘭VIVAT保險公司;17日宣佈收購韓國東洋人壽;20日收購黑石集團擁有的曼哈頓第五大道717號建築第22層。吳小暉整個春節沒閒著。

  FDI的增速放緩也有案例可循。春節後開工首日,微軟即宣佈關閉諾基亞北京和東莞工廠,遷往河內。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FDI的55.4%流入服務業,其佔比高出製造業22個百分點。對勞動力成本敏感的低端製造業外資流入下滑尤其明顯,曾經的MADE IN CHINA,漸被MADE IN VIETNAM/INDONESIA所蠶食。

  當ODI超過FDI成為新常態,我們需要自問:中國需要什麼樣的ODI?

  首先,應當是共贏。對於ODI目標,有不少解讀立足於提高外儲投資回報、平滑經濟與投資週期等,早前也有人把一帶一路戰略解讀為旨在消化過剩產能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然而,後殖民時代的多邊世界裡,ODI絕不只是單向牟利的遊戲,華為等先行者的經歷證明,只有在與當地利益相關方共贏的旗幟下展開全球化,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其次,應是市場導向。作為一種商業行為,海外投資首先要考量的是資金、回報與風險。從過往回報看,早前出海的企業答卷大多不佳,尤其是上游的資源型投資,一些中游的技術型投資者如TCL也經歷過痛苦的整合。因此,對於中國ODI一個普遍的擔心是,會否重演當年日企「買下美國」的悲劇。綜合來看,新一輪謀求海外擴張的民企,無論產業投資者如萬達,財務投資者如復星,都更為成熟,投資目標與手法更為市場化。這使得包括《經濟學人》在內的媒體認為,民企介入使得中國ODI不一定以灑淚紐約收場。不過,它們的業績仍需觀察。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也將落實為一項項投資行為。在1月底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北京大學黃益平教授即提醒,要防範一帶一路演變成國際版西部大開發的風險。引入追求市場化的民間資本,不僅有利於解決其中融資問題,也有助於提高項目成功率,這也是PPP模式被熱議的大背景。如何理解並化解當前民企的觀望心態,應是一帶一路推進中的重點議題。

  ODI有風險,也是機遇。這一潮流中,包括券商、律師/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金融中介機構不只是ODI企業的同行者,也是海外收購與投資的直接參與者。在國際化行軍中,中國高盛、大摩或將更早誕生。

  2007年1月,新財富即聯合中信證券研究部對《中國ODI崛起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秩序》的趨勢進行瞭解析。今天,我們仍然期待,新一輪ODI大潮助推中國成為全球貿易、資本和技術流動的主要樞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35

湯森路透:中國ODI逼近FDI 資本大量輸出時代已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1622.html

湯森路透:中國ODI逼近FDI 資本大量輸出時代已至

一財網 周艾琳 2015-10-23 17:22:00

經濟高速發展30年後,中國已從“靠勞動力掙錢”進入“靠資本掙錢”的階段,而在“原始資本積累”成熟後,中國正迎來“資本大輸出時代”。在中國企業揚帆出海的同時,認清機遇與風險方可走得更加順暢。

10月22日,湯森路透發布名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白皮書(下文稱“白皮書”)。“2014 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ODI) 已經接近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 (FDI)。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4 年中 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投資 1,160 億美元,同比增長 7.6%,繼續保持全球第三位的水平。如果算上通過第三地投資的數量,中國去年實際上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湯森路透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劉煜表示。

報告也提出,揚帆出海所遇的暗礁險灘是企業出海的最大困境。報告基於湯森路透的跨行業數據與資訊平臺,通過金融並購、法律法規的國別差異與地區訴訟、企業創新研發和知識產權、全球貿易與供應鏈以及稅務領域的最新統計數據,深入分析中國企業面臨的法律和政治、金融與稅收、知識產權保護、管理和整等多方面的風險與挑戰 。

中國或成資本凈輸出國

中國企業全球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首席研究院張燕生當日指出,2015年上半年,中國與全球147個國家/地區的4018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投資560億美元,同比增長29.2%。其中股權和債務工具投資2917.2億元人民幣(476億美元),占85%;收益再投資514.8億元人民幣(84億美元),占15%。

截至六月底,中國累計非金融類ODI為7359億美元。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70.5億美元,同比增長22.2%,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老撾、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泰國等。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75.4億美元,同比增長9.7%,新簽合同額866.7億美元,同比增長6.9%。

值得註意的是,並購成為中國企業跨境投資的重要力量。

湯森路透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企業共對62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並購投資,投資規模(含並購對象負擔的凈債務)為554.2億美元,並購交易數量為460筆。

具體而言,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區域和行業也有:從中國商務部2013年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海外直接投資主要流向租賃/ 商務服務業、采礦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四個行業,單個行業投資量超過百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前 十大國家和地區分別是中國香港、開曼、美國、澳大利亞、英屬維爾京群島、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英國、盧森堡 和俄羅斯,前五大國家和地區占比達76.7%。

從並購投資的角度看,湯森路透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企業跨境投資的前五大地區和國家分別是中國香港、美國、 英國、新加坡和意大利,總占比達 60.5%;前五大行業分別為能源和電力、金融、高科技、工業以及媒體和娛樂, 總占比達 62.7%。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也將加速中企走出去的步伐。白皮書指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合作重點是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因此這三個領域也成為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跨境投資時的重點方向。

不過,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國企業投資對象國高度集中在歐洲、東南亞和中亞,沿線尚未開發的國家和地區投資潛力仍然巨大。湯森路透數據顯示,在沿線國家中,中國企業去年沒有進行過並購投資的有: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 吉克斯坦、蒙古、菲律賓、孟加拉國、伊朗、希臘和肯尼亞;並購投資規模在 10 億美元以上的國家只有哈薩克斯坦、 新加坡、荷蘭、法國和德國;交易數量排在前五位的國家為德國、新加坡、法國、荷蘭和哈薩克斯坦。並購主要集 中在能源和電力、高科技、工業、金融和材料等行業。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並購的動力主要來源於以下方面——開拓市場,擴大發展空間;獲得領先科技;提高企業的國際聲譽和全球化布局;尋求海外較高收益項目;獲得海外資源。

出海機遇與風險並存

當然,機遇與風險總是相伴而生。

德勤管理咨詢消費行業主管合夥人哈億輝指出 :“中國企業國際化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要接受全球標準、理解當地監管法規和文化差異,這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主要挑戰,特別是在比較發達的經濟體。相應的,隨著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項目的增多,涉及的糾紛也在明顯上升。”

在法律政治風險方面,白皮書指出,歐美發達國家及多數發展中國家對於外資監管制 度存在較大差異,發達國家在行業準入方面的限制不 多,但他們依靠反壟斷調查、國家安全審查、外資審查等政府監管制度;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對於外國投資在產業政策、外匯管制、行業準入方面可能會有限制性或特殊規定。

例如作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的美國,在幾乎全部經濟領域都給予外國投資國民待遇,僅在核能、通信、 航空及海運四大行業對外資有或多或少的限制 。

在金融風險方面,任何中國企業“走出去”都會面臨著籌集資金的問題,而並購財務風險主要源自融資、流動性以及杠桿收購中的償債問題。 如果被收購項目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低或財務狀況惡化,此時收購交易可能就承擔了償債風險。

“部分跨國並購屬於‘承債式’,即並購方需要承擔被並購方的全部或者部分債務,交易時並購方未能充分考慮並購中需要承擔的額外債務。交易完成後債務逐步轉化為企業負擔。 ”白皮書指出。

此外,匯率也是金融風險中的一環,這在人民幣波動加劇後愈發受到關註。湯森路透中國區副總裁陸旻建議,“中國企業需要建立本外幣資金池,統一運用所有境內外外匯頭寸,通過整合集團內部多幣種的外匯資源,建立動態的匯率成本控制機制和內部對沖風險的機制,打造低成本資金平臺,最大程度規避匯率風險。”

在知識產權風險方面,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風險來自於專利權,商標權以及版權的強力保護。

白皮書指出,在 WTO 框架下,專利和技術壁壘已作為一項常態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被采用。中國原國家科技部部長朱麗蘭指出:" 進入 WTO 以後,市場競爭的關鍵不是關稅壁壘,而是技術壁壘,技術的壁壘後面就是專利, 不是一般的知識,是創新的知識,而且是法律化的創 新知識 "。

此外,稅務和國際貿易風險、管理和整合風險都是中企走出去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本報實習記者李雪瑩對本文亦有貢獻 )

編輯:聶偉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0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