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C衰退沒在怕 連續七年繳出EPS十元成績單 新普宋福祥巡廠打底 再戰十年!

2014-06-02  TWM  
 

 

PC產業大衰退,然而,身為NB電池模組龍頭的新普,董事長宋福祥卻有本事連續七年繳出EPS超過十元的成績,甚至揚言未來十年也都要維持這種高獲利水準,他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何佩珊

二○一三年,全球PC出貨下滑了一○%,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衰退,在黯淡的PC供應鏈中,卻有一家公司,連續七年EPS(每股稅後純益)都超過十元,甚至還宣告未來十年的EPS也都要從十元起跳,它是電池模組廠新普。

這樣的成績和自信不是偶然。近年來PC產業挑戰嚴峻,中國工資高漲、勞動力吃緊、流動率提高,那些PC零組件廠該有的問題,新普無一不缺,「很多企業可能就此死掉」。新普董事長宋福祥話說得直白,但他絕不讓新普陷入這樣的慘況。

宋福祥天生就對數字有高敏銳度,邏輯思考能力也很強。熟識宋福祥的人形容,「他不用筆記本或電腦,因為他的腦袋就像電腦一樣。」再加上在科技業打滾超過四十年,新普很早就觀察到電子業的困境,宋福祥更認為,解決這些病灶的唯一解方——就是自動化。

工廠管理能力是宋福祥最引以為傲的,過去數十年來,新普就是靠著這點,做到全球第一大NB電池模組廠。如今,要轉向自動化,新普比誰都有優勢,宋福祥堅信,「就是走對了這一步,才讓新普跑得比別人更快、更穩。」省成本 開發自動化設備若你以為每家電子廠都在講自動化,新普也談自動化,沒什麼稀奇,那就錯了。宋福祥不是今天才做自動化,早從十年前就開始!

「自動化牽涉很廣,從硬體、軟體、韌體、機械、製程到影像……,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起來,更不是砸錢就可以買到的。」對照某些廠商單純地認為,只要將自動化設備買進來,就完成了自動化的改革,宋福祥開口閉口都是自 動化的學問。

假設過去一條產線需要四十名人工,現在透過自動化設備,大概可以減少一半人力,而且大量長期生產相同的產品,自動化程度還可以拉高到三分之二,換句話說,所需要的人力與薪資費用也隨之減少,「甚至百分之百的自動化,新普也已經做到。」宋福祥說。

然而,在自動化製程的背後,並非幾個數字加加減減這麼簡單,裡頭隱藏極為複雜的計算和思考,像製程難易度、訂單量大小、機種變化與產品生命週期等,每個變數都關係到自動化是否真能帶來最高效益。還有一個關鍵在於,新普九九%的自動化設備,是自行開發,更凸顯出成本競爭力。

而且你以為一○○%的自動化產線已經是極限了嗎?宋福祥會告訴你,經營事業就像在登山,「世界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高度將近九千公尺,而我的山沒有極限。」宋福祥是最標準的工廠人,對他來說,工廠就是新普的基石,「就像蓋大樓,打好底子一步步向上,蓋再高也不會倒。」即使到現在,宋福祥每月都會撥出四○%時間來巡視工廠。

對於巡視工廠這件事,宋福祥嚴肅以待,「我不是去隨便晃晃,巡工廠時,都是在想新東西,我花很多時間提供想法給員工,別人可能只看兩件事,但我看兩百樣。」拿最近一個例子來說,新普縮減了電池包裝的材料,原本只能裝一萬個物件的卡車,現在可以放進一萬五千個。不只包材費用減少,運費也省了五○%,連帶工廠倉儲空間需求都跟著縮小。「這是新普的know how,一般老闆不會懂這些事,但這是我的本事。」宋福祥的自信,流露在話語間。

找商機 強化高功率市場「大家從外面看新普光鮮亮麗,每年賺進一個資本額,好像很稀鬆平常。」但與宋福祥在新普奮戰超過十年的高階主管不諱言,「事實是只要稍一不慎,我們就會陷入危機。」她印象最深的是二○○七年,當時新普常熟廠落成不久,原本打算大幅擴產,卻遭逢祝融之災。宋福祥沒有太多時間慌亂,親上火線指揮調度,結果跌破所有人眼鏡,「第一週我們先恢復了一、兩條產線,一個月後對所有客戶的供貨就恢復正常,沒有因為這場意外,失去任何一個客人。」這不只是應變力和執行力,「更重要的是,他讓大家願一起拚的管理魅力。」新普高階主管說,「若問我去年大環境這麼艱困,為什麼新普還能有這種獲利水準,這件事就能看到答案。」只是,宋福祥大膽地喊出未來十年都要賺一個資本額以上的目標,可不能只會成本控制,還得要想辦法開源。

過去一年來,除了穩固PC基本盤,新普切入美系品牌手機大廠供應鏈,強化技術含量更高的高功率電池市場,像電動車電池,同時今年還新增自動化設備外銷及行動電源等消費性電子業務。

「我看事情,看得很廣也很細,做事謹慎,但決策要很快。」宋福祥知道,中國製造業的環境只會越來越差,所以當大立光、可成這些台廠想「鮭魚返鄉」,卻面臨無地可用窘境,新普就沒有這層煩惱,因他們早就買下新竹總部對面五千坪土地,為返台建廠做準備。

外界看到的宋福祥總是精神百倍、運籌帷幄,所有危機、挑戰到他的面前,都能迎刃而解,但宋福祥從來不認為自己做到一○○分,而是要再做得更好,「如果有幸,我還能再做十年,我一定會想辦法達成我的承諾,在有效期限裡讓新普更好!」這才是宋福祥身為企業經營者從沒變過的初衷。

新普

成立時間:1992年

負責人:宋福祥(圖)

資本額:30.83億元

主要業務:電池模組

主要客戶:廣達、蘋果、戴爾近3年獲利:2013年32.36億元2012年33.03億元2011年36.8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5

許小年:結構性衰退及其醫治方法 xusikang

http://xueqiu.com/1077665150/29709220
自己的現金流守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很多的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你們改變不了中央的決策,我也改變不了中央的決策,你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自己,你總要生存下去

【編者按】近日,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微博)在溫商論壇暨中歐EMBA管理論壇上發表《結構性衰退及其醫治》主題演講。

許小年指出,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結構出現失衡,這種增長速度的放緩稱之為結構性衰退。結構性衰退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週期系衰退有根本的區別,週期性衰退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一樣,熬兩三個月氣候自然轉暖,而結構性衰退如果不能夠糾正結構性的扭曲,衰退將持續較長時間,它不能自動恢復,必須要推行結構性的改革和結構性的調整。

「只要結構性的問題一天不解決,任何反彈和企穩都是暫時的。」許小年表示,「我在等著三次探底,三次什麼探底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一定會發生,因為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

在許小年看來,以溫州為代表的中國結構性衰退調整,醫治的方法是要通過全面的實質性的減稅、土地制度改革、資本市場開放、減少管制與壟斷。但他也坦承,此舉阻力很大。

查看原图
許小年

以下為許小年精彩觀點:

我今天在這裡講的題目是「結構性衰退及其醫治」,一個主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經濟困難——經濟速度的放緩。溫州地方大家比我知道的更清楚,它在過去十幾年間經濟的高速增長所積累的問題現在逐漸的暴露出來了,有很多嚴峻的挑戰。

那麼,如何去看待這些問題,我的一個核心的觀點就是,這些問題是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結構出現失衡所產生的問題,這種增長速度的放緩我把它稱之為結構性衰退。衰退它用詞的含義並不是我們通常講的經濟要負增長,而是增長速度的放慢。結構性衰退和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週期系衰退有根本的區別,週期性衰退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一樣,現在天氣冷了大家不用擔心,因為你熬兩三個月氣候自然轉暖,你扛一陣也就過去了。而結構性衰退和週期性衰退它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如果不能夠糾正結構性的扭曲,衰退將持續較長時間,它不能自動恢復,必須要推行結構性的改革和結構性的調整,所以這是我今天講的一個主要觀點。

OK。我們現在講一下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是什麼?中國經濟的結構失衡從數字上非常明顯的是投資和消費的失衡。投資每年增長20%,消費每年增長不到10%,兩者相差一倍,或者投資增長率是消費的兩倍。這樣帶來什麼結果?投資是要形成生產能力,投資的增長長期地領先於消費的增長,就使得生產能力的形成超前了社會需求,結果是過剩產能,中國現在最大的結構失衡就是過剩產能。你去看一下哪個行業產能不過剩,全都是過剩產能,過剩產能對經濟的危害是什麼?惡性競爭、價格不斷下跌,因為產能過剩大家都是發愁自己的產品怎麼賣出去,於是在市場上惡性競爭,所以互相比賽降價,降價的結果是企業的利潤率越來越薄,最後發生虧損,虧損的時間長了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不穩定出問題,而企業一旦倒閉銀行壞賬大量出現。

中國經濟目前的結構性問題看上去就是投資和消費的嚴重失衡,社會購買力跟不上,整個全社會供應能力的增加。哪裡產能不過剩,傳統的製造業全都產能過剩,鋼鐵、水泥、玻璃、建築材料、電解鋁、煤化工、發電量、發電設備、多晶硅、風電設備、造紙、印刷、造船、航運、化肥、電視、冰箱、手機等,沒有一個不是產能過剩的行業,傳統製造業通通產能過剩。這些過剩產能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這些產能所用的銀行貸款就無法償還,那銀行壞賬是必然的,銀行現在老做手腳,把壞賬藏著,各種各樣的貓膩,過橋貸款等等,無非是忽悠上級,說壞賬率雙降。還雙降呢!應該是「霜降」,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壞賬率雙降,應該是雙升。為什麼雙降?造假賬,忽悠領導。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不敢投資了,於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就放慢了,因為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我們主要是依靠投資才增長,現在面對過剩產能企業不敢投資了,經濟增長速度自然就放慢了,所以我們把它叫做結構性衰退,是由於結構失衡出現投資增長速度的下降,帶來的是經濟增長速度的下降。這樣的結構性衰退,政府採取的政策不應該是拉動內需,在2009年的時候,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出4萬億,其實根本不止4萬億,大概投入的資源有10幾萬億。這10萬億的資源投入中主力軍是銀行,財政投入大概也就一兩萬億,其餘的都是銀行,所以銀行今天不出壞賬事情就很奇怪了,那中國還真是地球上非常特殊的國家。如此大規模倉促的投資、項目的上馬,沒有經過仔細的論證和風險的評估居然沒有壞賬,這個難以現象。

我們為什麼反對政府干預市場,因為政府的干預打亂了市場的正常運行,給企業帶來了一種錯覺甚至是幻覺,以為強大的政府可以人為的製造經濟景氣,跟著政府衝進去了,現在被套了沒人給你解套。跟著政府投光伏的、投風電的現在什麼情況?全都被套了,所以基本的經濟規律你是不可以違反的,你要是違反了一定受到懲罰。4萬億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總體的運行事態,在這裡我們沒有用GDP,為什麼沒有用大家都知道,現在連領導都不用GDP了,我們為什麼要用GDP,外國記者問領導,「你看中國的經濟形勢,你看什麼呢?」領導說我不看GDP,我看三個指標,第一叫發電量;第二叫鐵路貨運總量;第三叫中長期貸款,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克強指數」,這是克強總理觀察中國經濟所用的指標,所以我們要聽領導的話,才用「克強指數」,而不用統計局的GDP。

發電量非常清楚,深谷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高峰是4萬億。4萬億實際上是十幾萬億,只維持了幾個季度的繁榮,經濟就一路下滑,所以不要迷信政府這只有形之手,把自己的事做好,根據市場基本的規律來安排企業的發展,不要聽政府說什麼,要聽消費者說什麼。當然你要知道政府它想幹什麼,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政府對經濟有很大影響力的國家中,你完全忽視政府的政策也不太可能,但是不要把企業的經營發展和政府的政策掛起鉤來。

一路下滑滑到了二次探底的谷底,二次探底出現在去年的下半年,二次探底以後政府又急了,又來了一輪「4萬億2.0」,「4萬億2.0」大家知道的不多,為什麼啊?因為這一次是轉到地下了,打槍的不要,悄悄的進去,發改委不知不覺中幾千億的項目就批出去了,資本市場不知不覺若干萬億的資金放出去了,於是「4萬億2.0」持續到今天大家感覺到的所謂企穩,現在官方、民間宏觀經濟用的詞不是2009年的強勁反彈了,而是回落企穩。那我們知道這企穩是假的,它是「4萬億2.0」的作用,七八月份一直延續到九十月份,各位感覺日子好過了一點,原因是「4萬億2.0」的餘威以及最近在房地產上的放鬆,所以讓大家感覺到似乎又過去了。沒有,只要結構性的問題一天不解決,任何反彈和企穩都是暫時的,所以我在等著三次探底,三次什麼探底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一定會發生,因為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同樣的結構性的分析,我知道歐洲經濟會繼續下滑,滑到什麼時候是最低點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會繼續下滑,因為它的結構性沒有解決,它的過度負債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我們的過剩產能問題剛開始被官方所承認,於是政府又制定這規劃那規划來消除過剩產能,我想說你們還是定規劃嗎,過剩產能全是你規劃出來的,現在你又來規劃掃除過剩產能,你放一把火現在又來積極的救火。鐵路貨運總量的趨勢跟發電量完全一樣,不用我解釋,大家一看就知道,最近鐵路貨運總量雖然有一點點反彈,但還是負增長,只不過負增長比以前小了一點,仍然是一路下滑,擋不住。

下面一個問題要問的是什麼?我們解釋了什麼叫做結構性失衡,也指出了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在什麼地方,那就是投資與消費的失衡,那就是生產能力的擴張超過了居民購買力的增加。這種投資和消費的結構性的失衡原因是什麼?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既然是投資增長兩倍於消費,那我們一個很自然的猜測是在過去的十幾年間,是不是投資主體收入增長超過消費主體的收入增長,帶著這樣的猜測看了一下數據,發現果然如此。在這個經濟中投資主體是政府和企業,消費的主體是居民,那我們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就是收入在政府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過去十幾年間發生的是什麼情況?我們在這裡用了清華大學兩位教授的研究結果,發現在過去十幾年間投資主體的投入確實在上升,而消費主體的居民收入在下降。當然居民收入的下降我在這裡講的是相對下降,而不是絕對的下降,我想強調這個概念。什麼叫相對下降?就是在總收入的份額中下降,就是它的增長率落後於政府和企業收入的增長率。

兩位清華大學教授的研究表明,從1993年到2007年收入分配佔GDP的比重,居民的份額從63%降到52%,降了11個百分點,這是中國消費滯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增長的相對滯後。而企業的收入從20%微升到22%,最大的獲益者是政府,政府的收入從17%上升到26%,所以數據支持了我們的猜想,投資和消費的失衡是由於在國民收入分配方面的失衡造成的。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國民收入的分配有利於投資主體(政府和企業),而不利於消費主體(居民)。

下面就要談對策了,怎麼去調整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問題是什麼呢?是政府收入份額在不斷上升,企業只是微升,居民的收入份額在不斷下降,對策是全面的實質性的減稅,減少政府的收入份額。三中全會會討論這個提議嗎?有人仍然抱有信心,我不知道會不會,我也沒接到會議通知,如果有幸去列席的話我要提出解決目前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要全面的實質性減稅,政府手裡掌握的資源太多了,政府掌握這麼多資源全是浪費掉的,而且它使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你要減政府的稅,你去問問政府恐怕沒有一個官員會同意,官員會瞪大眼睛說:「教授你說什麼,減稅?我們現在錢還不夠花呢,怎麼可能減稅啊,我們現在離開土地財政日子就過不下去了。」我想說:「領導,你知道不知道,正因為土地財政,你造成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為什麼土地財政會造成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什麼叫土地財政?土地財政就是政府一手低價從居民和農民那裡徵地,而且低價供給企業去投資、去擴張,同時高價在市場上拍賣商業用地。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政府拿走了,主要是政府拿走了,政府把土地增值收益拿走投資去了。另外一方面,由於農民、居民沒有得到足夠的補償,所以在這個收入方面居民、農民拿不到市場價格,拿不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對什麼不利?對消費不利。

所以你看結構性的失衡到最後一項一項地去分析,你就能夠找到我們將來改革的目標在哪裡,我們的對策應該是什麼。我們的對策剛才已經講了,要全面減稅。要解決土地財政的問題,怎麼解決?有什麼對策?土地供應的市場化。那我們提出的方案是什麼?我們提出的方案從農民土地確權開始,就是確定農民土地的權益,然後在確定土地權益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不動土地制度,現在集體用地的經營權進入市場,拓寬土地供應渠道,打破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第三步是什麼?土地私有化,把土地還給農民。土地制度改革它的目標是什麼?使得土地增值收益農民和居民獲得更高的比率,有助於消費。

當然,這個土地改革也有助於社會穩定,你看一看全國的群體性事件,有很多群體性事件都是和土地連在一起的,都是在土地權益產生的糾紛,最後矛盾激化成為群體性事件。所以你為了其他的目標,你為了社會公平與正義,你為了扭轉結構性失衡,都要推進土地制度的改革。除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外,還有資本市場的改革,因為在資本市場上,政府的過度管制也使得投資越來越重,消費越來越輕,什麼管制?利率管制,利率是政府管制的。當然在貸款方面現在全放開了,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存款利率沒有放開,政府人為的壓低存款利率,以便向企業、向政府、向國企提供低息貸款。提供低息貸款鼓勵什麼?鼓勵投資,而人為的壓低存款利率受損的是居民,居民的儲蓄收入因此而減少,居民的收入減少了當然對消費不利。不僅在銀行,在信貸市場上,就在股票市場上政府也是壓低融資成本,A股市場上的市盈率是20倍、30倍,創業板上市發行率是50倍,如果發行市盈率20倍,20倍是什麼意思?20倍就是用1塊錢的盈利融資融20塊,那企業的融資成本是5%,所以市盈率的倒數大致來講,不嚴格,市盈率的倒數就是融資成本。

所以我們現在陷入的是改革的悖論,這個悖論是什麼呢?我們依靠政府去推動改革,但是政府沒有改革的激勵,因為所有的改革將傷害政府的利益,這就是改革的悖論。能不能從這個悖論中走出來我本人信心不足,這也是我不願意談三中全會的一個原因。所以對策都是有的,你要開放,金融行業要開放,醫療衛生要開放。現在一說醫患關係的緊張就說醫改失敗了,北大有一位教授說:「這是哪門子的醫改,還沒改就失敗了。」現在的問題是不改革造成的,還沒改革就說失敗了,失敗什麼啊,你根本就沒改革,現在80%、90%的醫療資源全是國有的,民間有資金、有人力就是進不去。問題在於政府過度管制、供應嚴重不足,凡是能投資的地方產能全過剩,全是不過剩的地方都不能投資,就是這個問題。

其他方面今天沒有辦法再一一講了。小結一下,你要開放,改革開放這兩大國策你要繼續下下去,但是今天的改革開放和30年前比起來有很大的困難,不僅是因為小平那樣的領袖人物不再有了,而且改革的阻力大大超過小平時代,這個改革的阻力就是既得利益。如果我們改革不能推進,中國經濟的前景是什麼?前景就是結構性的扭曲長時期存在不能矯正,於是經濟長期在衰退中。我剛才講的改革措施,各位自己思考一下可能性有多大,我剛才講的改革措施全面減稅、土地制度改革、資本市場開放、壟斷性行業和政府管理性行業開放,可能性有多大自己估計一下,30%的概率你比我還樂觀,我們自己估計一下就可以知道這個冬天有多長,這個冬天有多冷,自己就可以知道了。

但這不是說冬天這麼長、這麼冷就不干事了,研判宏觀經濟並不是說大家什麼都不干了,正像我們看天氣預報一樣,今天颳風下雨你就不出門了?不對,不是這邏輯,今天颳風下雨照樣出門,但是要做好準備,做什麼準備?帶把雨傘就完了。冬天很長、冬天很冷,做好準備,準備什麼?棉衣、乾糧。棉衣、乾糧就是你的現金流,好好把你的現金守住,一切以現金為基礎來進行規劃,沒有現金回流的項目你跟我說的天花亂墜我也不碰,除非我能看到這個項目能產生收益,我才投資。把自己的現金流守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很多的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你們改變不了中央的決策,我也改變不了中央的決策,你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自己,你總要生存下去。

改變自己怎麼改?謹慎經營。這個時候不要再想你的資產在今後兩三年翻幾番,別再做這個夢了,這屬於過時的中國夢。面對現實,在這個冬天中,第一要務是生存下去,第一要務是活著,只要你活著,過了這個冬天春天來的時候自然有你一份,到明年我再來溫州的時候,希望看到在座的各位依然活著,謝謝大家!只要活著比什麼都強,那個時候咱們再來探討經濟、再來探討企業,咱們再一塊來打場球。

我就講到這兒,謝謝大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400

拉美最大經濟體——巴西經濟正式陷入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7586

周五,巴西二季度GDP環比年化跌0.6%,一季度下修為環比年化跌0.2%,表明巴西經濟陷入衰退,為經濟危機來首次。巴西投資和制造業下滑嚴重。今日數據意味著現任總統Rousseff連任難度加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巴西

巴西統計局IBGE數據顯示,巴西二季度GDP環比年化下跌0.6%,一季度GDP下修為環比年化下跌0.2%。通常連續兩個季度GDP萎縮被視作衰退,也即巴西經濟已陷入衰退,為2008~2009年經濟危機以來首次,這令現任總統Dilma Rousseff連任難度加大。

二季度巴西投資下降5.3%,降幅創2009年來最大;制造業下滑1.5%,為連續第四個季度下滑。巴西世界杯於6~7月舉行,花費超110億美元,巨額花費已引起本國部分人的強烈不滿。對於世界杯對巴西二季度經濟的影響,路透社和網絡財經雜誌QZ觀點不同:

路透社稱,世界杯期間,因擔心交通阻塞,許多城市宣布放假,一些工廠也在減產,也就是說世界杯對GDP有負面影響。

QZ認為,世界杯提振了巴西經濟活動,對二季度GDP有正面影響,也就是說巴西GDP實際可能更糟。

Rousseff認為,巴西經濟下滑,主要受歐洲南部經濟糟糕影響。據路透社報道,巴西財長Guido Mantega表示,巴西GDP環比下滑,是由於季調原因,實際經濟並未陷入萎縮。Mantega稱,哪怕是組織結構非常好的國家也面臨經濟增長問題;從好的層面看,巴西失業率低且比較穩定。

過去三年多,巴西經濟增長較此前大幅放緩,有分析人士認為,這與現任總統Rousseff經濟政策有關,她的政策對消費者和企業信心有負面影響,金融投資者也遭受了損失。Rousseff的反對者們認為她在處理通脹問題上不得當,沒有讓巴西經濟延續此前的增長動能。經濟學家們認為,Rousseff的政策是以投資為代價的促進國內需求。

2003~2010年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任總統期間,巴西經濟平均年增長4%;路透社預計Rousseff任職期間經濟平均年增長不到2%。與過去輝煌年代相比,巴西主要商品如鐵礦石、糖、玉米的出口也在放緩。

巴西將於10月舉行總統選舉。上周民意調查顯示,在第二輪投票中Rousseff很可能落後於巴西社會主義黨參選人士Marina Silva。Silva接替Eduardo Campos進行總統競選。兩周前Campos墜機身亡,他提倡的政策對企業友好,獲得諸多銀行和工業界支持。

巴西二季度GDP數據公布後,股市小幅上漲,因為投資者預期Rousseff連任總統的概率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502

“微刺激”為何失效?中國可能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94

華爾街見聞網站不止一次提到,從經濟數據上看,中國自4月起出臺的一系列微刺激措施可能僅僅只刺激了經濟短暫複蘇,其有效性正在消逝。

究其原因,企業缺乏借款興趣恐怕是比市場缺乏資金更重要的原因。上周,央行通過SLF工具向五大國有銀行註入了5000億元資金,4月國開行還獲得了央行1萬億元的PSL,銀監會也放松了存款比限制。這都令銀行可借貸的資金規模擴大。

盡管如此,中國的信貸增速依然較為低迷,進口不振,房地產市場下滑,許多公司的支出意願不夠強烈。

英國《金融時報》甚至提到,這引發了中國可能陷入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可怕前景。

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按照最先提出這一概念的野村經濟學家辜朝明此前的解釋,是指當全國性的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後,大量的私人部門(企業和家庭)資產負債表都會隨之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從而大規模地遏制經濟活動,由此而造成的持續衰退。

在這種情況下,債臺高築的企業忙著償還債務,即便利率再低也不願意借款,企業把目標從“陽態”世界的利潤最大化轉變為“陰態”世界的負債最小化。這時候政府的貨幣刺激就會失去有效性。

他認為,部分中國企業如今也呈現出這種行為方式。

當前中國不少企業債務高企,房價下跌、市場低迷令債務壓力與日俱增。據渣打銀行估計,中國的總體債務與GDP之比已從2008年底的147%,提高到今年6月底的251%。

上周五,央行公布的調查顯示,今年三季度,中國貸款總體需求指數為 66.6%,較上季下降 4.9 個百分點,為2011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值,制造業的貸款需求降幅大於非制造業,同時大型和小型企業的貸款需求均有所下降。

如何實體需求不足,那央行刺激所放出來的資金都去哪兒了呢?

《金融時報》引述一位上海的商業銀行的高管表示,貸存比已經放松,流動性有所提高,但仍然很難發放貸款。(刺激)消息傳出後,銀行都爭相購買債券。這些錢並沒有流入實體經濟。

辜朝明認為,在私人部門將債務完全清理幹凈之前,經濟無法恢複自行增長。但要破解這一局面也並非無藥可救。他稱,唯一的出路是長期大規模的政府支出。

盡管中國政府此前就曾增加過鐵路支出以及加快棚戶區改造,但決策層一直在避免大規模的強刺激,此前的四萬億給經濟留下的債務後遺癥至今未消除。

由於中國近期出爐的諸多經濟數據疲軟不堪,很多市場人士期望政府出臺更廣泛的刺激措施。但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周末表示,中國並不會因為任何一個經濟指標而對其經濟政策大修大改。(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55

俄羅斯面臨經濟衰退風險 “黑手”正是跌破100美元的油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34

data

彭博新聞社對分析師的觀點調查結果顯示,國際原油價格跌至兩年多低點,可能令俄羅斯經濟陷入衰退。

接受調查的19位經濟學家中,有58%的人認為,俄羅斯主要出口品種烏拉爾原油(Urals)需要在每桶100美元及上方才能避免經濟衰退。考慮到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至少19%的分析師表示,當前油價已達到足夠低位,可將俄羅斯經濟穩定性置於風險之中。

原油和天然氣是俄羅斯用以賺取外匯的主要工具,支撐著近乎一半的國家預算資金。在很大程度上,俄羅斯和歐盟對彼此開展的制裁與反制裁因為能源問題而始終保持一定的克制,未能對能源產業開展實質性行動。

Berenberg銀行經濟學家Wolf-Fabian Hungerland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即使油價再次反彈至三位數,莫斯科的手也正受到束縛,國家預算已經受到威脅,銀行系統潛在的資金需求可能迅速吃進所有的閑置資源。(俄羅斯)應急資金規模過小,難以改變遊戲規則。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俄羅斯每年將大量原油發往歐洲,且承擔著歐盟1/3的天然氣供應。很多歐盟成員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度極高,比如意大利就基本要完全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

實際上,就在國際油價跌破100美元之後,俄羅斯能源部長Alexander Novak坐不住了,於本月中旬與OPEC秘書長Abdalla El-Badri在維也納舉行會談。Abdalla El-Badri隨即在會後表示,明年OPEC可能削減原油產量。

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上周,俄羅斯油價為每桶94美元左右。截至當地時間本周四下午,ICE 11月交割的布倫特原油價格為每桶96.43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WTI油價為每桶93.02美元。

所有布倫特原油期貨的成交量低於100日均水平的48%。今年以來,油價累計跌幅高達13%。

俄羅斯經濟承壓,在貨幣上有所體現。近期,盧布價格持續走低。今日北京時間16:24,俄羅斯貨幣盧布對美元跌至38.97,刷新歷史最低記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42

高盛:安倍本周將不得不承認日本經濟陷入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33

安倍晉三,安倍經濟學,QE,日本,經濟衰退

本周重大事件集中在美國,但日本也有值得關註的政府經濟評估。繼上月警告安倍經濟學進入“清算時刻”後,高盛經濟學家預計,本周日本內閣的評估結果將預示著,日本經濟陷入衰退。

今年第二季度,日本GDP環比年率下滑7.1%,降幅創2009年第一季度新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極力以寬松政策刺激經濟、推升通脹的安倍經濟學家面臨嚴峻挑戰。

高盛駐東京首席日本經濟學家Naohiko Baba在本周前瞻報告中寫道:

日本內閣在基於景氣動向CI一致指數的趨勢評估經濟狀況。預計8月CI一致指數將環比負增長。

內閣的經濟評估可能將當前的“疲弱”水平下調,調至“預示可能的轉折點”。內閣這樣的評估變化意味著,日本經濟可能已陷入衰退。這類似於政府承認經濟衰退。

在上月初發布的報告中,Naohiko Baba指出,今年年底以前日本會出現決定安倍經濟學成敗的多個關鍵轉折點,如9月的內閣洗牌、日本央行可能擴大超級貨幣寬松規模、明年日本是否再次上調稅率。

日本政府定於今年12月第二次上調消費稅,從目前的8%調升至10%。Baba認為,若未能如期加稅,可能被市場視為安倍經濟學失敗,而且也會被理解為日本政府放棄鞏固財政的努力。

Baba稱,對投資者而言最大的尾部風險是,日本的債務與GDP比例將創全球新高。他在報告中寫道:

“安倍經濟學正迎來清算時刻,要決定明年是否進一步增稅,這也許是最重要的時刻。”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安倍晉三,安倍經濟學,GDP,日本,經濟衰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032

工業產出降幅五年最大 德國也要跌回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075

德國經濟部(GEM)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8月季調後工業產出月率大幅下跌,為五年半最糟糕表現,而官方解讀稱疲軟的部分原因來自假期因素,並預期第三季整體產出疲軟。這和周一公布的8月制造業訂單數據遙相呼應,引發了對於德國經濟衰退的擔憂。

具體數據顯示,德國8月季調後工業產出月率大跌4.0%,創五年半(2009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預期下跌1.5%,前值由增長1.9%修正為增長1.6%。德國8月工作日調整後工業產出年率下跌2.8%,預期下跌0.5%,前值由增長2.5%修正為增長2.7%。

德國數據表現不佳可能會再度引發市場對於如何刺激經濟的討論。默克爾更傾向改善企業投資環境,而社會民主黨則更看好刺激個人投資領域。

盡管夏季假期工廠關門可能影響了數據的真實性,但是在周二數據之後,經濟學家們對於第三季度德國是否會陷入技術衰退還是各有看法。

德國商業銀行的經濟學家Ralph Solveen此前對德國經濟十分樂觀,不過在今天數據公布之後,他認為第三季度GDP前景堪憂大。Solveen表示,“整體經濟的趨勢正在下滑,第三季度最好的狀況就是沒有陷入衰退。”

ING銀行的Carsten Brzeski則認為,雖然德國工業產出和制造業訂單數據異常差勁,但是就業市場依然強勁,並且德國國內消費情況也不是那麽疲軟。因此第三季度是否會出現衰退目前還很難判斷。

意大利聯合信貸首席德國經濟學家Andreas Rees認為日內的數據表現十分差勁,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理由陷入恐慌。“商業信心指數已經暗示德國未來幾月工業活動將持續低迷,但是在我看來沒有陷入衰退的風險。8月數據的結果很大程度是受到汽車行業不景氣的影響,這並不能代表整體經濟基本面正在惡化。”(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76

後雷曼時代 日本陷入三重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00

盡管安倍上臺之後刺激不斷,但日本經濟卻始終難以走出衰退的泥潭。

日本內閣一直密切關註的商業同步指標在過去5個月一直走弱。8月數據跌至108.5之後,日本政府不得不承認經濟已從”轉弱“走到”潛在轉折點“。而日本二季度GDP萎縮7.1%,創五年來最大跌幅。高盛在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提到, 從GDP表現來看,日本已經進入後雷曼時代的第三次經濟衰退。

商業同步指標(CI)涵蓋了多種經濟領先、同步及滯後指標,通常而言對判斷經濟前景有很好的前瞻意義。在CI指數11項指標中,有8個分項在8月呈現負值,整體指標從7月的109.9跌至108.5,並出現連續5個月走弱的跡象。日本內閣一直通過評估CI指數來日本經濟現狀,在近期CI疲軟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對於經濟的描述已經從“轉弱”變成了“正處於潛在的轉折點”。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已經默認了日本經濟處於衰退的現狀。

CI

20141007_japangdp_0

在歐元區陷入三重衰退之後,日本的加入可能讓那些堅持寬松拯救經濟的人感到尷尬。

global CBs_0(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188

德國10月經濟景氣指數創兩年新低 歐洲最大經濟體面臨衰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84

德國投資者信心跌到近兩年來的最低水平,歐洲最大經濟體或將行至衰退邊緣。

德國10月ZEW經濟景氣指數跌至-3.6,遠低於預期及前值。

近期的一系列數據顯示,德國經濟表現不佳。這反過來影響了國內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位於德國曼海姆的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主席Clemens Fuest稱:“地緣政治緊張和歐元區部分國家疲軟的經濟發展是市場持續不確定的根源。” 

德國二季度GDP環比收縮0.2%;8月出口額萎縮5.8%,創2009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8月季調後工業產出月率大幅下跌,為5年半最糟糕表現;8月德國制造業訂單大跌5.7%,跌幅創下2009年以來之最。

華爾街見聞此前提及,市場預期德國經濟增長前景可能急劇惡化,令歐元區面臨三底衰退風險。德國政府將把今明年年度經濟增長率預測均調低至1.25%,此前預測為2014年增長1.8%,2015年增長2.0%。

如果歐元區增長發動機熄火,歐洲央行必須追加更多刺激對抗經濟下滑。

據華爾街見聞實時新聞:

德國10月ZEW經濟景氣指數-3.6,預期0.0,前值6.9。
德國10月ZEW經濟現況指數3.2,預期15.0,前值25.4。

歐元區10月ZEW經濟景氣指數4.1,前值14.2。

不及預期的德國和歐元區ZEW經濟景氣指數公布後,歐元快速下滑。

eu,w_640

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至0.856%,創下歷史新低。

德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34

可樂瓶搞「自戀」 終結連11年衰退

2014-10-20  TCW
 
 

 

換湯不換藥,往往是了無新意的同義詞,但是對一家使用祖傳秘方屹立百餘年的企業而言,或許是振衰起敝的手法,而且效果不賴。可口可樂(Coca-Cola)就是個例子。

日前,《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自從今年夏天,可口可樂把二百五十個美國青少年最常見的名字印在瓶身上,截至九月底,銷量成長率微增○.四%,金額方面則是成長二.五%,主力客層是十九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大增二○%。

○.四%,幾乎是無重量感的數字,但是在一個敵意漸升的商業環境中,意義卻很大:可口可樂的銷量已連續衰退十一年,不僅被更強調健康的茶類飲料追上;而且從挪威到美國,越來越多校園發起運動,打算把可樂趕出大門。

根據《華爾街日報》,可口可樂命名這套行銷招數為「分享可樂」(Share a Coke),圖的是當顧客上門購買可樂時,還能順手為家人或朋友再帶一瓶;此外,為了迎合需要社群功能的年輕族群,它也同步在網上提供專屬瓶身製作平台。據統計,網上專屬可樂瓶的訂單至今銷量超過六百萬份。

台灣推關心瓶、年份瓶

瓶身上印名字這一招是三年前澳洲分公司的創舉,當時推出這項策略打的是「自戀路數」,勾引年輕人為專屬可樂瓶掏腰包。事實證明,不僅臉書(Facebook)流量暴升八七○%,市場銷量更成長七%。去年,英國分公司有樣學樣,銷量也上揚五%。

如今,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都引進這一套行銷術,而且還持續翻新客製花招,例如:台灣推出「關心瓶」、「年份瓶」,菲律賓則有「贈禮瓶」,即可口可樂代顧客找出公車司機、公寓管理員等無名英雄的姓名,然後訂做禮盒,再由感謝者親手相送。

《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指出,聚焦「分享可樂」的行銷策略是可口可樂北美區總裁道格拉斯(Sandy Douglas)「再出發」計畫的核心,因為它被貼上美國肥胖人口逾總數三成的禍首之名。他希望,讓消費者擺脫罪惡感­,甚至將喝可樂視為對自己的犒賞,才能挽救頹勢。

道格拉斯同意,儘管消費者不再像過去一樣,把可口可樂當水喝,但是目前的精品路線似乎還算成功。他說:「我不會和有成見的食品專家辯論。」但他認為,若可口可樂能挽回顧客,那是因為實踐自己的精神:停下來振作一下,再上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0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