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阿哥榮休71歲廖烈武頂上創興銀行新舵手高齡接任 李華華


2009-11-26  AD





 

本港由家族打理嘅銀行買少見少,只剩下李氏家族東亞銀行(023)、馮氏家族永亨銀行(302)、廖氏家族創興銀行(1111)、王氏家族大新銀行(2356)等,大部份家族銀行掌舵人雖年事已高,位位已過花甲之年,奈何物色接班人並非易事。

廖烈文退任榮譽主席

創 興銀行同埋廖創興企業(194)兩間家族企業,噚日就公佈換接班人,主席廖烈文由於年紀及身體原因而退下火線,改由細佬廖烈武接任,佢只係細廖烈文8歲, 現年都七十有一,唔算係後浪接棒。廖烈文同時辭去董事職務,只留番榮譽主席嘅「虛銜」。根據創興08年年報顯示,廖烈文已年屆79歲高齡,早應退休享福, 估唔到接班人一樣高齡,看破紅塵接近四分三世紀,諗落都何其悲凉。

綜觀本港家族銀行,最終下場只有兩個:其一係積極培養下一代做接班人,不過由於培養需時,好似暫時未有完全成功嘅案例;其二係賣盤,伍氏家族就趕及金融海嘯爆發前,成功以高價出售永隆銀行畀招行(3968),成為一時佳話。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36

七十五歲「高齡」入市 勤學快速累積功力 亞洲股神傳授給小股民的三堂課


2011-5-30  TWM




李兆基近年從香港樓王轉作「亞洲股神」,這個一百八十度的人生大轉折,豈是易事!

《今周刊》帶你透視亞洲股神的「打造過程」,天下絕無白吃的午餐,這是股神送給小股民的投資三堂課。

撰文‧劉俞青

市場上號稱投資大師者所在多矣,但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像李兆基這樣。

二○○八年底,全球金融風暴猶在核爆中心之時,李兆基接受香港《壹週刊》的專訪,當時李兆基以個人名義成立的「兆基財經」基金已從最高時的二千億港幣,「唔見一半」(不見一半),「亞洲股神」與所有香港股民一起「坐艇」(套牢)。

第一堂課:接受失敗

坦言會看錯 雷曼風暴慘賠四十億港幣但四叔並未迴避媒體採訪,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已讓人佩服。而且他在採訪之中,還坦然拿出風暴前自己推薦的個股計算,當時他建議買 進五大中國國企股,與放空五檔美股,到金融風暴發生後,中國國企股跌幅四成七,而放空的美股跌幅七成七,如果投資人按此建議操作,他拿起計算機按一按說, 「還倒賺三成多!」即使面對金融風暴,他所推薦的標的仍然獲利,果然頗有股神風範!

但話說回來,四叔也坦言,自己也會看錯虧損,因為他也是雷曼兄弟苦主之一。根據他自己向香港媒體表示,光是雷曼兄弟的債券商品,就讓他虧掉超過四十億元港幣,但這似乎無損他在股民心中的地位,因為「坦然面對失敗」,或許正是學習投資的第一堂課。

四叔個人的投資公司「兆基財經」,成立於○四年底,當時的他已經「高齡」七十有五,而且早已當過香港首富,事業成就斐然;對多數人而言,此時多半已經含飴 弄孫、規畫退休,但他卻決定在此時一腳跨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股市,在此之前,四叔幾乎是全心在地產的經營上,除了持有自家的股票之外,對股市的投資甚 少。

但市場環境不斷在改變,香港的樓盤逐漸開發殆盡,而且地價越墊越高,大幅壓縮開發商的利潤,另一方面,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的態勢已然確定,全球資金不斷 湧進香江,○三年,他觀察到,香港地產每天的總成交額約在二千萬到三千萬元港幣,但香港股市每天成交額卻總不少於二百到三百億元港幣,兩個市場相差一千倍 之多,於是他毅然決定,開始前往海外各主要城市做密集且廣泛的考察,一頭栽進投資領域。

第二堂課:不怕改變

踏入股市 親訪全球城市找機會「做足功課,不害怕改變」正是四叔給股民示範的股市投資第二堂課。

李兆基曾說,「股票市場是最早全球化的,投資領域並不必限於香港,投資界是全球性的大舞台,遊走這個舞台之間的人不問國籍,不計種族,真正的較量只是眼光與識見。」他自己則身體力行,半點不打折。

回憶錄中,以不小的篇幅敘述他與他的投資團隊全球走透透的過程,早已年過七十的他,足跡踏遍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從已開發國家的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瑞士蘇黎世到日本東京,新興國家則如印度孟買與中東杜拜等。

每次出訪,行程表排得密密麻麻,有好幾次一口氣連訪日、美、歐各主要城市,每站停留數天,每天到訪二到三家財經機構;過程中李兆基自己親做筆記,他的筆記 本寫得鉅細靡遺,會後還頻頻發問,問不夠,晚餐再問,再不夠,消夜繼續問,李兆基形容自己是晚入學的學徒,「只有加緊練習才能迎頭趕上」。

書中詳細敘述這位「亞洲股神」努力學習股市投資的過程,小自開會前每一件文具用品的準備、大至投資方向的擬定,他都親力親為,而且追求完美。天底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即使在首富身上也同樣印證,「亞洲股神」也絕非憑空而降,所有的報酬,背後都是辛苦努力的結果。

李兆基教股民「唔好斤斤計較小問題,要睇時勢、大趨勢,睇長期,至少一年半載,幾個月(意即不要計較小問題,要看大趨勢)。」這位投資大師確實看得長遠, 即使在經歷金融風暴之後,他自己也受傷頗重,但仍不改先前的看法,他建議只要資產在一千萬港幣(約合四千萬元新台幣)以上的股民,都應在買入中國國企股的 同時,放空美股。

李兆基解釋,這是大趨勢,如果股民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兩頭賺,但萬一又遇到像金融風暴這種整體經濟環境的重傷,這時一邊多一邊空,「又可以平衡,風險比壓單邊為低」。

近兩年,這位投資大師已不再對外透露他看好的個股,頂多只提出投資心法,一如前文中所摘錄的「投資基本法」,從國家的選擇、貨幣的選擇、到行業、到個股,這位大師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真的切實按照這些方法,逐一投資,證實確實可行。

如果真要談李兆基近年來的投資重心,答案恐怕是「自己」。根據香港證交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從今年三月公布去年業績以來,四叔就不斷增持買進自家恆基地產 (○○一二;hk)的股票,截至目前,李兆基個人持有恆基地產已經達六二.一四%,若和一般台灣的大老闆對自家股票的熱情度相比,四叔顯然非常捧場。

事實上,李兆基名下的公司經營狀況都不錯,例如恆基地產每年穩定獲利一百多億港幣,去年賺了一三六億港幣,前年則賺一二六億港幣,每年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都將近一○%,四叔掐指一算,與其做盡功課投資別人,還不如投資自己。因此如果股民跟著四叔一起買進恆基地產,看起來是不錯的選擇。

第三堂課:警覺風險

「兆基財經」不上市 不讓投資人冒險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李兆基的投資做得多麼成功,外界給予多高的評價,但這位老先覺從來沒有被讚美沖昏頭,因此,他的「兆基財經」始終沒有 上市的打算,無論多少國際級承銷商透過各種管道遊說四叔,讓小股民也可以跟著股神一起賺錢,但李兆基就是不為所動。

他是這樣回答外界疑慮,他說:「我沒有考慮上市,因為投資始終是很有風險的。我用自己的錢去投資,去冒一定的風險沒有問題,但如果是上市公司,就會多掣 肘,甚至影響到恆基,所以我的投資也不會用恆基的資金。」近年來,他常向身邊的朋友提醒,「投資股票一定有風險,不可以亂來,每支股票都要做足功課,才能 有效降低風險,但即使如此,仍是很難預測金融風暴的到來,這就是我始終不願上市的原因。」這是股神教小股民的第三堂「風險課」。

幾年前,當時李兆基還願意開口談股市的時候,他曾經送給好友對於股市投資的八字箴言──「先疾後徐,穩守突擊」。他一輩子最好的親信,也是恆基集團副主席 林高演則進一步解釋:「『先疾』,就是要先做足功課,先人一步。因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後徐』,則是由於早已做了工夫,因此最後做決定時就可以從容 以對,冷靜拍板,然後往往在人家未起步前就已重錘出擊,則是『突擊』。」回首這位亞洲股神一路走來的投資路,這八字箴言,如醍醐灌頂,當真無價!

香港四大名家看投資趨勢

李兆基(恆基集團主席、亞洲股神)中國仍是新興國家中最好,雖然已經起漲一、兩倍,但仍有空間,未起盡(還未漲完)。

曹仁超(《信報》首席顧問)未來展望:好日子過完了,如今局面已變成選股不選市,不僅產業有強弱之分,產業也有強勢股與弱勢股。投資必須更謹慎,若美國無推出QE3,代表復甦到完結篇,弱勢美元造成的資金氾濫可能退潮。

操作策略:農業、資源股逢高已經回檔,超跌的工業股反而有機會。

陳永陸(財經節目主持人、股市專欄作家)未來展望:油價在百元之上搖搖欲墜,金價也跌破1500美元,資金轉向避險性質較高的美元、美債。各國股市有築底盤整的味道,等待美元指數轉向才有行情可期。

操作策略:食品股受惠原料下跌將有短炒空間,航空股也受惠油料下跌,但經濟情勢若轉壞,必須避開航運股。

石鏡泉(香港《經濟日報》副社長、專欄作家)未來展望:中國股市的漲跌向來跟隨政策節奏,若通膨走勢已回跌,中國會立刻放緩調控。由四月數據可看出中國經濟正在放緩,這當然有利於通膨降溫,股市可望有所表現。

操作策略:大型國企股跌幅已差不多,但新上市的國企股會有較大的補跌,要小心。目前不要急於撈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6

投資札記【476】歐文·卡恩:搏擊股市八十年百歲高齡不退休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95.html
如果你有機會向一位擁有84年投資經驗的人學習,那可一定不要錯過。

   
在歐文卡恩(Irving Kahn)慶祝自己107歲生日的前一天,我有幸與他交談。卡恩是紐約卡恩兄弟集團(Kahn Brothers Group)的董事長,曾為價值投資之父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擔任過助教。

   
卡恩的聽力和視覺已經衰退,但他的好奇心、判斷力以及對市場變革史的領悟絲毫未減。

   
卡恩身上集中體現了格雷厄姆1949年經典著作《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闡述的投資美德。卡恩與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樣,是直接受教於格雷厄姆的碩果僅存的幾位投資大師之一。

華爾街投資大師歐文卡恩於1928年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

卡恩的投資組合一半是現金,而這僅僅是因為他終於到達了他自己所說的可以完全聽命於自己保守性格的年齡。他告訴我,能夠避免進入自己不瞭解領域的個人投資者依然有很大機會可以擊敗專業投資者,尤其是專注於投資小市值股票的話。

我還沒來得及開口提問,卡恩就先向我拋出了一個個問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新主編是誰?每天的發行量有多大?誰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卡恩擁有一種投資者應該注重開發的特質,即探尋結構不確定性」(structured uncertainty)機緣巧合」(serendipity)的能力。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將這種特質視為智力領域探索與發現的關鍵要素。

1928
年,卡恩在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的交易大廳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為一家名叫Hammerschlag, Borg &Co.的小公司當跑單者(runner)。在交易大廳只幹了一週,卡恩就覺得自己身邊都是一群瘋子,於是央求調往研究部門。

卡恩還在晚上和週末在當時一家大型券商H. Hentz & Co兼職。工作之餘,他經常在Hentz公司位於曼哈頓的辦公大樓裡閒逛,每次瞭解一層樓的情況,敲開那些依然燈火通明的辦公室大門。

   有一次,有個簿記員開門接待了卡恩。他那裡正好有公司主要的損益分類賬目,卡恩問能否看一下。其中有一組賬目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一連串幾乎從來沒有虧損過的投資交易,都在本傑明格雷厄姆共同賬戶的名下。

驚訝於如此謹慎而收益豐厚的交易記錄,卡恩開始探訪格雷厄姆這個人,發現他就在這棟大樓裡工作。

後來卡恩成為格雷厄姆的助手,為其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名聞遐邇的授課提供協助。卡恩說,他從格雷厄姆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其抵禦賺取快錢誘惑的能力。在大多數時候,格雷厄姆對這種快進快出的賺錢方式都不為所動。除非他認為這筆投資的賺錢幾率要大大高於虧損幾率,否則他不會下手。

經驗告訴我們,用100減去自己的年齡,就可以得出投資組合中最佳的股票佔比。以這種邏輯來看,卡恩應該把所有資產放在債券和現金上(甚至應該在股票倉位上呈現負數,或是空頭)。

然而,卡恩依然把一半的個人資產放在股票上。他從不借錢投資。他對我說:如果你手頭有很多現金,即使在某筆投資上犯了錯誤,也不用太擔心。

卡恩喜歡農業股──正如他所說的,太陽會為你辦妥一切。此外,他認為基礎工業急需增加資本投入。他最喜歡的股票包括:中國高科技元器件製造商南太電子公司(Nam Tai Electronics),以及種子和除草劑巨頭孟山都公司(Monsanto)

卡恩說,從某種角度來說,投資就是回歸本源。

20
世紀20年代及30年代初,當時的企業財務披露制度還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擁有證券的那些傢伙知道的企業內情比你多得多。現在,雖然短線交易已日益成為主流,但卡恩相信,對耐心的投資者來說,如今的市場環境要好得多。

嚴於律己是卡恩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107歲高齡的他依然每個星期上五天班,偶爾週五給自己放一天假。他每天要閱讀很多東西,包括至少兩份報紙、許多雜誌和書籍,尤其是科學類的。卡恩告訴我,他有一個長期不變的目標,即對一隻股票的瞭解,要比賣給你股票的那個人多得多

是什麼讓他如此長壽?卡恩說:沒有秘訣,這是老天爺給的。

他對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看法是: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一種本可以避免的毛病,這個毛病就是不夠理智,缺乏控制自己衝動的能力。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一點同樣適用。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23b1ee01019xz2.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491

創業前輩如是說:Box公司65歲高齡Android工程師給創業者的忠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5652.html

很少有人能夠經歷過計算機的興起和手機移動應用的發展,幸運的是,Maynard都經歷了,如今已經65歲的他對於他從事多年的領域有著自己的見解:「看多了大風大浪,我發現許多創業企業衰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並沒有堅持自我,」Maynard說,「我認為我們大多人已經失去了軟件工程師設計的精神。」

David Maynard是一個65歲的安卓工程師,在Box工作。他現在每天依舊要編代碼,「這真的並不容易」, 他說,「有時候當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了需要提升自我的時候,我不得不離開公司。」

當軟件產業的發展趨於年輕化時,這讓白髮蒼蒼的Maynard和公司年僅28歲的CEO Aaron Levie呈現了鮮明有趣的對比。Maynard有著非常輝煌的經歷,自己編寫了28種程序語言,並且曾經在硅谷最具傳奇色彩的公司工作過,比如Lockheed(洛克希德馬丁),Xerox-PARC(施樂),SRI國際研究院,Electronic Arts(美國藝電),谷歌和現在的Box。在最近的一次內部講話中,他和大家分享了四十年來的職業生涯,其中一張幻燈片名為「怪人的完美生活」,呈現出怪人的生活滿意度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因為摩爾定律,事實上怪人們都喜歡研究那些個小玩意,我相信這是真的,」Maynard說。

事實上,鮮有人能洞察計算機行業尤其是移動計算行業的迅猛發展。「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了,」他說,「當我為美國藝電的遊戲編程時,為了完成Atari800的程序我花了整整45分鐘,然後把它又編譯成一個380千字節的軟盤。今天,我口袋裡有一個小玩意,便足以讓我接觸到全世界,」他說。「這真的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儘管如此,但我依然認為我們已經喪失了當代軟件工程師的想法。當機器變小了,我做的遊戲基本上只能做一個人的球隊,我自己做了所有的程序,然後有另外一個工程師朋友幫我做一些背景音樂。我有一個和EA合作的朋友,他已經是一個120人團隊的工程師了。」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當Maynard利用業餘時間編寫了個遊戲,不久,他便成為了美國藝電創始團隊的一員。施樂公司是第一家能夠提供個人電腦的公司,如同每一個程序員一樣,Maynard當時擁有一個價值20000美元的叫作Alto的硬件,那時候工程師用電腦大部分都是編寫遊戲。「迷宮戰爭是第一款真正的3D射擊遊戲,」他說。「當這款遊戲發佈後,狠人都開始玩遊戲了,管理顯得非常蒼白無力。所有的程序員們都玩,有些人開始使用外掛去作弊,設計遊戲的人對他們這種行為很煩感,於是進行了核心代碼加密。」

1983年,他開始為Atari 800和Commodore 64設計自己的遊戲Worms 。「我花了半年左右寫的,然後又用六個月的時間來說服施樂,」他說,「我去尋找發行商,發現了美國藝電(Electronic Arts)。我的一個施樂的朋友,Steve Hayes,和我是施樂最早聘請的兩名工程師。「實際上,你可以發現Maynard在一則介紹EA的工程師團隊的廣告裡就像是個搖滾明星。「藝電對待程序員就像對待藝術家一樣,」他說。「他們是最早做這些的人。

Maynard同時也是個創業失敗的老兵,在他的案件,遊戲機的3DO,公司於1993年推出的一個失敗的啟動。當時的想法是設計一個高端遊戲機器,並且向其銷售讓U內建,它更像Xbox和後來索尼出的Playstation,」這是一個有遠見的想法,但是商業模式並不適用,」Maynard說。「我們設計了硬件和開發系統,並且授權給各個廠商——但是廠商把它定價為699美元,這個對於遊戲機而言價格過高。」Maynard說現在的一些創業企業應該要比他們更有耐心,」 Englebert的技術預測法說所有的技術預測在短期內都會高估技術,長期內會低估技術,」他解釋道,「我看過科技發展的起起落落,許多創業企業失敗是因為他們並沒有保持太長時間,他們認為技術已經呈現出價值,其實並沒有準備好。」

在他事業的早期,Maynard是斯坦福研究院(SRI)的系統程序員,在那裡他們研究NLS.Douglas Englebart系統的實施。在十九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晚期,湧現出許多新興科技。SRI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網絡,ARPANT,發送了第一個真正的互聯網傳輸,創造了分組交換無線電(無線網絡的前身),創建了軟件交錯能力指標。

Maynard在SRI的老闆是Doug Engelbart,因在1968年負責展示「Mother of all demos」而聞名,並適時推出了電腦鼠標,視頻會議,超文本,文字處理,圖形用戶界面。「他是我一生共事過兩個夢想家的其中之一,」Maynard,說,「另一個是Lockheed共事的Kelly Johnson,他的想法總是要比我們想的至少超前三十年。他可以想像到未來的樣子並且鼓勵人們去實現,他是第一個相信使用電腦能夠增加智力的人。」

Maynard現在還保持當初對軟件的熱情。儘管平時工作中並不會用到HTML5語言,但是他還是保持勤奮好學的態度在家研究。他對軟件行業的發展並不傷感。「其實我真的很幸運,從1969年開始就享受這一切變革的浪潮,」他說。「在伯克利第一年我拿到了計算機科學學位,但是如果我今天做選擇,我想我會選擇生物信息科學和納米技術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91

因應高齡化社會 壽險可轉健康、長看險 把遺產變財產 你該活化保單嗎?

2015-01-05  TWM

 

愈來愈多壽險業者開始提供保單活化服務,你用得到嗎?專家表示,保單活化就是「把遺產變成財產」,至於如何評估,你得先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撰文‧張譯天

「不能算業績、不能抽佣金,誰會想推這個政策啊?」一位保險業務這麼說;他所指的,是金管會在二○一四年八月推動的「保單活化」政策。

所謂保單活化,也稱為「保單轉換」,是指傳統壽險保單可轉換為健康險、長期看護險、年金險等。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在七月底公開表示,將以政策引導民眾進行保單活化,預估可轉換的保單將有三百萬張左右;但據金管會在十一月十八日公布的成效來看,三個月的努力,完成轉換的僅有七十三張。

在保險業務員的眼裡,雖然不能算業績、推動的意願不高,「但不能否認,金管會是立意良善的。」簡單地說,保單活化對於保戶的最大影響,就是「原本死後才能拿到的錢,變成在世時就能享受的錢」;在高齡化、少子化的大環境下,此一政策的確是為民眾的銀髮生活品質著想。

你希望照顧誰?

父母年長 部分保單可轉換好消息是,雖然政策推動的初期成果不算及格,但進入一四年十二月後,先是富邦人壽宣布可將終身壽險轉成「類」長期看護險,十六日,南山人壽也宣布「康樂限期繳費終身壽險」開放轉換為遞延年金或長看險;新光人壽則表態將在一五年初跟進。

換句話說,這個「業務員不推,但可能對你有幫助」的服務,已經有愈來愈多保險公司開始加入。應該如何善加運用,成了值得每一位保戶認真思考的課題。

國泰人壽經理涂薏如提醒,轉換後,新保單與舊保單的性質迥異,可能會因為生存時間長短,或理賠給付等不同,而發生轉換後「財產」低於轉換前「遺產」的情況,這是首先必須注意的。但保險的本質,在於「確保希望照顧的對象能獲得保障」,從這個角度出發,其實應該把「划算與否」的問題先暫擱置,先從「希望照顧對象」來評估,自己所繳的保費是否能夠換來最大效益。

「你希望照顧誰?」這就是評估保單轉換的第一個問題。

「回想一下,當時買壽險的目的是什麼?自己如果身故了,誰最需要照顧?要照顧多久?時間拉回到現在,答案還是一樣嗎?」宏觀財務管理顧問李鳳蘭表示,保單轉換並不是人人都需要,而是完全取決於自身需求的改變。

她舉例,一位單身族預計要扶養她六十歲的媽媽到八十五歲,每個月支出要兩萬元,當下的需求保額會等於一年二十四萬元乘上二十五年,大約需要六百萬元保額;但過了十五年後,一方面可能自己的存款有所增加,且媽媽的餘命減少,需要的保額可能只剩三百萬元,那麼,就可考慮透過保單活化,把「原本要照顧媽媽的保單,進行一部分的轉換。」國泰人壽也表示,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擔心自己發生意外身故,會買壽險給家庭一個保障,而現在子女已經長大,有自己的事業與收入,已經不需要擔心子女,「與其留下『遺產』照顧子女,不如先拿到自己『財產』照顧自己。」自己需要什麼照顧?

檢視家族病史 轉換醫療險如果確定「想照顧的對象」改變了,從家人變成了自己,那麼,保單活化前要問自己的第二個問題,是「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照顧?」涂薏如舉例,不妨想想自己的家族病史,如果年長時發生疾病的風險較高,而本身的醫療險不足,將壽險保單轉換為醫療險就是可考慮的作法。值得一提的是,中高齡買醫療險相較於年輕時貴出許多,因此金管會也規定,轉換後的新保單,要依據「舊保單當時投保的年齡」計算保費,對保戶來說是一大福音。

至於長期看護險,李鳳蘭並不建議轉換,「主要是理賠門檻太高了!」而如富邦人壽可轉換的「類長看險」,則是近兩年新推出的保單類型,與長看險以「保戶狀態」為理賠標準相較,類長看險則是以「疾病」為理賠與否的判斷,門檻相對低一些,但仍須留意保單中所規範的「疾病種類與定義」,並對照自己的家族病史,才能避免「轉錯保單」。

若考慮將壽險轉成年金險,李鳳蘭建議,這時恐怕就要開始計算「划算與否」的問題,「轉成年金險或解約,哪個划算?這是必須想清楚的問題。」她表示,要讓壽險保額從「遺產」變「財產」,除了保單活化,另外一個方法是「部分解約」,「把保單一年一年解約固定的金額,而還未解約的仍然保有一定的壽險額度,有時候未必比保單轉換差。」轉換是否划算?

部分解約仍可享有壽險保障她舉例,一位六十五歲的女性,四十五歲購買一張保額三百萬元的壽險,最近想將部分保額二三○萬元提領出來,她可以選擇把壽險「活化」成年金險,每年領五萬元,保證領三十年;另外也可以採取「每年固定解約五萬元」的作法,可在未來二十八年同樣年領五萬元,「兩相比較,年領五萬元的效果差不了多少,但部分解約的作法,讓保戶在短期內仍能保有相當額度的壽險保障。」所謂保單活化,就是讓你的保險從「對抗自己身故後家庭沒人照顧」,變成「對抗自己之前沒想過的長壽風險」。如果你已經開始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那麼,從以上提出的三個問題開始,仔細思考讓保單「活起來」的必要性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642

高齡農民工現狀調查:有人為獲打工資格染黑頭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5-02/913002.html

解說:

50歲、60歲、70歲,他們為什麽還要外出打工?

55歲農民工 王思浩:

現在在農村里面就八十來塊錢吧。都在幹活,還在幹活呢,農村里七八十歲還有幹的。

解說:

10年、20年、30年,打工多年,為何仍未得到安定生活?

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人口研究經濟學博士 任遠:

農民工群體的養老保障、社會保障問題就是非常嚴峻。

解說:

統計顯示:全國50歲以上的農民工已經超過4600萬!

《新聞1+1》今日關註:老去的“農民工”!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今天是勞動節,那麽勞動節我們就來關註勞動者,首先我們先聽一群勞動者他們都說了什麽。

農民工 黃德祥:

當初來的時候還沒有感覺,現在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點感覺了。

農民工 王思浩:

現在在農村里面就八十來塊錢吧。都在幹活呢,還在幹活呢,農村里七八十歲還有幹的。

主持人:

接受采訪的兩位農民工,現在在上海的一家建築工地在做工。他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50歲,說到這個年齡的問題,就在4月29日,就是前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這樣一組數字,就是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在報告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幾個數字,在2.73億農民工里面,50歲以上的占到了17%,那麽具體到數字超過4600萬,這是50歲以上的。如果把41-50歲這個年齡段也算上的話,那這個年齡段的比例是26%。乘起來的話就是7千萬,40歲以上所有人都加在里面的話,那也就是近1.2億人。這是一個多麽龐大的群體。那麽他們這麽大的歲數,還在工地或者說幹著非常艱苦的工作為了什麽?另外,他們在這樣的一個年紀去工作的話,他們的權益需要怎麽樣去保障,今天,我們就來關註這樣的一個中老年農民工群體。

解說:

在酷暑,在寒冬,在城市的街頭,在建築工地,在一些仍然存在著重體力勞動的工廠,他們正在老去,已經老去。50歲、60歲,有的甚至超過70歲,他們,被媒體稱作“高齡農民工”。

這對父子,來自江蘇,打工地在上海。兒子王榮做電工,父親王思浩已經五十多歲,因為沒有手藝,還在做搬磚、運水泥的重體力活。

農民工 王榮:

我感覺做建築這行,也真是挺累的。(父親)頭發白了,眼角的斑紋也有了。

解說:

年齡越來越大,身體已經開始印刻衰老的痕跡,但是,在他們的工地上,像王思浩這樣,超過50歲的農民工,竟然占到了一半。這些高齡農民工們,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農民工 黃德祥:

當初來的時候還沒有感覺,現在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點感覺了。

解說:

那麽,在中國,年齡超過50歲的外出打工者,究竟有多少?前天,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7395萬人,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17.1%,超過了4600萬。有媒體報道,有些高齡農民工,為了更容易的找到工作,有的持假身份證留在工地;有的,不斷地走進理發室將自己的白發染黑;有的,甚至“靠吃肉補充體力獲打工資格,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

農民工 王思浩:

包吃了,還可以吧,我們就是老板規定的19塊錢一天,都是有專門的食堂。做好了送過來。

解說:

在大城市從事體力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和在老家種地相比,收入上畢竟還有很大差別,甚至可能會翻番,這應該是許多高齡農民工,為何還要拼體力外出打工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思浩:

現在在農村里面就八十來塊錢吧。都在幹活,還在幹活,農村里七八十歲還有幹的。

解說: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我國50歲以上的農民工群體,正在持續擴大:2009年,50歲以上農民工占12.2%,有2803萬人;2012年,50歲以上農民工占15.1%,達3969萬人;2013年,全國50歲以上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5.2%,數量超過4000萬人。2014年,比例增加到了17.1%,超過了4600萬。

主持人:

剛才我們一直在提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這個制度是從2008年開始調查,然後公布的。到現在7年的時間。我們不妨比較一下這7年都發生了什麽變化。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看一下,16-20歲的農民工所占的比例是6.5%。而7年之後,2014年降到了3.5%,那麽21-30歲這個年齡35%降到了30%,31-40歲這個年齡,23%到22%。應該說這就叫做青壯年農民工,31-40歲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在穩中有降,下降的最快的是16-20歲。

那麽我們再看這是處在一個下降的狀態,那麽在這個比例中有一個上升比較快的一個群體。41-50歲的農民工2010年的時候顯示比例是21%。到了2014年,比例上升到了26%。那麽再看這個一個群體增幅也是很快的,50歲以上當時2010年占比12%,到了2014年占比17%。那麽我們再形象的看一下,也就是說這些年它們的增幅,應該說是在穩步增加,而這樣的一個前提發生背景是什麽呢?2010年-2014年農民工的數量雖然說是在增長,但青壯年農民工的數量是在降低的。在掌握了這些數字之後,我們接下去請教一位專家,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張翼研究員。張先生,剛才我們註意到了一個極端,16-20歲這些年的降幅非常大,6.5%到3.5%。50歲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極端,增幅非常大,12%到了17%。為什麽會出現這兩種極端的變化?

張翼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越是年齡小的群體,它的人口共計總數也在降低。越是年齡大的群體,他的出生年齡段里面人口數量占的比重相對比較多一些。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教育結構有了擴張,年齡小的群體進入學校學習的人數增加了,所以導致16-20歲之間的這個群體的農民工每年都處於下降的狀態。但是城市里的需求它是增長比較快,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老年或者中老年農民工的數量就增加的比較快。

主持人:

張先生我理解您這個原因是主客觀的原因都有,那麽客觀需求是因為整個中國人口都進入到了一個老齡化階段,所以不得不去使用這些中老年農民工。但是我們站在主觀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有選擇,那麽誰願意到了老還去工作,而不是選擇在家里面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您怎麽看待這個主觀的原因,他是不是沒有選擇才必須出去?

張翼:

應該說是這樣一個基本的結構狀態。在農村里面他們的收入相對比較低,但是這一部分農民工他正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這樣一個年齡段。對於孩子他們要撫養,要供給他們上學。對於老年人,他們要對自己的父母親盡孝道,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他必須到城里面來打工。

主持人:

也就是說雖然從客觀來說這是一個進程,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進程。但是從主觀來說,多少還是有一些無奈的因素在里面?

張翼:

是這樣的。

主持人:

好。那麽我們剛才關註的是這樣一個曲線的變化,中老年農民工應該說他們辛苦勞作幾十年之後,本來應該進入到人生的秋季,就是收獲的季節。但是他們卻在這樣的一個年紀,卻不得不再次打工,是什麽造成了他們這種沒有選擇的狀況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這是三年前,新華社記者劉傑在陜西農村拍攝的一組照片,這些空椅子代表著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這是三年前的陳榮英,當時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如今,三年過去了,陳榮英,還是一個人留守在老家,丈夫冷慶洋,今年已經52歲,在哈爾濱的一個工地上做工。

陜西省石轉鎮雙聯村村民 冷慶洋:

白天幹一天,幹12小時,晚上又加班,加到早晨的7點。慢慢撐吧。吃住不行,吃不飽。拿點錢到外面買零食吃。

記者:

每個月三四千的工資都怎麽花呢?

冷慶洋:

花一千多,剩下的自己存著。

解說:

冷慶洋說,他還得繼續幹下去,愛人陳榮英,也已經習慣了一年見一次的日子。和陳榮英一樣,留守在家的還有揚大會,她的丈夫從30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如今,小陳已經變成了老陳,她的丈夫陳代前,今年已經58歲,還在西安打工。

記者:

快60歲了,為什麽他一定要出去打工?

陜西省石轉鎮雙聯村村民 揚大會:

三個娃娃還沒有成家,大的30了,想著家里還是負擔大,我們只有一棟房子也不夠,他只有出去打工,娃娃他們要討老婆。

記者:

在家種地,或者在家附近不能找到工作嗎?

揚大會:

現在地被人家征了,征了一年也沒有多少錢,我們這里山上有野豬,遠一點的種了有種無收,他的計劃,他就幹不動,幹到快75。

解說:

陜西省的雙聯村,山多地少,經濟落後,有一半多的村民,常年在北京、廣州等地打工,其中,有不少是50歲以上的老人。

陜西省石轉鎮宣傳幹部 湯昊:

雙聯村總人口(打工)估計要占到(總人口)60%、70%吧。里邊應該有個20%、30%在50歲以上。很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主要是像建築或者隧道這一塊,比如說勞動保障這塊,各類保險這可能有的不是那麽十分齊全。政府這一塊要想辦法發展產業。

解說:

勞動強度大,健康風險高,維權意識差,福利保障相對較弱,這些,都是困擾高齡農民工的問題。

2013年7月,高溫酷暑中,鄭州72歲的環衛工靳春波,在清掃馬路時中暑去世。記者之後采訪發現,當地絕大部分環衛工,都是50歲到60歲之間的臨時工,連一紙勞動合同都沒有。去年11月,蘭州一些高齡的環衛工人,竟然被要求簽訂這樣一份承諾書,承諾工作期間產生的一切人身損害,都由本人承擔,此事被報道之後,迅即引發輿論關註,這樣一個有些殘酷的要求,也被相關部門馬上叫停。

但是,即使面對種種風險,即使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高齡農民工,還是要選擇繼續外出打工。

冷慶洋:

再幹個五六年吧。想家也沒辦法。

揚大會:

(我們)團聚的日子很少,有時候就是到逢年過節回來,有兩個年頭春節就不在家,(他)都在外面。(我)還是太寂寞了。

主持人:

這就是中老年農民工現實中所面臨的這樣一種困境。從2011年開始,我們國家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按照里面的一個細則你註意看,就是年滿60歲,累計繳費,這個費就是養老保險費,這個保費,滿15年,以後就可以按月領取,60歲以後享受相應的待遇。政策是個好政策。但是根據前段時間的調查,在武漢還有南寧市,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行為的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參保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是0。接下去我們就請教一下張翼先生,您怎麽看待這個數字,為什麽有了這樣一個政策是去保障養老金落實的,為什麽不去上這個養老保險,為什麽?

張翼:

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企業不願意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他想盡可能的降低人工成本的開支,畢竟這一塊占到整個企業人工成本的20%左右。

第二個,農民工自己也不願意交養老保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想把這8%的錢轉變為現金拿回家去接濟家用,或者是接濟當前在城市上自己的生活用度。

第三個原因,有一些零工不知道怎麽樣去參加養老保險。在這個因素的影響之下,再加上經濟的波動,以及農民工在就業過程當中可能存在的,今天在這個企業打工,明天在那個企業打工,可能這一段時間在這個城市打工,另外一段時間又轉移到別的城市打工,導致出現的這個斷裂使得到現在為止真正能夠拿到養老保險的人數是微乎其微的。

主持人:

張先生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政策就是為了讓你用今天的錢去保障你的未來,為什麽你只看到眼下,不看到長遠呢?這個問題怎麽看?

張翼:

因為當前眼下的壓力大於對未來的籌劃,雖然說農民工的工資在過去的五、六年當中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增長,但是隨著通貨膨脹的增加,以及在城市生活過程當中的生活開支的增加,導致農民工拿回家去現金的收入,就是錢越來越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讀書,讓自己的老人安度晚年,就不得不犧牲當前對未來保險的開支。

主持人:

剛才咱們說的是被這個政策,就是沒有享受到政策的這群人,那麽他可能說是享受不到這個政策對他們來說門檻有點高。另外一群人就是享受到這個政策的人,多繳就能夠多得,那為什麽有些農民工他們並沒有采取多繳這種方式,而是能少繳就少繳,這是什麽原因?

張翼:

剛才談到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影響就是,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險的繳費率相對還是比較高的,那麽整個保險繳下來,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加起來達到43%左右。如果是企業把所有這些保險交齊的話,那麽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對於農民工來說,他拿到這個錢現金的當前的欲求就大於對未來保險的欲求,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他寧肯是少繳就少繳。在前面一段時間,尤其是在退保的大潮的過程中,我們說絕大多數沿海地區的農民工在年底都把養老保險退掉,然後拿回現金拿到家里去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現在真正能夠享受到養老保險的人數我們就特別理解到是非常少的。

主持人:

張先生稍候我們還會有更多的問題給您。所以說到這兒,並不是說農民工他們的目光短淺,或者說他們的見識短,等等。恰恰不是,他們恰恰是做了深思熟慮的思考,他們恰恰是做了最理性的選擇,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眾多要解決的問題面前,他們只能犧牲自己,不考慮自己的保險。好。我們繼續關註這個問題。

解說:

過去幾個月,深圳市社保部門,被接二連三地告上法庭。原告,就包括照片中的這幾位。他們在達到退休年齡,卻發現無法領到養老金後,一紙訴狀,把深圳市人社局告上了法庭。

退休女工 肖葉青:

我這些都是行政訴訟,這些都是法庭的判決書,已經輸掉了。

記者:

(訴訟)輸掉了?

肖葉青:

是。

解說:

這位是當事人之一肖葉青,在她身上,有著第一代農民工群體的深深烙印。生於上世紀50年代,90年代跟隨打工大潮南下深圳。直到2006年,肖葉青所在的服裝廠,才給工人統一辦理了社保。

肖葉青:

這里才交了七年零八個月。

解說:

在深圳工作20年後,雖然工作的穩定性讓他們看起來與城鎮職工無異,但在退休的節骨眼上,他們卻因為沒有繳滿足夠年限的養老保險,而面臨養老難題。

肖葉青:

雖然我們是外來工在這里打工,也生活了二十多,辛辛苦苦的已經付出了,他們都可以在這里養老,我們幹嗎不可以在這里退休呢?

解說: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深圳非戶籍人口已達到726.21萬人,那一年,《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深圳的絕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才開始被覆蓋到國家的社會保障網下。但是,這也意味著,在近年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民工里,將有一大批人因不滿15年繳費年限,而無法領取養老金。

張展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研究員:

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可能因為過去的制度框架他還沒有資格來參加,或者就算參加了也是剛剛參加。年限比較少。

解說:

在深圳拿不到養老金,這些老工人們,或者是無計可施,或者是認了命,回到農村。像肖葉青這樣,只能把她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的錢轉回原籍,參加家鄉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肖葉青:

像我們在外面買的是職工保險是不是,轉回農村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對於我來說拿的那個錢還沒有買的那個錢多,至少我們很不劃算的,

解說:

此外,由於農民工有較強的流動性,而我國直到2009年才出臺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職工養老保險可跨省轉移。但是直到現在,仍有地方未能執行這一辦法,這也讓不少農民工,不得不中斷社保、甚至棄保。

張展新:

那麽高齡農民工回到家鄉,不能因為他們在城里的打工經歷,而面臨參保困難。各個地方有很多變通的辦法,中央政府應該敦促地方政府,通過補繳,就是要參照當地老年職工的參保這種靈活變通的辦法,讓一部分在城里打工已經多年的,但是離15年繳費期還有一定差距的,通過補交來獲得城市養老。

主持人:

對於那些已經老去,或者說正在步入老年的這些中老年農民工來說,他們遇到的養老困境有一部分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困境並不是說現實情況就沒法解決,就必須得去忽視他們。怎麽辦?接下去我們繼續連線張翼先生。張先生您看對於那些剛才我們在短片中也看到了,在現實中也大量存在有這麽多年紀大了還在工地上做著非常艱苦,非常危險的這些活計的老頭,甚至老太太,他們怎麽辦,就沒有辦法了嗎對他們來說?

張翼:

我想現在可以通過這樣幾個改革的辦法。

第一個辦法,必須改革現行的繳費率比較高的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使得企業的社會統籌這一塊從20%降到12%,或者在別的降低幅度我們可以來研究。那麽使農民工自己繳的這一塊降到8%,使得老年的農民工或者中年農民工有這個信心來繳養老保險。

第二個辦法,就是把這個城鎮里面交的養老保險,能夠與農村的居民養老保險進行對接,使得農民工能夠非常順利的把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轉回到家鄉的居民養老保險里面去,增加他對未來的收入。

第三個方面,我想還是要加大勞動執法檢查的力度。

主持人:

非常感謝張先生。應該說老一輩農民工他們一輩子都在付出,我們整個社會虧欠他們的不少,甚至太多。當他們勞作了一輩子,我們真的不能再虧欠他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20

效法瑞典 避免債留子孫 高齡社會、少子化 加深年金危機

2015-12-28  TWM

台灣現行的勞保年金制度,是由這一代來扶養上一代,再由下一代扶養這一代,難免不公。 實施自動平衡機制,才是改善這個問題的良方。

台灣的社會保險如果想要正常運轉,就得學習聞名國際的瑞典NDC年金制度〈Notional Defined Contribution〉。一九六○年代,瑞典的第一層社會保險制度採用確定給付制,類似台灣的勞保年金。到了一九九○年代,瑞典面臨經濟衰退的困境,失業率節節高升,導致有能力繳保費的人變少,加上人口老化讓領退休金的人變多,年金制度眼看就要瓦解。

為了讓年金制度可以運作下去,瑞典政府結合五大政黨研究對策,終於制訂出目前讓歐洲國家競相學習的NDC制度。

瑞典NDC又稱為公共年金,是第一層的社會保險年金制度,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所得年金」,無年齡限制與職業差別,也不分任何國籍,一律強制納入投保範圍,提撥率是稅前薪資的一六%。第二部分是「保障年金」,無須由人民繳交保費,全由國家稅收來支應,目的在給予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費用,即使沒有工作收入者,也能在退休年紀屆齡後領有一筆微薄的退休金。第三部分是「附加年金」,強制個人必須提撥薪資的二.五%,並可自行選擇投資標的,算是第一層社會保險中的輔助項目,希望為人民增加一點退休金。

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

NDC的精神在於「自己這一代的退休金,由工作時期的自己來存」,不會有債留子孫的情況,徹底排除世代不公的現象。

NDC雖廣受世界各國肯定,但它不是一套讓所有退休人士滿意的作法。就算工作時期繳的費用差不多,年輕一代未來可領的退休金,肯定比老一代的還少。金額上會有差距,與存活機率有關。

例如出生於二○○○年代的年輕人,能夠活到老的機率,就比早他們三十年出生的上一代高出許多,這與時代進步有關。隨著飲食、醫療與社會環境提升,愈晚出生的人,較不易遇到生死存亡的威脅,能活到領退休金年紀的人,必定比上一代還多。

NDC或許能讓老一輩多領一點,但下一代也許只能領到過去的八○%;等到更後面的年輕一代退休時,可能只有過去的六○%。這是﹁自己這一代的退休金自己存﹂必定會有的現象。缺點是,每一代領取的金額會有差距;但優點是不會把債務留給下一代,退休金制度得以持續運作。

平衡機制讓制度不破產

讓瑞典NDC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在於一套「平衡機制」的設計,它會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與人民繳交保費的多寡,每年固定時間檢測退休金支付是否會有問題。一旦該年出現支出大於入帳的狀況,就會啟動平衡機制,無須經過政府同意,自動做出應對措施。

平衡機制會計算每位退休老人必須少拿多少比率的金額,才能讓平衡率回到安全標準,因此該年度的退休金就會比較少。幸好有平衡機制存在,讓退休老人每年都有錢可領,年金制度也不會破產。除此之外,NDC還有「緩衝基金」的設置。這是一筆獨立出來的資金,專門負責在平衡機制嚴重失衡,例如經濟景氣太過惡劣,或該年度退休老人數量特別多,導致退休金給付金額被迫大幅減少,緩衝基金就會撥款補貼,讓退休金額能維持在尚能接受的數字。

NDC屬於第一層社會保險機制,緩衝基金裡的資金全由政府負責,從不同管道來開闢財源,並非由人民繳交而來。

未來台灣也可仿效此法,成立緩衝基金,幫助台灣社會保險年金制度健全發展,永續經營。

(本文摘自第三章.孫蓉萍整理)瑞典的NDC制度,讓歐洲國家競相學習,關鍵就在於不將債留子孫,徹底排除世代不公的現象。

中華民國股份有限公司破產

作者︰郝充仁

美國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保險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精算學會副會員、台銀人壽獨立董事、國民年金監理委員、勞工保險監理委員、私校退撫會監理委員。

出版:今周刊出版(2015年12月)

撰文 / 郝充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17

老後不能光靠政府 高齡政策要走向產業化 改革趨勢》深度解讀 兩黨總統候選人長照政見

2016-01-11  TWM

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在全球前所未見,解決高齡化問題,早已成為台灣社會刻不容緩的議題。面對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各候選人的高齡政策走向,將決定台灣能否順利進入超高齡社會。而高齡政策中,最受矚目的焦點非「長照政策」莫屬。這不僅決定了未來台灣老人能否被妥善照顧,也決定了台灣社會將如何共同承擔責任。

檢視目前國、民兩黨的長照政策,最大的不同來自於「到底誰要出錢?」朱立倫主張保險制,強制全民納保;蔡英文則主張稅收制(編按:以遺贈稅和房地交易稅作為財源),先以政府稅收支付長照支出,再討論長照保險。任何制度皆須禁得起時間考驗,一個穩定的財源制度,應從「來源」及「分配」來檢視。

從來源面看,以遺贈稅和房地交易稅為主的稅收制,容易受到景氣波動影響,導致稅收不穩定,「看今年房地產市場如此低迷,明年長照的錢幾乎就沒有了。」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觀察。同時,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即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低,稅收規模有限,在高齡人口持續成長的趨勢下,政府真的能撐得住嗎?

吸引民間資源投入:

活化服務,才能發展完整體系從分配面來看,稅收財源每年須重新接受立院的預算審議,且「不僅是長照,其他社會福利項目也在打這些稅的主意。」在稅收有限,支出卻無限成長的情況下,稅收制到底可不可行?「可以做,但只有加稅一條路。如果不加稅,不可能持續。」薛承泰給了答案。

但,難道採用保險制,就能免於財源不足的問題嗎?「目前規畫的一千三百億元中,政府要出四百多億元,但政府根本沒有,三百億元都沒有,更何況四百億元。」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

不僅是四百億元籌措無門,隨著接受長照服務的老年人口增加,承擔長照支出的青壯年人口卻在減少,長照基金遲早會面臨虧損。

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財源,因為以現在的人口結構來說,提高保費、或是加稅都是最終結局。而且,薛承泰也同意,長照保險在未有足夠的居家、社區服務出來之前,的確不應該貿然實施。所以,真正的問題是,「長照十年」都要變成「長照二十年」了,為什麼現在這些服務還是不夠?

對此,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認為,「長照服務做不起來,是因為沒有產業化的思惟」。正因為單靠政府力量,無法發展出完整的長照體系,才須適時引入民間資金、資源,讓服務「長出來」。政府扮演的角色,應是營造吸引民間投入的環境。

他認為所謂的「產業化思惟」,第一,要有產業願景。以現行稅收制下的長照十年計畫為例,長期領取補助、標案為生的業者,無法做長遠規畫,連帶導致照服員等相關從業人員的工作不穩定,使從事長照服務的人既沒有光榮感,亦看不到產業的未來。

第二,按現行法規,每個區域經營多少照護機構,是由各地縣市政府決定,但有些縣市一區僅限制招標一到兩家長照機構,在欠缺公平基礎、多元競爭環境的情況下,不僅失去了提升品質的動力,業者投入的意願也不高。

善用企業能量:

以創新商業模式,解決問題然而,對於鼓勵長照產業化,林萬億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有意投入的企業,都是為了發展連鎖型長照機構,透過創造規模經濟賺取利潤,但連鎖長照機構卻與「在地老化」的概念背道而馳。

反觀支持在地老化的社區及居家服務,因經營複雜度高且利潤微薄,企業反而興趣缺缺。但從一○四銀行經營「銀髮銀行」的案例中,我們仍可看到企業利用自身的強項,以創新商業模式,解決居家服務人力不足的問題。

因此,在思考長照產業化時,應該要善用企業的創新能量,強化未被補足的服務區塊。只要願意保持開放心態,解方還是會出現。

「不幸的是,兩黨的高齡政策都沒有在這著墨。」一名社會系學者這麼說:「兩黨的政策,都在同一層次打轉。政府應該要做的,是提高高齡勞動力,並加強預防醫療的角色。」他補充,惟有活化老年人口、降低台灣老人失能率,才能從根本扭轉超高齡社會龐大的社會負擔。而這正是台灣下一個總統,需要覺醒的地方。

撰文 / 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38

華爾街最貪婪!垃圾債之父傳奇 林敦90歲高齡辭世 宣告金融世代走入歷史

2016-05-16  TWM

在八○年代呼風喚雨、創造「垃圾債券」狂潮的德克索投資銀行董事長林敦辭世, 也代表長達三十年的「貪婪」華爾街世紀結束,取而代之的是如臉書的網路社群公司。

企業界人事的變動很有趣,往往看似毫不相關的兩則人事新聞,卻可以看到產業世代變動的大歷史。新的創造令人引頸企盼,老的滄桑令人唏噓不已。剛剛過去的四月,就有兩則極為發人省思的對照。

《今周刊》一○一一期報導臉書從谷歌挖角科技女戰將杜根(Regina Dugan),主掌臉書最具戰略性的「八號大樓」研究中心。新聞發布的隔周,臉書股價超越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成為全美國第八大上市公司。就在臉書不斷衝刺的同時,紐約市的一座豪邸發出一份訃聞,曾在八○年代呼風喚雨、創造「垃圾債券」狂潮的德克索投資銀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 )董事長林敦(Robert E. Linton),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九十歲高齡辭世的林敦,與才慶祝五十三歲生日的杜根,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條平行線,他們的相似點很抽象,其實卻有著無比重要的雷同:林敦與杜根都深刻地影響了全球最尖端人士的生涯抉擇,他們都改變了全球產業的樣貌,都是一整個世代的典範人物。更具象徵意義的是,林敦的辭世、杜根的登場,正好是全球告別華爾街金融世代、擁抱社群虛擬社會,產業歷史交替的里程碑。

他,掀垃圾債熱潮市占過半 獲利創空前紀錄一九八○年代美國股市大漲,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放棄了低調、謹言慎行的傳統,如脫韁野馬般追求無止境的獲利。一九八七年轟動影壇的電影《華爾街》裡,主人翁蓋柯說:「沒有比『貪婪』更好的詞語。」這句經典台詞,「激勵」了無數年輕人投入金融業,長達三十年的一整個世代,進入投資銀行是「全球最優秀年輕人」的第一志願。

而林敦領導的德克索銀行,正是「貪婪」華爾街的極致代表。

曾經念過財務金融的讀者,一定對當時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Michael Milken)的故事耳熟能詳。米爾肯從垃圾債券出擊的金融掠奪,把全球產業搞得天翻地覆,就是在林敦擔任德克索投資銀行執行長、董事長時期打造完成的。

在高峰的時期,全美國垃圾債券市場的發行,有超過一半都由德克索募資。公司在一九八六年創下五.四五億美元的稅後純益,是當時史無前例、空前的單一投資銀行年度獲利紀錄。

至於米爾肯,一九八七年他個人就從公司領走五.五億美元的獎金,這個金額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仍然令人瞠目結舌。當時德克索的資本額是十四億美元,米爾肯的獎金等同於公司四○%的股本,猶如今日台灣某大資本額一千億元的金控公司,一個部門主管(還不是董事長、總經理)就取走約當於新台幣四百億元的個人獎金。

米爾肯的巨額獎金,來自於他說服企業用垃圾債券在市場集資,讓這些企業進行毫無節制的惡意購併;或者鼓動原本持股甚低的公司管理團隊,用超高的財務槓桿收購公司股權,接著或分拆、或裁員,甚至將企業拆解出售。

垃圾債券原本就存在,但是米爾肯與他的團隊運用「金融創新」的手法,乘著一九八七年之前的股市多頭,肆無忌憚地操作。

米爾肯雖然因此獲得巨額利潤,最終卻引爆華爾街前所未見的醜聞,米爾肯以及德克索銀行,總共招致九十八項涉及金融詐欺、證券操控、內線交易等刑事犯罪。米爾肯最終認罪,公司賠償六億五千萬美元罰鍰,而一度排名全球第五大的德克索投資銀行,則因為一連串的訴訟與賠償,在一九九○年二月破產倒閉。

他,砸錢無上限才10年就超越高盛、美林林敦的故事,對許多三、四年級的創業家、高階主管,一定聽來心有戚戚焉。他是平凡家庭出身的孩子,沒有顯赫的學歷,珍珠港事件時剛上高中,後來從軍擔任空軍領航員與轟炸機投彈手。

戰爭結束後,林敦加入德克索的前身柏翰證券公司,成為公司第八號員工,從跑單的小弟開始做起。勤奮的林敦白天做證券交易,晚上去夜校,拿到所有該拿的專業證照,並且在十年之內歷練了所有的部門,包括證券經紀、商品交易,以及企業融資等。

入行三十年後的一九七六年,五十一歲的林敦成為不斷擴大的證券公司執行長,一路受到他的貴人、創立柏翰證券的董事長柏翰二世(I.W. Burnham II)的拔擢。林敦升任董事長之後,目標很明確,要讓出身並不顯赫的德克索成為與高盛、美林平起平坐的華爾街龍頭,幫助他們完成這個目標的,就是垃圾債券,以及貪婪的米爾肯。

林敦給米爾肯無限制的資金,讓米爾肯在加州運作他的獨立王國,同意超過一半的獲利先發獎金給米爾肯,剩下的才分給自己與公司股東,唯一的目標,就是成長、成長、再成長。

林敦領導德克索在短短十年之間,登上了無人可及的高峰,年度超過五億美元的獲利,創下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歷史紀錄,超越高盛、美林,乃至當時的債券霸主所羅門兄弟。他們賺太多錢,不只引起華爾街競爭者的側目,更招引了美國證監會、紐約檢察官,以及聯邦法院的司法調查,賺越多,檢察官的動作越大。

一九八六年,已入行四十年、當時六十一歲的林敦達到事業高峰,公司員工人數突破一萬人,都是高薪、頂尖、貪婪的金融高手,天天都有令人震撼的企業掠奪案件上報。

他,挑戰公權力惡搞檢察長 還能全身而退紐約檢察長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長期緊盯德克索公司的交易是否違法,林敦與米爾肯毫不在意,甚至在一九八六年的公司聖誕晚會上,林敦還取笑朱利安尼,把他的名字唱進聖誕歌曲「魯迪,那隻紅鼻子的麋鹿……」 全場八百多名德克索的交易員與主管瘋狂鼓掌,公然挑戰美國司法權威。

米爾肯後來被朱利安尼起訴九十八項罪名,入獄服刑,林敦的德克索證券破產歇業,朱利安尼則做了八年的紐約市長,還選過美國總統。但是林敦全身而退,並沒有遭到任何刑事起訴,一直在紐約的豪宅過著安穩的晚年,直到九十歲過世。

林敦的逝世,代表了八○年代至今長達三十年的「貪婪」華爾街世紀的結束。林敦自己的投資銀行破產至今已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競爭者,所羅門兄弟、貝爾史登、雷曼兄弟都已經破產或者消失,即使是最強悍的高盛與美林,經歷了二○○○年的網路泡沫、○八年的金融海嘯,加上長達八年的量化寬鬆之後,也已日薄西山。

如今,美林成為美國銀行的子公司,高盛近年則不斷增加傳統商業銀行的放款業務,一二年至今短短三年多,高盛的放款餘額暴增三倍、放款餘額高達原本私人銀行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四分之三,去年起更大量裁減債券交易部門。曾經被全世界最優秀的頭腦視為淘金聖地的交易室,如今淪為血流成河的裁員殺戮戰場。

投奔臉書的杜根是未來新希望,至於八○年代的林敦董事長,就請安息吧!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81

新增農民工以高齡為主成為難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206.html

如果農民工數量繼續上升,增加最多的是哪個年齡組的農民工?答案是: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

高齡農民工的話題是去年熱起來的,根據國家統計局去年公布的數據推算,2014年,全國高齡農民工數量為4685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597萬人,這一增加額比2014年全國農民工的增加額(501萬人)還要多。換句話說,如果不算高齡農民工,2014年其他年齡組農民工的總數是減少的。

單獨一年的數字可能有偶然性,所以筆者結合整個“十二五”相關數據一起分析。根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公布的數據推算,從2010年到2015年期間,各年齡組農民工數量的變化態勢是:16~20歲,從1574萬人急劇減少超過1/3到1027萬人;21~30歲,從8696萬人減少到8102萬人;31~40歲,從5692萬人增加到6188萬人;41~50歲,從5135萬人急劇增加45%到7464萬人;50歲以上,從3125萬人急劇增加近60%到4967萬人。

就數量急劇增加的兩個年齡組而論,41~50歲農民工增加數量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比上年增加了932萬人;此後增加量波動回落,2015年比上年增加232萬人。而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增加數量最多的年份是2014年,2015年則比上年增加282萬人。雖然比2014年大幅減少,但仍比其他各年齡組多。

新增農民工以高齡為主,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

與農民工就業有關的城鎮勞動力市場主要是城鎮勞動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提供給農民工的工作往往不需多少技術,所需要的只是體力、反應靈敏度與動作準確度。青年農民工體力強、手腳快、反應靈敏、動作準確,與體力下降、手腳慢、反應遲鈍的高齡農民工相比,他們在進城求職時有優勢。

如果上述勞動力市場是供求平衡和充分就業的,勞動生產率的年齡差異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供求平衡和充分就業,意味著同一個年份中,不同年齡組、不同勞動生產率的農民工都可以找到工作。全社會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應該是青年、壯年和高齡農民工各自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平均;農民工的工資率取決於這個加權平均值。農民工年齡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到加權勞動生產率的高低,但與經濟增長的變動相比,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要緩慢得多,不至於對經濟造成突然的、激烈的沖擊。

但事實上,直到2004年全國性“民工荒”爆發前,城鎮勞動密集型行業一直處於勞動力嚴重供過於求的狀態。由於各年齡組都有大量勞動力沒活幹,只要允許靈活用工,用工方就可以專門使用高勞動生產率的青年農民工,並把定額提高到只有青年才能完成的高水平,從而壓低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成本。根據中國社科院曲玥、都陽的研究,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單位勞動力成本的最低點,就出現在“民工荒”爆發前的2003年。

民工潮時期,用工方和政府的日子都很好過。對用工方來說,只要能招到青年農民工,就能夠提供低成本的產品或勞務,躺著都可以賺錢。對政府來說,青年農民工的競爭力強,他們的就業不用政府操心;即使這類農民工一時找不到工作,只要用工有利可圖,就會迅速湧現出更多的用工企業,去解決他們的就業。政府需要操心的,只是如何維持下崗工人(多數是與青年農民工競爭中的落敗者)的生計。考慮到一部分下崗工人自己也在謀職,而高校擴招又使他們子女的就業遠離勞動密集型行業,因而城鎮戶籍人口的就業壓力政府還能承受。

高齡農民工成為新增農民工的主力,意味著能工作的青壯年農民工差不多都已經找到了工作,剩下的因種種原因(如生育、哺乳)暫時不能進城幹活,這才使鄉村那些年老體衰、被某些人認為應留在家鄉“頤養天年”的高齡勞動力,有了進城當農民工的機會。

經濟學認為,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工資水平。新增農民工以高齡農民工為主,意味著當前農民工的工資水平取決於高齡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而高齡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不僅低於青年農民工,而且低於所有農民工勞動生產率的加權平均值。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大量使用高齡農民工的結果,必然是農民工收入的增速高於其勞動生產率的增速。

收入水平高、收入增速快,對近年剛開始務工的90後青年農民工來說,當然是好事。但從全生命周期即一輩子收入的角度看,高齡農民工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高齡農民工可以分成兩類。一類高齡農民工年輕時就外出打工。但當年他們年輕、體力強、勞動生產率高時,他們的工資率(計件工資標準)偏低;如今工資率漲上來了,可高齡農民工年老體衰,已經幹不動了。另一類高齡農民工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外出打工,是“民工荒”給了他們工作機會。因為務工時間短,他們掙的錢就更少了。

高齡農民工成為新增農民工的主力,給用工方和政府都出了難題。

對用工方來說,如果繼續按照青年農民工的勞動生產率確定高工作定額,則高齡農民工勞動生產率低、收入相應也低,一旦打工收不抵支,他們寧可回鄉閑著,也不會自己貼錢外出務工;如果根據高齡農民工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工作定額,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成本就會上升,用工企業的利潤就會減少。國內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占大多數的是中小企業,這類企業沒有定價能力。即使在低勞動成本的民工潮年代,激烈的價格戰也使它們少掙了不少。現在青年農民工招不到了,用工成本大幅上升,這些缺乏企業家才能、只會在“豬都能飛上天”的年代掙省心錢的經營者,日子當然不好過。

對政府來說,高齡農民工是勞動力市場上的弱勢群體。經濟形勢一有風吹草動,高齡農民工將第一個找不到工作。如果像以往那樣,農民工沒有工作就回鄉,倒還不會給政府增加負擔。但現在為了城鎮住房去庫存,政府鼓勵農民工貸款進城買房。以農民工現有的收入水平,只有貸款期限長一些(20~30年)、年還款額低一些,農民工才還得起。但貸款買房的前提,是還貸期間農民工就業穩定、收入穩定或增長;還貸期長達20~30年,意味著現在和將來,相當多高齡農民工需要還房貸。這意味著沒有工作不僅影響到高齡農民工自己,而且影響到房產商的銷售、銀行的運營乃至整個地方經濟,這就夠讓政府頭疼了。如果買了房的農民工進城落戶,而又像當年的“高齡”下崗工人一樣找不到工作,那麽,不管是發失業經濟金、還是提供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政府都脫不了責任。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民工潮時期相關勞動力市場非均衡(勞動力嚴重供過於求)導致的用工年輕化和失業中年化,曾使得用工方和政府得益;而隨著勞動力市場逐步走向供求均衡,用工方和政府將不得不為十幾二十年前勞動力市場非均衡的後遺癥——當前新增農民工以高齡為主——埋單。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